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知识(共9篇)
慢性病知识 篇1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简称“慢性病”) 已成为威胁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1], 造成农村居民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和疾病风险, 而依靠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是控制慢性病发病率、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知识问卷调查, 了解当地基层医生慢性病知识知晓现状, 并分析其现存问题以及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布, 在山西省内选取4个样本县, 每个县内选取2个县级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和12个村卫生室, 对县医院内科的3~4名医生、乡镇卫生院内科的3~6名医生和村卫生室的2~3名村医进行问卷调查, 共计调查县医院医生30人, 乡镇卫生院医生75人, 村医102人, 共207人。
1.2 调查方法
根据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三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 设计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问卷, 内容主要包括医生基本情况, 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和治疗原则等, 共计18题。采用不记名闭卷笔试方法对入选的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被调查医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内容, 调查问卷当场回收, 问卷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分析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利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层医生一般情况
被调查医生共计207人, 男性141人, 女性66人, 平均年龄45.6岁, 学历以中专为主 (50.7%) 。县级医院医生男女比例为1∶2.33, 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 (70%)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男女比例为1∶0.32, 以中专及以下学历为主 (88.3%) 。
2.2 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的207名医生中, 26.09%的医生问卷正确率高于85.00%, 其中15人为满分 (满分100分) , 而18.84%的医生问卷正确率低于50.00%, 最低分仅为22分。
2.2.1 不同学历医生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整体上呈现知晓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3种疾病中, 高血压知识知晓率高于其他两种疾病, 不同学历之间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15.854, P=0.001) 。
总体来说,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达97.92%, 除药物治疗原则外, 其余的得分率均为1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较好地掌握了高血压诊断标准, 而其他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均为4个学历阶段人员中的最低值, 其中, 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原则的知晓情况不容乐观, 均仅有半数左右的人员答对该类问题。经过统计学检验, 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原则各学历之间知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在糖尿病相关知识方面, 大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医生总体知晓率均高于本科和中专学历的医生, 约71.00%左右, 中专学历的医生该值最低 (52.38%) 。三类考察内容中, 诊断标准知晓情况最差, 仅17.14%的中专学历医生答对此部分内容, 而大专医生的知晓率为86.87%, 经过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在慢性支气管炎相关知识方面, 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在不同学历医生中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呈现知晓率随着学历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而在危险因素方面, 中专学历的医生知晓率最低, 仅有半数人员掌握相关内容 (51.43%) , 见表3。
%
2.2.2 不同等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按照医院等级将被调查者分为三类, 分别为县医院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村医。通过检验,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生之间慢性病知晓整体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75, P=0.003) 。在调查的69名医生中, 64人掌握了高血压诊断标准和非药物治疗原则相关知识, 而药物治疗原则掌握率在每一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中都为最低值, 其中村卫生室医生掌握程度最差, 为67.65%, 见表4。
%
与高血压知识相比, 医生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县医院医生中仅有50.00%的医生掌握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构成, 村卫生室仅有26.47%的医生知晓糖尿病诊断标准, 虽然治疗原则方面其知晓程度相对较好, 但仍有30.00%左右的医生尚未掌握这部分内容, 见表5。
%
慢性支气管炎知识知晓率方面, 县医院医生在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和治疗原则三部分中的知晓率均为最高值, 整体知晓率为86.67%, 而村医仅为55.39%, 其中村医关于治疗原则方面的问题正确率仅为44.12%。经统计检验, 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危险因素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6。
%
3 讨论
Hyman等[2]研究表明, 医生的知识和行为是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主要原因。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具有病程长、难治愈和影响因素多样化等特点的慢性病, 医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慢性病患者有效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了解医生慢性病知识水平可以为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提供依据。
3.1 医务人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是影响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重要因素
医生的评价结果显示,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生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危险因素方面的知晓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不同学历医生慢性病知识知晓率的差异全部存在显著性, 提示医院的设备和条件对医生的知识水平、诊疗能力没有决定性意义。相比之下, 医生的学历是影响医生慢性病相关知识水平和技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 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决定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的关键。
3.2 医生在慢性病危险因素方面的知晓情况较差
上述分析显示, 被调查医生对慢性病危险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缺乏确切的认识。207名基层医生关于三种疾病危险因素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2.68%, 其中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为72.46%, 糖尿病的知晓率为76.81%, 而慢性支气管炎的知晓率仅为50.72%。通过现场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到, 地区经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患者从事的职业不同, 使得医生对于各地区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有所差异, 对多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也存在不同;其次, 医生的认识停留在以前的知识水平上, 关于社会危险因素和行为危险因素的把握较差, 而疾病谱、死因谱及疾病的诱导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一些病理状态如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它们本身不仅是终点疾病, 而且还是其他慢性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和几种癌症的中间状态[3], 在这种情况下, 医生对疾病及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了解不足, 因而无法准确地掌握各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构成。
3.3 医生接受慢性病防治培训机会少, 尤其是针对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的专项培训
通过座谈会和对医生的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到, 大多数医生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浏览网页以及DVD光盘等形式进行自我学习而达到慢性病防治知识更新的目的。卫生机构开展的慢性病防治系统性学习的次数较少, 且主要集中在县级医疗机构。调查过去三年内参加过慢性病知识培训的人员发现, 在207名医生中占65.22%, 其中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全部参加过类似的培训并拿到结业证书, 而仅有57.77%的村医有过此类培训经历;在专业机构举办的慢性病防治培训中, 多数为综合性培训 (其中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知识) , 而单病种培训仅有关于高血压防治的教育, 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的培训基本尚未开展。通过上文知晓率的评价可以看出, 医生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要优于其他两种疾病,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疾病诊断治疗的复杂程度有关, 但更多的是由于医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到高血压防治方面的培训。
3.4 村医学历低, 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低, 无法满足慢性病患者控制疾病的需要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 是与慢性病患者接触最紧密的卫生机构, 村医作为农村慢性病患者控制疾病的主要指导者和健康教育的宣传者, 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在调查中显示, 56.03%的农村慢性病患者选择村卫生室作为日常慢性病治疗的卫生机构, 而在被调查的村医中, 91.17%的村医学历为中专及以下, 并存在6名村医无学历的情况。根据上文分析, 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决定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情况的关键, 而村医的这种低学历和患者对其的高需求无法达到平衡;其次, 村医所能接受慢性病防治培训的机会甚少, 防治知识陈旧, 因此, 无法满足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需要和患者控制疾病的需求。
3.5 医生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决定着慢性病患者的防治知识程度以及疾病控制的意愿
2002年, Vivian EM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6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后提出, 医生用正确的知识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策略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环节[5]。在本次调查中, 93.6%的患者通过医生来获取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 也就是说, 患者所拥有的慢性病防治知识是由医生通过医嘱、健康教育宣传等途径传授的, 因此, 医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和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慢性病患者的防治知识水平。慢性病患者的防治知识更多的是在患病就诊之后才逐渐积累起来的, 而预防保健意识并不高, 对于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以及按时履行医嘱的意愿, 除患者自身因素外, 更多的是取决于医生的治疗策略、适宜方法等防治知识的运用上。因此, 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生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和诊治能力, 是提高我国慢性病控制率的最根本办法。
4 建议
4.1 加大对基层医生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 及时更新防治知识, 注重单病种知识培训, 全面提高医生慢性病知识知晓水平
在现有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下, 加强对基层医生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及时更新医生的知识和技能, 准确地掌握慢性病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原则, 切实提高其诊断治疗慢性病的能力, 是提高慢性病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有效途径。在注重高血压知识培训的同时, 要均衡其他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知识教育, 开展关于糖尿病或慢性支气管炎的专项防治知识培训, 保证医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重视对村医的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与患者接触的第一级医疗机构的防治水平。在培训开展方式上, 除采用讲座、以会代训、教学等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外, 建议试行北京市海淀区采用的“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引导”的病例讨论式、互动式培训方法[6], 该方法在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上明显优于常规的继续教育模式。
4.2 强调医生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发挥医生慢性病知识宣传和控制患者行为的优势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 医生是慢性病患者疾病的诊疗者, 同时也是患者疾病控制的监督者和慢性病知识的传授者, 因此, 医生的慢性病知识水平和诊疗能力对患者的自身认识以及防治知识掌握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 激发医生的积极性, 促使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更多地开展慢性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 并注重自我知识的不断更新。建立上级医疗机构医生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机制, 提高村级医生的慢性病防治能力和知识水平, 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联系, 促进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明慧, 陆广春, 李玉英, 等.新农合背景下农村居民慢性病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28 (4) :27-29.
