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体能

2024-10-18

基础体能(共8篇)

基础体能 篇1

摘要:为贯彻落实军委胡主席关于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与加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要求, 更好适应未来的战争需要, 要求现代军人有更好的的体能储备与保障, 而目前, 军人体能形成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把握特点、正视问题,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与加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要求, 在军事基础教育中创新性地抓好高素质军事人才体能的形成工作。

关键词:军事体能,理论,方法创新

在现代化战争背景条件下, 现代军事体能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军事体能是指军人在各种复杂、艰苦的环境条件下, 为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 (长时间、大强度、高标准) 军事 (战斗) 任务所必须具备的, 融体力、脑力、心力 (即心理素质) 为一体的综合生物学能力。

一、军人体能的训练要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

(一) 未来战争是多兵种有机结合的战争, 对体能提出更高要求

新的作战样式与传统的作战样式有机结合, 使得作战人员的体能既要适应海陆空的训练, 还要使得作战人员具备全天候作战的能力。未来战争要求作战人员具备高强度体能训练, 更要有联合作战意识。

(二) 未来战争要求军人有更好的体能

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人、武器及人与武器的结合, 其中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具体战斗中敌对双方比的不单是军人的体能, 还有军人使用热兵器和机械化装备的技能。在信息化战争时代, 战争的突然性、隐蔽性、不对称性增强, 战争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分, 军人转移、运动的范围更大, 速度更快, 危险性也更大, 同时, 作战指挥和武器装备的威力受到无形的信息流的控制和影响, 在具体战斗中敌对双方比的除了体能、技能之外, 又增加了普通军人的智能。

不少人因为现代战争对军人技能和智能需求的增加而有意无意地开始忽略对军人体能的关注, 这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符合战争实际的。事实上, 现代战争对体能的要求丝毫也没有降低, 反而更高了。这是因为:第一, 军人必须有能力根据战略战术的要求和战场的具体情况使用好手中的装备, 因此对军人基本的体能需求没有降低。第二, 未来战争是先进作战样式与传统作战样式有机结合的战争, 除了要求军人具有与传统作战样式相适应的体能外, 还必须具有满足最先进作战样式需求的体能。第三, 从军人能力形成的要求上看, 由于未来战争对军人技能和智能的需求增加, 使得对军人体能的需求也增加, 这是因为人的体能是其技能和智能的载体, 没有良好的体能, 技能和智能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要发挥好技能和体能, 就必须消耗体能。

二、军人体能训练内容必须进行创新

(一) 体能训练内容将更具多学科性和综合性

体能训练的多学科性主要指体能训练的内容所包涵的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的多样性。这既是现代军事体能训练的显著特征之一, 也是体能训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能训练的综合性发展特征, 主要体现在体能训练由过去较单纯的体育训练 (锻炼) , 过渡为在单项目训练的基础上, 强化体能与军事技战术相结合的综合实战能力训练;注重体能与智能、技能为一体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二) 充分认识我军军人体能形成面临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军军人体能的形成面临一些新的特点, 有一些有利的因素, 也有不少不利的因素。不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人员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独生子女兵、关系兵占的比例大。二是由于社会生活总体水平的提高, 有不少人出现营养过剩、体能基础差的情况。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竞争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人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增加, 劳动锻炼大大减少。四是由于军队武器装备技术含量的提高, 军人在学习科技知识、掌握武器装备使用维护技术方面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增加, 对体能的增强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加快体能训练的体系建设

人是军队战斗力中最积极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而军人的体能又是军人综合能力的基础,

(一) 是要积极借鉴外军经验, 特别是军事发达国家军队的成功经验, 完善和严格我军军人体能淘汰法则。

我们认为, 借鉴的主要经验至少有两条:一、始终以战斗力为标准, 重视军人的体能, 没有因为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占优而忽视体能。二、将军人的职业化、良好待遇与一套相应的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标准相结合, 并能得到严格实施。

(二)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规划, 在军事基础教育中全面落实体能训练内容, 提高体能训练质量。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统筹规划、分层定量。

(三) 体能训练的目标将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

通过强化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 善于充分利用战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等,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体能优势, 打赢未来战争, 是现代军事体能训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提高部队体能训练的实效性和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 在军事基础教育中, 要将体能训练与战斗力生成有机结合起来。

体能训练是艰苦的, 既要有吃苦精神, 也需要持之以恒;未来军事斗争将是高技术战争与常规战争的混合体, 无论是高技术战争还是常规战争, 军人作为战争的主体将永远不会改变。

总之,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表明, 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要“打得赢”、“不变质”, 不仅仅靠的是武器装备、器材物资的数量和质量, 更重要、更多地是依靠熟练掌握手中武器的高素质的人才, 而在未来战争中战场的残酷性转变为心理、耐力、承受力的高强度对抗, 不仅仅是兵器的较量, 也是人与人之间意志、心理和体能的较量, 这就对军人的体能和心理素质要求不是低了, 而是更高了。

