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溃疡性口炎

2024-10-14

小儿溃疡性口炎(共7篇)

小儿溃疡性口炎 篇1

小儿溃疡性口炎是口腔黏膜的炎症。小儿时期较为多见, 常发生于急性感染, 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下降, 口腔不洁而发病。患儿口腔黏膜溃疡, 患处疼痛, 流涎, 拒食而造成很大痛苦。过去应用一些含漱液及金霉素鱼肝油、西瓜霜, 效果不理想。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药物, 采用思密达治疗小儿溃疡性口炎, 局部喷涂法, 其疗效较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在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诊治患儿135例, 其中男62例, 女73例, 年龄平均8个月~3岁。患儿发病部位多在舌唇及颊黏膜等处, 也可蔓延到唇及咽喉部。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随后发生大小不等的靡烂或溃疡, 上有较厚的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形成的假膜, 边界清楚, 易于试去, 遗留溢血创面。

1.2 治疗方法

上述患儿均给予及时控制感染, 对症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将患儿按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9例, 男患儿31例, 女患儿38例;对照组66例, 男患儿27例, 女患儿39例, 两组患病率年龄相仿。治疗组给予3%过氧化氢清洗溃疡面后, 直接均匀地喷涂思密达于溃疡面及周围发白区, 4次/d。对照组给予过氧化氢清洗溃疡面后, 直接喷涂西瓜霜, 4次/d, 两种方法均在饭后, 睡前用药, 使药物保留时间长, 更好发挥药效。

1.3 疗效判定

显效:用药3 d后疼痛消退, 溃疡周围黏膜表面充血消失, 溃疡面有新生上皮覆盖。有效:用药4~6 d, 疼痛明显减轻, 溃疡周围黏膜充血减退, 溃疡基本愈合。无效:用药7 d症状不缓解, 溃疡不愈合同前[1]。

2结果

见表1。

注: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5.977,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小儿溃疡性口炎主要由致病菌引起, 可单独发生, 亦可继发于全身小儿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 营养不良, 久病体弱和维生素C缺乏。婴幼儿时期黏膜紊嫩, 血管丰富, 小儿唾液腺分泌少, 口腔黏膜比较干燥, 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口腔不卫生及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便可导致溃疡性口炎发生[2]。

而思密达作用于黏膜层, 由于它的药理作用较独特, 本身具有双四面体氧化硅及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多层结构。和不均匀电荷分布及滑动黏塑性, 它可与消化道黏液黏蛋白相结合, 使黏液黏弹性和内聚力增加, 同时使黏液层增厚, 从质和量两方面改善黏液。并且还能加速受损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起到加强修复, 保护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

正因为它特殊的不均匀带电性, 对各种细菌, 病毒有其极强的固定清除作用。此外思密达还可平衡寄生菌丛, 促进消化道分泌IgA聚集量增多。提高消化道局部免疫作用。故思密达可较快地使局部病损愈合, 饮食增加。

由于思密达味道甜美, 口感好, 小儿尤为愿意接受。而西瓜霜较苦, 患儿配合较差应用起来较困难。思密达在临床应用以来, 已被国内外一些报道证实完全无毒副作用。它是较好的黏膜保护剂。本观察也进一步证实思密达确实对小儿溃疡性口炎疗效突出。

摘要:目的探讨思密达治疗小儿溃疡性口炎的疗效。方法患者135例随机分为二组, 观察组69例患儿采用思密达治疗, 局部喷涂。对照组66例患儿采用西瓜霜喷剂, 局部喷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达91.3%, 无效率8.7%;对照组有效率75.8%, 无效率24.4%, 两组对此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用思密达治疗小儿溃疡性口炎有效。

关键词:思密达,小儿溃疡性口炎

参考文献

[1]李兵, 沈兰花, 刘砚芝.金喉健喷雾剂对复变性口疮疗效观察.航空航天医药杂志, 2000, 11 (1) :24.

[2]张家骧.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4:224.

