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2024-08-25

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精选12篇)

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篇1

众所周知,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 立足生活,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 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 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

如教学“折扣”一课时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 你说买哪种最合算?先出示模拟广告1:套餐1 (原价18.60元, 现价10.00元) , 套餐2 (原价18.60元, 现价11.00元) , 套餐3 (原价18.60元, 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 它下降得最多。再出示模拟广告2:套餐1 (原价18.60元, 现价12.00元) , 套餐2 (原价14.60元, 现价9.20元) , 套餐3 (原价17.40元, 现价11.50元) ,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 学生感到有些困惑, 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 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 下降的钱数最多, 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 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 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他们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此时再来教学“折扣”, 学生易于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 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 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比如, 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 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 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 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兴趣高, 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 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 自然而然认识到, 生活处处有数学, 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 返回生活, 进行数学拓展教学

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指出: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 (即建模) 与求解过程, 可以说是与数学问题同时产生的应用题是将条件纯化或简单化的实际问题的模拟。将生活情境数学化, 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 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 教师要巧妙地沟连两者。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从而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 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 不断增强数学意识, 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 创设“开放性”的实践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位老师曾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 王亮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 但不得超过3天, 回无锡不能超过晚上10点。让学生帮王亮查找无锡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刻表, 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 制定旅游计划, 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 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 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 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 观察银行周围环境, 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 “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 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 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 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 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 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 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

例如, 《购房问题》中可这样组织教学:“黄老师准备购买一套新房, 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 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黄老师出谋划策。”学生说, 要知道房价, 考察地理位置、交通情况, 了解优惠政策、可使用面积、小区物业管理等。然后, 老师出示房价, 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优惠政策以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接着又创设这样情境:“教师房子买好以后, 为了美观和舒适, 准备进行装修 (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 。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由学生介绍深圳木地板的市场调查。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 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 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 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 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学,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解题的技巧,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篇2

芦桢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如何再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去和学生一起创设情境,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组他们在音乐课上学习过的节奏,让学生根据节奏打拍子,通过亲自动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时,我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学生们回答:“不喜欢。因为这车虽然漂亮但踩不动。”我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同学们还是说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象在颠跛不平的路上骑一样,我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时,通过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兴趣。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和相应的棱,使学生看见两个相对的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完全相等,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让两个同学表演相遇的情境。在学生表演之后让学生谈一谈什么叫做“相遇”,什么叫做“同时出发”,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相遇问题中所出现的较难理解的“同时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等字句。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老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我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三、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练习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1、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我教《求平均数》(第八册)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这种方法。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我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 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就达到了目标。

2、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包装一个礼物入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感受包装纸的大小与所包物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有了一定感性经验之后,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做细致的研究,找出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再运用刚才的研究结论进行一个小设计——自己根据想包的一个物体的大小来确定裁减多大的包装纸。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但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而且亲自动手实践,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篇3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活问题;探究具体化;生活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做”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奇观。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建立以体验生活为主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结合点,从生活中引入具有发散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观察,自主体验,自主交流,初步建立数学思想。比如在教学生们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主购物的生活情景,学校组织学生去郊游,需要自己带食物,每人50元,去超市买食物、饮料,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形式,将超市所要购买的食物进行标价:面包:3元;饼干:3元;矿泉水:2元;橙汁3元等等,然后由学生自主采购,到老师这里来结账,只能买50元以内的东西,看谁买得最多,谁买得最合理,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能力,同时还能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四、增强生活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除法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从家里步行到学生平均每分钟要走多里路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增强学生生活意识,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坚持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特点,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趣味和意义无穷,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小学数学教师》.2012年第7期至第12期

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 篇4

一、兴趣引入, 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 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熟悉的情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 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愿学乐学, 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了解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离自己近在咫尺。

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 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硬币、扣子、文具盒、书本、七巧板等实物, 然后通过电脑画面, 抽去实物, 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解决实际问题,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 教学“折扣”一课时, 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 你说买哪种最合算?

