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共10篇)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1
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24个月儿童。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等特点, 多发于冬、秋季节, 故而亦称小儿秋季腹泻。据统计, 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4亿儿童罹患轮状病毒肠炎, 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1]。目前, 临床上尚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特效药物。本研究, 选择本院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行分组研究, 实验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法,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6例。实验组男35例, 女21例;年龄6~21个月, 平均年龄 (17.32±5.47) 个月;脱水程度:39例轻度脱水, 14例中度脱水, 3例重度脱水。对照组男37例, 女19例;年龄7~23个月, 平均年龄 (18.08±5.69) 个月;脱水程度:38例轻度脱水, 16例中度脱水, 2例重度脱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即给予无乳糖饮食、双歧三联活菌、蒙脱石散及合理补液等。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 加用喜炎平注射液 (国药准字Z20026249,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药物用法以及用量:0.2~0.4 ml/ (kg·d) , 加入200 ml 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1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发热、呕吐及腹泻症状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情况。具体疗效评价标准如下[2], 显效:经过1~2 d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者恢复正常;有效:经过2~3 d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 大便性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3 d后, 患儿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大便次数大于2次/d或者大便性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对比
实验组发热、呕吐及腹泻症状消退的时间分别为 (1.16±0.42) d、 (1.05±0.39) d、 (3.12±1.20) d, 对照组分别为 (1.36±0.37) d、 (1.66±0.43) d、 (4.29±1.33) d, 实验组发热、呕吐急腹泻症状消退的时间更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6739、7.8634、4.8877, P<0.01) 。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显效43例 (76.79%) , 有效9例 (16.07%) , 无效4例 (7.14%) , 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显效31例 (55.36%) , 有效7例 (12.50%) , 无效18例 (32.14%) , 总有效率为67.86%;实验组总有效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869, P<0.01) 。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属婴幼儿多发病、常见病。轮状病毒是40%~60%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3]。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抵抗力较低, 轮状病毒可通过侵袭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损伤患儿黏膜微绒毛, 从而导致患儿肠液分泌及吸收障碍, 继而引起腹泻症状。发病初期, 患儿多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随病情进展, 患儿可出现腹泻、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症状。轮状病毒除侵犯患儿胃肠道外, 还可导致休克、脑炎及心肌损害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因此, 寻求一种快速、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是儿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喜炎平注射液属纯中药制剂。该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 具有消炎、止痛、祛热、解毒之功效。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喜炎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一方面, 该药物可通过占据病毒DNA及蛋白质结合位点, 而起到抑制及杀灭病毒的作用;另一方面, 该药物可通过增强白细胞抗病毒能力及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而强化机体免疫功能。喜炎平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提取自天然穿心莲, 副作用较小, 对患儿肠道环境的影响亦较小。此外, 该药不仅可拮抗组胺及化学刺激物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 还可促进小儿肠道功能恢复。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实验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消退时间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马力[4]研究结果一致。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67.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徐睿霞[5]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实验组患儿在用药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 由此可见, 喜炎平注射液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目前轮状病毒肠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起效迅速等优点;然而, 受人力、物力限制,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故而, 具体喜炎平疗效如何, 尚待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 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法,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实验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消退时间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此外,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67.86%,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具有症状缓解迅速、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喜炎平注射液,疗效
参考文献
[1]石海明, 佘雅娥, 林美玉.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8) :4450-4451.
[2]蔡雪梅.轮状病毒肠炎192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0) :1551-1552.
[3]吴水英.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并发肠道菌群失调状态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3) :5299-5301.
[4]马力.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6) :79-80.