小儿溃疡性口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1年1月至2 01 3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溃疡性口炎的患儿78例。本次观察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患儿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5例, 女33例;年龄4个月至5岁6个月, 平均18个月。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9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量补充维生素等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扶济复 (气雾剂打开后需冰箱冷藏) , 每天喷口腔3次, 每次1喷, 喷后禁食半小时, 连用5天。

1.3 疗效判定

显效:能正常进食,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明显缓解, 口腔溃疡或糜烂面明显缩小, 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有效:能少量进食,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部分缓解, 口腔溃疡或糜烂面缩小, 疼痛阵发性发作, 无明显烦躁;无效:拒食, 口腔溃疡或糜烂面无吸收, 患儿疼痛哭吵剧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χ2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 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9, P<0.01) 。溃疡愈合时间:观察组平均 (3.2±1.2) 天, 对照组平均 (4.5±1.5) 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3, P<0.01) 。

3 讨论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属于促进有丝分裂的蛋白质家族成员之一, 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不仅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及胶原合成, 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及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合成, 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多种组织细胞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并抑制新生细胞的降解作用。临床上,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新鲜创面修复、烫伤、烧伤、刮伤、摔伤以及神经损伤等都有较强的修复作用。口腔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 而口腔黏膜组织结构的主体是结缔组织, 一旦口腔黏膜组织受损,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可促使与创伤有关的细胞增殖和分化, 加速受损组织愈合[2]。

本文结果显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治疗溃疡性口炎, 疗效好于常规治疗, 且溃疡愈合时间快。笔者分析, 溃疡性口炎由细菌感染引起, 控制感染是主要方面, 但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可较快改善患儿症状, 减轻痛苦, 患儿自主进食增加, 相应地减少临床上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机会, 从而提高疗效。目前临床上多用十六角蒙脱石 (思密达) 等保护创面, 也有较好疗效, 但口腔涂抹思密达时易引起溃疡处明显疼痛, 患儿哭吵不合作, 不利于治疗。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以喷雾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口腔溃疡创面, 简单方便, 患儿较配合, 同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宇, 孙立伟, 姜锐, 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学杂志, 2013, 6 (32) :2418.

小儿溃疡性口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0岁。口腔溃疡部位见于舌尖、舌缘、齿龈、上唇或下唇内侧缘和颊黏膜处。溃疡多发生于舌部、颊部黏膜等处,为圆形、椭圆形及聚集成束或不规则形等。所有病例不伴有严重的牙周病及全身性疾病,同时近期内未曾使用免疫制剂类;能按时定期复诊,同时能严格遵从医嘱。溃疡直径在0.2~0.7 cm,局部明显疼痛,影响进食和说话。复发时间为1周~1个月,有的在2月中反复发作3~4次。病变部位仅限于口腔黏膜,未见眼和外生殖器溃疡。

1.2 药物组成

口炎散药物组成:红枣20枚,青黛、黄连、黄柏、白矾、松香各10 g,冰片3 g。先将红枣去核,再把白矾、松香填入红枣内,用铁丝把红枣串上,置文火内烤焦后加入黄连、黄柏、青黛、冰片,共研极细末,贮于瓶中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面均匀地涂于溃疡面局部,以能覆盖溃疡面为宜,每日3~5次。

1.3 治疗方法

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口炎散粉末治疗的实验组及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每组男女各10人,同时在年龄、溃疡面积、溃疡程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实验组用无菌棉棒将口炎散粉末均匀的涂抹于溃疡表面,每日用药5次以上。睡前,刷牙漱口后用以上方法涂药,并酌情增加药量。对照组未涂口炎散粉末,只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直接用盐水涂擦于溃疡表面或用盐水含漱,进食前后各1次,6~8次/d。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的两组患者。其中实验组用药后2 d症状明显减轻,局部疼痛消失,恢复正常进食,多在3~5 d后治愈;而对照组大多都在10~15 d后治愈。

3 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30%以上。有些人常会口干舌燥,甚至会因“嘴破”而痛到连喝水、吃东西都有困难。医学界目前发现,当人体处于以下三种情况时就会诱发口腔溃疡。 (1) 免疫系统异常:当身体免疫系统异常时,这些病毒会特别活跃,溃疡也会明显恶化。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缺陷,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也就是由于各种因素,使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而引起组织的破坏而发病。 (2) 过度疲劳:专家认为,现代人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口腔溃疡是一种因生活形态导致的“文明病”。事实上,口腔溃疡患者有许多是在过度疲劳后发病的。 (3) 激素变化的影响:口腔溃疡也被认为与遗传、激素等因素有关,如女性月经前口腔溃疡会有恶化情形,更年期妇女也有病例增多现象,但怀孕期妇女则发病率较低,这些现象都显示溃疡的发生受激素变化影响。

