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系统

2024-07-04

制度系统(共12篇)

制度系统 篇1

摘要:在我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试点国有企业顺应时代的潮流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使得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效益大幅上升, 实力明显增强, 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铁路系统这一特殊行业, 如何不负众望地实施企业改革, 如何在行业中夺取先机, 我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重中之重。如何建立现代企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具备怎样的条件以及具有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铁路系统,现代企业制度,权利与义务,政企关系,组织制度,垄断

0前言

在当今社会,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炙手可热, 而一些泱泱国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陈旧的管理理念、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及置若罔闻的制度规范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时代赋于他们改革的号角, 我认为改革最重要的就需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以增强企业经济实力, 活跃市场, 推动社会进步, 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1 现代企业制度的定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具有明朗的产权特性, 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使企业真正成为可以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大市场上施展拳脚与对手抗衡的实力派。

2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2.1 具有明朗的产权特征

目前, 就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的决策、监督, 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的缺位。明朗的产权特征就是要求“所有者”代表进驻企业, 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监督。这样, 企业不仅仅只是重视盈利多少, 产量增长多少, 而且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降低国有资产经营性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也会相应得到重视。

2.2 具有明确的权力与责任体制

明确的权力与责任体制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国家这一大环境下, 国家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使权利、承担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承。

二是在企业内部, 形成严密的组织机构, 各机构照章办事, 不越权, 不违规, 形成一套明确的权力、责任体制。

2.3 具有政企职责分离的特征

政府、企业所有者以及企业本身这三者各自行使各自的职责, 政府部门依法做好宏观调控、审计监督, 制订完善的政策法规;企业所有者则是负责管理好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等;企业本身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4 具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绩效管理考核与人性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就是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盈利的法宝, 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规范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3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具备的条件

根据我的国情以及铁路系统特有的行业特点, 铁路系统的改革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但是也是势在必行的, 也就是说, 目前, 在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一定困难的, 它需要一个稳步的过程。

3.1 需要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铁路系统的政企关系

在铁路系统, 国家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 而真正的“使用者”就是企业本身, 国家行使其应尽的权力、义务;企业本身则应做好其本职工作, 不越权, 不越位, 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3.2 建立规范的铁路系统组织制度

在铁路系统, 势必要建立规范的组织制度, 使企业的出资者 (国家) 、所有者代表 (代表国家进驻企业) 、经营者 (企业本身) 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由于各组织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组织部门的监督权力, 使组织制度能够完美落实。

3.3 建立有限责任制度

有限责任制度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减少和转移风险, 鼓励投资, 克服无限责任对企业形式发展的束缚;减少交易费用和降低管理成本, 促使企业有效率地经营和发展壮大。但有限责任制度存在滥用有限责任的危险。公司人格否认是克服有限责任缺陷的方法, 有偿责任的引入, 是我国立法的必然选择。有限责任制度被喻为《公司法》的一块传统基石, 在铁路系统, 建立有限责任制度可以扭转以前的只负盈、不负亏, 由国家负担一切后果的不利局面。

4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铁路系统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企业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 落实了保值增值责任, 形成了国家对企业的有限责任制度, 基本消除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明确了企业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 为企业机制转换初步打下了制度基础。股权多元化促进了国有资本与其它所有制经济的结合, 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改革建立完备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所提高, 具体来说,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4.1 适应国企改革的流向

在我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提出十几年了, 但是仍有很多国企处于困境, 原因就是改革滞后, 没有顺应国企改革的流向。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实行股份制办企业, 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 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4.2 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铁路系统可以发行股票以融通更多的资金, 这比银行贷款风险更低, 没有还贷的压力以及银行利息的负担。这种以较少的资本融通较多资金的做法可使企业控制更多的国有资本, 还可以通过屡次发行股票以控制更多的资本额。

4.3 缓解铁路系统垄断局面

谁都知道铁路是我国少有的垄断行业之一, 垄断行业的天然特性使得铁路行业很难进入市场, 私人不可经营。在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上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 可以降低垄断的可能, 使铁路行业更多、更好地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5 结束语

在我国, 铁路系统实施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法律层面上, 应废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违背的各种法律制度、政策法规。在具体工作方面, 要认真做好铁路系统企业的产权核资、资产评估等工作, 既要依法改革, 又要使得企业依法治理, 形成一个各方面都相对规范的现代化企业。

参考文献

[1]许晓峰, 刘拥成.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知识[M].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7.

[2]何孝贵.关于铁路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石家庄铁道学院, 2001.

[3]董爱云.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5.

[4]宁向东.国有企业改革与董事会建设[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5]张文魁.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转型[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制度系统 篇2

为了进一步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意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使矿井遇瓦斯超限事故时避免发生混乱,确保井下瓦斯超限后,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撤人、断电及组织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瓦斯事故危害影响程度,提高调度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处理瓦斯事故的应变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调度指挥中心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随时对井下各处瓦斯情况进行监控。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并及时按规定程序逐级汇报。

2、当甲烷传感器检测的瓦斯浓度显示超高报警时,值班人员要及时和现场施工班组联系。先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核对,并通知当班瓦斯检查员用光学甲烷检测仪测量。如甲烷传感器故障误差所致,应立即通知维修队进行处理;如果确属瓦斯涌出量升高所致,施工班组要立即向调度指挥中心汇报,并配合调度指挥中心积极处理。

3、如果瓦斯浓度显示异常,经核实为施工班组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碰撞、淋水、放炮等)的,要立即整改。如瓦斯传感器损坏或断线应立即通知维修队记录、修理、更换、校正。

4、甲烷传感器出现故障期间,甲烷传感器要立即停止使用;由班组负责在甲烷传感器位置上悬挂一台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以替代甲烷传感器对瓦斯进行连续监测,并指定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监视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的显示数据。

5、如果甲烷传感器瓦斯数值升高,核实确系施工地点瓦斯涌出量增大所致,当瓦斯浓度达到0.8%时,调度值班人员必须及时向调度主任及值班矿长汇报,并及时通知工作面作业班组按灾害防治预案进行隐患处理。班组应随时观察瓦斯变化情况,当瓦斯继续升高至1.0%时,必须撤出现场工作人员至进风大巷,切断工作面电源。同时向调度指挥中心汇报,由调度指挥中心主任向矿长及矿工程师汇报。矿长和技术工程师将根据现场情况及灾害防治预案制定处理措施,由调度指挥中心安排协调。

未尽事宜按照矿《二〇一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执行。

二、安全监控人员岗位责任制

1、严格执行上级有关精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机房监测人员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得空岗和缺岗,上岗要认真操作,严禁擅离职守,严禁打盹瞌睡会私客。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按时交接班,做到无人接班不离岗,故障处理不清不交接班,认真做好记录。

5、认真填写当班运行情况记录,对出现的故障迅速汇报,并积极采取措施和进行详细记录。按规定及时上报瓦斯日报表。

6、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向调度指挥中心和值班矿长汇报。

7、严禁在电脑上玩游戏,看电影,一经发现,一次罚款100元,严重失职调离岗位。

8、严禁任何闲杂人员进入监控室内,违者一次罚值班人员50元。

9、确保室内清洁卫生,以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10、严格执行监控系统的有关管理规定,不得随意开、关机。

11、系统改变各种数据和图案,未经领导批准,不得随意进行操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12、填写的各种报表,数据要准确无误,逐班报表要及时报送有关领导,并有存档。

三、安全监控系统网络、设备、设施管理规定 网络部分

1、为确保我矿安全监测监控安全信息网络系统稳定、可靠、正常运行,加强安全监管,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发挥系统的安全保障作用,制定本规定。

2、建立企业的监测监控系统,保证矿级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传递真实有效的安全数据。

3、对网络设备及软件的任何扩充、改变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经矿批准方可进行。

4、煤矿安全信息网络和煤矿企业的监测监控系统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项目设计、施工等工作,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结构、建设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5、煤矿企业的监测监控系统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等的要求,安装产品合格、数量足够、位置正确的传感器,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

6、确保网络畅通,24小时正常可靠运行,未经许可不得变更设置和参数,更不得挪作他用。

7、各级安全信息网络系统由专人负责运行和管理,配备专业的网络管理技术人员。

8、建立值班制度、操作规范等管理制度,认真填写运行日志,并定期进行检查。

9、建立对网络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定期检修维护制度,保证设备完好、运行正常。

10、配备的外线电话,是安全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专门用于安全生产的调度指挥和网络调试,固定在调度指挥中心并保证畅通。

11、保证网络机房信息安全、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空调系统、UPS电源系统等相关设施的完好及运行正常。

12、使用专用内部网络,严禁和其它网络(如:国际互联网)相接。

13、操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不得通过信息网络从事危害网络安全和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或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活动,不得利用网络传播和发送与安全生产无关的其他信息。

