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转归(共6篇)
糖尿病转归 篇1
糖尿病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有报道,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3%~4%, 每年5%~8%的糖耐量减低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未实施任何干预措施的糖耐量减低者3年后糖尿病发病率高达68%[1,2]。大量研究表明,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早期医学和社会干预, 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3,4]。本研究通过早期医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干预模式,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社区健康督导教育等护理干预, 改善了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9月—2008年9月通过健康体检对某社区人群进行糖尿病前期人群筛查, 共发现糖尿病前期人数163人, 入选本研究120例, 其中年龄为25岁~83岁, 男78人, 女42人。随机将120人分成两组, 即干预组60人, 对照组60人。两组年龄、性别、家庭条件、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的有关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4]。属于正常糖代谢 (NGT) 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包括糖耐量减低 (IGT) 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 。IGT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 mmol/L~11.1 mmol/L;IFG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 mmol/L~7.0 mmol/L, 餐后2 h血糖<7.8 mmol/L。
1.3 方法
1.3.1 干预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①群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举办糖尿病防治科普知识教育讲座, 组织收看糖尿病相关录像, 对糖尿病前期的危害、诊断标准、预防治疗、康复等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针对不同层次的个体制订健康食谱和运动计划, 对个别依赖性差、不够重视者进行个别谈话教育。②社区医护人员宣教与家属参与督导相结合:重视研究对象的家属与朋友的作用, 动员他们来参与对其进行监督、鼓励。③健康督导教育与糖尿病前期人群之间的互相交流相结合:组织糖尿病前期人群之间和糖尿病前期人群与糖尿病病人之间的交流会。
1.3.2 干预内容[5]
1.3.2.1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前期综合治疗中的基础疗法, 是控制病人的代谢, 预防并发症的必要手段, 要长期坚持, 严格执行。基本原则包括5个方面。①热量平衡: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 保持理想体质量。②营养素平衡:以糖类、低脂、适量蛋白质为宜。所占总热量比例糖类占55%~65%, 脂肪占30%以下, 蛋白质占15%~20%。③矿物质和维生素平衡:提倡进食高纤维饮食, 富含纤维的食物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糖、脂代谢紊乱, 该类食物包括谷物类、豆类、藻类、绿叶蔬菜等。④低盐饮食:每天摄入食盐6 g以内。⑤食谱多样化, 选用食品交换份法, 配餐合理, 定时定量进餐。⑥选用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品。
1.3.2.2 运动指导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系指通过运动锻炼对糖尿病起到治疗作用, 一般是指长期、适量、持续性的中强度运动, 每日或每周数日进行的长期的体育锻炼。每次的运动量要适宜, 而且要达到有效 (有氧) 运动剂量, 才能降低血糖。实验证明, 运动可降低血糖、血脂、血压, 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心肺功能, 减轻体质量, 增强体能, 改善精神状态, 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指导病人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如快走、慢跑、跳健身舞、羽毛球、乒乓球、跳绳、骑车、游泳等。运动持续时间一般20 min~30 min, 运动频率每周3次~5次, 以餐后60 min~90 min运动锻炼为宜。
1.3.3 观察指标
①干预组入选时与2年后的空腹血糖 (FBS) 、餐后2 h血糖 (2 hBS) 、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CH) 、体质量 (G) 。②2年后两组病人的转归情况。
1.3.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人 (%)
3 讨论
目前认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目前还不能根治。在发生糖尿病之前有一个过渡阶段, 称为糖调节受损 (IGR) , 包括IGT和IFG, 又称为糖尿病前期。IFG是指早晨空腹血糖在5.6 mmol/L~6.9 mmol/L, IGT是指餐后2 h血糖在7.8 mmol/L~11.0 mmol/L的异常血糖状态。
糖尿病在我国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 其并发症较多, 对人体危害很大, 因此, 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防治。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 , 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但是, 完全靠糖尿病前期人群自己来做, 效果是很差的, 必须要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家属, 甚至社会来参与, 才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3,4]。为此本着这一原则, 开展了这一研究,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研究把糖尿病前期人群及其家属的宣教放在第1位, 让专业的护理人员来指导、组织, 把社会力量拉进来, 加强这些人群的自身管理和监督。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经过2年的干预, 干预组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均有所下降。两组在转归为糖尿病、NGT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总之, 社区健康督导可明显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的知识知晓率、经常锻炼率、血糖控制率及血脂控制率;社区健康督导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有重要影响, 能有效减缓IGT和IFG向糖尿病的转变, 降低各种糖尿病高危因素指标, 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 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观察社区健康督导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前期1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干预组进行社区健康督导教育, 活动方式为群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 社区医护人员宣教与家属参与督导相结合, 健康督导教育与糖尿病前期人群之间的互相交流相结合;定期组织糖尿病防治的科普知识讲座、印发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2年后, 观察这些人群的转归。[结果]两组在转归为糖尿病、正常糖代谢方面比较, 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社区健康督导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健康督导,社区
参考文献
[1]刘慧琳, 童南伟.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的区别[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6, 14 (2) :158-160.
