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糖尿病

2024-06-15

糖尿≠糖尿病(精选12篇)

糖尿≠糖尿病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特点及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的临床资料,T1DM合并DKA组、T2DM合并DKA组分别有34例、86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别进行GAD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ICA(胰岛细胞抗体)、IAA(胰岛素抗体)、IA-2A(蛋白酪氨酸酶抗体)、Zn T8(锌转运蛋白8抗体)等抗体检测。结果 1型糖尿病合并DKA为发病主体,T1DM合并DKA组Zn T8、GADA、ICA、IAA、IA-2A抗体检测阳性率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T2DM合并DK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T1DM合并DKA组五种抗体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Zn T8>GADA>CA>IA-2A>IAA。结论 Zn T8、GADA、ICA、IAA、IA-2A可作为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点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多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理活性受损所致,长期存在的高血糖症状会累计其他器官系统,造成肾、心脏、血管等的慢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流行态势,已成为当前临床上的主要内分泌代谢疾病[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下简称DKA)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急性并发症,其发生几率与糖尿病分型有很大关系,1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因此,不主张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此外,及早补充胰岛素,可以保护患者的胰岛功能并防治并发症,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使用口服降糖药尤其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更为合适。一般1 型糖尿病的DKA发生率要高于2 型糖尿病,而且DKA多为1 型糖尿病患者的首发表现,研究1 型糖尿病与2 型糖尿病合并DKA的特点可为糖尿病合并DKA的临床救治与经济指标提供参考资料[4,5]。为进一步探讨1 型糖尿病与2 型糖尿病合并DKA的临床特点及差异性,本文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DKA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其中,1 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34 例,占28.3%,2 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86 例,占71.7%,将1 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2 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分别归为T1DM合并DKA组、T2DM合并DKA组。T1DM合并DKA组中男性患者有19 例,女性患者有15 例,年龄在36-6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4±5.24) 岁,T2DM合并DKA组中男性患者有52 例,女性患者有34 例,年龄在37-6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05±4.9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病例筛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血糖>11.0mmol/L,尿常规检查显示尿酮体呈阳性;排除标准:血气p H≥7.30,为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酸中毒系其他原因引起。

1.3 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初次发生DKA、病程、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血标本5ml,于37℃下放置30min,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留取血清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采用深圳亚龙辉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用标准对照带图观察特定区域条带,见清晰的强着色带判为阳性对比两组患者GADA、ICA、IAA、IA-2A、Zn T8抗体检测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对本次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病程中位数、糖尿病家族史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年龄、初次发生DKA比例、体重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GADA、ICA、IAA、IA-2A、Zn T8 检测阳性率对比

T1DM合并DKA组GADA、ICA、IAA、IA -2A、Zn T8 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T2DM合并DK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T1DM合并DKA组四种抗体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Zn T8>GADA>ICA>IA-2A>IAA,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胰岛素不足、升糖激素不适当引起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6]。1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的绝对不足,而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则是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且伴有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反应减弱,由于1 型胰岛素体内没有胰岛素因此具有严重的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为了保证正常的能量供应会主动利用脂肪,脂肪经过 β氧化就会产生酮体,因此1 型糖尿病患者极易继发酸中毒,2 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能够分泌胰岛素,因此只有在应激刺激下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根据这一点可以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早预防糖尿病酸中毒的出现。

本次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认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 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Zn T8、GADA、ICA、IAA、IA-2A抗体检测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1 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在无症状期及发病后的一段时间内,可检测出针对胰岛 β 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是最早确认的一种针对胰岛细胞分子的异质抗体,同时也是最早的免疫学检测标志。在Zn T8、GADA、ICA、IAA、IA-2A五种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中,ICA的阳性检测率会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逐渐降低,因此,ICA常被视为糖尿病的高危指标。GAD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介质氨基丁酸生物合成酶,广泛存在于胰岛组织细胞内,该抗体与其他抗体相比,持续时间较长,且阳性率更高,如本次研究中1 型糖尿病患者的GADA检测阳性率为52.9%。在五种抗体中检测阳性率最高的为Zn T8,其阳性率高达82.4%,Zn T8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1 型糖尿病自身抗体,具有高度 β细胞特异性,该种抗体的抗原是通过影响锌离子浓度而在胰岛素合成和分泌中发挥作用的,对1 型糖尿病有着重要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有报道显示,GADA是诊断两种糖尿病类型最有价值且阳性率最高的指标,IA-2A是免疫介导糖尿病急性起病的免疫标记物,在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急性起病期与缓发期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两个抗体联合的检测阳性率可由60%提升到70%,三个抗体联合的检测阳性率可提升至80%,因此,在抗体联合检测过程中提倡将对1 型糖尿病患者联合GADA、ICA、IA-2A三种抗体进行检测,对2 型糖尿病患者联合GADA、ICA两种抗体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Zn T、GADA、ICA、IAA、IA-2A五种胰岛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1 型糖尿病的检出率,且用免疫印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考虑到5 种抗体在出现时间上和滴度的差异,联合检测可以提高1 型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和漏诊机率,因此可以作为筛查1 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范慧,张鹏睿,刘佳,等.“蜜月期”胰岛功能对初发糖尿病合并酮症患者分型和预后的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2):108-113.

[2]张祎昀,李果.初诊为暴发性糖尿病的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一例报道[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5):524-525.

[3]钱泓学.合并酮症酸中毒的初诊2型糖尿病27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31-33.

[4]吴琳琳,李智泉.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特点及诱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4):17-20.

[5]钱泓学.合并酮症酸中毒的初诊2型糖尿病27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31-33.

[6]吴琳琳,李智泉.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特点及诱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4):17-20.

糖尿≠糖尿病 篇2

主讲人:突泉县中医医院—贾淑敏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为 1 - 2 %,老年人发病率更较高。解放以来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渐增多。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在我国与西方工业国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人未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任其发展,将成为不可逆性的改变,可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因此,对提高糖尿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病是当今值得重视的问题。糖尿病分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 Ⅰ 型糖尿病)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 Ⅱ 型糖尿病)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娠期糖尿病 * 妊娠期糖尿病系指在妊娠时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已有糖尿病的女病人以后妊娠不包括在内。妊娠期糖尿病人分娩后的转归不 尽相同,须重新检查确定。【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一、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

三、自身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 β 细胞抗体

四、继发性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病理】 •

病理解剖:

胰岛 β 细胞数量减少。•

α 细胞相对增多。

以上改变以 1 型较显著,2 型则较轻、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

4、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动脉硬化,无特异性。•

病理生理: •

糖代谢紊乱: •

脂肪代谢紊乱: •

蛋白质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

代谢紊乱症侯群:“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二感染:由于蛋白质分解增多,导致抵抗力下降,常有皮肤、尿路、呼吸道感染,部分病人以反复感染作为首发表现而就诊。

三、急性并发症: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高渗性昏迷

四、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引起心、脑动脉硬化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微血管病变:主要是引起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主要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感觉异常多见。【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空腹静脉血血浆葡萄糖正常浓度为 3.9-6.1mmol/L,当多次空腹血糖高于 7.0mmol/L 可以诊断。餐后 2 小时血糖 一般作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如果高于 11.1mmol/L(200mg/dl)可以诊断糖尿病。

二、尿糖:仅尿糖阳性不能确诊糖尿病,故为初步筛选糖尿病。

三、糖耐量试验 口服法(CGTT)为确诊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正规试验步骤为先测空腹血糖,以后口服葡萄糖 75g(12 岁以下为 1.75g/kg), 服糖后 1,2,3 小时重复测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 ≥11.1mmol/L(200mg/dL)即可诊断糖尿病。

四、胰岛素释放试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症状+ 空腹血糖高于 7.0mmol/L 或餐后 2 小时血糖 ≥11.1mmol/L 即可诊断糖尿病;

2、无症状时,空腹血糖高于 7.0mmol/L 和餐后 2 小时血糖 ≥11.1mmol/L 即可诊断糖尿病; 二鉴别诊断:

一、肾性糖尿 系肾糖阈 过低所致,特点为尿内葡萄糖阳性但不伴有高血糖,而且没有明显能量代谢障碍或紊乱。

二、滋养性糖尿 在少数 “ 健康人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肝脏疾病、胃肠短路术后的病人,在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尤其单糖和双糖后,由于吸收过快,可能出现短暂的糖尿。【治疗】

目的: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治各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控制目标:

治疗措施:“四驾马车”方案 一、一般治疗 教育病人正确地认识及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教会病人掌握自我监测手段,能正确地调整饮食和使用药物。会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反应等,使病人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和治疗,以争取较好的予后。

二、运动疗法 增强体力,调整体重,提高机体对 胰岛素的敏感性,应合理,长期进行。

三、饮食治疗 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无论是那型,病情的轻重,是否用药,均应长期进行。治疗的关键是定时定量进餐。

总热量=标准体重×成人需要量(与活动量有关)其中碳水化合物占 60%,蛋白质占20%,脂肪占20%再转换为克(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除以4,脂肪除以9)最后按餐数分配,常用1/

3、1/

3、1/3或1/

5、2/

5、2/5等。

四、药物治疗

(一)、口服降血糖药物、磺脲类降血糖药物 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适应证:禁忌证: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 ① 优降糖 ② 糖适平、双胍类降血糖药物 促进葡萄糖酵解和增强胰岛素。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

(二)胰岛素治疗 适应证 ① 全部 Ⅰ 型糖尿病。②Ⅱ 型糖尿病人中其他疗法控制不良者。③ 有急性代谢性合并症如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④ 处于严重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⑤ 合并妊娠。胰岛素剂量必须个体化,差异非常悬殊。约每 3 - 5 天调整一次。开始时普通胰岛素约 20u/d,分三次餐前注射。在肾糖阈较稳定的病人可以用餐前尿糖阳性程度估计胰岛素剂量,每 “ + ” 约用 4u 胰岛素,以后按疗效进行调整。为了防止餐后高血糖,一般每餐前 15 - 45 分钟钟皮下注射。预后

莫把“肾性糖尿”当成糖尿病 篇3

正常人的肾小管可将绝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中,其尿中的葡萄糖含量甚微,所以尿糖呈阴性。但人的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糖的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限度时,其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就会增高,这样就会出现糖尿。所谓“肾性糖尿”是指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均正常而尿糖呈阳性。肾性糖尿的发病主要是因为患者肾脏的近曲小管受损,致使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减退以及肾糖阈降低所致(这些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肾性糖尿患者无论其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均正常。这是因为,正常人的尿糖定量和定性的结果与血糖的高低无关,且不受饮食和胰岛素的影响。

在临床上,肾性糖尿主要可见于以下几种人:①妊娠期妇女:少数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可出现肾性糖尿,但多为暂时性的,分娩结束后即可消失。②有家族性肾性糖尿史的人:该类患者所患的肾性糖尿又叫“原发性肾性糖尿”或“良性糖尿”。该病与遗传有关,且多为显性遗传。该病患者除了可有肾小管重吸收的功能减退外,其他的肾功能均正常,也不伴有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异常,其预后良好。③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人:患有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范可尼综合征等慢性肾脏疾病的人,有时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糖尿。

基于糖尿病小组的糖尿病护理体会 篇4

1 设置糖尿病护理小组

护理小组由3个专科护士、1个护理组长组成, 小组成员必须具有主管护士职称, 或大专以上学历, 内分泌科护理经验至少6年。可综合处理患者心理、药物、运动、饮食等护理, 能有效调节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对糖尿病专科有一定见解, 善于组织、管理, 有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护理组成员固定, 每两年轮换一次, 以确保护理小组的稳定, 保证专科护士发挥技术优势, 促使全面化、专科化协调发展。护理组组长上班时间固定, 可是倒班不参与, 主要负责糖尿病护理。

2 糖尿病小组的工作内容

糖尿病小组采用组长负责制度, 每月底实行小组会议, 总结当月工作, 总结下月工作重点、进度, 每组成员总结糖尿病护理, 提出小组会议讨论, 记录好讨论内容, 确保每月定期开展工作会议, 评价工作效果, 提出整改问题, 并给予及时整改[2]。

