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沙门氏菌

2024-09-24

肠炎沙门氏菌(精选6篇)

肠炎沙门氏菌 篇1

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菌, 不但可引起多种畜禽疾病, 有的还能造成人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的食物中毒, 在公共卫生上十分重要。肠炎沙门氏菌 (SE) 有广泛寄主谱, 对家畜的感染率不高, 在人和禽中的分离率较高, 主要引起胃肠炎[1]。2009年3月, 广东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一肉鸭养殖场的540羽樱桃谷鸭患病, 笔者从采集的患鸭病料中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 经实验室鉴定, 确诊为肠炎沙门氏菌, 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场购进樱桃谷鸭3 200羽, 先后有540羽鸭发病, 死亡103羽。主要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 羽毛失去光泽, 食欲减退或废绝, 呼吸困难, 腹泻, 脚软, 可视黏膜苍白, 静立一隅。病理变化:将病死鸭剖检, 可见气囊炎;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 肝脏呈黄绿色;心包积液, 表面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料采集及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死鸭的心脏、肝脏及脑共30份病料送检。将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麦康凯平板培养基, 37 ℃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菌落呈圆形、隆起且光滑, 直径2 mm;麦康凯平板培养基上形成与培养基颜色一致的淡红色菌落。将培养物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见散在、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2.2 生化鉴定

挑取纯培养菌落进行生化试验, 37 ℃培养24 h后观察, 结果见表1。

注:“+”表示糖发酵产酸或生化试验阳性;“-”表示不发酵糖或生化试验阴性。

2.3 诊断

根据病、死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以及分离细菌染色镜检和培养特性, 结合生化试验结果, 对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2], 判定从30份病料中所分离到的病原菌均是肠炎沙门氏菌, 该养鸭场樱桃谷鸭发生的疾病是肠炎沙门氏菌病。

2.4 药敏试验

按常规药敏纸片法测定10种抗菌素对分离菌株的抗药谱, 敏感度根据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标准进行判定。结果表明, 氟甲砜霉素、链霉素对所检菌株均为高敏;痢特灵、先锋霉素Ⅵ和四环素对所检菌株均为中敏;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青霉素和卡那霉素对所检菌株均不敏感。

3 治疗

(1) 选用高敏药物氟甲砜霉素口服进行治疗, 每千克体重25 mg, 2次/天, 连用2天。 (2) 中药制剂:泻心汤 (大黄10 g, 黄连、黄芩各5 g) , 按生药计每千克体重1 g煎汤, 混水饮服, 连用3天。通过采取中西药治疗措施, 疫情得到控制。

4 讨论

4.1 肠炎沙门氏菌属于无宿主特异性而有侵害性的病原菌之一, 可由人传染给动物, 也可由动物传染给人, 即所谓“人畜共患病原体”。肠炎沙门氏菌不仅能引起家禽发病死亡,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且被污染的家禽产品作为肠炎沙门氏菌的携带者, 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报道, 日、美等发达国家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中40%~80%是由禽沙门氏菌引起的, 其中主要病原为肠炎沙门氏菌。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人的急性胃肠炎 (食物中毒) 在世界各国有增加的趋势, 已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课题[3]。

4.2 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病例已有许多相关的报道, 该病可通过空气从呼吸道或经口由消化道感染, 也有报道由蛋传播。近年来, 国内从水禽中分离到肠炎沙门氏菌的病例有所增加[4], 结合我地从樱桃谷鸭分离到致病性肠炎沙门氏菌, 说明肠炎沙门氏菌在我地水禽中也有感染, 应当引起养殖户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342~343.

[2]R.E.布坎南.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382~389, 833~844.

[3]刘佑民.樱桃谷鸭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病原分离鉴定[J].动物医学, 2004, 21 (9) :54~55.

[4]刘富来, 冯翠兰, 王林川.番鸭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J].畜牧与兽医, 2004, 36 (8) :37~38.

