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2024-11-20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精选6篇)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篇1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计划控制引导,合理确定村庄宅基地用地布局规模

(一)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计划控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省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并指导市、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结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组织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村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合理划定农民住宅建设用地范围;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的村庄,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摸清宅基地利用现状和用地需求的基础上,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为控制,组织编制村庄宅基地现状图、住宅建设用地规划图和宅基地需求预测十年计划表(即“两图一表”),制定完善宅基地申请审批制度,张榜公布,指导农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规范有序进行。

(二)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和规模。市、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结合城镇规划,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的村庄,要结合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保留、调整和重点发展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统筹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活、生态、生产用地需求,合理确定中心村和新村建设用地规模,指导农民住宅和村庄建设按规划有序进行。

(三)改进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新增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各地在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应优先安排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指标,切实保障农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占用耕地的,必须依法落实占补平衡。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结合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用于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控制自然村落无序扩张。

二、严格标准和规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

(四)严格宅基地面积标准。宅基地是指农民依法取得的用于建造住宅及其生活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一户一宅”是指农村居民一户只能申请一处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各地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严格确定宅基 1

地面积标准。要充分发挥村自治组织依法管理宅基地的职能。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申请利用的监管。农民新申请的宅基地面积,必须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

(五)合理分配宅基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原则上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的村庄,要严格执行一户只能申请一处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的政策。经济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地方,允许村自治组织对新申请宅基地的住户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试点方案由村自治组织通过村民会议讨论提出,经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实施,接受监督管理。

(六)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各地要根据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规范农民建房用地的需要,按照公开高效、便民利民的原则,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县(市)要统筹安排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已经编制完成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宅基地需求预测十年计划表的村庄,可适当简化审批手续。使用村内原有建设用地的,由村申报、乡(镇)审核,批次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国土资源所逐宗落实到户;占用农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乡(镇)国土资源所逐宗落实到户,落实情况按向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宅基地审批应坚持实施“三到场”。接到宅基地用地申请后,乡(镇)国土资源所或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和地类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明确建设时间并受理农民宅基地登记申请。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符合规定的方可办理土地登记,发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

(七)依法维护农民宅基地的取得权。农民申请宅基地的,乡(镇)、村应及时进行受理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且经公示无异议的,应及时按程序上报。县(市)人民政府对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批准,不得拖延和拒绝。各地县(市)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民宅基地申报、审批操作规范,并根据本地区季节性特点和农民住宅建设实际,明确宅基地申请条件和各环节办理时限要求,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农民依法取得宅基地的正当权益。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和档案管理工作。各地要按照相关规定,依法加快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妥善处理宅基地争议。要摸清宅基地底数,掌握宅基地使用现状,并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宅基地档案及管理制度,做到变更一宗,登记一宗。要积极建立农村宅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宅基地申请、审批、利用、查处信息上下连通、动态管理、公开查询。

三、探索宅基地管理的新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九)严控总量盘活存量。要在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用地基础上,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凡村内有空闲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鼓励通

过改造原有住宅,解决新增住房用地。各地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节约挖潜、盘活利用的具体政策措施。

(十)逐步引导农民居住适度集中。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本着量力而行、方便生产、改善生活的原则,因地制宜、按规划、有步骤的推进农村居民点撤并整合和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民居住建房逐步向规划的居民点自愿、量力、有序的集中。对因撤并需新建或改扩建的小城镇和中心村,要加大用地计划、资金的支持。对近期规划撤并的村庄,不再批准新建、改建和扩建住宅,应向规划的居民点集中。

(十一)因地制宜地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村改造。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本着提高村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指导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稳妥地开展“空心村”治理和旧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对治理改造中涉及宅基地重划的,要按照新的规划,统一宅基地面积标准。对村庄内现有各类建设用地进行调整置换的,应对土地、房屋价格进行评估,在现状建设用地边界范围内进行;在留足村民必需的居住用地(宅基地)前提下,其他土地可依法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但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四、加强监管,建立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新秩序

(十二)建立宅基地管理动态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县(市)、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做到对宅基地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县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和乡镇国土资源所是农村宅基地动态巡查工作的实施主体,对动态巡查负直接责任。建立动态巡查责任追究制度,对巡查工作不到位、报告不及时、制止不得力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十三)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市县、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与市、县有关部门、乡镇政府、村自治组织建立依法管理宅基地的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农村宅基地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执法监管合力,共同遏制违法占地建住宅的行为。

(十四)依法查处乱占行为。各地要认真负责依法查处宅基地使用中的违法行为。对未经申请和批准或违反规划计划管理占用土地建住宅的,应当限期拆除、退还土地并恢复原状。对超过当地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经依法处置后,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6号)要求予以登记的,村集体组织可对确认超占的面积实施有偿使用。对一户违法占有两处宅基地的,核实后应收回一处。

(十五)加强指导,不断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务必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对宅基地管理工作的指导,抓紧落实通知要求的各项措施,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规定。同时要深入调研宅基地管理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主动采取措施解决,并及时上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要加强对督察区域内农民宅基地审批与管理情况的监督,确保农民合法居住权益得到保障。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日[1]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篇2

