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2024-08-25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共6篇)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篇1

代谢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可严重影响视力[1]。代谢性白内障多发生于30岁以下、病情严重的中老年型糖尿病患者。常于双眼发病, 进展迅速, 晶状体可能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全浑浊[2]。开始时, 在前后囊下的皮质区出现无数分散的、虽黑或蓝色雪花样或点状浑浊。可伴有屈光变化。当血糖升高时, 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减少, 渗透压降低, 房水渗入晶状体内, 使之更加变凸而成为近视[3]。当血糖降低时, 晶状体内水分渗出, 晶状体变为扁平而形成远视。近期我院对糖尿病患者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72例 (78眼) 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34例, 女38例;年龄23~76岁, 平均48.3岁;右眼26例, 左眼40例, 双眼6例。术前均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 病程最长13年, 最短者半年, 平均7.2年, 均经内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

1.2 术前眼部检查

视力光感0.04以下者37眼, 0.04~0.30者35眼。裂隙灯下晶状体核按LOCSⅡ分级, Ⅱ级核16眼, Ⅲ级核32眼, Ⅳ级核24眼。术前常规行眼部超声检查以了解眼轴、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 应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 根据SRKⅡ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术前常规行心电图、血糖、尿糖检查。

1.3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在术前0.5h内充分散瞳, 术前5min给予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结膜囊内滴药, 每次间隔2min, 1滴/次, 滴药共3次后进行手术。常规消毒患眼, 使用开睑器开睑, 冲洗结膜囊, 上直肌无需固定。在患者10~11点透明角膜作一个3.0~3.5mm的隧道切口, 并在角膜缘内3~4点处使用角膜穿刺刀作一个1mm左右的副切口。通过超声波脉冲震动将晶状体核打碎成小颗粒后, 术者采用双手法将患者的白内障核乳化吸出, 并使用I/A系统进行残留皮质的灌注抽吸。后囊膜抛光完成后, 在囊袋及前房内注入一定剂量的透明质酸钠, 使用人工晶体植入器将折叠人工晶体按照常规要求植入囊袋内, 利用平衡盐溶液彻底冲洗前房, 并抽吸残留的透明质酸钠, 在前房内注入BSS液, 角膜切口可自动贴合, 并达到水密状态, 切口无需进行缝合处理[2]。术后处理:术后局部滴典必殊眼液, 根据反应情况酌情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托品酰胺活动瞳孔, 尽量避免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 定期复查血糖, 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 酌情应用胰岛素。加以消炎痛25mg口服, 3次/d。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本组72例 (78眼) 复查时视力:0.1~0.4者7眼, 0.5~0.6者20眼, 0.7~0.9者28眼, ≥1.0者15眼, 2眼因糖尿病病程较长发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合并黄斑病变术后视力为1m指数。

2.2 术后并发症

患者未出现严重的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有角膜线状混浊、色素弥散、虹膜部分后黏连纤维素性渗出、高眼压等。术后角膜混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均在1~2周内逐渐消退, 纤维素性渗出经散瞳、皮质类固醇治疗很快吸收, 高眼压经高渗剂静脉滴注及噻吗心安眼水滴眼得到控制。

3 讨论

糖尿病白内障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手术治疗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方法[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糖尿病患者呈上升趋势, 对白内障手术需求日益增多[5,6]。据统计由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患者, 大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 高达48%。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 引起代谢紊乱, 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尤其可以导致眼部的一些组织结构改变, 从而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难度。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和现代囊外术的普及, 微创手术得到不断完善, 传统的囊外摘除由于切口较大, 且需缝合伤口, 术后恢复时间长及散光较大等缺点, 大切口手术逐渐被小切口手术所替代。据研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小, 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损伤小、易于操作, 设备要求低, 费用低廉等特点,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是在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手术方法。据报道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术后散光较小, 早期就能恢复视力。为保证手术的成功, 避免了手术并发症, 提高视力, 本研究选择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72例 (78眼) ,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经过术后6个月随访, 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由于受原发病的影响, 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临床效果较理想, 临床中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72例 (78眼)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 对本组72例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84.72%, 视力≥0.3者占87.50%。并发症主要包括晶状体后囊破裂、角膜线状混浊、前房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后黏连、后囊混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

参考文献

[1]吴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09, 1 (72) :147.

