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

2024-06-21

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共8篇)

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 篇1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推进高效课堂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和谐”课堂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 从而践行2011 年版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即实现不同程度的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和谐的数学课堂倡导灵性、动态美的教学模式, 它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 并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从而让课堂更加高效。那么, 教师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模式, 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构建和谐的课堂模式时, “创设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离不开民主的课堂氛围,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融洽的师生关系, 他们才能大胆地表达意见, 积极地参与思考, 从而让课堂互动更有效。当教师能够与学生互通感情、尊重爱护学生、理解包容学生时, 师生的关系就融洽, 当学生遇到数学难点时, 学生就会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它, 突破它,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大数》一课, 教师热情地与学生交流, 通过引入与学校相关的数学信息, 如学校共有多少名教师、多少个学生, 某个学生所在小区共有多少名住户等信息, 使学生对数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因为这些数源自身边。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 并通过有趣的“数豆子”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此时, 学生的热情高涨, 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情绪, 以“大孩子”的眼光与学生民主、和谐地交流, 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 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教师趁机引出问题:“老师想搜集100 个豆子, 可是不知道怎么做,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学生都想帮助老师, 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开展数学活动, 当10 个学生每人搜集10 个豆子就是一百个时, 教师趁机让学生理解“十”“百”这两个计数单位。可以说, 教师“故意”放低姿态, 主动与学生民主、平等交流的行为不仅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途径。基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情境创设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启发学生思考为原则, 巧妙地将难点突破, 以“新、奇、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在情境创设中, 和谐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也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课堂, 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的经典模式, 教师要以知识建构为基点创设情境, 使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在《分一分与除法》的课堂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试一试”等数学活动理解 “分”的过程?如何根据分的情况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内涵?教师创设有趣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有一天, 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同上山摘桃子, 他们共摘得8 个桃子。下山之后, 两人开始分桃子。请问桃子该怎么分呢?”低年级学生对生活化情境特别感兴趣, 而“分一分”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他们对“公平”两字也有较多的感性理解, 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数学活动中, 学生对“分一分”讨论得很热烈, 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课堂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分法, 但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 学生逐渐理解了分一分、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进而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可以说, 建立在充分感性基础之上的理解是理性而深刻的, 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就会逐渐实现由形象认识到抽象理解的转变。

三、巧用激励言语, 生成和谐课堂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 教师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语言, 不仅能让苦苦思考的学生获得信心, 还能让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动力, 从而产生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 进而突破学习难点。在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时, 教师要善用激励性评价, 实施赏识教学, 让课堂更加温馨和灵性。可以说, 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巧妙的激励会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情感态度去理解数学知识, 进而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如在《除数》章节学习结束之后, 教师可给出以下题目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以下括号内最大能填几? (1) 30× () <85 (2) 40× () <180 (3) 50× () <251”该题目相对于普通除法题目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少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教师要适当点拨, 化解学生的思考难度, 并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在汇报交流时, 教师根据题目的深浅难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巧妙地将学生的解答思维进行呈现, 简单的思维推理交给后进生, 帮助他们提升信心, 而对于难点突破就交给中等生或优秀生, 通过实行弹性的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善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 巧妙地让学生自主找到问题的原因, 从而让学生最终找到解决方法。

总之, 和谐的数学课堂是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 它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是积极的, 当他们遇到困难或与他人的思维发生碰撞时, 学生会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积极讨论, 并最终达成共识, 从而有效建构知识体系, 发展数学能力。

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 篇2

创建和谐高效的物理实验教学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促进课堂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能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积极构建这种协调、融洽、温馨、和谐的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是物理实验课追求的理想目标.

