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腹泻

2024-06-03

小儿病毒性腹泻(精选12篇)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1

摘要: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病毒性腹泻治疗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服用利巴韦林治疗, 试验组给予阿糖腺苷注射剂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在利巴韦林给药的的基础上联合阿糖腺苷药物治疗对患有病毒性腹泻的患儿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治疗,体会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婴幼儿时期的临床儿科病症, 最多的的就是由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腹泻, 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儿童免疫力低下, 如不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患儿脱水, 不仅对患儿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威胁患儿生命[1,2]。传统常规的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一般, 我院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 特选取2009年11月12日~2012年12月1日收治的160个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病毒性腹泻患儿, 所有患儿经诊断均患有小儿病毒性腹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0.8~3.5 (1.8±0.6) 岁;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患儿35例, 呕吐24例, 水样腹泻33例, 不同程度脱水45例。试验组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0.5~4.0 (1.3±0.8) 岁;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患儿27例, 呕吐34例, 水样腹泻28例, 不同程度脱水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 对于发热患儿通过物理降温降低患儿体温, 加强护理干预,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输氧, 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患儿则给予静脉注射电解质溶液来维持患儿体液平衡等综合治疗。试验组在给予注射阿糖腺苷注射剂, 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两组患儿均需根据体重年龄进行给药, 2岁以下患儿给药1~2g, 2~3岁则需2.5g。

1.3 疗效评定标准[3]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等临床体征消失或缓解时间。显效:治疗后, 腹泻减少至1天2次大便成形, 患儿情况良好, 发热、呕吐和脱水等消失;有效:治疗后, 腹泻降低至一天4次以下, 水分明显减少, 大便稍微成型, 大便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发热、脱水等症状均有改善;无效:治疗对患儿无效, 临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和病程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儿治疗中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种在儿童中时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多发于婴幼儿时期, 主要是由轮状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等三种病毒引起, 除肠腺病毒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外, 轮状、星状病毒均通过口途径[4]。一般该病的病状危及幼儿生命安全, 严重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并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幼儿在患有过病毒性时常易出现发热、呕吐、体液不平衡之外, 也容易在过度腹泻后出现脱水[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于常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药物治疗给予患者用阿糖腺苷滴注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能够被最大限度的治愈, 患儿粪便的蛋白水平在治疗期间被降低了甚至消失, 提高了患儿的免疫力, 维持了患儿在脱水期间的体液平衡, 并大大的降低了脱水患儿的死亡率, 缩短了患儿临床病征消失的时间, 同时减少了患儿的住院时间, 提高了医院床位的转换率, 在短期内治愈减少了患儿的住院人均费用, 与单纯给予利巴韦林药物相比有显著的治疗效果[6,7]。

研究发现, 试验组患儿治疗中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利巴韦林是抗病毒类药物, 但因为患者易对其产生抗药性, 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较大, 已逐渐不作为考虑药物;阿糖腺苷作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新兴药物, 微溶于水, 为患儿静脉注射后因为其抗病毒药性, 阿糖腺苷作为一种抗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药物, 可以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以降低其活性, 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又不同于患儿对利巴韦林的耐药性, 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8]。

综上所述, 在利巴韦林给药的的基础上联合阿糖腺苷药物治疗对患有病毒性腹泻的患儿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费佳丽, 肖菲.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治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5) :434-436.

[2]张永平.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治疗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910.

[3]邹国锋.阿糖腺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1) :28-29.

[4]苗芸, 沈鸣.儿泻康贴膜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30例[J].世界中医药, 2010, 5 (2) :110-111.

[5]陈晓君.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7) :142.

[6]杨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9) :4459.

[7]周力平.西咪替丁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26.

[8]钟元枝, 罗荣, 樊爱军, 等.辅助检查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 2012, 33 (6) :830-832.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2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是一种在小儿身上非常容易发生的病症。一般年龄都在2岁以下。在这个年龄层次患有腹泻的症状的一般都是因为消化不良而导致的腹泻。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的症状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的症状表现在大便次数上。一般小儿正常大便次数是每天1―2次,呈黄色条状物。而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时排便次数就会比正常情况下增多,轻者4―6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甚至数十次。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症状表现大便形状上。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时小儿排便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有时是黏液便或脓血便。宝宝同时还会伴有吐奶、腹胀、发热、烦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现。

注意事项

如果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比较严重,最好带小儿及时就医用药。妈咪爱或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也可缩短腹泻病程,能调理胃肠道系统的,拉稀的调到不稀,便秘的调到不干。

小儿消化不良成因

1、给的食物不太易消化

由于婴幼儿的消化能力差,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吃能消化吸收、愿意接受的食品。一方面,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 特点,饮食逐渐由流质向半流质(如米汤、糊状食品、稀饭)以及固体食物(如软饭、面包等)转变。3个月内的婴幼儿,其消化液与成人不同,对淀粉的消化比较差,需要特别注意。

而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所添加的副食品,一定要烂、细、软,比如,可将青菜切碎,弄烂,做成菜泥。而对于2-3岁的婴幼儿,因为已经 有16-20颗乳牙,食品可以稍微粗一点。同时,像整颗的瓜子、豆子、花生米、果冻这些食品对于婴幼儿都十分危险,可能会被吞到器官里,所以必须小心,要磨成粉,弄碎了才能吃。

2、给太多新的食物

比如:有的孩子第一次吃虾,觉得味道很好,就一下子吃许多,结果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父母在让婴幼儿尝试吃一种新的食物时,要让他慢慢适应。一次量不能给太多,要逐渐地增加,让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

3、食品搭配不合理

婴儿4个月过后,父母就需要给孩子增加奶类以外的辅助食品,要注意给予孩子营养平衡的饮食。平衡的饮食就是指婴幼儿吃进去的食物能 满足他这个年龄和身体发展的需要。孩子的生长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营养,其中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纤维素等营养素。粮食是最基础的食品,而肉、鱼、奶、蛋、蔬菜、水果等等都是身体所必需的。

