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2024-06-1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共11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以下简称慢性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出现了历年递增的趋势。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医改方案, 制定了医改目标, 明确了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作为公共卫生的网底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慢性疾病的管理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 做好此项工作对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从而对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疾病,健康管理

慢性疾病是指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 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需要持续性治疗和护理的疾病的总称[1,2]。在我国, 慢性病主要是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 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变化发现, 由慢性病所致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高, 发病人数约2.6亿人。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自1959年起历年递增, 根据四次全国调查高血压患病率的比较, 从1959年5.11%发展到2002年的17.65%;糖尿病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1.00%发展到2008年的9.7%[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上升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对某些国家而言, 将这一情况形容为迫在眉睫的灾难绝非夸张;这是一场对健康、对社会, 最重要的是对国家经济带来的灾难。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政策导向

自2009年执行医疗改革政策后, 基层医疗卫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模式;由过去注重疾病的转变为注重疾病的管理, 防治并重、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并重;由过去等患者上门的服务向深入社区、家庭的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转变[4]。医疗改革提出的目标就是2020年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既是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 也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基层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向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可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做好对疾病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慢性疾病的管理, 更是工作的重点。

2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也就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 (发现健康问题) 到管理健康问题, 再到解决健康问题的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 管理健康问题是核心, 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的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2.1 发现健康问题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 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 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筛查实验不是诊断实验, 仅是一个初步检查, 对筛查实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者, 必须进一步确诊, 以便对确诊患者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2.1.1 高血压的筛查

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对前来就诊的辖区内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首诊负责制。本着这一原则, 对前来就诊的35岁及以上患者一定要测量血压, 一旦发现异常, 要叮嘱患者间隔一周左右再次检查, 如果患者兼有超重、肥胖、高盐饮食, 及长期从事精神紧张的工作等危险因素, 更应高度重视。一旦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 要向上级医院转诊, 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且没有高血压急症及严重并发症, 则将该患者纳入高血压管理工作中。

2.1.2 糖尿病的筛查

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对前来就诊的45岁及以上患者, 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或者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的患者, 要检查血糖。若FPG≥6.1 mmol/L需进一步做OGTT。若无异常, 则至少每年复查一次血糖, 并指导此类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 (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 、严格戒烟、限制饮酒等。一旦确诊, 则将该患者纳入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中。

2.2 管理方法

对纳入管理的慢性病患者要建立健康档案,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将此类人群纳入重点人群管理。每年至少4次进行面对面的随访指导, 检测血压血糖, 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争取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做好双向转诊工作:对出现急性并发症的患者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病前稳定的患者再转往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查体。将辖区人群分为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分别进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通过干预, 将疾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以达到减少疾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2.2.1 正常人群的管理

对于筛查没有异常的正常人群实行一级预防和健康促进, 也就是对该类人群进行健康宣教, 就该类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进行知识普及, 从根本上使人群远离危险因素。如指导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搭配:少盐 (成人每人每天食盐使用量<6 g) 、低油 (成人每人每天25 g油脂类) , 多吃富含钾的食物、蔬菜、水果;合理运动:锻炼原则遵循个性化原则,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 制定适宜自己的运动计划, 运动中最大心率105~145次/min;戒烟;限制饮酒;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 为群众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人群避免或减少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机会, 加快环境治理, 减少污染, 净化空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力度, 增加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 杜绝食品污染、中毒等重大事件的发生, 给人民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加强劳动保护, 远离危险工作环境, 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通过以上工作, 达到减少或控制慢性病的发生率。

2.2.2 高危人群的管理

对筛查结果没有明显异常但处在高危因素中人群如出现临界高血压、糖耐量受损等情况的人群实行二级预防, 也就是发病前期预防。通过积极的干预以阻止疾病进入临床阶段。措施就是“三早”原则, 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处于高危状态下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检, 发现异常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 指导居民进行定期检查和自查, 对该类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宣传教育, 普及健康知识。如出现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症状应警惕是否有高血压的危险;出现胸口发闷、疼痛、憋气等现象提示有冠心病的可能;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出现上楼梯气喘、不能进行体力劳动等则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对此类患者积极进行检查, 早期诊断, 进行系统治疗, 同时亦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加自身抗病能力。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2.3 患病人群的管理

对已罹患疾病的此类群体主要管理目的就是采取三级预防, 也就是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临床预防措施, 是为了防止伤残的发生和对已经发生伤残的人群进行康复指导、和用药指导。很多慢性病是终身性疾病, 需要长期服药。因此, 对此类患者的管理用药指导也很重要, 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减少副作用。这类患者通常是老年人, 而且常常罹患数种疾病。对这类患者的用药要注意药物的互相作用, 而且应该岁增药减,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用药剂量应为成年人的3/4, 80岁以上的老人应为成人用量的1/2。但抗生素的药量不减。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要积极进行康复锻炼, 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并指导患者配合理疗、按摩等方式促进功能恢复;同时加强老年患者的心理辅导。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 会使这类人群心理出现问题, 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 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工作人员应通过心理辅导技术, 使他们老有所用, 老有所乐, 通过老年活动室等场所使他们互相倾诉、交流, 缓解心理不适, 抒发心中郁闷, 从而乐观积极, 对疾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基层工作人员也应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 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条件, 使患者病而不残,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的负担, 使已经患病的人群活的有尊严、有价值。

2.3 管理技巧

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学会处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由于工作对象主要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和个人的性格特点, 这类群体往往难以沟通。要求工作人员更要及时周到、细致灵活,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有利于工作的长期开展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也有利于化解和消除医疗纠纷。为使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工作人员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只有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 才能赢得广大居民的信任, 从而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第二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术, 随访时要充分运用以下技巧, 如适时的目光交流、耐心的倾听、及时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回应, 使患者感受到你对他的问题感兴趣, 在尽心尽力的为他们排忧解难;沟通交流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 不要给管理对象以压迫和紧张感, 使他们彻底放松, 才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完整, 从而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得更有用的信息来服务于工作。

2.4 组织协调

在管理工作中涉及随访、查体、健康教育等面对面的工作时, 特别是群体性的活动时, 要注意工作的协调组织。对时间、地点、人员要安排好, 一旦确定不要随意更改, 以免失信于广大居民, 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同时要考虑老年人、慢病患者的安全问题, 场所要空旷、平整、无障碍, 做好安全维护工作, 维持秩序, 以防跌倒、摔伤等事故的发生, 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综上所述, 基层医务人员要充分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改变思想观念, 提升整体素质, 充分沟通协调好上下工作关系, 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改善工作态度和作风, 踏踏实实, 和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取得居民的信任, 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做好对慢性疾病的管理, 从而真正的达到预防疾病, 控制疾病, 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雪平, 王永利.实用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06.

[2]梁万年, 郭爱民.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

[3]李鲁, 施榕.社区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6.