14、网络管理人员根据需要为运行操作人员和用户设置密码,密码要注意保密,定期更换。用户按照各自的权限进行工作,不得越权操作。

15、监测专用计算机不得运行与监测系统无关的任何程序,严禁看电影、上国际互联网、玩游戏等,上述现象一经发生,必须严肃处理。

16、监控室内微机必须配备指定防火墙设备,最大限度保证封闭网络漏洞,不受黑客攻击。

17、监控室内微机必须配备防病毒服务器及指定网络版防病毒系统,各应用服务器、网络工作站安装相应客户端防病毒软件,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18、实时监测网络病毒及时更新病毒库和客户端防病毒软件、系统升级。

19、定期用光盘备份监测数据库信息,建立数据管理制度。20、网络出现故障要立即报告,积极组织抢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并将发生故障的时间、现象、原因等及处理办法、恢复时间等做好记录。

21、通信线路出现故障要立即与线路运营商取得联系,积极配合检修人员进行修复工作。

22、系统出现故障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超过1小时应向县级主管部门报告,超过4小时应向市(地)主管部门报告,超过8小时应向省局主管部门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要按照规定立即采取措施。有故障不报告者,视为系统无故障停止运行。

23、系统操作人员应由具备煤矿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并要求相对保持监管系统操作人员的稳定性。

24、安全监控系统操作人员必须进行系统运行技能和通风专业技术培训,经考核发证后,方可上岗。

25、设置信息调度中心机构负责管理煤矿瓦斯监测网络系统,要配备熟悉计算机和煤矿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和维护。

26、各信息网络系统工作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发生重大隐患未及时处理、上报的,由矿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事故责任。

设备、设施部分

1、各类仪器、仪表维修、收发、保存要专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仪器、仪表要编号、挂牌。

3、建立仪器、仪表领退登记制度。

4、仪器、仪表交回后要及时检查、维修,要按规定校正、检验,损坏修复的仪器要及时校正。

5、使用人员在入井前,必须严格检查所带仪器,不合格仪器严禁入井使用。

6、使用人员要爱护仪器,防止碰撞,发现损坏,严禁继续使用,严禁乱拆乱修,要立即出井更换。

7、不能继续使用的仪器要及时注销。

四、监控系统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图纸、技术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做到真实、准确,同时做到统一管理,以便充分利用,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1、要有专人保管图纸、技术资料,每月进行一次档案清理工作,图纸资料分类明确,查找方便。

2、系统(设备)布置图、断电控制图、系统布置电子图等每季必须进行一次绘制,每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补充,确保图纸的真实性、准确性。

3、日常各种记录在每月月底进行及时分类归档封存,以备查阅,保存时间不得少于一年。每遇调整系统布置时,应及时修改补充设备台帐。

4、本单位其他科室人员使用图纸、技术资料都必须出具借条,并严格做好记录。

5、对无保留价值的图纸、技术资料整理列出清单,需报矿长及总工程师审查,进行销毁并清帐。

五、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值班制度

1、为了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监控人员必须每天有人值班,实行值班领导24小时轮流值班。

2、井上下监控及维修值班人员必须执行24小时轮流值班,及时处理系统安全隐患,保证系统的完好性。

3、监控值班及维修人员值班要有值班记录,对未处理完的问题要有交接。

4、调度维修工必须亲临现场,检查井上下监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现场落实维修人员督促整改,对一时不能处理的问题必须及时汇报,落实人员,限定时间整改。

5、调度指挥中心分管领导要及时对监测监控系统出现的问题和工作人员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违反规定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六、监控系统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定期检修制度

1、监控系统和网络传输设备,定期送相关部门或检测中心检修,并由送检人员做好相关记录。

2、加强监控和网络传输设备日常检查工作,对问题或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做好监控系统设备和传输设备检修记录表。

3、搞好监控和网络传输设备维护保养及管理工作。线路延伸和维护、避雷装置、传感器安装、电源箱控制等由维修队和机电工区共同负责维护检修;及时更换易损零部件和部分设施设备。

七、安全监控系统故障报告制度

安全监控系统操作人员必须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当煤矿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1、当煤矿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发生故障时,必须立即向矿调度指挥中心报告,并通知有关部门立即处理。

2、在故障发生后,应积极组织抢修,尽快恢复正常。并将发生故障时间、现象、原因、处理办法、恢复时间等做好记录。

3、当煤矿的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发生故障时,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4、如遇我矿瓦斯监控系统异常运行,为及时处理系统故障,特制定本办法:

1、如遇网络故障,不能上传数据,应立即通知网络维护人员进行修理。

2、如遇网通线路故障,应立即通知网通公司进行处理。

3、如遇电脑主机故障,或数据接口故障应在10分钟内起动备用主机和接口,保证数据正常上传。同时通知网络维护人员进行修理。

4、当电脑软件出现错误,应立即通知网管人员进行维护,十分钟内不能修复的故障,应启用备用主机。

5、如发现井下某传感器数据传输中断,立即通知井下当班电工进行维修,同时通知当班瓦斯检查员加强故障地点的瓦斯检查。

6、所有维修操作都要留有记录,详细说明故障类型,现象,以及处理方式,并制定故障期间采取的安全措施。

八、系统监测监控异常情况上报制度

1、监测监控系统值机人员负责矿井安全监控异常信息的调度工作,实时监测矿井瓦斯浓度、主扇状态、局扇状态、井上下通讯状态、风门开并和设备馈电及网络通讯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汇报,同时须将重大安全异常处理情况按要求上报公司、区监控中心。

2、监测监控系统值班员是矿井瓦斯实时监测、分站和传感器定义设置、指令调度的第一责任人。

3、监测安全监控系统异常报警信息必须认真核查、处理、备案和上报。矿井安全 监控异常信息包括以下12种:

1、瓦斯超限;

2、主要通风机停风;

3、局扇停风;

4、风门一直开;

5、矿井监控系统全部无记录或部分无记录;

6、无法向县监控中心上传数据的;

7、传感器报警点、断电点定义不当,导致异常断电的;

8、传感器位置图纸填充不当;

9、监控出现异常未进行调度汇报的或弄虚作假的;

10、非法入侵网内其它机器以及危害网络数据安全传输的活动;

11、调度指令不及时上报或上报指令弄虚作假;

12、监控系统相关设备未按规定检测、校验、维护保养导致数据传输不正常的。

4、监测监控系统值机人员发现瓦斯超限报警、瓦斯曲线不正常、风机停风及设备开停断电报警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执行调度程序,由调度值班领导负责组织隐患排查,并必须在6分钟内将有关情况上报区监控中心(传真方式),报告须具有矿值班领导签字。同时要在处理过程中每小时将处理情况上报矿监控中心备案,直至恢复正常。

5、监测监控系统值班员对收到的上级监控中心的安全指令要及时通知矿调度值班领导和公司有关领导,并就整改情况上报区监控中心。

6、监测监控系统的异常信息处理实行总工负责制,对异常信息的核查、调度、整改、上报制度负责。

校本课程双层制度系统的建设 篇3

摘要:校本课程在我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制度对校本课程加以规范。为了使校本课程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并简要地提出了校本课程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65-02

一、校本课程与制度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6项具体目标,其中包括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作为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校本课程制度是针对校本课程而制定的,是要求参与校本课程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程。校本课程制度至少应包含保障体系、研定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部分,基于这四个体系的保障,校本课程制度才能行之有效。本文所讨论的制度只针对正式条文这种具体的形式而言。

二、建立校本课程制度的意义

校本课程在我国发展至今,对学校、学生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各方教育力量都开始对校本课程投入更多的关注目光。但是在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对校本课程加以规范,因而我们需要开始思考校本课程的制度建设问题,通过明确的制度规范以期待校本课程走得更远。

校本课程制度可以使涉及到本校校本课程的老师、学生都明确在校本课程领域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形成一种有序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根据制度的内容确定自己行为的结果,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或不适合的行为。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和各位教师、学生的作为,给于其一定的奖励或惩罚,以提高校本课程参与者对课程的关切程度,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之氛围。通过校本课程的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三、校本课程制度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构建了校本课程的制度体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要办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而它具有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校外课程资源获取的多样性。学校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获取的校本课程资源是不尽相同的。可以得到社会机构的资助也是不确定的。(2)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独特性,在经济文化发展如此迅速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需求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笔者认为应制定两层制度。

(一)第一层制度

第一层制度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制定,它是对该地区的学校具有普适性。且是相对稳定的制度。它具有政策效力,是对各个学校在制定特定的校本课程制度时的要求,主要包括一些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基本的且相对稳定的规定,这层制度应该具有较广的适应性,该制度确定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小幅度的修改使其完善,但仍然要保持其稳定性,这层制度系统是对第二层制度系统的质量保障。这层制度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每学年学校必须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经费数目,这是经济保障。(2)确定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师名单,这是人员保障。(3)学校对教师的针对性培训有哪些、培训的时间、地点。(4)学校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而制定的倾斜政策,以适度减少有关教师的常规工作量,如:安排小班教学、不担任或少担任其它行政工作等。(5)确定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研定校本课程的时间、地点。如规定一周几次校本教研会议,会议的地点等。只有得到基本的保障。校本课程才会具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发展。

