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2025-01-02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共7篇)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篇1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根据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企业制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当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向员工公示或告知,否则将面临无效的法律后果。因此,完善规章制度的民主制定程序应予高度重视。

一、民主程序最基本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但采用此种方式,最好应先成立工会。我公司自行负责组建职代会不妥。

1、职工代表大会应由工会组建。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其他省份制定的地方法规,以及全国总工会相关指导文件,职代会均由工会组建。因此,欲组建职代会应先成立工会。

2、用人单位自行组建缺乏法律依据。我国现有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律法规,均是计划经济时代为规范国有企业动作而制定,对非公有制企业至今没有法律法规层面上的规范性文件。另外,由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属于对立双方,由用人单位出面组建,如果以后员工称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强迫组建,将面临法律风险。

二、我公司可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劳资恳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工实施民主管理。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非公有制企业可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通过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劳资恳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工实施民主管理。

各种民主管理形式都要做到职工认可、制度健全、运作规范。

1、可采用民主协商会形式,审议规章制度。

2、民主协商会成立程序如下:

全体职工书面同意----→全体职工推选民主协商代表----→选出协商代表并公示----→民主协商代表选举主席团成员并公示

3、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如下:

经民主协商代表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民主协商代表审议----→审议通过并公示或告知劳动者

三、我公司及关联企业应分别自行确定民主协商机制,但具体会议时间、地点可根据情况合并进行。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就业工程金融危机

1 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社会化程度低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着我国社会保障费用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承担的局面,缺乏自我保障意识,没有形成激励、制约机制,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自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高福利政策承担了巨额的劳保福利支出,个人不用缴纳。这种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产品成本。同时,各企业都自办福利,国有企业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方面使企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又阻碍了保障制度社会化的发展,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造成社会保障效率低,医疗费用普遍超支和浪费。这种大锅饭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削弱了对劳动者的保障作用,而且已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转换经济机制、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1.2 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 目前,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区县以上国有企业职工中实行,而区县以下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险很不健全,个体、私营企业几乎是空白,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主要是靠家庭保障,“养儿防老”仍然是最基本的老年保障。这种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在各种所有制之间的流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1.3 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管理效率低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机构多样化,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安排,财政、民政、劳动人事、各级工会以及保险公司等部门都参与和管理社会保障业务,形成政出多头、管理多门的格局。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致使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降低了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政策、机构统一和依法管理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要统一,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把政府行政管理与保险基金经营分开,执行与监督机构分设,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

2.2 依法管理的原则。社会保障管理必须法制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和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办法等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有法可依,依法保障。

2.3 同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人的一生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养老、医疗等问题。社会保障水平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现阶段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因此,社会保障的实施,既要体现普遍性,又要有所区别,既要体现效率优先,又要兼顾社会公平,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2.4 服务社会化原则,对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和保障方式,改变由国家和企业包揽的做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起来,为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创造宽松的条件。

3 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

3.1 建立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覆盖面最广,耗用资金最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它是指劳动者在政府立法确定的范围内退休以后,由国家或用人单位为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正式实施,至今已有近60年。它对保障广大职工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本世纪末我国将进入老年人占相当大比重的国家,退休费用的支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而现行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虽已实行了社会统筹,但仍是由国家和企业统包,负担沉重。此外,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管理体制多等弊端还十分严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应本着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人口老化速度快的国情,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使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社会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兼顾,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

3.2 建立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3.2.1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对象和实施范围,最终建立一个包括各种所有制和全体劳动者在内的全方位的失业保险制度。根据《劳动法》的要求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失业保险实施范围应从现在的国有企业职工逐步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方职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享受的对象也应由现有国有企业失业保险的7种人扩大到企业中其他人员,最终建立包括各种所有制,各类企业、各类从业人员在内的社会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失业保险制度。这样既符合社会保险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建立多种形式的失业保险基金制度,拓宽筹集失业保险资金渠道。失业保险费用按“国家、企业、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企业负担的部分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一筹集,实行统一的缴费标准,个人负担的部分将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步提高。

