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2024-09-15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精选10篇)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1

轮状病毒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具有病情变化迅速的特点。患者以高热、呕吐、腹泻、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对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的阻碍作用[1]。因此, 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关键。为了探讨腹泻Ⅰ号方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中的临床效果, 选取了于我院进行腹泻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60例患儿则口服腹泻Ⅰ号方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 d, 记录患儿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消失的时间,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腹泻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60例患儿则口服腹泻Ⅰ号方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 d。对照组中男28例, 女32例;观察组男32例, 女28例;年龄6月~3岁, 病程范围≤24 h, 平均10.1 h。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脱水;大便形状表现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无脓血, 无腥臭味。对两组患儿进行大便检查, 轮状病毒检测呈阳性, 并且排除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等,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自身的临床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补充营养、改善水电解质平衡、抗病毒等常规治疗, 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采用口服腹泻I号方,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 d, 记录两组患者恢复正常体温时间、腹痛及呕吐缓解时间、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及形状等。腹泻I号方组成:葛根9 g, 地锦草9 g, 苍术9 g, 茯苓9 g, 乌梅6 g, 甘草6 g, 患儿6月~1岁5 m L/次, 4次/d;1~3岁的患儿10 m L/次, 3次/d。

1.3 疗效评价

治疗3 d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标准如下:显效:3 d治疗后, 高热、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排便次数和形状恢复正常;有效:通过3 d的治疗后, 不适感减轻, 呕吐、腹泻部分消失, 大便次数明显减轻或减少;无效:治疗3 d后, 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 腹痛更严重、呕吐及排便次数无明显减少。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

治疗3 d以后, 将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44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32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73.3%,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症状恢复时间

将两组患儿各项症状的恢复时间进行比较, 观察组排便正常恢复时间、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的常见类型, 在中国小儿腹泻病原构成比中, 轮状病毒为主要因素, 约占40%, 位居小儿腹泻的第一位。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或呼吸道传播。由于病情变化迅速, 若未能及时救治, 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危重情况发生。每年约有35~39万例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性腹泻, 其中82%的儿童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轮状病毒腹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原则为补液、止泻、微生态制剂等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和改善电解质平衡[2]。但是, 传统治疗当中以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本病, 疗效并不理想, 而且易产生白细胞下降及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限制了其应用。

腹泻I号方中葛根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地锦草有明显的抗菌、消炎等作用, 并且抑制胃肠推进与自发收缩活动, 可减少腹泻次数;苍术芳香悦胃, 醒脾助运化;乌梅益胃生津;甘草补脾益气。在本文对12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发现,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均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表明小儿轮状病毒腹泻采用腹泻I号方效果比较明显, 缩短了疗程, 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泻Ⅰ号方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腹泻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60例患儿口服腹泻Ⅰ号方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 d, 记录患儿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 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采用腹泻I号方效果比较明显, 缩短了疗程, 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泻Ⅰ号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道坤, 冯娇梅, 李玉萍, 等.腹泻I号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5) :302-305.

[2]王安伦.醒脾养儿颗粒剂与思密达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1, 23 (11) :2232-2233.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2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自2005年12月~2006年11月我院婴幼儿腹泻住院患儿192例(肉眼脓血便除外),其中男100例,女92例。临床诊断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诊断标准为:年龄<5岁,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蛋花汤样或稀糊状黄色或黄绿色便,镜下无红、白细胞或可见少许白细胞,脂肪球(+~+++),有时可有少许黏液。

方法 :① 采用轮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双抗体夹心法为基础,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检测患儿入院24小时内新鲜粪便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②入院24小时内空腹取静脉血查儿科生化(包括肝功、肾功、心肌酶、电解质等),同时查血常规和大便常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11.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

