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毒性疫病

2024-06-19

主要病毒性疫病(共8篇)

主要病毒性疫病 篇1

为了解近2年广西规模化猪场主要病毒性疫病的流行动态, 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 降低该类疫病给规模化猪场带来的风险, 2010—2011年笔者对广西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了猪瘟病毒 (CSFV)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圆环病毒2型 (PCV-2) 、伪狂犬病 (PRV) 的抗体检测, 并根据猪场的流行病学史、发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征, 对送检病料样品进行CSFV、PRRSV、PCV-2、P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和轮状病毒 (RV) 的PCR检测, 以期为广西地区猪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制订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被检血清

4343份猪血清采集自广西南宁、玉林、桂林、柳州、河池、贺州、贵港、来宾、北海和钦州10个市规模化猪场的保育猪、育肥猪和种猪。所有检测猪均免疫过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伪狂犬病gI/gE双基因缺失疫苗, 部分猪免疫过PRRSV弱毒疫苗;所有猪未进行过PCV-2疫苗免疫。

1.1.2 被检病料样品

555份采集自广西南宁、玉林、桂林、柳州、河池、贺州、贵港、来宾、北海和钦州10个市规模化猪场, 疑似感染CSFV、PRRSV、PCV-2、PRV、TGEV、PEDV、RV的保育猪脾脏、淋巴结、肺脏、脑以及哺乳仔猪小肠。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诊断液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PRRS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PCV-2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PRV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PRVgE蛋白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IDEXX公司。PCRTaqMix、DNA Marker购自广东东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逆转录酶、RNA酶抑制剂购自Promega公司。PCR仪购自日本TaKaRa公司;凝胶成像系统购自美国Alpha Inotech公司。

1.2 方法

CSFV抗体检测采用正向间接血凝方法;PRRSV、PCV-2、PRV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 操作步骤和结果判断按说明书进行。

CSFV的RT-PCR检测方法按罗廷荣等2004年报道的方法进行;PRRSV的RT-PCR检测方法按蒋小红等2003年报道的方法进行;TGEV和PEDV的二联RT-PCR检测方法按赵雯雯等2010年报道的方法进行;RV的RT-PCR检测方法按张维谊等2006年报道的方法进行;PCV-2的PCR检测方法按李军等2006年报道的方法进行;PRV的PCR检测方法按GB/T 18641—2002方法进行。

2 调查结果

2.1 2010—2011年广西规模化猪场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检测结果

2010—2011年广西规模化猪场CSFV和PRV的群体免疫合格率均在80%以上, 达到了群体免疫合格率70%以上的合格标准, 但是也出现少数保育猪检出PRV野毒感染抗体的情况。PRRSV和PCV-2的阳性率分别为51.57%和37.05% (见表1) 。

南宁、玉林、桂林、河池、贺州、贵港、柳州、来宾、北海和钦州10个采样市的抽检猪CSFV的群体免疫合格率均在70%以上;除了来宾市抽检猪PRV的群体免疫合格率在62.5%外, 其余各采样市PRV的群体免疫合格率也都在70%以上;南宁、玉林、桂林、贵港和钦州5个采样市抽检猪中有少部分猪感染了PRV野毒。各采样市抽检猪均有不同程度的PRRSV和PCV-2抗体阳性 (见表2) 。

注:“-”表示没有检测。

2.2 2010—2011年广西规模化猪场主要病毒性疫病病原检测结果

2010—2011年广西规模化猪场以PCV-2和PRRSV的检出率为最高, 阳性率分别在33%~44%和30%~49%之间。虽然CSFV的群体免疫合格率均在80%以上, 但是其病原检出率为31.13%。检测了74份疑似PRV感染的病料, PCR结果为阴性 (见表3) 。病原学的检测表明, PCV-2、PRRSV和CSFV仍然是威胁广西养猪生产的主要病毒性疫病。

3 讨论

2010年和2011年广西地区猪群CSFV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70%以上。以群体免疫合格率大于70%以上计为免疫合格, 可见广西大多数猪场猪瘟免疫程序较为合理, 免疫效果较理想。但是CSFV的PCR阳性检出率为31.13%, 说明广西的规模化猪场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CSFV的潜伏, 有发生猪瘟疫情的隐患, 因此需要各猪场加强猪瘟的免疫预防工作,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对猪群定期进行抗体监测, 客观评价免疫效果, 保证高密度的免疫群体, 使群体随时处于有效的免疫状态, 降低猪瘟发生的概率。

2010年广西规模化猪场送检的血清中经PRRSV疫苗免疫的血清有863份, 其中检测抗体阳性的为570份, 合格率为66.05%。2011年广西地区规模化猪场送检的血清中经PRRSV疫苗免疫的血清有933份, 其中检测抗体阳性的为396份, 合格率为42.44%。与之对应的是在2010—2011年PRRSV检出率较高, 且呈上升趋势, 说明广西地区在PRRSV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和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2010—2011年送检的猪血清中均没有对PCV-2进行过疫苗免疫, 从表1和表2数据可以看出PCV-2抗体阳性率较高, 且个别地区猪场的PCV-2抗体检测阳性率达到了50%以上。从病原检测结果看, PCV-2检出率较高, 与陈义祥等2005年报道的数据相似, 说明PCV-2对广西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群的危害依然严重。

2010—2011年PRV抗体检测阳性率均在80%以上, 且PRV野毒感染抗体检测阳性率很低, 仅为3.32%。从病原检测方面看, 2010年和2011年两年间送检的病料均无检出伪狂犬病毒, 说明广西大多数猪场伪狂犬免疫效果较为理想, 免疫程序合理。