[2]Genuth S, Alberti KG, Bennett P, et al.Follow-up report on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 2003, 26 (11) :3160-3167.
[3]Tuomilehto J, Lindstr MJ, Eriksson JG, et al.Prevention of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 style among subjects with i 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N Engl J Med, 2001, 344 (18) :1343-1350.
[4]Knowler WC, Barrett-Connor E, Fowler SE, et al.Reductionin the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life style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J].N Engl J Med, 2002, 346 (6) :393-403.
[5]刘尊永.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3.
糖尿病转归 篇2
关键词护理模式 舒适护理 先兆流产临床转归
先兆流产是指在妊娠28周前,出现有少量阴道流血或下腹痛、宫颈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尚未排出者。由于先兆流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和稽留流产,严重影响了孕妇的身心健康,特别是不孕妇女经治疗后受孕而又要流产的患者,受到的身心打击更大,严重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先兆流产孕妇更需要一些特别的、具体的护理服务理念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促进孕妇的身心康复。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6月期间,对来我院住院的166例先兆流产孕妇,采取舒适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得了较好的临床转归。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66例先兆流产孕妇,在排除染色体异常或子宫畸形所致的先兆流产病例后,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各83例。均无内科疾病及个人不良嗜好,并且经t检验,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精神状况、年龄、孕产次、职业、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临床治疗方面:两组孕妇均以保胎、抑制宫缩、止血等对症治疗为原则;②护理方面: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的方法,而观察组则采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舒适护理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孕妇的治愈率和平均住院天数进行比较。
评价指标:①治愈:孕妇症状消失,B超提示胎儿存活,出院后稳定,随访至妊娠足月。②治疗失败:孕妇发展为难免流产或临床检查提示胚胎停育。
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x±s表示。
护理
环境舒适:在视觉上,病房环境要舒适、干净、整齐、安全,在房间要摆放少量鲜花,张贴母婴温馨画报,为孕妇提供柔软、平整的床铺以及合适的枕头与被褥。在听觉上,要安宁怡静,适当播放轻音乐,把床头的呼叫器改为灯光,保持病房的安静与舒适。感觉上,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卫生间清洁无异味。尽量营造一种家庭气氛,增加生活气息,缓解孕妇的紧张和陌生情绪。对同病种的患者,要尽量安排同住一间病房,避免与引产、妊娠剧吐、化疗等病人同住一间房,以免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
生理舒适:疼痛是舒适的最常见而严重的形式,由于疼痛的感受是主观的,所以我们对孕妇的疼痛(以腹痛最为常见)表达,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查明原因,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肌肉注射黄体酮、HCG和静脉滴注安宝,是保胎患者常用的药物。因用药时间较长,局部组织易红肿、疼痛,护士在注射前要充分评估注射部位皮肤的情况,运用无痛注射技能,适当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局部皮肤瘀血、红肿、疼痛。在静脉滴注药物期间,应协助孕妇做好进食、洗漱、如厕等基础护理,防止药物外渗。孕妇在出现腹痛时,指导孕妇采取最舒适的体位,一般采取曲卧位,并握住孕妇的手或在孕妇身边,指导其放松心情,做深呼吸,以此减轻孕妇的紧张和不适感。对合并妊娠剧吐者,在其呕吐时,给予轻拍背部,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并及时清理呕吐物,让孕妇真正感受到生理上的舒适。
