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

2024-06-13

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共7篇)

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 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已将慢性病防治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把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到重要位置[2]。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重要职责单位,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及慢性病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疾控中心慢病科承担着对基层单位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日常工作管理和考核。通过2年多项目的实施, 将我市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现状归纳整理进行研究探讨, 目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 现状

1.1 制度和人员配备

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中, 首先要有一支专业队伍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 我市各基层医疗单位全部都制定了高血压管理工作流程和糖尿病管理工作流程, 但在制度执行上有一定偏差。在专业人员配置上大部分单位的人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而社区慢性病防治人力资源状况是决定慢性病防治工作效果的关键[2]。目前我们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有三种模式, 一是一部分乡镇卫生院能利用村医开展工作, 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每1~2个村配1名村医, 由村医发现并随访管理慢病患者;二是部分社区由若干护士包社区发现患者, 有1~2名医师负责随访;三是建立医师团队, 每个社区配1~2名医师和护士负责该社区全部慢病健康管理工作。从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少, 基本没有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 大部分单位以护士为主, 对慢性病的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 不能为患者和居民提供很专业的健康指导, 从而降低了慢病健康管理的工作质量。

1.2 慢病患者发现、登记

慢病患者的发现是实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目前我市主要是通过社区责任医师、护士、村医入户调查发现登记慢性病患者, 建立健康档案, 而不是在就诊过程中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目前全慢病患者的发现和登记率高血压为33%、糖尿病为36%, 同时质量上存在一定问题, 有些患者只是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就建档, 不符合诊断要求。全市基层医疗单位能开展诊疗项目的大部分单位建立了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 只有少数几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日常免费血糖检测项目;血压监测率不能达到100%。

1.3 慢性病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为患者和居民提供慢病防治相关知识手册、健康知识讲座、在高血压日、糖尿病日、卒中日、无烟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开展宣传活动。基层单位对此项工作比较重视, 健康知识手册内容充实、生动、品种数量较多, 好的单位能在患者就诊中随时免费得到;健康知识讲座针对性较差、形式单一, 不能完全被居民所接受。

1.4 高危人群干预

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是指有肥胖、吸烟、饮酒、血压、血糖偏高、高血脂等人群, 高危人群的发现是关键, 目前为止, 基层单位此项工作还停留在形式上, 只是在慢性病患者中找到一些有上述危险期因素的人员登记, 并没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

1.5 慢病患者规范化管理

对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是指每年为患者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用药指导、生活方式评估和1次免费的体检, 农村由村医随访的患者一部分能做到面对面随访, 一些打工在外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能电话随访;城市社区有一部分老年患者能经常到社区测血压、血糖, 做到面对面随访, 但大部分年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只能通过电话随访, 面对面随访率很低, 体检率也不高, 使规范化管理率较低, 高血压仅为建档患者的56.3%, 糖尿病为建档患者的67.9%。

2 对策

2.1随着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 以及人们对慢性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掌握不够, 居民对慢性病防治服务需求在不断上升, 而社区卫生人员素质状况不高, 不能满足目前需要。欲全面推进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 落实实施国家相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必须从决策层、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和非专业队伍三个层面共同加大慢性病防治人力资源开发力度[2]。社区人员的聘用制度、准入制度、考核机制等实施都有助于改善基层专业人员的结构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2如何发现慢性病患者并进行健康管理一直是困惑基层单位的技术问题, 慢病筛查工作, 入户摸底, 收集信息, 由家庭责任医师团队成员给予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摸清居民基础健康信息及慢性病患病情况, 对于老年人重点详细询问有无慢病史,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等, 且做好入户体检。对所有35岁以上患者实行首诊测血压[6]是一种工作方式, 但经常遇到居民认识程度不够、不配合、入户难、劳民伤财等问题, 这就提示我们应建立一个全市疾病信息网, 同时应在综合医院全部实施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血糖制度, 使在不同医疗单位就诊的患者在一个信息网上, 实现资源共享。

