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知识

2024-08-20

慢性病防治知识(通用8篇)

慢性病防治知识 篇1

《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讲了啥

好习惯要多培养

手是疾病传染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接触钱币后、便前便后、做完清洁后、去医院看病或接触患者后、外出归来、用餐前等情况下,都要采取正确方法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老年人应经常洗澡,水温以38℃为宜,不与他人共用手巾和洗漱用具。

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应特别重视睡前刷牙和饭后及时漱口。若使用假牙,必须每天摘下洗刷干净,然后浸泡。建议每3个月更换1次牙刷。

除了雾霾天气等特殊情况外,应经常开窗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每天最好早、中、晚各开窗1次,每次15~20分钟。做饭时,也应及时开窗或打开抽油烟机。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睡眠起居要有规律,每天睡眠不少于6小时,最好有午休。

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才喝,且以少量多饮为宜。一般每人每天喝水6~8杯(每杯200毫升)。运动或体力劳动时,饮水量应适当增加。

每天应晒太阳15分钟~20分钟,但要避免曝晒或中暑。阳光强时,应佩戴太阳镜,或在树荫下停留较长时间,也可获得同样效果。

日常生活中,切勿随地吐痰,也不要直接面对周围人咳嗽和打喷嚏。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

镇静、催眠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期或不当使用损害身心健康,严重时会改变人的心境、情绪、意识和行为,引起人格改变和各种精神障碍。

要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活动,避免久坐,每天坚持按摩腹部并做些提肛收腹运动,晨起最好饮用1杯温开水。体育运动要适量

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喜好选择安全有效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经络拍打操、门球、跳舞等。

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150分钟。运动时轻微出汗、无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运动中最大脉搏次数不超过170-年龄(次/分),即运动强度为适宜。

通过吃动平衡,控制自身体重,使体重指数保持在18.5~23.9的正常范围。超重(体重指数≥24)、肥胖(体重指数≥28)、体重过低(体重指数<18.5)都不利于健康,应该避免。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心态良好很重要

不开心时要主动向家人和朋友倾诉,说说心里话。当伤心难过时,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想哭就哭。生气时,先静下心来想想原因,然后听听大家的意见,做些自身调整。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既要尽力保持与老同事、老朋友的联系,又要努力结交一些新朋友,并以开放、谦虚和包容的心态与他人建立平等、互信、互利的交往。

应积极融入社区,力所能及地为社区文明建设作贡献。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多做好事、善事,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和邻居。特别是社区中生活困难和行动不便者。

要克服贪图便宜的心理,不要轻信他人的蛊惑。有不明之事,可先找家人和亲朋商量,不要过快、过早地做决定。平时应多学习,经常读书看报,关心法制信息,开阔视野。健康要管起来

不要在强光或光线昏暗的条件下看电视、电脑和书报,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视觉疲劳。应注意身体姿势,不要躺着看书报,远离噪音,尽力维护好自己的听力。发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时应及时就医。要重视脑力活动。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听、说、读、写等多样化认知能力的锻炼,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等认知障碍性疾病。

活动时应熟悉身边的环境和障碍物,且动作宜慢。在光线暗、光滑或不平的地面行走,以及上下台阶时,要特别小心,切勿边走边看手机或书报。行动不便者,可选择辅助工具帮助。活动时,穿戴应合身、合脚,鞋底应防滑。视力不好者,应佩戴眼镜。

应学会测量脉搏、体温和血压。自备一台电子血压计,高血压患者每天至少自测3次血压(早、中、晚各1次)。糖尿病患者须自备一个电子血糖仪,适时自测血糖。血糖稳定时,每周至少抽查1~2次血糖,将血压、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随身携带医保卡、自制急救卡和急救盒。急救卡写明姓名、住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定点医院、病案号、血型、主要疾病诊断和用药、急救盒放置位置。

急救盒应备有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糖尿病患者外出可备点糖果,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

有些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往往易被忽视。通过健康体检,可以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老年人应每年至少做1次体检,并注意追踪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风险。生病不能乱求医

身体若出现以下各种异常变化:体重无明显原因突然下降;短暂晕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不灵活;咳嗽、痰中带血;心慌、心前区憋闷;食欲下降,大便次数或性状改变、血便、柏油样便;无痛性血尿;颈部、乳腺、腋下、大腿根部出现疙瘩或摸到肿块等,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治,不能掉以轻心。

疾病只有早诊断、早治疗,才可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早日恢复健康。生病后,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及时诊治,配合医生,遵医嘱治疗。不要贪图便宜和听信传言,找巫医看病;也不要自作主张,盲目自行用药和擅自停药;千万不要瞒着医生采用多个治疗方案;忌用偏方、验方、秘方。

突发急重症,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立即拨打“120”,讲清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病情及准确的位置,并根据病情积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现场救助。如中风(脑卒中)需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绞痛需坐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救心丸;中暑需转移到阴凉处,并采取各种办法散热和降温。

预防高血压九种方法

以下九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平稳降压:

1、戒烟 ;

2、减肥,女性体重较轻的人应该限制每天的饮酒;

3、减少钠的摄入量(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食盐);

4、增加锻炼(每天散步和其它活动30--40分钟);

5、多食水果和蔬菜 ;

6、每天多食含钾食品(建议钾的摄入量每天为3.5g,约每天食3支香蕉,喝桔汁三杯);

7、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钙(每天应该摄入大约1300mg的钙);

8、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

9、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解读:高血压防治的四大误区

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然而,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存在着不少误区。

1.降血压的药都是理想药

降压不是评定药物疗效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治疗高血压的唯一目的。降压同时还能保护靶器官,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这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才是最理想的药物。除此以外,还要能压制与高血压有协同危害的hcy(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目前唯一同时治疗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依叶片已经上市。

2.降压越快、越低,就越好越安全

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紧急降压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即使血压水平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平稳而逐步降压。另外,当人体处于静止 状态,血压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2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致命性脑血管问题。因此,按人类生物钟用药,即上午9~10时、下午14~15时各用一次降压药更为安全有效。

3.血压降至正常就是治愈

有患者当血压降至正常以后就认为已经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血压又复发,这样治疗,对身体非常不利。可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灵活选药的具体化阶梯治疗方案,即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自小剂量开始,待血压下降至预定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6个月)后,可减少用药种类、剂量,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并坚持治疗的顺从性。

4.自我感觉良好就不需要治疗

因为老年人有生理性退变,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不及时,其自觉症状不明显,自我感觉良好就自动停药且不再检查,直到发生严重的靶器官损伤(脑中风、高血压肾病、心肌梗塞等)。因此,自行停止治疗是有害的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

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年中上升了4倍;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人,另有近2000万人糖耐量低减;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我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糖尿病以2型为主

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变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2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在重点人群中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推荐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及早干预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

五、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肥胖:体重指数(BMI)≥28;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血脂异常〔HDL-C≤35 mg/dl(0.91 mmol/L)及TG≥250 mg/dl(2.75 mmol/L)〕;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静坐生活方式者。

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具体目标: 使肥胖者BMI控制在24或以下;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 kcal;限制摄入高能量食物,禁止含糖饮料;限制红肉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天。

七、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减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膳食中热量来源:脂肪低于30%,碳水化合物55%-60%,蛋白质15%-20%,或0.8-1.2g/kg体重/天;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运动要因人而异,注意运动保护;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血糖自我监测适合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应由医生和护士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病人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并应终身治疗。

