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共8篇)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 篇1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
前一阶段央视热播了《远山的红叶》,讲述的是一段中国纪检监察系统一位纪委官员无私奉献,严惩贪官的事迹,弘扬了正义的精神,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在中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情况仍然存在,反腐工作要常抓不懈,需要更多王英式的人物来惩治不法分子,从侧面也反映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也要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忽视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结果导致反腐倡廉工作中许多弊端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虽然公司没有出现腐败现象,但在这方面做的也是不够到位。因此,制度要成体系,而建构完备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就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一、独立权威的反腐倡廉机构
要贯彻中央战略方针,借鉴有益经验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是集预防与惩治于一体的职能部门,是腐败惩防的主体,同时也是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前提之一。虽然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反贪污贿赂总局,以及各个纪检、审计、监察部门等机构,可以说我国具备一定的反腐倡廉机构基础。然而,这些部门的人事、财政等方面不独立,较大受制于同级(或上级)党委和政府,不能独立地行使监督权,造成监督
空场和盲点,使反腐倡廉的实效大打折扣。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腐倡廉的机构设臵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独立性原则。应赋予该机构以特殊和独立的法律地位,在体制上实行垂直领导,上下自成体系,人、财、物统由上级机关管理,只向上级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同时赋予其足够的有别于其他党政机关的自主权甚至特殊权力来查处腐败和倡导廉政。这些权力在调查与处理贪污腐败案件中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权威性原则。反腐机构层次较高,工作范围较广,查处对象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威,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应有作用。权威是权力、职权与威信、威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以权力为依托而产生的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这就要求反腐机构不仅有权,而且要能够真正行使其职权,从而产生政治威信,赢得信任,获得服从。
公司的反腐机构,我们的监察审计部也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直接受总经理领导,只向总经理负责和报告工作,对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处理。只有这样的机构才能体现出强大的执行力,真正的发挥其职能作用,达到防腐、反腐的效果。
二、完善的反腐倡廉法规体系
腐败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并蔓延,与我们的政策、法律
法规存在漏洞密不可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用法律的强制力保证反腐败工作的持续、健康、深入发展。查缺补漏,提前预防,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构建以完备的反腐倡廉法规体系为基础和保障的制度体系并且不断进行完善。
首先,在实行某项制度前先行立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完善相关法律。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某项制度实施后会发生的所有情况,但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上,构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法规体系。
其次,宏观、微观层面法律规定两手抓,做到基本法律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的统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作基础,细化公司的具体规章制度,内容比较具体,且有较强的严密性、针对性。具体规章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是完备的反腐倡廉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完善责任制考核奖惩相关规定。考核管理办法具有规范、监督、考核功能,在惩罚的同时对表现突出、对公司有贡献的人进行奖励,奖与罚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只有将二者平衡,才能显示体系的效用。
三、完备的权力制衡机制
作为一种公职人员为谋求私利而不当使用公共权力的行为,腐败本质上是权力的失控和滥用,是人的贪欲和权力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权力是腐败的手段和载体,没有权
力作为条件和支撑,也就谈不上腐败。权力是中性的,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关键在于掌握权力的人。因此,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并推动权力配臵科学化、权力运行严密化,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的权力制衡网络以防止权力失控和滥用,是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性防御机制和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核心所在。
(一)权力配臵机制
科学、合理地配臵权力能够保证权力正常发挥作用,不仅能够在权力的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而且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地发挥功能、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与监督关系,这也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约结构”。此外,一个完善的权力配臵机制还应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适度分解权力,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按照分工和效率原则,应科学划分和配臵各项权力,使一把手与副职之间、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依法享有权力。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分权要适度,既要考虑制衡,又要考虑效率,把二者结合起来。适“度”不仅是权力分解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权力分解的重要标准和尺
度。
其次,划清权力界限,防止自由裁量过宽。“凡权力均应有它的适用范围,均应有它的界限,它应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它具有自由裁量权,但这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明确这一点,对于权力配臵和防治权力腐败极为重要。
再次,明确权力相对应之职责,防止出现无责之权或无权之责。权责本应是双生的两面,是一体不可分割的。科学、合理的权力划分、权限界定、权责对应,不仅是科学、合理的权力配臵机制所必须,而且也是权力运行、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二)权力运行机制
科学、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直接关系权力行使的实际效果,是权力得到正确行使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是党的各级领导的共识。
首先,建立权力运行公开制度,增加权力运行透明度。只有真正把权力运行臵于阳光之下,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腐败的发生。阳光将权力运行公开,不仅便于对其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而且便于责任追究,对于防止权力失控、滥用具有积极意义。公司的民主选举后备干部制度就非常好,对每位员工都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很好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
性,齐心协力为企业做贡献。
其次,建立严密的程序规范。规范的程序是保证权力合法运行的前提。应特别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人、财、物、事”等相关权力的运行,制定一套严格的程序加以规范,才能确保权力健康运行。
再次,权力运行法制化。权力运行法制化包括两层含义:1.权力机关在设定、授予、配臵权力时,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2.中层干部、公务人员必须依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将程序与法制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权力运行更为科学和规范。
(三)权力制约机制
权力制约并不是消极地对权力加以限制,而是对权力进行科学的管理,包括对权力的控制和对权力行使的约束。严密的权力制约机制是权力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的核心所在,应包含:
首先,以权力制约权力。所谓以权力制约权力,就是依靠权力的分散与重叠形成的一种制约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也就是将权力分为若干系统,由不同的机关或人员行使,并使之相互独立、相互平衡和相互牵制,由此使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国外的“三权分立”学说就是这一目的。
其次,以权利制约权力。这里的以权利制约权力,即在
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公民民主权利的确认与保障,使权利起到限制、阻遏权力滥用的作用。权力运行一旦超出权利界限,权利主体便会为维护自身利益监督越界权力,迫使其复位。要保证这一机制有效运行,必须完善宪法和相关法律,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与自由,并为公民权利提供更充分的救济手段和途径。
再次,以制度、规定制约权力。以制度制约权力即通过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权利主体的用权行为,从而防止权力的失控与滥用。通过制度对权力及其行使进行规范,保障权力在公共利益的轨道上运行,同时使滥用权力者得到相应的制裁。
(四)权力监督机制
首先,找准监督重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对权力的监督,亦应着重在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来推进体制创新工作,特别要搞好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不仅要对权力的运用过程,而且对权力的授予和运行结果加强监督。
其次,整合监督资源,拓宽监督渠道。让基层员工等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氛围。另外,在方式、方法上拓宽监督渠道,利用信息化和高科技载体,扩大参与监督的范围,改进群众参与监督的方法。要使干部始终处于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中,消除干部特别是主
