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2024-07-12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共10篇)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1

伴随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日趋明显和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老年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及其对健康造成危害的问题愈发引起业内乃至社会的关注, 其中多重用药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所谓多重用药通常认为接受药物治疗时同时服用6种及以上药物, 此情况在老年人中较普遍。社区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集居的场所, 掌握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多重用药资料有助于剖析现状和拟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据此, 本研究于2013年5—7月对单位所属的部分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多重用药状况调查, 以便于为进一步开展的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和合理用药为主体的药学服务措施提供有关依据, 现将调查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5—7月本单位所属部分社区确诊患有慢性疾病, 且近几年来日用药数≥6种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应用自行编制的“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多重用药状况调查表”, 其内容含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用药种类、持续应用某药物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及自负年医药费支出情况等。

1.2.2 调查方法

固定一名全科主治医师应用上述调查表对调查对象采用应答法逐项询问并记录。

1.2.3 排除条件

非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疾病未确诊;日用药种类﹤6种;具体用药情况不确切;理解能力差、听力失聪、文化水平过低;应答内容不切实者。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入选调查对象300例, 其中男154例 (51.3%) , 女146例 (48.7%) ;年龄 (69.2±8.5) 岁。享有全额医保者274例 (91.3%) , 半额医保者26例 (8.7%) 。

2.2 慢性疾病罹患情况

患3种以上疾病者共257例 (85.7%) , 疾病涉及多系统。患1种疾病的4例 (1.3%) ;患2种疾病的39例 (13.0%) ;患3种疾病的61例 (20.3%) ;患4种疾病的92例 (30.7%) ;患5种疾病的58例 (19.3%) ;患6种疾病的21例 (7.0%) ;患7种疾病的14例 (4.7%) ;患8种疾病的6例 (2.0%) ;患9种疾病的4例 (1.3%) ;患10种疾病的1例 (0.3%) ; (详见表1) 。

注:慢性疾病代码: (1) 呼吸系统; (2) 心脏病; (3) 高血压; (4) 高脂血症; (5) 糖尿病; (6) 脑血管病; (7) 消化系统; (8) 骨关节病; (9) 泌尿系统; (10) 其他。

2.3 个体日常应用药品种类

其中以6种 (35.0%) 、7种 (24.0%) 比例较高 (见表2) 。

2.4 持续固定应用药品时间

持续固定应用药品平均 (34.8±39.3) 个月, 其中呼吸系统用药 (38.0±40.6) 个月, 心血管系统用药 (35.5±43.9) 个月, 脑血管系统用药 (28.7±35.3) 个月, 内分泌代谢系统用药 (30.9±31.2) 个月, 泌尿系统用药 (31.3±30.1) 个月, 抗菌类用药 (36.6±42.3) 个月, 消化系统用药 (38.4±39.0) 个月, 中成药用药 (25.6±21.7) 个月。

2.5 用药者遵循合理用药要求 (f)

习惯阅读说明书128 (128/300, 42.7%) , 按时用药113 (113/300, 37.7%) ;了解药物机制相关注意事项与禁忌证98 (98/300, 32.6%) , 了解联合用药要求54 (54/300, 18.0%) ;按时随访复查病情133 (133/300, 44.3%) , 停换药征得医生同意90 (90/300, 30.0%) 。

2.6 用药不良反应

f=285 (285/300, 91.7%) , 涉及多系统, 其序列如下:糖耐量异常24 (24/285, 8.4%) 、水肿22 (22/285, 7.7%) 、肝功能异常18 (18/285, 6.3%) 、电解质紊乱17 (17/285, 4.6%) 、骨关节病变12 (12/285, 4.2%) 、失眠11 (11/285, 3.9%) 、高脂血症10 (10/285, 3.5%) 、便秘10 (10/285, 3.5%) 、牙龈炎9 (9/285, 3.2%) 、消化不良9 (9/285, 3.2%) 、哮喘8 (8/285, 2.8%) 、尿潴留8 (8/285, 2.8%) 、腹泻7 (7/285, 2.5%) 、咳嗽7 (7/285, 2.5%) 、口腔溃疡7 (7/285, 2.5%) 、震颤6 (6/285, 2.1%) 、头痛6 (6/285, 2.1%) 、消化道出血5 (5/285, 1.8%) 。

2.7 年医药费自负支出额

年医药费自负支出额平均为 (3580.6±4527.4) 元, 中位数2700.0元。

3 讨论

近年来, 诸多报道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其中老年患者多重用药对健康危害的问题较为突出[1]。老年患者往往多病缠身, 免不了要应用若干种药物予以治疗, 由此多重用药往往与老年慢性疾病相关。沈杰等[2]报道多数老年患者平均日用药数8种, 最高达有23种之多。本资料也表明社区老年患者中往往多病共存, 每种疾病配上几种药品, 其叠加数目确实异常。众所周知, 药物是双刃剑, 既有治病之利, 又有害人之弊, 惊人的用药数, 其潜在的危害则可想而知。杨久丽等[3]指出多重用药有适当与不适当之分, 前者出于多病兼顾治疗之需, 用以改善病情, 后者则存在着过度与不适当的处方用药, 不合理的多重用药则多指后者。多重用药对健康的危害除用药种数之外, 还与用药时间过长有关。有些药物在治疗初期不易发现不良反应, 但其具有潜在的机体危害性, 这些情况甚或药源性疾病在用药一定时间后便会暴露。

本调查也显示不少患者由于长期持续固定使用某类药品, 以致出现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药物不良反应。据此, 希望临床医师和药师在处方治疗某些患多种慢性疾病者时需认真仔细考虑他们长期药物治疗的特殊性, 尽量避免这些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对患者的危害。临床药效学表明, 如果长期持续依赖应用某类药品往往会使患者产生药物耐受性, 这样不仅影响疗效、加重病情, 同时也迫使临床增加用药品种和数量, 继而又加剧了多重用药现象。可见多重用药对患者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多元的。值得一提的是, 在调查中发现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中有不少西药与中成药联合应用情况, 为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和用药的合理性, 要求临床医师掌握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西药合理联用的原则, 以确保用药安全[4], 临床药师也应负起监督和指导责任。

本调查表明, 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对多重用药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 尤其对药物治疗利弊的双重性更为茫然, 不少患者对药物具有依赖性, 信奉程度甚高, 用药需求多多益善, 而对合理用药的原则往往存在诸多盲区或误区, 例如缺乏阅读药物说明书习惯、不按时服药、不熟悉药物机制、用药注意事项与禁忌证、不了解联合用药要求。不征得医师同意随时停换药品和不及时随访复查病情等。由于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信息较闭塞、疾病防治知识相对匮乏, 因此这些不良现象似有普遍性[5]。鉴于我国民众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 去年我国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了合理用药十大信息, 旨在倡导规范合理用药行为。近年来, 在开展以合理用药为主题的社区全程化药学服务的科研课题中, 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事半功倍的成效[6]。还需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在医疗上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 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社区细化以合理用药为主导的健康教育。拟定社区老年慢性疾病多重用药的干预措施结合到社区药学服务的工作之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学庆.老年人多重用药危害叠加[J].家庭用药杂志, 2013 (3) :141.