3.2.2 实施“再就业工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并实施再就业工程,特别是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再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失业职工逐年增多,企业富余人员也大量增加,为此,劳动部于1993年底推出了“再就业工程”,其目的是建立再就业机制,缓解就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深化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再就业工程”,主要是对再就业的劳动者加强职业指导,介绍职业信息和求职方法,开展转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再就业的能力,组织生产自救,兴办各类“劳动服务公司”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失业职工三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帮助企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

3.2.3 强化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机制。失业保险工作由劳动行政部门管理,统筹安排,具体经办由它所属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既要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又要帮助企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形成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对失业保险基金应实专项管理,加强审计和监督,建立有效的失业保险监督机构。

3.3 建立和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3.3.1 逐步完善医疗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化程度。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按所有制划分,不同的所有制其待遇有很大的差别。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其保障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有保障,有的没有保障,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为了适应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的需要,必须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使城镇各类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3.3.2 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的来源,实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职工个个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由医疗保险机构统一管理使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在增加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篇3

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颁布单位】建设部【发文字号】【颁布时间】2005-8-5【失效时间】【法规来源】http:///indus/file/2005081002.htm 【全文】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

劳务企业的意见

建设部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

建市[2005]131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建委,江苏、山东省建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解放军总后营房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GDP的7%,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巨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

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工企业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数量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隐患;三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带来行业管理的困难;四是建设领域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劳务队伍职业素质和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确

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预防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现对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贯彻国务院“要健全和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加快发展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的指示精神,以发展劳务企业为突破口,建立预防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调整全行业建筑队伍组织结构,提高劳务队伍的职业素质,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逐年推进。重点是对劳务分包行为和施工现场进行规范,要求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企业率先规范用工行为,要求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率先规范建筑市场,要求主要的建筑劳务输出地区率先做好农民工培训,合法、有效、有序组织农民工成建制地参与劳务竞争。

二、工作目标

总体工作目标: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

1、2005年7月1日起,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特级、一级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劳务分包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等)的企业;其中,至2006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必须全部使用劳务企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60%;至2007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90%;至2008年6月底,所有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

2、建筑劳务输出人数超过20万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06年6月底前,将60%以上的农民工纳入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其中,劳务基地县(市)应将全部农民工纳入有资质的企业;2007年6月底前,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吸纳;2008年6月底前,全国各地区的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吸纳。

3、全国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持证上岗的平均比例,2007年6月底前,应提高到40%以上;至2008年6月底前,提高到60%以上。

4、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交易场所和渠道。可拓展现有交易中心的功能或采取其他形式,建立渠道畅通、信息公开、服务全面的劳务分包交易平台,并对劳务分包合同进行备案,实现劳务分包交易行为基本规范化。

5、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应于2006年6月底前实现以上全部目标;地级市应于2007年6月底前实现以上全部目标。其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制定工作方案,提前达到以上目标。

三、政策措施

1、明确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法律地位,建立预防和惩戒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按照《建筑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承包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并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或劳务分包企业完成的工作量及时支付劳务费用。承包企业应对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工资支付进行监督,并对本工程发生的劳务纠纷承担连带责任。劳务企业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严格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严厉打击挂靠和违法分包,禁止“包工头”承揽分包工程业务。

各地要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工作力度,建立预防和惩戒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为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简化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审批程序,多渠道建立和发展劳务分包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将审批权下放至地(州、盟、市)及以下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和初审。随时申请、随时审批,缩短审批时间至20天以内,方便申请人。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包工头等的政策培训和分类指导,对具备条件的队伍,引导他们合资入股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进行工商注册,按照《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获取资质证书;引导建筑业企业进行内部机制创新,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对信誉良好但不具备建立企业条件的劳务队伍进行收编,促使“包工头”转为合法的企业职工或股东;引导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低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为其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允许砌筑等相关专业劳务企业承担农房施工。拥有砌筑、抹灰、钢筋工、木工等相关专业资质的劳务企业,在核定其承包工程范围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

际情况,允许其承担一定规模以下的乡、镇、村民用住宅、农房的建筑施工。

4、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用工必须办理社会保险。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直接雇用农民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工伤、医疗、或综合保险等社会保险。

5、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劳务有序、有效的转化途径。各地区继续发挥建筑劳务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要基本将农民工纳入成建制的劳务企业,有组织地输出劳务。对农民工进行进城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筑劳务基地县(市)要重点建设好一所示范性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工作延伸到村镇。

