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2024-07-04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精选11篇)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 语文课堂应当充满活力,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产生愉悦心境。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里,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里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积极思维, 师生、生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互动,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创造性得到培养, 能动性得到激发, 使语文课堂成为充盈着鲜活生命力的知识乐园,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真正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一、创建亲和的师生关系

教育要和谐、美好, 首先要创建和悦的人际关系, 语文课堂亦如此。第一, 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努力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放飞思维、碰撞激情。教师要热爱、信赖甚至宽容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允许并鼓励他们对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去感受, 去表达, 支持并赞赏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体验和结论, 使学生在满足中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乃至成功欲, 获得思维的灵动、语言的感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心灵的慰藉, 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不懈努力, 从而体验愉悦, 享受学习,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例如, 教学《春雨的色彩》时, 学生提出:“春雨是什么?怎么会有色彩?”我说:“是呀!老师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小朋友帮帮忙?”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大胆去猜想。学生跃跃欲试, 有的说春雨就是春天的雨, 有的说春雨是很小的, 有的说小草是绿的, 花儿是红的……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及体会中, 不断发现探讨、分析问题, 这样不仅能自主探究得来知识, 还能培养出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 与学生关系友好融洽, 与学生心灵相通, 就会营造出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氛围, 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实现教学相长的最佳教育境界。

二、创建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 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 然后借助语言、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满足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 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使学生获得真知灼见。如《颐和园》一课着重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所以, 我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 回忆以前游览过的山水景观。我又精心制作了课件, 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 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 真切地感悟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然后, 我提问:“你觉得颐和园怎么样?”学生们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又如,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壁虎借尾巴的过程, 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前, 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搜集资料, 了解小动物的特点, 特别要了解各自尾巴的用处, 制作小动物图片或头饰, 诱发学习兴趣。课上, 学生将小燕子、小鱼、老牛等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展示, 也将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表演得真实生动。学生在角色体验中, 既强化了记忆, 训练了口语表达, 又使身心得到了享受, 从而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还有许多, 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学习,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构建多姿多彩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会让学生兴味盎然, 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了解课文相关事件人物的历史年代等特点, 缩短时空距离, 在课堂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适量增加学习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其阅读量, 增加语文积累,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情感的体验, 以达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 形成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

如教学《草原》时, 我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茫茫草原的壮丽景象, 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当时面对辽阔的草原, 看到乐观顽强的牧民, 浮想联翩的激动情怀, 沉浸在一种古朴而充满深情的文化氛围中。再如, 教学韩愈的《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时, 我引导学生理解体悟:这首小诗,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 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 造句优美, 构思新颖, 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然后, 我适时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 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首诗中, 诗人通过“春晓”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 捕捉到典型的春天气息, 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人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诗人的情感又由喜春变为惜春, 用惜春衬爱春, 言简意浓, 情真意切。此外, 写春的诗歌还有贺知章《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等。这些诗文有的以前学过, 但在此情境中再次诵读,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 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感性认识, 提升了情感体验。深受人们喜爱的古诗文, 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朗朗上口, 还在于它们贴近生活, 情景交融, 意味隽永。学习古诗文, 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还有一些课文, 往往因学生知识面狭窄而给阅读带来困难。对此更需要教师有意增加学习内容, 可通过布置课前阅读, 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作好知识储备。

总之, 课内与课外阅读相容共生,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组和扩大, 开拓学生视野。在有限的课堂内, 为学生拓展出无限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愉悦的、丰满的!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篇2

牛丽明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一中学)

“温度”一词,本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我们在生活中,一直被温度左右,因为这是个鲜活的世界,人的七情六欲同样存在温度,不同的温度铸就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增添人生无尽的体验。在我们的课堂上,让不同的温度刺激学生的大脑和内心,会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让他们懂得感知世界,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世界。作为教师应该摒弃模式化的课堂,摒弃一成不变的课堂,将僵化的思维和沉闷的气氛驱赶出课堂,创建有温度的课堂。

一、语言的温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温度的语言不仅能够让学生愉悦地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还能让整堂语文课都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能够自然和谐地引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愿在此从一件小事说起。

九月开学的第一周,我的初一新生要接受上午的军训,下午进行新生入校的学科衔接教育,下午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孩子们显然有些疲倦,孩子们在我的“怎么样?上午军训有什么收获”“中午午睡好吗?”的询问下,漏出不悦的神色,七嘴八舌地将矛头指向一个叫李想的同学,“中午没有休息好,都是李想捣乱”。我知道他是个调皮的家伙,李想立刻趴在桌上,面对同学们的指责,他一脸委屈,显然不满同学们的“状告”。接下来的课中一直没有抬起头,甚至也不和大家一起读课文。我想,一味的批评是没有用处的。这时我表扬了李想,学生便诧异了,我接着说:“可以看出李想同学是个有自尊的同学,一个有自尊的人肯定会有自强、自省的精神,不信,同学们拭目以待。”这时李想竟然直起了身子,接下来的课堂再也没有见到他的沮丧和逆反了。