1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概述

1.1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概念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在我国城乡“二元化”政策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所谓农村宅基地,就是说仅限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符合规定的成员,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标准享受使用,用于建造自己居住房屋的农村土地。主要包括建了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经没有上盖物、无法居住的土地以及准备建房屋用的规划地三种类型。宅基地使用权则是指农村居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占有和使用,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以供居住的一种特殊用益物权。

1.2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定

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之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我国《物权法》第十三章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了相关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使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消失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有关宅基地的使用权及其流转受到严格限制,《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担保法》第三十七条也规定了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为不得抵押的财产。此外,《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严格规定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不能给在农村购买房屋的城市居民发放土地证和房产证,严禁城市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2农村宅基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渐打破,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面临的矛盾日益显露,对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尚不够完善、健全。对于农村宅基地的性质、流转等问题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诸多关于宅基地的纠纷。

2.1宅基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浪费问题十分严重,大量土地粗放利用,土地闲置、荒废严重,面积超标、超占土地严重及“一户多宅”、“空心村”等现象凸显。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且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但在农村土地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难题:土地规划没有形成规划体系;一些地方对村庄建设规划不够重视,出现“无归可依”情况,使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规划执行薄弱,控制力不足,致使村庄的规划建设得不到服从,违章乱建得不到及时纠正等。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够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的面积不能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规定的标准。但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未形成统一体系,各省的分配标准不一,省内不同地区的分配方法也各不相同,就如何进行分户也没有提供配套的政策法令。同时由于监管力度低,大多数村庄并未执行有关宅基地面积限额的相关规定。

农村宅基地是给予农民的福利配置,具有国家福利性。农民可以免费获得并永久使用,因此很多农民超占宅基地建房,甚至未经批准占用耕地建房,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目前对于农民多占宅基地的违法行为也没有具体的惩治措施,这就更加助长了多占宅基地的风气,“一户多宅”、现象频发。而且,大多数农民在得不到满意补偿的情况下,不愿将自己多余的宅基地退还给集体。这种宅基地的无偿使用制度让大量空闲宅基地难以回收并重新利用,导致土地利用粗放。

2.2宅基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法律对宅基地流转持较谨慎的态度。从上述《土地管理法》、《担保法》以及《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等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是不能进行有序流转的。我国《物权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但现实中农村宅基地却没有抵押权,不能进行有效流转。对于宅基地转让,我国立法进行了严格限制,既不允许农民将宅基地用于非农建设,也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等。如此严格的禁止性规定与当前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这导致了农村宅基地的大量闲置、浪费现象。此外,土地收益的获得是现在农民的诉求,也是实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然要求,且现阶段我国农民的财产主要集中在住宅上,而现行的宅基地产权制度,使得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受到约束,极大的剥夺了农民本可从其物权中获得的收益。

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此外,由于城镇用地紧张,房价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目标投向了农村宅基地,宅基地流转的买方市场由此形成。而广大农村存在大量闲置的宅基地,特别是在城郊结合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民有意愿进行宅基地流转,从而形成卖方市场。在供给与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导致了宅基地流转“隐形市场”的出现。

这种矛盾使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出现了两难状态。一方面,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会危害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宅基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如果不允许农民自由流转宅基地,将严重损害农民的土地利益,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宅基地隐形流转和交易大量存在,这也使得一些违章建设现象凸显,矛盾纠纷难以妥善解决。但不可否认,现存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使得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土地闲置严重,而宅基地流转已经是现实所需,具有必要性,必须加快进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

2.3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和审批不规范

我国宅基地的管理缺乏系统性,法律体系不健全。现阶段,由于宅基地使用权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致使农村的住房建设大部分都是无序的状态,村民建设房屋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需求,秩序混乱,导致村内的道路和房屋布局杂乱,与整洁村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相差甚远。我国《物权法》第155条规定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登记,但现行法律规定中却没有明确指出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机关,从而出现大量产权归属不明的农村房屋。登记制度的不健全,给未来产权纠纷存下了隐患,不利于保护农村居民合法权利,给司法和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同时,宅基地审批不严谨。《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房屋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而在现实中,很多地方并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审批,部分村干部自主决定宅基地审批,致使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人情色彩及利益因素。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村干部违法审批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进一步助长了审批不合规定、批少占多等现象的产生。

3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路径选择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农村宅基地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国情,规范和完善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是进一步保障农村居民合法权益的必由之路。

3.1建立宅基地有偿限期使用制度

由于无偿无期限地使用宅基地,村民缺乏一些经济上的约束,从而导致土地低效利用。因此,在充分发挥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应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有偿限期使用,收取土地使用费,闲置土地使用年限。通过建立有偿限期使用制度,提高闲置宅基地的存在成本,农民便会自动归还多占土地。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限期使用制度,应综合考虑人均占地面积、区位、交通及当地经济水平等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可以先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村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第二,对于申请取得宅基地的住户,应与集体签订有偿使用合同,占用土地面积越大,期限越长,收费越高。第三,对于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或超标建造的宅基地,应增加收费标准。第四,可依据城市住宅用地最高出让期限,规定农村宅基地适当的使用年限。第五,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收益应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以便投入到当地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3.2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体系

