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精选12篇)
慢性病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逐渐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疾病。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循证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在初级卫生保健层面上进行干预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方案, 即WHO PEN(package of essential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intervention for primary health care,PEN),它以社区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以相对简单的技术、易接受的培训和操作性强的措施等为手段,对慢性病防治机构的基本情况、财力保障、人力资源配置及慢性病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期通过WHO PEN的推广来达到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中风、肿瘤等慢性病保健服务的广泛可及,从而有效遏制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上升势头[1]。 本文以WHO PEN的内容和要求为基础,对嘉定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慢性病防治经费配备、人力资源配置及慢性病管理网络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该区WHO PEN的实施能力,为进一步完善该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巩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综合考虑了嘉定区区域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选取了嘉定区江桥、南翔、安亭、马陆、 嘉定镇、菊园和工业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慢性病防治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与内容。根据WHO PEN的内容和要求, 同时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信息、慢性病防治经费配备、人力资源配置、慢性病管理及防控网络建设情况等。问卷调查过程由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全程质控。
1.2.2统计学方法。资料经整理核实后,采用Epi Data 3.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机构基本信息
调查显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下设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72个,每个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平均服务人口数为1.45万。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组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17个,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198个,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及糖尿病俱乐部61个,肿瘤自我管理小组及肿瘤康复俱乐部36个。
2.2经费配备
2012年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区、镇两级政府共拨付公共卫生经费6 622.69万元,平均经费946.10万元,人均经费63.55元,其中用于慢性病防治的经费共876.67万元,慢性病经费占所有公共卫生经费的13.24%, 社区平均慢性病防治经费125.24万元,人均经费8.41元。
2.3人力资源配置
2.3.1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的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2013年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从事慢性病防治的专业人员共75人,从专业分布上看,护理专业最多,其次为公共卫生专业和临床专业。在学历构成方面,随着大量新进人员的增加,慢性病防治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之前有很大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29.33%。在职称构成方面, 主要以初级职称为主在工龄方面,大多数人工龄在5年以上(表1)。在专业培训方面,从事慢性病防治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次数为219人次,人均培训次数为2.92次/年, 其中培训时间在2 d及以上的次数为26人次,人均0.35次 / 年 ;参加省级及以上专业培训的次数为10人次,人均0.13次 / 年,其中培训时间在2 d及以上的次数为8人次, 人均0.11次/年。
2.3.2全科医生团队中参与慢性病防治人员的基本情况。 结果显示,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57个全科医生团队,医务人员总计408人,其中包括家庭医生109人 (26.72%),护士90人(22.06%),站点医生 / 乡村医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派的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111人 (27.21%),其他卫生人员98人(24.02%)。全科医生团队中有301人参与慢性病的常规防治工作,占到团队总人数的73.77%,职称分布中,以初级职称为主,在学历构成方面,以本科生居多,在工龄方面,工作在5年以上者最多 (表2)。在专业培训方面,全科医生团队人员共参加专业培训1 844人次,人均培训次数为6.13次/年,其中培训时间在2 d及以上的次数为171人次,人均0.57次/年 ;参加省级及以上专业培训的次数为135人次,人均0.45次/年, 其中培训时间在2 d及以上的次数为108人次,人均0.36次 /年。
2.3.3慢性病防治人员的患者人均配备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平均每千名高血压患者配备的慢性病防治人员数为2.04名,每千名糖尿病患者配备的慢性病防治人员数为6.46名,每千名肿瘤患者配备的慢性病防治人员数为50.53名。
2.4慢性病患者管理网络建设
本次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完备的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防治管理系统,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其下设的村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全面联网,对患者实行动态管理。在慢性病防治网络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科主要负责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 落实及质控,各项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则由家庭医生、护士和站点医生或乡村医生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共同承担。 同时,各高血压和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也与区健康促进指导中心联动,进一步健全了慢性病三级管理网络。
截至2013年12月31日,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管理情况见表3。
3讨论与建议
3.1慢性病防治经费到位及时且有稳定的来源,但慢性病经费所占份额及人均经费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区、镇政府均把慢性病防治纳入到政府的工作目标和社会发展规划,慢性病防治经费及时到位,这与WHO PEN所强调的须有一定的经费来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要求相一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而不断完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使仅为保持目前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其所需要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就要求政府应逐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虽然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超出上海指定的标准,但是用于慢性病防治的经费还必须不断提高,2012年调查社区慢性病人均经费8.41元,慢性病经费占所有公共卫生经费的13.24%,慢性病投入经费低于上海市其他几个区的平均水平[2,3,4],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遇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5,6],这就势必要求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经费投入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慢性病需求。