因此,父母需要细心搭配孩子的饮食做到多品种,多样化,避免偏食、挑食、食物过于单调。

小儿消化不良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2年左右,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

或发病时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叠加。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说不清。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4型:运动障碍型;反流型;溃疡型;非特异型。

1.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

此型以腹胀、早饱、嗳气为主。症状多在进食后加重。过饱时会出现腹痛、恶心甚至呕吐。胃动力学检查50%~60%患儿存在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2.反流型消化不良

突出的表现是胸骨后痛,烧心,反流。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但24h小时酸碱度监测可发现部分患儿有胃食管酸反流。对于无酸反流者出现此类症状,认为与食管对酸敏感性增加有关。

3.溃疡型消化不良

其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同,夜间痛,饥饿痛,进食或服抗酸药能缓解,可伴有反酸,少数患儿伴烧心,症状呈慢性周期性。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和糜烂性炎症。

4.非特异型消化不良

临床表现不能归入上述类型者,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

除了反流型消化不良,其他几种分类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许多患儿并不止归入一个亚型,对患儿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儿童消化不良吃什么好调理

1、苹果

苹果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其中含有的鞣酸、有机碱等物质具有收敛作用,所含果胶可吸收毒素。对单纯性的轻度腹泻,单吃苹果可止泻。苹果中含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故又有通便作用。

蒸苹果泥的做法是这样的,准备一个苹果,切一半之后,去除内核。放在蒸笼中蒸10分钟左右之后出锅。然后用勺子姜内部的果肉全部捣烂就可以食用了!

2、西红柿

西红柿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甲酸,可保护维生素C,使之在加工烹饪过程不被破坏,增加维生素的利用率。西红柿中还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番茄素,有助于消化、利尿,能协助胃液消化脂肪,番茄素还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可治疗口角炎。

西红柿鸡蛋汤的做法,准备2个西红柿,2个鸡蛋,少量油和盐。将1个西红柿用刀切成小丁,另一个打成西红柿汁。锅中热油放西红柿丁煸炒,炒至西红柿出红汤后,倒入开水继续用大火煮至汤色变红。将处理好的西红柿汁倒入煮开后的番茄汤。再次煮开后将打好的蛋液螺旋倒入,半分钟后加盐调味即可。

3、大麦及大麦芽

大麦和大麦芽含有维生素A、B、E和淀粉酶、麦芽糖。

葡萄糖、转化糖酶、尿囊素、蛋白质分解酶、脂肪和矿物质等,能够有效治疗消化不良症状。陈皮大麦饮的做法,准备大麦仁15g,陈皮30g,油和盐各适量。干净砂锅一只,放入适量清水,加入陈皮,煮沸5分钟。加入大麦仁,小火煮五分钟左右,关火,盖上盖子焖一会即可。

4、酸奶

酸奶除含有牛奶的全部营养素外,突出的特点是含有丰富的乳酸,能将奶中的乳糖分解为乳酸,帮助宝宝促进消化。 草莓蜂蜜酸奶的做法:准备酸奶200g,草莓5个,半勺积安堂荆条蜂蜜。把草莓洗净切成小块,加上酸奶搅拌均匀。最后在草莓酸奶上面撒上蜂蜜即可。

5、番木瓜

未成熟的番木瓜含有两种酶类,一种叫番木瓜蛋白酶类,一种叫番木瓜蛋白酶,可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番木瓜木瓜饮的做法,准备1个番木瓜,1个木瓜。将2种水果一同加入榨汁机,按下榨汁键榨成果汁后即可饮用。

6、白菜

白菜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结。蒜茸白菜的做法,准备1斤白菜,蒜、酱油、盐、鸡精各适量。白菜洗净后切段,蒜头切碎待用。锅里放油,稍热后下蒜末爆香,加入白菜翻炒至熟,加入适量盐及酱油即可。

7、橘皮

橘皮对消化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其中含有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 橘皮粥的做法:准备适量大米、银耳、橘皮、橘肉、枸杞、蜂蜜。将大米洗净,将银耳泡发好后切细。取半个橘子的皮,去白经,清水浸泡片刻后切成洗丝。大米煮滚开后放橘皮,放发好的银耳,转文火熬30到45分钟。最后加入枸杞、果肉、蜂蜜即可。

8、蜂蜜

蜂蜜里含有乙酰胆碱,其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可促进肠胃蠕动。此外,蜂蜜中还含有很多低聚糖,它能促进人体肠胃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这些有益微生物的代谢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肠胃的微生态平衡。

每天可用半勺积安堂荆条蜂蜜加50克水,给2-5岁的小孩服务,可促进肠胃蠕动起到调节小儿消化不良功效。

奶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篇3

一、临床症状

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 ℃,仅持续2~3天,随后下降。有的还表现第二次体温升高,随着体温的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继而又有白细胞数量增多。病牛厌食,鼻漏,流涎,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黏膜损坏之后便发生严重腹泻,初始是水泻,而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例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

慢性病牛发热症状不明显, 體温稍微高于正常体温,一般不腹泻 , 最明显的症状是鼻镜上糜烂, 眼有分泌物, 齿龈发炎, 蹄叶发炎, 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感染此病的牛通常在7~14天或直至康复期间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其间对继发感染非常敏感,在有害菌(如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霉形体等)存在时很易引发继发病症,如肺炎。

二、诊断

在严重暴发流行时,预防与治疗本病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不过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病牛不足50%,大多数病牛仅呈现亚临床感染或轻微感染,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最终的确诊均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三、预防