[5]徐睿霞.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研究.新中医, 2014, 46 (9) :128-129.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2
轮状病毒(RV)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人类感染轮状病毒后由于小肠上皮细胞黏膜受损导致细胞对体液和电解质控制能力丧失。肠道分泌与吸收平衡失调导致腹泻。发病早期即可发生病毒血症,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如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损害。
本研究的观察组较对照组CK、CK-MB异常率明显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轮状病毒具有心肌破坏力。心肌损伤的原因可能是轮状病毒血症对心肌的间接影响,也可能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免疫反应参与有关。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轮状病毒感染可造成肝脏损害,其发生可能是轮状病毒通过胃肠黏膜屏障形成病毒血症,而肝脏存在一种多病毒受体、病毒在肝内复制。支持轮状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的假设。观察组病毒性脑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有5例有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明显,但消化道表现轻微,可能是病毒首先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免疫反应参与有关。观察组低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患儿仅有轻微的消化道表现、无明显脱水,主要表现精神萎靡、软弱无力、腹胀等,是否是病毒选择性地抑制肠道细胞对钾的吸收或者是导致细胞内外钾的分布异常尚待研究证实。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0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96例作为疾病组,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6个月~3岁;病程1~2 d。同时选取于我院行健康体检且近1个月无感染史的138例儿童为健康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两组儿童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 L,离心后收集血清应用北京博晖5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锌水平,同时使用重庆医学检验试剂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采用单扩法测定血清Ig A、Ig G和Ig M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轮状病毒肠炎儿童血锌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锌水平的变化
对照组儿童的血清锌水平为(10.15±0.26)μmol/L,疾病组儿童血清锌水平为(7.07±0.9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体液免疫水平
疾病组儿童血清Ig A、Ig G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轮状病毒肠炎儿童血清锌与Ig A、Ig G水平的相关性
患轮状病毒肠炎的儿童,其体内血清锌水平的变化与Ig A(r=0.78,P<0.05)及Ig G(r=0.69,P<0.05)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
3 讨论
作为婴幼儿腹泻病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在全球每年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约60万儿童的死亡[3]。轮状病毒一旦侵入肠道,立即会在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内大量的复制繁殖,最终导致小肠上皮细胞广泛的破坏。同时其自身的非结构蛋白还可以通过旁分泌途径使受感染的范围迅速扩大[4]。
在自然感染或主动免疫条件下诱导生成的轮状病毒相关抗体对婴幼儿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或疫苗的接种,患病儿童的临床症状有逐渐减轻的趋势[5]。研究显示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儿童,其血清Ig A、Ig M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并且在血清Ig A处于相对高水平的患病儿童中重症病例则明显减少[6,7]。同时,血清Ig G处于较高水平的急性期患儿,其临床症状明显轻微,且病程也相对较短。这表明对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高水平的血清Ig A、Ig M、Ig G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8]。作为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锌不仅参与了多种酶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发挥,同时在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锌缺乏时淋巴细胞的发育受限,B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多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明显减少,而锌的合理补充则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的Ig G、Ig A、Ig M水平,使体液免疫功能得到增强[9]。对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儿童适当地补充锌可以促进小肠黏膜的修复,进而缩短病程,加速疾病的康复[10]。目前有关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体液免疫的变化与血清锌水平之间相关性的报道较少。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4