参考文献

[1]胡晓峰.美军训练模拟.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孙柏林.计算机战投战术训练模拟系统总体设计原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4

基础体能 篇2

第一节 热身运动

运动热身是任何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身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作用是让身心做好准备接受艰苦的训练,帮助身体增加身体的核心温度,肌肉温度,肌肉温度的增加可以使肌肉更松弛,更灵活。有效的热身可以增加心率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与频率。增加血液流量和血液氧气和血中营养给肌肉,这些帮助肌肉的肌腱与关节接受更多的艰苦训练。所以,体能训练前一定要做足热身运动,活动开身体。首先,集体慢跑5—10分钟,然后开始热身运动。

原地热身运动

1)头部运动

2)肩绕环运动

3)扩胸运动

4)振臂运动

5)腰部运动

6)前压腿

7)侧压腿

8)活动手腕脚腕关节

行进间的热身

1)小步跑

2)侧身跑

3)后蹬腿跑

4)高抬腿跑

5)冲刺跑

以上即为完整的一套热身运动。热身运动是我们做任何运动之前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步骤,每次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前,我们都应认真的去完成它,以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更好地完成训练。

第二节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腹背肌群力量训练。针对我们入警大学生的力量训练的要求,这节将围绕力量训练的方法展开详细的讨论。

(一)上肢力量练习

上肢力量训练主要采用俯卧撑和器材训练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我们考核中单双杠的成绩。

1.2.3.4.5.6.7.8.9.个人做俯卧撑。或另一人站立,两臂下垂,两手握同伴的脚腕。俯卧撑,一腿做上举动作,两腿交换做。一人俯卧撑,同伴将两腿抬起,做两臂支撑向前爬动作。一人做俯卧撑,两脚置于同伴肩上。侧身站立,双手持实心球,转体90度,单手将球掷出。两脚左右开立,上体前倾,两手提铃,以肘关节为轴,连续做屈臂动作。两脚左右开立,两手正握杠铃,屈肘向上提铃,反复做。两脚左右开立,两手反握杠铃,以肘关节为轴,连续做两臂屈伸动作。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反复做推举动作。

(二)下肢力量练习

作为学员或者说是未来消防警官,强壮的下肢力量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有利于你在业务以及各种体能比赛中有很好的发挥。

1.连续原地高抬腿或行进高抬腿。跨步后蹬跑。后腿充分蹬直,上体前倾,摆动腿的大腿高抬,小腿自然下垂。跑动中做跨步动作,两腿交替做。

2.单足跳。一脚蹬直后前跳,另一腿向前摆动,同时两臂配合前摆。

3.支撑高抬腿。后腿蹬伸,前腿与上身成90度,腰挺直。

4.跨步跳实心球。在跑道上放置实心球,球的间隔因人而异。

5.抗阻力练习。橡皮带套住腰部,另一端固定或一人在后面拉着一端,做

原地跨步后蹬动作。

6.肩负杠铃,深蹲起,反复做(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7.肩负杠铃,弓箭步走(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8.肩负杠铃深蹲,向上跳起,连续做(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三)腹背肌群力量练习

腹背肌群训练不是主要的肌群,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可能会忽视它,但是它在辅助肌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训练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它们,如果我们平时不加强锻炼,将会很容易受伤。

1.仰卧,两手侧平举。两腿、上体同时起成“V”姿,两手抱腿,复原

后连续做。

2.先坐姿,两手后撑。向上挺腰展腹,两腿绷直,连续做。

3.坐姿,两腿屈膝。上体后倒,两臂伸直,挺腰、展腹、提臀,反复做。

4.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两手扶杠铃片。向左、向右两侧屈体(杠

铃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5.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屈肘手握杠铃。向左、向右两侧扭转上体

(杠铃重量是体重的1/5左右)。

6.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屈肘手握杠铃。做体前屈动作(杠铃重量

是体重的1/5左右)。

第三节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是衡量健康的一项指标。指持续进行工作的能力,即抗疲

劳能力,其取决于呼吸器官的摄氧率,血液氧结合律,心血管运送氧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耐力训练

一般耐力(有氧)

力量耐力(无氧)

速度耐力(无氧)

专门耐力

训练方法:

一般耐力:低强度持续运动,长距离和超长距离项目等。

力量耐力:仰卧起坐,俯卧撑,静力支撑,800 m等。

速度耐力:高速度短距离项目等。

专门耐力:持之以恒!

训练应循序渐进:量变←→质变

心得:

一、强者在心。

何为强者在心?就是不必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无论你在体能方面是否是强者都不能做心灵上的侏儒,做最好的自己!