先出示模拟广告1:

套餐1 (原价18.60元, 现价10.00元)

套餐2 (原价18.60元, 现价11.00元)

套餐3 (原价18.60元, 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 它下降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2:

套餐1 (原价18.60元, 现价12.00元)

套餐2 (原价14.60元, 现价9.20元)

套餐3 (原价17.40元, 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 学生感到很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 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 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 下降的钱数最多, 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 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双方各执己见, 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 再来教学“折扣”, 学生易于掌握, 而且很感兴趣。

三、拓展空间, 实现数学生活化延伸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体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 从而引发思考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 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 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 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 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 观察银行周围环境, 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如, “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 此时教师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 自己是如何来解决问题的。这样, 学生不仅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 并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还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了联系。

四、动手操作, 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 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例如, 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后, 布置学生这样一道题:给每一小组一条2米长的绳子, 一把米尺, 一副教学用的三角板。请同学们测量校门口的一堆沙堆的体积。

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篇5

实施方案

覃小英

一、课题的由来。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市场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飞速更新,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原有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素质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已重重阻碍,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项的观念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综上所述,我校确立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必将有其深远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二)实践意义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学学科教学模式。

(1)创情导入,提出问题。检查复习→情景模拟→导入板题

(2)自主尝试,探究问题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试做

(3)合作引导,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4)拓展应用,延伸问题。问题开放→汇报交流→课后实践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1)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

(2)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3、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3)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一年级(43名学生)

二年级(49名学生)

三年级(53名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2、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数学化,抽象成数学模型。

3、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形成一系列解决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数学策略。

5、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标,尊重教材,尊重编者意图。

(2)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教师资源与教材资源有机结合。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课内学好数学知识,在课外用好数学研究。

7、过程与方法

(1)摆正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

(2)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8、情感、态度、价值观

(1)指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科、热爱生活的兴趣。

(3)发展学生弹性思维,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对比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反思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

2、完善本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指导制度。

3、建立课题组,确定首批实验教师。

4、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5、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申报、完善,进行开题。

(二)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1、重点研究第一环节创情导入,提出问题(2006年9月~2006年12月)

2、重点研究第二、三环节,自主尝试,建立模型;合作引导,解决问题(2007年3月~2007年8月)

3、重点研究第四环节,拓展应用,感悟知识(2007年9月~2008年7月)

(注:每个环节的研究同时兼顾其他三个环节的研究,在突出研究重点环节的同时,与其他环节融会贯通。构成模式。

(三)总结、推广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1、完成学生后测工作,并进行分析、比较。

2、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成果展示,邀请专家、领导进行结题鉴定。

4、结题时间:2009年8月~2010年3月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实验教师每月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一篇教学叙事案例,每年撰写两篇有关课题方面的研究性论文。

2、《我身边的数学》学生论文集。(每年每个实验班推荐10篇)

3、编辑校本教科研通讯(每两月一期)。

4、撰写结题报告。

5、设计“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板。

九、课题的研究组成参研单位:抚松县东岗小学

课题组成员:

组长:管清华

副 组 长:隋晓平、祝庆昌

组员:崔维臣、辛晓明、宋文志、姜玉芝

实验教师:张道荣、陈艳、梁中华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的保证。

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亲自参研,确定本项工作为“一把手”工程。

2、组织制度的保证。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指导制度。

3、经费的保证。

学校确保经费落实,确保专款专用。

4、学习的保证。

建构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84-001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凭借生活,实施生活化的数学

1.捕捉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两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教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发给小东和小兰。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 要平均分给小东和小兰,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联系生活,进行尝试探索

我们倡导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可应用到生活中去。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小兔安家》时,我创设了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情境:美丽的春天,小白兔们(12只)相约来到了风景优美的森林景区游玩。小兔们被这里迷人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便决定在这里的森林酒店住几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景。然后让同学们想想:“假如自己是酒店的客房部经理,将怎样安排小兔们的住宿呢?”伴随老师亲切的话语,缩短了师生心灵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极大兴趣。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与同伴一起合作探索,共同探讨“帮小兔安家”的设计方案,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这里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寻找不同的思考方法,设计多种方案,并以评出“优秀的酒店客房经理”为契机来激励他们。学生热烈地谈论起来,人人主动出谋献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讨论,学生们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3.模拟生活,进行思维实践

