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溃疡性结肠炎(通用11篇)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 篇1
溃疡性的结肠炎是一种具有弥漫性质的非特异性疾病, 病因并不明确。这种疾病主要对结肠以及直肠的粘膜、粘膜的下层进行侵犯, 并且会累及到直肠和远端的结肠, 甚至会扩展到结肠的其他部位。在临床中的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以及脓血黏液便, 经常会有反复性发作的现象[1]。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较高, 当前我国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因而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增加[2]。本文对患有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为15~34 (平均37.8) 岁, 病史为4.7~1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以及治疗的标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在30例患者中出现脓血黏液便16例, 腹胀5例, 腹痛11例, 里急后重9例, 体重严重下降10例, 贫血12例, 肠梗阻3例, 合并穿孔4例, 中毒性巨结肠1例, 均为重症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过结肠镜的检查可以发现所有的患者在结肠病变的位置都出现黏膜的溃疡、水肿、出血, 并呈现连续状的分布[3]。其中。存在弥漫性的多发糜烂或者是溃疡症状16例, 粘膜较为粗糙并且呈现细颗粒形状的患者有8例, 形成有炎性的假息肉5例, 肠管僵硬切狭窄1例。患者的病变分布中, 全结肠型的溃疡性结肠炎13例, 乙状的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9例, 直肠型的溃疡性结肠炎5例, 直肠乙状的结肠3例。
1.3 方法
30例患者在手术前都经过了正规的内科治疗, 无效, 3例患者出现了肠腔梗阻的现象, 2例患者出现合并穿孔的现象, 1例患者出现中毒性的巨结肠现象。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改善之后便施行了手术。在30例患者中3例患者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史比较长, 使用了全结肠、直肠切除以及回肠造口手术[4];8例患者采用了术经腹的结肠切除, 直肠下段的黏膜剥除, 直肠上段以及中段的切除, 回肠经直肠的肌鞘拖出以及肛管吻合的手术;其余17例患者采用了全结肠的切除, 肛管的吻合手术以及回肠贮袋的手术。
2 结果
30例患者未出现术后死亡的情况, 患者临床的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在停药之后未出现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未出现癌变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发生。进行术经腹的结肠切除, 直肠下段的黏膜剥除, 直肠上段以及中段的切除, 回肠经直肠的肌鞘拖出以及肛管吻合手术的患者, 在手术后1个月内, 每天腹泻的次数为20~30次, 3个月内逐渐减少为每天6~10次;进行全结肠的切除, 肛管的吻合手术以及回肠贮袋手术的患者中, 手术后腹泻的次数也明显的减少。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由于病因不够明确, 病程较长, 复发率较高, 同时还存在着癌变的倾向, 俨然已成为了消化系统中对于疾病进行研究的热点[5]。最近几年以来, 伴随内经诊断的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加, 已经成为了肠道类疾病以及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 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仍然不能让人满意,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一内科的综合性治疗作为主导, 对于内科的治疗无效, 病程较长或者是出现肠穿孔现象, 反复性的大量出血现象, 肠狭窄而并发的肠梗阻现象, 结肠的周围出现脓肿以及形成瘘管现象, 出现癌变或者是多发性息肉现象的患者则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6]。近年的研究发现, 用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病程拖延的时间越长, 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在适当的时机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手术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 我们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手术时, 对手术的时机以及手术的方式要进行良好的把握, 这样才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红斌.溃疡性结肠炎全球发病情况比较[J].中华消化杂志, 2011, 21 (5) :42-43.
[2]苗景玉.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51 (3) :35-37.
[3]蔡莉, 王文富, 陈平.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0, 21 (4) :225-226.
[4]兰平, 练磊.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3) :59-61.
[5]高洪寿, 任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肠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9 (6) :16-18.
