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眼病

2024-10-18

治疗糖尿病眼病(精选11篇)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合并糖尿病的毒性甲状腺肿患者内分泌眼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毒性甲状腺肿患者8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联合应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和环磷酰胺治疗, 患者的各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体征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临床治疗有效率达87.5%。结论 联合应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和环磷酰胺治疗毒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内分泌眼病疗效较好, 治疗中应积极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血糖水平, 并密切检测患者的各项体征及实验室指标, 可有效缓解病症。

关键词:糖尿病,毒性甲状腺肿,内分泌丙眼病

毒性甲状腺肿是临床中常见病症之一, 常伴有内分泌病眼, 如治疗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失明[1]。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毒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内分泌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毒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内分泌眼病患者8例, 其中, 男2例, 女6例;年龄在22~65岁之间, 平均为 (35.3±6.1) 岁;糖尿病病史在5~40年之间, 平均为 (17.2±4.2) 年;毒性甲状腺肿病史在2~7年之间, 平均为 (3.1±0.4) 年。其中, 6例为1型糖尿病, 2例为2型糖尿病。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痛、眼球突出、复视、流泪、眼部疲劳、斜视等。其中, 1例患者发生增生性的视网膜病变、突然失明或者视神经萎缩。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予以口服甲氰咪唑进行治疗, 10mg/d, 交替外用红霉素眼膏以及人工泪液, 并在双眼避光的情况下予以常规眼部处理, 采用布美他尼以及螺内酯利尿以减轻水肿。同时, 检查患者的眶部CT, 除外眶内占位病变。检查患者的甲功TSH上升, 减轻甲氰咪唑的用量至5mg/d。治疗过程中, 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血常规, 检查结果显示均正常。患者予以甲强龙冲击治疗, 480mg/d, 连续治疗3d。然后, 采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 0.2g/d, 连续治疗3d。由于甲强龙冲击治疗会影响患者的血糖,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胰岛素泵进行血糖控制。每隔4周进行1次上述治疗, 4次为总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价临床疗效, 痊愈:复视、眼痛、斜视症状、眼球突出、眼易疲劳等症状消失, 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等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实验室指标及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以痊愈和显效为治疗总有效率[2]。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 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束治疗后, 患者的各项症状显著减轻, 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所好转, 1例突然失明患者的视力逐渐恢复。详见表1。

3 讨论

内分泌病眼是一种气管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严重危及患者视力, 并且可导致外貌损伤, 属于临床浸润性凸眼, 又可以称为Graves眼病、恶性突眼症、甲状腺眼病。内分泌眼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眼部特异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突眼、眼睑回缩等, 常伴有眶内软组织增生、肿胀以及眼肌显著病变等, 患者的活动受限等[4]。患者的眼内存在异物感, 伴有畏光、肿胀、复视、流泪、斜视、视力下降等, 甚至可能导致眼球固定或者眼睑闭合不全等, 更甚者还可能导致失明。目前治疗内分泌眼病的方法有眶部小剂量X线照射治疗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前者的临床疗效较差, 糖皮质激素的疗效较好, 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毒性甲状腺肿患者而言, 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容易影响患者的糖代谢, 可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而增加糖尿排出量, 还将影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等的作用, 从而导致毒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眼病的治疗难度加大[3,4,5]。

据相关研究表明, 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戒烟酒是内分泌眼病的基础性治疗, 配合局部治疗方法, 如佩戴有色眼镜、于夜间遮盖结膜、应用人工泪液等局部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研究证实, 静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内分泌眼病, 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毒性甲状腺内分泌眼病患者而言, 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血糖影响较大, 治疗过程中需以糖尿病的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代偿为基本条件, 治疗较为复杂[7]。对于轻度内分泌眼病患者而言, 通常采用局部治疗以及控制甲状腺为主。对于中、重度患者则应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药物或者外科手术等进行强化治疗, 与此同时, 还应积极地调整甲状腺功能, 以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

临床研究证实, 甲强龙冲击治疗可有效缓解内分泌眼病的各项症状, 联合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甲强龙是一种肾上腺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 同时也属于一种免疫抑制剂, 在应用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其不良反应, 甲强龙的最大应用剂量应在8g以下。治疗过程中, 应密切关注对于血钾、肝功能、血压、血糖、消化性溃疡、尿路感染以及青光眼等的影响。环磷酰胺是目前常采用的免疫抑制剂中药效最强的一种, 对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的干扰作用, 且具有直接性的抗炎作用。但在用药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患者的血常规、血尿酸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同时, 嘱患者适量补钙, 以防止发生骨质疏松[8]。本研究联合应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和环磷酰胺治疗毒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内分泌眼病, 在治疗过程中以胰岛素泵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血糖值以及血压值基本维持正常状态, 结束治疗后, 患者的复视、眼痛、斜视症状、眼球突出、眼易疲劳等症状消失得到明显的改善, 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等指标均恢复正常, 治疗有效率达87.5%。

糖尿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均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加剧, 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进而引发眼部疾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毒性甲状腺肿患者而言, 在治疗内分泌眼病时, 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处理, 通过多科合作, 使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尽快恢复正常, 并控制血糖水平, 安全、合理地应用免疫抑制剂, 方可取得满意疗效。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 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侯英, 杜馥曼, 滕海坤, 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患者瘦素水平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 21 (1) :13-15.