2.1 业务培训

选择个别授课、集体授课方式, 展开全院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培训, 促使护士获得、掌握糖尿病健康教育、专科护理知识, 一年讲课3~4次。

2.2 院内进修

将非专业考试护士调派到内分泌科, 短期进修学习糖尿病护理知识, 时间为半月至一月。糖尿病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待培训结束后, 开展糖尿病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考试。

2.3 专科护理会诊

对于全院发生的糖尿病疑难问题, 实施会诊, 对于其它科室的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泵治疗患者, 给予血糖监测, 加强胰岛素使用知识指导。当各科室遇到有关糖尿病的病例时, 填写好专科会诊单, 小组成员接诊后, 及时安排护士给予一对一指导, 会诊、指导内容:胰岛素使用、健康知识宣教、糖尿病护理指导、糖尿病饮食指导。

2.4 专科护理督导

对于其它科室提出的建议, 以及提供的专业信息, 帮助、指导帮助其它护士提高护理糖尿病患者的质量。针对院内存在的不规范护理问题, 应及时汇报护理部, 提出合理建议并处理[3]。

3 糖尿病护理专科护理组的工作成效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 我院共收治3358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406人第一诊断为糖尿病, 2952人为合并糖尿病。在非专科科室建立糖尿病小组, 建立会诊制度, 有效解决专科疑难, 其中有16例患者因护理会诊, 而遵医行为明显提高, 而接受了胰岛素治疗, 8例患者属于非专科护士的不正确护理纠正。未建立糖尿病小组前, 由于糖尿病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每年有11~19起, 建立糖尿病小组之后, 院内的因糖尿病出现的不良事件降至3起。患者出院时, 填写好患者满意度表, 调查患者对于护士的护理满意度, 同上年度比较, 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化疾病, 是一种综合病症, 病情均不同, 临床的治疗方法较为单一, 疗效往往不理想, 仅有通过综合治疗、综合护理, 才可有效控制病情。糖尿病小组是指帮助、指导糖尿病患者学会患者相处技巧、技术、能力, 糖尿病教育、护理、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糖尿病小组是一种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可提高患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掌握有关技能知识, 主动参与、控制疾病,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合理控制血糖,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非专业护士向院内提出的建议, 以及提供的专业信息, 帮助、指导其它科室护士的护理质量、管理技巧, 小组成员由不同科室的护士组成, 影响范围大, 覆盖面较广, 可有效协调各科室的关系, 便于护理管理, 有效推动护理工作发展。建立护理会诊制度, 小组护士可实现一对一护理、教育、指导。如对患肢的运动、健康行为、饮食指导等, 协助患者建立健康观念, 改掉不良生活方式, 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有效促进患者的健康, 减少医疗费用。

护理小组的具体内容包含有: (1) 经常查体:坚持测血糖, 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可以检查你整体血糖的控制情况, 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 设定个人血压控制目标。每年测一次胆固醇。 (2) 注意日常生活:患者的日常生活也要重视起来, 比如每天的饮食、睡觉等情况。定时称体重、量腰围, 以获知是否需要减肥。 (3) 运动指导: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 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使轻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减轻体重, 改善心肺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适当的运动也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散步对糖尿患者最为有利, 这也是非常容易进行的运动, 任何年龄层的人都可以简单做到, 剧烈运动则万万不可。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是必须遵循“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的原则。 (4) 预防感染。平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 一般情况下一周洗澡, 特别是要保持外阴部清洁。预防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勤剪指甲, 以免伤到皮肤, 剪指甲时不要剪的太深, 避免伤到皮肤。糖尿病患者要放宽心境,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对待疾病, 这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5,6,7]。

5 饮食指导

(1) 适当控制主食量:在一般情况下, 休息的患者每天吃主食 (米、面、玉米、小米、荞麦等) 250~300g;轻体力劳动者每天350~400g;重体力劳动者每天450~550g。主食要轮换食用或混合食用, 以提高营养价值。 (2) 控制饮食, 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 (3) 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4) 尽量不吃零食, 戒烟、酒。 (5) 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及胆固醇的摄入量。 (6) 适量吃水果, 但要掌握好, 不要大量吃, 每天最多吃150~200g。香蕉、橘子、苹果、梨含糖量为中等:甜瓜、西瓜、樱桃含糖较少。可以首选食用:西红柿、黄瓜含糖很低, 可以适当多吃些以代替水果[8]。

6 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在相对固定饮食及日常生活前提下辅以运动疗法, 安排运动要循序渐进不易突然终止, 出汗过多时及时适量补水, 注意保暖, 对使用胰岛素患者, 胰岛素应注射非运动部位, 以免吸收过快出现低血糖, 对老年要有监护或随身携带有关姓名疾病资料卡, 防止意外, 而糖尿病发生坏疽、严重冠心病、严重糖尿病肾病等不宜运动疗法[9,10]。

我院成立糖尿病小组后, 小组积极学习有关糖尿病的防治、护理知识, 有效带动其它科室的学习热情, 极大的提高了科室、其它科室的护理水平, 从而提高了医院护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彭翠云, 赵玉英, 白小琴, 等.我院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0) :144-144.

[2]袁红娣, 徐玉斓, 袁爱琴, 等.糖尿病教育小组的设立及效果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 :67-68.

[3]常仁翠, 高辉, 井月秋, 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康复, 2007, 22 (5) :358-360.

[4]康文萍, 张一奇.小组社会工作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5) :342-344.

[5]李德霞, 赵淑坤, 吕英华, 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1) :974-976.

[6]王海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效果探析[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1, 5 (6) :204.

[7]汪列兵.专科护理小组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 (9) :563-565.

[8]邱翠琼, 吴秀燕, 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3) :58.

[9]孙亚军, 王梅芬, 顾英.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人员安全使用胰岛素培训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3) :67.

糖尿病论文 篇5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糖尿病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糖尿病论文1

摘要:目的: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社区在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2±1。51)%显著低于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差异显著(t=6。609,10。025,8。2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糖尿病;治疗效果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失,导致高血糖持续发生,损害其心脏、肝肾、眼部、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1—2]。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当前临床尚无根治方法,患者经济负担重,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常规治疗效果差,难以满足社区患者需要。为进一步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我社区在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社区在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3—76岁,平均(65。32±11。07)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77岁,平均(64。90±12。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社区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①社区医师培训。为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效果,通过外聘专家定期对社区医师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增加社区医师对该病症的认识,增强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培训中可分析部分患者现状,提出治疗方法,帮助社区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制定科学化、合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②药物治疗规范。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关注患者药物治疗的全部过程,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增加治疗效果。具体实施手段应包括观察患者药物、培训患者正确服药,保证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按照医嘱、药物说明书等进行药物治疗,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③饮食方式规范。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意义重大,患者应采用量化饮食治疗。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参考造物晚餐热量分布,确定患者饮食计划。糖尿病患者应以低盐低糖、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为进食原则,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量,规避辛辣刺激性食品进食,务必戒烟戒酒。必要时可将食物做成流质、半流质食品,促进消化吸收。④运动行为规范。糖尿病运动治疗价值较高,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运动方案。社区医师指导患者每日定时运动,保证运动次数、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达到方案要求,叮嘱家属或护理人员随身陪同,休息时测量患者心率,避免意外情况发生。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t检验、c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原因与患者体力活动过少、进食过多、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相关。患者常表现为肥胖超重、多饮多食多尿、日渐消瘦等。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通过实施社区医师培训、药物治疗规范、饮食方式规范、运动方式规范等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血糖情况,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合理作息,加强自我管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2±1。51)%、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这与纵蒙蒙的研究中,观察组空腹血糖(6。11±1。97)mmol/L、餐后2h血糖(8。09±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4±1。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芹,徐乃伟,郭闯,李思慕。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干预策略架构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xx,31(03):17—21。

[2]姚平。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xx,30(22):74—75。

[3]纵蒙蒙。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D]。东南大学,20xx。

糖尿病论文2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糖尿病是临床上内科多发的代谢紊乱性疾病[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世界问题[2]。由于患病群体的特殊性和患病年限普遍较长,长期的治疗使患者陷入负面情绪和消极治疗状态,引起以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的分泌,和胰岛素发生拮抗,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康复[3]。据报道[4],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病情。基于此,本研究将综合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的临床干预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试验组患者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3.2±4.7)岁,平均病程(8.4±3.3)年。对照组患者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3.4±4.8)岁,平均病程(8.5±3.4)年。两组患者一般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等生理指标情况。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1)健康宣教: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和自身体质特点制定合理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方案,使患者加强对糖尿病的认知和自身护理;(2)综合护理:加强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深度沟通和交流,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给患者讲授疾病的发展阶段和治疗依从性,使患者排除负面情绪。此外,教给患者自己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配合急救,急救护理期间适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情况;(3)用药护理:督促患者养成按时按量服药的习惯,正确注射胰岛素;(4)饮食干预:低钠低脂高纤维饮食,宜食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戒烟戒酒;(5)建立温馨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老年患者的孤独感较强,社会价值意识缺乏,抑郁焦虑。因此,有必要和家属进行沟通,帮助患者重塑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并早日回归社会;此外,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促进康复。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干预效果。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病症基本消失,血糖水平接近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血糖水平改善;无效:临床症状、血糖水平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不断上升,各种不良的生活饮食方式随即出现,过度肥胖以及高血压等均会引起老年糖尿病的发生[5]。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缺乏典型性且发病率高,时常出现低血糖等不良症状和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主要为以60岁以上患者为主[6]。糖尿病是终身性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多抑郁。综合护理是医护人员借助各种途径和方法,给患者带来正能量,增加后续治疗的积极性的多种护理措施的总和。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膳食护理并建立温馨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极大地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降低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安艳丽,苏宁,焦丽,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xx,10(9):1388-1389.[2]彭淑荣.糖尿病56例护理干预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xx,6(17):49-50.[3]刘彦君,宋晓菲,王爱红,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情况的调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xx(3):78-80.[4]何莲芬,樊玲玲,邓怡,等.综合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20xx,43(1):155-156.[5]楼娟亚,董凤芹,张哲,等.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xx,18(12):1392-1295.[6]林芬,高丽娟.老年糖尿病患者个性化综合护理效果的评价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xx,36(1):142-103.