结 果

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在192例腹泻患儿中,共检出RV抗原阳性109例,占腹泻总病例数56.77%,与多数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1,2,3],高于广州地区,但低于兰州、昆明地区的阳性率。提示潍坊市婴幼儿腹泻病原体主要为A组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年龄特点在109例轮状病毒阳性患儿中,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龄的RV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6.94%和67.44%,显示6~23个月龄为潍坊市婴幼儿RV腹泻高发年龄。

轮状病毒感染季节分布特征本组病例经Pearson Chi-square检验显示不同月份的RV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高峰在10月、11月、12月,分别为58.06%、80.39%和70.45%。可见,潍坊市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高峰为10~12月,其高发季节为秋冬季。

实验室检查: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粪便常规检查均呈外观黄、棕黄或黄绿稀水便,镜检多数可见脂肪球或脂滴,少数白细胞偶见或少许。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淋巴细胞比例多数升高71.56%(78/109)。儿科生化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8例(34.86%),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6例(14.68%),二者均升高7例(6.42%)。其中1例入院时ALT 410IU/L,CK-MB 86IU/L,且合并肝脏肿大,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未见异常。

治疗与转归:192例患儿均常规给予抗病毒、防治感染治疗,补液以预防及纠正脱水。口服思密达及双歧杆菌制剂,以保护肠黏膜,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对于哺乳期婴儿添加无乳糖配方奶(雀巢-安儿宁)喂养,以减轻水样泻症状。心肌损伤患儿加用大剂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果糖、黄芪注射液以营养心肌。肝功损伤者予能量合剂,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加用强力宁降低转氨酶。经临床观察,全部患儿经治疗后5~10天,水样泻症状明显减轻,心肌损伤或肝功损伤者治疗7~10天后复查均较前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

讨 论

自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用电镜方法证实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RV)以来,我国也于1978年在北京婴幼儿腹泻粪便中用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测到该病毒。RV共分为七组,其中A、B、C三组均能引起人类腹泻,A组RV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且症状较重,病程长,是世界范围内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病的最主要病原,也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原因。

本组病例A组RV在所得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阳性率高达56.77%,感染无性别差异(100/92),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以<6月及>23月龄为最高90.83%(99/109),〈6月及〉23月龄的婴幼儿RV检出率均较低,这与国内外多数文献报道一致。该结论一方面支持了母体抗体对RV感染具有保护性作用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提示RV疫苗的适用对象应为<2岁的低龄儿童。而2岁以上幼儿多数感染过轮状病毒(显性或隐性),体内有了抗体,所以发病率明显降低。

不同月份的R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发病高峰在10、11、12月份(58.06%、80.39%和70.45%)。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季节性明显,RV流行季节为秋冬季,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超过50 %的非细菌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而在其流行季节阳性率则高达60%~80%,可见预防RV感染的重要性。据以上分析,我们建议若用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婴幼儿RV腹泻,接种时间应为每年的8~9月。

本组患儿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34.86%合并心肌损伤,14.68%合并肝功损伤,二者均有6.42%,提示轮状病毒感染不单纯是肠道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尤其可引起心肌损害、肝功损害,严重可引起心肌炎、心性猝死,应引起临床重视[5]。因此,对精神面色差、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的腹泻患儿应早作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多普勒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防止心肌损伤加重。

快速检测大便标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经济、简便、快捷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金玉,张又,等. 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特点.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9~412

2 常如虚,潘瑞芳,朱冰,等. 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5~408

3 甄双平,黄永坤,侯宗卿,等. 昆明地区2002~2004年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353~355