近两年冬春之季, 猪腹泻性疫病给广西地区不少猪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对其病原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PED是造成猪腹泻的主要病原, 其次是TGEV和RV。虽然2012年大多猪场也使用了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 但是免疫效果不佳, 个别猪场甚至在7月份还出现腹泻情况。据调查, 出现腹泻的猪场多数存在饲养管理和饲料因素方面的问题, 因此, 在目前无很好的疫苗防治腹泻病的环境下, 把猪场饲养管理和饲料来源抓好, 是解决猪腹泻性疫病的惟一方法。

主要病毒性疫病 篇2

畜牧业;动物免疫;疫苗

要提高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从宣传、培训入手,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养殖户、动物经营者自觉接受疫病免疫工作外,当前更重要的工作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强化兽医人员计划免疫操作规程,重视免疫工作的各个技术环节,确保免疫效果。

1.疫苗的运输

疫苗的运输在实际的操作中问题比较突出,在我国的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正是高温季节,一般情况下,从省、市到县都是使用专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没有问题,但从县到乡镇,由于运输的气候条件(尤其是高温)、运输工具不符合要求(非冷藏车)、路径较远、途中时间过长,致使疫苗效价下降,虽按使用剂量注射疫苗,机体不能产生完全应答反应,抗体达不到要求,起不到应有的免疫保护作用,这样在一般病原毒力作用下,部份个体仍然会发生已免疫病,造成散发。

2.疫苗的保存

目前使用的疫苗比较多,除了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脾淋苗等主要免疫疫苗外,还有猪瘟肺疫二联苗、猪副伤寒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猪大肠杆菌三价基因工程苗、猪水肿病苗、新支H120疫苗、新支H52疫苗、鸡马立克氏病疫苗、鸡法氏囊疫苗、新城疫I系、Ⅱ系、克隆30、Ⅳ系、禽霍乱疫苗等,上述疫苗均有严格的保存条件,一般弱毒疫苗都要求在-15℃条件下保存,灭活苗在2~8℃温度条件下保存。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保存不当,往往导致疫苗失效。疫苗保存失效主要原因有:一是保存温度达不到要求,疫苗虽然未超过有效期,但早已失效;二是电力不正常,较长时间断电或经常短时间停电,导致保存温度升高,疫苗受损而失效;三是保存时间已超过有效期;四是离开冷链后,兽医人员将其存放在常温下时间过长而失效;五是稀释后的疫苗没有在规定时间(现稀释现使用,在2h内用完)内用完,而延长使用时间。

3.疫苗的使用

这是中心环节,如果掌握不好,有效的疫苗,也会达不到免疫效果。这方面主要包括:一是疫苗的稀释未按说明加入稀释剂,而是用肉眼估算,过多地加入稀释液,造成规定剂量内抗原含量不足,导致产生的抗体达不到要求;二是注射剂量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注射器械使用不熟练,调节的刻度不够或未注完应注剂量所致;另一方面是注射器械选择不当,如蓝耳病等油剂类疫苗要求使用16#€?5、18#€?5、20#€?5的针头,作深部肌肉注射,如果选用12#€?5、12#€?5之类的针头,注射困难,剂量不足,达不到相应效果,反而会导致免疫反应;而像猪瘟苗、猪瘟肺疫二联苗等水剂类疫苗,如果选用16#以上针头,药液会倒流,也会造成免疫效果下降;三是注射部位不对,如猪瘟要求注在颈部皮下,皮内或肌肉,如果注入脂肪层就会影响吸收,影响抗体的产生,起不到免疫作用;四是注射的方法不当,在免疫注射中,为了确保免疫效果,一般都严禁打“飞针”,但有的兽医员为了求速度或避免弄脏自己的衣裤不愿接近被注动物而一味打“飞针”,这样难免出现药物注漏或根本未注入动物机体而影响免疫效果;六是消毒药品的使用不当,对大部分弱毒疫苗,一般都应避免直接接触消毒药物,以免影响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使用湿度过大消毒棉球擦拭,注射部位未干即开始注射,这样无形中已影响了免疫效果。

4.免疫人员的素质

由于村兽医员大多未经专业学校培训,对有关动物的生理、病理、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对一些患病或者处于潜伏期的动物不能做出准确判定(患病或潜伏期易感动物的免疫系统都不能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而盲目普遍进行注射,一方面是加大免疫反应发生的几率,造成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免疫应答不完全,影响免疫效果。

5.死搬陈规旧矩

一方面是一味遵循春秋两季防疫而忽视平时的免疫补针和窝边注射工作,对一些在春秋两防季节之外的应防对象未进行免疫而增加易感群体;另一方面是一味遵循“四不打”(正在生病的动物不打、初怀孕的动物不打、月龄不足的不打、临产母畜不打)原则,而使一些易感动物,在“可打”时已经染上了疫病(如30d的仔猪对猪瘟已经易感,若等到双月才注射猪瘟苗,为时已晚)。因此,属于“四不打”的动物要登记造册,完善档案,适时进行免疫补针,这样能大大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免疫,就猪只而言,只注重猪温、肺疫等疫病的免疫,而忽视仔猪副伤寒等其他疫病的免疫,导致顾此失彼,往往给生猪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挫伤养殖者的积极性。

6.群防群治工作不到位

猪春季病毒性疫病综合防治 篇3

1.1 多发气候应激性综合症

春季昼夜温差较大, 早晨、傍晚、夜间气温较低, 中午日照充足, 气温大幅升高, 昼夜温差可达5~10℃, 有时可超过10℃, 妊娠母畜和哺乳仔畜在此期间抵抗力降低, 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异常敏感, 很容易给病原菌、病毒可乘之机, 顺势发生疾病。