糖尿病患者常见五误区误区1 患糖尿病最好不吃药,一旦吃药就一辈子停不了。

不少糖尿病患者患病很多年,血糖一直偏高却坚持不肯吃药,理由是怕药物有依赖性,吃了就停不掉。事实上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只能长期控制。降糖药实际上应该叫控糖药,它不能治愈糖尿病,但能将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产生依赖性的,只不过停药后血糖还会升高。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坚持服药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能随意停药。

误区2 胰岛素会成瘾,所以坚决不能用。其实胰岛素是人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起先可用口服药物促进体内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因胰岛功能逐渐衰竭,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再则,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后,如果胰岛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因此,胰岛素治疗要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误区3 饿了吃“无糖食品”没关系。

“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事实上,会影响血糖的不仅是人们意识中的甜甜的蔗糖、果糖等,几乎所有的食物种类,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都会产生热量而影响血糖。

所谓“无糖食品”指的仅仅是不含蔗糖的食品,而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大都是无糖的糕点、饼干、奶粉、麦片、八宝粥等,它们的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患者如果过多地摄入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说到底,糖尿病患者头脑中必须有“控制总热量”这个观念,无论是吃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无糖食品”都要算算它的热量,不能无限制地食用。

误区4 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或保健品没有副作用,所以吃中药或保健品更好。保健品是不能代替药物的,而中药降糖作用较弱,也无法替代口服降糖西药或者胰岛素。而现在打着“根治糖尿病,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旗号的中成药或保健品,全都掺有西药,而且有的是掺了副作用较大的西药。我院内分泌科曾收住过多例由于吃中成药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或低血糖的患者,有些病情非常危重,险些丧失生命。就副作用而言,所有批准上市的西药都经过了长期、严格的毒副作用检验,安全性有保障,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地使用。而且中药也并非绝对安全,如果应用不当同样会产生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听信一些不实的广告宣传,盲目相信中药或保健品,排斥西药,甚至随意停药。

误区5

自我感觉良好就不用看医生,也不用测血糖。

不少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医生,更不去检查血糖,这是很冒险的。大家知道,目前糖尿病诊断以及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症状仅作为参考指标,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无症状。因此,一般建议血糖较稳定者,每2~4周查一次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但对于那些血糖波动较大或刚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应适当增加血糖检测的次数。糖化血红蛋白可3~6个月检查一次,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控制水平。

糖尿病运动锻炼有窍门 步行和慢跑可交替进行

长期坚持适宜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增强体质。糖尿病患者锻炼的方法很多,掌握每一种运动的窍门更有助于控制好病情。

运动锻炼对糖尿病人的益处

运动锻炼对糖尿病人来说具有以 下益处:

(1)增强心肺功能,促进物质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2)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下降,可增强降糖药物疗效,较小剂量可获得良好疗效;

(3)加速脂肪分解,增加胆固醇利用,既可降脂又可减肥。糖尿病各类运动锻炼的小窍门 步行 步行速度可因人而异,全身情况较好的轻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钟110-115步;老年体弱或心功能不全者可慢速步行,每分钟90-100步。开始步行,每天半小时,以后逐渐加大到每天一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

走跑交替 步行和慢跑交替,常用于体力不足者。步行30秒后跑20秒交替进行,并逐渐缩短步行时间,延长慢跑时间。

室内运动 适合于后期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或身体比较虚弱者以及住院者。蹲下起立 开始时,每次做15-20 次,以后可增加至100次。仰卧起坐 开始时,每次做5个,以后逐渐增加至20-50个。

床上运动 分别运动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开等动作。对卧床患者较为适合。身体条件好患者,还可做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羽毛球、老年门球等活动。糖尿病患者运动注意事项

1、做有氧运动(吸入的氧气满足运动时身体氧化的需要),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心率=170-年龄为宜(例如:60岁,心率=170-60=110次/分)。但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适合此公式,这些人要量力而行,以不出现心慌、心绞痛、呼吸困难、全身不适为标准。

2、做全身性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太极剑、跳舞、扭秧歌,使全身得到锻炼。家务劳动常是以局部运动为主,不能代替全身运动

3、预防足部损伤,穿有弹性、底稍厚、鞋帮不软不硬的鞋,如运动鞋。要经常检查鞋中是否有异物,及时清理以防受到伤害。

4、不要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最好三餐后都要运动,至少于早餐后、晚餐后运动。

5、足部或其他部位受到小伤要及时处理或到医院治疗,不要觉得“没什么”,不要等待,幻想自愈,往往因此酿成大祸,导致严重感染、坏疽、截肢。

6、运动时携带血糖仪、血糖试纸、糖类食物、求助卡。以便及时测血糖、捕捉低血糖的瞬间,及时自救,及时寻求别人的帮助

高温来袭 中老年人谨防冠心病

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冠心病发病的机会。如夏夜天气燥热,容易引起人们心情烦躁,睡眠质量不好,而休息不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明显加快,心脏回流血量增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天气炎热,出汗增多,引起血液黏稠,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几率增大,其中中老年人更易犯病。

为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首先应多喝水。人体因排汗过多造成的缺水会使血液浓缩,而多喝水可维持血液正常的黏稠度和补充暑热消耗的体液。推荐多喝凉开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由于暑热,晚间入睡较晚,早晨不宜过早起床,中午要适当午睡,午睡应在餐后半小时,午睡时间以不超过1小时为好。饮食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之品。宜吃温食,不宜多进冷饮和冷食。

高温天冠心病调药须适当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人认为冬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而忽视夏季冠心病复发的危险性。其实,酷暑盛夏,冠心病发作导致心绞痛乃至心梗的并不少见。据临床研究证实,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对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大影响。当前多地连续高温,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逯春鹏提醒冠心病患者需注意的事项:

起居有序,动静适宜,防暑降温。活动锻炼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应戴遮阳帽并备足水,防止因周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而使得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而诱发心绞痛。

饮食清淡,注意补水,忌烟限酒。不要渴了才喝水,最好在睡前半小时、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都喝一些开水。

调整用药,稳定情绪。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有心绞痛发作史的患者可预防性用药,如心得安、消心痛、丹参片等。若外出旅行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或亚硝酸异戊酯等抗心绞痛药物。应尽力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刺激。

大便通畅,控制体重。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大便秘结,排便过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急剧升高,极易诱发心绞痛。许多慢性疾病都与肥胖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要注意控制体重,减少食物的总热能卡。

早期恶性肿瘤危险信号

据介绍,虽然恶性肿瘤发病隐秘,早期不易发现,但很多人还是会有不适的感觉。特别是35岁以上的人,出现以下不良症状与体征时,应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性,及时去医院何等有关检查: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2、经久不愈的溃疡;

3、食欲不振,上腹饱胀;

4、进行性吞咽困难;

5、乳房肿快,乳头溢液;

6、阴道不规则出血;

7、不明原因的贫血;

8、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

9、反复出现便血、尿血、咯血、鼻出血;

10、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11、持续性声音嘶哑;

12、阵发性干咳、刺激性呛咳。

癌症的十大警告信号癌症的发生, 大多可能在早期出现可疑的征兆, 结合我国常见的癌症发病的具体 情况, 归纳了以下十大警告信号。

1、皮肤、乳腺、舌部或者身体任何部位发现可以触及的、不消退的、且有逐渐 长大趋势的肿块。

例如: 颈部、锁骨上部、腋窝等处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常提示可能有近处癌瘤 的生长或转移;其他有些癌的转移也可能在皮下摸到肿块;妇女乳房上摸到 肿块更须提高警惕。

