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2024-10-19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共9篇)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篇1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又被称作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结肠炎[1], 我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进行研究,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药 (新药)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 A组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23~54岁, 病程1.2~4.6年;B组52例, 男38例, 女14例, 年龄27~51岁, 病程1.3~6.2年。

1.2 治疗方法

A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行柳氮磺胺吡啶药物医治。给予患者口服, 1.2g/次, 每隔7.5h服用1次[2], 可按照患者具体身体情况和病情适当调整用量, 以1周为1个疗程, 服用3个疗程。B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在A组方法上加中医白头翁汤灌肠医治。组成:白头翁、黄芪各28g, 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5g, 丹皮、大黄炭、当归、生薏仁各7g, 虎杖、山楂炭、银花炭各12g[3]。灌肠方法:煎药120ml, 患者睡前排空大便, 用注射器和导管将药剂注入患者直肠。1次/d, 疗程与A组相同。

1.3 疗效评定方法

我院采用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对A、B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判。显效:患者腹痛、便秘、贫血及消化不良等病证改善明显, 接近正常, 不良反应发生率<5%;有效:患者腹痛、便秘、贫血及消化不良等病证一定程度改善, 不良反应发生率<10%;无效:患者病证无好转, 病情无恢复迹象。

1.4 数据处理方法

我院此次研究所得的关于两组的有效数据, 依据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对84例患者进行为期9~13个月跟踪随访, 患者恢复较好, 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 恢复良好。经统计, B组52例患者, 评定为显效40例, 有效11例, 无效1例, 有效率为98.1%, 患者出现过敏1例, 呕吐1例, 其他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A组32例患者, 评定为显效17例, 有效7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75%, 患者出现过敏1例, 呕吐2例, 腹泻1例, 其他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均有显著差异 (P均<0.05) 。

3讨论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便秘、贫血及消化不良等, 病变主要限于结肠黏膜, 且以溃疡为主, 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4], 但可向近端扩展, 乃至遍及整个结肠, 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外源因素使肠黏膜损伤, 致敏肠道淋巴组织, 导致免疫调节和反馈失常, 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而出现慢性、持续的炎症性反应。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和初发型,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青壮年最为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给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 必须进行及时治疗。

中医白头翁汤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效果,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热毒痢疾等病情, 是治疗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药物[5]。我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进行研究, 并以单纯柳氮磺胺吡啶药物为对比, 患者腹痛、便秘、贫血及消化不良等病症恢复明显, 病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治疗有效率为98.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 具有较高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留学, 张晓云.中药灌肠疗法在急重病人中的应用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 7 (1) :91-92.

[2]王雨青, 刑兆伟, 谢文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5例 (J) .中医药学报, 2006, 34 (3) :55.

[3]黄华丽, 王敏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30例 (J) .陕西中医, 2006, 27 (1) :55-56.

[4]陈治水, 危北海, 张万岱, 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5, 13 (2) :134.

[5]毛先华, 陈春芳, 王受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心理护理 (J) .护理研究, 2008, 22 (1B) :119-120.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篇2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用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8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是一种发生在结肠、直肠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效果不太满意。中医药治疗溃结不仅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费用也低。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情况介绍如下。

1中医治疗溃结的基本原则

1.1中医对溃结的认识

根据溃结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下痢,肠风,肠癖的范畴。慢性结肠炎与自身先天禀赋有关,多因感染、饮食不节和精神因素诱发所致。上述诸因致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气机升降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因失治误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中医还认为本病初起多因湿热毒邪内蕴大肠,迁延不愈而致脾胃两伤,但脾虚者,肝气所累,故溃结可有肝脾不和,或进一步累及肝肾,故溃结与肝脾肾及大肠均有关系,杨运高等认为血瘀是溃结的重要病机。中医界对本病之病因论述较多,但归纳起来不外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脾虚湿热、气滞血瘀。鉴于以上病因,1992年临汾学术交流会制定了溃结标准试行方案将又本病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和阴血亏虚6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也有将其分为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肝郁脾虚4型的。

