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愉悦的课堂

2024-08-03

和谐、愉悦的课堂(精选12篇)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有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 即完善学生个性。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 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 很难想象小学数学知识中那些单调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在沉闷、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如何能被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所接收。对于在小学教学中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都希望得到成功, 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 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如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时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 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 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如果经常失败, 就会情绪消沉, 缺乏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他们机会, 使他们获得成功, 如课堂作业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 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笔者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考虑到这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 运用性强, 所以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 对方也出一个算式, 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如一位学生出:13×47, 教师出:加上13×53, 接着教师出:54×760, 学生出:加上54×240……在这个过程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 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 课堂气氛活跃, 教材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 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 或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 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新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 数学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节中, 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愉悦、新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 教学“相遇问题”时, 由于运动对象由一个变成两个, 还涉及到物体运动方向、地点, 如果利用线段图或一般教具进行教学, 很难显示出两个物体不同速度的运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屏幕出现两位同学相对而行, 他们行驶的路程用不同颜色表示, 静止的图形变活了, 学生在声、光、形中, 既理解了题意又增强了记忆。

又如, 教学“元、角、分”时, 教师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设计“买卖情境”, 有的学生当售货员, 有的学生当顾客, 让学生在乐中买, 乐中认, 认中学, 学中记, 把抽象的元、角、分的教学变成实际的生活中的买卖, 把数学知识直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四、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造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 这样学生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愉快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探索。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信任学生, 给他们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以便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愉悦,和谐,课堂环境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2

我从事小学教师工作已二十多年。我常常在想: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是什么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愉悦和谐”是基础;“积极主动”是核心;“全面发展” 是目的)。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高素质的、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还需要精湛的教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得到全面地发展呢?

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以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促进“愉悦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创设“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气氛的好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

在课堂上,往往看到两种不同的场面。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瞑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学生充分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有的课堂,教师呆板的教法,乏味枯燥的讲解,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用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创设条件。

例如,我讲带小括号计算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见《小学数学教师》1994年第一期第19页)

我非常感谢《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的宋淑持老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她使我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俯视和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人加狗”的幽默,有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难道不是教学艺术带来的效果吗?

二、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高低,学生获取知识的高低又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视它为“开讲艺术”。

激发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我从三字入手:“疑、趣、情。”

1.以疑激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们的面积呢?

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2.以趣激欲。

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我们应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教数学的人首先应被数学的魅力深深打动,学数学的人才会被数学所吸引。

例如:在讲“比例尺”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有趣的问题:“李叔叔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可以知道北京至深圳的实际距离;王师傅看到图纸就可以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谁暗中帮助了他们?”教师板书课题:比例尺。尽管学生对比例尺还不理解,但是从刚才的谈话条件中,同学们已感受到“比例尺”神奇的力量。有趣的设问,激起了求知欲望。

3.以情激欲。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么的情境。同学们自愿结合,两人一组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这四个词的意义。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以语言艺术,激励学生探索新知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

教师语言课堂上主要表现在:

1.讲解。

教师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生动的事例,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在语言产生的视觉效应下唤起表象,产生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学习中使学生最头疼的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步骤多,数据多,学生做题时常常不是抄错数,就是忘记进位或退位,或者漏写小数点,总要出些小差错。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外,主要问题是他们在心灵深处没能认识到“计算出问题将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学生没能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建设”联系起来。

怎么办呢?我改变了“指责、改题、重做”的惯例,而是从典型事例、生动形象的语言,满怀激情地开始“四则计算”一课的讲解。(具体例子略)

2.提问。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钥匙。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我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发现新知,通过实践、观察、操作、思考,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着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课堂提问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和作用。通过提问鼓励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一个真正的教师要指点学生的,不是进入那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搬砖砌墙”,一同来建筑大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探求真理。

四、以练习设计为艺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充实完善。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仅仅是信息反馈的手段,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作,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新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一根长为20厘米的毛线绳围成一个长方形,同时叙述已知条件:这个长方形的长为7厘米,宽为3厘米。现在把它变成了一个正方形(演示为正方形)。如图:

提出思考题:

1.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2.你能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

这道练习题的设计不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的计算。而且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观点,培养了学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的辩证思维。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达到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教师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练习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五、教书育人,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是艰巨的事业,优秀教育家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情感是形成教学艺术魅力的关键因素。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教师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实现“授业传道”也。例如,学习“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时,我就充满激情地配乐朗诵:“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算得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的道路,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学生激动了,眼睛里充满了对探求知识的渴望,坚定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看看谁最聪明,能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天坛公园有一棵粗大的古树,你能想办法知道古树截面积的直径吗?”我又一次提出新问题。