要负责人的监督“真空”地带。
再次,加强效能监督,监督不应流于形式。这里的效能监督,指各类监督主体对权力主体履行职责、依法用权及其绩效或效果等方面的监督。效能监督以监督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为切入点,甄定和区分行为的合法性和结果的合理性,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及权力的“错位”、“越位”等进行限制和制约,从而发挥监督实效。
四、严密的腐败惩戒机制
要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监督的有效性,发挥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整体效能,就必须健全腐败的惩戒机制,这也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
首先,加强制度监督,强化制度惩治。制度作为普遍的行为规范具有显著的明晰性,为人们的行为划定一个明确的选择空间。建立健全财物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可以通过规范权力运行,避免或减少腐败发生的机率。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治理腐败绝不能口硬、心软、手松,而是要依法依纪严惩不贷,使贪官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以儆效尤。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考评机制。要对干部的工作和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这不仅是对其政绩的一种考核,而
且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就此开展教育,从而提高各级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要注重导向性和激励性,严把干部评价与使用关,为塑造品德高尚、勤奋有能、廉政有为的干部队伍发挥应有效用。
再次,建立健全干部奖惩机制。干部奖惩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应与干部考评联系在一起,在设定奖惩标准时把廉政和反腐作为重点,奖励廉政行为,惩处腐败行为,通过一正一负两种强化,增强干部对廉政的认同与趋向,从而达到惩处腐败的警戒作用。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 篇2
一、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执行现状
随着《证券法》、《公司法》的修订完成, 当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等行政法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中国证监会制定的部门规章和自律规则;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规则》等。可以说,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了以《证券法》为主体, 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该框架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规范, 从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到手段, 都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规定, 并参考了国际通行的规范, 披露标准较高, 制定过程较为透明, 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
然而, 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违规披露。毋庸置疑, 当今社会是一个对信息高度依赖的社会, 对于证券市场而言, 信息尤为重要。然而, 证券市场的信息却是风云莫测、飘忽不定, 琼民源的造假、蓝田股份的欺诈、银广夏的虚幻神话等;加之美国“安然”公司丑闻、“世通”公司30多亿美元虚假利润, 让人们对上市公司信息的可信性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从而引发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信任危机。根据违规行为的不同性质把这些违规行为分为三大类:虚假会计信息披露, 包括发行时虚假陈述及上市后的虚假信息等;会计信息未披露, 包括未及时报告并公告重大信息和故意隐瞒信息或者存在多处重大遗漏等两种情况;未经批准擅自披露。另一方面, 监管不力。目前我国信息披露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目前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部门主要是证监会、两个交易所和中注协。证监会是政府监管机构, 是最权威的监管者, 享有最为广泛的权力。交易所是自律监管机构, 处于一线监管的地位, 但其享有的权限较为有限。中注协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较为间接, 主要是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来实现的。二是处罚力度不够。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对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其中只有民事责任才能给受害人充分的补偿。但由于《证券法》中缺乏对信息披露违反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导致实践中对信息披露的违法行为的处罚都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方法解决, 对受害的投资者没有给予补偿。即使是对违法者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也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处理。
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设想与建议
(一) 加强制度体系的统一, 形成一
个公开透明、层次清晰、公平执行的制度体系
首先, 要协调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各法律法规的规定;其次, 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内证券规范与会计、审计规范应相互协调;再次, 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应与其他相关法的规定协调一致, 对于需要参照其他法律, 而其他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 《证券法》或实施细则中应做出具体规定。
(二) 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提高发现违规的能力
建立健全的证券监督管理体系, 是防止上市公司信息不公开或披露违规的根本途径。证券监督管理就是要依据法规、政策、条例及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 通过各种形式对金融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市场行为进行制约, 保证其权利在规定的范围内得到保障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整个证券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全面消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外部因素, 并对上市公司的自身行为形成进一步约束。
(三) 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加大处罚力度
1、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的诚信机制。
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诚信”是其安身立命之本。确立以行业诚信建设为主线的行业发展与建设的工作思路, 力求进一步完善职业规范体系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监管工作力度, 不断提高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努力维护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综上所述,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改进, 不仅依赖于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 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诚信机制。
2、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加大监管和处
罚力度的关键在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各种力量提高失信成本。因为只有当失信成本高到足以令失信者心痛时, 才能有效地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出台与其配套的实施细则, 便于规范和操作。具体措施包括: (1) 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 (2) 建立诚信档案, 实行“黑名单”制。 (3) 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 保护投资者利益。
(四)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践证明,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导致上市公司失信的主要原因。因此,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措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首先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国家应当将其持有的股份转让给其他企业或个人, 对一些关键领域的上市公司国家只需保持其控股地位即可;其次改变现有的董事会、监事会的选举和任免的程序, 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而董事会的任免权由监事会来行使;最后完善委托书征集制度, 使股东大会成为真正的股东的大会, 把公司最终的监督权交给广大股东, 实现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初衷, 强化监事会的职责, 明确规定董事、监事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 建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三、结论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动态的信息披露机制, 消除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基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则是整个信息披露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困扰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 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看有哪些能适合我们, 然后进行科学化的选择, 提出了适合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的设想。使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证券市场的要求,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的使用者。
参考文献
[1]、刘勤.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 2006.