2、疣或痣发生明显变化。

痣随着年龄的增长, 色泽加深、逐渐长大是正常现象。但生长突然加快, 短时 间内明显增长;颜色显著加深;原来有毛的痣突然脱毛;发生刺痒、疼痛;表面发生溃烂、出血;痣的边缘出现不规则的扩展与皮肤界限分不清或发红;痣的周围出现卫星样色素斑点或小结节等, 均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3、持续性消化不良。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适, 但并不一定有什么大问题。如长期胃 部不适同时伴有持续消化不良、饱胀、疼痛, 尤其是短期内有明显消瘦、或 黑大便现象, 应高度重视,定期请医生检查, 排除胃癌。

4、吞咽不适, 胸骨后食管内感觉异常、微痛或梗噎。

如果同时伴有胃脘部不适和咽部疼痛等表现, 应及时检查以防食管癌肿。

5、耳鸣、听力减退, 鼻塞不通, 流鼻血, 有时有头昏、头痛或颈部肿块。要注 意是否有鼻咽癌发生的可能。

6、月经期以外或绝经期以后的阴道流血。

应高度警惕子宫颈癌的发生, 因为80%的宫颈癌都有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特别是 性交后、大便干燥时, 或劳动、活动以后出现阴道出血。

7、持续性干咳, 痰中带血丝和声音嘶哑。

肺癌所表现的呛咳, 一般常常是阵发性干咳, 无痰或少量稀痰带血丝, 同时, 还可以伴有胸痛。

8、大、小便习惯的改变。

如 大便次数增多, 便秘与腹泻相交替, 排便时疼痛, 大便变细,带血或粘液, 同时有腹痛、腹胀等均应警惕肠癌。

小便发现不明原因的血尿, 要注意泌尿系统的肿瘤。

9、久治不愈的伤口、或溃疡。

例如: 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胃溃疡、皮肤溃疡等。

10、不明原因的消瘦。

短时期内消瘦明显, 伴有疲倦、食欲不振常常也是癌症的警告信号。以上仅供参考。

慢性病防治知识 篇2

关键词:慢性病,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危险行为

近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1],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10年我国 7~22岁城市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8.14%和15.56%[1],2009年6所城市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1.1%[2],广州市儿童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6.6%[3],严重影响儿童体格和智力发育,也显著增加了成年期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水平下降,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慢性病的主要环境因素[4,5,6,7]。为了解我国中小城市小学生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合中小城市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山东省莱阳市城区小学校中随机选取4所小学,从选中学校的三~五年级中随机各抽取2个班,选中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 153份(99.0%)。其中男生584名(51.0%),女生569名(49.0%);平均年龄(9.6±1.2)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为参照其他相关研究[7,8]自行设计,经过预试验和专家咨询对问卷的表面效度、内容效度进行验证,并反复修改而成。问卷包括小学生对营养和身体活动基础知识、营养与身体活动对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作用等内容的知晓程度和态度,以及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等内容。问卷中若缺失项≥9项(即问卷题目数量的30%)计为无效问卷。

问卷采取学生自填方式。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现场讲解问卷,并及时解答填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统一进行填写。问卷填好后,调查员立即对问卷进行检查,发现错项、漏项时让学生当场进行更改和补充。调查完成后,及时对问卷进行核对清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确保数据录入质量。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百分率的差异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础知识水平

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只有5%左右的小学生知道“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对“食物种类应多样”、“一日三餐应以主食为主”、“不健康零食种类”的知晓率较低,不足50%;对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白开水、饮料、早餐等知识的知晓率相对较高,超过65%。只有13.5%的小学生知道每天吃盐不能超过6 g,23.0%知道每天应喝300 g牛奶。小学生对身体活动益处的认识相对较高,在58.1%~98.0%之间;而对长时间静坐对健康不良影响的认识较低, 只有10.1%~28.0%的小学生知道长时间静坐“易肥胖”、“易便秘”、“爱生病”、“易得高血压等慢性病”。男生在食物应多样、不健康零食、身体活动可强身健体方面的认识高于女生,而女生对三餐主食为主、水果不等于蔬菜、动物性食物不能多吃、每天喝牛奶300 g、常喝饮料不利健康、常吃西式快餐不利健康、身体活动对学习和慢性病防治以及静坐对身体不利影响等方面的知晓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对慢性病影响因素的认识

调查对象认为膳食、运动和静坐与肥胖有关系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55.8%,61.8%和39.7%;而认为这3个因素与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和肿瘤等其他慢性病有关系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以认为肿瘤与这3个因素有关系的比例最低,不到10%。另外,与膳食、运动这两个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相比,小学生认识到静坐对慢性病的不良影响比例很低。除39.7%的小学生认识到静坐对肥胖的影响外,认识到静坐对其他慢性病有影响的比例均低于15%。男生在膳食与肥胖、高血脂和糖尿病关系,运动与肥胖、高血压和心脏病关系以及静坐与肥胖和心脏病关系的知晓率低于女生(P<0.05)。见表2。

2.3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获得途径及对获得途径的选择

调查对象获得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为:父母/祖父母、电视、校内(教师、宣传栏等)、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专业书籍、亲戚朋友。95.7%的小学生希望今后能获得更多相关知识,他们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依次为:校内(教师、宣传栏等)、专家指导、专业书籍、宣传资料或小册子、电视、网络。

注:()内数据为正答率/%。

注:()内数字为认知率/%;与女生比较,*P<0.05。

2.4 慢性病相关危险行为

有89.0%的小学生每天吃早餐,25.9%的小学生边看电视边吃零食,每周喝饮料≥3次的比例达78.3%,每周课余时间锻炼≥5次的比例仅有37.8%,而平均每天课余时间静坐≥1 h的比例达59.5%。男生每天吃早餐、喝饮料≥3次/周、课余时间锻炼≥5次/周以及课余静坐≥1 h/d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而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的比例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注:()内数据为报告率/%。

3 讨论

营养和饮食行为、身体活动模式是影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4,5,6,7]。调查发现,莱阳市小学生对营养、身体活动和静坐相关知识的了解有限,如大多数小学生没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不知道每天吃盐不能超过6 g、每天应喝300 g牛奶,不知道长时间静坐“易肥胖”、“易便秘”、“爱生病”、“易得高血压等慢性病”,对膳食、运动和静坐与慢性病关系的知晓率更低。与大城市小学生相比,本调查的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水平相对较低[8]。正确的健康知识是建立科学信念和态度的基础,只有建立起科学的信念和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本次调查的小学生存在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如锻炼少、静坐时间长、吃零食、喝饮料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缺乏运动和久坐少动都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此,应加强对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男女生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别,男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水平通常低于女生[8,9]。本次调查也显示,男生对营养、慢性病危险因素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总体低于女生,这可能是导致男生不健康的行为高于女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许多调查表明,男生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生率高于女生[1],因此,在儿童少年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对男生的干预。

营养健康宣教可以提高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水平,从而促进他们行为的改变[10,11],但营养健康知识传播应可行、可被小学生接受。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更愿意通过校内来获得营养健康知识,以学校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治是国内外普遍采取的干预方式[12,13]。因此,学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按要求上好健康教育课,并通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途径开展营养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另外,由于教师