3.2.1制定相关法律,促进农村宅基地正常流转

法律应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是完整的物权,取消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关规定,逐步体现宅基地的市场价值,准许农村宅基地与城市商品房一样,合法上市流转,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在改革宅基地流转制度的过程中,可参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模式,将宅基地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在集体所有基础上依法进行土地流转。

3.2.2完善宅基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机制

应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过程中的收益分配,使农民通过流转获得利益,同时使国家和集体土地也获得收益。国家从宅基地流转中收取相应的税费作为其收益;而村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补偿,还可以通过发展建设用地得到利益;宅基地流转的纯收益则应归农民所有,农民个人可通过投资获得相应收益。另外,对于多占的土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应上交,以保障所有者及使用者的权益。

3.3.3建立规范的宅基地市场体系,提供有关配套服务

可以建立专门的宅基地交易场所,或者设立一个有关宅基地交易的信息服务网络,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发布,为交易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完善有关宅基地的地价评估制度,形成合理价格体系,根据每个乡镇所处地势、交通、经济情况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使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合乎实际的地价。此外,还要完善一些监督机制,以严格监督交易行为。

3.3健全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和审批制度

要积极开展规范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工作,增强有关宅基地管理方面的立法,尽早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户籍、地籍管理是进行宅基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宅基地的登记工作。在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时,严格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进行登记造册,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还要加大检查监督,应定期检查定期上报实施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以确保宅基地登记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在确保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工作规范的同时要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宅基地审批,审批面积应严格依法律规定,且只能申请一次。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办法、申报审批程序,在审批程序上,应追求公开、透明,防止受行政权限影响,争取批前批后都能进行公示。此外,应加强对审批过程的全程监督,公开宅基地申报条件、收费标准等相关事项,并加强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占地建房行为,对非法占地建住宅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4结语

完善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国依法治国视域下进行的积极探索,合理规划农村宅基地,正确处理农村宅基地权益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既是现实需求也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结合目前我国国情,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限期使用制度,规范宅基地流转体系,健全相关宅基地管理制度等,使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宅基地的高效使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农村宅基地是我国农民依法获得的生活和居住场所,具有国家福利性。因此,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完善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权益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进城农民宅基地的荒芜性浪费、宅基地流转机制的法治环境不完善、各种“拆迁”的强制性掠夺等等,这既不利于我国有关集约用地政策的实施,同时也制约和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对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宅基地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可行性建议,对我国农民利益的切实维护、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参考文献

[1]杨立新.物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毛维国.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流转制度研究[J].法学论坛,2012(7).

[3]郑尚元.宅基地使用权性质及农民居住权利之保障[J].中国法学,2014(4).

[4]韩立达,李谱.四川省农村宅基地问题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9(8).

论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完善 篇3

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小产权房;宅基地流转;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城乡二元化

一、小产权房与宅基地制度

小产权房大多建立在宅基地之上,宅基地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住房权利,然后当这类房屋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是对宅基地制度的践踏,但是现有制度的设计又催生了小产权房,所以说解决小产权房的根本是弥补宅基地制度的缺陷。

(一)小产权房的现状

一般认为,小产权房是指建设在农村集体土地之上,由乡政府颁发产权证的房产。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小产权房不论是在占用土地的性质上还是颁证主体方面都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也就是小产权房是非法的。

尽管小产权房背负着这种“非法身份”,却依旧成为部分购房者的选择。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飙涨,不少中低收入群体只好将购房的目光投向城市周边的农村,在明知产权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选择购买农民在宅基地上建设出售的房屋。小产权房由于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建设成本较低,且在相关法律缺失的情况下,小产权房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在全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大量建造小产权房以及热销的情况。[1]

我国目前政策对小产权房原则上是采取了或禁止或限制的态度,但是事实上也是越禁越多,越限越多。

(二)小产权房与宅基地制度之间的关系

与小产权房息息相关的土地主要是农村集体土地,在本文中则是限定为宅基地。有观点认为, 现今的主流观点是混淆了“宅基地房”和“小产权房”,应将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定义为“宅基地房”,这类房屋是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房屋登记,取得房屋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村镇房屋所有权证书。所以,“宅基地房”本身是合法建筑,[2]但是,这类房屋一旦涉及集体以外的主体时,其合法身份就受到了质疑。

宅基地制度是我国保证农民住房权利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土地分为国家与集体所有。宅基地是集体所有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的生活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需要而分配给其家庭使用的住宅用地及附属用地。我国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允许有限制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人经本集体同意,可以将建造的住房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住房转让宅基地一并转让。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户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3]由此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小产权房是建于宅基地之上的“商品房”,这与现今的宅基地制度是相互背离的。若农民按照规定,将宅基地上建造的农房用于本集体组织内部成员的生活和生产,宅基地依旧为本集体所有,并不牽涉集体之外主体的利益,这样的房屋可以不作“小产权房”论。但是小产权房恰恰是违反了宅基地自用以及限制流转的规定。其次,现有的宅基地制度又是催生小产权房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严格限制宅基地流转的规定与部分农村的现实状况不想符合,农民只能自求多福,将自己最为坚实的财产——宅基地房投了流通领域,小产权房开始发展。

二、宅基地制度现存的问题

研究宅基地制度,首先必须划清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者权属不同,是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宅基地权属不明晰,所有权主体虚位