1. 鉴定并淘汰持续性感染的病牛。因为持续性感染的病牛通过分泌物向体外持续排毒,若不淘汰会扩大病情。

2.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需购牛时应避免购入未经检疫的牛,这样能有效降低引入该病毒的危险。

3. 用灭活苗进行充分免疫,初始免疫至少需要2次,间隔30天,以确保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四、治疗

1.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保护胃肠黏膜。

2. 应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也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

3. 可用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如舒它林(强效头孢)+五毒通灭+碳酸氢钠静注,痢倍灵(牛羊三效)肌注。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腹泻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60例患儿则口服腹泻Ⅰ号方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 d。对照组中男28例, 女32例;观察组男32例, 女28例;年龄6月~3岁, 病程范围≤24 h, 平均10.1 h。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脱水;大便形状表现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无脓血, 无腥臭味。对两组患儿进行大便检查, 轮状病毒检测呈阳性, 并且排除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等,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自身的临床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补充营养、改善水电解质平衡、抗病毒等常规治疗, 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采用口服腹泻I号方,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 d, 记录两组患者恢复正常体温时间、腹痛及呕吐缓解时间、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及形状等。腹泻I号方组成:葛根9 g, 地锦草9 g, 苍术9 g, 茯苓9 g, 乌梅6 g, 甘草6 g, 患儿6月~1岁5 m L/次, 4次/d;1~3岁的患儿10 m L/次, 3次/d。

1.3 疗效评价

治疗3 d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标准如下:显效:3 d治疗后, 高热、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排便次数和形状恢复正常;有效:通过3 d的治疗后, 不适感减轻, 呕吐、腹泻部分消失, 大便次数明显减轻或减少;无效:治疗3 d后, 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 腹痛更严重、呕吐及排便次数无明显减少。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

治疗3 d以后, 将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44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32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73.3%,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症状恢复时间

将两组患儿各项症状的恢复时间进行比较, 观察组排便正常恢复时间、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的常见类型, 在中国小儿腹泻病原构成比中, 轮状病毒为主要因素, 约占40%, 位居小儿腹泻的第一位。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或呼吸道传播。由于病情变化迅速, 若未能及时救治, 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危重情况发生。每年约有35~39万例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性腹泻, 其中82%的儿童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轮状病毒腹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原则为补液、止泻、微生态制剂等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和改善电解质平衡[2]。但是, 传统治疗当中以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本病, 疗效并不理想, 而且易产生白细胞下降及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限制了其应用。

腹泻I号方中葛根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地锦草有明显的抗菌、消炎等作用, 并且抑制胃肠推进与自发收缩活动, 可减少腹泻次数;苍术芳香悦胃, 醒脾助运化;乌梅益胃生津;甘草补脾益气。在本文对12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发现,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均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表明小儿轮状病毒腹泻采用腹泻I号方效果比较明显, 缩短了疗程, 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泻Ⅰ号方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腹泻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60例患儿口服腹泻Ⅰ号方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 d, 记录患儿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 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采用腹泻I号方效果比较明显, 缩短了疗程, 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泻Ⅰ号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道坤, 冯娇梅, 李玉萍, 等.腹泻I号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5) :302-305.

小儿腹泻怎么办 篇5

食疗1、萝卜酸梅汤

原料:白萝卜250克,酸梅2枚。

制作:萝卜洗净切成薄片,和酸梅一起放入砂锅,加水3碗,煮沸,文火煮至1碗水,加调料即成,喝汤。

功效主治:宽中、行气、化积。主治消化不良的小儿腹泻。

食疗2、山楂山药饼

原料:山楂、山药、白糖各适量。

制作:山楂去核,山药洗净切块,一起放入蒸锅蒸成烂熟,加入白糖搅匀,压成薄饼。

功效主治:健脾清食、和中止泻。主治小儿腹泻、脾虚久泻。

食疗3、山楂神曲粥

原料:山楂30克,神曲15克,粳米100克,红糖6克。

制作:将山楂洗净,神曲捣碎,一起放入砂锅,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儿取汁备用,将粳米洗净放入砂锅,加少量水煮沸,改文火,加入药汁煮成粥,加入红糖即可食用。

功效主治:健脾养胃、消食化积。主治消化不良、小儿腹泻。

食疗4、白果鸡蛋

原料:白果仁2个,鸡蛋1个,

制作:将白果仁焙干,研末,鸡蛋一端用钉子扎一个孔,将白果粉装入蛋内,用纸封孔,将鸡蛋竖在烤架上微火烘烤至熟。去壳食用。

功效主治:健脾理虚、固涩。主治小儿腹泻。

食疗5、栗子糊膏

原料:栗子10枚,白糖25克。

制作:栗子去皮,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煮成糊膏,加白糖调味,每日服二次。

功效主治:养胃健脾。主治小儿脾虚腹泻。

食疗6、消食饼

原料:鸡内金1-2个,面粉100克。

制作:将鸡内金洗净晾干,放在瓦上用微火炼焦,研成碎粉,与面粉一起和成面团,擀成5毫米厚的薄饼置火上烙熟,然后切成小方块,继续用小火烘干即成。在和面时也可加少许芝麻和白糖,味道更美。

功效主治:消食化积。主治消化不良、小儿腹泻。

食疗7、山药莲肉糊

原料:山药100克,莲肉100克,麦芽50克,茯苓50克,大米500克,白糖100克。

制作:将前五味一起磨成细粉,取粉100克加水煮成糊状,加白糖调味,食用。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特点和防控措施 篇6

仔猪腹泻病是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病因分别单独或混合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猪消化道形态与机能紊乱的疾病,伴有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肠道内积聚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粪便呈松软或液状排出;由于水分丢失,病猪表现消瘦和衰竭,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迅速死亡。发病日龄越小,其死亡率越高。