肠炎沙门氏菌 篇2

1 流行病学调查

发生地某海鲜酒楼为一家占地1 500平米的大型餐馆, 有员工49人, 各项卫生状况良好。2007年8月14日20点就餐的两桌聚餐者中, 14人于15日凌晨3点后陆续发病, 罹患率为48.28%;2007年8月15日20点就餐的三桌聚餐者中, 28人于16日凌晨陆续发病, 罹患率51.85%。8月16日10时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电话报告, 有10余名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就诊。经调查发现, 42名患者中男性29人、女性13人, 年龄18~80岁。患者病前均有聚餐史, 且聚餐地点均为同一海鲜酒楼, 否认有其它聚餐史。

2 临床表现

患者潜伏期最短为4小时, 最长为24小时,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 (39℃±) 、腹痛、腹泻, 腹痛性质大多表现为阵痛, 腹泻1~10次/日, 大便以水样便为主。经对症、抗菌治疗,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良好。

3 实验室检验

3.1 采样

8月16日市疾控中心检验人员对患者和餐馆工作人员进行肛拭子采样;同时采集菜刀、菜板、凉菜盛放容器涂抹物以及当日剩余食品原料、佐料等样品, 共计87份。

3.2 病原菌分离

根据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肛拭子 经亚硒酸盐胱氨酸地菌液增菌18~24小时, 划线接种SS琼脂平板于室温36.5℃培养24小时可见无色半透明可疑菌落, 有的可疑菌落菌株中心带黑色。接种三糖铁琼脂于36.5℃温箱培养34小时可见, 斜面为红色, 底层为黄色, 产气, 产H2S。

3.3 生化反应

靛基质试验 (-) 、尿素分解 (-) 、甘露醇 (+) 、山梨酸 (+) 、赖氨酸脱羧酶 (+) 。

3.4 血清学试验

A-F多价O血清玻片凝集试验 (+) 、菌体O9抗原 (+) 、鞭毛H抗原g (+) 和m (+) 。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可最终确定为肠炎沙门氏菌。送检样品中除7份患者肛拭子检出肠炎沙门氏菌外, 其余样品均未检出。

4 讨论

沙门氏菌多在夏季经消化道传染, 引起肠道传染病。夏季胃酸减少, 本属菌易通过胃进入小肠, 以菌毛黏附于小肠粘膜, 然后进入肠壁繁殖, 产生内毒素而致病。2002年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排在微生物致病因素中第二位, 仅次于副溶血性弧菌[1]。有研究显示, 由于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平均带菌率达45%以上[2], 因此,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我国沿海地区占首位, 达到了31%[3]。众所周知,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不同,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与我国沿海地区将有很大区别, 沙门氏菌成为首要因素之一。

根据国家《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的卫生标准, 专家组通过综合分析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 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 将本次事件定性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因餐馆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未检出致病菌, 排除了工作人员带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肠炎沙门氏菌不耐热, 60℃15~30分钟即可灭活, 排除了热菜导致中毒的可能性;对患者所吃食物进行调查分析后, 尽管确定了几种可疑凉菜, 但因缺少实验室支持, 故对食物中毒来源无法作出准确判断。

参考文献

[1]刘秀梅.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 16 (1) :3-9.

[2]张淑红, 申志新, 关文英等.河北省沿海地区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 (3) :333-334.

肠炎沙门氏菌 篇3

2007年7月本县某村暴发一起因进食污染沙门氏菌的猪肉, 引起72人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本文就病原菌分析、鉴定以及如何提高检验质量, 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能力和技术支撑作用进行探讨。

1流行病学资料

1.1 中毒情况 2007年7月19日, 某村村民王某某家办汤饼宴邀请亲友做客, 就餐人数224人。当日菜谱有猪肉凉片、水煮竹笋、油煎糖醋鱼、粉蒸猪肉、酥肉、木耳、海带等。食后10h左右开始有人出现中毒症状, 其中食用猪肉凉片者发病, 未食用者不发病。至22日先后发病72例。

1.2 临床特征 首发病例于进食10h左右感到肠胃不适, 继而出现发热、畏寒、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至7月22日, 陆续发病共72例, 临床症状相似。其中以腹痛、发热最为明显 (占100%) , 自觉症状较为严重。72例中, 年龄最小3岁, 最大75岁, 病例主要集中于25~30岁年龄组。潜伏期多数在20h左右, 无人与人之间传染现象。7月22日后无继发病例。所有患者经抗菌补液等对症治疗后, 全部康复。

