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糖尿病

2024-10-06

消渴/糖尿病(精选12篇)

消渴/糖尿病 篇1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己成为世界性的疾病, 成为全球健康与保健治疗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 古代中西方的书籍中均有描述“糖尿病”[1,2]。在古代中国医籍上也有一些多尿、多渴等作为重要症状的记录。“糖尿病”这一明确的病名在上世纪初有了的命名、诊断、防治[4]。其实, 在早在2000年前的医学经典书籍《黄帝内经》中已经将“消渴” (糖尿病) 作为一种病名提出[5], 中医药防治消渴 (糖尿病) 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以自然草药为主体, 针灸为辅助, 自然调治的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以肾气丸为基础方药的治疗体系[6]。

1 消渴病名的提出:春秋战国-西汉时代 (公元前475-8年)

《黄帝内经》中已提出消渴 (糖尿病) 的病名, 而在西方医学典籍《希波克拉底文集》也有所描述[7]。虽源于不同的文化, 但两者在病症描述方面均有“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的症状。《黄帝内经》提出了“消渴”或“消”病名, 并提出了“脾瘅”的次一层次的命名, 体现对“消渴”病的病情发展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思维性[8]。《黄帝内经》共中有涉及到消渴内容的达14篇, 其中有25条经文涉及到消渴名称 (包括消、渴) 、症状 (包括并发症) 、病因 (包括肥胖) 、病理 (包括阴阳病机) 、治疗 (包括针灸) 、保健 (包括护理思想) 、药物 (包括兰草) 、诊法 (包括脉

3讨论

本文中, 我们把同一度ak的值[0, 1]均匀地分成3份, 其中, [0, 0.333]为异弱相关区 (同一度为0时称为不相关) , [0.334, 0.666]为异中相关, [0.667, 1]为同强相关区 (同一度为1时称为完全同相关) 。据此可以一目了然地作出相对应的同异相关强度的定性判断, 如有必要可以作更细致的定性分区。由表2可见, 同一度研究两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排序, 也可按照区间不同进行聚类分析。

基于集对分析的同异相关分析与传统相关分析有同异之处。同是指两种方法各自依据不同的理论维度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揭示有相互联系的两组变量的相关关系;不同的是, 典型相关分析是分别在两组随机变量中选取典型变量, 并通过两组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代替原来两组为数较多的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的一种数学方法[5];而同异相关分析则依据集对理论, 把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集对, 集对中两个集合的关系建立在各个子集对—序偶的特征函数—同一度的计算上, 方法简明, 计算简便, 意义直观, 实例计算结果与文献[4]的结论基本一致, 说明其不仅可以作为高校女性亚健康证) 等[9]。并且, 其对消渴的发展进行了层次划分:即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 现在认为是糖尿病发展的3个时期[10,11]。《黄帝内经》对消渴 (糖尿病) 由轻至重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疾病过程具有一定系统性的描述。《黄帝内经》也提到了消渴病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如《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同时也提到了“消渴”具有一定的病理变化发展特点, 如严重时《素问气厥论》“饮一溲二, 死不治”。

《黄帝内经》中与消渴相关的病名共为15个, 分别为“消”、“渴”、“消瘅”、“消渴”、“肺消”、“中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消气”等, 主要病机为阴精不足、津液损耗, 主要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等, 治法养阴生津、平衡阴阳, “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 (《素问奇病论》) , 提出消渴第一方。内经所记载的中药处方, 开拓了后世用草药治疗糖尿病的先河[12]。

2 消渴 (糖尿病) 的专章:新东汉-三国时代 (9-280年)

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消渴的专章论述。张仲景明确提出消渴的专章, 并提出了9个处方。张仲景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治疗上也从三消治疗。张仲景论消渴的证治中, 提出了众多治疗糖尿病的要方, 如肾气丸、文蛤散、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猪苓汤、五苓散方、白虎加人参汤等。尤为著名的是肾

与高压力是否存在同异协同关系的研究, 也适用于其它基层卫生工作者用于类似小样本数据的处理[3]。

学校女性教职工的工作压力与亚健康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如何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 并用简明扼要的数学方法计算这种关系的程度, 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应用集对分析理论给出的理论假设和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 不失为是一种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克勤著.集对分析及其应用[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2000

[2]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不确定性理论在AI中的应用[J].智能系统

学报, 2008, 1 (2) :18-30.

[3]马伟君, 陈荣, 赵克勤.集对同一度在农民高血压高血脂体检数

据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 2009, 26 (6) :615-616.