3.2慢性病防治团队在人员构成上达到了WHOPEN的要求,但人员数量和培训不足
嘉定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完成社区“六位一体” 的职能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利用镇村一体化管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力度,一方面努力改善自身硬件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吸收高素质的新鲜血液来补充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引进高学历、 高职称的专业人员,专业分布、学历和职称构成都有较大改善。按照WHO PEN的建议和要求,慢性病初级卫生保健团队不仅要配备预防保健方面的医生,还需有临床医生和护士等专业人员,调查社区慢性病初级保健团队在人员构成及其自身素质方面已经达到WHO PEN的要求,但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和培训方面显示出不足,跟国内较多地方类似[6,7,8]。分析还发现,调查社区平均每千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配备的慢性病防治人员数为2.04名和6.46名,虽然与本区2009年的情况[9]相比有了提高,人力资源配置也优于全国多数地方[10,11],但与WHO PEN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此外,调查社区慢性病业务人员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基层层面,培训时间在2 d及以上的次数人均仅0.35次 / 年,其中参加省级及以上专业培训的人均次数仅为0.13次 / 年,这与WHO PEN中的培训要求有较大距离。WHO PEN明确提出要适时对慢性病初级卫生保健人员进行区级或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系统培训,培训时间应至少达到2 d,以有效地更新现有知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目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进一步规范,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和慢性病防治人员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人员配置不能完全满足慢性病综合防治的需要,慢性病精细化、个体化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也对慢性病防治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同专业、 不同岗位的慢性病防治人员进行经常性的、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成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3.3慢性病三级防治网络初步形成,但仍需进一步优化
本次调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比较完善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防治管理网络及慢性病信息系统,区疾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社区下设的村卫生服务站之间建立了较好的三级管理网络和工作流程[9],在慢性病防治网络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科主要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及质控,各项具体工作则主要由全科医生团队共同承担。虽然目前各调查社区均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依托全区的信息化建设,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共享,但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仍不够紧密,资源和服务的整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
3.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和管理缺位
WHO PEN中建议将慢性阻塞性肺炎、哮喘等主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范畴。尽管近几年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嘉定区居民死因顺位中已排在第3位,但目前政府还没有将该疾病纳入慢性病防治目录中来,国内已有地方在医院或社区尝试开展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病人进行管理[12,13,14],但嘉定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未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炎、哮喘等主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干预和管理,缺乏系统的分类、建档、 管理和效果评估。
慢性病 篇2
2.慢性病管理学:运用管理学知识,对慢性疾病进行综合性管理,以达到良好控制和治疗慢性病的科学。包括管理主体,对象和媒介。
对象:患者,疾病,慢性病管理团队人员。3.营养: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食物和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物质满足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组织修复、热能的需要和维持健康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理过程。
营养管理:运用营养科学的理论、技术及社会性措施,研究和解决个人及人群的营养问题。
4.慢性病患者康复管理基本原则:①明确主体,厘清职责;②区分对象,分类管理;③团队协作,合理组织;④着眼需求,侧重功能;⑤适时介入,循序渐进。
5.慢性病患者心理反应: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感退化和依赖,猜疑和怀疑,否认,愤怒,红包心理,自我概念紊乱,疼痛。
6.遵医行为:指人们为了健康的目的,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而发生的行为,即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7.心理干预基本原则:接受性,支持性,真诚性,科学性和保密性。
8.腹性腰围:反映腹腔及腹腔内脏器官脂肪蓄积,男性腰围>85cm,腰臀比>0.90,女性腰围>80cm,腰臀比>0.85。
9.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10.健康促进:指运用行政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战略。
康复: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残疾人重返社会。
11.糖尿病的管理策略: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持健康体重;③重点人群的干预;④主动发现和早期识别糖尿病患者;⑤规范治疗糖尿病1)五架马车:即健康宣教与心理诊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病情监控2)综合防治即糖尿病防治ABC原则(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阿司匹林。B:血压C:胆固醇)3)多学科团队参与、多机构协作4)患者积极参与。
12.慢性病的6个演变阶段:①无危险因素阶段;②危险因素阶段;③致病因素出现阶段;④症状出现阶段;⑤体征出现阶段;⑥劳动力丧失
13.高血压的管理策略:主要是分级管理,包括建档管理和分级随访管理制度。
14.冠心病管理策略:①分层管理;②综合管理,包括三级预防和防止的五个层面为防发病、防事件、防后果、防复发及防治心力衰竭;③医院及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
向慢性病宣战 篇3
2009年2月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循环系统疾病病例数由1993年的0.37亿增加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300万。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有4000万。
2008年4月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此次调查的82.5%。
慢性病因子潜伏在人体内,就像随时会爆发的“活火山”。
饱猴死得快
“一辆汽车由于路况不好发生碰撞、翻车造成的损坏,就像人类由于外部病毒、细菌感染而迅速患病。通过铺路修桥改善客观条件,汽车当然能够开更长时间;但行驶时间一长,内部零件老化受损,就像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最终患上慢性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家睿在接受《陈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这样比喻。
几千年前,对人类健康造成最大威胁的疾病多是传染病;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的营养状况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类抗生素、疫苗相继问世和公共医疗事业的进步,使人类寿命显著增加,但与此同时,慢性病代替了传染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从人体内部滋生出的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就是营养失衡。