1.2 适存环境助长

春季的温湿度等综合气候环境为病原菌和病毒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最容易滋生致病菌和病毒, 猪群易患上各种疾病。初春时应提早预防生猪易发的传染病, 以减少发病率、死亡率, 确保养猪效益。此期间疏于管理, 若猪舍内通风不良, 垫料污染、潮湿, 加之猪群抗病力减退, 极易发生细菌性、病毒性疾病。

2 猪春季病毒性疾病辨证施治

2.1 口蹄疫

病原为口蹄疫病毒, 是偶蹄兽特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单纯性猪口蹄疫只引起猪发病, 春季是发病高峰期, 夏季后自然减少;病初体温升高40~41℃, 病猪精神不振、跛行、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皮肤形成水泡和糜烂, 部分病猪口腔粘膜和鼻盘也有同样变化, 幼畜常因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本病是国家强制免疫病种, 可防不可医, 一旦发现病猪, 应立即淘汰并作无害化处理;清场后整个猪场选用1%~2%甲醛、1%~2%氢氧化钠、30%的草木灰水等消毒剂, 彻底消毒;应坚持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 强化程序免疫, 以疫苗注射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抵御病毒侵袭。

2.2 猪蓝耳病

又名“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是我国明文规定的二类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 表现为母猪高热 (40~41℃) 、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 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 死产率高达80%~100%;仔猪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预防本病的关键是采取自繁自养和严禁从疫区进猪, 加强猪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 同时, 配合疫苗免疫, 首免可在20~30日龄进行, 间隔15 d加强1次可巩固免疫效果;一旦发病并确诊后, 应立即隔离治疗, 圈舍彻底消毒, 全群饲喂喘速治 (拌料或饮水) , 病猪肌注毒喘王、抗病毒一号等药物, 每隔12 h注射1剂, 2剂/d, 连用3~5d;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维和葡萄糖、黄芪多糖等以提高猪体抵抗力。

2.3 猪瘟

本病作为我国强制免疫病种已被全国各地重点突击多年, 当前已经不存在典型猪瘟, 仅以“非典型猪瘟 (亚型猪瘟) ”的形式偶有发病, 毒力较以前有所下降。该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以强制免疫预防为主, 实际爆发病例无治疗意义;在非疫区, 应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免疫1次;种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仔猪断奶后免疫1次, 间隔20~30d须加强免疫1次以巩固免疫效果;在疫区或受威胁地区, 要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免疫1次;仔猪可于20~25日龄首免, 50~60日龄二免, 也可采取超前免疫;建议猪场以单联苗、放大4~5倍接种效果最佳。

2.4 猪伪狂犬病

属猪场需严防的高危病种, 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包括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热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猪是该病主要存宿主和传染源;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 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出现发热甚至衰竭死亡, 死亡率可达100%;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也可经呼吸道、粘膜和皮肤的伤口及配种、哺乳等途径传染;春季气候忽冷忽热, 常致保育阶段仔猪高发本病, 表现严重的神经症状、腹泻及衰竭、死亡, 养殖户应重点防范;临床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可初步诊断, 确诊需实验室诊断;目前, 防治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以防为主;平时主动注射伪狂犬病疫苗加以预防, 结合搞好猪场卫生消毒, 加强购进和引种检疫, 消灭各种不利应激因素, 是防控本病的基本方法。

2.5 猪流行性感冒

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防治措施首先加强猪舍消毒工作, 气温突变前适当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些抗菌素和抗应激的药物 (如复合多维、黄芪多糖等) , 以提高猪体抵抗力;发病时可整群使用适量抗菌药物 (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等) 口服预防, 建议使用3~7d, 勿长期、超量应用, 使用期限勿超过7d为宜;对症治疗可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柴胡+鱼腥草+复方青霉素 (头孢噻呋钠也可) , 按药物标签说明应用, 2剂/d, 连用药3d, 即能控制继发感染, 减少死亡, 7 d左右治愈。

2.6 猪传染性胃肠炎

动物病毒病与动物疫病的控制 篇4

1 动物病毒病在动物疫病流行中的现状与原因

1.1 病毒性疫病的增加使动物疫病更加复杂化, 流行趋势更加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员、商品和畜禽流动性增加、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 全球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进一步发展。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以病毒病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接连暴发, 并跨越国境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新发传染病也越来越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自1973年以来, 出现了40多种新病原。其中与兽医有关的有禽病14种, 猪病7种, 牛羊病8种, 马病2种, 经济动物病5种。这些新病原中大部分是新病毒, 比如猪病7种都是病毒病, 其中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病毒性疾病自20世纪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以后, 已对我国动物疫病的病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和畜禽动物疫情的活跃性、复杂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动物疫病的流行趋势更加严峻, 对家畜禽的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1.2 病毒的快速变异与进化, 产生新株、新型和新种病原, 引发新老疫病的流行