糖尿病论文3

摘要:目的观察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采取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6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的组别是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组32例。比较各组病患护理干预后取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病患特点和具体情况的综合护理干预更适宜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中。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糖尿病;护理

0引言

老年糖尿病病患中有一些病患同时伴有白内障,对他们的视力、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如意。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病患,需要采用手术方式对其白内障进行有效的治疗,以改善这类老年病患的生活质量。虽然,当前超声乳化术能够被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但是毕竟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有所不同,需要对他们同时患有的糖尿病加以充分的考虑,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此次研究就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在行超声乳化治疗的此类病患的围术期中的效果,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基本资料

随机择取近年来于本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64例老年糖尿病病患,包括女性病患35例,男性病患29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60岁,入院时空腹血糖均>12.2mmol/L。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两组病患的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较。

2护理方法

以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以如下综合性护理方法对研究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检查术前陪伴病患进行诸如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检查等眼科检查,了解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明确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加强对病患进行全身检查,尤其加强监测病患的血糖,做好记录,保证病患血糖处于可控范围。2.1.2眼部准备术前2-3天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每天7-8次,术前一天0.9%生理盐水冲洗泪道、结膜囊,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与此同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散瞳药,对瞳孔变化加以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理。2.1.3术前健康指导耐心讲解超声乳化术的必要性,指导其掌握一些手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指导并训练病患转动术眼,指导病患掌握避免咳嗽、打喷嚏的方法,即张口深呼吸或舌尖顶上腭等,提醒病患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等,告诉其如果确实感到些许不适,可以轻声告诉医护人员等,以提高病患的配合度,促进手术顺利进行[2]。2.1.4心理护理深入病房,及时掌握病患的心理特点,分析病患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病患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的原因进行对应的心理疏导,耐心安抚病患的同时,将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等解释给病患听,将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优势介绍清楚,将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手术顺利进行以及疾病转归的重要影响解释清楚,当经手术治疗得到康复效果的病患有时间时,邀请他们深入病房和即将手术的病患进行倾心的交谈,以进一步缓解病患的不良情绪,使之治疗信心增强[3]。2.1.5饮食指导基于病患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糖尿病餐,指导病患合理控制饮食,如对糖分摄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少摄入油炸性、坚硬性以及油腻性的食物,保证摄入的营养合理且充分,禁烟酒、辛辣性食物等。

2.2术后护理

2.2.1眼部护理指导病患术后当天休息时采取的体位为平卧位,用力挤眼、揉眼以及剧烈头部运动都不允许,加强护眼,做好眼部卫生,术眼戴眼罩以防发生碰撞而出现不良情况。按照医嘱内容,给予散瞳剂,嘱咐病患应用散瞳剂后进行两个小时的仰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均不可。2.2.2术后并发症护理对术眼状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术眼敷料以保持清洁状态为最佳,无菌条件下进行换药操作,增加滴眼次数,嘱咐病患术后一个星期内禁止洗头、洗澡,注意病患术眼的疼痛情况,及早识别早期眼内感染,发生时,进行对症处理,以防感染给病患带来的不利影响[4]。术后当日病患术眼被遮盖,提醒病患减少瞬目动作;手术后第二天将敷料去掉,谨防角膜水肿。对于角膜水肿者,按照医嘱内容应用50%的葡萄糖或高渗盐进行轻柔的滴眼操作。术后10~12h对出现眼球胀痛、偏头痛等症状加以严格的防治,发现异常,施以对症处理,并对眼压升高严密防治。

2.3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告诉病患一些眼药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告诉病患出院后要按照医嘱科学合理地使用降糖药,以良好控制血糖水平,定期到院进行复查,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到院进行诊治。指导病患要加强自我调适,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指导其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如低血糖等),鼓励他们尝试进行一些对健康有利的活动等[5]。

3结果

3.1效果比较指标

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水平、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5d矫正视力。

3.2统计学分析

全文以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医疗技术水平已然不断提高,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病患如今也可以通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得到良好疗效。但是考虑到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的不同,尤其要加强围术期护理,施以有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在研究组入院期间,本院就是在把握白内障合并糖尿病病患的具体情况和超声乳化手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病患施以了综合护理干预,如加强术前检查,对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进行了解,了解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有研究表明,晶状体核硬度Ⅱ-Ⅲ级者尤其适宜接受这一术式[6]。糖尿病白内障病患的虹膜组织相对来说处于硬化状态,瞳孔存在一定的扩散难度,敏感于机械刺激,一旦受到刺激,缩小的概率非常高。如果病患瞳孔直径不符合要求,在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时,导致瞳孔缘咬伤以及晶状体后囊破裂的概率极高,会使手术难度加大,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7]。故术前合理应用散瞳药,使散瞳效果增加。相对于单纯白内障病患,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更要加强饮食控制,以免因饮食不合理而增加机体应激性,使术后炎性反应加重[8]。因此,加强饮食指导。考虑到病患免疫功能和耐受手术能力更差,故高度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通过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并综合上述论述,作者认为,只有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才能够为保证手术疗效、改善预后保驾护航。

糖尿病论文4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在快速升高,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长时间的代谢紊乱易引起很多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足就是一种很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早期,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但由于很多糖尿病患者缺乏预防性的足部护理知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得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通过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提高自我足部护理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研究干预护理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20xx年6月~20xx年2月的90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42~58岁,平均年龄(48.5±1.8)岁;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39~56岁,平均年龄(46.2±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糖尿病护理方法: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出院后要求患者定时复查。给予实验组患者应用干预护理模式:由2名护理人员进行,其中1名护理人员专门负责记录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足部情况,另外1名护理人员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首先在住院期间,在饮食方面要为患者合理搭配营养饮食,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并且给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尤其是糖尿病足等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如何正确的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正确的足部护理方式。其次在患者出院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并且让患者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患者对于糖尿病足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 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了解,60~79分为基本了解,60分以下为不了解,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非常了解例数+基本了解例数)/总例数×100%。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相较于入院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显效,稍有提高为有效,无提高为无效,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根据SSP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足部护理知识了解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

对糖尿病足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实验组患者80分以上有32例,60~79分有12例,60分以下有1例,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为97.8%;对照组患者80分以上有18例,60~79分有16例,60分以下有11例,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为75.6%;实验组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有2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显效有19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为66.7%;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有31例满意,有14例基本满意,有0例不满意,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有21例满意,有16例基本满意,有8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2.2%,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干预护理是指设计一系列的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之间转移或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之间转移是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预防或减少高危患者健康状况的恶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而患者在住院后由于病情以及环境的影响,造成心理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而干预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进行指导,并且为患者在相关疾病方面答疑解惑,缓解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与疾病抗争,尽力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干预护理不仅要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在心理、饮食的支持及解惑,还要在足部护理知识方面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6%),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6.7%),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10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2.2%),说明:干预护理能够增加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并且提高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率。总之,对于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采用干预护理的方式能够增加患者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糖尿病论文5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2统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2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3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故障引起的疾病,其引起的并发症种类非常多,糖尿病眼病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具有病程长和预后不佳的特点,使得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风险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医学研究实验总结出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患者饮食不规律,没有制正确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导致自身出现低血糖症状;二是因为药物因素,糖尿病眼病患者在合并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时,使体内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继而产生低血糖症状;三是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治疗。该研究护理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护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和应用。

糖尿病论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xx年12月至20xx年1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男51例,女39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8.36±5.29)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2.36±5.22)年,合并症:高血压26例,心脏病29例,周围神经病变24例,脑血管疾病11例,根据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糖尿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环境舒适,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病房,保持病房内卫生温馨,可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窗明几亮,为患者提供温馨环境;医护人员要注重着装的整洁与安静,严禁浓妆艳抹,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②患者入院后,对其社会背景、住院次数、文化程度等进行观察,通过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宣传页等告知患者,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健康教育方案,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使其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糖尿病病程较长,同时用药较为复杂,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并发症等,因此常出现烦躁、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医护人员要保证充分的耐心,对患者情绪进行有效调节,放松患者情绪,减轻其心理焦虑状况,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

③在饮食护理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其饮食习惯及爱好,在保证治疗的基础上尽量与其饮食习惯一直,少食多餐,饮食以低盐、低糖的清淡食物,合理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通过运动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调节,然而糖尿病患者多年龄较大,因此在运动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体力、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制定详细的运动疗法。

1.3疗效判定

显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6.8mmol/L,餐后2h血糖<9.5mmol/L;有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11mmol/L,餐后2h血糖<15.8mmol/L;无效:治疗后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治疗显效18例(40%)

有效23例(51.1%),无效4例(8.9%),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参考组治疗显效14例(31.1%),有效20例(44.4%),无效11例(24.5%),治疗总有效率为75.5%。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护理总满意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观察组护理期间出现1例糖尿病足

并发症发生率为2.2%,参考组护理期间出现4例糖尿病足、3例视线模糊,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是由免疫功能混乱、遗传原因等多因素引起的胰岛功能抵抗、胰岛功能减退及免疫功能减退等多因素引导致的蛋白质、糖代谢紊乱综合征。随着病情发展,后期患者可出现尿毒症、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皮肤病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舒适度明显下降;同时糖尿病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舒适护理是近年来新型的护理模式,能够使人在心理、生理、及社会等方面达到最愉快的状态,降低患者不愉快程度,实现疾病的更好康复。舒适护理在护理中更加强调人性化、整体化、有效性及创造性,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心理、生理及社会上等多方面的愉快程度。舒适护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较高,除熟练日常护理方法、流程等,医护人员要转变观念,爱护患者,真诚对待患者,从心理、生理等提高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从环境舒适、心理舒适干预及健康教育等实现患者心理舒适,争取患者的信任,患者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对疾病全面认识,从而更好进行自身护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而通过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辅助治疗,患者血糖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治疗效果,抑制疾病进展引起严重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较高,由此可知,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中给予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护患关系。

糖尿病论文7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病足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0xx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5例患者在有效积极的护理下,病情未进一步发展,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结论临床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固然重要,结合有效的临床护理更能抑制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病足;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的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1]。20xx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0xx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10年,平均5年。其中出现皮肤表面溃疡,但无感染的患者10例,出现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是无骨髓或深部脓肿的患者10例,深部溃疡影响到骨组织的5例。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在患者糖尿病确诊后,首先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同时控制患者的高血脂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早期动脉硬化,将预防糖尿病病足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观察患者的饮食量、尿液的颜色以及气味。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特别是双足,检查双足是否有发红、发热或发凉的症状。同时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的卫生。

2.2对症护理对于多饮多食的患者,结合患者的病情,严格制定饮食规定,对于患者出现饥饿比较明显的症状,非低血糖造成的,可以适当给予少量粗纤维食物进行充饥;对于多尿患者,便后要注意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对于合并慢性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嘱咐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住院期间,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给上级医师,做相应处理。对于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状况欠佳,极度口渴嗜睡以及呼吸加深加快症状时,护士应立即做好血糖以及血生化等辅助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大量补液,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2]。

2.3患肢护理将患肢抬高,高度一般在30度左右,这样利于患者的肢体静脉回流,预防下肢出现水肿,重点注意足跟以及踝关节处,用支撑垫将其垫高,预防长时间压造成褥疮,对于出现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可在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外用抗菌药液进行外洗,同时给予患者进行烤电;对于合并有骨感染的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定时检查患者的血细胞计数,配合临床医师应用有效的抗菌治疗。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每天做必要的被动锻炼,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造成的废用性萎缩,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时间,避免长时间运动。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避免穿紧口的袜子,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伤口用药处理:患者足部出现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可根据浓汁培养情况局部选用鸣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双黄连、呋喃坦啶等。创面感染严重有腐肉脓汁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冲洗,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消毒,促进创口肉芽生长。

2.4心理护理本病病程时间较长,治愈困难,患者常常出现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的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或对于自己的病症报无所谓的态度放弃治疗。在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病人能坚持正确的治疗和饮食方法,树立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不可忽视家属的工作,要求家属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讨论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3]:神经病病变: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②血管病变;③循环障碍;④免疫障碍;⑤皮肤中促进皮肤生长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减少。其中主要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依据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严重程度不一样而不同,对于较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轻度疼痛,中度患者出现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最为严重的患者在溃疡的同时合并有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以及坏疽。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因为脚趾间的皮肤瘙痒抓挠皮肤,水泡出现溃烂、烫伤等,损伤碰擦伤或鞋子的磨损伤。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一般在10年以上,男性;吸烟较为严重,末梢神经感觉丧失或末梢动脉波动减弱;足畸形;血糖未加控制以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独居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患者[4]。

总之,糖尿病病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旦患者出现病足,在护理上一定要细心,预防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最为严重的是骨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容易造成败血症或骨髓炎等,这就需要临床护理人员的耐心细致的护理以及与临床医生的积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糖尿病病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东波,沈怡谔,丁永明,等.上海慢病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xx,19(10):740-742.[2]张金慧,吕阳梅,于小蓉.从不良血糖控制史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健康教育,20xx,18(10):618-620.[3]宋燕,严伯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管理前后综合指标达标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xx,11(5):769.[4]周芳芳.如何指导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对患者的管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xx,1(2).