2、校本课程的研定体系。研定体系主要应包括的内容为:(1)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2)根据已确定的目标,从可获取的资源中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3)确定组织课程资源的方式。

3、校本课程的实施体系。实施体系应该规定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学生分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课堂对其它各类教育要素的需求。

4、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必须包括以下两方面:1、对校本课程本身质量的评价。2、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对校本课程本身质量的评价可以反应教师编制校本课程的投人、认真程度、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业评定可以对校本课程的质量以及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水平进行反馈。通过评价,教师和学生都能更清楚地看到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提高。

(二)第二层制度

校本课程制度的第二层制度是对第一层制度的具体化,是在第一层制度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符合学校特定时期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在本学期或本学年对校本课程的具体规划来确定这层制度的确切内容。这一层制度在总体结构上与第一层制度保持不变,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学校对第一层制度内容的具体的规定、补充和深化。

1、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在整个制度系统中,第一层制度已经对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因而只需要根据本校本学期或本学年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作具体的说明。

2、校本课程的研定体系。研定体系主要包括目标、内容和组织方式三个方面,在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时,可以借鉴美国北加州大学课程开发中心研制的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筛选法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1)预定若干课程目标,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如:“培养阅读、写作、说、听的技能”,“培养健康的性格和自尊心”。(2)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的课程目标的意见,允许他们补充其它课程目标。(3)把原先预定的课程目标和补充的其它课程目标汇总在一起。(4)请有关人员根据汇总的课程目标,依次选出若干项最重要的课程目标。(5)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操作方法。如:第一步中的课程目标由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教师来确定,第二步中可以征求全校所有教师的意见,也可以抽样选取一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对预定的课程目标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补充其它的课程目标。第四步要选出若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时,可以在自己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师做出筛选之后,再邀请其他学校的一些优秀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请课程专家来共同商定。确定目标筛选的程序之后。就要严格按照规定行事。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既定的目标和实际可以取得的课程资源来决定。在实际可取得的课程资源中选择课程内容时应规定:(1)所选取的内容应该能使学生实践既定课程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2)所选取的内容能使学生学习之后获得满足。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校本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3)所选择的内容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内容确定之后就必须为这些内容寻找适当的组织方式。在组织的时候应规定必须坚持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三项准则。连续性是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常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即循序渐进的意思。整合性指课程的横向关系。校本课程不应该是完全孤立的课程。它应该与其它的各门课程发生一定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发生一定的联系,因为通过教育要使学生学会的技能逐渐成为他们全部能力的一部分。

3、校本课程的实施体系。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即校本课程走进学生的脑袋的过程。对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的制度规定总体上与学校教学秩序相一致,特别的需要可根据学校所开发的特定的校本课程来加以规范。

4、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应该包含三个部分:(1)规定评价的主体。对校本课程本身质量的评价可以请有关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优秀教师等对其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也可以适当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2)针对特定时期的校本课程,规定可行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法、实验法等。(3)规定评价的结果不能作为学生升学的依据。

学校在制定第二层制度系统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所说的注意事项及基本原则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适合特定课程的校本课程制度。

我国支付系统法规制度建设研究 篇4

一、我国支付系统法规制度建设现状

2005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在支付系统领域实施了多项重大改革, 在全国范围内上线并推广运行了多项新业务系统, 主要包括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为规范上述支付系统的运行, 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管理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试行) 》、《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 (试行) 》、《小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 (试行)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试行) 》等;随着电子支付的兴起, 又相继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上述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规范支付业务处理, 确保支付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了基本保障作用。

二、我国支付系统法规制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支付系统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支付系统建设已全面进入了电子化时代, 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等已成为日常经济活动中支付清算业务的中坚力量, 这些解绑了纸质票据的系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无纸化”支付体系。

然而, 面对如此先进的支付清算网络, 有关电子支付方面的制度建设却未能及时跟进, 这不仅不利于新兴支付业务的规范, 也与支付体系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如影像票据签章、实物票据截留缺少相关法律依据, 易引发结算纠纷;推行支票全国通用必须要有相关法律为保障, 然而现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仍没有出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中规定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资金转移服务的同时, 强调其不得吸收存款, 但在支付过程中, 资金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立的虚拟账户上存在滞留期, 形成资金沉淀, 事实上产生资金吸存的效果, 如被称为“穷人银行”的“余额宝”, 上线仅一个月就吸金100亿元。

由此可见, 支付服务创新给支付体系乃至货币市场造成冲击都将成为可能, 支付组织的准入退出机制、监督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变得更加复杂, 支付工具的不断创新对旧有法律原则形成挑战, 与时俱进的支付系统建设和不断增加的管理需求, 给现行支付体系法律法规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二) 支付系统法规制度使用较为分散

现行支付系统法规制度绝大多数属于人民银行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和行政法规层次, 不仅约束力弱, 权威性也不够。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支付清算和涉及支付清算的法律制度共有43个, 其中39个是法律效力相对较弱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只有4个法律效力层次相对较高的行政法规。正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对支付体系进行规范和调整, 支付体系的有效运行存在着制度效力风险, 其安全性缺乏法律保障。目前相关支付清算制度比较笼统, 而且每一个制度所对应的是单个的支付系统或单项的支付业务, 制度之间没有内在的关联性, 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支付清算制度体系。从具体条款上看, 一项实质性内容相同的规定在不同的制度办法之中存在表述不一致的现象, 比如《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只对签发空头支票或者签发与其预留的签章不符的支票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和如何处罚的规定, 对签发支付密码错误支票的行为未作出规定。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处理办法》中除明确规定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签发与其预留签章不符的支票的违规行为外, 还对出票人签发支付密码错误支票的行为作出了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将对上述3种行为按有关法律规章给予行政处罚, 并纳入“黑名单”管理。

(三) 支付系统法规制度监管难于实施

一是监督检查权与处罚权未予明确, 导致支付结算管理职责不能得到有效履行。由谁制定支付结算的运行规则、由谁规范支付结算业务的市场准入和由谁执行支付结算业务检查监督及违规行为的处罚, 这3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履行支付结算管理职责的基本保障, 三者既密不可分, 又缺一不可。但《中国人民银行法》只明确了人民银行对执行清算管理规定的监督检查和处罚权, 对支付结算既没有明确监督检查权, 也没有明确处罚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职责指导意见》虽然明确地规定了人民银行对支付结算的监督检查权和组织管理权, 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权在其中并没有给予明确。二是新兴电子支付工具监管难于实施。目前, 第三方支付处于商贸经营、网络运营和金融业务交叉地带, 受到司法、人民银行、银监、商务等多个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但现行制度并未完全涵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运行监管归属问题。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业务参与者的大量增加, 一旦出现法律纠纷, 各自应负的损失赔偿责任难以明确, 这将造成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混乱。

三、我国支付系统法规制度完善的方向

(一) 从上位法层面推动现有法规制度完善

尽快推动《票据法》的修改和完善。《票据法》从1996年正式实施至今已近20年, 其中的相关规定已不能满足当前日新月异的创新业务需要, 实际执行已明显滞后。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 支付清算手工汇划业务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支票业务使用范围也由同城实现了全国的通用。因此《票据法》的修改和完善需要重点解决电子票据、票据影像截留、融资性票据的法律地位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除了在法律上肯定电子签名和手工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外, 还必须从电子签名的技术特征出发, 制定使用电子签名相关的法律规则。同时, 还应尽快梳理现行的各项支付清算制度办法, 具体要针对支付清算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明确各环节的防范重点, 有效监控业务运行。

(二)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尽快制定《支付结算法》

国际清算银行制定和颁布的支付体系标准和原则, 充分体现了世界发达国家在支付体系法规建设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重要的创新成果, 对健全完善我国支付结算法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应着眼支付体系长远发展, 尽快通过立法途径制定我国的《支付结算法》,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支付清算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系列规范性文件不完整、不衔接、局部滞后的局面。该法律应当与我国支付体系快速发展相适应, 既要充分权衡支付体系各构成要素的权利义务, 又能为支付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支付结算法》应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调整范围, 支付结算过程的职能分工、支付服务组织以及参与者在支付结算中的权利义务, 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与法律责任等, 并做好与相关法律的衔接。

(三) 从法律层面建立健全支付系统监管机制

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用户和密码管理

第一条 对于网络设备、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业务应用程序,系统用户都必须通过用户和密码认证方可访问。

第二条 用户权限分为普通用户、维护用户与超级用户三个级别。普通用户为各应用系统的使用者,维护用户为各层面系统维护者,超级用户为各层面的管理员用户。

第三条 具有重要权限的帐号密码设置必须符合以下安全要求:

(一)密码不得包含常用可以识别的名称或单词、易于猜测的字母或数字序列或者容易同用户发生联系的数据,比如自己、配偶或者子女的生日和姓名等内容。

(二)密码长度至少是六个字符,组成上必须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标点等不同的字符。

(三)如果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提供了密码安全周期机制,则帐户密码必须至少每120天修改一次。

(四)同一密码不得被给定账户在一年内重复使用。

(五)如果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提供了密码安全机制,则必须在30分钟之内连续出现5次无效的登录尝试,其账户必须锁定15分钟。在此期间,超级用户可以采用经过批准的备用验证机制重新启用账户。