[4]秦怀金, 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2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结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学校教育的特点,我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和卫生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在深入开展校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校从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于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该病的积极预防作用。

二、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队伍的建设。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开展力度,保证工作实效,成立我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部门主任、大队辅导员、校医、体育老师、各班班主任担任。加强三方面的培训:

1、加强了校医培训。学校建立专、兼职卫生人员档案,并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让校医参加区内专项的专业培训,提高校医的专业素质。

2、加强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以区内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技能的培训。

3、加强了班主任的培训。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重要成员的班主任培训必不可少。学校在班主任工作例会上开设专门的培训版块,提高班主任教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认识,了解基本的防控措施、学习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办法。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三、主要工作开展。

(一)落实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健康教育实效性。

1、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齐开足健康教育课,并配备必需的教学教材和教具。实现健康教育开课率100%。

2、进行课堂质量的监控。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常规性的质量监察。教师教学计划、教案由教导处安排专员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由教学部门组织专项的督导,有随堂和示范两种类型。我校曾在2005、2008、2013学年被南海区教育局学生健康管理科推荐承担南海区口腔健康教育示范课的任务,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在卫生科组老 师的全体努力下,我们一起备课、听试教、评课,务必提供一个有效可行的、示范性的、真实的课堂。三节示范课均以生动有趣的课堂展示,重难点突出,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均获得区、镇老师们的好评。

3、结合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我校长期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结合班队活动、思品课、晨会课等,在师生中开展了“关注健康,关注生命”,“应急逃生演练”等主题活动。校医也定期为师生召开健康教育的讲座。平时的工作中,引导学生从节约每一滴水、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丢废弃电池、塑料袋等小事做起。为了加强环保教育,大队部倡议少先队员开展绿色进班级美化教室的活动,开展“洁净美教室“洁净美办公室”评比”活动。师生学会了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做起,从小树立环保和公共卫生意识,养成人人参与美化校园,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在这些健康教育活动中,有不少涉及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的活动。例如,围绕保护牙齿这个主题,除了每年按《卫生与健康》课本的内容上好口腔课以外,在口腔活动月我校都按南海区教育局学生健康管理科的要求专门为一年级的小朋友组织爱牙活动,观看生动有趣的爱牙动画片,对刷牙的正确方法进行实操,进行校内的爱牙手抄报比赛,校外进行亲子的刷牙活动等等,其他年级我们也会利用少先队活动课上一节口腔健康教育课,保证口腔教育的力度与广度。在此基础上,2012年,我校又开展了由佛山市青少宫组织的“益达”健康计划“四个护齿好习惯,32颗好牙齿”的活动,关展凌老师被推荐参加全国口腔健康教育创新课堂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被组委会派送北京参加进一步的学习与交流。2013年,德育处也组织各班主任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活动,并参加了佛山市口腔健康教育少先队活动课的竞赛。当年我校也积极配合南海区开展对二年级学生的窝沟封闭工作,窝沟封闭率达48.94%。2014年不仅如此,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科技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碳酸饮料对牙齿的损害”科学实践与调查,这个调查论文不仅获得了重庆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加强了学生对牙齿健康的认识,修正了他们一些错误的生活习惯,对学生预防龋齿,保护牙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学校将卫生保健与防病知识浸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7.4%;行为形成率85.5%,符合国家关于两率的规定。(健康知识知晓率≥80%;行为形成率≥75%。)

(二)结合校园文化的创设,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学校充分利用环境,开设健康教育专栏,保证每学年4期不同内容的宣传。在学校墙壁上开设健康宣传长廊,定期对学生进行慢性病防控,如预防肥胖、预防近视、禁烟等的系列 宣传。展板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特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各类防控的知识。

除此外,学校大队部还经常开展健康教育的广播主题讲话,健康小报评比,各班级还利用班会课开展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每到流行疾病多发季节,学校还要下发致家长书,告知家长流行疾病的防控方法。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宣传网络,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认真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质监测,配合区学生健康管理科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学生常规体检组织工作。

1.广泛宣传,加强组织。学校广泛宣传学生体质监测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加强宣传的力度以及进行具体的监测指导。

2.认真分析,及时反馈。学生体检完毕后,对学生监测的基本情况,如常见的牙病、近视、沙眼、营养不良及贫血等情况通过告家长的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反馈,取得与家长的配合与治疗。校医根据区学生健康管理科下发的学生体检各项指标统计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并将有突发性疾病的学生姓名告知任课教师,以预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3.跟进调查,落实防治的具体措施。一是学校针对学生体质监测情况从学校层面修订防控措施,防控措施涵盖宣传、课程、活动等方面,保障措施有效。二是跟进学生的防治情况。例如龋齿,在书面告知家长学生情况后1个月,学校组织班主任对学生龋齿填充情况进行再次调查,掌握学生龋齿充填的具体情况,再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以提高学生龋齿的充填率。

4.建立档案,落实管理。学校按照要求为每个学生建立《南海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表》档案,并归入到卫生室统一管理,明确责任。

(四)切实加强了学校控烟工作。

我校是无烟学校,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控烟工作。1.制度健全,组织得力。

学校成立控烟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网络组织。2.专题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队活动、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对师生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控烟知识,培养师生不吸烟行为的好习惯,增强师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学校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多功能厅、会议室、办公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均贴有禁止吸烟的醒目标志。同时,学校还利用周一全校教师大会时间,开展教职工的控烟、戒烟、控烟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控烟意识。

3.加强督导,增强实效。学校设有禁烟监督员,定期检查学校的控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落实。4.家校携手,扩大成果。

学校力求将学校教育的成果扩大到社区、家庭。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契机宣传控烟的重大意义。5月31日无烟日,学校要求学生劝阻家长控烟、戒烟,同时宣传学校控烟措施、吸烟危害等,建议家长控烟、戒烟,以身做则为教育学生养成不吸烟的习惯做好表率。

(五)引导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

在学生中开展课间操、眼睛保健操、阳光体育活动、校园运动会。每天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在教师中,学校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健康的设、备设施,开展工间操,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或者步行6000步,开展教职工运动会。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篇3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30-0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大都是与职业、环境、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分析研究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控制策略。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疾病,以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我国曾在1997年做过死因顺位统计,发现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是死因的三巨头,占62.11%[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有所变化,老龄人口也逐渐增多,我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越发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预防和控制策略

2.1实施综合干预

根據资料记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因素与人口年龄、生活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生活方式是起关键性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来控制[2]。饮食上,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合理膳食,控制脂肪、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量,不酗酒,降低酒精中毒和酒精对身体健康的各种影响;积极开发关于食品和营养的政策和行动方案,强调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人们提供正确、均衡的信息,提高人们在饮食上的健康意识。运动方面,在休闲区域或者社区设立相关的体育运动设施,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鼓励人们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对抗疾病的能力,形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2.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载体,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的,建立起社区医生和居民之间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关系,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支持病人的自我管理,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可以全面及时的掌握居民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生存质量。

2.3加大经费投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也隐藏在卫生部门以外,涉及到农业、交通、贸易、教育等方面,需要各部门综合作用,并在政府的领导下密切协同作战,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外协作机制,有效保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正常运行[3]。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充足的资金给予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给予专项拨款,并在社会上倡导各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的支援,想方设法从多方面筹措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个人、慈善机构等其他多渠道募集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从而保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开展的经费,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教育,确保人们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降低人们的医疗费用。

2.4培养专业防治人才

我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相对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为了增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加大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各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最新防治知识以及最新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等;社区服务队伍也必须经常参加学习培训,提高预防保健常识,力争给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全面掌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演变趋势。

2.5加强实时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量化和动态跟踪,从而为制订国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系统,通过监测和评估,了解由早死和残疾造成的疾病负担以及疾病危险因素,进而采用生命全过程措施,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 尽量争取公共政策的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力宣传防病知识,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 才能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刻不容缓[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3(06):78-79.

[2] 孙玉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5(16):88-89.