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牺牲。这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所以把每一次训练都当做逃生的训练,也许今天的坚持多一秒,明天才能在灾难来临时能够保护好自己、战友、亲人和其他危难之中的人民。

三、科学的训练计划。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有效的训练计划不仅能锻炼人的体能还能锻炼人的心智。

四、拼搏精神,团队协作。

无论何时,你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抛弃不放弃,除了敢打敢拼之外,更多时候要虚心请教比你强的人,耐心帮助比你弱的人,强者要更强,弱者不能放弃。

五、厚积才能薄发。

今日的休整是为了明日的蓄势待发,一般会休息的人都会有比较理想的工作效果,一般懂得放松的人都会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训练后的放松会有更明显的体现,训练结束后的洗澡、泡脚、互相按摩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六、安全才能回家

安全始终是第一要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活着,健康,四肢健全,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和爱情,所以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安全,不光是自己的安全,还有战友和其他所有人的安全。

附录表二 体能考核

长春市大学生基础体能培养研究 篇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饮食状况与生活环境的优化, 当代大学生在体格特征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等。但是体能素质却不如从前, 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这里的体能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本文对长春市六所高校大学生对体能锻炼的意识以及参加体能锻炼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提出了如何培养长春市大学生基础体能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 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

长春市七所高校一、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约4000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首先翻阅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 其次查阅了《职业体能训练》、《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高校公共体育管理》、《体育与健康指导》、《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等大量著作;最后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数十篇论文及背景材料。

2.2 访谈法

通过对长春市六所高校一、二年级的师生的访谈, 获得了大量关于本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3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4000份问卷, 其中问卷回收3916份, 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都是通过亲自发放和邮寄的方式进行的。

3 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看, 认识到体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且喜欢参加体能锻炼的学生占56.1%;但是, 真正爱好体能锻炼的占30.5%;不积极锻炼, 不能养成体能锻炼习惯的占13.4%。具有锻炼习惯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80.1%;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30.5%。显然, 说明男生的锻炼意识、兴趣和参与锻炼活动组织方式比女生强得多。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发现, 真正爱好体能锻炼的仅仅占30.5%, 且男生多于女生, 这与长春市培养大学生基础体能的目标相差甚远。

4 影响长春市大学生基础体能培养的因素分析

4.1 体力劳动减少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能够从事体力劳动的大学生已经很少, 即使有少数大学生从事体力劳动, 劳动的强度也明显降低, 大学生的耐力素质自然下降。

4.2 耐力性项目逐渐减少

在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上, 由于耐力性项目的自身特点, 如果在训练中没有新意的话, 学生由于训练内容枯燥乏味, 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也因此, 耐力性项目正逐渐减少。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 长春市六所高校中, 仅有一所高校开设了耐力性项目, 其他的高校都以速度、力量等项目为主, 耐力性项目锻炼相对较少。

4.3 高校的锻炼场地具有局限性

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 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并没有随之而增加。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 目前长春市多数高校的体育场地有限, 体育设施配备不足, 限制了大学生的体能运动。

5 长春市大学生基础体能培养策略

5.1 培养体能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

5.1.1 掌握大学生的体能锻炼情况

高校要掌握大学生的体能情况, 定期对每个大学生做详细的了解并建立个人身体素质档案, 体能情况包括: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与锻炼情况, 并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体能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同时, 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锻炼效果进行跟踪指导, 随时制定适合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方案, 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通过连续体育运动获得身心快乐和身体机能提高的成就感[1]。

5.1.2 有效组织和管理

对于一些不爱体能锻炼和没有形成良好体能锻炼习惯的学生也要进行组织, 不能放任不管。可以适当的改变锻炼方式, 例如, 组织校园内的植树、扫除等。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 例如拔河、花式跳绳等等, 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体力劳动的实践机会, 使他们逐渐爱上体能锻炼, 并形成良好的体能锻炼习惯。

5.2 运动方式要有新意

由于耐力性项目的自身特点:内容简单, 枯燥乏味, 难以调动学生们训练的积极性, 因此, 在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方式上要有新意, 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 使学生能真正投入体育活动中, 既能掌握体育基础知识, 又学会了体育运动技能。例如,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运用体育运动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以便于达到教学效果;还可以把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相互配合, 共同实现体育运动目的和任务, 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5.3 加强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

第一,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体能运动, 各个高校的体育场馆应该实行开放政策, 且开放的时间和设施也要符合学生的作息时间, 让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第二, 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械也要丰富多样, 同时需要对体育场地和设施增加投入, 定期的进行维护和保养。

6 总结

本文对长春市六所高校大学生对体能锻炼的意识以及参加体能锻炼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提出了如何培养长春市大学生基础体能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 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体能运动会 篇4

主题:“快乐运动、健康成长”

活动口号:我健康,我快乐,我真的很不错!我运动,我开心,胜利属于我!