我国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前确立的集体所有制,农民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房屋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分属不同的主体,由此产生的法律困惑就是宅基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所有权人虚位。[4]

1.集体定义不准确,可操作性弱

《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但是这个集体所有过于笼统,且经营、管理非所有权的体现。

2.农民对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属认知不明

在传统意识中,农民认为其从集体分配得到的宅基地是自己的所有物,无分宅基地使用权与所有权。且农民享有房屋所有权,农民完全享有自己的处分权能,但是法律硬性限制了这项所有权,让并不都识法的农民严格遵从。

(二)严格限制宅基地流转,宅基地利用效率偏低

为了保障农民的住房权,我国对宅基地流转作出限制性规定,宅基地的利用显然不足。

1.商品属性遭忽视导致宅基地闲置

我国宅基地制度的特征主要是身份性、福利性。宅基地使用权与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资格紧密联系。《土地管理法》第62条、《担保法》第37条、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都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使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但是这样规定与现实存在矛盾。

首先,现行宅基地制度侧重于福利性,这样使人们忽视了土地的商品属性和财产属性,导致宅基地使用效率降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就业居住,且根据法律规定,宅基地一户一宅,村集体组织除规定外无权回收处置,同时限制流转,就导致大面积的农村宅基地闲置。

其次,进城农民在城市中通常买不起房屋,而原本属于自己的农房又卖不掉,宅基地制度的本意是为了缓解农民的住房困境,保证农民福利,然而现在可能成为他们手中无法处理的“烫手山芋”。

2.宅基地交易主动权被剥夺,宅基地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国规定,只有国家所有的土地才能用于房地产开发,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用于商品房开发建设。[5]农民集体作为农地的所有者,只能因农村土地被征收而获得的少量补偿费用,丧失了交易所能得的巨额利润。因此作为宅基地所有者的集体以及宅基地的使用者的农民采取主动措施,小产权房应运而生。

nlc202309020551

限制村民及村集体自发的进行宅基地流转,不仅降低了宅基地使用率,且当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资金困难时无法就房屋用于解困。

3.交易纠纷频发,权属未决导致土地闲置

宅基地流转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农村房屋流转市场不断扩大,但是流通的房屋大多均是小产权房即无证房。只要买卖双方签订协议,就达成房屋转让。然而发生拆迁时,就变得相当棘手。首先,部分在建未完成的房屋成为清理的对象,房屋屡建屡拆,受让方付出了购房代价,但是房屋却可能永远难以建成。其次,转让方受房价不断上涨等经济利益驱使,以房屋权属未经登记转让行为无效为由,要求受让方归还房屋,显然受让方的权利保护不稳定。最后,在土地征收的前提下进行的房屋拆迁,对受让方进行的补偿包括了房屋补偿和土地补偿,转让方持有宅基地使用权证要求土地拆迁费,引发纠纷。受让方仅支付了房屋对价,却获得房屋和土地的双份补偿,也明显不公,尤其是受让方为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其中更是牵涉到本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的利益。

(三)审批程序不严格,缺乏监督机制

目前“小产权房”在全国违规建设大量出现与相关土地和房产管理部门管理缺失有关。同时宅基地管理涉及村委会,对村委会监督缺位也是大问题。

管理人员不到位,部门配合不足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农村村民将拥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宅基地的管理涉及到诸多部门,尤其对于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其中规划、土地、乡镇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的配合尤为重要。我国小产权房发展迅速,政府几乎年年出政策压制,但效果却不理性。宅基地管理的实地勘察很重要,但农村宅基地量大,情况复杂,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少,执法装备缺乏,很难确实保护辖区的宅基地。另一方面,宅基地发现违法用地时,以罚代拆,不能达到真正遏制的目的。

对村委会监督不足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制,即由申请人提出申请,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后,经乡镇政府审核,最终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这种严格的审批制将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其目的在于加强政府对于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监督管理。[6]但实践中宅基地的具体分配中却出现了问题。村民申请使用宅基地,最先接触的就是集体组织村委会。村委会又不同于其他行政组织,它是基层自治组织,村委会的成员都来自于他们自治的村集体,也生活在他们自治的村集体里面,因此在很多时候很容易受到自身利益及其关系的影响,从而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产生严重不公的现象。

三、改革宅基地制度的若干思考

现有宅基地制度瑕疵是客观存在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缓。根据现有国内外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赋予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

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但是有关法律禁止宅基地流转和限制宅基地上房屋的流转,所以这项用益物權又是不完整的。

1.明确农村宅基地产权主体

国内很多研究都在提倡将宅基地所有权归还给农民,让农民能支配属于他们的土地,进而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这两类土地的权利平等。[7]要想达到完善宅基地制度的目的,首先必须明确合法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坚持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是一条首要原则,也是赋予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的前提。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在现有规定上提倡赋予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而不是更难实现的归还所有权。

2.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我国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宅基地只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利用之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却没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完整的用益物权是包含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的,因此,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权能不完整的用益物权。要使农村宅基地能进入市场流转,发挥其经济有用性,首先就应该赋予农村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8]

我国不允许宅基地使用权自由转让的政策使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紧密而牢固。这种模式确曾发挥作用,使得贫穷农民有地可依,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需要重新审视目前的模式。[9]