2005年10月~2006年1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6个月~2岁,发病时间在72小时以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肠炎宁糖浆合更昔洛韦组、肠炎宁糖浆组、更昔洛韦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儿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肠炎宁糖浆合更昔洛韦为治疗组,肠炎宁糖浆每次5ml,每日3次口服,更昔洛韦5mg/(kg·日)静滴,单用肠炎宁糖浆或更昔洛韦作为对照组,用法同上。三组疗程皆3天,有脱水者,根据失水程度皆同时加服ORS或静脉补液,不用其他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①显效:经治疗24~48小时,粪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粪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经治疗48~72小时,粪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粪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经治疗72小时,腹泻次数仍>2次/日,粪便性状无明显好轉。
结 果
经治疗后,三组腹泻患者疗效见表1。经治疗,三组均有较好疗效。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的X2分别为4.267和6.696,P<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200例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儿童, 分为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男性109例, 女性91例, 年龄在5个月~4岁。所有患儿经大便ELLSA检测后均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 且都未使用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平均腹泻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1.2 方法:
首先, 实验组患儿服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 每次0.5 g, 每天3次。其次, 对照组患儿服用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 每次口服1.0 g, 每天3次。详细记录所有患儿的大便性状、次数、脱水情况, 若出现临床症状严重, 如脓血便、腹泻迁延等情况则需进行大便常规的再次检测;患儿从腹泻第1天开始入院接受治疗并每隔两天收集一次新鲜大便标本, 将其冷封在零下80℃下, 然后采用放射免疫疗法测量s Ig A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量轮状病毒的排泄情况。
1.3 诊断标准:
(1) 高倍镜下观察到大便样本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均≥5及有吞噬细胞, 确诊为继发性肠道细菌感染。 (2) 新鲜大便镜下菌群数量、形态、球菌和杆菌数量观察后可判断出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水平。 (3) 大便次数≤2次/天且性质呈现常态, 确诊为痊愈[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改善菌群紊乱程度上的比较:
实验组的菌群紊乱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用药3 d后益生菌在调节菌群上的效果开始显现, 实验组继发细菌感染率在第9天降为0, 而对照组的菌群失调度改善情况不大。
2.2两组在提高s Ig A水平的比较:
对照组的s Ig A水平明显优于实验组, 具体见表1。
2.3两组病程比较:
对照组的腹泻缓解起效快, 用药1 d后患儿腹泻次数就开始减少, 实验组腹泻次数缓慢降低, 实验组平均病程为5 d而对照组为4 d, 对照组优于实验组。
3讨论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益生菌及口服免疫球蛋白是普遍采用的两种治疗方法, 但二者的治疗方向存在差异。根据患儿的不同临床症状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表明, 益生菌在改善菌群失调和降低继发性细菌感染有很好的疗效, 而口服免疫球蛋白则在此效果不显著但在缩短病程和提高s Ig A水平上疗效明显[5]。在益生菌干预早期, 患儿大便次数和菌群紊乱情况没有较大改善, 治疗3 d后开始显效, 而且部分患儿的菌群紊乱会在腹泻消退后的3~5 d才改善;口服免疫球蛋白能迅速清除轮状病毒、效果更直接。据此, 益生菌疗程宜加长至患儿腹泻消退后的3~5 d, 而在腹泻急性期前3~5 d宜口服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谢咏梅, 高珊, 王丽媛, 等.益生菌与口服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1 (18) :442.
[2]郑平, 孙先军, 郭宇红, 等.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0 (10) :56-57.
[3]魏明香, 林小芹, 黄翠梅, 等.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8 (15) :96.
[4]彭志勇, 苏素良.免疫球蛋白佐治营养不良并轮状病毒肠炎.[J].海南医学, 2010, 9 (39) :58-59.