[3] 姜宏娜,姜宏伟,康莹辉,徐冬梅,李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2(26):93-9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为本社区56 781常住人口,35岁以上的居民共有25 746例,其中男性13 058人,女性12 688例,平均年龄(53.8±10.2)岁。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3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类型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器官哮喘、冠心病、肺气肿、恶性肿

2 结果

在25 746 例35 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中,高血压登记6078 例,患病率为23.61%;糖尿病人登记1 024例,患病率为3.97%;慢性支气管炎962 例,患病率为3.73%;支气管哮喘249 例,患病率为0.97%;冠心病298 例,患病率为1.16%;肺气肿184 例,患病率为0.71%;恶性肿瘤68 例,患病率为0.26%。

3 讨论

3.1改变观念,坚持“预防为主”方针

世界银行在年度发展报告中曾明确指出,预防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卫生措施。作为公共卫生体系重要的部分,慢性病防治必须从战略上对其高度重视,并要求医务人员在社区防治过程中,需改变传统观念,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把握工作重点,将防与治有效结合起来。

3.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多与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与日常习惯有关。因此,社区可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开展方法宣传健康知识,防治慢性病的发生。如社区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的医疗科普与保健知识,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开设慢性病专题讲座视频与健康咨询等活动,同时在社区宣传栏,墙报等部位通俗易懂地宣传各种慢性病预防知识[5、6]。医务人员应积极通过健康教育形式将慢性病预防知识融入到健康生活方式宣扬中,坚持将集中性宣传与经常性宣传方式有效结合,通过社区各渠道、各方式的健康教育,使居民对健康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其健康意识,纠正不当健康行为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促进全民健康。

3.4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慢性病防治成功经验指出,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综合性的慢性病预防干预是防治与控制慢性病的最佳手段。应以社区组织为载体,以健康人群为中心,切实有效地利用社区基层组织卫生服务人员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首先要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动员工作,调动社区各组织及全部居民共同积极参与到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来[7]。然后做好社区诊断工作,进一步明确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有哪些,再者就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地分类指导,全面地开展综合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要将干预项目有意识地侧重在与慢性病发生密切相连的高危因素方面。如针对肥胖、酗酒、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应分别采取减肥活动、防治酗酒运动、控烟、合理膳食、减少蔗糖摄入量、优化营养、心理减压与缓解紧张等综合干预方法[8]。不仅如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还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先进医疗服务,如服务层面涵盖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服务内容囊括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及促进等,服务范围可达个人、家庭及社区全体民众等,致力于将综合干预措施全面落实到慢性病防治各环节。

3.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情况汇报 篇5

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示范区创建

开展情况汇报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

小汉镇位于广汉市工业黄金走廊的北端,毗邻享有盛誉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市,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德阳市城乡统筹重点镇”;108国道、宝成铁路、成绵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小汉镇幅员50.8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辖内16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小汉工业发展门类较为齐全,有机械、电缆、生化、医药、冶炼、食品等企业14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有27家。

2012年,我镇以卫生部门为主体,根据各项文件规定,扎实有序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促进均等化,不断提高镇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十一大类四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扎实开展,镇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饮用水卫生等状况明显改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切实开展,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明显改善,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政府重视,部门配合

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项目是保护人民群众健康,造福千家

万户,是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我镇各单位、各部门在巩固发展农民健康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省和德阳市及广汉市的要求,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建立了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周忠辉同志担任组长,镇长王昌荣同志担任负责组长,全面负责各项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制度、落实工作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

为提高广大群众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识,我镇广泛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进行深入的宣传,营造浓郁的防治舆论氛围,做到慢性病防治家喻户晓。在场镇借口悬挂宣传横幅12条,围墙上新增宣传标语5幅,印刷慢性病防治宣传单3万余份,公共卫生手册1万余份,广播站开放慢性病防治专栏,不定期地对全镇群众进行宣传,各村(居)开设慢性病防治板报、专栏40余期次,开设慢性病防治讲座18期次,并设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活动室和阅览室,营造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自我防护的效果,加强了全镇群众对慢性病防治的认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全镇群众自我防控的良好局面。

三、从源头抓起,杜绝慢性病的发展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为辖区内妇女、儿童、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及慢性病人分别建

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用药记录、指导意见等。

截止目前,我镇在小汉卫生院、新华卫生院规范建档数42197人,电子共建档人数:41533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数建档数6357人;高血压患者建档数3733人;糖尿病患者建档数669人;重症精神病患者建档数128人;

2、健康教育

按照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了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共设置了30个健康宣传栏{其中:卫生院设置了8个健康教育宣传栏(2个定期更换宣传内容,6个固定宣传)、17个行政村(居)、1示范社区、1学校、3企业}。每2月份更换一次,并做好相关记录。

3、预防接种

严格按照预防接种相关规定对全镇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2011年10月1日—2012年3月31日,一类疫苗接种:5343针(剂)次; 二类疫苗接种:2375针(剂)次。

4、传染病防治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应急预案,健全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各项制度,还制定全年传染病防治培训计划,做好宣传培训,不断增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强化医疗卫生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重点做好霍乱、结核、肝炎、艾滋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2011年10月1日—2012年3月31日共计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病

例13例,无漏报、迟报,报告及时率100%。辖区非住院结核病人24例,建档人数24人,追踪管理率100%,艾滋病患者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管理率100%。

我镇还积极协助市疾控中心采集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幼托机构、医疗机构、放射个人剂量等相关样品。

5、儿童保健

0—3儿童数为:1417人,应管理相应频次管理儿童数1402人,接受1次以上随访的儿童为834人,在园儿童体检811人。体弱儿童筛查管理率100%,体弱儿童专案管理率100%。

6、老年人保健

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

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5357人,管理率100%。

7、精神疾病管理

据市精神病医院提供资料,辖区内共有精神病人137人,现不在辖区有5人,死亡4人,共计建档128人,系统化管理128人,规范管理率100%;

8、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

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慢性病人实行了规范化管理及定期检查服务工作。在全镇对3988名高血压患者及795名糖尿病患者全部进行建档管理,慢性病建档管理率100%,并全部享受农村新农合慢性病报账制度。

9、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定期在全镇对35周岁以上人群免费开展测血压制度,向群众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对超重或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长期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

10、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卫生死角,防止居室空气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治理大气污染,降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及生活炉灶煤烟的排放量等措施,改善社区生态环境,为我镇居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1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学校要建设有利于健身活动的环境,增加全民健身设施和场所。积极吸引商业投资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和场所。各村(居)、单位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学校要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机关、各企事业单位要组织落实好工间操活动。

四、积极开展群众性健康文体活动

一是在全镇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今年共组织有篮球、乒乓球、长跑、拔河等活动2次;二是在企事业单位组织推广工间操活动;三是在各村(居)安装健身器材80套(件),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四是在各村(居)开展晚间坝坝舞活动,现全镇参加此项活动的人员近3000人;五是组织老年人秧歌队等群众性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水平。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广汉市委、市府等各级领导的督促和指导下,我们将以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我镇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〇一二年五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6

1 种蛋与孵化因素

1.1 种蛋选择不严 目前,每到孵化季节,良种蛋供不应求,一般仅对种蛋畸形、破损与否略作选择。至于种蛋大小,是否被病原菌污染,或砂皮蛋,均不加考虑,做为种蛋进行孵化。

在选择种蛋时要选蛋壳清洁、没有被粪便或脏物污染的。蛋重的大小,应选择110~150g之间,超过200g以上的尽力不用。最好通过照蛋,将裂纹蛋、钢蛋、气室过大的陈旧蛋和气室不正常蛋等剔除。否则将对孵化率有影响,且孵出的雏鹅不健康,不利于饲养,极易死亡。

1.2 孵化条件差 在孵化过程中,温度忽高忽低,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或过低,翻蛋不规则,出雏时雏鹅腹部大,软弱而笨,弱雏增多,很难养活。这种雏鹅体小,蛋黄吸收不完全,精神不振,站立困难,脱水,死亡率极高。