美国曾做过一个动物实验:200只猴子平分成两组,一群顿顿吃饱,一群每餐只吃七八分饱。10年下来,每餐吃饱的猴子肚子大,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统统找上门来,100只猴子病死50只。另一群猴子苗条、健康、精力充沛,100只里仅死了12只。
“饮食结构和慢性病的关联,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移民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旭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上海和洛杉矶两个城市男性居民前列腺癌的患病率差不多是1:200,但亚裔移民到美国去,第一或第二代就有和美国人接近的患病风险。
饮食结构之外,吸烟致病致死的情况也不容小觑。“中国有35亿烟民,全世界成年吸烟男子中三分之一在中国,”林旭说,更为严重的是,有5亿不吸烟的人正被迫吸二手烟。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援引国外同行的话说:“中国三分之二男性吸烟,三分之一的人因此过早死亡。如果不在控烟方面有所动作,中国社会的未来精英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死于吸烟。”
“职业压力、生活习惯、环境污染、性别等其他因素也可导致亚健康,引发慢性疾病。”吴家睿说。
“糖负担”带来经济账
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到2025年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将达到5930万人,因此Ⅱ型糖尿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5类慢性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即达1209亿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未来10年,仅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就将给中国带来至少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林旭说。
这份报告还给出了这样一个数据:如果今后10年内将慢性病死亡率在现有趋势基础上每年降低2%,将会给中国带来360亿美元的累计经济效益。
吴家睿认为,无论是算“健康账”还是“经济账”,早期诊断和系统干预都是最划算的。
尽早观察、监测慢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减缓慢性病的脚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完成从‘病本位’向‘健康本位’的转变”——吴家睿认为这是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意义之一。
如果国家有意识地将关口前移,最终的结果就不只是事半功倍。“一般认为,把同等的经费分别投入预防和治疗当中,前者的效果大约是后者的六倍。”吴家睿说,早期诊断、干预慢性病,可以很有效地避免“因病致贫”这一恶性循环的发生。“列于我们国家这样的人口大国,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关口前移
2008年5月,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之一《柳叶刀》上发表了《大庆糖尿病20年前瞻性研究》一文。
20多年前,“油水多”是大庆油田人自豪的事。每年过年,单位分的肉、蛋、油堆成小山,家家都預备好几个桶来装油。
1986年,全国Ⅱ型糖尿病患病率尚不足1%的时候,大庆已经到了1.18%。长达20年的糖尿病观测就始于此时。当时,医学专家从11万人中筛查出平均年龄为46岁的577例糖尿病前期人群,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开始跟踪研究。
20年后,对照组93%已发生Ⅱ型糖尿病,17%已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而那些经历了6年生活方式干预的人,Ⅱ型糖尿病发生率较未预者减少43%。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中国慢性病预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报告中提到,以糖尿病为例,教育大众减少危险行为的一级预防,可减少35%~60%的发病:教育患者“早发现、早治疗”的二级预防,可减少40%~50%的失明、30%的慢性肾衰、50%的心脑血管病和60%的截肢等严重并发症。
《2050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将普惠健康保障体系作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体系之一。林旭认为,预防前移、重心下移,开展以社区为单位、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理念宣传和慢性病预防工作是建设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的重点。
“在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开始在社区分发盐勺子和油壶,倡导健康膳食要少油少盐。”林旭认为,倡导戒烟,提倡公共交通,加强营养相关的法规建设,针对中国人的遗传背景和生活方式大力研究有效可行的营养干预方法,都应该成为建设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
“据我了解,无论是政府投资、医疗保险还是家庭投入,对于中、晚期慢性疾病的治疗费用占据了全部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吴家睿说希望在30年、60年之后,对于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系统干预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能有显著的提高,治疗经费的比例则能大幅下降。
急性起病的慢性病 篇4
小李是一个患病多年的1型糖友, 他的发病和其他1型糖友的发病过程不太一样, 医生当时的诊断是爆发性1型糖尿病。究其原因, 竟然与一场感冒脱不了干系。
那年小李是一个14岁的男孩子, 正在寄宿学校上初中。因为比较贪玩, 一天在外面玩水回来后, 就得了一场感冒。刚开始还只是感冒的症状, 与平时不同的是他这次感冒特别贪睡。刚开始, 大家都以为他感冒了人比较累, 老师也没有强迫他去上课, 让他在宿舍休息。可让老师没想到的是小李一下子竟然睡了一天一夜, 这时候老师意识到小李的这次感冒不太寻常。他把小李强行叫醒, 送到了校医务处。校医按照常规判断, 诊断为感冒, 因为当时小李觉得乏力, 医生还给他挂了葡萄糖补充能量。可小李的症状依然没有缓解, 一整天都处在嗜睡状态, 呼吸出来的气还充满了臭苹果的味道。当天晚上, 小李被送到了医院, 医生发现小李当时的状况已经是轻微昏迷了, 马上抽血检查。
糖尿病是一种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的慢性病, 病程长是它的特点。但就是这种名副其实的慢性病, 也可能表现为急性起病。
诊断结果让小李和家人都不敢相信, “酮症酸中毒, 这个孩子有可能是患了爆发性1型糖尿病。”医生说, 小李体内的病毒, 已经侵犯了胰腺, 致使胰腺大部分功能丧失, 分泌不了胰岛素, 血糖才会爆发性地升高, 即酮症酸中毒。老师听到糖尿病三个字出了一身冷汗, 虽然对糖尿病没什么了解, 但他也知道糖尿病患者是要远离糖的, 而在来医院之前, 校医还曾经给小李输了一瓶葡萄糖补充能量。
发病原因
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病率并不低,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很多因素都能诱发该病。
1.病毒感染:
大多数患者起病前两周有前驱感染病史, 在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亦可分离出柯萨奇病毒、埃克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国外有学者认为, 该病与脑心肌炎病毒 (EMC) 有关, 并通过腹腔注射EMS复制出了类似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鼠模型。
2.自身免疫:
日本学者对发病5个月的三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进行胰腺活检, 发现其胰岛B细胞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但患者既无胰岛炎的表现也无急慢性胰腺炎的证据, 故提出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免疫无关。近年, 有人发现, GAD阳转, 且2/3抗体阴性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其外周血GAD反应性T细胞增多。
3.遗传易感性:
本病在黄种人发病率高于白种人。日本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韩国及菲律宾亦有类似报道。多数证据显示, 人类基因HLA与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但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的位点不同, 目前报道尚不统一。
4.与妊娠有关:
大多数女性的发病时间为妊娠中晚期或分娩后2周内, 但这些患者起病前多有发热的前驱感染史, 故也可能是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与妊娠无关。
治疗