2.3对慢性病进行预防与治疗是社区提供的重要卫生服务之一, 在当今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 社区必须提高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大工作力度。进行慢性病防治时, 社区应该依据不同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症状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工作[4]。从政策建议和实施模式两方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3]。

2.4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目前我们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只是医疗机构单方面提供服务, 由于宣传不够或多种原因, 慢病患者和居民并不能全部接受此项服务, 使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不能形成良性的运转, 降低了工作质量。应探索建立群众可接受的服务模式, 使健康管理医师与社区居民形成供需关系, 才能更好地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

3 讨论

我国慢性病在疾病谱中的比例 (58%) 已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2.25%) [1], 成为人民生命与健康的最大威胁, 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及低控制率引起了全社会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将“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 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 对于慢性病的综合防制和社区卫生服务都有重要意义[5]。结合我国的国情, 建立一种能够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行为习惯、饮食、用药方法以及运动等方面进行指导, 连续、有效地监测和干预, 帮助患者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将生活方式调整到最佳状态, 从而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 减少卫生费用支出,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

基层医疗机构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应树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 充分认识实施健康管理的现实意义与其作用于慢性病的可行性, 改变医学服务模式, 由过去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 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服务, 针对慢性病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相关危险因素帮助居民远离高风险行为, 最终实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达到降低慢性病发病的目的。

摘要: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分析, 了解和掌握基层慢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在开展业务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和考核的基础上, 对此项工作是否有促进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 是以全科医师为核心, 包括社区护士、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等, 以社区居民为对象, 对健康和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评估和干预的管理过程。社区健康管理可为居民提供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 跟踪个人健康状况, 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慢性病是指高血压、糖尿病;慢病健康管理主要包括5方面, 一是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制度和合理的专业人员配置, 二是对患者的早期发现、筛查并登记, 是否建立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和开展免费血糖检测项目, 三是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四是对慢性病高危人群 (肥胖、吸烟、饮酒、血压、血糖偏高、高血脂等) 进行干预, 五是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结果 全市共有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5家卫生院共128家基层医疗机构, 我们抽查考核25家, 5方面全部做到位的几乎没有, 50% (13/25) 以上单位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 主要以护士为主, 5家乡镇卫生院有村医参与, 7家社区有全科医师参与, 但只有1~2名;80% (20/25) 的单位建立了建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 只有1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日常免费血糖检测项目, 血压监测率均不能达到100%。基层医疗机构慢病健康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要在政策建议和实施模式两方面认真研究, 并加强培训、技术指导和考核力度, 提升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家骥, 李芳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23 (24) :1-2.

[2]何婷婷, 洪倩.安徽省社区慢性病防治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6 (3) :233-236.

[3]徐文君.健康管理理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 2010.

[4]沈承军.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方法与流程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6) :849.

[5]周芬, 孙玉梅.健康管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 :42-44.

[6]韩敏燕.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及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1) :253-254.

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 篇2

第五条 为了努力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持续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做好职业卫生工作,按照国家规定要求,成立神东煤炭集团公司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董事长

副组长:分管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成 员:工会副主席、安监局副局长和总工程师、人力资源部经理、生产管理部经理、机电管理部经理、工程管理部经理、通风处处长、神东总医院院长、各基层单位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监局,办公室主任由安监局分管副局长兼任。

按照国家规定和管理序列要求,公司须在安监局设立专职管理机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处,负责全公司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日常工作。

公司所属各单位,对现有安全管理部门要增设一名职业危害防治管理人员,负责业务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如果现在没有安全管理部门,那么也要明确一名兼职管理人员,负责职业危害防治业务范围内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 公司各单位要成立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由安全管理办公室配备的专(兼)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日常工作。

第七条 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安排部署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二)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危害防治要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

(三)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

(四)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不宜从事本岗位的员工,要及时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五)组织职业病患者诊疗。

(六)定期、不定期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或落实部门按期限解决。

(七)开展对各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检测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 篇3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性病疫情管理,现况调查