[6]张焕荣, 张俊芳, 张培帅.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9) :2557-2559.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 篇2
1、疗程要长。用药一般不少于2 个月,用药时间最好能维持6~12 月,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2、随症加减。治疗方药在初发时、缓解期、复发时,以及伴随寒暑气候不同、病情轻重不等、伴随的兼病有异等情况,都要有所调整。剂量也应及时增减,防止固守方药不变而产生耐药性,甚至顾此失彼损及脾胃之气。
3、多法并用。剂型可以汤、散选择运用,如缓解期以散剂调服为主,辅以汤剂。汤剂内服与保留灌肠并进,灌肠次数根据情况而定。急性、初发、症状显著时汤剂内服每日2 次或3~4 次,灌肠连续7~10 日。缓解期可以隔日1 剂或3 日1 剂,每剂煎服2 次,灌肠每周2 次。散剂相辅,药食相兼,巩固用药,一旦有所反复,及时加以调整。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篇3
一、远端型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有一半以上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位于左侧腹部的左段结肠,这便是远端型结肠炎。此型病人的炎症大多不会向上蔓延。治疗时宜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用药。
(1)轻症病人(大便次数每天不超过4次、大便不带血、体温正常者):无磺胺药物过敏史者首选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2~6克/日,分4次口服。也可口服5氨基水杨酸,2~5克/日,分4次。还可局部(直肠给药)用5氨基水杨酸制剂或类固醇制剂治疗。症状减轻后需长时期维持用药(类固醇除外)。
(2)中重症病人(大便每天6~10次以上、里急后重、贫血、发热、心跳加快等):首先短时间口服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症状消失后停药改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联用5氨基水杨酸栓剂。对于口服上述药物无效的病人也可加用5氨基水杨酸栓剂。此时5氨基水杨酸剂量每天需小于4克,并逐渐停服激素药。
二、广泛型结肠炎
上型结肠炎进一步向上蔓延至左上腹便是广泛型结肠炎。此时主要以服药治疗为主。对于大便每天少于6~10次、无发热和心跳过快或贫血的轻中度症状病人可根据需要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激素类药物。口服强的松40~60毫克/日可迅速见效,病情好转应立刻改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并按下述方法逐渐停用强的松:开始毒周日剂量减5~10毫克,直到减至每天20毫克时再每周2.5毫克依次递减。
三、严重型结肠炎
严重型结肠炎表现为频繁腹泻(每天6次以上)、贫血、发热和心跳加快,甚则恶心、呕吐和腹部压痛等。此时病人应马上送医院住院治疗。
四、顽固型结肠炎
病人对上述治疗反应不一,一般有效率在30~80%之间。对于远端型结肠炎如用药无效可考虑加大剂量静脉注射激素类药物;对于广泛型结肠炎常规治疗无效者可大剂量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病情急迫者可考虑大剂量静脉注射类固醇制剂或口服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以及静脉内使用环孢菌素。
对于上述治疗均无效的病人则应采取手术切除方法处理。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外科的80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7~46岁, 平均年龄 (30.5+2.5) 岁;病程1~45 d。观察组40例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9~52岁, 平均年龄 (33.5+2.5) 岁;病程1~60 d。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为水泻或脓血便、腹痛、腹泻、消瘦、低蛋白血症, 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等;结肠镜可见黏膜充血、水肿, 脆而易出血, 可见假息肉形成, 结肠袋变钝或消失;按病变部位分, 乙状结肠24例, 降结肠25例, 结肠脾曲12例, 横结肠9例, 全结肠6例, 盲肠4例;按临床类型分类, 复发型31例, 持续型26例和初发型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
(1) 全身支持治疗:绝对卧床, 完全胃肠道休息,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特别注意钾的补充, 纠正低钾血症;恢复血容量, 纠正贫血。 (2) 激素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 急性发作期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以及每晚用氢化考的松加于生理盐水中作保留灌肠。 (3) 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治疗:应用艾迪莎 (法国爱的发制药集团生产, 500 mg/袋) 2袋/次, 4次/d。 (4) 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环孢素静脉注射4~8 mg/kg/d, 但该类药毒性较大, 对骨髓造血功能有影响, 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6]。 (5) 若出现化脓症状, 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者, 应使用抗菌药物, 为避免胃肠道症状, 一般以静脉滴注喹诺酮类或咪唑类为主。连续治疗4周。
1.2.2 肠外高营养治疗
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 待病情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 以保持胃肠道的缓解状态。肠外高营养主要使用微量元素, 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 复方氨基酸, 葡萄糖, 中长链脂肪乳等配比而成, 水、电解质按出入平衡供给, 根据需要按糖:胰岛素=8:1的比例配制。具体营养配方为:200 g/L脂肪乳250 m L, 18种复方氨基酸500 m L, 支链氨基酸250 m L, 100 g/L葡萄糖500~1000 m L, 100 g/L氯化钾30~50 m L, 维他利匹特10 m L, 水乐维他10 m L, 胰岛素20~30 U, 安达美10 m L, 生理盐水500 m L。将所有药物混入3000 m L袋中深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4周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仍有少许腹痛、腹泻等症状, 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较前明显改善, 大便常规检查仍有少量红细胞;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无改善[3]。
1.4 观察指标
(1) 营养指标变化情况:主要为前白蛋白 (PA) 、白蛋白 (ALB) 、前血清蛋白 (TP) 、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 (2) 不良反应:口腔异味、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 (3) 并发症:肠穿孔、大出血、中毒性结肠扩张、肠息肉等。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营养指标变化
两组治疗后PA、ALB、T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AST、ALT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注:*、Δ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Δ相比, P<0.05
2.3 并发症发生比较
主要包括肠穿孔、大出血、中毒性结肠扩张、肠息肉。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4 不良反应比较
本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有口腔异味、恶心呕吐、头痛、腹泻, 观察组分别为2例、1例、0例、1例, 总发生率为10%;对照组分别1例、1例、3例、2例, 总发生率22.5%, 两组相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阶段, 约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的21.3%[4]。通常表现为急性、灾难性暴发, 病情复杂, 进展迅速, 预后较差。该病的死亡主要是由于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并发症, 甚至全身炎性反应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MODS) 。即使经过治疗, 仍有可能因延迟缓解或反复发作导致体能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最终产生严重并发症[5]。
肠外高营养治疗的使用原则[6]: (1) 适用于无法进食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可改善营养不良的状态, 使胃肠道充分休息, 促进溃疡的愈合及肠黏膜的修复。 (2) 肠外高营养治疗不适于长期使用, 可引起胃肠功能减退, 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 使肠道内细菌及毒素大量侵入血液及组织中, 引起内毒素血症及炎性细胞激活, 炎性介质释放等, 加剧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 严重时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有效率为85%, 两组治疗后PA、ALB、TP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但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对照组为2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 对照组为17.5%, 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前后AST、ALT无明显差异 (P>0.05) , 表明, 通过肠外高营养治疗, 能够增加疗效, 减轻不良反应, 减少并发症, 利于肠道功能的缓解, 促进其恢复[7]。
综上所述, 肠外高营养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 能够减轻胃肠道黏膜功能紊乱, 增加黏膜抗病及修复能力,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徽, 秦谊.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9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23) :3547-3549.