对于任何疾病, 特别是急性发作的疾病来说, 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从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诱因看, 大多数患者在前1~2周都有前驱感染的病史。但是如果病毒没有及时控制, 转移到胰腺, 破坏胰腺功能, 会在一周内演变成酸中毒/酮症酸中毒, 中毒严重, 全身器官功能都会被损坏。所以及时对感染的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还要注意血糖的情况, 在诊所看病之前, 要先测血糖, 避免误输葡萄糖, 使病情加重。
由于该病没有明显征兆, 发病急促, 一般在一周内就会爆发。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和治疗, 后果比较严重。酮症酸中毒超过1周, 都会使人昏迷, 但是只要在患者出现嗜睡之前, 不等到患者昏迷才送医, 治疗都会比较容易。
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治疗首先是针对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血糖的控制同一般的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 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甚至要求佩戴胰岛素泵来更好地控制血糖。总体而言, 患者血糖较难控制达标, 胰岛功能几乎没有复原的余地。胰腺外分泌异常的处理类似与胰腺炎, 但不管采取什么方案, 一般需要2~3周左右才可以恢复正常。
另外, 爆发性1型糖尿病较传统1型糖尿病更易发生微血管并发症, 所以, 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于这类患者的长期预后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医生在诊断时认真仔细,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及时发现新的患者。
儿童预防糖尿病
爆发性1型糖尿病虽然发病过程与普通的1型糖尿病不太一样, 但一些基础的危险因素还是有共同点的。儿童往往因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 特别是多吃碳酸类饮料、高脂肪食物等而引发肥胖, 而肥胖恰恰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者的组织细胞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尽管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水平并不低, 但作用却大打折扣, 以致血糖升高而引发糖尿病。儿童2型糖尿病一般很隐蔽, 早期很少出现“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 体重减少) 症状。不少人看到孩子很能吃, 白白胖胖的, 就认为身体很好, 从而容易延误诊断。对于肥胖儿童, 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一定要定期化验血糖。
防治糖尿病应从儿童和青少年做起, 一方面应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 做好糖尿病知识的普及, 另一方面家长要做好掌控, 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进行科学指导。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 很多家长认为一定要给孩子吃好的, 只要孩子喜欢吃就要尽可能满足。事实上, 餐后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 如果不运动, 这种刺激长期下去就会加重胰岛的负担, 再加上胖人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 很容易把胰腺“累病了”, 从而发展为儿童糖尿病。
儿童、青少年应选择适量蛋白、高纤维素, 如蔬菜等食品, 不要过多地吃“洋快餐”等高热量食品, 并且慎用药品和补品。同时应多做运动, 以控制体重。一旦体重超过正常人水平, 也不要乱吃减肥药, 而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鼓励科学的运动锻炼, 避免儿童期肥胖, 才有利于预防儿童和青少年中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长, 对孩子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要心肠硬一些, 即使孩子喜欢吃高热量食物也不能多吃;不喜欢运动也要强制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以减少罹患糖尿病的几率。
慢性病教案 篇5
小学生常见的“慢性病”有近视、龋齿、贫血、肥胖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希望同学们能重视这一点。
一、预防近视:
学生患近视有内因和外因多种因素。遗传因素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慢性疾病以及其他眼病也可使视力减退,而学生负担过重,读写姿势不端正,忽视用眼卫生,采光不良以及体质衰弱,不合理饮食是学生近视发病的主要因素,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1、认真听老师讲,提高认识。
2、学生一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读写姿势要端正,注意用眼卫生,做到“三个一”“三要三不要”。
4、坚持做好眼保健操,每天二次,上下午各一次。并且要认真做到位。
5、每学期定期检查学生视力,并做好统计工作。
二、口腔卫生保健
龋齿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疼痛,影响食欲,咀嚼消化功能。影响生长发育。
致病因素 主要由细菌,糖类食物和机体的抗龋能力三者作用。预防措施:
1、注意口腔卫生,学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或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正确刷牙方法——竖刷法,时间不宜少于3分钟,刷牙最佳时间是饭后3分钟,定期更新牙刷;
2、合理营养,增加机体和牙齿的抗龋能力,多吃豆类、乳、蛋类、芝麻、鱼虾及含钙质较多藻类、限量饮用糖类食物饮水;
3、药物防龋 主要指氟化物防龋(例:用含氟牙膏刷牙);
三、沙眼防治 沙眼是慢性传染性眼病
致病因素:通过接触传染,凡被沙眼衣原体污染了的手、毛巾、手帕、脸盆、水及其他专用物品都可传播。预防措施:
1、养成爱清洁讲卫生习惯,使用的手帕、毛巾要干净,勤洗手,不用手衣服或不净手帕擦眼睛;
2、治疗沙眼患者;
3、定期检查。
四、贫血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份,人体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预防措施:
1、多食含铁丰富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禽、蛋黄、豆类等
2、合理营养,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按时就餐不挑食不偏食
五、营养不良与肥胖 预防措施:
1、合理营养
2、加强体育锻炼
六、课堂小结
中年发福,警惕慢性病 篇6
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就见过不少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男性,一个个顶着大肚子。我有位朋友张先生,自认保养得不错,体重达标、身材还行,就是肚子有点大,穿牛仔裤偶尔系不上扣。我劝他多运动,尤其是减减肚子。但他说,男人到了这个岁数,有点肚子正常。再说,自己体检结果还不错,没什么好担心的。
但事实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被称为“死亡四重奏”,会导致急性、恶性的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其中最先“唱响”的,就是肥胖。而“将军肚”是肥胖的标记,是一枚健康的定时炸弹。过剩的营养成分被合成厚厚的脂肪,贴在腹部,还有一部分沉积在肠壁、内脏上。尤其是中国人,内脏脂肪过盛的情况很常见。
有人说“将军肚”是饥饿结束的标志,却是疾病的开始。后者造成的危害,并不比饥饿小。而且,相较于女性,腹部肥胖的男性更易患各种慢性病。比如,腰粗男性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腰围者的4倍。从另一方面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80%都腰围超标。且超标时间越长,患病几率越高。腰围越大,患高血压的风险也越高。20~30岁时腰围增粗,其高血压发生率要比同年龄腰围正常者高1倍;四五十岁时腰围增粗,高血压的发生率要比同年龄腰围正常者高50%。此外,腹部肥胖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些人突发脑出血的几率,是腰围正常者的3.6倍。更不幸的是,“将军肚”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甚至少年,都挺起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大肚子,这必须引起重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就超出了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若还伴有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等,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因此,无论男女,都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腰围变化。穿裤子时,若发現裤腰紧了,应警惕最近的饮食习惯是否正常、运动频率如何。家里不妨准备一把皮尺,最好摆在显眼位置,养成定期量腰围的习惯。量的时候,要立正站好,用尺测肚脐水平线的围度,连续测三次,取平均值,这就是准确腰围了。
在欧美,胖的都是穷人,瘦的都是富人。在日本,政府立法规定,企业每年必须为40~74岁员工的腰围把关,男性腰围不得超过85厘米。拥有健康身形、平坦的腹部曲线,已经成为新时代男性审美的标志。中国的大肚男们,你的肚腩将何去何从呢?