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比如,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设计这样一段:请小朋友写写“我的家”我_____岁;我家_____口人;我掉了_____颗牙。这些数据,能让学生显现出生活回忆,对“数”与“物”的映射也易于理解了。

现行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但还有大部分内容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如教学“千米的认识”,1千米=1000米,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学生常常出现“旗杆1千米”的笑话。教学中应返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操场为200米,课前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跑5圈,每人必须跑完全程。数学课上让学生说说赛跑的感受,再来揭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此时“千米”在他们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因为这“千米”是他用自己的双脚跑出来的。再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感知面在体上的知识点,组织学生充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实物,动手在纸上描面,用橡皮泥摁面,描摹剪面……的多种方法,充分感知“面在体上”的重点,深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点。

二、返回生活,拓展延伸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而要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围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作业练习除了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应发挥它的桥梁功能。可通过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在教学统计与猜测《生日》一课前,布置了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确定一种大家喜欢的可行的调查方法,分组调查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这个作业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学生们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交流时可谓异彩纷呈,有的小组采用排队的方法,有的采用作记号的方法,有的采用投票法,有的采用举手法……可人人都有解决的方法,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获得成果的笑眉里能让你看到学生不是厌倦数学,而是厌倦忽视数学价值的数学教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如“认识人民币”的导学设计:同学们,认识钱吗?利用课后去咨询一下,比比谁了解钱的知识最多。学生有的向父母请教,有的阅读课本,有的甚至到银行去咨询专业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认识结构上得以拓展,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教学的趣味作用。

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巧妙导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 通过自我构建认知系统,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出适合的学习情境, 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新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似时, 学生自主构建的能动性就强。新课伊始,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 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打开生活与数学学习间的那扇窗, 借助于数学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富有价值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多元发展。

“用字母表示数”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 它是提升学生符号感的引言课, 引领着学生从数字王国走向代数世界。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现实意义, 体会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导入部分, 我和学生聊起了生活中的两件小事, 同学小A想向小B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读一读, 这里的A、B、Q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见的扑克牌中的J、Q、K牌, 这儿的J、Q、K又分别代表什么呢?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鼓励学生对有着实际背景意义的字母进行解释, 学生在真正感受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必要性, 体验到字母以及代数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数学表示。

二、捕捉生活素材, 丰富感性认识

大部分学生认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充满着情趣的, 有着具体、感性的认识;而数学知识就是抽象的公式与定理的组合, 枯燥无味。学生自我重新构建认知的材料, 主要依赖于教师提供的一些关于数和形的素材, 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 借助于分析、探究、解释、综合、应用等思维方式, 提炼出其本质属性。教材中也选择了许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的资源。生活有多宽, 教学的舞台就应该有多广。广大的数学教师应着力构建开放的课堂,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将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 让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更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倡导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概括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教学“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对生活中足球比赛的净胜球数的计分方式的研究, 来探讨有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可以将胜球记做“+”, 输球记做“-”。例如赢了两个球可以记为“+2”, 输了两个球可以记为“-2”。如果某一球队, 在上半场赢了1个球, 下半场赢了2个球, 这场比赛一共赢得了3个球。可以这样来计算: (+1) + (+2) =+3。呈现出其他可能的比赛结果,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数轴”这部分内容时,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来进行教学, 出示温度计的局部放大的图, 让学生读出其读数。数学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与提炼。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应多撷取一些生活化的素材, 学生根据自我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 探究数学现象的本质,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深度与密度。

三、回归生活世界, 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当学生能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 才能感觉到数学学科的价值与生命力, 继而产生不竭的探究动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活动。数学教师应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及时巩固, 举一反三, 把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相似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后,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带上米尺和学生一道去操场测测旗杆的高度, 思考旗杆的高度、树立的木尺的长度以及影子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运用已经掌握的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估一估旗杆的高度;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后, 让学生欣赏并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把教室内的每位学生看做平面内的一点, 借助于中间的横、纵向的座位建立直角坐标系,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说一说自己表示的点所处的象限, 教师出示坐标让相应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实现了从教材到实践的关键性飞跃。

生活化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篇8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生活化课堂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自制力和认知能力较差, 很多教师不愿意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堂学习, 简单枯燥的学习过程使小学生对机械模仿产生了厌烦心理, 直接弱化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以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和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旨的生活化教学应运而生, 掀开了数学课堂教学新的一页.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构建开放自由、轻松愉悦的认知氛围, 启迪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师积极倡导的直观高效的实物教学中快乐合作、大胆探究, 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进行.

