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综合防治(精选12篇)
慢性病综合防治 篇1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是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由卫生部门协调有关部门, 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防治活动和健康促进活动[1]。我国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干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2], 上海市松江区自2000年以来,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信息平台, 以社区健康促进为基础, 以控制危险因素为手段, 开展了以肿瘤、高血压和糖尿病为重点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3], 从制订《松江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 (2001—2015年) 》着手,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有关部门各尽其责,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完成了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两条线”改革, 公共卫生经费达到50元/人[3];开发了“居民健康档案”网站, 使辖区内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点与松江区疾控中心“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联网;区中心医院设立社区医疗网络服务部, 全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利用社区诊断, 确定了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主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优先项目;采取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三级预防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我区通过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 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控制率明显提高, 社区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群众就医的医疗费用明显下降[4]。从某种程度上讲, 我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特点。但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纵深发展, 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面对政府和群众日益增加的要求和需求, 如何突破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瓶颈”问题, 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新问题
1.1 慢性病管理模式亟待完善
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使用的是上海市2003年开始实施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5], 全科团队服务对改变传统行医理念, 整合社区卫生资源, 走进社区服务百姓,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模式也受到了人员素质、业务范围和人群需求的影响, 所以该模式中的人员配备、组织管理、全科培训、质量控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需要不断的完善, 起到关键作用的病人管理模式更需要不断的探索。
1.2 医生与病人数量的矛盾
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和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的20%以上, 我区的整体人群严重趋向老龄化, 慢性病的发病上升趋势和有限的医生编制之间已经形成矛盾, 其中能够适应全科团队工作的医生数量与慢性病激增的工作量、不断细化的管理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1.3 信息综合利用有待提高
综合医院在信息管理上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HIS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和防保信息不能共享, 疾控中心的健康档案和科室的数据没能形成有效的对接和整合。这对于整个人群的慢性病信息来讲分成了医院、疾控和社区三大系统;对于每个人的疾病信息来讲, 分成若干个零星的“小块”, 缺乏一个有效的“连接”和信息整合的平台, 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
1.4 综合医院正在“袖手旁观”
二级医院在慢性病的转诊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三级医院或不隶属本辖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的综合医院, 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中承担的责任可能只是单纯的医疗工作, 对预防、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基本没有承担, 综合医院的慢性病防治中优秀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1.5 医患双方管理中的错位
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需要在政府协调和统筹安排下通过多部门的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 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对于慢性病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变, 更需要慢性病病人的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由于慢性病病人病情轻、工作忙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限制, 部分慢性病病人对病情轻视, 治疗不积极, 而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有着治疗率、控制率和新发病人建卡率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医生主动性要高于病人, 出现了“医生追着病人看”的现象。
2 突破综合防治“瓶颈”的探索
2.1 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短时间内要改变全科团队中医生的数量、水平和能力的现状是很难实现的, 提高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能力, 只能在病人管理模式上采取措施。把“自我管理”和“群组干预”这两种慢性病管理模式应用到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日常管理中, 让病人参与慢性病的管理, 对解决病人多和医生少的难题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2.1.1 高血压自我管理
(self-management) 是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病人及家属参与, 调动病人的潜能, 即“在医生的协助下依靠病人自己实现对高血压病的有效管理”。国内外已有大量资料证实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对控制高血压有着良好的效果[6—7], 上海市高血压管理已经组成了一定数量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 我区也在高血压的管理中广泛采用此种模式。
2.1.2
高血压的群组干预是一种集高血压病诊疗与管理、集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它是将患有相同疾病的患病个体组织在一起, 然后由社区医师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技能指导和个体化治疗, 它改变了原来那种“一对一”的看病和随访模式, 可以节省大量时间[8]。群组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疾病管理方式也在我区部分街道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人群中试点应用。
2.2“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医生与综合医院医生的优势和协同作用, 我们率先在糖尿病管理中实施“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
2.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通过就诊筛查、高危人群体检等途径发现糖尿病患者, 在社区内由全科团队负责管理;对病人出现血糖控制不佳、伴有并发症等情况, 由社区医生按照卫生部《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探索项目》中双向转诊条件, 及时将患者转诊到综合医疗机构诊治, 全科团队继续对医院转回的病人实施个体化、连续性管理。
2.2.2 综合医疗机构:
区中心医院建立糖尿病专病门诊, 糖尿病患者可携带社区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和病情信息卡到专病门诊就诊, 医院免挂号费, 待病人病情稳定后转回社区;综合医疗机构医生定期到社区开展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 提供患者咨询, 指导社区医生;凡出院的病人二级医院都要将病人信息返回给社区。
2.2.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拟定社区与综合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通道, 制订糖尿病双项转诊标准软件;协调、组织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进修和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医疗机构防治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和管理效果评估;负责整理、分析和总结转诊信息, 为转诊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政策建议。
2.3 信息化慢性病健康支持中心
上海市慢性防治病工作要求各区成立“慢性病健康支持中心”, 为慢性病人建立社区健康管理体系。我区在慢性病健康支持中心应用了“知己健康管理”系统和专家网络咨询系统, 通过网络方便病人, 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2.3.1“知己健康管理”系统:
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携带“能量监测仪”, 把每天的运动量、血压和血糖经检测仪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每周饮食记录录入到“知己健康管理”系统中,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庭电脑中知己健康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经软件给出针对个人不同情况的健康处方, 指导病人下一步的运动和饮食。
2.3.2 专家网络咨询系统:
每周安排内分泌、心血管专家视频在线咨询, 一是集中预约咨询,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患者的需求预约, 患者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频室, 统一向专家咨询;二是自行预约咨询, 居民在网上按时间排序每次预约20人左右, 直接登陆松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主页, 点击“健康视频支持系统”即可在规定时间与专家交流。
2.4 整合信息系统, 实现资源共享
针对社区慢病随访量大、工作人员少的现状, 我们把“知己健康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和HIS系统三个网络资源整合到全区的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上, 建成大信息系统, 由疾控中心负责协调完成和后台管理。让病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享信息系统的资源, 并通过网络各自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达到享受更多、更便利和更全面的病人信息, 取得多方互利、四方共赢的结果, 从而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中, 我们初步解决了相关政策、防治模式、防病经费和健康档案等方面的问题, 但面临着医务人员不足、医院资源利用、部门信息整合和病人主动参与等新的问题, 积极寻找适合本地特点和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有效防治方法, 推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发展, 是我们疾控人员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立民.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 2003, 7 (4) :341-343.
[2]武瑞雪, 刘宝.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3 (10) :706.
[3]朱美英, 毕安华.上海市松江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回顾[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9 (11) :589-590.
[4]孙永发, 扬越涵, 吴华章.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1) :36.
[5]庞连智, 祝友元, 张鶄, 等.全科团队新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机构设置思路[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191.
[6]杨桃秀.开展社区服务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125-126.
[7]傅东波, 丁永明, 杨柯君, 等.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效果评价[J].复旦学报, 2005, 32 (3) :284-288.
[8]朱兰, 吴克明, 凌枫, 等.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管理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1 (6) :256.
