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精选12篇)
愉悦 篇1
穆罕默德曾言:“假如你有两块面包, 你得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与物质相对, 此花乃精神无疑。在我看来, 此花更是精神愉悦之花。花并非以满足人之食欲为要旨, 花之为花, 在于给人心里的舒缓、精神的享受。
在这个物欲呈泛滥之势的时空, 曾经高傲地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开始变得慵懒、倦怠, 开始更喜欢本能感官的享受, 渐渐远离了安静而深沉的阅读与思考。酒吧、迪吧、舞厅、歌厅、酒店、饭店, 人群络绎不绝。经典, 无论是文字经典、绘画经典、线条经典 (书法) , 还是音乐经典。拾人牙慧者有之, 哗众取宠者有之, 兜售常识者有之, 矫情煽情者有之, 肤浅感动者有之。
喜欢端坐家中, 看老子, 阅庄子, 以我之心观之, 不重他人之议论。看老子惊人的睿智, 看老子超凡的简练, 看老子观人世的透彻;阅庄子的悲天悯人, 阅庄子超脱中的愤青, 阅庄子于生死的通透。前人的智慧, 于今人并不过时。文化, 更多的是没有过时一说, 而过时的则更多的是皇帝的新装。智慧, 并不必然地代代承传, 并不绝对地得以发展。前人的智慧, 让我获得了生存的底气, 获得了思想的土壤, 获得了成长的空气。
喜欢看沈从文的世界。那个世界, 美丽而迷惘, 多情而温情, 爱意融融的世界。翠翠、爷爷、天保、傩送, 不仅仅是人物, 更是一个个意象, 一个灵巧温润的世界, 一个温暖沁心的世界, 一个爽爽朗朗的世界, 一个温厚性灵的世界。这个世界亦真亦幻, 是真实的, 也是心灵的。
也喜欢看阿来的世界, 一个独特的西域。让人不可思议, 在看似毫不起眼的外部世界里竟然有那么多诱人的、多变的、奇异的历史!那个傻子, 似大愚, 实大智, 落定的世界不恰好印证了老子的名言吗?我为西域而高兴, 我为阿来而自豪。
也喜欢泰戈尔的世界, 他的“飞鸟”是那样的灵气, 他的“园丁”是那样的迷人之至。不论是英文版, 或是中文版, 我觉得著者与译者都了不起, 地怀想与眷念表现得精致、精妙、精美!
也喜欢坐在黑墨、毛笔与宣纸的世界里, 看到他们, 我既心情平定, 又心情澎湃。挥笔之前, 观羲之抒发之飘逸, 谈其挥洒之圣境, 服其灵秀之丰裕;看东坡行书之大气, 想见其为文之浩然;看怀素狂草之不羁, 想见其为人之放浪;看张旭狂草之淋漓, 想见其为人之通脱。在蠢蠢欲动之下, 我开始了笨拙的点画。一次临摹, 两次临摹, 三次临摹……我发现了自己的本相———过浅、过陋, 正如一首歌唱道:我是如此地平凡。然而, 我自足, 为自己能领略前人创造的灿烂而自足, 为自己是这样的一个守望者而自足!
还喜欢林风眠, 一位充满古典情怀的大家, 一位走出传统弥漫现代气息的大家, 他的画作始终有一个名字———民族世界化。他的山, 永远是柔形的;他的水, 永远是柔性的;他的竹, 永远是纤美的;他的树, 伟岸而不凶猛, 斑斓而厚实;他的仕女, 充满线条美与真实美;他的渔夫, 似乎永远定格在小桥、远山与流水之间;他的诸葛孔明, 也是风度与英俊并存;甚至他的武士、他的钟馗, 都是那么可亲。
还喜欢红楼之歌, 在凄美的音符中, 感叹那滴不尽的相思泪, 感叹那把骨肉家园齐来抛洒的悲怆泪, 感叹那风霜剑刀严相逼的辛酸泪, 感叹那昏惨惨似灯将尽的绝望泪, 感叹那荒冢一堆草没了的虚无, 感叹那须要退步抽身早的揪心, 感叹那都为他人做嫁衣的怅惘。红楼一梦, 警策多少后人!文字可以让人沉浸其中, 而音乐也可以使人陶醉其里。音乐与文字的组合, 是一对姊妹花, 也是星月辉映之花。
文字是美好的, 在这个公认的“图毒时代”里, 我更愿感受文字的气息;书法是绝妙的, 在这个离书道渐行渐远的时代里, 我更愿感受书法的挥动;音乐是动人的, 在这个噪音与音乐并举的时代里, 我更愿感受本真的音乐。甚至绘画, 甚至
愉悦 篇2
追求愉悦的阅读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和阅读行为(阅读教学活动)都必须是愉悦的!一、 “以情导入”,激荡学生进入“悦读”的热望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一双叶片,教海无边,又怎样找出一条运用于所有课堂的经验”,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要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就要有适合这样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出师生都喜闻乐见的话题,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教师需以童心去阅读、去感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或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或以设激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与作者对话;或以童眼看世界,以童心(这一起点)读(体味)课文,领悟出阅读教学中师生交互活动的亲和力,尤其珍视自我阅读的“第一感”,将心(师)比心(生),以情(师)唤情(生),找出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这样,学生有了悦读的热望,就为师生对话奠定了最直接切入点。如:导读《草原》,对《草原》中那“蓝天白云、小丘碧草、骏马大牛,一碧千里”草原的美。如果我们不能感悟、不能体会,情感不能随文而动,又怎能指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祖国山河的优美呢?我们如果能并借助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手段,将草原之美“物化”成“多媒体课件”,为课堂对话提供具体可感的平台的话,课堂阅读教学时,师生就能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学生的情感随文而动,就会愉快地去感
[1][2][3]
愉悦糖果色 篇3
AneCan Tips
粉色、粉蓝色、粉绿色、粉黄色、明艳紫、柠檬黄、宝石蓝和芥末绿等甜蜜的女性色彩为主色调的糖果色单品给人无限甜蜜美好的恋爱心情,即便是单身的女孩,拥有这样的单品也能够展现小女生的一面,从而起到召唤桃花,提高恋爱运的作用!