近年来,我国性病(STD)发病率持续、快速升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防治任务日益繁重[1]。据我国报告的STD疫情分析,梅毒发病率明显上升[2],一直位居我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第3位,仅次于乙型肝炎和肺结核[3]。医疗卫生机构是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来源,其疫情管理质量和报告病例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为了解淮安市性病疫情管理人员现状,加强疫情管理队伍建设,我们于2014年10月对淮安市所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淮安市市直属及8个县(区)26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性病疫情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共40人。

1.2调查方法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性病艾滋病科组织专家讨论、修改,设计了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梅毒和淋病诊疗知识、 诊断要点及上报要求、梅毒和淋病病例核查方法、性病防治和管理知识等。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性病艾滋病疫情管理人员召集于淮安市CDC培训,在培训之前集中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无计名填写,现场收回。

1.3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pi Data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因素分析。

2结果

2.1人口社会学特征40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5、女性25名,分别占37.5%和62.5%。年龄20~29岁、 30~39岁、40~49岁和≥50岁组分别为9、15、6、l0人。文化程度主要为大学本科和大专,分别为60.0%(24/40) 和27.5%(11/40),硕士学历的占12.5%(5/40)。调查对象所学的专业主要为临床和公共卫生,分别占35.0% (14/40) 和32.5%(13/40)。 中级职称 的占55.0% (22/40),初级职称的占20.0%(8/40)。现从事的专业以公共卫生为主,占47.5%(19/40);临床专业占17.5% (7/40)。从事性病防治工作≤4 a的占30.0%(12/40), 5~9 a的占22.5%(9/40)。机构行政级别主要为县(区) 级和市级,分别占62.5%(25/40)和30%(12/40)。所在机构领域主要为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占55.0%(22/40)和30.0%(12/40),皮肤性病防治机构占12.5%(5/40)。

2.2梅毒知识知晓率调查对象对梅毒的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两个知识点的知晓率最高,均为97.5% (39/40),对胎传梅毒诊断要点的知晓率为67.5% (27/40),对梅毒明胶凝集试验 (TPPA) 和筛选试验 (RPR)阳性报告标准的知晓率为52.5%(21/40),对“苍白螺旋体的特点”的知晓率为42.5%(17/40),知晓率最低的是“梅毒血清学试验概念”和“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分别为20.0%(8/40)和35.0%(14/40)。

2 . 3梅毒防治知识影响单因素分析不同年龄段 (≤40和≥41岁)的调查对象在梅毒“苍白螺旋体的特点、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男性淋球菌感染者尿道分泌物取材时限”3个知识点的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共卫生和非公共卫生专业的调查对象在“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确诊病例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文化程度和高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在“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胎传梅毒诊断要点、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3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公共卫生的主体部分,其人力资源决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疾病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5]。2004年我国启动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使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6],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整个传染病疫情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传染病疫情网络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着整个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效率和质量[7]。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疫情信息报告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敬业精神直接影响着性病艾滋病防治效果。本次调查利用淮安市性病艾滋病防治与管理培训班,对来自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40名性病疫情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病疫情管理人员对“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知识点知晓率较高,对实验室检验知识“苍白螺旋体的特点、男性淋球菌感染者尿道分泌物的取材时限、梅毒TPPA和RPR试验阳性的报告标准、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以及胎传梅毒诊断要点”5个问题知晓率较低,对基础知识“梅毒血清学试验概念和法定传染病的种类”知晓率最低,分别仅为20.0%、35.0%。调查中还发现,有85.7%的调查对象除了从事性病(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还兼职其他工作, 兼职项目最多达4项,86.5%的调查对象近3年接受过性病相关培训,大多为2或3次。