学生又一次进入思维的高潮,大家热烈地讨论着,终于得出了:“既保护了古树,又求直径”的方案。学生根据“周长÷圆周率=直径”的逆向思路,亲自动手实践,创造性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得到了发展,心灵受到了教育。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

我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积极创造“多次追求成功”的条件。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想方设法给他们表现才华,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满足、兴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念和勇气。师生的情感更加亲近融洽,使之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之果。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必须创设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教师只有爱得真切、爱得直觉、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投入学习的怀抱,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艺术就是激励,就是鼓舞,就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数学教师用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及教师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愿教学艺术之花开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验到了成功的欣慰,也品尝过失败的痛楚,更感受到了经过教训而悟出真理后的欢欣。

创设愉悦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篇3

一、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的建立。教师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力求把生活带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加深师生对生活的体会。新课标中教育教学对话的精髓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注意老师、学生、文本、生活的平等对话,把学习气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学者学出个性,共同超越自我。

二、合作共享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三、课堂开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这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發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才会富有生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四、内容丰富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时,经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学习者先前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义出现和提高这些意义的组织和保持量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的。”同时,他又指出:“如果认知结构是明晰的、稳定的和适当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就会产生正确的和毫不含糊的意义,并有助于保持这些意义的分离强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不清晰的、杂乱无章的或者混乱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碍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认知结构的理论告诉我们:迁移是指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的影响。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起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

总之,教师应努力创设愉悦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激发兴趣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篇4

激通过几年职校工作经历, 我发现, 由于初中过分追求升学率、优秀率、“普高热”的影响, 职发校生源越来越少, 有的素质也越来越差, 社会上兴的, 这也造成职校学生目前总体素质不太高好多人认为职校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才上职。他校趣们有的从小学到初中, 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创良行为习惯属于弱势群体;有, 的学习基础差长期不被重视, , 学习习惯差学生形成好多, 学不设习没有主动性, 缺少自信, 没有成才的意识, 没和北来的河有奋斗, 目标目的就。是养养身体他们有的来职、混日子拿中专毕业校多数是家长强迫谐西校迁证。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这给职校教师提出了、不稳定很严峻, 具有很的问题, 强的可因为职愉●塑性, 职校学生又面临着学习文化和专业技术悦国李的双重任务, 如何激发职校学生学习的兴趣, 怎的教学改革的重点礼样创设和谐愉悦。作为职校教的课堂气氛, 师任重道远是当前职业, 必须教育课要把握机会, 通过自己努力工作、恰当引导学堂结生, 友爱的好班风形成人人争上, 积进, 个个谈奉献极发现学生的, “闪光点奋发向上”、, 好团气的方面进行肯定和认可, 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氛自信的喜, 激悦, 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 激发

二、具体方案

(1) 创设教学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当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在上课时, 设计一个简单的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情景,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 使他们乐在其中, 在玩中学, 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等的活动, 让学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2) 讲究授课艺术, 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学生能否对教师讲的内容产生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具有艺术性。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 注意授课艺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综合素质高, 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 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喜欢老师, 喜欢这门学科, 对学习产生兴趣,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直观教学, 到生产现场参观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职校学生要学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可以让学生到工厂现场参观, 听老师傅讲解, 然后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有效进行师生互动。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我们应该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增强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换位”上课, 让学生当老师, 由学生讲解;最后, 老师总结讲评。这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作为职校的教师要想教好书,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乐学”观念。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在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机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 展机遇和挑战高职技术学校计。只算高有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面职对困难和挫折有自己特色的发, 展道路勤于探索。和进取, 才能开创出一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不算断革新与网络应用的普及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 使。计算机及行业的迅得电脑在人们日常机猛发展, 使得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供不应求。在苏江专关的专业这个大环。面临境下, 如此激烈的竞争各类学校纷纷开设, 如何让高等职了和计算机相泰州业出呢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顺利生存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 甚至脱颖而家探讨交流●的一下。吴海峰生