4 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151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60例,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2~54个月,平均28.58±2.48个月,病程1~5天,平均2.43±0.40天;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1~56个月,平均28.35±2.45个月,病程1-5天,平均2.25±0.34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调整饮食、保持病房卫生、观察生命体征等;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①个性化健康宣教。护士根据患儿家属文化程度、患儿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宣教方案,指导科学育儿方法,监督患儿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新鲜、卫生,促进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②个性化饮食护理。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及饮食方式等实际情况调整饮食,如母乳喂养患儿适当减少或暂停辅食;人工喂养患儿少食多餐,从流质到半流质食再过渡至正常饮食;呕吐严重患儿应禁食2~6小时,可以服用适量温开水,待症状好转后以少食多餐流质食物为主方式喂养。③个性化补液护理。针对部分脱水患儿给予补液护理,按照患儿脱水轻重程度给予合适补液剂量,少量频服,在10小时左右补足累积损失量。④个性化皮肤护理。针对部分使用尿布的患儿应勤更换,便后采用温水清洗臀部,待自然风干。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改善的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3]中的相关方法评估患儿护理后的生活质量,主要分为总体满意度、认知满意度、情绪满意度三方面,分值均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生活质量

经护理后,研究组认知满意度、情绪满意度、总体满意度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讨论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病情严重者会引发脱水、肺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是导致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是改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体征、临床表现及增强疗效的关键[4,5]。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本院诊治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验证个性化护理干预的积极性、可行性,从而为该病患儿的临床护理提供科学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许如华[6]、张金梅[7]等相关试验结果类似,验证了个性化护理干预的科学有效性。由于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其进食营养易因腹泻、呕吐而丢失,加之发热会增加机体能量的消耗,极容易引发脱水等并发症,而给予个性化补液护理不仅可以保障机体非营养的需求,还可以快速改善腹泻症状。护士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给予适量补液,如轻度脱水患儿参照50~80mL/kg计算补液量,中度脱水患儿参照80~100mL/kg计算补液量,剂量与速度均根据患儿脱水及吐泻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增强疗效、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的护理目标[8]。为进一步探究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可行性,本研究针对护理后患儿的生活质量予以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说明个性化护理中根据患儿家长文化水平及患儿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案,更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和执行;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喂养方式、年龄等情况为其量身制定饮食方案,针对腹泻患儿臀部皮肤进行清洗,以保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因皮肤红肿、糜烂而影响临床疗效[9]。关于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快速改善患儿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个性化健康宣教、个性化饮食护理、个性化补液护理、个性化皮肤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均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轮状病毒,个性化护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丽.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53例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6):529-531.

[2]黄乃萍.综合护理干预在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5(9):43-44.

[3]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8-130.

[4]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3.

[5]柳娜,刘玲,谢永红.全方位护理在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5(9):40-41.

[6]许如华.整体护理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1):3299-3300.

[7]张金梅.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5(23):2602-2604.

[8]杜续兰.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2(20):116-117.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综合治疗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个月~4岁;病程几个小时~1个月,以2~5天较多。临床表现:大便每天4~20余次,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可伴有呕吐,发热,食欲不振及轻、中、重度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镜检无或偶见少量的白细胞。

治疗方法:⑴饮食治疗: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多到少,由稀到稠。⑵液体疗法:①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可口服补液。轻度脱水补液量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于8~12小时将累积损失量补足。②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患儿采用静脉补液,输给溶液的成分、量和滴注的时间必须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要注意个体化,结合年龄、营养情况、自身调节功能而灵活掌握。⑶药物治疗:①对新生儿,幼婴、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和重症患儿可酌情选择抗生素治疗。②微生态疗法: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用有利于人体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或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1]。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制剂。③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散。

护理:注意呕吐、排便和排尿的情况,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用的含盐溶液,防止呕吐误吸,勤翻身、勤换尿布,大便后洗净臀部。

推拿疗法: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揉足三里10次,推七节(向上)50次,捏脊3~5遍,擦脊柱以热为度,揉龟尾30次,推脾土、三关各300次,每天推拿1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治疗4天后大便成形,次数减少至1~2次/日,饮食正常,精神好;②好转:治疗4天后大便减少至2~5次/日,饮食基本正常,精神可;③无效:治疗4天后,大便次数减少不明显,饮食情况及精神状态无改善。