二、眼神的温度

语文教学课堂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互动也会让学生感知到教师对他的期许、赞扬抑或是批评。曾有位名师说过:最好的教育不是滔滔不绝的教育,而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让你的学生心领神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指挥、透着真情。教师在课堂上,目光分配扫尽每个角落,不忽视每一个学生。教师将赞许的目光、关爱的目光,没有审视、压抑、质疑的目光看向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心里是幸福的。眼神是复杂的,只有学生能够体会和捕捉你眼神传达的意蕴。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当学生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学生从我赞许的延伸中就会汲取到积极的力量,从而更加喜欢表达。

三、文字的温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运用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实时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内心;当教师用眼神和学生交流,学生会感知到教师对他的赞许以及批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文字的温度往往更能触摸学生的心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与学生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运用有温度的评价性文字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时,我写道:“学霸,我们的穿越题材看出你的功底。”这个学生看到我激励性的文字,在我的.评语下面回评了一句:“我最可爱的老师,我相信我会努力成为您眼中最棒的学生!我会加油的!”在我们的习作中,我不仅设置了让学生之间进行文字互评,还经常给学生加上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即使学生有时书写太乱,我也会写到:“你的作文看起来很吸引人,如果字写清楚我会感到更享受。”试想,这样的语言又有哪个学生会反感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文字的温度,我们的教育才是深沉的教育。

四、书香课堂的温度

有温度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创建书香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上阅读,真正让学生感知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创建有温度的书香课堂。教师要让阅读浸润学生的人生,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灵魂的升华。我在语文教学中,专门开设了课外阅读课,并让学生在安静的阅读中进行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方法的交流,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学生逐渐喜欢上了阅读,文字在他们的眼里再也不是硬邦邦的笔画,而是情感的载体。

课堂方寸地,留于师生耕!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从很多角度创建有温度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地方。

总之,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孩子。它就像小火煨汤:精心熬制,慢慢炖煮……最后,那种特有的香气就会弥漫在你的生命周遭、贯穿你的生命全程。一名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教师,才是最幸福的。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打造愉悦有效的语文课堂 篇3

准确的自我定位,

实现师生和谐平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黄日文“坐下来看学生”的教学观点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她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教学的合作者、参与者,而后才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她与学生的关系如同亲人、朋友般亲近。在她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她一声声“孩子们”的亲切呼唤,以及学生们那“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我喜欢你”的由衷赞美。而更让我们折服的是她在这种师生平等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或产生疑惑时,她不会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会把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甘当学生进步的基石,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2006年4月,黄日文赴南京市参加全国苏教版实验教材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执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第1课时,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帮助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美的槐花味道”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为第2课时学生理解“浓浓的人文情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没能马上把朗读的效果体现出来,此时,她镇定自若,一步步引领学生从平淡走向精彩。

师:孩子们,老师让你们换一种方式看槐花。(投影仪出示槐花的图片)

师:来,如果用一个字来赞美槐花,你会用哪一个?(生纷纷举手)

生1:美。

生2:香。

生3:我还要加一个——多。

师:槐花多、槐花美、槐花香。这么多层的意思,我们怎么表达出来呢?这是考验我们读书本领高强的时候了。

师:孩子们,看这句,会读的请举手。(出示文字“槐花……如瑞雪初降” )

(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什么滋味来了?

生:多。

师:对,你能说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槐花很多吗?

生1:一片白茫茫……

生2:瑞雪初降。

师:瑞雪那么多,降下来了。

生:山山洼洼,坡坡岗岗。

师:告诉我,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漫山遍野……

师:对,读的时候,你要让我感觉到槐花很多,漫山遍野。

(生再读)

师:哎哟,孩子们,我还没看够,怎么就完了?

(生再读)

师:一片白——茫——茫,没看够。

师:咱们一起来,人多力量大,预备——起!

(生齐读,评委鼓掌)

黄日文在指导学生读槐花“多”而“美”时,学生朗读得不够理想,她并没有急于打断或者直接指出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再读,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试着去捕捉句子中所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哪些词语给了我们这样的想象,然后请学生把这些词语有所强调地再读一读。这样先适当引导,再指导学生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就渐入佳境了。黄日文认为,朗读指导不能光“指”不“导”,而是既要“指”,更要“导”。她对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赛课点评专家于永正的高度评价。

精确把握教学目标,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对很多老师来说,上课都需要教案,因为教案是上课的“蓝图”,黄日文也不例外。然而,她也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虽然上课时她也带教案,但不会过分地依赖教案。一般情况下,黄日文不会把教案写得特别详细,因此也就不会每一步都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在正式开始上课前,黄日文首先会把教材了解、掌握透彻,然后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心中预设一个大概的教学方案或教学框架,这样即使课堂上遇到“意外”也能把课上得充实、丰满,驾驭得从容、淡定。在很多赛课活动中,一般的赛课选手背后大多会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把教案反复推敲修改后才登台上课。因此,有些老师上课就像是在背教案,有些话忘了说就马上补回来。而在黄日文看似随意的课堂教学中,能带给我们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有一次,黄日文参加一个即兴抽题的赛课活动,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莫泊桑拜师》第2课时。开始教学前,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围绕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的经过,抓住每一次登门时师徒二人的对话,尤其是每次福楼拜指导时所说的句子,先提炼句子含义,再反复品读,从中体会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比如直言不讳、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等);同时从每次莫泊桑登门求教时所做的准备和所说的话语中去体会莫泊桑是个怎样的学生(比如急切想进步、勤学苦练、虚心好学等)。