[2]Hyman D J, Pavlik V N.Poor hypertension control:let’s stop blam-ing the patients[J].Cleve Clin J Med, 2002, 69 (10) :793-799.
[3]张安玉, 孔灵芝.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咨询组关于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报告简介 (一) [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1) :1-5.
[4]王玉, 王晓燕, 彭迎春, 等.农村“乡政村治”对村卫生室发展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5 (11) :42-44.
[5]Vivian E M.Improving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a pharmacist—managed hypertension clinic[J].Pharmacotherapy, 2002, 22 (10) :1533-1540.
[6]贾妍娜, 赵冬, 王薇, 等.对北京市部分社区医生糖尿病诊疗知识培训前后水平的评价与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 16 (5) :299-303.
慢性病知识 篇2
好习惯要多培养
手是疾病传染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接触钱币后、便前便后、做完清洁后、去医院看病或接触患者后、外出归来、用餐前等情况下,都要采取正确方法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老年人应经常洗澡,水温以38℃为宜,不与他人共用手巾和洗漱用具。
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应特别重视睡前刷牙和饭后及时漱口。若使用假牙,必须每天摘下洗刷干净,然后浸泡。建议每3个月更换1次牙刷。
除了雾霾天气等特殊情况外,应经常开窗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每天最好早、中、晚各开窗1次,每次15~20分钟。做饭时,也应及时开窗或打开抽油烟机。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睡眠起居要有规律,每天睡眠不少于6小时,最好有午休。
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才喝,且以少量多饮为宜。一般每人每天喝水6~8杯(每杯200毫升)。运动或体力劳动时,饮水量应适当增加。
每天应晒太阳15分钟~20分钟,但要避免曝晒或中暑。阳光强时,应佩戴太阳镜,或在树荫下停留较长时间,也可获得同样效果。
日常生活中,切勿随地吐痰,也不要直接面对周围人咳嗽和打喷嚏。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
镇静、催眠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期或不当使用损害身心健康,严重时会改变人的心境、情绪、意识和行为,引起人格改变和各种精神障碍。
要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活动,避免久坐,每天坚持按摩腹部并做些提肛收腹运动,晨起最好饮用1杯温开水。体育运动要适量
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喜好选择安全有效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经络拍打操、门球、跳舞等。
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150分钟。运动时轻微出汗、无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运动中最大脉搏次数不超过170-年龄(次/分),即运动强度为适宜。
通过吃动平衡,控制自身体重,使体重指数保持在18.5~23.9的正常范围。超重(体重指数≥24)、肥胖(体重指数≥28)、体重过低(体重指数<18.5)都不利于健康,应该避免。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心态良好很重要
不开心时要主动向家人和朋友倾诉,说说心里话。当伤心难过时,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想哭就哭。生气时,先静下心来想想原因,然后听听大家的意见,做些自身调整。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既要尽力保持与老同事、老朋友的联系,又要努力结交一些新朋友,并以开放、谦虚和包容的心态与他人建立平等、互信、互利的交往。
应积极融入社区,力所能及地为社区文明建设作贡献。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多做好事、善事,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和邻居。特别是社区中生活困难和行动不便者。
要克服贪图便宜的心理,不要轻信他人的蛊惑。有不明之事,可先找家人和亲朋商量,不要过快、过早地做决定。平时应多学习,经常读书看报,关心法制信息,开阔视野。健康要管起来
不要在强光或光线昏暗的条件下看电视、电脑和书报,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视觉疲劳。应注意身体姿势,不要躺着看书报,远离噪音,尽力维护好自己的听力。发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时应及时就医。要重视脑力活动。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听、说、读、写等多样化认知能力的锻炼,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等认知障碍性疾病。
活动时应熟悉身边的环境和障碍物,且动作宜慢。在光线暗、光滑或不平的地面行走,以及上下台阶时,要特别小心,切勿边走边看手机或书报。行动不便者,可选择辅助工具帮助。活动时,穿戴应合身、合脚,鞋底应防滑。视力不好者,应佩戴眼镜。
应学会测量脉搏、体温和血压。自备一台电子血压计,高血压患者每天至少自测3次血压(早、中、晚各1次)。糖尿病患者须自备一个电子血糖仪,适时自测血糖。血糖稳定时,每周至少抽查1~2次血糖,将血压、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随身携带医保卡、自制急救卡和急救盒。急救卡写明姓名、住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定点医院、病案号、血型、主要疾病诊断和用药、急救盒放置位置。
急救盒应备有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糖尿病患者外出可备点糖果,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
有些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往往易被忽视。通过健康体检,可以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老年人应每年至少做1次体检,并注意追踪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风险。生病不能乱求医
身体若出现以下各种异常变化:体重无明显原因突然下降;短暂晕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不灵活;咳嗽、痰中带血;心慌、心前区憋闷;食欲下降,大便次数或性状改变、血便、柏油样便;无痛性血尿;颈部、乳腺、腋下、大腿根部出现疙瘩或摸到肿块等,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治,不能掉以轻心。
疾病只有早诊断、早治疗,才可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早日恢复健康。生病后,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及时诊治,配合医生,遵医嘱治疗。不要贪图便宜和听信传言,找巫医看病;也不要自作主张,盲目自行用药和擅自停药;千万不要瞒着医生采用多个治疗方案;忌用偏方、验方、秘方。
突发急重症,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立即拨打“120”,讲清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病情及准确的位置,并根据病情积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现场救助。如中风(脑卒中)需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绞痛需坐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救心丸;中暑需转移到阴凉处,并采取各种办法散热和降温。
预防高血压九种方法
以下九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平稳降压:
1、戒烟 ;
2、减肥,女性体重较轻的人应该限制每天的饮酒;
3、减少钠的摄入量(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食盐);
4、增加锻炼(每天散步和其它活动30--40分钟);
5、多食水果和蔬菜 ;
6、每天多食含钾食品(建议钾的摄入量每天为3.5g,约每天食3支香蕉,喝桔汁三杯);
7、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钙(每天应该摄入大约1300mg的钙);
8、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
9、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解读:高血压防治的四大误区
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然而,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存在着不少误区。
1.降血压的药都是理想药
降压不是评定药物疗效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治疗高血压的唯一目的。降压同时还能保护靶器官,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这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才是最理想的药物。除此以外,还要能压制与高血压有协同危害的hcy(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目前唯一同时治疗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依叶片已经上市。
2.降压越快、越低,就越好越安全
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紧急降压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即使血压水平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平稳而逐步降压。另外,当人体处于静止 状态,血压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2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致命性脑血管问题。因此,按人类生物钟用药,即上午9~10时、下午14~15时各用一次降压药更为安全有效。
3.血压降至正常就是治愈
有患者当血压降至正常以后就认为已经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血压又复发,这样治疗,对身体非常不利。可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灵活选药的具体化阶梯治疗方案,即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自小剂量开始,待血压下降至预定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6个月)后,可减少用药种类、剂量,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并坚持治疗的顺从性。
4.自我感觉良好就不需要治疗
因为老年人有生理性退变,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不及时,其自觉症状不明显,自我感觉良好就自动停药且不再检查,直到发生严重的靶器官损伤(脑中风、高血压肾病、心肌梗塞等)。因此,自行停止治疗是有害的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
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年中上升了4倍;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人,另有近2000万人糖耐量低减;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我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糖尿病以2型为主
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变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2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在重点人群中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推荐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及早干预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