高一、注重教材的更新和学生的文化课的培养职学校的教材内容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存易本, 内容落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案例教空已学、针对性的项目教学比较少经被淘汰或者停留在理论阶, 段学生, 造成学生处理所学知识可能间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 学校要时研刻让发展关现相有注接计的轨算课。程机另技内一术容方的和面发社, 展会高与岗职革位学新的生, 需中及求很时以大更及一新行部教业分材的文, 究化课程度不高, 整体素质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对他们要因材施教, 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动手动脑以及实际上机操作, 让他们迅速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提出的专业方向也相当多, 这就需要教师也要更新观念, 时刻学习, 把成熟的或公认的高职教程理论及时引入教学中, 做到言之有物。

二、搞好市场调查分析, 准确定位, 做到有的放矢

高职技术学校在学校规模、学生整体素质、学校师资力量都和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差距。要缩小甚至弥补这种差距, 学校就要认清自己特点, 抓住自己的长处大做文章。如: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多, 所学专业少而精等。因为学校规模小, 生源少, 所以开设科目就相对自由灵活。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时, 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 了解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高职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与实际人才需求。要开设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科目, 结合理论培养他们实际的操作技能。高职技术学校与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 及时沟通, 输送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总之, 一句话, 高职技术学校要做到按需而设, 按需而教。

三、加强自身建设, 靠实力吸引学生和企业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5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打造愉悦有效的数学课堂

广西都安县初级中学 蓝献入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度为区分准则,以学习过程倾向于学生,以教师的感情支持程度或者是领导热情为划分依据, 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有了不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 学习兴趣的影响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势必要认识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素养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一、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作为人师,应当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都是有潜力可挖。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发展,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有了不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二、数学教育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1.数学教育过程不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2.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实施建立一个合作的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中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受益。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

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事例、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他们产生共鸣。例如,在讲授《频率与概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师:同学们在过生日时,非常希望得到家长和同学以及老师的祝福。那么,要是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他们会多么开心啊!我们统计一下全班同学有没有生日是同一天的?大家猜想一下,一年有365天,一个班有50名同学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概率是多少?我用两个同学同一天过生日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出了“一个班有50名同学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概率是多少?”的问题,启发了学生对频率和概率问题进行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意识以及尝试和表现的欲望。

2.借助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有用资源,产生直观感受。比如,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有些结论光靠观察来判断是不准确的,要靠严格的.推理,数学离不开说理。从学生的热门话题:魔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亲身体会到“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自己”,学生一边惊叹世界的神奇,一边对今天要学的内容充满了神往。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体会非常深刻。同时激发了他们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3.设计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课堂生活。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促进。

四、课堂上制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1.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有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只不过在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源动力和丰富的互动性作为前提条件,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其量是教师和学生的“接着动”而不是师生交互作用意义上的“互动”。

2.为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教师的课堂反馈直接影响课堂。教师的回应反馈,要启发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领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尽管这种见解有时还比较稚嫩,教师都需要及时地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道不清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这正是学生思维含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具体表现,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模糊提升到清晰。

4.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随堂测验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9 P204

2.赵光千 李亚英 张英杰 《有效上课――问题 探究 对策 初中数学》.4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4.李彦福 《聚焦课堂教学》2009 .9

5.《初中数学课程辅导》初二版4月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6

一、巧设情景之美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在课堂上,我们应具有亲和力,只有教师的亲和力,才能使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亲和力,能够促进师生在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我们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尤其是鼓励性评价,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创设美术氛围,比如把美术专用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绘画、工艺、雕塑和学生自己的作品。有时根据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如在工艺课上,适当多摆点工艺作品,挂些工艺制作示意图等。对于桌、椅的摆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列队式的,有时是作坊式的,有时是长龙式的……让学生时常有新鲜感。一堂美术课应该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是一段悠扬的音乐,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因为这是我们精心创设的美丽情境。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沉浸在艺术的感染之中,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绪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則,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追求语言之美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一段优美生动的语言,可以把人带进梦一般的迷人境界;一段忠恳鼓励的语言,可以增加人无限的动力。在教学中,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一节成功的美术课,一个受欢迎的美术教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使美术课堂教学得以优化。而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不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语言,使之臻于完美,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们要注意五点:①设计好导语。在一节课的开头,要做到先声夺人,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意境中,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自己进一步指导创造氛围。②运用好引语。为了使教学内容上下有衔接,或为了更确切更形象地阐述某一重点问题,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选用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作为引语,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③调动好情语。语言的“情”是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我们要善于调动情语——用富于激情的课堂语言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要巧于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肯定,达到“以情动人。④掌握好趣语。教学中,要适当地借助风趣幽默的语言打破课堂沉闷气氛,增强感染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谈笑和诙谐之间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⑤注意好体态语。我们一方面注意自己的教态和蔼可亲、举止适度、衣着得体等,让学生感觉亲切;另一方面用体态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语言增加生动感。教师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们神游在美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在美术课堂中,要注意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追求语言之美。