慢性病综合防治成效探讨 篇3

关键词 慢性病 综合防治 成效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1]。在控制慢性病方面,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在社区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最佳的手段[2]。本研究对2008~2010年某高校社区部分教职员工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旨在探讨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该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每年为教职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批次参检的教职员工其部门、人数、时间相对固定。2008年、2010年3~5月同批次参检教职工人数分别为2824人、2719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平均占总人群数的36.1%。

方法:体检前向参检人员发放“体检注意事项”单,要求每位参检者认真填写体检本上各项个人资料(含既往病史),检查前3天清淡饮食,体检当天空腹(12小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常规服药。对每位参检人员常规进行血压测量、血生化检验等各项检查。血压由专业医师测量2次取平均值计算;血生化检验取受检者空腹肘静脉血由该院检验科(应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体检完毕由主检医师参考受检者病史并结合体检结果给出体检结论。

分析指标:选择2008年、2010年参检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结论中常见慢性病相关指标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将该人群分为3个组,即<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对各组上述慢性病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运用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对2008年、2010年各项体检结论及各年龄组的体检结论进行统计,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U>1.9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该人群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高血压的检出率稍有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增高的检出率略有上升(P<0.05)。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不同年龄组中,上述异常检出率有所不同,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40岁组高血压、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均有明显下降(P<0.01),血糖增高的检出率没有变化(P>0.05);40~60岁组高血压及血糖增高的检出率均有所升高(P<0.01,P<0.05),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P<0.05);60岁以上组高血压的检出率显著下降(P<0.01),而血糖增高、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没有变化(P>0.05)。结果见表2。

讨论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对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慢性病防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该“中心”在教职员工中积极开展了以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3]。调查显示,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部分教职员工某些慢性病的检出率已呈下降趋势,尤其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總检出率明显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检出率显著下降。该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了部分受检者上述慢性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发上述慢病人数有所减少。因而检出率的下降,提示某些慢性病的控制率有所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初显成效。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40~60岁组的中年教职工中,高血压及血糖增高的检出率出现了上升,这也是导致被调查人群高血压、血糖增高检出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究其原因,40~60岁的中年教职工,正是学校各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精神压力大,社会应酬相对多,而缺乏合理的膳食结构,体力活动较少;此外,从该“中心”举办的历次“健康俱乐部”、“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参与人员大多是年迈的老年人,40~60岁的中年人群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较少,致使他们的健康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对这部分人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措施,进一步推进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4],从提高其健康意识和对各种慢病知识的认知度、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入手,促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控制慢性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因素以外,血尿酸增高是近年来较为重视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5~7],血尿酸浓度与许多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联,尿酸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和LDL-C的氧化、诱发并参与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激活血小板以及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将血尿酸升高视为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和促发因素来看待,并采取干预措施予以防治。该调查资料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依然没有下降,为此要重视老年教职工血脂、血尿酸的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提高他们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和防病意识,促使他们科学、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慢性病的发展。

在高校社区开展以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提高慢病控制率、降低慢病患病率的有效措施。然而,正如有文献所述,通过疾病的发生情况来评价干预的效果是一项远期的指标[8],慢病防治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加强,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坚持。针对上述某些慢病控制不佳情况,该“中心”须重点加强对40~60岁在职教职工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对60岁以上离退休教职工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管理,使慢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

参考文献

1 程颖莲.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2 张欣,陈政,戴依群,等.上海市嘉定区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96-498.

3 南京大学医院.辖区居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概况[EB/OL].http://hospital.nju.edu.cn/a/yuanwugongkai/gonggongweisheng/2011/0221/81.html,2010-07-19.

4 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新进展2011[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96.

5 Waddington C.Elevated uric acid can raise risk for CHD[J].CardiolToday,1999,2(1):15.

6 党爱民,刘国仗.尿酸与心血管事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8-480.

7 张建,华琦.冠心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9.

8 姚崇华.以社区干预为基础的健康促进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3,8(6):613-614.

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知识 篇4

1、饮食宜用低盐低脂,食盐每天不超过5~10克,降低脂肪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脂肪,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不吸烟,不喝酒。

2、选择对体力负担不大的运动,如慢跑、大拳、练坐式气功等。也可以按摩面部,促使血管平滑肌放松,方法为先搓热两手,用手反 按摩头面部20-30次。

3、从卧床到立位时不能太快,特别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的意外。

4、血压降至正常也不能擅自停药,亦不可以随意增加,以防因血压降的过低而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

5、保持大便通畅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避免容易激动,做到心平气和。

6、动态血压监测并了解正常血压的值(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测量血压时最佳体位是平卧位,测量肢体和身体不能动。

7、识别高血压危象前驱症状如:出现剧烈头痛,血压高,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8、另外,外出时随身带药,按时服药,家庭备血压计,以便观察并记录血压波动。

冠心病

1、注意居室空气新鲜,环境清洁安静,避免噪音,因噪音可使血中肾上腺素增加,血管痉挛,血压升高。

2、睡眠提倡两段制,即夜间睡眠和午睡,但午睡时间不可过长,以半小时至1小时为宜。夜间排尿时不要突然坐起。睡姿以右侧卧位为佳。运动宜步行、慢步、骑自行车、太极拳、游泳等。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4、洗澡时水温不可过冷过热,以35~40℃为宜,洗浴时间不可超过30分钟,洗澡要避免滑道。

5、绝对戒烟戒酒,因为吸烟可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吸烟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6、出现心绞痛时,立即卧床休息,停止活动,予硝酸甘油1-2片舌下口服,通过唾液溶解而吸收,1-2分钟开始起效,约半小时后作用小时,不能吞服,如药物不易被溶解,可轻轻嚼碎继续含化。服硝酸酯类药会出现头昏、头胀痛,头部跳动感、面红、心悸,继续服几天后可自行消失。避免体位性低血压所引起的晕厥,应平卧片刻,必要时吸氧。

7、易消化、进食清淡、低盐低脂,少食多餐,避免过饱,禁烟禁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食物,以防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保持情绪稳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及时增添衣服,不要着凉,不能让自己有畏寒感,外出时更要注意穿暖。因一旦受凉,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加之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病毒和细菌感染。

2、保持室内空气流畅,早上应打开窗户,以换新鲜空气。在卧室里烧炭火或煤火,尤其是缺乏排气管时,对肺心病患者不利,应尽量避免。

3、生活要规律定时。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火气难免大些,应尽量克制,不要发脾气。

4、吸烟者要彻底戒烟,甚至不要和吸烟者一起叙谈、下棋等等,有痰要及时咳出,以保持气道清洁。

5、要补充营养,原则上应少食多餐,还可以服一些健胃药或助消化药。

6、自己不要滥用强心、利尿和心得安类药物。因用药不当,可加重病情,甚至发生意外。

7、有条件者可进行家庭氧疗,对改善缺氧,提高生活质量和寿命。

脑出血

1、指导高血压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避免过分喜悦,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等不良心理和惊吓等刺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避免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和突然用力。

2、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戒烟酒。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3、告知患者和家属疾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防治原则,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和对疾病早期表现的识别,发现血压异常波动或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肢体麻木,乏力或语言交流困难等症状,及时就医。

4、功能锻炼每日3~4次,幅度次数逐渐增加。随着身体的康复,要鼓励病人自行功能锻炼并及时离床活动,应严防跌倒踩空,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快康复。

5、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在床上排便时可摇高床头20~30度,告之不要屏气用力。