[4]杨姗姗, 王虹, 王嵬, 等.北京某高校女性教职工亚健康状况与工

作压力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 (1) :13-16.[5]蒋知俭.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35.气丸[13]。后世医家刘完素 (1120年至1200年) 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消燥热学说, 而王肯堂 (1549年至1613年) 《证治准绳消瘅》展开论述三消, 逐渐形成中医糖尿病的“三消”理论。

3 消渴的广泛发展:隋唐-金元时代 (581-1368年)

中国消渴 (糖尿病) 的诊治发展到隋唐时代, 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尤其消渴病在诊断甜尿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 这早于西方提出糖尿病名词 (1675年) 约1000年。尤其是在《古今录验方》明确论述了消渴 (糖尿病) 的四大诊断要点, 而分为三种类型。即“一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 五脂似麸片‘甜’者;二吃食多, 不甚渴, 小便少, 似有油而数者;三渴而饮水不能多, 但腿肿, 脚先瘦小, 阴痿弱, 数小便者。”的论述。

隋唐金元时代对消渴病的治疗提出了主要的证候和治疗方药。唐代孙思邈 (581至682年) 在《备急千金要方》 (652年) 、《千金冀方》 (682年) 提出治疗消渴方药共73个方 (其中《备急千金要方》53方和《千金冀方》20方) , 所使用的药物有上百味药物, 多采用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此外, 孙思邈对消渴 (糖尿病) 的病因、病机、主要证状、诊断及治疗、甚至包括调护和保健预防等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唐至元代的医学发展中, 中医对调治消渴的理法方要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14]。除此以外, 宋代的《类证普济本事方》、《圣济总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 金代的《河间六书》、《儒门事亲》、《东垣十书》等, 元代的《丹溪心法》、《证治要诀》等都对消渴病有所论述。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 在古代常用的草药治疗消渴 (糖尿病) 中, 有人参、黄芪、白术、玄参等确实具有一定降低血糖的作用[15]。

4 糖尿病与消渴汇通:明清民国 (1368至1936年)

在此时段, 随着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不少的中医学家将西方对糖尿病的认识与中医的消渴病向对比, 试图到达汇通。如著名的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 (即西人所谓糖尿证) 方》中从中西两个方面对消渴病 (糖尿病) 的题名、理论、主方、用药、调理、医案、新闻、分析等八个方面并列阐述, 并努力汇合通而论。余云岫、司呈泉等对糖尿病和消渴结合两者的源由进行了讨论, 为以后的《古代疾病名候疏义》[16]打下了基础, 并提出糖尿病大体可以断定为古人所说的消渴病, 严格地说狭义的消渴相当于糖尿病。通过这一沟通使得对消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得到了发展, 而今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庞大的专科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17]。

《黄帝内经》曰“法于往古, 验于来今”, 我们应通过回顾历史反思当今的中医发展道路。环顾今天的科学进展, 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 所以, 我们在发扬传统中医要注重宏、微观结合地前瞻发展趋势[18]。通过上述历史的温习, 对中医药治疗消渴 (糖尿病) 或许在有某些借鉴与启示。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目前中西医虽然研究甚多, 但对其治疗方式仍然有限。从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的思想出发, 从宏观上重视预防调理[19], 同时尽量采用自然疗法等的形式,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0]。

当今科学前沿发展集中于四个组学的研究, 糖尿病作为一个复杂的遗传性疾病, 在对其的研究方向上, 需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糖尿病本质上是在基因和蛋白质层面都存在病理改变的复杂性病变。而不同于传统的还原论研究方式仅仅分析局部的几个指标, 系统生物学重点放在基因-基因, 蛋白-蛋白及基因-蛋白的相互作用上, 通过研究其相互作用, 构建疾病发生的网络机制。系统生物学这种系统观与中医传统的整体观不谋而合。而现在中医学的证候研究不少已经采用了系统生物学的方法, 使得中医学的研究有了明显的突破[21,22]。这说明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研究的结合点。通过对上述中医糖尿病的历史源流来看, 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优势在于治疗和调护, 而西医的优势在于病因病理的研究, 如果能结合二者优势必然对糖尿病的研究能取得一定的突破。反省中外糖尿病史, 提出一个问题:系统生物学观研究糖尿病, 如何将宏观的中医辨证与微观的组学结合起来, 如何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技术去构建中医消渴证候和探索中医消渴病的分子机制, 如何通过研究微观的基因, 蛋白去形成宏微观贯通系统立体网络[23], 这些都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消渴历史发展的回顾, 提出糖尿病作为一个复杂的遗传性疾病, 在对其的研究方向上, 需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 形成宏观贯通的整体, 发展和探索一种新兴的中医药糖尿病研究方法。

关键词:消渴,糖尿病,系统生物学

消渴/糖尿病 篇2

消渴解释

【意思】:中医指喝水喝得特别多,小便也特别多的病,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

消渴造句:

1、所以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

2、结论:本法简便快捷,精密度好,可用于消渴平片的质量控制。

3、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终身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4、通过络病理论,对消渴变症的病机进行探讨,为消渴变症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5、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液消渴冲剂中葛根素的含量。

6、方法:以历代文献为对象,研究、分析三焦与消渴的关系。

7、目的观察消渴平胶囊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小鼠、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家兔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8、本文通过分析了古代消渴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及病机,可以为现代中医研究该类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治疗依据。

9、消渴丸是治疗糖尿病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10、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消渴丸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渐增多。

11、为后世医家对于消渴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2、目的建立测定消渴平颗粒中格列本脲含量的方法。

13、结论:消渴康能多途径治疗糖尿病。

14、目的:观察消渴止痒方治疗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

15、结论:论治消渴当在三焦出发,并重视其整体性。

16、高血压与老年人胸痹心痛、心悸怔忡、消渴等相兼为病,在中风发病上具有协同作用,从而有更大的危险性。

17、阴虚燥热,津亏血少,不能载血循经畅行,也可导致血瘀,故气阴两虚、络脉瘀结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