五、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肥胖:体重指数(BMI)≥28;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血脂异常〔HDL-C≤35 mg/dl(0.91 mmol/L)及TG≥250 mg/dl(2.75 mmol/L)〕;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静坐生活方式者。
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具体目标: 使肥胖者BMI控制在24或以下;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 kcal;限制摄入高能量食物,禁止含糖饮料;限制红肉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天。
七、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减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膳食中热量来源:脂肪低于30%,碳水化合物55%-60%,蛋白质15%-20%,或0.8-1.2g/kg体重/天;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运动要因人而异,注意运动保护;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血糖自我监测适合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应由医生和护士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病人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并应终身治疗。
糖尿病患者常见五误区误区1 患糖尿病最好不吃药,一旦吃药就一辈子停不了。
不少糖尿病患者患病很多年,血糖一直偏高却坚持不肯吃药,理由是怕药物有依赖性,吃了就停不掉。事实上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只能长期控制。降糖药实际上应该叫控糖药,它不能治愈糖尿病,但能将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产生依赖性的,只不过停药后血糖还会升高。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坚持服药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能随意停药。
误区2 胰岛素会成瘾,所以坚决不能用。其实胰岛素是人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起先可用口服药物促进体内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因胰岛功能逐渐衰竭,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再则,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后,如果胰岛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因此,胰岛素治疗要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误区3 饿了吃“无糖食品”没关系。
“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事实上,会影响血糖的不仅是人们意识中的甜甜的蔗糖、果糖等,几乎所有的食物种类,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都会产生热量而影响血糖。
所谓“无糖食品”指的仅仅是不含蔗糖的食品,而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大都是无糖的糕点、饼干、奶粉、麦片、八宝粥等,它们的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患者如果过多地摄入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说到底,糖尿病患者头脑中必须有“控制总热量”这个观念,无论是吃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无糖食品”都要算算它的热量,不能无限制地食用。
误区4 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或保健品没有副作用,所以吃中药或保健品更好。保健品是不能代替药物的,而中药降糖作用较弱,也无法替代口服降糖西药或者胰岛素。而现在打着“根治糖尿病,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旗号的中成药或保健品,全都掺有西药,而且有的是掺了副作用较大的西药。我院内分泌科曾收住过多例由于吃中成药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或低血糖的患者,有些病情非常危重,险些丧失生命。就副作用而言,所有批准上市的西药都经过了长期、严格的毒副作用检验,安全性有保障,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地使用。而且中药也并非绝对安全,如果应用不当同样会产生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听信一些不实的广告宣传,盲目相信中药或保健品,排斥西药,甚至随意停药。
误区5
自我感觉良好就不用看医生,也不用测血糖。
不少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医生,更不去检查血糖,这是很冒险的。大家知道,目前糖尿病诊断以及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症状仅作为参考指标,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无症状。因此,一般建议血糖较稳定者,每2~4周查一次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但对于那些血糖波动较大或刚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应适当增加血糖检测的次数。糖化血红蛋白可3~6个月检查一次,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控制水平。
糖尿病运动锻炼有窍门 步行和慢跑可交替进行
长期坚持适宜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增强体质。糖尿病患者锻炼的方法很多,掌握每一种运动的窍门更有助于控制好病情。
运动锻炼对糖尿病人的益处
运动锻炼对糖尿病人来说具有以 下益处:
(1)增强心肺功能,促进物质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2)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下降,可增强降糖药物疗效,较小剂量可获得良好疗效;
(3)加速脂肪分解,增加胆固醇利用,既可降脂又可减肥。糖尿病各类运动锻炼的小窍门 步行 步行速度可因人而异,全身情况较好的轻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钟110-115步;老年体弱或心功能不全者可慢速步行,每分钟90-100步。开始步行,每天半小时,以后逐渐加大到每天一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
走跑交替 步行和慢跑交替,常用于体力不足者。步行30秒后跑20秒交替进行,并逐渐缩短步行时间,延长慢跑时间。
室内运动 适合于后期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或身体比较虚弱者以及住院者。蹲下起立 开始时,每次做15-20 次,以后可增加至100次。仰卧起坐 开始时,每次做5个,以后逐渐增加至20-50个。
床上运动 分别运动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开等动作。对卧床患者较为适合。身体条件好患者,还可做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羽毛球、老年门球等活动。糖尿病患者运动注意事项
1、做有氧运动(吸入的氧气满足运动时身体氧化的需要),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心率=170-年龄为宜(例如:60岁,心率=170-60=110次/分)。但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适合此公式,这些人要量力而行,以不出现心慌、心绞痛、呼吸困难、全身不适为标准。
2、做全身性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太极剑、跳舞、扭秧歌,使全身得到锻炼。家务劳动常是以局部运动为主,不能代替全身运动
3、预防足部损伤,穿有弹性、底稍厚、鞋帮不软不硬的鞋,如运动鞋。要经常检查鞋中是否有异物,及时清理以防受到伤害。
4、不要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最好三餐后都要运动,至少于早餐后、晚餐后运动。
5、足部或其他部位受到小伤要及时处理或到医院治疗,不要觉得“没什么”,不要等待,幻想自愈,往往因此酿成大祸,导致严重感染、坏疽、截肢。
6、运动时携带血糖仪、血糖试纸、糖类食物、求助卡。以便及时测血糖、捕捉低血糖的瞬间,及时自救,及时寻求别人的帮助
高温来袭 中老年人谨防冠心病
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冠心病发病的机会。如夏夜天气燥热,容易引起人们心情烦躁,睡眠质量不好,而休息不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明显加快,心脏回流血量增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天气炎热,出汗增多,引起血液黏稠,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几率增大,其中中老年人更易犯病。
为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首先应多喝水。人体因排汗过多造成的缺水会使血液浓缩,而多喝水可维持血液正常的黏稠度和补充暑热消耗的体液。推荐多喝凉开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由于暑热,晚间入睡较晚,早晨不宜过早起床,中午要适当午睡,午睡应在餐后半小时,午睡时间以不超过1小时为好。饮食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之品。宜吃温食,不宜多进冷饮和冷食。
高温天冠心病调药须适当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人认为冬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而忽视夏季冠心病复发的危险性。其实,酷暑盛夏,冠心病发作导致心绞痛乃至心梗的并不少见。据临床研究证实,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对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大影响。当前多地连续高温,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逯春鹏提醒冠心病患者需注意的事项:
起居有序,动静适宜,防暑降温。活动锻炼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应戴遮阳帽并备足水,防止因周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而使得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而诱发心绞痛。
饮食清淡,注意补水,忌烟限酒。不要渴了才喝水,最好在睡前半小时、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都喝一些开水。
调整用药,稳定情绪。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有心绞痛发作史的患者可预防性用药,如心得安、消心痛、丹参片等。若外出旅行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或亚硝酸异戊酯等抗心绞痛药物。应尽力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刺激。
大便通畅,控制体重。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大便秘结,排便过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急剧升高,极易诱发心绞痛。许多慢性疾病都与肥胖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要注意控制体重,减少食物的总热能卡。
早期恶性肿瘤危险信号
据介绍,虽然恶性肿瘤发病隐秘,早期不易发现,但很多人还是会有不适的感觉。特别是35岁以上的人,出现以下不良症状与体征时,应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性,及时去医院何等有关检查: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2、经久不愈的溃疡;
3、食欲不振,上腹饱胀;
4、进行性吞咽困难;
5、乳房肿快,乳头溢液;
6、阴道不规则出血;
7、不明原因的贫血;
8、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
9、反复出现便血、尿血、咯血、鼻出血;
10、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11、持续性声音嘶哑;
12、阵发性干咳、刺激性呛咳。
癌症的十大警告信号癌症的发生, 大多可能在早期出现可疑的征兆, 结合我国常见的癌症发病的具体 情况, 归纳了以下十大警告信号。
1、皮肤、乳腺、舌部或者身体任何部位发现可以触及的、不消退的、且有逐渐 长大趋势的肿块。
例如: 颈部、锁骨上部、腋窝等处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常提示可能有近处癌瘤 的生长或转移;其他有些癌的转移也可能在皮下摸到肿块;妇女乳房上摸到 肿块更须提高警惕。