[2]杨绍安, 邱玉艳.重症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和病理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08, 19 (1) :27-28.
[3]王芳, 赵海英, 张澍田.营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免疫屏障的疗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9, 18 (1) :83-86.
[4]周淑风, 刘建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54例[J].陕西中医, 2008, 29 (1) :52-53.
[5]许昌泰, 郭学刚, 孙安华, 等.肠外高营养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119例分析[J].天津医药, 2005, 33 (12) :762-764.
[6]Baumgart DC, Carding SR.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ause and immunobiology[J].Lancet, 2007, 369 (9573) :1627.
溃疡性结肠炎,需要长期治疗 篇5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可能与免疫、遗传和精神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常易反复发作。这种病在欧美国家非常多见,我国随着饮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也在增加。近年来统计的结果几乎比20世纪末要增加1倍。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老年,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及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有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类似于痢疾的典型症状。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lO~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便血是本病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少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有解不完大便的感觉)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腰骶部不适。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本病的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体重下降和维生素、蛋白质丢失等。医生给患者检查时,常常发现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摸到硬管状物,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门检查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会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止是经受疾病的痛苦,如果病程较长,病情严重,还会受到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的困扰。其中局部并发症较为常见,约占1/4;全身并发症不多见,小于10%。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中毒性巨结肠:是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2%,常在服用可待因苯乙哌啶以及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或服用泻剂如蓖麻油后诱发;也可在对急性期或腹泻严重患者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时诱发。患者出现间歇性高热,精神萎靡,呈重症中毒状态,腹部很快膨隆,有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结肠快速扩张,肠壁变薄,血运障碍,易发生肠坏死穿孔,病死率极高,可达30%~50%。
结肠穿孔:多在中毒性巨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穿孔后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患者多出现高热及感染中毒症状,腹胀、左侧腹部广泛肌紧张。X线透视或平片检查膈下常有游离气体。
下消化道出血:绝大多数表现为血便、脓血便。出血量多时出现休克,需紧急手术治疗。
结肠和直肠绞窄:是晚期并发症,但很少造成肠梗阻。
内瘘:肠腔与肠腔或肠腔与其他空腔脏器(如膀胱、阴道等)互相粘连,形成内瘘;肠腔与皮肤相通形成外瘘,虽较少,但偶有发生。
肛门及肛周疾病:如肛裂、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痔脱出等。
直结肠癌:癌变发生率为0.7%~8%,甚至可高达13%,比一般人高5~20倍。病程在10年以上、全结肠有广泛病变以及青少年、儿童期发病者,其癌肿发病率明显增高。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做多处活检,以期尽早发现。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与慢性细菌性痢疾症状相似,临床上要注意分辨。结肠直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直肠癌指诊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块,粪隐血试验常呈阳性;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但须和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相鉴别。慢性细菌性痢疾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内科治疗:目前尚不能达到根治,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①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因此近年来,无脂无渣的饮食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给予患者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给以流汁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②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药物,但大剂量使用有引起急性结肠扩张的危险。③有贫血、失水、营养不良等重症或久病患者,应酌情输血、补液及全身性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①磺胺类: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其中以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效果最佳。此药对结肠壁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具有消炎作用。新型5一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有两种:一种含肠溶包膜,可使药物延迟释放,如美沙拉嗪(艾迪莎);另一种为缓释剂型,如美沙拉嗪(颇得斯安)。美沙拉嗪(5一氨基水杨酸)主要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治疗。特别可用于对柳氮磺胺吡啶不能耐受或过敏的患者。对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张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如药物灌肠或者栓剂治疗。特别是美沙拉嗪(5-氨基水杨酸)栓剂对直肠肛门炎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副作用轻微。②抗生素:有继发感染者可用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癥状,一般选择静脉用药。甲硝唑或替硝唑可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该药可明显减轻里急后重症状,对有肛周疾病和瘘管的患者疗效明显。③糖皮质激素和促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的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病例。④免疫调节药:对少数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或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药。以上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外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数经内科治疗收到较好效果,但仍有20%~30%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而获得根本性治愈。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有讲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营养与饮食的调配很重要。总的原则是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膳食。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纤维多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白薯、心里美萝卜、芹菜等多渣食物。疾病发作时,应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带刺激性的葱、姜、蒜等调味品。尽量限制食物纤维。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各种菜肴时应尽量少放油。 平时,患者应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避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此可保持较长的疗效,减少复发。警惕节日“厨房杀手”
支修益
新年期间,亲朋好友常在家中聚会宴请。
作为医生,我在此友情提醒您,须注意一些日常生活细节,特别要警惕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厨房杀手”!