[2]、白玉琴.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之检讨[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投资;转投资;资本
中图分类号:D922.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101-03
1 公司转投资的法律内涵
公司转投资,是指一公司对其他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进行真实有效出资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公司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公司转投资,按其性质可分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前者指公司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购买或换取其他公司、企业或者经济组织股份的行为;后者一般指公司出资购买其他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发行的债券的行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虽然同是投资行为,但两者的法律意义却大不相同。股权投资中公司以其出资行为而成为另一家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的股东或出资者,享受出资者权益,但须以其出资对外承担有限或无限的财产责任;债权投资中公司则成为债权人,享受债权人的权益,但同时也担负一定的债权无法实现的风险。
从立法发展至今,对转投资的界定渐趋宽松,只要是公司为获取能够产生收益的财产、资产或权益而依法投资于他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的行为均属于这一概念范畴。它所包含的要素包括:①转投资是一个公司投资于他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的行为;②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利润或其他权益。参与经营与否,是属长期投资行为还是短期理财行为,都只能看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一种可选择性手段;③转投资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
2 转投资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虚增资本与实质性减资
设甲公司资本额2 000万元,在我国现行《公司法》所规定的“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50%”的转投资比例限制下,将1 000万元等份转投资设立乙、丙两公司(即乙、丙两公司的各自资本额皆为500万元)。乙、丙两公司再将其各自资本额的50%(即各为250万元)等份转投资设立丁、戍公司及巳、庚公司(即丁、戍、巳、庚四公司各自资本额皆为125万元)。至此,甲公司以2 000万元设立6家子、孙公司,账面上资本额计35 000万元(甲2 000万+乙500万+丙500万+丁125万+戍125 万+巳125万+庚125万),但实际上,其中1 500万元纯系由于转投资而虚增。此为公司单向转投资形态。就相互转投资之情形而言,甲、乙两公司各有资本额2 000万元,甲、乙两公司相互向他方投资1 000万元,此时两家公司在帐面上各有1 000万元之新增资本,而实际情况是两家公司的资本并无任何实质的增加。以上为转投资引发虚增资本的形态。同时,转投资亦可引发实质性减资。转投资行为通常会形成母子公司,造成双向持股或环形持股,表面上母、子公司均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一旦达到控股即为一体。只要采用双向回购或环形回购即造成实质性减资。转投资行为导致的虚增资本,从极端而言,则公司与银行同具有制造货币之功能,使债权人误认为公司资本雄厚,妨碍交易安全;而在转投资行为导致实质性减资的情况下,债权人却可能不知道公司资产已虚化,同样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2 经营者控制股东会,公司权力制衡格局被打破
依据现代公司法律,对外代表公司进行活动的不是少数股东而是公司经营者,那么毫无疑问代表转投资公司行使对目标组织的出资者权益归根结底亦只能是“戴着公司面具”的经营者。在公司转投资形成的经营者支配的环境下,其所带给转投资公司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的危害十分明显。实际出资的人被从支配的地位排除掉,而没有出资的人却在支配着公司,单向投资的情形亦是如此。在相互转投资情形下,董事、监事可能利用转投资控制本公司股东会。转投资公司一旦将一部分资产转投资于目标公司后,初始股东便失去了对该转投资部分资产的最终控制,不得对目标公司中的该部分资产行使控制权,而由转投资公司的经营者代表公司行使出资者权益。这样,一旦初始股东对目标公司失去了控制就很难防止董事、监事、经理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来获取他们自身的利益。此外,在公司转投资情形下,经营者处于绝对的控制支配地位,极易形成无责任经营,即使其不忠、未尽管理人义务或过错造成公司损害亦不会受到任何责任的追究。
2.3 投资行为形成的子公司常被母公司用来作为违法和规避法律行为的工具
在公司转投资持有被投资公司股权超过50%时,即对被投资公司具有控制能力,构成母子公司的关系,此时,形式上两公司虽然皆为独立的主体,但实质上子公司已全部或部分丧失了自主性,其经营政策系由母公司所决定,因而子公司常被母公司用来作为违法和规避法律行为的工具。这表现在:母公司以不公平的方式管理子公司;母公司将子公司作为逃避税收、转移风险、规避责任的手段;母公司把子公司持续看作自己的分支机构、办事处而不仅仅是公司的被控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财产混合等。
3 我国立法规制的不足
公司转投资作为公司运营的手段,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国法律规制仍存在着空白,主要表现如下:
(1)《公司法》仅在第15、16条对公司单向转投资作出了规定,没有对公司相互持股限额,相互持股公司权利的限制,子公司取得母公司的股份等进行有效的规定。公司法在公司相互持股问题上的这种态度,但使得公司相互持股不受任何限制,在公司实际运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多负效应,从而损害股东和相关债权人的利益,给整个社会经带来极大的危害。
(2)从一些立法政策、地方性法规对相互持股作出的规定来看,其内容大多简单粗略,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规定过于严厉,与我国实践严重脱节,而且,这些规定的效力层次也低,只能解决相互持股所弊端的一小部分,难以对公司相互持股形成有效的规制。
(3)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和相应的程序保障。我国现行《公司法》关于持股信息公开制度,持有股份的通知义务,法律后果及其处罚制度等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虽然在新修订的《证券法》第三章“证券交易”第三节“持续信息公开”中对持有股份通知义务作出了规定,但是也只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为上市公司的股份有限公司则无此项规定。
4 我国公司转投资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公司法》放宽对于公司转投资的限制之后,考虑到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还配套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制,以便更好的消除转投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从公司实践情况来看,目前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对转投资行为所引起在资本虚增和关联企业的形成等弊端还缺乏相应的规制方式,对于公司违法转投资的行为没有规定相关的法律责任等。借鉴各国立法经验,本人认为我国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公司转投资的法律制度。
4.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对于公司转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公众免受欺诈、增强股东和公众对公司的信心、提高商业道德水准、促进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只有进行准确的、定期的信息披露,才能避免和减少公司运作中可能存在的暗箱甚至是黑箱操作,使公司运作过程透明化。另外,真实、充分的信息,也是股东形成的意思、正确行使表决权的基础。信息披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更多地体现了法律强制性的一面。作为私法的民商法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与其他民商法律制度相比,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呈现出相当的刚性,这种刚性不仅表现为法律对应当披露内容的细节化规定,而且表现为哪些交易甚至哪些交易参与人应当受法律制度的规制。从相关法律的过细的规定中,可以归纳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基本准则:
(1)公开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是指证券发行人必须依法向所有投资者和债券持有人披露法律所规定的信息,禁止只向部分交易投资者和债券持有人透露信息,进而构成内幕信息产生内幕信息和投机行为。公开性原则是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脱离了公开性原则的信息披露行为将会造成违反公正性的市场不公平竞争,应该予以禁止并进行严厉的惩罚。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证券发行者必须全面披露和公开供投资人判断证券投资价值之有关资料。如果公开资料有隐瞒、遗漏情形,那么所公开的资料将不发生法律效力。特别注意的是,信息披露全面性和保守商业秘密之间存在统一性。投资者一旦成为公司的实质股东,完全有义务保守公司的商业机密并成为直接受益者,因而准确界定信息公开全面性和保守商业秘密,把握信息公开全面也要坚决否定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全面公开披露有关信息。
(3)真实性原则。所谓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原则是指证券发行人向外公开的信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严禁披露作假和失实的信息以误导投资者。
(4)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要求证券发行者向公众投资者公开的信息应当具有最新性,即所公开资料必须反映公司当前的现实状况,并且一旦有重大事项或者发生重大变动就要立即作为公告。
