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2024-07-19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共11篇)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1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 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 为病毒直接侵犯脑膜、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性反应。我院儿科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病毒性脑炎28例, 在治疗过程中, 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8例患儿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10个月~14岁, 中位年龄7岁, 住院天数4~50d, 平均住院14d;其中昏迷5例, 瘫痪2例, 惊厥17例, 语言障碍4例。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意识的观察:由于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可发生脑功能障碍, 我们通过简单的问话、针刺皮肤、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同时观察有无惊厥及惊厥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患儿严重时可出现神志不清、昏迷, 澹妄,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立刻报告医师处理。 (2) 生命体征的观察:主要观察瞳孔及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如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 或有喷射性呕吐、烦躁等应警惕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可能。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呼吸、血压、脉搏, 如出现体温>38℃, 应立即给予物理降温, 心率增快>160次/min、呼吸急促或不规则, 应立即给予头罩吸氧。

2.2 一般护理

2.2.1 确保环境卫生:

保持病室安静, 空气新鲜, 环境清洁, 室温23℃~25℃, 相对湿度60%~65%, 一切治疗及护理尽量集中进行。病房内用1∶500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 减少陪人及探视人员, 病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次以防止交叉感染。

2.2.2 发热:

由于病毒毒素侵入机体而致体内抗原过盛, 引起持续高热, 导致频繁抽搐加重脑组织缺氧, 应每2~3小时测量体温1次, 对发热>38℃的患儿予降温处理。物理降温:体温不高者可用温水擦浴, 体温>39℃的患者应带冰帽, 冰袋敷腹股沟、颈动脉、双侧腋下, 每20~25分钟更换1次或冷盐水灌肠, 物理降温不明显者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 更换衣裤、床单被套, 做好皮肤护理, 注意静脉补液, 多饮温开水, 以防虚脱。

2.2.3 惊厥及昏迷:

(1) 惊厥:发生惊厥是脑缺血、缺氧及水肿加剧的标志,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 加强巡视, 随时观察患儿有无惊厥先兆, 如已出现惊厥, 应立即将患儿去枕平卧, 解开衣领扣, 头偏一侧, 上下臼齿间置压舌板或牙垫, 防舌咬伤, 予10%水合氯醛灌肠、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止痉, 同时要注意尿量。详细记录惊厥发生的情况、时间及次数。 (2) 昏迷:患儿取平卧位, 一侧背部稍垫高, 头偏向一侧, 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极易形成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堵塞气道, 导致呼吸困难, 同时诱发惊厥[2]。应及时吸痰, 严防窒息,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每2小时翻身1次, 用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 将气圈或气垫放在身体易受压部位, 或予气垫床, 避免褥疮发生。鼻饲饮食, 保证供应热量。

2.2.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患儿由于呕吐发热, 静脉不充盈, 循环差, 护理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为避免重复穿刺静脉, 增加患儿痛苦, 我科采用留置针输液, 无法进行留置针输液的重症患儿采用深部静脉置管输液, 保证用药及时。在输液过程中做到勤巡视、勤观察, 在用高渗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 更应严密观察, 以免药物外漏引起组织坏死。

2.2.5 加强患儿基础护理:

对禁食或留置胃管的患儿, 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次, 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以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 鼻饲前后用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 每周更换1次胃管, 眼睑不能闭合或角膜外露者, 用纱块遮盖眼部, 并用0.25%氯霉素滴眼液滴眼, 对留置尿管的患儿予呋喃西林溶液抹洗尿道口及冲洗膀胱, 以防尿路感染。

2.2.6 用药护理:

掌握正确的给药途径, 按医嘱有计划地配备液体,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 注意配伍禁忌, 以防药效降低。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应在0.5h内滴完, 可采用注射泵或输液泵输液以确定输液速度均匀准确, 密切观察穿刺局部, 防外渗。遇液体外渗, 应用硫酸镁粉剂湿敷, 有利于缓解症状, 减轻痛苦, 防止肿胀及组织坏死。

2.2.7 康复指导:

患儿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 无抽搐, 部分患儿留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迟钝, 记忆力减退, 甚至少语。应尽早加强患儿语言、及智力其他功能的锻炼。对于病情重的患儿家长会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 护理人员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谈, 鼓励患儿及其家属, 树立信心, 坚持康复治疗, 减少后遗症。留有后遗症患儿可行高压氧治疗, 每个疗程10d, 持续2个疗程。

3 小结

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过程中, 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有效的护理可减轻患儿痛苦,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慕逊.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9.

[2] 江秀珍, 梁丽霞.5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广西医学, 2003, 11 (25) :2334-2335.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2

——为六(5)班病毒性脑炎学生捐款倡议书

郝穴小学的全体师生: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您们知道吗?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心地善良、品学兼优的女孩正躺在病床上承受着巨大的不幸,经受着病魔所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虽然无情病魔仍在继续摧残她羸弱的身体,但她仍在用顽强的意志斗争着,期待着生命的奇迹能继续„„

她就是郝穴小学六(5)班的刘小艺同学。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转了三家医院。目前在北京医院重症室监护。专家们花费了十天的时间,对她身体各部位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检查,才初步得出结论,她,患了几十万人中才有一例的病毒性脑炎。生命危在旦夕!雪上加霜的是心力交瘁的父母在奔波治疗费用和照料中也双双病倒,与小艺隔离治疗中。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亲戚,朋友,还有她六(5)班的小伙伴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但还是杯水车薪。

生命是可贵的,面对如此的不幸,在她最需要我们大家爱心帮助的时候,我们怎能忍心让这样一个坚强又美丽的女孩因为治疗费用问题而与生命、健康失之交臂?我们怎能忍心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我们相信,我们的社会是有情有爱、有关怀有支持的!我们相信她一定会度过难关,为此,我们向所有有爱心的师生倡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济贫扶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恳请全体师生携起手来,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行动起来!伸出您热情的双手,奉献您无限的爱意,送去您有力的支持,以实际行动帮助刘小艺同学战胜病魔。献出一份爱心!拯救一个生命!