慢性病综合防治 篇2
瑞山联小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认真组织实施慢性病干预项目。保障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特制订本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从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于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该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开展力度,保证工作实效,成立我校慢病防控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廉秀生 副组长:赵兵
组 员:各班主任
三、工作开展。
1、摸清底数、制作“明白卡”。
为了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干预与管理,采取多种途径发现慢病患者。在往年师生体检的基础上,及时统计,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我健康“明白卡”。
2、实施干预管理。
一是发放健康教育材料;
二是要求患者定期随访指导,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督促其坚持用药,并根据治疗效果给予相应指导,并把相关内容记录在“明白卡”上;
3、加强宣传教育,上好健康课。
为提高广大师生,特别是慢病高危人群的自我防病能力,利用各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
(1)利用学校所有的宣传途径(黑板报、宣传栏、校报、手抄报、健康教育课等),加大对全体师生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师生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在学生中开展“小手拉大手”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以“爸爸、妈妈听我说”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及家长在学习生活中更便捷、更自觉地提高对慢性病的认识,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三方全力,建立持久、和谐的健康互动关系。力争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以此扩大此项工作的积极影响,使更多的人参与此项活动,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中受益。
多管齐下,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下一步开展此项工作做好知识奠基和理论支撑。
4、引导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
在学生中开展课间操、眼睛保健操、阳光体育活动、校园运动会。每天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在教师在开展工间操,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或者步行6000步,开展教职工运动会。
5、开展“健康宣传日”活动。
组织师生围绕“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等主题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学习活动。进行知识讲座,观看有关宣传资料。
6、保护口腔健康。
做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对学生中常见病、多发病,如近视、龋齿、肥胖、营养不良等,加强监测。根据体检资料,让学生从“明白卡”中知道自己的体重、身高、视力、龋齿个数,做到自我龋齿知晓率100%,并引导学生及时就趁。需要实施窝沟封闭的要及时采取治疗。
诱发慢性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3
关键字:膳食 慢性病 患病风险 膳食结构 健康 预防
中图分类号:R821.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26-01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居民膳食营养模式发生了转变,膳食更倾向于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因此,从慢性病防控的公共卫生策略考虑,一些膳食因素与主要慢性病的相关证据意义重大。
一、能量、脂肪与主要慢性病
有证据表明,大量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可导致肥胖;脂肪的类型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能量密度指单位重量膳食提供的能量数。高能量密度食物的特点为高脂肪、高糖、高蛋白、低水分含量。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为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体内氧化实际产生能量分别为16.7kJ/g(4kcal/g)、37.7kJ/g(9kcal/g)和16.7kJ/g(4kcal/g),脂肪的能量系数最高,因此脂肪含量对能量密度的影响最大,食物的脂肪含量越高,能量密度也越高。
大量证据证实,膳食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一项对11个队列研究的综合分析显示,将饱和脂肪酸供能的5%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冠心病患病和死亡的风险都可明显下降。另外,如果将反式脂肪酸供能的2%分别用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可分别使冠心病患病风险下降17%、21%和24%。证据还显示,膳食脂肪摄入过多可使糖调节受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的研究也显示,摄入脂肪的供能比由20%增至25%~30%时,可增加37%的超重肥胖、10%的糖尿病和31%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
基于摄入过多脂肪可能引起的健康风险,WHO建议膳食中来自脂肪的能量不应超过3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不超过25g或30g,尽量少食用动物油。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分别为35%和28%,城市的脂肪供能比已超过30%的上限。2002年中国居民平均脂肪摄入为76.2g/标准人口(标准人口指18岁从事轻体力劳动的男性,每天能量需要量为2400kcal,即10041.6kJ),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1.6g/标准人口。中国居民食用油的实际摄入量已经超过每日推荐量。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居民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
二、水果蔬菜、膳食纤维与主要慢性病
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能够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水果蔬菜还很可能降低某些癌症的患病风险。
研究显示,大量摄取膳食纤维很可能对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例如,每天额外摄入1g水溶性膳食纤维,膳食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下降0.028mmol/L和0.029mmol/L,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没有明显变化。虽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据,但从生理学上考虑,膳食纤维具有增加大便水分与体积,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减少肠道癌的重要作用。为此,WHO建议每日摄入至少5份水果和蔬菜(相当于400g),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0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蔬菜300~500g,最好深色蔬菜能占50%,水果200~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确定膳食纤维适宜摄入量为30.2g/10041.6kJ(2400kcal)。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口日蔬菜的摄入量为276.1g,其中深色蔬菜90.7g;水果的摄入量为45g/标准人口;平均每标准人口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8.7g,仅达到推荐量的61.9%。可见居民水果蔬菜和总膳食纤维的实际摄入量与推荐量还有很大差距。
三、盐与高血压
高血压本身是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膳食因素与高血压有关,证据最多的是钠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充分的证据表明,盐的高摄入量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而限制盐摄入量对健康的益处很大。
有研究显示,对普通膳食组和富含水果蔬菜的低脂食物的食物模式——控制高血压膳食组(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进行30d低钠膳食干预,均可使其收缩压下降,并且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现象、黑人和其他種族、女性和男性都有作用。多项Meta分析显示,通过4周以上限盐饮食(减少食盐摄入量的50%),对高血压患者,减少食盐摄入4.6g/d对应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5.06mmHg(1mmHg=0.133kPa)和2.70mmHg;对血压正常现象,减少食盐摄入4.4g/d对应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03mmHg和0.99mmHg。中国的数据显示,与每日食盐摄入量<6g者相比,每日实验摄入量≥18g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7%。因此限制食盐摄入是当前高血压及相关慢性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四、预防慢性病的措施
健康膳食食谱可根据性别;年龄;劳动强度和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按照我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要多样,饥饿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的原则,对食物可进行适当调整或同类互换。对慢性病患者,如高脂血症者,每天烹调用油可降至20g以下,以脱脂牛奶替代全脂牛奶,以禽肉替代畜肉,吃鸡肉时把皮丢弃,有利于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高胆固醇者,可每两天吃一个鸡蛋;高血压患者,应控制盐的摄入量,降低烹调用盐、限制酱油、咸菜、味精和各种腌制食品的摄入量。美国心脏学会建议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3g,以减少钠的摄入量,这对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均有益处。肥胖者可适当减少畜肉的摄入量,增加海鱼、蔬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研究表明:海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营养失衡导致的各种慢性病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量食用水果和蔬菜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
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应坚持平衡膳食,参加适量运动,预防慢性病的发生,确保自己的身体始终处于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姜培珍,施爱珍,颜敏.健康膳食与预防慢性病
【2】赵法伋,郭俊生.膳食结构与慢性病
【3】陈春明,赵文华,杨正雄.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
慢性病的防治和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诊治的240例慢性病患者, 所有入选人员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本次研究, 自愿同时能够连续1年接受护理干预。将其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的120例患者中, 52例为男性, 68例为女性;年龄在54~86岁之间, 平均为 (74.1±3.4) 岁;文化程度:78例为小学, 42例为初中。观察组的120例患者中, 6 4 例为男性, 56例为女性;年龄在56~84岁之间, 平均为 (72.6±2.5) 岁;文化程度:76例为小学, 44例为初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 未见明显差异, 可以进行比较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实施任何措施, 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2.1 防治方法:
(1) 为每个慢性病成员建立一份详细的个人档案; (2) 对患者患病情况进行了解, 同时定期培训患者及其家属, 对其采取集中授课的方法; (3) 定期邀请知名慢性病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加讲座, 学习慢性病的防护知识以及相应的健康教育, 同时积极的进行讨论, 让大家相互学习和探讨。
1.2.2 护理干预 (1) 饮食干预:多为患者选择易消化、清淡、低脂、低碳水化合物、低盐、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纤维素的食物, 少食多餐, 不可使用刺激性食物。同时向患者反复强调饮食治疗对慢性病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 长期坚持, 有效的配合治疗[2]。 (2) 行为干预:提高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3) 用药指导:如果运用非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的效果, 应实施药物治疗。由于慢性病以老年人居多, 老年患者的记忆力不佳, 医护人员应多次叮嘱服药的重要性, 也可告知其家属具体的服药方法, 由家属进行监督[3]。 (4) 口腔护理:每隔一段时间对口腔进行检查, 每隔半年或者1年洗牙一次, 嘱咐患者勤漱口、沙哑, 坚持早晚刷牙, 每次至少3min。 (5) 心理干预:慢性病患者因长时间患病, 需要长期服药, 而且无法得到治愈, 在心理上会出现失望、悲观、焦虑的情绪, 护士应尽快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 通过其周围的环境及家属的配合, 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和鼓励,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
1.3 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 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 用X2表示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患者对防止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两组患者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文通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患者对防止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两组患者差异。说明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让患者更多的了解慢性疾病,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 使其能够担当其家庭健康教育的义务, 同时积极参与护患联络以及对患者实施健康生活指导的作用。
慢性病的防治应以家庭为单位,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培训, 让其熟练掌握慢性疾病相关防治知识及技能, 能够督促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健康, 积极实施健康管理及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主要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方式[5]。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对高血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进而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目标。护士应根据制定的教育计划, 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 (如身体条件、年龄、认知情况、病情、患者的治疗渴望度) 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综上所述, 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相应的防治及护理措施, 能够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 对患者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病的防治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诊治的240例慢性病患者, 将其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的120例患者为实施任何措施, 观察组的120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果:通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患者对防止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两组患者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相应的防治及护理措施, 能够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 对患者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病,防治,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义红, 田青.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心脏彩超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24 (11) :145-146
[2]任力, 高前进, 张彦霞, 李小林.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 20 (06) :102-103
[3]周君桂, 李亚洁, 钟小红.老年病专科护士预防患者跌倒的工作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0, 36 (03) :712-713
[4]俞玲玲, 缪文英.22例老年天疱疮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 23 (03) :572-573
慢性病防治知识 篇5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指在安静休息时血压增高,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并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
1、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料理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1)安排好既有规律又富有活力的生活;
(2)自我控制精神情绪;
(3)适量运动,健身强体;
(4)少吃盐,合理饮食与营养;
(5)患病者严格执行医嘱,坚持长期合理用药。
二、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症状是心绞痛。
1、容易引起冠心病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长期的血压升高,血液里脂肪含量增高,血糖高,经常吸烟,长期精神紧张、容易冲动,体型肥胖,缺少体力活动等。
2、如何预防冠心病?