[2] 沈杰, 刘奕芳, 高宁舟, 等.Beers判断标准在老年住院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杂志, 2006, 15 (20) :46-47.

[3] 杨久丽, 叶蕾, 牟燕, 等.老年患者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杂志, 2006, 15 (20) :46-47.

[4] 高学敏.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药与临床杂志, 2012, 2 (12) :1-2.

[5] 方宗君, 杨容.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合理用药咨询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2) :77-78.

[6] 李真, 方宗君, 葛明建, 等.全程化药学服务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药事干预效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 :105-106.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2

肖生林1 巫云辉2邱德星3王贤初

41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下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518106

2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公明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518106

电子邮箱 E-mall:hsksk@126.com手机联系方式 0755-2712356

1【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工作实践体会。方法:根据《2010年深圳市社康绩慢病效评估标准》,对公明街道23家社康中心1616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进行年终考核评估。结果:高血压和糖尿病现有登记人数分别1301人和315人、建立专案数分别为1301人和315人,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7%和85%、其高血压控制率为78%、糖尿病控制率为69%。结论:慢病规范管理工作既是体现政府对百姓的关怀,又能提高居民健康保健和自我防病治病意识,有利促进社区和谐进步。

【关键词】社康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体会

【abstract】objectiveto fulfill normativ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such as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methodsmanagement was carried out step-by-step organically and designedly according to standar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on of wuhan health service agency and standar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diabetes of wuhan health service ag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center.results2260 and 360 cases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2080 cases and 342 cases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normatively followed up the whole year respectively.the management rates of these two diseases were 92% and 95%.1463 and 232 cases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controlled, with rates of 70.34% and 67.84% respectively.the rate of established family health file was 75%.the community health enhancement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 satisfaction and credibility of residents promoted.conclusionnormativ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can reflect the concern of government for ordinary people,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health protection and disease self-prevention of the residents and promote community harmony and improvement.慢性病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做好慢性病管理不仅是医疗难题,也是一个社会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只有通过社区卫生服务[1]。因此,2010年根据《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2010年深圳市社康绩慢病效评估标准》,我管理中心对社康中心通过年终考核评估,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其实践体会探讨如下: 1做法

1.1严格执行工作规范,提高发现登记率。以《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0年深圳市社康绩慢病效评估标准》、《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工作手册》为纲要,领会掌握,在建立中心慢性病防治全员责任制和一名全科医师专人负责的管理制度基础上采取筛查措施而提高发现登记率:一是建立门诊筛查发现登记本,对20岁以上患者首诊一律检测血压、45岁以上患者首诊一律加检测血糖;二是对到中心购买高血压药、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人群、或转诊、义诊咨询、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渠道发现的;三是奖励机制,对血压、血糖异常和高危人群患者及时进行登记(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相关信息以及是否接受社区随访管理等),建立专案符合条例1个给5分/人。

1.2强化分级管理,提高规范管理率。一是规范分级管理随访:(1)高血压患者,一级管理(低危):每3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4次;二级管理(中危):每2月随访1次,全年

不少于6次;三级管理(高危和极高危),每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12次。(2)糖尿病患者,一级管理:无其它伴发和并发症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4次;二级管理:伴发或并发症病情稳定的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6次;三级管理:每1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12次。二是在随访管理中:对患者病情加重发生新的并发症时,及时进行评估,重新确定管理级别进行随访管理;病情平稳者根据年度评估的结果重新确定分级,并按照新的分级进行随访管理,从而提高规范管理率。

1.3加强培训与督导,提升慢病管理质量。一是对社康中心相关人员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工作示范与标准》、《社区慢病工作服务流程》、《高血压和糖尿病健康教育要点》等社区慢病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二是每月抓好深圳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报表和社康中心20岁以上常住人口数年龄段分布情况的记录的统计工作;三是每季组织慢病督导检查,逐步完善工作质量指标的监控;四是聘请院慢病科专家为中心慢病质量控制管理员,指导中心慢病责任医生工作,从而提高慢病管理质量。

1.4加强公共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其目标在于提高知晓率,引起居民重视,以期及时就诊,接受管理的人群越多,高血压防治效果越好。主要做法:一是建立中心健康教育咨询窗口和电话;二是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下社区咨询、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为居民体检、随访、高血压宣传日、糖尿病宣传日和生活方式(督促自我遵医服药、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放松心情、限盐、限酒、戒烟等)等活动指导,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三是充分利用中心社区宣传栏,每季度更换健康教育栏1次,引导居民看卫生宣传栏和各种卫生报刊和卫生专栏;四是尤其重要每次就诊进行健康教育,利用病人就诊面对面的机会,本着关心他、尊重他的原则,健教意识易于接受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果

高血压和糖尿病现有登记人数分别为1301人和315人;建立专案数分别为1301人和315人,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7%和85%(标准均为30%);高血压控制率为78%、糖尿病控制率为69%(标准均为50%)。

3讨论

3.1医院领导重视,提升慢病管理力度。领导重视是做好社康中心工作建设的前提,社区慢病工作是公益性的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和物,没有医院领导的支持与关心,该工作难于进行。一是成立《院社康工作质量监督小组》。副院长为组长,职能科主任和中心主任为组员,保证了社康中心的各项工作医疗质量检查的落实;二是加强社康中心监管。副院长亲自定期召开社康中心主任工作例会和定期深入社康中心,现场办公,把好慢病工作质量关;三是改进与创新季检工作方式。把该过去粗枝大叶、走马观花改为:副院长带队,根据精细化管理[2],标准细化落实每个检查人员,定向定位专项核查,务实到位,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小结、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限期纠正;从而进行质量控制,按社区慢病管理工作方法与流程进行系统管理[3],提升了慢病管理质量。

3.2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4]。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突出作用为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5],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我中心坚持强化“慢病健康管理工程”理念,通过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转变社区居民从“普及专科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观念,强调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控制疾病及自我保健的能力,调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有缓解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3学习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医疗效果。社区慢病防治责任医生除了掌握全科医学

外,还必须掌握适宜的技术(如入户的技巧、健康教育的技巧、慢病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技巧、门诊医生日常诊疗沟通技巧、心理学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等),可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不但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和社区医疗效果[6],才能将慢病防治工作做的更好。