[2]Kahara T, Shimizu A, Uchiyama A, et al.Toxic multinodular goiter with low radioactive iodine uptake.[J].Internal medicine, 2011, 50 (16) :1709-1714.

[3]彭伟, 陈卫东, 齐静, 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眼病的CT特征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16 (2) :109-110.

[4]Lendorf ME, Rasmussen AK, Fledelius H, et al.Cardiovascular a nd cerebrovascula r events i n temporal relat ionsh ip to intravenous glucocorticoid puls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ndocrine ophthalmopathy.[J].Thyroid, 2009, 19 (12) :1431-1432.

[5]Olivari N.Endocrine ophthalmopathy:surgical treatment[J].HNO, 2010, 58 (1) :8-14.

[6]Rendina D, DeFilippo G., Mossetti G,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multinodular non-toxic goiter in an inpatient population from a geographic area with moderate iodine deficiency[J].J Endocrinol Invest, 2012, 35 (4) :407-412.

[7]魏炜, 汪靖园, 赵巧玲, 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股动脉的内皮功能[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10) :1478-1481.

[8]Padmanabhan H.Radioiodine Therapy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Recombinant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 in Toxic Multinodular Goiter With Low Radioactive Iodine Uptake[J].Endocrinol, 2010, 20 (5) :208-210.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2

2、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冷敷的方法来配合,这种方法可以短时间之内进行治疗的效果,且可以帮助眼部进行消肿,从而达到其退红的目地,而有的患者眼部是有炎症的,不可以采用热敷的方法,会造成加速血液循环的目,也会加重此症的。

3、平常时眼部注意避光或避热,因为此症会造成患者有一些刺激后,形成流泪的症状的产生,也是造成眼部的不适症状,而出入室外的话,建议佩戴太阳镜,并携带护目镜的方法,也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的方法,并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来进行。

糖尿病眼病的防治 篇3

这样的病例在眼科经常可以碰到。人们似乎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视力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往往不把早期的视力下降当一回事,直到视力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才去就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且,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并不完全,认为糖尿病的问题就是高血糖的问题。其实不然,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对全身血管都有影响,可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纤维化并最终引起器官功能的障碍。对眼睛而言,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其中以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最为常见。

既然糖尿病眼病是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治呢?

第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基础疾病。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应该严格控制血糖。严格的血糖控制不仅可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也能够控制其发展,使其长时间地停留在较轻的程度。

如若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亦应积极治疗其原发病。一般认为,高血压、高血脂都可以加重血管的损害,进一步减少组织的血供,加重组织的缺氧,所以糖尿病患者对血压、血脂的控制对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饮食。糖尿病患者必须戒烟戒酒;适当锻炼,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脑力劳动者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阅读、使用电脑等造成的视疲劳,从而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饮食要清淡,多吃有利于减轻糖尿病视网膜损害的食物,如鱼、虾等水产类,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类,新鲜蔬菜和一些水果;适当补充玉米、小米等杂粮;少吃辛辣、刺激和高脂肪的食品,这些食物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负担,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第三,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眼科随访。所谓的“定期随访”是指,无论糖尿病患者是否已经有眼科症状,都应该定期到眼科就诊。相对于糖尿病性白内障而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更隐匿。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往往并不减退,但是已经出现了眼底微血管瘤和小的出血,所以患者常常因為没有自觉症状而忽视这一疾病,然而一旦出现视物模糊症状,眼底可能已经有出血、渗出等病变,如若此时仍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则可能造成难逆性的视功能减退。

一般建议没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6~12个月做一次眼科检查,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每1~3个月做1次检查,而具有重度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则应每月检查1~2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视力长期稳定。检查内容一般包括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压检查、屈光检查和散瞳眼底检查,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电生理检查。通过这些眼科检查,可以了解病情发展的阶段,并由此制订和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则相对复杂。根据病情发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无明显视网膜病变者,眼底无异常,不需治疗,但应定期观察眼底。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眼底仅见微动脉瘤,可以药物保守治疗,服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抗氧化剂及维生素类。中、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除了服用上述药以外,还需要进行眼底激光治疗,以防止大规模的眼底出血。对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玻璃体没有或较少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刻接受眼底激光治疗,以防止大规模的眼底出血;对于玻璃体出血较多或已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应考虑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挽救一定的视力。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4

三级预防有被应用于学生伤害预防、肥胖防控等方面的文献报道[5,7]。笔者从学生健康、眼保健的角度,提出对糖尿病、糖网病、近视眼、近视眼病的预防策略,分别涵盖了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除外各方面的措施,时间窗口很重要,也就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手预防,如果能把握好相关预防策略以及时间窗口,这4种健康问题都是可防可控的。而且,这4种健康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通常地,发生了糖尿病,就有可能发生糖网病;发生了近视眼,就有可能发生近视眼病。而糖尿病、近视眼的预防又有相通之处,都是现代病,都病因复杂、防制困难[6、8-9],都属于行为问题[6、10],都需要从儿童期甚至生命早期就要着手[8],而且,三级预防都开展得不够深入[8,9,10]。

1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较之西方人,亚洲人群对糖尿病有更高的遗传易感性,而且具有发病年龄早和并发症更严重的特点[11]。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排序,病种前六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白内障、胃肠炎和糖尿病[8]。