[2]韩瑶, 苏锐锋, 许厚银, 等.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12) :1454-1457.

[3]杨红.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67例[J].国际眼科杂志, 2008, 8 (1) :160-161.

[4]黄永健.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J].国际眼科杂志, 2007, 7 (4) :1177-1179.

[5]黄先武.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6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7) :156.

[6]刘惠娟, 曾强.白内障冷超声乳化手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5) :1693.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篇2

关键词:苄达赖氨酸,糖尿病性白内障,白内停,治疗效果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原因很多,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其发病比例也相应增加,多发生在30岁以下[1,2]。 据不完全统计[3]我国糖尿病性白内障所致的双眼和单眼盲人以及低视力病人约有300~500万。 白内障发病时常表现为视力减退 、视物模糊,容易会出现疲劳或视野中的物体出现变形或扭曲,甚至复视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就医治疗,会导致视力逐渐降低,严重时可致盲[4]。 苄达赖氨酸滴眼液可以抑制眼睛中AR的活性,达到预防或治疗白内障的目的。为了探讨苄达赖氨酸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眼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者322例采取分组治疗的方法,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眼科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2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61例(248只眼),其中男72例,女89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7.3±2.4)岁。 对照组161例(266只眼),其中男69例,女92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1.4±2.6)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等临床症状,均符合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诊断标准[5]。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在糖尿病治疗基础上给予白内停滴眼液治疗,白内停滴眼液(又名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国药准字:H42021940),用法用量:滴眼,用前须将1片药片投入1瓶溶剂中,待药物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应连续在20 d内用完,3~4次/d,每次1~2滴/次。疗程6个月。

2观察组在糖尿病治疗基础上给予苄达赖氨酸滴眼液治疗,苄达赖氨酸滴眼液(8 m L:40mg,国药准字:H19980101),用法用量:滴眼,3次/d,1~2滴/次。 疗程6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观察项目

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2例患者出现眼部刺痛,停药后好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6,P<0.05)。

3 讨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我国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已成为糖尿病并发症中仅次于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眼病[6]。糖尿病性白内障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不容易被人引起重视。 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7,8],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以双侧病变为主,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可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出现全眼浑浊,假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常与老年性白内障相混淆。 糖尿病性白内障与血糖和尿糖升高有关[9],当血糖升高时 ,眼部房水的糖分会随之增多, 进而引起晶体渗透压改变, 出现晶体纤维肿胀、断裂、崩解形成白内障,因此,只要控制好糖尿病才可以防止或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苄达赖氨酸化学名单[[(1-苄基-IH-吲哒唑-3-基)氧]乙酸]L-赖氨酸盐,是一醛糖还原酶抑制剂[10],对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通过局部滴眼使BDZL进入眼组织和房水,并在晶状体内浓集,从而抑制眼睛中醛糖还原酶活性,延缓白内障进展、改善和维持视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从眼科的研究中发现,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9.6%, 对照组总有 效率为47.8%,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报道相似[11]。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临床诊断标准[1]。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30例 (3眼),男18例(23眼),女12例(14眼),年龄在45~72岁,平均年龄为(64.36±4.25)岁,视力均在0.3以下;对照组30例(44眼)男15例(27眼),女15例(17眼),年龄在39~68岁,平均年龄为(59.36±5.32)岁 ,视力均在0.3以下。

1.2 方 法

1.2.1观察组治疗措施采用PHACO联合IOL进行治疗。在角膜缘处切口,注入黏弹剂之后环形撕囊到囊袋口,水分离后,用四分法劈核,再用超声乳化仪乳化碎核,负压吸引,后囊抛光,在囊袋内植入IOL,缝合切口。

1.2.2对照组治疗措施采用ECCE联合IOL进行治疗。将穹窿部作为结膜瓣, 在角膜缘处切口, 注入黏弹剂后进行开罐式截囊,水分离之后,圈套出核,用双套管注吸皮质,后囊抛光,在囊袋内植入IOL,切口至水闭良好状态。

两组手术结束后, 都要在球结膜下注射2.5 mg地塞米松和20000 U庆大霉素。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

观察组30例,37眼,视力>0.5有34眼,占91.9%;对照组30例,44眼,视力>0.5有30眼,占68.2%。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虹膜损伤2眼,后囊破裂1眼,角膜水肿3眼,囊膜浑浊4眼;对照组虹膜损伤4眼,后囊破裂3眼,角膜水肿6眼,囊膜浑浊7眼。具体如表1所示。