结果

经过治疗,本组60例患者,痊愈46例,痊愈率76.7%,好转14例,好转率23.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为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常发于秋、冬季,春夏可散发。该病的主要表现为泻水样便,5~10次/日,伴呕吐及发热,自然病程7~10天。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每年全世界HRV肠炎患儿多达14亿,到3岁时为止,世界上几乎每个小儿都感染过HRV[2]。目前,轮状病毒肠炎西药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但中药对腹泻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轮状病毒肠炎是我国北方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成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微生态有以下功能:①影响吞噬功能:现代人过多接触的化学物质和药物似乎改变了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益生菌细菌作用后产生的低分子量多肽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而后者能恢复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②增强免疫应答:在黏膜表面的适应性免疫代表了机体的体液免疫,提供了抵抗异物尤其是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屏障。③非免疫防御。

近年报道,轮状病毒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症状,如惊厥等;50%左右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临床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脫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运化失常则腹泻,按摩推拿穴位,能通过刺激经脉和穴位,加强经络气血运行,调和脾胃,摄纳有权,运化正常,达到治疗目的。此项治疗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患儿易于接受。采用以上综合措施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2-276.

2 全建新,韩春茂.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6):371.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儿童保健科预防接种2个月~3岁儿童, 排除患有急慢性疾病、发热或腹泻, 婴幼儿父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服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组316例 (男160例、女156例) , 未服苗组320例 (男167例、女153例) 。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 疫苗均在2~8℃避光保存。在自愿原则下口服疫苗, 要求与其他疫苗接种时间间隔2周以上, 服苗组每人1支 (3m L) , 均在现场10min内服完, 服苗时按说明书规定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执行。对照组未服该疫苗。服疫苗后连续观察1年, 观察婴幼儿发生腹泻的相关情况。

1.3 调查方式

采用接种门诊面对面或电话询问两种方式进行追踪观察, 按统一格式的调查表调查, 内容包括:是否服苗、是否腹泻及腹泻次数、病程、发热、呕吐、脱水、补液、肠道外症状等。服苗组于服苗1个月后开始计时, 观察随后1年内发生腹泻的情况;未服疫苗组从被纳入为研究对象开始计时, 观察随后1年内发生腹泻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腹泻发生率、平均患病时间 (指出现发热、呕吐或腹泻到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的时间) 、严重病例 (严重病例指出现中重度脱水、明显酸中毒) 和住院比例, 均符合第2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订的标准[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2组间患儿腹泻发病率、平均患病时间、住院病例比例和严重病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原之一, 轮状病毒具有很高传染性, 除粪—口传播途径外, 也存在呼吸道传播。6个月~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高, 与这年龄段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和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而来自母体的抗体已降至最低有关。由于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 其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 维持电解质平衡。卫生状况的改善并不能有效阻止轮状病毒传播, 营养状况与发病程度的关系密切, 这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遭受轮状病毒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以预防为主,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唯一经济、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表明,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能够降低腹泻发病率、缩短平均患病时间、减少住院病例比例和严重病例比例, 从而减轻反复腹泻对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 减轻腹泻对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因此, 采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腹泻症状, 进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是预防婴幼儿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唯一和最经济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薛辛东, 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81~283.

[2]WHO.Rotavirus Vaccines[J].WER, 2007, 82 (32) :285~295.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6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炎琥宁,疗效

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51例,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临床效果确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103例, 均符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 其中男3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1.6±0.3) 岁, 平均病程为 (2.6±0.7) d;实验组51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1.5±0.4) 岁, 平均病程为 (2.4±0.5) 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包括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补液, 抗病毒药物应用等;实验组51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静脉滴注治疗, 10mg/ (kg·d) 加入250m L葡萄糖注射液中;疗程均为4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王慕逖《儿科学》疗效判定标准[2]评价临床疗效, 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级:显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有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无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及大便次数、性状无改变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例数为4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6.5%;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例数为5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P<0.05

