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氛围

2024-09-12

愉悦氛围(共10篇)

愉悦氛围 篇1

随着课改的深入, 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愉悦情境法, 效果明显。

一、灿烂微笑

新课改实施后,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 全方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 走进学生的心田。所以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走进课堂时, 总是调整自已的情绪, 一定给学生一张灿烂的笑脸。这样, 马上会感染学生, 他们会共享你的快乐。因此, 沉闷的课堂立刻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又有谁不愿意获取知识?

二、频频鼓励

心理学家盖兹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恰当评价, 尤其是多次的激励性的评价, 显得特别重要, 它能让学生高度兴奋, 开阔思路, 发散思维, 取得成功。反之, 会使学生情绪低落, 态度消极, 不愿思考, 甚至厌恶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不时运用表扬这把小扇子, 把学生思维的炉火越扇越旺。如学生发表见解时, 我总是不时地插入“非常好”、“妙极了”、“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将来定能成为科学家”、“你真棒”、“你的发言真精彩”、“你的思维比老师还敏捷”等话;也可以用一个鼓励的眼神或翘起你的大姆指等来鼓励学生。这样学生潜伏的学习信心在老师一次次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声中步步高升, 课堂气氛也在一次次的表扬激励声中逐步走向高潮。

三、诱导探究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 解放思想, 激活思维。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程度的模糊度, 造成“悬念”, 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机会, 诱导学生去发现, 去探究, 去析疑, 去“异想天开”。如教学《乡愁》时, 教师设疑:台湾海峡是“浅浅的”吗?为什么作者却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呢?是作者弄错了吗?又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教师设疑:“回国时, 志愿军战士为何只要一块人民解放纪念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探索的习惯, 而且可以让学生享受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激发竞争

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教学集体中都蕴藏着一种内在动力, 就是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力。”勿庸置疑, 当大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果要比竞争时高得多。语文教学中, 如果能有效地引进竞争机制, 使学生群体处于情绪亢奋中, 不仅创造了乐学氛围, 更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竞争的形式有多种: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学生与老师竞赛 (当然, 教师要有意识地“输”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更有信心) , 也可以是老师激将的语言:“他已回答得较准确了, 还有谁敢和他挑战?”“看谁答得又快又准?”“老师已朗读了一遍, 有谁比老师读得更好吗?”“我们班聪明的同学多得很, 这个问题你们一定能回答”等等。每节课结束时, 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表扬优胜的小组和个人, 为下节课的乐学作铺垫。

五、调换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 教师只需要当好“导演”即可:

(一) 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 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学, 放手让学生去做, 教师决不能包办。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疑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如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时, 首先让学生朗读并把这首小令绘成一幅图画, 然后问:“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当然能异口同声地回答, 因为他们在绘图的过程中已明白了作者的感情。也可以分若干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 都是学生自己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动口、动手、动脑, 而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 引导学生自己“会学”。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还需“自己会学”, 教会学生会学习, 就是要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 获得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

“石本无光, 相击而发灵光。”愉悦情境的创设, 不仅能唤起学生热烈的愉悦的学习情绪, 而且缩短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 形成亲和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这种亲和的人际关系中主动投入, 主动参与, 获得主动发展。

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篇2

一、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能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

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上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责任心,更要有爱心,教师的爱心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亲和的态度,能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每次美术上课前,我总是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情绪,走进教室,这样学生就会被我的情绪所带动,感到轻松和开心。如果教师经常呆板着脸,并且情绪低落,那学生也会茫然无从,懒懒散散,没有学习兴趣。在走进课堂时我都会微笑着注视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一些比较内向的有些自卑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让关怀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的脸,他们觉得老师在看着他,在注意到他的一举一动,老师没有忽视他,老师在期待着他的表现,他们在我温暖的注视中感受到了关心,学生有了这种被关注和爱的感觉,自然就会产生出一种情感上的呼应,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和你互动,这样才能无所顾忌地打开创作的翅膀,创作出美丽的作品。所以,教师的教态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直接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注,能创设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快乐地跟随着教师的指引融入到学习中去。