糖尿病论文8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xx年1月~20xx年7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病患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其中观察组病患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病患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患在不同护理后的空腹胰岛素水平、住院时间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患经护理后空腹胰岛素水平、住院时间、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控制病患的血糖,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妊娠;糖尿病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不再是等待医嘱,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性的进行护理工作[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在病患住院期间制定针对特殊病患的护理计划[2]。本文为了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中的应用价值,将妊娠期糖尿病病患分为两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1月~20xx年7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病患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7.50±3.80)岁;孕周21~39周,平均孕周(25.70±4.40)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6.50±3.30)岁;孕周20~39周,平均孕周(25.40±4.70)周。两组病患年龄、孕周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患进行常规护理措施。遵医嘱用药、病情监测、合理饮食、健康教育等;观察组病患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入院第1天:热情接待病患,向病患和家属自我介绍、介绍病区环境、负责的医生、护士、医院的规章制度、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临床表现;介绍第二天抽血的注意事项和检查的目的、意义;指导大小便标本留取的方法,对病患的检查、治疗、护理方法以及药物使用详细记录下来,与医生共同根据临床资料制定适合妊娠期糖尿病病患的护理计划。②第2天:责任护士对病患进行用药指导(如胰岛素剂量、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计算胎数的方法以及吸氧注意事项。③第3天:对家属和病患进行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饮食以及运动指标等;根据家属和病患对宣教内容不明白处,再次进行宣教。④第4~7天:对病患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饮食、运动、药物等),指导病患自己检测血糖和胎数,随时携带甜食。⑤出院宣教:定期产检,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护理后的空腹胰岛素水平、住院时间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空腹胰岛素水平情况比较

两组病患护理后的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病患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病患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病患在进行不同护理后住院时间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会造成病患的血糖升高,增加围生期母婴不良临床结局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甚至发展成2型糖尿病、胎儿发育畸形、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现象。妊娠期糖尿病病患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并不能完全改善临床症状,由于病患的自我责任感低导致配合度不高,会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病患的恢复[3]。临床护理路径逐渐地被广大的医院接受和应用,它是一种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有两大优点:①提高医疗护理质量,②节约医疗成本。在临床上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以增强病患对健康教育的意识,以达到护理质量满意度的提高[4-5]。本研究中,对两组病患进行不同的护理实施后,观察组病患的空腹胰岛素水平(16.23±7.44)mU/L、住院时间(5.11±2.45)天、护理工作满意度(97.45±65.22)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结果可发现,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比常规护理的效果明显,对妊娠期糖尿病病患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减少住院时间,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的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及应用。

糖尿病论文9

运动在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低度炎症反应,炎症因子浓度增高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运动对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得到公认,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糖尿病健康操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临床上观察到对辅助控制血糖有明显效果。本研究借助体感跟踪设备的训练系统,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操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结合生化指标检测,来验证糖尿病健康操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对生化指标的影响。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97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④运动沟通无障碍。⑤生活能自理;排除标准:①有精神异常不配合。②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③有其他的慢性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入组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实施过程中,对照组退出2例,观察组1例。观察组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35~55岁;对照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4~54岁。均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科室每周进行1次小组健康教育,由教育护士负责,内容包括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等。出院后由责任护士电话随访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糖尿病健康操联合体感跟踪设备,采用虚拟现实动作模拟进行锻炼,具体如下:①成立糖尿病健康操运动小组,由科室的糖尿病医疗护理团队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组员有主治医生、护理人员、志愿者组成。其中康复运动师2名,教育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各1名,医生负责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康复运动师负责糖尿病健康操和体感系统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做操达标的规范评估,教育护士和自愿者负责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血糖、血脂、血压的监测评估记录和生化指标的采样标本完成情况。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护理管理经验和临床工作经验。我们还成立了专职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协助收集资料,对比效果,调查结果较为真实、可靠。②抽取的化验指标选择中心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运动场地选择健康大讲堂。③以网络传媒糖尿病健康操联合体感跟踪的规范达标为载体,从而建立一套可运行的体感运动健教新模式,帮助患者提高兴趣和依从性(糖尿病健康操,每天半小时,共15d)。2)评价指标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参加此次体感运动教学法前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的生化指标以及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对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

2.2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压、血脂的水平比较讨论

糖尿病疾病引发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重大,可以引起视网膜病变、神经末梢的病变、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肝、肾等严重并发症。为控制好血糖值减少并发症,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糖尿病健康操”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方式,可以借助体感跟踪设备的训练系统,对糖尿病运动量进行量化,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和对比,结合化验检查结果,证明糖尿病健康操在这一人群临床治疗中的明显意义,短期运动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浓度。体感跟踪设备的引入,采用虚拟现实动作模拟,让患者能够跟着系统中的提示自然训练,从而自觉学会糖尿病操的动作和手法,使之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在病人锻炼前后,进行分组对比试验,观察病人的生化指标,形成治疗观察的“金标准”,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参考。

糖尿病健康操运动量不大,糖尿病病人完全可以承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借助体感跟踪设备的训练系统进行15d每天半小时的短期运动,糖尿病健康操联合体感跟踪的这种运动教学模式使患者意识到合理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预防或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同时减少护士重复宣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了解糖尿病健康教育运动治疗的现状及对运动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将体验感知式教学法运用到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来。通过临床实践,采用体感仪器设备,能准确模拟糖尿病患者健康操的规范动作,使新诊断患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糖尿病的运动对疾病的影响。传统健康教育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对运动治疗的依从性不高,这些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诊疗效果。传统主要的健康教育模式局限于被动式、说教式教学法,这些沟通形式所能包含的信息量相当有限,且所需时间投入巨大,患者被动接受健康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而体感跟踪运动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结合动作模拟以感知体验为主,能引起患者对糖尿病的足够重视,使健康教育变得简单有效,特别是对糖尿病初诊患者效果较好,提高了患者运动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

体感通过患者亲身做操强化日常运动的重要性,提高护士健康宣教的效率及患者对血糖控制的重视程度。体验感知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让患者从根本上认识糖尿病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传统新诊断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不足,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了解不够,从而导致患者对运动治疗的依从性不高,依从性不高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模式在我国目前医疗条件下达不到理想的健康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我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况分析结果可得出这一结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在健康教育之后未达到相应理想的效果,而国内同类研究也有相似的结果。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使用的手册、视频等没能让患者切身引起对疾病的重视,大多数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是一听而过,护士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却甚微。在国外,他们的授课方式与我们不同,能无限启发我们的思维,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共同参与,参与就是关键。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单纯的授课式,没有发挥患者的主动性、能动性,而体感跟踪教学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并且从生理到心理上认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这就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通过模拟各种疾病对患者造成不便,加强护理人员对宣教、患者对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

依据流行病学的特点,糖尿病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患者对这种病的危害认识不全,不深刻,故而轻视此病的治疗及预后。针对这一特点,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的形式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而体感跟踪运动教学法可以很直接的让患者体验到糖尿病并发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明显提高健康宣教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间接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体验感知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让患者从根本上认识糖尿病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服务范围的延伸,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因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和患者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差别而有差异。糖尿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慢性疾病,患者往往会经常住院,出院的患者也需要在家里进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在各方面都应该特别注意,所以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优化健康教育模式,提高质量。如护士对患者做机械重复、形式单调的健康教育,既不利于患者的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该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可以做到:①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严重性认识。②提高健康教育质量。③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④减轻护士工作量。⑤减少医疗纠纷。⑥建立护患关系,提高诊疗满意度。

可推广的体验感知健康教育标准模式的建立,以体感跟踪设备为主要的辅助工具,可使不同文化水平的个体有效直观的获取信息,加强了运动而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也很有帮助。要让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上认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还可以将这种教育模式运用到糖尿病的预防和教育中来,很多人认为糖尿病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

糖尿病论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期间,经本院诊断并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格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和中医康复护理组,各89例。其中常规康复护理组男49例,女40例;最大75岁,最小34岁,平均(54.89±20.29)岁;中医康复护理组男48例,女41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35岁,平均(55.23±19.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以及病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与有效治疗,并嘱咐两组患者低盐、低糖饮食。常规康复护理组给与常规糖尿病护理;中医康复护理组在常规糖尿病护理的基础上给与患者中医膳食调理、中医生活起居调理及心理疏导等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等康复护理情况的满意度,并比较。

1.3疗效标准

病情稳定:患者血糖值明显下降,持续在较低范围内,无相关并发症出现;较为稳定:患者血糖值有所下降,偶有浮动,但对患者生活、工作不造成影响,且无并发症出现;不稳定:患者血糖值下降不明显甚至有所上升,甚至出现并发症。总有效率=病情稳定率+较为稳定率。满意度依据本院自行拟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一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情况,并比较。可以看出,中医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93.26%)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79.78%)。均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对医院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的满意度,并比较。可以看出,中医康复护理组满意度(96.63%)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85.39%)。均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分泌功能障碍或胰岛素功能缺陷等原因造成的血糖值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以“三多一少”为临床特点,可能导致肝肾及心血管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由于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无法根治,只能依靠降糖药及胰岛素维持血糖值,所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尤为重要,然而现代临床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内容单一,不够全面,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甚理想。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症”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的主要病因除了与患者自身素体阴虚、虚劳过度等身体原因有关以外,还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以及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因素有关,所以在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方面,同样需要注意上述几方面:

①素体阴虚、虚劳过度: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本身阴液不足,或虚劳过度,损伤阴液所导致的,所以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在糖尿病的中医护理中,可以多进食一些滋补阴津的物品,辅助患者的康复。

②饮食不节:中医认为,饮食不节以及过食肥甘厚腻等食物,损伤脾胃,气血津液生化失常,故呈消渴。所以在患者的康复指导中应嘱咐患者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禁止暴饮暴食以及不按时进食

③作息时间不规律: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气血在不同的时间灌注于人体不同的经络,并且人应该根据气血灌注特点进行起居。例如:子时气血归入肝胆经,以养人体阴血,人应该卧榻而眠。如若不然就可能损伤人体阴血,造成人体损伤。所以在糖尿病中医护理中,应嘱咐患者起居有常,按时作息。

④情志不调:糖尿病是伴随患者一生的慢性疾病,并且可能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这就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患者的病情稳定。同时中医也认为,情志可以影响脏腑功能的运行,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中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所以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本次研究记录并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等康复护理的满意度,对比了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与常规糖尿病护理及指导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中医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3.26%,常规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为79.78%,中医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且中医康复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均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以看出,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值得深入研究与临床推广。

糖尿病论文11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妇产科接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据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96.36±1.62)分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76.36±5.23)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6.6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中运用取得理想疗效,显著提升分娩质量,改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妊娠糖尿病;护理

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增加了剖宫产、妊高症等发生率。也使得胎儿异常的几率增加,严重危害母婴的安全。加强对妊娠期孕妇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并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妇产科接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据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初产妇26例,经产妇4例;年龄26~36岁,平均年龄(28.34±1.62)岁;其中大学学历7例,高中学历1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例。对照组初产妇27例,经产妇3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9.47±1.35)岁;其中大学学历9例,高中学历16例,初中及以下学历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依据产妇不同的患病程度给予相应的血糖控制,药物给予胰岛素治疗,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并给予相应剂量的胰岛素,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初期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随着治疗过程中逐渐提升,在治疗期间,要定时进行血糖检测,检测时间为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两小时。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1)健康指导:制作并发放糖尿病相关的宣传资料,例如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类型、不同的治疗方法、相关并发症情况等[1],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相关常识及如何控制疾病的发展。在养成合理生活习惯的同时掌握用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2)饮食指导: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食用含糖量过高食物的习惯,这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疗期间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同时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宜食用粗粮、高纤维、蔬菜、水果等,并依据患者自身饮食习惯进行相应调整[2]。3)运动指导:适量的运动能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使母子更健康。每天可以进行散步、瑜伽等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3]。在运动过程中,要准备好水果、饼干等,防止孕妇出现低血糖情况[4]。4)自我监测:在治疗的过程中孕妇要学会自我监测,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掌握尿糖、血糖、尿酮体等指标的监测,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就诊[5]。5)预防指导: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因此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如何预防。而且孕妇血糖升高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从而会加速细菌的生长,最终出现泌尿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因此详细的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及对糖尿病的了解情况,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为患者讲解治疗药物的知识,并告知用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方法十分重要。要勤换内衣,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6]。

1.3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孕妇的自然分娩情况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共20道问题,5分/题,满分100分:其中1)满意:≥80分;2)比较满意:51~79分;3)不满意:≤50分,总满意度为≥5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用x2、t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自然分娩情况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96.36±1.62)分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76.36±5.2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67%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6.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妊娠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疾病,但是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医院治疗阶段,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能够加强对糖尿病的认知,了解如何治疗糖尿病、预防低血糖等情况。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使患者学习到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了解疾病的治疗、并发症情况及科学饮食,而且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够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可见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自然分娩率。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中运用取得理想疗效,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李洁.产妇健康教育护理对妊娠糖尿病干预的作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04:139-141.[2]陈超,王薇,邱莉莉,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6:3076-3080.[3]马雪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58.[4]苏华,李明.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07:212.[5]李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9:179-180.[6]孙妍,程春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06:184-185.

