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梭菌性肠炎(共4篇)
仔猪梭菌性肠炎 篇1
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1周龄内的仔猪, 尤以1~3日龄仔猪多发, 且发病快, 病程短, 死亡率高, 以血性下痢、小肠后段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主要特征。2005年8月上旬, 本地区某养猪场仔猪发生了一种急性传染病, 通常来不及治疗就已经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 诊断为仔猪梭菌性肠炎。现将诊断与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2005年8月1日, 该场一窝2日龄仔猪有2头突然发病, 翌日仔猪发病增至3窝、17头, 死亡8头。见患猪突然不爱吃奶, 精神沉郁, 四肢无力, 体温为40.5℃, 腹泻, 粪腥臭。以后发病仔猪日渐增多, 畜主曾连续交替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治疗均无效。至确诊之日 (8月10日) 仔猪共发病9窝、58头, 死亡31头, 致死率为53.4%。
2、临床表现
本病发生极快, 常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或1~2d发病。在急性病例中, 见病猪突然不吃奶, 精神不振, 抽搐而死亡。病程稍长的病例, 见患猪不爱吃奶, 精神萎顿, 离群独处, 怕冷, 四肢无力, 行走摇晃, 背毛无光, 体温40℃~40.5℃。腹泻, 病初排出灰黄色稀粪后变为红色糊状, 故又称红痢。粪有特殊的腥臭味, 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大量小气泡。最后全身震颤、摇头, 倒地死亡, 病程1~3d。
3、剖检变化
经剖检3头病死猪, 均见尸体膘情无明显衰退, 背毛干燥无光, 肛门周围被黑红色粪便污染。主要病变在小肠, 见空肠呈深红色, 病变和正常肠段两端界限明显, 肠内充满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 且夹有大量气泡。肠勃膜潮红、肿胀、出血, 呈灰黄色麸皮样坏死。腹腔内有大量红黄色积液。心包膜内少量积液, 心外膜出血。肝有出血点, 质较脆。脾脏边缘和肾皮质部有小点出血。
4、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取病死猪空肠内容物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见有大量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以单个、两连或短链存在, 菌端整齐。
4.2 细菌培养
取病死猪空肠内容物分别接种于厌气肉肝汤培养基中和葡萄糖血液琼脂平皿上, 置37℃恒温箱培养3~5h后, 肉肝汤呈均匀混浊, 并产生大量气体。培养24h后, 琼脂平皿上出现圆形、淡灰色、表面光滑湿润、中央隆起的菌落, 菌落周围有双溶血环。
4.3 肠内毒素检查
取病死猪空肠内容物, 酌加1~2倍生理盐水稀释, 混均后, 以3 000r/min离心30min, 取上清液, 用于尾静脉注射小白鼠2只, 0.2m L/只, 小白鼠约5min死亡。此外, 再取上述上清液2份, 每份0.2m L, 分别加入C型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 (即魏氏梭菌) 抗毒素血清各0.1m L做中和试验后, 静脉注射小白鼠各2只, 前者小白鼠未死亡, 均健活, 证明这种毒素即被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后者小白鼠均死亡, 证明这种毒素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 这表明死亡仔猪肠内容物中的有毒物质是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5、防治措施
5.1 将发病仔猪及时隔离, 病情严重者予以淘汰。
对病情轻者, 日服用自拟白头翁汤1剂 (白头翁、瞿麦、黄连、黄芩、地榆、诃子、白术、苍术各20g, 甘草10g, 供10头仔猪服用) , 水煎2次, 候温, 让仔猪自由饮服或灌服2次, 连服3剂。
5.2 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C型魏氏梭菌苗10m L。
5.3 对猪舍及其周围环境用1:
200倍百毒杀稀释液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尤其将产房清扫干净、消毒, 日消毒1次, 隔日1次, 连续消毒5次。母猪临产前做好接产准备工作, 母猪奶头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 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5.4 对刚出生的仔猪, 立即用自拟白头翁汤 (白头
翁、瞿麦、黄连、大黄、诃子、白术各20g, 甘草10g, 供10头仔猪服用) 进行预防性口服, 日服1剂, 水煎2次, 待凉时让仔猪饮服或灌服2次, 连服2剂。
5.5 将病死仔猪一律深埋、消毒、无害化处理, 以避免传染源的蔓延与传播。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 病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仔猪停止死亡, 未再出现新的病例。
6、小结与讨论
6.1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
验室检查, 诊断为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 (即魏氏梭菌) 引起的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病。
6.2 该病主要因猪舍环境卫生条件差, 尤其是接生
前母猪奶头未进行清洗、消毒, 仔猪吮吸被魏氏梭菌感染的母猪奶头所致。故应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清扫、消毒猪舍及其周围环境, 以保持环境卫生。同时, 应特别注意母猪奶头的经常性卫生消毒, 以防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6.3 该病由于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 (往往来不及治疗就死亡) , 故应做好免疫注射工作, 防患未然。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措施 篇2
1 仔猪梭菌性肠炎病原