6、加强对承包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投入数额。禁止承包企业在投标中压减“职工教育经费”获取中标。承包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的工程项目,必须将“职工教育经费”单独计列,专项支出,确保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办法,统一用于农民工培训。

积极争取国家给予的扶贫资金和“阳光工程”培训资金,调配使用地方政府积累的劳保统筹资金,监督使用承包企业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务队伍的职业素质。

7、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对农民工的多种管理方式。如探讨建立“建筑劳务市场”或“建筑劳务派遣中心”,作为规范建筑市场的补充措施,将因种种原因(如:季节性农民工、临时性零散用工)暂时没有纳入劳务企业的零散农民工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服务和管理,保证其有序流动。

四、监督管理措施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的监督管理。

1、对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直接雇用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只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会保险,或只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等行为,均视为违法分包进行处理;

对用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等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

2、无论承包企业在工程建设投标时是否压减“职工教育经费”,均视为已经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3、要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各地要建立施工现场日常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促进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规范发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政策引导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认真研究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劳务企业的工作指导。

1、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力争工作的主动性,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工作,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政策措施。

2、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做好政策引导。将宣传材料发至所有的建筑业企业及其项目部,发至建筑劳务基地的县、乡、村,让从事建筑业的施工企业和农民工基本了解国家政策,自觉改变多年形成的零散务工的方式、习惯。

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建造师(项目经理)进行劳动用工政策培训,对所有的工头、施工工长进行政策措施培训,切实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和宣传工作。各地区可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先进地区或企业的示范作用。总结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好的经验,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介绍,促进建筑劳务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篇4

发布文号: 劳社部函[200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后,我部召开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和全国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1号)和《关于印发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2号)。为贯彻落实上述会议和文件精神,把《决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部里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工作安排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部里将加强监督检查,了解和交流各地情况,并于7月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和讲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部,工作总结请于12月底前报部。

二〇〇六年一月五日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工作安排意见

根据《决定》和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全国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劳社部发B005]31号)和《关于印发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2号)要求,制定以下工作安排意见:

一、关于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确保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成果。继续坚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重点地区监控制度和资金应急调度制度,重点抓好对农垦企业和19个直报城市的监控和督导。密切关注信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商财政部在年初预拨部分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及时下拨全年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三)指导有关省、自治区落实补发历史拖欠基本养老金工作,总结推厂经验,推动补发工作。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

二、关于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四)指导各地统一规范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改进管理服务方式,提供便捷服务。

(五)1月向各地下达扩面侄务,对各地完成任务情况按季送行通报,督促扩面工作的讨展。

(六)总结交流个体工商户和荧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经验,通过典型指导、推动扩面工作。

(责任单垃: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

三、关于步做实个人账户

(七)在国务院确定扩大试点省份后。通知有关试点省份在2月上报实施方案,包括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地万财政配套补助列人预算、基金支撑能力测算、基金归集、管理和投资运营等内容,均财政部共同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复实肺,2月举办试点省份劳动保障厅(局)主管厅(局)长及养老保险处长、经办机构负责人研讨班,进行培训和研讨;3月举办试点省份地市劳动保障部门和经办机构的业务骨于培训班。

(八)了解和指导地万做好调整个人账户规模工作,相应调整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一季度修改下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办法,明确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的归集、记录、转移、支付等问题,统一和规范业务流程,规范个人帐户对帐单。

(九)对尚未实行做实个人账户的省份,指导开展养老保险基金中长期支撑能力测算和制定逐步做实的规划,为今后启动这项工作做好准备。同时,鼓励有基金承受能力的地区,依靠自身力量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十)对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个人账户记录、基金归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等情况,掌握基金分布和存放形态,分析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和效果等,总结经验,规范管理。

(十一)研究制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对做实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办法进行研究,明确投资运营的基本框架、决策机制、组织程序、品种设计、监督管理等政策,并研究制定投资运营监管报告、信息披露规则等配套办法,指导做实个人账户省份规范投资运营。同时,配合财政部研究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的具体办法。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基金监督司、试点办)