在种蛋的孵化过程中,要求经常校对孵化器的精确度,使温湿度适宜,并按要求进行翻蛋。

2 饲养管理不当

2.1 育雏温湿度不适宜 农户饲养雏鹅,在育雏期温湿度掌握不好,很容易忽高忽低。温度过高,雏鹅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少,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高;温度过低,雏鹅不能维持体温平衡,出现雏鹅扎堆、挤到一处,生长缓慢,极易踩死或压死,并可诱发其它疾病。湿度过大对雏鹅危害也很大,潮湿影响雏鹅生长发育,容易受凉,导致感冒、下痢。高湿时,雏鹅向外散热受到抑制,影响新陈代谢,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也易患疾病或死亡。

雏鹅育雏期的温度(6月1日后),1~5日龄育雏舍应保持28~27℃,6~10日龄25~26℃,11日龄以后20~24℃,以后保持18~20℃为宜。白天和夜间温差不能超过1.5℃。相对湿度1~10日龄为65%~60%,11日龄以后为70%~65%为宜。

2.2 强弱雏鹅不分群 弱雏鹅是指一些卵黄吸收不完全、脐环肿胀有粘液、腹部肿大、出生时体小软弱、体质差、反应迟钝的雏鹅。这些雏鹅如不与健雏分群单独饲养,极易吃不到食而饿死,或被健雏踩压死亡。

先把育雏舍温度提高到30℃左右,将弱雏挑出单独饲养。补充营养,在饮水中添加5%葡萄糖和0.02%氟苯尼考,饮温开水7d。第三天以后每天早晨加饮1次酸牛奶,以促进雏鹅消化吸收。饮水后2h开食,给煮成八分熟的碎玉米或小米,每10只雏鹅给1个鸡蛋黄和醇母片3片,研碎后拌在饲料中,每天喂给3次,连喂3~5d。

2.3 密度不当、通风不良 育雏舍内由于密度大,饲槽、水槽数量少,放置的位置不当,或环境突变,使雏鹅运动受阻,采食饮水困难,造成育雏舍空气混浊,缺乏氧气。特别是天气寒冷,单纯强调取暖、保温而忽视通风换气,再加上舍内生火炉取暖,致使舍内氧气减少而有害气体增多,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在短时间内可引起雏鹅死亡。

一般适宜的密度(每平方米育雏鹅数量),1~5日龄25只/m2,以后每5d递减5只,到21日龄降至8~10只/m2。育雏舍的空气要保持新鲜,注意通风换气,但不应使冷空气直接吹到雏鹅身上,防止雏鹅受冷而感冒。

2.4 雏鹅脱水 雏鹅脱水在育雏期比较普遍,对雏鹅危害非常大。出壳后的雏鹅,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缺乏足够的饮水都会脱水。初生雏鹅失水最早发生在出雏机里,即使出雏机内相对湿度达70%也会发生。因为雏鹅并不因湿度大而吸收水分到体内,满足自身的需要。相反机内温度高,气流速度快,潮湿而又闷热的环境,更使雏鹅脱水严重。因此在出雏机滞留时间愈长,脱水愈严重。一般孵出已达72h的雏鹅,体重减轻约为出雏时的15%。如滞留时间再长,体重则减轻到30%,此时雏鹅往往已不吃不喝。还有人认为“小鹅不能喝水,喝水会拉稀”,因此在整个育雏期,断水、间断给水或限水。其后果是雏鹅发育缓慢、体质差、代谢受阻、死亡率高。运雏时间过长,天气炎热,雏鹅体力消耗过大和失去水分,也能造成脱水。

尽量用新鲜种蛋孵化,使出雏时间一致,雏鹅整齐。每批孵化出雏,要分批拣雏,绒毛一干立即送到育雏舍,切不可在出雏箱停留过久;尽最大可能缩短运输初生雏时间,炎热的夏天运输雏鹅,要在早、晚或夜间凉爽时运输,以防脱水、中暑。如长途运输时,最好事先饮用或向口内滴服含抗生素(0.02%的氧氟沙星或氟苯尼考等)、0.1%的维生素C、电解多维(按说明书添加)和5%葡萄糖(或白糖)的混合液,对预防脱水、增加雏鹅营养具有很好效果。

2.5 其它原因引起雏鹅的死亡 因管理不当,工作中粗心大意,使雏鹅出现意外的伤害,如压死、烟呛死;开始放牧与放水天气冷、水凉、长时间或中间遇上大雨,或天气炎热,没有遮荫处,从而造成感冒、下痢或中暑而死亡。由于雏鹅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常受到狗、猫、老鼠、黄鼠狼、山狸子、蛇及鹰等敌害动物的侵害,致使部分雏鹅受伤或死亡。

在育雏期,要有专人看护,精心管理,防止意外的伤害;不得让狗、猫进入育雏舍,要定期灭鼠,防止敌害动物的侵袭,保证雏鹅的安全。

3 缺乏营养

3.1 种鹅缺乏营养 在种鹅的饲养过程中,日粮过于单一,比例不当,营养不全,造成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缺乏。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时,雏鹅出壳时间延长,肿眼和瞎眼的残雏增多,没有活力,抗病能力差;缺乏维生素D时,初生雏小而软弱;当种鹅缺乏钙、磷时,孵出的雏鹅腿、翅粗短、喙及腿骨软,前额突出,颈部水肿,腹部膨大;能量和蛋白质缺乏或不足,种蛋小,孵出的雏鹅弱雏多,活力差,死亡率高。

在配制种鹅日粮时,一定要全价,注意营养搭配,产蛋期种鹅的代谢能为11.72KJ/kg、粗蛋白15%~16%、蛋氨酸0.4%、钙2.35%、磷0.6%、盐0.35%。产蛋期母鹅过瘦,产蛋量不高,应加喂精料,特别要增加日粮中的蛋白质比例。有条件的可生一些大麦芽喂给,效果更好。千万不要对付,有啥喂啥,要科学配制日粮,方能保证种蛋质量。

nlc202309022119

3.2 雏鹅营养不全 农户饲养雏鹅,一般多用自家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及剩余饭菜等做饲料,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饲料原料质量差,发霉变质,不能满足雏鹅的营养需要,严重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另外,还有一些应激因素,影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导致雏鹅衰弱死亡。在雏鹅的饲养过程中,一定要给雏鹅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18%,粗纤维不能超过5%,钙1%,磷0.7%为宜。不能喂给发霉变质饲料,应尽量减少应激,一旦发生应激反应,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添抗应激药物,如电解多维、速补-14、维生素C等。

3.3 雏鹅缺乏维生素 维生素A缺乏,雏鹅发生眼炎,生长发育迟缓,体质衰弱,共济失调,羽毛蓬乱,可造成大批死亡;维生素D缺乏时,使体内的钙、磷代谢障碍,骨骼不能正常钙化,引起雏鹅佝偻病,生长缓慢,两腿发软,不能行走等;维生素B2缺乏时,雏鹅腿软、无力、不愿行走,消瘦,后期蹼爪、足趾向内蜷缩、弯曲。因不能行走常被踩死,常因采食、饮水困难,衰竭而死亡。雏鹅对维生素缺乏较敏感,由于雏鹅消化器官的特点,对日粮要求是体积小,营养全,如不按其全价配制日粮,则会出现维生素缺乏,使生长受阻,还能造成死亡。

预防措施是科学的配制日粮,添加足量、品质好的多种维生素添加剂,从而满足雏鹅生长需要。当发病时,要根据饲料分析、临床表现缺啥补啥,量要足,比例要合理。

3.4 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 雏鹅饲料长期单一喂给谷物饲料,或配合饲料缺乏维生素D,往往会引起钙、磷缺乏,日粮中含磷过多或比例失调,亦影响钙磷吸收。病初站立困难,跛行,后期出现死亡,死亡率在65%左右。