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首先应当放宽处分权,允许农民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投入流通领域,但是处分该项权利前提是必须听取村委会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意见,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前提。其次是完善收益制度。小产权房的违法性,造成了农村和城镇房屋“同房不同价”,产权不对等。事实上,这样的不对等,真正损害的是农民的利益。所以,不该只是一味的抑制,可以考虑确定宅基地相关政策,规范收益制度,除去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使的各种不当限制。

(二)宅基地市场化,弱化城乡二元体制

在赋予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后,法律放宽宅基地自由流转的前提下,就需要尽快解决如何实现宅基地市场化,引入新机制,健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保障。

“房地一体”的突破性适用。我国“房地一体”的房屋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则在面对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特殊性时遇到了困难。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购房者显然不能获得宅基地使用权。但是如果根据房地一体的原则,在购房者购买房屋的同时,宅基地使用权也随之转移,这就是宅基地的隐形流转。但是放宽宅基地流转之后,这种现实与法律的矛盾就能够缓和。所以可以在购房时,将两者分离,购房者获得房屋所有权,但是宅基地使用权依旧归于农民,只是农民的这项权利受到限制,即不得为买方添加其他义务,而买方也不得在宅基地上从事与房屋居住无关的其他行为。同时,当房屋再次转让时,为保证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可以为其设定优先购买权,可以效仿租赁中的优先购买权。或者可以设定农村宅基地的抵押权,可以通过在物权法中增设典权,进城定居的农民以宅基地获得典价,当难以在城市定居时进行赎回,为进城定居在处分其房屋和土地时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后路可退。

(三)实行宅基地强制登记制度

nlc202309020551

宅基地市场化作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设计,必须严格谨慎设计这项制度,保障土地市场的稳定秩序。

1.设立物权强制登记制度

允许农村房屋自由交易的前提是为农民办理合法有效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要推进宅基地流转的实现,就必须以建立起农村物权登记体系为前提。做好农村宅基地的初始登记,对农村宅基地顺利流转奠定基础。[10]

当房屋流转时,规定必须过户登记生效。倘若房屋流转时,保留宅基地使用权,也应当在登記时有所备注。而且登记机关对于申请登记的案件,要对申请登记的权利或权利变动事项是否成立进行实质审查。同时,强制登记能够有效的避免宅基地使用权的盲目流转。宅基地出让人必须登记才能转让,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出让后不得再申请。在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可以适当收取增值税,从宅基地的“保障生存权和内部福利权”特征考虑,由集体组织成员共享增值收益。

2.确立补偿登记制度

房屋流转后,宅基地房屋拆迁时有发生,拆迁则涉及到补偿问题。此时,还需要依靠登记制度。面临拆迁时,必须合理分配各方的补偿费用。

房屋流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宅基地使用权随房屋一起流转,此时流转的价格必定涉及房价和地价两部分。转让后房屋拆迁补偿费包括房屋补偿费和土地补偿费,出卖人只享有转让时的市场价格,不得要求土地补偿费。第二种情况则是宅基地保留,房屋流转。此时则应该将房屋补偿费与土地补偿费进行分别处理,即房屋所有者享有房屋补偿费,宅基地使用权人享有土地补偿费。在宅基地交易前后都进行了物权登记,这样就确定了可以获得补偿的主体。其次,在拆迁后,对获得补偿的主体和补偿费用进行登记。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避免重复补偿和补偿标准不同一的混乱现象出现。登记制度为拆迁补偿提供依据,避免日后若发生补偿不公纠纷无处可查。

这样的制度设计,既可以充分发挥宅基地的收益功能,同时也能预防类似小产权房等违法现象的出现。宅基地交易有序化,将小产权法光明化,比起在暗地里进行的非法建设,政府更易管理和操控。

参考文献:

[1]汪泉泓.我国小产权房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

[2]刁其怀.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上的农房是小产权房吗——度流行观点的批判[J].中国房地产,2010(10).

[3]王研,金顺玉.浅析宅基地相关法律规定的制度设计与制度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9(26).

[4] Rothenberg Mark A , Cannizzaro Kara L .The Loss of Homestead Through Rental[J].Florida Bar Journal,2010(1).

[5]张天辉.集体土地之上的“小产权房”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6]杭宇.农村宅基地制度现状及改革要求[J].法制与经济, 2008(6).

[7]王静.把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农民[J].法制讲堂,2010(40).

[8]潘书宏,林建伟.论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海峡法学,2010(4).

[9]王文军.论农村宅基地上房屋的买卖——“小产权房”的另一种形式[J].清华法学,2009(5).

[10]马爱慧.基于小产权房的农村宅基地市场化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9).