一、活动目的

1、加强幼儿冬季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幼儿身体技能的发展。

2、藉由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体验运动的快乐,竞争的乐趣,参与的欣慰。

3、提供亲子互动沟通机会,加强家园合作,增进家园亲情,扩大园的招生影响力和宣传度。

二、活动准备

● 宣传工作的准备:

1、相关人员商议活动形式,确定不同年龄组展示的技能内容。

2、宣传及推广准备:海报的张贴和分发。(附后)

3、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附后)

4、利用网络进行的宣传。

5、全园齐动员,学习与体能相关的美语句型(附后)

6、运动口号的征集,要求各班创设简洁的,具有本班特色的运动口号及有特色的啦啦队。(附后)● 人员的准备:

确定相关人员,做到各尽其责,保证运动会圆满成功。(附后)● 环境的准备:

1、主席台布置

2、校园整体环境的设置(条幅,会标,可采用大红灯笼、装饰鞭炮、挥春、剪纸窗花、彩旗、花簇,预防流感等中文、英文标语装点环境)

3、各个班级观看区划分,幼儿入口处,出口处的设置。

4、设置的原则必须符合安全性,实用性,人文性(如在醒目处设置饮水处等)。● 物品的准备:

国旗,园旗,班级牌,各种所需器械,游戏道具,奖品,音响设备等。

三、活动时间:x年x月x日 早上9:00到11:30

四、参加人员:全体师生及家长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形式:集体操、体能游戏、技能展示、比赛

七、活动程序:

(一)接待准备 8:30--9:00

(二)开幕式:9:00—9:40 ● 如有条件,选取技能熟练的幼儿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组合成滑车队和单车队,在音乐声中绕体育场进行表演,吸引家长和孩子,别具特色的拉开运动会的序幕。

● 主持人在欢呼声中宣布运动会的开始,齐喊运动会的口号,创设积极地运动氛围。

● 运动员入场式(校园可根据幼儿情况灵活安排)a、仪仗队入场

举牌手,国旗队,园旗队,鼓乐队 依次排列,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中入场。b、全体幼儿入场

幼儿按照托—小—中—大年龄班级依次进入会场,配合音乐及主持人讲解,各班手持不同器械,打出本班特色的口号牌入场,绕行一圈后按指定位置列队站立。● 升旗仪式

出旗,全体行注目礼(音乐),升旗,感受自豪和庄严。● 致辞

a、竞赛委员会主任(园长)致词(双语)(附后)b、家长代表致词(双语)(附后)c、运动员代表宣誓(双语)d、裁判员宣誓 ● 热身运动

全场美语带动操,家长上场一起参加,全体退场(音乐)按照指定的场地等候,准备参加各运动项目

(三)幼儿技能展示 幼儿按年龄段进行技能展示。方案

一、团体操表演。

-----校园可根据情况进行团体操表演,如:彩色轮胎操、海军操、红旗操、球操、呼啦操等。方案

二、技能展示

大班段——《滚跳跃轮胎》(跑跳展示),《攀越高峰》(爬跳展示),《跳绳》(跳大绳,跳小绳)(大班技能展示活动量比较大,难度相对大,需平时锻炼)中班段——-《消防员》(跑,跳,平衡,钻,匍匐前进的技能展示),《拍皮球》(单,双手拍)

小班段——《小兔摘苹果》(爬,钻,跳的展示)

每个园可根据实际道具,幼儿发展得能力进行技能展示的安排,但必须符合以下原则:科学性,适宜性,合理性,运动量合适性,安全性。年级组可以合理安排场地,将几种展示穿插在一起,器械旁必须有老师负责,注意安全。

(四)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可根据年龄组来进行,可以选择传统经典,便于操作的游戏进行,裁判员进行判定并给以奖励。

大班组——《两人三足》,《夹球运送》,《齐心鞋力》,《踩高跷》等 中班组——《运年货》《踩尾巴》《抬小猪》

小班组——《大脚带小脚》《亲子接力》《抬轿子》《踩老鼠》

(五)家园互动 游戏——拔河

鼓励家长和教职员工参与,幼儿欣赏。可按不同角色进行拔河,如家长对老师,大班家长对托班家长,中班家长对小班家长等等,让运动气氛更积极,号召全民运动。

(六)活动结束

1、园长简单致辞,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提出期望。

2、环保教育:鼓励家长和幼儿协同老师一起收拾教具,共同清理场地,保持场所的干净。

3、卫生教育:提醒幼儿多饮水,清理场所后及时洗手。

4、激励教育: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简单的经济的奖品,来鼓励每位幼儿,让他们知道,今天他们是最棒的,最勇敢地,值的骄傲的胜利者。

备注:中间环节随时播放音乐,调节气氛。主持人灵活把握。注意事项:

1、各班加强常规要求,遵守活动规则。

基础体能 篇5

运用专项体能训练器械和训练方法是提高军人基础体能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代先进综合力量训练器械,虽设计科学、功能丰富,但价格昂贵,维护难度大,一般仅在高级别训练单位少量使用。目前部队大量使用的基础体能训练器械仍然是单杠、双杠,这些器械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场地,安装数量有限,且多安置在室外使用。军事体能训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计划任务的实施主要在室外进行,因此常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干扰与影响,被迫改变训练计划,甚至无法进行。不良天气的影响和训练器械的匮乏,对军人体能素质的巩固和提高有很大影响。基于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军人基础体能素质需要,提出了《单兵体能训练辅助系统的研制》这一课题,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是其中研制内容之一。