可见,口腔溃疡应该是身体变弱的信号。一般人认为,口腔溃疡会在7~10 d内自行痊愈,问题是许多病人的病情往往显得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影响饮食和起居,令人困扰。所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强身体锻炼,改善体质。若感到身体疲乏,就应检查自己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够,并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大便通畅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法,应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清理肠胃。

在确定了病因不明,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应以局部治疗为主,以减轻症状,促进溃疡表面愈合,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成为首要任务。在排除了白塞病 (眼、口、生殖器综合征) 的基础上,对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应用口炎散进行局部外涂治疗,并辅以局部无创性清理创面和局部按摩等方法,使溃疡愈合,取得了满意疗效。通过治疗使病程缩短,症状减轻,还可以延长发病间隔,减少复发次数。分析该药治疗溃疡的机制是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和促进口腔黏膜上皮再生修复创面的作用,因该药具有麻油清香且止疼效果好,患者很乐于接受。

总之,口炎散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溃疡时,其近期疗效较理想。一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溃疡愈合、减轻疼痛及抗菌消炎等作用,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另一方面,该药口感好,使用方便,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另外,因口腔溃疡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所以首先应预防。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少食或不食辛辣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果蔬,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继发感染,重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发病时应避免吃刺激性食物,最好戒烟酒等。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涂口炎散粉末治疗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口腔黏膜溃疡患者40例, 分为2组, 分别采用局部涂口炎散粉末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对溃疡面愈合速度、疼痛缓解情况等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口炎散具有促进溃疡面愈合、局部止痛及抗感染的作用。结论:口炎散是治疗各种口腔黏膜溃疡疗效较好药物, 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口腔黏膜溃疡,溃疡愈合,止痛

参考文献

[1]黄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1, 23 (1) :56.

[2]孙海花.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的试行标准[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 (3) :45.

小儿溃疡性口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疱疹性口炎患儿, 均符合疱疹性口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4例, 女36例;年龄1~6 (2.8±0.5) 岁;病程1~5d;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在38℃~40℃之间、有流涎、拒食现象, 在舌、颊黏膜、唇内等处可见溃疡, 浅表淋巴结肿大;特异性抗单纯疱疹病毒 (HSV) 抗体阳性。排除疱疹性咽峡炎、过敏体质者、发病后进行过其他药物治疗者以及不能坚持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体温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保持口腔清洁, 清淡饮食, 多饮水的前提下,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 (生产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983103) 20mg/kg·次, 4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于口服药物及进食前, 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生产厂家: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3021217) , 涂抹口腔病损处。3次/d, 5min后用温开水冲服口炎清颗粒 (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44021730) , 2次/d, <1岁0.5袋/次, 1~3岁1袋/次, >3岁1.5袋/次, 用药30min后开始进食水, 两组患儿中, 对于继发细菌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疗, 体温超过38.5℃时应行退热治疗。在此期间, 禁止使用其他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 7d为一个疗程, 治疗一个疗程后判定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疱疹消失, 溃疡愈合, 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饮食正常;显效:疱疹或溃疡减少, 颜色变浅, 疼痛减轻, 发热等全身症状减轻, 食欲增加;无效:症状无改善, 疼痛未减轻, 溃疡面积及数目未见减少。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5.00%, 52.50%,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 70.00%两组比较差异同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附表。

3 讨论

疱疹性口炎为6岁以下小儿多发, 具有起病急, 全身反应重, 一般于发热1~2d后, 口腔黏膜病变部位出现疱疹, 疱疹周围绕以红晕, 继而破溃而形成溃疡, 溃疡处疼痛明显的特点。溃疡处剧烈的疼痛可引起患儿出现流涎、拒食、烦躁等现象, 其病程在1~2w左右[1]。对患儿的健康和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治疗方法以抗病毒、抗感染、及局部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等。