作者简介:

王芳草(1988~),女,浙江乐清人,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

章渊,男,(1984~)浙江乐清人,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人民法院执行庭助理审判员。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篇4

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部机关各司局:

为加强对采矿权人履行法定义务和“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矿产开发利用检查(以下简称“年检”)制度,促进矿产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土地复垦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机构和年检对象

(一)年检工作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管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省以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管辖权限具体实施。年检工作按照属地和分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二)凡持有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必须接受年检。

新设立的采矿权人,上半年投入生产的,参加当年检;下半年投入生产的,参加下一的年检。

二、年检内容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实施情况。(二)采矿权人按照采矿许可证规定依法采矿情况。(三)采矿许可证变更、延续及采矿权转让。(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三率”情况。

(五)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等法定费用缴纳情况。

(六)矿产资源储量占用登记、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和采矿权标识牌设立情况。

(七)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义务情况。(八)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及产品流向情况。(九)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实施情况。(十)依法填报统计报表或资料情况。(十一)采矿权抵押、冻结、查封情况。

(十二)日常监督、检查、督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受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行政处罚履行情况。

(十三)有无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其他情况。

(十四)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内容。

三、年检程序(一)采矿权人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年检实施机关报送下列材料并接受年检(采矿权入拥有两个以上采矿许可证的,按采矿许可证一证一报)。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书(见附件1)。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结,主要内容包括:(1)矿山概况及采矿许可证变更、延续和转让情况,采矿权抵押、冻结、查封情况;(2)矿山生产情况;(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实施情况;(4)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三率”情况;(5)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等费用缴纳情况;(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执行情况;(7)实施开采总量控制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和产品销售等情况;(8)获得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支持的,专项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9)上一年检和日常监督、检查、督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10)是否存在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采矿行为;(11)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3.《矿山储量年报》(含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采掘(采剥)现状平面图和资源储量估算图)和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基础报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复印件。

4.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结缴票据(复印件)以及缴费减免证明文件。5.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山企业,应提交矿产品的生产、销售原始台账或有关证明材料。

6.获得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支持的矿山企业,应提交专项资金明细表及有关证明材料。

7.采矿许可证正、副本(验原件,留存正本复印件和副本原件)。

8.工商营业执照(验原件留存复印件)。9.采矿权标识牌的照片。

10.采矿权人对其所报送材料真实性负责的承诺书。11.年检实施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二)年检实施机关在审查采矿权人报送的年检材料和进行必要的实地核查后,应当签署“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意见。

(三)县级、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照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完成年检工作,并按时将年检工作总结、相关统计表及采矿权人提交的年检材料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四)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于5月底前将年检工作总结报告、年检情况统计表(见附件2)和采矿权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书》通过网络或报盘方式报部储量司。年检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年检工作实施情况、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建议等。(五)国土资源部汇总和通报全国矿产开发利用年检工作情况;根据各地年检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对年检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四、年检结果的确定及处理

(一)年检实施机关审查采矿权人报送的年检材料和进行必要的实地核查后,对符合要求的,应当作出年检合格的决定,并在采矿许可证副本上加盖年检合格专用章,返还采矿许可证副本。

(二)年检实施机关在年检中发现采矿权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其改正。采矿权人在限期内完成整改并通过复查验收的,确定为年检合格;采矿权人在限期内未完成整改,或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年检确定为不合格,并移交有处罚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1.故意逃避或拒绝接受年检的。

2.提交的年检资料不齐全、不符合规定或弄虚作假的。3.未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延续、转让手续的或采矿许可证过期的。

4.未依法履行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纳义务的。5.未设立采矿权标识牌、未依法履行矿产资源储量占用登记手续、未按要求开展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和不提交矿山储量年报的。6.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三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7.未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义务的。

8.超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开采的。

9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使用不符合规定的。

10.受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处罚未履行到位的;对上一

年检和日常监督、检查、督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的。11.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其他情况。

(三)年检实施机关应当将年检结果向采矿权人通报、向原发证管理机关备案,向社会公告年检结果。

对于注销、吊销采矿许可证的,登记发证机关应及时通过采矿权登记管理系统和统一配号系统更新数据库。

五、其它要求

(一)年检工作采用书面审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年检实施机关对年检矿山的实地检查率不得低于应检矿山的20%。上级年检机关应对下级机关年检工作进行抽检,抽检率不应低于应检矿山的5%。

在年检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矿产督察员的作用。年检机关应当建立采矿权人年检档案。(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年检工作,建立健全年检内部会审制度,各相关业务处(科、股)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年检工作。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年检工作进行抽查。对年检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年检实施机关和个人给予表彰。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省、市、县年检职责分工和权限等要求,制定和完善年检办法,并报部备案。开采建筑用砂石粘土的矿山企业年检申报材料可适当简化,具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

(四)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矿泉水和地热年检工作按照部相关规定执行。

(五)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为5年。《关于加强和完善矿产开发利用检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64号)同时废止。

附件: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书 2.年检情况统计表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篇5

【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13〕97号 【发布日期】2013-09-03 【生效日期】2013-09-03 【失效日期】2018-09-02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地籍调查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3〕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精神,部研究决定,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全面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快农村地籍调查,保障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一)充分认识农村地籍调查工作重要意义。农村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是实现土地精细化管理,促进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广大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各地要充分认识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组织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全面掌握农村范围内每一宗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权属、界址等产权状况,为当前开展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提供基础支撑,确保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同时,也为下一步不动产统一登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内容。农村地籍调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地籍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对农村范围内包括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在内的每一宗地的权属、界址、位置、面积、用途等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权属调查是调查土地的权属状况和界址,地籍测量是测量宗地的界址边界。各地要严格依据《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按照“统筹谋划,科学组织;需求带动,服务推动;立足基础,节约高效;息纷止争,维权维稳”的总体指导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推进本地区农村地籍调查的各项调查工作。

