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

2024-06-04

轮状病毒肠炎(共10篇)

轮状病毒肠炎 篇1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及发热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 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其主要采用补液、止吐等对症治疗[1]。而临床护理工作在患儿疾病康复中也具有重要价值[2]。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疗效显著,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50例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6个月至3岁, 平均年龄 (1.2±0.6) 岁;对照组50例中男24例, 女26例;年龄7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3±0.7) 岁;入选标准: (1) 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3]; (2) 无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3) 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无既往药物过敏史; (5) 患儿发病在2 d以内。排除标准: (1) 胃肠型食物中毒及霍乱者; (2) 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3) 未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者; (4) 药物过敏体质患儿; (5) 其他病毒引起的肠炎。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大体一致,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与止泻、补液等对症治疗。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1) 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属发放关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健康宣教手册。定期对其开展疾病专题讲座。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2) 入科护理: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和护理。重点监测腹泻及呕吐的患儿。有异常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对房间及设施每天进行定期消毒处理。对护理人员进行预防交叉感染知识教育。在接触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前洗手消毒。 (3) 家庭支持:全面评估患儿家庭支持系统情况。家属应积极配合患儿进行治疗和康复。家属的鼓励和安慰能够增加患儿抗病信心。 (4) 心理护理:患儿就诊时往往腹泻、呕吐较重。患儿及家属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根据患儿及家属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时进行心理疏通治疗。 (5) 饮食护理:患儿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进食生冷及食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规律。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如简单健康宣教等。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干预后临床疗效的差异。同时评价其住院方面及护理满意度, 疗效标准[4]: (1) 显效:治疗3 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正常, 全身症状均消失。 (2) 有效:治疗3 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均明显改善。 (3) 无效:治疗3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无变化, 全身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干预后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0.0%,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住院方面

干预组住院天数及费用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护理满意度

干预组护理满意率94.0%高于对照组78.0%,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临床上严重的胃肠疾病, 以腹泻、发热、呕吐为主要表现。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5]。严重影响患儿生理及心理健康。轮状病毒属于RNA病毒, 致病性强。其可在小肠绒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进而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严重时可发生绒毛肿胀及缩短。从而使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 回收水分及电解质下降[6]。最终导致肠液大量集聚而发生腹泻。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主要采用补液、止泻等对症处理。临床应慎用抗生素, 其可使肠道菌群紊乱, 进而使疾病迁延不愈。而临床护理对患儿治疗也尤为重要[7]。临床可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根据患儿肠炎情况制定多种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入院健康宣教, 介绍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相关医学知识, 对患儿及家属的疑问进行专业指导。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同时全面评估患儿家庭支持系统情况, 家属的鼓励和安慰能够增加患儿抗病信心。患儿及家属易产生恐惧及焦虑的心理障碍[8], 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给与心理疏导。治疗期间, 禁忌生冷食物。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做好房间及设施定期消毒工作。对护理人员也进行预防交叉感染知识教育。

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患儿住院费用及天数也较少, 显著增加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优势: (1) 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 (2) 住院天数及费用较少, 进而减轻患儿经济负担及增加治疗依从性; (3)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4) 患儿并发症也较少。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显著。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 患儿住院费用及天数少, 显著增加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 进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景建, 马兰, 叶锦媚.护理干预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21 (4) :4383-4384.

[2]刘淑岚.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作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3 (11) :9-10.

[3]李松, 商广芝.克轮止泻汤直肠点滴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42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四川中医, 2010, 11 (4) :92-93.

[4]Jin Y, Ye XH, Fang ZY, et al.Molecular epidemic features and variation of rotavirus among children with diarrhea in Lanzhou, China, 2001-2006[J].World J Pediatr, 2008, 4 (3) :197-201

[5]王晓梅, 余小红, 艾洪武.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血清Cystatin C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33 (12) :5188-5190.

[6]刘润莲, 李菊芬, 李晓岚, 等.循证护理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6 (3) :1054-1055.

[7]李丽.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10, 10 (5) :828-830.

[8]张金梅.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 (11) :2602-2604.