轮状病毒性肠炎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50例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6个月至3岁, 平均年龄 (1.2±0.6) 岁;对照组50例中男24例, 女26例;年龄7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3±0.7) 岁;入选标准: (1) 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3]; (2) 无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3) 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无既往药物过敏史; (5) 患儿发病在2 d以内。排除标准: (1) 胃肠型食物中毒及霍乱者; (2) 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3) 未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者; (4) 药物过敏体质患儿; (5) 其他病毒引起的肠炎。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大体一致,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与止泻、补液等对症治疗。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1) 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属发放关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健康宣教手册。定期对其开展疾病专题讲座。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2) 入科护理: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和护理。重点监测腹泻及呕吐的患儿。有异常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对房间及设施每天进行定期消毒处理。对护理人员进行预防交叉感染知识教育。在接触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前洗手消毒。 (3) 家庭支持:全面评估患儿家庭支持系统情况。家属应积极配合患儿进行治疗和康复。家属的鼓励和安慰能够增加患儿抗病信心。 (4) 心理护理:患儿就诊时往往腹泻、呕吐较重。患儿及家属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根据患儿及家属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时进行心理疏通治疗。 (5) 饮食护理:患儿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进食生冷及食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规律。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如简单健康宣教等。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干预后临床疗效的差异。同时评价其住院方面及护理满意度, 疗效标准[4]: (1) 显效:治疗3 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正常, 全身症状均消失。 (2) 有效:治疗3 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均明显改善。 (3) 无效:治疗3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无变化, 全身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干预后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0.0%,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住院方面
干预组住院天数及费用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护理满意度
干预组护理满意率94.0%高于对照组78.0%,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临床上严重的胃肠疾病, 以腹泻、发热、呕吐为主要表现。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5]。严重影响患儿生理及心理健康。轮状病毒属于RNA病毒, 致病性强。其可在小肠绒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进而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严重时可发生绒毛肿胀及缩短。从而使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 回收水分及电解质下降[6]。最终导致肠液大量集聚而发生腹泻。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主要采用补液、止泻等对症处理。临床应慎用抗生素, 其可使肠道菌群紊乱, 进而使疾病迁延不愈。而临床护理对患儿治疗也尤为重要[7]。临床可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根据患儿肠炎情况制定多种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入院健康宣教, 介绍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相关医学知识, 对患儿及家属的疑问进行专业指导。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同时全面评估患儿家庭支持系统情况, 家属的鼓励和安慰能够增加患儿抗病信心。患儿及家属易产生恐惧及焦虑的心理障碍[8], 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给与心理疏导。治疗期间, 禁忌生冷食物。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做好房间及设施定期消毒工作。对护理人员也进行预防交叉感染知识教育。
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患儿住院费用及天数也较少, 显著增加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优势: (1) 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 (2) 住院天数及费用较少, 进而减轻患儿经济负担及增加治疗依从性; (3)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4) 患儿并发症也较少。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显著。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 患儿住院费用及天数少, 显著增加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 进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景建, 马兰, 叶锦媚.护理干预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21 (4) :4383-4384.
[2]刘淑岚.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作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3 (11) :9-10.
[3]李松, 商广芝.克轮止泻汤直肠点滴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42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四川中医, 2010, 11 (4) :92-93.
[4]Jin Y, Ye XH, Fang ZY, et al.Molecular epidemic features and variation of rotavirus among children with diarrhea in Lanzhou, China, 2001-2006[J].World J Pediatr, 2008, 4 (3) :197-201
[5]王晓梅, 余小红, 艾洪武.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血清Cystatin C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33 (12) :5188-5190.
[6]刘润莲, 李菊芬, 李晓岚, 等.循证护理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6 (3) :1054-1055.