仔猪腹泻病既有可能由细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引起,也可由日粮、环境、气候等因素引起,其中病毒性腹泻是引起仔猪腹泻最为严重的病因。近两年,病毒性腹泻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流行规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1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种类和发病机理

1.1 种类

病毒性腹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限制在肠道局部繁殖的病原,它作为引起肠道疾病和腹泻的直接原因(原发性肠道病原),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RV)。另一类是全身循环经过性传染病的病原,在这些病原中,腹泻是作为被病原侵害的组织器官在肠道出现的一种结果(继发性腹泻病原),主要有猪瘟病毒(HCV)、伪狂犬病毒(P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猪蓝耳病毒(PRRS)、猪圆环病毒(PVC)、诺瓦克病毒、博卡病毒等。

1.2 发病机理

猪感染病毒后,病毒先侵入小肠集合淋巴结区,接着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繁殖,上皮细胞由感染处向周围广泛扩散,直到波及全部小肠,使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绒毛脱落,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扰乱其消化及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功能,引起急性吸收不良。哺乳仔猪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使吮吸进胃肠道乳汁中的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液体在肠内滞留,甚至从组织内吸收液体,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导致腹泻,出现脱水、低钾、低镁和酸中毒而死亡;另外小肠表面上皮受损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脱落;而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新增生的上皮细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无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大量肠液积于肠腔,病猪排出水样粪便。

2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症状与病理特征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可蔓延到全群,以各种年龄的猪消化道感染为特征。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病毒后出现发热、精神沉郁,厌食、呕吐,排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带气泡的水样粪便,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部分病猪体温先短期升高,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迅速出现明显脱水、消瘦等症状,严重口渴,被毛粗乱。发病后2~7d衰弱而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死亡率可高达50%~100%。随着日龄的增长其致死率降低,但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泌乳母猪发病严重时体温升高、厌食、呕吐、腹泻,泌乳停止,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剖检病变主要在胃和肠道,尤以小肠病变为主,小肠充血,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透明,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呈黄色;部分死亡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是由一种不同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类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的胃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哺乳仔猪由于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一般不发病,但如果仔猪缺乏母源抗体保护则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仔猪可见精神萎顿、呕吐、明显脱水,1周龄以内仔猪发生腹泻后容易死亡。病变主要在小肠,肠管明显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松驰,小肠黏膜充血,肠系膜呈索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胃内空虚,部分仔猪胃内充满胆汁黄染的液体。

2.3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道传染病,以精神萎顿、厌食、呕吐、腹泻、脱水及体重减轻为特征,在10~60日龄的仔猪常可见到自然发生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可达50%~80%,如无继发感染则症状较轻,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0%;哺乳仔猪常继发大肠杆菌病,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可达30%~80%。病猪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常有呕吐,继而出现腹泻,粪便呈暗黑色、黄白色。腹泻愈久,脱水愈明显。如果有母源抗体保护,1周龄内仔猪不易发病,缺少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症状较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时,可使症状加重。

10~21日龄后仔猪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剖检可见胃弛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尤以小肠病变较为严重,肠壁黏膜易脱落,小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充气、内容物稀薄如水,呈灰黄色或灰黑色。

2.4 牛病毒性腹泻病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急或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母畜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该病毒也可引起猪发病,猪感染该病毒后可出现类似于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

感染猪通常于出生后2~4周龄发病,部分在出生后几天即发病死亡。临床表现为贫血、被毛粗乱、生长迟缓及消瘦,有些还见有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腹泻。病理变化以慢性胃肠炎及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心外膜、肾脏及淋巴结有多量出血点,消化道卡他性炎症,胃、结肠、盲肠黏膜溃疡,可见有多量的扣状肿,类似慢性猪瘟的病变。

3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病、猪轮状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毒性腹泻疾病在临床上很难鉴别,可根据发病猪粪便的pH值作出初步判断,病毒性腹泻粪便多呈酸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腹泻物多呈碱性。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抗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4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4.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病毒性腹泻极易传入猪场,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定无病后方可合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并做好灭鼠、除蝇、杀虫工作。

4.2 加强饲养管理

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做好保温工作,并处理好猪舍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尽量保持分娩舍温暖和干燥。特别是寒冷的冬季以及昼夜温差较大的春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并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因初乳中含有一定量的保护性抗体,仔猪吃到初乳后可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刚出生的仔猪用干布抹除胎衣后,可涂抹干燥粉,能有效保持刚出生仔猪的体温,使其在更短的时间内站立行走并尽快吃到初乳,并维持仔猪休息区的干燥。

4.3 做好免疫接种

母猪在分娩前45d及15d左右采用后海穴各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或猪轮状病毒)双价灭活苗4mL/头,也可试用含猪轮状病毒的三联灭活疫苗,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抗体,防止相关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母猪产前4周仍需接种大肠杆菌等多价基因工程疫苗,以减少细菌性因素的危害。购买猪瘟疫苗时,尽量选择兔源或传代细胞生产的疫苗,减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危害。

4.4 发病时的控制

(1)及时对发病仔猪所在猪舍实施隔离,严禁工作人员窜岗,以防交叉感染。强化对发病猪舍的消毒工作,但应避免由于增加消毒次数而使分娩舍湿度增大而形成恶性循环。建议使用干粉消毒剂进行消毒。同时,分娩舍应做好保温工作,为仔猪提供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

(2)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对猪群实施紧急接种,接种部位为后海穴;怀孕母猪在分娩前30d接种;对未发病的1~3日龄健康仔猪可考虑试注射0.5mL/头,仔猪紧急接种效果不是很明显。对未发病和已发病的仔猪可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口服,2次/d,连用3d,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3)患病仔猪脱水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通过补液、收敛和补盐缓解酸中毒,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继发感染,结合加强护理,可降低发病仔猪的死亡率。可试用以下配方治疗:

用口服补液盐1 000mL、水溶性氟苯尼考20g、利巴韦林0.5g(注意不能超量,以防止中毒,也可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改性水合硅铝酸盐(思密达)250g,充分摇匀,供50头仔猪1次使用。1~5日龄仔猪每头每次灌服20mL,2次/d,连用3~5d,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其中利巴韦林按100mg/kg,分2次口服)。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钠3.5g、无水葡萄糖20g,加温水1 000mL。同时补液要遵循少量、多次、慢饮的原则,断奶仔猪每2h饮用1次,4~6h饮完,哺乳仔猪每半小时饮用1次,4h饮完,每日总量不宜超过100mL/kg,严重脱水者禁用,必须静脉补液。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10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以上患儿大便轮状病毒检查均为阳性。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6个月11例,7~12个月27例,>1岁12例;临床表现: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每天<10次31例,每天>10次19例;轻度脱水41例,中重度脱水9例。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6个月12例,7~12个月28例,>1岁10例;临床表现: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每天<10次33例,每天>10次17例;轻度脱水42例,中重度脱水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蒙脱石散和妈咪爱等药物。对照组采用以上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同时给予葡萄糖酸锌:>6个月患儿,元素锌20mg/d;<6个月患儿,元素锌10mg/d,口服。10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患儿用药72h内大便次数减少恢复到正常水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显效;用药72h内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有效;用药72h后大便次数没有减少,大便性状没有改变,全身症状没有改善,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为(3.14±1.35)d;对照组腹泻停止时间为(4.52±1.48)d,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主要是轮状病毒对小肠有侵袭作用,破坏了小肠绒毛顶端,使小肠绒毛的吸收功能遭到破坏,使肠黏膜表现为点状病灶。引起吸收功能障碍和双糖酶不足及活性减低,最终导致未吸收的肠液和食物中消化不尽的糖类滞肠腔内,继发肠液渗透压增高,同时微绒毛上皮细胞钠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导致患儿出现大量水样便腹泻。目前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肠黏膜保护类药物,调整肠道菌群等[1,2]。本文观察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锌元素是人体的必需元素,锌在体内有着重要作用。锌对人体免疫功能有多方面的作用:(1)锌与免疫屏障:锌对维持上皮细胞和组织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缺锌时,上皮细胞受损害,包括皮肤及肠道黏膜,使人体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腹泻时,补充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和防止体液的丢失。(2)锌是体内多种酶的主要成分,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缺锌将导致各种酶类水平下降以及小肠黏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以致病毒侵犯,组织损伤;肠道中乳糜微粒的外膜由类脂蛋白质复合物所构成,缺锌后,外膜合成障碍,而使脂肪吸收不良。缺锌时,肝脏不能合成维生素转运蛋白,维生素A不能从肝脏中动员出来,导致维生素水平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下降。(3)缺锌还可降低T细胞免疫功能。锌元素能强烈刺激人体B细胞,诱导B淋巴细胞活性而产生免疫球蛋白。另外,锌通过增加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协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影响免疫球蛋白水平[3,4]。(4)锌还参与DNA聚合酶及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合成,从而直接影响核酸及蛋白质代谢,进一步影响免疫球蛋白水平。(5)锌作为抗氧化剂,具有对抗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在腹泻期间进行补锌治疗,可明显改善秋季腹泻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葡萄糖酸锌能够缩短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腹泻时间,临床效果显著。所以,在患儿急性腹泻时,补充葡萄糖酸锌能够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同时还可以改善疾病严重程度,不但起到预防腹泻作用,同时还可能起到补充营养物质作用,特别适用于营养不良患儿[5]。再者葡萄糖酸锌对胃肠道刺激性小,且吸收率高,适合用于患儿腹泻治疗。

参考文献

[1]俞慧菊,康金凤.小儿急性腹泻的防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141.

[2]陈文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4):62.

[3]黄亦男,王铁岩,李明华.葡萄糖酸锌预防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10,7(6):137-138.

[4]刘薇芝,胡汉昆,刘萍.葡萄糖酸锌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9,10(8):1060-1061.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8

关键词:腹泻,蒙脱石散,灌肠,治疗结果

小儿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致病因素较多。主要病因为轮状病毒感染, 多发于夏秋两季, 婴幼儿多发, 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 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性状改变[1]。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 均符合小儿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标准[2], 按数字抽取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研究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2个月~3岁, 平均 (2.4±1.1) 岁;病程2~5d, 平均 (3.0±1.2) d。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2个月~3岁, 平均 (2.5±1.3) 岁;病程2~6d, 平均 (3.4±1.2)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 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病毒、退热、合理饮食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蒙脱石散 (天津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690) 治疗, <1岁患儿, 3g/d, 3次/d;1~2岁患儿, 3~6g/d, 3次/d;3岁患儿, 6~9g/d, 3次/d, 温开水冲服;首次剂量为20ml, 然后逐渐减少剂量, 一直到10ml/次, 3次/d, 饭前口服。研究组予以蒙脱石散保留灌肠, 剂量也根据年龄区分, 0.5~1.0岁患儿1g/次, 1~2岁患儿2.0g/次, 3岁患儿3g/次, 分别将之与0.9%氯化钠溶液20、30、50ml混合均匀, 应用灌肠器操作。完成灌肠后尽量使患儿静卧, 增加药物保留时间, 治疗3d后观察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依据患儿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患儿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腹泻消失,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减少50%, 粪质增多, 全身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次数和全身症状均未好转或有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5,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研究组发热改善时间、腹泻改善时间、呕吐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儿1例出现便秘症状, 研究组患儿1例因疼痛导致灌肠失败, 在疼痛缓解后经加强护理重复操作成功完成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传统治疗方法为抗病毒、退热等, 具有一定疗效, 但治疗所需时间过长, 且患儿极有可能发生其他类型炎症或疾病。有研究显示, 蒙脱石散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中得到患儿家长普遍认可, 具有明显优势, 推广价值较高[4]。