(六)厂商默认密码必须在软件或硬件安装调试完毕后进行修改。

(七)对于操作系统,必须禁用GUEST帐户,并将管理员帐户重命名。

第四条 密码保护与备份策略:

(一)范围:网络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ADSL帐户拨号信息;

(二)包含项目:网络设备包括访问的IP地址、端口,所有超级用户的用户名以及密码;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IP地址、所有管理员帐户名、密码;

数据库中所有具有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权限的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

应用系统中所有超级用户的用户名以及密码;帐户的用户名以及密码。

第二章 网络安全管理

第五条 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整个网络的安全控制措施,并紧密协调,一致实施,以便优化公司IT系统运营。明确规定有关网络的规划、实施、运作、更改和监控的安全技术要求,对网络安全状态进行持续监控,保存有关错误、故障和补救措施的记录。

第六条 网络层次管理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用系统所有者相关部门必须同集团信息管理部密切合作。

(二)必须编制并保留网络连接拓扑结构。

第七条 网络管理员负责生产网络、办公网络的安全管理,网络管理员必须掌握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第八条 网络管理员必须使用安全工具或技术进行系统间的访问控制,并根据系统的安全等级,相应的在系统的接入点部署防火墙等网络安全产品,保证网络安全。

第三章 操作系统安全管理

第九条 操作系统管理员由信息管理部领导指定专人担任。

第十条 操作系统管理员主要责任包括:

(一)对操作系统登录帐号、权限、帐号持有人进行登记分配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操作系统的备份和恢复计划。

(三)管理系统资源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系统变更、升级计划。

(四)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发现不良侵入立即采取措施制止。

(五)每1个月检查系统漏洞,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版本升级计划,及时安装系统补丁,并记录。

(六)检查系统CPU、内存、文件系统空间的使用情况等。

(七)检查服务器端口的开放情况。

(八)每月分析系统日志和告警信息,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第十一条 在信息系统正式上线前,操作系统管理员必须删除操作系统中所有测试帐号,对操作系统中无关的默认帐号进行删除或禁用。

第十二条 操作系统管理员与应用系统管理员不可兼职,当操作系统管理员变化时,必须及时更换管理员口令。操作系统管理员必须创建专门的操作系统维护帐号进行日常维护。

第十三条 本地或远程登录主机操作系统进行配置等操作完成后或临时离开配置终端时,必须退出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设置上,操作系统管理员必须将操作系统帐号自动退出时间参数设置为10分钟以内。

第十四条 操作系统管理员执行重要操作时,必须开启操作系统日志,对于一些系统无法自动记录的重要操作,由操作系统管理员将操作内容记录在《系统维护日志》上。

第四章 数据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数据库管理员由信息管理部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指定专人担任。数据库管理员与应用系统管理员不能为同一个人,不可兼职。数据库管理员必须创建专门的服务支撑帐号进行日常服务支撑。

第十六条 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一)数据库用户注册管理及其相关安全管理。

(二)对数据库系统存储空间进行管理,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扩容计划。对数据库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监测,优化数据库的性能。必要时进行数据库碎片整理、重建索引等。

(三)制定并实施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计划,根据备份计划进行数据库数据和配置备份,并检查数据库备份是否成功。

(四)监测有关数据库的告警,检查并分析数据库系统日志,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记录服务支撑日志。

(五)检查数据库对主机系统CPU、内存的占用情况。

第五章 主机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 主机系统管理员由信息管理部领导指定专人负责,主机系统管理员与应用系统管理员不可兼职。主机的访问权限由主机系统管理员统一管理,并为系统应用人员分配与其工作相适应的权限。

第十八条 主机系统管理员必须每日检查主机机房工作环境是否满足主机的工作条件,包括不间断电源、温度、湿度、洁净程度等。若主机机房的工作条件不能满足主机的工作要求,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提出改善主机机房的要求,以保障主机设备的安全。

第十九条 主机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安全措施的设置,系统用户管理和授权,制定系统安全检查规则,实施对生产系统服务器的访问控制、日志监测、系统升级,防止非法入侵。

第六章 终端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各计算机终端用户不允许进行任何干扰网络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破坏网络设备的活动,不得私自调整网络参数配置。

第二十一条 计算机终端设备为公司生产设备,不得私用,转让借出,除笔记本电脑外,其它设备严禁无故带出生产工作场所。

第二十二条 计算机终端设备均应用于与公司办公生产相关的活动,不得安装与办公生产无关的软件和进行与办公生产无关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所有计算机终端设备必须统一安装网络防病毒软件,接受公司防病毒服务器的统一管理,未经网络管理员同意,不得私自在计算机中安装非公司统一规定的任何防病毒软件及个人防火墙。对于特殊专业使用的终端设备必须安装适合的防病毒软件,符合防病毒安全管理规定。长期在外使用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必须及时升级操作系统补丁和防病毒软件。

第二十四条 信息管理部采取必要的管理工具或手段,检查终端设备是否及时升级操作系统补丁、是否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信息。

第二十五条 信息管理部定期组织检查办公用机器上是否安装或使用非办公软件及任何与工作无关的软件,定期检查是否访问反动、不良网站。

第二十六条 各计算机终端用户负责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口令的保密,并根据密码管理的要求及时修改口令。不得将自己所拥有系统帐号转借他人使用。

第二十七条 禁止在计算机终端上开放具有“写”权限的共享目录,如果确实必要,可临时开放,必须设置基于用户的共享,禁止将共享权限赋予“Everyone”,在共享使用完之后应立刻取消。在下班时将自己使用的个人计算机关机。

第二十八条 禁止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分区或卷上存放重要数据,以及以软盘、移动存储设备、红外设备或手提电脑等形式将重要数据带出系统。如需要将移动存储设备连接到个人计算机,需征得信息管理部同意并进行病毒查杀后方可接入,未经同意使用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造成机器故障或网络故障的,根据情节,将提交领导进行行政处理或其它处罚。

第二十九条 如因工作需要,需将非公司计算机或者笔记本电脑接入公司内部,必须经信息管理部同意并检查后,方可接入。

第七章 病毒防治

第三十条 信息管理部应在信息系统的主机和终端上统一安装性能优良的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因硬件或操作系统比较生僻而无法安装防病毒软件的主机应注意升级系统补丁、关闭不使用的系统服务和配置相应的访问控制规则。

第三十一条 网络管理员通过人工或者系统自动提醒的方式完成定期(每天一次)更新终端防毒软件内的病毒码。

第三十二条 网络管理员必须了解最新的病毒信息和病毒动向,及时检查并下载杀毒防毒补丁。

第三十三条 公司内部计算机终端用户必须启用防病毒产品的实时检测功能,任何主机系统和终端在加载任何软件或数据前,先对该软件或数据进行病毒检查。

第三十四条 信息管理部网络管理员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对系统中的程序或数据文件进行病毒检查,填写《病毒扫描记录》提交本部门主管领导审阅。

由于个人计算机系统漏洞或者误操作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程序的,必须及时切断本机网络连接。在病毒发作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诊断、分析和记录,对于因计算机病毒而引起的重要信息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损坏等重大事故,及时报告信息管理部领导以及相关信息系统应用部门及时进行处理。

第八章 机房安全管理

第三十五条 机房的电源系统、空调系统、门禁系统、消防系统的服务支撑以及对电源电压,地线、接地,环境温、湿度,各种电缆走线,清洁度,防静电,防霉,防虫害,防火,防水,防易燃、易爆品,防电磁波等方面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及国家和集团有关规定。

第三十六条 信息管理部配合公司物业安全保卫部门对防火、防盗、防雷、应急出口、应急照明等系统定期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

第三十七条 机房环境管理

(一)机房附近不应有污染气体、强电磁场、强震动源、强噪声源及所有危害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

(二)机房的洁净程度必须满足设备制造厂家要求的工作条件,地面要最大程度的达到整洁,机房门窗必须封闭。

(三)机房必须保持清洁,排列正规,布线整齐,仪表正常,工具到位,资料齐全,设备有序,使用方便。机房周围应保持清洁,凡路口、过道、门窗附近,不得堆放物品和杂物妨碍交通。

(四)机房内核心设备与服务器必须配备UPS,至少保证断电情况下UPS可对核心设备与服务器持续供电30分钟。

(五)必须严格遵守设备制造商有关设备保护的要求。

(六)信息管理部应监控及调节机房的环境条件,保证机房的温度在18---25摄氏度内。

(七)机房有足够的照明设备、通信设施和良好的防静电设施。

第三十八条 用电防火安全管理

(一)机房必须配备灭火装置等防火设施。

(二)严禁在机房使用与生产无关的各种电器,非电气人员不准装、修电气设备和线路,不准带电作业。

(三)加强机房施工监护,防止人为事故的发生,各种安装施工禁止使用UPS电源,施工人员撤离现场后应关闭工具电源。

(四)机房内电器设备外壳要接地良好,高压操作时必须使用绝缘防护工具,并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