[7]李丽.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10, 10 (5) :828-830.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中男14例, 女22例;月龄6~36个月, 其中<12月龄6例 (16.7%) , 12~24月龄25例 (69.4%) , >24月龄5例 (13.9%) 。既往史:有1次病毒性脑炎史1例 (2.8%) , 抽搐史1例 (2.8%) , 发育落后1例 (2.8%) 。喂养史:母乳喂养20例 (55.6%) , 混合喂养12例 (33.3%) , 人工喂养4例 (11.1%) ;大部分于6月龄后添加辅食。
1.2 临床特点
患儿均为急性起病, 腹泻, 为稀水便或蛋花汤样, 平均日解4~5次。均有惊厥发作, 热性惊厥26例 (72.2%) , 无热惊厥10例 (27.8%) ;其中发作1次6例, 2次18例, 3次9例, 4次3例;初次发作时均表现为全身强直性发作, 再次发作时有5例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持续时间<2min 21例 (58.3%) , 2~10min 10例 (27.8%) , >10min 5例 (13.9%) , 大部分能自行缓解, 惊厥时间均发生在病程最初3天内。发热26例 (72.2%) , 体温38.5~39.5℃。呕吐24例 (66.7%) 。所有患儿均无疱疹及腮腺、颌下腺肿。
1.3 实验室检查
粪培养:除1例 (2.8%) 有肠球菌优势生长外, 余均阴性。乳胶凝集试验:粪轮状病毒抗原均阳性。心肌酶谱轻度升高22例 (61.1%) 。肝功能异常2例 (5.6%) 。血钾轻度偏低22例 (61.1%) , 平均在3.17mmol/L, 血钠、血钙、血糖均正常。血常规:白细胞升高8例 (22.2%) , 余均在正常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10例 (27.8%) 。血气分析均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血培养:除1例 (2.8%) 培养出微球菌外, 余均阴性。脑脊液常规:白细胞为 (2~4) ×106/L, 其中2例分别为14×106/L、26×106/L;脑脊液生化均正常;脑脊液培养均阴性。16例行免疫球蛋白检测:Ig A均偏低, 平均为0.35g/L;Ig G偏低8例, 平均为5g/L。
1.4 脑电图12例患儿行脑电图检查, 轻度异常3例, 为
慢波, 其中两侧额、颞叶尖波放电1例, 余9例未见异常。1.5头颅M R I所有病例均在病程7~8天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未发现异常18例 (50.0%) , 枕叶少许片状异常信号影7例 (19.4%) , 脑白质内散在斑片异常信号影5例 (13.9%) , 侧脑室丰满、脑外间隙稍宽各2例 (各5.6%) , 右侧侧脑室体后部白质软化灶、额前间隙增宽与脑沟稍宽各1例 (各2.8%) 。
2 讨论
轮状病毒引起肠道外感染, 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仍不清楚。轮状病毒肠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良性惊厥、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出血性休克及脑病综合征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良性惊厥最为常见[1]。
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本组资料具有以下特征: (1) 发病年龄以12~24月龄居多; (2) 腹泻程度较轻, 无明显脱水及酸中毒; (3) 惊厥均发生在病程初期3天内, 多发生2次以上惊厥, 以有热惊厥多见, 持续时间以<2min居多; (4) 血钾轻度偏低, 血钠、血钙、血糖均正常; (5) 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 (6) 头颅M R I示半数异常。
目前很少有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脑炎患儿行头颅MRI检查的报告。本文资料显示, 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脑炎患儿, 头颅M R I检查可有5 0%显示脑部有病变存在。此可能与磁共振对水肿的病理改变非常敏感, 对灰白质的病变具有高分辨率有关[2]。另外, 本文对16例患儿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结果Ig A均偏低。姚英民等[3]报道, 免疫低下可能是发生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陶陈娟, 周江堡.轮状病毒胃肠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7, 34 (4) :263-265.
[2]杜滂, 秦越, 崔光彬, 等.病毒性脑炎的病理基础与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4) :470-472.
轮状病毒肠炎的肠黏膜修复治疗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门诊就诊患儿86例, 均符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2例, 男性25例, 女性17例, 年龄6个月~2岁。对照组44例, 男性24例, 女性20例, 年龄5个月~2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抗病毒, 纠正脱水, 补充电解质, 维持水电酸碱平衡。治疗组加用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5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口服蜡样芽孢杆菌片 (0.32g/片) 0.5~1片, 3次/d, 疗程3d。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显效36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显效25例, 有效1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42例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口服蜡样芽孢杆菌片可直接补充人体肠道优势菌群。人体肠道优势菌群一起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 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学屏障[3,4,5,6], 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与入侵。蜡样芽孢杆菌为需氧芽孢杆菌, 口服后进入肠道, 消耗肠道内过多氧气, 产生厌氧环境, 促进厌氧菌生长, 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改善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抑制其他致病菌生长。核黄素长期以来作为治疗口腔黏膜及眼角膜溃疡经典药物, 黄素辅酶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催化脱氢反应, 参与机体氨基酸和脂类代谢。而核黄素成分与肠上皮细胞增殖、黏膜发育关系密切[6], 具有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消化功能恢复的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蜡样芽孢杆菌、核黄素磷酸钠修复肠黏膜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疗效显著, 无不良反应, 易于接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方鹤松, 魏承毓, 段恕诚, 等.1998全国腹泻防治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4 (37) :239.