(1)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合理饮食,不要吃太甜太咸的食物,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3)坚持体育锻炼,适量运动。
(4)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
(5)要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加重冠心病的疾病。
三、脑卒中是怎么回事?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俗名中风,系急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动脉本身的病变所致;一类为出血性中风,如人们熟悉的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脑卒中有哪些先兆?
(1)突然头晕;
(2)肢麻、面麻和舌发麻;
(3)说话吐字不清,流口涎;
(4)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或无力,有的出现肢体抽筋或跳动;
(5)头痛程度突然加重;
(6)原因不明的跌跤;
(7)精神状态发生变化;
(8)全身无力伴出汗;
(9)恶心、呕吐伴呃逆;
(10)嗜睡,整天想睡觉,但呼之就醒;
(11)一时性视物不清。
2、如何预防中风?
(1)凡中老年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以及有中风家族史者,都属于中风的易患对象,应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2)长期控制和治疗高血压;
(3)消除导致中风的种种因素;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
四、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体重减轻)。
1、引起糖尿病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2)病毒感染;
(3)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4)神经因素;
(5)其他因素如化学毒物等。
2、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
(1)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营养,经常锻炼。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开朗。
(4)及早治疗各类炎症以及病毒感染。
五、肿瘤是怎么回事?
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恶性肿瘤即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肿瘤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引起肿瘤的主要原因。
1、怎样才能早期发现癌症?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癌症死亡的有效方法。
当身体出现下列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异常肿块,溃疡不愈,痣疣增大,痰血呛咳,食欲减退、上腹闷胀,大便出血、习惯改变,无痛血尿、排尿不畅,鼻塞鼻血、声嘶头痛,白带增多、异常出血,食滞胸闷。
2、预防癌症的方法有哪些?
(1)要增强自我保健责任感。
(2)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少饮酒;合理饮食,经常锻炼:
综合防治慢性盆腔炎 篇6
大家知道,流产、引产和分娩后都是盆腔炎的易感期因为子宫内都有一个创面,失去了保护层,而人工流产是侵人性损伤性手术,当然易发生盆腔炎。
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患盆腔炎的年轻女性,却并无流产史。大家知道,人流不是常态,但性生活却是经常发生的。这里不讨论不洁性交问题,单谈固定性伴侣性生活时,为何会导致盆腔炎。
医家之言
性生活感染致盆腔炎的原因和途径:
男女双方生殖器不卫生一方面,由于频繁互相摩擦,容易使女性阴道黏膜受损,大量细菌等微生物通过破损的阴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而致盆腔炎。有时损伤轻微,女方并未有明显疼痛感,但此时大量细菌已乘虚而入;如果男方“野蛮操作”,那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男方患有前列腺炎或精囊腺炎这时的精液中会含有细菌等微生物,当男方射精进入女方体内时,致病菌顺着阴道,通过宫颈口进入子宫,再进入输卵管,甚至通过输卵管伞端口进入腹腔。
体外射精当男方达到高潮采用体外射精时,自以为所有精液全部排在体外,殊不知在他将生殖器拔出前,并未感觉到早已有部分前列腺液提前射出而留在女性体内,甚至已有部分精液也不听使唤地冲进女性体内,此时如果男方患有前列腺炎,则可轻易让女性感染。常听男女双方抱怨,说体外射精还会怀孕,殊不知,即使体外射精,感染女性的机会远多过让女性怀孕的机会;临床也常见无症状的前列腺炎和盆腔炎,需通过检查才知道。
男方的手或口腔不洁或清洗干净后又被污染时,在性生活时有意无意接触女方生殖器后将细菌传给女方。
带套性交也有可能引起女方感染这分为两种情况:
全程带套。一般而言,安全套是干净卫生的,但外包装肯定是不卫生的,而带套的双手,即使曾清洗过,但可以因接触门把手或床单被褥而再次污染较多细菌,从而将安全套污染。
没有全程带套,男方自觉高潮将来临拔出生殖器带套。感染的机会等同于体外射精。常有人感到奇怪,为何冲凉洗澡带套还会让女性患盆腔炎,看到此时,该释疑了。
有些年轻人,半夜想做第二回,如果没有再次清洗生殖器和手,照样会发生感染。
性生活要如何做才能预防盆腔炎
答案很简单,主要是讲卫生,在性生活前和性生活时注意在细节上讲卫生;其次是男方精液内不能有炎症。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冲凉后,带一条洗干净的湿毛巾,放在床头,亲热前和带套前,擦净双手和安全套外包。
◇尽量少用体外射精,建议带安全套。带套者,则应全程带套。
◇如果女方已患有盆腔炎,男方一定要检查精液,若有炎症,则需要治疗。治愈前,要全程带套,还要注意细节卫生。
◇女方要特别注意,房事后即刻下床小便一次,可将尿道口的细菌冲掉,预防尿道炎,切记。顺便说一句,事前事中不注意卫生,光靠事后女性清洗,是于事无补的。
有许多人会说,那么麻烦?想想慢性盆腔炎给女性和家庭带来的那些痛苦和花费,正应了那句古话:小不忍则乱大谋。
盆腔炎为何能引起不孕症和胎停育
盆腔炎引起“不孕症”及“流产或胎停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影响受孕:
输卵管病变包括输卵管堵塞,使精子和卵子不能见面受精;输卵管壁病变,不能正常蠕动,无法协助运送卵子及受精后的孕卵到子宫;输卵管内膜上纤毛遭破坏,不能正常将卵子和受精后的孕卵,传送到子宫。
子宫内膜病变将失去孕卵着床的条件,打个比方,能正常接受孕卵的“床”,相当于柔软舒适的“席梦思”,而患盆腔炎的子宫内膜,相当于“硬板床”。孕卵想在发炎的子宫内膜上着床,就好比在“盐碱地”上种庄稼。如此,孕卵难以在发炎的子宫内“生根”和“发芽”,即使有着床,其“根”也浅,难以从子宫壁吸收到足够的营养,而至胚胎停止发育。
子宫异常收缩子宫和输卵管的炎症,还会引起子宫异常收缩,会将宫内的胚胎,当成“异物”而排出宫外,造成流产。
临床上,可以见到各个月份的胚胎流产,因为盆腔炎症造成的流产,保胎效果不好,因为在怀孕后,不主张用消炎药治疗。
为什么盆腔炎总也不能根治
许多妇女进入一个隆圈:盆腔炎治好了再犯,犯了再治,总是离不开医生。其实,接待这样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基本很少开药,只是讲清道理就好了。
所以,有时我开玩笑地说:盆腔炎是说好的,不是治好的。
为什么呢?
其实,无论哪位妇女都会知道自己的“盆腔炎”是怎样引起的。无非是,劳累、受凉、不洁性生活等等。
可是多数妇女,只知道犯病就去看医生:病好了依然如故!