(5)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上市公司一旦发行证券后必须定期向公众投资者公开和披露有关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报告,以使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状况有一个较为完整和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将公司转投资的相关情况予以充分、准确披露才能保护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4.2 规定诚信义务
一般认为诚信义务包括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注意义务是一种积极义务,它要求控制股东在经营时要与任何一个谨慎的人在同等情形下对其所经营的事项给予的注意一样,不得损害公司及少数股东的利益。忠实义务则是一种消极义务,一种道德性的义务,它要求受托人在处理相关事务时,不得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委托人或受益人的利益。控制股东应当负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控制股东利用表决权将自己的利益转化为公司的意志时,其地位与负注意义务之董事无异,因而也应负注意义务。控制股东的忠实义务主要包括:
(1)不得剥夺属于公司对外投资的商业机会。公司机会是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是股东获得投资回报的合理期待,公司控制股东不得利用公司的资源,包括公司己经掌握的商业信息,将“公司拥有权利、财产利益或正期待的机会或理应属于公司的机会予以篡夺自用。”
(2)控制股东为自己利益行使表决权时,不得损害公司及少数股东的利益。
(3)不得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侵吞公司财产或擅自处理公司的财产。如期缴纳出资是股东对公司的主要义务,也是出资人取得股东资格的前提。股东出资后即丧失了对财产的处分权,转由公司取得全部法人财产权。控制股东因为实际控制公司的经营管理,因而其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侵吞公司财产或擅自处理公司的财产具有隐蔽性,对公司及少数股东危害极大。
(4)禁止排挤行为。控制股东不得利用其控制权迫使少数股东出售其所持股份而丧失股东地位或以其它方式稀释少数股东所持股份的行为。主要有恶意增加资本,迫使少数股东因无力认购而使其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恶意罢免或无理阻挠少数股东担任公司高级管理职务等。当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损害公司及少数股东的利益时,就应负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4.3 规定相互转投资情况下的表决权限制制度
为解决公司相互转投资情况下董事滥用表决权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规定了表决权限制制度,如美国重订标准商事公司法第7.21(b)条规定,如果甲公司持有乙公司的股权过半数时,乙公司所持有的甲公司的股份无表决权,而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对此都没有作出规定,由此,为规制公司对外转投资行为,我们有必要通过《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何谓相互投资公司、如何对相互投资情况下的股东之表决权进行限制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我国《公司法》的修订,放宽了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有利于改善投资法律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我国关于公司转投资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不足,应不断完善。
Transfers the Investment Legal Regime Perfect Ponder about the Company
Song Zhiqiang
Abstract: The Company transfers the investment as well as realizes the profit maximization essential method as the enterprise capital operation, is advantageous in the promotion company size management, the multiplex management, and may enhance the company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strengthen its anti-risk ability. But also has some potential hazard, harms the shareholder and creditor's benefit, harasses the normal market transaction order. Therefore to guarantee that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creditor benefit, various countries' law of corporation to transfer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to give certain limit generally, our country “Law of corporation” has also made the similar stipulation. This article to transfers the investment relevant law question and our country “Law of corporation” about transfers the investment stipulation the legislative flaw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 篇4
【概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
我国腐败的泛滥不但在于缺少相关制度,更在于现有制度运行的失效。加强制度建设是从源头遏止腐败发生的最佳办法,只有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加强教育、健全法制、创新体制、强化监督之中,才能逐步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对腐败的治理关键在于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本文从认识制度的重要性、狠抓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达到限制权力防止腐败的目的。
关键词:反腐倡廉 制度建设 制度反腐
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存在着薄弱环节,客观上给腐败现象 的滋生蔓延以可乘之机。据统计,仅仅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39621件,处分146517人,[1]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2439件41531人;[2]且腐败形式日益多样化、智能化、跨国化,查处的难度加大。
一、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制度的决策、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来看,还不够健全有力。执行制度不够严格,有的流于形式。下级监督上级和同级之间的监督难以开展,达不到监督的真正目的。对权力的制约还不到位,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表现为党政一把手腐败案件增多,有的领导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以权代制、以权代法,下级不敢也不能监督上级,造成制度本身对领导干部没有约束力。[3]从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看,几乎没有一个领导干部案发前,真正置权力于监督之下,这种现象极易滋生腐败。
因此,当前,在应对腐败问题上,既要毫不手软地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发挥震慑作用,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又要抓好预防,及时发现、消除滋生腐败的因素,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成果,有效解决和根治腐败。做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这是从根本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源
头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制度问题,在新华社发布的通稿中,胡锦涛同志30多次提到“制度”一词。如“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制度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拓宽,成效不断显现,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力进行。但也清醒看到,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有些制度还不够完善,有些制度贯彻落实得还不够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腐倡廉建设因此受到影响。据统计,现行有效力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就多达1200余件,但从公布的数字看,腐败现象多发和蔓延的势头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2010年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5098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804人。[4]为此,我们一定要要切实增强抓好制度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二)、狠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土地审批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公共工程建设、企业重组改制、金融等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腐败案件增多,少数中央企业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奢侈浪费之风屡禁不止。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权力过于集中又得不到有效约束,关键是有些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制度落实得不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健全制度很重要。[5]目前,制度建设作为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和治本性措施,笔者认为,必须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建立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的权力约束机制,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加大对权力的分解和约束力度,给权力套上“紧箍”,让权力在制度规范的框架里运行,保证权力不被滥用,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对“一把手”监督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迫切需要。广东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说:“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本地方、本单位的工作全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乏力,权力的运行就容易偏离正确方向,就会给班子建设和本地方、本单位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6]一是科学合理界定权力。许多腐败问题的产生,都与权力配置不科