精确的目标定位代替了教案,黄日文用了不到1节课的时间备完课就开始上课了。课上,黄日文是这样处理教学的:教学“三次登门”的过程并不都平均使用时间和力量,而是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首先,带领学生讨论莫泊桑第一次拜师的过程(扶一把);其次,采取逻辑引读的方法陪学生读完莫泊桑第二次拜师时福楼拜一口气问的7个问题(半扶半放);最后,放手让学生依照前面的学习方法去学莫泊桑第三次拜师的内容(全放手)。在学生读完莫泊桑第二次拜师的内容后,黄日文进行联系拓展,为学生准备了莫泊桑的名作《项链》里面有关描写雪天里马车艰难行走,赶车人狠命抽打马匹的语段,学生读完了后深切体会到福楼拜的确是个指导有方的老师。在这次即兴抽题的赛课活动中,黄日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幽默的教学语言,

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

nlc202309030234

语文教师是教学语言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懂得运用语言,教好语文。黄日文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小时候,受地方方言影响,黄日文一直没有机会接受普通话教学,直到考上了师范学校还是听不懂别人说的普通话。参加工作后,黄日文主动申请上一年级语文,教学拼音时,她就边学边教,今天学明天教。经过努力,她不仅成为了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而且她的语文课也因为说得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她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更是常常给人一种愉悦感。

在日常教学中,黄日文习惯用“调侃”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极少用说教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让她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例如,要求学生扩写句子时,她会说:“这个句子太普通了,咱想个办法给它美美容吧!”学生听了都心领神会,无需多讲。再如:教学生修改这样一个病句“今天真冷,同学们都穿上棉衣和手套。”有些学生未经思考,直接就把“和手套”删掉,而正确的修改方法应该是把“和”换成“戴上”。于是她用调侃的语气说道:“好你个庸医,本该给病患接一下骨头,你倒好,直接给它截肢啦!”顿时,学生哄堂大笑。正因为她这种幽默诙谐、寓教于乐的授课方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候,黄日文在讲到一些关键的学习方法或技巧性的语文知识时,正好发现某位同学走神了,她会冷不丁地来一句:“某某同学,老师刚才说什么来着?请你鹦鹉学舌来一遍,好吗?”学生把她这招戏称为“打回马枪”,时间一长,学生们都学会了提防,上课也更加认真听讲了。

黄日文也非常注重用幽默的方式强化朗读指导,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认为,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因此,教学《槐乡五月》时,她把指导朗读作为一个切入点,即使是处理一些不起眼的句子也绝不含糊。比如在教学课文第一句话“五月,洋槐开花了。”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句子时,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师:这是一个好消息,孩子们,对不对?

生(齐):对。

师:把这个好消息轻轻地告诉我。

生(轻轻地读):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欲坐下)

师:等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后面的老师们。

生(稍大声些):五月,洋槐开花了。

师:不够激动,你来!告诉那边远远的老师们。

生(较大声地):五月,洋槐开花了。

师:孩子们,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远方的朋友们。

生(一齐更大声、声音更长地):五月,洋槐开花了。

黄日文认为,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才会有幽默的心境。幽默有赖于丰富的知识,流畅的表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生的心。教学中的幽默不是滑稽,是一种心境,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人物小档案:黄日文,钦州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钦州市优秀教师,钦州市钦北区课改实验专家组成员。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轮实验“先进个人”,曾获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苏教版教材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责编 阮旭日)

如何构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篇4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基础要美好、要和谐。所以首先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语文课堂也必须如此。其一, 语文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 因材施教, 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努力创建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 以构建公平、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目的, 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激发思维。语文教师要主动热情, 相信学生, 宽容学生, 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应有的尊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 感受课文、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并支持和赞赏学生能有不同的体会、领悟和结论, 促进学生在满足中产生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欲望、激发求知欲望, 获得思维的启迪、语言的领悟、知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安慰, 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努力, 从而达到体验愉快, 享受学习,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 让学生去感悟什么是秋, 秋到底有什么韵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体会这篇课文, 鼓励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发表看法, 有的会感觉到秋是收获的, 有的会感觉秋是让人思念的, 还有的会感觉到秋是有颜色的, 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学习, 会不断的去发现问题、感受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的实施, 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 还能培养出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

二.构建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

在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情景构建占据一定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 正确把握教材的思路、语言、结构、情感等, 从而借助图片、语言、音乐、视频等资料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情境, 以促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掌握知识, 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领悟, 获得真正的感受。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 这一课重点描写了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所以,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 回忆以前见过的景观。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 通过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构建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丽的自然景观中, 切身地去感受课文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同时, 语文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落日的景色怎么样?”此时此刻学生们就会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瞬间就会被调动起来, 异常活跃。创设课堂的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 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 加强记忆, 促进口语的训练, 让身心得到享受, 从而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适当地创设一些有内涵、有生命、有乐趣的有效教学情境, 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欲望, 坚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一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语文课堂就一定能“活”起来, 就能促进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深层次地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 让学生通过在上课之前对资料进行收集, 逐渐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人物、事件的历史年代等特点, 以缩小时空之间的距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不同的有效教学手段, 恰当地加入学习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其阅读范围, 扩大语文积累,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不同的情感体会, 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内涵丰富的目的, 形成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例如在阅读《再别康桥》时,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当时作者的心灵意境, 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增加类似于此类文章的教学资料, 让学生加深感性方面的认识, 提高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贴近生活, 情景交融, 意味深长。因此学习诗文的时候, 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部分课文,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贫乏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时更需要教师恰当增加相关学习资料, 促进学生了解知识, 对知识做好储备。

