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简析

2024-06-22

现状简析(精选12篇)

现状简析 篇1

1 现状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 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保险保障制度。 (1) 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然而, 相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规模,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却严重滞后。据资料统计, 2006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50.9亿元, (2) 理论上来说, 农业保险应该有着广阔的市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2006年全年我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46亿元,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0.02%, 农业保险赔款为5.84亿元, 综合赔付率为69.03%。自中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 一直只有人保和中华联合在做农业保险, 其他的财险公司大多数不愿意在农业保险上展业。虽然现在已有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 (2004年9月成立)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成立)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2005年11月成立) 等农业保险公司陆续成立, 但农业保险始终未走出徘徊不前的状态。下面我们拟从作为农业保险当事人的投保人和保险人方面, 以及政府支持法规建设方面作一些探讨。

2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难的原因

2.1 从投保人来看

2.1.1 农民缺乏投保积极性。

我国人为农业大国, 存在着有农业保险需求的巨大的消费者群, 但是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保险对农业经营的保障作用, 部分农民认为参不参加农业保险无所谓, 或者风险意识淡薄, 从而造成农业保险范围过窄, 规模狭小, 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1.2 保险费率过高。

我国农业经济大部分属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 且是超小规模的分散经营, 高度组织化和机械化的农场不多, 动 (植) 物的养殖 (种植) 率不高, 农民的收益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人均收益率较低。而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和操作困难, 现行的农业保险费率水平大大超过农民的支付能力。

2.1.3 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由于保险双方信息不对称, 在保险经营中存在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表现为高风险单位倾向于购买保险而低风险单位倾向于放弃购买保险, 或者是原来的低风险单位投保后从事高风险的项目。由于农业风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比较大, 以及受农民自利的小农意识的影响, 使得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更为严重。

2.2 从保险人来看

(1) 保险费率厘定难。农业保险标的面临的灾害损失在年际间差异很大, 纯费率要依据长期平均损失率来测算。但有关农业保险标的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很难完整搜集。同时, 根据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 保险参与率越高, 稳定系数越大, 越趋于合理, 而农业保险投保率相对较低, 不能很好地通过大量危险事故用大数法则计算危险概率和损失程度, 科学确定费率, 从而造成农业保险费率难以精确厘定。

(2) 高管理成本。在农业保险经营中, 除了承受高赔付率的压力, 还需面对高管理成本的挑战。从事种养业的农户散居于各个乡村, 对象十分复杂, 而且大多规模不大, 标的价格随着动植物的生长不断变化, 技术含量较高, 不像固定资产那样容易定价, 因此灾情发生后不易定损, 对保险公司的人力、物力及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3) 高风险, 但风险分散机制缺位。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一损俱损的特征, 象洪水、旱灾、禽流感等重大灾害或疫情, 一旦发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使跨越几个县甚至几个省的保险对象同时发生灾害事故, 遭受巨灾损失, 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缺乏分散巨灾风险的再保险机制, 至今尚未有有一个地区在试点之前就着手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 部分试点地区也没有必要的再保险安排, 一旦发生巨灾, 保险人只能自己承担全部承保责任。

2.3 从法律法规建设、政府支持来看

2.3.1 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滞后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立法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从1982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至今尚未有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相关的农业保险实施条例。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实际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 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 而农业保险是政策性险种, 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有区别, 用现行的商业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将存在诸多问题。

2.3.2 政府支持欠缺

从国外经营农业保险的成功模式来看, 农业保险都是政府支持的, 因为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非盈利性同商业保险公司追求经营利润的目标相矛盾, 如果缺乏政府的直接支持, 保险公司完全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 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 保险公司则赔不起,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来弥补市场的失灵。

3 发展思路

3.1 加强和完善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

(1) 拓展传统的农业保险的范畴, 扩大承保范围和保险责任。

结合我国国情, 从经营方式看, 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必须拓展目前传统狭隘的农业保险的范畴, 扩展承保范围和保险责任, 保险公司需针对农户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 提供相应的保障。农业保险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只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一农业保险范围, 而是可以将责任险、经营动植物产业的企业财产、农用车辆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以及意外医疗保险、农民个人家庭财险、养老、子女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险等在内的“一揽子”综合保险。

(2)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高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很强, 要求从事保险经营的机构和人员既要掌握保险经营技术, 又要掌握农业技术知识。而且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存在差异, 农业经营对象各有侧重, 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不一致, 各区域各公司的经营方式不能生搬硬套, 这对农业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公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员工的培训, 以充足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 加强保险服务。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承保和续保业务的发展。保险公司须加强农业保险的服务, 确实做到惠民便民。

3.2 加快制定《农业保险法》及相关的实施条例

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法, 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 而农业保险具有政策性, 属于政策性保险。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无法可依, 农业保险中的许多领域都存在着法律真空。因此, 国家应该尽快制定我国的农业保险法规。

3.3 加大政府支持

3.3.1 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特征决定了农业保险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体现区域差异的相关优惠政策, 包括财政、税收、信贷、市场准人等, 政府要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承担主导作用。

3.3.2 加大政府补贴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政府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政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 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绿箱”政策, 给予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一定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 大力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尽快建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3.4 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3.4.1 建立再保险公司。

大量农业风险的客观存在, 使农业生产成为风险最为集中的行业, 一旦发生灾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几个县, 甚至几个省的保险对象同时造成巨大损失, 所以, 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十分重要。为了从根本上维护保户的利益及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可以考虑由国家财政投资成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

3.4.2 设立巨灾风险保险基

除了通过建立再保险公司以分分散农业风险外, 还应设立农业风险基金来进一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基金可由国家财政拨付一部分, 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 一旦发生农业巨灾风险损失, 保险公司可以从基金中获得补偿。

3.5 逐步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保护制度体系

农业保险已被很多国家作为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 成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由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收入支持政策组成。我国必须对现行农业保护政策进行调整, 逐步减少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 将财政用于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的支出转用于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和费用补贴, 减少农民对国家的依赖程度, 提高其风险和保险意识从而逐步建立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保护制度体系。

总而言之,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风险分布特点和农村保险的需求现状, 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是我们发展农业保险的首要任务。我们相信,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和健全,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和各市场主体的不懈努力, 农业保险将真正成为农民的“避风港”。

参考文献

[1]郑功成.财产保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495.

[2]中国农业行业分析报告 (2006年4季度) .