圖片提供:MOSCHINO
自左上起 顺时针方向
YSL
金属手链
爱心元素让手链看起来充满恋爱的氛围。
YSL
彩色钥匙圈
情人节的绝佳礼物非它莫属了!
HM
黄色上衣
明亮的黄色上衣给人好心情!
NIXON
玫红色手表
如糖果般可人的彩色手表人见人爱。
HM
白色墨镜
复古款的白色墨镜仿佛电影明星!
YSL
粉色手提包
珠光粉色甜美度绝对满点!
CHANEL
黄色BOY小包
明亮的颜色让BOY小包个性十足。
HM
荧光色连身裙
出挑的荧光色让约会也晶莹闪亮。
agnes b
紫色戒指&耳钉
如同糖豆般的耳钉和戒指充满喜悦魅力。
CHANEL
蓝色耳环
古典宫廷的款式与蓝色完美结合。
TASAKI
彩色宝石戒指
楚剧愉悦与痛楚 篇4
楚剧在长达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中, 从农村走向城市, 历经兴衰变革之痛。唯有楚剧在兴起、成长、变革中那一段, 可用“痛楚”二字来代表。
楚剧初名“黄孝花鼓”, 演出剧目基本上由民间故事而来, 编创人员也是本剧组中一些有综合能力的艺人自然产生组成,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对具有代表性民间典故进行构思, 提炼、打磨, 这样才有了一个新剧目的诞生。演出的区域基本限于小码头、小集镇、小县城, 演出市场在当时来说还是属于农村。为生存也为迎合一些观众的低俗趣味, 在台上也曾出现不健康的表演。因此, 受到当地政府的明文“告示”, 禁止此类戏班在本地活动演出。有时还出动武装力量直接冲进“黄孝花鼓”演出场所, 进行收查、封箱、追剿演职人员, 为首者抓捕入牢。一个剧种的戏曲艺人,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为了生活出此下策, 却会招来禁演、封杀等灭顶之灾, 这一段辛酸史老辈艺人永远不能忘怀。但楚剧艺人怀着“求生存”的执着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历经磨难, 终拥有一席生存之地, 这叫天不亡楚剧也。
在以楚剧宗师沈云陔为代表的一批楚剧艺人立足于汉城后, 再以“黄孝花鼓”悬牌问世总觉欠妥。沈先生就提议请付一心先生取名。付心一先生, 著名的汉剧艺术大师, 汉剧“公会会长”, 汉剧“汉”字科班创始人之一。就在一次与蔡光德先生下象棋中一步“进中卒”使他顿开茅塞, 卒子越过棋盘中的楚河, 汉界, 作用就大了, 付先生手中的棋子悬在半空, 立马提议, 就叫“楚剧”吧。大家在认真品味“楚剧”二字的含义之后, 一致赞同, 称楚剧妙不可言!楚剧就这样脱胎换骨诞生了。
“立足本土、伸开双手、你的我拿来, 我的你拿不走”。这是沈云陔先生真切、朴实的话语, 他始终怀着“戏比天大”的艺术理念为楚剧的长期发展创建出可贵的“楚剧精神”。楚剧演出的剧目中, 主要以文戏为主, 武戏基本是空白, 没有武戏也就没有武行一说。沈云陔自然明白武戏对楚剧的重要性, 他恳请京剧界的两位艺术大师, 为楚剧武戏首开先河。沈云陔取众家之精华, 将楚剧的艺术规律恰到好处地融汇在楚剧的演唱之中, 经千锤百炼而成为自己看家剧目。沈云陔真是奇才, 是人民艺术家!
著名诗人郭沫若满怀豪情为沈云陔题写一首七绝:
一夕三军尽楚歌,
霸王垓下叹奈何;
从兹艺事浑无敌,
铜琶铁板胜干戈。
这是对沈云陔先生充分肯定和艺术魅力生动写照!
再有朱彬先生是第二代楚剧掌门人, 当属楚剧丰碑式的人物, 他是楚剧鲜嫩乳汁哺育成长起来的楚剧音乐作曲家、指挥家。是“楚剧精神”的智者。围绕着楚剧艺术的特点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他勾勒出楚剧的平民化、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的“四化”特色。成为当今检验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一杆标尺, 也成为其它剧种在艺术实践必须遵循的艺术标准。朱彬先生把自己唱腔中的审美追求定向为六个字, “动情、好听、渐变”。极具创造性的以“散板为铺垫, 慢板吟悲伤, 清板叙往事, 快板甩腔推高潮”的手法, 打造出全新的楚剧音乐旋律。每一位音乐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感悟灵泉, 能在乐感突发的瞬间, 捕捉人世间一缕缕天簌之音, 并将它作为一种主旋律, 加以深化演绎出来, 传播于世, 这就是一种高层次的超凡脱俗, 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朱彬先生创造出的声腔新旋律, 既美又好听, 同行翘首, 观众欢迎, 这就是成功的重要标志。
朱彬先生还是位著书立说的学者。他著有:楚剧三字经《楚剧音乐概论》、《雅韵楚风》、《楚剧唱腔选集》, 称为楚剧的“百科全书”。这些著作现已成为弥足珍贵的艺术财富, 同时也是普及、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料。著名导演余笑予先生曾评价朱彬先生:“朱彬就像一棵白萝卜, 在楚剧这个大酱缸里浸泡了几十年, 身心表里都浸染了楚剧的原汁, 楚剧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和重要的精神支柱”。历史证明任何剧种的兴盛与衰亡, 与其剧目、演员、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在楚剧这块天地, 沈云陔和朱彬两位艺术大师,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价值和影响力, 才激活了楚剧。
感悟艺术愉悦心灵 篇5
——初中音乐怎样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音乐/教学模式/艺术教育
摘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完成教学改革的宏伟目标,使音乐课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作用,教学模式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模式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每位教师都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水平、教育思想、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等实际状况进行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更增加了我们肩上的使命感,面对“有思想”的一代,我们应怎样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用什么样的新教法来完成亘古不变的“塑造有用人才”的历史使命呢。我认为首要的是为师者要先俯下身子学会倾听。实践中我与学生们共同尝试了几种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篇章式歌唱教学课、“歌星”演绎式歌唱课、主持人式欣赏课、音乐剧式综合课。虽不成熟,但教学效果已初现端倪。
一、“歌星”演绎式歌唱课
“歌星”式歌唱课就是让学生在准确、正确、完整地学会教材歌曲后,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自我的情感演绎及自我创作歌唱的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流行音乐涌进国门,短短几十年,流行音乐以它特有的魅力,势不可挡地流行于祖国大地。从最初对欧美摇滚音乐的痴迷到对后来居上的港台歌手的狂热追星,尤其青少年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面对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应该只对学生说“NO”,而应该加以有耐心、理智地正确引导。流行音乐同样是音乐艺术中的一颗珍珠,而学生对流行音乐拥有的巨大热情,为师者如能倍加珍惜并使其转化成对音乐艺术探知的动力,那我们的音乐课堂无疑会成为通向完美音乐艺术审美意识建构的桥梁。针对学生各自都有自己所崇拜的歌星这一情况,我大胆尝试“歌星”版歌唱课教学模式。
教学案例:《装扮蓝色的地球》