1.2辨证论治

根据对溃结患者临证分析,辨明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法和方药。一般在辨证的基础上,多以经方、验方加减治疗。如大肠湿热者以白头翁或芍药汤加减;脾胃虚弱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则多用四神丸或理中汤加减;肝郁脾虚者以痛泻要方加减。这种方法是辨证而不辨病,在治疗对象中既包括溃结,又包括非溃结,这就是经典的中医治疗原则。

1.3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药为主,治法多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用结肠镜等现代诊断手段确诊本病,在此基础上辨证分型,再应用经方、验方或专方加减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除口服治疗外,还有注射,直肠滴注保留灌肠,用肠镜在病灶处直接用药,针灸、隔药饼炙法等配合应用。此外,还有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中药敷脐、中药坐浴熏洗法起效的报道。在治疗中还加用一定的西药,这样保证了诊断准确,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充分发挥了中药的优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这种治疗模式在近年关文献中比比皆是。

1.4验方内服治疗

近年来许多单位和个人在中医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溃结有效的专方专药,疗效甚好。其中健脾温肾的方药比较常见,许多人用这类方剂治疗本病,如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另外还有许多中成药,如补脾益肠丸、固肠止泻丸、十香暖脐膏、肠胃宁胶囊、胃肠清胶囊、藏药11味草果丸、锡类散等也广泛用于溃结的治疗。

2中医治疗溃结常用方药

2.1常用方剂

溃结的治法也不外乎健脾、温肾、解郁、理气、祛瘀、健胃清肠、清热利湿等,所以有补气、健脾、温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里、疏肝理气类等方。作者复习了近年来66篇文献,发现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丸、痛泻要方、四神丸、阳和汤、小柴胡汤、理中汤、香连丸,四君子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芍药甘草汤等。

2.2常用中药

治疗溃结常用中药多以补脾益气类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温肾药,如补骨脂等;辅以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红花、桃仁、川芎、延胡索等;收敛固涩药,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罂粟壳等。此外还配合凉血止血药,如地榆、牡丹皮、槐花等;理气药,如木香、郁金、佛手、枳壳、陈皮等;除湿药,如半夏、厚朴、薏苡仁、白扁豆等;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清热解毒药,如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秦皮等。其它口服药还有当归、黄连、防风、白芍等。灌肠方则多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涩药等,如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白头翁、白及、五倍子、明矾、儿茶、赤石脂等。

3现代基础医学研究

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改善溃结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力增强并可使升高的IgA,IgM降至正常,通过治疗前后溃结患者肠黏膜噬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比较,证实中药可使噬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脱颗粒现象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下降,变态反应抑制。可见中药则改善了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实验表明:参苓白术散防治直肠放射性损伤的作用,可推测参苓白术散有保护脏器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参苓白术散能增加肠管对水分及氯化物的吸收,而且大剂量时能抑制肠管的收缩。党参、白术、茯苓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强壮作用,而茯苓、白术、甘草都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且甘草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抑制变态反应,如此配伍,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可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四神汤有良好的升高胃动素含量和抑制小肠推进运动的效果不仅中药复方制剂有上述作用,单味中药也有类似这样的作用,如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脏器。研究成果及文献记载很多,这里恕不能一一枚举。

4展望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68例研究对象为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期间, 在我院经结肠镜活检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所规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其中, 门诊36例, 住院32例。按入院先后确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 (34例) 和对照组 (34例) 。其中, 治疗组:男16例, 女9例。年龄34~68岁, 平均43.4岁。对照组:男15例, 女10例。年龄30~66岁, 平均41.1岁。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同时均无药物过敏史、无其它严重肝、肾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病史。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内科治疗, 其中包括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尤其是钾的补充, 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 有贫血者可予输血, 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柳氮磺胺吡啶 (Azulfidine, SASP) (口服1g, 3次/d, 持续应用3~6个月) 、皮质类固醇 (常用量为强的松, 1~2周后, 剂量递减, 每周减少5mg, 直至最后作为维持量) 。同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同时给予逍遥丸 (口服, 常规用量, 3次/d) 辅助治疗。随访1年, 查看复发情况。