糖尿病论文12

【摘要】目的分析医护一体化在糖尿病足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前)该科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后1年),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和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率和显效率增高,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糖尿病足伤口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还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

【关键词】合作行为;糖尿病足;创伤和损伤;伤口愈合;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也越来越多。Apelqvist等[1]对糖尿病足研究发现,年轻糖尿病群体发生率为1.7%~3.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为5%~10%。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将成为慢性伤口的主要病因[2]。与急性伤口相比,慢性伤口的伤口愈合涉及一系列更为复杂、多变的生化反应,所以在进行糖尿病足全身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综合管理来进行有效的足部处理才能使糖尿病足伤口愈合,从而达到理想疗效。传统伤口治疗模式

(旧模式)是医生为伤口治疗、换药的主体,护士参与比较少。随着患者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和医疗业务的细化,医生工作量已接近饱和。而糖尿病足伤口换药又是一个细致、耐心的工作,费时、费力,医生每天进行伤口治疗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常常缺乏对伤口的动态评估及管理,从而影响伤口愈合质量[3]。本科从20xx年起,本着以患者需求为起点,以患者满意为结果,试行伤口治疗新模式,即以经过伤口专业培训的护士为主导,通过医护联合评估、治疗、管理伤口,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伤口治疗服务。通过开展“医护一体化”治疗新模式后,打破了原有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格局,重建了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崭新工作格局,提高了患者伤口愈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也减轻了患者痛苦,使医护患三方满意,达到患者、医生、护士三方共赢的目的。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前)本科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

(59.4±4.8)岁。另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后1年)本科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50~75岁,平均

(61.1±5.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级,1级表面溃疡临床无感染和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感染;

(2)年龄大于18岁,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能积极配合问卷调查;

(3)均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糖尿病足合并肾病需透析治疗的患者;

(2)糖尿病足需介入术治疗或截肢的患者;

(3)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级3级及以上的患者。

1.2方法

1.2.1伤口治疗模式

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口治疗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新模式,具体如下。

1.2.1.1前期培训

派选科室对伤口治疗感兴趣的高年资护士参加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培训学校,取得国际伤口治疗师资质。派选护士参加院内伤口治疗短期培训班,成为伤口护士,再通过科室的帮带作用,使科室其他护士对伤口治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完成基本的伤口清创、换药操作,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伤口治疗专业人才。

1.2.1.2建立组织构架

在科主任及护士长领导下建立医护一体化糖尿病足伤口治疗固定团队,由2名高年资、经验丰富的门诊医生、2名住院医生、4名专科伤口护士、1名营养师共9人组成。为便于团队工作的实施及绩效评价,制定规范化伤口治疗的工作职责及内容,明确伤口治疗工作流程,使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对伤口进行分级管理。

1.2.1.3设立专门的伤口治疗室

伤口治疗室应具备换药床、换药足部支架、治疗车及各种敷料、无菌包等清创换药工具和材料。

1.2.1.4工作开展

根据伤口的类型和疑难程度实行三阶梯式的伤口治疗模式[4]:

(1)一般急性、简单伤口由责任护士或住院医师完成基础的伤口治疗工作;

(2)慢性感染性伤口由获得国际伤口治疗师资质的护士和主管医师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共同处理;

(3)疑难重症伤口、大面积伤口等会邀请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共同制订综合的治疗方案。根据伤口程度,团队成员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互协作,确保科室伤口治疗工作高效开展。为实现门急诊-住院一体化,专门开辟门诊-住院部的绿色通道,急诊患者直接安排入院。团队医生和伤口专科护士一起对患者行入院接诊,除了常规的临床路径外,需联合进行全面评估,对患者的患肢皮温、皮肤颜色、皮损、疼痛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好记录,与对侧相比较,必要时进行拍照跟踪留下影像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及时留取分泌物做培养,了解患者的整体病情后,在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共同制订伤口的处理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医护联合管床、联合查房、联合交班,定期开会,集思广益,对患者伤口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管理。但伤口治疗和清创换药的主体工作是由护士完成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伤口治疗群,让每位伤口护士都清楚地了解每个患者的伤口情况,同时建立伤口患者网络群,方便患者出院后对伤口情况进行咨询。

1.2.2观察指标

科室负责人随时深入病房,通过现场查看、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伤口愈合率及对换药的舒适度、平均住院时间、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等。同时伤口治疗团队成员就医护配合情况、医护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不定期进行评价和自评。

1.2.3伤口愈合情况

评价治愈:局部肿胀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脓性分泌物显著减少,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脓性分泌物显著减少,伤口无恶臭,溃疡面缩小70%以上;有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脓性分泌物有所减少,伤口恶臭降低,溃疡面缩小30%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Р<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伤口治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14.5±2.1)d]短于对照组[

(18.9±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两组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比较

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3.1新模式能够提高伤口愈合率及舒适度

在新模式下,医护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优势互补,共同对伤口做到系统、全面、规范的管理,使伤口愈合情况越来越好,说明新模式更加能够提高伤口的愈合率。在旧模式中,医生的关注点往往在疾病本身,考虑从诊疗和手术上如何将疾病治愈,加上医生精力有限、工作量大,与患者接触时间比较少,每天观察和处理伤口只能抽空进行,因时间紧迫而缺乏对伤口的动态评估、观察及管理,治疗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伤口愈合。然而,糖尿病足伤口因自身疾病发展较快、复杂多变,因治疗时间的延误而不能早期发现伤口异常情况。创面的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乳酸,容易造成伤口的炎症期延长,甚至伤口停滞[5],从而影响了伤口愈合的质量。新模式中护士每天与患者密切接触,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心理等变化了解得最清楚,能早期发现情况并给医生提供动态信息,有效进行干预,避免外在因素所造成的治疗空隙,从而保证伤口信息的及时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所以,新模式能够强化糖尿病足伤口护理,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避免截肢。在伤口治疗过程中对舒适度影响最大的问题是疼痛,也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大部分伤口患者都有过疼痛的体验,而只有极少部分的慢性伤口疼痛得到治疗[6]。慢性伤口疼痛患者有对安全、自尊、爱与归属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旧模式中进行伤口换药的往往是由进修生、研究生或低年资医生从事,没有接受过专业伤口治疗培训,对患者心理需求就很容易忽视;在进行伤口清洗时掌握不好擦洗的力度,往往会使患者的伤口出血、疼痛[7]。而伤口护理时护士会着重于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护理工作与解释同时做到位,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舒适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同时利用专业的伤口知识及预防和减少伤口创伤和疼痛的理念来进行操作;另一方面注意选择适合的敷料,减少外界对伤口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新模式能够有效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疼痛,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3.2新模式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糖尿病足患者所需住院和康复时间最长,花费最多,单例糖尿病足治疗费用波动在4595~28000美元[8]。慢性伤口导致的经济负担重,从劳动力丧失角度难以估计,还增加了医疗成本[9]。新模式的实施,使糖尿病足的治疗流程再造和优化,合理使用临床路径,使患者以最短、最快的时间完成各项检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医护联合进行工作,患者能及时了解治疗的进展,提高了对伤口治疗的认可度,使得配合度、依从性增加,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因而从整体上降低治疗的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医院人力成本,提高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时间的缩短,可提高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有效缓解老百姓住院难,住院贵的问题,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

3.3新模式能够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

新模式的应用,使医护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加了医护间的交流,更加能够相互体谅,尊重理解对方,形成良好工作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使工作程序更加顺畅。医护共同参与管理也提高了信息互动性,提高了医生对护士的信任度,还可有效减少医生工作量,医生可以有更多时间精于自己的业务,进而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相对医生而言,护士进行伤口治疗的积极性更高,自愿性更强。自愿是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和激发潜力的行为,自愿也是实现互动的前提和基础[10]。在新模式中,护士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拓宽了临床护士的职业发展空间,扩宽了护理深度和广度,职业成就感会大大增强,工作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联动工作模式避免了重复工作,工作重点突出,杜绝了医护矛盾,工作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工作效率。医护共同查房时护士对于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可以及时询问,这也是护理继续教育的有效补充,促进护士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医患、护患关系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护一体化新模式的应用,改变了医护各行其是的传统模式,使医生和护士形成相对固定的诊疗团队,以达到医护患三者联动,这样的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整体的、连续的、人文的、个性化的服务,改善就医体验,优化住院流程,减少了护患、医患之间的矛盾,防范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和谐的医护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模式能够提高患者伤口治疗的舒适度,增加患者认可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治疗模式是伤口治疗作为在新的医疗理念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专科护理工作。将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糖尿病足患者管理中,使医生、护士、患者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还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

参考文献:

[3]陈佳丽,宁宁.四川地区三级医院伤口治疗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xx,38

(1):77-79.[4]宁宁,陈佳丽,吕娟.实施三级阶梯式伤口治疗工作模式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xx,27

(5):400-402.[5]周业平.应用负压治疗伤口的临床实践及进展[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xx,4

(1):4-5.[7]刘君.现在伤口护理手册[M].珠海:珠海出版社,20xx:12-13.[10]汪晓东,李立.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人员构架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xx,14

(2):235-238.

糖尿病论文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其血糖代谢发生紊乱。目前,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方式已经逐渐由在医院治疗转向在社区治疗。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这11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②他们均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我们将这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7例患者。在对照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27例。他们的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5.4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3±1.12年。在观察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20例。他们的年龄在3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5.06岁。他们的病程在3个月~2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5±1.0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社区管理方法

我中心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定期测量血糖等常规社区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社区管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进行饮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管理是保证其血糖正常的主要方法,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减少纯糖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类、肉类和乳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少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③严格限制患者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g以内。其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的患者的食盐摄入量要控制在3g以内。

1.2.2进行健康管理①管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向其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血糖自测。

1.2.3进行用药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并为其讲解注射胰岛素的相关注意事项。②管理人员应指导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③管理人员应在指导患者用药的过程中为其讲解药物的特性,并指导其查看说明书,使其了解相关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④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用药的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1.2.4进行运动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日常爱好等,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并告知患者不要在空腹时进行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的现象。

1.3观察指标

社区管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管理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管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3±2.36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2.67±3.46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0.34±2.12%。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28±1.64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8.57±2.57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8.57±1.53%。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终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导致其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等系统发生并发症。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在家庭中或社区中进行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对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糖尿病论文14

【摘要】 目的:讨论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方式。方法:对62例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切口I期愈合60例,2例切口感染,炎症治疗后Ⅱ期愈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0±0.9)d。结论:在正确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行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安全。

【关键词】 糖尿病; 腹部外科手术; 护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的比例也在增加,因而外科护理工作应该得到一定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围术期护理。现就笔者所在科20xx年5月以来对62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5月至今在笔者所在科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需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62例患者,入院时空腹测试血糖值为9.6~23.6 mmol/L。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为(42.3±3.1)岁。3例实行肠切除术,8例实行胃癌根治术,8例实行肠癌根治术,11例实行胆囊切除术,22例实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7例实行消化道穿孔后修补术,3例实行肝脏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手术前的护理工作

1.2.1.1 正确评估患者 准确掌握诊断明确与否,掌握其治疗方法,比如饮食控制方面、服用降糖药以及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情况,清楚治疗效果,还要了解心、肺、脑、肝、肾等器官的功能,眼底功能,是否出现急慢性并发症以及电解质水平。对患者的评估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做好护理记录,依照评估结果提出科学的护理计划。