在雏鹅的日粮中,全价配合日粮钙含量为0.8%~1%,有效磷含量为0.4%~0.5%,钙、磷比例为2:1,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青绿饲料,并让鹅多晒太阳。

4 疾病原因

4.1 雏鹅糊肛症 雏鹅糊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症状,如雏鹅初饮或开食不及时,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育雏舍温度过低以及患其它疾病等,常导致雏鹅消化不良、生长缓慢,严重者发生死亡。雏鹅糊肛主要发生雏鹅出壳后的最初几天。

如果雏鹅出壳后48h不能及时开水,发生糊肛会明显增多。一般在其出壳后15~24h内开水。连续饮3~5d用5%糖水,不仅可预防糊肛,还可降低雏鹅早期死亡。雏鹅开食时间,以出壳后24小时左右最好,不得超过36h。不喂高蛋白日粮,雏鹅的消化机能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酶解能力还很弱,高蛋白日粮不能被充分地消化吸收,极易发生糊肛。所以,雏鹅出壳后的2~3d喂一些泡软的小米或碎玉米,以后再喂配合饲料。

4.2 雏鹅发生啄癖 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日粮配合不当,缺乏某种营养,如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特别含硫氨基酸不足;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潮湿等;光照太强或阳光直接射入育雏舍,强弱雏不分群;另外还有外伤出血,非寄生虫等。啄癖有啄肛、啄趾、啄羽、啄尾及异食癖等。由于雏鹅的攻击、争夺啄食,常造成皮破肉乱,有甚者将直肠等拖出争食,被叨的雏鹅很快死亡。

在配制雏鹅日粮时,一定要营养丰富,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充足;温度、密度适中,经常通风,育雏舍光线不能过强,可用红纸挡上门窗;在饲料中添加1%的碳酸钙(石膏),连喂5~7d。

4.3 雏鹅中毒 引起雏鹅中毒原因很多。饲料中毒,雏鹅采食发霉变质饲料或受污染的饲料中毒;雏鹅误食施过农药的蔬菜、各类饲用被农药污染的器具饮水,引起农药中毒;在治疗疾病时,由于药量过大或使用不当,造成雏鹅药物中毒,如痢菌净、磺胺药物或一些毒性大的抗球虫药物等。对于发霉变质、受到污染的饲料不能喂雏鹅,以防中毒;在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时,要事先阅读说明书或按兽医的医嘱使用,不得擅自任意增大用药量或用药次数,避免药物中毒的发生。

4.4 雏鹅中暑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温度高,湿度大,育雏舍密度大,过分拥挤,通风不良,饮水不足,热量难以散发而引起。另外,长途运输,车辆过于封闭,不通风,天气热等也引起中暑,可造成大批死亡。

夏季育雏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密度不宜过大,要注意通风换气,供给充足的饮水;长途运雏要辟开炎热的中午,要在早、晚或夜间运输。一旦发生中暑,可把雏鹅群迅速赶下水,或将雏鹅放入凉水盆内浸一会,以降低体温,促进恢复;供给充足饮水,饮用酸梅加红糖水效果更好;严重中暑的病雏可灌服十滴水6~8滴,或注射安那加0.1ml。

4.5 雏鹅应激综合症 雏鹅应激综合症发生率可高达40%~60%,死亡率为14%~21%,应激可影响雏鹅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慢,抗病力和免疫力低下。常引起大批雏鹅死亡。应激源多种多样,包括噪音、拥挤、惊吓、运输、转群、高温、寒冷、气候骤变、缺水、停电和饲料突变等。由于这些应激源的强度,持续时间,机体健康状况而引起应激症候。可发生热应激、冷应激、致惊应激、慢性应激和猝死。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平衡,在特殊情况下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注意雏鹅群的稳定,运输过程尽量减少应激对雏鹅的影响;改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通风,避免和减少噪音的干扰,给雏鹅创造一个良好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及时采用药物预防,在转群、捕捉、运输或免疫接种之前1h左右,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利血平10~15ml,或每千克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 100~200mg,同时添加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有很好地抗应激作用。也可按0.2%在饲料中加入延胡索酸,是一种应激保护剂。当雏鹅出现症状后,应立即消除应激源,在饲料中可加入维生素C 300mg/kg;或加入杆菌肽锌盐40mg/kg饲料,同时添加维生素E及亚硒酸钠,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及抗应激能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7

1 建立以高年资护士为主, 其他人员为辅的慢病管理队伍

慢病主要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6]。鉴于以上病种, 本院慢病管理中心从以上科室抽调常年从事该专业的高年资护士, 组成本院慢病管理队伍的基干力量;同时, 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为辅, 共同组成本院慢病管理团队。其中, 高年资护士与康复专业技术人员为中心固定人员;医师为机动人员, 主要帮助解决慢病病人的诊疗咨询问题。

2 明确慢病管理服务项目与具体内容

有调查发现, 在我国慢病病人中存在病情控制率低、对慢病致病因素和防控知识知晓率低的“三低”现象[7]。本院慢病管理中心基于以上三方面并结合本院实际和本院慢病病人群体特征, 开始着手制定对在本院门诊住院部诊疗的慢病病人, 开展院内外慢病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1) 阶段式问卷调查:由中心护理人员在慢病病人住院、门诊诊疗、院外居家治疗的各个阶段开展问卷调查, 以跟踪评估慢病病人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病人对慢病管理服务的需求和病人疾病的控制情况;为慢病病人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 (2) 分级分层次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作为搞好慢病管理、控制慢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8], 一直以来在慢病管理领域备受重视。本院慢病管理中心也不例外, 中心护理人员在为慢病病人提供院内外慢病管理服务时, 也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手段。但由于本院慢病病人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 其余来自各行各业各群体, 导致病人间在文化层次、经济水平、认知能力、防控意识、依从性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 本院在对慢病病人开展院内外健康教育时, 根据病人间存在的差异, 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分级分层次分解, 不同的慢病病人给予不同层级的健康教育内容, 以使慢病病人能够有效了解自身疾病、提高防控意识、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积极遵医嘱配合治疗, 具备自我护理和管理的技能和能力。例如, 对于本院慢病管理服务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服务对象, 来自农村的慢病病人, 他们在文化层次、经济水平、认知能力、防控意识、依从性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准, 因此, 本院慢病管理中心在对这一群体病人开展健康教育时, 将健康教育内容简化, 不在为病人传播有关慢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危害及居家自我护理的全过程内容, 而是简化内容, 告知病人致病因素和自身疾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并向其说明遵医嘱用药在慢病治疗和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不遵医嘱用药的后果及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负担, 帮助其迅速掌握自身疾病的关键性必备护理要点和技能, 嘱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慢病的治疗, 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自身带病生存的质量和病情的控制率, 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3) 针对性的行为、意识干预:相关研究结果证实, 慢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等密切相关, 因此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9], 也就说该病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及饮食结构、缺乏疾病防控意识有关。因此, 本院慢病管理中心护理人员、康复人员、医师分工合作, 就此对我院慢病管理服务对象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干预, 以帮助慢病病人建立正常的饮食结构, 纠正其与疾病发生相关的不良生活行为, 提高其疾病防控意识, 保证和促进疾病药物治疗的效果。具体来讲, 就是对本院门诊住院部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的慢病病人及出院居家治疗的慢病病人, 出现的上述相关问题一一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 如帮助病人戒烟、限酒、减盐控油、低脂饮食、保证营养元素的合理摄入、适量运动等, 使病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促进疾病的控制, 保证治疗的效果, 延缓病情的进展, 减少疾病的病死率、致残率, 提高病人带病生存的质量。 (4) 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慢病多病程长、迁延不愈且易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导致病人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而且医疗费用高, 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导致病人及家属在长期疾病中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 在慢病管理服务中, 护理人员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利用各种时机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开展慢病管理服务