1.3 疗效评定[2]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 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 病变恢复, 或遗留疤痕;随访1年未复发。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 结肠镜复查仅见粘膜轻度炎症病变。

有效:症状、体征见减轻, 大便常规轻度异常, 结肠镜复查见黏膜病变好转。

无效:上述各项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52.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得2组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及过敏等发病学说, 但都不能完全解释溃疡性结肠炎的全貌。以下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的病因[3]学说: (1) 感染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临床表现及乙状结肠镜检查, 其炎性改变酷似菌痢, 但反复大便培养以及结肠粘膜中未证实有细菌或病毒感染, 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故多认为细菌感染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直接发病原因。但患者肠道菌落计数却多超过正常人, 病例随访中, 发现有0.5%~8.2%的菌痢患者可演变为本病。 (2) 过敏因素:在某些病人中, 当从食物中剔除乳类时, 可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疾病急性发作时, 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活跃增生, 激素治疗有效;患者肠粘膜中肥大细胞增多, 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物质等。 (3) 精神与神经因素:本病病情恶化, 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有关, 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4) 自身免疫因素:最受重视, 研究较深入, 有几点支持自身免疫发病原因。临床常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 (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细胞免疫、免疫复合物存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常起到明显的疗效等。 (5) 其它:遗传、溶霉菌感染等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 虹膜睫状体炎, 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本病的临床表现谱极广, 从轻度腹泻性疾病至暴发性、短期内威胁生命的结局, 需立即进行治疗。本研究经内科常规治疗后加逍遥丸辅助治疗, 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 柳氮磺吡啶与逍遥丸联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快速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 1993, 13 (6) :35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4) :236~237.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篇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反复发作的直肠与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理表现为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多发性溃疡形成,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目前尚缺乏满意治疗方法。我院使用地塞米松与锡类散合用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如下:

1. 灌肠的操作方法:取锡类散两支3.0g,硫酸庆大霉素一支8万单位,地塞米松一支5mg,将其加入0.9%氯化钠液100ml中,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15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20min内将药液缓慢灌完,待10min后改为平卧位,尽量将药液保留一夜。其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短,关系到效果好差。肛管的选择,以12-14号一次性硅胶吸痰管代替肛管。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可根据结肠镜提示的病变部位确定插管深度。涂擦石蜡油后缓慢向肛门内插入,边插边来回旋转。灌肠过程中,药液温度要适宜,过高会损伤肠粘膜,使肠粘膜水肿,影响药液在肠道内吸收,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温度过低则使肠管收缩,腹痛加重,同样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药液温度以37-40℃为宜。如遇患者有便意,应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并分散其注意力,减轻腹压有利于药物的保留。一般14天为一个疗程。

2. 疗效分析:疗效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大便常规为无红、白细胞;②显效: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好转,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没有或小于3个;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好转,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小于5个;③无效:临床症状与肠镜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本组治疗后治愈1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

3.讨论:本方组成药物简单,药源充足,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进行治疗灌肠时间以晚间为佳,有效率高。操作简单、经济。是一种可与推广的治疗方法。

4.体会: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就是:顽固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由于该病发病初期多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之目前各地对该病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到位,致使多数患者对该病的发病基理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且有的患者发病后抱有“不治自愈”的侥幸心理,延誤了最佳治疗时期,再有是一些治而不彻底,由于以上原因和其他的一些不当治疗行为致使结肠炎顽固难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结肠炎是由于患者自身消化系统功能失调,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紊乱而发病的。如果用单一疗法针对肠道病变进行治疗,则只会暂时时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治愈,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孙玉花,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中国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4卷 第6期

[2]梅绍游,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体会 2007.01.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5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和腹泻, 病程缓慢, 常反复发作,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收集本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来本科就诊及住院患者300例 (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患者入院后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面孔, 再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时护士应主动上前, 以热情温和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及主治医师和自己, 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心, 让患者心中留下可以信任的形象。由于本病持续时间长, 可反复发作, 患者的精神都比较紧张, 这就需要根据本病的特点, 引导患者, 分散注意力, 使心情愉快起来, 向患者讲明发病诱因, 治疗方法与效果, 解除顾虑, 避免精神紧张与烦恼,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乐观地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2]。