(五)机房应设置灭火装置和安全防护用具,安放在指定位置,并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人员必须熟悉一般的消防和安全操作方法。

(六)消防系统需要定期委托请公司消防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七)机房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机房内大面积使用化学溶剂。

(八)雷雨季节要加强对机房内部安全设备、地线及防护电路的检修。

第三十九条 机房内部管理:

(一)机房管理实施安全责任人制度,信息管理部安排专人负责机房管理。

(二)机房管理人员应保持机房内整洁。

(三)机房管理人员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四)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任何人不得操作与自己不相关的设备。

略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支持系统 篇6

一、教育行政政策支持

1.教学研究政策

建国以来我国推行统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几乎不能给学校和教师留下自主的研究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开始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主体,而教学研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部分也不再是学府深斋里专家的“特权”,教师也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并参与教学研究成为可能,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教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教师的教学研究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研究政策来鼓励、支持、规范、约束教师的教学研究。如规定教学研究的方式、内容、方法,规定教师的培训方式等,使校本教学研究规范化,条理化。

2.教师评价政策

在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中关于教师评价政策,相对较少并缺乏科学性。教师评价似乎只停留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讨和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的简单评估中,并且两者存在明显的分离状态。

在学校中倡导教师评价的新理念、新标准,把教师评价的理论研究新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教师评价政策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借鉴教师评价研究的理论成果,吸收教育理论专家的参与来制定教师评价的政策和措施,把“教师是专业人员、是研究者”这一理念作为制定教师评价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以此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鼓励教师进行能动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提供政策支持。

3.相关配套政策

校本教研的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适当的场地设施和必备的资料和素材,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台相关的经费、物质、人事甚至宣传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校本教研提供保障。

二、信息技术支持

1.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制度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对教师的校本教研将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通过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获得信息资源便捷而迅速,能够尽快掌握当前有关自己研究课题的前沿问题和资料。因此在学校中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制度,让老师掌握和形成教育信息能力,是推动校本教研的重要因素。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将增强校本教研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提高教研效率。首先可以利用网络加强教研管理。现实状态下教研的组织实施都需要人的上传下达,需要人力、物力进行指导管理,费时费力,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这些工作将大大提高效率。如教师的课题审报、实验方案、研究成果发布在网上,老师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及时被别人获悉,并能接受及时的指导、评价和管理。研究课题的中期、结题和评价在网上进行,可以隐匿研究者姓名,增加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各项教研规章制度、教研信息及教研活动安排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公布和传达,省时省力。其次可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及时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与快捷。对科学研究而言,通过网络可以及时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和获知有关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校本教研中,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平台,可为教研提供及时的资源,并能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校本教研提供方便。如建立校本教研专门的网络或网页,把有关校本教研的信息资源和最新进展及时传到网上,供教师浏览、阅读和下载。再比如建立教师个人教研情况网页,每个人的研究情况都在网上发布,让研究者及时了解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并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探讨、交流和沟通。另外,教学问题的征集、搜集,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活动等都可在网上发布供其他教师和学校参考和借鉴。再次还可以实现网上教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教学研究。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脑进行备课、设计教案、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研究中,可成立网上研究机构,实现网上教研,如成立“网上研究所”。这种教研的优势是拉近研究人员的距离,便于整合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并能及时在研究人员中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现实的研究中,一个课题组的成员往往由不同学校人员组成,课题的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汇报、研究交流等都需要对整个课题组成员进行召集,安排场所等费时又费力。成立虚拟的网上研究机构,说“虚”其实不虚,虽然人不能直接面对面,但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组织协调与交流都能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专业支持

1.面向学校实践开展研究

面向实际进行教学研究需要探索多种形式,如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听课、评课、座谈会等,专业研究者要深入学校一线探索研究的有效形式。同时,专业研究人员深入教学实践一线,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剧中人”,是作为特殊教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参加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等,还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点,参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甚至定期走向讲台,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备课、上课,体验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获得一手的感性资料。

2.与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校本教研中专业人员与教师的合作应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教研立项的合作。教研立项要在规划研究课题,保障研究主体的权与利的同时明确责任与义务,规范研究过程,避免低水平重复。课题研究组成人员的优化组合对于课题的原创性、开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现实意义,它能够提升课题的层次、拓宽课题的内涵、增强立项成功的把握性。其次是教研过程的合作。教研过程一般包括计划、实施和总结3个基本环节,计划环节的合作将会使诊断更为准确、选题更为合理、假设更科学、方案更完整;实施过程的合作将促进双方互相监督、相互提醒,并在反思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过程的合作能使实践得到升华,且真正理解理论。中小学教师借此合作能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中的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理性思维能力,专业研究人员也可以借此发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再次是教研评价的合作,这种合作能促进专业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中小学教研现状,并带动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原创意识,同时也使专业研究者了解基础教育的要求,调整重心、明确方向。

合作的形式可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研究特点和合作研究中何者为主体来确定,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专业人员可作为参与者,给予指导和帮助,专业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理论研究或教育实验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修正、补充、完善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假设,并为研究进程提供策略等。

3.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专业人员在参与校本教研与教师合作研究的同时,还要担负起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责任,尤其是新手教师。对教师的指导需要从经验和理论两方面着手,并且这一指导过程应是动态的。首先是经验的指导,在教师还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需要专业人员用典型的研究案例去引导和提携,增强教师对教研的感性认识。到教师进入独立研究阶段时,更需要理论的引领,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理论的启发和诱导,提升教师的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理论思维水平。

专业人员对教师的指导,是一种启发式的指导,要帮助教师独立思考而不是代替他思考,从而培养教师的独立研究的能力。专业人员切忌越位的指导,过多的指导,甚至包办代替,若那样做将会使教师的思维受到干扰而达不到真正指导的目的。专业人员应力戒话语霸权,在教师面前颐指气使,以一副权威和领导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下命令。尤其是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更要以理解者、参与者的姿态,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教师,以理服人。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制度分析 篇7

一、国家审计理论的发展

(一) 经济监督论

在民主主义国家中, 政府是通过广大人民自主选举产生的, 这实际上就形成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接受广大人民的委托治理国家, 这种受托责任具有广泛性, 权力具有公共性, 形成一种公共的受托责任。国家审计具有公共受托责任的特质, 但是最初的国家审计被局限于公共受托财务责任, 相应的国家审计理论就以经济监督论为主题。

经济监督论强调国家审计的目标包括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集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等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财政制度、预算合同和程序的要求。例如, 1921年美国的《预算和会计法案》将审计总署定位在“独立于执行部门复核、控制和审计政府账务, 报告整个联邦政府的运行”。另外真实性要求国家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存在性及有无错弊;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报告是否真是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二) 经济控制论

随着公共资源支出规模的扩大, 作为委托方的广大民众所关注的重点从公共资源使用的合法性、账务记录的准确性转移到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上。另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进一步强调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性和政策决策的效果性, 委托人更加关注决策中的绩效问题。由于这两方面的诱因公共受托责任从受托财务责任发展为受托管理责任, 国家审计理论由经济监督论发展为经济控制论。

经济控制论下审计的目标从合法性、真实性扩展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例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审计总署就开始推进综合审计以确定联邦机构履行财务职责的效果。70年代, 国会要求审计总署广泛从事对政府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经济控制论下强调的经济性审计目标是指在考虑质量的前提下所使用的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率性审计性目标关注的是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率性审计主要关注项目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

(三) 免疫系统论

由于公众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 基于受托管理责任强调绩效管理的经济控制论已无法满足广大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托社会责任应运而生, 其不仅仅单纯的强调经济的发展, 而是将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统筹安排, 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社会公民治理国家的要求。

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2008年3月, 在南京审计学院展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界三次理事会议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 对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诠释, 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内涵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中, 要求国家审计的职能适应经济社会运行的新形势、新格局的要求, 不仅要关注国家的财政安全, 国有资产安全, 还要关注国家的金融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

国家审计作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应具有机体免疫系统的诊断功能, 能及时发现社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重大经济犯罪, 违法违规、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经济问题以及对群众利益造成危害的重大环境污染和危害民生安全等问题, 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知引发这些问题的风险, 发现风险生成的潜在苗头, 锁定风险源头, 对风险的特性进行准确的判断。

国家审计在发现问题、诊断风险后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除疾功能, 利用法律赋予的职权依法处理审计发现的能够处理的问题并对发现的风险做好防御, 如同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抵御和消灭入侵集体的病毒一样。审计免疫系统的除疾功能对潜在的或现实的审计问题和风险具有一定的化解、消除和削弱的功效,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整个机体具有“除疾、排毒”的功能。

将国家审计定义为免疫系统, 其必须具备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 能够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 并对免疫信息做出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信息。国家审计要达到机体免疫的学习与记忆功能, 审计成果信息的存储与分析以及快速传递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综合利用审计成果, 快速传递审计信息, 构建国家审计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高度的识别和自适应能力。

三、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制度分析

(一) 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本质的制度解释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免疫系统论”更全面更具体的诠释了国家审计的本质。免疫系统论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重要的制度安排”。