通过体检来发现糖尿病属于二级预防。发现患了糖尿病已经晚了,最好的策略是采取一级预防,防止患上糖尿病[9]。

何时开始预防?儿童肥胖危害很大,相当多患儿把肥胖带入成年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肿瘤的提前发生,被称为“轨迹现象”[7,8,9,10,11,12]。因此,至少要从儿童期就要开始,是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13]。通过营养卫生宣传,防控学生肥胖,就为防控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奠定了健康基础[7,8,9,10,11,12,13]。研究表明,生命早期的经历、环境、营养和发育状况与成年期疾病相关,成年期疾病的预防应从生命早期开始[7]。而中国对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都有待于深入开展[10]。

肥胖与糖尿病关联密切[14]。体重指数(BMl)正常者(低于25kg/m2),糖尿病患病率为2.47%;超重者(BMl在25kg/m2~27kg/m2之间),患病率增至5.87%;肥胖者(BMl超过27kg/m2),患病率增至8.48%[15]。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研究表明,BMI≥24kg/m2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16]。

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似[15]。根据全国糖尿病协作组的调查,成人糖尿病患病率 (通常指20岁以上),1979年仅为0.67%,1997年增加到5.89%[15]。1997年,大连市城市为10.1%,农村为8.2%,男性为8.6%,女性为9.6%[15]。上海市糖尿病患病率,1980年为1.01%,2002年为8.6%,2009年,35~74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粗率已经达到15.6%[11]。

对于糖尿病,防控其并发症的发生属于三级预防。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会发生多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17,18,19]。上海于2009年的调查表明,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分别高达21.3%、30.3%、27.2%和10.7%[11]。

美国2004年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大约有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有严重视力丧失。美国在2009年有2 000万糖尿病患者,每年约有2.4万患者因糖网病致盲[20]。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糖网病患病率已经非常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21]。目前中国糖网病致盲约占致盲人群的7.7%。上海市2008年的多项调查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糖网病的患病率为20%[21,22,23],而且在不断增加[23]。

2 糖网病的三级预防

大部分糖网病起初为“非增殖性”,眼底表现为静脉扩张、静脉串珠样改变、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水肿及硬性渗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和棉絮斑,病变没有突破内界膜,继续发展即为“增殖性”,以新生血管形成、神经胶质增生及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牵拉为特点。毛细血管渗漏,引起黄斑水肿,是糖尿病病人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17]。

通过健康检查来发现糖网病属于二级预防。美国糖尿病协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眼科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必须散瞳检查一次眼底[20,24]。中国学者建议糖尿病一旦确诊,应及时发放糖尿病诊治指南,并推荐到眼科医生接受糖网病健康教育[20]。研究者认为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17],提倡糖尿病诊断确立时就进行眼部检查[17]。

一旦发现患了糖网病就比较迟了,积极的策略还是采取一级预防(糖网病的一级预防与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相衔接),以防控糖网病的发生与发展。第一,最重要之处为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良,糖网病发展迅速且严重程度增加[17,19,22]。然而,有调查表明糖尿病病人诊断时即有15%患有糖网病[17]。而且,有研究者认为即使血糖得到控制也不能完全阻止糖网病发展[19,25],机制是存在“代谢记忆”现象,即糖尿病发病时,早期的高血糖环境被眼、心、肾等靶器官记忆,即使血糖得到控制,糖网病等慢性并发症仍然会发生,且难以逆转[19]。可见,预防糖尿病发生非常重要,要从源头上开展一级预防。第二,推迟患上糖尿病,对于防控糖网病也是一级预防[18]。糖网病大多于糖尿病病程10年后开始发生[17]。与病程短于5年者的相比,当病程超过10年,患糖网病的危险增加393倍[22]。第三,对于糖网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也是一级预防。高血脂与糖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7,22]。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合并高血压[15],高血压患者约有20%合并糖尿病[15],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危险是非高血压人群的2.217倍[26]。与无高血压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更易发生糖网病,而且更严重。血压增高可影响视网膜血流,导致视网膜高灌注状态,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致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引起血栓的形成,从而造成组织的缺氧及新生血管的产生[22]。

发生糖网病后,需要采取三级预防以保存视力,包括适时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和玻璃体手术治疗[17],也有一些关于Ranibizumab、曲安奈德和非诺贝特等药物的研究进展报道,但效果不理想,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7,28]。当发现视力下降时,对于糖网病已经很迟了,因此,除外要认真采取一级预防措施,糖尿病还要定期进行糖网病筛查,尤其是病程10年以上的,这是二级预防。目前,严重的糖网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以延缓其进展至关重要,可以为绝大多数患者保存有用的视力[18,22,23]。糖网病患者一旦病变发展到增殖期,手术难度大、费用贵,常需两次甚至多次手术,患者经济负担重,精神压力大,而且,治疗效果很差,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仍发生不可避免的失明[20]。而早期筛查和治疗费用较低,治疗效果较好,患者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即可避免失明[20]。可见,糖网病的二级预防很重要。

3 近视眼的三级预防

对于近视眼,配戴眼镜属于三级预防;通过体检来发现近视眼仅属于二级预防。由于近视眼逆转比较困难,采取二级预防将陷入被动境地[8]。一经发现患了近视眼,就麻烦了。最好的策略还是采取一级预防,防止患上近视眼[29]。在此,提出以下要点。