中国菜肴的烹饪特点是“急火炒菜”。将锅里的油烧得冒烟,腾腾欲燃才将菜下锅。油锅里腾起的烟雾中含34-苯并芘等多种致癌化学物质,下厨者长期跟油烟打交道,经常吸人这些致癌化学物质势必会影响健康。还有不少家庭做饭依靠燃煤球或煤块,煤燃烧逸出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也有致癌作用。烧煤加炒菜油烟,让下厨者处于“双管齐下”的毒害中,这也是近年来女性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为避免“厨房杀手”的危害,在此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装好抽油烟机。厨房设计和通风设施、抽油烟机品牌的选择和正确安装对于家庭“煮妇”非常重要。长期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厨房里做饭炒菜,没有安装合格的抽油烟机或没有正确使用抽油烟机,使用菜籽油或重复使用炸过食品的“二手油”,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2在家中少做煎烤炸。煎烤烹炸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长时间接触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健康,甚至增加患肺癌的危险系数。喜欢食用煎烤炸食品的朋友们,建议您改变饮食结构,或者到食品店、餐厅购买食用,或是在室外烧烤。如在家烹饪煎炸,要注意选用橄榄油、调大抽油烟机风档,保证厨房良好通风。
3不要把油锅烧得太热。建议在家炒菜时,最好选用精炼油,减少菜肴中脂肪氧化物和厨房空气中油烟雾凝聚物的含量。使用燃煤的家庭及早改用液化气,同时加强厨房通风,减少厨房空气污染。
4不用反复烹炸的油。有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点油,炸鱼、炸排骨用过的油反复使用也不弃掉,殊不知这种油里面也含有很多致癌物质。反复加热的食油,多次炸食品的食油,不仅本身含有致癌物质,它所产生的油烟含更多致癌物,危害更大。
以下几个小窍门可以减少烹饪中产生的致癌物,做到美味又健康。
(1)裹层面糊再煎炸。煎炸的菜品,香味浓郁、口感酥脆,比如炸鸡腿、炸鱼、煎牛排等。但煎炸这类食物时,可产生大量的杂环胺、多环芳烃类等强致癌物。可在原料外裹一层淀粉、蛋清混合的面糊,然后再下油锅煎炸。这些面糊就像给原料穿上了一件“保护衣”,不让原料直接在高温的油里加热,可以减少致癌物产生。
(2)煎炸食物用中火。加热油温控制在200摄氏度以下,煎炸时间不要超过两分钟。
(3)炒菜时加醋。加醋有两个好处,首先是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在酸性的环境下更加稳定。其次,加醋能促使维生素C的吸收。因为,维生素c在消化道中被吸收是靠一种选择性吸收的细胞,这种细胞有个特点是喜酸,醋中的醋酸会刺激这种细胞,让其大量吸收维生素c。维生素c可阻断一种可导致消化道癌症的物质——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4)出锅前勾芡。做菜时,食材里的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损失到汤中。而芡汁就像是一件“保护衣”,能更多地保留维生素c。通常勾芡要掌握好时间,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会使芡汁发焦,过迟则使菜受热时间长,容易失去脆嫩的口味。
溃疡性结肠炎113例分析 篇6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内窥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 (UC) 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 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病情轻重不等, 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我院2000年1月~2006年7月经结肠镜确诊的UC患者113例, 现就其内镜下表现和治疗后转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1]。
1.2 一般资料
UC患者113例, 男75例, 女38例, 男女之比为2:1。年龄13~86 (平均36) 岁。临床分型:轻度68例;中度34例;重度11例, 其中暴发型 1例。
1.3 纤维结肠镜下主要改变
充血水肿108例 (95.58%) ;溃 疡98例 (86.73%) ;糜 烂64例 (56.64%) ;质脆出血46例 (40.71%) ;脓性26例 (23.01%) ;粗糙颗粒19例 (16.81%) ;结肠袋消失12例 (10.62%) ;息肉形成15例 (13.27%) ;肠腔狭窄6例 (5.31%) 。
1.4 病变部位分布情况
直肠+乙状结肠53例 (占46.90%) , 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24例 (占21.24%) , 直肠21例 (占18.58%) , 乙状结肠6例 (占5.31%) , 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5例 (占4.42%) , 横结肠+升结肠2例 (占1.77%) , 升结肠+回盲部2例 (占1.77%) 。结果显示: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好发部位, 占全部病例96.46%, 其中尤其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
1.5 溃疡情况
在所有病例中出现溃疡98例, 溃疡数在1个~数十个不等, 其中2个以上68例 (69.39%) 。溃疡多呈圆形、卵圆形及线状, 大小不等, 大多较浅、小, 也有较大、周围黏膜隆起呈火山口样溃疡。溃疡大小为0.1~1cm78例 (79.59%) , 1~3cm 20例 (20.41%) 。病变在某一段肠道内是连续性的, 溃疡之间无正常黏膜, 但区域性病变各段之间可以有正常黏膜。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 后期多出现黏膜粗糙不平、隆起、息肉形成、结肠袋消失以及肠腔狭窄。息肉为单个到充满整个大肠, 但大多为多发, 有广基、亚蒂、带蒂。本组息肉15例, 病理结果为炎性息肉10例, 增生性息肉2例, 腺瘤样息肉1例, 炎性肉芽组织1例, 异形增生1例。
1.6 治疗方法
本组住院治疗85例, 轻、中度采用柳氮磺胺吡啶 (SASP) 及甲硝唑+中药灌肠治疗;重度应用SASP、甲硝唑+激素+中药灌肠, 疗程20~30d。治疗后均复查肠镜, 镜下病变中糜烂溃疡及充血水肿的变化分为:消失 、减轻、无变化及进展。
2 结果
见附表。
3 讨论
UC是一组病因未明, 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 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制及病因未完全明了, 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主要与感染、遗传、免疫等有关, UC是一个局限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疾病[2], 表现为持续性、反复性、发作性腹痛、黏液脓血便、腹泻等腹部症候群, 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
UC在我国较常见[3,4], 本组资料显示, 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 平均发病年龄36.5岁。 一般认为, UC病变多自直肠开始向上逐渐扩展, 故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好发部位, 占绝大多数, 本组占96.46%。
电子结肠镜对于UC的意义不仅在于明确诊断、确定病变部位、肠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分期、有无癌变等, 同时为制定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提供重要依据。本组资料显示, UC临床症状表现与镜下改变有密切关系和一定规律, 总结其相互对应关系, 通过了解患者临床症状, 可大致分析出病变分型、病理改变程度及分期, 可以避免治疗过程中频繁进行此类肠镜损伤性检查, 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 给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总结113例UC患者资料, 分析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 其中尤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目前我们采用的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UC的方法对绝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本次报道中UC患者的癌变率很低, 与国内相关资料相同, 说明中国UC在这点上与国外有所不同, 提示对于UC的治疗, 手术应谨慎选择。总之, 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开展为UC的诊断、治疗及病理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为进一步认识UC的病因发病机理展开了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 1993, 13 (13) :354.