2病原学检验

2.1 采样 因无剩余食物, 调查中采集粪便 (肛拭) 标本23份, 血液标本16份, (发病2周后又采恢复期血清10份) 。粪便标本保存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 (每份10mL) 内, 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后备用。

2.2 标本处理 粪便标本先转种SS、HE琼脂后, 放 (37±1) ℃恒温箱15h, 直接进行一次分离培养;同时再将增菌管继续放置于 (37±1) ℃恒温箱, 增菌培养18h后再次转种上述鉴别培养基。

2.3 标本鉴定 培养15h左右, 将直接分离的培养皿中出现的可疑菌落与沙门氏AF-O多价血清进行一次玻片凝集,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用重要的分群“O”单价血清凝集, 发出初步报告。同时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半固体琼脂。

三糖铁半固体琼脂中符合沙门氏菌属反应的做革兰氏染色, 染色形态符合沙门氏菌属的做系统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符合者做抗原分析, 确定血清型别。最后用患者恢复期混合血清筛选出抗原性较强的代表株, 分别与患者血清做特异性抗体测定。

2.4 检验结果 23份粪便标本中, 有14份分离到肠炎沙门氏菌共40株。 (菌株编号为EYCDC/JZ-2007-31-70号) 鉴定情况为:

2.4.1 菌落形态 SS琼脂上其菌落特征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 圆形扁平, 边缘光滑带黑色中心的较小菌落。HE琼脂上菌落呈蓝绿色, 较SS琼脂上所生长的菌落大, 但未见黑色中心。

2.4.2 三糖铁反应情况 斜面 (-) , 底层 (+) , 产气 (+) , 硫化氢 (+) , 半固体琼脂动力观察 (+) 。

2.4.3 染色形态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2.4.4 系统生化反应

微量生化管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效期内使用。

2.4.5 抗原分析

诊断血清为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效期内使用。

2.4.6 中毒患者血清抗体测定及双份对照情况 发病初期所取的23份血清中, 有5份达到1∶10效价外, 其余18份均低于1∶10。

恢复期所取的10份血清效价为1∶40共3份占30%, 1∶80共2份占20%, 1∶160共2份占20%, 无效价 (低于1∶10) 3份占30%。

10份患者恢复期血清与相对应的发病初期血清作双份凝集效价比较, 有7份出现2~4倍以上增长。

6份正常血清对照 (健康体检剩余血清) 全部阴性, 抗原对照阴性。

2..4.7 检验结论 此次事件在调查中未能采集到剩余食物, 但从12例不同患者中, 分离到了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并且所分离到的沙门氏菌与患者血清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凝集效价, 且随病程发展而递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可以判定这是一起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猪肉凉片导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检验技术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GB/T4789.4-2003。

3讨论

3.1 因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的鉴定过程较长。为了争取报告时间, 15h左右对现场接种 (或不经增菌直接接种) 的平皿中出现的可疑菌落, 直接进行玻片凝集鉴定, 可以提前2d作出初步诊断, 为临床诊断及疫情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中毒患者双份血清的抗体测定, 可以充分证实病因和食物中毒的关系。在条件较差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这一检测手段显得更是不容忽视。

3.2 恢复期10份血清中有3份无抗体增长现象, 可能与及时抗菌等综合治疗、疗程短、细菌繁殖数量少、抗原攻击不强有关。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猪耶尔辛氏菌小肠结肠炎的诊治 篇4

1 流行特点

该病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在世界范围内的检出率有所增加,带菌动物不下几十种,家畜、家禽、啮齿动物、爬行动物、水生动物和观赏动物均能带菌,从全国各地的猪体中分离到的大都为0:3和0:9型。各种动物之间可以相互传播。猪可以健康带菌,菌体存在于扁桃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带菌率通常为5%~10%,高的可达25%~50%,感染猪经粪便向外排菌长达30周,猪和鼠类是人类的主要传染源。该病经口感染给猪,在猪消化道内进行增殖,在感染后2~3周可从粪便中分离到,30周后又从粪便中消失,看不到临诊症状和病变。该菌为猪的一种潜在性肠道病原菌。