1.2.1.2 血糖的监测工作 护理人员应该能够熟练使用血糖仪进行采血,之后测量血糖,运用空腹、饭前和饭后2 h血糖水平七点法来监测,或者和医生商议确定血糖监测频率。向高血糖患者宣导降糖方法,让他们了解口服降糖药需注意的问题以及普通胰岛素、胰岛素笔等的使用方法。

1.2.1.3 指导合理饮食 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合理的饮食计划,饮食应为低糖、高蛋白和高热量,在摄入总热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合理配置供应三大营养素,同时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量。

1.2.1.4 低血糖的预防工作 轻度低血糖的症状有心慌、头晕目眩、饥饿、手足颤抖、紧张等;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思维和言语困难、行为异常甚至死亡。糖尿病患者在注重血糖控制的时候不可忽视低血糖的预防,对术晨的低血糖检测更要注意,当血糖降到或低于5.6 mmol/L的时候要静脉注射葡萄糖[1]。

1.2.1.5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当患者的血糖在7~11.1 mmol/L的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这时糖尿病并发症被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此时可安排患者进行手术;但血糖处于或高于11.1 mmol/L或者并发症控制不够理想的情况下需要暂缓手术。

1.2.2 手术后的护理工作

1.2.2.1 细致观察病情 对伴有心脏血管病变的患者要监测脉搏、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具体变化情况,细致观察肝脏、肾脏功能状况、电解质水平,并且做好相关的观察记录。

1.2.2.2 监测血糖 手术之后每隔3 h左右监测1次血糖,并正确记录,这些记录能够为如何使用胰岛素提供可靠依据,可依据血糖水平确定胰岛素的使用量。

1.2.2.3 预防感染 在手术后糖尿病患者容易感染,因此术后的护理工作应该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对于管道的护理,应该做好防堵塞、扭曲、脱落、折叠的工作;预防泌尿系统、口腔、皮肤、黏膜出现感染;严格观测体温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即可处理[2]。

1.2.2.4 疼痛护理 由疼痛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分泌的各种激素和炎症细胞因子会导致血糖的上升,所以术后的疼痛护理非常重要;缓解疼痛可适当的使用镇痛药物或者自控镇痛泵,促进血糖的稳定。

1.2.2.5 正确的饮食引导 患者术后的饮食应该是高蛋白和易消化的低碳水化合物,并有步骤的进行,应该从流质开始,到半流质,最后进普通食物。

1.2.3 出院指导 从运动、饮食、自我检测血糖、预防低血糖、药物五个方面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嘱患者定期复诊[3]。结果

62例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平均血糖值(13.4±1.5)mmol/L,经过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血糖得到控制,符合安全手术的要求,这些糖尿病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也接近非糖尿病手术患者,切口I期有60例愈合,2例切口感染,通过抗炎治疗之后Ⅱ期愈合,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5.0±0.9)d,接近非糖尿病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6.7±0.5)d。讨论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耐受能力较差,当血糖高于11.1 mmol/L的时候会影响白细胞水平和伤口愈合水平,因此要想减少手术并发症就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血糖,准确把握手术时机;糖尿病患者的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包括多方面内容,全面准确的护理评估、严密观测血糖、胰岛素的合理使用等。

在实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护士专业知识的培训,从整体上注重外科的素质,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也是外科医护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术前要正确评估患者情况,做好血糖监测记录,预防低血糖等,术后也要做好护理工作,细致观察、监测血糖、预防感染,之后要进行出院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患者和家属负责。

参考文献

[1] 姜荣来,张增强.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xx,15(4):386-387.[2] 吴祖光,陈正煊,李恩,等.老年人腹部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医师杂志,20xx,12(6):821.[3] 钱云.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xx,7(3):91-92

糖尿病论文15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病患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月在本社区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病患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病患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病患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病患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病患的饭前、饭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同时观察组病患饭前、饭后的血糖控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病患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病患的治疗依从性,使其血糖控制水平更加理想,同时还提高了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0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老年人发病多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2]。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退化、免疫力下降,导致老年糖尿病病患较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病患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病患的生命安全[3]。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对于原发性糖尿病还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研究表明,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老年糖尿病病患的血糖控制效果。为了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病患的具体应用效果,为社区护理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本文将在本社区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月在本社区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病患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患23例,女性病患27例,年龄63-78岁,平均(69.8±2.5)岁,病程3-19年,平均(9.5±1.3)年。随机将这50例病患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病患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病患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病患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2.1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病患需要长期服药进行血糖的控制,因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4]。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病患进行交流,及时掌握病患的心理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使病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接下来的治疗。1.2.2健康宣教老年病患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控制方法的了解一般都较少,因此常常存在服药依从性差、血糖控制不理想的问题[5]。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或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开展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详细向其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控制方法,尤其要向病患强调坚持服药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病患对疾病的重视程度。1.2.3饮食护理根据病患的具体状况为病患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嘱病患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少食多餐,同时要严格控制糖分以及钠盐的摄入量,告知病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血糖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增强其合理饮食的依从性。1.2.4运动护理告知病患适当运动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指导病患运动方法以及运动量,使病患通过加强运动这种方式来增强自身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2.5并发症护理老年糖尿病病患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免疫力降低,因此容易发生各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尤其是低血糖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患的不适症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给病患带来的身体与生活质量的影响。1.2.6用药护理老年糖尿病病患的服药依从性较差。为了提高病患的服药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告知病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同时详细告知病患服药方法。对于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需要应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的病患,护理人员应指导病患及家属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方法。首次注射胰岛素的病患应密切关注是否有低血糖情况发生[6]。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病患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c2检验,用(%)表示。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病患的饭前、饭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病患饭前、饭后的血糖控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糖尿病 篇6

陕西米脂 王建文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糖尿病,发生率占孕妇总数的1%~5%。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妊娠期内分泌紊乱有关,因而分娩后血糖可随着机体内分泌逐渐恢复到非妊娠期水平,其中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不会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仅有极少数病例可能会在5~10年后转为2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在未来转为2型糖尿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发病前即有胰岛分泌功能缺陷,以及妊娠期体重超标有关。医学研究表明,以下几点可作为妊娠期糖尿病转为2型糖尿病的预测因素:①孕期空腹血糖持续大于5.8毫摩尔/升,糖耐量低下;②怀孕前体重指数大于26.4;③妊娠期糖尿病出现早、孕周小,或需要胰岛素治疗才能维持血糖正常者;④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原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而再次妊娠者。

凡是具有上述预测风险的女性,产后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加强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干预重点为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即通过制定运动锻炼计划,参加规律性的体育锻炼,限制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保持理想体重,提高胰岛素B细胞功能,改善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韩咏霞

糖尿≠糖尿病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经过临床检验,发现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为50例,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为100例。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男性3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1.6岁;患者病程在2~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1±0.5年。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男性7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2~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0±1.9)岁;患者病程在1~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5±0.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同时,将两组患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蛋白酪氨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蛋白8抗体(Zn T8)进行对比。针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进行采集,血液标本采集剂量为5 m L;在37摄氏度的温度下,放置30 min[3,4];针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保持速度在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之后对血清进行有效的留取;针对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抗体做出检测分析[5,6],应用深圳亚龙辉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严格按照相关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在检验的过程中,应用标准对照带图,对特定区域的条带做出观察,见到清晰的强着色带后,对指标的阳性做出判断[7,8]。

1型糖尿病酸中毒: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用药剂量为0.1 U/(kg·h),血清胰岛素浓度需得到控制,一般维持在100~200μU/m L之间。对患者进行持续静脉滴注治疗。2型糖尿病酸中毒:首次冲击量,一般病例可不给。重度DKA或血糖过高(>600 mg/d L)、或血压偏低者宜用胰岛素(RI)20 U静脉注射。如采用胰岛素皮下给药法时(较重病人末梢循环不良,皮下给药效果不佳)可用首次冲击量静注。

1.3观察指标

在该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蛋白酪氨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蛋白8抗体(Zn T8)进行对比。

1.4统计方法

在该次研究中,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经过临床统计,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其GADA阳性率为54.0%;ICA阳性率为30.0%;IAA阳性率为20.0%;IA-2A阳性率为16.0%,Zn T8阳性率为78.0%。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其GADA阳性率为17.0%;ICA阳性率为10.0%;IAA阳性率为13.0%;IA-2A阳性率为9.0%,Zn T8阳性率为3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其在各项指标方面,均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的胰岛素不足、升糖激素不适当,最终引起的代谢性紊乱综合征。1型糖尿病患者,其在发病机制上,主要是表现为胰岛素的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其在发病机制上,则表现为胰岛素的相对不足情况,同时,患者自身还会伴有一定的胰岛素抵抗问题。1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缺乏胰岛素,由此导致葡萄糖的利用出现了障碍的现象,机体为了能够保持正常的能量供应,会主动的利用脂肪来产生作用。脂肪在经过β氧化以后,就会产生酮体,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情况。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自身能够分泌一定的胰岛素,因此在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应激刺激所造成的。在临床医疗工作当中,根据这一点,可以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其在各项指标方面,均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P<0.05)。对于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而言,1型糖尿病患者是主要的群体。该类型患者在无症状期间,或者是在发病后的一段时间内,均可以有效的检测出针对β细胞的自身抗体情况。对于医疗工作来讲,胰岛素细胞抗体,可以作为确诊的胰岛素细胞分子的异质抗体来对待,同时也可以作为早期的免疫学检验标志。通过对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实施5项指标的检验,可以获得以下效果:第一,针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分析,减少错误的判断,保持临床治疗干预的正确性。第二,在医疗工作开展时,可阶段性的对患者实施检验,观察指标是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此来衡量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

综上所述,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在各项指标上,均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由此,可以将5项指标作为患者的检验对比标准、判断标准等。建议在日后的检验分析中,对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积极实施检验分析,落实相应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邹丽,姚平,陈剑锋,等.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4(5):291-292,295.

[2]何柳,谢雯雯,唐咸玉,等.从痰瘀论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95-96.

[3]施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7):97-98.

[4]蔡晟宇,马建,冯兴中.祛胰抵方治疗2型糖尿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15(6):161-165.

[5]乔林波,王抗战.参芪降糖经验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107-109.

[6]崔明明,刘紫凝.不同镇痛抗炎方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1(12):30-32,35.

[7]余琼.糖尿病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10):93-94.