近视眼日趋低龄化,城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有约50%视力低于5.0[30,31]。必须把防控关口提到小学入学以前。作为6岁以下儿童的家长,至少要做到两点。(1)电视的控制。电脑、手机、游戏机和Ipad等,对于6岁以前孩子眼睛发育的影响比电视还要大得多,更需要加以控制[29]。美国儿科学会2001年推出一项健康指南,规定儿童青少年每日屏幕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加拿大2002年也推出一项限制措施,希望儿童青少年通过逐渐减少的方式最终达到每日屏幕时间不多于1.5小时[32]。(2)户外活动[33,34]。在德国举行的第13届国际近视眼大会(2010年)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肯定了户外活动对视力的保护作用[34,35]。动物试验表明,增加户外光照,可以抑制眼轴延长[34,3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同为华裔6~7岁儿童,悉尼的近视率明显低于新加坡,分别为3.3%和29.1%;悉尼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多,达到14小时,而新加坡只有3小时[33]。也有调查证实户外活动时间越长眼轴越短[36]。可能机制包括:⑴光照诱导视网膜上多巴胺的释放[33,35]。⑵维生素D的合成也被注意[33,35],可能通过影响视黄醛来调节眼睛发育。⑶UV光的作用也被探讨之中。户外光线包含了200~700nm的光谱,包含紫外线;而室内照明仅含400~700nm,不含紫外线。有研究者提出紫外线照射可通过硬化胶原蛋白抑制巩膜重塑,阻遏眼轴延长[34]。关于户外活动,笔者补充提示几点:室内活动不等同于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对于孩子的健康有全面影响;运动与伤害的关系要处理好,伤害也可以预防;而户外活动对皮肤与眼睛有一定伤害[33],需要考虑防护。

4 近视眼病的三级预防

所谓“近视眼病”是指由于近视眼而导致的眼病[37,38],比如,视网膜脱离[37,39]。笔者认为,近视眼不可怕,但发生近视眼后,不能自暴自弃、掉以轻心,不能任由其发展;要积极预防近视眼病[38,40]。当发展到高度近视,发生近视眼病的可能性大增,尤其是在中年以后[4,40]。香港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眼轴长度超过26.5mm的高度近视,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几率大增[41]。韩国最近的普查表明,高中学生的近视率超过90%,高度近视(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已经超过20%[38]。

糖尿病眼病防治8大注意 篇5

糖尿病眼部病变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防是最重要的一環,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防治糖尿病眼病要注意以下8大事项:

一、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观察发现,80%以上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在20年后会发生视网膜病变,而控制良好的患者只有10%左右出现视网膜病变,差别巨大。

二、控制血压

有人曾研究过两组糖尿病患者,一组是高血压患者,一组是正常血压患者,观察血压对眼底病变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血压组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后者高34%。有些患者血压控制不好,虽暂时没有任何反应,但如果长此以往,10年后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几率非常大,严重者还会导致失明。

三、调控血脂

当患者有严重血脂异常时,血液中含有大量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可使视网膜血管颜色变淡而近乳白色。这些脂蛋白有可能进一步从毛细血管中渗出,这就是视网膜脂质渗出,在视网膜上呈现出黄色斑片。如果脂质渗出侵犯到黄斑则可严重影响视力。

另外,血脂异常引起的视网膜静脉血栓,后果非常严重,且不易被及早发现。发生于眼睛内的血栓可以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中央静脉阻塞可表现为视盘周围环状出血和渗出,以及视网膜静脉扩张,可引起视力严重下降,严重者双目失明。

四、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发病5年后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则应从发现糖尿病起,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患者一旦发生眼部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患者必须戒烟,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和高脂肪的食品,适当锻炼,但避免剧烈运动。脑力劳动者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阅读、使用电脑等造成的视疲劳。

许多人都需要使用电脑工作,最近几年,干眼症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干眼症。

调查发现,干眼症在IT行业、文字工作者中发生率高达70%以上。长时间使用电脑、看电视、所戴眼镜不合适都易造成用眼疲劳,从而引起干眼症。

六、与电脑和平共处

自我调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电脑一段时间后,做5分钟眨眼运动,可以改善睫状肌的调节作用;或者再做做眼部按摩,可以明显改善视疲劳状态。

被动调节:还可以选用一些小的按摩眼睛的仪器,这些仪器大部分是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设计的,通过刺激、按摩穴位、经络,可改善视疲劳。

七、饮食或者药膳调理

中医讲“药食同源”,可以利用一些食物来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视疲劳状态。

糖尿病患者可以泡菊花茶,加枸杞、决明子,可滋阴、养肝、明目。每天热水冲泡2次代茶饮,早上、下午各1杯。在水温不很烫的时候,让眼睛靠近杯口,用热气熏眼,茶稍凉之后喝掉,这样,1次代茶饮起到2次保护眼睛的作用,内外兼用。