这是一首表现少年儿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造福人类的歌。词作者设计了一个具有诗意般的意境,表现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曲作者则把这个意境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加以刻画,谱出这首优美的歌。这么好听的歌,我认为不用动脑筋了,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却碰了鼻子:初二的学生,只是笑却不愿唱,问其原因他们竟回答“老师,这首歌太孩子气儿啦,可笑死了,让初一的学生唱更合适些”。第一个班级教学的失败,促使我改变战术,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不提教材而是问学生:一首同学们陌生的歌曲,你能用什么方法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纳它,进而愿意主动学唱它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接受的意见是:模仿当前最红歌星的歌唱风格来范唱这首歌,先吸引眼球引起关注再说。我马上采纳并在印象中迅速搜索出几位老牌歌星的歌唱风格,开始了群星歌友秀的模仿,乐句与乐句之间的不同歌唱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我认为的滑稽演唱竟得到了学生们热情的吹捧。歌曲非常顺利地学唱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模仿起自己心中偶像歌星的演唱风格。原本诗情画意般的歌曲转眼间出现了摇滚版的、清新校园歌谣版的、粗犷版的、柔情伤感版的、粤语版的……真可谓是异彩纷呈,群星荟萃。而作为一线执教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首先,学生想要进行歌曲风格的再创作就必须先要准确学会歌唱原作品,能够完整、准确、正确演唱教材中的歌曲是歌唱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其次,歌唱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最终学会用自己的歌声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什么风格、什么演唱方法、何种歌唱技巧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能否把词曲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情感或“歌唱者”现在所要表达的情绪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篇章式歌唱教学课
我们知道,无论教材怎样变化,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在整个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比重是不可能有所下降的,甚至在新教材中我发现有增加的趋向。因此,新教材的歌曲怎么教是我们初中音乐教师逃避不了的一个课题。我尝试过传统的歌唱教学方式,结果是不到10分钟的时间,学生已经能够准确、流畅地歌唱了。余下那么多的时间显然不能都来诠释歌曲的内涵及情感。而且,我们的学生也以强烈的呼声来表达他们没吃饱。在学生的参与设计下,我们开始尝试篇章式歌唱课。何为篇章呢?既把45分钟的课堂分成几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做什么、需要多长时间都做出规定。
教学案例:《阿伊呀——非洲的灵感》这是一首中非民间歌谣。全曲没有语义性歌词,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表达了一种相互呼唤的情景。旋律可以分成ABCDE五个小乐段,且旋律简单、易学、好唱。我们的教学流程是复习已学歌曲(5分钟)——学唱新歌(10分钟)——合作体验原作品的基本风格(8分钟)——创新歌唱准备(5分钟)——百家争鸣(10分钟)——优秀作品合唱(5~7分钟)。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们的音乐素质,我让学生自己定出完成每个部分所需要的时间。果然,学生很守信,课堂纪律似乎也不再费劲儿“吼”了,因为我只要做个体育术语中的“暂停”手势,同学们就会马上静下来并且各就各位。
篇章式教学模式中,复习已学歌曲部分可以是上节课中学生优秀演绎风格的回顾,这样既在开课前5分钟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歌唱的兴趣,为顺利开展教学打下良好开端;学唱新歌主要是合作体验原作品的风格,首先我以实力派歌星与偶像派歌星为例,跟学生阐明靠脸蛋儿“不知所以”地“空中创作”只能是“昙花一现”,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深厚的对民间艺术的最基础、最深入的了解之上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欣赏一部作品时,首先应该对作者的初衷或地域风格进行复原式的演绎,然后再进行二度创作或三度创新。明确了目标,学生不再表现出对教材歌曲的排斥感,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到作品原汁原味的体验中,以此方式诱导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接纳变为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真正做到主动走进音乐,主动体验音乐;创新歌唱准备部分,是给学生个性化演绎作品的讨论、交流、排练的空间,表面看起来,这5分钟教室里确实嘈杂一片,我却从中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某些我们眼里的内向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讨论或偷偷地哼唱歌曲了。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素质教育中美育熏陶的作用;百家争鸣部分是整节课中的亮点部分,通过前面5分钟的创新演绎,我们要进行歌曲新风格歌唱排行榜,谁的演绎风格受到欢迎,我们就以全班齐唱其作品的形式奖励他。有了竞争和舞台,就有了激情,有了“发表”和“流行”,就有了“成功”和“歌星”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歌唱的美丽,更体验了歌唱的魅力。
三、主持人式欣赏课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位同学进行分工合作式主持,共同来完成一节欣赏课的教学。老师提供课前辅导及资料,包括我的备课本、教学光盘、教师用书等。
教学案例:《九寨沟音画》
我在同学们自愿组合成的四人小组中进行抽签决定出哪组要准备该节课的教学,然后把有关本节课所需的资料复印好提前两周交给他们,帮他们进行小组内分工。一位同学负责介绍相关音乐知识,如:交响音画、交响音诗、交响诗、组曲;一位同学负责《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的欣赏讲解;一位同学负责《大峡谷组曲》选曲《日出》的欣赏讲解;一位同学负责做本节课的最后总结性陈述。分工后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次并以此分割时间,与同学互动或提问时间记在每个主持人的主持时间内,在总课时里预留出3~5分钟的时间以备突发情况的处理。
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力争做到“我的音乐我做主”。学生通过课前的认真分工、精心的自我特色设计、对教材的深入了解、资料的查阅、语言的准备、表达的演练以至于个人形象的设计等等,一次几分钟的主持(或许有互动),同学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当第一堂主持人欣赏课终于顺利完成时,我提着的心不但放了下来,随之取代的是惊喜,不禁发出“现在的学生素质就是好”的感叹,同时我还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惊喜。
四、音乐剧式综合课
音乐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它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从唱响世界的《音乐之声》到现在以恢弘场面及高科技手段赢得了世界青睐的《猫》,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音乐剧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欣赏。特别是音乐剧中大量的现代音乐更是赢得了年轻一族的青睐,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寻求些许因素为我所用,制作微型音乐剧课堂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欣赏课的空余时间或为拓展音乐视野的专题讲座上给学生观赏一些优秀的音乐剧或精彩片段,这就为日后的短剧排练打下了基础。
教学案例:《化蝶》