糖尿≠糖尿病 篇8

1. 总体建议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最好由熟悉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注册营养师, 根据治疗目标和需要提供个体化指导。 (B)

★医学营养治疗应该包含在保险公司或其他付款人的支付费用中。 (E)

2. 能量平衡, 超重和肥胖

★对于超重和肥胖型胰岛素抵抗者, 适度减轻体重已经被证明能够缓解胰岛素抵抗。因此, 建议所有已经患有糖尿病或者存在患糖尿病危险的超重和肥胖者均应减轻体重。 (A)

★低碳水化合物或低脂肪的热量限制饮食都可以有效地在短期内 (一年以内) 减肥。 (A)

★对于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患者, 还应该根据需要来监测血脂、肾功能、和蛋白质摄入量 (糖尿病肾病患者) 和调整降糖治疗。 (E)

★身体活动和行为矫正是减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有利于维持体重减轻。 (B)

3. 糖尿病一级预防

★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 建议采取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和调整饮食相结合的结构化策略, 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其中,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适度减轻体重 (现有体重的7%) 和有规律的身体活动 (每周150分钟) , 调整饮食包括减少能量和脂肪摄入。 (A)

★鼓励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和全谷类食物的比例达到美国农业部的推荐标准, 分别为14g膳食纤维每千卡热量和全谷类食物占食物总量的一半。 (B)

4. 膳食脂肪摄入

★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摄入的7%。 (A)

★反式脂肪应尽可能减到最少。 (B)

5. 碳水化合物摄入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仍然是实现血糖控制的关键, 可以采取碳水化合物计量法、食物交换份法以及经验性估计等办法。 (A)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在单纯考虑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基础上, 兼顾食物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可能会更加有利于血糖控制。 (B)

6. 其他的营养建议

★甜酒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每日摄入量在FDA规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时是安全的。 (A)

成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喝酒, 每日饮酒量应该限制在适宜水平, 女性每天不超过1份, 男性每天不超过2份。 (E)

★因为缺乏有效性的证据以及从长期安全性角度考虑,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使用抗氧化补充剂, 例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 (A)

★铬补充剂对糖尿病和肥胖的益处还没有完全证实, 因此暂不建议补充。 (E)

文中已标注的A、B、C或E的分级决定于循证质量, 其中A级证据的可靠性最高。循证分级标准说明如下:

A:证据明确, 来自良好的指导与总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B:支持性证据, 来自良好开展的队列研究或良好的病例对照研究;

C:支持性证据, 来自对照差或无对照的研究, 以及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等;

糖尿≠糖尿病 篇9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残率高,预后不良,治疗较困难。近年来,我国D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1]。由于DN存在的代谢紊乱复杂,一旦其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往往比治疗其他肾病更棘手,因此明确DN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延缓T2DM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T2DM患者17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T2DM患者178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DM组、EDN组和DN组。DM组为单纯糖尿病(UAER<20μg/min)患者66例,男36例,女30例;EDN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20μg/min<UAER<200μg/min)患者88例,男46例,女42例;DN组为临床糖尿病肾病(UAER>200g/min)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三组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并排除终末期肾病期、严重肝肾疾病、继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糖脂代谢紊乱患者。三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检测身高、体重、血压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指数=体质量(kg)/身高的平方(m2)],晚饭后禁食12h后次晨抽静脉血3m1以葡萄糖糖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液相离子交换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酶法测定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放射免疫法测定尿白蛋白定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22.5)。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体重指数、病程、VLDL ̄C、LDL ̄C、HDL ̄C、空腹血糖、胰岛素、HbAl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HOMA ̄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D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指因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的高滤过及蛋白尿。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系多因素参与[3]。

本文结果显示,病程、体重指数是致T2DM合并DN的危险因素。这提示EDN组和DN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DM组。临床上DN发病一般较突然且隐蔽性大,进展缓慢,因此早期易被漏诊或误诊[4]。因而大部分DN患者发现DN时病程较短,但与非DN糖尿病患者相比病程仍明显延长,且病程与尿白蛋白呈正相关。因此病程是DN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另外,结果提示,体重指数是DN的另一个相关危险因素。肥胖患者多存在明显的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引起T2DM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肥胖状态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脏血流量会明显增高,从而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N早期即可出现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本研究结果提示,VLDL ̄C、LDL ̄C、HDL ̄C与DN关系密切。T2DM患者血脂增高,与机体内脂质氧化的增加相关,后者能刺激糖自身氧化,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通透性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从而参与DN的发生。

此外,本文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HbAl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血糖是DN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血糖升高对DN的影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高血糖导致高灌注而出现肾毛细血管损害;(2)高血糖可引起非酶糖基化,加重组织缺氧,促使微血管病变及微小血栓形成;(3)多元醇旁路活性上升,肌醇代谢及Na+ ̄K+ ̄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内Na+升高,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导致肾衰竭[5]。据文献报道,T2DM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即可影响肾脏血管病变,致使糖尿病肾病发生率增高[6]。

综上所述,DN系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临床上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防治,坚持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控制体质量,积极监控高血糖、高血脂,定期测定尿微量尿蛋白,以尽可能早期发现DN,进行及时干预治疗,阻止或延缓DN的发生,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少玲,陈述林.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2):280-285.

[2]许曼音.糖尿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423.

[3]杨朝晖,黄毅,赵亚红.2型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7,9(10):1347-1349.

[4]Moresco RN,Sangoi MB,De Carvalho JA,et a1.Diabetic nephropathy:traditional to proteomic markers[J].Clin Chim Acta,2013,421:17-30.

[5]廖钰.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2):3453-3455.

糖尿≠糖尿病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血糖波动,危险因素

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 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1]。已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问题。不少研究表明, 除高血糖外, 血糖波动可促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糖波动对DN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巩义市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47例。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尿白蛋白以及尿白蛋白的严重程度, 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糖尿病患者即时尿标本的白蛋白/肌酐比率<30μg/mg、30~299μg/mg和≥300μg/mg分别为正常、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98例, 微量白蛋白尿组78例, 大量白蛋白尿组71例子。排除急性应激状态, 原发性肾脏疾病, 泌尿系感染患者。

1.2 观察指标

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肌酐、尿素氮、尿酸、TC、TG、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 。全天7点手指血糖 (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中晚餐前及餐后2h血糖、晚上睡前9点血糖) 计算SDBG、LAGE。入院3天的空腹血糖, 并计算CV-FPG。SDBG定义:一日内7点血糖值的标准差, 通常作为血糖波动的简易评估参数, 评价偏离平均血糖的程度。CV-FPG:空腹血糖标准差与平均血糖的比值, 可消除平均水平不同对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作为日间空腹血糖波动的简易参数。LAGE: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值之差, 可部分反映血糖波动特征。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6.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近似正态分布的用 (χ—±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性研究用方差分析, 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相比, 大量白蛋白尿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TC、TG、LDL、SDBG、CV-FPG、LAGE升高, 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DBG、CV-FPG升高, P<0.05;其中大量白蛋白尿组TG、SDBG及CV-FPG较微量白蛋白尿组也有显著的增加, P<0.05。

2.2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不同分组为应变量, 各分析指标为自变量, 结果显示, 糖尿病病程、收缩压、TG、SDBG是影响DN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3 讨论

DN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识别DN高危因素, 及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是显著降低DN发生发展的有效防治方法。

既往的研究资料显示, DN的高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家族史、血糖控制差、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3,4]。而血糖波动与DN关系的报道相对较少。

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Kilpatrick等[5]曾应用DCCT的数据, 选取每日7点血糖所得到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指标, 研究1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波动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目前作为血糖波动的简易评估参数被广泛应用。Gimeno-Orna等[6]对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5.2年, 发现空腹血糖的变异系数CV-FPG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资料显示, 随着尿白蛋白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 SDBG、CV-FPG和LAGE有增加的趋势;与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 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SDBG、CV-FPG显著地增加, 提示血糖波动指标SDBG、CV-FPG可能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波动促进糖尿病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其作用主要通过诱发氧化应激的激活[7]。动物试验已证实血糖波动可加速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与糖尿病肾病发展密切相关[8]。DN患者相对于非DN患者, 糖尿病病程长, 胰岛β细胞衰竭严重, 自身胰岛素分泌缺乏, 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血糖波动通过触发氧化应激的激活, 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使肾小管间质细胞和肾系膜细胞过度增殖, 导致肾小球形态和功能受损。研究显示α-硫辛酸 (亚宝力舒) 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 减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症状[9]。

4 结论

综上所述, DN的发生及进展与糖尿病病程、收缩压、TG、SDBG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血糖波动幅度增加。提示在关注点血糖及HbA1c外, 也应该更加关注血糖的波动幅度。在今后的DN防治中, 除了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因素外, 尚需采取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措施以减少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1]郭凡.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2) :241-243.

[2]Bragd J, Adamson U, B cklund L, et al.Can glycaemic variability, ascalculated from blood glucose self-monitoring,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ications in type 1 diabetes over a decade?[J].DiabetesMetab., 2008, 34 (6) :612-616.

[3]Alrawahi AH, Rizvi SG, Al-Riyami D, et a1.Prevalence and riskfactor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omani type 2 diabetics in Al-dakhiliyah region[J].Oman Med J, 2012, 27 (3) :212-216.

[4]Salgado PP, Silva IN, Vieira EC, et a1.Risk factors for early onset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pediatric type 1 diabetes[J].J PediatrEndocrinol Metab, 2010, 23 (12) :1311-1320.

[5]Kilpatrick ES, Rigby AS, Atkin SL.The effect of glucose variabilityon the risk of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l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6, 29 (7) :1486-1490.

[6]Gimeno-Orna JA, Castro-Alonso FJ, Boned-Juliani B, et a1.Fastingplasma glucose variability as a risk factor of retinopathy in Type 2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3, 17 (2) :78-81.

[7]Zheng F, LU W, Jia C, 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glucose excursionand the activ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or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J].Endocr, 2010, 37 (1) :201–208.

[8]Horvath EM, Benko R, Kiss L, et al.Rapid glycaemic swings inducenitrosative stress, activate poly (ADP-rebose) plymerase and impairendothelial function in a rat model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ologia, 2009, 52 (5) :952-961.

糖尿≠糖尿病 篇11

本人32岁,上周查血糖为16.6retool/L,尿糖为“++”,本周复查血糖为12.4mmol/L,尿糖为“+++”。医生诊断我是1型糖尿病,以后要永远注射胰岛素,这使我心理负担很重。请问?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是如何区分的?

陕西赵某

答: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其次是I型糖尿病。这两种类型有下列主要临床特征(如右图):

从上述临床特征可以看到,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控制疾病,否则容易出现酮症和(或)酮症酸中毒,进而危及生命。但是,即便患上1型糖尿病也不要紧张。首先,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只是治疗方式不同而已,缺乏胰岛素的分泌就要补充胰岛素,这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现在可选择的胰岛素类型非常多,从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从超长效到超短效;注射的模式也很多,从一日一次到一日多次,从有针到无针;另外还有使用方便的胰岛素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作不同的选择。真正学会了如何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生活仍然是很方便的。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是建立在自我血糖监测的基础上。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学会血糖监测和调整胰岛素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学会并应用好这两项技术,患者就可以享受正常的人生。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卞茸文)

Q腹部不适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我初患糖尿病,医生建议服用拜唐苹。服药后第一天有腹痛,并大便3次,但自第二天起一直未排大便,到现在已经4天了,腹中十分难受(服药前每天排便一次)。请问这种现象是服药后的反应吗?我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广西苏某

答:这种腹部不适、腹痛、未排大便是拜唐苹的一种不良反应。拜唐苹(阿卡波糖)是一种。—糖苷酶抑制剂,它结合。—糖苷酶竞争性和可逆性地抑制小肠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使糖的吸收相应减慢,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胀气、肠鸣响,偶有腹痛及腹泻。这是因为在用药期间,碳水化合物在结肠中发酵引起腹部不适,甚至腹泻,肠胀气严重时可出现疝气、肠梗阻及肠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在服用拜唐苹期间,一定要遵照医生规定的糖尿病饮食进餐,否则如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可加剧肠道不良反应。腹部不适感通过缓慢增加剂量和控制饮食,大多数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消失。患者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缓解腹部不适,若效果不明显,可以调换其他类别的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杜玉花)

Q脚趾变黑必须截肢吗?

我爷爷今年70岁,已患糖尿病多年。现在发展到左脚第三脚趾变黑,不敢走路。有的医生说需要截肢,请问必须要截肢吗?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江苏李某

答:这种情况属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外周血管病变。左脚第三脚趾坏疽,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内科用药保守治疗、外科搭桥手术。是否需要截肢应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等情况具体分析,最好找专业医生就诊。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怎样用药?

我今年80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2004年又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去年8月检查肌酐为139umol/L,尿素氮为1 4.1mmol/L,尿酸为596umol/L。现被诊断患有肺结核,但到防疫站领取药物时医生不敢给开药,请问专家我的情况该怎样进行抗结核治疗呢?

广西杨某

答:根据检查结果,您已经并发了糖尿病肾病,而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需要经肾脏代谢,对肾功能有一定影9向。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医生不给您开抗结核药物。但是,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果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谨慎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肾功能,肺结核还是可以治疗的。可以应用的药物有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这类药物不会直接损伤肾功能,不易在体内蓄积,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必要时可减小剂量。建议您到医院肾病科,与肾病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您血糖高,应该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用胰岛素以控制好血糖。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我的尿为什么有臭味?