二、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方式,能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

1.把游戏带入学习课堂,能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也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外在与内在的平衡。小学生都比较贪玩,他们讨厌枯燥的讲课模式,注意力又不易集中,那么游戏就不乏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在教授小学美术苏教版第六册第七课《我设计的动漫形象》时,我把动漫最富有特征的一部分从整体形象中分解出来,做成PPT,让学生来猜一猜,它是谁?猜对了,可以上来点击这块碎片,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对了,碎片会还原成动漫的整体形象并配有几秒钟的动画。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出来,争先恐后地来竞猜,在竞猜的过程中分析为什么我认为它是谁?根据什么?和原型有什么不同?那些地方有变化?怎么设想的?由此,在欢乐的游戏学习氛围中,总结出设计卡通的方法,那就是寻找原型、保留特征、提炼变形、形象拟人。通过游戏,学生得到了启发,自主参入到学习的探索过程,教学目标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以顺利完成。

2.走进大自然,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不光可以在室内进行,我们也可以把它搬到室外去,美丽的大自然会唤起我们对美的向往,从而激发我们的创作欲望。在教授小学美术苏教版第六册第三课《风》的时候,我就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首先我让学生去寻找风,学生来到操场,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他们好奇、新鲜、探索,然后一一来向我汇报:摇晃的树枝是被风吹过的痕迹、起伏的小草是风在走过,飘动的国旗是风的杰作,风还轻轻拉起了他们的头发……通过这些发现,这些探索,学生们找到了风的存在,然后再进一步思索如何来表现风,留住风的脚步。美丽的大自然给了学生灵感,在大自然中,学生展现出了他们特有的天性,大自然的一景一物是那么鲜活,他们捕捉到了风,感受到了风的存在,然后激发出他们留住风表现风的创作欲望。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放飞,他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捕捉到了触动自己的一切,并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观察,对这些物象进行记忆、想象、创造,在这种课堂外的开放教学中,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

3.引入多媒体教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认为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由于年纪小,经历的东西少,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的引入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在教授《我的地图》一课中,由于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不够,平时接触不多,在开始引入的时候,我使用了多媒体手段。首先,我拍了一段视频,从红梅公园门口走到文笔塔的一段路程,提出:我是怎么走到文笔塔的,经过了哪些地方?学生看到视频,首先视觉受到了冲击,提起了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听到问题之后,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思维一下子被激发,然后我又问:如果你到了红梅公园,想去文笔塔,又不认识,怎么办?学生答:可以看地图。由此学生有了制作地图的需要,跃跃欲试。然后我进一步用电脑动画和图片,演示出各种地图的图片,从古代的到现代的,展示地图的作用,地图的形式,各种地图的特色,并通过地图和实景的转换,导入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各种场合需要哪种形式的地图,怎么制作地图。通过这些视频和图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关键,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探索,制作出了各种有自己想法和特色的地图。所以教师要积极融合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在多媒体的声、光、影、动、静的展示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所以寓教于乐,教师只有不断设计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

三、宽容、平等的评价能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艺术是多元化的,我们在要求学生学会用宽容的态度面对艺术多元化的同时,我们教者也要用宽容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作品。比如在教一年级美术苏教版第一册第五课时,学生的作品就表现得多种多样,有的画的比较细腻,用的色彩比较鲜艳,有的画的比较粗狂,色彩比较深沉,每一幅不同风格的作品我都会走到学生面前,表扬他画的独特之处,跟他们说,“你的想法真好”“你用的色彩很大胆,效果不错”……并会把一些好的创意和思路展现给班级的同学看,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下,能放开自己的思路,在愉悦、宽容的教学氛围里更能放心、大胆地进行发散性思维。所以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表扬偏向自己审美的画作,应该包容各种表现形式,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特色,发现他们的画作中的闪光之处,给予正确的评价。而对于那些绘画能力稍差的学生,作为教师更应特别关注他们的成长,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的能力较差而会有自卑感,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干预和激励,激励性评价是教师的艺术,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我们就应进行鼓励和表扬,我常常会说,“××,你今天的颜色涂得不错”“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可爱,尤其是它的眼睛”“你的画越来越美了”等等,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需要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自信增加了,学生伴着这种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营造愉悦氛围提高作文水平 篇3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作文课无可写硬要写,很多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作文成了他们最害怕的事;而有些学生,特别愿意上作文课,作文是一种享受,平时生活中,也无时不在自觉不自觉为作文进行准备,这是良性循环,是最佳状态。处在最佳状态的学生,日益进步是自然而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症结在于兴趣。兴趣是关键,而教师能否创造一种愉悦的写作氛围,则又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如何创造愉悦的写作氛围呢?