轮状病毒肠炎 篇2

轮状病毒(RV)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人类感染轮状病毒后由于小肠上皮细胞黏膜受损导致细胞对体液和电解质控制能力丧失。肠道分泌与吸收平衡失调导致腹泻。发病早期即可发生病毒血症,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如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损害。

本研究的观察组较对照组CK、CK-MB异常率明显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轮状病毒具有心肌破坏力。心肌损伤的原因可能是轮状病毒血症对心肌的间接影响,也可能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免疫反应参与有关。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轮状病毒感染可造成肝脏损害,其发生可能是轮状病毒通过胃肠黏膜屏障形成病毒血症,而肝脏存在一种多病毒受体、病毒在肝内复制。支持轮状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的假设。观察组病毒性脑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有5例有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明显,但消化道表现轻微,可能是病毒首先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免疫反应参与有关。观察组低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患儿仅有轻微的消化道表现、无明显脱水,主要表现精神萎靡、软弱无力、腹胀等,是否是病毒选择性地抑制肠道细胞对钾的吸收或者是导致细胞内外钾的分布异常尚待研究证实。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状况调查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6例。

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检测T细胞亚群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男73例 (76.04%) , 女23例 (23.96%) ;年龄6个月~3岁, 平均年龄1岁4个月, 发病1~3d内。6~24个月患儿有87例, 占发病数的90.63%, 2岁以上患儿9例, 仅占9.38%。农村59例 (61.46%) , 城市37例 (38.54%) 。96例患儿性别比例、城乡分布和年龄分布见表1。

2.2 发病季节

在11月~次年2月, 共73例 (76.04%) , 其中12月有43例 (44.79%) , 除10月外, 其他各月份均见散在病例发生。96例患儿发病月份分布见图1。

2.3 临床一般特征

9 6例均腹泻稀水样或蛋花样便, 无黏液和脓血, 腹泻次数每日≤5次有4例 (4.17%) , >5次有92例 (95.83%) ;发热92例 (95.83%) , 呕吐85例 (88.54%) , 惊厥18例 (18.75%) 。轻度脱水33例 (34.37%) , 中度脱水59例 (61.45%) , 重度脱水4例 (4.17%) , 低钠血症2例 (2.08%) , 低钾血症4例 (4.17%) , 低钙血症18例 (18.75%) , 低镁血症2例 (2.08%) , CO2CP<18mmol/L27例 (28.13%) , 存在酸中毒, 轻度酸中毒24例 (25%) , 中度酸中毒4例 (4.17%) 。96例患儿临床特征见表2。

2.4 肠道外脏器损害表现

以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最多, 本组病例咽充血86例, 占89.58%, Ⅲ度营养不良4例 (4.17%) , 继发霉菌性肠炎10例 (10.42%) , 感染后发热综合征2例 (2.08%) , 抽搐18例 (18.75%) , 感染性休克1例 (1.04%) , 肝功能异常18例 (18.75%) , 肾功能异常1例 (1.04%) , 心肌酶CK-MB升高1例 (1.04%) , 心电图异常2例 (2.08%) , 胸片检查33例 (34.38%) , 其中表现支气管炎14例 (14.58%) , 支气管肺炎3例 (3.13%) 。

2.5 实验室检查

96例便RV抗原检测均阳性, 便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大便镜鉴:WBC<0~5个/HP, 无脓细胞、红细胞, 脂肪球 (+~+++) 2 6 (2 7.0 8%) 例, 霉菌阳性1 0 (1 0.4 2%) 例, 大便培养1 8例 (18.75%) , 均阴性。血常规检查:血WBC<4.0×109/L 3例 (3.13%) , 血WBC>10.0×109/L24例 (25%) , Hb<90~110g L25例 (26.04%) , Hb<60~90g/L1例 (1.04%) , MCV<80fL, M C H<2 8 p g, M C H C<3 2%2 5例 (2 6.0 4%) ,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生化检查:血Na+<130mmol/L 2例 (2.08%) , 血Na+=130~150mmol/L 94例 (97.92%) , 血K+<3.5mmol/L 4例 (4.17%) , 血Ca2+<2.25mmol/L 18例 (18.75%) , 血Mg2+<0.8mmol/L 2例 (2.08%) , CO2CP<18mmol/L 27例 (28.13%) , CO2CP<18~13mmol/L 24例 (25%) , CO2CP<13~9mmol/L 4例 (4.17%) , 尿酮体 (+~+++) 21例 (21.88%) 。