2 临床症状

患猪发生腹泻,主要表现为长期间歇性地排灰白色或灰褐色糊状稀粪。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脱落的肠黏膜,粪便表面常沾染着红色或暗褐色血液,有时在成形的粪便表面包裹着一层灰白色、油光发亮的薄膜。患猪体温一般正常,少数升高到40℃以上。病程长的猪只食欲降低,逐渐消瘦,被毛粗干,步态不稳。大部分猪只为隐性感染,临诊上无明显症状。该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大大降低经济效益。

3 病理变化

剖检症状明显的患猪,可见到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结肠和直肠淋巴滤泡肿大,向浆膜层或黏膜层凸起,有小米或绿豆大小。小结肠和直肠黏膜有散在呈火山口状的溃疡灶,内含干酪样物,周围有一充血带。肠系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外翻。

4 实验室诊断

4.1 直接镜检

采取粪便、肠系膜淋巴结、回盲部黏膜或肛拭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球杆状或卵园形,有鞭毛,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

4.2 分离培养

小肠结膜炎耶尔辛氏菌在一般肠道菌的培养物及培养基、PBS液内都可生长。常用培养基如SS琼脂上25℃培养24~48 h可长出圆形菌落,隆起,透明或半透明。在血液琼脂上37℃培养时菌落为圆形,光滑凸起不溶血。培养物的进一步鉴定要再做生化反应,并进行菌型的鉴定。

4.3 血清学检查

①试管凝集实验。采集双份血清,康复期血清效价高于早期的4倍判为阳性,单份血清抗体效价大于等于1:80可判断为新近感染;②间接血凝试验。凝集效价大于等于1:512或以上,或两次血清凝集价呈4倍或4倍以上为阳性;③以耶尔辛氏菌抗原做凝集试验,抗体1:160或以上为阳性。此外,可以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

5 类症鉴别

该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而腹泻是多种猪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的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多样的,有细菌性、病毒性、中毒性和寄生虫性的,这些疾病在临诊上必须加以区别。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

小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对土霉素、新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壮观霉素、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顽痢克星高度敏感。猪患病后,分离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再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6.2 预防

平时加强饲料和饮水的保管及检测工作,严防污染。饲养管理中可用药物预防,如顽痢克星拌料1 kg/t,连用5 d,可减少小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的感染和带菌率。

该病在人和动物之间可相互传染,人的发病往往是动物感染所致,因此,防控该病在公共卫生上意义重大,人医和兽医必须共同努力,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

肠炎沙门氏菌 篇5

关键词:幼儿,脑脊液,肠炎沙门菌

2008年9月27日, 我疾控中心接到市某医院报告, 该院收治一例6个月脑炎患儿, 发热, 抽搐。从其脑脊液中检出伤寒沙门菌, 经过我实验室进一步检测检验最终确认为肠炎沙门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1.1 培养基与试剂

使用的各种增菌培养基、分离培养基均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制造, 在有效期内使用。56种沙门菌诊断血清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在有效期内使用。Mini VIDAS沙门氏菌试剂条、GNI-微生物鉴定卡和药敏鉴定卡, 均由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 在有效期内使用。

1.1.2 主要仪器

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 法国生物梅里埃Mini 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

1.2 方法

1.2.1 样品来源

共采集4份标本, 其中患儿静脉血1份, 患儿及其父母粪便3份, 还从该院检验科带回从患儿脑脊液中分离出的菌株1份。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实验室检验。

1.2.2 Mini 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

把4份标本和1份从医院带回的从患儿脑脊液中分离出的菌株经增菌培养, 分别取培养物1mL在97℃±1℃水浴箱灭活10min, 分别取500μl接种Mini VIDAS沙门菌试剂条, 把接种好的试剂条放入Mini 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检测, 45min获得结果。

1.2.3

按照GB/T4789-2008进行分离检测。

2 结果

2.1 Mini 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结果

患儿父母粪便标本和患儿静脉血标本沙门菌检测均为阴性, 患儿粪便标本和从患儿脑脊液中分离出的菌株沙门菌检测均为阳性。

2.2 按照GB/4789-2008检测结果, 见表1, 表2。

2.3 药敏试验结果, 见表3。

3 讨论

3.1 Mini 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与按照GB/T4789-2008进行分离检测结果一致, Mini 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快速准确, 灵敏度高。只需增菌就可进行检测, 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加快了诊断速度。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食物中毒事件中可进行快速病原菌诊断, 为现场应急处理提供病原学依据, 为细菌分离鉴定和临床用药指引了方向。