2.2 两组患儿止泻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止泻时间及扁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P<0.05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是临床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 以1~3岁儿童最为常见, 常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3,4];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患儿, 侵袭小肠上皮细胞, 并在细胞中进行病毒复制增殖, 导致腹泻发生[5];轮状病毒诱发腹泻机制至今还未阐明, 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小肠绒毛, 破坏小肠微绒毛吸收功能, 引起水盐代谢紊乱, 同时降低双糖酶活性, 糖类积聚于肠道, 导致肠道渗透压异常增高以及肠道转运功能丧失等有关[6,7], 特别是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4能够使细胞内钙减少, 从而诱使细胞凋亡。炎琥宁作为一种新型中成药制剂, 提纯于植物穿心莲, 具有清热燥湿, 解毒消肿等功效;其主要药理成分为穿心莲内酯,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8,9], 其能够显著抑制病毒侵袭与增殖, 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降低血管通透性, 改善局部微循环, 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吞噬能力, 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同时穿心莲内酯对于肠道内环境影响较小, 副作用少[10]。临床研究显示, 患儿体内SigA含量明显提高。本次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同时实验组患儿止泻时间及扁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确切, 能够有效缩短病程, 快速止泻,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2]朱吉英.炎琥宁保留灌肠左治婴幼儿秋季腹泻6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7) :97-98.

[3]施红.消旋卡多曲与双八面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107-3109.

[4]袁方.炎琥宁注射液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7) :179-180.

[5]罗永奇.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4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4 (3) :3-4.

[6]邹华, 付琼芳.丁桂儿脐贴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J].中国药业, 2010, 19 (12) :79-80.

[7]张竹君, 吴梦晖.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58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12 (3) :3738-3739.

[8]顾晓斌.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8) :5940-5941.

[9]肖喜庆, 杨海涛.炎琥宁注射液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41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11) :136-137.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120例, 年龄6个月~3岁, 平均年龄为 (1.58±0.26) 岁;病程1~4d, 平均病程 (2.51±0.67) d;其中男性66例, 女性54例。全部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的诊断标准, 并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提取粪便中病毒RNA, 做核酸凝胶电泳 (PAGE) 检测确诊。全部患儿发病初期可见呕吐, 随后出现腹泻, 以水样便、蛋花样便为主, 带少量黏液, 有腥臭味。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2组患儿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抗病毒、营养支持、保护肠黏膜、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 (湖北纽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10mL:35mg, 国药准字H20065564) , 10mL/d[2]。

1.3 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次数均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

有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好转, 大便次数减少, 全身症状改善;

无效:治疗72h后大便性状、次数和全身症状均未见明显改善, 甚至恶化。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结果

2.1 止泻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儿止泻时间明显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2。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后, 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引起小肠绒毛破坏, 导致肠黏膜对水分、电解质的吸收能力下降而引起腹泻。轮状病毒还会损害小肠集合淋巴结, 使肠道免疫功能下降, 轮状病毒更易入侵,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加重腹泻症状。目前临床对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3]。

锌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也是体内DNA合成酶、胸腺激酶等多种活性酶的组成成分,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缺锌可导致小肠黏膜增生和角化不全、多种酶类活性下降, 机体抗病能力减弱, 病毒易入侵。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锌剂推荐作为治疗急性腹泻的常规药物之一[4]。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补充锌元素, 不仅有利于维持肠道黏膜完整, 保护肠黏膜屏障, 促进肠黏膜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同时可加快创伤组织修复, 提高小肠T淋巴细胞的生理功能, 增强肠道防御系统功能, 稳定小肠上皮细胞膜, 增强酶活性, 对于维持小肠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有效提高常规治疗的效果, 并缩短止泻时间。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 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葡萄糖酸锌, 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儿止泻时间明显较短, 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 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葡萄糖酸锌,小儿腹泻,轮状病毒,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于献英, 高远.微量元素锌佐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2335~2336.