[n(%)]

3 讨论

糖尿病发生率逐渐升高,并发白内障也逐渐增加。目前,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 对糖尿病并发白内障进行IOL植入已经成为了白内障术后视力矫正的主要方法, 此方法对患者视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在治疗中,要注意将患者血糖控制在8.7 mmol/L当患者血糖稳定时进行手术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PHACO在手术中,对角膜散光影响十分小,环形撕囊和进行囊袋操作,都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对虹膜、眼内其他组织的影响,抽吸皮质也相应的减少了炎症的发生。IOL植入技术降低了手术反应,帮助患者视力尽快恢复。手术过程中,患者瞳孔缩小,是因为前列腺素释放到房水引起的,因此在手术前要使用抗炎药,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避免发生术中瞳孔缩小的现象。在手术中,要注意保护角膜内皮,降低超声时间及能量,充分发挥黏弹剂的作用,保护角膜内皮,在减少视网膜热损伤的基础上减少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后,要将皮质、黏弹剂以及脱落的虹膜色素冲洗干净,从而降低术后反应。该组研究结果表明,PHACO联合IOL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ECCE联合IOL, 且PHACO联合IOL的术后并发症较少。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篇4

关键词: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目前, 白内障治疗普遍采用超声乳化手术, 但患有糖尿病者与非糖尿病者相比, 手术愈合能力差,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远高于后者。在这一治疗过程中为减少患者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而引起的并发症, 我院在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糖尿病性白内障疾病患者, 其中男66例, 女54例。患者中8例确诊为1型糖尿病, 确诊2型糖尿病112例。患者年龄32~68岁。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5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试验组进行临床护理路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糖尿病分型和基础血糖等一般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护理治疗。试验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 对试验组患者入院日、术前、手术日、术后及出院日设定日程规划及治疗方案。加强工作人员临床护理路径知识, 进行培训讲解, 对于设定的工作方案和时间要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进行, 由指定的工作人员进行实施跟进, 护士长在日常中随时进行检查评价。 (1) 入院日:完善术前检查, 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等相关知识。 (2) 术前:严格执行糖尿病治疗, 对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手术配合、术后注意事项。 (3) 手术日:测血糖, 达到空腹<7.0mmol/L, 餐后<10mmol/L时方可手术。做好眼部准备。术中配合, 适时心理护理。术后观察术眼情况, 监测血糖。 (4) 术后:监测血糖, 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5) 出院日:强调避免增加术眼压力和震动的活动, 告知定期复查, 连续监测血糖。

1.3 评价指标

对于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详细, 并且观察两组患者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以及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A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V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及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和掌握相关疾病知识的情况比较, 见附表。

3 讨论

根据结果数据观察, 试验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降低28.32%, 前房渗出降低23.31%, 护理质量满意率提高13.8%, 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提高13.61%,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 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的提高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规范了医疗护理服务流程, 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3]。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对培训新医护人员是一种很好工作方法, 还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柏亚妹.人性化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5, 8 (1) :3-4.

[2]冯蕾, 王艳梅, 蔺波.临床护理路径国内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9) :902-905.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A组 (糖尿病白内障组) 45例 (50眼) 和B组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 45例 (49眼) 。A组的45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21例, 年龄41~67岁, 平均 (48.9±27) 岁;B组的45例患者中, 男性23例, 女性22例, 年龄45~69岁, 平均 (50.3±1.9) 岁。两组患者治疗前视力均为手动~0.2。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治疗前A组患者均对血糖进行控制, 均达到空腹血糖在10 mmol/L以下[1]。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通过不到3 mm的微创切口, 应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 使其呈乳糜状, 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 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并加以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对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后, 将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并加以比较,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患者在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 A组最佳矫正视力>0.5者所占比例与B组比较, P>0.05, 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比较, A组与B组也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与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并无太大差异, 可以在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中应用。