[2]方鹤松, 段恕诚, 董宗祈, 等.中国腹泻病治疗方案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3]闫军, 郭信长.微生态制剂治疗肺炎继发腹泻的效果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8) :626.
[4]王文建, 郑跃杰.国内益生菌制剂临床应用状况分析 (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 21 (1) :70-73.
[5]陈洁.加强小儿慢性腹泻病的防治研究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4) :241-243.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9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轮状病毒肠炎:护理
【中国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76-01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常见于6个月至2岁小儿①。其特点为:量多而频,每日可达10次甚至更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如不及时处理及加强护理,会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儿心脏负担,会出现心律不齐、血压降低、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现将我科2010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患有輪状病毒肠炎的先心病患儿的病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年龄1-10月,其中室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法乐氏四联症2例、单心室1例、肺动脉闭锁1例。
1.2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大便常规检查均无红细胞、脓球及寄生虫,白细胞0-3/HP,脂肪球(+~+++),大便培养阴性,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阳性。
1.3方法 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饮食护理、静脉补液护理、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保留灌肠、皮肤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
2.结果
本组20例患儿轮状病毒肠炎痊愈时间为3-8 d,平均5.5 d。后复查20例患儿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3. 护理
3.1隔离护理 轮状病毒肠炎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因此需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并消毒。
3.2环境舒适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调节室温至18-22℃,湿度50﹪-60﹪,无对流风,避免患儿着凉。
3.3饮食护理 原来母乳喂养的应停止母乳喂养,和普通奶粉喂养的患儿一样,改为去乳糖配方奶粉喂养。如喂养不当给予大量含双糖的食物,如给予含乳糖的牛奶或人乳(乳糖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奶中唯一的双糖)就容易造成消化不全,形成高渗环境加重腹泻②。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可给予米汤、发酵奶或奶-谷类混合物喂养,少量多餐,既可以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又可以防止一次性喂食过多,加重肠道及心脏的负担。
3.4 静脉补液 补液之前应先判断患儿属哪种性质(等渗、低渗、高渗)脱水及有无酸中毒,补液时应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的原则。先心病患儿由于心功能差,在补液时应控制好速度,防止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造成患儿急性心力衰竭,所以建议使用微量泵输注液体。
3.3口服补液盐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口服补液盐给急性腹泻患儿进行口服补液疗法,经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疗效③。但是由于口服补液盐口感特殊,大部分患儿对其持抗拒态度,此时可以借助婴幼儿专用针管式喂药器。在喂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以防先心病患儿呛咳、长时间哭闹导致缺氧发作、窒息甚至心跳骤停。
3.4蒙脱石散保留灌肠 蒙脱石散通过保留灌肠留在直肠或结肠内,既可以起到吸附毒素的作用,又可以阻止细菌、病毒对肠粘膜的损害。每次为患儿行保留灌肠、拔出肛管后应将患儿臀部捏紧3-5分钟,以防患儿将灌肠液由肛门排出,影响治疗效果。
3.5皮肤护理 由于大便频繁,患儿的臀部常处于被大便腐蚀的状态,容易发生肛门周围皮肤溃烂,严重者可引起溃疡或感染。因此在患儿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擦洗臀部并用柔软的干毛巾吸干,后用凡士林或5﹪鞣酸软膏涂抹于局部皮肤。
3.6健康教育
3.6.1指导合理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不仅温度适宜,喂养方便,营养也很全面;人工喂养者,乳品应按照乳品的说明调制,辅食应循序渐进的添加,切勿一次性添加多种辅食。
3.6.2 饮食的卫生 每日对患儿的奶具、食具定时行煮沸或蒸汽消毒,添加的辅食应新鲜、卫生。
4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秋冬季节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时会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儿心脏负担,而先心病患儿本身心功能就差,此时如不加强护理,不仅会延误患儿先心病手术治疗的时间,甚至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有着娴熟的技术、强烈的责任心、对患儿的一片爱心才能给先心病患儿带来更加优质的护理,对先心病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126.