一、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畏惧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表现积极,情绪高涨,往往习作的质量比较高,反之,学生的习作往往难如人意,我们要排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到作文不是一种难事,只要写,是一定能写好的,因此教师要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目前我们许多教师却常常违背了这一进程,教师要求太高,期盼太切,责之太严,开始就使学生对作文感到畏惧,感到自己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不愿写作文、怕作文。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每一阶段允许模仿,允许犯错误,因为在学步中摔跤不可避免的。

二、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

不要被几条观念所牵引和束缚,把学生限制在一条狭窄的、荒凉的思维轨道上。例如,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学生感到无东西可写,一般是因为教师只留给学生一个相对生疏的领域教他去写。所以,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该非常慎重,命题作文对学生的思维走向、文体选择、素材开掘有有一定限制,命题的指向清晰,附加束缚少,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就会感到题材俯拾皆是,游刃有余。因此,让学生自由命题,或只规定写作范围,或多出几个题供其选择,或努力扩大命题的内涵,使作文能够从多角度切入,有利于学生写好作文。

在作文的过程中,能否自由的发挥联想和想象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解除束缚,留足空间,想象才能自由翱翔。反观我们的教学,审视一般的作文理念,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对主题的立意要求太强,令人想起科举八股的“代圣人立言”。教师往往盲目要求学生挖掘升华主题,什么开头点题,结尾显志,结果造成学生文章千篇一律,空洞议论满篇,不利于学生自我表现和自由发挥。我们的教师还习惯于将题材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彼此似乎毫无联系的领域;将文体划分为记叙、议论、抒情等相互分离的类别,于是横加限制,这也是不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讲,他所生活的各个环境都是紧密联系的,这道理自不待言,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原本就是常见现象。

所以,教师本身就应当培养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营造一个良好作文氛围,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深刻感悟,写出有独特感受的文章。

三、时刻为学生点亮希望之灯

教师在批改、讲评作文时,总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在学生作文中寻找问题,满眼尽是缺点,而往往忘记了还要帮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教师在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闪光点,要在批语、讲评作文中体现出来,尤其对差生,这样学生便会从教师的批改中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看到进步、看到希望,从而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将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将提高作文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好生身上。目前一般的做法,是挑选平时语文成绩拔尖的学生的作文来评议。这些学生的文章语言流畅,错别字少,当然有示范作用。但这种做法有问题。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写作文的要素包括素材开发、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三方面,所谓好生都是语文成绩比较好,写作技巧比较突出,但其他二个方面并无必然的优势,相反,不少差生好看杂书,接触面广,他们写的文章内容比较丰富,但往往拙于技巧,只要对其小心呵护,加强训练,是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力的。例如笔者曾选了一篇放风筝的文章进行讲评,文章从削竹子、糊绵纸、粘尾巴,一直到放飞,到末尾他想要托风筝捎个信给他当兵的哥哥,传达对哥哥的思念。文章虽有病句、错别字,但情真意切,感受真实。这次讲评对学生震动很大,对他们如何开掘素材极有启发,对各个水平段的学生都有正面影响,而该差生自信心也受到极大的激励,作文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这以至于成了他作文乃至语文成绩进入上升过程的转折点。所以教师作文批改和讲评应改变观念,开阔视野。