三、展现创造之美

美术教育的本意不仅仅是体悟与表现自然美、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创造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新课标确立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目标之一。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已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落实到每堂课中,并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①培养行为之美。学生常把美术课作为放松课、解放课,因而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讲话、做小动作等。我们要根据美术课的特点,既要让学生享受到宽松的氛围,又要在课堂中展现行为之美。②激发创造之趣。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也是创造的基础。我们要根据美术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转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主动快乐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声、文、光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思维活跃、精神饱满。③启迪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操作,如通过“一题多画,一画多变”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从欣赏中求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④推动大胆创造。学生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我们一是注意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其尽情的发挥创造力;二是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三是对创作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作些点拨,对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加以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样的创作过程,学生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创作效果也会很好。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7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 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 不轻易否定, 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 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 这样又方便又省钱, 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 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引导探索学习, 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 教师决不暗示, 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 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 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 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 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 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 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 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 我用这种方法, 你用那种方法, 气氛十分活跃。尔后,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 因势利导, 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 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 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 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 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 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 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给他们满足的机会, 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 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 再用实验验证, 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 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 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 丰富创新内容

记得以前教育台播放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电视。师生基本上不讲话, 只用手势, 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 教师摇头, 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 教师满意地点点头, 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 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 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 教师归纳小结, 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加强实践活动, 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 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 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 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 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 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 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 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8

一民主教风进课堂

民主教风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催化剂。作为中职英语教师, 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进行认真的分析,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就是教师要细致入微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和情绪, 把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个性差异, 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尊重学生, 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也要尊重其个性以及兴趣爱好等。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其理解, 而不能随意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让其罚站, 伤害其自尊心。教师的一句“Don’t be nervous”或“Thank you all the same”会让学生听起来倍感轻松, 也许下次回答问题时就会更加顺畅。其次在处理问题上, 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平等交换看法, 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 展现个性。师生之间只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 学生就会乐于和教师一道学习活动, 从而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二微笑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师生双边活动, 既体现了知识的传递, 也包含感情的交流。教师只有做到“精诚所至”, 学生才能“金石为开”,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表情其实在学生的眼里都是一个有涵义的符号, 包括一次点头和一个微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基础版第二册Unit2的主题是Expressing Feelings (谈谈情感) , 我特别喜欢给学生讲述这一课。我还让学生把其中的两句抄到黑板上, 一句是“As long as we don’t make others unhappy, there’s nothing wrong in expressing our feelings” (只要我们不伤害别人, 表达感情就无错误可言) , 另一句是“Life is made of all kinds of feelings, isn’t it?” (生活是由各种感情组成的, 是吗?) 。如果一个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能够面露微笑, 此时, 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乃至消失, 这样不仅打开了师生间的情感通道, 学生的思维大门也随之敞开, 学习起来就会倍感轻松愉快, 从而形成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绪, 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而微笑又是课堂上最能直接培养师生情感的桥梁。根据学生评教反馈出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上课面带微笑的老师。因为喜欢, 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拉近了距离, 才有求知的欲望;因为有了求知的欲望,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从而实现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基于青少年好奇、好问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 中职英语教师应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针对中职生平日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可设计一些情境让他们上台表演, 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记者和群众, 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又让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反之, 教师无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考虑他们的求知欲和思维状态, 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 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 实行生问师答;鼓励学生对自己提问, 实行自问自答。无数成功的经验表明: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入到教学之中, 就能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利用娱乐润色课堂

有时候虽然教师用尽了一切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 但在每天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时, 由于学生极其疲乏和饥饿, 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大多数学生会昏昏欲睡, 精神不振。此时, 教师不妨给学生来点娱乐以唤起他们愉快的情绪。例如找一个学生唱一首最新流行的英文歌, 或者教师亲自高歌一曲, 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个英语小幽默或者让学生猜一个谜语。这时候, 课堂气氛会瞬间被点燃起来, 同学们会在笑声中恢复他们刚开始上课时的激情和学习劲头。这种调节课堂气氛的做法既简单有效, 同时也给整个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既轻松又有趣。

另外, 广大中职英语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亲身体验一下成功的快乐, 这样就会为中职生学习英语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力度较大, 但却往往忽视了英语教学这块重要的阵地。由于部分学校和教师缺乏积极的政策性引导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部分中职生表现出了对学英语的迷惘, 课堂上精力分散, 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一线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营造中职英语教学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和谐愉悦,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武尊民.《英语》基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猴子最喜欢吃桃了,一天,猴妈妈摘了一些又大又红的桃子,分给它的3个孩子,老大2个,老二3个,老三4个。(贴图片)同学们,你对猴妈妈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

生:不公平,老大少了,老三多了。

师:那怎样就公平呢?