2.6 T细胞亚群检测

均采静脉血, 用OKT3、OKT4和OKT8三种单克隆抗体 (北京军事科研所提供) 检测相应的3种T细胞亚群。

2.7 治疗

96例患儿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发育情况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所有患儿均给予补液、降温、止惊、抗感染、止泻等综合治疗, 疗程5d。治愈38例, 有效44例, 无效14例, 有效率85.4% (χ2=9.79, P<0.01) , RV抗原转阴54例, 占56.25%。其中治疗组48例, OKT3明显增高, OKT8降低, OKT4/OKT8增高 (P<0.01) 。

3 讨论

RV (轮状病毒) 是全世界范围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占小儿腹泻病的40%~60%[2], RV主要侵犯6~24个月的免疫力未健全的婴幼儿。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 RV感染随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 西南部10~11月为流行高峰, 而东北部则在2~5月[3]。泰国、韩国的资料显示, 流行高峰仍以10月~次年1月为主[4,5]。我国北京地区RV感染高峰在11~12月[6], 广州地区以10月~次年2月为流行季节[7], 昆明地区R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 以10~12月为流行高峰[8]。

调查发现, 聊城市小儿RV肠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率以秋冬季最高, 夏季最低, 发病高峰见于11月~次年2月的4个月中, 占全部病例的76.04%, 除10月外, 其他各月份均见散在病例发生。农村高于城市。RV肠炎在相同地区、相同季节、不同人群中发病是其流行特征[8]。

RV为包膜轮状病毒, RV病毒感染早期可形成病毒血症, 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 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双糖小肠微绒毛顶端被破坏呈斑点病灶, 可引起肠上皮的细胞损害、坏死、脱落, 微绒毛受损。肠上皮细胞主导吸收, 并起屏障作用是黏膜表面调节自然和获得免疫的重要角色。因此RV侵犯肠黏膜后可致水电解质吸收减少, 乳糖酶活性降低,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损害, 而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急性期血清Ig G、IgA、IgM均明显降低, 急性水样腹泻患儿机体免疫力下降。临床有呕吐、腹泻、发热等表现, 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不含脓血, 无腥臭味, 脂肪球多阳性, 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 本组97.92%的病例血钠正常, 呈等渗性脱水。

RV不仅可以损害胃肠系统, 同时可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 其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多见, 本组发生86例, 占89.58%, 另有不同程度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异常、胸片异常、抽搐及感染性休克。

RV感染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包括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主要针对受RV感染的靶细胞, 它在RV性疾病的恢复中起重要作用。这种正常免疫应答决定于各种免疫细胞, 特别是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是免疫调节的关键, 二者比例升高或降低, 均可影响正常免疫应答, 从而影响疾病的恢复。T细胞按功能分为成熟T细胞、辅助T细胞和抑制T细胞, 辅助T细胞参与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如按OKT单克隆抗体命名则为OKT8或T3+ (成熟T细胞) 、OKT4或T4+ (可再分为辅助性和诱导性T细胞亚群) 、OKT8或T8+ (可再分为抑制性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个亚群) 。本组96例RV肠炎患儿OKT3明显降低, OKT8增高, OKT4/OKT8下降, 为T细胞免疫抑制的表现。我们认为RV感染可致暂时性免疫功能抑制, 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是必要的。

儿童免疫功能低下, 属于病毒的易感人群。因此, 改善小儿病区消毒措施, 做好患儿及家属疾病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 加强病原流动物品监测管理,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洗消毒等都是阻断RV肠炎院内交叉感染, 避免其暴发流行的关键环节[9]。

参考文献

[1]Parashar UD, Hummelman EC, Bresee JS, et al.Clobal illness anddeaths caused by rotavirus disease in children[J].Emerg infectDis, 2003, 9 (5) :565-572.