高效愉悦性语文课堂的建立 篇5

高效愉悦性语文课堂的建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只要抓住了主要因素,就会简单轻松的抓住语文课堂的关键。课堂不仅要追求师生愉悦,更要实现高效。若要实现高效愉悦的语文课堂,必须注意一下几个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首先,注意大部分学生的情绪。语文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只有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才会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单单只看个别学生的个别学习兴趣,更多的是要关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对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一个集体语文成绩的提高是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提高的,绝不是个别的几个,所以教师一定要兼顾好。

其次,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语文很多时候是比较空洞的,它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吸引人,甚至很多初中生会认为我不上语文课成绩照样不差。作为中国人,语文在考试中都不会得太低的分数,但是学习的必要性比任何学科都更重要,这也就要求老师在讲解语文课程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热情。

最后,对于学生的心理也要注意掌握。初中生是一个心理比较复杂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的掌握,这是每一个做老师的重要职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学课堂上会很轻松,课堂气氛也会活跃,学生配合老师才会取得双方互赢的结果,才会使语文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快乐缺失的现状与困境

课堂教学虽活但乱、教师组织教学有一定難度。语文课堂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很多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一改以往严肃的形象,老师都开始抓住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式上各具特色,课堂氛围越来越好,教师讲课可异常轻松。初中的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作为学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过来人的指引,所以,一旦课堂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时候就会造成课堂的过度活跃,热情激烈的气氛会造成语文课堂的难以控制,最终想要带到的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个别学生的活跃造成其他学生的不理解,同学之间对于语文课堂的问题也会渐渐失去兴趣,只是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们面对这些情况,表示既喜又忧。喜的是同学们如此热情的上课,但是却不忍心抑制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收驰有度。因此,教师们好好的去组织教学存在某些困难。

愉悦教学只局限在部分学生之间进行。语文是一门比较开放的课程,语文教学讲究的是领悟,讲究的是见解独到。在对课堂上的互动方面,只有真正互动才会在其中找到语文精髓,才会很好地把握语文学习的方向。但是,很多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其他学生的程度,老师难以掌握。如有些学生确实难以解决老师的问题;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学生课前准备不积极;分组协作没有充分展现其作用等很多因素造成了在学生理解上的差异,这样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长久下去,可能就对语文没了兴趣,愉悦教学渐渐地弱化了积极作用。

愉悦教学表面化、形式化。虽然新课改开展已经多年,传统的师生概念仍然很牢固,学生仅仅是求知者般地恭恭敬敬。虽然课改后强调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学生,但是教师潜意识中就展开了不知疲倦的讲授,学生也就靠死记硬背应付,他们对问题的解答大都直接原封不动地来自课本。老师和学生之间简单的互动,只可能对浅显的内容有些作业,一旦遇到了难以理解的内容,一些学生就会努力磨合老师考虑出标准答案,甚至会很久的互动也打不出来老师想要的答案,慢慢学生的耐力也就减退了。简单的问题互动多,难的问题不互动。很多语文知识都是由简单到复杂,难的问题更是需要互动,这样才会增加语文学习的兴趣,才会对课本讲述的深刻内涵有所触动。教师的原本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活跃程度,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引导的过程中体会考虑问题的快乐。实际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愉快教学被表面化、形式化了。

作文、口语与阅读教学都存在问题。作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都无法抓到作文写作的关键。初中语文是一个不太好把握的教学课程,作文、口语以及阅读的力度不好掌握,学生能理解到何种程度以及怎样引导学生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受小学语文的影响,初中生的语文作文还是没有脱离小学的模式,缺乏主观性,在写作方面绝大部分学生思维方式固定,无法创新,应付的情况比较多。

现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加入了口语交流锻炼内容,但是重视程度却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只是一种形式,无实质的要求。很多中学生都知道在语文课本中每一节都有口语表达训练,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教师都会选择一带而过。所以也就造成了有些学生当初中毕业时,竟怕与别人大声讲话,就更难准确说明自己的思想了。

初中语文愉悦课堂建立的措施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教与学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关乎课堂的气氛,关乎教学的质量,教学快乐不只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适当发挥,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表达。

语文课堂的师生关系首先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初中生都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个体,作为教师,首先是学生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讲台不应该是教师课堂授课的唯一位置,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喜乐怒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并且欣赏学生的表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情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协调的纽带和桥梁,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的丰富情感,才会感染、启迪并领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完整的,所表达的情景和气氛都不一样。所以,课堂上的氛围是吸引学生的重要一项,学生的领悟力与创造力才会很好的被激发出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融入无比重要,否则课堂将一湖死水不起波澜,不仅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间长了,老师也厌倦了这样无趣的教学,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愉悦语文课堂,增效语文教学 篇6