微生物进化是导致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 尤其是病毒, 其变异速率高于其他微生物, 加上近10年来, 我国动物饲养数量剧增、饲养密度增大以及动物群体内的免疫压力等外在因素, 共同导致了动物新老疫病的频繁发生。目前, 我国农村畜牧业生产水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提升, 饲养群体呈几十甚至上百倍的扩大[2]。由于病原在动物个体间频繁的传递, 以及同种病原的不同血清型及异种病原在同一细胞内增殖受到长期的免疫压力等都可促成病原基因的突变、重组、互补、表型混合等等, 使一些传统病原或改变病原的宿主特异性, 或以新面貌出现, 不仅使得动物疫病防控困难重重, 而且这种改变又可以导致新的病毒或新类型病毒的出现, 产生新的疫情。过去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发生的, 但是现实说明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片段基因的获得或缺失产生飞跃式的突变, 亦即基因的获得或丢失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 其中一部分就是新的致病株[3,4]。病原体还可通过基因突变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产生毒素的能力等, 也可通过缺失或获得一部分基因来增强生命力, 从而使原来的弱毒株变为强毒株。微生物的这种获得或缺失基因的机制, 对于动物则意味着面临新的潜在的传染病的攻击。例如:HEV (1986) 戊型肝炎。该病于1986年从墨西哥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体内分离到, 目前在非洲、北美和欧亚流行, 自然宿主是猪。据调查, 在我国华东地区有9.6%的猪群排毒, 已对人和猪构成威胁。另一种NORO (2005) 病毒病。在美国已有2 300万患者, 临床表现为非细菌性流行性胃肠炎。已经证实猪是人Norovirus病毒的自然宿主, 可引起人和猪等动物的腹泻。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毒病。最近, “超级病菌”的发现, 已显现出它在疫病流行中推波助澜的作用。

1.3 自然疫源地状况的改变导致动物新疫病, 尤其是病毒病的出现和流行

自然疫源地学说, 是由原苏联学者巴普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创立的。1个多世纪以来, 人类的经济活动突破了自然的地理屏障, 特别是大型开垦荒地砍伐、森林、水坝修建、气候改变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滥捕和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使原始的曾阻止过疫病传播的“安全屏障”荡然无存, 其结果是使原来藏有很多病原微生物的森林野生动物与人和畜禽密切接触, 为新传染病偷袭人和家畜打开了通道, 特别是森林节肢动物对病毒病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SARS病的肆肄横行就是一个由野生动物引发人群感染传播的沉痛教训。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 沿海畜牧业向山区转移, 城市周边畜牧业向山区纵深转移, “猪场上山”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可能使“新病原”很容易“易地而居”, 从攻击森林野生动物转而攻击人类和畜禽。要警惕人为因素催化“新病原”在野生动物—猪、犬—人三者之间传播的重要性。同时, 人为造成的全球气候改变也可能导致动物地理分布变化, 从而促使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概率提高。近年来, 我国的年均气温逐年升高, 尤其是南方地区, 气温升高以蚊蝇传播的疾病, 如猪附红小体病流行加剧,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 环境生物对传播疫病的作用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 动物病毒病对动物疫病防控的影响

2.1 动物病毒病使得被感染宿主的免疫力下降

多数动物病毒都能破坏宿主动物的免疫系统, 使得感染宿主的免疫机能紊乱, 抵抗各种病原侵染的能力下降。临床普遍出现混合感染的病例, 常见的有以圆环病毒感染为主的皮肤、血液、消化系统病理性混合感染临床症状综合征;以蓝耳病毒为主的呼吸、生殖系统病理性混合感染临床症状综合征;以慢性猪瘟感染为主的母猪流产、仔猪神经系统障碍临床症状综合征等等, 近年来, 病毒性疫病种类数量猛增, 使得当前流行的动物疫情变得既复杂又活跃, 防治措施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2.2 病毒疫苗间的拮抗作用造成动物群体的免疫失败

动物群体在较短的时间内频繁接受不同种病毒疫苗的刺激, 导致由于病毒诱导的排斥性免疫和可能产生的免疫麻痹, 往往使得整个动物群体的免疫失败。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还是多见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病毒之间存在普遍的干扰现象[5]。比如:鸡贫血因子 (圆环病毒科的一种病毒) 对马立克病的免疫形成有强烈的干扰作用, 马立克病疫苗与新城疫疫苗同时使用, 前者的干扰作用可以使鸡新城疫的免疫失败, 以及新城疫病毒、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脑脊髓炎病毒等活苗同时使用会相互干扰。各种疫苗的接种间隔时间通常需要15 d以上, 但在生产中, 由于必须接种的疫苗种类多而难以做到。一般的动物群体在1年内要接受10多次疫苗接种, 而幼龄期的动物群体接受疫苗接种的频次则更高, 所以很容易引起免疫接种的失败。

3 动物疫病控制对策

3.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应对重大动物疫病灾害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 动物疫病防控已不仅仅是中国或个别省的局部问题, 应该加强与各国, 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救治体系, 建立合理的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和国家动物疫情信息发布制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通报相关国际机构和组织, 做到全球信息共享, 以便有关国家能够正确地作出判断和应对。蓝耳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传入我国, 但在2006—2007年导致“高热病”大流行时, 人类却束手无策。因此, 加强国际合作和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对动物疫病控制十分重要的。

3.2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夯实动物疫病监控的技术支撑

当前, 我国防控动物疫病的关键在于生物安全、综合保健和免疫治疗3方面, 其中生物安全是最薄弱的方面。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抗生素和疫苗的广泛应用, 大部分致病微生物是可控制在最低水平或将其消灭之, 但总有部分致病微生物能逃脱控制, 加上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出现, 因此人类及动物仍然面临着新老传染病长期肆虐的双重威胁[6]。因此, 要搞清致病微生物与动物乃至人类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加强基础研究, 同时, 调整病毒性疫病研究的思路, 由过去的单一病毒的研究, 转移到由多种病毒在同一动物个体及群体中的发生规律的研究和群体防治的研究;由过去单一疫病的防控研究转移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防控研究。对影响全球的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 如禽流感等, 要集中全球科技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开发诊断试剂、药品和疫苗等控制疫情的新方法和手段。