四、关于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

(十二)1月将征缴任务分解到各地,指导地方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全年全国征缴收入增收820亿元。

(十三)加强对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的稽核工作,l月向各地下达清欠计划,力争全年清欠130亿。拟定社保机构内部监督办法,下半年下发各地执行。

(十四)指导各地做好养老保险基金预决算的编制、执行工作,切实加强管理。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基金监督司)

五、关于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十五)研究起草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配合社会保险法的制定,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调研论证,形成征求意见稿。

(十六)建立非现场监督指标体系。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基金监督指标体系,推动非现场监督工作。

(十七)对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组织开展基金征缴和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建立案件查处和基金回收汇总制度,改进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认证办法。

(责任单位:基金监督司、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

六、关于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十八)组成工作小组,指导各地做好新若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合理衔接和新老计发办法平稳过渡工作并进行督促检查。

(十九)指导各地抓紧进行测算分析和制定过渡办法。各地应将今后5年内退休的人员作为样本进行新老办法对比测算分析,于4月底前上报测算分析结果,部里将逐省研究测算分析结果,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地应于5月底前提出过渡办法的方案送部初审,6月底前将过渡办法正式报部和财政部备案。各地年底前全部实行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二十)2月举办省市劳动保障厅(局)主管厅(局)长及养老保险处长、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研讨班,培训和研讨计发办法改革的相关问题。3月对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经办机构业务骨千进行培训。

(二十一)指导各地按不同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测算制定养老金一览表,7月向社会公布。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试点办)

七、关于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二十二)研究提出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方案,对退休早、待遇偏低等有关群体适当倾斜。同时,指导地方开展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偏低问题的典型调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三)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意见。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

八、关于提高统筹层次

(二十四)总结巳实现省级统筹省份的做法和经验,制定省级统筹标准,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于3月下发。

(二十五)分类指导推动,己经实现省级统筹的省份继续规范完善,扩大试点省份原则上实行省级统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应有新的突破。在2006年补助地方养老资金缺口分配方案中,将省级统筹和省级调剂金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三季度,选择工作开展比较好的部分省市,召开省级统筹工作经验交流会。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

九、关于发展企业年金

(二十六)会同财政部、国税总局开展专题调研,就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研究,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七)加强工作的指导和推动。加大宣传发动工作的力度,指导推动经济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省市,选择一些重点地区和行业进行推动。

(二十八)规范企业年金监管。做好中央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工作,指导地方规范备案程序。开展企业年金基金市场监管工作,规范运作行为。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基金监督司、社保中心)

十、关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二十九)指导各地继续扎实准迸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纳人社区管理的比例。

(三十)加强对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指导和帮助,总结交流先进经验。开展检查评估,规范管理服务办法。

(三十一)积极探索建立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和发展退休人员公寓。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

十一、关于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三十二)制定下发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能力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和1作安排。

(三十三)探索建立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工程,引导各地加强社会保险服务设施建设。

(三十四)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举办一期地市以上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协助做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班和社科院MPA班的有关工作。

(三十五)加快数据清理进度,按季通报各省市数据清理整合工作的进度,指导各地提高数据质量。

(三十六)在全系统深人开展向经办机构先迸单位和先进个人学习的活动,倡导奉献精神。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能力建设中心)

十二、关于调研和宣传

(三十七)上半年组成若干调研组分批到各地和扩大试点省份进行调研,了解贯彻落实《决定》情况,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年底对各地贯彻落实《决定》情况进行总结。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篇5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来源:市政府办

南府办发〔2014〕4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的要求和《省卫生计生委、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门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川卫办发〔2014〕257号),为加快建立完善我市合理分级诊疗制度,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使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保基金安全运用、政府投入最大效用,全面完成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改革任务,现就我市加快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完善上下联动、对口支援、增强能力、签约服务、政策引导等机制,同步加强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保联动”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支持保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总体要求

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未履行相关登记和转诊转院手续的患者,医保和新农合基金不予报销。到2014年底,全市8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与县(市、区)和市、省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到2015年底,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与县(市、区)和市、省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县域内就诊率逐步提高,力争到2015年达到90%左右。

三、工作举措

(一)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流程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含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就医。双向转诊包括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1.基本程序