4.4坚持开展创新服务理念[7]。通过更新管理观念,引进受国际商标保护的慢性病管理项目“快乐生活俱乐部”应用,它以动机谈话为主要干预措施,从应用心理学入手使社区医务人员采用合作和指导式的医患沟通方式,致力于把社区卫生服务更起进一步地推向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服务模式,能促进各方更好地提供慢病管理服务、促进更好的健康和卫生服务政策[8]。现在“慢病健康管理工程”基础上,以公明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防保办为基地,先建立“快乐生活俱乐部”,逐步全面扩延到社康中心,通过合作来促进共同行动和资源共享,从而取得慢病管理的成效。

可见,社康中心慢病防治工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依靠医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我们要扎实做好中心慢病管理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和自我防病治病意识,为构进社区和谐进步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管理操作指导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1):46-47

[2] 吴承伟.社区能实现慢性病全方位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26(总第427):25版.[3] 宫建新.高血压病社区管理体会[J].首都医药,2009,7(下):33-34

[4]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控制的方法与流程.健康潮,2006,1(1):19.[5] 宋永胜,崔军.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科室安全和谐全面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0,8

(5):50-53

[6] CoIette Browning,Shane Thomas,杨辉等.通过国际合作开发创新性社区慢病管理模式[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A):345-349

[7] 宋金德,廖菊花,乔何霞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要现状的探讨[J].中国健康月刊.2010;

29(9):118-120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3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素养;干预;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00-02

随着医学科技的普及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与日俱增。近些年来,老年人群患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比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为此,在社区内推行对患者健康素养的干预刻不容缓[1]。本文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八三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患病比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八三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5.3±3.8)岁。干预前100例被调查病患中,有62例患有常见病,占总人数的62.0%;67例患有多发病,占比67.0%[2]。干预前后全部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1.2.1举办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手段较多,主要有定期测量血糖、血压、举办疾病常识讲座等。通过了解和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预防常识,老年患者会自觉地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根据临床显示,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减少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十分有效。基于此,依靠管理干预,老年病患需每天3次刷牙、饭后3min内刷牙,保证每次3min,每天排便、勤换衣裤,室内坚持开窗通风;饮食上要少食多餐,低脂低盐,粗细粮混搭,多食用水果蔬菜;严控吸烟,众所周知,吸烟是引发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直接因素之一,根据社区老年患者易发癌症、心血管病症的特征,在社区内要进一步拒绝烟草宣传,使吸烟率得以下降,并定期检查烟龄较长患者的健康状况;控制体重,老年患者常会因超重而诱发糖尿病、中风、痛风病、心血管等多种慢性疾病,致死率空前增加,这便要严格减轻体重,避免超重现象;保持心态健康、精神愉悦同样对于老年患者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大有裨益,社区要加大宣教力度,通过定期举办老年人群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陶冶情操,使其及时将不良情绪得以排解,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情绪直面生活[3]。

1.2.2科学指导老年患者的运动: 老年患者要牢固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理念,根据身体健康情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体育运动,以延缓衰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理机能。同时,由于社区活动空间有限,老年患者年事已高,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太极扇、慢走、倒走、做体操等运动项目,每日坚持骑车或走路25-30min,每周3次则可提升心肺功能,缓解由于年龄所致的骨质丧失,使大脑更加灵活,精神得到放松,体质增强,改善了睡眠质量,有效地减少各类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出现。

1.2.3引领社区老年患者学会自我观察与监测: 老年慢性病患者要自主观察和监测,尽早发现慢性疾病症状,进而有效地防范病情蔓延。例如,针对常见的高血压这一老年慢性病,患者要对身体所表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感应,及时协助社区检测血压,患者同时要形成按时用药的习惯,将血压稳固在适当的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也要加以控制,并定期测量血糖[4]。

1.2.4营造和谐、宽松的护患关系,提高疾病的预防意识 对于慢性病的临床健康护理干预需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针对住院期间的患者积极搞好评估、诊疗与实施工作,立足于症状和病情发展的实际,通过采用“一对一”护患沟通模式,病房悬挂健康宣传手册,发放传单等手段[5],引领患者与同类病症的病友互相交换治疗经验,加强心理的辅助性干预,在治疗中提高防治疾病的意识。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由科学、系统的健康素养干预后,被调查的100例老年患者中,常见病的患病人数下降到22例,占总人数的22.0%;多发病的出现人数下降到26例,占总人数的26.0%(P<0.01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社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等[6]。患者患病时常会发生同疾病无直接关联的非正常改变,大都以精神不振、情绪失控为首要表现。择其要者,老年常见慢性病的主要特征有:并发疾病增多,病情相对严重,康复进程缓慢,病程较长;反应异常迟钝、主诉不多。根据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及疾病类型,社区要及时进行健康素养干预举措,以患者作为健康干预的中心环节,通过多种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健康诊疗和健康教育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高效的医疗干预服务。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健康素养干预对老年慢性疾病的缓解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水洪,龙建. 对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思考[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12(04):11-13

[2] 黄艳华. 120例社区慢性疾病病人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 家庭护士. 2010,10(19):32-34

[3] 龚燕青,王珍,杨妍妍,潘蓉,田凌云,刘丽娟. 国外老年人常见慢性病自我管理有效性的循证依据[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2,23(01):40-41

[4] 张琳,刘新,宁艳花,古博荣.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20(12):54-55

[5] 柴本正,宋兴坤. 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的调查报告[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1,17(04):39-41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发作但仍存在活动能力的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8例, 年龄40岁~75岁, 平均年龄65.7岁, 全部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病程均在2年以上, 其中病程2年~5年患者31例;5年~10年患者19例;10年~15年患者8例, 平均病程9.4年。从发病年龄来看, 50岁以下3例;50岁~59岁9例;60岁~69岁21例;70岁~75岁25例, 患者多集中于高龄段。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处于临床平稳期且均无语言沟通障碍, 无心功能障碍。

1.2 方法

给58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每周3次电话回访, 每周2次家庭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每个月对患者和家属进行1次问卷调查。在社区公告栏上推广宣传关于慢性肺阻塞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及预防、家庭护理相关知识。

2 治疗

临床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康复治疗以预防再次急性发作, 进而提高生活能力, 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 阻止患者肺部功能继续减退和衰竭。可根据院方主治医师的治疗措施为依据进行合理化科学治疗。

3 社区护理

3.1 呼吸体操指导

通过呼吸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气道内压力, 防止呼吸气道过早塌陷, 也能够减轻二氧化碳在肺内的存留, 提高气道通气功能[3]。方法一:缩唇吸气法:用鼻吸气, 缩唇呼气, 吸气∶呼气=1∶2~1∶3, 每分钟进行7~8次, 每次10 min~20 min, 每日2次, 尽量深吸慢呼。方法二:腹式呼吸:全身平卧, 胸腔不动, 凭借腹部的起伏来协助呼吸, 呼吸要求尽量长而缓慢, 用鼻不用口, 每天5~7次。