心理舒适:先兆流产孕妇最常见的心理状态有恐惧、烦躁、失望、羞怯等,在住院初期,因出血或患病导致焦虑与恐慌,特别是不孕妇女经治疗后受孕而出现恐慌或抑郁时,护士应用鼓励和安慰性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让保胎成功的孕妇现身说法,使孕妇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尽量让家属陪护在旁,满足孕妇安全和归属的心理需要。
排便舒适:先兆流产孕妇卧床期间易引起肠蠕动减弱,会导致便秘和尿潴留。护士应对孕妇的排泄习惯有所了解,做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指导孕妇注意饮食调配,多吃粗纤维食品和新鲜蔬菜,忌吃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多饮水等,预防便秘和尿潴留。要养成床上大小便的习惯,排便时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屏风遮挡,减少人员来回走动,使孕妇放松而利于排便。
结果
两组孕妇治愈率比较:观察组83例,治愈78例,治愈率94%,而治疗失败5例(6%);对照组83例,治愈65例,治愈率78.3%,治疗失败18例(2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观察组83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1.22天;对照组83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9±0.52天。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
通过结果分析表明,对先兆流产孕妇施行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明显地改善此病的临床转归,提高治愈率。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本组资料中观察组的结果显示来看,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在先兆流产孕妇中的应用,改善了孕妇精神和肉体上的舒适度,使孕妇能够正确配合治疗,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对孕妇提供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用各种手段减轻孕妇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不仅有利于治疗及护理的实施,而且还有利于先兆流产孕妇的临床转归,从而促进孕妇的早日康复。
磷化铝中毒的药物治疗与转归 篇3
1一般资料
查阅1996-2008年国内有关磷化铝中毒的相关文献共21篇, 涉及中毒患者285例, 其中男148例 (52%) , 女137例 (48%) 。中毒途径有口服和吸入两种, 口服者多为自杀或误服, 吸入者多为工厂、粮仓或家庭, 对磷化铝的安全防护不当造成。不论何种中毒途径, 及时发现, 及时实施有效的救治,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都非常关键, 以往的文献显示, 有78%的中毒患者能够治愈, 重度中毒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或误诊误治造成22%中毒患者死亡。 (详见表1)
2临床表现
磷化铝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 这与其中毒机制密切相关。磷化氢进入机体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而影响细胞内呼吸功能, 导致细胞代谢缺氧及功能障碍, 常因抑制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和损害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从表2可以看出, 头昏 (80%) 、恶心 (76%) 、胸闷 (57%) 、呕吐 (54%) 、头痛 (49%) 、心悸 (47%) 、低血压 (45%) 、紫绀 (42%) 、上腹部疼痛 (38.6%) 、乏力 (38.6%) 、上消化道烧灼感 (38.9%) 、呼吸困难 (38.2%) 等是磷化铝中毒的主要表现, 40%以上的中毒患者都具有上述表现。其中头昏、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是多数药物及食物中毒的主要表现, 也是造成磷化铝中毒误诊是主要因素;低血压或者是顽固性低血压是所见文献资料中磷化铝中毒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中、重度患者表现较为明显, 且对血管活性药物不敏感;有人认为磷化铝中毒以血管扩张、心肌损害从而引起低血压为主要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相对次之。多数报道认为[7]早期症状以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为主, 然后出现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其中以心及肝受损较明显。 (见表2)
3药物治疗
磷化铝中毒目前仍无特效解救剂, 其治疗原则尽快脱离中毒现场, 卧床休息, 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积极采取措施防治并发症, 对中、重度中毒患者, 尽早采取血液净化技术, 可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根据以往的文献报道, 在支持治疗中有效的药物分述如下。