3.2 此次鉴定病原菌为肠炎沙门菌, 其抗原式为1, 9, 12:g, m:[1, 7], 而伤寒沙门菌的抗原式为9, 12, [Vi]:d, 二者抗原很相象, 试验中一定要细心, 把凝集实验进行到底。在细菌鉴定时要注意诊断血清的效价, 血清效价低易引起误诊。过期血清效价降低, 试验时要弃去。有些厂家生产的血清效价偏低, 也易造成误诊, 可同时用两种以上诊断血清进行细菌鉴定。

3.3 沙门菌属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 共有2 000多个血清型, 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 能引起多种动物和人类的感染, 肠炎沙门菌是其中一种。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报道[1,2]。还有报道小儿血培养分离出肠炎沙门菌1例[3]。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关节[4]、心包等肠外感染的病例也有报道。此次从患儿脑脊液中检出肠炎沙门菌, 患儿是母乳喂养, 其父母未检出感染肠炎沙门菌。据其父母回忆平素讲究卫生, 患儿患病前曾带患儿在街上小饭店吃过饭, 大人抵抗力强未患病, 小儿抵抗力弱易患病并易引起脑炎。为预防婴幼儿感染疾病, 应尽量减少带婴幼儿去公共场所。

3.4 为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应把握好采样时机, 最好在服药前采集标本, 不同病期各种标本检出阳性率也不一样。在此次采样时已用抗生素, 静脉血中未检出病原菌, 粪便中检出, 经用敏感抗生素一周再采一次脑脊液和粪便均未检出病原菌, 患儿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参考文献

[1]邓丽娟, 李莺, 马骏, 等。一起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 18 (3) :65-65。

[2]赵丽华, 刘加学, 王晓东。一起工地食堂发生肠炎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2) :235-236。

[3]于慧敏, 徐波, 张光芯。小儿血培养分离出肠炎沙门菌1例[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 :52。

肠炎沙门氏菌 篇6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BSC6-AY220电子天平, 日本岛津公司生产;HH-B11.600-BS-Ⅱ型电热恒温培养箱, 上海跃进医疗器械一厂制造;DTY-86-340-WA超低温冰箱, 北京德天佑公司生产;BS-1E振荡培养箱, 常州华普达教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800低速离心机, 上海星火医器厂生产;三洋MLS-3750高压蒸气灭菌锅, 北京东方恒伟科技开发公司生产;RM2015组织切片机、XSZ.G光学显微镜, 德国Leica公司生产。

1.2 试剂

白鸡屎藤挥发油原料药采自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县, 经铜仁地区民族兽药研究所鉴定和提取;重蒸水, 铜仁地区民族兽药研究所自制;无水乙醇 (色谱纯) , 美国Fisher公司生产;无水硫酸钠 (分析纯) , 上海化学试剂三厂生产;乙醚 (分析纯) , 贵阳前锋化学试剂三厂生产。

1.3 菌种

肠炎沙门菌 (S.enteritidis RS307) , 中国兽药监测所提供。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1日龄三黄雏鸡420只, 由怀化培新牧业种鸡场提供。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 用不含任何抗菌药物的全价饲料饲喂至7日龄。称重后将其随机分成预防用药攻毒治疗组 (A) 、预防用药攻毒不治疗组 (B) 、预防用药不攻毒组 (C) 、正常动物攻毒治疗组 (D) 、正常动物攻毒不治疗组 (E) 、正常动物对照组 (F) , 共6个组, 每组70只鸡。

2.2 病理造模和临床观察

从7日龄起, 每天按体重1 g/kg对A组、B组、C组雏鸡滴鼻白鸡屎藤挥发油, D组、E组、F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 连续5 d, 称重并于采样后对A组、B组、D组、E组雏鸡口服接种1 mL肠炎沙门菌 (1.0×109cfu/mL) , F组雏鸡口服相同剂量灭菌生理盐水, 接种后定期观察雏鸡精神状况、食欲、活动、粪便等临床变化。攻毒后24小时, 对A组、D组按体重1 g/kg滴鼻白鸡屎藤挥发油进行治疗, B组、C组、E组、F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 连续用药5 d。