3.2 身体素质锻炼

适当的身体锻炼对患者整体免疫力的提高有帮助, 逐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对阻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有一定的帮助。身体素质锻炼虽然不能直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道状况, 但能够逐渐提高患者肺功能的耐受力。此外, 身体素质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四肢肌肉力量, 大大有利于改善慢性病患者因长期躺卧而引起的骨骼功能障碍[4]。当然运动也要量力而行,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并且患者喜欢的运动方式。在运动的过程中克服患者的运动恐惧心理, 提高生活自信, 增强心肺的运动耐力, 比如散步、踏车、爬楼梯等, 开始每次坚持5 min~10 min, 每日3~4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将锻炼时间增至30 min, 每日3~4次, 不断增加心肺耐受能力。

3.3 营养护理

指导患者和家属要合理饮食, 基于摄取适中能量的原则, 增加鱼类、蛋类等高蛋白和水果的摄取量, 要求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E可以提高肺部系统的防御功能, 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提高肺部的血管组织功能。指导患者做到每日少食多餐。患者因长期卧床, 食欲下降, 进食量少, 而机体又大量消耗能量, 必然导致患者营养缺乏, 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变差。饮食以易消化, 淸痰润肺为主, 同时要求患者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 但也要从心理上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悲观态度以及焦虑情绪, 帮助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 提高战争病魔的自信心, 提高治疗依从性。要耐心地给患者讲解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的医疗知识, 生活上给予亲切的帮助与关怀, 建立起医患间的信任。此外, 向家属讲解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卫生知识, 指导家属积极帮助患者配合治疗。

3.5 家庭护理

长期家庭氧疗 (LTOT) 可以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含量从而矫正低氧血症, 满足组织细胞对氧的需求。同时向家属详细讲解家庭氧疗的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家庭室内环境的湿化, 定期对室内进行消毒, 医疗用具专人专用。医护人员定期家庭随访, 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家庭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4 结果

本组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及护理, 其中病情明显好转54例, 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改善4例, 有效改善率为93.10%。

5 讨论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后, 患者的活动耐受力、生活自理能力、呼吸功能、代谢功能等都得到很大的改善。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 经过社区护理, 54例患者的病情状况与1年前相比都有明显好转, 有效改善率达93.10%。通过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 患者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通过氧疗, 家属的积极配合, 患者的呼吸受阻症状得到很大程度减轻。即时的营养补充避免了细菌感染。护理人员的健康指导, 使得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避免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可有效改善肺部功能, 大大控制了肺部功能减退和肺部感染,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小玉, 刘金博.慢阻肺患者的护理心得[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8) :531.

[2]陈婷, 张丽, 秦勤, 等.细致化护理在改善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不良心理应激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1) :171-173.

[3]高莉梅.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8) :10-11.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5

【关键词】康复治疗;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68-01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进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1]。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康复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COPD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2]: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药物过敏、肝肾功能障碍等。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70.5±6.5)岁;平均病程(11.4±0.6)年。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70.3±6.6)岁;平均病程(11.7±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粉雾剂(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454,规格为18μg)吸入,18μg/次,联合应用克拉霉素(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098,规格为0.25g)15mg/(kg·d),2次/d,治疗10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治疗:①针对性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COPD的病因、治疗方法、如何防止病情急性加重等;②运动训练:指导患者熟练掌握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缩唇经口缓慢呼气,配合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膨隆,呼气时腹部塌陷,各练习5min,3次/d,保持呼吸自然,不要强呼强吸,使呼吸形态由浅促转为深慢。同时进行步行训练,自主上肢伸臂运动,下肢抬腿30°,遵照吸呼比为2∶4的原则,20~30min/次,2次/d,保持血氧饱和度>90%;③营养支持:结合患者自身的营养情况,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补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正确饮水,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④用药指导:嘱患者遵医嘱服药,详细讲解使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次数、注意事项等。

1.3 评价标准 COPD急性加重次数:于康复治疗前、后1年中,COPD症状加重需急诊就医或住院治疗[3]。

1.4 观察指标 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VC%、急性加重次数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减标准差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EV1%和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次数为(0.37±0.06)次,少于对照组的(1.08±0.14)次(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慢性呼吸不全的基础疾病,主要特点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人多见。林盛强[4]研究指出,COPD稳定期的治疗目的为缓解临床症状、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抑制疾病进展等。

临床多采用氧疗、运动疗法、药物干预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策略。王彩霞[5]等研究结果表明,从健康教育、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及用药指导等方面采用康复治疗,

有助于加强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提高控制能力及依从性,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明显改善肺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社区康复治疗和常规治疗,旨在探讨康复治疗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EV1%和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次数少于对照组的(1.08±0.14)次(P<0.05),同黄惜惠[6]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康复治疗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丽华,陈秀桃,李晓霞.慢阻肺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10):146-14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3]刘又宁.呼吸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37-139.

[4]黄金念.电话随访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3):100-100.

[5]王彩霞,金先桥,彭德荣,等.社区肺康复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62-164.

[6]黄惜惠,朱旭斌.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871-872.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①调查医院:我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②调查人群:内科医生,每个中心随机抽取3~4名医生。

1.2 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参照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简称《指南》)[1]的要求,同时关注受调查者接受COPD再教育的相关情况。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1.3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要求①受调查者直接填写问卷,不可查阅相关资料;②问卷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强调仅为调查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资料由专人统一录入,并由专人核对。采用Excel软件统计,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对社区内科医生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40岁以下者64份,≥40岁者15份。大专或以上学历占90%(71/79),主治医师或以上占33%(26/79),住院医师占67%(53/79)。

①对COPD基本知识的认识:认为COPD就是慢性支气管炎和(或)阻塞性肺气肿的占23%(18/79),其中67%(12/18)为40岁以上者;认为COPD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同的占47%(37/79),19%(15/79)的受调查者认为吸烟是导致COPD的重要环境因素。

②关于COPD的诊断:25%(20/79)的受调查者明确COPD的标志性症状;57%(45/79)的受调查者通过肺功能诊断COPD.