(1)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参保(参合)人员市内住院就医时,应遵循“当地县级医疗机构及以下医疗机构为首诊医疗机构→市内三甲综合医疗机构→市外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参保(参合)人员市外住院就医时,应遵循“当地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为首诊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按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2)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转诊标准及时将康复期的病人转入下级医疗卫生机构。2.转诊程序 市内参保(参合)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需转院治疗时,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四川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单》,经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印章后转院治疗;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医需转院治疗时,由医疗机构出具《四川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单》,经主治医生签字、医疗机构的医保部门盖章后转院治疗。《四川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单》作为患者报账必要手续。

参保(参合)人员市外住院治疗时,需在入院5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参保地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登记住院信息,登记信息作为患者报账必备手续;参保(参合)人员市外就医需转院时,还需由转出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转院证明,转诊转院证明一并作为患者报账必备手续。

3.特殊情况住院程序

市内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

市外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在入院3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参保地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登记住院信息,登记信息和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

患者因某一种疾病经住院治疗、办理出院手续后,如同一种疾病在原就治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复查(如癌症放化疗、骨折需拆除钢板等)时,可不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二)发挥医保、价格杠杆作用

加大医保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力度,严格执行省卫计委、财政厅《关于调整新农合报销规定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通知》(川卫办发〔2014〕296号),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拉开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进一步推进付费制度改革,总额控制占比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对符合转诊转院条件、已办理完善转诊转院手续的患者,住院起付线标准按两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的差计算。医保部门在定期审核结算医保基金时,同时审查转诊转院病人分级诊疗资料,对资料不全的患者,医保和新农合不予报销。但对首次住院,因特殊原因未能履行转诊手续的患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方可予报销。

(三)建立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1.实行首诊和转诊责任制。各级首诊定点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患者住院首诊治疗,书面告知分级诊疗政策,对要求转诊转院的患者签订《转诊政策告知书》,对不遵循分级诊疗原则要求住院者,由患者或家属签订个人承担所有医疗费用的承诺书。认真登记转诊转院基本情况、转诊原因、转诊医生和审批人,转诊患者名单定期报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备案。

2.实行违规处罚制度。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分级转诊转院制度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并对相应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1)凡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不遵守分级诊疗和转诊转院程序、不履行告知转诊转院义务,致使患者未及时办理转诊手续或违反转诊程序不能按规定享受医保和新农合报销的应由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由所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2)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送的即时结报相关资料无应有的转诊转院资料的,医保和新农合不予支付,情节严重的取消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3)各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各项转诊转院制度并如实填报各类转诊转院资料,对不严格执行转诊转院制度的医务人员,各定点医疗机构要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罚。

3.健全转诊信息报送制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定期汇总转诊病人情况,每季度就转出病人病情、流向、转诊原因等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并形成转诊情况分析报告。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应定期公布各定点医疗机构转诊病人流向,定期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转诊登记汇总情况进行检查。各县(市、区)卫生、人社主管部门每季度将统筹地区转诊情况报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由市医改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市委宣传部要加大对分级诊疗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形成主动到基层就诊的良好就医习惯。市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医院等级制定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价格。市财政局要配合分级诊疗相关工作,争取改革配套资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要出台不同等级医院间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拉开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市级、省级医疗机构间的差距。市卫生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基层诊治能力。市医改办要建立协作会商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各县(市、区)医改领导小组要统筹推动建立辖区内分级诊疗制度,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2014年10月底前,各县(市、区)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制定分级诊疗专项改革任务的具体分工方案,落实牵头部门和进度安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安排,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做到家喻户晓。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城乡医保经办机构、各级医疗机构要将分级诊疗宣传工作作为推动工作的前提,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明确宣传重点,精心策划,积极实施,确保家喻户晓。要充分运用舆情监测平台,建立转诊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市内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报道分级诊疗工作的政策和推进情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严格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实效。由市医改办牵头,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制定分级诊疗工作监督考核办法,建立督促检查、考核问责机制,加强跟踪评估、专项督查、定期考核,确保分组诊疗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分级诊疗执行情况的通报机制,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报市医改领导小组在全市进行通报表扬,对重视不够、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必要时全市通报批评。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篇6

料)