3.1 细胞色素C 为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体, 作用与辅酶相似, 在酶存在的情况下, 对组织的氧化、还原有迅速的酶促作用。当组织缺氧时, 可进入细胞内起到矫正细胞呼吸与促进物质代谢作用。刘耀文和荆发成[2,3]的报道中, 大剂量细胞色素C (静滴150~300 mg/次或依病情每30 min~5 h静推30 mg) 用于救治磷化铝中毒效果明显。在1例磷化铝中毒救治成功的报道中, 细胞色素C150 mg+辅酶A100 mg Tid, 联合1, 6二磷酸果糖5.0 g Bid及胰岛素以改善代谢。有报道[1]4例磷化铝中毒者, 2例常规静脉点滴细胞色素C和二磷酸果糖, 另2例因皮试过敏未用细胞色素C, 而加强其他支持治疗, 结果4例在3~4周内均痊愈。其他相关文献较少, 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3.2 硫酸镁 镁是一种细胞保护剂, 可防止细胞内镁、钾和高能磷酸酯过度消耗, 可防止细胞内钙和钠过多, 还具有抗心律不齐的作用。磷化铝中毒急性期可出现急性心脏毒性, 可试用细胞膜稳定剂硫酸镁。
用于导泻有人[4]用50%硫酸镁溶液, 而有人认为忌用硫酸镁, 以免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加重中毒。
3.3 糖皮质激素 严重磷化铝中毒患者, 肾上腺功能受到损害, 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合乎罗辑的, 对中毒病例可增加交感神经感受器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其使用要早期、足量、短程, 根据病情轻、重、极重分别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30 mg、40~60 mg、﹥100 mg, 疗程不超过1周。也可选用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
3.4 纳洛酮 为呼吸兴奋剂, 能增加呼吸抑制中毒患者的呼吸频率, 并能使血压上升, 有低血压并呼吸抑制的中毒者较适宜。大剂量纳洛酮[8] (0.8~2.0 mg, 5~15 min, 静脉注射) 联合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 (60~100 mg/d) , 酌情使用莨菪类药物, 对呼吸麻痹、肺水肿更有效。
3.5 血管活性药物中、重度中毒者, 低血压明显且顽固, 及时选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物非常必要。但有的重度中毒者, 顽固性低血压或休克状态对多巴胺等不敏感。钱宏[4]报道的12例中毒者中, 有9例低血压者, 及时给予扩容、吸氧、血管活性药物、纠酸等措施, 最终还是有8例死亡。多巴胺或其他血管增压药需要频繁应用以对抗休克, 有些病例需要用动脉眼球增压法。
3.6 抑酸药 磷化铝刺激胃酸增多, 而胃酸又加速磷化氢的生成, 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很多种化学性中毒都会出现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严重者导致出血, 选用抑酸作用较强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有效防止此类并发症。
3.7 其他 1, 6-二磷酸果糖、三磷酸腺苷、辅酶A及维生素类的应用可防止心肌损害;胰岛素预防激素引起的血糖升高;还原型谷胱苷肽用于保护肝脏功能;肾安用于保护肾脏功能;抗生素用于防治感染的出现等。
药物治疗的效果与基础性支持治疗如洗胃、吸氧、血液净化等有直接关系, 磷化铝中毒的救治应是一系列及时合理的综合救治方案。
4转归
影响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重要有口服或吸入药物的剂量, 严重的并发症如低血压、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是否存在, 合理有效的支持治疗是影响转归的重要环节。正确及时的诊断是影响磷化铝中毒转归的关键步聚, 误诊往往延误正确救治, 错失有效救治机会[6,10], 导致中毒者死亡。
摘要:磷化铝中毒主要损害人体内的重要脏器如肝、肾、心脏和大脑。重度中毒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轻、中度中毒者, 救治及时合理, 转归较好。查阅相关国内文献21篇, 中毒患者285例, 中毒程度不深, 诊断治疗及时正确, 好转或治愈222例占总数的78%, 重度中毒或误诊造成救治延误死亡63例占总数的22%。
关键词:磷化铝,中毒,治疗,转归
参考文献
[1]付应云.磷化铝中毒6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 1995, 16 (1) :21-22.
[2]荆发成, 胡发银.大剂量细胞色素C治疗重度磷化铝中毒2例.陕西医学杂志, 1995, 24 (5) :304.
[3]刘耀文, 胡发银.大剂量细胞色素C抢救急性磷化铝中毒72例.陕西医学杂志, 1996, 25 (1) :46-47.
[4]钱宏.急性磷化铝中毒12例分析.河北中西医综合杂志, 1998, 7 (9) :1395-1396.
[5]牛玉贞.磷化铝致中毒性休克1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9, 14 (2) :78.
[6]罗晓芳, 姜开友, 马军营.三起磷化氢致人中毒及死亡事故调查分析.卫生研究, 1999, 28 (3) :131.