本节教学以共同的音乐主题为线索,运用了戏曲、器乐、歌曲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阐述爱的主题,是极具戏剧性的。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对于自身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很多同学还处于朦胧与羞涩、好奇与需求的矛盾时期,这时是最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尊重和正确引导感情方向的。此时的学生面对此种敏感话题,如何利用这次教学机会让学生正确理解爱情——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成为了我要在课堂上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我的设计是:首先,请同学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然后再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证实“梁祝”的传说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希望,人们希望的美好爱情是自由的、负责任、理智的爱情,不是头脑一发热、感情一冲动的鲁莽爱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史实及正确的感情讨论中来后,进行没有爱情讲解性的艺术片断欣赏,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音乐情感的分析欣赏上来。最后把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情景剧《十八相送》的各自创新排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的整个表演过程中至少要引用一段教材中的音响资料,其他歌曲或音乐的使用自己做主。以情景剧的形式来重新表演教材中的戏剧、歌剧、曲艺等艺术作品,不但使学生能够主动、自愿地去欣赏教材中各种艺术形式,而且由于重新表演的需要会促动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各种艺术的背后渊源。
于越,另类愉悦 篇6
谈家乡
她是典型的山东小“熳”
“我爸爸是青岛人,我妈妈是濟南人,我和济南的情分很重。”于越说自己出生于青岛,小学阶段是在北京完成的。1998年,经过家人一番商量,她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济南读初中。“我姥姥家就在舜耕路那儿,所以在济南生活很方便。”于越告诉记者,她在甸柳一中读书,一直到2002年,在山大一位教授的专项指导下,自己居然成功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1年半后,因为對表演情有独钟,她决意考取中央戏剧学院,并获成功。
于越對记者表示,自从买车后,她几次来济南都是自驾车。因为10年前有在济南生活的经历,她對济南特别适应。生在青岛长在济南的于越對山东这块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身上也时刻闪现着山东姑娘的本色。时而灵动可爱,时而掩卷沉思,恰似一位邻家女孩儿,率真、开朗,又不失优雅。
谈起對济南的印象,于越这样说道:“我觉得济南很好啊,我非常喜欢济南,谁说济南不好我能跟谁玩命。”骨子里透露着山东姑娘的大气、仗义,让人不自觉地就喜欢上她。
谈演戏
她是新晋“帅女郎”
于越拍过的作品很多,历数于越饰演过的角色:温婉者如《神枪手》中的大小姐徐暖暖,孤苦者如《淘金年代》中的苏云,凌厉者如《尖刀战士》中的韩彤,豪迈者如《战雷神》中的周扬,聪慧者如《渗透》中的顾雨菲……于越把每一种类型的角色都演绎得十分精彩。如果说之前的戏有些或许没有产生这么大的轰动效应,那应该是由于之前她只接文艺片吧。于越这样总结自己。
的确,在接拍王小帅导演的《我11》之前,于越一直非常执著于文艺片的拍摄,这也源于自己内心的热爱。虽然有时候那些作品非常小众,关注度也不高,但是于越一直乐此不疲地坚持着。
直到有一天,与多年老友王小帅导演的偶遇,一阵互相寒暄之后,得知王导最近在筹拍一部叫做《我11》的电影,于越随口一问,“又没我啊?”其实是句玩笑话,调侃来着,没想到王导立马陷入沉思,然后答道:还真有。就这样,当天下午于越和王小帅导演就近找了家茶馆,畅聊起剧本来。酣畅淋漓地聊了一下午,王导越来越觉得于越像周老师,而于越也被精彩的剧本所吸引,当即就这么敲定了。
就这样,于越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梦中情人周老师,她對该角色的成功演绎也直接将她和她的周老师一起带到了西班牙国际电影节。
由周老师到车雅尼,不得不说角色跨度非常大。在最近的热播剧《浮沉》中,于越饰演“白骨精+灰姑娘”车雅尼,除了要面對工作中的挑战,还要面對“各方威胁”,照顾心脏病父亲、面對母亲逼婚、忍受邻居侧目……可以说车雅尼的生活在电视剧中被更加丰富化,也更加符合现代职场中白领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这个角色的难度也就更大。
于越的一双大眼睛可谓车雅尼这个角色的“福地”,于越各种角色给人的最深印象也恰恰在她的一双眼睛上。它们可以灵动、可以妩媚、可以坚毅。依靠着相信各种角色的积淀加上天赐的一双眼睛,于越把商战中的“白骨精”和生活中的“灰姑娘”演绎得非常精彩,受到观众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参演这部戏的初衷,于越也透露,与导演滕华涛也是多年的好朋友了,该剧是他的收官之作,“就想着好朋友们聚一起,大家共同完成一件都喜欢做的事儿,留作纪念。也算是给滕导送的一份小礼物。”
而近日,就在于越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正在拍一部叫做《打狗棍》的电视连续剧。于越向记者介绍说,《打狗棍》是通过一對父女的传奇故事讲述了热河人民1933年到1945年的民间组织的抗战故事。于越饰演的戴若冰投身抗战前是—个文弱女教师,但是在参加抗战之后就俨然变成一个巾帼英雄,遇事冷静,勇谋相济。郭导的老搭档威子出演男一号,即戴若冰的养父。郭导称这个角色是一个跨越50年的野驴一样的男人。《打狗棍》是一部男人戏,男人扎堆的戏里面,女演员会有“物以稀为贵”的待遇,于越成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变身抗日“铁娘子”。
剧中,养父威子對于越饰演的养女戴若冰疼爱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这个女儿甘愿与世隔绝7年。于越對于这种感情的理解是,“这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感情,应该说是更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吧。因为那个年代很特殊,动乱,在每个人都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一个养父为了女儿甘愿在山林中度过七年,一定是有十分伟大的力量。”
谈自己
相信自己走得更远
表面光鲜的背后,于越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星路并不算一帆风顺的她,在政法大学大一刚刚读完就选择了退学,而去考中央戏剧学院。备考的日子是最让人难忘的。于越坦言,那段时光是其人生中最黑暗、最辛苦的,一辈子都不会忘。好在在父母的支持下,于越一举成功,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导表专业。于越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
“他们都是非常开明的家长,非常尊重我的意愿。”
“足够骄傲,倔强善良的文艺女青年。”这是演员于越在她微博上的自我描述。對于自己的星途,于越显得非常有信心。“我是一个非常有自信的人,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言语中,不难看出于越内心非常强大,气场十足。诚然,她有自信的资本。“拍过这么有名的导演的戏,而且又拍得非常好,去过好多人梦寐以求的国际电影节,跟汤姆·克鲁斯和安吉丽娜·朱莉走在—起,那感觉太棒了!”难掩心中的愉悦,她,就是这么一个令人愉悦的大姑娘。
巧用体验愉悦欣赏 篇7
一、设境达情, 一品一赏引共鸣——在体验中导入
音乐欣赏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在导入时创设一定的欣赏情境, 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学习中。
1.以故事导入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果我们以故事导入,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欣赏音乐,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调整自己, 融入到音乐所表达的情境当中。
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四年级下册《鹅妈妈组曲》时, 我先让学生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时候都听妈妈讲了哪些故事, 接着让学生站起来讲一讲《小拇指的故事》。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童话故事情境当中。
2.以动画导入情境
直观思维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占主要地位, 他们更乐意接受具体、直观、形象的东西, 特别是动画片更是学生的最爱。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三年级下册《森林水车》《打枣》一课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两个动画:一个是在森林中各种动物在水车边玩耍的动画, 另一个是两个小朋友与爷爷一起打枣的动画。在播放动画时, 我把水车运转时发出的声音与打枣的声音贯穿其中, 然后再让学生欣赏这两首乐曲, 让他们在乐曲中找出刚才动画演示时所发出的声音。这样, 学生就能更加集中注意力来欣赏、感受、对比不同的乐曲了。