现状简析 篇2

作者:王杰 作者单位:云南省元谋县黄瓜园镇领庄小学 论文类型:教学论文 字数:2900字 论文摘要:

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但也有着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但场地依旧狭小、器材依旧落后陈旧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是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场地器材、教师、对策、有效 正文:

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但也有着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先简单地阐述下现在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的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乡镇小学,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特别是农村小学。尽管近年来撤点并校力度增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资源能整合集中使用,但实际上农村小学原本的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匮乏的,撤点并校后学生是明显增加了,师资优势相对也明显了,但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来说是更加紧缺了。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器材虽然买进了不少,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改变,并将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但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农村小学教师老化趋势也在不断增加,另外我镇体育课时大部分安排兼职教师,我校的12个教学班,只有1名体育专职教师,其他兼职体育教师有5名,有的从未经历过体育教学。因此,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近期内又能如何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村级小学中“放羊式”体育课依旧不同程度存在。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对策

我们该如何在校均学生增多,但场地依旧狭小、器材依旧落后陈旧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是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依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形式、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理念、落实体育教学模式是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

比如:横向使用沙坑。大多农村小学有一只沙坑已经很不错了,但在课堂中教学跳远时显得捉襟见肘。撤点并校后各班学生都有三四十名,按常规方法教学,直向使用沙坑,每名学生在一节课中只能有3至4次练习机会。如果能换成横向使用沙坑,每次有4名学生同时练习,课堂效率能提高4倍。

巧用篮球场。篮球场不仅仅是教学篮球专用的,有许多教材内容都可在篮球场进行教学。如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利用三分弧线组织弯道跑教学,利用两个半场组织游戏跑四角比赛,利用三个圆做角力游戏。还可在篮球场地上组织足球赛。我校是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但没有足球场,而且雨天后泥地多日不能使用,要取得较好地成绩几乎无望。体育课上我们尝试在篮球场上教学小足球,可以举行5人制,7人制等小型比赛,既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兴趣,又为学校足球队储备了人才。近年来学校足球队成绩显著,多次获市足球赛冠亚军。

妙用小垫子。某些学校这些体育器材很少使用,原因是体育教师不善用,有的体育教师觉得搬进搬出麻烦干脆不用,造成有限体育器材资源的浪费。垫子不仅仅限用于滚翻、仰卧起坐等练习,还可用于立定跳远和各种趣味跳教学,小足球比赛中用于球门,用于跨过、绕过障碍教学,用于游戏投掷打靶、穿过小树林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树立找米下锅的意识,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善于捕捉新奇事物的创新意识,特别在农村的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对一些平时无甚用途的东西打主意,变废为宝,直接打造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简易“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可能地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在推动农村小学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比如: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各种站位的定点,免于用石灰来做标记;可用于各类投掷练习;可用于各种角力、套圈、钻圈等游戏;可用于多种级跳练习;可用于各种标志线等。跑道道沿板用于课堂教学。跑道道沿板一般用作分界标志,但也可用于平衡教学,让学生用单脚或双脚站于道沿上,比一比谁站立的时间长,来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可让学生沿着道沿走比一比谁走的距离长,或者比一比谁走完成一圈所花的时间最短;也可用道沿为支撑点进行俯卧撑练习等。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但只要我们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多想办法,变废为宝,是解决目前这一实际问题的简易、有效的途径。

3、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每个体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考虑如何合理地调动队形,哪个位置做示范最有效,什么时候讲解点评最适时,如何把少量的器材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在课堂组织结构上多想想办法,组织严谨些、分组合理些,灵活变通之下,我们农村小学同样能上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课的。特别要充分发挥镇中心体育教研组和专职体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校本研训工作,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场地、器材和课堂组织教学几个方面。如: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关键所在,有了数量充足,思想上进,业务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否则再好的体育硬件设施也是枉然。又如: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对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材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备好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教学》

2、《小学体育器材运用》

3、《云南教育》

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学校体育现状简析》

现状简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78-01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只顾数量,不求质量。提问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积累、实时反馈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当前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教师强势,效果不足。提问的时候发散性问题较少,教师控制答案,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发散思维,思维能力被逐步抹杀。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问题过多,时间太短。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不足,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而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造成提问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价值。

4、对于问题反馈不足。在教学中不免一些学生会提出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导致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或者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正面的评价,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断层或者跑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备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想要开展有效的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对于教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要做到“懂、透、化”,即对于知识点要彻底搞懂,对于教学理解目的要通透,对于知识点要能够进行生活化、趣味化,不断丰富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吸引,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2、其次要备好学生

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问题设计的对象,所以在设计问题、提问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的重要地位,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认知来进行问题的设计引导,这样才能够让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课下就可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感知等状况,以便能够在教学问题设计的时候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也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当然更重要的也要“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学与管理》.2009.14期

简析韩国大学汉语教学现状 篇4

中韩自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重修睦邻友好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交流日益深入的同时, 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也迅速展开, “汉语热”骤然升温。随着两国经贸交流的不断深入, 韩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学习人数不断增加。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来华留学生人数首超日本留学生, 跃居来华留学生首位起, 十几年来一直稳居首位。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韩国又同时处于“汉字文化圈”, 所以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韩国的汉语教育开始得早, 发展得快, 涉及的范围广、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韩国的汉语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首先是全日制本科或专科的专业学习;第二类是汉语的辅导学院, 第三类是近年来兴起的孔子学院, 第四类是近年来逐渐走进中小学的汉语课堂。

一、韩国大学中汉语学习者的基本情况

韩国大学的学生生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高考录取应届学生, 这类学生占到大部分, 其次就是学校自主招收的特长生。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学校各专业可以自主招收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近年来中韩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 一些孩子跟随在中国工作的父母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 或者是在读中学的期间就被父母送到中国来读书,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语言上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回国之后通过报考特长生进入大学学习。在同样竞争激烈的韩国, 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捷径。

二、课堂教学情况

语音教学一般安排在初级汉语综合课开始时讲授, 两周时间一共四个课时进行讲授。这部分一般都由韩国老师完成,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零基础的韩国学生来说, 由韩国老师进行教授时, 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解释说明。但这样做的缺点就是韩语老师的发音并不是完全标准, 韩国人在说汉语时常出现的错误老师也不可避免。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就是声调和某几个拼音的发音的不标准, 比如“r”的发音。

语法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句法是指词语与词语直接的结构形式上的关系, 语义是指词语与词语之间在意义上的关系, 语用是指词语和句子与语境的关系。语法教学一般使用的是韩国本土出版的语法教材, 这类教材一般根据“语法——功能”的模式编写。将一本书分为十几个单元, 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语法点、相关的例子以及配套的练习。在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 这本书并不难, 但对于韩国学生来说并不是同样的情况。尽管语法的呈现具有系统性, 但对于韩国学生反而麻烦, 尤其是其中一些相似的语法点放在一起教学, 似乎有对比, 但其实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还是常常产生混淆。其中既有汉语语法本来的分界线模糊的特点问题, 也有这一教学方法本身所存在欠缺。

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学习者对语法规则运用的自动化, 而这种自动化是在语法规则“内化”的基础上实现的。语法教学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从根本上说, 语法还是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服务的。对外汉语教学更是如此, 脱离语言的实际运用向学生教授语法是不符合对外汉语实际的教学目的的, 并且对于真正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没有多大帮助。

写作课的教学主要是商务写作或者针对HSK的写作训练。写作课的要求往往是根据一幅图或者几个必须用到的词进行写作。大学的汉语学习者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韩语水平, 在写作中, 会将一些韩语中文学化的表达方式直译为汉语, 或许学生想表达的意思在中文中有对应的话语, 但其中的语法或习惯用法是这一阶段的学习所学不到的, 因此读起来会格外的拗口。