专家建议
最核心的是,注意减少发作的频率,也就是特别注意避免引起发病的诱因。发病频率减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一年左右),盆腔局部的抵抗力就会上升,遇到上述情况就不容易发作了。所以,自身注意、减少发病才是根本。
我的体会是:急性发作期使用药物治疗,而平日调理最重要。
盆腔炎为何会破坏卵巢功能
大家知道,卵巢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女性的生殖内分泌的健康,女性更年期是否提前到来,以及女性是否会提前衰老。因此,了解这些影响和破坏卵巢功能的危害因素,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尤为必要。
近期,陆续有人因不到40岁,停经时间较长来就诊,检查发现,其卵巢功能已经彻底衰退,而且卵巢功能一旦衰退,则无法逆转,也就是说,无法通过医疗让其卵巢功能得以恢复。这些患者,不仅失去生育功能,而且月经将会从此绝经,更年期提前。用药物得以行经,那是假象。检查同时发现,这些病人往往都伴有盆腔炎,或轻或重。
卵巢功能何以被破坏呢,简单说有两种因素:
直接因素:包括卵巢炎症、卵巢肿瘤、烟草或者恶性肿瘤化疗药物对卵巢的直接破坏;
间接因素:供应卵巢的血液减少,使卵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当患有盒腔炎时,卵巢上布满炎症,而这些炎症,直接破坏卵巢的各种功能细胞。当卵巢遭到炎症侵袭时,轻者,卵巢内卵泡发育缓慢,排卵推迟,甚至暂时失去排卵功能,表现为月经推迟,甚至闭经;重者,彻底失去卵泡发育和排卵功能,而提前进入更年期。
影响卵巢血供减少的因素有:长期焦虑、失眠、用脑过度、过度控制饮食、缺乏锻炼、长时间坐位而不知劳逸结合者。
慢性盆腔炎患者,不适合玩“呼啦圈”
慢性盆腔炎患者,适当多运动,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而呼啦圈运动,又是部分人士喜好的运动,特别是那些“分量”较大的呼啦圈,对腰腹部的压力很大,还被认为有减肥的作用。
本人并不否认该项运动的好处,但由于发现几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玩呼啦圈后,发生肠管“撞入”粘连带中,引起肠梗阻,以至于最后需要做手术切除部分肠管。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长期慢性盆腔炎患者,多少会在盆腔引起粘连,特别是引起小肠之间的粘连,而这种粘连,会产生粘连带,这种粘连带,可以想象成
“蜘蛛网”一样,而且非常结实,不易断裂。
其二,慢性盆腔炎患者,由于炎症的原因,会一定程度让肠管麻痹,而减弱肠管的正常蠕动,大便在肠管内就会被吸光水分而变硬,因此此类患者常会有便秘及大便于结。
其三,由于呼啦圈在人体腰腹部环绕运动时,对腹内片盆腔内的含有干结大便肠管,产生挤压推动的作用,特别是呼啦圈的质量越大,转速越快,挤压推力就越大,则可能使部分小肠钻入粘连带中,从而造成这部分小肠壁上的血液供应中断,形成肠梗阻肠坏死,最终需要手术切除。
专家建议
慢性盆腔炎患者,可考虑做其他形式的运动,不做“挤压腹部”的运动为宜;其次多食高纤维素的蔬菜,以减轻大便干结程度;另外,需要知道,大便次数增加,也是慢性盆腔炎治疗逐渐好转的常见现象之一。
配合治疗的懒人三项床上运动
患盆腔炎的病友都有些懒,不太爱运动,而盆腔炎是使人变懒的罪魁祸首。
盆腔炎是一种器质性疾病。会加重莫名的疲劳感,稍一运动,就会觉得很累,而不愿运动;其次,由于长期盆腔炎未得到很好的有效治疗,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抑郁,而不想运动。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运动,是配合盆腔炎治愈的最有效方式。我号召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友积极参与运动,去学习跳舞,如拉丁舞,交谊舞和肚皮舞等等。我喜欢跳舞,而且获益匪浅,故我将跳舞当做最好的运动。当然,运动需要因人而异。
我欣赏这样的病友:乐观、豁达、爱运动,积极配合治疗,她们的治疗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专家妙招
可就是有这样的病友,被盆腔炎折磨的既不想运动,又不愿运动,但我又想让这些“因病而懒”的病友早日康复,怎么办?经过琢磨和研究,针对这些“懒”人,我隆重推出三项床上运动,如果能坚持做到,我确信,你的盆腔脏器,你的卵巢功能,你的盆腔炎,甚至你的精神情绪,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懒人三项床上运动
第一项床上翻身即在睡床上,不停地翻身,可以从仰卧到俯卧,再到仰卧,不停的重复即可。如果条件可以,也可加做前滚翻或后滚翻运动,提高趣味,当然这有难度;至于运动次数和时间,多多益善。
第二项膝胸卧位俯卧,膝盖和胸部紧贴床上。两手向前伸直,臀部尽量抬高(高于胸部)。熟练后,可抖动旋转臀部。持续时间长短则根据自己的体力,逐渐延长时间。
第三项倒立量力而行,注意安全,不要容易受伤。当然,老人就别练这一项了。
这三项运动的特点和关键点都是设法将臀部置于身体的高位,目的是为了解放盆腔,即解放盆腔内肠管对盆腔壁血管和神经及子宫、卵巢、输卵管、膀胱等的血管和神经的压迫,改善盆腔脏器(包括卵巢)的微循环,促进盆腔炎症的吸收及相应神经功能的改善。
乐于运动的盆腔炎病友,能做上述“懒人三项”吗?答案是肯定的。
瑜伽运动防治慢性病的原理探索 篇7
1、瑜伽的定义
瑜伽从广义上讲属于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的范畴,具有丰富的文化渊源,它来自于梵文,被翻译成“YOGA”,它包含”结合、统一”的意义。但是从狭义上理解,瑜伽属于一种健身与养生方式,它可以保持运动者的身体、心理、精神等的健康发展。现如今,人们将瑜伽养生理念拓展为涉及到修身、心理调节、呼吸排毒、经络学、卫生保健、饮食健康、意识形态等一系列完整的运动。
2、瑜伽健身防病的功能原理
结合瑜伽运动的特征和运动效果显示,其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熟通经络、调节阴阳及气血、加强人体各大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2)加强内分泌系统的运作水平;(3)加快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功能;(4)腹式呼吸调节肺部系统,提高生命质量;(5)锻炼各关节柔韧性;(6)净化心灵,改善消极情绪;(7)帮助排除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8)预防和康复慢性疾病;(9)锻炼、按摩肢体与内脏器官;(10)塑造美丽形体和改善气色。
2.1、瑜伽运动对人体各大系统的技能开发和优化功能
瑜伽运动对身体的六大系统和器官等功能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锻炼功能。就运动系统而言,长期的瑜伽运动可以加强肌纤维的柔韧度和力度,其蛋白质以及糖元含量也相对增加,从而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骨骼的直径和密度也相对有所增加,骨骼中的相关有机物形成量也得到提高,加强骨组织的机械稳定性,保持骨骼的弹性,使得人体在运动时的耐力、柔韧、灵活性都得到提高;瑜伽的拉伸动作对骨骼的韧带、肌腱、附着点的强度具有良好的锻炼作用,有利于其承受更大的拉力;瑜伽训练有利于肌纤维内部的新陈代谢,在较快的代谢速率下加快血红蛋白的生成率,从而增加线粒体的数量,生化反应中的酶活性也逐渐得到提升等。瑜伽的舒展动作使得韧带的柔软度和关节灵活度同时得到加强,从而防止了关节炎、骨折、脱臼等造成的创伤。瑜伽训练还可以修身塑体,使得人体保持良好的健美体型,同时可以预防运动中造成的肌肉酸疼等疲劳,减少了运动伤害事故。瑜伽运动队人体循环系统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研究证明:在瑜伽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呼吸会随着加快或减慢,呼出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体含量减少;加快血液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微循环,利于毛细血管舒张,提高血液携氧量,同时促进血管收缩,对炎症和淤青红肿等疼痛具有消除疗效,有利于对血管壁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不间断的瑜伽训练使得人体内的红、白细胞含量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自身的疾病免疫力;在加快微循环的同时,有利于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输入全身各部位,并将各器官代谢废物更顺畅地排出体外。最后,瑜伽训练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运动加快了胃肠功能蠕动,增加唾液分泌量,利于肠内毒素的排出,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
2.2、瑜伽体位训练对预防疾病的功能
在医学研究中显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均受腺体分泌的急速所调节,微观到每一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受激素的控制,所以健康身体的保障就是腺体的分泌平衡,如果哪一个腺体分泌功能紊乱都会导致身体或心理的疾病生成。瑜伽每个体位法都是通过对腺体的改善作用来达到预防疾病、消除心理疲劳与紧张的目的,瑜伽可以帮助腺体的分泌作用恢复平衡,从而使身体得到正常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体长期的工作不仅会导致骨骼和肌肉的疲劳受损,还会导致体内脏器的功能趋于倦怠,肢体的疲劳可以通过按摩等方法恢复活力,但是体内的脏器却可以借助瑜伽的训练功能得到改善,通过对体内脏器的按摩不仅可以加快机体血液循环,舒展疲倦的肌肉,还可以恢复腺体的分泌平衡水平,强化身体的调节功能,从而实现机体预防疾病的目标。
医学证实,瑜伽不仅对预防疾病具有明显作用,保持身体的健康水平,甚至一些练习方法还可以治疗已有的疾病,如:胃病、便秘、呼吸道感染,伤风等。瑜伽中的伸展、前后屈、左右扭转等体位训练对肠胃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作用;瑜伽呼吸方式和脊骨屈伸的练习可以帮助清楚肺部、咽喉等部位,实现全身各部分的锻炼,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全身的舒展为血液的流通提供更优势的条件。瑜伽中的难度动作训练对腺体具有刺激作用,所涉及到的扭曲、拉伸、动作保持间隙,都会直接影响到神经和肌肉系统,针对肢体上的肩周炎、颈椎病、胃肠病、失眠、头痛、腰酸背痛、精神恍惚等症状都有明显的疗效。另外,瑜伽运动还可以消除心理焦虑、压力等消极症状,通过训练使得个体恢复精神集中和记忆能力,焕发精神活力。
2.3、瑜伽通过呼吸法排出体内毒素
瑜伽的正确呼吸方式可以使身体获得一种类似”普拉那”的东西,这种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无处不在,它同样可以在食物里、空气里、水里提取。这种东西在瑜伽中被称为精气、精力,可以说人体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它,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瑜伽中最难掌握的不是体位技能,而是呼吸方式的练习。丛磊在研究中认为,呼吸方式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若意识不够平稳则会导致呼吸系统紊乱。一般,人们的呼吸只利用到肺部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并不能使肺部功能得到充分实现,若肺部功能长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会导致胸部、肩部等的肌肉疲劳与紧张,甚至出现供氧不足、头脑晕眩、头疼等症状。然而正确的瑜伽呼吸可以保持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利于经络通透、排除毒素,头脑在氧气的供应下轻松运作,保持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力和记忆力也得到提高。充分的快速呼吸对腹部赘肉的消除具有明显作用,同时还可以按摩腹内脏器,增强其功能。
2.4、瑜伽冥想净化心灵、消除消极情绪
瑜伽具有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的特殊功效,瑜伽的冥想脱离了单纯通过姿势训练来强身健体,冥想使训练接近瑜伽的真谛和关键。冥想时心灵与外界隔绝,思想、心灵、感观都回归到内在身体中,通过呼吸来感受、倾听身体传递给自己的信号。有研究证明,当人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特定器官时,那么也会对该器官的生理机能潜力具有挖掘和优化作用。虽然人们在每天都会有千千万万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都是对身体能量的消耗和透支,而冥想状态中,人的电脑波会出现人们子日常生活中无法生成的α波和β波。这时,标志着人体已经静茹全身心的放松、意识清晰的安静状态,故瑜伽对缓解失眠、精神衰弱、抑郁症、情绪消极等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生活节奏与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瑜伽对预防疾病具有较明显的疗效。其训练原理也具备科学、合理的性质。