广西统一门诊慢性病管理 篇7
统一全区门诊慢性病病种。把各种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1种慢性病列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统一门诊慢性病的申报、评审、确认和慢性病治疗卡发放程序。实行按病种付费, 依据病种前三年的平均费用进行测算, 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谈判协商, 确定病种付费标准。
老年慢性病贫血的诊断 篇8
1 病因
一般而言, ACD者多有基础疾病存在。常见病因如下:①感染:如病毒感染 (包括HIV感染) 、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等。②肿瘤:包括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病、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④创伤:烧伤、外科创伤。⑤实体器官移植后的慢性排斥反应[3]。
2 发病机制
ACD是细胞因子以及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改变导致的体内铁平衡失调、红系祖细胞增生受抑、红细胞寿命缩短而造成的一种贫血。
2.1 铁平衡失调
低铁血症的产生及红系祖细胞铁利用受限是ACD一个最显著的病理生理特征, 其发生是急性相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实验证明给小鼠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和白介素-1 (IL-1) , 小鼠可以发生低铁血症和贫血[4], 这可能与细胞因子所致的铁蛋白的高表达有关, 而铁蛋白是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储存铁的主要蛋白[5]。在慢性炎症的情况下, 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吞噬红细胞和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摄入二价铁的方式来获得铁[6]。γ干扰素 (IFN-γ) 、脂多糖、TNF-α可以上调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的表达而提高活化巨噬细胞铁的摄入[7]。近年发现铁稳态调节激素Hepcidin 在此过程中也起关键作用。Hepcidin是一种产生于肝脏、循环于血液并经尿液排出抗微生物蛋白, 也是一种Ⅱ型急性时相蛋白。Hepcidin最初由Krause 和Park 两研究小组于2000 年分别从人血超滤液和尿中分离出, 是一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肽, 分别命名为LEAP-1 (liver 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和Hepcidin[8,9]。实际上, Pigeon 等[10]2001 年采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法” (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寻找与小鼠肝铁负荷增多相关基因时才明确Hepcidin是机体铁稳态调控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分子或铁稳态调节激素。Hepcidin是由25个氨基酸残基和4个二硫键构成的阳离子多肽, 是食物铁自肠道吸收和铁从巨噬细胞释放主要调节因子。慢性炎性反应时产生细胞因子IL-6和慢性感染时产生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LPS) 均可强烈刺激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及分泌, 后者通过抑制肠道铁吸收及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铁释放, 由此产生低铁血症是ACD 的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表明, Hepcidin抑制肠道铁吸收及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铁释放作用与膜铁转运蛋白 (Ferroportin) 有关。Ferroportin是Hepcidin的靶分子, 是一个跨膜的铁输出蛋白, 存在于小肠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胎盘细胞表面, 能与Hepcidin 结合, 随后Ferroportin-Hepcidin 复合物内化进入细胞并在胞内降解, 导致细胞铁输出减少[11]。此外IFN-γ、脂多糖、TNF-α同时可以通过下调膜铁转运蛋白阻止铁的释放使铁更多的阻滞在巨噬细胞内[7]。以上作用发生于肠道黏膜细胞则导致铁自肠腔进入肠黏膜细胞后, 在肠黏膜细胞内积聚而不能被吸收入血, 随肠黏膜细胞脱落铁即排出体外;发生于巨噬细胞则导致贮存在巨噬细胞内的铁不能自巨噬细胞输出、释放入血而积聚在细胞内。铁吸收减少及铁自巨噬细胞释放减少双重作用导致ACD时显著的低铁血症。但有研究发现, 老年人炎症反应通常不典型, 特别是对一个刺激的炎症反应在老年人常常延迟, 甚至在这一炎症刺激因素去除后发生。临床可以看到老年人受炎症刺激, 当刺激发生时炎症反应延迟出现, 炎症刺激因素去除后, 则临床才表现为种种迹象且IL-6、TNF-α水平持续增高, 这可能是老年患者产生ACD的一个常见机制[12]。
2.2 红系组细胞增殖受抑
研究发现, AC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中, 重组TNF-α抑制低氧诱导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mRNA表达, 表明TNF-α可能通过抑制EPO产生引起贫血[13]。在ACD的病人中, 骨髓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是受抑制的, 这与TNF-α、IL-1、IL-6、IFN-γ等因子对红系爆发集落形成单位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有关。IFN-γ可能是最强的抑制因子, 因为它与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网织红细胞数目成显著负相关[14]。最近, Dallalio等[15]研究发现, Hepcidin在体外也能抑制红系集落形成, EPO≤0.5 U/mL时, 体外红系集落的生成被Hepcidin抑制, 而在EPO水平为1.0 U/ml时则不受抑制。提示Hepcidin不但通过影响铁代谢, 而且通过影响红系祖细胞增殖和生存而在AC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3 EPO产生不足和生物学活性降低
EPO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红系祖细胞, 并可促进幼红细胞增殖与分化, 在红系造血中起关键作用。EPO的生成与组织氧合以及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ACD时细胞因子对EPO产生抑制及使EPO生物学活性降低在ACD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1β、TNF-α可显著抑制低氧诱导EPO产生;联合IL-1α、IL-6、TNF-α对低氧诱导EPO产生有协同抑制作用[16]。也就是说, ACD时贫血引起低氧由于体内高细胞因子血症的存在而不能有效刺激EPO分泌。
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性和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循环中细胞因子总量成负相关, 因为如果有高浓度的TNF-α和IFN-γ存在的情况下, 需要更多的EPO才能形成红系集落形成单位[17]。
此外, 当炎症时巨噬细胞诱导产生的一氧化氮 (NO) 增多, NO通过改变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及血红素前体5-氨基酮戊酸 (5-aminolevulinic acid , ALA ) 水平而致ACD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3 临床表现
老年人ACD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如慢性反复感染、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恶性肿瘤、各种创伤等。贫血的严重程度可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18]。但也有认为一般为轻中度贫血, 贫血进展比较缓慢。贫血症状通常被原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所掩盖, 只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减退、心率增快等, 无特异性。早期由于炎性细胞因子对红系造血抑制而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随病程延长由于显著低铁血症引起红细胞缺铁演变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因此误诊率高。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为正常细胞正常