八、外出时的防护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出现低血糖症状的糖尿病眼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 (56.8±1.4) 岁;糖尿病病史1~16年, 平均病史 (5.7±1.4) 岁;血压水平异常时间1~13 h, 平均血压异常时间 (4.3±0.6) 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 (56.6±1.5) 岁;糖尿病病史1~17年, 平均病史 (5.8±1.3) 岁;血压水平异常时间1~12 h, 平均血压异常时间 (4.2±0.7) h。两组患者上述四项自然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 主要措施: (1) 科学健康教育; (2) 加强胰岛素治疗; (3) 合理安排控制饮食; (4) 加强病房巡视观察病情变化; (5) 加强糖尿病低血糖的识别能力; (6)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复常时间、眼病症状表现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糖尿病护理服务满意度、治疗后低血糖症状复发率、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糖尿病症状表现基本消失, 眼病症状彻底消失, 血压水平完全恢复正常;有效:糖尿病症状表现明显减轻, 眼病症状和视力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 血糖水平的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糖尿病症状表现没有减轻, 眼病症状和视力水平均没有任何改善, 血糖水平的改善幅度没有达到50%, 或病情严重发展[2]。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并进行t检验,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0.05, 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复常时间、眼病症状表现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

对照组经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后 (5.47±1.32) d患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护理后 (8.46±1.55) d眼病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15.32±2.57) d;观察组经针对性病护理后 (2.79±0.53) d患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护理后 (5.26±1.28) d眼病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9.76±2.31) d。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复常时间、眼病症状表现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糖尿病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治疗后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情况

对照组患者中有39例对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模式感到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84.8%;观察组患者中有45例对针对性护理模式感到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7.8%。治疗后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低血糖症状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15.2%;治疗后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低血糖症状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2.2%。两组患者糖尿病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治疗后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情况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后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71.7%;观察组经针对性护理后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1.3%。两组患者该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会对患者分布在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的大血管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分布在视网膜及肾小球等部位的小血管产生影响, 使微血管发生相应的病理学变化, 而患者出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 该类症状表现实际上并非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的, 而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病变通常与遗传、高血压、脂代谢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该病会进一步并发各种临床症状表现, 糖尿病眼病便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和相关管理, 使医护人员对低血糖的正确认识不断提高, 并对患者用药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以使其临床发生率降低[2]。

参考文献

[1]林小红, 吕丽雪, 叶雪萍, 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18-20.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7

关键词:综合护理,糖尿病眼病,低血糖,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使得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糖尿病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糖尿病眼病作为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经常出现烦躁、虚弱以及出汗等低血糖症状,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可能危机患者的生命。该研究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对综合护理在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来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参与该研究治疗, 把10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治疗组50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27例, 年龄在28~7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5岁, 病程在2个月~3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2.1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在31~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4.6岁, 病程在3个月~4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2.4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对该研究治疗的结果造成影响。

1.2 治 疗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

实验组50例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进行辅助治疗, 主要包括普通护理、紧急护理和药物护理。

1.2.1普通护理医院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 , 采用电脑血糖仪按时检查患者的血糖状态, 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温情况、脉搏跳动情况以及患者的血压变化值, 预防患者发生低血糖状况[2]。

1.2.2紧急护理如果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情况 , 患者可以吃东西, 则要求患者增加糖类食物的摄取量, 如果患者不能吃东西, 则应紧急注射葡萄糖, 每次注射20~40 m L左右, 对于没有意识的患者应进行吸氧治疗, 提高患者肺泡内氧分压, 纠正患者血液的缺氧状态,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3]。

1.2.3药物护理患者住院期间 , 护理人员应准时适量的为患者注射胰岛素, 注射结束后要求患者立即进食, 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预防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状。

1.3 统 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用χ2进行检测。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血糖状况与治疗之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50例患者中, 低血糖在再发生患者0例, 对照组患者中低血糖再发生患者17例, 两组患者低血糖再发生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胰岛素注射过多, 促使胰岛素消化患者体内的葡萄糖, 继而使患者发生低血糖状况, 其次可能是因为患者体能消耗过大, 日常饮食所摄取的糖不能满足人体消耗的需要, 其次生活方式不规律也是引发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主要原因, 因此改善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降低糖尿病眼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4]。

该院该研究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重点, 就是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研究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患者, 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深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琦玉.综合护理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2) :116-118.

[2]简银菊, 高练.探究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6) :54.

[3]吴飞娟.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3, 34 (23) :4858-4859.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8

关键词: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原因,护理,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使得人们摄入体内的微量元素越来越多, 导致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并发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糖尿病眼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基于这种情况, 该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对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将研究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来该院接受治疗的9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 参与该次研究治疗, 把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命名为治疗组;另一组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治疗组45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23名, 女性患者22名, 年龄在31~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4.8岁, 病程在3个月~9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4.2年。对照组45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20名, 女性患者23名, 年龄在29~7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5.3岁, 病程在4个月~9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4.9年,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对该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1.2 护 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糖尿病眼病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治疗组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科学健康教育, 加强胰岛素治疗, 给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 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治疗手段等治疗方法。

1.3 观 察指标 和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 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 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2]。

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 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 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 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3]。

1.4 统 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 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接受护理前相比, 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 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故障引起的疾病, 其引起的并发症种类非常多, 糖尿病眼病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 具有病程长和预后不佳的特点, 使得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风险上升,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4]。临床医学研究实验总结出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患者饮食不规律, 没有制正确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导致自身出现低血糖症状;二是因为药物因素, 糖尿病眼病患者在合并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时, 使体内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 继而产生低血糖症状;三是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治疗。

该研究护理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护理, 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金霞, 曾婷.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0) :108-109.

[2]洪波.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和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223-224.

