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愉悦

2024-08-21

创造新愉悦(共3篇)

创造新愉悦 篇1

一、引言

随着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Pine 2 et al.,1998)①以及消费者为中心的超强竞争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王永贵等,2011)②,他们从被动的产品接受者变成产品的共同生产者、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与企业能力的共同开发者,这使得消费者参与创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例如陶吧、蛋糕烘焙、纸艺、布艺俱乐部等。事实上,Holbrook(1982)③早就开始研究体验消费活动,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主观与情感反应。但直接探讨消费者创造性体验(Creative Experience)的文献还并不多见,少有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外部因素对胜任感和自治感的影响,并从这个角度去探讨消费者参与创造性体验、外在影响因素对创造性愉悦感与创造动机等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极少考虑内在因素(如个体差异等)对消费者创造性体验的影响,而个体差异(内隐人格等)会对消费者参与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胜任感产生重要影响(Dahl and Moreau,2007)④。同时,现有研究均未考虑创造性体验任务中消费者参与的愉悦度。而现有研究已经证实参与的乐趣(Chi,Kimmy and Simon,2012)⑤、情绪(幸福,喜悦等)(Phillips and Baumgartner 2002)⑥对消费者的满意有积极影响,是积极的产品或服务评价及与品牌保持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Fournier,1998)⑦。本研究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基于内隐人格理论,探讨消费者创造性体验对参与任务愉悦度的影响,以期为企业营销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什么是创造性体验

创造性体验(Creative Experience)(Dahl and Moreau,2007)⑧是一系列的消费者主动生产或制作产品的活动,包括有限的创造性体验(产品只是简单的组装,例如:IKEA家具)和完全的创造性体验(产品的最终形式不受限制,例如:原创绘画)等。而制约着消费者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有两个关键条件:(1)是否给出最终产品形式(例如IKEA家具,最终形式是有图画展示的);(2)是否给出操作说明或方向(例如操作步骤与工具说明书等)。

(二)消费者创造性体验愉悦感的影响因素

以Dahl(2007)⑨、王永贵(2011)⑩等为代表的学者从认知评价理论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外在因素对胜任感和自治感的影响,并通过胜任感与自治感的中间功能,探讨了消费者参与创造性体验及其外在影响因素对体验愉悦感与创造性动机等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

Dahl and Moreau(2007)11研究发现,当提供操作说明,又没有明确的目标结果时比不提供操作说明同时给出目标结果时,消费者感知胜任更高。当提供操作说明及明确的目标结果时,消费者感知到的自治感比不提供操作说明同时也没有明确目标结果时低。当提供操作说明,没有明确的目标结果时,比不提供操作说明但有明确目标结果时,消费者感知更高的总体任务愉悦感。他们还考虑了技能水平的影响作用,发现高技能者在没有明确目标结果时,比低技能者,在有明确目标结果时,胜任感更高。当没有明确目标结果时,高技能者感知更高的自治感。当有明确目标结果时,技能水平越高自治感越低。当没有明确目标结果但技能水平高时,比有明确目标结果但技能水平低时,总体任务愉悦感更高。

王永贵等(2011)12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消费者参与创造性体验的活动过程中,当提供图像操作说明时,消费者的胜任感水平更高,自治感水平却更低。消费者对目标任务的感知复杂性会对自治感产生积极影响,但对消费者胜任感的影响不显著。消费者个性对操作说明与感知胜任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三)内隐人格理论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人格特性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和朴素理论。Dweck等人(1995)13发现,人们对人的特性的内隐认知理论,一个重要维度是: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塑造变化的,由此区分为实体论(Entity theorist)和渐变论(Incremental theorist)两种不同的内隐人格观。内隐人格已被证实会在许多领域影响人的判断和行为(Furnham,1988)14。例如,Dweck的研究关注了不同内隐人格的人对智力水平是固定的还是可提高的这一问题的看法会影响人们的学习策略及对失败的反应(Dweck,1999)15。

1. 内隐人格理论的跨文化差异。

虽然在西方文化和东亚文化中两种内隐人格观都存在,但就总体而言,东亚人更倾向于渐变论,较注重情景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较少犯基本归因错误。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实体论,容易忽视情景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易犯基本归因错误,易做特质归因。这提示我们探讨内隐人格对消费者参与创造性体验的影响,对于跨文化营销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orenzayan,Choi and Nisbett,1999;Nisbett and Peng,2001)。15 16 17