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 (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 , 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是大型杆菌, 能产生芽孢。无鞭毛, 不能运动, 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 是本菌特点之一。本菌为厌氧菌, 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板上, 菌落呈圆形, 边缘整齐, 表面光滑、隆起, 呈明显溶血环。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 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h即开始生长, 肉汤呈均匀混浊, 并产生大量气体, 还可产生强烈的致死毒素, 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为本菌特征性的生化反应。接种培养8~10h后, 牛乳即被酸凝, 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 使凝乳块变成多孔的海绵状, 严重的被冲成数块, 甚至喷出管外。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通常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 下水道、尘埃中也有。其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 一旦形成芽孢后, 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增强。
2 仔猪梭菌性肠炎流行病学
本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 一些母猪的肠道中也有, 仔猪出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环境, 将本菌吞入消化道而感染发病。任何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易感, 但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 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发病快, 病程短, 死亡率极高。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死亡率50~90%以上。本病没有季节性,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3 仔猪梭菌性肠炎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 可出现出血性腹泻 (血痢) , 后躯粘满带血稀粪。病猪精神不振, 走路摇晃, 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3.2 急性型
病程一般可维持2d左右, 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 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 病猪迅速脱水、消瘦, 最终衰竭死亡。
3.3 亚急性型
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d死亡。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 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 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 后变为清水样, 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 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 病猪逐渐消瘦、脱水, 于出生后5~7d死亡。
3.4 慢性型
病程一至数周, 呈间歇性或持续腹泻, 粪便为灰黄色、粘液状, 后躯粘满粪便的结痂。病猪生长缓慢, 发育不良, 消瘦, 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
4 仔猪梭菌性肠炎病理变化
胸腔和腹腔有多量樱桃红色积液, 主要病变在空肠, 有时也可延至回肠, 十二指肠一般无病变。最急性型:空肠呈暗红色, 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 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 有时包括结肠在内的后部肠腔也有含血的液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深红色。
4.1 急性型
出血不十分明显, 以肠坏死为主, 可见肠壁变厚, 弹性消失, 色泽变黄。坏死肠段浆膜下可见高粱米粒大或小米粒大数量不等的小气泡,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其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 肠腔内含有稍带血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松散地附着于肠壁。
4.2 亚急性型
病变肠段粘膜坏死状, 可形成坏死性假膜, 易于剥下。
4.3 慢性型
肠管外观正常, 但粘膜上有坏死性假膜牢固附着的坏死区。其他实质器官变性, 并有出血点。
5 仔猪梭菌性肠炎诊断
根据本病多发生在3日龄以内仔猪, 以拉血痢, 病程短, 死亡率高, 病变肠段为深红色, 界线分明, 肠粘膜坏死, 肠浆膜下肠系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小气泡形成等特征, 一般可以作出诊断, 如有必要可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诊断。
6 仔猪梭菌性肠炎治疗和防治技术
6.1 预防
对常发病猪场, 给怀孕母猪产前1个月及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5~10ml, 以后每次在产仔前半个月注射3~5ml, 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 对仔猪的保护力几乎可达100%。产房要清扫干净, 并用消毒药进行消毒, 母猪奶头要用清水擦干净, 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6.2 治疗
本病发病急、病程短, 往往来不及治疗。在常发病猪场, 可在仔猪出生后, 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病仔猪用青霉素口服治疗有一定效果。也可试用以下处方:
处方1:25%氯霉素注射液, 0.2~0.4ml, 内服。
处方2:合霉素, 0.1~0.2g, 内服。
处方3:仔猪红痢菌苗 (C型魏氏梭菌苗) , 5~10ml。母猪分娩前1个月、半个月各注射1次, 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对预防本病有良好作用。
处方4:败酱草、天花粉各12g, 土葛根15g, 牡丹皮12g, 炒白芍10g, 薏苡仁13g, 全当归8g, 厚朴8g, 枳壳8g, 泽泻8g。煎水喂服。
处方5:银花露注射液:金银花适量, 用蒸馏法提取, 加入15%酒精, 静置24h, 过滤分装, 消毒备用, 制成注射液, 肌注, 小猪每次3~5ml, 中猪5~7ml, 大猪8~10ml。连注3~5次。
处方6:板蓝根30g, 大青叶35g, 忍冬藤32g, 败酱草35g, 筋骨草20g。煎水喂服。
家兔魏氏梭菌性肠炎 篇3
1 症状
该病呈零星发生。病初精神沉郁, 伏卧不动, 食欲不振或废绝, 饮欲增加, 有的触摸时感觉腹胀, 粪便软、不成形, 很快转变为灰褐色或黑色水样稀粪、气味恶腥臭, 被毛粗乱, 肛门周围和后肢及尾部被毛潮湿、污秽, 通常体温不高, 发病后病程持续2~3d后死亡。
2 病理变
剖检可见尸体脱水;胃内有多量内容物, 胃粘膜易脱落, 胃底弥漫性出血、鲜红, 呈“大红布”状, 见胃壁破裂;肠壁菲薄、松弛, 浆膜面有鲜红色条状或块状出血斑, 肠腔内有大量灰褐色水样内容物, 肠内容物内混有较多气泡, 粘膜面有条状或块状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肾脏稍肿, 皮质部见粟粒状出血斑;肝脏稍肿、质硬;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肺充血、瘀血。