3.3 充分利用3S技术, 建立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遥感 (remote sensing, RS) 及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三者集成技术简称为3S技术, 利用3S技术可以进行医学地图的编制与应用, 空间分析, 建立流行病学预测模型, 疾病监测, 开发疾病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这项技术在我国动物卫生管理和动物疫病监测中的应用还是刚刚起步。由于许多动物疫病均具有自然疫源性, 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 并受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在一般的信息系统中难以进行可视化管理, 更难对其分布情况进行空间分析, 如果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GPS地理信息技术将动物疫病发生的时空信息整合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系统中, 就能实现动物疫情控制和预警的智能化、可视化, 达到及时、准确控制动物疫病的目的。

利用3S技术在动物疫病防制研究中的应用, 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 动物疫病基础数据库、分布图集的建立, 尤其是各类新传染病 (包括我国尚未发现的新传染病) 的潜在宿主与媒介分布图; (2) 深入集网络化、空间数据分析及预警于一体的动物疫病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 (3) 动物疫病基于环境变量的流行病学预测模型的研究; (4) 加强3S技术与现场调查、实验室研究等传统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结合, 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对动物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方面更是如此[7]。

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事关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 动物病毒病是当前动物疫病防控最棘手的问题, 人类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以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鹤, 刘永功.兽医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透视, 2006, 42 (24) :30-32.

[2]耿丽静.对人畜共患病发病特点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养殖技术顾问, 2009 (10) :158-159.

[3]付朝阳, 崔尚金, 童光志.人兽共患传染病及其对动物疫病防制的启示[J].动物医学进展, 2005, 26 (4) :111-114.

[4]甘孟侯.禽流感[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5]斯特劳B E, 阿莱尔S D, 蒙加林W L, 等.猪病学[M].赵德明, 张中秋, 沈建忠, 译.8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瑞.浅谈甘肃庆阳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兽医杂志, 2010 (8) :91-92.

仔猪腹泻主要疫病及防治办法 篇5

1 主要疫病

1.1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病

冬末春初寒冷季节, 本病易发生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 症状越严重, 死亡率越高, 临床上常见仔猪突然发病, 病初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先呕吐继而有水样腹泻, 粪便为灰黄色、绿色或白色, 粪便恶臭内可见有未消化凝乳块, 仔猪高度口渴, 饮水即吐, 不哺乳, 不愿走动, 粪水从肛门内流出, 污染臀部及尾部, 通常2~4d内脱水而死亡。剖检时, 胃内充满未消化凝乳块, 胃底粘膜充血、出血、有的形成溃疡, 肠内充满水样粪便, 肠壁变薄、出血呈半透明状, 肠系膜充血, 淋巴结肿胀, 肾脏肿胀内含白色尿酸盐, 仔猪发病后相继哺乳母猪也出现腹泻、厌食等症状。母猪发病低, 个别哺乳母猪也出现呕吐, 排灰褐色水样腥臭稀便。

1.2 仔猪大肠杆菌病

根据发病的日龄及症状表现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三种。仔猪黄痢潜伏期短, 短者于生后12h即可发病, 长者生后1~3日龄发病。临床上经腹泻排黄色稀便为主, 发病仔猪排出黄色浆糊状稀便, 内含凝乳状小片, 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亡。剖检常见胃肠道膨胀, 有多量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 小肠壁变薄, 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胃内含有酸臭凝乳块;仔猪白痢易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 临床上经排灰白色、腥臭、粘糊状稀便为主, 腹泻次数不定, 很快消瘦、拱背, 行动缓慢, 被毛粗乱而无光泽, 发育停滞, 病程为2~3d, 很快死亡。有的也能自行康复。剖检常见尸体体表苍白、消瘦、脱水、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仔猪红痢又称出血性肠炎, 是由C型魏氏棱菌引起, 主要发生3日龄以内的仔猪, 在流行区内仔猪发病率很高, 常造成大批仔猪死亡, 死亡率可达100%。本病发病很快, 仔猪出生后当天感染后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就出现症状, 患病仔猪精神不振, 吃奶减少, 开始排粘液状白便, 并混有灰色坏死的肠粘膜, 粪便腥臭伴有多量小气泡, 排红色稀便, 病猪很快出现虚弱症状, 最后衰竭死亡。患病仔猪从发病到死亡很少超过3d, 应与以上三病息息有相关。

1.3 伪狂犬病

本病以中枢神经障碍为主要特征, 病原体是猪伪狂犬病毒, 哺乳仔猪最易感, 死亡率极高,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成猪和隐性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 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以及生殖道感染, 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感染, 引起流产和死胎。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近些年来, 猪伪狂犬病又爆发, 应认真对待。

猪的症状随年龄的不同而异。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最为严重、高热41℃以上, 呼吸困难, 流涎、呕吐、下痢、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肌肉震颤, 病猪站立不稳, 四肢开张, 后躯麻痹, 眼球震颤, 间歇性痉挛。新生仔猪在15日龄内死亡, 死亡率可达100%。病猪有前进或后退、转圈, 常伴有癫痫样发作及昏睡等神经症状。有的病猪扁桃体化脓、牙龈出血、糜烂。病猪腹下皮肤、腹股沟、耳外皮肤及后肢内侧有青蓝色星状针尖大小密集斑点。有的在乳头或乳头基部出现绿豆大青蓝色斑点, 但仔猪无临床症状, 不影响食欲。

母猪屡配不孕不育, 返情率在90%, 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 以死胎为主, 弱仔产后1~2d出现呕吐和腹泻, 运动失调、痉挛多经1d死亡, 母猪于流产、死胎前后, 大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成猪常呈隐性感染, 症状是微热、打喷嚏或咳嗽、精神沉郁、便秘、食欲不振, 数日可恢复, 很少有神经症状。与猪伪狂犬病又爆发, 应有一定的关系。