蒙脱石散主要药物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 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蒙脱石散不易被肠细胞吸收, 因此不会进入血液循环,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5]。蒙脱石散口服时味道不佳, 家长及患儿接受性差, 采取保留灌肠则能解决这一问题。蒙脱石散可对肠黏膜形成直接覆盖且对其具有良好保护作用, 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良好。蒙脱石散存在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和颗粒与颗粒间黏附性, 可以加强并有效修复消化道黏膜屏障, 有效清除病原体及毒素, 有效覆盖消化道黏膜。口服2h后则可均匀覆盖消化道黏膜, 持续6h, 使病毒及其毒素、胆盐得到明显吸附固定, 增加肠腔黏膜凝胶厚度、增长肠细胞生存时间, 提高黏膜屏障作用, 对于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防止其继续受到损害, 已受损伤细胞可以得到有效修复[6]。此药物不会对正常吸收造成干扰, 可以有效吸附轮状病毒, 与黏液蛋白相结合, 在肠腔表面广泛分布, 使肠黏膜屏障功能明显增强, 避免上皮细胞损伤, 而且能够避免病毒复制及传播, 防止小肠黏膜组织出现异常改变, 对于肠道具有良好修复作用。

应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法治疗时, 灌肠液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注意灌肠液温度, 其过高过低均不利于药物吸收。有资料显示, 灌肠液在38℃时与肠腔温度保持较高一致性, 能够明显降低药液对肠道的刺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吸收速度[7]。当温度低于34℃时, 易导致肠蠕动加强, 排便反射增加;若温度过高, 易导致肠管充血及渗出。若需要降温时, 灌肠液温度可保持在28~32℃。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 需应用低于体温4℃灌肠液进行灌肠降温处理。有研究显示, 根据患儿直肠温度增加1~2℃用作中药灌肠液所需温度, 中药灌肠液在患儿肠道中留存时间相较传统方法显著增加[8]。保持合理灌肠速度, 若速度过快, 肠腔会快速充盈, 导致直肠压力明显上升, 极易引发排便反射[9]。灌肠液速度基本保持在20ml/3~5min, 患儿出现腹泻症状时, 按照20ml/5min的速度进行注入灌肠, 确保单位时间灌肠液流入直肠总量明显降低, 进至乙状结肠中灌肠液持续保留时间明显增加, 由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0]。注意灌肠液总量变化情况。由于肠道属于肌性器官, 对压力反应敏感。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感存在一定阈值。腹泻患儿保留灌肠液量通常需少于10ml[11]。因发生腹泻的患儿消化道功能紊乱, 肠蠕动速度增加, 肠黏膜受到一定损伤, 吸收功能降低, 肠道极易被激惹, 若灌肠液量增加会导致肠内压力上升, 由此使得直肠排便刺激性增强。灌肠液量减少可以降低肠道压力, 增加灌肠液保留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60例,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2~54个月,平均28.58±2.48个月,病程1~5天,平均2.43±0.40天;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1~56个月,平均28.35±2.45个月,病程1-5天,平均2.25±0.34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调整饮食、保持病房卫生、观察生命体征等;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①个性化健康宣教。护士根据患儿家属文化程度、患儿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宣教方案,指导科学育儿方法,监督患儿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新鲜、卫生,促进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②个性化饮食护理。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及饮食方式等实际情况调整饮食,如母乳喂养患儿适当减少或暂停辅食;人工喂养患儿少食多餐,从流质到半流质食再过渡至正常饮食;呕吐严重患儿应禁食2~6小时,可以服用适量温开水,待症状好转后以少食多餐流质食物为主方式喂养。③个性化补液护理。针对部分脱水患儿给予补液护理,按照患儿脱水轻重程度给予合适补液剂量,少量频服,在10小时左右补足累积损失量。④个性化皮肤护理。针对部分使用尿布的患儿应勤更换,便后采用温水清洗臀部,待自然风干。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改善的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3]中的相关方法评估患儿护理后的生活质量,主要分为总体满意度、认知满意度、情绪满意度三方面,分值均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生活质量

经护理后,研究组认知满意度、情绪满意度、总体满意度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讨论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病情严重者会引发脱水、肺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是导致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是改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体征、临床表现及增强疗效的关键[4,5]。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本院诊治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验证个性化护理干预的积极性、可行性,从而为该病患儿的临床护理提供科学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许如华[6]、张金梅[7]等相关试验结果类似,验证了个性化护理干预的科学有效性。由于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其进食营养易因腹泻、呕吐而丢失,加之发热会增加机体能量的消耗,极容易引发脱水等并发症,而给予个性化补液护理不仅可以保障机体非营养的需求,还可以快速改善腹泻症状。护士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给予适量补液,如轻度脱水患儿参照50~80mL/kg计算补液量,中度脱水患儿参照80~100mL/kg计算补液量,剂量与速度均根据患儿脱水及吐泻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增强疗效、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的护理目标[8]。为进一步探究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可行性,本研究针对护理后患儿的生活质量予以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说明个性化护理中根据患儿家长文化水平及患儿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案,更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和执行;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喂养方式、年龄等情况为其量身制定饮食方案,针对腹泻患儿臀部皮肤进行清洗,以保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因皮肤红肿、糜烂而影响临床疗效[9]。关于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快速改善患儿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个性化健康宣教、个性化饮食护理、个性化补液护理、个性化皮肤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均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轮状病毒,个性化护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丽.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53例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6):529-531.

[2]黄乃萍.综合护理干预在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5(9):43-44.

[3]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8-130.

[4]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3.

[5]柳娜,刘玲,谢永红.全方位护理在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5(9):40-41.