③关于COPD的治疗:是否给COPD患者制定长期治疗方案:回答“是”的受调查者占58%(46/79);回答“偶尔”的占30%(24/79)。

COPD稳定期治疗:34%(27/79)的受调查者采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及激素等药物治疗;23%(18/79)的受调查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分别有27%(21/79)和24%(19/79)的受调查者未根据激素指征应用激素及长期氧疗;41%(32/79)的受调查者会询问患者吸烟情况并劝阻吸烟。16%(13/79)的受调查者制定并指导康复治疗。

相关继续教育:80%(63/79)的受调查者曾阅读《指南》;参加有关COPD的讲座和会议情况:调查前1年没有参加过的受调查者占66%(52/79),参加过一次或以上者占34%(27/79),100%的受调查者希望上级医院的医生进社区进行相关讲座。

2.2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的调查

①COPD患者资料收集:7家社区有登记资料,其中有2家在调查前1年中进行过COPD健康教育讲座。②其他慢性病资料收集:17(74%)家社区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登记资料,并在调查前1年中均进行过相关健康教育讲座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肺功能仪情况:仅有2家配备肺功能仪,但均未启用。

3 讨论

在COPD防控工作中,COPD患者的教育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更好地配合医生的防治工作,达到减少急性发作,尽可能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经费开支的目的[2]。而COPD患者的规范化教育和管理的前提是各级医师正确掌握COPD的最新概念以及诊断治疗的新进展,并将其运用到患者的教育和管理中去。对于二级以上医院的内科医生,有较多再教育机会,但对于平时要接诊大量COPD患者的社区内科医生来说,是否能及时了解COPD最新诊治指南并应用于实践则不得而知。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区社区内科医生对COPD基本知识的掌握、规范化治疗和接受再教育情况,以及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COPD患者教育和管理的情况,从而为我区COPD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在COPD的基本概念及诊疗知识的调查中,分别有23%和47%的受调查者将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或)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概念混淆,且仅有25%的受调查者明确COPD的标志性症状,有34%的受调查者采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接近于2007年北京市基层医生的认识水平[3],16%的受调查者制定康复方案并进行指导,说明社区医生基础知识薄弱,并在实际治疗和指导康复方面有更多、更细的工作要做。

吸烟是COP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劝阻吸烟是社区医生极其艰巨而繁重的任务[4]。本调查显示少于半数的受调查者询问患者吸烟情况及劝阻吸烟,说明我区社区医生对COPD的病因认识不够,需加强。

《指南》是指导医生规范化诊治COPD的标准,从本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受调查者阅读过《指南》。参加COPD的知识讲座和会议是医生获得再教育的好途径,但本调查显示66%的受调查者在调查前1年未参加过一次COPD的知识讲座和会议,而受调查者普遍希望有上级医院医生来社区进行COPD相关知识的讲座,说明社区医生接受再教育机会少,上级医院支持加强继续教育很有必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和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调查表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17家(73%)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资料,并均进行过相关健康教育,仅有7家有COPD患者的管理资料,且鲜有健康教育。由此可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COPD患者的管理及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虽然调查对象来源及例数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区社区医生对COPD的基础知识及临床治疗新进展知识的欠缺,应给予更多机会参加相关的知识讲座和会议接受最新诊治理念,而上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进行讲座是大家希望的途径。另外,任何慢性病的防治关键都是以预防为主和尽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为了早期发现COPD患者,在基层医院配备便携式肺功能仪,将肺功能检查像测血压和血糖一样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这对贯彻早诊断、早治疗的战略极为重要[4]。

摘要:目的 了解我区社区内科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基本知识、规范治疗及继续教育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COPD患者教育和管理情况。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我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79名内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别有23%和47%的受调查者将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或)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概念混淆。34%的受调查者采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80%的受调查者曾阅读《指南》,66%的受调查者在调查前1年没参加过一次COPD讲座和会议。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COPD患者的管理资料,其中2家有健康教育,2家配备肺功能仪。结论 社区医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继续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更加重视COPD,包括配备肺功能仪及加强COPD患者的管理和教育。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卫生服务,教育,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何权瀛.切实搞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教育和管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6-7.

[3]张荣葆,何权瀛.继续教育对基层医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识水平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5):320-322.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为本社区56 781常住人口,35岁以上的居民共有25 746例,其中男性13 058人,女性12 688例,平均年龄(53.8±10.2)岁。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3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类型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器官哮喘、冠心病、肺气肿、恶性肿

2 结果

在25 746 例35 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中,高血压登记6078 例,患病率为23.61%;糖尿病人登记1 024例,患病率为3.97%;慢性支气管炎962 例,患病率为3.73%;支气管哮喘249 例,患病率为0.97%;冠心病298 例,患病率为1.16%;肺气肿184 例,患病率为0.71%;恶性肿瘤68 例,患病率为0.26%。

3 讨论

3.1改变观念,坚持“预防为主”方针

世界银行在年度发展报告中曾明确指出,预防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卫生措施。作为公共卫生体系重要的部分,慢性病防治必须从战略上对其高度重视,并要求医务人员在社区防治过程中,需改变传统观念,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把握工作重点,将防与治有效结合起来。

3.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多与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与日常习惯有关。因此,社区可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开展方法宣传健康知识,防治慢性病的发生。如社区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的医疗科普与保健知识,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开设慢性病专题讲座视频与健康咨询等活动,同时在社区宣传栏,墙报等部位通俗易懂地宣传各种慢性病预防知识[5、6]。医务人员应积极通过健康教育形式将慢性病预防知识融入到健康生活方式宣扬中,坚持将集中性宣传与经常性宣传方式有效结合,通过社区各渠道、各方式的健康教育,使居民对健康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其健康意识,纠正不当健康行为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促进全民健康。

3.4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慢性病防治成功经验指出,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综合性的慢性病预防干预是防治与控制慢性病的最佳手段。应以社区组织为载体,以健康人群为中心,切实有效地利用社区基层组织卫生服务人员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首先要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动员工作,调动社区各组织及全部居民共同积极参与到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来[7]。然后做好社区诊断工作,进一步明确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有哪些,再者就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地分类指导,全面地开展综合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要将干预项目有意识地侧重在与慢性病发生密切相连的高危因素方面。如针对肥胖、酗酒、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应分别采取减肥活动、防治酗酒运动、控烟、合理膳食、减少蔗糖摄入量、优化营养、心理减压与缓解紧张等综合干预方法[8]。不仅如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还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先进医疗服务,如服务层面涵盖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服务内容囊括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及促进等,服务范围可达个人、家庭及社区全体民众等,致力于将综合干预措施全面落实到慢性病防治各环节。

3.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120例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参与研究,均为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所选患者对该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患者就诊序号,采用奇偶数法分组;对照组60例,女20例、男40例,年龄41~79(62.05±2.67)岁;观察组60例,女21例、男39例,年龄46~81(63.48±2.58)岁;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依据病情给予两组临床常规治疗,护理人员按照常规护理措施给予护理干预,此外将对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糖情况的变化,对于COPD急性期以及合并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的患者,应对患者痰液的性质、痰量进行仔细的检查,同时及时的检查患者的血糖和血气分析以及电解质等指标,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1.2.2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将患者服用的药物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同时将如何掌握和防范以及处理低血糖的方法详细的告知患者,对其进行重点的预防。患者行抗生素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加强对用药监测,密切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注意是否出现皮疹、胸闷、心悸等症状,因以上症状多为迟发型变态反应,故而需在用药后2 d内加强观测,且在用药期间避免出现二重感染。按时查房,并于查房期间观察口腔黏膜、大便的性状、大便是否规律,从而防止二重感染以及菌群失调的发生。当患者应用降糖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患者低血糖的反应,同时将如何防范和处理低血糖的方法详细的告知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进食状况全面掌握,了解糖分摄入量并将结果告知主管医师,帮助医师调整药物用量。若服药期间患者出现盗汗、乏力、头晕等低血糖症状时,可指导其服用糖水,严重者可给予葡糖糖溶液适当提升血糖浓度。如果患者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首先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使患者的血糖在短时间得到控制,使高血糖引发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的降低。