很多同事也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成本与低收效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语文教学。如何关注并分析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 使教学变得有效,甚至高效,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笔者认为,要使教学变得有效甚至高效,方法途径很多,而课堂的愉悦不失为一种方法。“愉悦教学”法是以心理学为依托,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积极探索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鼓励学生,亲近学生,让课堂轻松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必然的联系,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学生畅所欲言,对语文的新认识、新发现大胆表述,为学生提供个性、兴趣凸显的空间,而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课堂就是师生共同愉悦的课堂,一个不时充满笑声的课堂,魏书生说:“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要让学生有笑声。”让笑声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激情的火种。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轻松舒畅、和谐的课堂气氛下才较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正向心理体验,形成愉悦的心态,使实际上紧张的智力劳动,在心理感受上并不紧张,从而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紧张的智力劳动,以苦为乐,其乐无穷,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

因此, 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创设了形成愉悦气氛的特定情境,使其感情激荡,思维活跃。当一个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就如同平静的河水进入奔流状态,在奔流中会激起浪花, 会有哗哗的奔流之声, 于是这种流动便带来愉悦的体验。又因为这种思维的活跃在课堂上不是处于独立状态,而是处于一种相互的、不断的激发之中,所以更增添了一种自我展示的快感和竞争的兴奋。这样,教学便可以在学生的兴奋愉悦的状态中展开和完成。

二、互动交流,让学生快乐感悟

教学是一门学问,它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 教师总是板着面孔,学生的心理上就会感到压抑,从而强化精神上的疲惫感和厌倦感。要使学生乐学,必须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教师的心中要装着学生,只有心怀学生的教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很难想象一个高高在上的古板冷漠的教师会深受学生欢迎,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魅力,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善于透过这扇窗,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反应。课堂上,教师要明眸善睐,时时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是神不守舍,心不在焉;是凝神皱眉,若有所思;是心领神会,笑意灿然;还是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教师要时刻关注这些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而且,教师还应“擦亮”这扇窗,使之明净热情,经常以亲切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关心他、期待他,从而开启另一扇窗。

三、确定适宜恰切的教学内容,让快乐触手可及

愉悦教学不是为愉悦而愉悦, 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之余,切不可忘了愉悦的根本———文本。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内容是适宜的呢?

1.正确。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常态的一致 ,即语文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姿态、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其次,是教学内容要与学术界相认识的一致,实际上就是要与正确的专业知识相一致。这两点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及教学内容的吐故纳新。

2.适度。适度 ,是相对于与浅、滥、过度而言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过于浮浅、停于表面,理解得过于宽泛,这也对那也对,对教材的开发过难过深过偏,有二次开发之嫌,都是不正确的。

3.生成。语文教学的内容并不是先形成并客观地呈现在师生面前的,而是由教学双方在教学实践中现实地生成的。

四、激发自主能动的学习动机,让成功的愉悦延续

语文教学是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有时会出现学之不够、言之不尽的情况,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仿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鉴赏文,方法不一而足。在写作天地里,学生放飞想象,恣意挥洒,写作兴趣浓厚。他们的文章显得活泼,情感真挚动人,想象丰富,语言生动。

只有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时,学生才会扬起自信的风帆,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学习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语所说:“在教学中给所有学生创设‘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摘要:语文课堂的愉悦可使教学更有效甚至高效。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确定适宜恰切的教学内容、激发自主的学习动机,为语文课堂开启愉悦之门、成功之门。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课堂

很长一段时间中,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效愉悦型课堂营造的重要性,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并且教学模式也比较僵硬,这样很难真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但老师讲课比较累,学生学习也会非常吃力,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也非常缓慢。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的营造,这样不但能够对老师的教学环境进行营造,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一、进行愉悦型课堂氛围的创设

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便必须进行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 给学生提供更加愉快的环境,这样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这便要求老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愉悦型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更好的学习。若是学习氛围比较的愉快,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去发言和讨论,得出的结论创造性也会比较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老师的教学环境也会得到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有明显提高[1]。

二、通过开放型教学来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的构建

开放式教学本身便属于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老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突破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将现代科学技术使用进去,这样能够确保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真正的符合实际的需要。这样能够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本身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的营造,重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开放本身便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切实提高教学的积极性,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的营造。

(一)开放教风和学风

教风以及学风开放主要包含了教学方式、学生思维、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氛围的开放。开放教学氛围,是开放的重要基础,只有教学氛围的开放,才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进行良好教学氛围营造的方法比较多,比如说老师重视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使用风趣和幽默的语言,这样能够提高知识本身的趣味性,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更加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尊重和关爱自己的学生。

(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鼓励,让学生敢于创新和思考,要求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和书本,绝对不能够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精神,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产生自己的个性,更好地进行思维的创新[2]。

(三)重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想要教学真正的开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老师绝对不能够仅仅使用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 应该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教学设备的使用,绝对不能够仅仅使用教材、黑板以及粉笔。而是应该重视多媒体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将小组合作学习、互动等模式使用进去。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真正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的构建。