2. 内隐人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Eric,Joseph and Shashi(2010)18研究发现,渐变论者更接受品牌延伸,内隐人格是通过品牌个性的弹性特点而非物质特性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当消费者被操控成不同的内隐人格时,对同一特性程度不同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反应。Shailender,Pragya and Duraira(2009)19发现,内隐人格影响消费者的趋近和回避倾向。实体论者不受趋近或回避劝说的影响;而渐变论者会受影响,实体论者关注事物发展的结果而渐变论者关注事物发展的过程。当消费者的内隐人格发生违背时,上述情况也会发生逆转。Aparna and Anirban(2009)20发现人们当下的感觉与他们短暂情绪的内隐人格观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影响消费者在沉溺于短暂快乐与坚持他们的长期兴趣之间进行选择。Anirban and Gita(2005)21研究了消费者对自我控制的内隐人格会影响到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四)特质型(Chronic)内隐人格与创造性体验的交互作用对创造性体验愉悦感的影响

现有研究已发现操作说明和目标结果是设计创造性体验任务的主要变量。而内隐人格研究发现(Dweck and Chin,1995)22,实体论者以成绩为目标,即关注对能力水平的判断,而对失败倾向于无助性反应,表现出负面情感。而渐变论者以学习为目标,既关注追求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而对失败倾向于掌握导向的反应,表现在坚持努力,寻求解决策略。同时,实体论者与渐变论者在认知动机上存在差异:(1)更强的认知封闭需求;(2)较强的确定性导向;(3)较低的认知需要。我们认为,创造性体验会通过对不同内隐人格消费者对任务确定性和认知需求的感知来影响体验任务中的“流畅”感(Perceived Flow)。在有说明/有结果情况下,符合实体论者认知需求低,确定性高,目标导向明确的要求,而与渐变论者的学习导向不匹配,因而,实体论者比渐变论者的任务愉悦度高。在无说明/无结果情况下,参与者的认知需求高,确定性低,目标不明确,与渐变论者的学习导向相匹配,因而,渐变论者比实体论者的任务愉悦度高。在有说明/无结果(或无说明/有结果)情况下,或者参与者的认知需求高,或者参与者的确定性低,与渐变论者或实体论者的认知导向都不十分匹配,因而,渐变论者与实体论者的任务愉悦度差异不明显。因此,提出假设如下:

H1:特质型内隐人格调节创造性体验对任务愉悦度的影响。

H1a:在有说明/有结果任务中,特质型实体论者比特质型渐变论者的愉悦度高。

H1b:在无说明/无结果任务中,特质型渐变论者比特质型实体论者的愉悦度高。

H1c:在有说明/无结果(或无说明/有结果)任务中,特质型实体论者与特质型渐变论者的愉悦度没有显著差异。

(五)情景型(Situational)内隐人格与创造性体验的交互作用对创造性体验的愉悦感

Chiu(1997)23等人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试验操纵暂时改变被试的内隐人格观,从而导致相应的社会认知判断方式的改变。现有关于内隐人格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也均采用情景操控的方法启动情景型(Situational)的内隐人格,并发现情景型的内隐人格同样的对品牌延伸评价(Eric,Joseph and Shashi,2010)24、趋近或回避倾向(Shailender,Pragya and Duraira,2009)25、目标的设定与实现(Anirban and Gita,2005)26产生影响。我们认为,采用框定方式(Priming)启动的情景型内隐人格与特质型内隐人格具有一致的对创造性体验愉悦度的调节效应,其内在机制也是由实体论者与渐变论者认知需求、确定性需求和目标导向与创造性体验任务形式的匹配程度而引起的。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情景型内隐人格调节创造性体验对任务愉悦度的影响。