1结构设计

1 . 1总体设计要求

参考先进的力量训练器械的原理,根据体能训练普遍采用的一些传统训练手段,依据受训者个体差异的特性和力学原理,设计出适合室内体能训练的器械,可根据训练内容的要求可上下调节高度的调节,器械整体的受力达到平衡。

1 . 2基本结构组成

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由肋木架、单杠挂架、双杠挂架构成。肋木架通过固定装置与墙面和地面固定,根据训练项目,可分别将单杠挂架或双杠挂架,固定在肋木架的横杆上,并可依照受训者的身高、臂长和身体素质,对挂架的高度进行调节。

1 . 3数据指标确定

依据中国人人体基本物理参数,按比例关系计算出身高为157cm的男、女学员和190cm的男学员的下躯干长、上躯干长、颈椎点高;根据《现代运动生物力学》,中国青年男(女)环节基本参数,通过对运动员实际进行传统力量训练手段训练的测量,经过计算得出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为器械的高度、宽度以及各部件的最大最小数值范围、挂架的高度调节范围提供数据参考。从而可以得出,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的整体外观初步数据,结合体育器械技术规格要求,绘制出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设计图。

注: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标示。

注:根据《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规定,参加规定体能项目考核,各单项必须都合格的基础上,其体能才算合格,一项不及格视为其体能考试不及格。由于学员不及格项目分散较大,所以总合格率较单项合格率低。

注:P>0.05,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显著。

2设计功能浅析

2 . 1基本功能

2. 1. 1上肢力量训练

可进行悬垂力量练习和支撑力量练习。练习形式有引体向上(宽距引体向上、颈后引体向上)、俯卧撑(可根据训练水平改变腿支撑高度以提高难度)、双杠杠端臂屈伸、双杠支撑移动、手倒立、双杠肩倒立、双杠立臂上。

2. 1. 2下肢力量训练

练习形式有支撑后蹬跑,负重深蹲起。

2. 1. 3腰腹力量训练

练习形式有单杠直角悬垂、双杠直角支撑、单杠悬垂举腿、单杠悬垂举腿绕杠、双杠俯卧摆腿、双杠俯卧起坐。

2. 1. 4韧素质训练

练习形式有压肩、拉肩,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腿部柔韧练习。

2 . 2使用特征

本器械采用钢结构,利用焊接和紧固两种连接方式,所用材料均留有一定的保险系数,安全可靠,即训练器械各部件不存在安全隐患。成本较低,简易便于操作使用,适用各种场地条件及各种身体条件的受训者,既适合基层训练单位的使用,同时也适合专业队和高校等较高级别的训练单位使用。

3在体能训练中运用效果的实验研究

在陆军军官学院2013级新学员入学入伍军政基础强化训练中,我们将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运用于体能训练中,采用实验对比的研究方法检验该训练器能否在体能训练中产生积极效果。

3 . 1实验分组

陆军军官学院2013级学员16队140名新入伍的青年学员,以区队为单位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名学员。受试者均为男性,未有任何专业训练史,体检合格,具体结果详见表1,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3 . 2实验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员同时进行2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训练时间总体安排相同,对照组按传统体能训练模式进行训练,实验组结合使用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进行辅助训练。为了解合训学员在军政强化训练前后体能状况,为本课题提供翔实的数据,在训练部门和部分军体教员及学员队干部的配合下,在入学一周后和强化训练结束二天后,对受试者的体能状况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内容及标准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入学入伍阶段体能标准及内容,分别选取了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各素质中,有代表性的项目,项目内容及合格标准如表2。

3 . 3数据处理

将测试所得的数据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得出测试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对学员体能状况进行分析。数据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

3 . 4实验材料对比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强化训练前后的体能状况如表3,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对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作用,同时将两组测试的数据结果做了对比,并用t检验法对其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结果如表4。部队体能训练中引入单兵基础体能训练器可以大大提高训练效果,实验组达标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结语

基础体能 篇6

体育锻炼是实现大学生体质增强的主要途径, 其目的是通过采用一定的方式, 结合合理的动作练习, 以提高锻炼主体的身体形态, 并提高身体各部分的机能, 实现人体的综合发展, 这对于身体素质逐渐下降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另外, 面对现阶段人才的要求逐渐全面化, 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尤其对于高等教育来说, 体育教育尤为重要。因此, 在大学中开展体育教育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军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体育教学, 这其中包括基础体能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两方面。体育教学中设置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技能课的教学, 是现代大学教育的课程需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树立健康的体育常识, 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

二、体育课程中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性技能课设置的必要性

1. 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

就目前高校践行体育教学的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两个极端, 一个是重理论轻实践, 即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 而缺乏将基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经历。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课程, 积累了某些体育项目的技巧方法, 并对日常的一些保健、生理等知识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但却缺乏实践中的应用。例如, 在理论学习中, 学生了解到运动中, 脚部损伤处理的相关知识, 但由于缺乏应用实践, 可能在自己发生损伤时却不知所措。这样严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个极端是过分注重体育锻炼的技能性教学, 即教学中, 将实践方法放在首位, 认为体育是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学科。这种极端容易在教与学过程中, 造成老师与学生们共同的误解, 从而重视技能而忽视了理论学习。