[2]莫江萍, 李惠萍.蒙脱石散剂、整肠生、葡萄糖酸锌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6) :956~957.

[3]王志宏.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7) :94~95.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行常规体检的43例健康儿童组成A组, 该组儿童中男性儿童有22例、女性儿童有21例;入选儿童的年龄1~3岁, 平均年龄为1.4岁。另择取我院同期接诊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组成B组, 该组患儿均符合本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既往伴有心肌炎的患儿以及伴有肝肾疾病的患儿。本组44例患儿中男性患儿有23例、女性患儿有21例;患儿的年龄7个月~2岁半, 平均年龄为1.2岁。此外, 本组患儿中入院时, 有32例患儿伴有发热现象、11例患儿伴有电解质紊乱现象、14例患儿伴有酸中毒现象、17例患儿伴有呕吐现象、31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A组儿童与B组患儿在性病、年龄方面比对, 无明显的区别 (P>0.05) 。

1.2检测方法:

于晨起抽取A组儿童及B组患儿的静脉血液2 m L待检, 检测采用德国利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 检测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以及α-羟丁酸脱氢酶。此外, 对伴有发热的患儿, 应先进行退热、镇静治疗, 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 于患儿安静状态下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测, 并将全部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以了解患儿心肌损害的相关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检测所得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2.6进行处理, 均数采取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心肌损害情况:

B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在检测后显示, 其中有41例患儿存在心肌损害情况, 占本组患儿的93.18%;41例心肌损害情况包括了心肌酶检测异常及心电图检测异常, 其中心肌酶检测异常者40例, 占90.91%;心电图检测异常者21例, 占47.73%, 其中15例患儿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3例ST-T改变、低电压、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

2.2 心肌酶检测结果:

各项心肌酶检测指标显示, B组患儿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体检儿童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也称小儿秋季腹泻, 该种疾病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主要好发于年龄低于3岁的婴幼儿。本病的起病较急, 患儿在发病后, 通常会表现出腹泻、呕吐、发热等现象, 且部分患儿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现象。轮状病毒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毒, 该种病毒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的, 多年研究显示, 该种病毒感染不仅会引起患儿出现胃肠道的反应, 还会引起患儿出现肠道外多器官的损害, 严重者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2]。在轮状病毒所引起的众多肠道外器官损害中, 以心肌损害最为多见, 但小儿患者心肌损害的症状轻微, 极易被忽视,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患儿死亡。研究显示, 心肌损害在轮状病毒腹泻中的发生率大约在60%[3], 也有研究显示, 其发生率超过了90%。因此, 临床在面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时, 应重视心肌损伤的检测。

目前临床对于轮转病毒引起心肌损害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的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间接影响造成。此外,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会影响患儿的机体循环、代谢平衡, 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均会造成心肌损害的发生[4]。心肌酶主要存在于机体的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 其中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 心肌酶的活性便会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 心肌酶会大量释放。但值得注意的是, 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不是仅在心肌中存在, 其还存在于心、肝、肾、肌肉等其他器官组织中, 因此检测特异性不强。但肌酸激酶同工酶仅存在心肌细胞中, 只有当心肌受损时其酶活性才会快速升高, 因此该种物质的检测可以作为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检测指标[5]。另外, 对行心肌酶谱检测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 应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测, 当疾病得到治愈后, 患儿的心电图恢复正常时其心肌酶活性也会明显的降低, 因此心肌酶谱的检测不仅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还可以作为疾病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41例患儿伴有心肌损害, 心肌酶检测结果显示, 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A组体检健康儿童。由此可证明, 心肌酶的检测对于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注:与A组比较,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酶的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在近期内行健康体检的43例正常儿童组成A组, 另择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组成B组, 分别对A组儿童及B组患儿进行心肌酶的检测, 观察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的变化。结果 B组44例患儿中有41例患儿存在心肌损害, 其中40例患儿心肌酶检测提示异常。心肌酶检测指标方面比对, B组患儿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体检儿童 (P<0.05) 。结论 心肌酶的检测是判断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的重要检测指标, 对患儿实施心肌酶的检测, 这对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肌酶检测,轮状病毒,腹泻,心肌损害

参考文献

[1]展晓玲.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变化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1 (12) :56.