[6]许如华.整体护理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1):3299-3300.

[7]张金梅.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5(23):2602-2604.

[8]杜续兰.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2(20):116-117.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儿童保健科预防接种2个月~3岁儿童, 排除患有急慢性疾病、发热或腹泻, 婴幼儿父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服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组316例 (男160例、女156例) , 未服苗组320例 (男167例、女153例) 。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 疫苗均在2~8℃避光保存。在自愿原则下口服疫苗, 要求与其他疫苗接种时间间隔2周以上, 服苗组每人1支 (3m L) , 均在现场10min内服完, 服苗时按说明书规定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执行。对照组未服该疫苗。服疫苗后连续观察1年, 观察婴幼儿发生腹泻的相关情况。

1.3 调查方式

采用接种门诊面对面或电话询问两种方式进行追踪观察, 按统一格式的调查表调查, 内容包括:是否服苗、是否腹泻及腹泻次数、病程、发热、呕吐、脱水、补液、肠道外症状等。服苗组于服苗1个月后开始计时, 观察随后1年内发生腹泻的情况;未服疫苗组从被纳入为研究对象开始计时, 观察随后1年内发生腹泻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腹泻发生率、平均患病时间 (指出现发热、呕吐或腹泻到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的时间) 、严重病例 (严重病例指出现中重度脱水、明显酸中毒) 和住院比例, 均符合第2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订的标准[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2组间患儿腹泻发病率、平均患病时间、住院病例比例和严重病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原之一, 轮状病毒具有很高传染性, 除粪—口传播途径外, 也存在呼吸道传播。6个月~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高, 与这年龄段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和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而来自母体的抗体已降至最低有关。由于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 其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 维持电解质平衡。卫生状况的改善并不能有效阻止轮状病毒传播, 营养状况与发病程度的关系密切, 这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遭受轮状病毒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以预防为主,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唯一经济、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表明,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能够降低腹泻发病率、缩短平均患病时间、减少住院病例比例和严重病例比例, 从而减轻反复腹泻对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 减轻腹泻对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因此, 采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腹泻症状, 进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是预防婴幼儿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唯一和最经济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薛辛东, 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81~283.

[2]WHO.Rotavirus Vaccines[J].WER, 2007, 82 (32) :285~295.

小儿腹泻有良方 篇11

小宝宝为什么容易腹泻?专家解释,小孩子的脾胃功能本来就很虚弱,如果进食过于生冷、油腻的饮食,就会给胃肠造成很大的负担,损伤脾胃,从而发生腹泻。在冬季里,孩子和父母一起吃火锅,一吃了不熟或者洗不干净的东西,往往就容易拉肚子了。在中医来说,这种腹泻叫做伤食泻。另外,一些宝宝体质不好,脾胃虚寒,脏腑功能太弱,就容易在天气变化的时候,外感风寒风热、暑气湿气,引发腹泻。

宝宝腹泻要对症食疗,下面就介绍几种腹泻类型的食疗方。

一、腹泻食疗要对症

1.伤食型腹泻食疗方

症状:宝宝有腹胀、腹痛,腹泻前哭闹不安的表现,大便酸臭且有不消化奶块,食欲减退伴有口臭。此型多见于腹泻伴有消化不良的宝宝。

苹果汤:苹果一只洗净,连皮切碎,加250毫升水,加食盐少许,煎汤代茶饮。若宝宝超过1岁,可以吃苹果泥。

焦山楂麦芽饮: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红糖15克。先用小火将山楂及麦芽炒至略焦,离火,加少许酒搅拌,再置火炉上炒至干,然后加200毫升水,煎煮15分钟,去渣后加入红糖再熬至沸,待温后分几次服用。

2.风寒型腹泻食疗方

症状:宝宝大便稀薄多泡沫,色淡,臭味少,有腹鸣腹痛,或伴有发热。此型多见于腹泻的早期。

姜茶饮:生姜10克,茶叶3克,加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代茶饮。

糯米苍白术粥:糯米30克,白术12克,苍术6克。先将糯米略炒一下。白术及苍术放水煮1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糯米煮粥食用。

3.湿热型腹泻食疗方

症状:大便呈蛋花汤样,伴有少许黏液,发热伴舌苔厚腻。腹泻以此型最多见。

乌梅葛根汤:乌梅10个,葛根10克,加250毫升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烧20分钟,去渣加红糖少许,分次饮用。

陈皮红枣汤:铁锅内放12只干红枣,炒成微焦,取洗净的陈皮(晒干的橘皮)10克,加入红枣和水煎15分钟,代茶饮。

4.脾虚型腹泻食疗方

症状:腹泻久泻不愈,宝宝面色萎黄,食欲减少,大便稀薄伴不消化块物。多见于腹泻后期不愈的宝宝。

胡萝卜汤:新鲜胡萝卜250克,洗净,连皮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后,喝汤、吃胡萝卜。

扁豆薏米仁山药粥:扁豆50克,山药60克,薏米仁30克,粳米50克。将扁豆炒熟,与薏米仁、山药、粳米、少许盐同煮成粥食用。

菱粉粥:粳米50克,加水煨粥,待粳米熟时,调入菱粉30克和少许红糖,煮熟即可食用。

二、古典医书中的食疗方剂

古典医书中也记载了一些针对小儿脾虚久泄可以使用的药物方剂。

1.糯米固肠汤

【来源】《本草纲目》

【原料】糯米30克,山药15克,胡椒末、白糖适量。

【制作】将糯米略炒与山药共煮粥,熟后加胡椒少许。

【用法】食用时,加白糖适量调服。每日2次。

【功效】健脾暖胃,温中止泻。适用小儿脾胃虚寒泄泻。

2.芡实山药糊

【来源】《本草新编》

【原料】芡实500克,山药500克 ,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制作】芡实、山药一同晒干后,放入碾槽内碾为细粉,糯米粉及白糖一并拌和均匀,备用。用时取混合粉适量,加入冷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加热烧熟即成芡实山药糊。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空腹食用,每次用混合粉50~100克,连用7~10天为一疗程。