摘要:本文利用实验研究法以及在实践训练中获得的经验,重点分析了瑜伽对防治慢性疾病的机理,阐述了瑜伽训练对人体各大系统的机能开发和优化功能,瑜伽对慢性疾病的抵抗、排除压力及焦虑的功效,瑜伽的呼吸训练特点对人呼吸系统的洁净作用,瑜伽冥想法对人体积极情绪的培养作用。通过对瑜伽功能与疗效原理的探索和分析,旨在为瑜伽防治慢性疾病的研究寻求更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瑜伽训练的普及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瑜伽,慢性病,原理
参考文献
[1]陈胜.瑜伽养生术[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2]蔡惠.瑜伽练习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J].中国教育导刊,2008,(7).
[3]尹志琼,吴勇.浅析瑜伽健身对身体的作用与效果[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5).
甘南县慢性病综合管理实践 篇8
通过开展基线调查、对机构的调查、入户随访以及慢性病情况报表的分析, 发现甘南县的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问题的确定
自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来, 尤其是开展世界银行项目工作以来, 尽管在逐步开展慢性病的管理工作, 但是依旧存在慢性病的核心指标低、病人发现少、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健康知识知晓率低、用药的依从性不高和政策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干预效果。
1.2 问题产生的原因
政策不完善, 重视程度不够, 监管不到位;慢性病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乡村两级公共卫生人员的管理水平上, 没有形成部门之间的协作管理机制;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专业水平不高;慢性病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成本过高;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意识较差,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1.3 确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从产生问题的原因来确定甘南县慢性病干预的短期与长期目标。短期:实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全覆盖, 加强对患者的规范服务与管理。长期:有效改善目标人群的血压、血糖控制状况。见表1。
2 慢性病综合管理的实施
2.1 政策的制定
制订《甘南县慢性病综合管理实施方案》和《甘南县新农合门诊统筹管理办法》, 推出“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 疾控中心负责管理和评价, 县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实施干预”的综合防治管理模式。县卫生局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制订《高血压病管理工作方案》和《糖尿病管理工作方案》。
2.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2.2.1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全县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2.2.2 县医院、县中医院
为检出的高血压病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已确诊和病情平稳的慢性病患者转回到基层医疗机构, 进行规范化管理;负责对口支援的乡 (镇) 卫生院筛查出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确诊以及对慢性病病人临床用药的指导;为乡 (镇) 卫生院和乡村医生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2.2.3 基层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
在上级业务机构的指导下, 组织实施对慢性病患者的的干预管理。
2.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按照《新农合慢性病管理办法》的要求, 会同县疾控中心对慢性病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依据绩效考核结果, 按照要求进行拨付慢性病门诊补偿费用。
2.3 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积极性
2.3.1 开展慢性病管理培训
建立由乡镇卫生院防保部主任、慢性病管理人员及乡村医生参加的慢性病管理群, 及时解决基层慢性病管理的问题和提高基层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每年组织一次大型的慢性病管理培训班, 聘请县级医疗、公共卫生专家进行讲课。对慢性病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培训,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提高慢性病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 集中在绩效考核和平时指导中发现的问题, 逐个问题进行分析。
2.3.2 实施绩效考核
2.3.2. 1 实行机构二级绩效管理
一是由县卫生局成立考核小组, 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绩效考核, 考核主体为县卫生局。二是以乡镇卫生院为考核主体, 负责组织对村卫生所的考核。
2.3.2. 2 多层面绩效考核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考核过程中, 采取灵活机制, 针对不同的工作需要, 进行分层次的考核。 (1) 综合考核。由县卫生局组织, 成立考核小组, 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及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考核频次为每年2次, 考核结果与奖金发放、评优晋级挂钩。 (2) 单项考核。单项考核有公共卫生考核和新农合考核。公共卫生考核由卫生局牵头, 业务主管部门承担考核任务, 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 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经费的拨付挂钩。新农合绩效考核由新农合管理中心牵头对辖区内所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考核频次为每年4次, 考核结果与新农合经费的拨付挂钩。
2.3.2. 3 镇卫生院的内部考核
2012年印发《甘南县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指导意见》, 对各乡镇卫生院的内部绩效管理进行方向性的指导。2013年, 综合各单位绩效考核情况, 县卫生局调整绩效方案, 制订《甘南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方案》, 对卫生院的公共卫生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明确乡镇卫生院内部绩效考核是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职工即可得到全额的档案工资, 在完成核定的工作任务以外, 超出部分, 即可得到激励工资。
2.4 实行慢性病补偿
2013年在门诊统筹经费设计时, 就明确按照参合人口人均10元的标准作为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补偿费用, 以门诊包干的形式打捆在门诊统筹经费当中。村卫生所在完成规定的慢性病管理、干预和随访等工作任务后, 经过考核后拨付给村卫生所。工作流程为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诊断, 提出治疗方案;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给予建立慢性病档案, 录入新农合管理系统, 并按照上级医生的预防治疗方案给予治疗, 定期检查、随访、干预和给药治疗, 并将随访干预结果录入慢性病管理系统。县疾控中心每年四次对乡村两级慢性病干预工作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分数年终一次性拨款。
2.5 提升管理能力
2.5.1 增加慢性病管理模块
在现有新农合软件的基础上增加慢性病管理模块。由乡村医生将慢性病病人的基本信息、干预随访的信息及时录入在系统内。乡村医生在登录该系统后, 系统自动显示需要管理和干预的慢性病病人及干预治疗参考方案, 并提前10天进行系统提示。乡村医生参考系统提示, 对病人进行干预。新农合管理中心则通过管理系统, 直接监测到各级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病人的管理情况。年底根据监测情况和年度绩效考核情况, 拨付慢性病补偿费用。
2.5.2 统一工作资料及工作规范
县卫生局项目办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统一印制高血压病档案、糖尿病档案, 同时印制慢性病管理登记本, 细化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经费的测算及补偿方法等。2013年, 在制作“一体化管理手册”中, 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 使基层医务人员在开展慢性病干预工作时有章可循, 有制度可依。
2.6 对病人的管理
2.6.1 开展慢性病患者筛查
实行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印制门诊医生工作日志和门诊日志统计表, 在门诊日志里增加血压值和电话号码。在患者就诊时, 医生对35岁及上首诊患者测血压, 将血压值记录在门诊日志里, 并记下患者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月底对就诊的病人进行统计, 统计出当月的慢性病病人, 将统计结果记录在门诊日志统计表当中。防保部人员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在每月的监测工作中, 将临床发现的慢性病病人 (包括疑似病人) , 进行详细的统计后及时转交到患者所在地卫生所, 进行管理。
2.6.2高危人群筛查
乡村医生对辖区内的高危人群不定期进行血压的测量, 一是在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时进行血压的测量, 发现病人;二是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随访, 关注他们的身体情况和就医情况, 及时发现新确诊的病人。
2.6.3 多方位实施健康干预
(1) 对慢性病人群的干预活动。实施个性化指导, 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生活和心理康复指导, 包括了解病人的饮食、体力、日常的锻炼活动、生活起居和生产工作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是对于用药的指导;二是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不良生活习惯, 给患者制定合适的干预计划。 (2) 对重点人群的健康干预。以村为单位定期组织对重点人群的干预, 逐步使慢性病管理工作由最初的“被动式管理”变为现在的“主动要求”。 (3) 对全人群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一是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橱窗;二是开展“大手拉小手”、“健康知识进厨房、进学校、进会场”等活动, 来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2.6.4 对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实行分级管理
