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病

2024-05-31

病毒性肝病(精选4篇)

病毒性肝病 篇1

肝脏是糖原合成与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在维持人体血糖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病毒性肝病患者可以出现糖代谢紊乱,进而出现血糖异常,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毒性肝病患者血糖异常的临床特点,笔者对我院112例病毒性肝病并血糖异常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12例病毒性肝病并血糖异常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及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异常均以入院时血糖水平为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糖尿病和(或)胰腺疾病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其中,男93例,女19例,年龄17~76岁,平均47岁。112例患者中,慢性肝炎26例(高血糖21例,低血糖5例),急性肝炎3例(高血糖3例),肝炎后肝硬化61例(高血糖43例,低血糖18例),重症肝炎22例(高血糖5例,低血糖17例);其中,甲型1例,乙型92例,丙型6例,戊型13例。

2.2 临床特点

本组病例有乏力、食欲不振109例,有恶心、呕吐、腹胀93例,有巩膜黄染82例,有脾大42例,有腹腔积液5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6例,合并肝性脑病21例。所有病例中,有口干、多饮仅11例,有心悸、出汗9例。病毒性肝病史为5 d~27年,血糖异常病史为1 d~12年,其中,从肝病发病到出现血糖异常时间为6 d~18年。

2.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6.0~4 307.5 U/L,平均175.4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2.0~3 560.7 U/L,平均177.6 U/L;总胆红素32.0~370.8μmol/L,平均169.7μmol/L。血钾2.54~5.12 mmol/L,平均3.76 mmol/L;空腹血糖2.5~18.6 mmol/L,平均12.4 mmol/L;餐后2 h血糖5.9~24.7 mmol/L,平均17.6 mmol/L。尿糖为(-)~(++++),其中有58例尿糖阳性,仅有2例尿酮体阳性。腹部B超及上腹部CT提示有肝癌4例。

2.4 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给予保肝、退黄、对症支持等治疗,给予必要的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补充人血清蛋白、血浆等治疗。根据血糖水平,血糖增高者给予控制饮食或应用胰岛素治疗,血糖降低者给予补充高渗糖治疗。有39例随肝病好转,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有62例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稳定,有9例因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控制血糖不理想及2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并肝性脑病死亡。

3 讨论

素有关:(1)肝细胞损害引起肝脏酶系统,如葡萄糖激酶、葡萄糖氧化限速酶等功能的异常,致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以及糖异生异常。(2)肝炎病毒及其免疫复合物可直接侵犯胰腺组织,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曾有学者报道,可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死者的胰腺腺泡细胞中发现HBsAg或HBcAg[4]。(3)肝细胞受损导致肝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及活性降低,引起血糖升高。(4)慢性肝病患者门-体分流及氨基酸代谢紊乱,引起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胰岛素拮抗剂的升高,导致胰岛素抵抗。有学者研究,慢性肝炎、肝硬化可引起丙氨酸明显升高[5],而丙氨酸的微量增加可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升高[6]。(5)某些因素可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如营养障碍、低血钾、大量应用葡萄糖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干扰素等。

病毒性肝病并发血糖异常时应积极给予综合治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给予综合保肝治疗及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2)对于高血糖患者,应控制饮食,给予低脂、低糖、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因双胍类和磺酰脲类降糖药副作用较大,且对肝脏有损害,故不宜应用。某些中药制剂有降糖作用,如六味地黄丸等,可选用。(3)低血糖多见于较重的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患者,应给予适当补糖治疗,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午夜加餐。若出现低血糖反应,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50~100 ml,并监测血糖变化。(4)合理应用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5)戒烟酒,避免高糖饮食,及时防治低血钾、感染等。

病毒性肝病并发血糖异常并不少见,因此,应常规检查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代谢,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利于肝病的恢复。及时纠正低血糖,可降低重症肝炎及重度慢性肝病的病死率。

肝脏是糖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糖原合成、分解和糖异生的主要器官,在稳定机体血糖水平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组资料研究表明,在病毒性肝病患者中,急性肝炎并发血糖异常较少,且多表现为高血糖,这可能与急性肝炎受损肝细胞较少,对糖代谢的影响小有关[1]。而当受损肝细胞超过80%时,几乎均伴血糖水平异常,其中70%表现为低血糖[2],本组资料中,重症肝炎以并发低血糖为主,与之相符。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多表现为高血糖。有学者认为,慢性肝病时,糖耐量受损,慢性肝炎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4倍[3]。

病毒性肝病引起血糖异常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因

参考文献

[1]高寿征.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12.

[2]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0-829.

[3]Fraster GM,Harman I,Meller N,et al.Diabetes mellitus i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but not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Isr J Med Sci,1996,32(7):526.

[4]Shimodo J.Affitr of hepatitis B Virus for pancreatic[J].Gastroerterology,1980,11:24.

[5]蒋滢.各种肝脏损伤的血浆氨基酸模式[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1,8(1):36.

[6]叶维法.临床肝胆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5:120.