学、结构不合理有关,对涉及人、财、物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职权,要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进行分解,使权力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二是优化权力流程。权力运行的环节和程序越多,就越容易滋生腐败,很多腐败分子都是利用权力的某些特定环节进行索贿受贿的。因此,要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和程序认真进行梳理,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以制度规定权力运行的流程、规范权力的行使。
2、建立健全减少腐败机会机制。一是建立腐败机会的发现机制。要畅通各类信息渠道,通过专业队伍、专门平台、专门渠道收集各类腐败机会信息,尝试开展网络反腐。当今的网络反腐,是信息化时代反腐工作的新利器,纵观2010年,我国网络反腐就有①广西来宾市烟草局长韩峰“香艳日记”;②茂名市副市长陈亚春被情妇网上举报;③湖北恩施州公安局副局长谭志国“腐败日记”事件;④网贴曝光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千人下跪市政府门前要求反腐没人理会等典型案例。[7]二是建立腐败机会的消除机制。要有针对性地消除腐败机会,针对腐败案件暴露出的制度缺陷,向发案单位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制度、堵塞漏洞的建议,并将这类建议上升到制度层面进行推广。要有预见性地消除腐败机会,在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过程中,通过提高制度设计的民主化、公开化程度,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3、要建立健全协力推进机制。防止腐败,实行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杂,关键要集聚三
个合力:一是集聚党委、政府的合力。从实践看,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完善问责机制,形成有效的约束力,确保预防腐败工作由“软任务”变“硬任务”,有“要我抓”变“我要抓”。二是集聚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合力。纪检监察机关内部不同职能室之间有不同的职责分工、资源信息、工作手段,要搭建沟通、协作的平台,既要发挥“五个手指”各自的力量,更要发挥“一个拳头”整体的威力。三是要集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合力。腐败问题的治理,最终有赖于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的防线。[8]
(三)、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制度创新。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9]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逐步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发挥制度在防治腐败方面的保证作用。
源头治腐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创新体制,完善法律,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要坚持管理体制创新,健全管理、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源头治腐的主要保障。要深化干部人事体制改革,逐步规范用
人体制,切实管住“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切实管住“权”;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收到两条线,切实管好“钱”,初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改革目标。推进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职务消费制度改革,规范党政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10]腐败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根源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私欲的膨胀、放纵。要将重点放在监督机制上,建立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和权力配置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和严密的权力监控机制。要切实清理现有工作制度,积极探索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工作制度,要体现制度有客观性、整体性、系统性。要完善制度反馈机制,及时修改工作制度,保证制度的切实可行。
首先、加快制度创新,必须找准着力点。当前,要抓住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个重点,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确保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次、加快制度创新,必须重视方式方法创新。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把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群众窗口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建立完善信访举报、投诉处理、政风行风评议、案件监督管理、预防腐败信息共享等系统,建立全社会监督机制,发挥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制度创新工作的科技含量。
(四)、提高制度建设的执行力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11]制度建设的效用,在于制度的执行力,而制度的执行力则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既是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制定反腐倡廉制度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贯彻落实制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现在的问题是制度制定有人抓,而制度贯彻落实则往往放任自流、无人负责。大量事实表明许多重大责任事故和严重腐败案件的发生大都与制度执行不力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重视制定反腐倡廉制度的同时,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当前,要强化制度的落实,加快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制度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1、狠抓制度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在现实生活中,不管制度怎么好,总有人不去执行,也会有人故意违反和破坏。而一些党员干部制度意识淡薄,缺乏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是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把制度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熟知制度内容,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真正把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2、强化监督检查,维护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严肃性。维护是保证,制度的尊严不受侵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一
项制度出台、一项工作部署传达后,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总结提高,调整深化。要坚决杜绝和纠正把单位或部门利益凌驾于全局之上,对上级重大决策和制度要求只取所需,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的现象。要建立保障制度执行和工作落实的机制,建立督促检查机制,解决谁来检查、如何检查、检查结果如何使用的问题。要优化考核考评工作,做到科学、可行、合理、及时、有用。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办事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12]
3、强化制度执行追究问责。