[2]韩殿丽.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去乳糖饮食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6):47.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12月4年间在我院进行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的患者85例, 其中致使心肌损害的43例作为观察组, 未造成心肌损害的42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等, 经初步检查发现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 进一步诊断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 一般资料见表1。
1.2 检测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的第2天早上8点, 空腹采血, 进行血气分析、心肌酶谱检测, 在下午时段进行心电图检测, 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排便次数、脱水情况, 出现任何状况及时与医师沟通。
1.3 观察指标
心肌损害的认定标准:心电图方面, 在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导联上出现的ST-T波的改变, 或患者出现频率异常, 也可判断为心肌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检测情况
患者以窦性心动过速和T波改变居多, 少量患者出现AVB、早搏、电轴偏移等情况, 见表2。
2.2 观察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情况
43例患者中患者均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心肌酶改变, 其中以CK-MB增高和GOT增高为多发情况, 患者伴随出现多种心肌酶高于正常值, 是由于心肌损伤破坏患者机体内部激素分泌相协调的机制造成的, 对患者影响较大, 见表3。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为多发疾病, 多发于秋季, 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腹泻、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轮状病毒感染多发于肠道, 但不能忽视其肠道外感染发生的可能性[3], 可将轮状病毒性肠炎分为三种类型, 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系统感染性和急性心肌炎型[4], 现阶段轮状病毒性肠炎造成肠道外其他器官和系统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5]。小儿免疫能力发育不完全可能是造成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原因。还有研究认为感染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是造成肠道外器官或系统感染的前提[6]。轮状病毒可通过受损的胃肠道载膜进入血循环从而引起毒血症。出现肠道脱水时会出现血压降低、缺氧缺血造成酸中毒[7], 表明患者心肌损害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8]。临床上已经确认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即采用取营养护心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参麦与能量合剂混合静滴能够起到维持内环境、纠正酸碱平衡的作用, 治疗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
本实验中, 心电图异常患者占到100%, 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次是T波的改变, 患者中有少量出现传导阻滞和室性早搏, 心电图的异常不能通过单独的原因进行解释, 这是由于病毒感染的内部影响和外部症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中心肌酶谱异常, 全部患者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异常, 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因此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相结合可以确定患者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为明确治疗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对患者尽早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检查, 治疗时间应延长至腹泻彻底好转, 由于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 因此在快速补液治疗的基础上不能忽视患者心脏功能的监测。在腹泻好转后应再次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检查以确保治疗效果明显, 防止复发。在表1中还发现观察组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情况都较对照组严重, 数据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等都能够成为影响该病的因素。
综上所述, 对诊断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检查, 尤其是对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的患者, 在患者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患者心脏的保护, 还要注重恢复期的监测和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勇, 马战英.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 2011, 32 (6) :766-768.
[2]杨黎明, 方玉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流行及临床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 25 (5) :371-373.
[3]蔡海芳, 蓝菊红, 潜丽俊等.临床路径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的应用及临床评价[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 (10) :820-822.
[4]周旋, 周仲华.锌制剂防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2) :1393-1394.
[5]罗剑红.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 2011, 33 (5) :794-795.
[6]蒋慧玲, 蔡海芳, 张亚丽, 等.临床路径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中护理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171-1172.
[7]陈丽洁, 张勇, 叶飘, 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 (5) :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