作 者:周治文  作者单位: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局电教试验教研中心,内蒙古,赤峰,024000 刊 名: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FENG UNIMERSITY 年,卷(期): 25(3) 分类号:C613 关键词:物理学   课堂   实验教学   学生兴趣  

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 篇3

关键词: 和谐课堂;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8-01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一、创设和谐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2、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数学游戏、找朋友等,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3、动态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条件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

二、创设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课堂情境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如何呈现学习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重点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一谈。

1、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笔者的教学实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6”的加减法时,我要6个同学上台模拟买车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6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构建恰当的情境呈现方式。(1)、生活情境的呈现有多种形式:A、直接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如:学校、教室;B、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如:模拟登长城、模拟赛车游戏;c、通过游戏活动,游戏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做游戏,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如:猜数、过河;D、讲童话故事,对童话故事的热爱是小学生的一种天性,通过讲童话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E、通过操作活动,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学生操作活动,是使学生身处情境之中,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选取合适的呈现形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趣味性、动态性原则,选取恰当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和谐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二种选取方法:A、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境,如:游戏、演示、多媒体等。B、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因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有些生活情境不好表现出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如:把教材中的提供的素材编成小故事,把小动物进行拟人化的处理,配上多媒体课件、图片或声音,使学生身处童话动物世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层递式的情境系统

在教学活动中,实际上不只创建一个情境,而是教师利用声音、画面、实物场景等多种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这多种情境,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阶梯式的情境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进行无缝链接,使创建的倩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情境结构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物(或拟人)式。即用一个或者两个人物贯穿始终,把几个情境串起来。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另有一教师用海尔兄弟作为主要人物串连情境。首先利用海尔兄弟遇到分鱼的难题请同学们帮忙为由引出应用题:“(1)、18条金鱼平均放在6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几条?(2)、18条金鱼每个鱼缸放3条,要用几个鱼缸?”进行教学。

接着问:海尔兄弟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引出“24个同学做小旗,怎样平均分?”的题目组织学生学习。然后和海尔兄弟一起唱歌,最后判断海尔兄弟做的题目对不对。这样通过帮助海尔兄弟解难题的情境串连几个题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挑战意识。

2、镶嵌式。即大情境套小情境。如,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教师用她美丽的新家作为大情境,家里面的鲜花和金鱼缸构成小情境,用来引出两个应用题。这样,使两道枯燥的应用题变成了计算生活中的鲜花和金鱼缸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问

小学生本身的思维发育还不够成熟,他们自身也缺乏想象力, 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颖的话题,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教师要讲解“时间的计算”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来进行猜谜游戏: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 高个走半天。当学生猜出谜语后,小学数学教师要拿出一个钟面模型,然后提问学生:刚才说的矮子是什么呢?高个是什么呢?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个体差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学生性格较内向、胆子小,因此,他们的数学成绩较差, 他们害怕在课堂上提问题。然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比如,当教师要讲解“认识小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回想一下:小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此时有的学生会说:在购物的时候会出现小数。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认识小数,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来勇于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总而言之,教育层次的高与低会受到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了解到自身知识的缺陷。同时,数学教师要从不同的途径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问题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努力寻找有效途径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重点分析了“创建和谐课堂,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问题。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让数学课堂奏响和谐的音符 篇5

盐城市冈中小学龚佳玉

【内容摘要】和谐是社会所需、时代所需,和谐也是教育的所需。和谐能够产生美,能够产生动力,只有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趣,感受到数学之美,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如何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谈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四种方法,即把师爱微笑、平等鼓励、互动合作和自主探究带进课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信心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和谐是社会所需、时代所需,和谐也是教育的所需。和谐能够产生美,能够产生动力,只有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趣,感受到数学之美,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把师爱微笑带进课堂

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用爱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咛,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当然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把平等鼓励带进课堂

课堂上要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对长者的尊敬,也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只有教师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样,只有学生尊敬教师,才能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要构建尊师爱生互动的和

谐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在教学计算圆的周长后,拓展练习时,我出示这么一题: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半圆形边沿爬行一周,同学们知道如何计算它爬行多远吗?学生审题后,开始动手计算了。果然不出所料,部分学生可能受到平时定势思维的影响,说出了可以用圆的周长除以2来计算。当时我没有对于学生在新知识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批评和纠正,而是鼓励学生,让他们自我探究此题的解法,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结果出现了对“半圆形”与“圆的一半”的争论。通过比较、讨论,逐步明晰了“半圆形”的特点,结果有不同的解法出现。通过这样暴露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有利于学生减轻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效。

三、把互动合作带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互动——利用合作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后进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的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出示这道题:有50个同学去划船,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很多,我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必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把自主探究带进课堂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便是给学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而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我事先没有把量角器搬出来一一介绍,而是引导学生研究“不借助量角器(事实上他们还不会用)如何比较两个相近大小的角”,学生的研究成果超出我的想象:用尺子在两边取相等的距离,然后量边的长短、用直尺去摆的方法,在三角尺上做标记、还讲到了重叠法、还讲到了用手指去摆的方法,自然引出