本院在开展慢病管理服务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 创新工作方法, 做到了慢病管理服务的院内院外全覆盖。即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分级分层次的开展慢病管理服务。“走出去”就是, 本院的慢病管理服务不再拘泥于院内, 而是走入社区、走入慢病病人家庭, 采用组织病友俱乐部、开展社区慢病大讲堂、进行一对一慢病管理服务等多种方式, 对本院慢病管理服务的对象进行全程管理服务。“请进来”就是, 邀请国内外慢病管理领域专家学者来院, 定期为在本院门诊或住院、出院后居家治疗的病人 (理解力正常、行动便利、文化水平较高) 开展讲座、互动交流、示范演示等。总之, 就是要使每一位病人都能够享有符合自身情况的慢病管理服务。

4 小结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 本院慢病管理服务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 明确了服务项目与内容, 有了适应与我院实际和慢病病人实际的工作方法, 从而有效降低了我院收治的慢病病人的致残率、致死率, 提高了病情控制率和其对慢病致病因素和防控知识知晓率, 改善了慢病病人的生存质量, 减轻了其经济负担。但也有很多方面并不能完全满足慢病病人的需要, 让慢病病人满意, 还需要我院慢病管理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与慢病病人共同努力, 不断改进, 不断探索, 形成一套具有鲜明特色和病人满意的本院慢病管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欣.慢病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3) :42-44.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中国肿瘤, 2008, 17 (5) :344-345.

[3]葛卫红, 谢菡.慢病管理现状[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 20 (6) :479-484.

[4]顾东风, 武阳丰, 朱永赞, 等.“中国慢性病防治中的科学问题”香山科学会议纪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 (4) :380-383.

[5]王维民.综合性医院启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6) :63-64.

[6]程朝晖, 刘慧慧.简述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和应对策略[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6) :56.

[7]王燕, 张毅, 苗志敏, 等.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管理体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 2009, 13 (11) :42-45.

[8]谢明奎.搞好慢病管理重在健康教育[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3) :103-10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8

1 信息收集

1.1 患者的发现和登记

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应采用全科医学思维,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 全面评估病人存在的问题, 除了对慢性病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影响病人健康的危险因素。应对慢性病患者全面采集存在的问题, 具体格式如下:① 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住址和联系方式。② 疾病诊断依据。通过入户调查,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 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 记录诊断依据, 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③ 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

1.2 筛查途径

①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 收集第一手健康信息资料 。②两年一轮的渔农民健康体检或从业人员体检等, 全方位获取健康信息, 包括:既往病史、体检信息、各项健康指标重点详细记录。③门诊就诊实行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④开展一年4次以户为单位的普通人群上门服务, 利用家庭访视机会、周边群众提供信息等, 收集不在社区确诊的慢病患者信息。

2 技术操作质量标准

2.1 分析与评估

通过病史掌握情况和检查结果分析, 实行体质评价, 心理评价, 行为评价, 疾病危险因素评价, 根据个体情况, 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和病人的需求, 再评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体症与疾病的关系, 具体要求:① 诊断疾病、分级、分型和并发症。②健康风险因素评估是借客观数据来警示患者, 激励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评价分析原则上由社区责任医生完成, 如提示意识状况、危险的主诉、危险的体征, 实行转诊;遇疑难病症可递交责任医生团队共同研究制定方案, 必要时请上级医疗机构 (与本中心建立双向转诊的单位) 专家会诊得出结论。

2.2 病人的分类与分级

将筛查的对象分类, 并纳入社区管理。①高危人群, 定期 (半年) 随访一次。②可疑病人, 建议复查, 必要时协助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③已确诊的患者, 纳入慢性病社区管理, 按规范的信息收集方式, 进行慢病档案的建立, 进行分层分级, 实行慢病专案管理。

2.3 管理病人

2.3.1 随访内容

随访内容包括:①信息交流:了解患者疾病和危险因素信息, 患者治疗情况;提供良好生活方式和规范治疗的指导;②知识技能传授:如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③制定健康计划:实施健康指导, 提供健康服务;④观察病情动态变化情况, 指导患者自我监测并记录;⑤督促规范药物治疗: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 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 督促其坚持用药, 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 督促其到综合医院调整治疗方案;⑥督促定期化验检查:根据分级管理要求督促患者定期去医院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发现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可疑情况时, 应及时督促患者去医院进一步检查;⑦将患者的症状、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填写《社区慢病管理随访记录单》。

2.3.2 随访方式

①门诊随访管理:对病人预约后定期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②社区个体随访管理:社区责任医生通过在上门服务开展患者管理;③社区群体随访管理:社区责任医生通过在社区设立慢病俱乐部或服务社等各种形式开展患者群体管理。

2.3.3 信息的汇总统计

每月对慢病管理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报告, 实行《社区健康报告》制度、进行社区诊断, 准确地反映整个辖区的慢病发病及管理情况, 明确反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服务水平。

2.3.4 督导监管流程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人员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记录本、工作量登记簿和健康档案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每季度随机抽取社区责任医生、护士和计算机中居民信息管理对象20人, 进行入户核实并核对服务内容与计算机记载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其工作量和质量与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劳务补贴挂钩。针对检查所发现的问题, 及时整改和培训, 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 落实奖惩制度。

3 结果

通过慢性病规范化管理, 社区居民对慢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情况, 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控制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 在干预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4 讨论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它的发生与人类的不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环境中存在的多种因素有关, 所以也叫“现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异常疾病等, 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慢性病管理是以慢性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的综合、一体化的卫生保健体系, 其特点是以人群为基础, 重视慢性病发展的全过程 (高危管理, 患病后临床诊治、保健康复,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等) , 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 提倡资源的早利用, 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 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内外的许多经验都证实, 加强包括预防在内的医疗保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该社区采用常规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640例作为对照组, 以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社区采用健康教育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670例作为观察组。

健康教育宣传管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健康教育讲座:邀请慢性疾病专家定期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主讲者采用通俗易懂且形象化的语言及图表演示等方式对群众进行教育, 做到图文并茂, 利于群众理解。主讲者为群众重点讲解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内容, 提高群众对常见疾病的医疗知识的掌握水平。健康教育完毕后, 群众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主讲者详细、耐心地为其解答, 使其充分理解卫生健康教育讲座的内容, 提高疾病预防知识水平。②发放宣传手册, 张贴健康海报:根据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编写慢病知识手册, 并给每个居民发放宣传手册, 嘱咐其自我学习;制作与慢病预防相关的健康海报, 张贴于社区宣传栏内, 为居民提供学习健康知识的途径, 达到提高其对慢性疾病的认知水平。③个性化健康教育宣传:慢性疾病健康小组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访视, 深入群众家庭, 了解其慢性疾病发生状况, 并对发生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合理临床用药指导;慢性疾病健康小组告知居民常见的慢性疾病及发生、发展的相关知识, 了解居民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告知饮食及生活习惯与慢性疾病发生的密切联系, 健康小组对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进行及时纠正, 并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慢性疾病知识认知水平, 提高其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及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知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并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情况比较:观察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4.3%, 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认知情况:观察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认知率93.4%,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改变, 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而老年人又是多种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好发人群, 所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极大,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且长期的疾病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3,4]。所以, 探讨健康教育宣传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所采用的健康教育宣传管理主要从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张贴健康海报、个性化健康教育宣传方面进行。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资深专家能为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生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生活注意事项等, 可提高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疾病医疗卫生知识水平, 对降低慢性疾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发放宣传手册, 张贴健康海报, 为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慢性疾病相关医疗知识提供了平台, 能够使居民反复学习健康知识, 提高慢性疾病预防及治疗理念, 有助于提高居民对慢性疾病的认知水平。个性化健康教育宣传中, 慢性疾病健康小组能够深入居民家庭, 为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及良好生活、饮食习惯规划, 对提高慢性疾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大有裨益。且健康小组的深入指导, 为行动不便、年老的人群提供了慢性疾病知识指导的机会。

为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管理方面健康教育宣传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某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2012年4月-2013年4月对该社区采用常规管理, 2013年4月-2014年4月对该社区采用健康教育宣传管理, 结果发现, 健康教育宣传管理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4.3%, 较健康教育宣传管理前的11.3%明显降低 (P<0.05) 。健康教育宣传管理后, 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认知率93.4%, 较健康教育宣传管理前的80.5%明显提高 (P<0.05) 。本研究说明, 健康教育宣传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管理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管理方面健康教育宣传的意义。方法:采用常规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640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健康教育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67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知率。结果:观察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4.3%, 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认知率93.4%,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健康教育宣传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管理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宣传

参考文献

[1]李同风, 曾庆源.浅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0) :154-155.