18、对于消渴病早期上、中消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临床适用于湿热困脾证、胃肠结热证、燥热伤阴证。

19、目的观察中药消渴保肾汤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20、提出应重视升阳举陷法治疗消渴病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以丰富和完善中医治疗消渴病的理论体系。

21、如何更有效的运用中医药防治消渴肾病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本课题将对消渴肾病肝肾阴虚兼瘀毒证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药治疗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属于中医内科消渴病研究领域。

23、结论:本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玉液消渴冲剂质量控制。

24、文章从消渴兼证“骨痿”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方面加以研究并详细阐述。

25、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

26、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痿”、“骨痹”、“消渴”的范畴。

27、现代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

28、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发现阳虚消渴在消渴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用补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29、黄连作为中药使用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医治疗消渴常用药。

消渴/糖尿病 篇3

消渴丸的特点

在基层,消渴丸作为中国自行创新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而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所熟知。它是广州中一药业独家生产的中西药复方制剂,成分含有葛根、地黄、玉米须、黄芪、天花粉、南五味子、山药等7味中药,和西药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因其含有格列本脲,所以消渴丸降糖效果确切,其降糖作用主要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的磺脲类受体结合,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以通过胰岛外的作用,增加胰岛素对靶细胞(肝、肌肉、脂肪细胞)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临床试验证实,消渴丸还能改善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的血液流变和降低胆固醇,并且能够有效地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联合治疗的好处

当单独使用消渴丸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临床上还可以联合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a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以及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在我院多采用胰岛素与消渴丸的联合治疗方案,现将一例典型的胰岛素与消渴丸联合治疗糖尿病的病例分享如下:

某男性患者,56岁,病史3年。以典型“三多一少”病状起病,口服中药“消糖散”治疗,病情控制不理想,曾因脑梗死住院治疗,应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早晚皮下注射,一日总量在60单位,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因双下肢疼痛要求住院治疗。查体:血压160/105毫米汞柱。体重63公斤,身高171厘米,化验空腹血糖12.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13.2%,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行程,饮食控制不严格,表现倦怠无力、心悸、便秘。诊断:2型糖尿病,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案建议加大胰岛素用量,病人坚决不同意,因此给予加用口服药物治疗,因病人合并下肢动脉硬化,予消渴丸口服,一次5丸,一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同时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注射液,早餐前32单位,晚饭前28单位,对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以糖尿病饮食,适当的运动。10天后化验,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8mmol/L,因血糖控制尚未达标,调整消渴丸剂量到10丸,一日两次口服,胰岛素用量不变。一周后复查,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病人症状明显好转,倦怠无力、心悸消失,双下肢疼痛症状缓解,患者出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因此强调早期、长期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合理的综合治疗手段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并可以减少或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临床实践证明,胰岛素联合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切实的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不同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笔者希望通过临床经验的分享,使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从中受益,特别是在控制血糖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从而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

消渴丸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中任意一项: (1) 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水平≥11.1mmol/L; (3) 空腹血浆葡萄糖) 水平≥7.0mmol/L。均排除有严重心、脑、肾疾病患者, 均无感染、手术、妊娠等情况。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 观察组中男31例, 女25例, 年龄50~75 (62.1±4.87) 岁, 病程2~15 (7.4±2.32) 年。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4例, 年龄51~75 (均62.4±4.73) 岁, 病程2~15 (7.5±2.36) 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片 (国药准字H41020541, 天津正安医药) , 3次/d, 0.25g/次, 根据患者的血糖结果调整剂量, 最大剂量不超过1.5g/次。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给予消渴丸 (国药准字Z44020045, 广州中一药业) , 3次/d, 10粒/次。30d为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

1.3 疗效标准[3]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空腹血糖<7.2mmol/L, 餐后2h血糖<8.3mmol/L, 糖化血红蛋白降至正常范围4%~6%;有效:症状明显好转, 空腹血糖<8.3mmol/L, 餐后2h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在6%~7%;无效:症状无好转, 糖化血红蛋白>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下降, 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病程长, 早期症状不明显, 临床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盐酸二甲双胍具有降血糖、减肥、调脂、胰岛素增敏作用, 其可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 使葡萄糖运转能力得到提高, 减轻胰岛素抵抗, 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药物[4,5]。

消渴丸由“玉泉丸”与“消渴方”为基础方加减而成, 主要为黄芪、生地黄、天花粉、葛根、五味子、山药等成分组成, 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之功效;生地黄可滋阴补肾、清热凉血;天花粉清胃热、养胃阴、润肺燥;葛根清热生津、轻扬升散, 生津止渴;五味子甘酸益气生津, 宁心止烦渴;山药可以补脾胃, 益气养阴。诸药合用, 共奏升元气、滋真阴、固津作用, 符合糖尿病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之病机[6,7]。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天花粉所含凝素糖蛋白具有降血糖作用;五味子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降低餐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黄芪甲苷溶液可促进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和C肽分泌, 其机制可能是恢复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颗粒活性;葛根素则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8]。再者消渴丸中加入磺脲类药物优降糖, 可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 增加内生胰岛素, 抑制血浆蛋白与胰岛素的合成[9,10]。消渴丸与盐酸二甲双胍合用, 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性, 增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 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下降, 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消渴丸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 可明显降低血糖、稳定血糖,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88.