2 饮食护理

患者多因病程长, 病情反复, 使之对疾病的重视程度降低。对于饮食, 应给予柔软, 易消化, 营养丰富和足够热量的饮食, 在病情急性发作期, 头几天要严格禁食或给予素食, 以便肠道获得休息, 减少刺激。当溃疡性患者出现缓解时逐渐改为半流食或软饭, 当出现持续性平稳期时要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腹泻缓解时可配合食疗。避免冷饮, 水果及有刺激性食物

3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腹痛、腹泻为本病的典型症状。腹痛一般为轻至中度, 疼痛性质常为痉挛性, 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 也可遍及全腹。疼痛发作时可局部热敷 (急腹症时禁用) , 解除肠痉挛, 改善血循环。亦可根据医嘱针刺穴位或给镇静剂如地西泮等。腹泻系炎症刺激所致, 轻者每日排便3~4次, 重者1~2 h即可排便1次, 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如果病变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可根据医嘱行保留灌肠或直肠滴注。

本科多数情况下都选用:①黄连素, 可以把药片碾碎, 用20~50 ml生理水溶解, 也可对症选药。先将用物准备好, 严格无菌操作, 所用物品一人一套, 防止交叉感染。温度以39℃~40℃为宜, 药液量≤200 ml。为便于药物的吸收, 做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尿、排便, 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患者取侧卧位, 臀部抬高10 cm, 一般肛管插入15~20 cm, 缓慢注入药液, 抬高肛管末端, 使药液流尽后拔管, 用软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片刻。患者采取的卧位、导管插入的深度, 应视病情而定。如慢性贵疡性结肠炎病变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导管插入的深度应为18~25 cm。灌肠后嘱患者静卧1 h, 臀部略抬高, 以利于药物保留吸收。为增加药物的吸收率, 原则上是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因此, 在睡前灌肠疗效更佳。但应注意, 肛门、直肠等手术后的患者或大便失禁者, 不宜做保留灌肠。

4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变化, 治疗效果与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调节, 引起肠运动、分泌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病程。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治疗, 有利于护患沟通, 改善了护患关系, 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 护理工作的价值真正得到了体现。通过健康心理教育, 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自身素质, 为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健康心理教育, 消除或减轻了患者的异常心理及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 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自身保健能力, 缩短了住院天数, 达到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凤芹, 楚更五.心理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4) :307-308.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影响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即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上对于该病的病因仍未有明确的定位,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黏液血便、腹痛、腹泻等[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较为迁延难愈, 近年来, 该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2]。本文主要就优质护理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4例, 数字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7例。其中, 对照组患者男22例, 女15例;年龄21~66岁, 平均 (35±3.3) 岁;病程1~9年, 平均 (5±3) 年;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男21例, 女16例;年龄22~67岁, 平均年龄为 (36±3) 岁;病程2~11年, 平均病程为 (6±3) 年;研究组则实施优质护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本次入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等临床症状, 患者活组织检查结果显示结肠黏膜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且腺体的排列异常;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和同意, 且经患者和家属的签字同意。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给予其相应的对症处理、卧床休息及营养支持等;同时, 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如一般护理、病情监测、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3.1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且整洁的病房环境, 保持病房内温度、适度适宜, 同时还应嘱患者多休息, 进而减轻肠蠕动。

1.3.2 心理疏导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长, 恢复慢, 这在一定程度上, 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 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 进而缓解或消除患者消极、负面的心理情绪。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 应认真、耐心的回答, 减轻患者心理的负担, 帮助患者重新树立起治疗的信心。

1.3.3 合理控制饮食

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合理的饮食控制, 对于疾病的康复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尽量给予患者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 还应嘱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切忌食用有刺激性、辛辣、油炸等坚硬食物;对于急性期发作的患者, 需根据病情的变化逐渐从流质食物向无渣饮食过度。