[3]程琼.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1) :95-96.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该院接收的12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诊断依据WHO1999年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经眼科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眼病。60例患者,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2.4±3.2)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4.42±1.26)年。治疗方式:胰岛素注射94例,口服药物26例。根据“2009年糖尿病专科十大安全目标”关于低血糖的诊断标准,27例确诊为低血糖反应,占总例数的22.5%。

1.2 低血糖反应诊断

自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冷汗、眩晕等,经血糖检测为低血糖反应,满足糖尿病专科十大安全目标。

1.3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病史、家族史、用药史及血糖水平等,采取询问和查阅病历资料等形式进行。重点对27例并发低血糖反应病例一般资料、并发症原因、并发次数及几率、干预情况等进行了解,总结归纳并发症原因类型,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评价护理效果。

1.4 观察指标

选择护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护理后低血糖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5 临床疗效评价

显效:糖尿病及糖尿病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水平趋于正常;有效:糖尿病及糖尿病眼病症状较护理前明显减轻,视力水平较治疗前有一定的改善,血糖水平改善率>50%;无效:糖尿病及糖尿病眼病症状未见改善,或病情有恶化。

1.6 统计方法

该组需要处理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血糖发生原因

27例糖尿病眼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类型中,系日常饮食不规律所致10例,占37.0%;擅自采取饥饿疗法的为7例,占25.9%;胰岛素使用不当或剂量调整不及时的有8例,占29.6%,三者合计占总例数的92.6%。见表1。

2.2 空腹血糖、复发率及满意度

护理干预前,27例患者空腹血糖为(3.26+0.28)mmol/L,护理满意率为82.4%;护理干预后分别为空腹血糖(4.55±0.31)mmol/L,护理满意率为96.3%,经统计学处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27例患者,1例出现复发,复发率3.7%。

2.3 低血糖控制效果

27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3例,血糖控制率88.9%。

3 讨论

3.1 关于糖尿病眼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分析

该研究120例糖尿病眼病病例中27例经诊断伴低血糖反应,占比为22.5%,高于临床统计报道水平,原因主要与样本采集及样本量偏少有关。从原因类型来看,日常饮食不规律、擅自采取饥饿疗法以及胰岛素剂量使用不当等分别占到37.0%、25.9%和29.6%,三者合计甚至高达92.6%,充分说明以上三种原因是诱发糖尿病眼病患者并发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疗法是控制血糖最基础关键的治疗手段,定时定量的进食是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最基础的条件,然而许多患者由于饮食习惯,或其他主观原因等擅自打乱饮食规律,以至出现低血糖反应[3]。该组27例并发低血糖患者,10例(37.0%)系饮食不规律所致,构成比例最高,需要广大“糖友”高度重视。胰岛素使用不当或剂量调整不及时是诱发低血糖反应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为29.6%(9/27)。糖尿病眼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不过长期使用激素,在停药后若仍延续过去的胰岛素剂量,则极容易出现血糖骤然下降现象,这种胰岛素剂量不及时问题在糖尿病眼病患者群中比较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糖尿病眼病患者预防和控制低血糖的护理措施

坚决纠正糖尿病眼病患者对低血糖并发症的认知,严格遵医嘱执行治疗和控制计划。从糖尿病眼病并发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来看,无论是不按规律饮食,抑或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及时、擅自进行饥饿疗法等,这些都是主观原因表现,与患者对疾病防控缺乏重视,主观随意性突出有直接的关系[4]。因此,预防低血糖,首要是要求患者摒弃主观随意性,强化对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严肃性认识,认识到严格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及擅自打乱饮食规律和胰岛素剂量危险性。

密切监控患者病情,对于行眼科手术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关注眼痛、头晕、呕吐等异常反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降眼压药物,合理控制饮水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液、大小便和血糖情况,以此评估血糖、血压状况。记录使用激素情况,对停用激素患者的胰岛素剂量进行科学评估后,叮嘱患者按照新的胰岛素剂量服用,确保胰岛素剂量合理、平衡[5]。严格按时餐前注射胰岛素,剂量要准确,注射后30 min内必须进餐,以免发生低血糖。对病情做好观察,胰岛素可酌情减量。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注射部位肌肉萎缩或增生,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对并发肾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结核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均可选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严格按规律饮食,形成有规律性的饮食计划。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至为关键。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大部分源于血糖水平不稳,合理控制饮食就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使内分泌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6]。要定时动态地监测血糖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案,尽可能使血糖控制正常水平。食物方面,以低糖、低脂、适当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为主,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对住院患者,床头放置饮食标识,监控患者每日饮食情况,以此评估其血糖、用药及进食情况。对血糖波动异常患者,从饮食层面分析原因,及时完善饮食计划。

适当运动调节血糖状况。对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而言,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有助于减低血糖,改善血糖水平,还能改善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发生。潘新宇等研究发现,运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对糖尿病眼病患者来说,适当的运动必不可少,可选择行走、慢跑、体操、打太极拳、扭秧歌、爬楼梯等,每天坚持30 min以上适度体力活动,改掉习惯性长时间静坐少动,如上网、看电视吃零食等,运动量因人而异。王云等主张从小运动量、短时间开始,循序渐进,可选择在餐后1~2 h进行,此时间被认为是降血糖的最佳时间,且有益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

综上所述,饮食不规律、胰岛素剂量等问题是导致糖尿病眼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从强化饮食干预,严格遵医嘱合理摄入胰岛素剂量对减少低血糖有积极的效果。

摘要:目的 总结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根据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评价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分析糖尿病眼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根据并发症原因及患者个体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对比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结果 27例糖尿病眼病并发低血糖患者,系日常饮食不规律、擅自采取饥饿疗法和胰岛素剂量使用不当分别占到原因的37.0%、25.9%和29.6%。经有效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水平恢复至(4.55+0.31)mmol/L,血糖控制率88.9%。结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眼病患者高发的并发症类型,与擅自打乱饮食规律、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当等主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强化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严格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是减少低血糖的关键,对此患者本身及眼科医生均应有所认知,多管齐下做好糖尿病眼病并发症的预防。

关键词:糖尿病眼病,低血糖,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庭惠,郭丽.基层医院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6(26):138-139.