[7]刘建宁, 唐振豪.急性磷化氢中毒34例临床分析.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1999, 17 (3) :159-160.
[8]孙杰, 戴耀曾.急性磷化铝口服中毒14例临床分析.交通医学, 2001, 15 (6) :650-651.
[9]游励红, 周其玲.4例磷化氢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2) :100-101.
护理干预对ICU谵妄转归的影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ICU后发生谵妄的患者140例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0例, 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者、无法交流沟通者、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者。其中观察组男37例, 女33例, 年龄57~87岁, 平均年龄 (75.3±3.3) 岁;对照组男34例, 女36例, 年龄54~81岁, 平均年龄 (73.5±3.9)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社会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入院宣教, 保证室内环境的干净、舒适, 针对患者出现的情况进行随机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护理干预。 (1) 开展术前访视:对于术后需要进入ICU的患者在手术前开展术前访视, 向患者及其家属陈述进入ICU的必要性及具体情况, 减轻患者及其家属对于ICU的恐惧心理。 (2) 心理干预护理:护士通过亲切的言语和患者交流来进行心理疏导, 安抚其紧张情绪, 对于患者的要求尽量满足;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加探视次数, 保证其情感需求, 减少孤独感。 (3) 反复定向训练:针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定向训练。 (4) 促进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化:在23:00-次日5:00尽量减少护理操作, 关闭电灯, 减少噪音, 必要时减小监护仪警报音。 (5) 维护患者的自尊:在护理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躯体的暴露, 避免在患者病床前讨论病情, 尽量减少约束带的使用。
1.3 评价标准
(1) 在所有患者入住ICU前及转出当日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评分[3]。 (2) 谵妄评估:在患者转出ICU时采用CAM-ICU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不再反复发作谵妄、注意力障碍消失、思维清晰、意识清楚视为痊愈;患者仍有部分谵妄的临床表现, 但症状明显减轻视为好转;患者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视为未愈。好转率= (治愈数+好转数) /总例数×100%。 (3) 统计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对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平均入住ICU天数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住ICU前的APACHE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转出ICU时, 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均<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好转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好转率分别为88.57%和64.29%, 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71%和85.71%, 观察组好转率及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两组好转率比较, χ2=11.46, P<0.05;满意度比较, χ2=4.16, P<0.05。
3 讨论
谵妄是指人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幻觉和错觉, 主要表现为思维、注意力、记忆及睡眠周期障碍[4], ICU患者出现谵妄状态提示预后不良。ICU谵妄是指患者入住ICU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功能性障碍, 不伴器质性损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但一般认为与入住ICU后患者的孤独、恐惧心理、睡眠—觉醒周期的紊乱及应激状态有关。单纯的药物镇静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系统有序的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为了探究护理干预对ICU谵妄患者转归的影响, 笔者选取了入住我院ICU后发生谵妄的患者140例作为观察对象, 对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入住ICU天数、好转率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发现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好转率和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护理干预, 消除了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可以减轻其负面情绪, 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增加了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 通过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定向力进行训练, 同时促进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化, 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综上所述, 强化护理干预对于提高ICU谵妄患者的好转率, 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减轻患者负担,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明显优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爽, 赵溪红, 王佐岩, 等.强化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谵妄转归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4) :38-40.
[2]陈媛媛.58例ICU谵妄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 :44-45.
[3]王玲, 刘畅, 岳鹏, 等.ICU谵妄患者治疗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9) :641-643.