2、疣或痣发生明显变化。
痣随着年龄的增长, 色泽加深、逐渐长大是正常现象。但生长突然加快, 短时 间内明显增长;颜色显著加深;原来有毛的痣突然脱毛;发生刺痒、疼痛;表面发生溃烂、出血;痣的边缘出现不规则的扩展与皮肤界限分不清或发红;痣的周围出现卫星样色素斑点或小结节等, 均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3、持续性消化不良。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适, 但并不一定有什么大问题。如长期胃 部不适同时伴有持续消化不良、饱胀、疼痛, 尤其是短期内有明显消瘦、或 黑大便现象, 应高度重视,定期请医生检查, 排除胃癌。
4、吞咽不适, 胸骨后食管内感觉异常、微痛或梗噎。
如果同时伴有胃脘部不适和咽部疼痛等表现, 应及时检查以防食管癌肿。
5、耳鸣、听力减退, 鼻塞不通, 流鼻血, 有时有头昏、头痛或颈部肿块。要注 意是否有鼻咽癌发生的可能。
6、月经期以外或绝经期以后的阴道流血。
应高度警惕子宫颈癌的发生, 因为80%的宫颈癌都有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特别是 性交后、大便干燥时, 或劳动、活动以后出现阴道出血。
7、持续性干咳, 痰中带血丝和声音嘶哑。
肺癌所表现的呛咳, 一般常常是阵发性干咳, 无痰或少量稀痰带血丝, 同时, 还可以伴有胸痛。
8、大、小便习惯的改变。
如 大便次数增多, 便秘与腹泻相交替, 排便时疼痛, 大便变细,带血或粘液, 同时有腹痛、腹胀等均应警惕肠癌。
小便发现不明原因的血尿, 要注意泌尿系统的肿瘤。
9、久治不愈的伤口、或溃疡。
例如: 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胃溃疡、皮肤溃疡等。
10、不明原因的消瘦。
慢性病知识 篇3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 首先选取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州等5个市州;每个市州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个行政村, 共抽取10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70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 (1) 年龄18~65岁; (2) 被调查者户籍为农民; (3) 被调查者为所居住地区的常住户口; (4) 在调查员帮助下能够理解问卷, 完成问卷填写。
1.2 问卷调查及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通过查阅文献[2,3,4]并结合农村特点, 经反复讨论后确定。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基础营养知识、专业营养知识及慢性病知识等四个方面。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 现场发放问卷, 不清楚的地方由调查员讲解, 现场回收问卷。
评价农村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知识总得分时, 将营养与慢性病知识内容予以量化, 单选题答对一题计1分, 答错或不知道计为0分, 多选题按照每个正确选项计1分, 将分数折算为百分制表示。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 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基础营养知识、专业营养知识和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以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问卷674份, 问卷回收率为93.6%。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注:表中数据合计不足674部分为缺失数据
2.2 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2.2.1《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知晓情况
共有649人作答, 回答“知道《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83人, 占12.8%, 回答“不知道”的共566人, 占87.2%。
2.2.2 基础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农村居民对大部分基础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吃大量主食对健康不利”知晓率相对较低, 错误率和“不知道”率均较高。其余回答正确率均在70%以上。“多吃糖对健康有益”和“吃很多肉类对健康不利”的回答错误率均在20%以上, 回答错误率相对较高, 见表2。
2.2.3 专业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农村成年居民对专业营养知识知晓率整体较低, 回答正确率均不到60%, “米面中加碱容易破坏的营养素”知晓率最低, 为14.2%, “不知道”的报告率也最高, 为61.2%, 其余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的每日每人烹调用油量”和“维生素A的良好食物来源”知晓率均不到20%, 见表3。
注:表中数据合计不足674部分为缺失数据
注:表中数据合计不足674部分为缺失数据
注:表中数据合计不足674部分为缺失数据
2.3 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
农村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和体重超重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知晓情况尚可, 大部分居民知道1~4个影响因素。而对糖尿病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知晓率相对较低, 体重超重危险因素和控制方法知晓率相对较高, 见表4。
2.4 营养与慢性病知识总体得分情况
将原始分标化为百分制后, 得分<60分者为不及格, 不及格率为59.3%, 得分≥60分者为及格, 总及格率为40.7%, 得分≥80分者为良好, 良好率为8.6%。营养与慢性病知识平均分为53.4±13.9。
2.5 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的影响因素
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等一般情况对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的影响, 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的农村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组营养与慢性知识得分不同, 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营养与慢性知识得分分别高于小学及以下组以及初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不同家庭年收入营养与慢性病知识得分不同, 其中家庭年收入10 000元以下组得分高于家庭年收入20 000元以上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3 讨论
农村居民对营养和慢性病知识需求很大, 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和干预较少[5,6,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知晓率仅为12.8%。贾根梅等[8]调查南京市居民显示, 34.3%的被访者听说过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其中45.3%的被访者能说出膳食宝塔的层数, 情况稍好于本次调查结果。殷建忠等[9]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知晓率高于30%, 高于本次调查。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已发布多年, 但是农村居民对其知晓率依然较低, 在以后的营养宣传中, 应把农村作为重点, 这也是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部分。
农村居民对常识性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尚可。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知晓情况整体较好, 对蔬菜水果、豆和豆制品以及乳制品等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而“吃大量主食不利于健康”“吃很多肉类对健康有害”的知晓率较低。高霞等[10]使用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城乡居民膳食知识知晓情况, 其中农村居民的调查结果与本调查较为接近。“进食量”“主食”“糖”等知识点未受到足够重视, 也是营养宣传中的盲点, 在今后的宣传中应注意增加此类营养知识。农村居民对专业性的基础营养知识知识需求很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专业性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殷建忠等[9]对医学生和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于专业营养知识知晓率高于本次调查。于坤等[6]对青岛市某地农村中老年人的专业知识知晓调查结果与本次调查较为接近。但是如“大豆油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回答正确率高于张琳等[11]对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的调查结果, 其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对象为成年居民, 日常生活中接触此类食物较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尚可。邱服斌等[12]对山西省社区居民营养健康知识进行调查发现, 专业营养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 营养知识评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分别为82.1%和39.0%, 稍好于本次调查结果。于坤等[6]对青岛市农村居民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可见农村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城市居民低。
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其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也较高, 说明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人们接受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的能力增强, 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营养与慢性病知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年收入低者营养和慢性病知识得分较高, 与于坤等[6]调查不同, 其中原因有待深入探讨。
受自然环境和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 健康教育在农村开展较少。研究显示广大农民切实需要提高营养知识知晓程度, 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 针对农村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并根据社会和营养科学的发展不断调整,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营养与慢性病知识, 让广大农民受益。
摘要:目的:调查农村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 分析影响知晓情况的相关因素, 为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营养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 在吉林省选取了674名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居民基本性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尚可, 专业营养知识知晓情况较差, 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尚可。营养与慢性病知识总体得分为53.4±13.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得分高于小学及以下以及初中文化程度者 (P<0.001) 。不同家庭年收入营养与慢性病知识得分不同, 其中家庭年收入10 000元以下组得分高于家庭年收入20 000元以上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性别、年龄的营养与慢性病知识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等不同特征采取不同方式开展营养宣教, 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村居民科学合理安排饮食, 促进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居民,营养知识,慢性病知识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89-205.