6、蹲下、弯腰及卧床、起身或改变体位时,动作必须缓慢,可用头低位及眼睛向下方式渐渐起身,切勿突然改变体位,防止头部一时供血不足而发生意外。

脑梗塞

1、饮食注意“三低、二不、一多”即饮食要低盐低脂、低糖,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多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鲜鱼、鲜蛋、青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康复。多摄入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有利于大便通畅,病情许可下,应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2、采用侧卧位,应多采取患肢在上的体位,有利于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的排出,防止吸入性肺炎。

3、坚持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4、多翻身和肢体早期作被动运动,以防肌挛缩和恢复肌力。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可能有中风的发生。

5、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心律失常

1、避免可能的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过多盐,血钾、血镁低等。气候变化、季节交替时候要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2、心律失常者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中老年患者,每天都不应少于8小时。饭后不宜立即就寝,因为饭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会抑制心跳。睡眠姿势应采取右侧卧位,双腿屈曲,这样姿势有利于血液的回流,减少心脏负担。宜适当做些锻炼,如:养花、种花、散步、练太极、保健操等。

3、合理安排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烹调要用植物油,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不宜过饱。不宜喝刺激性饮料:咖啡、茶、戒烟,少饮酒。不宜欢看令人兴奋、激动的节目。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不要因为便秘而发生意外。

4、服洋地黄药物,服药前应测脉搏,若脉搏在160次/分以上或60次以下每分种,均需报告医生。

5、如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出汗,肢冷等情况,即吸氧,报告医生。

慢性病防治方案 篇5

(附:实施细则)

为加强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我院经院委会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防治方案:

一. 成立慢性病防治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成员职责: 组长职责:

督导完善慢性病防治工作体系,以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各成员职责:

1.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诊断工作。2.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3.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方式行动。4.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

5.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三.成立慢性病防治办公室: 主任: 成员: 职责: 1.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2.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3.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

4.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5.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做好保障措施。

XXX人民医院

二零一三年三月四号

慢性病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一:总则

1.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2.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关节炎风湿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3.对慢性病进行管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实现的是慢性病管理的人性化服务、全程连续性服务、有效便捷性服务、信息化服务、经济廉价性服务、公平性享有服务、家庭式服务、遵循不断发展的医学观服务。

4.慢性病管理严格按照慢性病的分类进行专门性、有差别性管理。5.积极发扬传统中医药技术在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

6.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对慢性病人群的随访和督导管理。

7.根据实际情况和病情情况以及病人的需要,在必要时启动双向转诊机制;实施对慢性病病人的必要转诊和接诊;严格按照转诊管理制度做好转诊实施过程。

8.根据实际情况和病情情况以及病人的需要,在必要时严格按照家庭病床管理办法启动建立家庭病床机制;实施家庭病床式服务管理,仿效医院查房制度建立查床制度,严格查床。

9.根据慢性病病人的病情状态,在征得同意的基础上,在必要时必须及时启动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做好临终关怀服务管理。

10.根据具体慢性病的发病病程以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实施对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特点,实施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计划性措施;做好社区诊断和社区干预性措施。11.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外的慢性病筛查工作,制定筛查工作方案和实施工作步骤,做好筛查处理干预措施。

12.结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核验开展慢性病管理核验工作。13.慢性病的管理是一项连续性的工程,必须做好及时记录、及时反馈、有效并且准确,保证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好慢性病人群的档案,实现档案辅助研究和决策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政策、科研教学的价值。

14.慢性病管理必须要有专(兼)职人员,必须加强对专(兼)职医务人员的培训。

15.必须开展对全体医务人员关于慢性病防治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慢性病防治的业务水平。

16.慢性病管理要实现慢性病管理的统一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可及性管理、方便快捷性管理、经济有效性管理;对重点慢性病人群严格实施系统管理。

17.建立慢性病管理系统,严格慢性病资金专款专用,严格随访制度,严格专(兼)职人员职责,严格中心主任和慢性病项目负责人职责。

二:慢性病人群建档

18.慢性病人群建档就是针对存在和有可能存在慢性病的人群建立基本健康档案,实现对慢性病人群三级预防管理。

19.凡是在就诊过程中发现有存在慢性病的或者怀疑有可能患上慢性病的、处于高危反应的(高危环境、对环境有高危反应、高危疾病)、以及其他特殊人群的,都必须要及时建立档案或者病历。

20.建立的档案必须包含如下几个重要内容:个人基本材料、危险因素、健康问题。

(1)个人基本材料包含:姓名、年龄、性别、民族、住址、有无过敏史、身高、体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保类型。其余的血型、职业、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医保号码可以选择填写。(2)危险因素调查必须包含吸烟和喝酒史、有无药物依赖、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家族病史、居住条件(所处的社区环境)、既往史、作息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

(3)健康问题主要包含目前主要的健康问题和临时健康问题。健康问题的书写必须包含主诉,既往史、现病史包含检查出来的客观材料,评价或者诊断,针对健康问题提出的治疗措施和保健指导。总之写健康问题时必须包含SOAP的材料。

(4)在健康危险因素中如果遇见的是高危反应以及特殊人群的病人时要注意填写出现的影响健康的生活事件以及影响程度,危害程度,影响长度等。21.在建立档案的同时必须把当日的病程流程记录在档案里面,以便查阅和管理。

22.在书写病程流程的时候,首先必须针对35岁以上测量血压和45岁以上测量血糖的测量结果写进档案。必须把今天基本的体格检查的各个项目写进档案,纸质档案必须附带所有检查的检查和化验单。23.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必须在病程流程中书写适于的中医技术。

24.在病程流程中必须写明目前疾病的状况,诊断,治疗措施和保健指导;如果是残疾人或者是需要保健的需要写明保健康复指导措施和具体康复保健流程以及量的多少、持续时间、程度等等。

25.在输入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健康问题的时候必须填补SOAP资料以及随访日程记录、评价、常用药物指导、疾病级别、合并症等。病程流程中必须把检查的项目以及诊断结果、治疗措施、保健指导等写入档案。

26.健康问题的疾病编码全部采用国家(ICD)标准或者电子系统标准。27.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后发现居民来就诊等就必须把病人当日就诊的具体情况及时记录在档案并且输入电脑。在随访过程中必须把病人的主诉等及时记录在案以备在随访后及时入档备查。

28.属于慢性病尤其是重点慢性病的人群的健康档案必须在每年更新一次SOAP材料。

29.每一个慢性病人建立一份档案,进行专人专案管理。可以和家庭档案放在一起。30.必须保证每一份健康档案的真实可靠,杜绝假档出现; 31.必须保证每一份档案的有效性、有参考价值性; 32.必须给予每一份档案及时更新,杜绝死档;

33.必须保证每一份档案的完整性,杜绝空缺漏项。必须严谨细致地填写,杜绝张冠李戴,杜绝逻辑出错。

34.每年年初必须做好本建档工作计划,包含建档份数、建档质量所要达到的程度。年底做好建档工作质量总结。定期开展建档质量评估。

35.卫生局社区办、中心专(兼)职、项目组负责人要做到监督责任,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检查建档情况、建档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指导建议。

36.专(兼)职人员必须开展建档自查工作,保证第29、30、31、32条的贯彻落实,定期督察建档,作出建档计划和工作总结以及小结。

三:重点慢性病的管理

37.重点慢性病主要指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以及恶性肿瘤等。

38.高血压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能引起动脉、脑和心、肾等脏器的损害。凡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连续两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具有二者之一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继发性(症状高血压)两大类。