1.2.3饮食护理掌握患者饮食结构后,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尤其针对肥胖患者必须从饮食上控制热量摄入,同时制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碳水化合物的补充应采用粗制米面与杂粮进行混合,避免使用葡萄糖以及蔗糖和蜜糖等制品;对患者蛋白质的补充应低于总热量的15%,蛋白质的补充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使氨基酸的供给充足;患者的脂肪应占总热量的30%,同时饮食中的纤维素应保证每天摄入40 g,使患者每天能摄取各种纤维素和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同时嘱患者应低盐饮食,每天食盐量应低于10 g。控制高热食物摄入的同时,需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针对存在负氮平衡的患者,可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予营养液支持,增强患者抵抗力,控制肺部感染情况。最后,护理人员还需嘱患者戒烟、戒酒,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2.4心理护理因为患者的病程较长,因此难免会产生急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这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鼓励,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

1.2.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将疾病的病因、发展以及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详细的告知患者,使患者养成良好的习惯,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同时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讲课和示范,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进行运动、饮食、服药以及血糖的监测。同时使患者能够自行调节情绪,对呼吸道进行防护。护理人员还需嘱患者戒烟戒酒,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同时预防感冒。可鼓励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和体能锻炼,使自身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

1.3统计方法

2结果

给予两组同等的基础治疗与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如今,临床中COPD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并不少见,并且该病具有一定的死亡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一定的威胁[3]。由于COPD属全身性慢性炎症,机体受到炎性反应的影响,极易出现氧化应激,造成生长激素、内源性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含量增多,而以上激素均参与血糖的代谢反应,其含量出现较大波动后易出现糖代谢紊乱,致使糖尿病病情难以控制。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存在的持续高血糖症状,降低了淋巴细胞与粒细胞的吞噬作用,机体抗菌能力较弱,难以有效的抵抗感染,使患者出现感染或者加重患者自身原有的慢性炎症[4]。因此,COPD与糖尿病之间行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两种疾病具有较长的治疗过程,同时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临床中两种疾病的主要治疗重点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并从饮食上给予指导,改善机体营养状况,通过改善血糖水平提升机体免疫力。此外,针对存在的肺部感染情况要合理的给予抗感染治疗,逐渐灭菌消炎,改善肺部功能。然而,COPD与糖尿病均为慢性疾病,短期内疾病难以根治,基于此患者仍需忍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同时治疗期间具有较为复杂的治疗环节和较为繁多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极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因素,使其治疗依从性大大降低。针对患者情绪变动,治疗期间需加以心理护理,一方面要积极疏导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给予患者宽容与安慰;另一方面,要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将患者病痛感受告知家属,引导家属给予患者神经支持;只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才能有效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经过该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针对COPD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其血糖等生化指标得到有效的控制,有效的延缓病情发展,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降低病死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当中并且大力的推广。

摘要:目的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体会。方法 依据奇偶数分组法将收集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60例)则采用常规护理加用针对性护理措施;最后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各项指标中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倩倩,彭晖,王成,等.非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关系[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4,30(11):825-832.

[2]黄锋先,唐盛,杨琼琼,等.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的病理与临床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11):677-680.

[3]左继君.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229-230.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9

1 街道概况与人群慢性病现状

余姚市凤山街道位于姚城东北部, 区域面积45.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57 891人, 下辖10个行政村、8个社区 (居委) 。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检和居民日常健康体检, 结合各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对门诊患者实施35周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和慢性病患者的网络报告制度等多渠道发现患者。2011年全街道共登记高血压患者4 770例, 高血压发现率为8.24%;糖尿病患者921人, 糖尿病发现率为1.59%。

2 慢性病的监测随访

根据市疾控中心有关要求, 制定了慢性病登记报告制度, 向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下发高血压、糖尿病登记册、35周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登记表和异常血压反馈表等一整套资料。要求其在日常门诊中积极开展35周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工作, 对于诊疗中发现的各类慢性病患者及时填报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并及时进行登记。

对于高血压患者, 根据其血压情况确定分级, 实行分级管理。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在每月6日下乡期间, 对高血压患者开展血压定点监测和上门监测, 及时登记掌握患者血压变动情况, 适时提出各类用药及自我保健措施指导意见, 积极帮助患者控制血压。对于糖尿病患者, 根据病情进行常规管理和强化管理, 同样每月为其提供免费血糖测量服务。

3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干预

3.1 健康宣教

通过印制下发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定期在各社区播放慢性病防治录像、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 积极向社区居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切实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3.2 生活方式干预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各类慢性病的有效途径。社区责任医生应注重生活方式干预指导, 对各类慢性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提出合理饮食、情绪调节、适量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 帮助患者控制血压、血糖, 预防减少健康人群中慢性病的发生。

3.3 用药指导

根据日常血压、血糖测量情况, 结合患者自身意愿, 社区责任医生对慢性病患者提出个体化方案, 使用经济合理的药物,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用, 帮助患者控制病情, 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3.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重度病例数下降50.26%, 而恢复正常血压水平病例数上升了70.94%;糖尿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比较, 空腹血糖控制数上升了61.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表2。

5 讨论

本次调查为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目前余姚市《卫生院 (医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中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要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现率分别在8%和1.5%以上, 我社区显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现率为8.24%和1.59%, 高于相应要求, 也高于奉化市2010年监测数据[2]。通过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 我社区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重度病例数下降50.26%, 而恢复正常血压水平病例数上升了70.94%。糖尿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比较, 空腹血糖控制数上升61.83%, 从而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但因为这项工作起步时间还不长, 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受多种原因影响, 目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现和登记人数远远低于实际患病人数;群众的预防意识淡薄, 不积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不配合医生的上门随访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仍较为淡薄, 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防治对策:落实35周岁及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制度和异常血压反馈制度, 强化医疗机构门诊医生慢性病报告登记意识, 认真负责地上报各类慢性病患者信息, 以便及时登记建档并开展随访;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教育, 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慢性病防治以预防为主的意识, 政府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要为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条件, 确保各项经费的落实和人力、物力的保障, 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结合社区责任医生下乡体检和农村合作医疗体检等多途径、多方位地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率, 最大限度地发现辖区内现有的各类慢性病患者;通过培训, 打造一批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专业健康教育人员。

参考文献

[1]胡如英, 俞敏, 龚巍巍, 等.浙江省慢病监测工作现状[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8) :76.