色素性贫血,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低色素或小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 (Hb) 常在80~95 g/L间, 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铁代谢指标:血清铁 (SI) 及总铁结合力 (TIBC) 均低于正常、运铁蛋白饱和度 (TS) 正常或稍低于正常、血清铁蛋白 (SF) 正常或增高,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 降低,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 FEP) 和锌原卟啉 ( ZPP) 仅轻度升高。骨髓中红系细胞可有轻度的代偿增生, 铁染色示铁粒幼细胞减少而细胞外及巨噬细胞内的贮存铁增多。细胞因子检测:血清EPO水平降低, 血Hepcidin水平明显升高, 细胞因子IL-1、IL-6、TNF-α、IFN-γ水平升高。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ACD诊断
①有引起ACD的原发疾病 (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等疾病) ;②临床表现为进展缓慢的轻至中度贫血;③正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④具有上述典型铁生化改变;⑤排除原发疾病本身引起的失血、肿瘤浸润骨髓引起的贫血、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及肿瘤侵犯骨髓或肿瘤晚期时的稀释性贫血。
不是所有慢性疾病伴随的贫血都称为ACD。某些慢性疾病 (如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和消化道疾病) 由于各种症状, 如纳差、失血及骨髓抑制等因素导致的贫血应该称为慢性系统疾病性贫血或继发性贫血, 而不应称为ACD。继发性贫血在症状得到纠正后应有改善。
5.2 鉴别诊断 老年ACD与缺铁性贫血均存在SI水平的低下, 故应予以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 ACD 也可并发缺铁, 此时TIBC多>360 ng/L, TS多< 15%, MCV < 80 fL (但很少<72 fL) , sTfR 及sTfR /Log SF值显著高于ACD无缺铁者, 可作为ACD并发缺铁的诊断依据。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篇9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 血脂异常患者1.6亿, 慢性病患者2.8亿, 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 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困扰人们, 特别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所以, 对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即对慢性病采取综合防治、管理措施, 是我们当今健康管理工作者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健康管理工作内容。
1 健康知识普及宣传
1.1 正确认识慢性病
让人们认识慢性病及慢性病的特点, 愿意接受慢性病的相关知识, 才能进行后续的慢性病管理。当人们在检查出慢性病时, 往往会出现紧张、恐惧情绪等状况。在此作为医务工作者, 我们一定要做出心理疏导和健康知识教育。首先理解患者, 并给予他们关心、关怀, 解除患者心理恐惧, 进行科学的健康指导;其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慢性病,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慢性病;最后告诉人们虽然慢性病是终身疾病, 治疗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 但是慢性病并非绝症, 慢性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的, 从而延长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1.2 慢性病知识宣传
当人们患上某些慢性病, 医务工作者要从病理的角度, 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 学习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方法, 特别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带来的危险, 从而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减少人们慢性病的发病率, 首先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 宣传健康知识, 使人们达到掌握一定的健康文化能力。所谓健康文化能力, 指的是个体能够获得, 处理和明白基本的健康信息和为做健康决定所需要的服务的程度 (这是美国医学会对健康文化能力的定义) 。其次要提高慢性病患者对自身所患的慢性病达到一定程度的健康文化能力, 其方法可以多样化, 如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 提高患者的理解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不健康饮食, 不锻炼身体和使用烟草。在全球, 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转向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 而且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包括更少的体力活动, 这些危险因素正在加大。因而,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
2 及早发现及早控制
2.1 定期体检
人们应根据年龄、性别, 选择针对性强、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临床意义大、费用相对低的项目, 定期进行检查, 同时注意生活环境的健康危险因素和易患疾病的差异等特点, 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项目和需周期性复查项目。
2.2 控制病发
人们通过对健康体检, 进行疾病筛查, 尽早发现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根据疾病情况和危险因素, 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饮食, 运动或药物治疗方案和健康生活计划。同时借用电话、网络信息等公共资源进行随访, 了解治疗效果和健康指导。
3 健康管理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说, 预防慢性病的全球行动到2015年可拯救本来将死亡的3600万人的生命。目前, 慢性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 其影响在稳步增大。报告预测, 每年约有1700万人因慢性病的全球流行过早死亡, 因而, 健康管理, 刻不容缓。
对于慢性病患者, 我们医务工作者要调动其积极性, 使其能够自觉进行健康管理。并且教会其自我监测, 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慢性病患者有了一定的健康文化能力, 我们就可以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 适时的实施调控。
我国已有慢性病预防医学的诊疗规范, 包括了周期性的健康检查, 危险因素评价, 生活方式指导等, 还推出了一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适宜技术, 如健康危险度评估技术, 中国高血压人群防治微机网络管理, 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段距离。而且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检查, 不干预;重检查, 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循环努力运转起来, 在借鉴国外慢性病管理的危险分层, 高危患者护理管理, 电话随访系统, 网络信息系统等方案的基础上, 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管理的量化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 13 (1) :1-3.