[2]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287-288.
[3]王碧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 2: (7) :177-179.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169例本病患者, 其中男106例, 女63例, 年龄20~67岁, 平均37.5岁, 20~30岁占42%, 从发病年龄看, 国外男性以20~24岁, 女性以25~29岁为发病高峰[2]。初发型56例占33.1%, 慢性复发型98例占58%, 慢性持续型10例占5.9%, 暴发型5例占3%。病程在1~5年, 患者全部行结肠镜检查及结肠钡灌, 根据临床症状、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及诊断性治疗后确诊, 其他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结果确诊, 符合成都会议标准[3]。
1.2 观察与治疗:
本组根据肠镜所见、结肠钡灌所见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五类:直肠炎、直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和区域性结肠受累。患者病情分期、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均按成都会议标准判断[3]。
1.2.1 主要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 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血性腹泻, 其次有腹痛、便血、里急后重、体质量减轻、呕吐等, 轻型患者每日腹泻不足5次, 症状较轻微, 本组轻中型较多, 可能与患者病程较短的数量较多有关, 也有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 患者表现为关节炎, 虹膜睫状体炎, 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 大多数患者为慢性、低恶性, 只有少数患者表现高热、腹痛、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 呈急性灾难性暴发, 暴发型主要的特点就是起病急骤, 腹泻量大, 为水泻或血便, 经常便血, 消瘦、衰弱、贫血、营养障碍有发热症状, 体温可达40℃, 病情较少见, 医师在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 这些患者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 重型每日腹泻在5次以上, 腹痛较重, 体温可超过38.5℃, 脉率>90次/分, 患者往往有体质量减轻和面色苍白, 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 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 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腹胀、发热和急腹症征象。
1.2.2 肠镜及病理:
169例患者均经过肠镜检查, 镜下可见组织充血水肿, 黏膜粗糙, 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血管纹理不清紊乱。严重患者结肠袋消失, 肠腔狭窄。取病理组织回报138例均非特异性炎性改变, 31例患者可见局部隐窝脓肿, 无癌细胞报告。
1.2.3 病变部位:
国外有文献报告溃疡性结肠炎60%~80%的好发于左半结肠[3], 本组中直肠31例, 占总数的18.3%, 乙状结肠37例, 占总数的21.9%, 左半结肠82例占总数的48.5%, 次全结肠10例占总数的5.9%, 全结肠5例占总数的3%, 跳跃分布4例占2.4%。与国内其他报道UC的发病部位以侵犯直肠、乙结肠、左半结肠为主相近, 文献报告与本组统计的患者相似。
1.2.4 治疗方法:
根据本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大小主要进行SASP/5-ASA全身或/及局部治疗, 有110例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 41例单用SASP/5-ASA, 18例单用激素, 有感染性并发症、重症、继发感染者应用静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危重型UC内科治疗应更为强而有力经积极支持、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治疗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重症患者治疗无效、穿孔应及时发现尽快转入外科及早手术。
本组中1例重症患者住院当日为暴发型结肠穿孔, 可能与患者重型结肠溃疡、自发性出血、血便、贫血、半月前曾结肠镜检查有关, 经内科治疗无效转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有郑家驹报道:目前, 氨基水杨酸盐仍是轻、中度活动性UC诱导缓解并防止复发的主要药物, 而皮质类固醇仍是中、重度或氨基水杨酸盐治疗无效的主要药物[4]。
2 结果
本组统计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经结肠镜检查病变以直肠、乙结肠、左半结肠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发热、里急后重、贫血等, 病理检查未发现癌变者, 均有固有膜活动期非特异性炎症, 轻型占67%, 中型占25%, 重型占8%, 并发穿孔2例转手术治疗, 其他患者治愈出院。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 病程漫长, 易出现复发, 陈灏珠报道其患病率增加明显[5], 治疗棘手, 多见于青壮年, 本病的发生与自身的免疫、遗传过敏、精神因素等有关, 病史与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报告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本组统计男性多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精神压力较大、外环境和感染机会较多、饮食暴饮暴食、酗酒、吸烟、劳累、情绪调节不良等有关, 最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发热、体质量减轻、贫血、疲劳等, 病变以直肠、乙结肠、左半结肠为主, 可扩散至升结肠、降结肠, 也可累及全结肠, UC的并发症以肠梗阻、电解质紊乱、败血症、大出血、肠穿孔与结肠癌等, 临床内科用药治疗常用的药物有SASP、5-ASA及激素等, 治疗要掌握好分级、分期、分阶段的原则, 给药方法上以递增方式为主[6]。本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3%, 本组有2例患者诊断穿孔转入外科手术治疗, 所以, 在诊治过程中如发现癌症、穿孔、巨大溃疡不应内科治疗, 据文献报道, UC有一定癌变概率, 最高有10%,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将患者转入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治疗。
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为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医师掌握了病变的范围、分期、有无癌变, 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制定出治疗方案, 轻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原则上一般我们不先应用激素治疗, 对SA-SP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联合应用激素治疗。应用激素应注意减量, 正规的应用激素, 临床左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不采用全身应用激素的治疗, 可采取激素灌肠。肝功能损害患者禁用需经肝脏转化后发挥作用药如泼尼松, 告知患者本病易复发, 注意饮食、睡眠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 定期复查肠镜, 严格按医嘱用药, 病情变化随时就诊。