39.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病早期以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状症为主,后朗则表现为心、脑、肾功能不全所致的症状。预防本病要注意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宜清淡、少食动物脂肪,勿过嗜烟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0.对高血压管理进行分级三级管理(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三级高血压)、系统管理和随访管理。管理要求对高血压一级实现随访管理不少于4次、二级高血压管理不少于6次、三级高血压不少于12次。

41.糖尿病是一种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人体血液中糖分含量居高不下从而引起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控制不好将引发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病变,进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脑中风、失明、双足溃烂等并发症。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其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42.本细则糖尿病系统管理主要是针对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实施管理。要求Ⅰ型糖尿病一年随访4次以上,Ⅱ型糖尿病要求每个月随访1次;并且时刻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尿糖。

43.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44.脑卒中管理要求每个月随访1次。对于发作期的患者要增加随访次数或者建立家庭病床或转诊到综合性医院,并且做好随访记录或查床记录或转诊登记。

45.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可分为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肌梗塞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

46.冠心病管理要求每一年随访不低于4次;对于发作期的患者随访要进行连续性、不间断性随访,并积极建议病人转诊治疗或给予建立家庭病床。

47.恶性肿瘤即癌症,是与良性肿瘤相区分的,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并且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48.恶性肿瘤管理要求每一年至少随访2次,开展健康教育一次,积极引导病人的乐观治疗、保持心理平衡,积极引导病人心理状态良性发展。对于晚期病人在征得同意下适时开展临终关怀。49.对于重点慢性病要求专(兼)职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应的健康督导计划并且督促其执行计划。计划包含如何规范正常的行为生活、生产方式,适当运动,平衡心理,以及合理饮食、引导其恢复自理生活能力和康复训练。50.建立和使用重点慢性病的统一卡片和登记记录本,对随访过程要进行及时登记入档,及时加入信息档案,实时更新。

51.提高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45岁以上测量血糖的覆盖率。52.对重点慢性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管理每一季度按照计划开展不少于1次。

53.实现对重点慢性病干预治疗的经济、便捷、有效性、可及的服务管理。

54.对重点慢性病人群实现电子病历化管理,每年对其开展控制评估高血压1次、糖尿病4次以上。

55.大力开展社区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高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56.专(兼)职要对重点慢性病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及时核实核验,对病历和处方的合理用药进行核查核验,杜绝不合理用药。

四:人员与培训

57.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慢性病管理人员,并且得经过培训并且取得慢性病管理培训证书和资格方可上岗任职。58.慢性病管理专(兼)职人员的职责是:

(1)熟悉并掌握责任社区各类慢性疾病的患、发病情况、患者的个人信息、资料以及变动情况,社区内主要慢性疾病的患、发病趋势。(2)严格遵守慢性疾病相关的管理规定,负责制定并落实慢性疾病病人的随访、体检、康复治疗指导和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3)遵守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的有关规定,切实按计划做好随访、体检、长期用药和接诊记录的规范书写并录入电脑。

(4)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做好社区居民慢性疾病相关的生活行为因素的监测工作。

(5)按照各类慢性疾病系统管理要求,做好资料的分析、统计工作,及时上报中心(站)信息资料室。

(6)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认真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

(7)积极开展慢性病质量管理自查工作。包括档案质量、合理用药、随访质量、督导质量、规范治疗等。

59.定期开展对社区医务人员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

60.加强专(兼)职人员继续再教育培训;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其在防治慢性病的业务技能水平。

61.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并且做好培训的考核和档案的记录。

五:慢性病档案的管理

62.慢性病管理的档案包括慢性病人群的个体档案以及慢性病工作的档案。

63.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档案包括慢性病和季度工作计划、总结;慢性病管理培训登记本、培训材料、考核指标、考核方案、慢性病筛查方案、慢性病管理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辖区慢性病发病、患病情况,辖区社会经济以及医疗、人群行为生活生产方式;各项工作指导和政策。

64.慢性病人群档案包括健康档案、病历、调查或者筛查表、慢性病登记本、检查化验单、随访记录本、健康教育处方等。

65.对于慢性病人群进行分类建档时,必须使用统一的卡片和登记本。66.对于慢性病档案的管理要进一步依托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的信息化。

67.对慢性病管理使用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并存,纸质档案在进行及时录入电子档案的同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年。

68.必须要用保存纸质档案的档案盒或者档案架子,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年份或者病种进行分类归档。

69.对慢性病有需要进行体格等检查的,必须把检查结果单黏贴在档案后面。

70.要妥善管理好慢性病档案,实现慢性病档案的价值性以及疾病的监测作用。

71.针对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档案按照进行装订,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对于政策、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规范等公文保存期限不少于公文规定的年限。

72.在装订慢性病人档案时必须要仔细认真,杜绝出现档案差错。73.每一都要对慢性病管理的档案进行核实核验,准确无误后方可入档。

74.必须要注重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杜绝电子档案的遗失和泄露,尤其要严格保护慢性病人的个人基本材料以及一些设计医学隐私、个人隐私资料的不外露。

75.慢性病人群同样具有卫生法规定的权利查阅、复制客观性档案和病历。

76.对于慢性病人群的病历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专门管理。77.对于慢性病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好总结和计划。

六:慢性病的健康促进以及三级预防

78.积极开展慢性三级预防,重点在于一级预防。

79.在对慢性病筛查过程中积极开展一级预防,在一级预防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现对慢性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引导居民健康的行为生活生产习惯。

80.积极开展早治疗与预防并发症的二级预防。对于慢性病人群积极引导其接受治疗、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复检。目的在防治病情的恶化,使得病情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对慢性病的控制率、规范治疗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81.开展慢性病的康复与防止病情复发的三级预防。对于慢性病病人督促其按期服药,积极开展康复期健康教育,引导良好心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范生活生产行为。目的在逐步实现慢性病病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对疾病抵抗能力,防止病情复发等。

82.每年必须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不少于4次针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83.针对个别的慢性病个体要在随访过程中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健康促进。

84.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要具体、可操作性、经济可及。85.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要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居民的需求。86.定期开展大型健康宣传活动,宣传社区慢性病防治措施,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定期参与开展慢性病防治宣传活动。87.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总结,做好健康促进方案。

88.定期到居民社区中去宣传发放慢性病防治材料,做好健康教育板块或者墙报,实现慢性病防治知识深入到社区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人心中。

七:慢性病管理的核验

89.每年和每一季度都将开展对慢性病管理的核验。

90.核验的目的在于促进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高慢性病管理的家庭化服务模式。

91.核验的指标是重点慢性病建档率以及建档质量、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率、45岁以上人群每一年测血糖覆盖率、慢性病系统管理率、知识防治的知晓率、规范治疗率、血压血糖控制率、健康教育覆盖率、随访覆盖率。

92.如上指标的总体标准是知晓率大于70%,规范治疗率大于50%,控制率大于30%,系统管理率大于80%,测量血压覆盖率大于90%,测量血糖率大于50%,建档率大于50%。

93.建档率将在2010年实现80%的突破,控制率将实现60%的突破。系统管理率将实现96%的突破;规范治疗率将实现80%的突破。94.慢性病管理合格者即为核验分数达到按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分数140分的60%,84分。

八:慢性病的随访制度

95.对于慢性病的随访将采取严格的随访制度,包含随访登记记录、随访病人签字、随访指导记录等。

96.专兼职人员必须按时到慢性病人群家中或者约好慢性病人群到社区中心(站)开展随访工作。

97.专兼职人员进行随访时必须做好随访记录,记录中必须包含随访者姓名、性别、年龄,随访日期,随访内容,给予的保健指导、治疗措施建议,受访者和随访者到场签到,随访日期必须精确到时刻,随访地点。