[2]王姮, 杨永年.糖尿病现代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2.

[3]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49-50.

[4]张金华, 冯玉欣, 裴薇, 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J].疑难病杂志, 2009, 8 (12) :767-768.

[5]李银忠, 李树军.消渴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12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8) :76.

[6]王宗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6) :1277-1277.

[7]张萌佳, 张洁.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 15 (7) :95.

[8]吴金环, 顾红岩, 喇孝瑾, 等.地黄与熟地黄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8) :161.

[9]李山.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 32 (2) :112-114.

消渴丸说明书 篇5

【商品名】中一牌 消渴丸

【通用名】消渴丸

【汉语拼音】XiaoKeWan

【主要成分】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

【性状】消渴丸为黑色的包衣浓缩丸。味甘、酸、微涩。

【适应症】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眠差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气阴两虚型消渴症。

【用法用量】饭后温水送服。1.25~2.5g(约5~10丸)/次,3次/日。

【药理作用】暂不明确

【药代动力学】本品经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服用后30分钟格列本脲的血药浓度开始升高,2~3小时达到高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其诱因为进餐延迟、剧烈体力活动,或药物剂量过大,以及合用一些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药物(见【注意事项】)。发生低血糖反应后,进食、饮糖水通常均可缓解。在肝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者,若剂量偏大(对成年患者的一般剂量对年老、体弱者即可能过量),则可引起严重低血糖;

2.偶见药疹;

3.偶见轻度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4.罕见脱发。

【注意事项】服用消渴丸时严禁加服降血糖化学类药物。对严重肾功能不全,少年糖尿病,酮体糖尿,妊娠期糖尿病,糖尿性昏迷等下患者不宜使用;肝炎患者慎服;个别患者偶见格列本脲所致不良反应,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禁忌】

1.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

2.Ⅰ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用;

3.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暂不明确

【儿童用药】暂不明确

【老年用药】暂不明确

【药物过量】暂不明确

【贮藏】密封

【有效期】36个月

【生产企业】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消渴/糖尿病 篇6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56—01

近年来,采用自拟消渴方联合格列齐特片治疗Ⅱ型糖尿病60例,与单独口服格列齐特片治疗30例作对照,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組织(WHO)标准;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空腹血糖≥7.8mmol/L,任何时候,血浆血糖≥11.1 mmol/L;(2)符合1980年WHO糖尿病分型标准Ⅱ型糖尿病的患者;(3)排除病例标准:①患者在用药前虽然血糖高于正常,但通过饮食控制,增加活动量等后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 mmol/L;②年龄在18岁以上或65岁以上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③不合作者(不能配合饮食控制,或不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者);④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近1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以及感染者;⑥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2一般资料

90例均为本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9岁,平均48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6个月,平均3.2年。对照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最小20岁,最大64岁,平均47岁,病程最长6.5年,最短5个月,平均3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无明显差异。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格列齐特片(化学名称1—(3—氮,杂双环[3.3.0],辛基1—3—对甲苯磺酰脲),每片含量80mg,开始用量40mg—80mg(1/2—1片),一日1—2次,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至一日80mg—240mg(1—3片),分2—3次服用,待血糖控制后,每日改服维持量。

治疗组口服格列齐特片外加服中药消渴方,消渴方组成:黄芪50g、沙参15g、麦冬15g、葛根30g、天花粉15g、枣皮15g、枸杞子20g、五味子15g、女贞子15g、苦参10g、玄参12g,若口渴甚加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2g、头煎加水500ml,煎取300ml,二煎加水300ml、煎200ml,两煎相混分三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2月。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h血糖<8.3mmol/L,24h尿糖定量<10.0g,或血糖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24h尿糖定量<25.0g,或血糖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尿糖未达上述标准。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经统计学Riddit检验(u=2.42>1.96P<0.0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消渴/糖尿病 篇7

络脉分布于表里内外, 上下左右, 遍布全身, 联络成网, 在人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医门法律》提到:“络者, 兜络之义……十二经生十二络, 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 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 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 俞多则俞小, 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 营气所主, 外廓由是出诸皮毛, 方为小络, 方为卫气所主。”

1.1 络脉的生理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络脉具有除了一般经络联系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反应症候的作用外, 从《灵枢·脉度》“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 中可以看出络脉具有渗灌血气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得知络脉具有互渗津血的作用;《素问·气穴论》中“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位, 亦以应一岁, 以溢奇邪, 以通营卫。”中则知络脉具有贯通营卫的生理作用;《灵枢·动输》中:“营卫之行也, 上下相贯, 如环之无端, ……络绝则经通, 四末解则气从合, 相输如环。”中可见络脉具有保证经气环流的作用。