参考文献
[1]黄雪彪, 屈汉廷.溃疡性结肠炎[A]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75-794.
[2]陈萍, 杨希宁, 王涛.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6) :2114-211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4) :236-239.
[4]郑家驹.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11) :700-701.
[5]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85-1788.
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治疗对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需符合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 以15例接受单纯地塞米松灌肠者为A组, 以24例接受单独美沙拉嗪口服者为B组, 以33例联合地塞米松及美沙拉秦口服者为C组。A组, 男8例, 女7例;年龄32~74岁, 平均 (53.16±10.16) 岁;病程2~6年, 平均 (4.11±1.61) 年;B组, 男16例, 女8例;年龄33~75岁, 平均 (53.26±10.36) 岁;病程2~7年, 平均 (4.36±1.72) 年;C组, 男18例, 女15例;年龄32~73岁, 平均 (53.25±10.26) 岁;病程2~9年, 平均 (4.31±1.71) 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仅给予地塞米松灌肠治疗, 10 mg/次, 1次/d治疗。B组仅给予美沙拉秦口服治疗, 1 g/次, 3次/d口服治疗。C组则为联合地塞米松灌肠及美沙拉秦口服治疗。三组均接受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应用Sutherland指数评分法, 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胃肠黏膜情况进行评价, 观察项目包括:腹泻频率、局部黏膜表现、直肠出血及医师病情评估。对比两组治疗前后Sutherland指数改善情况。同时以患者无症状及体征发作为完全缓解;以患者症状减轻, 大便每日小于4次者为有效;以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以临床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或F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Sutherland指数比较
三组治疗前Sutherland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经治疗后C组Sutherland指数改善明显优于A组及B组 (P<0.05) , A组和B组治疗后的Sutherland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分
2.2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C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及B组, 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97, P=0.032) , A组、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28, P=0.267) , 见表2。
例 (%)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属消化系统常见病, 其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主要与遗传因素、患者的免疫、感染等相关[5,6]。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见, 其中以30岁左右为发病的高分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上升[7,8]。患者在发病期间, 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等症状, 此类症状在细菌性痢疾、淋菌性结肠炎中非常常见, 属于非特异性症状, 给溃疡性结肠炎的确诊带来一定的阻碍[9]。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症状仅限于患者的结肠黏膜以及黏膜下部位, 与其他类型结肠炎症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口服用药, 常用药物为美沙拉嗪, 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效果不佳。
近年来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多采用灌肠的治疗方法, 因灌肠治疗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疾病局部, 可有效的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5,6]。同时本研究中所选用的药物均有着抗炎症反应的作用, 联合应用后更可有效提高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前Sutherland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经治疗后C组Sutherland指数改善明显优于A组及B组 (P<0.05) , 而A组及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本研究又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联合同时C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及B组 (P<0.05) , 而A组及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28, P=0.267) 。可见在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及美沙拉秦治疗后不仅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 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同样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 联合地塞米松及美沙拉嗪可有效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以接受单纯地塞米松灌肠者为A组 (15例) , 以接受单独美沙拉嗪口服者为B组 (24例) , 以联合地塞米松灌肠及美沙拉秦口服者为C组 (33例) , 对比三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治疗前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 (Sutherland指数)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经治疗后C组Sutherland指数改善明显优于A组及B组 (P<0.05) , 而A组及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C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及B组 (P<0.05) , 而A及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联合地塞米松及美沙拉嗪可有效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
参考文献
[1]向阳.奥硝唑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3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2) :591-592.