关于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的对策研究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本文拟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做出分析并提出对策主张。文章在概要介绍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及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参评积极性的持久问题;评议结果的质量控制问题;评议规范的操作性问题;相关制度的配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评议的对象、时间、人员、内容、程序和结果的使用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的对策方案。

(一)1979年以后,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根据中央组织部的要求,逐步实行了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制度。1988年6 1

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和中组部通知的精神,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建立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十年来,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作为干部考察中基本而重要的环节,不仅对于建立适应形势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效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为广大人民群众更直接,更有效地参政、议政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民主制定程序的意见 篇7

(征求意见稿)

上市公司退市是指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一方面,上市公司基于实现发展战略、维护合理估值、稳定控制权以及成本效益法则等方面的考虑,认为不再需要继续维持上市地位,或者继续维持上市地位不再有利于公司发展,可以主动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其股票终止交易。另一方面,证券交易所为维护公开交易股票的总体质量与市场信心,依照规则要求交投不活跃、股权分布不合理、市值过低而不再适合公开交易的股票终止交易,特别是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证券交易所可以依法强制其股票退出市场交易。

要充分尊重并保护市场主体基于其意思自治作出的退市决定,而不是将退市与否作为评判一家公司好坏的绝对标准。进一步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有利于健全资本市场功能,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惩戒重大违法行为,引导理性投资,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原则,现就退市制度改革实施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

(一)确立主动退市的途径和方式。上市公司通过对上市地位维持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或者为充分利用不同证券交易场所的比较优势,或者为便捷、高效地对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等实施调整,或者为进一步实现公司股票的长期价值,可以依据《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所规则实现主动退市。

上市公司在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后,可以主动向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撤回其股票在该交易所的交易,并决定不再在交易所交易。

上市公司在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后,可以主动向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撤回其股票在该交易所的交易,并转而申请在其他交易场所交易或者转让。

上市公司向所有股东发出回购全部股份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其股票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则退出市场交易。上市公司股东向所有其他股东发出收购全部股份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其股票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则退出市场交易。

除上市公司股东外的其他收购人向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全部股份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其股票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则退出市场交易。

上市公司因新设合并或者吸收合并,不再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并被注销,其股票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则退出市场交易。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解散的,其股票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则退出市场交易。

(二)明确主动退市公司的内部决策程序。上市公司拟决定其股票不再在交易所交易,或者转而申请在其他交易场所交易或者转让的,应当召开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须经出席

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有关联关系的股东应当回避表决,并不得代理其他股东行使表决权。在召开股东大会前,上市公司应当充分披露退市原因及退市后的发展战略,包括并购重组安排、经营发展计划、重新上市安排等。独立董事应当针对上述事项是否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和全体股东利益充分征询中小股东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独立意见,独立董事意见应当与股东大会通知一并公布。上市公司应当聘请财务顾问为主动退市提供专业服务,发表专业意见并予以披露。

全面要约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实施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公司合并、上市公司全面回购股份以及上市公司自愿解散,应当按照上市公司收购、重组、回购等监管制度及公司法律制度严格履行实施程序。

(三)规范主动退市申请与决定程序。申请其股票退出市场交易,或者转而申请在其他交易场所交易或者转让的上市公司应当在股东大会作出终止上市决议后的15个交易日内,向证券交易所提交退市申请。退市申请至少应当包括股东大会决议、退市申请书、退市后去向安排的说明、异议股东保护的专项说明及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材料。证券交易所应当自上市公司提交退市申请之日起5个交易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公司;决定受理的,应当自受理上市公司提交的退市申请之日起15个交易日内,重点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角度,在审查决策程序合规性的基础上,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其股票终止上市交易的决定。

因全面要约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实施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公司合并、上市公司全面回购股份以及上市公司自愿解散,导致公司股票退出市场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应当在上市公司公告回购或者收购结果、完成合并交易、作出解散决议之日起15个交易日内,作出终止其股票上市的决定。

建立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专门报告制度。证券交易所应当在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以及上市公司退出市场交易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上市公司主动退市情况报告证监会。