制度的执行落实,很多时候要靠外界的压力强制去推动,必须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执行的强大推动力,推动制度强制“入轨”。一是强化监督检查。将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专门机关的督查力量整合起来,组织开展对落实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教育收费制度、公务接待制度、工作日午间禁酒制度、公车使用管理制度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制度等进行集中专项检查,对重点单位及岗位执行制度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促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落实。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及时纠正制度执行中的偏差。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进行严格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特别是对违反反腐倡廉制度发生重大腐败案件的部门,以及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制度不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以铁的纪律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效性。三是严肃查办案件。对违反制度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进入21世纪,在继续坚持查处重点案件的同时,着重查办领导干部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索贿受贿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对发现干部中有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乱纪案件;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案件;在办事中损害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案件;知法犯法违规审判的案件;要组织力量,严肃地予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让腐败分子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贺国强在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2】,【最高人民检察院2010年工作报告】。
【3】,【腐败案件呈三大发展趋势,分析反腐败斗争五重点】,http://,2008-10-06。
作者姓名:梁伟文 性别:男 职务:副科级检查员
李洁仪 性别:女 职务:正股职监察员
工作单位:鹤山市纪委监察局第三纪工委监察分局 主要研究方向: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强化源头治理。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 篇5
本公司是一个通过量化和配售原集体企业净资产而组建的全体职工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并不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投资持有各子公司绝大部分股份(**合资公司除外),其中占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锻压厂的80%,油箱厂和电镀厂的100%的股权。各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股份公司(以下称集团公司)通过向子公司委派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进行分权管理,由子公司总经理全权组织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构成独立的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的管理和监控主要通过董事会下达考核利润目标和对经营结果进行财务审查的考核激励机制进行,各子公司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这种靠经理人自律的管理模式,在改制之初对冲破集体企业的各种不良意识形态束缚,快速开拓市场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因为在局部范围内的高度集权,可以迅速反应和快速决策,把握市场机会,有利于分兵突围,规避和分散集团公司经营风险,多方位开拓市场,寻找市场突破口,锻炼队伍,从而使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和竞争力得到了普遍提升,并在各自的目标市场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严酷,各子公司的发展在取得一定业绩后,逐渐步入停止不前或缓慢发展的局面,要摆脱目前的不利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集各子公司之长发挥整体优势,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化治理结构,对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方针进行谋略并保证实施,而集团公司又未设立适应的机构(暂叫总部)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各种原有的和新生却得不到迅速有效的解决,具体表现为:
1、各子公司均属摩配和汽配行业,目标销售市场和原辅材料供应市场类似,加工制做工艺和质量保证体系接近,但由于各子公司自成体系,是独立的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只接受集团公司的盈亏业绩考评。在管理机制上缺乏直接全面统一的指挥协调力量,公司的战略计划、方针难以切实贯彻,公司资源得不到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的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有待对集团公司各子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优化,以便整合企业资源,提高利用率、增加综合竞争力。
2、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取向不同,所有者(股东)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经营者可能更为关心自己的薪金、声誉、地位等所导致的利益冲突,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对经营者的行为给予恰当约束,就可能形成内幕交易,虚假盈亏,转移财富,举债无度等弊端,从而使所有者谋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3、所有者(股东)虽然是控制权和收益权最终拥有者,但却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只是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而经营者直接经营企业,掌握了企业的全部信息,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如果代表所有者权益的企业集团董事会不对各子公司的经营过程进行监控就容易滋生虚假信息(如有限公司外协外购库截止2000年末潜亏390余万元,电镀厂2000年至2001年质量扣款和材料调拨不进成本潜亏50余万元等),就会误导董事会的经营决策,从而使所有者的收益权得不到保障,为了保证所有者的收益权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以下着重就内控体系展开)
二、目的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监控体系,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经营活动结果,正确评价经营者的业绩,确保集团公司战略计划、方针的贯彻执行,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使所有者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三、意义
1、通过集团公司统一指挥协调系统的建立,整合企业资源,挖掘市场潜力,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2、2、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统一统计口径、会计核算模式和财务监控制度,客观公正的对各物流经营管理过程和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判、考核和奖惩,为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相互信任提供保证机制,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组织结构和组织目标
在各子公司独立的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集团公司统一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即集团公司利用股份公司独立法人的营运资格实行部门和职能式的“指挥—控制”型组织,也可叫多部门结构,各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体(或叫成本中心),其显著特征是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分离,按职能设立半自主性的经营事业部,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公司不同层次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从而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够从日常的繁锁的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长期战略计划的制定,对各事业部的工作进行指导评价、监控和协调。其特点是:分散化经营、集中化服务和人事管理、整体预算和分项控制。通过内部束缚机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保证有效的实施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管理模式。
董事会
集团公司组织机构框架(各事业部可根据本部管理进行分类)
总经理
集团公司总部
物资供给事业部
销售开发事业部
制造及品质事业部
消声器
雅玛哈
修配件
组织机构设计的原则(要求)如下:
1、重大的战略决策权、投资权、主要人事管理权等收归集团公司,而将其他各项
经营管理权、实施权逐级分解下放,从而形成以集团公司为绝对独立的利润中心,各事业部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体(即成本中心)的目标管理决策体系。集团公司事业部之间建立“准市场交易”或“内部转移定价”交易。
2、决策要让最具有信息的人或部门去做。集团公司掌握各事业部的长期发展信息和过程控制信息。保证其长期的全面的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层管理者对经营管理层的具体经营业务在授权范围内不予干涉,以便调动各级各层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束缚机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协调,保证局部决策的正确性。
3、对信息管理系统和财会控制系统和主要人事管理系统并入集团公司总部,实行直线职能式管理,以保证各事业部的经营决策在集团公司的总体框架和制度约束范围内进行。
这样,对外既可充分发挥集团公司优势,对内将大部分事务交给业务经理处置,实行向前、向后一体化、将交易内部化、并明确各环节的责权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给予适时束缚确保所有者权益的实现。
集团公司“指挥—控制”型组织结构图。(略)