[2]翟凤英.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29.
[3]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62-363.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8:2-15.
[5]张惠英, 朱玲勤, 赵海萍, 等.宁夏山区与川区部分农村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对比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 11 (8) :43-47.
[6]于坤, 梁惠, 郑鲁, 等.1 631名农村中老年人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5) :348-350.
[7]王惠君, 王志宏, 杜文雯, 等.1991-2006年中国九省区中老年居民蔬菜水果消费状况的变迁[J].营养学报, 2011, 33 (2) :143-147.
[8]贾根梅, 李莉华, 刘波, 等.南京市消费者膳食指南相关营养知识知晓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4) :4614-4616.
[9]殷建忠, 王琦, 周建于, 等.某市557名高校医学生和师范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14) :2628-2630.
[10]高霞, 薛鹏, 刘斯静, 等.中国城乡老年居民的膳食知识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2) :2572-2573.
[11]张琳, 李明子, 陈捷文, 等.北京市海淀区社区青少年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调查[J].中国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6) :556-559.
慢性病核心知识调查问卷 篇4
您好!欢迎您参与我们的调查!为配合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我们组织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请您根据本人的知晓情况如实回答。谢谢!
一、基本情况
1.性别:①男 ②女 年龄:___ _周岁
2.婚姻状况: ①未婚 ②已婚 ③丧偶 ④离异 ⑤其他
3.文化程度:①小学及以下 ②初中 ③高中/职高/中专 ④大专/本科 ⑤硕士及以上 4.您现在的职业: 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②工矿企业职员 ③商业和服务人员 ④农民 ⑤军人 ⑥学生 ⑦物业或待业人员 ⑧离退休人员 ⑨其他
5.您的身高: 厘米;体重: 公斤;腰围: 厘米,不知道。6.您的血压: / mmHg,不知道 ;
血糖: mmol/L(空腹/餐后),不知道。
二、以下均为选择题,请在您认为正确的选项上打“∨” 高血压防治
1.您认为血压值大于多少可判断为是高血压?
A 150/100mmHg B 140/90mmHg C 130/80mmHg D 130/90mmHg 2.您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与高血压发生有关?
A 超重或肥胖 B 遗传 C吸烟酗酒、食盐摄入量过多 3.您知道预防高血压有哪些方式吗? A 低盐饮食 B 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C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F不知道
4.您认为一个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时,是否有必要继续服药? A 是,必须坚持用药 B 否,血压控制不好时再吃药 F不知道
糖尿病防治
5.您知道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有哪些?
A “三多一少”症状并且任意血糖≥11.1mmol/l B空腹血糖≥7.0mmol/l C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F不知道 6.您知道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吗?
A 有糖尿病家族史 B 超重或肥胖者、45岁以上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C 高血压患者、有高血脂症者 F不知道 7.您知道防治糖尿病的措施有哪些吗?
A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治疗 B 坚持血糖监测 C 规范的药物治疗 F不知道 8.您认为一个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是否有必要继续服药? A 是,必须坚持用药 B 否,血糖控制不好时再吃药 C 不知道 健康生活方式
9.您通常多长时间进行一次体检?
A<6个月 B 6个月 C 1年 D 2年以上 F 从未做过 10.您一周之内有几天用超过30分钟的时间来锻炼身体? A 5天以上 B 3—5天 C 1—2天 D基本不锻炼 11.您的吸烟状况?
A吸,没有戒过,现在仍然在吸 B吸,戒过烟,现在仍然在吸 C吸过,但现在戒掉了 D从不吸烟 12.您的饮酒现状?
A经常喝,属于过量饮酒(≥50g白酒)B经常喝,不属于过量饮酒 C偶尔喝,属于过量饮酒 D偶尔喝,不属于过量饮酒 F从不喝酒 13.近半年来,您以下那种情绪占主导地位?
A敌对情绪 B愉快 C茫然 D压抑 E充满希望 F焦虑 14.您知道健康人群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是多少吗? A 10克 B 8克 C 6克 D 4克 F 不知道 15.您认为癌症是可防、可治的吗? A、是 B、不是 F 不知道 16.您认为合理膳食应该做到哪些?
A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B 多吃蔬菜、奶类、豆类
C适量吃鱼、禽、肉、蛋 D 少油少盐,控糖限酒 F 不知道 17.您认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有哪些? A、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
B、及早发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 F 不知道 18.您认为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A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B超重/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 C 缺乏运动、过量饮酒 F不知道 19.您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A平衡膳食 B规律的身体活动(步行、骑自行车既锻炼等)C不吸烟,适量饮酒 D心理平衡 F不知道
我们的调查到此结束了,我们对您的合作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调查员: 质控员: 1
慢性病知识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应用工具
慢性病大众知识教育与测量技术中的科普读本、12套测试卷、1套评分软件[1]和1套测试方案。
1.2 研究方法
应用生态学方法, 即以一年为一个横断面, 连续5年在群体水平上研究。
1.3 教育形式与对象
通过讲课、媒体宣传和刊出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教育对象为全社会人群。
1.4 测试对象
选择小学生 (小学五年级) 、初中生 (初中二年级) 、机关人员 (劳动局、财政局和地税局) 、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镇级医务人员、农村社区医务人员、城区社区干部、公司白领员工、企业蓝领员工 (职业危害企业一线操作工人) 、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12种类型的对象进行学绩测试。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下半年。
1.5 测试方法
采用试卷进行笔试, 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答题。学生测试时, 同一班级不同队列坐位学生使用不同试卷;其他人员测试时, 同一单位笔试者每人使用不同的试卷, 避免相互干扰, 提高测试结果真实性。一份试卷的测试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内。
1.6评卷方法
完成的测试试卷由疾控机构专人录入计算机, 同时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评分。
1.7 分析方法
测量信息使用SPSS软件以及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1.8 质量控制
笔试时, 要求有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监督, 确保测试成绩的可靠性和公平性;对于同一单位同一试卷成绩分数完全一致的测试成绩需要进行处理, 即剔除每道题答案完全一致的信息, 只保留1条这类测试信息, 确保测试成绩的有效性。
2 结果
2008-2012年共测试25 608人, 有效试卷24 993份, 占测试人数的97.60%, 百分制的平均得分为48.96分。每年实际测试数均超出计划数, 达到预期的目标。见表1。
在2009年和2010年当中, 由于工作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测试人数的计划数和实际完成数大幅度低于2008年, 2011年起及时进行了调整。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当中, 终期比初期平均分提高了14.00分, 即增长35.29%。由此说明, 大众知识水平在提高。
连续5年的学绩测试当中, 2008年为基线调查, 其信息可以认为属于基础常模, 即在没有应用大众知识题库宣传教育的原状态下人群慢性病大众健康知识的知晓水平, 而2012年的测试成绩则应认为是5年的终期评估信息。前后两年相比, 各类对象的测试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2012年均高于2008年。由此说明, 教育效果具有普及性。见表2。
为了观察各套试卷测试成绩的一致性, 在2008年基线调查时选择小学五年级作为主要观察对象进行比较, 得分率最高的是第5套试卷, 得分率最低的是第8套试卷,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5, P<0.01) , 说明试卷无法进行相互替代。2012年仍然以小学五年级为观察对象, 其成绩与2008年有所变化, 第2套试卷成绩最高, 第4套试卷最低,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t=3.49, P<0.01) 。由此说明, 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试卷难易程度的。见表3。
把每题答对的情况视为通过, 答错的视为未通过, 由此获得每题的通过率。根据5年测试结果, 可发现判断题和选择题的通过率相差很大。见表4。
2008年判断题通过率最低值为19.57%, 选择题为0.72%;而2012年则分别为23.48%和9.09%。前后比较, 判断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6, P>0.05) , 选择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22, P<0.01) 。从总体情况来看, 两类题型前后两年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05.23, 10532.76, P<0.01) 。由此说明, 知晓率提高是明显的, 但对于知识的误解通过判断题显示得更突出。
另外, 在所有480题当中, 每年通过率持续 (4次) 增长的有7题 (判断题6题, 选择题1题) , 占1.46%;持续4次下降的只有1题 (判断题) , 占0.21%;持续3次下降的有9题, 占1.88%;连续2次下降的有139题, 占28.96%。此信息为进一步研究题目合理性和抓住重点问题提供了依据,
整理出2008年判断和选择题通过率最低的各20题, 对应找出2012年情况, 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这些难度最大的题目通过教育后知识知晓率大部分有所提高, 但仍然低于平均水平, 这与2009年研究结果不一致[1], 提示今后需要采取专项措施来进行强化教育。
3 讨论
慢性病大众知识教育与测量是苏州市在慢性病防控工作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评估手段的背景下, 于2007年研制的一套技术, 为国内首创[2]。通过5年的应用性研究, 现从以下几项特性来分析该套技术。
3.1实用性
健康教育是慢性病干预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年来都得到各级行政和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教育的标准内容和统一的测量工具, 这一问题困扰了慢性病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苏州市在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中确定了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的目标, 但没能掌握基础情况, 如果不及时创建一套标准内容和应用技术, 将出现规划终期无法评估的尴尬局面。因此, 这套技术针对性强, 目的明确, 就是要建立标准题库 (内容) 、标准学绩测量方法和基线信息 (常模) , 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定量化[3], 使评估量化目标的工作唾手可及。从5年应用性研究所获得的信息来看, 每年的测量结果不仅产出了量, 还表达了教育与结果量之间的关系, 为动态观察和评估教育效果提供了依据。由此认为, 这套技术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工具。