注:TPPA 和 RPR 分别为梅毒明胶凝集试验和筛选试验。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梅毒防治与管理知识知晓率比较,“苍白螺旋体的特点、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男性淋球菌感染者尿道分泌物取材时限”3个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1岁组知晓率低于≤40岁组。原因是这部分人群为青壮年,在机构内属中坚力量,工作和学习热情高,培训、进修学习和晋升机会都很大,受领导重视,这与国内刘学成等[8]调查结果一致。不同专业的性病疫情管理人员在“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确诊病例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梅毒的诊疗知识欠缺,知晓率低于非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但对于防治管理知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知晓率高于非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同文化程度的性病疫情管理人员在 “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胎传梅毒诊断要点、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知晓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说明良好的教育水平和较高的文化程度可以提高对梅毒防治的知晓率。

注:TPPA 和 RPR 分别为梅毒明胶凝集试验和筛选试验。

注:TPPA 和 RPR 分别为梅毒明胶凝集试验和筛选试验。

总之,淮安市性病防治工作人员总体素质较好,对性病疫情管理知识方面知晓率较高,但对性病防治知识、尤其是梅毒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次调查结果与文献[9-10]的结果基本一致。尽管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梅毒诊断标准》,规范了梅毒分类和诊断, 但由于梅毒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诸多非医学因素不同程度的干扰,梅毒的诊断治疗现状仍比较混乱[11]。由于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梅毒诊断知识掌握不到位,管理人员过度报告等原因,导致报告的梅毒疫情虚高,分期 / 分类不正确,或者误报,且与漏报并存[12],提示需要对性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

浙江省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全文 篇4

第一条 为预防和控制性病传播蔓延,保障公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浙江省取缔卖淫嫖宿活动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性病包括艾滋病、梅毒、淋病以及非淋菌尿道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软性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性传播疾病。

第四条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性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性病防治规划。

第五条 性病防治是全社会的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当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性病防治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第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性病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皮肤病防治站(院)是各地性病监测机构,未设皮肤病防治站(院)的,卫生防疫站为性病监测机构。

部队、铁路、工矿企业、劳改、劳教等单位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承担本单位的性病监测防治任务,并接受当地性病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七条 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必须对供血员、血液及血液制品实行严格检查,对针灸、注射、手术等器械和敷料必须严格按规程进行有效消毒,以防止性病的血源性和医源性传播。

第八条 婚前(限于城市和县城关镇)、产前、供血、大中专学校招生、参军、就业等健康检查,保育幼托、饮食服务、旅游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的健康检查,在境外居住一年以上的入境公民以及经批准入境定居或者工作的华侨、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健康检查,都必须把性病列为检查项目。性病检查由性病监测机构承担或指导。

凡查出的性病患者,未治愈前不准结婚、供血、入学、参军和继续从事保育幼托、饮食服务、旅游等工作;发现孕妇患有梅毒、艾滋病及艾滋病毒感染的,应当采取措施中止妊娠。

第九条 对收容的流浪乞讨人员,民政部门应当通知收容遣送站所在地的性病监测机构,进行性病检查,对其中的性病患者出具“性病检查结论证明书”。收容遣送站将性病患者遣送回原籍时,应当将其患性病情况通知其原籍的性病监测机构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对其落实治疗措施。

第十条 对行政或者刑事拘留、收审、逮捕的性违法犯罪人员和强迫、引诱、容留他人卖淫的犯罪人员,公安部门应当通知当地性病监测机构进行强制性性病检查,并对发现的性病患者实行强制治疗。对因性罪错和犯强迫、引诱、容留他人卖淫罪被判徒刑或者处劳动教养的人员,在送劳改、劳教机关时,应当由当地性病监测机构出具“性病检查结论证明书”。

第十一条 劳改、劳教机关对患有性病的劳改、劳教人员,应当集中管理,定期诊治,严防传播。劳改、劳教人员中的性病患者,在刑满释放或者期满解教时,性病尚未治愈的,劳改、劳教机关应当在释放或者解教通知书中予以注明,并通知当地性病监测机构和本人原工作单位或者原居住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继续对其落实治疗措施。