[2]伏永正.奥硝唑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3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12, 32 (12) :58-59.
[3]李灿东.奥硝唑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9 (7) :50-51.
[4]孙贵张.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治疗2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医药, 2013, 6 (7) :25-26.
[5]向四国, 仰涢霞, 陆忠红.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13, 8 (6) :29-38.
[6]曹倩, 薛猛, 雷敏.234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11, 31 (9) :577-579.
[7]康英梅.不同组合治疗方案对9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7) :1-3.
[8]刘恒新, 刘蕾.结肠镜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诊治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6) :112-113.
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的护理 篇9
1 肛管插管困难原因
①患者对灌肠有恐惧心理, 精神高度紧张或室内温度过低, 患者受到寒冷刺激, 反射性肌肉收缩, 从而使肛门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②痔疮手术后肛管狭窄, 肛裂。 处理:向患者说明保留灌肠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解除其思想顾虑。操作时尽量分散患者注意力。保持室内温度18℃~20℃, 尽量少暴露患者肢体, 防止着凉。插管前先将肛管温热, 避免冷的刺激。插管时嘱患者深呼吸, 以减轻腹压, 使括约肌松弛, 必要时先用手指扩张肛门, 而后插管。
2 灌肠液流入不畅原因
①肛管插入后, 管孔被药物、血块及肠腔粪便堵塞, 也有少数被粘稠的凡士林油堵塞;②肛管头部紧贴结肠黏膜。处理: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 仔细检查肛管孔有无堵塞, 用石蜡油润滑肛管, 灌肠前要将药物充分摇匀。灌肠时若发现灌肠液液面不降, 可将肛管向内轻轻推进少许或拉出少许, 旋转一个方向再插入, 仍不畅则需及时更换肛管。
3 灌肠液外溢原因
①肛管插入深度不够;②灌肠筒位置过高, 压力过大, 肛管过粗, 流速过快;③由于肛管或灌肠药液的刺激引起肠痉挛;④个别患者因环状痔或因反复排便致肛门括约肌松弛。 处理: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 cm, 使液体易于保留, 选择较细肛管, 插管深度10~15 cm,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 cm。灌肠前要将药液加热至38℃~41℃。如有肠痉挛, 可先肌注阿托品1 mg, 30 min后再继续灌肠。对肛门括约肌松弛者, 则环绕压迫肛门周围, 以阻止药液外溢。
4 出血原因
①肛管损伤肠黏膜创面;②灌肠液冲洗掉紧附于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 使小血管破裂。 处理:操作时动作必须娴熟, 轻柔。直肠有溃疡尽量用手指扩开肛门, 肛管对准肠腔, 以减少对黏膜的损伤。对出血不能很快停止者可灌注8%去甲肾上腺素100 ml。
5 虚脱原因
本组发生虚脱的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9岁、75岁。由于长期纳差、腹泻, 患者体质虚弱、消瘦, 加之有恐惧心理导致虚脱。 处理:此2例患者在发生虚脱后, 经休息15 min并给予温热的糖盐水500 ml口服后继续灌肠, 未再发生虚脱。同时, 对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前, 应作好充分准备, 尤其对年老体衰者。灌肠前3 h适当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葡萄糖20 ml+Vit C 2 g, 以防虚脱。
6 灌肠液未进入深部结肠原因
①插入肛管深度不够, 或虽插入较深, 但在直肠壶腹形成倒管现象;②因大便干燥, 肛管插入上方有粪块堆积;③灌肠压力大、速度快、量太多, 患者不能耐受;④体位不当。 处理: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 必要时可服用麻仁丸泻便剂, 使大便通畅。患者左侧卧位, 插入肛管足够深, 一般20~25 cm。应小幅度旋转插入。当遇有阻力感应稍退管后再插入。灌肠药液不宜太多, 一般200 ml足够。缓慢注入药液 (15~20 ml/min) 。休息2 min后平卧位, 患者用手掌轻压腹部, 逆时针按摩7~10次, 然后选胸膝位、右侧卧位、坐起位各2 min。以促进药物进入结肠, 一旦药物进入降结肠, 大多数可顺利到达整个结肠。
48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分析 篇10
关键词 老年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镜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 284 cases with diagnosed ulcerative colitis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Yulin city from 2000 to 2007 were recruit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elderly (≥60 yrs) and the young (20-59 yrs) patients. Results:Among the 284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48(16.9%) were eld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celialgia, mucous and bloody purulent stools, simple bloody stools, mucous stools, constipation, fever, abdominal distention, anemia,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complications and canc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diarrhea were less common and diarrhea-constipation alternately were more common in the elderly group than that in young group(P<0. 05). Compared with the young group, the lesions were less located at the rectum(P<0. 01) and were more located widespread (P<0. 01) in the elderly group. Conclusio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disease degree of ulcerative colitis between elderly and young patients, the symptom of diarrhea-constipation alternately were more common and the lesions were more located widespread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thi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ysfunction, i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 Coloscopy combined with biopsy was the most dependable diagnostic method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 elderly,ulcerative colitis,colonoscope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5 月~2007年5月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284例,其中60~80岁患者共48例。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1岁,男女比例为3.75∶1。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成都)标椎。