每一份支持,也许就能让她的生命得到延续。每一份关爱,也许就能让她信心倍增。也许一个人的捐款不多,但涓涓细水可以汇成大海,这些积少成多的爱心,就能换回她同您一样带有阳光的笑容,换回她同您一样健康的身体,让她同您一样接受未来生命中的挑战和收获。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让我们用博爱的胸怀铸就世间的真情,用奉献的行动拯救宝贵的生命!愿我们的点滴付出凝聚成爱心的彩虹,让暗淡的生命重新焕发出灿烂的生机!

真爱永存生命如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行动吧!捐出您们的一份真挚的爱心,让奇迹发生。

郝穴小学政教处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毒性脑炎患儿106例,其中男75例,女31例;5个月。14岁,平均6.6岁,其中5个月~1岁3例,1~3岁12例,3~7岁25例,7—14岁66例;就诊时间为起病后1~5天;住院时间1~30天,平均11天。

临床表现:本组患儿患病前及发病同时伴有上呼吸道症状96例,腹泻3例,腮腺炎3例,麻疹1例,无明显诱因3例,临床以急性起病,有发热伴头痛83例,呕吐者64例,惊厥者87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78例,脑膜刺激症状81例,有病理反射89例。

发热的护理:高热导致患者惊厥、抽搐,造成脑缺血、缺氧以致脑水肿,对此护理应做到注意体温,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患儿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发热时氧的消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严格观察体温的变化,病毒性脑炎患者高热是持续的,用一般退热药物不易退热,或体温下降后很快回升。所以物理降温是此类患者的主要措施,体温超过38.5℃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额部、腋下、腹沟等处及大血管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如果高热而四肢冰冷可给予保温,禁用冰水或酒精擦浴等急剧降温的措施,以免引起寒战和虚脱,可用低于体温2℃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以下,以减少肌体代谢消耗,减少脑细胞的损害,帮助机体渡过疾病的危险阶段,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按医嘱处理。

惊厥时的观察及护理:要严密观察,具有超前意识,早期发现惊厥的微小征象,及时控制,有利于患儿的预后。注意有无抽搐,如因高热引起抽搐者则以物理降温为主,予鲁米那[5~8mg/(kg·次)]或安定[0.3—0.5mg/(kg·次)]镇静,如抽搐频繁,可每隔6~8小时肌注鲁米那。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可表现为癫病抽搐或阵发性上肢内旋,下肢强硬,下肢强直,呈现“去大脑强直状态”。护理人员必须注意到摸清楚患者脉博的快慢强弱、节律等。在针对惊厥选用镇静剂时,如出现不良反应须作相应处理,因脑水肿而致惊厥者,应以脱水、给氧为主,因呼吸道阻塞,换气不足而致脑细胞缺氧者,应解除阻塞并给氧气吸入,必要时则气管切开,护理人员在抗惊厥治疗中应迅速准确执行医嘱,动作反应敏捷,忙而不乱。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高热卧床患者分泌物多,咳痰困难,为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进呼吸道梗阻及肺部感染,从而导致呼吸衰竭。惊厥、抽搐、危重的患儿置于平卧头侧位,松解衣扣,及时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对牙关紧闭的患儿,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叩打患者的背部,自下而上,先胸后背,反复数次,使支气管内的分泌物震动而排出,将床尾抬高15。左右,让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去枕侧卧,以利于分泌物引流。如果分泌物多且黏稠,可用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引起呼吸道不畅者,可用电动吸引器吸痰。如果痰量多而黏稠,且位置较深不易吸出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应用上述方法无效者,应及早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呕吐时的护理:患儿取侧卧位,呕吐后及时清理干净口腔及其周围,更换衣物,避免呕吐物残留引起的不良刺激导致再次呕吐,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血压、脉搏、呼吸可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变化。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要及时观察,观察瞳孔变化,如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呕吐及瞳孔变化,若一侧瞳孔散大提示脑疝形成,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抢救;观察面色、口唇、四肢末梢有无紫绀情况,以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如由于痰阻塞引起呼吸道不畅而缺氧,应尽快消除呼吸道分泌物,紫绀是由于心衰、循环衰竭引起,可遵医嘱给强心剂;观察呼吸深浅、强弱、节律,注意有无异常呼吸。如颅内压增高时,呼吸可变得深而慢,或节律不整,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等,如发现呼吸衰竭情况,应及时抢救:观察意识及昏迷深度,如婴儿前囟门饱满提示颅内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观察有无抽搐,查明抽搐原因给予恰当处理,减少对患者刺激。

应用脱水剂的护理:如因脑水肿及脑疝而致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脱水剂。如因脑水肿引进抽搐者则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脱水治疗不仅能直接去除或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改变,而且可切断脑水肿造成的脑疝,这对于抗惊厥以及生命体征的改善有直接治疗作用。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并做好护理记录,在脑水肿控制之前,液体量应维持平衡,24小时补液量应少于尿量的500ml左右,深度昏迷应留置导尿管减少膀胱过度充盈而引起烦躁,留置导尿管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刺激,避免抽搐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如发现脉博细弱、血压偏低、心律失常、意识改变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处理。如抽血送检或急查心电图、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要掌握脱水剂应用时间,血压偏低,循环不足者脱水剂应适时延缓使用。甘露醇为高渗脱水剂,一旦漏出血管外,如不及时处理,即可导致周围组织坏死。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应守护在床旁,随时观察局部有无肿胀,不得离开。