而在体育课程中设置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性技能课, 一方面能有效权衡理论与技能,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夯实体育锻炼的基本功, 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技巧性学习, 发挥自身的优势, 并实现教学的目的。

2. 着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

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性技能课的设置, 能有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并结合合理符合的运动训练, 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大学生身体的整体技能, 并结合个人特性, 掌握军事技能。

就现阶段来看, 军校大学生学员大多源于普通的中学教育。在进入大学前, 尚未受过任何较正规的体育教育或训练。这些学员都是18 ~22周岁的青少年, 他们进入军校, 一部分是因为有志向参与军队, 为国家做贡献;另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军校毕业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保障才选择军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军校大学生成员体质较差, 并对技术课程没有兴趣, 造成军校学员整体素质难以上升。

设置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性技能课, 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学员身上的问题。设置基础体能课能给予适应理论学习的学员们一定过渡空间的同时, 亦能帮助学员们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 能有效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夯实体育锻炼的基本功, 为后续的专业性技能的授课做铺垫。设置专业性技能课, 不仅能将基础体能课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同时, 还能在教学过程中, 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 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质, 并增强学生的爆发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为军队储备特技力量。

3. 减少体育锻炼中的损伤事件

据相关研究表明, 缺乏体育了解或不常锻炼的学生在偶尔的体育锻炼中发生损伤的概率很高,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严重的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前途。大学阶段, 学生们尚处在身体发育的不完全成熟期, 这个时期加强锻炼及相关知识的了解, 对学生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设置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性技能课, 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基本常识, 夯实体育基本功, 并加强锻炼相关的体育技能,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水平, 体育常识意识, 帮助学生判断损伤的情况, 并了解有关损伤的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 也能通过体育基本功的练习以及专业技能的高强度训练, 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从而降低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三、体育课程中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性技能课设置的学时分配

在体育课程中, 基础体能课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通过高强度和高负荷的训练, 练就大学生学员承受压力的能力, 并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整体素质。其次, 提高学员的训练技术, 并培养学员的战术能力, 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 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并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 通过高难度的训练, 掌握各种锻炼、作战技能, 以提高组织训练与指挥作战的能力, 最终为军事战术应用做贡献。

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 从理论上了解体育训练相关的知识, 为后续的学习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体能课教育,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健的体魄, 为后续的专业技能教育做铺垫。与此同时, 专业技能课也应受到与基础体能课相同的重视程度, 以期为祖国培养尖端的高素质人才, 储备优秀的军事后备力量。因此, 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的学时分配上, 应为体育理论学习5%、基础体能学习50%、专业性技能学习45%。以此达到体育教学整体上的均衡, 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身体机能, 为祖国建设储备优秀的人才。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大学生的体育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昌盛和国家繁荣。特别是近年来, 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这使得大学生的体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军校是培育军队干部的主要源泉地, 同时也是人民军队中坚力量的发源地。作为我国军事人才的培养摇篮, 军校加强训练工作是加强军队建设的重心, 是增强军队凝聚力的必要前提。体育教学作为军校展开训练工作、塑造学员强健体魄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军校体育教学中, 处理好基础体能课与专业技能课课时分配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学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 丰富学员的锻炼常识, 降低运动损伤, 同时也有助于为祖国国防力量储备优秀的后备军, 为中国军队储备高素质的军队干部。

关键词:基础体能课,专业技能课,体育教学,学时分配

参考文献

[1]肖秋平.对体能训练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2 (2) .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7) .

基础体能 篇7

1 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基本特征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在竞技体育群体之中, 占据核心地位与主导地位的便是运动员的体能。从传统训练理论出发, 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没有得到重视, 过分重视运动素质, 缺乏对运动体能的认识, 没有全面性的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分析与探究。在这种发展局面下, 运动员的体能只能局限在运动素质上。从某种角度分析, 所谓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主要与专项运动、专项训练有着密切的关联, 是运动员圆满完成任务所具备的特殊体能要求[2]。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之中, 运动员专项体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分别是:更快、更强、更大, 另外, 对于运动员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有机结合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 运动员专项体能内容主要包括了运动员机体自身的内部体能以及与外界环境相互结合的体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具备高度专项性

在整个竞技运动之中运动员的体能是以无氧供给或者有氧供给的方式存在的, 通常情况下在当前竞技技能的现状下, 人体在极限运动转台所表现的能力属于机能能力, 运动员体能的获得也是通过专项手段长久训练所得。而专项训练主要是指在不同的训练方式下获得体能训练, 这是保证运动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 适应性反映条件下所形成的专项特异性主要表现在运动素质以及心理因素上, 很多运动员在完成肌肉活动的时候需要用意志力进行完成。