2.3 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在7日龄和0 (攻毒前) , 6, 12, 24, 48, 96, 120小时从存活的雏鸡中随机抽取5只, 脱臼处死后迅速取小肠段肠管1 cm左右, 用10%甲醛溶液固定, 脱水, 石蜡包埋, 切片, H.E.常规染色, 选出肠管的典型视野 (绒毛完整、走向平直) 用目镜测微尺测量10个隐窝深度。在染色的同时, 每组另取切片3张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 每张切片在400倍下随机取10个视野用显微摄像系统拍照, 记录肥大细胞的数量。

2.4 脏器指数的测定

脱臼处死雏鸡后, 采集并分离胸腺、脾脏、法氏囊, 称重和计算脏器指数。脏器指数=所测日龄器官重/所测日龄体重×100%。

2.5 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 (ANAE+) 的测定

在试验过程中, 每只鸡作5个血涂片, 干燥, 2.5%戊二醛固定10 min, 冲洗, 晾干;用ANAE染色液于37 ℃恒温浸染2 h, 冲洗, 晾干;然后用1%甲基绿复染1 min, 晾干后在油镜下每片检查200个淋巴细胞, 以胞浆内出现深红色不均一颗粒者为阳性, 每只雏鸡检查5个血涂片, 统计外周血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

2.6 数据处理

用PASWStatistics18分析软件统计、分析、处理试验数据, 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并用t检验进行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病理变化

在临床症状方面, 在攻毒后12小时E组出现症状;在攻毒后24~48 h之间, A组、D组症状逐渐恢复, 食欲增加, E组雏鸡开始大量死亡;攻毒后48小时B组、E组雏鸡死亡数呈下降趋势。在病理剖检方面, 各组在接种肠炎沙门菌后6~12 h内无明显眼观变化;攻毒后24小时D组、E组剖检见肝脏、肺脏、脾脏、法氏囊、肾脏、小肠肠壁出现广泛性的肿胀和点状出血, 脾脏肿胀的同时其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剖检死亡鸡只, 可见法氏囊内腔面出血严重。

3.2 隐窝深度变化 (结果见表1)

注:同行数据肩标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相同字母大小写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1可知, 在0小时 (攻毒前) , A组、B组、C组极显著低于D组、E组、F组 (P<0.01) 。在整个试验期内, F组呈递减趋势, 并且C组均低于F组, 说明随着日龄的增长雏鸡肠壁隐窝深度在不断减小, 白鸡屎藤挥发油可以显著减小隐窝深度并加速隐窝减小趋势。在攻毒后12小时, E组极显著高于F组 (P<0.01) ;攻毒后24小时, D组、E组均极显著高于F组 (P<0.01) ;在攻毒后48小时, B组极显著高于F组 (P<0.01) ,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的预防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感染肠炎沙门菌过程中雏鸡肠隐窝的加深。在攻毒后48小时, A组极显著低于B组 (P<0.01) 、D组极显著低于E组 (P<0.01) , 并且A组与F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的治疗作用可降低感染肠炎沙门菌过程中隐窝深度。

3.3 小肠横断面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攻毒后24~48 h B组小肠横断面肥大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E组 (P<0.01) ;攻毒后96~120 h B组小肠横断面肥大细胞数量急速下降, 与E组、F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的预防用药对感染肠炎沙门菌过程中肥大细胞数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在整个试验期内, A组呈递增趋势, 从96小时起, A组极显著高于B组 (P<0.01) , D组极显著高于E组 (P<0.01) ;从攻毒后24小时起, A组也明显高于D组 (P<0.05或P<0.01) ,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的治疗作用可以使感染肠炎沙门菌过程中肥大细胞数量回升。

注:同行数据肩标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相同字母大小写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3.4 脏器指数 (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标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相同字母大小写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3可知:在12日龄时, A组、B组、C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极显著高于F组 (P<0.01) , 法氏囊指数B组与F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17日龄时, 法氏囊指数C组与F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以上结果表明白鸡屎藤挥发油预防用药可以提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在17日龄时, B组、E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 并且均极显著高于F组 (P<0.01) , B组法氏囊指数也极显著高于F组 (P<0.01) , A组、D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均升高, 结合病理剖检变化可知雏鸡感染肠炎沙门菌后胸腺、脾脏、法氏囊均出现水肿病变, 但是这种病变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或萎缩。