病毒性肝病 篇2

乙肝多因郁、瘀、毒形成,“郁”为气病,有木土之分。“瘀”为血病,在经在络。而毒为实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贯肝病之始末。肝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毒器官,能将人体代谢过程的有害废物进行解毒,排出体外。如肝功发生障碍,其解毒功能降低,有毒物质即对机体,尤其是特适性的肝脏产生损害,在治疗上“不离于肝、也不止于肝”——扶土抑木,佐金平木,滋水涵木,泻火疏木。重在利胆,因肝胆相照,胆为肝脏排泄胆汁,为肝排邪泄毒。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在胆者自当利之。

2、气滞血淤,活血化瘀

几乎所有的乙肝患者的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大多由气滞血瘀造成,情绪不畅,并非肝郁的唯一原因,湿热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可以致郁致瘀,肝之清阳被遏,也是一种郁滞,气为血帅,气滞血瘀,血脉不通,则瘀血内生,临床上两胁疼痛,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舌质暗有瘀斑,面色黑或晦暗,皮肤发硬甚至开裂说明瘀血阻滞,是乙肝的基本病机之一。

3、脾气易虚,顾护脾胃

病毒性肝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病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54±9.84)岁;选择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33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6.87±9.96)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针对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即在受检者空腹的情况下进行静脉血采集(5 ml),然后对血液标本进行分离,之后采用美国魅力4000生化机对其进行检验,使用的试剂、质控品及标准品均来自上海复星长征医学有限公司,然后将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肝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损伤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从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主要针对病毒性肝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经生化检验指标检测后,探究相关数据的差异性。

通过结果得知,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说明针对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能够有效通过检验指标后的各项数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为临床治疗奠定诊断基础。病毒性肝病患者的白蛋白、白球比的数值异常降低,总蛋白、球蛋白的数值异常升高,说明通过检验患者自身各项数值,能够了解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2]。相关资料还曾经表示,白蛋白主要是通过肝脏直接合成的,患者的肝脏受损程度会通过白蛋白的变化反映出来,患者体内的白蛋白数值越低,则表示患者自身肝脏的受损程度也就越高。白蛋白的水平数值逐渐降低,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自身肝细胞受损,肝合成的能力逐渐下降,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含量也会逐渐减少。而在肝脏功能受损后,患者肝脏代谢功能发生紊乱,总蛋白和球蛋白大量进入血液中,导致血液中总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与之相应的,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出现下降。因此,临床上可根据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以及白球比的变化,对病毒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受损情况进行了解,为后续治疗奠定一定的诊断基础。

蔡远凤[3]学者曾经在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变化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探讨中表示,针对病毒性肝病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查,其主要通过数值变化判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结果与本文研究诊断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针对病毒性肝病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后,能够有效通过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其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在临床上采用生化指标检测病毒性肝病已经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查项目,其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断检出率,从而为后续的治疗奠定诊断基础。

摘要:目的 探究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以及意义。方法 33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结果 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结论 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建清.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变化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7-8.

[2]甘云辉,徐亮,夏冬,等.乙肝病毒pre-S1基因的研究现状.现代临床医学,2011,37(1):8-10.

如何准确的检查肝病 篇4

肝脏发生病变是,人体的物质合成,代谢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测定血中的糖、脂类、蛋白质等物质以及与这些物质代谢有关的酶的变化,可以初步了解肝脏功能的情况,因此,血糖血脂肝功能的检查是必须的。

即使查出是乙肝,也是分大三阳和小三阳的,这个要了解清楚,因此乙肝两对半定量是必须要检查的,这对医生分析您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确定用药以及后面的分析疗效都是很有用的帮助的。

还要查乙肝病毒的DNA的数量值,只有通过这个数值,我们才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当前是否具有传染性以及传染性的强弱,而不能单凭大三阳或小三阳就轻易的地确定病毒传染性的强弱。

另外,要了解肝脏有关纤维化的指标如何。因为这种纤维化的指标可以相对比较直观地反应患者目前肝脏是否出现纤维化的改变,是否有朝早期肝硬化发展的可能,并且可以粗略地估计其病程的长短。

当然,如果肝病患者已经明确诊断为肝硬化了,那么这种血液中的纤维化的指标是可以正常的。还有就是肿瘤标志的检测,并且在以后定期复查中也要间断地查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检测肝细胞是否出现癌变而不至于贻误病情。

很多肝炎患者害怕受到歧视,而不愿经常来医院进行体检,然而临床案例表明,很多肝病发展初期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出现,往往有明显症状时,肝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极大的增加了治疗难度,颇有讳疾忌医之忧。261医院提醒:尤其是上班族,经常把肝病复发误以为是自己工作节奏较快、工作紧张劳累所致,而不认为自己肝功能已受损害。更有不少年轻人经常自以为自己年轻、有本钱。平时不花时间在锻炼身体上,认为只要休息就会得到改善,同时还不及时复查肝功能,容易错过肝病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机。

上一篇:辽西北供水工程下一篇:“四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