[2]贾文静.加强糖尿病眼病健康管理共防糖尿病眼病致盲发生[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51-52.

[3]裘项旭,胡美君,叶响荣.糖尿病并发眼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11-213.

[4]刘慧霞,肖迎春,魏靖.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21):109.

[5]林小红,吕丽雪,叶雪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18-20.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眼病;低血糖;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46-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的几率却在逐年上升,一些心、脑血管的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强化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以及宣传的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几率[1],因而本文就针对此研究目的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眼病患者9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每组有4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3.4)岁,这90例患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低血糖的症状,在这90例患者中,其中有64例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有26例患者进行口服药物治疗,对这9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患病特征方面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针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用基础性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除了在进行常规性的护理之外,还进行了全方位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内容:①针对此病症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类教育;②针对观察组患者,强化对患者采用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③要合理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④护理人员要不定时对患者的病房进行巡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⑤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辨别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⑥针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护理,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特征,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

1.3护理效果观察指标

在对这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护理过后,观察患者其血糖值恢复到正常水平状态下的时间以及其眼部在临床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消失的时间、在经过治疗过后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状的复发率、糖尿病眼病病人低血糖治疗的效果比较等指标进行分析和统计。

1.4护理效果评价的标准

在经过护理过后,这两组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标准,显效: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糖尿病症状全部消失,并且其在眼部的症状也明显得到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基本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并且患者在眼部的症状和视力的水平和护理之前相比,基本上得到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状态下的50%以上;无效:患者的糖尿病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其在眼部的症状以及视力的水平也没有任何的改善,并且在进行护理过后,其血糖值的恢复恢复水平低于50%,甚至病情出现了加重的状况。

1.5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利用X2进行检验,另外,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的方式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糖尿病眼病患者在进行护理过后的临床效果对比

针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对照组中采用常规性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过后,其治愈有效率为73.5%;观察组中除了进行常规性的方式进行护理之外,还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护理,其中的总的治愈有效率为96.2%,这两组患者的治愈有效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对照组中的患者来说,其在经过常规性的护理方法后,其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为(5.64±1.23)天,其眼部症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为(8.36±1.36)天;针对观察组中的患者来说,在经过全方位的护理过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为(2.45±0.48)天,其眼部症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为(5.18±1.43)天。这两组患者在血糖恢复时间以及眼部症状恢复时间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以及病症复发几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护理过后,患者对其的满意度为83.2%;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过后,患者对其的满意度为98.2%。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后,患者发生复发的几率为16.4%;观察组中患者在经过治疗过后,患者复发的几率为2.5%,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复发几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导致糖尿病眼病发生的原因

针对本次研究中的90例患者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导致糖尿病眼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种:①患者的饮食不规律,在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过后,并没有依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合理饮食,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②药物性因素,针对一些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时使用了心血管类的药物,从而使胰岛素增加了对葡萄糖的利用程度;③护理人员在诊断过程中并未对该种疾病进行正确地认识,导致未能及时对病情进行处理。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拥有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同时糖尿病眼病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糖尿病类型的并发症,其在临床上表现出病程时间长、预后效果不明显的特征,从而给患者以及家属的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3]。长期用药还会导致患者对自身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逐渐下降,同时还有一些医护人员采用多种糖尿病结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使其在临床上对低血糖类糖尿病的诊断不能进行足够的认识,从而使发生糖尿病眼病的人数逐渐增多[4]。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过后,其总的治愈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中的治愈有效率为73.5%,这两组患者的治愈有效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护理过后,患者对其的满意度为83.2%;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过后,患者对其的满意度为98.2%。在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后,患者发生复发的几率为16.4%;观察组中患者在经过治疗过后,患者复发的几率为2.5%,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复发几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和杨非柯[5]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眼病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的有效率,并缩短康复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耿伟红.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健康指导[J].医护论坛,2010,7(12):252-253.

[2]韩辉,姜秀云,张栩.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177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27):56-58.

[3]乔根芳.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原因与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2012,25(11):97.

[4]林小红,吕丽雪,叶雪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18-20.