[2]Glass RI, Kilgore PE, Holman RC, et al.The epidemiology ofrotavirus diarrhea in the United States:surveillance and estimatesof disease bur-den[J].J Infect Dis, 1996, 174 (Supp11) :S5-S11.

[3]Maneekarn N, Ushijima H.Epidemiology of rotavirus infectioninThail and[J].PediatrInt, 2000, 42 (4) :415-421.

[4]Seo JK, Sim JG.Overview of rotavirus infections in Korea[J].PediatrInt, 2000, 42 (4) :406-410.

[5]杭敏, 马莉.儿童腹泻的病原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1999, 15 (4) :319.

[6]潘瑞芳, 常汝虚, 万根平等.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RV病原及临床表现[J].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 (3) :145.

[7]黄永坤, 陈世德, 谢学礼等.婴幼儿胃肠炎的病原学研究[J].云南医药, 1990, 11 (1) :35-38.

[8]黄鹏, 申路江, 庄宏芬等.1024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3) :182.

轮状病毒肠炎 篇4

2005年10月~2006年1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6个月~2岁,发病时间在72小时以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肠炎宁糖浆合更昔洛韦组、肠炎宁糖浆组、更昔洛韦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儿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肠炎宁糖浆合更昔洛韦为治疗组,肠炎宁糖浆每次5ml,每日3次口服,更昔洛韦5mg/(kg·日)静滴,单用肠炎宁糖浆或更昔洛韦作为对照组,用法同上。三组疗程皆3天,有脱水者,根据失水程度皆同时加服ORS或静脉补液,不用其他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①显效:经治疗24~48小时,粪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粪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经治疗48~72小时,粪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粪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经治疗72小时,腹泻次数仍>2次/日,粪便性状无明显好轉。

结 果

经治疗后,三组腹泻患者疗效见表1。经治疗,三组均有较好疗效。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的X2分别为4.267和6.696,P<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轮状病毒肠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法,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6例。实验组男35例, 女21例;年龄6~21个月, 平均年龄 (17.32±5.47) 个月;脱水程度:39例轻度脱水, 14例中度脱水, 3例重度脱水。对照组男37例, 女19例;年龄7~23个月, 平均年龄 (18.08±5.69) 个月;脱水程度:38例轻度脱水, 16例中度脱水, 2例重度脱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即给予无乳糖饮食、双歧三联活菌、蒙脱石散及合理补液等。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 加用喜炎平注射液 (国药准字Z20026249,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药物用法以及用量:0.2~0.4 ml/ (kg·d) , 加入200 ml 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1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发热、呕吐及腹泻症状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情况。具体疗效评价标准如下[2], 显效:经过1~2 d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者恢复正常;有效:经过2~3 d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 大便性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3 d后, 患儿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大便次数大于2次/d或者大便性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对比

实验组发热、呕吐及腹泻症状消退的时间分别为 (1.16±0.42) d、 (1.05±0.39) d、 (3.12±1.20) d, 对照组分别为 (1.36±0.37) d、 (1.66±0.43) d、 (4.29±1.33) d, 实验组发热、呕吐急腹泻症状消退的时间更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6739、7.8634、4.8877, P<0.01) 。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显效43例 (76.79%) , 有效9例 (16.07%) , 无效4例 (7.14%) , 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显效31例 (55.36%) , 有效7例 (12.50%) , 无效18例 (32.14%) , 总有效率为67.86%;实验组总有效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869, P<0.01) 。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属婴幼儿多发病、常见病。轮状病毒是40%~60%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3]。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抵抗力较低, 轮状病毒可通过侵袭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损伤患儿黏膜微绒毛, 从而导致患儿肠液分泌及吸收障碍, 继而引起腹泻症状。发病初期, 患儿多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随病情进展, 患儿可出现腹泻、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症状。轮状病毒除侵犯患儿胃肠道外, 还可导致休克、脑炎及心肌损害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因此, 寻求一种快速、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是儿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喜炎平注射液属纯中药制剂。该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 具有消炎、止痛、祛热、解毒之功效。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喜炎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一方面, 该药物可通过占据病毒DNA及蛋白质结合位点, 而起到抑制及杀灭病毒的作用;另一方面, 该药物可通过增强白细胞抗病毒能力及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而强化机体免疫功能。喜炎平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提取自天然穿心莲, 副作用较小, 对患儿肠道环境的影响亦较小。此外, 该药不仅可拮抗组胺及化学刺激物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 还可促进小儿肠道功能恢复。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实验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消退时间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马力[4]研究结果一致。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67.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徐睿霞[5]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实验组患儿在用药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 由此可见, 喜炎平注射液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目前轮状病毒肠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起效迅速等优点;然而, 受人力、物力限制,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故而, 具体喜炎平疗效如何, 尚待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 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法,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实验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消退时间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此外,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67.86%,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具有症状缓解迅速、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喜炎平注射液,疗效