我今年56岁,已患糖尿病十余年,现应用胰岛素治疗,目前并无明显并发症。近七年来,我每天的晨尿都有一股腐臭味,特别难闻,平时如果憋尿2小时,小便也会有臭味。为此,我到处看医生,不知吃了多少药,都没有任何效果,心中非常苦恼。请问专家,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我该怎样治疗?

新疆陆某

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尿中含糖量较高,利于细菌生长,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某些感染的细菌能产生尿解酶,分解尿中的成分,从而使尿液有特殊的气味,有时还会产生气体。据您的描述,考虑此病可能性较大。治疗方面可作尿液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哪种细菌感染,若感染程度不重,细菌培养可能为阴性,应重复培养三次。明确感染细菌后应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佳药物治疗。如菌株为耐药菌,对多种药物均耐药,可行无菌盐水或蒸馏水冲洗(目前不主张冲洗液中加其他药物),此法较难耐受,常用于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顽固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另外患者应作尿流动力学检查及超声检查残余尿量,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导致残余尿量增加引发的细菌感染。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泌尿系统感染均应多饮水,注意休息。多饮水能稀释尿液,起到自身冲洗的作用。单纯的下尿路炎症(膀胱炎,尿道炎)并不可怕,只要没有肾脏、输尿管上尿路感染,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也很少影响生存期限。

(北京西山医院泌尿外科刘铁军)

Q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

我今年65岁,二十几岁时被诊断为高血压病,但从未服药治疗。三年前发现患有糖尿病,服用太罗、糖适平,目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压却降低了,经常在90760mmHg—100/70mmHg之间,心率平均55次/分。请问,我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昵?这和服用降糖药有关系吗?

山西常某

答:你二十几岁时发现患有高血压,未经治疗现在血压降低,首先应该明确你当时的高血压是否确诊,是否仅凭一次不当的测量就盲目诊断。因为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不可能不治而愈,而且通常服用的降糖药物并不会引起血压下降。如果可以排除诊断有误,那么你有可能是同时伴发了其他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异

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血压下降。所以,建议你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以便及早治疗。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平时血糖控制稳定,为什么会突然升多?

我爸爸有8年的糖尿病史,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之前血糖还算稳定,但是这两年出现了几次无故血糖突然升高很多的情况,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湖北林某

答:您讲的情况是血糖波动。血糖波动的原因主要有餐后高血糖、人体应激状态(如发热、手术,外伤、情绪波动、饮食)等因素。另外,应用降糖药物不当造成低血糖后,再用含糖药物升高血糖时也有可能出现。血糖波动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原因是血糖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凋亡加速,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和变性反应增强均使血管并发症加速发展。所以,您应该尽快陪您父亲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为什么我的尿液直泡沫?

我患糖尿病6年了,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0mmol/L左右,平时双手有麻木感,无其他不适。最近发现在排尿时尿液起泡沫,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吉林陈某

答:你的尿液起泡沫考虑是尿糖阳性所致。当血糖较高,超过肾糖阈时,就会出现尿糖,这说明血糖控制不佳。虽然你的空腹血糖在7.0mmol/L左右,但你可能忽视了餐后血糖的监测。建议到医院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明确诊断。此外,双手有麻木感说明可能已经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这种情况不容轻视,建议到神经科就诊,尽早防治,避免病情发展。

(北京石景山医院内分泌科郭仕林)

Q为什么饭量减少了,血糖反而升高了?

我今年56岁,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8年。5年前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每天吃150克主食,一个柴鸡蛋,250克奶和500克蔬菜,下午和晚上还要加餐吃些水果,血糖一直稳定。可是最近我食欲不振,饭量明显下降,血糖反而升高了。空腹血糖达到了9.0mmol/L。请问专家这是怎么回事?

山东张某

答:您所说的“饭量减少了,而血糖升高了”,可以有许多原因:首先,要了解您目前的体重是否有变化,体重对胰岛素使用量有指导作用;第二,要了解您的饭量相对平时减少了多少及持续时间;第三,要了解您近期血糖总体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只是血糖偶尔有变化,需进一步观察;第四,近期运动规律是否有变化?是否运动量减少了?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血糖代谢;第五,您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和剂型是否有变化;第六,是否仅空腹血糖升高,如果是,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②“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较好,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③苏木杰现象,即夜间曾有低血糖而在睡眠中未发觉,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夜间多次(0:00、2:00、4:00)测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如果以上您都注意到了,需监测至少一天的血糖(7次),如果血糖仍有异常,建议到医院内分泌科找专业医生咨询。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诸葛欣)

Q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要作哪些准备?

我患糖尿病8年了,最近出现牙齿松动、疼痛等情况。我想拔掉它,请问糖尿病会对拔牙产生影响吗?拔牙前我应该作哪些准备?

重庆夏某

答: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必须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否则拔牙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且不容易控制病情。建议您在拔牙前先到医院向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让糖尿病专科医生为您调整药量,将血糖控制理想后再去口腔科拔牙。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血尿素氮值升高怎么办?

本人男性,57岁,有多年糖尿病病史,近三年来血尿素氮值一直上升,目前为13.0mmol八,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数值不再上升并恢复到正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辽宁金某

答:糖尿病史多年,三年来血尿素氮一直上升,目前达13.0mmol/L,不知道您其他方面的情况怎样?如血糖控制情况、是否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尿检是否有蛋白尿?不过,根据您提供的情况,首先应排除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改变。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可分为5期:Ⅰ期为肾脏体积增加,但无肾病症状;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Ⅳ期为糖尿病肾病期,本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大于0.5克/B),非选择性水肿及高血压;Ⅴ期为终末期,出现氮质血症和肾功能衰竭,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增高。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还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饮食控制、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治疗。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患者脸浮肿宜服用什么药?

两年前,我父亲越来越瘦,我劝他去做体检,结果发现他患了糖尿病。经人介绍,他服以用了一段时间的“苦乐康”,效果很不理想,脸都肿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苦乐康”是假药,会伤肾脏,让他停止服用!父亲停服“苦乐康”以后,改服优降糖和二甲双胍,但身体还是不见好转,脸又肿起来了,而且无精打采。请问专家,我父亲使用什么药物治疗为宜?

黑龙江叶某

答:由于你没有提供可靠的病例资料,如血糖、HbAlc、肝肾脏功能等检查结果,所以不便指导你父亲的用药。但从你的叙述看,如有面部浮肿症状,应查尿微量白蛋白等,以确定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如果肾功能有早期损害,在治疗上可以选择格列奎酮(如糖适平)及阿卡波糖控制血糖。当然,最好还是赶紧到正规医院去看糖尿病专科医生,应先查清楚是否有并发症再选择用药。

糖适平是惟一一种不以肾脏(尿液)排泄为主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它主要在肝脏内代谢,大部分经过肝胆管由粪便排出体外。除此之外,糖适平在体内吸收较完全,作用时间较短,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明显,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相对较低,引起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也较小。因此,早期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该药。

糖尿≠糖尿病 篇12

王执礼教授:

第一, 你的病情有几个特点:1、每天注射很大剂量胰岛素但血糖控制很差, 常波动在2.8到20.0mmol/L之间。2、身体消瘦, 低于你的理想体重65kg左右。3、尽管诊断糖尿病仅五年, 但已有严重心脏并发症 (心肌梗塞) , 眼底病发症 (眼底出血并已作过激光手术) 。从你的病情来看, 我基本上考虑你很可能属于糖尿病胰岛功能严重受损伤的患者, 现在很可能处于胰岛功能严重衰竭阶段, 不仅血糖波动大、难以控制, 而且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同时也可称之为“脆性糖尿病”。所谓的脆性糖尿病, 又称不稳定性糖尿病, 它具备日血糖波动大、病情不稳定、不易控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的特点, 患者多消瘦和营养不良。

脆性糖尿病诊断标准是:1、每日空腹血糖波动指数在2以上 (即餐后2小时血糖为空腹血糖2倍以上) ;2、无规律的低血糖或对影响血糖升高、降低的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血糖过高或血糖过低;3、频繁出现尿酮体;4、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对照上述标准, 你很可能属于脆性糖尿病:你每日注射70单位胰岛素 (诺和灵30R) , 血糖仍然未得到有效控制, 说明你的胰岛B细胞已处于严重损害甚至衰竭状态, 可能体内已经没有或仅有极少残存的胰岛B细胞来缓冲和调节你体内的血糖变化, 故每日血糖常无原因的波动很大而难以控制。

脆性糖尿病临床中呈现三大特点:1、对胰岛素异常敏感, 胰岛素剂量微小变化可引起血糖剧烈波动;2、即使饮食量、运动量、和胰岛素剂量稳定的状态下, 病情也极不稳定, 有时可因情绪变化而导致血糖突然升高甚至出现“低血糖——高血糖——酮症酸中毒”反复变化的很难控制的复杂病情;3、脆性糖尿病人多数消瘦、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并发症发生发展程度非常严重, 并发症与糖尿病互为因果, 增加治疗难度。你几次住院, 病情控制不理想, 这与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特殊性有关。也就是说, 糖尿病人如不能科学合理的系统的个体化治疗, 胰岛B细胞受到严重损害, 甚至衰竭, 人体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加之影响血糖波动的外界因素影响, 脆性糖尿病就会因之而发生。

第二, 在治疗上你要采取科学、系统、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实施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目的是不仅要将血糖平稳地控制, 而且要避免因糖尿病并发症而致残致死。就你的病情, 我提出如下意见:1、你要在糖尿病系统检测的基础上, 再作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 可为有效控制血糖波动提供科学的依据。动态血糖监测是一种新型持续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该系统每5分钟自动记录血糖值, 全天记录288个血糖值, 反映72小时内864个血糖值 (其精确度远远超过每天测7次血糖的常规方法) , 包括进餐、运动、用药等引起的血糖变化。医生可根据血糖变化的曲线, 发现许多常规血糖监测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使用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 可有效控制血糖波动过大。3、改善胰岛细胞微循环及全身组织微循环, 不同程度的修复及改善因糖尿病高血糖毒性损伤的胰岛及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 改善人体细胞代谢的内环境。4、采取科学的饮食和运动。5、要积极治疗并发症, 避免并发症造成的危害。你现在的情况, 并发症累及的器官多, 且症状严重, 且血糖波动大难以控制, 尤其要警惕再次发生无痛性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并发无痛性心梗概率为30%~40%, 并可因无痛心梗而猝死。

我院曾治疗这样一个典型病例:

鲁xx, 女, 40岁, 口渴、乏力、多尿、消瘦6年, 双下肢水肿一月入院治疗。患者6年前因“三多一少”诊为2型糖尿病, 不规则服用多种降糖药治疗, 血糖控制很差 (空腹常在15.0~20.0mmol/L, 餐后2小时常在25.0mmol/L左右) , 后改用胰岛素治疗, 血糖仍不能很好控制, 出现双下肢水肿、麻木, 且常出冷汗、头晕、心慌、夜间尤甚。检查:身高170cm, 体重50kg (低于理想体重15kg) , 属糖尿病消瘦型。尿糖+++;尿酮体+++;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钾3.29mmol/L, 提示低钾血症;神经电生理提示周围神经病变;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12.2 mmol/L、餐后2小时23.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4.6%。胰岛素释放试验空腹小于5UIU/ml, 提示胰岛功能衰竭。患者入院头5天内, 空腹血糖最高26.8 mmol/L, 最低10.0 mmol/L, 患者被诊为“脆性糖尿病”。治疗上, 采用我院以保护胰岛细胞为中心的综合个体化疗法。我们首先作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 根据其血糖变化曲线, 精确设定不同时间段的胰岛素剂量, 同时予以改善全身和胰岛内微循环、促进受损伤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活性, 并采取相关措施治疗并发症。患者在我院治疗四周, 每日平均血糖由18.0 mmol/L降至6.0 mmol/L。胰岛素总量从92.5u降至29.2u, 尿酮体消失, 尿糖阴性, 体重较前增加4kg (体重由入院前50kg, 增加到54kg, 且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 且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临床症状消失。

上一篇: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下一篇:动脉支架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