将阅读教学融入愉悦的情感氛围中 篇4

一、把握情感主线,因势利导体验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催化剂。如果缺少积极的情感投入,语文教学将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和乐趣,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态度和情感状态,特别是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地、真切地表达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领悟做人的道理,比如《养花》的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教学时,只要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领略养花的乐趣;又如《小音乐家扬科》是以“扬科爱音乐”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就可以把“爱听大自然的乐音”、“向往小提琴”、“摸琴遭打”等情节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用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饱蘸情感的文学语言,创设一个个亦真亦幻的艺术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课文中寄予情感的丰富想象,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情感体验。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集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

《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而作,全诗着重表现红军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呢?靠老师的现成结论肯定不行,单纯指导学生阅读感悟也存在很大困难。教学时,我剪取了一段影视片段,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在泥泞的草地上,暴雨倾泻如注,红军战士互相挽着手臂,高唱着《国际歌》,昂首阔步,无惧无畏。跌倒了,再爬起来;视线模糊了,就抹一把脸——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磅礴的气势,雄壮的旋律,强烈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播放桂林秀丽景色的课件,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之以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桂林的奇丽景色,既使学生饱览了桂林的美景,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新型玻璃》的教学中,课前可以准备普通玻璃、有色玻璃、钢化玻璃、吸热玻璃等实物,于课堂上演示,教学效果就很好。课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使他们对各种玻璃的特征及其描述的词句深有感触,如:钢化玻璃“非常坚硬”、“不会伤人”,变色玻璃会“随阳光的强弱而改变深浅”……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教授《航天飞机》一文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录像,航天飞机发射的情景,飞行的过程,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事物的理解。同时,加上适当的引导和练习,使学生在上了该课后感到收获很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有效促进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去朗读,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并在其中得到实现。

以上教例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四、注重课堂交流,张扬个性体验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在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中,始终伴之以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的多向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恰当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有吸引力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以饱满的激情和真诚、信任、理解的态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交流是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课堂交流必然会在“交流”各方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使内容趋于丰富、生动、全面、準确和深刻,如此,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一堂《小蝌蚪找妈妈》的语文课上,组织大家讨论:谈谈你对青蛙的了解。在课堂交流时,小朋友的发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向的交互性特点:生甲: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就像一位小歌星,我很喜欢青蛙。生乙:青蛙是个运动健将,蹦得很高很高,跳高准拿第一。游泳更没得说,我知道青蛙还发明了蛙泳。师:你们二位把青蛙说得那么好,真不错!可蛙泳是青蛙发明的吗?生丙:蛙泳不是青蛙发明的,那是人游泳的姿势学着青蛙的样子,这就叫蛙泳了。青蛙的肉很好吃,我们家吃过好几回,我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肉,蚊子就不会来咬了。师: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生丁:我们要保护青蛙,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一天能捉好多害虫,使庄稼得到丰收,怎么能吃青蛙肉呢?如果青蛙都被我们吃光了,那庄稼就全被害虫吃光了,我们没有粮食蔬菜吃了。再说,吃了青蛙肉,你又不会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不敢咬你呢?……

这样的课堂交流,不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也在不断碰撞、共鸣、交融——恰到好处地体验情感。

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篇5

如何燃烧孩子们对生活、学习、交往中张扬个性, 开阔眼界, 活跃思维。需要教师充满热情地不断地欣赏学生们的发现、创造与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 让儿童们在笑声中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 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相反, 人在压抑的环境里, 在禁锢的教学氛围中, 是很难产生灵感、创造性思维的。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试图与孩子们做朋友, 建立平等、友好、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通过实践, 我真正体会到了宽容、民主的真正动力, 也深深领悟到了学校教育贵在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只有在平等、关心的氛围中去交流、沟通, 才能赢得学生的爱, 才能引发心与心的碰撞。