二、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 生活化课堂教学能够体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小学生积极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动机,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高效学习. 其次, 生活化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高效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学习、幸福成长. 最后, 生活化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最佳着力点, 有力地推进了数学教学的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从而成为小学生快乐认知、科学发展的主阵地.

三、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科学构建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 ,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一) 开放自由的认知氛围

心理研究证明:认知氛围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构建开放自由、轻松愉悦的认知氛围, 主动解除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思想包袱”, 引导小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积极学习在无忧无虑中高效认知. 小学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需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更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小学生在“无我、无他”的专心学习中轻松驾驭数学学习, 在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中实现高效学习. 所以, 学者吴洪成也明确指出, “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2].

(二) 直观高效的实物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变抽象为直观, 变被动为主动,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接受, 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喜欢通过直观思维的认知方式去感知外界事物. 所以, 教师要多采用直观高效的实物进行教学, 从实际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 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活化教学, 实现小学生的直观学习、主动思考和快乐成长.

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时, 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女生难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形成较强的立体感, 在计算表面积或体积、容积时经常出错. 所以,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用纸箱子代替黑板上或多媒体演示的立方体或正方体. 在计算游泳池、室内粉刷以及制作箱子需要面积为多少的铁皮时,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通过观察纸箱子来进行直观思维, 在确定实际问题涉及立方体或正方体的六个面还是五个面以后, 再确定如何计算表面积. 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纸箱子上标上长、宽和高的数值, 然后利用面积公式将实际问题涉及每个面的面积都计算出来, 将数值写在纸箱子上, 再一个个将面积相加而计算出物体的表面积. 在小学生初次接触正方体、立方体时, 教师利用纸箱子等生活用品可以帮助小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较强的直观认识, 从而慢慢培养起小学生的立体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直接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优化进行.

(三) 合作探究的认知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提出 ,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加为人们所关注, 逐渐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维度之一.”[4]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课堂讨论无疑就是小学生实现学习主体地位的首选途径, 是小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认知方式. 课堂讨论不仅是小学生合作探究认知方式的重要内容, 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小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切入点. 所以, 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实现合作探究、快乐学习以及开心成长.

总之,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积极营造融洽、开放、自由的认知氛围, 利用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用品为小学生构建实物教学, 在生活化教学中启迪小学生的直观认知方式,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立体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促进小学生的快乐认知、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04.

[2]吴洪成.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9:115.

[3]周建红.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物教学[J].中国校园导刊:教育版, 201 (3) :159.

[4]曹凌.浅谈把握数学课堂讨论的时机[M].教育革新, 2013 (5) :45-46.

[5]杜海霞.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4 (4) .

[6]尚丽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祖国:建设版, 2013 (10) .

[7]陈广东.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的发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 (1) .

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构建 篇9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将数学教学引向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方向,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点燃学生学习数学欲望的助燃剂;是简化数学教学程序、使数学学习更加容易的便捷桥梁; 是增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有力武器.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不单是方法的探寻, 更需要发掘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

(一)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长期以来, 人们对数学学习的印象就是严密、公式化的套路, 这令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用上了死记硬背的方法, 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将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使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魅力.

(二)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数学学习的基本要素在于严密的逻辑能力以及开放性思维, 二者看似矛盾, 实际上相互依托. 课本的引导有利于塑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生活化则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跳出课本外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但有生活场景的再现;还有寓教于乐的多种数学课堂活动的开展. 丰富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从各个不同的学习面认识数学、体会数学的乐趣, 学习视野随之拓宽, 因而思维方向也更加宽广、自由.

(三)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助动力, 它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多感受、多操作、多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熟悉数学,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高强度的理解能力可能会有欠缺, 但是对于生活感悟能力却是超越年龄的, 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令学生在感悟中又吸收知识, 完成对数学信息的收集, 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视觉和创造灵感, 以及勇于创造的数学素养.