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为控制个体行为。康芒斯认为, 所有的社会活动主体的活动的共有原则或多或少是个体行动受集体行动的控制, 这种对一个人的行为控制, 其目的和结果总是对其他的个人是有益的。由此可知, 组织或机构会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以此来规定一种行为标准, 形成特定的业务规则, 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要怎么做, 以此来保证社会运行的安全、顺畅。免疫系统论中的国家审计的本质突破了以往的制度安排, 不仅可以监督、防御经济运行的效果, 而且更加关注于经济运行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包括关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金融安全等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国家安全。国家审计本质的外延扩大了, 由经济活动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领域。

产权构成了制度安排的基础, 所有经济主体的交互行为 (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 从其本源上看都是围绕产权展开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结构。国家审计的对象是公共资源, 拥有公共资源产权的正是广大民众。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 监督公共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状态, 审计免疫系统论将国家审计的功能进行拓展, 能更好的达到对公共资源的利用。

(二)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需求分析

制度系统 篇8

一、全流通领域执行“黑名单”制度

从药品耗材 (含进口) 的供货生产到配送, 从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到医保医师全流通领域执行“黑名单”制度, 发生违规行为的机构, 将被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

(一) 关于药品耗材 (含进口) 供货生产企业

有下列行为的药品耗材 (含进口) 供货生产企业, 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

1. 不执行“两票制”, 虚开增值税发票, 进行“过票洗钱”;

2. 生产的药品耗材通过代理商以底价包销、层层代理促销方式, 由医药代表以回扣、财务等方式贿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人员进行报销;

3. 贿赂医疗保障管理系统人员;

4. 不守诚信, 无正当理由不按时供货。

(二) 关于药品耗材配送企业

有下列行为的药品耗材配送企业, 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

1. 不执行“两票制”, 虚开增值税发票, 帮助不法药商“过票洗钱”;

2. 恶意配合药品耗材 (含进口) 生产企业贿赂医务人员;

3. 贿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4. 贿赂医疗保障管理系统人员;

5. 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 不按时配送。

(三) 关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有下列行为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

1. 诱导、激励医生开“大处方”、“大检查”、“大化验”, 导致过度医疗;

2. 制造假病历、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虚增就诊人次、虚开票据、虚假用药等;

3. 单位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收受药商回扣。

(四) 关于医保定点药店

有下列行为的医保定点药店, 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

1. 与医务人员相互串通, 欺骗患者至药店购买回扣药品, 共同侵害患者利益;

2. 伪造外配处方等违法违规手段骗取医疗保障基金;

3. 采取违法违规手段套取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

4. 贿赂医疗保障管理系统人员。

(五) 关于医保医师

有下列行为的医保医师, 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

1. 违背医学本质, 违反医疗规范, 开“大处方”、“大检查”、“大化验”;

2. 收受药商回扣;

3. 与不法药商勾结, 利用医疗、医药的特殊性, 欺骗患者至指定药店购买回扣药品;

4. 恶意借用、套用他人医师代码开具处方。

二、重点推行“两票制”

2016年4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国办发〔2016〕26号) , 要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 优化药品购销秩序, 压缩流通环节, 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两票制”, 积极鼓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两票制”, 鼓励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药品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结算配送费用, 压缩中间环节, 降低虚高价格。福建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 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两票制”, 2017年1月1日起, 福建所有药品耗材 (含进口) 供货生产企业、药品耗材配送企业均必须严格执行“两票制”, 严禁虚开增值税发票, 帮助不法药商“过票洗钱”。

“两票制”是指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 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 一共开两次发票。“两票制”实施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有效压缩药品流通环节, 减少药厂到医院流通环节, 压缩、挤掉中间的水分, 从而提高药品流通效率, 压低虚高的药价;二是遏制“挂靠走票、倒票洗钱”等违法行为, 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防止一些不法经销商利用假药、次药进行低价竞争, 扰乱正规市场,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通过“两票制”改革, 逐步建立一种健康的药品流通模式, 使行业发展更规范、科学、合理, 保障就医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明确“黑名单”处理措施

凡被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的单位和个人, 将在媒体和网站上进行公布。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医保基金拒绝支付被列入“黑名单”的药品耗材 (含进口) 供货生产企业所有产品货款, 并取消全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供货资格;

2.医保基金拒绝支付被列入“黑名单”的药品耗材配送企业货款, 并取消全省范围药品耗材配送资格;

3.医保基金拒绝支付被列入“黑名单”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费用, 并解除医保定点协议;

4.医保基金拒绝支付被列入“黑名单”的医保定点药店医保费用, 并解除医保定点协议;

5.医保基金拒绝支付被列入“黑名单”的医保医师处方医保费用。

浅谈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篇9

1.1安全管理制度结构。鉴于一般政府都已建立了管理委员会和有关机构, 针对系统的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者、实施者;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并依靠行政管理手段, 保证整个系统顺利运行。

1.2安全管理遵循总则。信息安全管理的总体原则是“没有明确表述为允许的都被认为是被禁止的”。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制定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安全等级的保护办法。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应定期审查, 依据各部门所受影响予以变更, 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安全管理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者人员来负责。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采取多人负责、任期有限和职责分离、权限随岗原则。

二、安全管理机构

依据BMB17-2006和BMB20-2007中的相应要求, 结合系统分析、风险分析和安全需求分析的结果, 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明确机构的具体组成与职能。

安全管理机构在主管领导的直接管理下开展工作, 通过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密切协作, 逐步建立安全防范责任体系, 将安全防范的责任逐级落实到每个具体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将依据行政上的管理体系, 建立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机构, 上一级安全管理机构指导下一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 下一级安全管理机构接受并执行上一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策略。

三、人员管理

3.1内部人员管理。确保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 应加强人事安全管理。安全人员应包括: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办公自动化操作人员、安全设备操作员、软硬件维修人员和警卫人员。其中安全审计员、安全管理员必须由不同人员担当。

3.2外部人员管理。建立要求知会制度, 向经常或一段时间内需要进入系统的外部人员 (除本单位正式编制和聘用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 知会本单位的相关规定,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安全违规会受到的惩罚。对重要安全区域和要害部门, 禁止外部人员进入或接近;设立专门的会客室, 用来接待外部来访人员;加强接待国 (境) 外人员、国 (境) 外驻华机构和组织以及外资企业人员参观、考察时的管理, 预先制定接待预案, 经过审查批准后严格按照预定的范围、路线和要求进行接待。禁止外部人员携带与工作无关的具有录音、录像、拍照、信息存储等功能的设备;对于外部人员随身携带的具有无限通信功能设备 (如手机和具有无限联网功能的计算机) 采取关机断电或屏蔽措施。

对所有进入系统现场进行维修、服务、参观等的外部人员进行全程旁站陪同。

四、物理环境

根据BMB17-2006中8.1.1“环境安全”和其他相关的安全法规、标准的要求, 定期对周边环境情况 (如可疑人员、安全距离变化等) 进行监控;定期对物理入侵、窃听和窃照等方面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系统的防护方案。

根据安全等级和安全范围进行分区控制, 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规定所能进入的区域, 无权进入者的跨区域访问和外访者进入机房, 必须经过有关安全管理人员的批准。

对各机房和区域的进出口应进行严格控制, 要根据安全程度和安全等级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设置门卫和电子技术报警与控制装置, 对人员进入和退出时间及进入理由进行登记等多重限制措施。

五、设备管理

5.1申报审批。建立严格的安全设备和介质维修、报废审批制度;

设备和介质需要维修或报废时, 应向主管领导提出申请, 经过批准后严格按照BMB17-2006及有关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5.2数据保护。设备和介质现场维修时, 应有相关人员进行全程陪同, 严禁维修人员擅自读取和拷贝计算机、数字复印机等安全电子设备中存储的安全信息;需要将设备带离现场维修时, 必须将安全存储部件拆除并妥善保管;安全存储部件出现故障, 如不能保证安全, 必须按照安全载体销毁要求予以销毁, 如需恢复其存储信息, 必须在国家工作部门指定的具有数据恢复资质的单位进行, 并由专人负责送取;需要报废的设备和介质, 应激性信息消除和载体销毁处理, 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和措施应符合相关规定的保准。

5.3登记备案。对维修、报废的设备和介质进行日志记录, 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备案等手续;对维修的设备和介质的外移进行记录, 返回时做返回记录;对报废设备和介质的密级情况、采取的方法、经手人和最终去向等进行记录。

六、总结

制度系统 篇10

1 医疗系统腐败犯罪主体分析

1.1 医院决策管理层成员

为了加强管理,规范医院内部权力运作,建立健全采购内部控制流程及授权审批程序[2],防止医疗系统出现职务犯罪、职务违纪行为,公立医院基本上也都成立了诸如招投标小组、药事委员会等医院决策管理组织,对医院大型设备器材,新药准入、药品采购等具有决定权。由于招投标小组、药事委员会对同类器材、药品具有选择权,对器材设备、药品实行“有偿准入”,使得供应商通过对医院决策管理层成员进行逐个或集体“公关”行贿,让其在招投标过程中修改参数,为某品牌设备、药品量身定做,进行倾向性招标,这就形成了与医院权势人物结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合作伙伴[3],决策管理层就成了受贿罪的“重灾区”。