慢性病的防治和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诊治的240例慢性病患者, 所有入选人员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本次研究, 自愿同时能够连续1年接受护理干预。将其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的120例患者中, 52例为男性, 68例为女性;年龄在54~86岁之间, 平均为 (74.1±3.4) 岁;文化程度:78例为小学, 42例为初中。观察组的120例患者中, 6 4 例为男性, 56例为女性;年龄在56~84岁之间, 平均为 (72.6±2.5) 岁;文化程度:76例为小学, 44例为初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 未见明显差异, 可以进行比较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实施任何措施, 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2.1 防治方法:
(1) 为每个慢性病成员建立一份详细的个人档案; (2) 对患者患病情况进行了解, 同时定期培训患者及其家属, 对其采取集中授课的方法; (3) 定期邀请知名慢性病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加讲座, 学习慢性病的防护知识以及相应的健康教育, 同时积极的进行讨论, 让大家相互学习和探讨。
1.2.2 护理干预 (1) 饮食干预:多为患者选择易消化、清淡、低脂、低碳水化合物、低盐、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纤维素的食物, 少食多餐, 不可使用刺激性食物。同时向患者反复强调饮食治疗对慢性病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 长期坚持, 有效的配合治疗[2]。 (2) 行为干预:提高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3) 用药指导:如果运用非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的效果, 应实施药物治疗。由于慢性病以老年人居多, 老年患者的记忆力不佳, 医护人员应多次叮嘱服药的重要性, 也可告知其家属具体的服药方法, 由家属进行监督[3]。 (4) 口腔护理:每隔一段时间对口腔进行检查, 每隔半年或者1年洗牙一次, 嘱咐患者勤漱口、沙哑, 坚持早晚刷牙, 每次至少3min。 (5) 心理干预:慢性病患者因长时间患病, 需要长期服药, 而且无法得到治愈, 在心理上会出现失望、悲观、焦虑的情绪, 护士应尽快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 通过其周围的环境及家属的配合, 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和鼓励,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
1.3 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 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 用X2表示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患者对防止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两组患者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文通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患者对防止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两组患者差异。说明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让患者更多的了解慢性疾病,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 使其能够担当其家庭健康教育的义务, 同时积极参与护患联络以及对患者实施健康生活指导的作用。
慢性病的防治应以家庭为单位,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培训, 让其熟练掌握慢性疾病相关防治知识及技能, 能够督促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健康, 积极实施健康管理及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主要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方式[5]。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对高血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进而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目标。护士应根据制定的教育计划, 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 (如身体条件、年龄、认知情况、病情、患者的治疗渴望度) 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综上所述, 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相应的防治及护理措施, 能够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 对患者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病的防治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诊治的240例慢性病患者, 将其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的120例患者为实施任何措施, 观察组的120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果:通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患者对防止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两组患者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相应的防治及护理措施, 能够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 对患者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病,防治,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义红, 田青.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心脏彩超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24 (11) :145-146
[2]任力, 高前进, 张彦霞, 李小林.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 20 (06) :102-103
[3]周君桂, 李亚洁, 钟小红.老年病专科护士预防患者跌倒的工作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0, 36 (03) :712-713
[4]俞玲玲, 缪文英.22例老年天疱疮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 23 (03) :572-573
把癌症变成慢性病 篇11
癌症的历史很长,我们的祖先尝试过很多种办法对付癌症,但都失败了,原因在于癌细胞是人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变来的,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小,很难找到一种武器只杀癌细胞而对健康细胞无害。一位美国医生曾经在1945年时发出过这样的慨叹:“那些没有受过生化或者医学训练的人很难理解癌症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这就好比说要找到一种溶剂,只溶解左边的耳朵,而不损害右边的那只。”
既然找不到这样的溶剂,便只能靠肉眼来辨别肿瘤,所以早期癌症治疗唯一的办法就是医生凭经验做手术切除癌组织。但这个方法只能用于尚未扩散的实体肿瘤,适用范围有限,而且医生很难保证切除干净,复发的现象时有发生。
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分辨出左耳右耳的溶剂就是化疗和放疗,它们的出现开启了人类抗癌斗争的第一个阶段。这两种疗法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当时的科学家根本不知道癌细胞和健康细胞有哪些本质区别,唯一可以利用的差别就是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的快。于是医生们只能借助化学药物和辐射这两种“毒药”的力量,杀死所有正在分裂的细胞。对付癌症这样厉害的敌人,只要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无所谓了。
癌症治疗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1953年,这一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遗传的秘密随之大白于天下。科学家们很快就意识到,正常细胞之所以会变成癌细胞,原因就在于细胞内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1970年,第一个致癌基因(Oncogene)被发现。顾名思义,这个基因一旦被激活,就会让正常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成为癌细胞。1984年,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第一个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这个基因和致癌基因正相反,它的正常功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所以一旦它被抑制,癌细胞便开始疯长,癌症就出现了。
找到了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就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的不同之处。换句话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左耳和右耳之间的区别,可以对症下药,开发出只针对癌细胞,同时又不会伤害健康细胞的所谓抗癌“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的优点在于作用位点专一,只对癌细胞有杀伤,医生可以大剂量给药,不用过分担心副作用。但也正因为作用位点专一,导致靶向药物的适应症范围往往也比较窄。制药厂辛辛苦苦把一种靶向药物开发出来,又花了很多钱申请上市,却只能用于很少的一类病人,所以靶向药物的价格大都极为昂贵,给医保带来很大压力。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由于靶向药物作用位点的专一性,癌细胞只要在靶子的位置稍微发生一点变异,就可以躲过靶向药物的攻击,继续为非作歹。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癌症靶向药物通常在用药一段时间后疗效就会明显下降,原因就在于癌细胞已经对它产生了耐药性。当然了,理论上病人可以换一种新的靶向药继续治疗,但这就等于进一步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经济不够宽裕的病人往往只能放弃治疗。
考虑到靶向治疗固有的弊端很难根除,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科学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对付癌细胞呢?
这个想法并不新鲜,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文献记载,早在1891年就有一位名叫威廉·科里(William Coley)的纽约医生尝试用细菌感染的方法治疗癌症,他认为细菌感染可以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统,从内部对癌细胞发动攻击。但这个方法在理论上存在很多漏洞,操作起来危险性太大,所以很快就被放化疗代替,很长时间都没有人使用过了。
随着放化疗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又有人想起了免疫系统。新的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不光能对付病菌和病毒这些外来之敌,同时也肩负着监视和清理自身变异细胞的使命。事实上,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健康细胞转化成癌细胞,清理这些癌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日常工作之一,甚至比对付外来之敌更重要。
新一轮癌症免疫治疗热就这样开始了。1984年,美国科学家史蒂夫·罗森博格(Steve Rosenberg)用高剂量的白细胞介素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统,在一部分癌症病人身上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又有人尝试用干扰素来激活免疫系统,同样有少数癌症病人获益。这些疗法本质上就是科里疗法的翻版,只不过医生们不再用病菌了,而是用一些已知的免疫调节因子来激活免疫系统,可惜效果并不像希望的那样好。
更重要的是,后续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不但能够被激活,还能够被抑制。如果把免疫系统比作一辆车的话,要想让它跑起来,不但要踩油门,还要松开刹车才行。很多癌细胞之所以逃过了免疫系统的围剿,不是因为免疫系统没有识别出癌细胞,也不是因为免疫系统没有被激活,而是因为癌细胞进化出了一种特殊手段,偷偷踩下了刹车!