社区糖尿慢性疾病 篇10

1 NCD社区综合防治试点项目的不足

1.1 防治工作意识陈旧

我国目前的NCD防治, 主要参考WHO/EURO国家NCD综合干预计划 (CINDI) , 并结合现行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 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综合干预,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干预实施中发现有的单位、部门意识陈旧, 工作被动, 现有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 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1.2 基层人员短缺, 业务素质低下

阻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层人员短缺, 业务素质低下。近年来大力推行全科医师培训制度, 并在培训大纲中明确要求临床医生培训加强NCD防治知识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然而大部分地区仍然缺乏合格的、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防治人员, 2005年初中国CDC对全国32个社区NCD防治示范点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各示范点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低下、数量不足, 工作发展不平衡, 经费不足等问题;再如2006年天津市人口数为1, 043万人, 而全市从事NCD控制的工作人员只有69人, 相当于0.67人/10万, 而且人员素质条件和服务内容均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工作人员素质问题通常体现在工作质量上, 如贵州省2003年NCD调查工作设计的《贵州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个案调查表》存在多种基层常见的基础性问题。 (表1)

表中关于糖尿病病人知识仅4项 (18~21) , 关于食盐摄入问题1项 (1) , 酗酒1项 (7) , 吸烟2项 (5~6) , 均未完整纳入相关问题信息, 不能有效采集所需数据。NCD调查问卷表设计项目不合理, 填写漏项、不准确, 评分形式不合理, 填表数量不足, 重复填表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样在疾病监测工作中重复报卡、漏报、错报现象也屡见不鲜;基层人员工作素质低下, 人力资源短缺正成为阻碍NCD工作发展的瓶颈。

1.3 健康教育有效性欠佳

健康教育是开展NCD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已有相应有关生命知识的健康教育教材, 但多数地区的学校进行健康教育时课程没有纳入课程表, 采用自学或利用其他活动时间集中学习, 且缺乏相应师资, 没有规范考核, 尤其农村地区更为明显。此外, 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仅47.2%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 其中城市67.5%, 农村39.5%, 且大部分居民 (71.6%) 获取健康保健知识主要通过电视节目, 仅27.3%通过报刊、书籍等, 健康教育资源不足、渠道有限、效果不尽人意;卫生资源的可及性也明显影响着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北京市和平里城市社区, 居民10分钟到达社区站的33.9%, 10~20分钟到达社区站的37.4%;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知晓率分别为84.2%和75.1%, 社区站咨询电话知晓率46.9%[2]。而边远地区, 贫困地区18%的家庭距最近的医疗机构超过5公里, 有1/4家庭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卫生资源不足, 居民就医不方便, 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 健康知识知晓率、覆盖率、就诊满意度明显下降。

1.4 N CD防治资金补偿问题

我国普通人群健康保健意识较差, 对NCD防治收费的态度较为消极。北京市和平里居民一般情况下能够接受15元以内体检费用的54.1%, 30元以内的22.5%, 50元以内的14.2%, 100元以内的4.8%, 一年内可接受1次体检的60.1%, 2次的27.8%, 随时体检的仅7.8%[1]。而且, 医疗费用增加过快, 许多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 对医疗机构的利用减少, 2005年公布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数为47.5亿, 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5.8亿人次;而且患者去医疗机构就诊的占51.1%, 自我医疗的占35.7%, 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累计患者未就诊比例高达48.9% (城市为57.0%, 农村为45.8%) 。南京市1999年8月~2000年7月某省级医院4种NCD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 就诊人数共16 578例, 分别仅占门诊登记数的12.54%、7.91%、3.87%和5.09%[2]。低收入人群、贫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 居民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时间价值观念改变等原因也制约NCD工作发展。

农村地区农民经济条件差, 缺乏医疗保险, 2005年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仅为9.5%, 各种社会医疗保险3.1%, 购买商业医疗保险8.3%, 没有任何医疗保险79.1%, NCD防治的经费问题更为突出。但2006年扩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畴后, 情况已有所改善。

1.5 工作发展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卫生保健现状及居民卫生需求存在差异, 盲目进行统一的NCD项目容易导致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如1997年在全国普遍开展了高血压防治项目, 近10年来不同地区高血压项目实施效果不同, 东部高血压患者管理工作的质量达标和数量完成状况均高于中西部, 中部和西部相比, 西部在工作数量上优于中部, 但质量上劣于中部[3]。

2 NCD社区综合防治试点项目的建议

2.1 促进意识观念改变

在NCD防治中改变意识观念很重要。如控烟项目中现已采用了控烟宣传、控烟竞赛、名人示范、推广烟草替代品等手段积极促进工作开展, 随着项目深入可借鉴美国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的意见提高烟草产品的单位价格, 提高烟草税收以减少烟草销售量;在医院加强医务人员控烟培训, 鼓励医务人员与吸烟者讨论:向其提供戒烟建议和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在病历中的病历记录和检查目录栏标记标签、醒目的标志等鉴别吸烟者;在戒烟治疗中有意识地减少患者参与有效的戒烟治疗所要自付的费用等有效促进控烟项目的开展[4]。同样, 在交通伤害预防中, 除与交警合作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事故监测, 与医院合作建立交通医疗绿色急救通道外, 还可以通过改变道路设计, 增加醒目标识, 加强、改良交通工具设计等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

2.2 正确定义N CD防治人员

NCD防治人员可分为管理者、专业防治人员及临床治疗者, NCD管理者承担防治工作的组织、培训、监督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并进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规划, 目前主要由各地疾控部门承担NCD管理者角色;NCD专业人员主要进行临床预防服务, 对求医者进行健康咨询, 健康筛检[4]并承担NCD健康教育、监测、上报等工作, 2006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成立了我国首家亚健康康复中心, NCD专业人员尝试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NCD患者进行三级预防和疾病监测工作[5];临床治疗者主要承担NCD患者临床治疗、技术指导任务, 部分医院由临床医生同时承担临床预防服务及临床治疗工作, 如上海市南市区在社区医院挑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内科医生进行培训, 使医务人员既可以对人群开药方进行药物干预, 又可以开健康处方进行NCD健康教育及行为、膳食指导, 同时还可以进行资料收集和疾病监测[6]。社区非专业志愿人员作为防治人员的有益补充, 参与NCD自我管理, 可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 扩大NCD监测网络[7], 如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选择具有组织能力、热心公益事业者担任社区联络员, 负责召集社区居民学习有关的预防知识, 协助社区医务人员上门访视与发放宣传资料, 担任社区医务人员与居民间的联络, 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8], 但进行NCD专业防治社区非专业志愿人员显然不能完全代替专业人员工作。