(一) 多种多样的课外学习形式

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很多学习形式可以选择。比如小组学习或者辅导课学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学习小组这一形式在大学非常普遍。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选择自己想参加的学习小组。这一形式比较流行的原因首先是老师会对这样的学习小组进行大力扶持, 其次就是学生在学习和情感上对于这类学习小组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依赖心理。韩国的补习班文化兴盛。原因在于很多学生认为如果要参加考试, 就要去补习班先学习一段时间。而且韩国的假期比较长, 绝大部分学生会在假期时间选择这一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 师资问题

韩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首尔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成均馆大学三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系。这一时期培养的中文系学生毕业以后一部分赴台湾留学。这些留学生大部分在台湾主修中国古典文学专业, 然后于六十年代回国在各大学任教。这一批教师在韩国现代初期的汉语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韩国汉语教学复兴初期的这种情况, 导致大部分汉语本科毕业生在台湾攻读研究生学位, 其结果就是在留学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国台湾高校中文系的学风影响。反映在教育实践上就有些问题了, 体现在韩国的汉语教育上就是专业方向、课程框架受台湾的课程模式影响。但这一教学基础与现在的社会需要并不契合。这种汉语教学的环境阻碍了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大学教师的缺点就是大多数并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韩国大学中教授汉语的教授无论学的是文学专业还是语言学专业, 都可以去教授汉语。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学习过汉语教育学的人凤毛麟角。

(二) 中国文化教学的欠缺

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尽管详细地、专业地开展汉语学习, 但对于中国的了解并不能和其汉语水平相匹配。韩国有些学生在谈到中国时普遍有不好的印象, 甚至有几个学生认为中国还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中国的基本情况了解不深。

(三) 国外语言“研修”问题

“研修”就是去中国学语言。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休学去中国学习汉语。值得肯定的是, 这样的“研修”确实是很有效果的, 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但这些学生回国后会更加不重视学校的教育, 可能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甚至还可以拿到奖学金。这就影响了周围学生的正常学习, 变相地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还会造成教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 学习制度的不足之处

韩国的大学自从1998年开始实行“学部制”, 所有的课基本上都不再限制, 只要凑够毕业所需的学分, 就可以毕业, 也就是说听课没有了先后顺序, 课程体系的循序渐进基本被瓦解。这种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学习缺乏系统性, 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知识结构或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学生在选课时, 倾向选择热门的课、考试容易的课、分数给得比较高的课。其次就是获得知识和接受技能训练没有顺序。大学学生在一年级时并不上专业课, 只选择一部分教养课或公共课。到中国交换学习或进行语言研修半年或一年后, 回到大学继续学习。回国以后选低年级的课,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看到这种情况, 有条件出国的必然会采取这种策略, 先去中国进修再回来读低年级的课。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

(五) 汉语教学中的中外合作

现代教育的学科都需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汉语教育这一领域也是如如此, 不仅仅要进行学术上的交流沟通, 更需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互通有无。现在大学中都有了外籍教师, 一般会请这些老师负责写作和口语课的教学。但存在的问题是两国老师很少沟通, 韩国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 中国老师又有母语的优势。两国的老师应该充分沟通, 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结语

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目前在韩国的中文教学发展比较完善。但其中的细节又有些不理想的地方, 这些问题并不是全靠二语习得或偏误研究就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可能只在韩国的汉语教学环境中才成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韩的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惯性, 有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

本文就笔者实际教学中体会, 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 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个人经验浅薄, 能力有限, 望通过本人所思所写对这门学科有更确切的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韩国大学的汉语教学现状。透过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汉语实习教师, 对韩国大学汉语教育的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课程设置以及基本的教学进行观察与分析, 并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强, 孙宜学.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 (2012) ——中外学者同济大学演讲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2.10.

[2]韩凤芝.对韩汉语教学专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3.

[3]李尧, 张怡春.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12.

[4]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研究》编委会编.对外汉语研究 (第九期)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8.

[5]国家留学基金委:《200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统计》, 《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3年第1期.

现状简析 篇5

一、建筑、电力、汽车等行业促进铝行业发展

铝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电力和汽车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对我国铝产品的需求起到了促进作用。

据了解,至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色金属收储计划等一系列扶植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经济复苏预期,拉动了建筑、汽车和电力等有色金属行业下游需求,作为以上行业的上游行业-铝行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据前瞻调查显示:2009~2011年我国铝价格呈现波动上涨趋势,2012年波动趋于平缓。去年上半年,我国铝锭月平均价格为每吨14,490元。预计今年下半年铝价将会延续下行态势,但我国汽车和房地产行业对铝产品的需求将会有所增长。

前瞻出品的铝相关分析报告请查阅:

2014-2018年中国氧化铝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14-2018年中国再生铝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14-2018年中国电解铝行业产销需求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二、氧化铝需求增大

氧化铝是电解铝及其他铝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随着全球铝工业的飞速发展,氧化铝的需求大幅攀升,氧化铝的产能迅速扩张。目前全球氧化铝总产能达到1亿吨,其中我国氧化铝产能占全世界产能的33%,居第一位。

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三国的氧化铝产能占全球产能的64%。由于我国氧化铝产能的迅速扩张,氧化铝行业集中度迅速下降,氧化铝行业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随着氧化铝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电解铝企业采购原材料的议价能力得到一定恢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电解铝产量为1,967.77万吨,同比增长12.75%。从长期来看,由于铝作为基础工业原材料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下游产品用铝量将会有所放大,铝产量和销量仍将有所增长。

三、电解铝行业发展受阻

产能过剩,去年全国电解铝产能超过3200万吨,随着新疆、甘肃、内蒙等省、区产能进一步释放,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局面短期内将持续加剧。原料价格不确定,我国从印尼进口铝土矿占进口总量50%以上,今年1月印尼原矿出口禁令正式生效,将造成海外铝土矿短缺,原料价格有潜在上涨风险。

市场持续低迷,受汽车、房地产等下游产业持续低迷影响,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等大幅增加,资金紧张、周转困难,我省电解铝企业虽然产能利用率高达96.6%,高出全国24.7个百分点,但经营形势与全国趋同,目前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产品价格下跌,2013年电解铝价格的一路走低,从今年1月情况看,LME期铝价格跌幅明显,较2013年初下跌10%左右。

现状简析 篇6

关键词:会展旅游;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3-02

会展旅游是旅游业日趋成熟后出现的一种综合性更强、关联性更大、收益性更高的旅游形态,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正是基于在促进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人员互动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会展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