按照卫生部《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高血压病患者的分级标准, 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分级 (Ⅰ级、Ⅱ级、Ⅲ级) 管理。 (1) 管理的分工。Ⅰ级: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由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进行管理。Ⅱ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进行管理。Ⅲ级:在县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由乡镇卫生院负责随访管理。 (2) 管理的内容。Ⅰ级管理: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辅以药物治疗。Ⅱ级管理:提高随访频次, 视血压水平决定开始药物治疗。Ⅲ级管理:至少1个月随访一次, 加强规范降压治疗, 强调按时服药, 密切注意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开展靶器官损害的预防与评价。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血压值和合并症的情况, 及时调整级别, 调整干预方法与治疗措施。
2.7 在慢性病综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和完善
2.7.1 补偿方式的调整
在慢性病综合管理实施之初, 慢性病补偿采取慢性病病人每年固定门诊报销500元, 由新农合直接补偿给患者。这样的补偿方法不能有效调动乡村医生开展慢性病干预工作, 因此将慢性病的补偿调整为整体打捆在门诊统筹当中, 经绩效考核后拨付给村级机构。
2.7.2 绩效的调整
(1) 考核主体的调整。在慢性病综合管理实施之初, 对机构的考核仅仅是由卫生局组织, 每半年进行一次, 这种考核频次过少, 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综合管理后, 调整为卫生局的综合考核、专业机构的业务考核和新农合部门的业务加经费使用的考核, 形成多部门、多侧面的考核机制。 (2) 考核频次的调整。从2012年起, 由原来的每年2次, 调整为每年4次, 实行每季度一次考核。 (3) 考核权重的调整。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 对于慢性病管理的考核权重进行调整。一是针对慢性病管理工作难度大和基层单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在对机构综合考核的二级指标中, 提高了慢性病管理权重。见表2。二是针对病人发现水平及干预效果低的情况, 在对机构考核的三级指标中调整病人发现及控制率的考核权重。见表3。 (4) 预付制与兑现奖惩相结合。在实施公共卫生项目之初, 甘南县实行公共卫生经费拨付制, 在每年的下半年和年度结束后, 拨付经费, 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因此2012年实行公共卫生经费预付制。在年初, 下拨经费不少于总费用的50%, 拨付给基层单位, 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经费。在季度考核时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纠正, 到年底绩效考核仍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卫生局将根据考核结果, 扣发公共卫生经费。2013年, 预付经费为18元/人, 预付比例为72%;付给乡村医生6元/人, 预付比例为50%。
2.7.3 实施阶段指标的调整
项目实施之初, 设定的基础指标为三大率, 即: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但是随着工作实施发现, 仅仅用这三个指标去评价慢性病管理工作, 效果不甚明显, 因此在保留这些最终指标的前提下, 又增加了健康知识知晓率、村级工作资料规范率、自觉控盐率和患者购药率等过程指标。
3 主要成效
通过分级管理、个性化的干预和指导, 降低患者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慢性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也提高了慢性病病人的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通过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居民的健康行为也得到改善。见表4、表5。
通过绩效考核及多部门的合作, 使慢性病管理工作更规范, 无论是考核指标还是资料管理上, 都有较大的进步。见表6。
慢性病综合防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2年对我卫生服务中心职责覆盖的20个行政村的6万余居民, 重点对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对辖区所有行政村的村民随机选取10%重点回访。
1.2 方法
1.2.1 开展健康教育及调查活动
卫生服务中心为职责范围内的居民建立电子档案, 并实行健康管理。结合正确生活方式、习惯与本地区实际情况, 设计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防治的问卷, 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在公共场所进行分发并采取现场回收的定点回收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5000份, 有效问卷4687份, 问卷有效收回率93.74%。对问卷统计完成后对问卷中发现的不合理生活习惯进行归纳, 后在周末于我中心进行“远离慢性疾病, 创建和谐健康社区”为主题的长效社区宣教讲座活动, 每月组织1次, 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村进行“慢性病宣教进乡村”活动。利用卫生服务中心、及各村卫生站宣传栏, 每季更换健康教育内容, 对最新的慢性病防治方法进行讲解。结合世界糖尿病日、世界高血压日等主题宣传日集中开展广场宣传和医生义诊活动, 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宣教前后居民对慢性病的知晓情况进行对比。
1.2.2 发动村卫生服务站参与慢性病管理
鉴于我镇各行政村与我卫生服务中心距离较远, 居住相对分散等实际情况, 卫生服务中心无法直接面对面随访慢性病患者, 于是卫生服务中心发动离患者最近的村卫生服务站医生参与到我们的慢性病管理中来, 他们比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有针对范围小、人员熟等优势。方便了解患者最新的病情发展和潜在危险因素, 在与卫生服务中心探讨后制定针对每位患者的个性化防治方案, 并进行随访。在村卫生服务站医生完成随访后填写随访记录, 并将结果录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信息系统, 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数据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情况
截止到2012年12月份的9683名高血压患者和2036名糖尿病患者全部的规范化建档工作, 完成全年规范随访分别为7843人和1670人, 管理率分别为81%和82%。经全程干预高血压控制 (优、良、尚可) 5020人 (64.01%) , 糖尿病控制1153人 (69.04%) 。
2.2 健康教育情况
为辖区居民发放各类健康资料58621余份, 群体健康教育458次。接受群体和个体健康教育的居民, 共计91000余人次。各种健康教育专栏和黑板报675次。健康体检35000余人次。社区居民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居民可信度不断提升, 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得到社区居民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在10%的重点回访人中, 宣教后的慢性病知识知晓状况好于宣教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3 讨论
我国已逐步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行列[2]。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慢性病的发患者数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3], 对于慢性病的日常管理来说,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这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否则慢性病管理信息化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村镇、社区的慢性病管理工作离不开基层全科医生和护士的辛勤努力。通过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树立高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可为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培训并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基层医护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保证基层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 可以更好的协助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慢性病的筛查、干预、管理工作。
当代医学研究表明, 健康教育也可作为一个重要地治疗手段, 在许多慢性病的预防和预后中起到重要作用[4]。大多数慢性疾病是与大家长期的不良生活环境和习惯造成, 对于这些疾病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地改变而减少发病率;即使发病, 只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药物可以治疗缓解症状, 而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又加重了疾病的症状, 如此往复做了好多的无用功。健康教育作为目前一种普遍、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活动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开展[5], 在细节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 引导人们进行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 使疗效发挥最大用处, 使健康人避免慢性疾病的困扰, 对慢性病的临床治疗起到增效作用。当代医疗强调的慢性病多预防、早发现、快治疗的理念, 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可明显帮助患者提高对自己的居家保健能力,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在间接层面生来说, 社区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在慢性病的日常预防和管理中, 需要认识到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战斗, 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 需要一套有效的、严谨的长效的干预制度做保障, 通过政府、上级医院、科研机构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与支持, 切实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尽大家应尽的责任, 通过长效制度化的健康保健教育, 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 最终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柴云, 汪文新, 徐汉成, 等.慢性病社区管理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1) :104-105.