1.2 络脉淤结病理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络脉是气血津液营卫贯通输布的枢纽, 且络脉分布广泛、遍布全身, 所以络脉只要遭到邪气侵袭则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 如水之流, 如日月之行不休。”络脉淤结则使机体气行不力而气机郁滞;《素问·调经论》曰:“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孙络外溢, 则络有留血。”络脉淤结则血行不畅而成血瘀;津液出入络脉内外, 赖络脉以布, 因阳气而行。若邪客络脉, 气血不行, 阳气失煦, 则津液失渗, 聚于络之内外而为患, 如《灵枢·百病始生》便有因于寒或内伤于忧愤等, 阳气不化而“汁沫迫聚不得散”及“津液涩渗, 著而不去”的论述[1], 则络脉淤结可使机体津液停滞。

所以络脉淤结主要造成气滞、血瘀、津停, 对消渴 (糖尿病) 的认识和指导具有指导意义。

2 以络脉淤结为中心辩证消渴 (糖尿病) 病因病机的研究

中医消渴与素体亏虚、情志郁结、饮食不当、失治误治等多方面关系密切。在体质、情志、饮食等单方面或多方面因素下机体伤阴、耗气、损津, 在病久虚弱的基础上, 久病入络, 络脉淤结, 气滞血瘀, 痰郁热淤相互胶结, 则出现消渴 (糖尿病) 。《临证指南医案》曰:病在气结在经, 久则血上入络。王清任亦云:“病久入络为瘀。消渴日久, 阴亏气虚, 津液亏耗, 血行不畅, 瘀血内生”。故王清任又云:“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故本病的主要病理是脉络瘀阻, 主要表现为心、脑、下肢、眼、肾等病变。临床常见口渴多饮, 头痛, 双眼视物不清, 周身乏力, 肢体麻木, 舌质紫暗、瘀点, 舌下脉络迂曲, 脉涩或结代[2]。《金匮要略》中指出:“病者如热状, 烦渴, 口干燥而渴, 其脉无热, 此为阴状, 是淤血也”。唐容川也在的《血证论发渴篇》中提到“瘀血在里则口渴, 不能载水津上升, 是以发渴, 名曰血渴, 瘀血去则不渴矣。”为消渴从络脉淤结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络脉淤结, 气血津液不能在经脉中畅行, 则表现出阴虚燥热的症状, 所以在治疗消渴时不能一味的滋阴润燥, 若与活血化瘀并行, 才能更好的治疗。许多研究者通过长期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脂等均高于正常人。并认为糖尿病有特异的细小血管症, 以及部分病人的胰腺血管有闭塞不通的病理现象等。这些病理改变使血流变慢, 影响血液变性, 与祖国医学“淤血”的病机相吻合[3]。人体络脉遍布全身, 糖尿病的淤血症状也在全身各有体现, 所以络脉淤结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3 结语

糖尿病是全身代谢性疾病, 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现代越来越多的中医重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作用, 络脉网络全身, 而全身淤血症状也始终贯穿着整个糖尿病的过程, 络脉淤结致机体脉络不通, 气血津液不能畅行, 表现出消渴症状, 所以络脉淤结理论对消渴 (糖尿病) 的探讨在中医消渴的辨治上起了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萧淑芳.络脉的古代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论文.2006:58.

[2]姚沛雨.现代消渴 (糖尿病) 辨治心悟[J].临证经验, 2012 (19) :37.

消渴/糖尿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12月糖尿病专科门诊患者178例,符合该课题研究条件的入选病例均来自江西凤凰医院和附属凤凰社区卫生服务站。1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男55例,女43例;年龄30~70岁;病程3个月~23年。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28~70岁;病程2个月~23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

全部病例西医诊断均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1992年山东明水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消渴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1)虚证:(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易自汗;舌胖有印;脉细无力。具备2项可诊断。(2)阴虚证。怕热汗多或有盗汗;手足心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脉细数。具备2项即可诊断。(2)实证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口唇舌暗、或紫暗、瘀斑、舌下脉紫怒张;肌肤甲错等。符合1项即可诊断[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1.1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者;(2)年龄18~70岁;(3)空腹血糖(FPG)7.0~13.9mmol/L;(4)愿意接受临床试验且依从性较好者;(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2)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3)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4)年龄<18岁或>70岁者;(5)依从性差,难以坚持试验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予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在内的糖尿病各项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加味消渴降糖饮,药物组成:黄芪30g,生地20g,葛根15g,花粉20g,麦冬30g,生山楂15g,丹参30g,赤芍15g,益母草30g,川芎10g,女贞子15g,鬼箭羽15g,黄精10g,每天1剂,水煎2次,混合取汁400ml,分2次温服。对照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江苏德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片30mg,批号:H20051164)30mg,早上口服,每天1次,2组疗程均为3个月。