三、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构建

合作教学指的是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以小组活动作为教学主体,基础是学生的独立探究,探究范围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班级,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探究和讨论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的构建,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将合作探究教学方法使用进去, 能够很好地进行高效愉悦型课堂的构建。在以往教学的时候,教师往往是主体,在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的僵硬和单一,活力和生机比较的欠缺[3]。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能够逐步地转变成为合作和民主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真诚和平等。这样能够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有效。以往课堂氛围比较的沉闷,对学生创新和知识掌握都非常不利,而合作探究,能够很好地打破这种束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进行讨论,人际关系也会更加的出色,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愉悦型课堂也会更加的高效。

四、结语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篇8

一、整体把握文学作品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魅力, 首先在于他的完整性, 内容完整、思想完整, 情感脉络一以贯之。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要求学生对文章整体有所把握。我曾听过两节《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公开课, 第一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指出文学的特点、内涵和作用。且不说初一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不十分明确, 仅就这种肢解文本的方式来说, 就是不足取的。而另一位老师则采取整体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向大家推荐自己了解的文学作品, 说说喜欢的理由, 并以此为契机谈谈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这种侧重文章整体感知的方法, 显然要比肢解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老师为学生打开这扇文学之门的目的, 也就达到一半了。

可见, 有效的语文教学, 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我们常说, 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其实, 说教材是语文教学之门可能更准确一些。每篇经典, 并不是硬生生从历史中切割下来的装饰点缀。经典是华夏文化大树上的一朵小花, 一颗果实, 是长期积累的结晶。教师只有熟悉这棵大树的脉络, 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 才能建立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识。

二、合理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文章中寻找陌生感, 把握作者 创作意图,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人类认识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对新鲜事物的快速感知, 但那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这种自发的探索, 是不稳定、也无法持续的。语文教学的基础, 不可能仅仅建立在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因此, 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充分解析, 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理性认识, 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雷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鲁侍萍:我的眼泪早已哭干了, 我没有委屈, 有的是恨, 是悔, 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已经忘了自己做的事了。三十年前, 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你们家里逼着我, 把孩子留在你们家里……天哪! 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不难发现, 这段文字中的人称代词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由“你”而变成了“你们”, 结合语境就能明白, 这并非当年周朴园的个人意愿, 绝情的是周朴园, 但赶走鲁侍萍的却是周家。鲁侍萍不仅对周朴园怀着明显的怨恨, 而且与无法无天的周家仇深似海。鲁侍萍的仇恨不仅针对一个始乱终弃的昔日恋人, 更是对仗势欺人的资产阶级的血泪控诉!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学生可以逐步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其典型性, 更要有代表性。

三、要设计好教学过程, 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没有自主思考, 学生就不知道语文除了应对考试之外, 还有什么其他用途。其实, 语文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门最重要的学科, 因为只有这门课, 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学好这门课, 才能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如何能够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每位老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摸索出一套方法。在这里, 我只想说说自己的做法, 与大家共勉。

第一, 故事情节上留有想象的余地。很多文学作品的结局不是明确展现出来的, 而是要读者去发挥主观想象。如《伤逝》《玩偶之家》《孔乙己》等, 它们的结局都不是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 读者能够根据自己想象续写主人公命运。对于这样的作品, 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便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自由的王国里任意驰骋。

第二, 思想寓意上留有想象的余地。如课文《三个太阳》, 教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色、白色、绿色的太阳分别象征了什么?要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其实作者对这个问题早有定论:红色来自真实的生活, 是大自然中太阳的本色;白色象征着南极大陆的一片银装素裹;而绿色则象征在这块看似没有生命的土地上, 孕育着无限生机。这样重要的参考资料, 教参上为什么只字未提呢? 开始, 我还颇感遗憾, 思考之后, 我终于明白了, 不讲明画家的创作意图, 便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与其让学生背下每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不如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情境, 当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第三, 创作手法上留有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既非来自作者的主观意图, 也非来自编者的再加工, 而是来自老师的精心设计, 刻意引导。

例如, 我们都知道叙议结合更能凸显作者的创作意图, 有利于表现文章的思想意义, 但在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和泰格特的《窗》之后, 学生答案便会有显著变化, 叙议结合固然可以直奔主题, 但巧妙的情节设计,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独特安排,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 就好像带着游客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远看, 是云蒸霞蔚, 群峰巍峨, 这时不妨饱览雄伟的风光, 激发人们攀登的壮志;近看, 则是青山如织, 林壑尤美, 这时不妨坐下来一观山间的灵秀;最后, 再让学生放飞思想, 和他们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天地尽情遨游, 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运用各种方式, 帮助学生明确记忆要点, 掌握文学知识, 并且增强他们主动学习, 主动探索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 最大限度地在语文课堂上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语文课堂肢解文本, 教法单一等问题, 提出自己的一点认识, 将审美需求和学生的认知需要结合起来, 提出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及培养想象力的具体方法。意图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 增进文学素养的同时, 培养审美愉悦。