[2] 王洪国, 陈红敬, 钱军称, 等.我国慢性病流行趋势及应对策略[J], 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5) :390-392.
[3] 李鹏, 杨文修.慢性病现状流行趋势国际比较及以应对策略[J].天津医药, 2010, 37 (4) :254-257.
[4] 章珠云.松阳县赤寿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11 (2) :54-55.
慢性病综合防治 篇10
1慢性病现状
在中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文康介绍,与1998年相比,2008年我国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分别增加了213倍和116倍,脑卒中和癌症增加了43%。据《中国慢性病报告(2013年)》统计,近年来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约为80%,致残率也达到近70%。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总人数达6000万人,高血压患者3500万人,糖尿病患者2000万。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也曾经提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国慢性病将出现“井喷”。在中国,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慢性病的不断蔓延还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9%,远超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
2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管理概述
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管理体现在: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把居民的基本信息以及接受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饮食、生活行为习惯等健康相关信息进行汇集整合,同时将这些信息依权限共享给一定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当慢性病患者在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或者接受慢性病管理服务时,提供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及时调阅该患者的健康相关信息,便于临床医生及时调整完善诊疗方案,便于公共卫生医师及时调整完善管理干预措施,从而达到对患者准确的、动态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的目标。
3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管理情况进展
我国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起源于传染病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小步快跑”的方式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前),主要是参考急性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慢性病信息收集、报告系统,告别了通过纸质报表按月逐级汇总、通过邮局层层邮寄上报病案数据的历史;第二阶段(2003-2009年),“非典”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各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求,纷纷研发了各种类别的、结构不同的慢性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单个病种的信息收集、分析与应用,但各系统之间、各单位之间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条块分割,相互独立,互不共享;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国家层面新医改方案把卫生信息化建设单列出来予以明确,要求各地整合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等各类医疗卫生相关信息系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迈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阶段,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管理也随之开创了新局面。
第一阶段(2003年前)。1982年,我国建立了以传染病为主要监测内容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并于1989年升级发展成为一个数据可靠、分析准确、反馈快速、具有代表性的主动监测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对人群传染病发病模式和死亡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监测[2],而且提供了详细的死因顺位资料,证实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亡成为我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反映了慢性病的死亡趋势[3]。进入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部分省市开始对慢性病进行监测。其中,开展慢性病监测最早的是天津市。1984年,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把慢性病预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管理,建立了慢性病报告系统[4],其按照传染病报告程序进行管理,与急性传染病的报病制度及报告网络相似,报告的病种为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和恶性肿瘤[5]。1988年这项工作又被纳入了微机管理[4]。成都市于1990年正式开始慢性病(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死亡报告工作。这个报告系统与天津市相似[6]。1991年5月,上海南市区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监测,通过监测获得了南市区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掌握了个人生活行为方式和环境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对人群的生活质量情况做出了评价[7]。1996年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7个城市借助世界银行贷款卫生Ⅶ项目健康促进子项目,建立了针对慢性病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涉及的主要慢性病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肿瘤、艾滋病等[8]。2002年,刘丽红等提出建立慢性病疫情监控及归口管治计算机信息管理,以期实现市、区(县)、镇级防治网络对慢性病的实时监控及归口管治,以规避慢性病漏报、重报,查寻麻烦和资料易丢失等弊端[9]。
第二阶段(2003-2009年)。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发,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极度匮乏。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卫生部及时出台了《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到2005年建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全国各地也纷纷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有序、快速的大发展时期。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步通过网路与18个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递有关疫情以及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4种慢性病死因等信息,之后又逐步实现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的虚拟专用网络(VPN)通信,构建了天津市慢性病网络报告系统[10]。到2006年,在原来4种慢性病监测防控的基础上,新增了精神疾患、伤害、肝硬化、糖尿病的监测与防控[11]。上海市卫生局于2004年10月,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统一的“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其内容包括家庭和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随访记录等[12]。这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模式的提出,是对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突破,它把慢性病防治的相关信息纳入到居民健康档案中,能够对患者的用药、医疗、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进行连续性跟踪,但是该系统的各种档案在内容上不够完善,在管理上条块分割,缺乏共享性。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彭浦、华泾等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其中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服务中心门诊工作站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家庭医生以及防保医生4个条线参与社区高血压监测管理的操作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3];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了社区预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社区居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求诊、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全程追踪[14],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与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5]。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西城区和顺义区在慢性病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进展迅速。其中,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于2006年6月投入运行,实行了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管理;该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协和医院等大型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双向转诊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开始筹建[16,17]。朝阳区、西城区和顺义区于2009年起试点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用以记录居民平时的慢性病管控措施、看病、用药情况等[18]。此外,北京信息管理科学研究所与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研发的“基层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19]、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研制的基于MVC三层结构的慢性疾病管理系统[20]等,对规范慢性病管理模式、促进患者自我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都江堰市到2008年实施了从公立医院直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站的统一、集中式的医院管理系统,从而规范和完善了包括慢性病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21]。山东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将慢性病社区预防和临床治疗等有机结合起来[22]。浙江省于2009年起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技术,设计并建立了综合性的慢性病监测网络直报管理系统[23]。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2009年4月6日,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史无前例地单列出来。在新医改方案中强调,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等[24]。确切地说,新医改方案对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包括慢性病综合防控在内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5]。至此,全国各地现存的条块分割、结构迥异、互不兼容的包括慢性病防控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开始逐步整合,转向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深圳市在这方面起步最早,在2006年开始筹建国内首个区域卫生信息系统[26]。上海市也进展迅速,长宁区于2007年开始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以期实现区域医疗机构间异构的临床诊疗和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交互共享[27];闸北区于2011年建成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居民医疗卫生信息多档合一与共享,医生与居民的健康信息互动,以及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提高了社区慢性病管理能力[28];松江区于2012年基本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了临床与公共卫生联动功能,提升了慢性病患者的检出率[29,30]。此外,海南省澄迈县[31]、浙江省宁波市[32]、四川省成都市[33,34,35]、湖北省武汉市[36]、重庆市渝中区[37]、江苏省连云港市[38]等地相继启动实施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了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步伐,其中,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成效非常显著,基本实现了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数据整合与共享。当然,各地在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路走来困难重重,遭遇了投入和运行机制不明确、建设规范不完善、建设标准未统一、牵涉的利益集团(部门)较多等诸多问题。香港在原有卫生信息化的基础上,于2009年开始计划用10年时间建设电子健康档案互通系统,但是私营医院、私家诊所、私家化验所、专职医疗机构都没有纳入互通系统[39]。从报道看,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相关项目基金的支持下,也积极探索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了慢性病管理水平,如成都市新津县[35]、江西省崇义县[40]。