会展旅游是随着会议展览的不断增加和旅游业的日趋成熟而出现的新的旅游类型。从产品角度看,会展旅游属于旅游产品中的公务旅游;从其特征看,会展旅游兼具旅游业与会展业的特征,即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从发展现状看,在我国,会展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是介于旅游业与会展业之间的衍生产品。因此,我们可将会展旅游定义为:借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和展览活动来招徕客人洽谈业务、沟通交流、参观访问和旅游观光,为他们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刺激消费,从而达到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形式。会展旅游是旅游业与会展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旅游业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诸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会展业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客源,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会展旅游已经是商务旅游市场中份额最大的一种旅游类型;在我国,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会展旅游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现状。①会展旅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展览活动也空前活跃,各类展览的总规模年均增长达到20%,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据各方面的统计,全国共有展览场馆160多个,可供展览面积280多万平方米,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类展会有3000多个,出国办展览800多个,节庆活动5000多个,参加会展的观众近2000万人次。②会展旅游的内容日益丰富。随着各类展览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涌现出“广交会”“厦洽会”“高交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展会,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为中心的四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北京为例,举行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会议有万国邮联大会、世界建筑师大会、联合国保护大气臭氧层签约国会议等国际会议,以及汽车展、电子展等国际展览。③会展旅游的收益日益丰厚。举办国际会议能够给举办国带来可观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据测算,接待一名普通的观光游客如果收益1美元,接待一名会议旅游者则将收益4~5美元。近10年以来,我国通过展览已经实现了外贸出口成交额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达120多亿元人民币。

2.我国会展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展馆建设上缺乏合理布局与长远规划。近年来,我国各个省会城市和大型城市都将会展业的发展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主要增长点之一,纷纷兴建现代化的会展中心,但对会展旅游的发展多数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展馆规模偏小,较为分散,供需矛盾突出。②会展旅游观念落后,缺乏专业人才。我国很多人仍然把展览会局限于展销或成果展示的概念,对会展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专业人才如国际知名的PCO(指专业会议组织者(、同声翻译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等极为匮乏,这已经成为限制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瓶颈。③会展旅游定位不够准确,缺乏品牌产品。这也是阻碍中国会展业至今还不能走向市场化、规模化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城市由于定位不准,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少,整体竞争力不强。我国举办的会展,大都是临时的、国内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普遍,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大。而且由于缺少会展旅游管理机构,商业化运作水平低下。

三、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

发展会展旅游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共存。那么,如何使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建设。首先,各个城市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对会展旅游设施的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其次,在会展中心的建设规模上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在举办大型会展时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样也不利于我国会展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再次,发展会展旅游,还应该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酒店等接待设施条件,使之适应会展旅游的发展需要。

2.坚持特色制胜,加大产品开发。随着会展旅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实施别具一格的特色发展战略,便成了各地发展会展旅游的制胜法宝。会展旅游持续时间较长,能否给旅游者提供独具魅力的观光旅游项目也成为吸引他们的内容。各个城市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精心开发具有特色的会展旅游产品,形成品牌,以特色提升竞争力,从而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3.注重培养人才,形成PCO队伍。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培养一批精于会展旅游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的PCO(专业会议组织者)队伍。其次,要加大对会展旅游发展中所需要的翻译、导游及服务接待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的力度。目前,国内很多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旅游专业及课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与会展旅游相关的课程内容,造就高层次的会展管理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会展旅游的策划、服务、管理、现场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军,李容书.浅谈会展旅游的发展[J].经济师,2003,(12).

[2]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

[3]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

简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篇7

1. 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进行资金审核把关时仅仅针对会计原始凭据,而没有针对各项专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且没有对工程的施工进程进行跟踪监督,由此而造成损失浪费。而部分高校仅仅依靠惯例对财务事项进行运作,具有较大随意性。当前,大部分高校不断扩大其规模,导致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但大都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即便有些高校具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并没有有力的执行,从而导致内控形同虚设。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部分高校没有对资产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损坏、闲置、重复购置资产等问题屡见不鲜。部分高校没有进行规范管理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合,固定资产会计总账、明细分类账与实物总账、明细账不相符合,这就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及时性造成严重影响。部分高校没有准确记录资产购置后的入账金额,从而导致大量资产流失。

2. 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预算管理中不规范、力度不够等问题。部分高校进行预算目标编制以及预算报表时仅仅是按照上级审批而确定,并没有对执行情况及进度进行及时跟踪、分析及调节,由此造成预算执行跟财务预算不符。部分高校在执行预算时具有较大弹性,没有约束力。部分高校在对财务管理中具有的风险意识薄弱,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不顾,而依靠银行贷款进行盲目的扩张、购买高昂设备,造成学校经济陷入危机。部分学校由于学生家庭困难等部分原因而无法如期、如数收缴学费,从而对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措施

1.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合高校自身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完善岗位职责,同时实施动态管理,对财务行为进行约束。如对财务收支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根据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的重大资金项目决策集体审议联签制度、货币资金支付限额制度、公开招投标管理办法等。进一步加强对岗位责权利、现金库存限额、印章保管、银行账号、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的控制力度,对监督、执行、决策的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建设,由此而使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得以形成,对于浪费性的支出必须制止,防止发生经济犯罪行为。要在常规并核算基础上加强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的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为防止私设小金库、乱收费现象需要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制定任期轮换、会计培训考核等管理制度,对人员调换制度进一步完善,明确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内控制度经常检查评价,由此能够对内控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并进行改进完善。

2. 健全监督机制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对财务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不仅要对会计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把关,同时要对各项专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为防止损失浪费的发生要加强跟踪监督施工进程。对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使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对于私设“小金库”、截留收入等违法违纪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并控制。在进行大额支出项目时采用招投标管理并跟踪审计,对于各项支出有效控制。可通过委派会计事项对如二级学院、直属院系等可控二级单位进行财务管理质量监控目标;若为校办企业、后勤公司等不可控二级核算单位,则需要对会计机构规模及任职资格进行规定,要求其对应财务和年度审计报告必须定期送报,由此使高校财务部门对其财务管理、经营、盈利等现状能够详细掌握。同时要加强与审计专门服务机构、财政、税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由此形成有效监督合力,从而使学校利益和财产安全得到确保,使财务经济犯罪行为得到防范。

3. 加强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力度

高校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是其核心基础,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预算编制前、申报中、执行中均需要各层次、各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才能使预算方案有效地执行。预算方案一经确立,应立即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报核批。这就需要预算职能部门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阐述预算方案形成的必要性和真实性,从而对目标达成一致认识,达到预算方案的预期效果。

(1)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力度必须建立在合力编制预算的基础上。首先对预算编制要细化。对预算资金合理安排,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费使用得到优化,并要保证重点、注重效益,从而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其次必须对预算严格执行,对经费支出切实控制。为使预算执行约束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无预算和超预算开支经费的情况得到杜绝必须要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制度;对项目经费使用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审批权限,保证专款专用;加强对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并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收入完成情况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估预算;财务人员对于预算执行情况必须向各部门负责人及时通报。第三,建立具有很强控制力、执行力的预算监督管理机构,从而使预算监督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2)合理安排收支预算,严格预算管理。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事业计划的重要保证,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既要总结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找出影响本期预算的各种因素,又要客观分析本年度国家有关政策对预算的影响,还要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并多次向领导汇报,在现有条件下,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挖掘潜力,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利于操作,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是学校开展教学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其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在这一管理上,很多人长期不重视,存在着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为加强这方面管理,在平时的报销工作中,对那些该记入固定资产而没办理固定资产入库手续的,督促经办人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并定期与校产科进行核对,确保账实相符。通过清查盘点能够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重视日常财务收支管理。收支管理是一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收支管理,既是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发展事业的需要,也是贯彻执行勤俭办一切事业方针的体现。为了加强这一管理,应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这样财务日常工作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使得学校能够集中财力办事业,极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高校科研预算工作。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要综合考虑单位预算年度的各项经费收支情况,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的科研任务,从事科研业务活动,涉及到生产经营的事项相对较少,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按照“以收定支,收支相等,略有结余”的原则,编制反映单位预算年度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收支预算。如果在预算收入不能全部满足预算支出的情况下,单位要统筹考虑承担的各项任务和管理职能,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支出项目进行排队,确定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的内容。