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轻松愉悦 篇9

一、课前热身活动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课堂第一个环节不应该马上进入知识学习环节, 教师应当安排一些相关的热身活动, 如成语接龙、古诗背诵、美文欣赏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逐渐过渡到学习状态。这时, 教师也要作为参与者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通过激励表扬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这个活动不仅是为调整学生课间放松状态, 也是为课堂教学任务服务, 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和谐、积极的氛围, 为上好课做情绪铺垫。

二、问题情景创设应贯穿始终

课堂教学中总是问题式知识化, 久而久之, 学生在课堂上没了兴趣, 总是处于麻木状态,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 所以每个问题都应设置一个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或悬念性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的兴奋点提高, 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学习的欲望。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产生认知矛盾, 产生了对设置问题主动探究的欲望,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应适时组织独立思考, 组内研讨, 组间交流, 互相评价, 并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 就能使整个课堂的学习研讨气氛活跃很多。

三、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改变

应试教育导致现在的教学应考功利成分较浓, 课堂上教师不愿意活跃氛围, 认为是浪费时间, 喧宾夺主。教师把知识点考点灌输给学生, 好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可大多数学生听得恹恹欲睡。一节课教师讲得很吃力, 学生收效甚微。教师成了课堂活动的主角, 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没有师生互动, 课堂如一潭死水, 致使教和学孤立的存在, 这样的课堂不能称为有效。所以, 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功利性教学观, 转变思想,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学习的角色, 还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四、留有充分展示、评价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上, 学生的兴趣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 在语文课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在课上充分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组内充分讨论, 组间充分展示。展示后, 学生补充或互评, 在互评中能够深层次的表达, 让学生展示得更充分。学生淋漓尽致表达后, 教师对学生进行欣赏性的评价。这样, 学生得以充分表达, 经常得到师生的赏识, 这样的语文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五、教师应保持微笑亲切的态度

语文课堂和谐宽松的氛围也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带着微笑进入课堂, 学生会学得轻松充分。教师微笑应当是由内而外的, 发自内心对学生的欣赏, 对学生的爱,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微笑的课堂让学生轻松让学生觉得教师的形象可亲可敬。教师在授课时, 一定要克服板着严肃的面孔, 更不能为了显示威严而高高在上, 不然教师和学生就会产生距离, 谈不上和谐平等交流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态度是对学生交流表达的拒绝。作为有修养的教师, 他的威信不是来自他多么严厉, 而是来自于他的学问和修养给学生以微笑, 那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是魅力的表象。相反, 假严肃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能力征服不了学生的一种表现, 用纸老虎的方法逼迫学生害怕。板起面孔去说教是短效的。因此, 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在一种欢畅平等的课堂气氛中获求新知, 那就要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感染学生。

六、用多媒体催化愉悦氛围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主要目的是创设情景、拓展阅读及拓展欣赏。创设情景是为了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拓展阅读和欣赏是激发学生走出文本后的热情。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 改变了单调枯燥的文本阅读, 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黄山》这篇美文时, 教师可在教学之前准备一些黄山的图片, 并展示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愉快学习后, 学生感到课文对黄山介绍的太少。于是,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找一些有关黄山的美文来进行拓展, 弥补学生进一步了解黄山的愿望。总之, 通过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七、语文教师用诙谐幽默语言调节课堂氛围

很多人都爱听评书、百家讲坛等, 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 而是讲者的语言魅力吸引人。所以,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在引导时要一语拨千斤。语言艺术性是影响语文课堂气氛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心理, 用引导或评价语言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要善于用自己语言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让学生始终在愉快中学习。

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高效愉悦型课堂的建设。沉闷的课堂氛围、僵硬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教师讲的累,学生学的也苦,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而高校愉悦型课堂,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一、创设愉悦型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愉悦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大家都知道,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比较高,很多学生会进行积极的讨论和大胆发言,往往会产生一些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想法。愉悦型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二、文本的细读与品位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细读、揣摩与品位是一条重要的主线。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可以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进行认真、用心的品读,才能更好地融入文本中去,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在学生进行细读时,教师可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助。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的切入角度、问题的发现与解答以及品读感悟会不尽相同,甚至出现较大差别。对于这种差异,教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教师要对学生的品读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适时鼓励,对于出现的错误要认真辅导,并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如果教师只遵循“标准答案”,对于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见解不予理睬,对于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不加纠正,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厌恶情绪。

三、开放型教学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联系实际生活,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通过对新方式、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开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

首先,教学开放是教风和学风的开放,包括教学方式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学生思维的开放和课堂氛围的开放等。其中课堂氛围的开放是基础。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的前提。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加强师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教师在授课时加入幽默之趣,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等。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人、不迷信师长,不人云亦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产生一些个性的、有价值的见解。

再次,开放式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不能止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校提供的多种教学设备,不能只利用黑板、粉笔、教材等进行教学。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各种资源,合理利用讨论、互动、小組比赛等各种学习形式,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

四、合作探究型教学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

合作探究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以小组为活动主体,以单个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以小组或班级为探究范围,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型教学法,有助于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是教学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单一、僵硬,缺少生气、活力。在合作探究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师生之间真诚、平等地交流、讨论,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另外,由于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课堂氛围僵化、沉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各素质的培养。合作探究教学打破了这种束缚,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