参考文献

[1]石海明, 佘雅娥, 林美玉.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8) :4450-4451.

[2]蔡雪梅.轮状病毒肠炎192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0) :1551-1552.

[3]吴水英.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并发肠道菌群失调状态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3) :5299-5301.

[4]马力.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6) :79-80.

轮状病毒肠炎的肠黏膜修复治疗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门诊就诊患儿86例, 均符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2例, 男性25例, 女性17例, 年龄6个月~2岁。对照组44例, 男性24例, 女性20例, 年龄5个月~2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抗病毒, 纠正脱水, 补充电解质, 维持水电酸碱平衡。治疗组加用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5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口服蜡样芽孢杆菌片 (0.32g/片) 0.5~1片, 3次/d, 疗程3d。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显效36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显效25例, 有效1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42例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口服蜡样芽孢杆菌片可直接补充人体肠道优势菌群。人体肠道优势菌群一起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 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学屏障[3,4,5,6], 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与入侵。蜡样芽孢杆菌为需氧芽孢杆菌, 口服后进入肠道, 消耗肠道内过多氧气, 产生厌氧环境, 促进厌氧菌生长, 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改善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抑制其他致病菌生长。核黄素长期以来作为治疗口腔黏膜及眼角膜溃疡经典药物, 黄素辅酶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催化脱氢反应, 参与机体氨基酸和脂类代谢。而核黄素成分与肠上皮细胞增殖、黏膜发育关系密切[6], 具有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消化功能恢复的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蜡样芽孢杆菌、核黄素磷酸钠修复肠黏膜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疗效显著, 无不良反应, 易于接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方鹤松, 魏承毓, 段恕诚, 等.1998全国腹泻防治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4 (37) :239.

[2]方鹤松, 段恕诚, 董宗祈, 等.中国腹泻病治疗方案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3]闫军, 郭信长.微生态制剂治疗肺炎继发腹泻的效果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8) :626.

[4]王文建, 郑跃杰.国内益生菌制剂临床应用状况分析 (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 21 (1) :70-73.

[5]陈洁.加强小儿慢性腹泻病的防治研究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4) :241-243.

轮状病毒肠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12月4年间在我院进行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的患者85例, 其中致使心肌损害的43例作为观察组, 未造成心肌损害的42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等, 经初步检查发现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 进一步诊断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 一般资料见表1。

1.2 检测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的第2天早上8点, 空腹采血, 进行血气分析、心肌酶谱检测, 在下午时段进行心电图检测, 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排便次数、脱水情况, 出现任何状况及时与医师沟通。

1.3 观察指标

心肌损害的认定标准:心电图方面, 在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导联上出现的ST-T波的改变, 或患者出现频率异常, 也可判断为心肌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检测情况