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每日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次,防止细菌在口腔繁殖发生口腔感染。此外,应及时更换内衣裤,保持床单清洁,无皱褶,随脏随更换,做到勤翻身,排背,多饮水,并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防褥疮发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护理:因高热病人的消化功能降低,而机体分解代谢增加,糖、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加之病人不适,往往食欲欠佳,此时要鼓励患儿进食清谈富含营养的食物,应给予可口的饭菜,少食多餐,切无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负担过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外感风寒,引起疾病。保证患儿每天膳食的质和量。

心理护理:患儿病情都较重,家长会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谈倾心交流、安慰、关心和爱护患儿,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病情、日常生活护理知识、治疗用药,有癫痫者要遵医服药,出院患儿定期随访并做好出院指导。

结果

本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抗病毒、降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方法治疗,一般疗程2—4周。本组106例病例中,痊愈83例,好转18例,放弃治疗1例,未愈1例,3例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死亡,出现有明显后遗症者10例,其中脑萎缩4例,继发性癫痫6例。

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儿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 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2], 其中男31例, 女27例;全部急性发病, 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全身抽搐、意识障碍等, 脑膜刺激征17例, 病理征21例。全部行脑脊液常规、生化、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及墨汁染色镜检等检查。脑电图检查发现异常41例。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结果, 治愈47例, 好转9例, 放弃2例。

2 护理

2.1 生命体征观察

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 实行一级护理或特护;严格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 呼吸节律、频率;是否出现深大呼吸、潮式呼吸、下颌呼吸;意识不清者采用留置导尿, 观察大小便、分泌物的排泄情况, 每30分钟做1次护理记录。

2.2 高热预防护理

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 且常呈持续高热。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 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 氧耗量也大大增加[3]。高热可加重或促使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等发生[4], 因此, 采取适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体温是病毒性脑炎护理中首要和关键的环节。高热期间加强基础护理, 随时测量体温变化。寒战时应加强保暖。体温高于38.5℃即给予冰枕。腋窝冰袋冷敷。当体温持续在39℃以上, 除了冰敷外, 应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 勤换内衣裤, 温开水擦拭皮肤, 清除毛孔内淤积物, 防止受凉。鼓励患儿多饮白开水, 加强口腔护理。

2.3 加强基础护理

患儿因意识丧失、瘫痪或颅内高压, 需绝对卧床休息, 如没有及时有效的护理, 常致压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因此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室温20℃~22℃, 湿度55%~65%;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将患儿置气垫床, 建立翻身卡, 按摩受压部位1次/2 h, 注意胸部物理治疗, 包括翻身、拍背、吸痰等, 一般需要1次/h。拍击胸背部系通过胸部的震动, 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 有利于吸痰, 防止坠积性肺炎[5]。

2.4 惊厥预防护理

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初即可频繁惊厥发作, 持续时间长可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患儿发生惊厥时, 应将头偏向一侧, 置压舌板, 防止舌咬伤和下颌关节脱位;适当约束抽搐肢体, 但不可用力过大, 防止骨折和脱臼, 加强安全防护[6]。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使用镇静药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惊厥患儿应保持环境安静, 治疗护理等操作应集中进行, 尽量减少刺激。

2.5 静脉通道护理

由于小儿静脉的特点不适宜一天内频繁穿刺, 我们采用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输液。用透明伏贴固定, 以便观察局部有无渗漏。输液间期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解决小儿多次穿刺的困难, 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 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和及时, 除甘露醇静脉推注外, 其余均控制输液速度。

2.6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轻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要少量多次。以减少呕吐。昏迷或吞咽困难者, 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补充营养和热量。

2.7 加强保护隔离

急性期患儿应予呼吸道隔离, 从发病起不得少于7 d, 在此期间不要与健康人接触, 护理与探视患儿均要戴口罩。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

2.8 心理与健康指导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 使患儿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要使患儿及家属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 有助于患儿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提高生存质量。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血脑屏障发生障碍, 各种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坏, 然而若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 将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引起脑膜及实质发生的脑部炎性病变,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迅速, 出现高热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导致呼吸衰竭, 甚至死亡。因此, 迅速的抢救措施, 得当的治疗。慎密的症状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同时在患儿神志清醒时不失时机地做好心理护理, 可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焦虑心理, 增强自信心。对病情良好恢复、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58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症状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系统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经过及时科学治疗和系统护理, 治愈47例, 好转9例, 放弃2例。结论 积极采取系统对症护理和病情观察可提高患儿治愈率, 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小儿,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儿科护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267.

[2]徐海平, 洪丽娟, 刘清宁.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6) :31-32

[3]王慕逊.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98-400.

[4]张小华.小儿病毒性脑炎40例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3) :43.