生:把这些桃合起来再平均分给3个孩子, 每人3个。

生:老大少了, 老三多了, 把老三的桃拿一个给老大。

师: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移动过程板书:

师:大家看,现在就———(公平了),平均每个孩子———(3个桃)。这个“3”,在数学上就叫2、3、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平均数,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探索研究平均数。

评析:从故事情境中引入学习内容,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规律,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悟到平均数的意义。这样的导入,不仅激活了学生想学平均数的欲望,焕发了学习情智,而且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4个男生和5个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把套中的个数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屏幕显示例题图)看一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

师: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真了不起!既然是比赛,老师就想问: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猜猜看。

生:女生。

师:都说是女生,可是猜想毕竟是猜想,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验证,请你们开动脑筋,有了想法后相互交流。(交流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意见1:算出女生一共套中多少个和男生一共套中多少个,进行比较。

意见2:算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然后再比较。

(两种不同的方法,引发了争论……)

师:在刚才的争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才能一比胜负。

评析:以学生喜欢的有着活动经验的比赛情境作为背景,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争论、辩论,最终得出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体验了自主学习过程的快乐。

师: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生: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李小钢,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程晓杰,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

师:想到这种方法或在他的启发下明白了这种方法的请举手。 (都举起了手) 都很了不起!这是一种好方法, 老师把它写下来:

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 使平均每个人都一样多。谁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让我们记住这种方法?

生:移多补少。

师:多形象啊!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6+9+7+6=28(个),28÷4=7(个)。

师:这种方法是先求出什么,再怎样的?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求和再平均分”。(齐读)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那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们独立解决。

生:10+4+7+5+4=30(个),30÷5=6(个)。

师: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5了呢?

生:因为女生是5个人。

师:一语中的,解释得真好!因为女生是5个人套中的个数相加,所以要除以5。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呢?

生:不好移。

师:是啊!刚才我发现有几位同学开始想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是移来移去不好移,后来又选择了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确实,数学的思考要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这个6表示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6个吗?

(生摇头)

师:都摇头,认为不是,那你怎么理解这个6的意思呢?

生:6是平均数。

师:6确实不表示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6个圈, 是10、4、7、5、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 反映了女生套中的平均水平。通过算平均成绩, 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

生:男生。

师:什么理由?

生:因为7>6。

师:同学们,回想这道题,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等,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后来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啊?

生:平均数。

师:现在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

生:平均数真公平。

生:人数不等时,可以用平均数比较。

生:平均数的作用很大。

评析: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鼓励多渠道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抓住本质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理解记忆。通过疑问、解释的过程,既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方法求平均数,又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思考,学得朴实有效。

师:是啊,老师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平均数的信息,和你们一起来分享。

师:三年级女生平均身高130厘米,男生平均身高132厘米。(追问:三年级所有女生身高都是130厘米,所有男生身高都是132厘米吗?)

生:不是。

师:那你怎么理解?

生:这是平均数,实际上可能有一个女生身高是128厘米呢!

生:还有可能有一个男生身高135厘米呢!

师:理解得真透彻!再请看(多媒体出示画面),我们通过调查、统计、测算,发现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而我们这儿的小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5千克。同学们,两者相比,相差多大呀,此时此刻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生:小明家太浪费水了。

生:我发现两地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相差很大,有的地方严重缺水。

生:我们要节约用水。

师:说得真好!希望你们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其实,我们国家正在搞“南水北调”的工程,南边水资源丰富,北边严重缺水,“南水北调”,目的是让更多地方的人都能喝上用上好的水。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么广泛,说说你在哪儿遇到过或用过平均数?