1.6 观察指标

(1)疗效性指标:FPG、餐后2h血糖(2h PG),每4周测1次;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 A1c治疗开始及结束时各测1次。(2)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2年山东明水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消渴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1)临床缓解。(1)FPG<6.1mmol/L(110mg/dl),2h PG血糖≤8.3mmol/L(150mg/dl),Hb A1c<6%;(2)血脂正常;(3)临床症状消失;(4)生存质量上升2级以上;(5)合并症解除。(2)显效。(1)FPG<7.22mmol/L),2h PG血糖≤10.08mmol/L(180mg/dl);(2)血脂:TC<5.96mmol/L(230mg/dl),TG<1.47 mmol/L(130 mg/dl),Hb A1c<8%;(3)临床症状明显减轻;(4)生存质量提高到相应期的上限;(5)合并症显著减轻。(3)有效。(1)FPG<8.3mmol/L(150mg/dl),2h PG≤11.1mmol/L(200mg/dl);(2)血脂:TC<6.48mmol/L(250mg/dl),TG<1.7mmol/L(150mg/dl);(3)临床症状有所减轻;(4)生存质量有所提高;(5)合并症有所减轻。(4)无效。各项指标达不到上述要求标准[1]。总有效率=(临床缓解+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4%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2组FPG、2h PG、TC、TG、HDL-C、LDL-C和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PG、2h PG、TG、HDL-C和Hb A1c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h PG、TG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PG、TC、LDL-C和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2]。其病因复杂,并发症较多。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在素体阴虚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食欲过度而致病。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继而导致血瘀。虚为本,瘀为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糖尿病的发生及病理过程,则是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阴阳失调所致。在中医病名体系中,主张定位为消渴病。认为该病多火、多虚的病机[3]。因本病病程一般较长,如一味采用益气养阴之品效果有时常不理想,故笔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取得较满意的疗效[4]。加味消渴降糖饮由消渴降糖饮(黄芪、生地、葛根、花粉、麦冬、生山楂、丹参、赤芍、益母草、川芎)加女贞子、鬼箭羽、黄精等组成。方中黄芪补中益气、益气升阳,能助脾气上升,其成分黄芪多糖能使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糖逐步降低,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与罗格列酮类似,抑制胰岛细胞凋亡,减轻氧自由基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5],故重用为主药;生地滋阴凉血、补肾固精,能助肾中之阴,上潮以润肺[5,3],二药伍用可防止水谷精微从下焦漏泄,共为君药;葛根《神农本草经》载起阴气,主消渴,其中葛根素黄酮还具有降低血糖等作用;丹参活血祛瘀,女贞子滋阴补肾阴,三药伍用生津止渴,祛瘀生新,使气血流畅可提高降糖效果;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养血通络;天花粉、麦冬生津止渴,润肺养胃,共为臣药;佐以生山楂消食降脂,活血通脉,山楂伍用葛根、丹参增强降脂效果[4];鬼箭羽苦寒,活血解毒;黄精益脾补中共为佐使,助君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本方攻补兼施,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之功。熊卫红[6]报道黄芪有降糖、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及双向免疫调节功能血糖作用,黄芪多糖能降低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具有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黄芪、川芎和丹参能增加脑组织葡萄糖含量,促进葡萄糖利用,同时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7],麦冬有促进胰岛β细胞恢复,降低血糖及抗氧化作用;葛根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糖、降低血清胆固醇,丹参调节内分泌,促进胰岛素组织恢复,提高胰岛功能活动,抗凝、溶栓、降脂、改善微循环[8];女贞子中提取的女贞子素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小鼠的血糖水平及降低大鼠并发血清TG升高的作用[9];鬼箭羽水煎液具有降低血清TC,显著降低血糖的作用[10];黄精的水或乙醇提取液能显著降低血TG和TC[11]。本结果表明该方具有调整患者人体代谢功能,有较好的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及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加味消渴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脂代谢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7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消渴降糖饮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治疗前2组FPG、2hPG、TC、TG、HDL-C、LDL-C和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PG、2hPG、TC、TG、HDL-C、LDL-C和HbA1c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2hPG、TG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PG、TC、LDL-C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味消渴降糖饮能较好地调整患者人体代谢功能,降低血糖、有效改善脂代谢及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消渴/糖尿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180例糖尿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49例, 女41例, 年龄33~82岁, 平均 (54.3±1.4) 岁, 病程2~16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51例, 女39例, 年龄35~79岁, 平均 (55.2±1.9) 岁, 病程1.5~15.0年。患者均经血糖及糖耐量测定,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 空腹血糖>7.6 mmol/L,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用药前7 d停止其他一切降糖药物, 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进行血糖 (空腹、餐后2 h、糖化血红蛋白) 测定。对照组患者给予格列本脲 (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0780, 规格:2.5 mg/片) 口服, 初始剂量2.5 mg, 早餐前及午餐前各服用1次, 轻症者剂量1.25 mg, 3次/d, 三餐前服, 7 d后递增每日2.5 mg。常规用量为每日5~10 mg, 最大用量每日不超过15mg。疗程为2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消渴丸 (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0045, 规格:2.5 g/10丸) 口服, 每次5~10丸, 3次/d, 餐前温水送服, 根据血糖变化随时调节药物剂量, 疗程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变化, 每周测血糖1次并记录。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好转和血糖情况进行判定:显效:血糖恢复正常, 空腹血糖<7.1mmol/L,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有效:血糖下降, 空腹血糖7.1~8.3 mmol/L, 餐后2 h血糖11.1~12.5 mmol/L;无效:血糖无任何下降或出现并发症。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4.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2%,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