[2]闵卫红.探讨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4 (6) :76-77.

[3]周虹.健康教育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2, 6 (15) :127-12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10

1 健康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目的。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 健康管理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来进行评价, 即根据个人的疾病危险因素, 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 动态追踪危险因素并及时进行干预。目前, 健康管理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及肿瘤等。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 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已经从以治病为目的转变为预防疾病, 维护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医学模式将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健康管理是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其是在健康学理论指导下, 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 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 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控制, 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 健康信息技术与标准等[2]。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体检;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服务;慢性病风险筛查与跟踪管理。

2 开展“零级预防”, 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

转变观念开展“零级预防”, 实现慢性病防控策略前移。对于吸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等危险因素, 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危险因素在社会上的流行。通过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等使个体认识到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的危害, 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远离危险因素。慢性病防控不能限制在生命的某个阶段, 而是要贯穿从胎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 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用药, 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抵御疾病、恢复健康, 具有丰富的内涵。零级预防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健康管理学的兴起, 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发展, 预防疾病、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更加被重视。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控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是实现预防为主, 推动医学服务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干预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相信在贯彻“零级预防”理念, 实现慢性病防控战略前移的过程中健康管理将发挥更大作用。

3 加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

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已成为目前制约健康管理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与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是当前我国健康管理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但理论与相关政策研究滞后, 学科与专业未纳入国家学科目录;正规的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相关人力资源匮乏;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数量多、发展快, 但普遍对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内涵建设薄弱。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 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适应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 势必在慢性病防控中将彰显出独特优势[3]。

4 综合性医院应启动慢性病管理服务

在现行的医疗模式下, 大多数慢性病患者首选到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我院在对体检后新诊断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后续治疗调查显示, 95%的患者愿意选择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和管理。但各级综合性医院在慢性病管理方面, 多以专病门诊的形式开展服务, 其虽能提供规范性诊疗服务, 但因门诊服务条件受限, 患者多, 服务多停留在临床诊治, 无法真正确保服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因此, 各级综合医院要尽快适应我国慢性病服务新需求, 充分利用医疗技术资源优势, 探索慢性病管理方法,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建立信息档案, 利用信息网络, 开展双向转诊, 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 进一探索丰富慢性病管理手段。

4.1 开设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

门诊及体检筛检出的各类慢性病患者, 由临床医学专家进行专科会诊, 制订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 进行规范化治疗。

4.2 收集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调查。

详细记录病史、生活习惯史 (吸烟史、饮酒史、睡眠史等) 、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利用信息网络, 开展双向转诊, 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 指导患者就诊, 定期复查, 采取深入性的生活方式干预, 长期有效监控等措施, 切实改善生活方式, 使慢性病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4.3 大力开展健康宣教。

通过开展面对面健康咨询, 个体化健康指导, 定期举办健康讲座, 开设医院健康网站、教育处方、专栏等形式, 重点围绕慢性病管理相关知识开展多渠道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针对新患者可能出现的失望、恐惧、焦虑或紧张的情绪, 可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通过心理评估与指导, 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正确看待疾病, 树立控制好病情、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下, 综合性医院必须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需要, 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 建立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服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5) :1011-1012.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3) :215-21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1月至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时,符合后续服务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1389例,其中男856例,女533例。年龄24~68岁,平均(42.5±8.6)岁。本组人群主要来自5个机关事业单位,既往体格健康,否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肿瘤等病史。但在健康体检中提示有高血压;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肝肿瘤、肾肿瘤、肾上腺肿瘤、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X线、CT发现肺部肿瘤,消化道钡餐和内镜检查发现胃肠肿瘤等;血液检查发现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肝功能等各项指标异常。针对不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供后续服务管理一年,详细记录体检和后续服务结果,并进行对比研究。

1.2.1 信息采集。

对所有体检者按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生活行为、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等健康危险因素作为重要信息进行采集,详细记录个人健康体检结果,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相关疾病防治常识的知晓情况,建立完整的个人健康信息电子档案。

1.2.2 体检项目。

根据不同健康危险因素和易患疾病的差异,以及个人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由医学专家指导体检者选择适合个体化或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项目。

1.2.3 健康体检。

为提高体检质量,优化服务流程,缩短等待时间,由导医根据体检项目合理引导,接诊医生仔细全面检查,严把质量关,确保健康体检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1.2.4 健康评估。

对健康体检所获信息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评估健康高危因素和疾病预报,及时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亚健康状态、疾病前期和早期患者,并制定早期干预和康复指导计划,有效的控制健康危险因素。

1.2.5 分类管理。

对每人健康体检中的各项检测指标实行严格复核制度,确定后续服务对象,按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疾病人群,进行分类干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

1.3 后续服务管理体系

按照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管理体系的要求,选择健康体检中符合后续服务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389例,采取电话回访、预约复查、健康咨询、信息补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健康促进、心理疏导、行为干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全程医疗保健后续服务管理。

1.3.1 健康咨询。

针对个体健康体检者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开通专线,由资深专家进行健康咨询和问题解答。

1.3.2 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体检人群中共性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教育,采取专题讲座、问题解答和健康手册等形式,分类指导,提升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和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提高自我预防保健能力。

1.3.3 电子档案。

对新收集与健康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不断补充并录入电子档案中,受检者可随时查阅自己的体检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临床进一步诊治和定期健康体检提供可靠依据,避免重复检查,节省就诊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1.3.4行为干预。

其核心就是制定行为干预性计划和措施,纠正不良生活行为,合理平衡膳食,加强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健康危险因素,改善亚健康状态,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1.3.5 心理疏导。

针对不同个体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的患者,采取心理测验,心理访谈,心理疏导等形式,消除恐惧心理,缓解精神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3.6 医疗服务。

对患有严重疾病,特别是可疑肿瘤者,迅速开通诊疗“一路通”的便捷服务,由体检中心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安排检查和治疗全过程,如预约专家,安排检查、住院、手术、化疗、放疗等后续服务项目。

1.3.7康复指导。

对手术后需要康复者,建立康复档案,由康复师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康复,康复预警,温馨提示,追踪康复计划落实情况等。

1.3.8 预防保健。

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和个人习惯以及治疗后的反应情况,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和保健方法。由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实施。

1.4 疾病评判与健康管理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制定健康管理目标,对比分析与评判后续服务管理疾病前后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指标恢复正常者为后续服务有效;低于原指标为改善;无改变为无效。我们将经检查确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1389例分为血压异常组、血糖异常组、血脂异常组、尿酸异常组、肝功能异常组、脂肪肝组和肿瘤组等7个组,采取全程后续服务管理。