H2a:在有说明/有结果任务中,情景型实体论者比情景型渐变论者的愉悦度高。

H2b:在无说明/无结果任务中,情景型渐变论者比情景型实体论者的愉悦度高。

H2c:在有说明/无结果(或无说明/有结果)任务中,情景型实体论者与情景型渐变论者的愉悦度没有显著差异。

三、研究一:特质型内隐人格的调节作用

(一)实验过程与测量

实验一主要检验特质型内隐人格的创造性体验对消费者任务愉悦度的调节作用。请被试者参与水果拼盘制作的真实实验。根据是否给出详细操作说明和最终产品图片将创造性体验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有详细说明/有最终结果;无详细说明/无最终结果;有详细说明/无最终结果;无详细说明/有最终结果四种任务情景。实验分四次进行,每次实验时,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上述四个类型创造性体验的一种。例如,在有详细说明/有最终结果情景下,给实验对象详细的操作说明以及有最终结果的图片,实验对象按照操作说明完成水果拼盘的制作,并要求与最终结果图片展示一致。在结束手工制作任务后,用量表测量被试的内隐人格(Park and John,2014)27、任务愉悦度(Dahl and Moreau,2007)28。

(二)数据分析

首先,依据每次实验中所测量的被试的内隐人格均值划分高低组,均值得分高的为具有实体论内隐人格组,得分低的为具有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然后,以任务愉悦度为因变量,比较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四种任务类型中特质型内隐人格的调节作用见图1。

1.在有说明/有结果情景中,61名被试者参加了正式实验,内隐人格均值M内隐=3.6906,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5.823,M愉悦-渐变=4.052。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9)=2.4,P<0.05)(见表1)且实体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高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假设H1a得到验证。

2.在无说明/无结果情景中,60名被试者参加了正式实验,内隐人格均值M内隐=3.466 5,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4.019 2,M愉悦-渐变=7.077 8。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8)=-5.321,P<0.05)(见表2)且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高于实体论内隐人格组。假设H1b得到验证。

3.在有说明/无结果情景中,58名被试者参加了正式实验,内隐人格均值M内隐=3.587 5,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4.740 7,M愉悦-渐变=4.651 5。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56)=.452,P>0.05)(见表3)且实体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略高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

4.在无说明/有结果情景中,60名被试者参加了正式实验,内隐人格均值M内隐=3.512 5,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4.237,M愉悦-渐变=4.644 4。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58)=-3.869,P>0.05)(见表4)且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略高于实体论内隐人格组。假设H1c得到验证。

四、研究二:情景型内隐人格的调节作用

(一)实验过程与测量

实验二主要检验情景型内隐人格创造性体验对消费者任务愉悦度的调节作用。与研究一不同的是,对被试者的内隐人格进行操控,被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操控实体论内隐人格或操控渐变论内隐人格。被试者在结束操控刺激后,被要求填写内隐人格量表,进行操控检查。与研究一一致的是,根据是否给出详细操作说明和最终产品图片将创造性体验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有详细说明/有最终结果;无详细说明/无最终结果;有详细说明/无最终结果;无详细说明/有最终结果四种任务情景。实验分四次进行,每次实验均有60名被试者参与正式实验,被试被要求完成上述四个类型创造性体验的一种。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创造性体验任务后,测量被试者的任务愉悦度(Dahl and Moreau,2007)29。

(二)情景型内隐人格的操控

内隐人格操控的方法已经在以往研究中被广泛采用。我们参照Park and John(2014)30和Chiu,Hong and Dweck(1995)31的方法,首先,要求被试者阅读一段与实体论或渐变论观点一致的文字,并告诉被试者,我们关注他们对于这段文字的看法,并请他们写一小段文字来支持与所阅读文字一致的观点。之后,测量参与者的内隐人格(a=0.95)以进行操控检查。数据结果显示,阅读实体理论观点的被试者比阅读渐变理论观点的被试者更倾向具有实体论内隐人格(t(54)=1.85,p<.05)。

以任务愉悦度为因变量,比较情景型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情景型渐变论内隐人格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四种任务类型中情景型内隐人格的调节作用见图2。

1.在有说明/有结果情景中,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6.45和M愉悦-渐变=3.80。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8)=14.957,P<0.05)(见表5)且实体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高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假设H2a得到验证。

2.在无说明/无结果情景中,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3.60,M愉悦-渐变=6.68。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8)=-13.181,P<0.05)(见表6)且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高于实体论内隐人格组。假设H2b得到验证。