阿昔洛韦是第二代核苷类抗病毒药, 对单纯疱疹病毒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作用, 其作用原理为: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抑制病毒DNA的复制。口炎清颗粒是口腔医学专家黄铭楷教授的临床经验方, 该方由金银花、党参、天冬、麦冬、玄参、甘草等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4,5], 麦冬具有抗氧化和抑菌作用。金银花和天冬具有抗病毒及抗菌作用, , 而金银花与玄参合用可增加解毒抗菌之功效, 且二者合用有调节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作用相似于干扰素诱生剂和免疫调节剂。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其穿透力强, 作用速度快, 作用维持时间长等特点。有学者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涂抹口腔病损处, 用于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 收到一定效果。利多卡因胶浆临床上主要用于黏膜表面麻醉, 与涂抹利多卡因注射液相比较, 其黏稠液体能延长药物在病损处的作用时间。本组病例在患儿服药及进食前外用利多卡因胶浆, 由于其良好的止痛作用。故而能迅速缓解疱疹溃疡引起的疼痛。使患儿在疼痛减轻或消失的前提下, 进食时不被食物刺激溃疡面引起疼痛, 从而顺利服药和进食, 确保了营养的摄入, 进而提高了机体的抵抗能力, 从而为患儿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组病例未见不良反应, 表明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有效。

本文应用口炎清颗粒口服配合外用利多卡因胶浆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 结果表明:治疗组显效率77.50%, 总有效率为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55.00%, 总有效率70.00%。尤其是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较好的缓解了患儿的疼痛,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 应用口炎清颗粒口服配合外用利多卡因胶浆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 能够促进疱疹性口炎愈合, 迅速缓解疼痛, 减轻患儿疼痛, 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疱疹性口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口服口炎清颗粒配合外涂利多卡因胶浆治疗。治疗7d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7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口炎清颗粒配合利多卡因胶浆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口炎清颗粒,利多卡因胶浆,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3-29.

[2]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17.

[3]王倩倩, 吕霞.自拟中药方治疗急性疱疹性口炎33例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1) :75.

[4]王昭晶.麦冬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作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33 (9) :57-60.

[5]岳峰.口炎清冲剂联合氨来咕诺口腔贴片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12) :751-752.

小儿溃疡性口炎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患儿均符合《儿科学》 (第5版) 关于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GCV组45例和病毒唑组35例。其中GCV组男3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中位数2.1岁;病毒唑组男2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中位数2.2岁。所有病倒治疗前均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且检查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GCV组用GCV 5 mg/ (kg·d) 加5%GS 100~200 ml静脉滴注 (>1 h) 疗程5 d;病毒唑组用病毒唑10 mg/ (kg·d) 加5%葡萄糖溶液100~200 ml静脉滴注, 疗程5 d, 发热高于39℃者加用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 每天记录体温、颌下淋巴大小情况。同时观察与药物有关的发热、皮疹、消化道反应等。治疗结束后均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1.3 疗效观察

观察指标:①发热天数, 指患儿整个病程中的发热持续天数;②治愈天数, 指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全部愈合, 食纳明显好转所需的天数;③颌下淋巴结好转天数, 指颌下淋巴结无触痛且大小缩小一半以上所需的天数。

2结果

治疗后GCV组发热天数[ (1.16±0.75) d]较病毒唑组[ (2.52±1.13) d]明显缩短 (t=3.86, P<0.01) 。GCV组治愈天数[ (5.43±1.12) d]较病毒唑组[ (6.12±1.35) d]亦明显缩短 (t=5.96, P<0.01) 。GCV组颌下淋巴结好转天数[ (7.56±2.03) d]较病毒唑组[ (8.05±1.96) d]缩短 (t=4.96, P<0.05) 。不良反应:本组病倒治疗过程未见发热、皮疹、消化道反应等。治疗5 d后复查血常规, WBC、PLT均未见低于正常值下限。

3讨论

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HSV-Ⅰ型) 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容易传播, 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疼痛颇剧、拒食、流涎、烦躁、颌下淋巴结肿大。往往给患儿造成很大痛苦, 在卫生意识较差的农村, 发病率更高, 病程更长, 所以迅速控制病情显得尤为重要。