[5]雷淑琴.小儿病毒性脑炎46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 46 (2) :74.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5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纳洛酮病毒性脑炎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63-01

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毒自呼吸道、消化道或经蚊虫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繁殖,通过血循环感染各种脏器,在脏器中繁殖的大量病毒可进一步扩散至全身,产生病毒血症,在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前即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果此时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血脑屏障功能异常,病毒即通过脉络丛或血管内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一方面通过大量繁殖直接破坏神经组织,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髓鞘,造成感染后免疫脱髓鞘1。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纳洛酮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4月间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32例,男19例,女13例,患儿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全部的病例均行脑脊液检查,蛋白轻至中度升高;脑电图检查异常;EEG示基本节律不规则,有多灶性或广泛性、弥漫性的高幅或低幅慢波活动;CT检查示局灶性及散在性片状异常低密度改变;MRI检查显示脑室、脑干内局灶性或多灶性脑软化灶。

2治疗方法

首先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止痉、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0.4g/(kg·d)静滴,连续3-5天;纳洛酮0.01-0.1mg/(kg·d)加入葡萄糖静滴,疗程为7-14天。用药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3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22例患儿治愈,患儿神志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6例患者显效,患儿神志转清,遗留轻度的智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可以自理;4例患儿治疗有效,患儿神志转清,遗留明显的智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4讨论

病毒性脑膜炎是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引起本病的病毒中肠道病毒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但婴幼儿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者较少。部分病例可表现轻微脑实质受累,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嗜睡。神经系统以外的伴随症状常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如腮腺炎病毒脑炎常有腮腺及颌下腺肿痛,肠道病毒感染常有皮疹,EB病毒感染常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病毒性脑膜炎的基本特征是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为数日至2周,预后大多良好。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前驱期多有发热、恶心、厌食、呕吐、视物模糊、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后迅速出现头痛,畏光、喷射性呕吐、惊厥、颈项强直、嗜睡、神智改变等脑实质受累的表现,重者出现昏迷、惊觉持续状态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查体可有偏瘫、锥体束征阳性、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伴有颅压高的病人可有瞳孔大小异常、呼吸异常等。病毒性脑炎急性期通常持续数日至2-3周,但恢复可能较慢,需数周至数月才能恢复至最大限度。重症患儿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不高。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浊,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直接图片无细菌发现。脑脊液病毒分离可找到相关病毒,血、鼻咽分泌物及尿便中分离出的病毒可作参考。还可行血和脑脊液特异性病毒抗体IgM、IgG的检查。抗体的形成需要数天时间,感染初期可以检测不到抗体,或抗体滴度很低,以后逐渐增高。I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尤其是脑脊液中IgM阳性有诊断意义。脑电图常有异常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及痫样放电。EEG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预后有预测价值。EEG只表现为背景波轻-中度异常和高波幅慢波者,临床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若EEG的睡眠生理波消失,则临床恢复较慢;EEG广泛低波幅者提示预后不良,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头颅MRI检查因其分辨率更高,较CT更能准确显示各种病毒性脑炎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如脑水肿、脑出血、脑软化及脱髓鞘病变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发现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病灶较T1W1或T2W2敏感,能在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的异常信号。一般主张病程3-4周后应复查一次头颅MRI,对判断长远预后有帮助。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分析。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需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中枢神經系统感染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由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病史、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分析进行鉴别。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高热惊厥等也需要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丙种球蛋白能中和病毒,并且通过增加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改善及减轻病毒对机体的侵袭。丙种球蛋白还能通过体液免疫调节,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病毒性脑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内源性阿片受体主要是β-内啡肽的大量释放,而β-内啡肽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参与许多生理功能调节,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减少脑血流,促进脑水肿的形成,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对神经感觉传入及运动传出通路均有抑制作用,产生迟发性的神经元坏死,从而加重脑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纳洛酮作为β-内啡肽的抑制剂,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维持脑的有效灌注压、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及增强了脑的代谢进而促进苏醒。

参考文献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与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9月我院共收治6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 全组67例中, 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其中5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的神经系统症状为颅内压增高 (45例) 、抽搐 (34例) 、意识障碍 (25例) , 其他为瘫痪8例, 脑疝4例, 视物模糊2例, 共济失调1例。经治疗58例治愈, 6例好转, 3例放弃治疗。

2 护理

2.1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及时掌握病情动态, 每隔15~30 min (轻者4 h) 一次, 危重者随时测量, 尤应注意瞳孔及呼吸节律变化, 前囟有无饱满、紧张等。若心率减慢, 血压升高, 提示颅内压增高。患儿可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应抬高床头15~30 cm, 以利于颈内静脉血液的回流, 减轻脑水肿;应用20%甘露醇5~10 ml/kg及速尿1~2 mg/kg, 每隔6~8 h交替脱水, 使用脱水治疗时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给氧使脑血管收缩, 从而减少脑血流量, 降低颅内压。

2.2 高热的预防护理

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 且常呈持续高热。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 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 氧耗量也大大增加[2]。高热可加重或促使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等发生[3], 因此, 采取适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体温是病毒性脑炎护理中首要和关键的环节。我们入院后即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 设置温度33~35℃, 降温前半小时给予冬眠治疗, 保持肛温在34.0~35.5℃。降温时间3~7 d。

2.3 惊厥的预防护理

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初即可频繁惊厥发作, 持续时间长可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患儿发生惊厥时, 应将头偏向一侧, 置压舌板, 防止舌咬伤和下颌关节脱位;适当约束抽搐肢体, 但不可用力过大, 防止骨折和脱臼, 加强安全防护, 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使用镇静药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抢救的同时应寻找惊厥的原因, 高热引起者应配合降温, 颅内高压引起则应给予脱水剂, 痰堵所致则应畅道呼吸道。对惊厥患儿应保持环境安静, 治疗护理等操作应集中进行, 尽量减少刺激。

2.4 加强基础护理

患儿因意识丧失、瘫痪或颅内高压, 需绝对卧床休息, 如没有及时有效的护理, 常致压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因此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 室温20~22℃, 湿度55%~65%;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将患儿置气垫床, 建立翻身卡, 按摩受压部位1次/2 h;注意胸部物理治疗, 包括翻身、拍背、吸痰等, 一般需要1次/h。拍击胸背部系通过胸部的震动, 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 有利于吸痰, 防止坠积性肺炎。

2.5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轻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要少量多次, 以减少呕吐。昏迷或吞咽困难者, 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补充营养和热量。要供给充足的水分, 特别是服磺胺药者, 要勤喂水, 以利于药物排出, 预防尿中产生磺胺结晶, 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2.6 加强保护隔离

急性期患儿应予呼吸道隔离, 从发病起不得少于7 d, 在此期间不要与健康人接触, 护理与探视患儿均要戴口罩。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检疫。

2.7 心理与健康指导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 使患儿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 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而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要使患儿及家属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 有助于患儿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提高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对6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整体化护理。结果:67例患儿中, 放弃治疗3例, 其余58例治愈, 好转6例。结论: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疗效取决于及时诊治和高质量的护理。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267.