量角器的认识,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走过场”、“为了老师让我们学我们才学”。由此可见,“增强课堂体验感”是实现“数学课堂和谐”的最强有力的催化剂,我们不仅要“赏花”,还要看一路的“美景”。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篇6

关键词:和谐课堂、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学生个性

和谐课堂是以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学生知识技能、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潜能开发的过程。教育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和谐上,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实现教育的和谐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

一、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当然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敦促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们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而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课堂前的“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答惑,体现在教学过程结束时的总结、升华。所以,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指导者、解惑者,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为学生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我讲你听,而是知识与智慧的分享、交流、沟通,从教学活动角度,以提问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教学内容,可以增加日常生活与课外知识;从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及对学生评价角度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驱动力,积极思考,合作互动,注意积累,使知识系统化。和谐的课堂氛围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结合学科特点,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调控,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 有利于多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及健全人格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变革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尊重学生的想像力与原创力,给学生进行自由发挥想像,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

2、运用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

情境式家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想像,在情境中实践,获取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明、更深刻。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把情境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去行动,去实践操作。情境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涉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层次,把教室内教学与教室外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 运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教学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与学生都是以主体地位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互动可以是生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它的形式可因教学内容、课程特色、教学对象等因素而灵活设定的,课堂上进行课题讨论、课上主题发言、小组辩论等形式的尝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 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心。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带头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鼓励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对方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智慧变成大家的智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包含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内的。发展其个性就是为了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教育和引导有个性的学生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自己发展的最高目标。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健全的个性,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与耐性能力,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年代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个性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 篇7

一、生活与人文并进, 凸现课堂和谐

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上, 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教学的进程, 对教育教学资源有机的融合, 让课堂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 有分有合。通过整合和聚散, 让语文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 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充满智慧, 实现课堂的和谐。

(一) 让生活走进课堂, 放大和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生活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生活, 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如在教古诗《所见》时, 在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及字典理解了字词之后, 我播放了一段录音,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并说出是根据诗中哪个词来想象的,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有的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古诗描绘的情景;有的学生拿起了画笔;还有的学生自编歌词, 用歌声来表现画面。此时的我随着学生, 时而朗诵, 时而表演,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尽情表现自己的同时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习个性得以展示。在整个课堂中, 学生是灵与肉的统一, 心与情的和谐, 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师生作为不同的个体, 其生命活动的展现融合为一, 相互感动, 和谐成长。

(二) 让人文走进课堂, 丰富和谐

只有充满人文的课堂, 才是和谐的课堂, 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才是师生生命延续的课堂。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挖掘语文本身人文价值, 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 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不搞“语言”、“思维”、“行动”上的“霸道”, 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 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让语文课堂的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氛围中,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儿”。

二、预设和生成碰撞, 展示课堂和谐

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其实质来说, 是一种把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识结构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等因素, 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要想引导出色、帮助到位, 和教师自身的钻研是分不开的, 也就是教学的“预设”, 出色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和谐的必经之路。

(一) 预设为和谐课堂奠基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教学“生成”的起点, 对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 所以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有足够的认识、把握、研究, 并进行预设, 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如何激活, 让他们的思维如水一般的灵动, 是和谐语文课堂的生命。在课上, 教师要变“人云亦云”为另辟蹊径,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变“单一思考”为复式思索, 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变“自我需要”为群众需求, 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变“思维惯性”为思维创新,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变“狭窄思路”为思路开放,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让课堂活力无限。

(二) 生成为和谐课堂添彩

当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 更关注过程的体验, 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 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 新创意。如果说更好的“预设”是为了“生成”, 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 也就是“课堂和谐的教学艺术”。如在教学《三借芭蕉扇》时, 对《西游记》耳熟能详的我感到胸有成竹, 认定自己一定能将课文演绎得淋漓尽致。意外的是上课仅两分钟, 我便发现有个孩子没听讲, 却专注于《三借芭蕉扇》的卡通画创作。我没有制止, 而是抓住学生的这一爱好, 因势利导, 临时改变教法:“这么喜欢画画, 不如画个故事。”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 于是我又提出三个要求: (1) 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故事的发生、发展。 (2) 给每幅画配上简单的文字。 (3) 根据画面讲故事。结果, 教学效果出奇的好。教师根据课堂发生的意外情况, 进行教学方法的生成, 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共振中共鸣, 这样的课堂更真实、扎实与朴实, 师生的活动和交流是和谐的。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进行价值引导;要有一个智慧的头脑, 进行理性的思考。