3.2 有效性
5年都按相同的12种类型对象进行测试, 成绩最低的前3位分别是小学生、中学生和农村居民, 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学生接触社会少, 接受健康教育的时间短, 成绩较其他对象低, 这是客观因素所致。对于健康教育活动来说, 辐射到农村的较少, 形式也比较单一, 因此, 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薄弱, 成绩也相对低于其他对象, 这与廖瑞龙等研究的结果相似[4]。尽管这3类对象成绩较低, 但从5年的时间段来看, 成绩呈连续提高的状态。这两种情况表明, 这套技术所获得的信息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 能够给出明确的效果, 技术是极其有效的。
3.3 可行性
该套技术中的科普书是以问题和答案的形式呈现相关知识, 给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之处。例如:教育者可以利用这本科普书出板报、讲课和在宣传活动时提问与解答、举办知识竞赛等, 实际工作中大家也是如此应用的。测试卷分成12套, 可以在同一次测试时共同使用, 不必考虑相互影响的问题, 给测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各套试卷都能获得相应的成绩信息和每套试卷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的事实来看, 证明了上述这两个方面的便利之处。由此, 这套技术在实际操作当中的可行性较强。
3.4 前瞻性
此项技术涉及到20种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通过480题呈现, 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 并非以往知识面相对集中的状况。这样的现状, 其成绩的提高能够代表总体知识水平的变化, 这是优点, 但也存在难于提高成绩和教育面分散的缺点。为了解决这对矛盾, 采取应用题目通过率的方法找出健康教育内容的薄弱环节, 使健康教育内容能够相对处于集中状态。把每年测试结果当中通过率最低的前20题找出来进行分析, 据此提出下一年度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周而复失地进行, 达到快速提高学绩和知识知晓率的目的。
3.5 通用性
这是指试卷互用的问题。此项技术起初设计的意图是各套试卷之间平均分数无差异, 试卷可以被互用。为了证明这一点, 选择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和平均的小学五年级进行观察。经过测试, 各试卷所得分数差异性较大, 无法运用总平均分数来代表所有测试试卷的集中趋势, 只能建立各个试卷不同对象成绩的集中趋势。据此, 此项技术的试卷测试后形成了12卷×12类对象144项平均数的系列信息, 符合常模编制要求[5]。以后开展的各项教育效果评估也应该分别进行对照分析。
参考文献
[1]胡一河.慢性病大众知识教育测量工具及应用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6 (26) :623-626.
[2]周玉芳, 严大香.慢性病大众知识教育测量工具及其应用研究[R].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2010, Z13 (8) .
[3]郭兴华.江苏省健康教育手册 (第1版)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6.
[4]廖瑞龙, 曾长佑, 朱献荣.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及行为状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5) :46-47.
慢性病知识 篇6
关键词:慢性病,知识,危险因素,生活方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老龄人口的增加, 慢性病问题也日益突显。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会导致巨大危害, 一旦防治不及, 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危害。据卫生部公布: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中国居民总死亡的85%。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病病程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 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由于各项条件的制约, 缺乏对慢性病的了解和预防知识, 未能及时发现并防治慢性疾病, 这在很大程度上错过了慢性病治疗的黄金时期。基于此, 本文对邹平县农村居民慢性病相关知识与行为危险因素调查, 以准确掌握邹平农村居民慢性病相关的信息, 为卫生部门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慢性并提供参考, 也切实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做出一份贡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经济条件较好、一般、较差, 从邹平县青阳镇、明集镇、台子镇抽取6个行政村和3个镇办企业居民共4210人作为研究对象。居民年龄在18~60岁。
1.2 方法
通过入户问卷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 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0名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按照同一标准和事先准备好的《邹平县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情况及行为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让选取的研究对象现场填写, 并现场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如果发现血压存在异常, 进行记录并作出标记, 在之后的2天里连续为其测量血压。如经过3天的连续测量, 排除受到惊吓、夜间休息受到影响等因素, 则可以确定研究对象是高血压患者。同时, 对食用腌制食品和甜食、吸烟饮酒、缺乏锻炼和体质量超标等进行了界定。每周均进食至少一次腌熏食品、甜食;每天吸烟且连续吸烟在半年以上的;每周至少饮酒1次, 且半年内连续饮用白酒在二两以上的, 不从事任何体力劳动和不参加任何体育训练的;身体质量指数男性在25~30、女性在24~29的为体质量超标。男性高于35, 女性高于34的界定为肥胖。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通过《邹平县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情况及行为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进行有效性筛选, 确定有效问卷4210份。经过对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的认真分析, 邹平县18~45岁的以上农村常住居民慢性病相关健康知识水平较好, 且能够列举一些慢性病预防方法。45岁以上居民对慢性病知晓率水平较低, 缺乏对慢性病预防常识的了解。慢性病知识完全不了解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5%。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居民由于对“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多, 具备到医院进行体检的条件, 对慢性病知识的掌握明显好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居民。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年龄、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受教育时间较长、年龄较小、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农村居民对慢性病知识掌握相对较好。
2.2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结果。
所调查的4210位农村居民中, 男性为2029人、平均年龄43.05岁, 女性2181人、平均年龄46.81岁。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86人, 其中男性98人、女性88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108人, 其中男性101人、女性47人;糖尿病患者106人, 其中男性50人、女性56人;肿瘤患者3人, 其中男性2人、女性2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9人, 其中男性42人、女性7人。由此可见男性慢性病患者人数高于女性。下面, 对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进行说明, 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该地区农村居民摄入腌制食品、缺少适当的身体锻炼、吸烟、饮酒、体质量超标、肥胖等因素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 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3~5倍, 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30%[1]。过量摄入甜食、缺乏适度的体育锻炼会导致体质量超标, 而体质量超标又与高血压、心脏病这些危险因素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3 讨论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 要加强对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起人们对慢性病知识的重视, 从而对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量戒烟、戒酒、低盐、低糖。适当适度参与体育锻炼。此外,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争取对慢性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参考文献
慢性病知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宁波市具有代表性的海曙区新芝社区和翠中社区老年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220人。纳入调查的老年人均要求神志清醒、自愿配合,能理解调查员的提问并予以相应的回答,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老年人予以排除。
1.2 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男性60~70岁、女性55~70岁的老年人210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医师采用统一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逐项询问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3.3%。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营养知识(其中包括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相关内容、主要营养素的来源、膳食和疾病的关系、食物的吃法有特殊作用等)、目前的营养态度(对营养知识的需求及其获得的途径)以及日常饮食习惯和行为。题型为选择题(单选和多选题)。
1.3 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资料整理、核对后,采用Epi Data3.0软件建库录入数据,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布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月收入状况以1 001~2 000元为主,共110人(56.1%)。职业前3位的为专业技术人员(28.6%)、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21.9%)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19.9%)。
2.2 自我感觉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情况。