经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消渴症的成病机理主要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等, 而导致肾阴亏虚, 肺胃燥热。消渴丸是中西药复方制剂, 可滋阴清火、益气生津, 从而改善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起到降血糖作用。消渴丸的主要组成为黄芪、天花粉、生地黄、葛根、山药、五味子等, 黄芪、五味子等益气健脾敛肺、固摄肾精治阴;天花粉、葛根具有升清、清热、生津除燥热, 合用可起到升元气、滋真阴、固津的作用[3]。本次临床验证表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2%,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降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消渴丸较格列本脲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具有良好的降低、稳定血糖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减少了不良反应和低血糖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消渴丸与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80例,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90例患者给予格列本脲治疗, 观察组90例患者给予消渴丸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2%,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降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消渴丸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良好的降低、稳定血糖作用。

关键词:消渴丸,格列本脲,糖尿病

参考文献

[1]王素琴, 赵国光.消渴丸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264-264.

[2]郭加兴, 刘雅静.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的汇总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3, 9 (4) :37-39.

消渴/糖尿病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4年5月在通化市中医院脑病康复科疗区符合循经推运法治疗消渴病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20例, 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 65周岁以下;随机分为2组, 即对照组 (60例) 和治疗组 (60例) 。对照组中,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 (49.6±11.8) 岁 , 病程 (1.9±0.3) 年 ; 治疗组中 , 男36例 , 女24例 , 年龄 (49.8±12.1) 岁, 病程 (2.0±0.4) 年。

1.2诊疗标准

1.2.1病人标准纳入病历标准 :1中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ZY / T001.1-94) 确诊为消渴病的患者;2西医。根据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 (1999) 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3年龄在18周岁以上, 65周岁以下者;4近1个月内未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者;5病程在2年之内, 单纯以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者;6自愿受试,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周岁以下, 65周岁以上者;2近1个月内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者;3糖尿病病程超过2年, 随机血糖<11.1 mmol/L者;糖化血红蛋白<10%;41型糖尿病患者;5有糖尿病并发症者;6精神病或意识不清者。

1.2.3禁忌症11型糖尿病患者 ;2严重心、脑、肾等疾病患者 ;3没有行为能力的患者;4患者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过程者;5局部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

1.3研究方法

1.3.1治疗组方法经络处方 :任脉、督脉、膀胱经、肾经 、脾经、胃经、肺经;操作方法:在所选经络上循经推运手法治疗, 1次/d, 2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药物选择:广州敬修堂消渴丸。用法:口服, 一次15粒, 2次/d。

1.3.2对照组方法

药物选择 :广州敬修堂消 渴丸 ;用法 :口服 , 一次15粒 , 2 次/d。

1.4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判定标准:1临床治愈。空腹血糖<6.1mmol/L (110mg/d L) , 餐后2 h血糖≤8.3 mmol/L (150 mg/d L) ;糖基化血红蛋白<6%;临床口干、口渴、多尿症状消失;2显效。空腹血糖<7.22mmol/L) , 餐后2 h血糖≤10.08 mmol/L (180mg/d L) ;三个月后糖基化血红蛋白<8%;24 h尿糖<10 g;临床口干、口渴、多尿症状明显减轻;3有效。空腹血糖<8.3 mmol/L (150 mg/d L) ,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200mg/d L) ;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10%;临床口干、口渴、多尿症状有所减轻;24 h尿糖< 15 g;体重向标准方向有所发展;4无效。各项指标达不到上述要求标准。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6. 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采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

2结果

由表1可知,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1.7%和90.0%两组结果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结果证实, 循经推运疗法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消渴丸。

3讨论

消渴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是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三号杀手。“治未病”“早期治疗”“既病防变”尤其是发现了先兆症状或是在发病早期的治疗尤为重要。而祖国医学中医药和经络腧穴的针灸推拿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循经推运疗法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技术。选择众所周知、疗效稳定的消渴丸作为辅助治疗并对照具有可比性[l]。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20例符合纳入标准2型两组糖尿病患者分中:治疗组60例, 治愈2例、显效30例、有效22例、无效6例;对照组60例, 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32例、无效11例;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7%和90.0%, 治疗组疗效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中, 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发现循经推运法在改善临床口干、口渴、多尿症状, 降低餐后血糖方面, 具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组患者优于观察组。国内关于循经推运法的研究表明, 其对消渴病的 治疗有效率达 到90%以上, 与本次研究 结果 (90.0%) 基本相符,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和研究对象数量不同导致, 两者结果存在微小差异[3]。

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经络学原理进行了总结, 发明了循经推运法这种新的中医疗法[4]。《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 《证治准绳·消瘅》三消分类:“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古今医家都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对症施治上做了阐述[5]。无论内因外因 , 皆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 对经络腧穴的手法治疗, 能起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功效, 故引出循经推运手法治疗消渴病之研究思路。

循经推运法具有补益正气、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等作用, 可对五脏功能进行调节, 不仅可以驱散病邪, 还可以增强人体与病邪抗争的能力, 进而实现消除疾病的目的[6]。本方法操作简单 , 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 不受医疗条件和环境的限制, 可向各级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循经推运法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10月—2014年5月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 (60例) 和对照组 (60例) 。治疗组采用循经推运法配合中成药消渴丸口服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中成药消渴丸口服治疗, 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用药前后观察症状、体征、血糖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1.7%和90.0%, 两组结果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结果证实, 循经推运疗法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 循经推运法结合消渴丸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 应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渴病,循经推运法,消渴丸,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庄干竹, 赵艳, 库宇.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4 (9) :612.