三、认真做好年终决算工作

年终决算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进行结清旧账,年终转账和记入新账,编制会计报表。财务报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是财政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学校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学校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所以有关单位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放弃周末和元旦假期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认真细致地搞好年终决算和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同时针对报表又撰写出了详尽的财务分析报告,对一年来的收支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分析,总结出管理中的经验,揭示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支海坤.高等学校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李萍,郝俊梅.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再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5).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简析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居民也感觉到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活空间的压缩, 而观光农业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促进创收就业, 保护乡村生态景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发展观光农业, 可以间接解决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 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收效, 逐渐受到重视, 在全国各地均有发展, 前景优良。

观光农业亦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观光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定义, 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取早期较为全面科学的描述定义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指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 (传统的或现代的) 为对象。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构成要素, 对其进行改造、配套、组装和深度开发, 在至少保证基本生产 (或生活) 功能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劳动、学习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及其组合, 创造出可经营的、具有农业 (或农村) 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 形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 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形态[1]。

因此, 观光农业这一概念中包含了生态学、景观学、农学和旅游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 值得探讨且组织开设相关课程, 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 了解较为前沿的知识, 利于未来的就业创业。

2 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2.1 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

2.1.1 萌芽阶段。

观光农业早在19世纪便已经初现雏形。19世纪30年代, 欧洲部分城市就有了农业旅游活动。而意大利在1865年甚至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2]在这一时期还没有观光农业概念, 在乡村观光游览仅仅是上层阶级休闲娱乐的一个副产品。农村居民并没有把旅游带来的额外收入当做新型的产业, 也没有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 并没有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

2.1.2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 世界各地, 尤其是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或者农业萎缩等多种原因, 陆续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观光农园, 结合了食、住、游、购多元素经营, 并逐渐产生相应的专职人员, 这标志着观光农业从传统的农业上产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 并且找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点, 成为新型的交叉产业得以发展。

2.1.3 扩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观光农业得以持续发展。随着各地城市化的加快, 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 而更加倾向于亲身实践, 同时, 可持续的生态思想为大多数人认知, 因此观光农业开始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 国内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2.2.1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历史原因, 观光农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雏形。在80年代后期, 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率先开办了荔枝节, 当时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 随后开办的采摘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随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应用, 各地结合自身农业特点、资源优势和风俗文化, 陆续开始开展相似的、规模化的观光农业产业, 这些产业大多设在农业资源基础较好、特色鲜明、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

世界各地观光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 也触发了中国本土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 并且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观光农业规划理论的逐步摸索。

2.2.2 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 观光农业以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亮点。到1999年全国已开发观光农业相关的100多个项目、50多个景点, 同年我国还首次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研讨会, 随后陆续召开相关研讨会, 观光农业收到学术界重视。

2.2.3 近10年的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后, 观光农业不再局限于大规模开发规划模式, 各地又有了新的探索, 更加强调生态型、休闲性、科技性, 更加多元化。主要的发展方向有2种:

第1种为以休闲体验为主的乐农参与型, 这种类型一方面表现在大规模的农业采摘园, 同时近年来小型的“农家乐”也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 小规模经营直接让农民增收也更具特色。

第2种是以观赏度假为主的非参与型, 这类型的观光农业产业大多规模较大, 科技含量高, 同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与其他休闲娱乐产业相结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3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背景与原因

3.1.1 休闲时间的增加。

观光农业接近于或者可以归类于休闲旅游的一种, 观光农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加的休闲时间成正比。据统计, 在18世纪前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只有17%;19世纪为23%, 现在人均的休闲时间已经达到40%, 预计2015年以后将达到50%。[3]

近年来, 中国人的闲暇时间迅速增长, 实现了西方国家花100余年的时间才达到的休闲境地。目前我国已经有法定假日114天, 再加上国家正在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制度,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闲暇时间也有望达到120天。也就是说, 我们将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 休闲日渐成为中国普通人的常态生活方式。

3.1.2 经济的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统计公报,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中国经济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基本保持7%~8%的持续增长速度, 这为休闲旅游的发展培育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1年,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 这标志着中国人已经由温饱型消费转变为生活质量型消费。

3.1.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势必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衡量标志之一。城市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 促进交通、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流, 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使得城市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提高。但城市化同样也以牺牲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为发展代价, 城市中充斥着人工景观, 人口稠密, 拥堵不堪, 也使城市居民对休闲放松、亲近自然的短途旅游需求更大。观光农业回归生态, 又大多在城市近郊, 因此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

3.1.4 农耕文化的影响变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很久以来居于统治地位, 沉淀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人们脑中已经是根深蒂同, 如同被镌刻在基因里一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甲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4]。我国的传统文献中有大量农业和农村的内容, 有的甚至已经成了中国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因此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 尤其是“三农”政策提出后, 农村有了巨大的发展, 农民增收, 但是相对的人多地少、农村相对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农业发展相对瓶颈需要转型, 这就为观光农业这种新型农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可以预见, 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光农业, 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转移的手段之一。

3.1.5 旅游消费观的转变。

近5年来, 全国各大景点皆人满为患, 出现所谓“井喷”现象。面对庞大的假日旅游群体, 景点数明显不足, 亟待开辟新的旅游休闲空间。同时, 假期景点的拥挤, 导致出行者期待假日放松的旅游需求无法被满足, 传统的“游山玩水看大庙”的旅游消费观念渐渐改变。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人们乐于周末出游, 不一定需要风景名胜, 只需要回归自然, 就在城市周边地区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 感受农村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 身心就可以得到放松, 这些转变为观光农业送来了发展空间。

3.2 现阶段发展存在问题

3.2.1 主题定位不明, 文化深度不足。

现在许多观光农业景区, 尤其是小户聚集经营形成的“农家乐”跟风现象严重, 并没有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 对自身定位有失偏颇, 无法形成特色产业链, 相反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当地的观光农业发展。游客来此除了看看花、打打牌、唱唱歌以外, 无所事事, 略显单调和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 除了几张用于打牌喝茶的桌椅外, 几乎没有别的设施, 缺少新意, 处下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3.2.2 市场意识淡薄, 后期管理混乱。

各地农业观光景区大多坐等游客上门, 处于被动接待状态, 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打开客源, 而后期往往会因为资金周转不善或者盲目扩张造成混乱。

如笔者曾经走访的陕西西部兰花生产基地, 是前期花费大笔资金投资建设的高新兰花生产基地, 并且辅以多种高新作物生产, 但是在到达该基地前, 在周边城市询问当地人, 竟不知有此基地, 该基地也没有专车能够到达。进入观光园后, 发现多处土地由于后期资金周转问题, 处于半荒芜境地, 管理不善。