第一个重要的刹车系统是法国科学家于1984年首先发现的,这套系统的主角是一种名叫CTLA-4的蛋白质,这个蛋白位于T细胞表面,平时不起作用,但如果它和CD80或者CD86这两种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话,便会启动刹车功能,阻止T细胞被激活。
第二个重要的刹车系统是由日本和华人科学家分别发现的。先是日本京都大学的本庶佑教授于1992年在T细胞表面发现了另一个具有刹车的蛋白质,取名为PD-1。之后,美籍华裔科学家陈列平教授于1999 年发现了和PD-1配对的受体蛋白,取名PD-L1。这套系统比上一套系统更厉害,当PD-1和PD-L1发生特异性结合后,T细胞便会启动自杀程序,还没等奔赴前线呢就自己先把自己搞死了。
最先意识到刹车蛋白抗癌潜力的是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阿里森(James Allison)教授。CTLA-4蛋白刚被发现的时候,大家都把它当做是众多免疫调节分子之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阿里森是极少数例外,他发现这个分子和其他免疫活性分子不一样,被激活后反而抑制了T细胞的活性。于是他想到,免疫系统之所以对体内出现的癌细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论怎样刺激都没反应,原因很可能就在于癌细胞偷偷踩下了刹车,让那些原本专门负责监视癌细胞的免疫细胞无法被激活。
1996年,阿里森教授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首次证明针对CTLA-4的抗体能够治愈实验小鼠体内的恶性肿瘤。他把这个治疗思路称为“检查点阻断”(Checkpoint Blockade),大意是说,免疫系统在发动大规模攻击之前先要经过好几个检查点的检查,以防攻错目标。癌细胞盗取了这套系统,让免疫系统一直通不过检查点,医生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检查点去掉(阻断),释放免疫系统的活力。
阿里森教授提出的这个思路太过超前,直到1999年才有一家名为Medarex的小生物技术公司将阿里森研制的CTLA-4抗体买了下来,着手进行人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一代基于‘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治疗药物已经可以让70-80%的病人肿瘤体积缩小,40%多的病人部分缓解,甚至有10%左右的病人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迄今为止,至少有6种基于检查点阻断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美国上市,一共积累了超过5万个病例,总的有效率在30%左右,其中有5-10%的病人疗效维持的时间相当长,不少病人已经存活了超过10年,说明他们体内的T细胞已经获得了某种免疫记忆力,就像种痘一样,即使停药后疗效也能继续维持下去。
换句话说,第三代抗癌药物已经把很多癌症变成了可控的慢性病,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篇12
1 冠心病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偏高;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缺少运动锻炼;缺乏微量元素。
1.2 冠心病的预防要点
(1) 普及冠心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 提高心理素质, 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防止情绪激动, 保持心理平衡; (2) 均衡膳食, 做到少糖少盐, 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减少脂肪摄入, 不吃高胆固醇食物, 保持正常体质量; (3) 及时正确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4) 少饮酒, 不吸烟, 少喝浓茶和咖啡; (5) 促使大便顺畅, 不要用力排便; (6) 注意保暖, 改善睡眠, 夜间不可独居, 冠心病发作时及时舌下含服急救药; (7) 避免剧烈运动, 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2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 (或) 舒张压增高 (≥140/90mmHg) , 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2.1 高血压的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精神应激;其他因素: (1) 体质量:肥胖者发病率高; (2) 避孕药; (3)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 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5) 食盐:摄入食盐多者, 高血压发病率高; (6) 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2 高血压健康管理措施
(1) 定期测量血压, 至少1~2周测量一次。 (2) 定时服用降压药, 不随意减量或停药, 防止血压反弹。 (3) 科学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4) 老年人降压要缓慢, 防止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 (5) 老年人和服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的患者要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是血中葡萄糖含量异常升高及尿中出现葡萄糖。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质量减少, 且伴有疲乏无力。
3.1 常见病因
(1) 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2)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肥胖;年龄;现代的生活方式。 (3) 妊娠型糖尿病:激素异常、遗传基础、肥胖症。
3.2 治疗提倡“五驾马车”原则
(1) 平衡膳食: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 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 少量进餐, 定时定量进餐, 不吸烟。 (2) 科学运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要遵循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 (3) 随时监测:经常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肾脏、眼底等项目, 至少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同时做好自我监测。 (4) 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 要接受事实, 正确对待。首先要和医务人员配合, 掌握基本的糖尿病知识和注意事项, 其次要认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及治疗的必要性。 (5) 科学合理用药。
4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 特征为气道炎症, 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哮鸣音。
4.1 病因和主要危险因素
过敏体质以及支气管对各种外部刺激的反应性过度增高;遗传因素;外源性哮喘与过敏源有关;内源性哮喘与非过敏性因素有关。
4.2 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方案
(1) 积极就诊, 查清与个体有关的致敏原; (2) 出现严重哮喘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3) 有婴儿湿疹和过敏性鼻炎病史者应密切防治哮喘的发生; (4) 为减少哮喘发作, 平时应积极防治呼吸系统的感染; (5) 杜绝食用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 (6) 净化居室和生活环境, 减少或避免接触致病原; (7)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如练太极拳、跑步、气功等; (8) 膳食中多食用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的食物, 以增强呼吸道上皮的抗病能力。
5 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终止, 该供血区缺血、缺氧, 致使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坏死软化。
脑梗死患者坚持有效的药物治疗、坚持饮食调节、坚持肢体功能等康复训练, 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能够有效改善疾病症状并达到不再复发。康复保健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 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食物宜多样摄取, 充分获得营养。 (2) 锻炼: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不宜剧烈运动, 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用药:不能中断治疗药物。中医: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中药, 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 适用于脑梗死患者症状恢复防止复发的治疗。拜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 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 预防血栓形成。缺点是有47%的患者会产生耐药性。 (4)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
健康教育是慢性病治疗的一项主要措施, 也是控制慢性病流行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 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 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参与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与护理中来,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医嘱遵从性, 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慢性病病发病时间长、患者负担重, 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质量。本文笔者总结了几种常见慢性病的特点及健康教育要点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