和谐的音乐课堂文化创建探究 篇8

一、激发情感,创建和谐的音乐情感课堂文化

要想创设和谐的音乐情感课堂文化氛围,教师需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音乐本体出发,尊重学生的感受。同样一段音乐,不同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不同的见解。如在欣赏管弦乐《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第二部分慢板时,有些学生说:“好听,但我不懂得音乐什么意思。”如果立即将所谓的“正确答案”告诉他们,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就停止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拿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手脚,熄灭想象和创造的火花。通过学生体验后得到的理解,会在学生的脑子里扎根,那比按照教师的指令,循规蹈矩地重复千百次,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所取得的东西更有价值。

和谐的音乐情感课堂文化应该是真实的。《生长在祖国的怀抱里》(第十册第四课)是首老歌曲,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幸福中,体会不到生长在祖国怀抱里的幸福,唱时有些心不在焉。教师找到一张刊载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中的人们领救济的图片的报纸,题为《冬季难挨》。从图片中当时的季节,人们的年龄、服装,还有那无奈、无助的眼神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并对比我国在汶川地震中的救援情景,学生真正体会到生长在祖国怀抱里的幸福。接着,学生用真心和真情唱出了《生长在祖国的怀抱里》这首歌的幸福感。

二、相互协作,创建和谐的音乐合作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一种聚合化的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课堂中交汇。他们之间既有交叉,又有独立;既有冲突,又有认同。围绕教学目标求同存异、相互协作是创建和谐、合作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合作也是音乐新课标提出的过程方法之一。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一般是教师组织下师生或生生间的合作,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其中合唱、合奏、音乐剧等内容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优化合作学习小组,丰富合作学习方式,从而达到1+1>2的功效。如教完歌曲《小红帽》后,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分组进行音乐表演。在小组活动中有的演小红帽,有的演外婆,有的演大灰狼、小动物,表演形式生动且各组不同。最后师生共同合作表演,此时师生都沉浸在宽松、平等的表演氛围中,这就是相互协作的音乐课堂文化的和谐之美。

三、组织活动,创建和谐的音乐活动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在音乐课堂中,和谐的活动课堂文化要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有文化意蕴的“活动中学”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和谐的音乐活动课堂文化的体现。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具体的音乐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如在教《买菜》(小学音乐第四册第五单元)时,设计了去市场买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小鬼当家——买菜的乐趣。让一部分学生踏着节奏去菜场,数板报菜名,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蔬菜围着买菜的边唱边打节奏,当唱到歌曲最后一个字“嘿”时,买菜的学生抓住扮演蔬菜的学生。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他们把“快乐”的体验转化为协调的节奏和优美的歌声,这样学生自然地就把歌曲情绪唱了出来。

这样让学生参与有丰富文化意蕴的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并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进而在和谐的音乐活动课堂文化氛围的感染中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四、鼓励探究,创建和谐的音乐探究课堂文化

音乐探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鼓励课堂文化的主体(师生)共同探究是创建和谐的音乐探究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一种文化历程。要完成探究过程,光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扩展音乐课堂,将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外,把40分钟的“小课堂”扩展成无限的“大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例如,在教学《家乡的音乐》(四年级中外民歌拓展)这一课时,请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了解家乡的音乐,可以用录音机录,也可以去找乐谱。课堂交流的时候,他们有的知道了新房上梁唱的《说富贵》;有的把奶奶打牌唱的《打牌调》录音带来了;有的说他们看见过《跳马夫》的行街表演,并向大家介绍怎样表演的。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向他们介绍了本县的《讨饭号子》《花鼓》。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家乡音乐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课堂文化的主体(师生)共同体验到了“探究”带来的成功,从而鼓舞学生继续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

上一篇:最后一片藤叶下一篇:后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