3.以舞蹈导入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以舞蹈导入新课, 让学生听着舞曲, 欣赏着舞蹈, 那么就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五年级上册《大河之舞》时, 我利用自己的舞蹈特长, 在课前先努力练习了这首舞曲中所要表达的踢踏舞、弗拉门戈舞、古典芭蕾等简单动作。在教学时, 我随着音乐旋律翩翩起舞, 在赞叹声中我把学生引进了新课学习。由于学生在导入时已经初步感受了这支舞曲的旋律, 在欣赏时, 他们也就会很自然地感受到舞曲的节奏,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赏乐动情, 一聆一咏拨心弦——在体验中理解
教材中供学生欣赏的乐曲都是一些经典名曲, 它不像通俗音乐那样可以很容易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1.聆听感知是一种享受
(1) 完整聆听, 自由感受。让学生从整体上先聆听要欣赏的乐曲, 可以促进学生自由体会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 而学生也只有通过完整的聆听, 才能对所要欣赏的乐曲有一个整体感知, 才能完整地理解乐曲。
(2) 分段聆听, 重在体验。部分要欣赏的乐曲内容中有许多侧重点, 比如有的部分旋律很快, 而有的部分旋律稍慢, 这时候我们就要让学生分段来聆听, 分别体验, 以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
2.参与表现是一种快乐
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之中, 学生就会体验到音乐所带给自己的快乐。
(1) 学唱或哼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是每一首乐曲的灵魂, 它表现了音乐的全部思想。学生在欣赏歌曲时, 最容易记住的也是歌曲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让他们学唱或哼唱作品的主题旋律, 让他们随着主题旋律的跌宕起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时, 每一首乐曲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学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 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瑶族舞曲》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联想。
(3) 积极投入实践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欣赏中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比如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时, 我就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这样, 学生一边聆听, 一边跟着乐曲模仿各种声音, 调动了他们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过程中。
三、激发激情, 一张一弛求发展——在体验中提升
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 如果没有激情, 那么什么事都做不好。在音乐欣赏教学时, 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永远带着激情来欣赏乐曲。
1.结合绘画表现音乐形象
如欣赏前面的《森林狂想曲》时, 我用电脑绘制了一幅森林中各种花草鸟兽及清泉流水的图画, 让学生一边看着画面, 一边听着音乐。这样, 学生就如同置身于森林中一样,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想绘制一幅森林狂想曲的画面。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结合创编把握音乐形象
比如在欣赏人教版音乐 (简谱版) 五年级上册《北京喜讯到边寨》时, 我先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 再让他们根据录音为这几个片段排序。最后,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段旋律创编节奏伴奏, 并用打击乐器随音乐演奏。这样, 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就更好地把握了音乐形象。
愉悦学习,成就科学精彩 篇8
一、愉悦性教学
“愉悦”并不同于“高兴”、“快乐 ”, 愉悦在教学中 , 应理解为师生情感的满足, 具体地说, 愉悦是指教学活动中, 师生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愉快、喜悦、满足和陶醉。它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性的心理活动, 是全部身心通力协作的结果。元代学者吴澄说:“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 知之必好, 好之必乐;既乐则专在我, 苟至此, 虽不读, 可也。”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吴澄对兴趣读书、乐学自得的观点。愉悦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 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愉悦尝试性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 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学生在尝试探索中由学会到会学, 进而达到乐学,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愉悦性教学
(一 ) 教师 要 设 计美 、创造 美 , 培养 审 美 能力 , 感受 愉悦 。
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如同生活只有黑白,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教学设计科学艺术, 要有美感,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 教学组织能力高超娴熟,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教学气氛轻松、幽默, 板书简洁科学、优美, 教学体态语言自然协调、优美艺术, 服饰整洁大方, 让学生感到教学氛围的美, 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美欣赏科学美。比如进行复习课教学时, 与学生一起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图, 让学生在体会科学体系美的同时, 提高对知识的整理能力。案例:
如上板书, 形式新颖, 构图美观, 脉络清晰, 一目了然, 学生怎能不在视觉上思维上有一种美德触动而印象深刻呢? 科学中的美俯拾皆是, 科学知识具有形式美, 思维具有逻辑美, 应用具有广泛美, 体系内的知识之间具有和谐美。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美, 欣赏科学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以美导趣, 以美激情, 以美启智, 诱发学生的心灵美,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和勇气。
(二 ) 充 分 挖掘教 学材料的 实 用 性和 趣 味 性 , 创 设 愉悦 和谐的学习环境。
许多科学教学材料, 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也富有情感, 充满哲理和智慧。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它们, 教学将变得趣味横生, 妙不可言。