糖尿病转归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住院分娩的单胎延期、过期妊娠12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孕41~41+6周者82例, 孕周≥42周者44例, 以同期正常妊娠 (孕37~40+6) 156例为对照组。孕妇年龄18~41岁, 平素月经规律, 定期产前检查, 未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影响胎盘功能的疾病。
1.2 方法
孕妇入院后首先核实孕周, 产前检查了解头盆关系, 先露部高低, 宫颈Bishop氏评分[1], 胎儿估重,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如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凝血相、肝肾功能、B超检查了解胎儿发育及羊水量, 脐带、胎盘成熟度情况, 胎儿电子监护, 行无激惹试验 (NST) 或宫缩激惹试验 (OCT) , 对无胎儿窘迫, 明显头盆不称, 胎位异常等禁忌者予缩宫素引产, 各产程严密观察胎心、羊水性状及产程进展情况。
1.3 诊断标准
羊水过少的诊断标准[2]: (1) B超诊断标准:测量四个象限内最大羊水暗区深度之和即为羊水指数 (AFI) AFI≤8cm, 为羊水过少临界值, ≤5为羊水过少的绝对值。 (2) 产时或手术中极少流出。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延期妊娠组并发羊水过少12例 (占14.6%) ;羊水Ⅱ°-Ⅲ°污染11例 (占13%) ;胎儿窘迫8例 (占9.7%) :剖宫产分娩14例 (占17%) :新生儿Apgar评分≥8分者77例 (占93.9%) ;4~7分3例 (占3.6%) ;<4分者未发生。与孕37~40+6周正常对照组相对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05) 。
2.2 过期妊娠组并发羊水过少18例 (占40.9%) ;羊水Ⅱ°-Ⅲ°污染16例 (占36.3%) ;胎儿窘迫19例 (占43.1%) ;剖宫产分娩15例 (占34.1%) ;新生儿Apgar评分≥8分者36例 (占81.8%) ;4~7分7例 (占15.9%) ;<4分者1例 (占5%) 。与延期妊娠比较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延期及过期妊娠发生的原因分析患者入院时情况, 常存在胎儿较大, 骨盆狭窄, 脐带缠绕等影响胎先露衔接、下降及宫颈成熟度等因素, 积极处理可能导致难产的因素, 在发生延期妊娠时, 选择正确分娩方式, 尽量不过渡到过期妊娠, 以确保母儿安全。
3.2 过期妊娠胎盘形态学变化的研究发现[2], 过期妊娠时胎盘重量逐减, 功能逐降新生儿低评分发生率逐渐增高, 绒毛合体细胞结节增多, 细胞滋养细胞增生, 基底膜增厚, 纤维素样坏死, 血管合体细胞形成, 绒毛直径、周长、面积、胎盘床螺旋动脉管壁增厚, 并有红细胞渗入现象, 这些形态学改变均属于缺血缺氧的退行性改变, 导致胎盘供血不足, 最终使胎儿宫内缺血缺氧。
3.3 过期妊娠时羊水过少发生率大于延期妊娠, 羊水过少多见于胎盘功能减退, 因胎盘灌注量不足, 羊水形成过少, 大多数学者认为, 当过期妊娠发生时, 如合并羊水过少, 在除外胎儿畸形后, 宜选用剖宫产[3]。
3.4 过期妊娠对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延期妊娠, 过期妊娠时胎盘功能进一步退化, 胎盘组织的梗塞及纤维蛋白的沉着, 致胎盘局部无功能或功能不全, 从而使胎儿窘迫率高达43.1%, 而延期妊娠时发生率为17%, 因此在发生延期妊娠时积极处理能有效降低胎儿窘迫发生从而改善围生儿预后。
3.5 延期妊娠与过期妊娠的处理, 首先应准确核实孕周, 对月经不规则, 哺乳期受孕、末次月经记不清的孕妇, 可根据基础体温提示的排卵期推算预产期, 若排卵期后≥280d仍未分娩者为过期分娩, 或根据性交日期确定预产期, 防止对妊娠41周前引产发生医源性早产, 对宫颈成熟度低 (Bishop评分<7者) , 宜进行促宫颈成熟, 但临床应用中并没有专门促宫颈成熟的药物存在, 我们选用水囊或小剂量缩宫素促宫颈成熟, 水囊以机械性扩张宫颈为主[5], 对宫颈局部的生化变化带来的改善较少, 诱发的宫缩少, 大部分 (90%) 孕妇需要在水囊使用后静滴缩宫素使其临产, 对宫颈评分较高 (≥7) 的孕妇使用缩宫素效果比较明显, 很容易自然临产。可给于小剂量缩宫素促进宫颈成熟, 宫颈成熟度<7者, 在密切监护下破膜和行缩宫素引产, 也有学者认为[4], 对延期妊娠孕妇, 如孕周刚满41周, 宫颈条件并不成熟, 又无迫切原因需要终止妊娠, 可严密观察下等待2~3d如果达孕41+3周仍未临产者, 应促宫颈成熟, 如果出现胎儿窘迫, 羊水粪染, 短时间不能经阴道分娩者, 应行剖宫产术。本组病例显示过期妊娠时羊水过少、羊水Ⅱ°-Ⅲ°污染、新生儿低Apgar评分、胎儿窘迫、剖宫产发生率明显增加。我院本组44例过期妊娠羊水过少发生率40.9%, 羊水Ⅱ°~Ⅲ°发生率36.3%, 新生儿Apgaar评分<7分者占18%, 胎儿窘迫占43.1%, 剖宫产占34.1%。明显高于延期妊娠组, 本研究提示在发生延期妊娠时及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避免过渡到过期妊娠, 可以大大减少母婴并发症, 明显改善妊娠分娩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延期妊娠与过期妊娠的结局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单胎延期、过期妊娠1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过期妊娠组发生羊水过少、羊水Ⅱ°~Ⅲ°污染、胎儿窘迫、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低APgar评分率, 明显高于延期妊娠组及正常对照组。结论 在发生延期妊娠时胎盘功能开始逐渐降低, 应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及时终止妊娠, 减少过期妊娠的发生, 可大大降低母婴并发症, 明显改善妊娠分娩结局。
关键词:延期妊娠,过期妊娠,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8-140.