3.在有说明/无结果情景中,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4.65,M愉悦-渐变=4.35。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58)=-2.777,P>0.05)(见表7)且实体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略高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

4.在无说明/有结果情景中,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均值分别为:M愉悦-实体=4.133 3,M愉悦-渐变=4.366 7。实体论内隐人格组与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8)=1.439,P>0.05)(见表8)且渐变论内隐人格组的任务愉悦度略高于实体论内隐人格组。假设H2c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真实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内隐人格(特质型和情景型)在创造性体验对消费者任务愉悦感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无论是特质型内隐人格,还是情景型内隐人格均会调节创造性体验对消费者任务愉悦感的影响。在面对有说明/有结果(无说明/无结果)的创造性体验时,持有实体论内隐人格者与渐变论内隐人格者在任务愉悦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实体论者在有说明/有结果的体验任务中,愉悦度更高,而渐变论者在无说明/无结果的体验任务中,愉悦度更高。这是由于,实体论者更偏好具有确定性、低认知需要和高的认知封闭需求,而有说明/有结果的体验任务恰好符合实体论者的认知偏好,而无说明/无结果的体验任务恰好符合渐变论者以学习为目标,关注追求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动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面对有说明/无结果(或无说明/有结果)的体验任务时,持有实体论内隐人格者与渐变论内隐人格者在任务愉悦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实体论者的愉悦度在有说明/无结果情景下,略高于渐变论者;渐变论者的愉悦度在无说明/有结果情景下,略高于实体论者。这也与实体论者低认知需求以及渐变论者高学习动机,面对困难倾向于掌握导向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内隐人格是可以被操控的,并且,特质型与情景型内隐人格在创造性体验对消费者任务愉悦度的影响中调节作用是一致的。

本文从内隐人格视角探讨创造性体验对消费者任务愉悦度的影响,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消费者内部因素影响创造性体验研究的不足,是对顾客参与和消费者创造性体验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完善。同时,关于内隐人格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本文探讨内隐人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成果也是对内隐人格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延伸。

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科学合理的设计创造性体验任务,提高消费者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度,从而增加消费者的正面口碑和再购意愿。对于实体论的消费者应该设计认知需要低,确定性高的体验任务;而对于渐变论的消费者应该设计具有一定难度,认知需求高的体验任务。由于以往研究已经发现,内隐人格存在跨文化差异,因而,可以通过文化差异来识别不同内隐人格的消费者。或者,也可以采取操控的方式,在消费者参与创造性体验任务前,根据任务特点,启动消费者不同的情景型内隐人格。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还可以考虑情绪以及任务参与者的相互影响。消费者参与创造性体验任务前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对消费者在体验任务中的愉悦度构成影响。另外,有的体验任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或培训师指导完成的,个人在协作任务中的自我效能感和他人效能感也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任务愉悦度,这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创造新愉悦 篇2

甘肃东部运输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魏存广

在2017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甘肃东运集团表彰奖励了一批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安全优质服务车组,安全标兵及先进个人;设立“企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员工给予壹万元的重奖,并作出了股权激励兑现决定,这些激励措施在员工队伍及社会上引起了较强反响,使受奖者心生自豪,倍受激励,更激发了广大员工敬业、爱业、乐业的精神情怀……;传承榜样的力量,向先进典型学习,这不仅仅是企业倡导的正向激励,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企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甘肃东运集团自组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改变命运,责任成就长远”的核心价值观,积极顺应道路运输时代变革,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在道路运输经营实践中向社会大众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服务,为省、市交通运输经济和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企业整体形象和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修订完善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每年度的评先选优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企业发展软实力的创新成果。这些先进典型之所以能够形成带动示范作用,其根本源于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和深切热爱,源于对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认同,源于对服务工作的倾心投入,源于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弘扬先进典型,不是简单地推崇道路运输这种特定服务职业,而是要通过弘扬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激发每个员工对本职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让更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去工作,去创造,在服务企业、服务大众的舞台上创新发展,真正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正是凭着这种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那些先进典范不论面对何种艰巨的工作任务,不论面对怎样的竞争环境,不论面对多大的利益牺牲,都能以企业大局利益为重,勇挑重担、不畏艰难、不怕辛劳、无怨无悔,想为企业所想,干为企业所干,全心全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从企业改制之初的做大,到产业发展中的做强,再到精细化管理的推进,甘肃东运集团弘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转变观念的思想大解放,通过这些优秀团队和优秀员工的示范传承,使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得到了一次大的净化和大的提升。企业崇尚先进,不仅要表现这个大团队对道路运输服务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更要体现集创业、敬业、勤业、精业的有机统一和全面提升。