第十二条 外国人中的性病患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乡、镇(街道)卫生院及其以上的各级医疗单位,部队、铁路、工矿企业、劳改、劳教、收容遣送单位的医疗保健部门,都应当开展性病诊治业务。村卫生室及个体开业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发现性病或者疑似性病患者时,不得擅自进行治疗,必须将其转至上述开展性病诊治业务的医疗保健单位确诊和治疗,并且报告当地性病监测机构。

第十四条 依据第十三条规定开展性病诊治业务的医疗保健部门,对确诊的性病患者应当做好登记工作,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性病监测机构报告性病疫情。

第十五条 艾滋病的控制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从事预防、医疗和保健工作的人员确诊或者疑诊发现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应当立即向当地性病监测机构报告。性病监测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当于十二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其他人员发现疑似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当就近向预防、医疗和保健机构报告。

(二)对发现的艾滋病患者,性病监测机构应当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将其送至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治疗。

(三)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疑似艾滋病患者及与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性病监测机构除及时报告外,还应当根据预防需要,对其部分或全部实施下列措施:1、留验;2、限制活动范围;3、医学观察;4、定期或不定期访视。

(四)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尸体必须就地火化。

第十六条 分散在社会上的性病患者的检查治疗费用,原则上应由本人自理或由所在单位支付。劳改、劳教人员以及收容遣送人员在收容遣送期内的性病检查治疗费,分别由有关部门列入单位预算解决。

第十七条 对认真执行本办法,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表扬和奖励。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七、八、十三、十四、十五条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对依照本办法执行性病防治任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威胁、报复,扰乱性病防治工作正常进行,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对其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 篇5

目前慢性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含隐匿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 (Ⅱ期以上高血压, 限50周岁以上人群) ;脑血管病恢复期;肝硬化失代偿期;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晚期;精神疾病;红斑狼疮;帕金森综合征;多耐药肺结核;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其特点主要是常见、多发, 起病缓、病程长, 经常反复发作, 治疗效果不显著, 有些几乎不能治愈, 增长幅度快、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慢性病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从发达国家最先蔓延过来, 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 传染病大幅下样, 所以慢性病在发达国家上升, 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到20世纪初的时候我们医学模式发生转变, 从原来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也揭示了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发达国家试图开发新的药物、器械但是效果不佳, 到现在为止, 慢性病治疗仍然是全球性的难题。美国从60年代开始倡导健康生活, 多参加运动、做好心理调整等, 为了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理念、行为做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 也花200多亿美元的资金, 虽然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经过几年宣传教育以后, 美国慢性病减少50%, 其中脑卒中少了75%, 高血压少了55%, 糖尿病少了50%肿瘤少了三分之一, 由此奠定了健康管理兴起。通过健康管理,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可以预防47%的早死, 但是通过如果新的药物、提高医疗技术和手段等措施仅预防11%的早死, 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到通过健康管理取得很好的回报。

这是英国研究, 2010年英国癌症研究会的一个资料, 每年确诊的癌症患者中, 超过40%和吸烟、酗酒、缺乏蔬菜水果等不良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健康寿命取决于什么?我们人类健康的60%取决于自己, 也就是生活方式, 15%由遗传决定、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环境因素。从影响健康因素来看, 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占最主要的地方, 所以经常说健康在我心中、健康自我管理。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大会也提到健康“四基石”概念, 说60%健康的影响因素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也是经过国内外许多国家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来的, 这里边我们已经看到合理膳食排在第一位, 说明合理膳食在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和世界发展经济一样的, 随着我们国家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慢性病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我们国家疾病死亡谱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国家卫生部统计数据, 死于慢性病1953年占全部24%, 1999年占75%, 2010年上升到85%。我们国家死亡的主要病还是慢性病, 同时慢性病对于国家经济和个人家庭经济也造成很严重的负担, 这是国家卫生部的数据, 中国慢性病占疾病负担的69%左右, 到2015年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超过31500亿人民币。国家卫生部2009年做过调查, 调查31个省市自治区, 调查年龄15~69岁, 人数将近8万人,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6.48%,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也都有所不同, 其中健康素养最低的就是慢性病预防素养, 所以从慢性病预防素养数据低和我们国家慢性病发生发展速度快紧密相关的。