[2]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8.

[3]肖晓玲, 胡秋秋, 唐唯佳.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的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6) :17.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所有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男患儿56例, 女患儿52例, 患儿年龄2~11岁, 平均年龄 (6.5±1.3) 岁;病程2~8 d;其中发热15例, 惊厥7例, 呕吐32例, 头痛18例, 按照摸球法将其分为参照组 (n=54) 和观察组 (n=54) , 对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具体包括发热、呕吐、精神异常以及药物正确使用方法等干预措施。

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临床症状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 (温度:18~23℃;湿度:55%~65%, 定时进行换气和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畅通。针对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降温处理, 以免出现脑缺氧或脑水肿的情。发现患儿出汗之后要立即更换干爽的衣物。体温≥38.5℃时要立即采用物理降温或者静脉补液等降温措施。患儿呕吐时要及时对其口腔之中的呕吐物进行处理, 以免残留物再次刺激造成不利影响;针对昏迷状态的患儿要定时为其翻身, 以防止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2) 康复护理干预:通过对症治疗和优质护理, 大部分的病毒性脑炎患儿都可快速恢复健康, 但少数患儿会遗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为有效减少后遗症情况, 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肢体训练, 确保关节活动度不受到影响, 以免关节发生变形。针对病情已经稳定的患儿, 医护人员可通过聊天的形式对其进行语言指导训练。康复护理工作必须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训练过程中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措施, 给予患儿精神支持和鼓舞。 (3) 心理护理干预:病毒性脑炎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疾病发生时, 患儿及其家长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情绪, 而不良心理会对疾病治疗和预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之后, 要对其及其家长的情绪进行安抚和疏导, 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 增强患儿家长对病毒性脑炎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 及时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 将影响疾病预后和康复的相关因素告诉患儿家长;耐心听取患儿主诉, 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状态, 通过适当方法转移患儿注意力, 提高其配合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使其病情快速恢复。通过本院治愈效果良好的病例, 帮助患儿及其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4) 饮食干预:若患儿不存在意识障碍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为其多增加热量高、蛋白及维生素含量高的容易消化的食物;针对存在意识障碍的患儿可采用留置胃管的方式给予流质饮食, 保证营养供给。 (5) 颅内高压和行为异常患儿的护理干预:颅内高压是病毒性脑炎诸多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种, 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喷射性呕吐或剧烈头痛的情况, 护理人员就要高度警惕脑疝或颅内高压的情况, 要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 并做好相关急救准备工作。针对行为比较异常的患儿, 必须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 禁止在床旁放置危险物品;采用和蔼可亲、顺应性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流, 护理操作要轻柔, 尽量减少对患儿造成的刺激;病床要安装加护栏, 对患儿进行适当的约束, 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1.3观察指标:将2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目标, 做好相关数据记录。

1.4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分别采用、百分率 (%) 对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描述, 并分别给予t检验及χ2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充分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2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参照组患儿发热缓解时间为 (7.25±1.25) d, 呕吐缓解时间为 (3.63±0.82) d, 头痛缓解时间为 (5.37±1.44) d, 意识障碍缓解时间为 (11.36±1.23) d;观察组患儿发热缓解时间为 (3.22±1.11) d, 呕吐缓解时间为 (1.72±0.67) d, 头痛缓解时间为 (2.35±1.07) d, 意识障碍缓解时间为 (6.79±1.30) d, 2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进行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对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参照组54例患儿中, 静脉炎2例 (3.7%) , 呼吸道感染5例 (9.3%) , 肺水肿3例 (5.6%) , 共10例患儿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8.5%;观察组54例患儿中未见静脉炎和肺水肿情况, 仅有1例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9%;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情轻微者可在经过对症治疗后快速缓解, 严重者则可能表现出急进性发展的情况, 甚至遗留下后遗症或死亡[3]。常见传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都会导致病毒性脑炎, 不同病毒导致的脑炎会在不同季节发病, 其中的肠病毒感染在夏季发生率最高, 且传播速度较快, 表现出季节流行性。病毒性脑炎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所以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辅助科学严谨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对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4]。

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其本质目的在于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使其尽早恢复健康。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医患交流可帮助患儿及其家属增强对病毒性脑炎的了解程度, 及时解答家属疑惑, 可显著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症状护理有利于促进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快速缓解, 避免加重病情;康复护理干预可增强患儿关节活动度, 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同常规护理相比, 护理干预可以为患儿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 各项护理措施也更加科学合理, 这符合现代医学改革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5]。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 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对比上, 观察组优于参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静脉炎、呼吸道感染、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上进行比较, 参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这充分表明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临床护理干预,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按照摸球法将其分为参照组 (n=54, 应用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n=54, 应用护理干预) , 对比2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低于参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意识障碍、呕吐、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临床护理干预,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

参考文献

[1]张清花, 吴莹.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2014-2016.

[2]杨晓丽.护理干预对9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1965-1966.

[3]王琳.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06 (2) :118-119.