GCV是一种合成核苷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 在人体细胞内GCV被疱疹病毒诱导的多种激酶磷酸化为更昔洛韦三磷酸 (GCV-TP) , 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抑制疱疹病毒复制: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直接掺入病毒DNA, 终止病毒DNA链延长[2]。

本组病倒显示GCV使疱疹性口炎在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短于病毒唑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GCV治疗疱疹性口炎有较好疗效。GCV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本组病例未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用量小、疗程短有关, GCV对骨髓抑制作用及远期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总结、研究。

总之, 本组病例显示GCV治疗疱疹性口炎疗效较好,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故笔者认为GCV是治疗疱疹性口炎的理想药物,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更昔洛韦对小儿疱疹性口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本院80例疱疹性口炎小儿, 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病毒唑治疗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在发热持续天数、治愈天数、颌下淋巴结好转天数与病毒唑治疗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较好,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更昔洛韦,疱疹性口炎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48.

小儿溃疡性口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在晋中市妇幼保健院院确诊为疱疹性口炎的6个月~5岁患儿80名,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名。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 其中6个月~1岁11例, 1~2岁23例, 2~5岁6例;对照组男16例, 女24例, 6个月~1岁9例, 1~2岁24例, 2~5岁7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多见于婴幼儿, 有感冒、发热或特定的发病诱因, 急性发作, 全身反应重; (2) 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和口唇周围可出现成簇的小水泡; (3) 口腔黏膜形成溃疡, 口周皮肤形成痂壳, 患者全身系统健康。

1.3 药剂配制方法

药剂配制方法:利巴韦林100 mg, 2%利多卡因10 ml, 庆大霉素8万U, 地塞米松5 mg, 以上药液加入50%甘油或小儿鱼肝油滴剂10 ml中充分混匀。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根据病情均给予退热、镇静和静脉补液等对症治疗, 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kg静脉滴注, 1次/d, 共3~5 d。观察组利巴韦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同时加用甘油合剂涂口腔。具体做法:当患儿张口配合治疗时, 以消毒棉签蘸取药液, 慢慢滚动涂于创面, 3~4次/d, 共3~5 d。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体温恢复正常,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消退, 溃疡愈合, 颌下淋巴结无肿大, 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率恢复正常;显效:体温接近正常,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基本消退, 溃疡缩小, 数目减少, 肿大的颌下淋巴结缩小, 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比率接近正常;或具有其中3项者;好转:显效中的4项仅具有其中1~2项者;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改善[1]。根据痊愈、显效和好转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2.2 疗效

治疗后患儿热退时间:观察组为 (1.51±0.30) d, 对照组为 (3.20±0.46) d。两组患儿疱疹消退时间:观察组为 (5.02±0.58) d, 对照组为 (7.56±1.65) d, 观察组有明显缩短,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为 (5.46±1.10) d, 对照组为 (7.87±1.51) d,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对比, 总有效率经χ2检验 (χ2=10.5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HSV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感染[2], 传播途径为飞沫和接触感染。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的疱疹性损害, 90%以上为I型疱疹病毒。人对疱疹病毒普遍易感, 且为惟一的自然宿主[3]。HSV-I感染后, 病毒潜伏于体内, 在受外因和环境因素诱发激活, 可引起皮肤黏膜的疱疹性损害,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原发性HSV-I感染主要见于5岁以内幼儿, 尤其以6个月~2岁更为易见。因母乳免疫功能下降, 自体免疫功能尚不健全, 此期易受HSV的侵犯而感染。加之婴幼儿口腔黏膜柔嫩、干燥, 易受损伤和感染引起口炎, 且全身反应比较严重。除发热外, 由于局部疼痛较甚, 往往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等全身症状, 如不及时治愈, 早期恢复饮食, 势必造成患儿因摄入少、消耗大和营养不足而影响其他相关治疗的进行, 严重时可造成不良预后。因此, 在发病后应及时治疗, 缩短病程。本组资料采取静点利巴韦林并加用自行配置的“甘油合剂”辅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在此配方中, 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物, 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 可使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受抑;利多卡因属酰胺类药物, 具有弥散面广、渗透力强和作用快, 对组织无刺激等特点, 对黏膜表面起麻醉作用, 减轻进食疼痛;庆大霉素有抑菌、杀菌作用;地塞米松有抗炎、抗病毒、退热和减轻水肿作用, 虽然糖皮质激素有降低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但局部用量少, 且有抗生素的作用, 避免了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甘油具有收敛作用, 可减轻创面的渗出, 以甘油调和药液, 可增加其粘附力, 延长药液在黏膜表面停留时间, 使药物更加有效的吸收。使用本制剂进行口腔治疗时应注意:治疗应在2次进食间进行, 涂创面时不能用力过大, 禁止用棉签或手剥离坏死尚未脱落的黏膜, 避免黏膜出血和加重损伤。棉签不能重复使用, 使用时防止棉花脱落残留在口腔。有效的口腔治疗使患儿减轻疼痛, 进食恢复较早, 病程明显缩短。本组资料表明,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体症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且几种药物价格经济实惠, 取材方便, 配制简单, 并解决了小儿在患病时哭闹、不愿服药的难题。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迅速, 病程明显缩短, 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 提高了治愈率, 提示采用甘油合剂辅佐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安全有效,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甘油合剂,小儿,疱疹性口炎