3 实验室诊断
(1) 取病死兔心脏血、肝脏、小肠内容物和肠粘膜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见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 呈单个散在或链状排列, 两端钝圆、有荚膜、无芽孢。
(2) 取病死兔心脏血、肝脏、小肠内容物接种鲜血琼脂平板, 37℃厌氧培养24h, 见有圆形、边缘整齐、灰白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的大菌落, 菌落周围有双溶血环。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粗大杆菌, 有荚膜。
(3) 将分离细菌做生化检验, 该菌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和果糖, 产酸产气, 不发酵甘露醇, 不产生靛基质, 还原硫酸亚铁产生硫化氢, 能液化明胶, 接种牛乳培养基呈现“暴烈发酵”。
4 治疗
(1) 中药:穿心莲80g、白头翁100g、板蓝根60g、苦参60g、夏枯草60g、黄芩50g、大黄30g、车前子30g、龙胆草30g、甘草30g、连翘30g。共为细末, 拌入50kg饲料中, 供兔采食, 连续饲喂7~10d。
(2) 西药:氧氟沙星注射液, 0.2mL/kg, 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4d。全群兔饮水中加入阿米卡星可溶性粉, 100g/400kg水, 混匀, 自由饮用1次/d, 连饮4d。
(3) 隔离发病兔, 用2%烧碱液对兔舍环境、地面、兔笼用具、饲槽和水槽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健康兔紧急接种魏氏梭菌灭活疫苗。减少饲料中精料比例, 加大粗纤维含量较高、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优质青干草。
5 病例
2008年6月9日, 张某肉兔150只, 每天有3~5只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 腹泻, 粪便呈灰褐色或黑色水样, 2~3d后死亡。治疗:氧氟沙星注射液, 0.2mL/kg, 肌肉注射1次/d, 连用4d。饮水中加入阿米卡星可溶性粉100g/400kg水, 供兔群自由饮用1次/d, 连饮4d。穿心莲80g、白头翁100g、板蓝根60g、苦参60g、夏枯草60g、黄芩50g、大黄30g、车前子30g、龙胆草30g、甘草30g、连翘30g、混入50kg饲料中, 连续饲喂7~10d。3d后兔群病情稳定。
6 体会
(1) 本病的防治坚持“防重于治, 预防为主”的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进行消毒;坚持自繁自养, 严禁从病区、病场引进种兔, 防止疫病传入。发生本病后, 立即减少精料用量, 增加粗纤维含量较高、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青干草。
(2) 采取防疫接种控制本病的发生。定期注射魏氏梭菌疫苗或兔瘟~魏氏梭菌~巴氏杆菌三联疫苗, 每兔颈部皮下注射1~2mL, 疫苗的免疫期一般为4~6个月。一般在断奶前一周接种, 此后间隔4个月接种1次。
(3) 家兔饲养及疾病防治过程中, 不宜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可在饲料中添加具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制剂, 来控制和减少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所引起的肠道疾病的发生。
浅谈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 篇4
1 病原
病原体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 亦称魏氏梭菌。革兰氏阳性, 有荚膜不运动的厌氧大杆菌, 芽胞呈卵圆形, 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 但在人工培养基中则不容易形成。
根据产生毒素分为A、B、C、D、E共五个血清型, C型毒株主要是α、β毒素, 特别是β毒素, 它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形成芽孢后, 对外界抵抗力强, 80℃15~30min, 100℃则几分钟才能杀死。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 一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 最高可达100%, 病死率一般为20~70%。本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肠道中, 随粪便排出, 污染哺乳母猪的奶头及垫料。本病除猪和绵羊易感外, 还可感染马、牛、鸡、兔等。
3 症状
本病按病的经过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3.1 最急性型
仔猪出生后, 一天内就可发病, 症状多不明显, 只见仔猪后躯沾满血样稀粪, 病猪虚弱, 很快便为濒死状态。少数病猪没有下血痢, 便昏倒和死亡。
3.2 急性型
此病最常见。整个病程中病猪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体稀粪。病猪日益消瘦和虚弱, 病程常维持2d, 一般在第3天死亡。
3.3 亚急性型
病猪呈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粪, 以后变成液状, 内含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极度消瘦和脱水, 一般5~7d死亡。
3.4 慢性型
病猪在一周以上的时间, 呈现间隙性或持续性腹泻, 粪便呈黄灰色糊状。病猪逐渐消瘦, 生长停滞, 于数周后死亡。
4 病变
眼观病变见于空肠, 有的可扩展到回肠。空肠呈暗红色, 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 空腔部绒毛坏死, 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病程长的以坏死性炎症为主, 粘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 容易剥离, 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脾边缘有小点出血, 肾呈灰白色。腹水增多呈血性, 有的病例出现胸水。组织学变化:肠粘膜下层和肌层有炎性细胞浸润, 肾皮质部小点出血。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的特点, 如本病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 红色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 以坏死性炎症为主, 可做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查明病猪肠道内是否存在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6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