1.4 猪痢疾

是由猪痢疾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主要症状为粘液性或出血性下痢, 小肠无明显病变, 2~3月龄的猪多发。

主要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腹泻。病初发热、不食、病程长短不一, 最初排黄色或灰色软便,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体温在40~40.5℃, 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 粪便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油脂样或胶冻样, 病猪吊腹弓背、消瘦、脱水虚弱而死亡。也有变为慢性病猪, 时好时坏、复发、生长发育受阻, 消瘦。与该病有一定关系。

1.5 霉菌毒素中毒

主要依据是新生仔猪的胃粘膜脱落, 并有肝脏的变化, 所以怀疑是霉菌毒素, 通过胎盘屏障损害了仔猪消化道而发生腹泻, 但是, 霉菌毒素应该发生于高温高湿阴雨连绵的夏季, 这是仔猪腹泻的多发季节, 而不应该发生在冬春季节, 同时有母猪应有减食、阴户红肿的中毒症状。霉菌毒素与腹泻能有一定关系。

1.6 其它新的传染病

关于其它新的传染病, 是由于新病毒如博卡病毒嵴病毒造成的理由并不充分, 结果如何, 也应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 防治措施

2.1 疫苗免疫接种

母猪于每年的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全面开展预防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价灭活苗或三价灭活苗, 妊娠母猪于产前21~28d, 再加强免疫一次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价或三价灭活苗, 为所产仔猪提供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 保护哺乳仔猪;妊娠母猪于产前30~35d, 预防注射的猪伪狂犬病灭活苗;妊娠母猪于产前18~23d, 预防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2.2 执行卫生防疫制度, 定期消毒、消鼠

圈舍消毒与通风保温, 严格消毒, 2~3d消毒一次, 产床、墙面、地面、饲养工具均要消毒。及时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地面干燥卫生, 消灭老鼠。

2.3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的饲料, 保证质量, 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根据季节的变化, 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 母猪乳房等部位合理消毒。

2.4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做好仔猪的防寒保暖, 保证环境的温度、湿度适宜, 及时吃足初乳、按时补铁、合理断脐带、剪牙、断尾, 并要严格消毒。提供清洁饮水, 杜绝仔猪饮污水或地面上的尿水。

2.5 做好死仔猪的无害化处理

对病仔猪一定要深埋或焚烧, 不能任意抛弃, 投入江河之中, 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 生猪的调运、种猪的购入, 应加强检疫、隔离观察, 杜绝带入疫情。

2.6 治疗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6

生猪容易受到多类疾病的侵袭, 在我国属于猪强制性免疫的疾病有口蹄疫、猪瘟和蓝耳病等, 另外支原体病、大肠杆菌感染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和伪狂犬病等会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据统计, 常见的人猪共患传染病有14种, 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有13种, 因此应该在生猪养殖中重视人和其他动物在猪场内的活动, 避免带来病原体。

为了避免大规模猪疫病流行, 应重视以下几点。猪场的建设应该符合相关规定, 做到合理选址布局, 相关设施和人员配备完全, 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消毒工作, 主要分为进出人员消毒、环境消毒、猪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猪消毒、储粪场消毒及病死猪消毒等。根据所饲猪类型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制定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 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对生猪的影响。根据养殖场的大小控制好规模, 以自繁自养为宜。科学配置饲料, 保证生猪生长速度与健康。

2 主要疫病的预防与防治

2.1 猪口蹄疫

口蹄疫多流行在冬季和春季,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疾病, 不但流行范围广, 而且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犯蹄部、口腔黏膜和乳房等, 导致溃疡和水疱。而幼龄动物则会因为感染口蹄疫病毒而引发出血性肠炎和急性心肌炎, 严重的导致死亡。口蹄疫的传染性非常强, 除了带毒猪以外, 很多野生动物也传播该病毒, 如鸟类和老鼠等。仔猪易感性和死亡率较高, 而且其流行具有周期性。

防控口蹄疫需要有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 结合抗病毒药物与抗生素, 提升猪机体免疫力, 从而抵御口蹄疫病毒, 并防止细菌感染引发的继发感染。应该根据猪场规模控制猪的数量, 保持合适的养殖密度, 并减少应激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定期疫苗免疫接种。对于蹄部病变, 应该使用3%来苏儿清洁创伤, 并涂抹碘甘油或者龙胆紫;对于口腔病变, 可以使用0.1%KMn O4溶液或者食醋进行清洗, 在溃疡面上涂抹相应的药膏, 如碘甘油和鱼石脂软膏等;对于乳房病变, 使用2%~3%硼酸溶液或者肥皂水清洗, 然后涂抹青霉素软膏或者氧化锌鱼肝油。仔猪恶性口蹄疫, 应该补充相应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维生素C, 并使用0.2mg安钠加皮下注射。使用清开灵与强效阿莫西林肌肉注射, 连续5天, 每天1次。使用氟苯尼考注射液和富红长效进行肌肉注射, 按照说明使用, 预防可能出现的继发感染。

2.2 猪瘟

猪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由猪瘟病毒引发的疾病。猪瘟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传染病, 虽然很多国家宣称已经消灭了猪瘟, 但是猪瘟实际并未被消除。猪瘟会导致病猪精神萎靡, 体温升高, 并出现稽留热。初期病猪会拉稀, 排便恶臭并带血, 混有白色黏膜。病猪全身发红, 很多部位出现紫斑, 呼吸困难, 最终窒息死亡。

在饲喂过程中, 配合饲料保持营养全面, 提高猪的抗病能力。患病猪应该予以隔离, 死猪消毒后深埋。猪圈和饲喂用具进行消毒处理。紧急注射猪瘟高免球蛋白, 每天2次, 连用3天;连用3天肺炎平注射液, 用量为0.3m L/kg, 每天2次。也可使用鱼腥草注射液, 用法同肺炎平注射液。还可以用平喘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以化痰止咳。