[2]周潮, 李晓哲, 陶亚芹.针药并用治疗H型糖尿病11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 9 (10) :245-256.

[3]金映珊, 张照庆, 梅向华, 等.九龙降糖汤结合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 2012, 26 (16) :361-362.

[4]马兆勤, 李志新, 马建化, 等.艾段温针隔橘皮灸治疗糖尿病200例临床观察—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J].中国针灸, 2012, 10 (15) :131.

[5]李步满, 吴深涛.李东垣阴火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J].河北中医2012, 29 (5) :15.

消渴丸知识问答 篇1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并不是单纯的血糖升高问题,而是引起人体多种代谢紊乱的一组症候群,也就是我们常提起的代谢综合征。它与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着共同的致病基础。

那么,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病根儿”在哪里呢?北京协和医院著名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指出:“主要是胰岛素出了问题,其,病根儿,就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出问题血糖就会升高,进而还会导致血脂、血压等异常,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但如果糖尿病控制好了,胰岛素抵抗消除了,病友就可以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基本正常的寿命。”

具体地说,控制好糖尿病要实现”五项达标”,即体重达标、血糖达标、血脂达标、血压达标、血黏达标。假如血脂控制不好,就会“毒化”胰岛细胞,加重胰岛素抵抗。若血液黏度不达标,就会堵塞血管,堵到哪儿,哪儿就要出毛病。因此,病友只有使这五项标准达标,并驾好五驾马车,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寿命。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结合患者的病情、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就在于:

(1)纠正血糖和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减少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得了糖尿病是用中药治疗好还是西药治疗好?

很多病友得了糖尿病以后,开始是接受西药治疗,慢慢地觉得用西药得每天吃,控制得太严了,于是,有的病友就开始拿不准用西药还是用中药好了,认为西药对肝、肾有不良反应,而中药则没有。于是,迎合这一心理的所谓“不用控制饮食、不用终身服药”的虚假广告就会乘虚而入,有的病友就会抛开这些西药,去寻找”根治”糖尿病的假冒伪劣药品,其结果是“人财两空”,不但没有控制好糖尿病,还会惹一身的并发症,甚至性命不保。

实际上,对于应用西药与中药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糖尿病治疗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治疗方案和国外是一致的.我们的治疗水平跟国际也是”接轨”的,国外有的药物我们都有。应该说西药的疗效是确切的、肯定的,而中药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改善某些症状,调节机体的代谢平衡,所以我们不应否认中药,但应以西药治疗为基础。其实,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所以,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有使患者的血糖降下来,纠正代谢紊乱状态,并能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才算是好药。

消渴/糖尿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试验的患者为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的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随即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2~6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岁,病程0.5~7年不等;中药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9~6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3岁,病程1~10年不等。两组患者均排除影响因素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试验。

1.2 方法

两组患者同时进行饮食控制,对照组每餐后服用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023370),0.5 g/次 ,2次/d。中药组每餐后服用消渴丸(国药准字Z44020045),主要成分为葛根、地黄、黄芪等,服用5丸/次 ,3次/d。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 观 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变化和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1.4 疗 效 评价 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治疗糖尿病临床指导原则》疗效标准。显效: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有效: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无效: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2]。

1.5 统 计 学 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 组患者治疗前后 空腹 血糖 及 餐 后 2 h 血糖 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的变化,发现中药组患者的数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 组 患者治疗 总 有 效率

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6例,总有效率为74.29%,中药组有效人数为32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禀赋不足或情志不舒等原因导致阴津亏损,禀赋不足是指先天不足导致的脏腑阴阳失调,体质虚弱;情志不舒则是因长期或(和)过渡的精神刺激,致使气机淤滞,瘀久化火导致内燔,肺胃不生阴津。因阴津损耗而使内热生,两者相互致病,致使阴津损伤,由于阴津能载气,一旦阴津损耗,则会影响其载气功能,气血因此也亏损[3],气阴两虚而导致消渴症,也就是现代所指糖尿病。

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一直是调和阴阳调理气血,达到身体各脏器功能相对平衡的状态,故阴津亏损则养阴生津,气血亏损则补气养血。消渴丸中黄芪、南五味子益气;地黄滋阴补血;山药、葛根、天花粉、南五味子生津;玉米须利水。其药性从根本上调理因气阴两虚引起的糖尿病,从而达到致病的效果。治疗糖尿病只利用西药易产生不良反应,易引起继发性失效或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药虽然见效慢,但其调和则能很好的避免不良反应,作用持久并且有效地控制血糖,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给患者信心[4]。从该次试验中可以看出,中药组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中药消渴丸能够有效的治疗糖尿病,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利用中药从根本上改善病患体质,调节血糖血脂,其将在临床糖尿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消渴丸对于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随即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片;中药组餐后服用消渴丸。结果 中药组有效率高达91.43%,对照组有效率为74.29%,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消渴丸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有着显著疗效。

上一篇:内置数据库下一篇:3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