如:在学习了“蒸发的影响因素”后,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际出发、讨论猜测, 并设计实验验证, 最后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由此就知道了为什么“水太烫了要吹一吹”、“被子衣服要在晴天洗涤并充分展开晒在有阳光且通风的地方”等生活中要如此做的科学道理。从中让学生懂得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又如:在学习“动物生殖多样性”时, 讲述在繁殖期间的有趣现象: 鱼类性成熟时雌雄鱼择偶配对, 临产时相互追逐发情, 然后雌鱼排卵体外而雄鱼尾随射精于卵子上使其受精;青蛙性成熟时, 先有个抱对行为, 然后把卵和精子排入水中受精, 等等。追问学生:这样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 同时鱼和青蛙体内都有很多的卵, 那是为什么?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繁殖产卵就没那么多?多么神奇的大自然。原来生物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都表现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师同时告诉学生生物中还有很多特点都表现出了与环境的相适应。同学们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 教师趁机引导:如果我们学会思考问题, 善于思考问题, 就会有更伟大的发现。
有意识地补充讲解紧密联系生活的科学现象、自然界有趣的科学趣事等方面的知识, 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而且丰富了知识, 增强了应用科学的意识。
(三 ) 更新教 学 观 念 , 改 进 教 学方法 和教 学 手段 , 使学 生 产生愉悦感。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忙于应试教育, 一味灌输, 搞题海战术, 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育教学因此不堪重负,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应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开展教学活动。
1.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 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实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和积极性。实验时多设计问题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提出一系列问题: (1) 从放蜡烛侧向玻璃板看去, 可以看到什么? (2) 伸手朝玻璃板后摸一摸, 能碰到蜡烛像吗? (3) 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本书, 像被挡住了吗? (4) 拿一张白纸 (相当于光屏) 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 用眼睛直接从玻璃板后观察白纸, 白纸上有蜡烛的像吗?说明了什么? (5) 前后移动点燃的蜡烛, 像的位置如何改变? 像的大小有没有改变?
又如:在进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教学中, 把鼓和吉他带入课堂, 学生兴趣很浓, 教学生自己制作土电话体会固体传声, 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再者, 科学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 实验器材不仅仅来自学校 , 家里也有 很多可学 可做的 , 如果能够 加以充分 利用 , 学生对科学的感觉、兴趣就会完全不同。如“小孔成像”、“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盐水的凝固快慢”等。
2.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它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兴趣大增, 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悦教学。如:“人的生殖”教学中, 用视频代替文字描述或图片讲解学生记忆更深刻;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之前播放视频“浇不灭的蜡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 , 带着微笑为学生解答问题, 读几句诗句, 来几句幽默, 或讲一个故事, 或制造悬念, 都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如:在讲“液化”知识时, 先讲《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就是借着大雾, 利用了曹操的心理:“大雾迷江, 彼军忽至, 必有埋伏。”采用了“乱箭射之”的做法, 从而使诸葛亮不用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万支箭。在学生听故事兴趣正浓时, 老师提问:“雾是怎样形成的? ”在讲赤道周长时, 引入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并发展他们的思维。教学案例:教师出示两个灯泡, 甲是“220V、40W”, 乙是“220V、100W”, 问 : “将这两个灯泡接在教室220V的插座上, 哪个灯泡较亮?”学生经过讨论后, 大多数学生认为100W的会更亮。老师又问:“那么, 是不是100W的一定比40W的亮呢? ”学生说:“是。”听到学生的回答后, 老师将两个灯泡并联接入电路, 实验结果, 如学生所说, 100W的灯泡更亮。当学生正为自己的判断正确而高兴时, 老师又将两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学生观察后充满疑惑, 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 竟然是40W的更亮。老师笑着说:“灯泡亮与不亮, 主要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
(四 ) 创 设 教 学 情境 , 让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从中 获 得 成 功 体 验 。
信心, 比天才更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 因人设问。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处, 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使学生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 使思维活动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一般思维方式, 少走弯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通过检查表明, 只要教师正确地把握教材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读书、读图, 学生是有能力自学的, 从教学的自主性原则看, 学生应是自我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参与、自我捕获知识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 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设阅读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适当的场合, 教师要大智若愚, 不能讲得太透彻, 点到为止, 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努力探索和发现结论, 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由“学会”变成“会学”, 并因此获得自信。这是倡导愉悦性原则的核心精神。
“管而不死 , 活而不乱 , 意中求深 , 情理交融”, 教学就要使学生既有知识的满足, 更要达到情感的满足, 贯彻愉悦性教学, 让学生乐之学习科学, 好之科学, 进而收获科学知识和能力, 才能成就教学的精彩。
摘要: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生活的本质是愉悦、和谐。当代社会节奏加快, 师生压力日益增加。让教师教得愉快, 学生学得开心, 师生享受愉悦、和谐的教学生活, 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科学教育,愉悦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家宝.愉快尝试教学.