五、实施计划
视其所有者权益保障需要和各子公司发展情况进行分步实施(略)
六、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1、总体要求:要切实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履行和各类信息的真实可靠,有必要在集团公司建立公司总部,对各基层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决策进行总盘监控。集团公司总部由总会计师直管,服务于总经理和各副总级管理需要,服从于的董事会,并直接向董事会负责。负责集团公司各项计划、方针、政策、制度、要求的及时下达、督办和检查,同时负责各基层单位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的反应和监控,并定期报告和汇报。
2、工作目标
集团公司总部的工作目标是确保企业的各项资源受控。
集团公司总部机构图
3、集团公司总部的机构设置及分工:
综合经济管理中心
行政人事管理中心中心
结算中心
财会管理中心
各管理中心的工作范围如下:
1、行政人事管理中心的工作范围
①中干以上行管干部的管理和人才资源的储备培养;
②岗位工资的定编和薪酬水平控制;
③人事用工制度策划和制度贯彻情况检查;
④企业档案和员工档案的建立和保管;
⑤职工福利和劳动社会保障制度的策划、贯彻、实施和职工与企业关系协调;
⑥各下属单位工资总额审核和发放结果审查;
⑦行政管理事务;
2、综合管理中心工作范围
①企业战略规划和公司及各基层单位目标指令下达;
②内部核算体系的策划及考核指标体系的拟定和执行情况的考核;
③明确基层部位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和职能权限;;
④价格管理、价格策划及目标成本制定;
⑤督察和部门间工作协调;
⑥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和各基层单位非授权范围内的费用开支和设备投资项目审批和协调;
⑦经济管理事务;
3、财会管理中心工作范围
①企业统一的财会制度编制、修改和完善;
②各基层单位财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③会计核算模式的制定和统一;
④基层单位财会人员定编和工作业绩考核;
⑤内部核算体系的贯彻、实施和经营成本的反应和审查;
⑥统计和仓储物资管理;
⑦对外报表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⑧审计和经济活动分析;
4、结算中心的工作范围(略)初期暂不实施。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 篇6
绩效考核是指公司管理者事先确定考核指标,根据公司整体、内设部门、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分别进行考量评估,得出一定的评估结果,并依据该结果对工作方式、福利待遇等作出调整的过程。其中工作绩效包括工作成绩、工作时间、所支出成本等因素。绩效考核贯穿于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是公司及时调整策略、正确评价并激励员工的必备手段。相应的,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是基于一定的考核标准,分别作出评价的体系。这一考核体系针对的对象有银行高层管理者、银行普通员工和银行的客户。它对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银行工作人员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对完善反腐制度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惩机制,制约机制,监督机制
腐败是政治毒瘤,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的垮台都和腐败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告诫全党:“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同时,始终注重反腐制度建设,在惩治腐败、加强反腐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当前要巩固反腐成果,防止腐败反弹,需要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需要利剑高悬、警钟长鸣,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腐败者的目的是想从这种行为中得到好处,同时他也避免付出代价。某些腐败分子有恃无恐,也是建筑在“伸手未必被捉”的侥幸心理之上的,只有坚决惩治腐败,使腐败分子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法律制裁的同时,经济上得不偿失甚至倾家荡产,才能极大地提升腐败犯罪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完善惩戒机制,就是要使有腐败动机的人明白:腐败的预期代价将会大于腐败的预期收益,这样,他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走向腐败。所以,一个有效的惩戒机制是惩罚的力度大而且发现腐败被查处的可能性高的机制。
一是惩治力度大。惩治指向事后的腐败行为,有效率的惩治可以起到明显的威慑效应,从而对腐败动机发生作用——使之不敢腐败。如果惩治力度够大,就会让手握权力的人因为害怕腐败的代价太高而不敢腐败。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新加坡反腐口号是“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新加坡规定,公务员如有腐败行为,除了受刑事处罚外,全部公积金或养老金,也立即自动取消,高昂的腐败成本让每个公务员不敢以身试法,并且新加坡对贿赂不作最低金额的限制,任何程度的腐败都都难逃法网,严格的惩罚制度保证了新加坡公务员的廉洁,这启示我们要完善对腐败行为的严惩制度,对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行为立法严惩。十八大以来, 中央对腐败分子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做到发现一起、惩处一起,治病树,拔烂根,强化“不敢腐”的氛围。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决不手软。”同时还规定“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其他财产性利益是指财物以外的有财产价值的利益,比如公司干股、挂名工资、旅游费用、有金额的会员卡、提供房屋装修等,这表明任何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都逃脱不了处分。
二是查处概率高。如果对腐败行为的查处概率低,就会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只有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查处力度,使腐败行为无处可逃,才会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这就要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责任追究机制,使有权力的人不敢滥用权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依据这些制度规定我们加大了对权力的责任追究力度,我们看到,“退休 = 平安着陆”现象被屡次打破。此前惯例,官员只要退休,就相当于“平安着陆”。但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被调查的省部级高官员中有7人已退休。同样国外也不再是贪官的避风港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让国外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避罪天堂, 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 公安部自今年7月22日开展“猎狐2014”专项行动以来,截至12月5日,已从60余个国家和地区缉捕劝返在逃经济犯罪嫌疑人428名。在北京闭幕的APEC会议又通过了《北京反腐败宣言》,这意味着整个亚太地区将会携手反腐,开展追逃追赃合作。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下,一些外逃贪官不得不选择回国投案自首。另外,为更有效地直接查办大案要案,11月初新成立的反贪总局,将1995年就设立的反贪总局、渎职侵权检察厅和职务犯罪预防厅“横向整合”为一个部门,局长配备由正厅级升格为副部级。以上制度对腐败分子而言,就意味着既没有安全期,也没有安全地带了,总之,只有健全惩治查处制度,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才能在党员干部思想上筑起一道“不敢腐”的红色警戒线。
二、完善不能腐的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说明权力腐败的根源主要在于掌握权力的人能够滥用权力,因此,预防腐败就需要设置严密的制约机制。
(一)科学配置权力
科学配置权力就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将权力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 分岗设权、分级授权。”也就是不能一个部门一个人权力过大,比如发改委煤炭司的权力,就应该把宏观政策制定权与项目审批分开,不让同一个部门、同一个人“包办”,这样就能减少腐败的诱因。
(二)合理制约权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在分解基础上进行制约,比如湖南、广东等地从2010年实行一把手不再直管人财物,减少其对具体事务的插手干预。但是近四年来仍然有不少“一把手”犯事“,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为何并不怎么管用?因为他还有其他权力,例如人事建议权或提名权;在“一把手”领导下,副职领导不敢对着干“,一把手”还是可以违规插手人财物。所以,单单实行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还不行,还应同时降低一把手对副职晋升时候的影响权重。这样一把手减少直接权力,管宏观,负责监督副职,从而预防腐败;副职有直接权力但被一把手盯牢无法腐败,形成班子成员内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闭环系统。
三、完善不易腐的监督机制
监督是对行为过程进行监视和督促,要及时发现消极、 不良行为,并督促及时纠正。为完善监督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为有效监督权力,四中全会还进一步强调要政务公开:“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除此之外,当前监督改革还要把握以下关键:
(一)增强机构独立性
独立性是确保反腐机构免受干预,保证有关人员秉公积极办案的条件,可以说是反腐工作取得成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原来各级纪委主要接受同级党委领导,地方纪委在获得腐败线索后, 或者准备查办重大腐败案件前,都必须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报告,在得到其同意后才能进行查处。这样就给地方党委“压案不报”和“瞒案不查”提供了可能和机会。另外纪委领导和纪委干部的晋升、考核原来也同级党委决定,纪委干部就很难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现在中央逐步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权。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这两项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纪委的独立性,会使纪委的监督更加有力和有效。 不过在现行体制下,纪委在人、财、物三方面仍然受制于同级党委,应逐步将由上级纪委按照规定统筹安排,使其完全独立出来才更有利于极为独立开展工作。