生:我家平均每月用水8吨。

生:我们班期中考试语文平均成绩是93.5分,数学平均成绩是93分。

师:只要你们留心观察生活,发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评析:通过举例,让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向学生有机渗透节约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以后学好数学,关注生活。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1. 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93页第1题和94页第2题)

2. 判断。投篮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

红队5人,每人投中的个数分别为:10、12、15、18、20,平均每人投中10个。()

蓝队4人,每人投中的个数分别为:11、15、20、22,平均每人投中22个。()

(判断并说理后,请学生估计平均数的值,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平均数比一组数中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而且最接近中间大小的那个数。)

师: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请带着你的智慧走进生活。

(1) 95页第1题。(运用平均数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解释问题)

(2)下面是王老板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

师:王老板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请你们独立解决。

生:王老板平均每天卖出苹果16箱,卖出橘子12箱。

师:根据这两个数据,你对王老板有什么建议?

生:建议王老板多进一些苹果,因为每天卖出的苹果多。

师:是啊!通过算平均数,知道平均每天卖出的苹果多,就建议王老板多进一些苹果。说明平均数对我们做决策或预测未来事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评析:有层次地设计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注重练习的新颖性,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简单的重复练习中,而是通过判断、说理、估算、解释、推测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对平均数加深理解,丰富内涵,从中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总结提升,质疑拓展

师:今天学习了平均数,请你们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生:……

师: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在我校五一节歌咏比赛时,各位评委为参加比赛的选手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出选手的平均得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茫然)

师: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延伸到课后,请你们和家长一起研讨,可以举出一些数据来揭开其中的奥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同时也希望你们像平均数一样,堂堂正正做人,公平公正做事。

评析:在总结回想中,提升认识。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再者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既要学会学习,又要学会做人,促进学生情智并进,和谐发展。

[总评]

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学生只有动情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入目、入耳、入脑。为此,教者为学生创设了愉悦和谐的环境,启发他们或静静思考、或神情飞扬、或切磋商讨、或争论不休……促进他们的情感、知识、智慧交互生成,多元智力并进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者以故事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题型新颖,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

教者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如“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设计了丰实有效的练习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篇10

一、创建亲和的师生关系

教育要和谐、美好, 首先要创建和悦的人际关系, 语文课堂亦如此。第一, 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努力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放飞思维、碰撞激情。教师要热爱、信赖甚至宽容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允许并鼓励他们对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去感受, 去表达, 支持并赞赏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体验和结论, 使学生在满足中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乃至成功欲, 获得思维的灵动、语言的感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心灵的慰藉, 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不懈努力, 从而体验愉悦, 享受学习,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例如, 教学《春雨的色彩》时, 学生提出:“春雨是什么?怎么会有色彩?”我说:“是呀!老师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小朋友帮帮忙?”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大胆去猜想。学生跃跃欲试, 有的说春雨就是春天的雨, 有的说春雨是很小的, 有的说小草是绿的, 花儿是红的……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及体会中, 不断发现探讨、分析问题, 这样不仅能自主探究得来知识, 还能培养出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 与学生关系友好融洽, 与学生心灵相通, 就会营造出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氛围, 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实现教学相长的最佳教育境界。

二、创建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 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 然后借助语言、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满足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 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使学生获得真知灼见。如《颐和园》一课着重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所以, 我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 回忆以前游览过的山水景观。我又精心制作了课件, 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 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 真切地感悟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然后, 我提问:“你觉得颐和园怎么样?”学生们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又如,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壁虎借尾巴的过程, 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前, 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搜集资料, 了解小动物的特点, 特别要了解各自尾巴的用处, 制作小动物图片或头饰, 诱发学习兴趣。课上, 学生将小燕子、小鱼、老牛等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展示, 也将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表演得真实生动。学生在角色体验中, 既强化了记忆, 训练了口语表达, 又使身心得到了享受, 从而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还有许多, 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学习,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构建多姿多彩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会让学生兴味盎然, 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了解课文相关事件人物的历史年代等特点, 缩短时空距离, 在课堂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适量增加学习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其阅读量, 增加语文积累,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情感的体验, 以达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 形成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

如教学《草原》时, 我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茫茫草原的壮丽景象, 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当时面对辽阔的草原, 看到乐观顽强的牧民, 浮想联翩的激动情怀, 沉浸在一种古朴而充满深情的文化氛围中。再如, 教学韩愈的《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时, 我引导学生理解体悟:这首小诗,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 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 造句优美, 构思新颖, 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然后, 我适时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 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首诗中, 诗人通过“春晓”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 捕捉到典型的春天气息, 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人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诗人的情感又由喜春变为惜春, 用惜春衬爱春, 言简意浓, 情真意切。此外, 写春的诗歌还有贺知章《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等。这些诗文有的以前学过, 但在此情境中再次诵读,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 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感性认识, 提升了情感体验。深受人们喜爱的古诗文, 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朗朗上口, 还在于它们贴近生活, 情景交融, 意味隽永。学习古诗文, 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还有一些课文, 往往因学生知识面狭窄而给阅读带来困难。对此更需要教师有意增加学习内容, 可通过布置课前阅读, 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作好知识储备。