1.3.4 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原理, 如:止泻药可缓解腹痛、免疫抑制药能预防疾病复发等;用药的途径以及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柳氮磺胺吡啶应在饭后口服。同时, 还应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进而提升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1.4 疗效评定

治疗和护理后,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 其中, 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肠黏膜病变部位基本康复, 或与治疗前比较消失超过80%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及体征基本消失, 但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肠黏膜仍有轻度炎症, 或病变部位与治疗前比较消失超过60%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肠黏膜病变部位与治疗前比较消失30%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为无效。同时, 进行为期5个月的随访, 观察并记录两组疾病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9.0软件统计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及护理后,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8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总有效率= (临床治愈+显效+有效) /组例数×100%, *代表和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复发情况对照

治疗及护理后, 研究组复发2例, 复发率为5.41%;对照组复发7例, 复发率为18.92%, 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多与精神刺激、饮食失调及劳累过度相关, 该病病程较长, 极易反复发作, 因此, 在治疗基础上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 提升治疗的疗效尤为重要[3]。优质护理是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 拟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进而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无缝隙的优质护理[4]。本次研究中, 给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优质护理的研究组, 其护理后患者总有效率、复发率等, 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苗桂芬.优质护理服务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3) :219-220.

[2]郭银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和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9) :935-936.

[3]何秋红.护理干预结合饮食保健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10 (4) :29-30.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5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观察对象, 男18例, 女17例;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42岁, 病程11个月至18年, 平均病程3.8年。患者在治疗前均做过钡透、乙状结肠镜检, 病理报告确诊。

1.2 诊断标准

(1) 治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 大便检查正常, 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 (2) 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 体征基本消失, 大便检查基本正常, 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 (3) 无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 大便检查仍异常, 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无明显好转[2]。

1.3 方法

中医针灸法为在腹部取天枢、关元、气海三处, 背部取长强、大肠俞, 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处, 其中天枢、关元、气海针刺1.0~2.0寸, 得气后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 大肠俞直刺1.0~2.0寸, 长强直刺0.5~1.0寸, 两组穴位交替运用平补平泻, 留针15min, 每隔5min行针1次, 除长强外每穴并温针灸10~30min, 隔日1次。或者采用以下方法:在天枢、气海、关元三处扎针, 针深约1~2寸。患者得气之后, 以高频小幅度提插加以捻转等手法, 使针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斜向脊柱针刺1.5~2寸, 长强、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5寸, 以得气为度, 并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min, 每隔5min行针1次。亦可于进针得气后, 采用温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3]。