二、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构建途径

(一) 课堂导入 “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 必能吸引学生, 引发兴趣, 燃起智慧的火花, 开启思维阀门, 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可充分的运用网络资源, 大量取材生活实际, 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实例制作课件, 激起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火花, 使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进而热爱数学.

《 初中数学教材 ( 苏科版) 》 每一章节的导入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了不同的生活情景,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 为学生提供看得到, 听得见、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探索, 主动获得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使得学生从中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概念学习 “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绝对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 一种体验, 一种感悟. ”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立足教材, 着眼学生的发展, 把握核心知识内容, 向学生展示本质, 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形成概念的首要条件, 是使学生获得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此, 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事例, 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 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 从学生的座位, 电影院的座位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 使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 从而使学生很好地领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三) 数学模型 “生活化”

已知a, b, m都是正数, 并且a<b, 求证:.用比较法证明本题并不困难, 然而仅仅讲证明, 不能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为此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模型, 让学生分组讨论, 共同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发现了以下结论:学生1:在一杯糖水中, 加入糖后, 糖水就变得更甜了;学生2:一般地, 生产生活中的浓度问题, 溶液中加入溶质, 浓度变大.分析:这一师生互动, 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近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模型, 许多问题就会游刃而解.与此同时, 也会使非常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会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会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 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的真实性, 进而要做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体现数学归朴于实践, 归朴于生活.

(四) 学习过程 “生活化”

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实例, 将数学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 抽象的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 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变“课堂教学”为“生活数学”.

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使其体积最大. ”这一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 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 以及对同一数据的归纳, 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 ”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 获得问题的解, 并对求解过程作出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 解除了困惑, 更能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 从而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 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 学生的数学知识, 数学经验, 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从生活现象中去找数学,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使数学问题看得见, 摸得着, 听得到, 使原本复杂枯燥的问题得以生活化, 学生的探索欲望高涨, 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感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五) 课后评价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 》着重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增设实践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因此, 在课后练习设计时, 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给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初二年级学生要出去春游, 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 人, 车费200 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 人, 车费240 元, 共有170 人, 问怎样乘车经济? 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中走来,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现实问题数学化, 这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 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篇10

1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其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打电话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打电话中产生的数学问题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电话中的费用计算等问题可以利用四则运算解决,这就为电话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生长点和切入口。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电话计费问题又是比较复杂的,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可能考虑诸多复杂的因素,只能选取学生所能解决且感兴趣的内容。经调查发现,学生对无线市话———小灵通比较感兴趣。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比较合适的资费方式,恐怕连许多成年人都不甚清楚,而这需要从调查到的一些信息中分析整理数据,作出比较、判断、选择和决策。这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围绕“小灵通”的知识,设计、指导和组织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请你当参谋。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密切联系生活,让数学课堂服务于生活实际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并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予以联系,从而得出“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的结论。在学习统计图表之后,可设计“做聪明的购物者”的作业。让学生到附近几家大型商场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同类商品的价格,并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以此来帮助自己在挑选商品时做到货比三家,择优选择。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学《加减混合》后,我创设了让三个学生模拟爸爸、妈妈、儿子的角色,爸爸买了5个梨,儿子吃了4个,妈妈又买回7个梨,现在有多少个梨?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把《加减混合》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更加轻松。又如在学习完长方形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制做粉刷教室费用的预算。要想做好预算,学生就要去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去掉门窗后需要粉刷的面积,去了解涂料或油漆的价格以及雇用工人粉刷的工费等。这样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真正做到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把数学恰当地运用于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3 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用有关“分数、百分数”的知识来说明咱们班男、女学生人数的关系,同学们各抒已见: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在教学如何计算“百分率”后,让学生计算咱们班学生每天的出勤率是多少,计算每次单元测试咱们班的优秀率、及格率分别是多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当一个活生生的生活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教学之所归。如: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当一回爸妈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在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星期天去佩佩文具店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她先买了4本笔记本,余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如果将8盒香烟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实践,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篇11