二.保护幼小的心灵, 让儿童在笑声中自立

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片绿洲, 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关怀、温暖。如果孩子们有偶尔的违纪、拖交作业等现象, 教师千万不能挖苦、讽刺、批评他们, 而要因势利导、正视问题、查找原因、以情唤情、以心交心、激励他们。比如, 我班有个同学, 由于好动, 下课时在教室里将玩具抛上抛下, 一下子把挂在空中的挂花给弄断了, 同学们都替他担心———挨老师的批评、责备, 他自己也吓哭了。出人意料, 我不但没批评, 反而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活泼好动是可爱的表现, 如果是在操场上做游戏, 那是好的, 今天我原谅你……”话音未落, 就再也听不到抽泣声了, 只见他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 从那以后, 他再也没出现类似的事了。上课时表现特别好, 总是处于轻松壮态。

由此, 我对那些所谓的“学困生、调皮生”, 倾注的都是和风细雨,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卸掉压在心上的重负, 才能树立起学生的信心、生活的勇气, 才能抬起头来走路。

三.激发求知的欲望, 让儿童在笑声中求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 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 若能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如饥似渴地去求知, 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第一,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识字,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识字, 提高识字效率。如:教“车”时, 让学生自由地说是怎样记字的字形的, 是怎样认识它的,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热闹极了, 有的说“大风车”的“车”;有的说卖车的牌子上写有出售“本田车”的“车”;有的说环城车的“车”......。第二, 谜语识字, 激发兴趣。如教“高”时, 就采用了猜谜语的方法:一点一横长, 口字摆中央, 一扇大门开, 口字就张开。这种情趣化的识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 霎时, 学生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 说出了许多谜字:生、海......。第三, 游戏识字, 感受识字的快乐。低年级喜欢识字, 把摘果子、找朋友等游戏引进教学中, 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温故知新,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四.提供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的个性在笑声中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此, 我抓住学生天真幼稚、爱表现的特点, 尝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采用激励的手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学会倾听、吸取别人闪光点的方法, 教师时时点拨、引导,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 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他们明白了“小画家”指的是小动物, 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分别指的是动物的脚印等。讨论交流时, 学生的话如决堤之水, 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的确, 课堂成了学生自由表现的舞台, 学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唱、跳、说、演, 好不热闹, 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驰骋想象, 获得经验、方法与智慧。

营造轻松愉悦的英语听说课堂氛围 篇6

一、中专英语的教学重点在于听、说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承担着组织课堂、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口语交流兴趣的责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对于听说课来讲,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不愿开口说话, 谁都不可能强迫他。因此, 只有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才有可能让他们开口练习英语对话, 并将之应用于生活。那么, 如何让英语这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巨人变成邻家女孩儿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从“要学习”变成“想学习”, 尽力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们的反馈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语言材料, 往往是读懂容易, 听懂难, 用自己的话叙述更难。因此,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听说”往往比“读写”难度更大, 要求更高。然而, 就全国的现有情况来看, 课堂才是英语教学最主要的阵地, 加之教学设备还不太完善, 学生单班数量又较多, 更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听说课教学方法, 把仅仅对答案或在黑板上写生词、短语转变成和学生一起在听力资料中找答案, 将生词、短语融入自编对话中。这样不但能使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 还能将生硬的英语单词变成生动的语言, 便于理解、掌握。

二、课堂气氛是由教、学双方共同创造的一种氛围

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 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听说课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多鼓励, 勤诱导。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听说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 督促学生在听说课堂上始终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课堂气氛来说,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并易于形成一种促人向上的教育情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 在听力训练中, 学生对听课兴趣浓厚, 情感过滤就会降低, 就能愉快地去感知听力材料, 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重组所吸收的听力材料, 理解力就会提高, 从而有利于听说水平的提高。例如, 在训练学生理解“Asking and Giving Directions”对话的相关听力材料时, 可以在听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Did you get lost before?If you get lost, what shall you do?Maybe you’ll say:“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That’s“Asking directions”.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讨论, 已经对资料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目标性, 如果可以再把可能遇到的生词或短语提前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留心听, 这样不但能减轻学生的恐惧感和顾虑, 也能使他们对要听的材料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产生进一步听下去的愿望。