[4]范文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7) :1930-1931.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 年12月我院收治6 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 所有患儿均有高热、头痛、惊厥、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典型临床症状, 除外合并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其他脏器系统严重原发病患儿。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64例患儿都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2例。观察组患者中女13例, 男19例。年龄为1~12岁, 平均年龄 (5.49±1.36)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2~72h, 平均 (22.65±2.69) h。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 (5.52±1.48)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5~67h, 平均 (21.95±2.03) 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一般资料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 包括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 告知患者应进行合理饮食, 告知患者如何应用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如下干预措施。

1.2.1 环境护理维持病房内安静整洁, 调节温湿度适宜 (18~22℃, 55%~60%) , 并定期开窗通风, 以维持室内空气清新。

1.2.2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交流,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原因、治疗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 以使其初步认识疾病, 消除其紧张、恐惧等情绪。通过语言和肢体交流增加患儿的信任感,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2.3 饮食护理予以患儿摄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于消化的饮食, 以缓解其消化道功能紊乱, 增强机体营养。年龄稍大且无明显意识障碍患儿, 鼓励其自主进食;年龄较小则指导家长正确母乳喂养;如患儿昏迷, 则予以鼻饲营养支持, 以确保机体营养供给充足。

1.2.4 皮肤护理定期为患儿修剪指甲, 以免其搔抓皮肤而导致破溃、感染。及时更换和清洗床单及患儿衣物, 维持床单元干燥、整洁, 每日以温水予以擦浴。

1.2.5症状护理密切监测患儿体温, 如体温>38.5℃立即予以物理降温处理 (温水浴、冰敷等) , 如降温无效可遵医嘱予以静脉补液及退热药物治疗。昏迷患儿予以取平卧头侧位, 以预防呕吐物误吸或呛咳。每2 h帮助患儿翻身1次, 局部受压部位予以按摩, 以预防褥疮发生。予以患儿叩背排痰、体位排痰, 必要时采取人工吸痰处理, 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加强口腔与眼部清洁护理, 口唇予以适当甘油外涂, 预防干裂, 眼部予以鱼肝油滴剂或金霉素眼膏外用, 预防角膜炎或角膜损伤。

1.2.6 功能康复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及年龄, 指导其进行抬头、翻身、坐立、站立及行走等训练, 并加强语言功能训练, 做到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 以促进功能全面康复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儿的主要症状 (高热、头痛、惊厥、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且无后遗症, 肢体功能及肌力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肢体功能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 无后遗症或有轻度后遗症;无效: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应用χ²检验, 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和表2) 。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多因病原菌入侵导致脑实质受累所致[3], 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症状, 如脑软化、水肿甚至坏死等, 造成患儿肢体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4,5]。本病的致残风险较高, 文献报道显示, 约33.9%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可遗留肢体瘫痪,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6]。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 最大限度地保护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关键性意义。

由于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难以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 临床诊疗护理难度较大。强化体温检测, 针对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的监护, 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减轻临床症状, 促进病情康复。同时, 针对患儿的病情早期开展康复锻炼能够促进功能康复[7]。文献研究表明, 病毒性脑炎早期康复锻炼能够降低致残率, 锻炼时间通常建议为生命体征控制平稳后48h左右[8]。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兼顾生理、心理、病理、环境等因素开展全方位综合护理,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96.88%vs 81.25%) , 且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与既往文献报道[9,10]一致。

综上所述, 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临床症状缓解, 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6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正常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正常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干预措施, 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的消退, 提高临床疗效并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海平, 洪丽娟, 刘清宁, 等.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6) :7-9.

[2]张清花, 吴莹.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2014-2016.

[3]刘承娟.护理干预对46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华夏医学, 2014, 27 (6) :95-98.

[4]郭新荣.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24) :3186-3187.

[5]李佩, 秦芳, 官同珍, 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9) :1191-1192.

[6]廖伟琼, 黄秀明, 林润清, 等.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1 (5) :765-767.

[7]胡春萍.护理干预对8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7) :1071-1072.

[8]王瑞红.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运动障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1) :122-123.

[9]范文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7) :1930-1931.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观察记录在我院接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过程,对比分析治疗结果。研究患儿中男58例,女44例;年龄3——14岁,平均8岁。住院时间1——38d,平均10d。各季节均有发病,以6——9月居多,多数呈急性起病,病前有呼吸道感染23例,肠道感染5例,水痘病史1例,余无明确诱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均相似,对照组头痛20例,恶心、呕吐32例,惊厥5例,发热35例,意识障碍10例;干预组头痛22例,恶心、呕吐35例,惊厥4例,发热35例,意识障碍9例。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高热、惊厥、饮食、药物治疗等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系统护理干预,比如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等系统护理干预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意识障碍4例,病死率为2%,平均住院(14.3+2.1)d;干预组意识障碍2例,病死率为1%,平均住院(11.8+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系统护理

3.1 发热护理

护理人员应随时关注患儿身体变化,尤其是体温异常,—一旦发现患儿提问高于38.5度就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其中见效最快的是冰敷和温水浴,对于特殊病人还要进行静脉补液,同时给患儿食用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保证患儿的营养充足[2]。患儿病房最好保持安静,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患儿体力消耗。给患儿勤换衣物防止产生褥疮。

3.2 昏迷护理

患儿昏迷时家属要为其勤翻身,最好加以全身按摩,防止褥疮产生。患儿平躺姿势以侧位为好,足额杨可以及时排除嘴里异物,可以把床头太高15到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轻轻拍打患儿背部可以促进患儿排除痰液,避免发生肺炎并发症[3]。时刻注意观察患儿瞳孔变化和呼吸异常,防止患儿呼吸道堵塞。一旦出现不良堵塞要及时清理痰液,必要时可以切开气管进行抢救。