而在常熟当地兴福寺附近茶园观光饮茶时, 同样也碰到小本经营的“农家乐”, 恶性竞争盲目扩张行为, 在白天客流量较大时对凉棚进行扩建粉刷, 噪音和油漆异味使游客们无法静心休闲, 纷纷离开。

3.2.3 景观生态观缺失, 设施与农村环境不合。

目前部分观光农园, 前期开发跟风, 并没有做合理的景观规划, 很多设施人工化痕迹明显, 为了迎合城市居民走出“水泥沙漠”的需求, 机械地把市区常见的宾馆餐饮设施搬进郊区, 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生态, 也无法使居民享受到真正亲近自然的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 本末倒置的思考方式使得观光农业发展后继无力。

4 结语

在开设观光农业的相关课程时, 不仅应该对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教学, 还应该结合各地实例, 有针对性地探讨研究, 指出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利弊和问题, 让学生对这一分支课程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也是笔者写下这篇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摘要:定义观光农业, 并且结合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和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及其原因, 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讨论该次级学科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观光农业发展现阶段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所针对。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业,农业旅游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 江山, 邹志荣.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闻作祥.文化休闲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J].中外企业文摘:54-55.

简析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现状及对策 篇9

1 目前煤炭铁路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源分布不够均衡, 采取了不合理的运输方式: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上没有均衡的分布, 通过铁路系统的北、中、南三通道将三西地区煤炭外运到华东和华南地区, 其中很多主要铁路的干线能力已经基本达到了饱和状态, 如大秦线能力利用率已经达到了120%, 丰沙大线达到了115%。煤炭运输有着较大的运量和较长的运输距离, 运输能力与煤炭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 同时, 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格运输问题, 严重浪费了运力。同时, 运煤通道存在着严重的混合运输现象, 在季节性运能方面比较短缺;增加了公路煤炭运输成本, 没有较高的煤炭一体化运输水平。

二是铁路运输效率不高: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水平较低, 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货车只有较慢的行车速度, 车辆只有较低的单车载重, 只有较少的专用车辆品种和落后的重载技术水平, 并且容易有问题发生于关键部位, 没有较好的可靠性。在其他货运运输方式的冲击下, 影响到了铁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铁路货车只有较低的装备技术水平, 这样就促使运输市场竞争的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没有较高水平的铁路货运快速化专运化以及重载化, 没有完善的快捷货车、重载货车以及专用货车规模, 就对市场需求以及用户需求产生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

三是物流信息流通中存在着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得知, 在如今煤炭物流业的发展中, 在现代物流理念中并没有充分重视物流信息系统, 煤炭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主要方面的内容, 如供应库存、配送、煤炭仓储以及运输、销售等主要功能模块, 还有一些辅助功能模块, 如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财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等, 这样才可以有效的统一物流、资金流以及数据流和信息流。

2 发展铁路煤炭运输的对策

一是对重载运输和快捷运输大力发展:快捷货车和重载货车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前者主要将运输效率作为研究的重点, 运输速度以及装卸货物速度较快;而后者则是将运输数量作为侧重点, 有着较大的单车载重量和编组数量, 将货运质量和运输效率作为主要方面, 其中, 货物运输完好程度、装卸效率以及运专用货车输速度是主要的体现方面。对直达运输比重进行增加, 对解编作业环节进行减少, 对车辆周转速率进行加快, 促使运输效率得到提高。同时, 对全路调度指挥进行强化, 促使快运产品的列车正点率得到提高。对运输组织进行改进, 保证能够正常开行快捷货运产品, 促使列车运行速度得到提高。

二是实施煤炭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指的是由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来进行承运, 媒介选择的是集装箱运输, 将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给应用过来, 连贯运输的规则是一次托运、包干计费、全程负责等, 同时要开展联合运输, 将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等结合起来, 对各种运输方式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有效的运送传输链;对货物的待装、待卸以及储存时间等进行压缩, 集散运输大宗货物, 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煤运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将自身的优势给充分发挥出来, 对运输方式组合进行最优的选择, 将多式联运给实施下去, 保证运输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对成本进行降低。

三是构建满足物流服务模式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目前, 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那么对于铁路来讲, 也需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给利用起来, 进行铁路货运物流化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 从而最大程度的共享铁路货运信息资源。在运输过程中, 铁路需要将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给充分利用起来, 以此来有效跟踪在途货车和货物, 为了跟好的进行监控和调度, 需要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给应用起来, 对货物运输状态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获取。要结合实际情况, 来逐步推进铁路信息化建设, 将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对铁路重来重去和大宗货物直达列车运输进行开展:具体来讲, 重来重去列车指的是使用同一车中组织的开往返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应用在两个固定区域之间。铁路重载运输是指行车列车总重大、行驶轴重大的货车或行车密度和运量特大的铁路运输;重载运输在对大宗货物运输方面, 有着较高的效率, 并且不需要较高的成本, 有着巨大的优势。同时, 还需要对社会效益以及环保问题等足够的重视, 在长途运输以及集散煤炭的过程中, 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到运输路途的环境, 比如堆放煤炭, 除了带来粉尘污染之外, 还会污染到土壤和水源, 那么就会导致环境成本的出现, 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五是要大力建设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将货运集中办理工作给推广下去, 建设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 对货主需求进行集中受理, 订单以及货物和车辆运输信息的查询以及运费结算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 并且为了提高人性化服务的质量, 还提供了其他的一些业务, 如电话投诉、货物损失理赔等等。同时, 对大客户关系进行发展和培养, 大力建设和管理大客户数据库, 对大客户基本情况、历史记录等详细信息进行掌握, 通过数据系统的构建, 来提高客户管理的质量。

六是要严格关税管理:我国将银行收费模式应用到铁路货运系统中, 那么就可以对其他垄断服务行业的运输价格水平进行参考, 运输的相关费用由银行来收取, 将网络化采集模式应用过来。将远程支付模式给推广开来, 促使收费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 坏账存在的风险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乱收费问题的出现。要对目前铁路运输管理和经营理念规范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变, 对新的运输资源进行开拓, 对市场配置模式进行创新。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煤炭运输中, 铁路运输可以占到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在如今的铁路煤炭运输中, 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需要引起人们重视, 采取一系列的对策进行完善, 促使铁路煤炭运输更好的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现状及对策,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李新岩.铁路煤炭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2, 2 (12) :123-125.

[2]严惠兰.我国煤炭“铁海联运”现状分析[J].港工技术, 2011, 2 (185) :44-46.