患者以窦性心动过速和T波改变居多, 少量患者出现AVB、早搏、电轴偏移等情况, 见表2。

2.2 观察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情况

43例患者中患者均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心肌酶改变, 其中以CK-MB增高和GOT增高为多发情况, 患者伴随出现多种心肌酶高于正常值, 是由于心肌损伤破坏患者机体内部激素分泌相协调的机制造成的, 对患者影响较大, 见表3。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为多发疾病, 多发于秋季, 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腹泻、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轮状病毒感染多发于肠道, 但不能忽视其肠道外感染发生的可能性[3], 可将轮状病毒性肠炎分为三种类型, 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系统感染性和急性心肌炎型[4], 现阶段轮状病毒性肠炎造成肠道外其他器官和系统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5]。小儿免疫能力发育不完全可能是造成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原因。还有研究认为感染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是造成肠道外器官或系统感染的前提[6]。轮状病毒可通过受损的胃肠道载膜进入血循环从而引起毒血症。出现肠道脱水时会出现血压降低、缺氧缺血造成酸中毒[7], 表明患者心肌损害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8]。临床上已经确认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即采用取营养护心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参麦与能量合剂混合静滴能够起到维持内环境、纠正酸碱平衡的作用, 治疗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

本实验中, 心电图异常患者占到100%, 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次是T波的改变, 患者中有少量出现传导阻滞和室性早搏, 心电图的异常不能通过单独的原因进行解释, 这是由于病毒感染的内部影响和外部症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中心肌酶谱异常, 全部患者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异常, 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因此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相结合可以确定患者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为明确治疗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对患者尽早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检查, 治疗时间应延长至腹泻彻底好转, 由于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 因此在快速补液治疗的基础上不能忽视患者心脏功能的监测。在腹泻好转后应再次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检查以确保治疗效果明显, 防止复发。在表1中还发现观察组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情况都较对照组严重, 数据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等都能够成为影响该病的因素。

综上所述, 对诊断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检查, 尤其是对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的患者, 在患者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患者心脏的保护, 还要注重恢复期的监测和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勇, 马战英.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 2011, 32 (6) :766-768.

[2]杨黎明, 方玉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流行及临床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 25 (5) :371-373.

[3]蔡海芳, 蓝菊红, 潜丽俊等.临床路径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的应用及临床评价[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 (10) :820-822.

[4]周旋, 周仲华.锌制剂防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2) :1393-1394.

[5]罗剑红.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 2011, 33 (5) :794-795.

[6]蒋慧玲, 蔡海芳, 张亚丽, 等.临床路径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中护理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171-1172.

[7]陈丽洁, 张勇, 叶飘, 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 (5) :124-125.

轮状病毒肠炎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 在我院就诊的6个月至2岁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腹泻患儿176例, 依据《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为诊断标准, 其中男101例, 女75例, 年龄 (16.0±3.1) 个月, 就诊时发病1~4 d, 水样便或蛋花样便, 伴或不伴呕吐及发热, 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排除标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RP升高, 大便常规示脓细胞、白细胞及红细胞, 或有明确不洁饮食史, 或者患有腹泻以外的疾病, 正在接受药物治疗者;有贫血及食物或药物过敏史者。健康儿童: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134例, 其中男73例, 女61例, 年龄 (15.0±3.2) 个月, 近期内无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血清微量元素测量方法

采用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H5100S原子吸收光谱仪, 按要求分别采取健康婴幼儿和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空腹静脉血20μL, 测定血清微量锌、铁、钙、镁、铜元素水平。

1.2.2 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分组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6例, 其中男57例, 女39例;腹泻次数 (6.8±3.1) 次/d;轻度脱水35例, 中度脱水51例, 重度脱水10例。对照组80例, 其中男44例, 女36例;腹泻次数 (6.2±3.3) 次/d;轻度脱水33例, 中度脱水39例, 重度脱水8例。

1.2.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年龄、体重给予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 、小儿腹泻宁、口服补液盐, 必要时予以静脉液体以及其它对症治疗和喂养指导。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予以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40 m L/d, 相当于元素锌20 mg, 分次口服。

1.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二届小儿腹泻病防治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判标准[2]。有效:治疗48~72 h后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消失。显效:治疗72 h后, 大便性状好转, 水分减少, 腹泻次数<4次/d;无效:治疗72 h后, 腹泻无缓解, 甚至加重, 改用其他治疗方案。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健康儿童和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腹泻患儿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婴幼儿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比较。