愉悦学习氛围的创设策略 篇9
一、灿烂微笑
新课改实施后,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 全方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 走进学生的心田。所以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走进课堂时, 总是调整自已的情绪, 一定给学生一张灿烂的笑脸。这样, 马上会感染学生, 他们会共享你的快乐。因此, 沉闷的课堂立刻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又有谁不愿意获取知识?
二、频频鼓励
心理学家盖兹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恰当评价, 尤其是多次的激励性的评价, 显得特别重要, 它能让学生高度兴奋, 开阔思路, 发散思维, 取得成功。反之, 会使学生情绪低落, 态度消极, 不愿思考, 甚至厌恶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不时运用表扬这把小扇子, 把学生思维的炉火越扇越旺。如学生发表见解时, 我总是不时地插入“非常好”、“妙极了”、“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将来定能成为科学家”、“你真棒”、“你的发言真精彩”、“你的思维比老师还敏捷”等话;也可以用一个鼓励的眼神或翘起你的大姆指等来鼓励学生。这样学生潜伏的学习信心在老师一次次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声中步步高升, 课堂气氛也在一次次的表扬激励声中逐步走向高潮。
三、诱导探究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 解放思想, 激活思维。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程度的模糊度, 造成“悬念”, 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机会, 诱导学生去发现, 去探究, 去析疑, 去“异想天开”。如教学《乡愁》时, 教师设疑:台湾海峡是“浅浅的”吗?为什么作者却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呢?是作者弄错了吗?又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教师设疑:“回国时, 志愿军战士为何只要一块人民解放纪念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探索的习惯, 而且可以让学生享受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激发竞争
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教学集体中都蕴藏着一种内在动力, 就是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力。”勿庸置疑, 当大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果要比竞争时高得多。语文教学中, 如果能有效地引进竞争机制, 使学生群体处于情绪亢奋中, 不仅创造了乐学氛围, 更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竞争的形式有多种: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学生与老师竞赛 (当然, 教师要有意识地“输”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更有信心) , 也可以是老师激将的语言:“他已回答得较准确了, 还有谁敢和他挑战?”“看谁答得又快又准?”“老师已朗读了一遍, 有谁比老师读得更好吗?”“我们班聪明的同学多得很, 这个问题你们一定能回答”等等。每节课结束时, 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表扬优胜的小组和个人, 为下节课的乐学作铺垫。
五、调换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 教师只需要当好“导演”即可:
(一) 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 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学, 放手让学生去做, 教师决不能包办。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疑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如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时, 首先让学生朗读并把这首小令绘成一幅图画, 然后问:“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当然能异口同声地回答, 因为他们在绘图的过程中已明白了作者的感情。也可以分若干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 都是学生自己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动口、动手、动脑, 而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 引导学生自己“会学”。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还需“自己会学”, 教会学生会学习, 就是要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 获得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
突破“瓶颈”, 享受作文的愉悦 篇10
如何使学生把艰苦的写作当成一件乐事, 让他们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使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 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尝试着把以下几点带到作文教学中,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把握时机, 即兴作文
作文课一般有固定的时间。但我认为只要生活给我们提供任何一个难忘的瞬间, 任意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们就应该捕捉它、把握它, 把它牢牢的拴住, 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记得有一天上午, 我正在教室上语文课, 天一下子暗了下来, 接着电闪雷鸣, 狂风肆虐, 豆大的雨点也随风而来。学生吓得赶紧关窗, 都侧着脸望着好像要塌下来的天。教学临时被打断了。这时, 我灵机一动, 索性把语文课改成作文课, 作文题目就叫《变天》。要求大家把刚才看到的天气变化写下来, 要着重写出令你惊讶、害怕的天气现象, 并写出当时的感受。由于大家亲眼目睹了这一天气变化过程, 所以提起笔来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 当堂完成了这个片断训练的小作文。可见, 只有把写作的快乐真正地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写作中品尝到乐趣、甘甜,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愉快作文教学的目的。
有一次, 一位同学在看过学生课堂情境表演后, 描写了《捉蚂蚱》片段:“……只见他瞪着眼、猫着腰, 身子向前倾斜着, 极慢极慢地向前移动。突然, 他伸出右手, 猛地向地上一扑, 蚂蚱捉到了。他捏着蚂蚱, 乐得又蹦又跳……”又如:我在教“口语交际”时, 特意找了四位表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分别扮演小磊、小磊的爸爸、妈妈以及小磊爸爸的同事王叔叔, 由于这几位同学投入角色后, 精彩的表演把小磊爸爸妈妈外出后, 他在家非常热情有礼貌地接待王叔叔的动人一幕再现于同学面前, 使学生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中, 最后各个同学都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片断。
二、组织活动, 愉快作文
对学生来说, 最富有吸引力的莫过于“玩”了。因此, 我常把写作指导和写作练习寓于有趣的活动中, 寓教于乐,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学生进行“抓住重点, 细致描写”时, 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一次拔河比赛。比赛前, 将学生分成两队, 并讲清比赛规则。比赛开始了, 全班同学严阵以待。只听一声令下, 两队同学拼命地向后拉, 相持不下。不一会儿, 绳子开始移动, 比赛结果出来了, 输队和赢队情绪大不相同。这时, 我召集学生, 告诉他们输赢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总结经验教训。于是, 学生们群策群力, 都在为自己队出谋划策。第二轮比赛开始了, 出人意料的是, 两队输赢倒过来了。第三轮是考验团体凝聚力的时候了, 我没有对他们说什么, 只是叫他们也商量一下。活动结束后, 我问他们:“你们认为在这次比赛中, 最精彩的是什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输?为什么会赢吗?”学生兴致正浓, 争着发言, 讲自己拔河时的动作、想法及决定输赢的那一刻, 讲同学之间的配合……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沿着老师指引的路, 一步步向写作的目标走近。
三、走进生活, 随机作文