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者55人(占28.1%)、一般者108人(占55.1%)、较差者33人(占16.8%);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情况见表2。
2.3 个体对慢性病的关注程度
调查对象中有73.0%的人在3个月内测过血压,有41.3%的人测过血糖,社会及个人对慢性病的关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18.4%的人见过中国膳食宝塔图,19.4%的人了解其含义。调查对象关于膳食营养知识一般原则的知晓正确率较高,前3位分别是饮食与健康有关(99.0%),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等杂粮(98.0%),早餐应该天天吃(97.4%),而对于主要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及膳食和疾病的关系的应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62.2%和62.8%。
2.5 日常饮食习惯和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26人(13.3%)偶尔不吃早餐,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来不及吃(33.3%)和不想吃(29.6%);18.9%的人表示喜欢吃腌腊食品;94.9%的人表示不喜欢吃洋快餐;58.7%的人表示不愿意改变目前的饮食习惯;162人(61.2%)表示愿意增加支出使自己的饮食更富营养化,可见居民对合理膳食的需求比较强烈。
2.6 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
实际获取营养信息的来源依次为报刊(56.6%)、电话(33.7%)、社区医生(3.6%)、广播(3.1%)、社区讲座(3.1%),而愿意接受的营养信息来源依次为报刊(46.9%)、电话(31.1%)、社区医生(11.7%)、社区讲座(8.2%)、广播(2.0%)。可见,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老年人患有1种或1种以上慢性病的占74.5%,这与文献报道的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70%以上患有1种或几种慢性病相符[2],表明新芝和翠中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不容乐观,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包括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营养干预,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120名调查者(61.2%)表示愿意增加饮食支出,使自己的饮食更富营养化,说明目前老年人对合理膳食的需求比较强烈,这为今后在社区中实施合理营养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了保证;对一般性的健康常识,老年人的知晓率较高,而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营养知识缺乏,尤其在基础营养知识和饮食与疾病关系方面,需进一步提高;多数老年人营养行为较差,说明老年人的饮食需要改善,同时也说明在城市社区中开展老年营养知识教育和指导十分必要和迫切。另外,本次居民膳食宝塔相关内容知晓率调查提示,当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膳食宝塔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大,今后还要加强此项工作,切实发挥膳食指南的指导作用。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人主要是从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介获取营养知识的信息,同样也愿意从社区医生、社区讲座中获取营养信息,这与成都某城市社区研究相似[3]。由于社区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闲暇时间较多、接受教育的愿望强烈,但因生理机能减退(视力下降),反应能力、理解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应以大众传媒为主,结合适当的营养讲座及医师咨询个别指导的教育方式,是开展社区老年人营养健康教育的较好途径[3]。行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尤其老年人的饮食生活习惯是过去几十年中养成的。因此,社区营养行为干预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方式,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郑晓瑛,陈立新.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3):1919-1923.
[2]鲍勇,主编.现代社区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慢性病知识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学校大部分专业的文理性质分层,抽取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大学生。根据文献资料所获知识知晓率约30%[6]左右计算获得样本量,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学校宿舍的分布,以每个寝室6人为单位,确定每幢楼调查的寝室数,随机选取寝室,对选中寝室全部成员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32份,回收率为93.20%; 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有效922份,回收有效率为92.20%。其中,浙江财经大学163份,浙江工商大学160份,浙江理工大学120份,中国计量学院152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65份和杭州师范大学162份; 男生398名,女生524名; 大一学生154名( 16.70%) ,大二学生367名( 39.80%) ,大三学生254名( 27.55%) ,大四学生83名( 9.00%) ,大五学生64名( 6.94%) ; 文科生405名( 43.93%) ,医学生133名( 14.43%) ,理科生154名( 16.70%) ,工科生219名( 23.75%) ,艺体生11名( 1.19%) ; 城镇学生414名( 44.90%) ,农村学生508名( 55.10%) ; 独生子女438名( 47.51%) ,非独生子女484名( 52.49%) 。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通过文献复习[7]、专题小组讨论等,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设计的“2008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的慢性病认知内容为基础,制定符合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采用自填法,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慢性病认知( 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和慢性病相关行为( 获取知识行为、饮食行为、吸烟饮酒行为、体育锻炼、体检情况) 等。问卷中单选题选择正确答案即判定该题回答正确; 多选题选择正确选项≥60%即判定该题回答正确[7]。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标准的界定: 11个指标中,能够正确回答80%及以上慢性病预防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7]。学生成绩平均绩点<2.0即上一学年的平均成绩<60分,2.0~ <3.0即在60~80分之间,3.0~ <4.0即在80 ~90分之间,≥4.0即>90分。
1.2.2质量控制问卷进行预调查最终定稿后,在开始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对调查目的、意义及调查者态度、语言表达、项目解释均做详细规定,保证调查的一致性,以减少信息偏倚。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为保证回答的真实性,调查不计名,并强调对被调查者的资料保密。调查完成后由调查员统一回收问卷。调查员当场检查是否存在漏项、书写错误、逻辑错误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签署调查员名字,对不合格的问卷及时删除或改正。
1.3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大学生为6.29% ( 58 /922) 。11个调查问题中,调查对象对食用碘盐的正确回答率最高,为78. 09%; 被动吸烟的危害正答率最低,为11.06%。其中770人( 83.51%) 认为戒烟越早越好,而面对二手烟的做法有44.67%的人选择自己躲开,只有13.27%会劝阻吸烟者。见表1。
( n = 922)
2.2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检出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和平均绩点的学生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检出率不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3影响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 是 = 1,否= 0) 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平均绩点等因素为自变量( 性别: 男 = 0,女 = 1。年级: 大一 = 0,大二= 1,大三= 2,大四 = 3,大五 = 4。专业: 文科 = 0,医科= 1,理科= 2,工科 = 3,艺体 = 4。居住地: 城镇 =0,农村 = 1。平均绩点: < 2.0 = 0,2.0 ~ < 3.0 = 1,2. 0 ~ <4.0 = 2,≥4.0 = 3。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中纳入和排 除标准分 别为0. 05和0.1,模型χ2=71.456,P< 0.01,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大三、大四和大五比大一的同学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医科比文科的同学更具有慢性病素养,农村比城镇的同学更不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见表3。
( n= 922)
2.4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知识获取方式调查得知目前大学生获取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或互联网( 21.65%) 、报刊或杂志( 16.33%) 、同学或朋友( 9.80%) 以及家人( 9.08%) 等。
3讨论
由调查结果可知杭州市大学生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比例为6.29%,低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9.07%[8]。770人( 83.51%) 认为戒烟越早越好,但是只有11.06%知道被动吸烟的危害。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被动吸烟暴露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可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使非吸烟者的冠心病风险增加25% ~ 30% ,肺癌风险 提高20% ~30%[9,10]。但是调查发现面对二手烟有44.67%的人选择自己躲开,只有13.27%会劝阻吸烟者,可能与调查对象对二手烟危害了解不够深刻以及国人所受的传统教育和性格内敛有关。建议学校、社会、家庭可以利用相关事例进行更加直观细化的二手烟危害教育。同时调查对象对控制体重也缺乏科学的理解。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日益迫切,而学校是最理想的教育场所,应该及时展开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对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有影响。本研究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具有慢性病素养,可能与女生更容易获得感官知识,心思更为细腻,对自己的健康更关心有关。而年级与专业对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影响可能与学校提供的健康教育有关,年级越高所修的课程就越多,学的东西相对就多; 医学生相对其他专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慢性病相关知识。本研究还表明,农村较城镇的同学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比例低,与有关研究一致[6]。