本实验中,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与健康婴幼儿在男女组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6, P>0.05) , 具有可比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婴幼儿血锌水平,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4.98, P<0.05) 。详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实验表明,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 补充锌元素, 可明显提高疗效,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铁、碘、氟、锌、铬、硒、镁、钼和铜等。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可造成婴幼儿免疫机能低下。锌是酶的组成成分和酶的激活剂, 广泛存在于人体内部, 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基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直接参与调节DNA的复制和核酸的合成, 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它参与维持离子通道和生物膜的完整性, 对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锌缺乏影响肠黏膜的修复, 导致病情加重和迁延, 在腹泻和锌缺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腹泻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 而补锌治疗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3]。铜也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 铜与血浆铜蓝蛋白具有酶和氧化活性, 能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本研究发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铜水平较健康儿增高, 可能是因为铜和锌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是相互竞争和制约的关系。有研究显示, 对急性腹泻患儿同时补充锌及铜, 并不能缩短病程[4]。铁、钙、镁对维持正常人体生理、生化机能具有重要作用。腹泻时由于摄入减少, 加之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较快, 代谢旺盛, 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若再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 极易导致这些微量元素缺乏。本研究表明, 急性腹泻时, 患儿血清铁、钙、镁水平明显降低, 临床应加强监测, 否则可导致抽搐等相应表现。长时间腹泻, 进一步影响铁等元素的吸收, 导致贫血或细胞内缺铁。

本研究显示, 对于急性腹泻病患儿,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锌制剂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减轻病情, 缩短腹泻病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婴幼儿腹泻发生率较高, 在一些相对贫穷落后和医疗不发达地区, 腹泻病仍然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腹泻病常规治疗基础上, 补锌治疗简便易行, 价格低廉, 效果明显[5]。

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变化及轮状病毒肠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补锌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自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 分别收集176例6个月至2岁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和134例同年龄段健康儿童静脉血液, 测定血清微量元素锌、铁、钙、镁、铜水平;将176例急性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80例, 予以补液、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9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铁、血清钙及血清镁水平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铜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补锌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血锌水平降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 可显著提高疗效。

关键词:微量元素,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参考文献

[1]WHO/UNICEF joint statement.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M].Geneva: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1-8.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 (8) :634-636.

[3]顾蓁, 沈华琴, 赵普.锌制剂防治小儿急性腹泻效果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3) :249-251.

[4]Archana P, Michael JD, Manju M, et al.Zinc and copper supplementatation in acute diarrhea in children: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edicine, 2009, 5 (5) :7-22.

轮状病毒肠炎 篇9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轮状病毒肠炎:护理

【中国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76-01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常见于6个月至2岁小儿①。其特点为:量多而频,每日可达10次甚至更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如不及时处理及加强护理,会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儿心脏负担,会出现心律不齐、血压降低、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现将我科2010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患有輪状病毒肠炎的先心病患儿的病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年龄1-10月,其中室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法乐氏四联症2例、单心室1例、肺动脉闭锁1例。

1.2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大便常规检查均无红细胞、脓球及寄生虫,白细胞0-3/HP,脂肪球(+~+++),大便培养阴性,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阳性。

1.3方法 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饮食护理、静脉补液护理、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保留灌肠、皮肤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

2.结果

本组20例患儿轮状病毒肠炎痊愈时间为3-8 d,平均5.5 d。后复查20例患儿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3. 护理

3.1隔离护理 轮状病毒肠炎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因此需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并消毒。

3.2环境舒适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调节室温至18-22℃,湿度50﹪-60﹪,无对流风,避免患儿着凉。

3.3饮食护理 原来母乳喂养的应停止母乳喂养,和普通奶粉喂养的患儿一样,改为去乳糖配方奶粉喂养。如喂养不当给予大量含双糖的食物,如给予含乳糖的牛奶或人乳(乳糖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奶中唯一的双糖)就容易造成消化不全,形成高渗环境加重腹泻②。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可给予米汤、发酵奶或奶-谷类混合物喂养,少量多餐,既可以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又可以防止一次性喂食过多,加重肠道及心脏的负担。