[2]尹利荣, 刘映, 马鸿达, 等.过期妊娠与延期妊娠胎盘形态学变化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7:415.
[3]朱相志, 郝亚华.关于过期妊娠处理的商榷[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7, 3 (2) :107.
[4]李培莉.延期妊娠的妊娠结局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6 (1) :97-99.
糖尿病转归 篇6
空腹血糖受损 (IFG) 是指空腹静脉血浆糖≥6.1 mmol/L~<7.0 mmol/L, 是处于正常与糖尿病血糖水平间的时期, 此时期中的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 但尚未达目前划定的糖尿病诊断水平, 称之为糖调节受损期 (IGR) 。 目前, 将此期看作任何类型糖尿病均可能经过的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者的移行阶段, 因此, 可将此时期称之为糖尿病前期。 此期的血糖水平及所伴其他代谢异常, 已对器官组织造成损害, 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1]。
糖调节受损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若血糖控制不力, 则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 若控制得当, 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减轻糖尿病疾病负担。 本研究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连续观察3 年多时间, 分析其血糖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 为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上海市闸北区9 个街道中随机选择2 个街道, 并对其中5 年内不拆、 不动迁的常住人口, 采取整群随机分组的方法, 确定入选的居委和楼组。 在参加筛查的人群中, 选择年龄≥40 岁、 空腹血糖损害FPG>6.1~7.0 mmol / L者纳入本次研究, 共253 人。 对该部分人群自2009 年-2012 年, 每约年时间重复观测并记录其血糖值、 血脂、 血压变化情况, 迄今共3 次。
1.2 方法
调查工作在闸北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 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 所有调查测量及检查均在两周内完成。 (1) 体格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均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 应用标准技术方法进行血压及人体测量。 (2) 实验室检查:所有受试者均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样, 检测空腹血糖 (FPG)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等生化指标。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于采血后2小时之内测定完毕。血清TC、TG采用酶法测定, HDL-C、LDL采用直接法测定。参加本次调查的对象在调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3) 问卷调查:2012年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现病史、疾病史、生活方式及对糖尿病的认知等。采用统一的标准化调查问卷,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询问填表;第三次测量时通过问卷了解其上述情况。IFG标准:依据1999年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 (FPG) <6.1 mmol/L为正常糖耐量 (NGT) , FPG>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IFG) 。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例数、 百分数表示。前后对照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软件完成,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253 人, 其中男性97 人, 占38.3%, 女性156 人, 占61.7% 。 年龄均数 (66.81±10.41) 岁, 其中41~ 、51~、 61~、 71~、 81~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3.6%、 26.1%、37.5%、 19.8%和13.0%。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 大学本科比例分别为27.8% 、 40.3% 、25.0%、 3.2%和3.6%。 从事职业中离退休者占85.8%。
2.2 空腹血糖变化情况
连续3 次观测血糖值分别为FPG1、 FPG2 和FPG3, 从FPG升高的人数看, FPG2 升高≥7.0 mmol/L的有36.76% (93/253) 人。 FPG3 升高≥7.0 mmol/L的有61 人, 占24.11% (61/253) 人, 两次测量均≥7.0 mmol/L的有35 人, 占13.83%。从2012 年问卷调查得知, 在2011-2012 年期间被确诊为糖耐病的有20 人, 占7.91%。