参考文献

[1]桂冠, 许扬.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临床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 2000, 20 (1) :30.

[2]段恕, 刘湘云, 朱启镕.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20.

小儿溃疡性口炎 篇7

患者1, 女, 3岁, 7d前因发热、口咽疼痛、口腔起泡并糜烂, 在外院治疗稍好转, 出现左手拇指末端红肿、起水泡、伴剧痛而就诊。检查见:咽峡部、双侧颊黏膜、舌及下齿龈有散在小泡, 周围暗红, 境界清, 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轻度压痛;左拇指末节指腹部局限性红肿, 其内簇集粟粒大小的深在性水泡, 泡液稍混浊, 顶端有少许脓液, 表面中央稍凹, 触之痛。

患者2, 男, 5岁, 因发热、咽痛、口腔疱疹4d, 在外治疗无效来诊, 诊断为疱疹性龈口炎, 综合治疗3d后, 出现手指疼痛性水泡。检查见:右手拇、示、中指末节近甲沟处可见1~2个簇集的米粒大小脓疱, 周围红肿, 触之剧痛。两例均确诊为:疱疹性龈口炎并疱疹性瘭疽, 给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 口腔局部涂龙胆紫及阿昔洛韦软膏, 喷西瓜霜粉;手指患处以10%碘酒消毒后涂阿昔洛韦软膏 (1次/2h) , 1周后痊愈。

2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经破损或正常皮肤接种, 经5~7d潜伏期在局部 (多见于黏膜及皮肤黏膜交界处) 形成丘疹、水疱或大疱, 局部淋巴结肿大或伴发热, 病变部位及形式多样[1]。疱疹性龈口炎好发于1~5岁儿童, 特征是在口唇、颊黏膜、舌、上腭、咽部等出现成群疱疹, 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 剧痛, 易糜烂, 伴齿龈潮红肿胀、易出血, 局部炎症明显, 可伴发热、倦怠、食欲不振、咽痛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一般经3~7d症状减轻, 糜烂面愈合, 可完全恢复, 病程约2周。累及手指端的称为疱疹性瘭疽, 又叫单纯疱疹性指头炎, 好发于儿童, 多有啃手指、逆剥的不良习惯。呈深在簇集性小水疱或脓疱, 不易破裂, 中央有脐凹, 疼痛明显, 局部潮红肿胀, 有时水疱融合形成蜂窝状大疱, 易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局部治疗以收敛干燥、抗病毒及防止继发感染为主。 全身治疗可选用无环鸟苷、万乃洛韦、干扰素等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继发细菌感染需全身应用抗生素。疼痛可用消炎痛、芬必得等, 也可酌情选用支持疗法。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胎盘球蛋白、人血清丙种球蛋白和人体免疫血清球蛋白等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病毒。

本组2例均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原发性病变和接种性病变并发, 患儿患疱疹性龈口炎早期误诊, 延搁治疗, 因有啃手指习惯或手指外伤而接种病毒于手指发病。接诊者须掌握相关鉴别诊断要领, 仔细全面地检查, 综合分析判断, 才能避免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上一篇:策划质量下一篇:膝单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