3.3 呕吐护理

每天定期清理患儿口腔,最好采取侧卧位休息,必要时抬高床头,对患儿勤换衣物防止产生褥疮。一旦孩子发生呕吐要及时清理残留物,避免遗留的残留物刺激二次呕吐,同时垫高头部防止呕吐残留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3.4 瘫痪护理

每个家庭遭遇重病打击都是难以承受的,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心理疏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从源头上消除悲观、绝望消极情绪,增加其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此外可以从小事开始训练患儿的自理能力,比如简单的穿衣吃饭、洗脸刷牙,大小便自理等等,通过和患儿做游戏促进和患儿的感情交流,增加患儿的生活幸福感,在这过程中对患儿身体机能恢复也是很有好处的。

3.5 精神异常护理

护理人员处理用专业的医学知识护理病人以外还要时刻关注的心理感受,一般患儿住院治疗后可能产生不安的情绪,医护人员要尽量以热情周到的关心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和负面心理,友好的讲解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等。尽可能估计患儿及家属的情绪,一旦患儿出现幻觉必须加强看护,尝试沟通患儿的幻觉内容。如果患儿突然发病出现昏厥抽搐等症状,必须保持患儿平躺,并第一时间清理嘴里和鼻腔的异物,及时吸氧,确保患儿呼吸通畅[4]。如果患儿表现出牙关紧闭的症状则需要加强患儿的舌部护理,可在患儿嘴里塞入包有纱布的舌板避免患儿无意伤害自己。

4 讨论

最近几年病毒性脑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一旦患儿发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可能使患儿终身瘫痪或者危及生命。病毒性脑炎患儿必须积极参与配合治疗才有可能控制病毒发展,作为医护人员还要时刻观察患儿身体异常,尤其是体温变化和呕吐异常。在脑炎患儿发病初期护理人员务必要确保患儿呼吸通畅,防止窒息发生,根据患儿身体实际状况采取措施救治。现阶段脑炎患儿一般年龄小,无法自主表达身体状况,所以医护人员更要多用心,实时观测患儿病情变化,这样才能保证在病发的第一时间采取救治措施,避免出现后遗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脑炎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比对照组效果要好得多,不仅症状缓解快而且缩短了住院时间,患儿普遍对干预组更加满意。所以对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不仅增加了他们治疗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对患儿身体的康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大力推广系统护理干预手段。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观察记录在我院接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过程,对比分析治疗结果。102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身体状况基本类似,具有可比性,实验每组5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系统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指导和饮食指导等等,对比分析护理结果。结果:干预组症状缓解明显快于对照组,干预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患儿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康复,可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3.

[2]曹东方。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107-108.

[3]徐海平,洪丽娟,刘清宁。等。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7-9.

一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护理 篇10

病毒性脑炎(简称病脑)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中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本病呈全球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记忆丧失、轻偏瘫、偏盲、失语、共济失调、多动、脑膜刺激征等,约1/3的患者出现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本病如未经抗病毒治疗、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病情严重则预后不良,死亡率可高达60%-80%,如治疗及时或病情较轻,多数患者可治愈。但约10%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瘫痪、智能下降等后遗症。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0岁,因“发热、头痛5天,抽搐伴意识障碍2天”为代主诉以“病毒性脑炎”为诊断于2013年11月6日入院,呈昏睡状,诉头痛,体温在37-38.8℃之间,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检查不合作,四肢可见自发活动。院外带入留置尿管引流通畅,引流尿液清淅呈淡黄色,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医嘱给予抗炎、抗病毒,脱水降颅压、改善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及物理降温、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现患者神志清,精神好转,诉头痛明显减轻,未再抽搐,体温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

2 临床护理

2.1 意识障碍的护理

体位:采取头高位15~30°以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后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其他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协助翻身叩背,预防肺部感染。

2.2 高热的护理

体温上升阶段:寒颤时注意保暖;发热持续阶段:应用退热药时注意补充水分,使用物理降温时,注意观察疗效及防止冻伤,后项、前胸、腹部、阴囊、足底禁忌用冷;退热阶段:及时更换汗湿被褥和衣服,防止受凉。

2.3 抽搐的护理

床挡应用,保护患者免受外伤或坠床,勿用力按压其肢体,以免引起骨折,以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毛巾置于病人一侧上下牙臼齿间,防止舌唇及颊粘膜被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患者衣领、裤带、托起下颌,放舌后坠,立即侧卧,口腔分泌物吸入肺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应用。

2.4 腰穿的护理

术前:协助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术中:清醒病人术中要注意与医生配合,咳嗽前先通知医生,以便暂停操作,避免损失组织或移动穿刺部位,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术后: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4-6小时。防止因过早起床引起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生。

2.5 头痛的护理

当患者头痛发作时,应立即表示关心,观察并记录患者头痛发作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时间、频率,有无恶心、呕吐症状,避免声、光及不良情绪的刺激,可遵医嘱给予止疼药物应用。

2.6 饮食指导

患者进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粗纤维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等,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2.7 便秘的护理

患者因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易出现便秘,除合理饮食,还可每日顺时针按摩下腹部2-3次以促进胃肠蠕动,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为患者提供便于排便的环境,多飲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药物应用或灌肠,预防腹胀和便秘,切忌用力排便。

2.8 一般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意识不清时,每日协助口腔护理2-3次,患者清醒后,鼓励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并协助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给予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9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因患者静脉输入液体多,药物刺激性大,静脉穿刺尽量选择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的血管,避开关节、静脉瓣的部位,置管期间要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