首先,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在教学“简单推理”之前,我组织学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两个学生在台上玩,下面的学生在心里猜台上的两个会出什么。有的猜对了,有的猜错了,师追问猜对的学生,当时能肯定某某出什么吗?答案不肯定,是猜的。师再问:“如果老师给出一个提示:小明出的不是剪刀,小红输了,现在你们能说出小明、小红各出的是什么吗?你们是怎样猜到的?”这样,成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其次,数学学习要体现生活化,教师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成趣味较浓的数学。如教学“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问题”这样枯燥抽象的内容时,我设计了学生玩碰碰车的事例:14个学生去玩碰碰车,每辆碰碰车限坐3人,每辆碰碰车5元,至少要租几辆碰碰车?生1:14÷3=4辆……2人,至少要租4辆碰碰车。生2:6辆,是好朋友的坐一辆。生3:5辆。师没有说出谁对谁错,而是问谁租碰碰车的方案,人人都有坐,用的钱又最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验证答案的动力,自主探索出正确的答案,深刻体验学好数学的价值。

第三,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教学“规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组织学生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如在教室里有……在家里有……小朋友的衣服上有……,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有规律图案的美丽,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能创造生活美,激发了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四,设计的练习题要生活趣味浓。要使学生快速地理解、巩固当天所学的新知识,老师设计的巩固练习题必须形式多样,趣味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解决问题时的快乐,如计算练习采用奖红花等形式,问题呈现的也是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

最后,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应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例为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统计”时,统计本班学生最喜欢吃什么水果,老师在六一儿童节时好购买。先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写在纸上收上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展示出来呢?再组织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如画“正”、画√、画×等,一个学生报,一个学生上台记录,其他学生在下面记录,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学习理解有关的统计知识。

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篇12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解决策略

近来阅读到多篇关于数学“生活化”话题的文章, 从理念倡导、教材安排、公开课的展示、习题的走向等方面对数学“生活化”进行探讨, 其间批判多于肯定, 主要是由于《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于是数学教学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数学“生活化”的倾向。笔者也常对此进行细细思考, 认为一线数学教师有必要对数学“生活化”问题有一个深刻、理性的认识, 才能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一、“数学生活化”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

现在,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许多教师改变了观念, 教学时都注意尽可能地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而且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但是也有些教师在这里走进了误区。

1.教师只关注课堂现实性和趣味性, 忽视数学教学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教师提倡数学知识要生活化, 就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也不管合适不合适硬往上套。其实, 一些纯数学的知识就不必要生活化, 例如: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的推导以及一些数学规律性的知识等。也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就行了, 不管学生见没见过, 理解不理解。

2.教师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 致使数学教学走入极端“生活化”误区。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走进这些误区, 不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产生误解。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数学,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 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勇攀数学知识的高峰。

二、“数学生活化”课堂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寻求生活规律, 提炼数学方法, 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1. 为知识应用找到生长点。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使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 积极设计应用性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作用。坚持“返回生活, 实践第一”, 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的“围城”,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 学用结合, 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又最终为生活服务。讲究策略是现代生活中人们必须追求的一个方面。从教育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来看, 在生活中, 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 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一种决策的需要。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同样有这种需求。而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 学生潜在的这种需要就更强烈。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力求联系实际, 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运用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实现数学的价值。

(二) 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探索欲望, 提升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1.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组织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知识出发, 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赋予数学生活化。

2. 引导学生在熟知的材料中增强直接经验。

有些教师在创设生活问题时, 总常考虑教师教的方便,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只考虑生活,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最贴近的生活。明明有条件联系自己身边的事, 结果农村课堂联系的是城市生活、国外生活, 可联系自己生活的却联系远在天边的生活, 这自然是隔靴搔痒, 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践证明:当数学问题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激活学生创造灵感。

数学贴近生活, 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性材料,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以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认识, 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

3. 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些教师在创设生活问题时, 只喜欢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来代替学生对生活的见识和理解。上课一味包办代替, 或唱独角戏、满堂灌, 或让少数学生争台面, 多数学生做陪客, 不敢放手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理解自主探索。

上一篇:糖尿病误母治疗白内障下一篇: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