[2]黎念.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8) :582-585.

[3]程建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2) :3224.

[4]何梅玲, 彭丰.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血清心肌酶改变[J].西部医学, 2012, 24 (5) :936.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9

[关键词] 消旋卡多曲颗粒;轮状病毒性肠炎;蒙脱石散;腹泻

[中图分类号] R373.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65-02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1],可发生流行,甚至大流行。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5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3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00例,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5个月~2岁,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3.65±3.95)个月,腹泻(7.10±1.65)次/d;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3.35±4.20)个月,腹泻(6.85±1.90)次/d。两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常规处理措施。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H20000690),1岁以下小儿,3 g/d,分3次服用;1~2岁小儿,6 g/d,分3次温开水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50411),1.5 mg/kg,3 次/d。

1.3?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2-3]制定:显效:腹泻减至<2次/d,水份明显减少,大便常规正常,大便外观成形或软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腹泻减至3次/d 以下,水份明显减少,大便常规正常,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3?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4],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无黏液及脓血[5],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杨慧波等[6]认为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母乳喂养的婴儿尤其6个月以下的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率低,并且轮状病毒性肠炎腹泻的程度相对较轻,并建议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消旋卡多曲是一个脑啡肽酶抑制剂[7],可选择性、可逆性的抑制脑啡肽酶,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8]。口服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且对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在本研究中,笔者在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在观察组采用蒙脱石散,并加用消旋卡多曲颗粒。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而且两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提示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Bresee J,Fang ZY,Wang B,et al. First report from the Asian Rotavirus Surveillance Network[J].Emerg Infect Dis,2004,10(6):988-995.

[2] 何明生.联合用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1-12 .

[3] 崔丽霞.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57-58.

[4] 段桂林.临床治疗5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98.

[5] 戴缨,张彤,彭珉娟.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水样腹泻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7,28(10):1170-1171.

[6] 杨慧波,蔡琳.婴儿轮状病毒性肠炎57例发病特点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03):123-125.

[7] 吳学军,邹定,何笑荣.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的药理及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4):2170-2172.

[8] 张健波,卢金花,赵果邡.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1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0,31(1):84-85.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患儿298例, 其中女145例, 男153例;年龄0~5岁, 平均年龄 (3.1±1.2) 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急性腹泻的诊断标准[5]。所有患儿的各种资料均经患儿家属的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试剂

选用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 (胶体金法) , (国食药监械 (准) 字:2012第3400941号) 。检测原理, 采用的是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 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检测区包被A群轮状病毒抗体, A群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用胶体金标记, 当样本中含有A群轮状病毒时可形成胶体金-抗体免疫复合物, 并在检测区出现一条红色线为阳性, 没有出现一条红色线为阴性。

1.2.2 方法

从粪便中取约100 mg的检测样本, 放入样本稀释液的试管中, 震荡均匀, 后将测试卡平放于操作台上, 垂直滴入2~3滴, 5~10 min判断结果。出现2条红色线为阳性, 出现1条红色线为阴性。

2 结果

2.1 各个年龄段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

298例急性腹泻患儿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2.2%, 6个月~2岁患儿的阳性率为47.8%, 与0~6个月 (21.7%) , 2~5岁 (15.9%)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0~6个月和2~5岁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A群轮状病毒性别阳性率

298例急性腹泻患儿中, A群轮状病毒男孩患儿为48/153例, 阳性率为31.4%, A群轮状病毒女孩患儿为43/145例, 阳性率为29.7%, 性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χ2=1.633) 。