98.严禁随访者在慢性病人家中实施挂瓶等法律法规禁止的医疗活动,违反者后果自己负责,并将追究个人责任。

99.有建立慢性病家庭病床的开展随访以及查床制度将严格按照家庭病床制度和实施办法来进行规范,违反者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理。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责任医生监察制度和签字制度,病人告知和知情同意制度。

慢性病防治工作总结 篇6

一、认真落实慢病防制指导思想

我院慢病工作在卫生局领导下深入社区,大力开展慢病防制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辖区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结合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最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德医风规范”落实的医疗服务工作中,进一步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全新医院新形象。

三、慢病防制的内容及措施

1、强化慢病防制工作。为了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提升服务中心整体形象,推进慢病防制的规范。成立慢病工作小组设专兼职人员。积极落实慢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病防制工作。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快速互动、灵敏高效的信息采集网络。通过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全年信息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的经济能力有限,我院为医保慢性病定点医院,慢性病签约病人在医院就义取药可享受最高达80%的报销。

3、慢病管理是社区医疗优势的一个突出体现。由于医院距居民近,就医方便、快捷,医患之间易沟通,易开展健康教育,易宣传医疗保健知识。

4、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

我院定期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对慢病各项工作举行日常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5、我们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点咨询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向广大居民传递了高血压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带领着居民群众,走出了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我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四、求真务实,科学防治,全面落实慢病预防控制工作

开展慢病的健康教育,举办高血压、糖尿病宣传讲座、咨询、义诊等活动。制作慢病防制健康教育专栏,发放慢病处方。并免费为慢病病人进行体检。

五、工作体会、存在问题、打算

2017年我院慢病防制工作成绩显著,不仅需要每位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更需要居民共同配合完成。在改善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健康素养,从而推广到整个辖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内部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有待加强、医生队伍建设有待整体提高、随访信息录入不及时到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有待进一步拓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新的科学规范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展慢性病预防控制服务的新功能,加强我院医生素质培养和培训,努力开创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局面。

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医院

苏州市慢性病防治中期效果评估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估内容

规划中期目标实现和措施执行情况, 疾病死亡、发生和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1.2 现有资料的分析

历年死因监测报表、历年慢性病发病报表、历年年度工作总结和相关统计报表、历次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报告和社区诊断报告 (基线信息) 。

1.3 横断面调查

1.3.1 调查对象

苏州市35岁以上户籍人口。

1.3.2 调查区域

在原基线调查的镇 (街道) 范围内整群随机抽取村或居民小区。

1.3.3 调查人数

按原基线调查人数的10%进行测算。

1.3.4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采用面谈形式进行信息采集, 记录于专用调查表, 并现场测试血压血糖, 如超标, 则在不同日进行复核。

1.3.5 数据分析

由各市、区按照纸质调查信息利用EPIdata软件输入计算机, 导出Excel和SPSS表格形式的数据库, 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期目标执行情况

12项规划目标指标, 9项达到要求, 1项未达到要求, 2项未进行评估, 10年慢性病干预工作基本实现了目标要求。15条规划措施指标, 执行较好的10条, 执行不理想的3条, 没有执行的2条, 执行情况较满意。

2.2 实施干预以来疾病变化情况

2.2.1 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化

(1) 苏州市户籍人口中35~60岁年龄段人群构成比下降了12.66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较大, 而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正是社会创造财富的主力军。 (2) 期望寿命由平均死亡年龄提高而获得增长, 8年中增长了3.73岁, 略高于前8年的增幅 (1992年期望寿命74.39岁, 2000年77.56岁, 8年增长3.17岁, 2009年81.01岁) 。 (3) 社区诊断时已经确定苏州市成为老龄化社会, 而目前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口从2001年占全人群15.77%上升到2009年的20.02%。 (4) 2009年与2001年比较, 少儿抚养系数降低了6.73个百分点, 老年抚养系数增长6.00个百分点, 由此社会抚养系数降低了0.73个百分点。但由于老年人群比例的变化, 医学敏感人口比例上升了6.89%。

2.2.2 死亡变化

2.2.2. 1 死因构成变化

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的比例逐渐下降, 而心脏病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表1)

2.2.2. 2 重要疾病死亡动态变化

把基线调查时间 (1997-2000年) 、诊断报告和规划制定时间 (2001-2004年) 8年时间作为慢病干预过渡时期, 现只观察这阶段前后各5年前五位疾病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1) 恶性肿瘤:死亡率基本上呈缓慢持续上升趋势 (后5年较前5年总量增加114.94/10万) 。 (2) 脑血管病:死亡率有所起伏, 但总体显示后5年低于前5年 (后5年较前5年总量降低29.90/10万) 。 (3) 心脏病:后5年死亡率快速上升, 与前5年相比, 增长幅度较大 (后5年较前5年总量增加143.00/10万) 。 (4) 损伤和中毒:死亡率呈持续缓慢下降趋势, 但这种变化幅度不大后5年较前5年总量降低34.46/10万) 。 (5)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且前后5年比较, 下降幅度较大 (后5年较前5年总量降低335.01/10万) 。

2.2.3 患病变化

2.2.3. 1 糖尿病患病人群增长最快

把2000年社区诊断时和2010年横断面调查对应的疾病患病率作一比较, 用2009年苏州市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患病率标化。可见, 糖尿病患病人群增长幅度最大, 达到了3倍多, 其次为脑卒中、高脂血症和高血压, 结石、冠心病、白内障和恶性肿瘤略有增长。贫血、COPD、骨质疏松和胃病都呈较大幅度的下降状态。 (表2)

2.2.3. 2 高血压、糖尿病患病及管理变化情况

(1) 患病率是病人积累量的反映, 增量也是客观的反映, 并不代表当前发病水平的增加; (2) 血压超标率降低, 说明当前人群中血压未得到控制的比例在下降, 这是患病人群当中血压控制率、知晓率、服药率服药率提高在人群中的一种反映, 逻辑上一致。这是高血压管理成就的客观反映; (3) 糖尿病现存病人的积累速度远快于高血压, 这与高危人群流行率增幅高于高血压和血糖超标率增高现象相符, 据此说明, 一级预防工作尚未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下降; (4) 糖尿病知晓率和血糖控制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 高危对象数量有所上升, 说明一级预防工作还没能阻止疾病流行上升的趋势。 (表3)

2.2.3. 3 脑卒中患病变化情况

(1) 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略有下降 (2000年2.85%, 2010年2.73%) , 但梗阻性脑卒患病率增长了1倍 (2000年5.45%, 2010年10.47%) , 认为梗阻性脑卒中现患人数增加的原因是发病数量的增加; (2) 结合死亡率的态势, 认为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主要受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影响; (3) 追踪横断面调查现患脑卒中病的发病时间, 2000年及以前出血性与梗阻性的发病比例为0.3396, 而2001-2009年的比例为0.2330, 同样提供了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下降的证据。