[3]王艳艳, 陈韬.铁路大宗货物运输物流华发展的探索[J].现代物流, 2008, 2 (12) :99-101.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与完善 篇10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 学生负担重, 压力大

新课标对降低小学生学习负担提出了明确要求, 然后时至今日, 这一方针仍未得到贯彻落实。这一点体现在数学科目上, 就是学习任务多、算题作业多、假期培训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和家长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不了解。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摆脱不了以“考”为主的应试体制, 在这种体制氛围的影响下, 教师及家长过分关心学生的成绩表现,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课下作业和假期培训, 造成学生巨大的负担。此外, 许多教师在教学模式的转型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造成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严重影响。

(二) 盲目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然而, 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贪玩、自制力差的特点, 也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研究,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简单地按座位分组, 在问题讨论方面只对学生提出一个大致要求, 便任由学生自行讨论, 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导致部分学生将这一时间看成是娱乐放松的时间, 表面上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讨论, 背地里却在做一些游戏或谈论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话题,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 缺乏针对性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 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和参与积极性。然而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时候, 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 许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 制造一些与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 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学习气氛, 但是没能将教学情境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造成了课堂资源的浪费, 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完善策略

(一) 改变教学理念, 减轻学生负担

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促使人才标准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以成绩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基于这一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树立全面的教学的目标, 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类比归纳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要一改以“练和算”为核心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开展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减轻学生负担。在作业布置方面, 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精心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业, 使学生通过少量的学习便能取得较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出发点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达到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教学境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 以一对一负责的形式进行合理分组, 例如, 让一个优等生负责一个中等生, 让一个中等生帮助一个后进生, 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搭配,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要为每个小组指派一个组长, 负责维持小组秩序、规范讨论行为、提交讨论报告, 避免个别学生进行与学习不相关的讨论。此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 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 对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并从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正确的问题和方向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得到真正落实, 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三)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进情境教学是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情境展示出来,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 应该围绕数学性、生活性、趣味性以及问题性四个原则来进行, 使得教学情境能够联系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目光、促进学生思考。首先, 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 遵循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 使得教学情境紧贴教学目标、充满数学韵味。其次, 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 挖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题材, 并与教学情境巧妙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同身受, 从抽象的数学知识中感触到具体的事物。再次, 教学情境必须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最后, 教师要将注重教学情境的启发性, 将关键的数学问题融入教学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主动思考, 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教育处于新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交替期间, 在小学数学教育获得进步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地进行反思, 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欣飞.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现状、问题和研究对策[J].考试周刊, 2013 (52) .

[2]张转.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 (6) .

现状简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对策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虽然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在内容上,它应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如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才能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和赢得社会。同时,对高职院校而言,要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折射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高职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其就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其发展已离不开大量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高职与社会经济又有着密切关联。所以,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吸取了国外的经验,着重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连续多年的扩招,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使在校生的数量以几倍的速度增长,造成普通的高职毕业生缺乏真正的高等职业技术。

在就业方面,虽然传统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已是现实,但由于其学生的学历层次较高、学校品牌较好,并且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着看重学历的现象。故而,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然而,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有许多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重学术、轻职业”观念的影响下,专注于升格和转型,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其办学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再加之专科的低学历层次,更使不少高职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虽然现在的高职学生较以往在就业观念上更加理性、自主、务实和多元化,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亟待改善和提高的,否则会阻碍高职学生日后职业的健康发展。

1、人文素养欠缺

现在,用人单位在录用学生时,往往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所需求人才的个人素质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这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的人员招聘趋势在今后会越来越普遍。因此,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能,而且还需意志坚强、个性健康、品德高尚,有着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如果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话,那将对其以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就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这要经过用人单位的检验并得到认可。故而,就业就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致使其优势在职场竞争中难以显现。

3、就业技能不熟练

双向选择的就业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就业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那些职业生涯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或准备不足的学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或盲目从众,以致其就业不顺。

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1、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个人对各种环境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心、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高职学生由于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有的高职学生敬业精神不足,不能过吃苦耐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

2、知识结构。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方面,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贮备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知识越广泛,思维越开阔,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3、基本技能。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求职面试就是一个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另外,外语、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体育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构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的质量。

4、应聘能力。高职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非自然形成。高职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广泛意义上的求职技能。它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等。

三、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深入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辩证的分析就业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求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首先要学会生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

2、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从容就业。一是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时,及时解决心理冲突。二是家庭要和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关心和引导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化解和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引导和帮助他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周继庭,树玉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体系[J].民办教育研究,2010,(1):14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和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科利.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35

[4]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出版社,2003.

简析三线卫视生存现状与经营出路 篇12

1 卫视格局发生剧烈变化

经过20多年打拼,国内卫视的竞争格局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扫门前雪,半斤八两。这个阶段各卫视覆盖范围差不多,没有诸多政策限制,常常出现许多卫视播出同一部电视剧的情况,自办栏目水平接近,收视排行榜里没有常胜将军。

第二阶段:异军突起,险中求胜。以湖南卫视为代表,靠突出娱乐特点,策划节目以引发社会热议为第一要素。从《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把娱乐综艺作为突破口引领收视热潮,在这一阶段初期,湖南卫视一骑绝尘,成为中国年轻收视群体最喜爱的电视平台。

第三阶段:电视寡头瓜分市场。卫视覆盖市场化后,比拼的是卫视自身综合实力,《非诚勿扰》和《中国好声音》口碑、票房双丰收,表面上看是名牌栏目的强势上位,实际上却是江浙地区深厚经济文化底蕴在电视领域的优势体现。进入这个阶段,一切偶然性都被抹去,几个强大的一线卫视成为电视寡头,尽情瓜分收视蛋糕,没有异军突起的黑马,只有绝对的实力。

2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

2015年,湖南卫视的广告收入预计超过75亿元,其中大部分来自自办节目的广告招标,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一线卫视的年收入也进入30亿~50亿元的区间,在这样的经济优势面前,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年收入在10亿元以下的三线卫视在传统电视传播层面逐渐失去竞争力。所谓“一力降十会”,一线卫视几亿元购进热门电视剧,一年在自办节目中投入超过三级卫视10年投入能力时,三线卫视节目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回本省,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台。

如今的电视格局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制作力量和经济资源向一线卫视高度集中,大投入生产优质节目获取高收益,低投入生产粗糙节目求温饱,末端卫视翻身的机会越来越小。对于观众而言,只能承担政府喉舌与本地新闻传播作用的卫视缺少关注价值,成为发展“鸡肋”,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的卫视尤为明显。

每年都有许多卫视不甘沉沦,豪言奋起,但绝大多数奋起的形式都是以撞大运的心态跟风做节目,亲子节目火了马上山寨一个,折腾明星节目的收视率高,赶紧依葫芦画瓢,所有项目都期望搭上“现象级”节目的顺风车。这种浮躁的心态使得三线卫视之间的节目同质化严重,然而观众对此并不买账。

随着“一剧两星”政策的出台,购买热播电视剧留住观众的手段愈发无力,靠自办节目打造频道特色吸引观众已经成为电视圈里的共识。对于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各卫视总监来说,谁都知道节目创新的重要性,跟风节目无异于扼杀自身创造力。但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三线卫视的掌门人只能饮鸩止渴。例如,对于三线卫视的自办节目来说,2亿元算是天文数字了,但一线卫视拥有良好的传播平台,一年在一个自办节目中可以投入10亿元,并从中获取倍数计的回报。而三线卫视的投资回报率很低,甚至存在投入石沉大海的风险。一旦这个节目收视率持续低下,节目创作人员既要背负创新压力,还要面对经济困境。