3.4 静脉补液 补液之前应先判断患儿属哪种性质(等渗、低渗、高渗)脱水及有无酸中毒,补液时应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的原则。先心病患儿由于心功能差,在补液时应控制好速度,防止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造成患儿急性心力衰竭,所以建议使用微量泵输注液体。

3.3口服补液盐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口服补液盐给急性腹泻患儿进行口服补液疗法,经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疗效③。但是由于口服补液盐口感特殊,大部分患儿对其持抗拒态度,此时可以借助婴幼儿专用针管式喂药器。在喂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以防先心病患儿呛咳、长时间哭闹导致缺氧发作、窒息甚至心跳骤停。

3.4蒙脱石散保留灌肠 蒙脱石散通过保留灌肠留在直肠或结肠内,既可以起到吸附毒素的作用,又可以阻止细菌、病毒对肠粘膜的损害。每次为患儿行保留灌肠、拔出肛管后应将患儿臀部捏紧3-5分钟,以防患儿将灌肠液由肛门排出,影响治疗效果。

3.5皮肤护理 由于大便频繁,患儿的臀部常处于被大便腐蚀的状态,容易发生肛门周围皮肤溃烂,严重者可引起溃疡或感染。因此在患儿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擦洗臀部并用柔软的干毛巾吸干,后用凡士林或5﹪鞣酸软膏涂抹于局部皮肤。

3.6健康教育

3.6.1指导合理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不仅温度适宜,喂养方便,营养也很全面;人工喂养者,乳品应按照乳品的说明调制,辅食应循序渐进的添加,切勿一次性添加多种辅食。

3.6.2 饮食的卫生 每日对患儿的奶具、食具定时行煮沸或蒸汽消毒,添加的辅食应新鲜、卫生。

4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秋冬季节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时会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儿心脏负担,而先心病患儿本身心功能就差,此时如不加强护理,不仅会延误患儿先心病手术治疗的时间,甚至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有着娴熟的技术、强烈的责任心、对患儿的一片爱心才能给先心病患儿带来更加优质的护理,对先心病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126.

[2]韩殿丽.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去乳糖饮食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6):47.

热毒宁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篇10

关键词:热毒宁,轮状病毒肠炎,疗效

轮状病毒肠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热毒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65例, 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门诊就诊患儿128例, 均符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 治疗组男35例, 女30例, 年龄6个月~2岁;对照组男29例, 女34例, 年龄5个月~2岁。2组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口服蒙脱石散, 吸附病毒, 保护胃肠黏膜。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6ml·kg-1·d-1,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1·d-1,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3d。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 高于对照组的8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 多发生在秋冬季, 故又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 破坏微绒毛, 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由于微绒毛受损导致双糖酶缺乏, 尤其是乳糖酶, 故渗透性腹泻也是病毒性腹泻发病机制之一[3]。

热毒宁注射液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青蒿辛、苦、寒, 辛以解表、寒以清热, 是解表清热、宣郁散邪之良药, 金银花以清毒泄热为主, 而栀子清利三焦之火, 导热毒下行, 诸药合用, 共祛表里上下之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药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抗炎能力, 促进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 对多种原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及解热等作用[4,5]。热毒宁注射液可以直接抑杀轮状病毒, 改善患儿发热症状, 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的再生及黏膜修复有促进作用, 松弛平滑肌, 减少肠蠕动, 抑制肠液分泌, 促进水电解质的吸收[6]。本研究结果显示, 热毒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 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鹤松, 魏承毓, 段恕诚, 等.1998全国腹泻防治学术研讨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4 (37) :239.

[2]方鹤松, 段恕诚, 董宗祈, 等.中国腹泻病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3]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90-1294.

[4]武晓红, 田智勇, 王焕.金银花的研究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 (12) :112.

[5]杨方花.栀子的药理作用概述[J].泰山卫生, 2005, 29 (2) :110.

上一篇: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下一篇:贸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