2.3 蓝耳病

猪蓝耳病是由莱利斯塔病毒引发的, 为地方流行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月龄以内仔猪和妊娠母猪属于易感群体。猪蓝耳病病情复杂, 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饲养条件、免疫情况和毒株强弱等。强毒株危害大, 发病母猪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 并伴有呼吸困难, 常导致流产率升高。1月龄以内仔猪感染后呼吸出现问题, 体温过高, 并伴有腹泻。断奶前死亡率达到八成以上, 而生存下来的仔猪也多生长缓慢, 体弱易病。

养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接种技术 篇7

1 创造一个清洁的饲养环境

要严格执行饲养管理和卫生清洗消毒措施, 因为只有动物处于空气清洁、无污染的环境下, 接种疫苗才能产生最佳的免疫应答反应。养猪场的选址、设计、建设要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符合环保、动物防疫卫生的技术标准 (规范、规程) ;同时, 病死猪及“三废”要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灭传染原。

2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科学制订出一套符合本地生猪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是实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措施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总结多年来本市生产实践经验和实验室检测数据, 根据农业部的有关免疫技术规范和地方农业标准, 提出汕头市养猪场主要疫病参考免疫程序。

2.1 汕头市商品肉猪参考免疫程序

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瘦肉型为代表品种, 见表1。

2.2 汕头市种猪参考免疫程序

2.2.1 种母猪参考免疫程序:见表2。

备注:1.种猪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2.乙型脑炎流行或受威胁地区, 每年3~5月份 (蚊虫出现前1~2月) , 使用乙型脑炎疫苗间隔1个月免疫2次。3.猪瘟弱毒疫苗建议使用脾淋疫苗或精制细胞苗。4.[注2]: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可选择进行免疫

2.2.2 种公猪参考免疫程序:见表3。

备注:1.种猪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2.乙型脑炎流行或受威胁地区, 每年3~5月份 (蚊虫出现前1~2月) , 使用乙型脑炎疫苗间隔1个月免疫2次。3.猪瘟弱毒疫苗建议使用脾淋疫苗精制细胞苗。

3 正确选购和科学保管疫苗

选购农业部指定厂家生产有批准文号质量可靠的动物疫苗, 坚决不购买非正式生产厂家、无批准文号或来路不明的疫苗。若非特殊情况, 不要擅自制作使用所谓的“自家苗”;同时, 严格按照技术标准 (规范、规程) 和产品说明书科学运输、保存疫苗。过期的疫苗坚决弃用。

4 规范免疫操作技术

4.1 按照本场的免疫程序及时落实免疫接种措施。

4.2 免疫接种应于猪只健康状态良好时进行, 已发病的病猪, 原则上不能进行免疫接种。

4.3 免疫接种结束后, 应立即将使用器械清洗和消毒;剩余的疫苗及疫苗瓶进行无害化处理。

4.4 猪只接种弱毒疫苗前后3 d, 应停止使用对疫苗敏感的药物, 同时, 还应避免使用消毒剂饮水。

4.5 同时接种二种以上的弱毒疫苗时, 应注意疫苗间的相互干扰, 使疫苗的效价降低, 有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4.6 不同兽用生物制品不可混合使用, 不可在兽用生物制品中加入其它药物。

4.7 为减少猪只免疫接种时应激反应, 可在接种前1 d添加0.3‰维生素C拌料或饮水。

4.8 免疫接种后要观察猪只状态, 若发生严重副反应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急救。

5 建立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识

免疫档案记录内容包括:生猪的品种、数量、日龄、免疫接种兽用生物制品品种、批次、免疫接种时间、剂量、注射人员等, 以备日后查考。同时, 对免疫生猪佩带免疫耳标。

6 加强饲养管理并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 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及早发现异常猪并分类处理。此外, 按照农业部发布的免疫技术规范 (规范、规程) , 对在养猪只定期实施免疫效果监测, 适时调整本场免疫程序或对抗体效果达不到规定的猪只进行补免。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做好2007年猪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农医发[2007]10号) , 及其附件:猪病免疫推荐方案 (试行)

[2]农业部.2009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

[3]农业部.关于做好2009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通知 (农医发[2009]1号)

[4]农业部.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农医发[2010]1号)

[5]DNB440500/T--2007《狮头鹅免疫技术规范》

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的防控措施 篇8

1 圆环病毒2型

目前, 由哈兽研维科公司生产的圆环病毒2型疫苗已经全面上市, 并经国内和省内多家规模化猪场临床使用, 效果明显, 该疫苗具有以下优点:抗原含量高, 免疫原性强 (疫苗制备时采用法国进口佐剂, 大幅提升了疫苗免疫原性, 疫苗接种后2周即可产生抗体) , 安全性好 (无论何种、何龄的健康猪群, 接种疫苗后无过敏反应, 无体温升高、采食下降和影响增重现象, 注射部位无红肿、化脓等不良反应) , 抗母源抗体干扰, 免疫效果好 (与对照组比较:免疫仔猪发病率下降了15.1%, 死淘率下降了3.6%, 免疫母猪, 出生时死胎率下降了2.3%, 初生仔猪成活率提高了7.6%, 断奶时成活率提高了7.5%) , 具体的方案如下: (1) 仔猪:3~4周龄首免, 间隔3周加强免疫1次, 每头1m L; (2) 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 间隔3周, 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1次, 每头2 m L; (3) 经产母猪:跟胎免疫, 产前1个月接种2 m L; (4) 公猪:实施普免, 基础免疫做2次, 间隔3周, 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 每头2 m L[1,2]。