我国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工作经历了3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就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管理整体而言,全国各地的建设进度不一、建设标准不一,运行模式各异,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现象大范围存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在这方面虽然有了几年的探索经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内陆地区、欠发达地区除极个别正在尝试建设外,大部分地区根本没有相关文献提及。
慢性病综合防治 篇11
【关键词】慢性病;疾病防治;基层;离退休干部;营养保健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21-02
慢性病是一类无传染性,终身或非终身,可致进行性损害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等。慢性与老年病重合度较高,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危人群。慢性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是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疾病构成,疾病以及相关并发症,可致患者功能障碍,损害患者生命质量,慢性病多需长期治疗,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岗位退休年龄不断延长,基层离退休干部多已步入老年期,此类人群慢性病防治已成为社会性公共卫生问题[1]。本次研究就本院接待的基层离退休干部营养保健与慢性病防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4年,本院住院、门诊或体检接待基层离退休干部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离退休,担任过领导岗位,属干部身份;②认知、精神正常,有一定沟通能力;③无自理能力者,有照料者。共纳入患者72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64~81岁、平均(72.4±5.1)岁。受教育水平:小学27人、中学及中专31人、大专及以上14人。丧偶24例、离异8例。居住情况:独居26人、与配偶和(或子女)居住46例。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干部营养保健情况、慢性病防治情况,问卷内容如下。
1.2.1 营养保健情况
是否有营养不良情况(血清白蛋白水平评估),以BMI评估患者体质量水平,偏瘦、肥胖均视作营养状况不佳。保健情况:低盐饮食、合理膳食、定期检查、合理运动。
1.2.2 慢性病防治情况
慢性病发生例数,种类,合并症与并发症情况,慢性管理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 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营养保健情况
女性偏瘦+偏胖率低于男性,定期体检率、合理运动率高于男性,中学及以上者合理运动率低于小学及以下者、聚居居住者偏瘦+偏胖率低于独居者、低盐饮食率高于独居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营养与保健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2.2 慢性病防治情况
合并心脑血管病53例,糖尿病8例,恶性肿瘤2例,COPD11例,合并两种慢性病21例,合并三种及以上7例,心脑血管病有急性发作史、正接受综合干预治疗率低于糖尿病、CODP(见表2)。
表2 慢性病防治情况
3讨论
在我国基层离退休干部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未来老年人社会成分主要来源构成,考虑到此类群体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同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人口学档案完整,为开展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便利。
本次研究显示,营养不良率61.11%、偏瘦+偏胖率41.67%、低盐饮食率41.67%、合理膳食率66.67%、定期体检率27.78%、合理运动率31.94%,老年人营养保健状况差强人意,健康管理的重点在于关注细节,将量变提升至质变,一项管理内容的缺失或未达到合格标准,直接影响整体管理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深远。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水平、居住情况成为营养与保健状况影响因素,男性吸烟、饮酒率相对较高,对自身健康重视程度不如女性,同时男性马虎大意者多、依从性不强,可能影响自我管理效果。文化水平对人的社会成分、性格、处事态度等影响较深远,总体来说文化水平较高者,对事物的科学认知更强,对综合管理重要性、内涵认识更透彻。居住情况一定程度反映外源性影响因素,独居者缺乏外部干预,同时可能出现负面情绪,缺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易患得患失、自暴自弃,放纵自己,影响干预水平[2]。
慢性病防治调查显示,慢性病以心脑血管病为主,但有急性发作史比重、正接受综合干预治疗相对较低,可能与心脑血管病流行性更强、认知度较高有关,许多患者对心脑血管病习以为常,对自我管理经验水平拥有足够的自信,而糖尿病、COPD综合干预内容技术性、专业性更强[3]。
小结:应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筛查高风险人群,落实好追踪、随访,提高综合干预质量,将量变提升为质变。
参考文献
[1]赵丹.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老干部保健工作[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9):674-675.
[2] 张晓丽,王英梅,肖婵华,等.家庭环境因素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6):503-504.
慢性病综合防治 篇12
慢病防治规划的编制从启动到印发, 共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 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研讨和意见征求工作。《规划》紧密围绕“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健康核心目标, 着力打造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 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 明确“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治的具体目标和策略措施。
规划内容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提出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二是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专业体系,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 逐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三是按照三级预防策略, 针对全人群、高风险人群和慢病性患者分别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基本原则。四是要借力卫生城镇、健康城镇创建, 开展示范区建设和省部共建、搭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平台,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规划的制定和出台对提高各级政府重视,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和指导地方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点睛: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Hp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也是导致相关疾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此探索疗效高, 副作用少的Hp根除治疗方案十分重要。本研究应用四组不同的四联方案根治Hp, 观察其疗效, 旨在筛选抗Hp治疗的最佳方案。参见“四种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P1112
许多研究表明, 胃癌患者淋巴结内癌转移存在与否对肿瘤的分期, 复发、预后及术后综合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选用适当抗体, 或联合方法, 有助于发现淋巴结微转移, 辅助临床达到精确病理分期、分级,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选用细胞角蛋白 (CK19) 、上皮膜抗原 (EMA) 、癌抗原 (CA72-4) 三种胃癌敏感单克隆抗体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组织学角度检测胃癌阴性淋巴结中微转移灶, 探讨联检方法在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分期、判断预后的意义。参见“多株单克隆抗体检测胃癌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及临床意义”。P1141
硝苯地平缓释片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 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54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参见“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P1174
本文作者经研究得出结论,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联合应用心得安能够降低门脉压力、纠正低蛋白、预防腹水感染、增加肾血流量, 因此能够有效控制腹水生成, 迅速缓解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存质量, 而且不良反应少, 患者易于接受, 可以做为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主要方法之一。参见“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联合应用心得安治疗顽固性腹水疗效观察”。P1206
本文作者应用国产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肠癌, 并与Cape OX方案、m FOLFOX6方案对照, 得出结论, 替吉奥+奥沙利铂方案和Cape 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可以获得不差于m FOLFOX6方案的近期疗效, 而在副反应方面则显示了比m FOLFOX6方案低的优势, 且口服用药较2周一次的持续静滴更方便、更容易接受,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治疗完成率。而替吉奥+奥沙利铂方案和Cape OX方案之间则在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面均无明显差别。而因为目前替吉奥已经国产化, 相对于Cape OX方案, 国产替吉奥+奥沙利铂方案显示出一定的经济优势。认为, 替吉奥+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有临床应用价值。参见“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研究”。P1208
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稳定的用药治疗来控制, 用药的依从性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心理特点的改变, 以及对疾病及药品认知程度等, 必然会对用药依从性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本文作者通过随机选择该院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患慢性病的老年人, 以问卷方式, 对其用药依从性、用药不依从原因及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明确当前老年人用药依从性现状及需求, 探讨今后针对医院门诊老年人药学服务的重点。参见“医院门诊慢性病老年人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P1279
本期重点基金论文:
血清中s Flt-1、s Eng水平及胎盘中Endoglin表达的变化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研究。P1105
张子和“补法”学术思想探讨。P1222
【慢性病综合防治】推荐阅读:
慢性病防治机构05-22
慢性病防治机构管理06-13
慢性病防治知识08-20
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01-03
乡小学慢性病综合防控01-13
卫生院慢性病防治规划06-28
医院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计划06-20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指南08-31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学校慢性病防治实施方案09-14
教师慢性咽炎防治论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