美国一个博士曾经对美国将近40年资料进行分析, 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健康素养低、健康素质差、健康质量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果健康素养低就会出现健康状况差、急诊室就医多、住院率高、死亡率高。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睡眠不规律、饮食失衡。饮食失衡里边常见的问题一个是不良的嗜好、过营养现在说的热能过多、饱和脂肪酸过多等、海洋营养缺乏, 比如膳食纤维不足、微量营养素不足等都是常见的饮食失衡的问题。

防治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防治机构,科研管理,思考

防治机构的科研工作在机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而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整体科研水平。

1 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防治机构的科研管理没有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那样能够形成独立体系, 对于人事、财务等部门的依赖性较大, 这就导致了科研工作的考核、经费的周转与科研人员流动等方面一系列问题。一些中小型单位或是没有科研管理部门, 或是由其他行政科室人员兼任, 并没有专人对全机构的科研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

1.2 对科研项目的监督力度不够

每年国家对防治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投入, 然而在项目层层下达之后, 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重大项目却都简单完成, 浪费了国家大量的科研资金, 而成果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也大打折扣, 不能保证科研质量。同时有的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称, 突击搞科研, 低水平重复的科研项目较多, 造成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1.3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科研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学科, 特别是有的科研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研管理人员即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极强的组织协调、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服务意识。目前有的科研管理人员也许是对自身岗位的认识存在误区, 只单纯注重行政管理职能, 而忽略了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不能很好地胜任科研管理工作, 导致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尴尬局面。

2 加强科研管理的方法

2.1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注重科技创新

防治机构要按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科研基金管理、科研成果及专利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鼓励科技创新。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和项目实施监督制, 对于那些科技含量不高, 低水平重复的科研项目不予支持, 杜绝一切投机取巧, 偷工减料现象。以管理促科研水平的提高, 使科研管理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2.2 管理理念的提升

以“超前性管理”来提升科研管理理念。所谓超前性管理, 就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对未来预测的基础上, 提前进行决策, 采取措施迎接挑战, 使科研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防治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的超前管理主要体现在科研立项、选题、成果等管理的超前性上, 把与科研有关的工作向其形成的源头延伸[1]。及时了解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 做到每一步工作有计划, 不等不靠, 主动出击, 超前进行科研工作安排, 超前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2.3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2.3.1 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方针政策

随着信息化发展, 防治机构科研工作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明显, 及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认真学习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法规政策, 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 并能灵活运用于具体工作中, 是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同时一定要把握住科研方向, 对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申报及奖励制度、程序及方式要了然于胸, 了解科研的动向及进程, 及时捕捉、分析、收集、反馈给科研人员, 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研究。

2.3.2 深入研究科研管理方法, 提高服务意识

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而应该是调控、服务和保障的关系。虽然目前科研成果与职称晋升密切相关, 获得科研成果似乎是科研人员自身的最大利益, 但科研成果的取得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医院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造福百姓。因此, 管理者的工作都应该围绕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有利于人才的成长[2]。

2.3.3 加强组织协调能力,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现代科学研究不再是单一、传统的研究模式, 已从多部门、多专业的研究发展为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攻关模式, 所涉及的学科多、部门多、人员多, 因此, 必须协调运行, 密切配合, 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从中组织协调, 把握全程, 采取积极说服引导予以解决, 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能, 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3]。

2.4 认真做好科研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科研管理应做好课题、成果、论著、人才、经费等几方面及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科研项目在申请、立项、验收、结题鉴定过程中, 项目申请书、研究报告、观察病例、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论文、论著等各种资料信息, 应认真归档、整理、及时更新。这不仅有利于领导掌握科研动向, 而且有利于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 为其提供第一手的数据, 对于项目的中期检查、考核、结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防治机构的科研管理也应与时俱进, 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使科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正规化, 促进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防治机构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蓉, 朱方石, 王春如, 等.教学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思考.现代医院管理, 2008, (2) :37-39.