和谐、愉悦的课堂 篇11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记得以前教育台播放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电视。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营造“愉悦”的古代汉语课堂 篇12

置古代汉语教学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 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总是它相对应的时代的产物。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 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 要研究古代汉语, 必须先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罗常培先生说:“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含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的文化背景, 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可是, 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 那就不单可以发现有趣的语义演变……”从20世纪初美国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 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大环境中去研究, 正是基于语言的这种属性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流派。我们把古代汉语教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也正是这种研究思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 还能有效地愉悦古代汉语课堂, 活跃教学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 故惊而恶之。”这种注释显然与情理不合。寤寐已生, 何惊之有?清代学者黄生说:“予谓‘寤’当与‘啎’通, 啎, 逆也。”黄生从通假的角度解决了“寤生”的问题。各种古代汉语教材编写者也都采用了这种观点, 但是还是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逆生的婴儿竟会使母亲惊吓到厌恶的程度, 甚至要想方设法废长立幼, 从而还引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战争。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 联系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背景去解决。古代婴儿逆生就是我们今天通俗所说的难产, 在古代医疗技术条件下, 难产是危及母亲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妇女因此丧失了年轻的生命, 是妇女极端畏惧的。从民俗学和文字学角度也可以为之提供证明。在旧中国, 人们相信逆生子会给父母带来灾难, 为了消除灾难, 有把孩子寄养到他人之家或者丢弃的现象。汉字“弃”就是先民丢弃新生婴儿的铁证。现代诗人艾青就因逆生而被寄养, 这种习俗正是先民意识的遗留。黄生说:“凡生子首出为顺, 足出为逆, 至于手及臂先出者, 此等皆不利于父母, 或其子不详, 故世俗恶之。庄公寤生, 是逆生也, 逆生则产必难, 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明白了这一背景, 学生就能够深刻理解这个“惊”的使动意义和整个句子的意义以及引发这场战争的根源。又如《史记·鸿门宴》有这样两个句子:“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我 (刘邦) 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一般古代汉语教师讲解这些句子, 只是解释玉玦、白璧、玉斗为古代的三种玉器。如果从中国古代玉文化背景角度去阐释, 就会为古代汉语课堂增色不少。中国古人有佩带玉和赠送玉的习俗, 不同的玉寓意不同。其中玉玦暗示决绝, 范增多次举之示意项羽同刘邦决绝, 当机立断, 铲除后顾之忧。白璧是古人朝聘、祭祀的重要玉器, 白璧无瑕, 因其洁白象征纯洁光明而备受古人珍视。刘邦以白璧献给项王, 是为了表白自己心地坦荡, 没有叛逆之心。玉斗是酒器, 是有容量的玉器, 刘邦准备送给范增, 目的在于劝谕范增心胸放宽, 要有容人之心, 宽容自己。再如《左传·鞌之战》:“逢丑父与公易位。”古代车战, 国君 (主帅) 乘车站在中间, 御者居左, 车右居右。同时国君与车右服饰完全相同, “逢丑父与公易位”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个前提条件来迷惑对方以避免齐侯被俘。对这一个句子的讲授, 如果不置于中国古代车战中乘车的尊卑座次和服饰礼仪文化背景中进行, 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逢丑父与公易位”的真正目的, 甚至认为这个句子与文义无关。可见, 置古代汉语教学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 不仅能把枯燥的古代汉语知识讲通、讲透, 还能增强古代汉语课堂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提高教学效果。