甘肃东运集团许多发展成功事例证明,只要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远大的目标和方向,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能够破解发展难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 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他们的高层管理团队总是表现出乐观向上,豁达自信,学习和吸纳优秀的管理经验,总是善于分析总结工作得失,善于引导和创造欢乐的工作气氛,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从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再到多元化产业的调整、转型及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时期,他们一刻都没有停滞发展的脚步,也一刻没有被眼前的成绩所陶醉、所满足。面对道路运输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发展的黄金期,面对科技化、信息化互联网绽放的新时代,他们率先试点定制客运,打造运游结合、站运联动、站商一体和无车承运经营新模式,努力适应道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既定的目标服务。“山高人为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是对道路运输服务工作的最好诠释。

正如他们在表彰决定中所说:“近年来,面对道路运输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企业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推进企业在项目建设、改革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和新业绩。”企业发展的历程无数次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紧跟时代改革大潮,精益求精不断前行,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企业的新业绩。在受表彰的先进典型身上,他们看到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操守所形成的巨大力量,看到了一个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企业团队和优秀员工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彼岸。在多元化运输方式竞相发展的今天,他们所从事的这个特定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 企业和自身价值的舞台和窗口。通过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使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服务社会,成为企业和全体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成为支撑企业不断前行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创造新愉悦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组合作;主体作用

G623.5

一、组建合作小组,创造平等参与机会,打好合作基础

组建学习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下面就合作小组的几种合作方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双人互说

在新授后,教师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同桌分为一组,让他们在互相说的过程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对方的优点,互相补充。这样做能使全体学生在短时间内巩固新授内容,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4人互说

一般采用4人一组,这种组合方式方便迅速,只要前边两人往后一转便可组成,每一小组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这时每个学生一边仔细倾听着,一边又要思考着帮助纠正别人的错误,使得他们既是讲述者,又是评判者。进行这种形式的“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特别重视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讨论,及时加以调控,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在揭示乘法分配律[a×c+b×c=(a+b)×c]时,我们以往常例举一些例子,如:

3×8+4×8=56,(3+4)×8=56,所以3×8+4×8=(3+4)×8;16×100+14×100=3000,(16+14)×100=3000,所以16×100+14×100=(16+14) ×100……通过上面一些例子的说明,来得出公式a×c+b×c=(a+b)×c。这样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自己主动探索求解的过程。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大胆地采用了四人合作的“分组学习”。结果,汇报情况时,全班9个组(4人一组),有6个组也是像上面那样,通过举一些实例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2个组运用了乘法的意义来理解乘法分配律。他们是这么说的:7×85+3×85,可以看作7个85+3个85=10个85,所以7×85+3×85=(7+3)×85,于是便又出现了7×85-3×85=(7-3)×85等结论。可见,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小组比赛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每一堂课的后阶段,学生往往出现了疲劳,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可以设计游戏开展小组竞赛。这种“分组学习”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各组成员依次编为1——X号,并把各组实力相近的学生编为同一号码,成为竞争对手。比赛可分为笔答、口答等形式。口答题可指名各组同一号的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抢答,按答题的对错、快慢计分,笔答教师可设计若干道题,依次让各组学生完成,按速度和正确率计分,最后算出每个学生的得分和学习小组的总分进行评比。这种小组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小组比赛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二、精心设计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使合作效果最优化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行,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所提问题要尽量具有开放性。如:商店里有各种食品饮料,矿泉水2元一瓶、可乐3元一瓶、饼干4元一包……我有25元钱,请给我配一份春游食物,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掌控好研讨时间,分组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乐趣

给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要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所用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发现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平行四行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利用这些关系,就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就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同学们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四、小组交流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激发创新思维

全班交流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各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补充,各抒己见,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分组合作学习要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技能的进步。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让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上一篇:言语幽默的语用下一篇:城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