1.4.1高血压病的健康管理。

(1)诊断标准:根据W H O《高血压治疗指南—1999》,成人(≥18岁)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和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2)管理目标:通过健康教育,掌握防治高血压病的常识与方法,建议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减轻体重,适当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睡眠,心情舒畅,由心血管病专家制定降压目标,每天监测血压1~2次,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药物干预,使血压逐渐下降并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

1.4.2 糖尿病的健康管理。

(1)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空腹血糖(Glu)≥7mmol/L(126mg/dl);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O G T T)水平≥11.1mmol/L均为确诊糖尿病。Glu≥7.0mmol/L,OGTT≥7.8mmol/L为血糖异常。(2)管理目标:通过健康教育,掌握防治糖尿病的常识与方法,建议控制饮食,戒烟限酒,减轻体重,适当活动,心理疏导,由内分泌科专家制定控制血糖目标,每周监测血糖1~2次,控制危险因素,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1.4.3 血脂异常的健康管理。

(1)诊断标准:血清中的甘油三脂(TG)≥1.7mmol/L,胆固醇(TC)≥5.2mmol/L为血脂异常或高血脂症。(2)管理目标:通过健康教育,掌握防治高血脂症的常识与方法,建议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戒烟限酒,减轻体重,适当体育运动,生活要有规律,心情保持舒畅,由心血管病专家制定降脂目标,每月监测血脂1次,控制危险因素,使血脂下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1.4.4 肝功能异常的健康管理。

(1)诊断标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U/L为肝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除外。(2)管理目标:通过健康教育,掌握防治肝病的常识与方法,控制高脂肪饮食,适当增加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戒烟戒酒,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心理疏导,由消化科专家制定降脂目标,每月监测肝功能1次,控制危险因素,使肝功能恢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1.4.5 尿酸异常的健康管理。

(1)诊断标准:尿酸(UA)男≥440μmol/L,女≥3 5 7μm o l/L,为高尿酸血症。(2)管理目标:通过健康教育,掌握防治痛风的常识与方法,控制海产品、豆制品饮食,要低盐饮食,适当增加高纤维素饮食,戒烟戒酒,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心理疏导,由肾病专家制定降脂目标,每月监测UA 1次,控制危险因素,使UA恢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1.4.6 脂肪肝的健康管理。

(1)诊断标准:以腹部彩色超声检查为判断标准,慢性肝病除外。(2)管理目标:通过健康教育,掌握防治脂肪肝的医学常识与方法,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增加高纤维素饮食,戒烟戒酒,注意休息,体育运动,心理疏导,由消化科专家制定脂肪肝胆囊炎的控制目标,每3个月超声监测1次,控制危险因素,使脂肪肝的程度减轻或恢复正常。

1.4.7 肿瘤患者的健康管理。

(1)诊断标准:以彩色超声、X线、CT、相关肿瘤标记物、上消化道钡餐、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2)管理目标:所有肿瘤患者均限期手术治疗,对恶性肿瘤给予综合治疗,并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指导,加强营养,功能锻炼,由专业医师手术并制定检查和治疗方案,每3个月进行相关指标监测,动态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所有资料分别进行编号录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后续服务对血压的影响变化

血压异常者后续服务管理1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平均值分别由管理前的1 3 9.6 5 m m H g和8 8.4 5 m m H g降至1 2 7.5 6 m m H g与78.56mm Hg(P<0.05,见表1)。

2.2 后续服务对血脂的影响变化

血脂异常者后续服务管理1年后,血脂明显下降,平均值由TG2.37mmol/L和TC 5.86mmol/L分别下降为TG1.35mmol/L与TC5.12mmol/L(P<0.05,见表1)。

2.3 后续服务对血糖的影响变化

血糖异常者后续服务管理1年后,平均值由G l u 6.7 4 m m o l/L和O G T T 8.9 8 m m o l/L分别下降为Glu5.46mmol/L,OGTT6.58mmol/L(P<0.05,见表1)。

2.4 后续服务对肝功能的影响变化

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均系脂肪肝患者,血清ALT 51.89U/L,AST50.56U/L。后续服务管理后肝功能恢复正常(P<0.05,见表1)。

2.5 后续服务对尿酸的影响变化

体检时UA男581.74μmol/L,女408.67μmol/L。后续服务管理后尿酸恢复正常(P<0.05,见表1)。

2.6 后续服务对脂肪肝程度的影响变化

经腹部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38例,采取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健康指导等方式,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加强有氧运动,减轻体重,食清淡食物,戒烟戒酒,使脂肪肝的程度有明显改善,大部分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7 后续服务对肿瘤患者转归的影响变化

本组经常规物理检查及超声、X线、CT、上消化道钡餐和内镜检查发现肿瘤患者56例,其中良、恶性肿瘤各占50%,手术治疗55例,康复53例,死亡3例。确诊后我们及时安排手术治疗,对恶性肿瘤进行放疗、化疗、内分泌和中医中药治疗。并在治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对手术恢复后进行肢体和病变区域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见表3)。

3 讨论

3.1 健康体检的发展趋势

健康体检不再是单纯的体检,而是向后续服务的全方位发展:(1)健康体检业务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即由原单纯性健康体检向多学科合作的健康体检后服务发展,包括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指导、医疗保健等全程服务管理;(2)健康体检由专项服务型向质量控制发展,即重视体检服务规范化、体检质量标准化、体检管理科学化;(3)健康体检管理向电子信息化发展,即健康体检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数字化,实现电子健康档案、资料分析和网络发布,信息共享;(4)健康体检市场向正规化、产业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

3.2 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的重要意义

健康体检的核心在于能否真正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管理。所以,完善的后续服务,科学的健康教育,有效的健康干预,先进的健康促进,是实现健康管理计划和目标的完整体系。因此,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无病的健康人,能够从健康体检中心得到健康促进的价值提升;对于健康体检中发现疾病的人,能够提供无缝隙的疾病后续服务管理。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的开展,突破了健康管理仅服务于健康群体,一旦发现疾病,便转入以治疗为代表的疾病管理阶段,拓展了健康管理的范围与模式。给健康体检者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体检[2]。

3.3 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管理体系的应用

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的主要任务是为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病人或亚健康状态,根据个体或群体的需求提供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等专项后续服务。根据检查发现的健康信息,通过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对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代谢紊乱指标、发生代谢紊乱的危险度、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度的频率及其动态等进行分析评估,形成群体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资料,提出群体干预计划的建议。对个体或群体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重大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者,立即开通疾病诊疗“一路通”服务,由体检中心负责具体联系、安排后续的检查和治疗,依托大型医院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完善的后续医疗康复服务,如预约相应的专家就诊,及时安排检查、住院和手术等。本组56例肿瘤病人中良恶性各占50%,均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手术率达到98.21%,康复率达94.64%。因此,我们对个体或群体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慢性疾病、疾病危险因素或亚健康状态,特别是与饮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及高危群体,进行以饮食、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性措施,或仅需要药物短期治疗者进行后续服务。对特定疾病群体,由专家根据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程度,制定健康干预计划,集中进行健康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健康指导,健康答疑等形式,如糖尿病管理、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管理等。对亚健康状态群体,采取医学科普宣传教育,促进健康,如改善生活方式、缓解精神压力、适当有氧运动、平衡营养膳食咨询等相关内容。尤其对患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疾病者,饮食习惯和体育活动是身体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3]。生活要有规律,纠正不良习惯及嗜好,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等。

参考文献

[1]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2):67-70.

[2]王燕.健康管理理论在健康体检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06.

上一篇:急性肺静脉曲张下一篇:破解企业组织转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