(三)统筹有序安排农村地籍调查各项任务。各地要客观分析现有工作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稳妥推进本地区的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各地在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时,要与现有工作统筹安排,当前尤其要充分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已基本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调查成果的整理完善工作,尽快组织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和宅基地调查,全力保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因地制宜,严格规范,确保农村地籍调查成果质量

(一)因地制宜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地方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地籍调查方案,采用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有条件地区要着眼于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事业的长远发展,兼顾需要和可能,尽可能采用高精度的调查标准和调查方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宗地面积,制作大比例尺地籍图;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界址点的测量可采用图解法,实地丈量界址边长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或条件距离,确保相邻关系的准确。

对于已经调查的宗地实地情况发生变化的,开展日常变更地籍调查及变更登记,保持地籍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对已经调查的宗地测量精度不满足需要的,要及时进行修补测;对于已经调查的宗地档案资料缺失及不规范的,应尽快补正完善;对于未开展过地籍调查的地区,按照地籍总调查的模式开展调查。

(二)严格规范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各地应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依据《地籍调查规程》,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建立完备的地籍调查数据库。地籍调查工作中,各地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结合已有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调查成果,并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以及最新的遥感影像,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并做好与现有调查资料的充分衔接。

同时,各地可结合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新形势、新要求,适时开展涵盖各种权利类型的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探索形成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为即将开展的不动产统一登记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

(三)加强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各地应以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信息化。要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平台,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的上图入库工作,补充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和宅基地调查成果,建立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更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权属、界址、面积等地籍信息。同时,建立农村地籍调查成果动态更新长效机制,以土地登记为切入点,动态更新农村地籍调查成果资料,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四)探索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应用。各地要积极探索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应用,切实为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成果要充分应用于宅基地审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调查成果要与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执法等工作相结合,做到相互印证,相互支撑。

三、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地籍调查的组织领导,将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作为夯实农村土地管理基础,特别是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内容,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组织实施。各地在推进地籍调查工作的过程中,要立足当地工作基础和实际需求,对重点区域和城乡结合部以需求带动为主,体现急需优先的原则,对其他地区,则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以服务推动为主,体现全面开展的要求。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调查工作进度,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推动机制。各省要及时将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省级实施方案报部备案,部将适时开展督导检查。

(二)保障工作经费。农村地籍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地要积极开拓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地籍调查所需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财政部门,根据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落实经费。必要时,可以与同级财政部门共同制定调查经费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中列支的管理办法。已经完成地籍调查的地区,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将地籍成果更新和系统建设与维护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三)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地籍调查业务培训,逐步建立地籍调查人员学习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执行政策和规范开展业务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地籍调查工作,建立调查队伍人员的定期考核制度。各地要积极引导建立社会化地籍调查中介机构,提高农村地籍调查效率和规范化水平,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地籍调查工作机制。

(四)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中,大力宣传农村地籍调查的重要意义,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部将根据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展,适时召开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农村地籍调查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此通知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5年。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篇6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2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马永顺团队***(探矿权,采矿权咨询)

为进一步完善探矿权管理,规范探矿权市场秩序,维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健康有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事直通知如下:

一、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准入

(一)申请新立、延续、合并、分立探矿权,变更勘查矿种,编制勘查实施方案,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探矿权设置方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工作的相关要求。

(二)探矿权申请人的资金能力必须与申请的勘查矿种、勘查面积和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以提供的银行资金证明或石油企业的项目计划为依据,不得低于申请项目勘查实施方案安排的第一勘查资金投入额,同时不得低于申请项目勘查实施方案安排的总资金的1/3。

探矿权人申请新立探矿权时,应将本次申请的、以往申请的和已经取得探矿权的全部勘查项目所需的资金累计计算,并提供相应的资金证明。

(三)探矿权申请人应是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本通知下发之前,探矿权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应当依法办理成为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后,方可再申请办理探矿权延续、保留和变更等手续。探矿权申请人不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应依法委托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勘查单位编制勘查实施方案并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探矿权人和勘查单位均不得对勘查项目进行转包。

(四)探矿权申请人提交的勘查实施方案,应符合地质勘查规程、规范和标准,勘查资金投入不得低于法定最低勘查投入标准。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应组织专家对探矿权申请人提交的勘查实施方案进行审查。

登记管理机关可依法以行政合同方式与探矿权人就勘查工作法规规定及相关事宜作出约定,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对勘查实施方案的实施实行合同管理。探矿权人应按照勘查实施方案进行勘查施工,需要对勘查实施方案进行调整的,应及时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调整工作量缩减l/3以上的,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应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予以备案的决定。

勘查实施方案的编制、审查、合同文本及相关管理要求另行规定。

二、完善探矿权新立、延续(保留)审批管理

(五)探矿权申请人依法按“申请在先”方式申请探矿权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在受理【E-mail推荐522675258@ qq.com】【代理咨询:马159 0102 0107】【来源http://szglzx.com.cn】