1.2 具备时间局限性

从时间角度分析, 体能是具有的, 运动员体能时间上所表现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是运动员体能的获得过程, 这个过程是人的机体对外部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并且整个生理反应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稳定的;另外一种的相对稳定的。急性适应性产生的体能与训练水平以及机能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说专项训练获取到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却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与不稳定性。因此, 这种反应情况主要是在专项负荷中所形成的, 主是在生物学的形态上进行改造的;第二, 则是人体的运动能力取决与人体能量, 根据相关资料以及文献得知, 人体的功能系统主要是由有氧功能系统与无氧功能系统所形成的, 虽然在整个功能过程中出现在同一个机体上, 但是彼此之间有着独立性。因此, 在积极维持一段时间之后, 需要彼此共同交替与补充。因此, 在这种专项体能水平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因素。[3]

1.3 具备评估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 竞技运动技能项目的成与败往往取决与分毫之间, 对这种活动效益有所影响的便是运动比赛的成绩, 而对于比赛成绩则需要进行客观评估。除此之外, 伴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会得到提高, 在整个运动训练之中运动员需要承担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并且整个训练过程之中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

1.4 具备水平动态性

在运动员训练中要想提高自身的体能, 则需要通过训练刺激、疲劳、超量恢复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来实现, 换而言之, 便是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 人体所获得的体能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并且系统之中各个子系统时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竞争与制约的关系, 协调与促进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些关系发生变化, 所以, 才导致整个体能系统指标存在动态性。另外, 每一个运动员的机体状态是变化不定的, 当机体在工作的时候, 功能系统会发生交替与补充, 并且各个功能系统之间会存在衔接问题, 所以, 所形成的总能量往往会处于波动状态。体能训练的主要目标便是将人体内的组成因素进行均衡, 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

2 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评定分析

从整体角度分析, 运动员的体能是一个复合系统, 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等, 这3种素质之中均蕴含了丰富的具体指标, 因此, 对运动员水平指标进行评定的时候需要将体能发展水平以及条件进行集合, 从众多的指标之中选择出最具灵敏度且最具丰富性的主导性指标。此外, 在对运动运专项体能水平进行评定的时候还需要符合科学性与合理性、独立性等原则, 严格按照运筹学层次原理将运动员的体能层次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6]。图1笔者选取的案例是男子100 m运动员体能系统指标所形成的层次网络模型。根据图1可以得知, A属于体能系统层, B属于形态、运动素质子系统, C属于措施层, 即选材与训练检测指标。

另外, 根据体能复合系统的属性得知, 结构与功能是两项重要的内容,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如果系统结构比较合理, 并且子系统之间比较协调的话, 系统的总体功能效益会比较大。如果当系统结构组合不好, 并且子系统之间不够协调, 所形成的总体功能效益会比较小。所以, 要想保证运动员体能系统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则需要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效益, 构建出合理的系统结构, 只有保证体能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才能真正将效益进行等同放大, 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除此之外, 为了进一步探析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指标以及与专项之间的关系, 需以分辨各指标的方式, 比如:像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实现对运动员成绩体能因素的探析。在利用该方法的时候, 只要将关联度的大小进行计算, 并且将入选指标的关联序进行排列, 则可以找出影响运动员体能的主要因子, 将其作为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主要依据。所选取的灰色关联度能够将运动员的专项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反映, 并且求出关联度, 实现对转型成绩的权重配置。

对运动员体能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将入选的指标进行确定地位, 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评价的时候, 可以根据指标单项评分表将单项得分进行查明, 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的大小将体能综合评价进行综合计算。在这一基础上, 还可以对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大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9) :48-52, 66.

[2]蔡晓峰, 汪蓉.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及其对策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3) :44-45, 48.

基础体能 篇8

1 自行车运动专项体能研究现状

1.1 自行车项目运动员身体机能模式的研究现状

运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力量是运动员完成各专项动作,取得满意训练效果和获得好成绩的保证。对人体有氧耐力负荷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围绕着机体的摄氧能力、利用氧能力及有氧代谢的工作效率三方面展开的。许多研究表明通气无氧阈(VAT)、乳酸阈(LAT)和最大摄氧量(V02max)是评价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以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是公路和长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对无氧代谢能力高低与自行车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尚文元等通过对69名男女自行车优秀选手的最大摄氧量和无氧功的研究发现:(1)无氧功率均值与缓冲碱、超碱、碳酸氢盐、氢离子浓度等值显著相关,而最大有氧功率与血气值不相关,(2)短距离运动员的无氧功与缓冲碱、超碱、碳酸氢盐、氢离子浓度值有显著相关性,而与长距离项目组无显著相关;(3)场地比赛成绩和血乳酸值表明:多数场地项目成绩的提高均伴有血乳酸值的上升,而男子1km成绩下降,血乳酸值也略降低。结果表明,发展缓冲能力、无氧糖酵解能力对改善短距离项目运动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了解到缓冲系统能力对自行车选手的专项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外的学者对自行车选手无氧代谢供能系统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测定9名高水平男子自行车选手完成10 s、30s、40 s和60 s功率自行车的专项无氧能力,测定不同时间的的最大功率,完成的总功以及最大血乳酸水平,并记录了选手在比赛条件下完成的200 m、1000 m计时成绩、总时间和赛后血乳酸水平。最后结果显示,评价优秀男子自行车选手的1000 m记时测试的无氧能力与功率,应采用至少持续60 s的功率自行车测验[3,4]。