从FPG降低的人数看, 以FPG1 为基数, FPG2 中有128 人血糖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占50.59% , 其中FPG2 <6.1 mmol/L的有38.74% (98 人/253 人) 。 FPG3 有8人血糖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占35.18% (89 人/253人) , 其中FPG3<6.1 mmol/L的有66 人, 占26.09% (66 人253 人) 。 可见与第一次相比, 后两次FPG均有所升高, 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3 影响因素分析
对FPG1、 FPG2、 FPG3 及D1 (D1=FPG2- FPG1) 、 D (D2=FPG3- FPG1) 、 D3 (D3=FPG3- FPG2) 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因素包括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业、 婚姻状况。 对FPG3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包括是否确诊高血压病、 是否确诊高血脂、 有无糖尿病家族史、 吸烟、 饮酒、 口味、 体力活动、 睡眠质量、 坐卧时间、 腰围、 臀围、 收缩压、 舒张压、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其中FPG3 与职业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F=2.15, P<0.05) 。 结果还发现糖尿病家族史 (P=0.08) 、 坐卧时间 (P=0.07) 、 腰围 (P=0.087) 、 臀围 (P=0.075) 、 甘油三酯 (P=0.083) 这几个变量P值在0.05~0.1。
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应变量为FPG, 自变量为收缩压、 舒张压、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采用stepwise方法, 结果显示甘油三脂3、 收缩压2 分别进入方程 (P<0.05) , 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易患糖尿病, 但血糖目前还正常的人群, 如果不注意, 血糖就会一定程度地升高, 进人血糖增高阶段, 最终转变成糖尿病[4]。 据调查, 糖尿病高危人群中, 每年有10%~20%的人自然转归为糖尿病患者。 本次研究中, 有近8 %的人在两年内由IFG转归为糖尿病患者。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研究对象中75.9%的人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 超过70%的居民了解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并发症及危害, 对糖尿病有较高认知水平。 分析同时发现, 部分人群血糖有不同程度下降, 究其原因是在第一次测量结束后, 专业医务人员曾告知其为高危人群, 有转化为糖尿病的较高风险, 估计该部分人群能够在饮食、 运动、 作息等方面加以注意,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在控制血糖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发现血压、 血脂对空腹血糖确有影响, 与以往研究一致[2,3]。 单因素分析显示职业为空腹血糖的影响因素, 未发现空腹血糖与年龄[3,4]、 性别[3,4]等因素相关;同时发现糖尿病家族史、 坐卧时间、 腰围、 臀围等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这其中糖尿病家族史[5]、 肥胖[2]等因素在其他研究中有的已得到验证。
由于以往研究分析的对象多是自然人群, 其空腹血糖分布可以是正常、 高危及糖尿病; 而本次入选对象均为空腹血糖受损 (IFG) 人群, 因而其结果提示的影响因素可能与以往的研究存在差异。 而坐卧时间作为一个新的影响因素出现, 提示活动量少与空腹血糖水平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 使得自变量个数受限, 因而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难以一次性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有研究证明华人糖尿病前期转化成糖尿病的危险居世界前列, 高达10%, 是世界平均值的2 倍。 早期发现IFG人群, 并采取适当措施干预, 能够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降低发病率, 减轻糖尿病带来的沉重负担, 因而, 对IFG人群加以关注并进行干预很有必要。 对IFG人群三年间连续观测, 与第一次测量相比, 后两次总体上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所上升, 部分IFG人群转归为糖尿病患者。 甘油三酯、 收缩压、职业对IFG人群的空腹血糖水平有影响。
参考文献
[1]曹丹, 王志宏, 张丽等.乌鲁木齐市汉族居民空腹血糖水平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9) :976-979.
[2]李顺平, 李咏梅, 陈春辉, 等.济南铁路工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的横断面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 (4) :420-421.
[3]罗飞宏, 沈水仙, 支涤静.超重肥胖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 (5) :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