3 讨论

小儿急性腹泻是多种病原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 好发于夏秋季节, 是我国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在小儿疾病死亡中位居第二[6]。研究显示[7], 全世界5岁以下患儿每年约有12 500万例, 而发展中国家每年死亡人数为60万~87万, 约为腹泻总人数的20%~25%。急性腹泻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两种[8], 轻型腹泻1岁内多发, 大便次数可多至十余次, 量小, 多呈水样便, 为黄色或黄绿色, 可伴有白色奶瓣、泡沫, 患儿全身症状较轻。重型腹泻0~2岁多发, 大便次数可达数十次, 量多, 呈蛋花汤样便, 为黄绿色或黄色, 患儿全身症状较重, 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高热, 严重时出现昏迷、休克等, 危及患儿生命。急性腹泻的发病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免疫力较低、细菌、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小儿胃酸分泌较少, 消化酶的活性较低, 而小儿生长发育较快, 需要的营养相对较多, 两者的关系失衡, 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同时小儿胃酸指数偏低, 杀菌能力较弱, 肠壁较薄, 通透性高, 进入体内的细菌、病毒易被吸收。因此, 早发现, 早检测A群轮状病毒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患儿恢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轮状病毒是双链核糖核酸病毒, 最早是由澳洲微生物学家Ruth Bishop发现的[9], 其中A群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首要病原, 其直接侵袭小肠上部上皮细胞、肠绒毛, 使水和电解质吸收减少而引起腹泻, 同时可以降低肠道黏膜细胞的双糖酶活性, 出现吸收障碍, 进而加重腹泻, 病程多在2~3周之内。从医院的研究发现, 298例急性腹泻患儿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2.2%, 6个月~2岁患儿的阳性率为47.8%, 与0~6个月 (21.7%) , 2~5岁 (15.9%)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0~6个月和2~5岁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男孩患儿阳性率为31.4%, 女孩患儿阳性率为29.7%,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李晶伟[10]报道的急性腹泻婴幼儿患者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28.4%, 0~5个月大的婴幼儿感染率为17.9%, 6个月~2岁婴儿阳性率为26.8%, 2~5岁感染率为16.3%, 不同年龄阶段检测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相似。可见, 及早对急性腹泻婴幼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 可利于减少感染, 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在小儿急性腹泻的诊断中意义重大,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Jin Y, Cheng WX, Yang XM, et al.Viral agents associated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diarrhea in Lanzhou, China[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Pan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Virology, 2009, 11 (3) :238-241.

[2]张静薇, 吕艳, 黄杰.1388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J].西部医学, 2015, 27 (1) :125-127.

[3]Wang YH, Zhou X, Ghosh S.Prevalence of human rotavirus genotypes in Wuhan, China, during 2008 2011:Changing trend of predominant genotypes and emergence of strains with the Pb subtype of the VP4 gene[J].Archives of Virology, 2011, 4 (35) :2221-2231.

[4]邹惠锋, 邵金城, 黄海樱, 等.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检测2662例结果分析[J].广东医学, 2016, 37 (z1) :193-194, 195.

[5]Zuccotti G, Meneghin F, Dilillo D.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rotavirus among children younger than 5years of age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Northern Italy[J].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9 (16) :218.

[6]张永红, 刘增乐, 王海霞, 等.银川地区儿童急性腹泻病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5, 37 (6) :264-265.

[7]杨汝松, 左顺武, 刘红雁, 等.玉溪市红塔区5岁以下儿童冬季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 30 (5) :22-23.

[8]郑国荣.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120例效果分析及预防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3) :112, 116.

[9]刘泽滨, 王琼, 胡琴, 等.ELISA法、荧光免疫法及PCR检测婴幼儿腹泻常见病毒[J].中国热带医学, 2015, 15 (5) :591-594.

上一篇: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下一篇:发展和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