2.3 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 普及健康体育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物质文明提高, 健康生活和生活健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些地区尤其是城市居民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健身活动。同时, 许多基层卫生部门、体育部门、民政部门与城建部门合作, 开展国民身体综合素质方面测定, 并在社区兴建体育场所, 安置免费健身器材, 鼓励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少数地区甚至委派专人进行免费健身指导。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15岁及以上被调查人口中, 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14.8% (城市36.3%、农村6.4%) , 10.4%的被调查者采取走、慢跑、太极拳等形式进行体育锻炼, 2.2%的人进行球类运动, 锻炼者平均每周锻炼次数为5.3次 (城市5.5次、农村4.8次) , 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在50分钟左右 (城市57分钟、农村33分钟) 。通过参加群众性健身活动, 有效地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减少NCD发病。

2.4 加强项目管理, 严格质量控制

项目实践中最困难的是质量控制问题, 长期项目尤为明显, 严格质量控制需要建立统一的工作规范。中国CDC针对不同的NCD病种编写了一系列相关工作规范和指南, 对有关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防治规范作了指导, 有利促进社区基层工作开展。然而, 人群中NCD的发生和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一般很难通过仅数年的干预使人群发生疾病和死亡的改变, 统一工作规范的执行和严格质量控制存在较大问题。我国天津、北京等地区开展NCD项目管理业已二十多年, 但有关项目远期效果的研究几乎未见报道, 而且项目人员思想松懈、很难进行客观评价和管理;进行长期项目时需要加强人员追踪,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导, 促进项目评估, 改善工作质量。项目管理中除了常见的发病或患病、死亡、危险因素、NCD管理、卫生经济和社区环境考核指标外, 还可以不断纳入新的不同指标, 加强质量控制, 如:在疾病防治效果评估中加入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健康评价指标, 对人群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进行多纬度综合评价;在烟草控制项目中纳入了评价社会风气及烟草销售量指标。加强项目评价体系建设也对严格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北医李立明等在上海市南市区“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九五攻关课题中建立了三级质控的组织体系与指标评价系统, 并加强行政管理评估和外部评估[6], 是对现行评估体系的有益补充, 也是加强质量控制的新尝试。2.5建立防治网络, 进行跨区域合作NCD病程长, 病情迁延, 患者往往多次就诊于不同级别医院或不同的经治医生而具有流动性特点, 而且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力量参差不齐, 各区域医院相互间缺乏横向联系, 兼之各医院诊断结果互不接受等原因容易对防治管理产生影响, 导致监测中数据重复上报, 增加失访, 随访困难, 误导结果分析, 加大有效医疗资源浪费, 增加医疗费用及患者就诊经济负担问题;患者个人方面也容易导致重复检测、病史不清、不规则治疗, 增加并发症风险等。NCD社区试点工作也要求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将危重病人或难治性病例向上级医院转诊, 将病情平稳, 可以基层治疗的病例转至基层医疗单位, 以达到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目的。对此, 建议扩建现有防治网络, 进行跨区域合作, 推行信息共享, 并对基层医院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提高医疗质量。2006年2月卫生部就推行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结果发出通知, 要求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工作重要性, 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 为建立大区域范围医院联网与相互转诊制度进行了政策支持;2007年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试行统一门 (急) 诊病历, 发展医院联网, 便于医疗查询和疾病监测, 并在全市范围大力推广、发展转诊试点工作, 有利防治网络建设。跨区域网络发展有利于疾病监测、病人管理和有效节约卫生资源。

2.6 改善健康教育方式

健康教育是开展NCD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教育中应注意讲究语言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应尽量采取明显、明确、贴切、令人印象深刻的形式。控烟项目研究发现“普及健康知识时, 醒目、清晰、颜色鲜艳的图片、图表式健康警语比纯文字的警语更有效, 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看懂;在低收入国家, 1/3的成年男性和1/2的成年女性不具备读写能力, 图片式健康警语使他们有机会获得健康信息, 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2002年巴西改变执行新的健康警语效果研究也表明采用设计更合理的健康警语能更好地促进控烟项目进展, 而且, 其影响在低收入、低学历人群中更明显”[9]。

2.7 完善N CD防治资金补偿机制

城市社区NCD防治经费来源一般有政府投入、项目经费支持、科研基金参入、社会资源动员、国际资金有效运用及城市居民医疗保险体制加入等;此外, 部分地区在实践中另辟途径, 开源节流, 尝试新的办法补偿资金短缺。上海市示范区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按照“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医保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原则, 制定病种经费控制预案[6]。部分地区向就诊者收取一定费用以筹集资金, 补充NCD防治经费不足。

农村地区农民经济条件差, 缺乏医疗保险, NCD防治的经费问题更为突出。但2006年扩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畴后, 当年年底全国已有4.10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为80.7%。全国共补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2.72亿人次, 补偿资金支出合计为155.81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成为农村NCD防治筹资机制的有力补充。

2.8 因地制宜, 拟订可行的N CD防治计划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 各地卫生保健水平及居民卫生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如宜昌市1993~2003年10年期间中小学肥胖发病率翻了一番, 营养不良性肥胖、超重呈上升趋势[10], 同期的江苏大丰市影响居民的疾病以恶性肿瘤、主要是消化道肿瘤和肺癌为主[11];然而, 在部分偏僻地区及农村地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仍然是感染性疾病;而且某些NCD与感染性疾病有明显相关关系, 如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性疾病既是NCD防治内容, 也是农村地区控制感染性疾病重要辅助手段, 同样还是某些NCD疾病的明确病因之一, 所以工作中应当按照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拟订可行的NCD防治计划。宜昌市2003年根据当地NCD流行情况进行了卫生防疫部门—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卫生宣传—技术指导—防治运行相结合的群体干预策略[10]。同期的江苏大丰市NCD防治中则优先考虑肿瘤预防、控制为主的NCD防治方案[11], 农村地区NCD防治应该偏重于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性原因等膳食营养平衡等相关疾病的防治。

摘要:自1996年我国在全国多个城市系统性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以来, 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经济效果, 但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1]张亚兰, 贾晓佳.北京市和平里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需求、满意度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2) :121—123.

[2]吴小清, 林端端.南京市慢性病就诊情况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3, 11 (2) :53.

[3]苌凤水, 罗力, 于竟进.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区域差异[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4) :243—244.

[4]傅华, 李洋, 朱凯旋.当今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两大里程碑: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3, 11 (3) :121—122.

[5]李绍忱.融入亚健康理念深化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5) :193—194.

[6]祝国英, 戴立强, 周杏元.上海市南市区慢性病防治管理机制模式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3, 11 (2) :73—75.

[7]陆勇, 季正明.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2) :73—75.

[8]陈勇, 濮欣, 刘小明.高血压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1) :24—26.

[9]母双, 何权瀛, 余兵.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对哮喘患者知信行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5) :322—324.

[10]徐英, 李晓雯, 徐耘.青少年肥胖群体干预模式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1) :26—28.

上一篇:社会治理体制下一篇:自由表达快乐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