生活, 是取之不竭的习作源泉;生活, 又是色彩斑澜的情感世界。常言道:“处处留心皆文章。”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是无话可说。因此, 我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自然,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要求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认真观察。教他们去听空中的小鸟怎样唱歌, 看树上的叶子如何鲜亮, 注视地上的蚂蚁搬家, 观察水中的鱼儿游泳……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观察, 不轻易放过哪怕是稍纵即逝的事物, 还要善于思考、大胆想象, 并将所见所感通过日记形式记录下来, 鼓励他们写观察日记。可喜的是, 我发现学生日记中有好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把它打印出来投稿, 竟然在市区级教育报刊上发表了。
四、心情日记, 表达真情
培育兴趣 愉悦识字 篇11
关键词:培育;兴趣;愉悦;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8-01
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就問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如学习“天”字,有的说“大”字加一横就是天;有的说“人”字加两横就是天;有的说“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口”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学习“爱”字,学生把它拆成“爪、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发展。
下面我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字谜。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组字游戏。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打乱顺序写在卡片上,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尽可能多的组字,然后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来展示合作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认读,评出冠军组。这样,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不仅能组出课本上出现的字,有些学生还能组出许多课外认识的字。
3、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3—4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5、变字小魔术。我结合语文百花园一文中“这样识字真有趣”组织了“变字小魔术”的游戏。选出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一两笔变成新字。如“日”,孩子们变出了:电、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变出了:本、禾、术、未、米等,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魔术”中,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三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营造愉悦氛围提高作文水平 篇12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作文课无可写硬要写,很多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作文成了他们最害怕的事;而有些学生,特别愿意上作文课,作文是一种享受,平时生活中,也无时不在自觉不自觉为作文进行准备,这是良性循环,是最佳状态。处在最佳状态的学生,日益进步是自然而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症结在于兴趣。兴趣是关键,而教师能否创造一种愉悦的写作氛围,则又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如何创造愉悦的写作氛围呢?
一、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畏惧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表现积极,情绪高涨,往往习作的质量比较高,反之,学生的习作往往难如人意,我们要排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到作文不是一种难事,只要写,是一定能写好的,因此教师要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目前我们许多教师却常常违背了这一进程,教师要求太高,期盼太切,责之太严,开始就使学生对作文感到畏惧,感到自己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不愿写作文、怕作文。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每一阶段允许模仿,允许犯错误,因为在学步中摔跤不可避免的。
二、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
不要被几条观念所牵引和束缚,把学生限制在一条狭窄的、荒凉的思维轨道上。例如,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学生感到无东西可写,一般是因为教师只留给学生一个相对生疏的领域教他去写。所以,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该非常慎重,命题作文对学生的思维走向、文体选择、素材开掘有有一定限制,命题的指向清晰,附加束缚少,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就会感到题材俯拾皆是,游刃有余。因此,让学生自由命题,或只规定写作范围,或多出几个题供其选择,或努力扩大命题的内涵,使作文能够从多角度切入,有利于学生写好作文。
在作文的过程中,能否自由的发挥联想和想象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解除束缚,留足空间,想象才能自由翱翔。反观我们的教学,审视一般的作文理念,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对主题的立意要求太强,令人想起科举八股的“代圣人立言”。教师往往盲目要求学生挖掘升华主题,什么开头点题,结尾显志,结果造成学生文章千篇一律,空洞议论满篇,不利于学生自我表现和自由发挥。我们的教师还习惯于将题材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彼此似乎毫无联系的领域;将文体划分为记叙、议论、抒情等相互分离的类别,于是横加限制,这也是不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讲,他所生活的各个环境都是紧密联系的,这道理自不待言,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原本就是常见现象。
所以,教师本身就应当培养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营造一个良好作文氛围,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深刻感悟,写出有独特感受的文章。
三、时刻为学生点亮希望之灯
教师在批改、讲评作文时,总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在学生作文中寻找问题,满眼尽是缺点,而往往忘记了还要帮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教师在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闪光点,要在批语、讲评作文中体现出来,尤其对差生,这样学生便会从教师的批改中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看到进步、看到希望,从而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将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将提高作文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好生身上。目前一般的做法,是挑选平时语文成绩拔尖的学生的作文来评议。这些学生的文章语言流畅,错别字少,当然有示范作用。但这种做法有问题。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写作文的要素包括素材开发、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三方面,所谓好生都是语文成绩比较好,写作技巧比较突出,但其他二个方面并无必然的优势,相反,不少差生好看杂书,接触面广,他们写的文章内容比较丰富,但往往拙于技巧,只要对其小心呵护,加强训练,是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力的。例如笔者曾选了一篇放风筝的文章进行讲评,文章从削竹子、糊绵纸、粘尾巴,一直到放飞,到末尾他想要托风筝捎个信给他当兵的哥哥,传达对哥哥的思念。文章虽有病句、错别字,但情真意切,感受真实。这次讲评对学生震动很大,对他们如何开掘素材极有启发,对各个水平段的学生都有正面影响,而该差生自信心也受到极大的激励,作文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这以至于成了他作文乃至语文成绩进入上升过程的转折点。所以教师作文批改和讲评应改变观念,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