1.2 医院基建负责人和直接经办人

当前,医疗机构出于自身发展和改进医疗环境的需要,纷纷对办公经营场所进行新建、扩建和装修。医院负责人或直接经办人在负责单位基建装修的工程发包、招投标、监督管理、工程验收、工程款预付支付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是典型的商业贿赂主体。

1.3 临床医生

临床医生对病患情况较为熟悉,就形成了医和药,医院医生和重复检查过度治疗,与大处方,与滥用抗生素大输液,与收取回扣的纠缠,野火春风杂草,至今未完未了[4]。无论是招投标采购还是自行采购的药品、耗材,最终都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销售出去,科室内几个医生甚至个别人“说了算”[5]成了现实,因此供应商纷纷以“开方提成”的方式贿赂医生。根据200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2008两高意见),医生利用处方收受回扣的行为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论处,临床医生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

1.4 采购、医疗保障部门工作人员

有些医院领导及上级管理部门认为医院采购和医疗保障部门容易滋生商业腐败,采购人员须定期轮换,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安排一些所谓令人“放心”的人去分工负责[6]。在采购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中标目录选择药品供应商、协商价格和数量,在交货时进行查验,完成收货、付款等活动。鉴于采购和医疗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在药品采购活动中的直接性特点,自然成为药品、设备、耗材等供应商“公关“的重要目标。根据2008“两高”意见,医疗机构国家工作人员,在药品采购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贿或非法收受贿赂为对方谋取利益,以受贿罪论处,是受贿罪的主体。

1.5 商业统方人员

统方是医院对医生用药信息量的统计数据,一般由药剂师适用软件对药品临床疗效及医生用药合理性的分析,在医学临床研究上具有积极作用。2006年开始,医药代表为定期发放回扣,需要医生的用药数据,商业统方开始出现。因此,具有统方权的药剂师成为新的受贿主体。处方内容录入计算机后,进入电脑的药品数据库,计算机维护人员因需要对电脑及数据进行管理维护,也具有了统方的可能。至此,为商业目的统方的药剂师、计算机工作人员也成为贿赂犯罪的新型主体。

1.6 护士

护士作为医院和病患打交道最多的人员,容易取得病人及亲属的信任,因而其言行对病人和家属也具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在手术移植器材的选择上,护士倾向性的推荐意见就会影响病人和家属的决策。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多美滋奶粉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士群体也是医疗系统中贿赂的对象。

2 医疗系统腐败原因分析

2.1 现有体制是医疗系统腐败产生的温床

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国家全额拨款、全面管理到国家差额拨款、医院自主经营的变化。国家对医院经营的投入逐年减少,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财政拨款已经下降到公立医院支出的6%~8%左右,医院的运营主要靠自身业务收入维持,药品经营是医院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公立医院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的管理性、职权性不断弱化,营利性、服务性不断强化,为维持生存和发展,解决经费不足,医院不得不“以药养医”来解决运营及效益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部分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多开药、吃“回扣”……滋生了腐败现象。

2.2 社会不良风气是医疗系统腐败蔓延的推手

随着市场化大潮的到来,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席卷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病患向医务人员送“红包”已是人所周知的普遍现象。社会不正之风的盛行,助长了医疗系统腐败现象。

2.3 监管体制缺失是医疗系统腐败滋生的重要因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医疗系统之所以腐败现象严重与现有制度的“笼子”作用不能正确发挥不无关系。从宏观监管上讲,药品、器械生产和经营的审批、监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部门负责,药品定价由物价部门负责,医疗服务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从微观上讲,医院往往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内部制约机制的监理和完善,“一把手”的监督比较乏力。不少医院院长的落马,暴露出“一把手”权力集中、难以监管的漏洞。

2.4 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是医疗系统腐败的主观因素

在查处的医疗系统系列案件中,不少医务人员认为回扣是行业潜规则,法不责众,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集体腐败,窝串案频发。涉案人员虽是业务行家能手,但缺乏法制观念者比比皆是,在供应商和“药代”形形色色是利益诱导下,一些医务人员失去了职业道德操守和职业责任。

3 医疗系统腐败案件预防对策

3.1 深化改革,破解“以药养医”难题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现在“以药养医”体制已积弊深重,离医院的公益属性也渐行渐远。在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敢于触动既得利益者权益。改革产生的问题必须由改革解决,改变现有“以药养医”体制,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医院的运营和医务人员收入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让医院和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经营脱钩为突破口,通过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顺应群众期待、回应社会关切。

3.2 教育为先,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列宁曾经说过:“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很多医务人员走上违纪违法道路,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必须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法制教育和医务人员从业道德教育,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7]。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医疗从业氛围。

3.3 建章立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强化制度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医疗系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比例偏高,主要是由于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要探索实行医药分离制、器械药品廉洁准入制,继续完善药品、器械采购招投标制度,加强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的内部监督。要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权力,划明确责任主体。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点解决好一把手权力过大问题,推行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工程等主要工作制度,加强对医院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3.4 严打反腐,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必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又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做到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基础性工作。把打击作为预防的特殊手段,坚持医疗系统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探索建立医疗监察系统与检察机关信息共享与惩防合作机制,医院监察部门要综合运用听、看、查、问、访等方法[8]负起监督责任,在严查腐败违纪案件时,及时发现并向检察机关移送涉嫌腐败犯罪线索,以严惩腐败的实际行动达到预防腐败的效果,还医疗系统一片净土。

另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构建医疗系统的“铁笼”,并且给笼子通“电”[9],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舆论与网络监督作用,统筹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各方面工作,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实效性,让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这个民生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最先实现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洁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

[2]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3.

[3]朱幼棣.大国医改[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195.

[4]朱幼棣.大国医改[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138.

[5]陆叙林.我院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经验浅谈[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50-51.

[6]郑策.小议医疗器械采购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9):171.

[7]龙金.争做焦裕禄式的群众路线践行者[N].中国审计报,第2173期,第1版.

[8]李亮科.要求巡视敢于“亮剑”更新剑术[N].中国纪检监察报,第5362期,第4版.

制度系统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制度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实现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系统来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一方面,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科学性,使企业的生产、存储、财务、成本、控制都得到大幅度改善;另一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性问题,即存储在计算机或在传输中的文件和数据遭受到破坏和滥用,而且这种活动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例如,电子商务公司网站出现故障,每天损失将数额巨大。如何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经常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疏忽、松懈以及信息系统监管不到位,出现数据丢失或者数据信息反应迟钝,使管理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因此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如何构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涉及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则很少,或在构建中提到制度设计,但没有作为一个研究重点,其他相似文献基本是从技术角度探讨。从中小企业实际成本收益考虑,由于运用相应信息技术不高,都是基础软件系统,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面临的信息管理制度进行详细分析。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制度方面分析

根据Laudon的观点,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按照来源分为六类:硬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因素、数据、服务及设备被偷盗,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但Laudon仅从单个信息系统角度进行分析,没有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制度考虑进去。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上尽管设置了制度,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形同虚设或者存在缺失,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操作上面临效率和安全的问题,下面具体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在中小型企业中,存在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安排等;而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是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对人们行为不成文的限制。

(一)正式制度分析

在中小企业中,正式制度包括国家信息系统法律规定和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我国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信息交换角度来保护整个信息系统安全,而对于企业自身信息系统安全只是规定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并没有对企业实际业务中关于信息系统安全进行规定,所以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法规制度的建立基本都是从企业各自实际出发,各企业的标准不一。

从企业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来说,一般大型企业有明确规定制度,包括维护、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能够有效防范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进行相应信息反馈,对企业信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自身比较小,信息管理系统人员比较缺乏,只能根据自身人员情况来确定其系统的安全程度。其次在效率方面,由于人员缺乏以及其计算机操作应用存在的不规范,信息交换、反馈也相对比较落后。再次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却监管不到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机构比较小,维护人员、计算机使用都是由使用人员一人来完成,容易导致有制度也难以执行,这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主要原因。

(二)非正式制度分析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蕴含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在形式上构成某种非正式制度的“先验”模式。公司员工的思想和传统操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

在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由于员工意识不强,对于信息系统的维护、使用存在一定的松懈,信息操作员经常没有定期维护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只在产生问题时才处理,很容易导致企业数据损失,如信息备份不完全的话,可能由于人为操作或者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会造成整个系统数据损失。非正式制度因素对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三、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在加强制度建设中,主要从国家信息系统的法律制度建设、企业信息制度的设置与执行,再次就是信息系统中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意识的改变三个层次来考虑。

第一,首先在我国信息管理系统法律规范中,不仅应该对信息交换中安全问题进行规范,而且公司对其管理系统的安全达到最低标准,这个标准是指从各因素方面来确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安全性的最低标准值,不仅能够使信息安全从法律依据上得到一个基本的系统安全标准,而且也能对公司信息管理系统起到强制规范性的作用。

第二,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服务器日常维护、巡视和记录制度、客户机维护、操作制度、用户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等,并严格按照制度实施奖惩,从企业内部制度上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并应设立一个既懂信息系统、又懂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信息主管职位。在国外大学、大企业的CIO(首席信息主管),相当于企业级的领导,直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一个合格的CIO既能充分调动网络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把握企业信息化发展全局,随时为领导提供参考意见,对公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制度改善、监督、反馈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企业中也应设立CIO职位,使信息化系统成为企业运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四,加强信息系统人员培训,使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安全等方面了解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人员包括操作人员以及维护人员,定期对信息系统人员进行培训,有助于其了解信息系统最新发展,使其不断了解信息系统安全重要性,使其操作、维护的规范化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减少非制度性因素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四、结论

在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制度方面造成的,在企业内部加强其监管,使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得到很好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使其能够具有很好的业务水平,使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运行,并能够使管理层及时了解到企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完善国家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是保证企业信息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准,使中小企业达到基本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从制度上使其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保护。

参考文献:

1、KennethC,LaudonJaneP,Laudon.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8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霞,张永,彭智才.如何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J].资源方法,2004(9).