2. 学生在听说训练中肯定会遇到听不出来的单词和短语, 这时通常总会中断正在听的内容, 而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苦思冥想那个单词或短语, 丢了西瓜捡芝麻, 结果听完材料后, 抓不住主要内容。更可怕的是容易使学生疲倦、走神, 产生厌烦感和挫败感, 甚至丧失信心和兴趣。此时, 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主导者, 要善于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维、推理, 并给其相应的暗示或提示, 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化压力为动力。同时, 可以再提一些相关的新问题, 降低他们的情感过滤, 始终调动学生听的兴趣。

三、提高听说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改变听力课堂上单一听说的教学形式, 把听说教学与其他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把听到的内容表演出来, 或者展开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 教师要在适当时机加以提示和帮助。为了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 在听说教学课堂中, 尽可能地多讲英语。教师也可以直接参与学生听说训练中的一些活动, 可以扮演听说材料中的某个角色, 或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这样学生就会消除心理障碍, 更加愉快地进行听说训练, 从而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学生也更乐意在听说课堂上表现自己, 使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 自信心、责任感也得到增强。师生默契配合, 教学相得益彰。由于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情感回报, 从而产生情感迁移, 爱上这位老师教的学科。

四、改变考试方式

以前英语考试大多采用笔试答卷形式, 或者期末成绩即为学生最后考核成绩。这种做法对于英语听说课程考核不太适用, 对于学习英语的中专生更是弊多利少。首先, 听说课程关键在对话理解和口语表达, 采用笔试无法考察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其次, 仅凭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未免过于武断或片面。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期末考试的分数。中专生学习英语本身就困难重重, 一次考试成绩也许会影响到他们继续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勇气。所以, 更适合期末考试的方法, 我认为应该是口头考试加平时成绩, 其中包括课堂练习、作业完成情况等。不但如此, 还应该进行分层考核, 即代课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出若干级别考题, 题型不同, 难易程度不同, 每套考题基本分数也不同,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或者挑战一些有难度的题目, 当然, 挑战的前提必须是不能脱离自身实际。这样做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我发现学生课堂说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 问问题的学生也多了, 课堂纪律好转了, 主动说给老师听并要求纠正的人也多了。

如何营造地理课堂教学愉悦化氛围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愉悦化,氛围,营造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怎样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过程情感化

“情之所至, 金石为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着密切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前提保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识, 还要竭力向学生施以情感诱导, 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尊重、理解。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作为信息交流的纽带, 用情感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要善于以此纽带为抓手, 适时向学生“眉目传情”, 迅速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 实现师生一体化。

1. 师生关系转变

教师要有换位思想, 将心比心, 心心相印, 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风格, 以饱满激情的语言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 要有逻辑性、感染力、自然流畅、生活化。课堂上运用准确周密、简洁生动、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 不但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 给学生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 而且能给予学生以“言之有理”的语言享受。

2. 教学观念转变

教师要转变观念, 科研先行, 完成角色转换。变“讲师”为“导师”, 使学生由“客体”转为“主体”。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创造而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将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展开辩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组,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开阔了眼界, 发展了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3. 教学艺术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一些鼓励性语言, 适时肯定,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既要晓之以理, 又要动之以情。要讲究纠正错误的艺术,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切忌随意挖苦、讽刺, 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如:“你的发言是对前两位同学的总结, 它加深了我们分析的深度。”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要得法。授之以渔。

1. 自编口诀记忆

教师平时要注重自身语言修养, 做到语言形象、生动、精炼、有趣, 以此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自编自演, 减轻记忆累赘, 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如, 高一地理 (必修) 上册中月相知识是教学中一大难点, 笔者发动学生将它们编成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一线大潮、垂直小潮;地中月食满, 月中日食新。”这样既突破了难点, 又形象生动。学生再遇到此类问题, 就会得心应手。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特点, 发挥自身想象力, 大胆设计自身记忆歌诀, 定期进行评比, 既拉近了师生距离, 又使课堂教学趣味横生。