凸显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古代汉语本来就是一门工具课, 它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哲学、史学、医学等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考查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因此, 古代汉语教师在教学中, 就应该随时凸显其工具性, 以实例证明学习古代汉语确实可以为解决其他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 使学生切实感觉到学习古代汉语有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 教师随时都可以利用实例证明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捐弃”中的“捐”,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舍弃、抛弃”的意思。《说文·手部》:“捐, 弃也。”明白了“捐”字的意义, 也就容易理解“捐弃”是同义并列结构了。“捐”在古代还有“献出”之义, 懂得了这一点, 自然容易理解“捐献、捐助、捐赠”等词了。又如在现代汉语中, “口”和“嘴”的词义相同, 《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把“嘴”解释为“口的通称”。但是在“壶嘴、奶嘴”等词中, 却不能用“口”来代替“嘴”, 而在“港口、门口、关口”等词中, 也不能用“嘴”来替换“口”。这是因为“嘴”在古代指“鸟兽的嘴”, 所以“壶嘴、奶嘴”用“嘴”, 是因为它们与鸟兽的嘴有相似之处;同样, “港口、门口、关口”等词中的“口”, 又取其与人“口”相类似的特征, 所以“港口、门口、关口”等词用“口”而不用“嘴”。只有懂得了古代汉语的这些知识, 才能理解其中的原由。可见, 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 可以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学习古代汉语是学习、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教师在讲授文字“豆”时可以联系这样一个实例: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医学帛书, 已经整理出了《五十二病方》的抄写本, 但是对其抄写年代不能确定:有的学者认为是秦代以前的, 有的学者认为是在秦代以后。如果利用古代汉语知识就不难解决, 因为病方中出现了“豆”字, 是指称五谷的“豆”, 而“豆”的五谷义是汉代才产生的, 秦代以前毫无例外地指“食肉器”, 所以可以据此确定《五十二病方》抄写在汉初, 而不是秦代。

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学习、研究古代史学。如《汉书·萧何传》:“汉王怒, 欲谋攻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 不犹愈于死乎?’”这句话是说刘邦打算谋攻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都鼓励他这样做, 只有萧何持不同意见。有的历史学者不理解“劝”的古义为“鼓励”, 而解释为“劝阻”, 这样, 周勃、灌婴、樊哙、萧何等人的意见就一样了, 这就与历史事实不符。又如:恭亲王奕等人的奏折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不少研究近代史的学者都引用这条史料, 作为奕等人出卖民族利益、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铁证。这一误解史料的原因就是由于不明白“中外”一词导致的。从六朝唐宋以来, “中外”均指“朝廷内外”或“中央和地方”。这些都是研究历史的人不懂古代汉语所导致的错误。可见, 只有懂得古代汉语, 才能正确地分析史料。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凸显古代汉语的工具作用, 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古代汉语无用论思想, 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把枯燥乏味的古代汉语转变成学生想学、爱学的一门课。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古代汉语课堂,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法

对比分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也是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法的目的是揭示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性, 凸显语言现象之间的差异性, 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认识语言问题, 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教学法包括共时分析比较和历时分析比较, 也就是古代语言内部的横向分析比较和古今语言之间的纵向分析比较。如教师讲授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时, 就应该把学生容易混淆的意动用法、被动等语言现象纳入一个框架进行横向分析比较, 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还可以把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进行联系、对比, 寻找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原因。使用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举一反三, 左右逢源的效果,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习的快感。

2.采用归纳总结教学法

归纳总结教学法是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归纳总结语言的规律,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使学生抓住语言现象的本质, 掌握语言规律。如教师讲授古代汉语词义引申时, 可以列举大量的词义引申现象, 引导学生对词义引申的源义和引申义的词义特点进行分析, 从而归纳出词义引申的规律。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促使学生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分析, 培养学生归的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避免传统教学中条条框框地罗列知识, 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枯燥讲授,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直观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为古代汉语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的同时, 也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充实、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手段, 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尤其是在文字教学部分, 利用动画、图片处理, 可以直观地再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 还可以灵活采用设疑法、讨论法、辩论法、模拟教学法等,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古代汉语时代久远, 语言陌生, 艰深晦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循序渐进, 既不能重复中学学过的内容, 也不能一次性把难度拔得太高, 要使学生不断感觉到收获的喜悦。这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如果难度太低, 知识重复,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高, 超过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会挫伤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 教师讲授要做到深入浅出, 挖掘出语言的魅力, 力求把陌生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经常产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 充分挖掘古代汉语的魅力, 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古代汉语中的神妙表达方式, 使学生爱古代汉语、爱学古代汉语。

愉悦的课堂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高效。古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教师应该设法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愉悦的古代汉语课堂,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高效的学习环境, 把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 使学生想学习古代汉语、爱学习古代汉语、愉快地学习古代汉语。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 (大家小书系列) [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郭芹纳.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6]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柑橘管理下一篇:中医治疗皮肤病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