(四)健全主动退市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取消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备案许可,丰富要约收购履约保证形式,研究建立包括触发条件、救济程序等内容的余股强制挤出制度。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允许上市公司公开发行优先股以回购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制定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专门制度规范。研究丰富并购融资工具。建立非上市公众公司并购重组制度,对包括退市公司在内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并购重组的条件、程序、披露要求等作出规范。

上市公司在出现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等情形时部分乃至全面回购股份,导致公司股票退出市场交易的,公司可以申请再次公开发行证券,或者向其选择的证券交易所申请重新上市。存在强制退市可能的上市公司在触及强制退市指标前,实施主动退市,在消除可能导致强制退市的情形后,可以重新申请上市。涉嫌欺诈发行的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前,按照公开承诺回购或者收购全部新股,赔偿中小投资者经济损失,及时申请其股票退出市场交易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证券交易所可以通过设定差异化的上市年费、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等经济或者自律方式,加大存在强制退市可能的上市公司维持上市地位的成本,引导其主动退出交易所市场。

二、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

(五)对欺诈发行公司实施暂停上市。上市公司因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或者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不符合发行条件的发行人骗取了发行核准,或者对新股发行定价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因涉嫌欺诈发行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的,证券交易所应当依法作出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

(六)对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实施暂停上市。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并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被认定构成重大违法行为,或者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的,证券交易所应当依法作出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

(七)对重大违法暂停上市公司限期实施终止上市。对于上述因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因涉嫌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而暂停上市的公司,在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移送决定之日起一年内,证券交易所应当作出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

(八)重大违法暂停上市公司终止上市的例外情形。对于上述因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作出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决定前,证监会依法撤销对其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因对违法行为性质的认定发生根本性变化,依法变更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司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恢复上市。对于上述因涉嫌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而暂停上市的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作出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决定前,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或者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司法机关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于刑事处罚,而证监会不能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司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恢复上市。在证券交易所作出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决定后,出现上述规定情形的,公司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重新上市。

对于上述因信息披露违法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作出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决定前,全面纠正违法行为、及时撤换有关责任人员、对民事赔偿责任承担作出妥善安排的,公司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恢复上市。

证券交易所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同意其股票恢复上市的决定。

三、严格执行不满足交易标准要求的强制退市指标

证券交易所应当在继续严格执行其上市规则等文件中已经规定的各项相关退市指标的基础上,及时补充并适时调整完善以下指标:

(九)关于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的退市指标。因股本总额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应当依法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证券交易所可以针对不同板块,在上市条件中规定不同的股本总额要求。社会公众持股比例不足公司股份总数25%的上市公司,或者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社会公众持股比例不足公司股份总数10%的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的,证券交易所应当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证券交易所应当制定基于单一股东最低持股量及股东人数最低要求等能够动态反映股权分布状况的退市指标。

(十)关于股票成交量的退市指标。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严重不足,已经不再适合公开交易,证券交易所应当及时终止其上市交易。证券交易所可以针对不同板块,在综合分析该板块股票交易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对于一定期限内股票累计成交量的最低限额作出具体规定,并根据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

(十一)关于股票市值的退市指标。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不含停牌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的,证券交易所应当终止其上市交易。

四、严格执行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强制退市指标

证券交易所应当在继续严格执行其上市规则等文件中已经规定的各项相关退市指标的基础上,及时补充并适时调整完善以下指标:

(十二)关于公司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类型的退市指标。上市公司因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类型或者追溯重述后的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等触及规定标准,其股票被暂停上市交易后,公司披露的最近一个会计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营业收入低于证券交易所规定数额或者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等四种情形之一的,证券交易所应当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十三)关于未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如实披露的退市指标。公司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未改正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重大差错或者虚假记载的,证券交易所应当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法定期限届满后,公司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依然未能披露报告或者半报告的,证券交易所应当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因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类型或者追溯重述后的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等触及规定标准,其股票被暂停上市交易,不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最近一个会计经审计的报告的,证券交易所应当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五、完善与退市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

(十四)严格执行恢复上市程序。证券交易所应当明确暂停上市公司提出恢复上市申请及证券交易所作出相应决定的时限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恢复上市申请或不符合恢复上市条件的,证券交易所应当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全且逾期未补充的,证券交易所应当及时作出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