2. 选取熟知歌曲

如讲授《长江》一节时, 可选取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中的“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时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时你的气概……”启发雪山思考长江的源头、补给水源及注入海洋等。既学习了知识, 又抒发了爱国情怀。《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则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等方面加以分析。既温故知新, 又让学生领略了雨趣。

3. 借用广告妙语

广告用语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观众习以为常, 如, 对地理知识加以巧妙介绍, 学生定会兴趣倍增。如“新飞广告做得好, 不如新飞绿色冰箱好”, 这里的“绿色”是什么含义?“请你用‘三无’产品!”学生听后迷惑不解, 这时教师稍加解释“三无”为“无氟、无磷、无铅”, 学生方知原来如此, 无形中增加了环保知识。

4. 分析地理漫画

漫画既针砭时弊, 又蕴含科学道理, 启人深思, 耐人寻味。如漫画:“长江、长江, 我是黄河;黄河、黄河, 我也成‘黄河’了!”学生纷纷模仿打电话姿势。此时问:此图反映了什么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解决?学生在兴致高潮之际, 突然卡壳, 陷入疑惑状态, 这时教师应适时解疑, 组织学生讨论, 请他们做主人, 提出整治措施, 顺利解决问题。

5. 运用对联小结

对联讲究对仗, 朗朗上口。若用于地理课堂小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地球内部圈层又分地核、地幔、地壳”, “恒星不‘恒’, 黑子不‘黑’, 死海不‘死’, 彗星无‘心’, 水星无‘水’, 太阳风不是‘风’, 里海不是‘海’”等, 不但工整有序, 节奏明快, 而且起到教学小结结构化, 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是活化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愉悦氛围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愉悦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形式有很多, 其中教学效果比较突出的是愉悦教学法。其教学目的是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习得理论知识,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运用愉悦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必然的选择。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教学氛围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教学氛围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有效的愉悦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设愉悦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是:1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提供愉悦环境。通过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感觉紧张, 有助于其调节心情, 尽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中。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独立思考和发挥空间,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而新的愉悦教学氛围创设方法在教学中,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它改变了以往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将学生放在了课堂教学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3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愉悦教学是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 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还可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小学生正是人格发育的时期,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还应该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创设愉悦教学氛围能够陶冶学生情操, 同时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教学氛围的措施

(一)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率的教学。

具体来说,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1利用课文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越来越人性化, 里面有丰富的插图, 而且教学选材也比较经典, 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在上到《假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利用课本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学习, 必要时可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交他们“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这一句时, 教师可以将身体缩一缩, 再配上一声叹息, 让学生也演绎一遍,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合理利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上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一课时, 就可以利用道具将石子填入装水的瓶中, 最后让水从中溢出来。通过给学生制造直观的视觉感受,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通过表演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演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 教师可利用教学道具, 在教室里挂出一幅瀑布画, 然后让学生扮演大诗人李白, 对着瀑布朗诵这首诗。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鼓励,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将愉快教学的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

关于学习氛围的作用,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氛围中, 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 也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另外从生理学角度来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心理负担过大, 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学生乐于学习心理状态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素养;另一方面, 受外界良好氛围的熏陶。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教学功效,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精神焕发、心情舒畅,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养成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鉴于此, 学校和班级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氛围的重要性, 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创设轻松优雅的教学环境, 让教师和学生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下受到熏陶和影响。教师方面应该利用各种手段营造快乐教学的环境, 不拘泥于形式, 将教室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三)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小学语文课堂可以有很多教学方式, 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 教师应该在趣味性教学方式上下功夫, 因为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比较好玩、爱动。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将游戏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比如在教授学生成语时, 可以让学生参与做“成语接龙”的游戏, 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心智, 而且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总之,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创新教学方式, 为语文教学增加新的活力。此外, 在创设愉悦课堂教学氛围教学中, 教师还应摆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位置关系, 树立平等教学的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能分割的, 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结语

在未来素质教育中, 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中的重点。而创设愉悦教学氛围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只有在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愉悦氛围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营造  教学氛围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创设愉悦氛围的先决条件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比如,教材的设置、教法的单一、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因素。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可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呢?