2.10 尿管的护理

每日温水清洗会阴部,并给予0.5%碘伏消毒尿道口一日两次,妥善牢固地固定引流管,避免翻身时将尿管拉出,防止引流管受扭曲打折而影响尿液流出,注意观察并记录尿液的颜色、形状、量,发现引流不通畅时, 应及时检查并调整尿管位置,酌情处理,使尿管保持通畅。每日定时开放导尿管,不可使尿管长期开放,避免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一旦拔除尿管,膀胱充盈缺如。倾倒尿液时不可将引流袋提高于床沿,以防引起逆行感染.。

2.1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细致耐心,始终用亲切温暖语言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和家属建立起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多与病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向患者解释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举治愈出院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1 健康教育

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到人多的公众场合,按要求接种疫苗,这是预防的根本途径;注意防蚊灭蚊和饮食卫生。

参考文献: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入院治疗的83例病毒性脑炎的患儿83例, 所有患儿均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其中男46例, 女37例, 年龄1~16岁, 平均8岁。发病至治疗时间为3 h~10 d。住院时间为5~13 d。感染的病毒类型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临床症状有病毒感染全身中毒症状 (发热、畏光、肌痛、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 、脑膜刺激征 (头痛、呕吐、轻度颈强和Kernig征) [2]。并且不同的患儿因为感染的病毒类型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1.2 治疗方法

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供氧。采用退热、保证水电解质和营养供给。对症治疗, 如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微循环、抢救呼吸和循环衰竭。急性期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滴入, 疗程为2周。一般治疗药物为阿昔洛韦 (25 mg/kg) , 用葡萄糖稀释后静滴, 3次/d。

1.3 疗效评价

在护理前和护理后采用评价患儿康复情况。Fugl-Meyer评分法正常为223分, ≤80分为重度受损, 81~100分为显著受损, 101~120分为中度受损, 121~160分为轻度受损。其中评价指标有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及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 13.0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均应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观察与护理

2.1 观察

(1) 生命体征观测。对血压、脉搏、呼吸情况需要认真记录, 对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给医师。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稳定性差[3], 对于小儿要加强对心电图的观测, 随时记录变化情况。因呼吸不稳是疾病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因此要特别注意呼吸是否规则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2) 意识形态的观察。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不能较为准确的表达, 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交谈、疼痛刺激来判断, 详细记录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临床表现等并报备给医师。 (3) 瞳孔。正常瞳孔直径为2~5 mm, 双侧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如双侧瞳孔不等大或缩小或忽大忽小, 且伴有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等现象, 则暗示有发生脑疝的可能, 需要及时治疗[4]。

2.2 护理

(1) 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儿的呼吸道是否畅通, 并进行吸痰处理;变化患儿的体位, 以保证其能更好的呼吸;定期拍打患儿的背部以防止肺炎或肺不张。 (2) 防治发热。每隔2~4h检测一下患儿的体温。对于高热的患儿要及时降温, 可采用冰敷、擦浴、多多饮水来护理, 患儿大量出汗的时候要及时更换衣裤、床上用品并擦干患儿身体。并告知患儿尽量食用清淡高营养的食物。 (3) 惊厥护理。尽量保持病房的安静, 以免刺激患儿。对发病的患儿要及时吸出卡在呼吸道的痰液或其他液体, 并用开口器或者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垫于上下齿之间, 防止患儿咬伤舌头、口唇。 (4) 意识障碍护理。定期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 若其出现烦躁不安、嗜睡、脑膜刺激征、恶心、喷射型呕吐等[5], 预示其可能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因此要迅速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 并将患儿的头部抬高15~30°, 以利于血液回流。并在患儿的床边预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 (5) 心理护理。在患儿首次就诊时耐心倾听病人陈述,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 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决心。根据患儿的不同状况解释相应的发病机理, 使患儿认识到心理因素是治愈该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动员其主动配合心理干预。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变化,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一些心理障碍严重的患儿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不抵触的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

3 结果

有上表可见, 护理前患儿的Fugl-Meyer评分总分为 (70.4±4.0) , 属于重度受损, 护理后患儿的总分为 (156.2±5.4) , 属于轻度受损。上述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病毒性脑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故又称散发性脑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 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 病情可轻重不一, 形式亦多样。只要及时治疗将是预后良好;若病情危重或者未及时抢救, 将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如瘫痪、智力低下、继发癫痫等,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实施合理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将会有效避免发生后遗症的风险, 研究中表示, 实施护理措施后患儿的受损程度铭心啊降低。因此, 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针对该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观察与护理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针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入院治疗的83例病毒性脑炎的患儿 (116岁) 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后的患儿采取个性化的人性化护理、观察方案, 观察疗效。结果 护理前患儿的Fugl-Meyer评分总分为 (70.4±4.0) , 属于重度受损, 护理后患儿的总分为 (156.2±5.4) , 属于轻度受损。上述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实行人性化的护理和观察方案对其健康的方案有着十分优良的效果, 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观察及护理,康复

参考文献

[1]Guardo, G.di, Proietto, et al.Cerebral toxoplasmosis in striped dolphins (<i>Stenella coeruleoalba</i>) stranded along the Ligurian Sea coast of Italy.[J].Veterinary Pathology, 2010, 47 (2) :245-253.

[2]Alborizi Abdolvahab, Hosseini-nasab Ali, Zeyaeian Mazyar, et al.A Case of Hypogammaglobulinemia with Enteroviral Meningoencephalit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denosine Deaminase in Cerebrospinal Fluid[J].Ira-nian Journal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 2011, 8 (2) .

[3]吴保敏, 王华, 叶露梅, 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 (7) :385-402.

[4]唐文俊.6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 :17-18.

上一篇:乳化沥青再生下一篇:构建开放的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