(十五)限制相关主体股份减持行为。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或者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被证监会立案稽查的,在形成案件调查结论前,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股份的股东及其他持有法律、行政法规、证监会规定、证券交易所规则规定的限售股的股东或者自愿承诺股份限售的股东,应当遵守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或者其他文件中作出的公开承诺,暂停转让其拥有权益的股份。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或者披露文件,或者构成借壳上市的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或者相关披露文件出现上述情形的,在形成案件调查结论前,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重组方及其一致行动人、上市公司购买资产对应经营实体的股份或者股权持有人,及其他持有法律、行政法规、证监会规定、证券交易所规则规定的限售股的股东或者自愿承诺股份限售的股东,应当遵守在信息披露文件或者其他文件中作出的公开承诺,暂停转让其拥有权益的股份。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重组方及其他承诺主体切实履行上述承诺。

(十六)设立“退市整理期”。对于股票已经被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交易的强制退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应当设置“退市整理期”,在其退市前给予3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时间。“退市整理期”公司的并购重组行政许可申请将不再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审核。证券交易所应当建立参与“退市整理期”股票交易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十七)明确公司退市后的去向及交易安排。主动退市公司可以选择在证券交易场所交易或者转让其股票,或者依法作出其他安排。

强制退市公司股票应当统一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设立的专门层次挂牌转让。

(十八)明确重新上市条件及程序。主动退市公司可以随时向其选择的证券交易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请。强制退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间隔期届满后,可以向其选择的证券交易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请。退市公司拟申请重新上市的,应当召开股东大会,对申请重新上市事项作出决议,股东大会决议须经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证券交易所应当制定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具体规定,在条件、程序、信息披露、交易安排等方面,可以区分主动退市公司与强制退市公司,以及强制退市公司所触及强制退市指标的不同作出差异化安排。

六、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十九)认真贯彻执行投资者保护的总体性要求。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退市制度的重要政策目标,也是退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退市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二十)强化上市公司退市前的信息披露义务。证券交易所应当依照《证券法》及其配套的证券监管规定,有针对性地完善主动退市公司、强制退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上市公司退市前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持续披露其股票可能暂停或者终止上市交易的提示性公告。严厉打击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

(二十一)完善主动退市公司异议股东保护机制。主动退市公司应当在其公司章程中对主动退市股东大会表决机制以及对决议持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等作出专门安排。

(二十二)明确重大违法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上市公司存在本意见规定的重大违法行为,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责任主体,应当按照《证券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赔偿投资者损失;或者根据信息披露文件中的公开承诺内容或者其他协议安排,通过回购股份等方式赔偿投资者损失。

七、进一步落实退市工作责任

(二十三)认真做好政策配套和监测应对工作。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按照简政放权、监管转型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公司并购重组制度改革,营造与退市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要求相适应的政策环境。要鼓励依法开展并购方式、并购工具创新。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正确认识和理解退市的本质及其基本功能,树立退市的正确理念。要针对有条件、有意愿实施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做好政策说明与指导工作。要在上市公司日常监管中,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交易状况、合规状况,持续跟踪存在强制退市可能的上市公司,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检查等方式,及时掌握情况,有效形成预判,提前制定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应急处置预案。要与证券交易场所、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建立更为顺畅的信息通报、共享机制,对于存在强制退市可能的上市公司,应当尽可能提前将有关情况通报地方政府。

(二十四)切实加强退市实施工作的统筹和协调。要建立健全退市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制定各方联动的工作方案。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将上市公司退市维稳工作有机纳入地方维稳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配合地方政府妥善做好职工、债权人、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安置安抚、解释疏导与纠纷处置等工作,维护上市公司的经营秩序、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及时掌握媒体及市场各方的反应,并通过有理有据、务实高效的措施综合应对处理。要及时分析、研判退市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五)证券交易所应当依法履行退市工作职责。证券交易所是实施退市制度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及时完善上市规则及其配套规则,并严格执行。对于应当退市的公司,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出现一家、退市一家”,坚决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证券交易所应当督促退市公司依法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与退市有关的信息。证监会要切实加强对证券交易所的监督检查,确保本意见各项工作要求的严格执行和落实。

上一篇:电大行政管理期末考试下一篇:北京利众易成国际工艺品商贸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