3 讨论

目前, 白内障只能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中最为先进和安全的术式。晶状体的能量来自房水中葡萄糖。晶状体代谢主要通过无氧酵解[2]。在已糖激酶作用下, 葡萄糖被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而在醛糖还原酶和辅酶II的作用下, 葡萄糖部分被转化为山梨醇。正常情况下, 晶状体内的葡萄糖不足于产生过多的山梨醇。但糖尿病时血糖增高, 晶状体内葡萄糖增多, 已糖激酶作用下饱和, 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受阻。此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活化, 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3]。山梨醇不能透过晶状体囊膜, 在晶状体内大量积聚, 使晶状体内渗透压增加, 吸收水分, 纤维肿胀变性, 导致浑浊[4]。本文中, 笔者就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糖尿病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进行研究, 发现其治疗效果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治疗效果无差异, 故笔者认为在糖尿病白内障治疗中当患者血糖得到较好控制后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还是较好的,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糖尿病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 以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A组 (糖尿病白内障组) 45例和B组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 45例, 均对其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 后将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并加以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 两组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 P>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糖尿病白内障治疗中当患者血糖得到较好控制后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还是较好的,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糖尿病白内障,效果

参考文献

[1]Lazaro C, Benitez-del-Castillo JM, Castillo A, et al.Lens fluoropho-tometry after trabeculectomy in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Oph-thalmology, 2002, 109 (1) :76.

[2]张承芬, 李清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中华眼科杂志, 2003, 39:415-417.

[3]李凤鸣.中华眼科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84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54~67岁,平均(59.8±4.6)岁;平均病程(3.4±1.7)年。实验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5~65岁,平均(58.7±5.4)岁;平均病程(3.8±1.4)年。经检验,两组的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所有样本的纳入标准为:(1)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于2013年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5];(2)临床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晶状体出现雪片状混浊物且有扩散倾向;(3)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排除标准为:(1)由其他非糖尿病原因造成的白内障;(2)存在心、肝、脑、肾等其他主要脏器耗损性疾病;(3)精神疾病;(4)治疗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按时服药。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二甲双胍口服治疗,每日口服二甲双胍2次,每次0.5 g(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4061396)。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羟苯磺酸钙口服治疗,每日3次,每次0.5 g(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J132014061034)。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 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IL-1β和MMP-9含量。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糖代谢情况比较

见表1。治疗前两组之间FBG、P2h BG、Hb 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3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mol·L-1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IL-1β含量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之间外周血中IL-1β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实验组外周血中IL-1β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外周血中IL-1β含量逐步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IL-1β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

g·L-1

2.3 两组不同时间点MMP-9含量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外周血中MMP-9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实验组外周血中MMP-9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外周血中MMP-9含量逐步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MMP-9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

3 讨论

过去认为,只要控制住血糖,就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性白内障。但研究[6]表明,高血糖只是诱因,而非治疗的根本,更多的证据[7]显示,炎症因子和晶状体细胞外基质(ECM)的异常聚集和降解均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病理过程。在本研究中引入的两种评价指标(IL-1β和MMP-9)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水平和ECM降解水平。其中,MMP-9(即明胶酶B)特异性作用底物为Ⅳ、Ⅴ、Ⅷ和Ⅹ型胶原纤维。而我们已知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分泌产生的ECM的最主要成分之一就是Ⅳ型胶原纤维。结构正常的ECM对于细胞的正常增殖、黏附和分化、移动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当MMP-9分泌异常导致ECM异常降解时,就会破坏晶状体囊膜的正常结构,导致白内障。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IL-1β和MMP-9水平均较高,提示炎症反应和ECM的异常降解确实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展进程有关。

μg·L-1

本研究虽然两组患者服药6个月后血糖水平均得到很好的控制,但两组IL-1β和MMP-9水平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外周血中IL-1β和MMP-9含量逐步降低,而对照组患者则无显著性变化。本研究中使用的羟苯磺酸钙为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传统用药。其药理作用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血液黏度等[8]。联合用药的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IL-1β含量持续下降,这是羟苯磺酸钙抑制炎性物质分泌的结果。多数炎性物质为血管活性物质,它们的大量存在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羟苯磺酸钙对其具有抑制作用。

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MMP-9的过度表达导致ECM的异常降解、晶状体正常囊膜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LEC的正常移行、黏附和增殖等,导致LEC分泌更多的MMP-9。这种恶性循环是白内障病程加速的关键。体内调节MMP-9的途径很多,近几年受到关注的是IL-1β对MMP-9的调节作用。IL-1β一方面可以增强LEC的增殖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诱导MMP-9的转录和表达。因此,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MMP-9含量会随着IL-1β水平的降低而减少。

上一篇:规划体制下一篇:数学课堂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