3、刘仁勇,王卫平.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学术研究,2007(6).

4、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信息化系统对当前国库制度的影响 篇12

一、国库信息系统的特点

当前国库信息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整合而成, 各子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链接, 并与财政、税务、商业金融机构等单位实现信息共享, 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一) 结构完整、功能齐全。

当前国库信息化系统包括国库信息处理系统 (TIPS) 、国库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TCBS) 、国库综合管理系统 (TMIS) 、地方横向联网系统等子系统。其中, TIPS系统作为连接财税库银之间的数据交通枢纽, 是连接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关工程之间的一个网络平台, 为多个部门提供信息共享功能。TCBS系统是国库部门进行处理业务操作的平台, 自动对国库部门确认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生成会计账务报表体系, 发挥国库会计核算职能。TIMS系统的功能是专门用于数据分析及监督管理等, 使国库部门能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职能。地方横向联网系统具有地方特色, 用于连接地方财税库的网络平台, 与TIPS系统的区别是其更具有地方特色, 并且与TCBS系统无法实现无缝链接, 各种国库业务数据信息必须经过人工处理。

(二) 资金统一清算, 账务处理简单。

在当前信息系统环境下, 财政资金的清算是由TCBS中心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与支付系统进行连接, 集中处理与外界的支付往来业务, 统一清算。其他各核算主体以间接参与者身份通过中心办理与TCBS外其他单位的资金往来业务, 改变了以往支库处理资金清算必须由分库进行周转的情况, 从而优化了财政资金收支流程, 也使国库会计核算流程得到简化, 核算内容变得简单。

(三) 前置链接, 系统控制。

国库信息化系统利用TIPS前置机与财政、税务、商业银行等单位进行信息网络链接, 以组成具有标准内部控制意义的网络业务处理系统。在处理国库业务时, 先由TIPS前置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合法性校验。在系统的其他功能模块中, 系统控制也非常健全。比如, TCBS业务受理系统优化了国库业务处理流程, 从而完善国库业务的授权、岗位职责控制、内部稽核等内控控制机能, 有利于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

(四) 交易触发, 自动转账。

在当前的系统业务处理过程中, 国库业务人员不必根据各业务原始凭证进行记账凭证制作、登记账簿等原始会计业务活动, 而是由国库业务人员通过TCBS系统业务录入终端向TCBS数据中心提交各业务明细信息, 再由数据中心对信息按事先设定的业务处理规则进行各种国库会计账务处理, 实现预算收入直达入库、支出即时到账、账务统一处理、数据集中存储、数据共享等国库现代化管理目标。

二、当前国库制度的特点

当前国库制度主要是基于国库信息系统体系建设之前的国库环境而制定的, 其目标是为了防范和降低当时国库各种风险, 其特点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 以国库业务有纸化操作为基础。

当前, 国库制度规范的对象包括国库纸质凭证的清分、审查与核对以及根据纸质凭证进行国库会计处理与会计监督管理等国库业务, 主要是基于国库信息系统单机版、网络不成熟版或手工业务处理等有纸化操作的基础上进行。

(二) 以维护单个系统正常运行为目的。

在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从TBS系统向TCBS系统转变、业务处理资料来源由手工纸质凭证向联网系统转移过程中, 虽然各种规范制度也在不断地增多与完善, 但大部分制度都是以规范各自的系统操作为目的, 导致多个系统操作规范各自为政, 系统参数维护无法统一, 加重系统处理量, 阻碍信息交流的速度及业务流程的优化, 无法充分发挥其整合潜能。

(三) 以规范国库会计核算过程为主要内容。

在有纸化操作的条件下, 国库制度为了应对国库纸质凭证量大、凭证审核过程繁杂等环境, 其规范的重点只能集中在纸质凭证的审核与监督以及国库业务会计核算处理的工作上, 重视对会计核算过程的管理与监督;轻视国库信息系统的规范操作以及国库部门对外管理的规范, 忽视系统共享信息资源的利用, 导致会计核算内容粗放, 量化意识薄弱, 体现不出信息化管理的动态实时性及其信息数据的要求, 使得当前先进的信息系统与落后的管理制度反差巨大。

(四) 以规范单个窗口处理为手段。

当前, 部分国库业务系统操作规范是以维护单个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为目的, 其重点是规范系统窗口处理操作, 单纯强调国库人员对窗口的录入标准, 轻视信息系统对整个国库业务处理流程操作与管理的规范, 忽视国库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培养, 满足于使用方法的介绍, 从而使国库人员的业务参与意识薄弱, 参与思路单一, 影响了人工智力资源的挖掘。

三、国库信息化系统对当前制度的影响

国库信息化系统的变化导致国库制度要素和规范的对象都发生了改变。系统改变影响业务处理的信息来源、业务处理流程、会计凭证借贷方内容、报表体系、账务核对与监督过程, 国库制度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国库业务处理的需要。另外, 由于系统建设也导致一些新国库管理事项的产生, 迫切需要新的制度进行规范, 需要对当前国库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一) 不能规范业务无纸化操作。

随着国库系统的信息化发展, TCBS与TIPS等子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功能不断完善, 国库与相关部门之间的系统数据链接逐渐向TIPS系统转变, 电子缴税及财政电子拨付逐渐取代了国库业务的手工操作。国库业务处理的凭证依据由手工凭证数据来源向网络数据来源转变, 处理方法逐渐由有纸化操作转为无纸化操作, 致使当前制度在某些方面无效。

(二) 关键风险控制点得不到控制。

信息系统的运用, 一方面使国库部门的某些风险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本身的内控程序进行自动控制, 从而降低国库人工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国库信息系统的使用, 在不同部门系统间的数据传递面临新的安全性风险, 增加国库部门面临的系统控制风险以及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检验风险。因此, 国库信息系统的使用将导致国库业务处理程序发生改变, 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发生了转移, 需要各种控制制度重新控制。

(三) 影响国库监督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国库信息系统的使用使资金清算方式发生改变, 资金风险控制点发生转移, 信息沟通速度更迅速, 沟通形式更电子化, 信息内容更加复杂, 从而增加了制度的规范对象。目前, 国库监督工作仍停留在对纸质凭证、报表、账薄等方面, 监督手段也以手工监督为主, 不能适应国库业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不能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四) 未能规范档案电子化管理业务。

国库系统的使用使国库会计信息更加丰富、会计报表格式与内容更能符合报表使用者的需要, 各种会计信息更加电子信息化。有针对性地对各种信息以电子文件格式进行自动化、网络化管理, 从而实现国库部门高效、快捷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模式, 国库部门应在传统档案管理经验和形式基础上, 结合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制定国库档案电子化管理制度。

(五) 未能发挥国库管理会计职能。

联网功能促使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从而使国库部门能利用到的信息数量大大增加, 信息沟通的速度也更加快捷, 有条件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有利于加强国库部门对资金业务活动进行衡量、评价和预测等国库管理职能。但是, 这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规范。

(六) 影响制度规范的国库会计核算内容。

在当前系统环境下, 国库资金清算流程发生了改变。基层国库可以经过TCBS系统中心直接通过支付系统进行国库财政资金的大小额清算, 改变了基层国库经分库调转的清算方式, 从而使处理国库业务的会计核算内容发生变化, 会计核算流程变得相当简易。除TCBS中心外, 各级国库核算主体不存在“大小额往来”账户, 不同核算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通过“内部往来”账户进行核算。

(七) 增加了规范系统管理的制度。

配套的硬软件系统以及网络设施系统能准确地被使用、并得到恰当的维护是国库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因此, 国库部门应建立一套完备的系统管理制度来规范国库硬软件的管理, 以保证用于国库业务操作的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等的正常状态及安全运行, 有效防止木马与病毒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银发[2005]309号.

[2]国库会计管理规定.银发[2005]304号.

上一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论文下一篇: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