1.2 自行车体育运动中运动员专项力量

自行车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对专项力量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在是短距离比赛中,需要的就是运动员下肢的快速力量和下肢力量的爆发。在长距离比赛中,要求的便是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耐力及持久力,可以看出力量对自行车运动员的重要性,自行车运动就是一项力量与体能的对抗。自行车运动员力量的强与弱对运动员成绩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中要特别着重对各种体能素质进行训练和强化,锻炼要科学合理,尤其小肌肉群的训练时,方法不要太单一,避免对肌肉造成伤害。

2 自行车项目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训练时应遵循全面性与优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与优先发展相结合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类身体每一处各器官都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存在。如果身体某部位器官发生病变,那么人的整个身体都会感觉到不适,甚至引发更多的器官病变。体能是身体器官性能的体现,体能训练就是对身体性能的锻炼,其目的就是让器官性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因此在体能训练必须遵循全面的训练方法的策略,才能使训练达到最好的效果,使技术、身体形态、机能与心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体能更是进行自行车体育运动及其他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早期训练中,必须进行全面的锻炼。并且全面锻炼,更是发现身体特长,激发身体潜能的有效途径。

2.2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是指自行车运动员从开始接受体能训练后,到运动寿命终结前的这段期间内,都应在系统的体能训练中,依据体能发展规律,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能训练。系统不间断性原则的科学性已经被很多运动员所证明,系统不间断性原则是有效延缓体能的退化,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有效途径。因此自行车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应正确认识这一点,并加以贯彻,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不仅要系统规划,更要持续不断进行训练。

2.3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避免伤害原则

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自行车专项体能训练过程,应结合自身情况与训练预期目的及任务,科学分配运动负荷量及强度,避免盲目训练,以实现保障训练的有效性,盲目训练十分不可取,不仅无法起到训练效果,更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使运动员身心疲惫,在正式比赛中变无法发挥出应用的实力,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至关重要。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根据人体在运动时体能消耗与恢复规律提出来的,遵循的是健康训练原则。另一方面,在专项体能训练中,要做的是先提高专项所需要的特殊生理机能,为专项体能训练打下基础,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保障专项体能训练的有效性。为了锻炼专项体能训练中需要的特殊生理机能,在训练方式上一定要慎重考虑,合理安排,劳逸结合。

2.4 结合专项原则

结合专项原则是指在一般的体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需要,加入自行车运动项目技术、战术,进行专项体能训练,以实现全体提升自行车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体能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成绩。其主要依据是:自行车专项体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以在训练中不能缺少自行车运动的专项训练。并且技术、战术练习就是自行车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自然训练中离不开对其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才能巩固运动员的自行车技术和技能。

2.5 区别对待原则

由于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体能各有不同,训练必须遵循区别对待,尊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特征、年龄、性别、形态、机能、个性、训练动机、心理特征、训练水平、训练年龄、承受负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全面了解、掌握运动员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自行车专项体能训练的特征,分配不同的训练任务,有区别的安排训练过程。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和策略,让每一位运动员都能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面。

3 结论

(1)自行车运动员长时间保持最大有氧能力的无氧阈水平非常重要,以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是公路和长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无氧代谢能力与短距离自行车项目的成绩密切相关,无氧代谢能力越强,运动成绩则越好。

(2)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在短暂骑行中,表现为下肢需要快速力量耐力,在长程骑行中需要肌肉耐力;上肢需要静力性力量。快捷的踏蹬动作依赖于下肢肌紧张协调交替收缩,从而保证不降低工作效率。

(3)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遵循全面性与优先发展相结合原则、系统不间断性原则、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以及结合专项原则。才能实现全面提高运动员素质,提高自行车运动员成绩,达到训练目的,发挥专项体能训练的职能,保障其有效性。

摘要: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竞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自行车运动项目起源于1868年,于1913年传入中国。自行车体育运动对运动员体能要求较高,由于自行车运动不用于其他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运动中手臂和躯干为静力性工作,两腿为动力性的工作,因此自行车运动体能专项训练也与其他运动的训练有着一定区别。探索自行车项目专项体能特点及训练特征,对进行训练实践有着很大帮助。因此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自行车运动体能相关方面知识理论,分析自行车运动的专项体能特点,探讨自行车运动体能训练的原则,从而进一步实现提高自行车运动体能训练有效性,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自行车,体能特点,训练原则,身体机能,专项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彦龙.自行车运动[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2]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63-575.

[3]陈俊民.无氧阈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青海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39-43.

[4]陈俊民,王步标,阁助,等.高原青少年最大有氧能力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2,4(3):11-12.

[5]吴冶.自行车运动员的个体无氧阂值观测[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7(1):77-79.

上一篇:中小企业创业环境下一篇:治疗糖尿病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