【E-mail推荐522675258@ qq.com】【代理咨询:马159 0102 0107】【来源http://szglzx.com.cn】

申请时,同时将其申请的区块范围、勘查矿种等信息上网登记,依法保护申请人的“在先权”。申请未予批准的,“在先权”自行撤销。

(六)新立探矿权的勘查区块面积一般不得小于1个基本单位区块。申请勘查区域与他人采矿权区域之间应保持合理间距,无法根据地质条件确定间距的,应不少于100米。

(七)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应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领取地质调查证。跨省级行政区划开展地质调查的项目,向国土资源部备案,其它地质调查项目向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质调查项目不具有排他性。

国家出资从事区域性矿产地质调查的地区,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承担国家地质工作的地质调查机构向国土资塬部提交备案申请,经国土资源部同意备案并向社会公告后。暂停受理新的探矿权申请。

(八)新立探矿权有效期为3年,每延续一次时间最长为2年,并应提高符合规范要求的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确需延长本勘查阶段时间的,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应组织进行专家论证,并进行审查,可再准予一次在本勘查阶段的延续,但应缩减勘查面积,每次缩减的勘查面积不得低于首次勘查许可证载明勘查面积的25%。

本通知下发前已设立的探矿权,可允许在同一勘查阶段延续一次。

(九)探矿权人申请探矿权延续、保留或注销,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依法提出申请。未按时提交申请或检查不合格的,登记管理机关不得批准其延续、保留申请。申请探矿权保留的,需提交经评审备案的地质报告。

因不可抗力或政府有关部门的原因,致使探矿权不能按期延续,或者需要继续延长保留期的,提供能够说明原因的相关证明文件后,准予延续、保留。

三、加强探矿权转让变更审批管理

(十)以申请在先、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的探矿权,探矿权人申请探矿权转让的,应持有探矿权满2年,或持有探矿权满1年且提交经评审备案的普查以上工作程度的地质报告,或经原登记管理机关组织审查并证实在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产资源。

以协议方式取得探矿权的,5年内不得转让。特殊情况确需转让的,按协议出让审批程序另行报批。

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探矿权的,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6]694号)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建[2008] 22号)等相关规定处置。

探矿权转让经批准后,探矿权受让人同时一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十一)探矿权人申请扩大勘查范围的,比照新立探矿权程序进行审查。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方式取得低风险类矿产勘查的探矿权人,不得申请扩大勘查范围。根据规划及矿业权设置方案需要调整扩大范围的,按照协议出让方式进行申请和审批。协议出让的探矿权价款不得低于类似条件下的市场价。

【E-mail推荐522675258@ qq.com】【代理咨询:马159 0102 0107】【来源http://szglzx.com.cn】

【E-mail推荐522675258@ qq.com】【代理咨询:马159 0102 0107】【来源http://szglzx.com.cn】

(十二)探矿权人申请变更勘查矿种,应提交勘查过程中新发现矿种的地质勘查报告。

由低风险类矿种变更为高风险类矿种的,或在低风险类矿种之间变更的,可以依法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由高风险类矿种变更为低风险类矿种的,原则上不允许变更,确系勘查过程中新发现的,由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组织的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后,可允许变更勘查矿种,但需评估补交探矿权价款。

变更勘查矿种若涉及国家限制或禁止勘查开采等其它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铀矿探矿权人原则上不得申请变更勘查矿种。勘查过程中发现其它矿种的,应进行综合勘查,并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相应的勘查报告,其探矿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十三)探矿权人变更勘查单位的,应提交探矿权人与勘查单位签订的勘查合同,勘查单位必须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

(十四)探矿权人申请探矿权分立的,勘查项目应达到普查以上工作程度,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应组织专家对其分立方案进行论证,审查及论证通过的,经登记管理机关同意后,准予变更登记。

四、强化探矿权监督管理

(十五)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审批登记颁发的勘查许可证实行统一配号,未按统一配号编号的,颁发的勘查许可证无效。但是,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勘查许可证单独编号。

(十六)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探矿权人勘查行为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探矿权人勘查施工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其按照批准的勘查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向勘查项目所在地的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勘查开始施工、停工和结束工作情况;加强对探矿权人勘查活动的检查。对探矿权人自勘查许可证有效期起6个月内未提交开工报告的,视为未开工;逾期未提交年检资料的,视为年检不合格。对勘查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十七)对探矿权人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吊销其勘查许可证。被吊销勘查许可证的,自吊销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申请新的探矿权,且取消其参与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活动的资格。

五、其他

(十八)探矿权人丢失勘查许可证,应在原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报刊上刊登遗失声明,30日后到原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勘查许可证补领手续。

(十九)本通知中所称“高风险类”、“低风险类”矿种,分别是指《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6]12号)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矿产。

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对加快矿产资源勘查进程、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具有【E-mail推荐522675258@ qq.com】【代理咨询:马159 0102 0107】【来源http://szglzx.com.cn】

【E-mail推荐522675258@ qq.com】【代理咨询:马159 0102 0107】【来源http://szglzx.com.cn】

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勘查管理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矿产勘查的管理,不断提升探矿权管理水平,促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国土资源部 二00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31日 实施日期:2009年12月31日(中央法规)

上一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茶酒联趣》教学教案反思下一篇:专业人员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