合作探究型教学的大致流程为:自主探究、分组并布置任务、交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进行总结点拨、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五、结语

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加以研究和创新。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篇11

一、快乐着你的快乐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在成功的课堂管理中, 师生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 友好的交流与合作, 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罗杰斯曾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 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

自由人所处的现实关系表现为三种:主体相对于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主体在社会关系中相对于他人的社会自由和主体相对于自身的修改自由。若具体到师生关系, 则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学生的主体自由。

学生在知识领域的主动占有, 批判质疑与创造性探索的自由, 它是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和谐, 集中表现为“智慧”。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和感悟的过程。在感知、感受和感悟的过程中, 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但这个主体地位不应该是教师给的, 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为此, 在获取知识而进行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愉悦, 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而这种乐趣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自主参与课堂的重要动力。

2. 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自由。

在课堂中一定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 以平等交流维护学生自我尊严和说话权力的自由, 它是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和谐, 其核心在于“对话”。形象一点来说,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这个过程是带领学生不断寻找、发现、探索的过程。智慧的教师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行走。

当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时, 当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时, 一切都从学生学习出发来规划、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才是最好的教学。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能自主学习, 那就是教学的最完美的结局。

3. 学生的个性自由。

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生命本真的自由支配自身在课堂中的存在, 不必由于外部力量的强制而被动地压抑自我, 从而战胜自我, 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活动和建构生成, 它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意象之间的和谐,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 而是靠自己去观察, 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建构, 并在自己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实现学习的最优化。

若学生能在课堂上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 教师亦会乐在其中,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2011年上半年我任教初三 (1) 班和初三 (4) 班的语文, 并担任初三 (4) 班的班主任, 也许是班主任事无巨细, 都要和学生“亲密接触”, 因此碍于一些莫名的原因, 我们彼此有些隔阖, 上课时的感觉、气氛远不如初三 (1) 班。我在初三 (1) 班上课时, 明显有一种轻松感, 学生和我的关系十分融洽, 一节课45分钟一晃就过去了。他们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做考卷的“疯狂”。每个人都是主动跟我来要考卷做, 有的还告诉我晚上打着电筒做, 我很吃惊, 更多的是感动, 我让他们停下来歇息, 可他们依然“疯狂”地争着做。也许是被他们的“疯”劲感染了, 我上课越来越轻松, 越来越投入, 享受着和他们共同上的每一堂课。

二、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的课堂都是“圈养式”的, 以课前预设为本位, 以灌输强化为途径, 老师精雕细刻, 学生照搬照抄, 学生像木偶人, 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

每当看到广阔的草原上牛儿、羊儿自由自在地吃草玩耍时, 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羡慕它们那份自在劲儿。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像牧人一样,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以课堂生成为本位, 以互动和建构为途径, 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1.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可能性。

人是理性的有限的存在, 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还没有成熟、确定和完成。学生就是这样一种浑身上下充满无数种可能性的新新人类。教育教学最大的智慧就是把所面对的学生作为可能性来对待, 教育的目光不仅要聚集在学生会不会背书、会不会默写等这些现实性上, 更要聚集到学生身上无数的可能性上, 把学生的可能性全部开发出来, 变成现实性, 我们也就成功了。

例如, 我在教学《泰戈尔诗三首》时,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有些学生深情地朗诵, 有些学生翻看资料, 甚至有些学生拿出了作文本, 也想自己当一回小诗人过过瘾。学生个个是小天才, 老师身上肩负着一项重大使命, 那就是挖掘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极大的创造性。我们要不断鼓励这样的教学异端的产生, 正是有了他们智慧的闪光, 才会从本质上推动语文教学走向成功。

2. 教师应尽可能地更深刻, 更有深度。

一位专家说过:语文老师要做到“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真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现在, 部分老师似乎过于功利, 眼睛总是紧紧盯牢了教本、教参、作业、试卷, 似乎眼里只剩下了考试。教育理论、文学名著、热点话题似乎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部分教师十年书一教, 似乎就多了几份暮气, 无论你的生理年龄大小, 都难逃此劫。那种备课、上课、批作业的循环不止的工作紧紧缠绕着你, 你无暇, 也无心去顾忌更多的东西, 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可是当我们停下来好好想想的时候, 忽然觉得自己真的很苍白, 整天为那几本已成定论的书本忙活, 完全沦为了一个教书匠, 在课堂上我们就是一架传播死知识的机器。

我们应该学会抛弃, 抛弃一些功利性的“应试”目标, 抛弃眼前能见到的短期目标。我们不妨把研究习题、研究考试的时间用来研究《新课程解读》, 诠释新课程, 用来研究教育教学文章, 研究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用全新的思想、丰厚的底蕴, 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徜徉, 知识获取了, 技能增强了, 方法也掌握了, 历练了学习的过程, 加深了对语文的情感, 还怕学生不会考试, 考不出好成绩吗?

课堂, 是教师的主阵地, 是教师永不可放弃的一块圣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 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 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 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 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时间读书的动因的话, 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海洋, 而不是一个游泳池。只有他们真真正正地在海洋中遨游了, 我们的使命才算完成了。

上一篇:制度系统下一篇:高标清同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