(一)教师应调整好心态

教师在教学时的心态很重要,它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不管心情怎么样,都必须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良好的心态既反映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什么是最佳的教学心态,又如何保持呢?第一,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对教案的把握是否全面、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只有准备工作做到位,教师才更容易有最佳的教学心态。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投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够心存杂念,一旦进入课堂上,教师就要把其余情绪全部收起来,全身心地进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爱心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将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到最佳。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去感召学生,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师还要学会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神态、动作等,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学生自然就会学得热心、专心、细心,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逐步形成。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随机应变。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任何的“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如果不能对偶发事件做到随机处理,就有可能影响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把控好全局,对突发事件做到妥当处理。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融洽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彼此之间就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包容。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了相互合作、真诚相待,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才会逐步形成。教师讲课时饱含深情,学生听起来才能津津有味、注意力集中,师生彼此才会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教学氛围中。相反,教师如果与学生的关系不融洽,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活动不能很好的进行,教师教起来不会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不会全神贯注、兴趣盎然。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在一种沉闷、压抑的状态下进行,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呢?笔者以为,教师在平日里应该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与学生深入交流,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多用鼓励的眼神和热情的话语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努力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融洽的师生感情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设愉悦教学氛围的关键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得以发挥呢呢?

(一)要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达到最佳状态

学生的心态决定了学习的状态。当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时,学习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最佳。因此,教师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是打开心灵沟通的桥梁,微笑是征服学生心灵的钥匙。当学生上课心不在焉时,教师的一個微笑能让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受到挫折、一蹶不振时,教师的一个微笑能让学生迎来又一个“春天”;当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的一个赞许的微笑能让学生信心大增、鼓足勇气。第二,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他们安排不同的作业,提供不同的获取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愉悦氛围 篇10

俗语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做同样的工作量,为何不累呢?这其实是愉悦的工作环境带给人的愉悦的情绪降低了人肢体的劳累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情绪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活动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如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则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必然和谐自然,教师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更容易表现得才思涌现,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更能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能得到久旱逢甘霖般的满足。反之则相反。因此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愉悦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增长和教师技能的提高。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氛围与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密切,二者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二、积极创设愉悦的良好课堂氛围的必要性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来讲,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即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的舒展。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也能同步得到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中重视情绪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愉悦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增长和教师技能的提高,营造愉悦课堂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创设愉悦课堂教学氛围的具体方法

1. 注重情感教学,培养积极情绪。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注重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情绪,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教师应该用爱抚慰学生的心灵,用爱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学环节中具体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把关爱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另外教师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如每次进课堂都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面带笑容;多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细心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运用语言艺术,给他们以鼓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教师的每一句表扬和鼓励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信心和勇气,反之,教师的挖苦和讽刺必然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讲课时要充满热情,音量与语速适中;尽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你永远有用不完的好方法;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以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基本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认可。此外,还应经常在课外与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学生,并让学生了解自己,这些都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同教师相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带动学生共同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产生共鸣,既增加教师教的热情又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2. 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高涨的学习激情。

创造轻松活泼、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积极的学习情绪的良方。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和学生应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应成为学生们的学伴;要让学生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注重全方位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教师首先要控制讲授时间,延长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教师通过有效课堂活动的创设与组织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其从探索、发现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讲授时间虽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其次,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教师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

最后,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创设恰当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给学生以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或个体与全班交流方式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讨论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总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会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4. 完善激励制度,及时反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些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教师应该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实践、探索。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而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教学中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就会更精彩。

摘要: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 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教师应积极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促使学生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增长和教师技能的提高, 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本文从注重情感教学, 培养积极情绪;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高涨的学习激情;注重全方位互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完善激励制度, 及时反馈,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四个方面论述了创设愉悦课堂氛围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必要性,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美]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主编.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课堂教学心理系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1.8.

[2]彭诗琅主编.课堂教学论——交际性原则.特级教师全书.上卷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1999, 3.

[3]庞士让.课堂教学艺术新论.《教育学》2000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出版.

上一篇:高校综艺文化下一篇:创新开发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