2 结果

35例中基本治愈27例, 占77.1%, 显效5例, 占14.3%, 有效2例, 占5.7%, 无效1例, 占2.9%, 总有效率为97.1%。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属我国医学“肠辟”“久痢”“肠下血”“脏毒”等病范畴, 临床上病例多是中西药久治效果不佳而接受针灸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缓慢, 其一大特点为反复发作, 本病其标在肠, 本在脾, 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统血, 为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康, 湿热则会下移至大肠, 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 两脏俱病, 病程迁延, 反复治疗而不可痊愈。因此, 治疗脾虚才是根治本病的关键原因, 治脾或固脾在临床上运用最多的就是中医针灸, 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选用经络穴位针刺, 艾灸, 捏脊等不同手法对其进行补泻, 达到调理阴阳, 疏通气血, 改善脏腑的功能, 以从根本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大量近代医学研究表明, 经常针灸大椎、曲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 可以积极调动人体全部因素, 增强人体抗病和免疫系统功能。针灸后, 血液循环旺盛, 呼吸消化功能增强, 甚至体液使内分泌, 人体化学物质, 血液抗体等全部提高。在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临床报导中显示, 20世纪80年代明确标明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的文章已出现, 但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有关中医针灸治疗慢性肠炎慢性腹泻的资料已被大量提及。目前海内外大量临床工作中显示, 中医在穴位刺激方法方面, 通常最多运用的手法为艾灸, 在运用传统着肤灸的同时用现代经穴灸疗仪照射。另外, 一些医生也在临床上运用体针、耳针、埋线和粗针等方法。针灸对本病的疗效, 也已经过大量海内外学者和西药治疗做了相应对比和对照, 大量学者认为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有很大的副作用。以灸法为主有很多优点, 不仅停服药物, 而且患者的腹痛腹泻迅速缓解。我国医学人员通过埋线法治疗和服西药组对照, 其结果表明, 埋线法的治疗效果明显胜于西药。各种穴位刺激法治疗本病的效果, 大致在90.0%左右, 但复发率较高。对复发病例, 再次针灸仍然有效。在临床治疗中, 遇腹部不适, 针灸其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几分钟;腰痛失眠, 针灸其命门、合股等均可迅速见效。如遇脱肛不受, 重新针灸其百会、命门、合股以补命门之火, 升阳补气[4]。如遇肠粘膜米兰, 充血炎症严重时, 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以止泻消炎。临床上针灸治疗疾病, 人体穴位在治疗上的独特作用, 往往能使患者身体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身体循环系统状态, 减少炎症,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方面还需广大义务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另外,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患者长期治疗, 在中医针灸治疗的同时, 患者的饮食营养调配也很关键。饮食的总原则为, 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膳食, 在调养过程中, 病人家属及病人本人都应密切关注食物对病人的影响,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摸索适合病人的饮食, 以加速病人的康复速度。在临床探讨和总结中, 正确运用中医药针灸治疗, 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35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观察对象, 运用中医辨证分型, 同时加以采用针刺、艾灸, 配合捏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35例中基本治愈27例, 占77.1%, 显效5例, 占14.3%, 有效2例, 占5.7%, 无效1例, 占2.9%, 总有效率为97.1%。结论:运用中医药针灸治疗, 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参考文献

[1]吴绪平.现代穴位疗法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10-15.

[2]王振卿.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J].山东中医杂志, 1990, 9 (4) :3-12.

[3]于荣.温针百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浙江中医杂志, 1992, 18 (11) :522-553.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 男45例, 女19例, 年龄28~63岁, 患者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主要表现, 部分伴有里急后重。病程缓慢, 常反复发作迁延多年,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方法

灌肠治疗常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50mg加云南白药2.0g+100mL生理盐水, 或者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50mg加锡类散1.0g+100mL生理盐水,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50mg加柳氮磺砒啶片1.0g加100mL生理盐水也可以。将灌肠液加温至37~38℃接近直肠温度, 利于灌肠液在肠腔内的保留, 避免了过冷过热对肠黏膜的刺激[1]。晚临睡前灌肠一次, 患者取左侧卧位, 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 调整好床尾高度。采用一次性灌肠袋并连接一次性较细灌肠管, 管径约0.5cm。传统的保留灌肠插管深度为15~20cm[2], 我们根据病变部位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10~15cm, 多选择25~30 cm, 人的直肠长度为12~15 cm, 乙状结肠为加40~45cm, 插管深度达到25~30cm, 插管能达到乙状结肠的中段, 这样可避免药液直接进入直肠, 从而延长保留时间, 增加药物吸收, 充分发挥药效[3]。液面距肛门小于30cm。插管过程中遇到阻力时, 嘱其患者张口深呼吸以放松腹肌, 可轻轻打开调节器, 使少量液体流入肠内, 顺势插入所需长度, 调节滴数60滴/min, 灌肠完毕后平卧位, 并将臀部抬高10~15cm, 使药液不溢出。保留灌肠液1h以上。经过15天的治疗, 治愈率达到85%, 治疗有效率100%。