(二)加强预防性监督
意大利法学家贝肯尼亚有句名言:“预防犯罪比惩治更高明,所有腐败犯罪的人,他在腐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被发现,而不是会不会被惩处。”基于“预防为本”的思路,官员财产申报对于肃贪反腐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这无疑是重要的开端,但“有关事项”的提法比较概括,还需要进一步对 “有关事项”的主要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目前完善财产申报制度应增加几个环节。第一是增加审核环节,干部填了表以后,由纪检单位、本单位的财务部门、 银行以及群众代表等组成一个审核组,对干部的财产申报表进行严格审核。第二是要增加公示环节。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才便于群众和社会进行监督。第三是要增加惩治环节, 发现有瞒报、谎报的,要视情依法严肃处理。这一点,可借鉴国外财产申报当中的瞒报罪。但关键是如何知道干部瞒报呢?这就要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境外或居住地外财产核实制等,今年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就《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旦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确立,对于打击腐败具有划时代意义。还要有健全的银行支付、监管体系。不妨以法国为例。法国每个上班的人在银行开户是强制性的,人人自动拥有信用卡。如果有人往自己账户存现金超过一定数额,银行必定约见本人,要求说明资金来源。如果有人长期不消费,会被银行举报到税务机关。如果无法说清,则面临法律的制裁。就是日常消费,都有规定超过一定限额,不得使用现金,而且超过一万欧元的现金存也好取也好,都必须在银行转账,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并要说明去向,健全的银行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腐败的发生。所以,只有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才能保证财产申报制度发挥肃贪反腐的作用。
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儿童福利制度;非政府组织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87-1
一、流浪儿童的含义
我国学者安怀世将流浪儿童的类型分为:一是与家人分离后独自生活的儿童;二是与家人分离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以上两类儿童可能受成人操纵或剥削;可能都在街头工作);三是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谋生的儿童;四是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游荡的儿童。(以上两类儿童可能都未上学)这种分类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我国流浪儿童的各种形式。
二、我国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中主要存在的两个方面问题
(一)制度方面。我国目前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依据的是2003年国务院通过的《救助管理办法》以及2003年民政部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这两部法规。救助的方式由从原来的强制救助制度转变为当前的自愿救助制度,这是人权上的一种进步,体现了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但相应的问题随之而来,一些流浪儿童由于某些原因或者习惯了流浪所带来的“自由”生活的儿童并不愿意受助。
现行流浪儿童救助制度的救助内容仅限于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这种临时性的救助形式难以长效的保障流浪儿童的权益。在社会上长期游荡的流浪儿童,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这使得他们意识不到这样长期的流浪生活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和自身的发展带来何等严重的消极后果。因此,在很多的救助中,救助机构将这些儿童送回家后,他们又选择重新流浪,形成“流浪、救助、送回、再流浪”的恶性循环,这样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也不能解决流浪儿童问题。
(二)资源的利用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公民福利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单位,大部分公民通过就业就可以社会保障。孤残儿童则由民政部门举办的儿童福利院抚养。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因而社会救助是我国是未来完善救助体系的主攻方向。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很多非政府组织很难取得有效的合法身份,组织活动运行受到各种限制。非政府组织多以公益性的美好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然而很多非政府组织还不能做到财务上高透明度,加之目前很多非政府组织的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组织的社会公信度很低,制约了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
三、完善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中国是由于福利制度改革造成儿童流浪问题最严重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正是由于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使城市流入大量外来人口。社区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育儿的主要承担者——家庭,弱化了其原来的功能。因此在传统的家庭育儿功能失灵的情况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需要政府为儿童编织一个严密的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安全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如此高的GDP,是时候该为孩子们建立一套全面的福利制度,构建我国自己的儿童福利制度了。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儿童福利法》涵盖了所有未满18岁的少年儿童,并将国家和监护人共同视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人。日本的社会性养护,是在为家庭无法接受良好的养育的儿童提供一个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场所,使其将来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并能自立的社会人生活于社会中。这种社会性的养护正是我国目前所需要的。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国家制度化的支持。我国需要先构建自己的《儿童福利法》,为需要援助的儿童和家庭予以切实的经济性援助和服务支持,用法律保障少年儿童的基本权利。
(二)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优势。现代治理理念中,公共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除政府与市场外,社会组织是另一重要的治理主体;良性的治理结构,需要各治理主体合理分工、合作,且不同主体间要形成良性的“伙伴关系”。非政府组织作为一支极具生命力的新生力量,具有很多的优势,弥补了政府救助的不足之处,是完善我国对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必然选择。
政府在救助过程中多为直接性救助,非政府组织的救助方式更具灵活性。政府在与非政府组织在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时,政府应适当让权给非政府组织。政府的“指挥”地位不利于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灵活性。非政府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思路,在救助中更具有“人情味”而不是简单的按制度程序救助。政府要为非政府组织的成长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支持其合法化的发展。因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只有具备合法性的地位,才能被社会、企业、公民所认可,才能获得多方资金的支持。同时,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和监督,加大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度,为自己的发展谋求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鞠青.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刘纪同.国家责任与儿童福利——中国儿童健康与儿童福利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5,(1).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我国流浪儿童基本特征分析[J].实证研究,2006(3).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08-13
《关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08-28
关于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思考10-29
关于完善财政扶贫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10-20
关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执行力度的通知08-26
关于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几点思考06-11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