2.2.3. 4 冠心病患病变化情况

冠心病前后10年标化患病率变化不大, 结合死亡率前期基本持平, 后期上升的特点, 认为冠心病的发病率后期也在上升。

2.2.3. 5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标化患病率10年间增幅不大, 与死亡率缓慢上升状态相似, 即肿瘤的发病数量在逐步增多。细化病种的患病率, 可以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 医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使肿瘤患者的生存数量增加。据此, 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增加也就提示发病率的增加, 同时, 在发病率不变的情况下, 现存患病率增加; (2) 除肝癌和食管癌外, 其他6种恶性肿瘤患病率呈增长状态, 乳腺癌和胃癌的增加幅度较大; (3) 食管癌患病变化不大, 呈略微下降状态, 目前还很难得到有效的结果; (4) 肝癌患病率下降幅度较大, 提示肝癌的发病率也必然是呈下降状态。 (表4)

2.2.3. 6 其他疾病变化情况

(1) COPD和贫血的患病率呈大幅度的下降状态。由于COPD的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 因此, 可以认为COPD的发病率在下降。同样, 贫血和胃病的死亡量极少, 因此, 患病率的减少也提示发病率的降低。 (2) 高脂血症没有直接的死亡, 因此, 高脂血症患病率的增加提示发病数量的增多。

2.3 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2.3.1 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

把知识知晓率的变化通过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信息显示出来, 可以看出, 掌握基本知识的人群比例呈连续上升趋势。 (表5)

2.3.2 行为变化情况

吸烟、口味偏重、不吃奶和奶制品、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在10年间都有下降, 而饮酒和体重指数的比例增加。认为这与健康教育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者的宣传教育导向是明确的, 而后者不明确。 (表6)

3 分析

3.1 慢性病干预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3.1.1 高血压管理降低了脑卒中发生

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1], 高血压管理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措施。苏州市慢性病防治进入干预阶段以后, 把高血压管理作为社区的一项重点项目来抓, 使得血压控制率和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人群超标率趋于下降。因此, 脑卒中死亡率的下降是建立在这种过程指标改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过程指标的改善, 其原因与高密度广覆盖的高血压宣传教育、高血压筛查、体检、社区医生管理病人责任心提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3.1.2 乙肝疫苗接种降低了肝癌的发生

肝癌的发生和死亡与乙型肝炎有着密切的联系[2], 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又是降低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3]。苏州市近10年来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量不断提高, 直接有效地降低了乙型肝炎的发生, 也就间接地使得肝癌死亡和发生率下降。

3.1.3 空气污染的控制减少了呼吸系统的疾病

通过呼吸系统死亡率持续降低和COPD患病率下降这两项事实来分析, 认为苏州市的COPD发生率也呈降低的趋势。人群中COPD的发生主要与吸烟和污染因素有关[4], 而苏州的实际情况是这两项COPD危险因素在人群的暴露率都呈降低态势, 很难判断是哪一项措施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从受益面来看问题, 认为空气污染降低的作用更大。

3.2 健康教育工作在降低居民主要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上发挥了作用

在全国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增多的氛围中[5], 苏州市居民吸烟、口味偏重、不吃奶和奶制品、不体育锻炼4项与慢病有直接关系的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呈下降状态。苏州市三次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吸烟率、口味偏重比例和体育锻炼率结果支持社区诊断与2010年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性结论, 也与宁波市所进行的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相似[6]。

3.3 用计算所得绝对数观察相对数背后所体现的直观成就, 会提高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信心

(1) 脑卒中9年间死亡减少了4 975人。 (2) 高血压一年的管理工作使602人避免了脑卒中的发生。 (3) 肝癌死亡9年间 (2000-2009年) 减少2 171人。 (4) 糖尿病一年的管理工作使317人避免了脑卒中的发生。

3.4 显现慢性病防治直观的成效是一个难题

目前尚未在各类文献中查到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然而, 随着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支持力度的加大, 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多, 势必就会涉及到投入与产出的问题, 业务部门也将面临解答政府部门类似这类问题。通过前后10年的对照评价, 推算出以绝对数为主的信息, 直观地反映防治效果, 这仅是一种尝试, 还有许多值得完善之处。这样的效果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0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50.

[3]李立明.流行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5.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7.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 (2007年) [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7-85.

[6]陈建尔.慢性病的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 10:179.

浅谈农村慢性病防治的改进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 慢性病;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19-02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世界范围内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已将预防慢性病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了慢性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新医改的出台,为农村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农村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正在发生迅速变化。近几十年来,急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正在成为患病的主要原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迅速增长,成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在贫困人群中,此问题尤其突出。慢性病给农村居民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也是造成医药费用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农村慢病综合防治干预措施滞后,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低,没有固定人员从事慢性病防治与干预工作,村医诊疗水平不高。此外,慢性病综合防治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长期工作,要保障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慢性病防治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公共预算支出、各类医疗保险支出、个人支出及社会救助等。这种多渠道筹资机制是保证慢性病防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基本药物之外的部分药品费用不能报销,致使一些明确有效的防治措施无法实施,存在慢性病防治经费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仍以常见病的初步诊断、治疗为主,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群众需要。

二、农村慢性病防治的改进对策

1、坚持正确合理的疾病预防策略,重视农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了预防为主的一贯原则,强調了全社会参与,是开展预防控制疾病的指导思想。慢性病的预防是根据目前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机体的调节功能和代偿状况以及对疾病自然史的了解进行的。因此,慢性病预防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第一级预防针对的是疾病的易感期,起到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第二级预防是针对疾病潜伏期,通过“三早”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第三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措施,改善病人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加强乡镇村级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在考虑人群需要和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及质量的基础上,明确村医的定位,界定其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村医的职责,除了免疫接种、预防、健康教育以及结核病例的监测、转诊、随访和管理、医治常见病以外,扩展到慢性病管理和家庭访视。加强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能力建设,培养合格的医生。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水平,推行乡村医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提高村医的收入水平,使村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

3、建立科学的慢性病防治机制。一是建立健康体检制度,慢性病的病因大多源于外界环境,低剂量长时间毒物 在体内逐渐蓄积,当达到一定的阈值剂量时才可能启动病理变化过程,正是由于漫长的过程,给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建立健康体检制度,为每个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和随访,对他们进行用药指导和慢性病防治宣传,这样可以准确掌握每个慢性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对症下药,因病施制。 二是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慢性病一般可以采取家庭治疗的方式,盲目在大医院治疗不仅浪费卫生资源,还给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实行“双向转诊”既有利于综合利用卫生资源、减轻病人负担,又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合理利用新农合基金。三是建立慢性病基金,引导慢性病患者以家庭治疗为主按照人口比例和基金统筹区域的慢性病发病情况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慢病保障基金,根据基金总额测算慢性病保障水平,并建立慢性病临床治疗首席专家制。慢性病门诊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是经卫生部门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使慢性病的经常性治疗落实在家庭、村和乡镇。

4、 健康教育:慢性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病程长,由于患者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孤独、悲哀、失望等负性情绪,加上长期服用药物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改善心境、开朗乐观、正确对待疾病,培养健康的情绪,加强自身修养,正确面对疾病带来的压力,使负性情绪降低,增加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 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卫生部门的力量很难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证明,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机制是最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鹏,杨文秀慢性病现状流行趋势国际比较以应对策略[J]天津医药,2009,37(4):254-257

[2] 龙彬,王春秋,刘万芳.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4):311

[3] 纪艳,张冬梅 农村地区慢性病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47-2149

[4] 魏炜,赵亮.现代健康管理模式浅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6,23(5):19

[5] 艾自胜,高歌,潘军燕 国际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理论研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1):40-43

上一篇:英语教研活动情况下一篇:初三体育暑期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