治疗糖尿病眼病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组: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 男36例, 女44例, 年龄33~84岁, 糖尿病病程3~15年。对照组:60例门诊体检者,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20~82岁, 无严重眼病, 并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超声仪器为意大利百胜MY Lab 90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 探头频率6~18 MHz, 受检者仰卧, 轻闭双眼, 将探头置于眼睑皮肤进行多切面扫查。首先显示二维图像, 观察眼球内的情况。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 显示视神经低回声区, 在球后壁1~2 mm测得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 血流参数。在眼动脉第3段测眼动脉 (OA) 血流参数。取样容积为1 mm, 调整入射角度, 尽量使声束与血流方向平行, 测量CRA及O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Vmax) , 舒张期末期最低血流速度 (Vmin) , 阻力指数 (RI) , 搏动指数 (PI) 。测量参数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2,3]。

超声造影剂为六氟化硫微泡 (商品名:声诺维) , 经静脉注入患者体内, 应用专用造影超声探头观察造影剂在血管内的充盈以及消退过程[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二维声像图比较

糖尿病组80例, 玻璃体混浊67例;玻璃体积血62例;玻璃体机化28例;玻璃体后脱离46例;视网膜脱离36例。由于糖尿病眼病复杂, 上述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对照组60例, 玻璃体混浊35例;玻璃体积血4例;玻璃体机化2例;玻璃体后脱离18例。两组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图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患者左眼玻璃体积血机化

2.2 糖尿病组二维声像图特征的具体分析

2.2.1 玻璃体混浊

玻璃体内可见点、条状弱回声, 一般不与球壁回声相连, 运动 (+) , 后运动 (+) 。

2.2.2 玻璃体积血

28例为轻度玻璃体积血表现为散在分布或局限的点状弱回声;34例为弥漫性玻璃体积血表现为密集均匀点状回声, 不与球壁回声相连, 运动 (+) , 后运动 (+) 。

2.2.3 玻璃体机化

28例玻璃体机化声像图表现为玻璃体内强回膜状、树枝状光带、回声强弱不等, 后极部多见, 后运动较差。

2.2.4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后脱离表现玻璃体内连续带状回声, 与后极部球壁回声相连或不相连, 其中28例可见增厚的条索状光带、尖端附着于视乳头, 为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18例光带不与视盘相连, 动度为自球壁一侧向另一侧连续运动, 为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2.2.5 视网膜脱离

36例患者合并视网膜脱离, 一般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表现为玻璃体内带状回声与后极部球壁回声相连, 并与球壁回声形成浅间隙, 其中32例患者其上可见血流信号, 并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相延续。22例为不完全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有4例经超声造影证实) 。5例为完全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内可见“V”字型光带。一端与球壁视乳头相连, 另一端或两端附着于锯齿缘。9例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脱离光带隆起漂浮于玻璃体腔, 与视乳头相连, 光带下见密集点状弱回声[1]。

2.3 血流动力学结果

2.3.1 频谱特征比较

对照组的频谱形状为三角形三峰切迹状[5]。而糖尿病组表现为检测的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失去正常频谱形态特征, 峰时延长, 收缩峰融合呈圆钝。

2.3.2 两组OA及CRA参数比较

两组CRA及OA参数Vmax、Vmin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糖尿病组的RI与PI均不同程度的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3。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5例患者眼玻璃体内可见与视盘球壁回声相连的带状回声, 怀疑为视网膜脱离, 但其上未探及确切血流信号及频谱, 行超声造影检查, 其中4例玻璃体内的带状回声可见造影剂信号, 说明其为视网膜脱离;其中1例未见造影剂信号, 说明其为机化膜。上述结果均与术后诊断相符。

5例患者眼后极部球壁回声局部隆起, 其内为低回声, 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行超声造影检查时不被造影剂所填充, 说明其为视网膜下出血, 结果均与术后诊断相符, 见图2。

注:患者球壁回声局部低回声隆起, 行超声造影检查时不被造影剂所填充, 说明其为视网膜下出血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并发眼部疾病越来越多, 严重者可以造成患者不可逆的失明, 所以早期诊断, 早期预防, 及时规范治疗可以使多数糖尿病患者摆脱失明的危险[6]。

糖尿病患者常因晶体混浊或玻璃体积血等情况而无法检查眼底, 以致无法评估玻璃体内情况及视网膜病变等[7]。超声检查不受屈光间质影响, 可以直观的观察玻璃体内的情况, 准确评估玻璃体和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及两者的关系[8]。尤其是在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机化及视网膜脱离等眼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可以进行动态随访观察, 为准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9,10]。

视网膜中央动脉是视网膜内层营养的唯一来源, 其直接影响视网膜的微循环,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血供的情况可以通过检测CRA血流动力学来反映[11]。本组结果显示, 糖尿病组CRA及OA流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RI、PI则显著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眼部血流状态, 了解视网膜循环功能的变化, 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早期干预, 延缓疾病的发展[12]。

超声造影是利用造影剂内的微泡气体运动速度快的特点将眼内及病变的血管显示得更加清晰[4]。从而避免了单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血管诊断的假阴性结果的出现[13]。对于本文糖尿病患者中4例眼局限性视网膜脱离, 由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小, 脱离区域的血流信号微弱,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显示出血流信号, 应用超声造影检查可见造影剂往返信号, 说明其为视网膜脱离, 避免了误诊, 为患者的准确及时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4]。

超声造影检查还可以用于眼部占位性病变与视网膜下出血的鉴别诊断。由于其眼底表现与肿瘤相类似, 在屈光间质混浊的状态下, 鉴别诊断更加困难。在超声造影检查时视网膜下的出血不被造影剂所填充, 而眼内肿瘤病变均被造影剂完全地填充。应用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准确地将两者进行鉴别诊断。本文中5例患者眼部后极部球壁回声局部隆起, 其内为低回声, 笔者对患者进行了超声造影, 低回声不被造影剂所填充, 说明其为视网膜下出血, 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15]。

上一篇:基础体能下一篇:手机新闻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