2 猪瘟

具体防控方案如下: (1) 仔猪:20日龄首免3头份 (细胞苗) , 60日龄二免4头份 (细胞苗) ; (2) 生产公母猪:每年普免3次, 每头4头份 (细胞苗) ; (3) 后备猪:开始选留时和配种前各免疫1次, 4头份细胞苗。应注意, 如果有发生猪瘟的场, 仔猪可考虑超前免疫, 二免可放在35~40日龄进行。疫苗一定要质量、性质都很稳定、免疫原性好, 尽量选择细胞苗, 如哈兽研维科公司生产的猪瘟C株疫苗。选择疫苗时, 不要刻意去要求高的RID (兔体感染量) , 尽管高的RID可以保证效价高, 免疫保护好, 但是过高的RID会让机体产生免疫麻痹现象, 甚至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副反应。因此, RID应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并不是越高越好[3]。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蓝耳病)

以高热为特征的“猪高热病”, 其罪魁祸首是高致病性蓝耳病。蓝耳病可造成猪的免疫抑制, 导致其他细菌、病毒乘虚而入。防治该病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应区分免疫经典蓝耳疫苗和高致病性蓝耳疫苗, 在确保没有高致病性蓝耳病流行的地区应选用经典蓝耳苗进行免疫, 如果没有免疫效果较好的变异毒株疫苗出现前, 经典蓝耳活疫苗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具有确切的免疫保护作用, 可用于应急免疫。蓝耳疫苗种猪和仔猪都要免疫, 就现状而言, 控制蓝耳病一定要接种疫苗, 而且一定要做蓝耳病活疫苗。生产上稳定的猪场和是否存在蓝耳病野毒感染是两回事。因此, 生产上稳定的猪场不能排除是蓝耳病阳性猪场, 所有猪场一定要接种蓝耳病活疫苗。

可供参考的具体免疫程序如下: (1) 仔猪:2周龄, 每头1头份弱毒苗。 (2) 母猪:每年普免3次, 每头2头份弱毒苗。 (3) 公猪:同母猪, 但是要分批免疫。 (4) 后备猪:配种前做2次免疫, 每头2头份, 间隔4周。受疫情威胁和正在发病的猪场, 紧急免疫时剂量要加大:仔猪2头份, 公母猪4头份。

4 口蹄疫

由于各猪场的口蹄疫基础免疫水平不尽相同, 所以不能强求统一的免疫程序。各场应根据猪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制定符合本场实际免疫程序。拟订猪口蹄疫O型高效苗免疫程序如下: (1) 生产公母猪:每年普免3次, 每头4 m L, 冬季可另加1次。 (2) 后备猪:配种前免疫2次, 间隔4周, 每头3 m L。 (3) 仔猪:55日龄首免, 100日龄二免, 每头2 m L。进入冬季以后, 所有过冬的猪群普免1次。

5 伪狂犬

防控方法如下: (1) 生产公母猪:每年普免4次, 每头2头份。 (2) 仔猪:3日龄内滴鼻, 1头份, 断奶后7 d同等剂量二免。 (3) 后备猪:配种前2次免疫, 每头2头份。

6 细小病毒病

使用灭活苗免疫, 效果良好, 后备猪是关键, 在配种前要免疫2次, 经产母猪在断奶后免疫1次。

7 乙脑

种猪在每年的3月底4月初免疫1次, 8月再免疫1次, 每头1头份, 用弱毒苗, 后备猪在配种前免疫2次。

8 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

这2种病俗称“冬季拉稀病”, 是冬季危害猪场仔猪的常发病, 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只有通过常规的疫苗免疫[4]。具体免疫程序如下: (1) 生产公母猪和后备猪:在每年的10月普免1次, 每头4 m L (后海穴注射) , 然后再跟胎免疫, 产前3~4周免疫。 (2) 仔猪: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免疫, 25 kg以下每头1 m L, 25~50 kg每头2 m L, 50 kg以上成猪每头4 m L。进针深度:3日龄仔猪0.5 cm, 随猪的年龄增大而加深, 成猪进针深度为4 cm。

为增强疫苗的保护率, 疫苗免疫后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免疫前后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既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又能提高抗体水平且有促进作用的药物, 如黄芪多糖, 可解除猪群免疫抑制、改善免疫状态、弥补免疫遗漏、减轻病毒感染压力、提升灭活疫苗及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完美方案。免疫程序不是在所有猪场通用, 要求猪场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程序, 同时要定期做系统免疫检测, 随时掌握场内猪群的抗体水平[5,6]。只有尽快实施“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 (系统的免疫检测、科学的疫苗接种程序、脉冲式保健方案) , 才是猪场重大病毒性疾病控制及清除计划的最佳手段。良好的饲养管理是猪场生产成绩好坏的决定因素, 包括人的管理、猪的管理等。在免疫过程中, 一定要按科学程序进行疫苗注射, 确保免疫剂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雪.农村散养户养猪疫病的发生现状及对策[J].新农村, 2012 (2) :11.

[2]陈辉, 李茂平.汉滨区生猪疫病防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畜牧兽医杂志, 2012 (2) :113-114, 116.

[3]侯清卓.浅谈当前规模化猪场疫病预防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5) :125.

[4]张明碧.关于猪疫病防治措施与治疗技术的分析[J].大科技, 2012 (1) :50-51.

[5]胡香兰, 马江波, 王金明.小规模养猪场生猪疫病防控调查报告[J].畜禽业, 2012 (1) :68-70.

上一篇:简约建筑下一篇:时域积分方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