方法:将28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60岁以上(老年组)及13~59岁(非老年组)两组,对其病变分期、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病变分布范围及内镜下病变特点等方面分别进行总结和分析。比较两组临床及内镜特点。
统计学分析: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28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60~80岁者48例(16.9%),其中60岁以前发病9例,60岁以后发病39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男女比为3.75∶1。13~59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36例,男130例,女106例,男女比例1.23∶1。
讨 论
本组老年患者89.6%有饮食不当、劳累、情绪不佳等诱因,男性高于女性(3.75∶1),平均年龄67.1岁。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发热、肛门下坠、腹胀等为次要表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较非老年组突出,体现出老年人胃肠功能易紊乱之特点,其发病率较高,但并发症少见,癌变率与非老年组无差异,可能系老年组病例较少及癌变病例病史短所致。其病变多数连续性,少有阶段性病变,老年组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为主,广泛性病变较非老年组多见,这一结果与欧美国家文献报道不一致,可能与免疫力及环境因素不同有关。溃疡、出血及活动性病变率较高,临床以轻、中度及慢性病变占多数,初发型少见,未有暴发型病例。
结肠镜与X线钡剂灌肠检查是诊断溃结有可靠方法。本组患者仅15例行钡灌肠检查,多数未显示典型的钡灌肠征象而行结肠镜检查。据报道肠镜肉眼所见的确诊率为96.4%,本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并不成比例,可能与起病急缓、病程、个体的反应不同有关。通过肠镜检查,确定了病变范围、病变分期,有无癌变,并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病史与结肠镜检查结合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相比之下,X线钡餐灌肠检查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方面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价值远不如结肠镜,而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尚有待进一步大范围的研究及观察。
参考文献
1 夏冰,周燕,杨桂芳,等.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预后的随访.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4): 205-208.
2 刘苏,吴裕.炎症性肠病-自由基学说.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4,14(1):21-2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68例研究对象为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期间, 在我院经结肠镜活检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所规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其中, 门诊36例, 住院32例。按入院先后确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 (34例) 和对照组 (34例) 。其中, 治疗组:男16例, 女9例。年龄34~68岁, 平均43.4岁。对照组:男15例, 女10例。年龄30~66岁, 平均41.1岁。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同时均无药物过敏史、无其它严重肝、肾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病史。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内科治疗, 其中包括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尤其是钾的补充, 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 有贫血者可予输血, 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柳氮磺胺吡啶 (Azulfidine, SASP) (口服1g, 3次/d, 持续应用3~6个月) 、皮质类固醇 (常用量为强的松, 1~2周后, 剂量递减, 每周减少5mg, 直至最后作为维持量) 。同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同时给予逍遥丸 (口服, 常规用量, 3次/d) 辅助治疗。随访1年, 查看复发情况。
1.3 疗效评定[2]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 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 病变恢复, 或遗留疤痕;随访1年未复发。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 结肠镜复查仅见粘膜轻度炎症病变。
有效:症状、体征见减轻, 大便常规轻度异常, 结肠镜复查见黏膜病变好转。
无效:上述各项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52.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得2组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及过敏等发病学说, 但都不能完全解释溃疡性结肠炎的全貌。以下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的病因[3]学说: (1) 感染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临床表现及乙状结肠镜检查, 其炎性改变酷似菌痢, 但反复大便培养以及结肠粘膜中未证实有细菌或病毒感染, 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故多认为细菌感染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直接发病原因。但患者肠道菌落计数却多超过正常人, 病例随访中, 发现有0.5%~8.2%的菌痢患者可演变为本病。 (2) 过敏因素:在某些病人中, 当从食物中剔除乳类时, 可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疾病急性发作时, 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活跃增生, 激素治疗有效;患者肠粘膜中肥大细胞增多, 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物质等。 (3) 精神与神经因素:本病病情恶化, 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有关, 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4) 自身免疫因素:最受重视, 研究较深入, 有几点支持自身免疫发病原因。临床常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 (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细胞免疫、免疫复合物存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常起到明显的疗效等。 (5) 其它:遗传、溶霉菌感染等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 虹膜睫状体炎, 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本病的临床表现谱极广, 从轻度腹泻性疾病至暴发性、短期内威胁生命的结局, 需立即进行治疗。本研究经内科常规治疗后加逍遥丸辅助治疗, 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 柳氮磺吡啶与逍遥丸联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快速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 1993, 13 (6) :35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4) :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