[2]胡显文, 陆军.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科学与伦理.国外科技动态, 2000, (2) :4-8.

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 篇7

关键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分类干预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共10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其中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主要是指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服务内容包括慢性病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现阶段,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建立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分类干预成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 分类干预的过程就是慢性病患者全程动态管理的过程。因此, 该环节的实施, 直接决定慢性病患者的发病率、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

1 分类干预对象

包括一般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

2 分类干预现状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缺少详细的社会调查资料, 管理人群较少, 大多为门诊就诊的固定患者。重视慢性病患者管理, 忽视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干预, 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发病率。未对慢性病患者开展持续、有效的随访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缺乏, 尤其全科医生人员数量极少。居民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偏低, 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3 分类干预目标

在一般人群中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在慢性病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 (血糖) 水平, 在慢性病患者中提高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 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分类干预措施

对一般人群着重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对慢性病高危人群提供膳食和身体活动等个体化行为指导, 对慢性病患者由医生按照诊疗规范, 结合患者病情进行随访干预[1]。

4.1 一般人群

4.1.1 健康教育

设立宣传专栏、宣传标语;举办慢性病防治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开展慢性病宣传与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发放慢性病防治宣传材料等。

4.1.2 改变不良环境

主要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盐和脂肪摄入过多、缺少运动、精神压力过大等。

4.1.3 人员培训

加强专业人员慢性病防治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更全面的防治技能。对非专业人员重点培训慢性病防治目的、意义及血压 (血糖) 测量标准、方法。

4.2 慢性病高危人群

慢性病高危人群是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界定的高危人群标准。在对居民健康信息做出评估的基础上, 筛查确定高血压 (糖尿病) 高危人群。高血压 (糖尿病) 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 (每1年) 测量1次血压 (血糖) , 并针对健康危险因素, 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4.3 慢性病患者

4.3.1“三无一满意”

对血压 (血糖) 控制满意, 即收缩压<140 mm Hg且舒张压<90 mm Hg (空腹血糖<7.0 mmol/L) , 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 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2]。

4.3.2“不满或不良”

对第1次出现血压 (血糖) 控制不满意, 即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 (空腹血糖≥7.0 mmol/L) , 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 结合其服药依从性, 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 2周内随访[2]。

4.3.3“两不满或一难+一新或一重”

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 (血糖) 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 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 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2]。

4.3.4 健康教育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 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2]。

5 分类干预意义

5.1 对工作人员的意义

掌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明确慢性病患者分类干预的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水平, 全面掌握慢性病防治技能, 为工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慢性病患者分类干预工作实践中, 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服务能力, 保障了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5.2 对干预对象的意义

实施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分类干预, 不断提高干预对象的健康意识水平, 逐步实现“由对无病进行每年健康管理的不理解, 到积极主动进行健康咨询”的目标。密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干预对象的关系, 提高干预对象的依从性, 进而增强健康干预效果。充分发挥分类干预在生活方式改善、疾病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等多层次上对慢性病防治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慢性病患者对血压、血糖控制的满意率, 提升慢性病管理效力, 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分类干预, 为一般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 达到促进健康, 延缓慢性病进程,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6 讨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较大地提高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高患病率及高并发症发生率, 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慢性病病程长, 病程进展一般较慢, 机体变化不被轻易察觉, 阶段之间也无明显界线。分类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手段, 在疾病确诊之前, 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能阻止、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疾病确诊后, 对慢性病患者实施一对一个体化干预措施, 能控制慢性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实现维护居民健康的目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整个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起到对疾病治疗具体实施和控制的作用, 慢性病患者分类干预是承担健康管理的“主力军”, 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1]。

参考文献

[1]方红, 赵立昀, 严玉洁, 等.社区化人群分类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对策实践[J].医学信息, 2011, 24 (3) :2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的通知[S], 2011.

上一篇:传统首饰设计下一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