3.5 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的测定 (结果见表4)

注:同行数据肩标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相同字母大小写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4可知:从攻毒后6小时起, C组明显高于F组 (P<0.05或P<0.01) ,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正常雏鸡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具有提升作用。从攻毒后12小时起, E组极显著低于F组 (P<0.01) , B组显著低于F组 (P<0.05) ;攻毒后96小时E组达到最低, 显著低于B组 (P<0.05) ,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的预防作用可以缓减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的下降。在攻毒后48小时, A组与D组均见回升;攻毒后96小时A组极显著高于B组 (P<0.01) , 并且A组与F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的治疗作用可以提升酸性α-醋酸萘酯酶的阳性率。

4 讨论

4.1 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机体免疫器官的影响

本试验感染雏鸡脏器指数均显著升高, 结合病理剖检变化可知其原因主要是在感染肠炎沙门菌过程中雏鸡内脏发生炎症和肿胀所致, 而对发病雏鸡用白鸡屎藤挥发油进行治疗后脏器指数均有所下降, 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白鸡屎藤挥发油的抗炎作用有关。

4.2 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

本试验中白鸡屎藤挥发油预防用药可使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提高, 表明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机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白鸡屎藤挥发油对免疫器官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关[2]。同时, 雏鸡感染肠炎沙门菌后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显著降低, 用白鸡屎藤挥发油治疗后可以显著提高雏鸡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 说明白鸡屎藤挥发油可缓减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的下降。由于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机体T淋巴细胞数量有提升作用, 实现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激活其他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效应功能, 从而使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3], 增强机体整体免疫力[4]。

4.3 白鸡屎藤挥发油对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表明, 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小肠横断面肥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当感染肠炎沙门菌后小肠横断面的肥大细胞数量呈先升高后急速下降的趋势, 并且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感染肠炎沙门菌雏鸡肠壁肥大细胞数量的下降具有显著恢复作用。其机理可能与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有关。同时, 本试验研究还表明, 正常雏鸡小肠黏膜隐窝深度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变浅, 但感染肠炎沙门菌后, 雏鸡小肠隐窝深度增加, 与D.F.Li等[5]报道的结果一致。白鸡屎藤挥发油的预防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小肠黏膜隐窝深度, 而白鸡屎藤挥发油治疗作用则可减缓患鸡小肠隐窝加深的程度并使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小肠隐窝细胞所分泌的阳离子抗菌肽属于防御素家族, 能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不利于细菌的存活[6], 说明小肠黏膜隐窝在抵御肠炎沙门菌侵害机体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并且白鸡屎藤挥发油防治作用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结合小肠黏膜隐窝深度与机体免疫力呈负相关的现象分析说明, 浅的小肠隐窝可以直接将其防御素分泌到肠道, 杀灭有害微生物, 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增加机体黏膜免疫的屏障功能。同时, 也进一步说明小肠黏膜隐窝是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位之一, 在小肠黏膜免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小肠隐窝深度与其分泌防御素能力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RIJSPEERDT K, KREFT J U, MESSENS W.Individual-basedmodelling of growth and migration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in hens’eggs[J].Int J Food Microbiol, 2005, 100:323-333.

[2]赵现敏, 张红英, 崔保安, 等.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J].中国畜牧兽医, 2006, 33 (11) :50-52.

[3]DINARELLO C A.Role of interleukin-1infectious diseases[J].Imunol Rev, 1992, 127:119-121.

[4]POET N M, CHEATONG M J A, SOUZA J B, et al.The effect oflow-profile serine substitutions in the V3 loop of HIV-1 gp120ⅢB/LAT 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 envelope protein[J].Virolo-gy, 1998, 25 (1) :59-70.

[5]LI D F, MELSSEN J L, REDDY P G, et al.Interrelationshop betweenhypersensitivity to soybean proteins and growth perfiomance inearly-weaned pigs[J].J Anim Sci, 1997, 69:4062-4069.

上一篇:现代图书馆咨询服务下一篇: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