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及具体的需求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知识最普遍的方式是通过网络、电视,其次是报刊、杂志,而学校和医务人员的来源则比较少。在当前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日显突出,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并能使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专区来进行宣传,同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检索网页上设立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相关文献以供查看。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载体,扩大对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对于不同学科的学生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非医学类的可以设置一些专业选修课,由专业老师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13]。同时可在寝室和食堂播放相关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片。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市6所高校922名大学生进行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有58人(6.29%)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及平均绩点大学生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55,17.945,48.893,8.928,9.99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是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OR=2.018);大三、大四和大五比大一的学生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OR值分别为4.441,3.746,7.928);医科比文科更具有慢性病预防(OR=6.037);农村高于城镇(OR=0.426)。大学生获取慢性病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或互联网(21.65%)、报刊或杂志(16.33%)、同学或朋友(9.80%)以及家人(9.08%)。结论 高校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水平较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
慢性病知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①调查医院:我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②调查人群:内科医生,每个中心随机抽取3~4名医生。
1.2 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参照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简称《指南》)[1]的要求,同时关注受调查者接受COPD再教育的相关情况。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1.3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要求①受调查者直接填写问卷,不可查阅相关资料;②问卷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强调仅为调查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资料由专人统一录入,并由专人核对。采用Excel软件统计,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对社区内科医生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40岁以下者64份,≥40岁者15份。大专或以上学历占90%(71/79),主治医师或以上占33%(26/79),住院医师占67%(53/79)。
①对COPD基本知识的认识:认为COPD就是慢性支气管炎和(或)阻塞性肺气肿的占23%(18/79),其中67%(12/18)为40岁以上者;认为COPD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同的占47%(37/79),19%(15/79)的受调查者认为吸烟是导致COPD的重要环境因素。
②关于COPD的诊断:25%(20/79)的受调查者明确COPD的标志性症状;57%(45/79)的受调查者通过肺功能诊断COPD.
③关于COPD的治疗:是否给COPD患者制定长期治疗方案:回答“是”的受调查者占58%(46/79);回答“偶尔”的占30%(24/79)。
COPD稳定期治疗:34%(27/79)的受调查者采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及激素等药物治疗;23%(18/79)的受调查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分别有27%(21/79)和24%(19/79)的受调查者未根据激素指征应用激素及长期氧疗;41%(32/79)的受调查者会询问患者吸烟情况并劝阻吸烟。16%(13/79)的受调查者制定并指导康复治疗。
相关继续教育:80%(63/79)的受调查者曾阅读《指南》;参加有关COPD的讲座和会议情况:调查前1年没有参加过的受调查者占66%(52/79),参加过一次或以上者占34%(27/79),100%的受调查者希望上级医院的医生进社区进行相关讲座。
2.2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的调查
①COPD患者资料收集:7家社区有登记资料,其中有2家在调查前1年中进行过COPD健康教育讲座。②其他慢性病资料收集:17(74%)家社区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登记资料,并在调查前1年中均进行过相关健康教育讲座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肺功能仪情况:仅有2家配备肺功能仪,但均未启用。
3 讨论
在COPD防控工作中,COPD患者的教育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更好地配合医生的防治工作,达到减少急性发作,尽可能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经费开支的目的[2]。而COPD患者的规范化教育和管理的前提是各级医师正确掌握COPD的最新概念以及诊断治疗的新进展,并将其运用到患者的教育和管理中去。对于二级以上医院的内科医生,有较多再教育机会,但对于平时要接诊大量COPD患者的社区内科医生来说,是否能及时了解COPD最新诊治指南并应用于实践则不得而知。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区社区内科医生对COPD基本知识的掌握、规范化治疗和接受再教育情况,以及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COPD患者教育和管理的情况,从而为我区COPD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在COPD的基本概念及诊疗知识的调查中,分别有23%和47%的受调查者将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或)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概念混淆,且仅有25%的受调查者明确COPD的标志性症状,有34%的受调查者采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接近于2007年北京市基层医生的认识水平[3],16%的受调查者制定康复方案并进行指导,说明社区医生基础知识薄弱,并在实际治疗和指导康复方面有更多、更细的工作要做。
吸烟是COP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劝阻吸烟是社区医生极其艰巨而繁重的任务[4]。本调查显示少于半数的受调查者询问患者吸烟情况及劝阻吸烟,说明我区社区医生对COPD的病因认识不够,需加强。
《指南》是指导医生规范化诊治COPD的标准,从本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受调查者阅读过《指南》。参加COPD的知识讲座和会议是医生获得再教育的好途径,但本调查显示66%的受调查者在调查前1年未参加过一次COPD的知识讲座和会议,而受调查者普遍希望有上级医院医生来社区进行COPD相关知识的讲座,说明社区医生接受再教育机会少,上级医院支持加强继续教育很有必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和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调查表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17家(73%)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资料,并均进行过相关健康教育,仅有7家有COPD患者的管理资料,且鲜有健康教育。由此可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COPD患者的管理及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虽然调查对象来源及例数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区社区医生对COPD的基础知识及临床治疗新进展知识的欠缺,应给予更多机会参加相关的知识讲座和会议接受最新诊治理念,而上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进行讲座是大家希望的途径。另外,任何慢性病的防治关键都是以预防为主和尽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为了早期发现COPD患者,在基层医院配备便携式肺功能仪,将肺功能检查像测血压和血糖一样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这对贯彻早诊断、早治疗的战略极为重要[4]。
摘要:目的 了解我区社区内科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基本知识、规范治疗及继续教育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COPD患者教育和管理情况。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我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79名内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别有23%和47%的受调查者将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或)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概念混淆。34%的受调查者采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80%的受调查者曾阅读《指南》,66%的受调查者在调查前1年没参加过一次COPD讲座和会议。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COPD患者的管理资料,其中2家有健康教育,2家配备肺功能仪。结论 社区医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继续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更加重视COPD,包括配备肺功能仪及加强COPD患者的管理和教育。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卫生服务,教育,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何权瀛.切实搞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教育和管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6-7.
[3]张荣葆,何权瀛.继续教育对基层医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识水平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5):320-322.
【慢性病知识】推荐阅读:
慢性病知识与防控07-11
慢性病防治知识08-20
慢性病预防知识08-23
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01-03
慢性鼻窦炎的健康知识06-2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01-10
慢性病06-14
慢性病教案10-23
慢性病患儿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