【功效】健脾止泻。用于小儿脾虚久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薄、体虚羸弱者。

【宜忌】患小儿急性肠炎、菌痢腹泻者忌用。

3.茯苓大枣粥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枣10克,白糖适量。

【制作】大枣去核,浸泡后连水同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茯苓粉拌匀,稍煮即可。

【用法】服时加白糖适量,每日2~3次。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适用于小儿脾虚久泻。

【宜忌】腹胀及小便多者不宜用。

三、腹泻期间应少食的食物

在腹泻发生的时候,也要注意有几种食物容易引发腹胀,应该禁止或少量服用。如黄豆、豆腐、豆浆、绿豆、赤豆等会使肠内胀气,使腹泻加重,需忌食。过多的牛奶也会使肠胀气,应予以适当限制。而酸牛奶含有乳酸杆菌,能抑制肠内有害细菌,可以食用。下面具体举例说明几类食物。

1.含有长纤维的食物

西瓜、生梨、青菜、芹菜、菠菜、柚子、广柑等含有纤维素较多,能加速肠蠕动,加重腹泻,需忌食。

2.多糖食物

糖果、巧克力、甜点等含糖量较高,糖在肠内会引起发酵而加重胀气,故应少吃糖。

3.高蛋白食物

鸡蛋、鸭蛋、肉末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这些食物在肠功能已紊乱的肠道内易发酵腐败,加重腹泻,故应少食。

4.高脂食物

肉类、奶油、动物内脏等含有较高的脂肪,导致滑肠,久泻不止,应忌食。即使用植物油烧菜,也要注意用量别太多。

四、中医推拿治腹泻

推拿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法,家长也可以在家自行给孩子推拿,一是可以止泻,另外也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伤食泻和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治疗手法是不一样的,需要中医进行辩证治疗。

1.揉腹法

家长可以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者2分钟左右。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医生提醒,一定要逆时针,也就是要逆着肠子的方向揉动。

2.推背法

要领是顺着宝宝的脊柱由下往上搓,一直搓到皮肤微红发热为止。小儿腹泻伤经液,气血经液同源,所以要给宝宝补气血。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推背可以补阳气,健脾补肾,增强孩子抵抗力。

3.推上七节骨

用拇指侧面或者食指、中指指腹,从宝宝的骶骨(尾椎)处往上推,直推到腰部,即命门(督脉穴,第二腰椎下凹陷中)处止。推拿时,手法可以稍重一些,推到皮肤发热为适度。这是比较好的止泻手法。

4.揉板门

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家长可以用右手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揉宝宝手掌大鱼际,次数在50次左右。按揉这里,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强肠的蠕动功能,让宝宝的肠功能更好。

5.补肾

家长按住宝宝的小拇指最外面一节的指腹,顺时针旋推,150~300次。在这里,是宝宝肾经的反应点,肾主水,所以推拿此处可以补肾水,防治宝宝因腹泻而发生脱水的情况。

小儿病毒性腹泻 篇12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炎琥宁,疗效

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51例,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临床效果确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103例, 均符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 其中男3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1.6±0.3) 岁, 平均病程为 (2.6±0.7) d;实验组51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1.5±0.4) 岁, 平均病程为 (2.4±0.5) 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包括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补液, 抗病毒药物应用等;实验组51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静脉滴注治疗, 10mg/ (kg·d) 加入250m L葡萄糖注射液中;疗程均为4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王慕逖《儿科学》疗效判定标准[2]评价临床疗效, 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级:显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有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无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及大便次数、性状无改变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例数为4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6.5%;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例数为5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P<0.05

2.2 两组患儿止泻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止泻时间及扁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P<0.05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是临床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 以1~3岁儿童最为常见, 常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3,4];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患儿, 侵袭小肠上皮细胞, 并在细胞中进行病毒复制增殖, 导致腹泻发生[5];轮状病毒诱发腹泻机制至今还未阐明, 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小肠绒毛, 破坏小肠微绒毛吸收功能, 引起水盐代谢紊乱, 同时降低双糖酶活性, 糖类积聚于肠道, 导致肠道渗透压异常增高以及肠道转运功能丧失等有关[6,7], 特别是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4能够使细胞内钙减少, 从而诱使细胞凋亡。炎琥宁作为一种新型中成药制剂, 提纯于植物穿心莲, 具有清热燥湿, 解毒消肿等功效;其主要药理成分为穿心莲内酯,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8,9], 其能够显著抑制病毒侵袭与增殖, 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降低血管通透性, 改善局部微循环, 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吞噬能力, 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同时穿心莲内酯对于肠道内环境影响较小, 副作用少[10]。临床研究显示, 患儿体内SigA含量明显提高。本次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同时实验组患儿止泻时间及扁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确切, 能够有效缩短病程, 快速止泻,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2]朱吉英.炎琥宁保留灌肠左治婴幼儿秋季腹泻6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7) :97-98.

[3]施红.消旋卡多曲与双八面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107-3109.

[4]袁方.炎琥宁注射液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7) :179-180.

[5]罗永奇.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4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4 (3) :3-4.

[6]邹华, 付琼芳.丁桂儿脐贴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J].中国药业, 2010, 19 (12) :79-80.

[7]张竹君, 吴梦晖.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58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12 (3) :3738-3739.

[8]顾晓斌.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8) :5940-5941.

[9]肖喜庆, 杨海涛.炎琥宁注射液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41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11) :136-137.

上一篇:孩子的成长教育下一篇:正常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