三线卫视因此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创新力量不足,没有耐心培养新节目,但跟风模仿成功率又低,节目投入无法形成长期收益,进入恶性循环。加上为保持覆盖率投入的巨额落地费,三线卫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3 破局自救还是垂死挣扎

目前,诸多三线卫视主要通过3种方式自救,寄望于经营方式的改变。

3.1 集体上京,制播分离

“要么到北京去,要么被淘汰”,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各地方卫视的困境再合适不过。当湖南、江苏、浙江等一线卫视都以不同的王牌节目牢牢吸引观众时,错失先机的三线卫视纷纷把希望寄托在制播分离上。

一线卫视开展制播分离已多年,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湖南卫视以制作人为重心,鼓励团队竞争;江苏卫视广告经营和节目购销独立,频道自收自支。这些成功范例常常被各末端卫视作为先进典型反复学习。

其实,全国电视台经营机制要转变为制播分离已提出多年,但并未得到多数电视台的重视。直到电视台之间的实力对比出现了金字塔式分化,生存成了摆在三线卫视面前的头等大事,制播分离才被提到改革日程。

从硬件基础上看,卫视都是全国覆盖,平台并无明显强弱分别,之所以会形成两极分化,区别在于节目制作的实力。于是,“到北京去”成为三线电视台的必然选择,使许多三线卫视离开本土当起“北漂一族”。

北京制作公司众多,影视人才云集,节目制作更专业,这些资源是地方卫视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北京的嘉宾资源也独一无二。以广西卫视为例,地处祖国南疆,离经济文化中心偏远,请明星、嘉宾到广西录制节目,要安排酒店、机票、行程,还要考虑对方的档期。而在北京,这些工作半天就能完成。在与专业制作公司合作过程中,除了希望能快速生产优秀节目争夺收视份额,三线卫视也期望借此培养自己的精英团队,为日后冲击卫视第一集团打下基础。

与“北漂”的电视台相比,原地踏步的三线卫视变得身不由己。经过几轮融资转手,青海卫视先后被湖南卫视和央视接盘,身份尴尬;宁夏卫视则一度成为上海第一财经借壳上星的踏板,节目内容完全由后者主导。但最后,两个卫视都在行政干预下重新独立经营,但靠什么续命仍然模糊不清,可谓命运多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北漂”已经成为三线卫视翻身的最后一根稻草。

3.2 联合制作,共享资源,共担风险

在一线卫视的绝对实力碾压下,三线卫视沿袭了几十年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只能寻求外力助阵,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制作成为新的经营模式。所谓“三个臭皮匠顶得个诸葛亮”,单体实力处于绝对弱势的几家三线卫视联合起来制作节目、投拍电视剧,整合财力、人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一线卫视抗衡,纵然收益不高,但至少降低了单干的风险,也有了更多资源可以互补。

2014年,青海卫视与贵州卫视联合制作亲子节目《爸爸请回答》,两台同步联播,独立招商。而河南、重庆、北京、贵州、东南、安徽、河北、湖北、陕西等卫视组成“九合组织”,联合展开2015年招商;另外,东方、山东、天津、深圳4家卫视则联合召开优质资源联合推介会。

可见,抱团取暖已经成为二线、三线卫视的共识,长期被强调的频道特色被放弃,不掺杂所谓的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以纯粹好看作为制作节目的首要指标,这为解放节目制作力量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于困境中的三线卫视来说,联合制作既稳妥又有质量保证,是稳定现有市场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广告主而言,企业可以与多家卫视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以更加优化的媒体组合开展企业营销,这样的广告投入相当有吸引力。

但联合制作的缺陷在于,跨单位的联合制作,总有行政、财务、人事等问题需要协调,等到谈妥了,流行的节目趋势也变样了。在讲究创意的电视行业中,节目反应迟缓基本等同于失败。分工协作、明确职责在这种经营模式里成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3.3 转型新媒体,抢占新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用户使用媒介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拥抱互联网,打造新媒体”是目前许多卫视的头号发展目标。例如,湖南卫视直接收回在各大视频网站的节目播映权,自己打造网络视频平台——芒果TV,这种强大的自信源于自办节目强大的吸金能力。而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由腾讯视频独播,腾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全力配合,在移动端的出色表现带动了节目整体的影响力和品牌力的释放。

与此同时,随着资金、技术、人才和用户的持续进入,视频网站逐渐向精品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有些内容甚至反向输出到电视台。爱奇艺的自制综艺《一见钟情》出现在山东卫视2015年招商资源中;《流行之王》在浙江卫视、《我去上学啦》在东方卫视播出。

对于三线卫视而言,传统收视市场的话语权早已失去,如果无法在新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那只能坐以待毙。因此,许多三线卫视快速转型,与视频网站、移动社交媒体等积极联动,如天津卫视与新浪联合推出的《百万粉丝》,就是将互联网社交媒体与传统电视融合的产物。

从节目制作角度上看,视频网站和制作公司在创作上的自由度是传统电视台无法比拟的,以叫兽易小星策划导演的《万万没想到》为例,2013年这部低成本的网络系列短片,以其夸张、幽默的表现形式短期内赢得大量忠实观众,第二季的广告赞助水涨船高。网络短片天马行空的策划思维强烈震撼了传统电视媒体,特别是对于创新乏力的三线卫视来说,突破常规的创意正是他们所亟须。

因此,与新媒体力量合作,在内容上大胆突破,吸引网络观众,成为许多三线卫视脱困的目标。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减少了传统市场的束缚,三线卫视有望在新媒体市场上取得更大发展。

4 不破不立,有舍才有得

有媒体统计,2015年全国卫视会有约200档真人秀节目播出,电视屏幕上充满了明星、亲子、选秀等内容,三线卫视的生存状况更为困难。如何避免成为卫视大混战的炮灰,如何开拓新市场,已经成为众多三线卫视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综合现状分析,传统卫视转型势在必行,打破原有分配体制,更新节目制作方式,着眼新媒体市场开发是重中之重。摒弃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运营方式,把节目投入市场进行考验,这样的卫视才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未来的收视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摘要:“一剧两星”政策实施以来,各省区卫视之间的竞争从抢热播剧转向自办节目的竞争。湖南、浙江、江苏等一线卫视已经一方豪强,靠着平台的号召力,不断汇集经济和制作资源。而三线卫视制作实力弱、经济拮据,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如何破局自救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一线卫视与三线卫视不同的经营策略和节目制作方式进行对比,寻找差距,结合三线卫视现有的自救策略,对破局手段进行综合论证。

关键词:三线卫视,困局,经营

参考文献

[1]程缨.三线卫视“坞肋”时代或已降临[J].南方电视学刊杂志,2012(6).

[2]邹玲.中国电视台的互联网焦虑症[J].中国企业家,2013(19).

[3]田征.电视媒体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对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杂志,2013(16).

[4]雷婴.湖南卫视封杀新媒体:阳谋赢面几何?[DB/OL].http://net.chinabyte.com/390/12947390.shtml,2014-05-12.

上一篇:仔猪梭菌性肠炎下一篇:串/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