1.3 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采取标准护理计划精心护理, 对我院64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 由于频繁腹泻, 肛周皮肤可有擦伤、剥脱、还可发生肛周炎症如肛裂或肛瘘。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保持肛门及其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必要时用氧化锌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涂肛周皮肤, 防止肛周皮肤糜烂。保持病室整洁、舒适、空气清晰, 室内温度在22~26℃;嘱其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1.4 护理措施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由于疾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患者精神紧张, 大部分伴有精神抑郁或焦虑思想, 顾虑较重, 对灌肠治疗信心不足, 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 在灌肠前, 护士应细致、耐心地向患者介绍灌肠的目的和疗效[4], 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开导患者, 认真倾听患者诉说, 了解患者及其对疾病的感知, 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关心和照顾,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保留灌肠给药方式, 可使药效直接在肠道吸收, 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作用, 同时还避免了药物因口服被消化酶破坏、分解影响治疗效果。介绍同种疾病经过治疗后恢复的实例,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使患者能充满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和亲人般的温暖, 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 提高耐受力, 在尽可能放松的情况下, 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以达到顺利完成治疗的目的。在药物及灌肠治疗的基础上, 饮食上应给予柔软、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和足够热量的食物, 并应少食多餐, 饮食规律, 忌烟酒和牛奶、乳制品, 避免食用刺激性强或纤维多的食物。急性发作期可暂时禁食。观察患者腹部体征的变化, 以便及早发现中毒性巨结肠炎症及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大便的次数、量、颜色与性质, 并做好记录。血便量多时, 应及时通知医生, 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腹泻频繁及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者要特别注意臀部及肛门的护理。认真留取粪便标本并定期做好粪便的各种检查。出院前指导患者注意休息, 适当活动, 合理饮食, 精神放松, 减少焦虑。要求患者按医嘱服药, 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坚持治疗, 注意复查肝功、粪便、肠镜等检查, 自觉症状加重及时就诊。总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灌肠治疗及采取标准护理计划精心护理, 可使患者早日康复。

2 结果

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 经灌肠治疗及精心护理后, 患者治愈率达到85%, 治疗有效率100%。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 以溃疡糜烂为主, 多累及远端结肠, 但可向近端结肠漫延, 以至遍及全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 体质量减轻和面色苍白等。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等有密切关系, 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量便血、假息肉形成和癌变。每晚灌肠是将药物经过直肠滴注的方式给药。直肠的吸收能力很强, 药物经灌肠经黏膜吸收后, 经直肠上、中、下静脉丛和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入血, 使病变部位血药浓度达到与口服药物同样的水平, 达到治疗目的。同时采用锡类散、云南白药等成药混合灌肠对肠黏膜起到直接的修复和保护作用, 改善局部血运, 保护肠道溃疡面, 促进炎症吸收和溃疡愈合。直肠给药的局部温热刺激, 可引起肠黏膜的血管扩张, 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机能, 达到止血止痛的效果[5]。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 采用锡类散、云南白药等成药混合灌肠以及全方位精心护理。同时结合口服中药及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治愈率达到85%, 治疗有效率1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治疗中标准护理措施起着重要作用,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爱云.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舒适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8) :28.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31.

[3]蒲继红.保翻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9, 44 (7) :642.

[4]于文莉, 刘军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4) :175.

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 篇9

近7年来采用中草药灌肠的方法,治疗了153例病例。其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31例,25~40岁92例,40岁年以上的61例,病程短的35天,最长的17年,

治疗方法:脓血便时,以清热解毒为主,选用1号方:公英20 g地丁20 g红藤20 g皂刺10 g小蓟15g,炒地榆30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15g,双花10g。药粉:五倍子15g,炒蒲黄15g,炒白芨20g,三七15g,赤石脂20g,儿茶10g,煅龙骨25g。粘液便时以燥湿解毒为主,选用2号方:三七15 g当归30 g白芨25 g虎杖25 g生草10 g制大黄10 g黄柏15 g黄连10 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30 g, 。加水1000~1500毫升煎半小时过滤去渣再煎药水至100毫升加30克药粉煮3分钟灌肠,每天一次,30天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一般1~3个疗程。同时并配合中成药四神丸口服。

疗效标准: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或遗留瘢痕。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或轻度异常,肠镜检查黏膜轻度异常。无效,临床症状,大便常规检查,肠镜检查均无减轻。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为97%,远期疗效复发率为30%,复发均较前症状轻,再继续使用上法相继好转。所治疗的病例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大便镜检及肠镜检查而确诊。

上一篇:骨折治疗下一篇:案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