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氛围

2024-05-25

有效课堂氛围(共12篇)

有效课堂氛围 篇1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有灵气的。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地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才能,进而提升自我。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研究,以便能够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小学语文是非常灵活的,所以小学语文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教师应该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效果做充足的准备,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足够多的知识,并能够根据课堂上的语言练习转变成以后写作的根本,一步一步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进而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有激情的讨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节奏,适时地让学生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神贯注地听讲,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展示课堂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课文里的人物图片,并提问学生通过自己对丑小鸭的理解,认为丑小鸭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让学生去讨论。相信同学看过丑小鸭后,会有很多的感想,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整个课堂的气氛会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也能够在讨论中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进而提升自己。

二、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不受课堂、教材、教学方式的限制,可以把语文学习的内容变得更美好,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学习热情更高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去欣赏诗歌,每到语文课时,教师留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来朗读诗歌,让学生尽情地去享受,去想象诗词歌赋中的意境;其次,教师要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给学生一点思路,让其更好地想象。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利用夸张的描写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一幅壮观的瀑布的奇观景象。可是,学生在朗诵中,或许并不能真正地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这时,教师就应把香炉峰瀑布的景观给学生做一个详细的描述,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放开思维去想象,这样教师在教授这一古诗时,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词,每一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主体,以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教学目标,从而,慢慢地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探讨、去想象、去讨论,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甘晓娟.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有效课堂氛围 篇2

(2)能利用学生扮演等活动以及高考题的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知识归纳较完整,课堂容量较大。 建议:

(1)语言节奏、语调要适当控制;

(2)要培养让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3)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4)点评之前可先让同学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

1.课堂教学质量评语

2.实习评语

3.导师评语

4.教师评语

5.老师评语

6.小班评语

7.操行评语

8.个人评语

9.对老师的评语

如何有效调控信息技术课堂氛围 篇3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氛围调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氛围要比数学、语文等学科的课堂氛围更难调控。因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除了教师和知识本身,还有比教师更吸引学生的电脑及其背后的游戏、网络世界。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调和控上,调和控只能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改变信息技术课堂氛围需要从根本上着手,要治本。

什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根本?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课比玩游戏、上网、聊天更有趣、更有意义!

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但经过艰苦的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1)课前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老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这样的课堂氛围必须要有深入细致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最重要的的原则就是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学,老师的教是帮助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给学生做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还是在被动地听。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势必是只开花,不结果。信息技术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了,才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验过程,总结方法。所以,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保证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时间,5分钟、10分钟的小试牛刀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至少一半课时)让学生静下心来实践,没有老师的切屏和讲解。

其次,要给学生想的空间。信息技术学科第二大特点是创新性,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课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用所学内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实现自己想实现的愿望。这里所指的实践内容不是零零碎碎的小练习,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成的内容。设计自己的名片、制作暑假生活PPT、编辑处理自己的照片等都是充满创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个性化的实践内容。教学设计时只要在最终作品的功能、知识技能应用上给出具体要求即可。

以上所说是在教学设计中保证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关键的两点。此外,还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现状,什么是他们学过的?什么是他们没有接触的?什么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感兴趣的事?什么是他们很容易接受的?什么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所不能理解的?讲解教学内容时如何恰当的设问?如何设置认知冲突?如何引发学生的问题?课堂上可以出现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都需要课前进行设计。

引人入胜的开题,鲜活的教学案例,开放具有挑战的实践内容,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可以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己的愿望,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就会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意义所在。

(2)课上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充分的课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入课题,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学习新知外,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因为教师的讲解再精彩再清楚,学生只有在亲自动手实践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提出问题,即使是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再次提问。教师这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问题要及时对全班讲解。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是教师最忙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辅导敢于提问的学生,还要去发现那些有问题不敢提问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我们要时刻牢记:课堂上是学生在学习,不是老师在表演。

(3)课后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

精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吸引学生兴趣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激励,再好的课堂氛围也将是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教学是有目的学习,每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的,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是需要通过作业来评价检测,并及时给出反馈的。

所以,正常的信息技术课学生是要做作业的,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我们不可能再给学生留课外作业。因此,需要在课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去巩固,学生课上的实践内容就是他们的作业,实践的结果是需要评价的。教师需要对学生每堂课的实践结果及时进行评价,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我们已经把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不可能再把评价也放在课上去做。所以,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上作业并在课后进行评价,下次课上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鼓励优秀学生,展示有创意的作业,并对作业进行点评,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就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让每一个学生在未来真正能够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只有在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引导、及时的教学评价共同打造下,才能营造出老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的课堂氛围。而这些方面都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相结合,缺一不可。

有效课堂氛围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课堂氛围,“五步法”

思维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决定了初中数学学习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普遍并令人头痛的现象凸显出来,那就是:有效课堂氛围缺失,教师自我感觉思维生动流畅,但学生两极分化现象逐步出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建构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新课堂的必然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五步法”教学模式。

1. 找准切入点,完善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形象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自我形象,使其能思考,会做题,树立信心,这无疑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后患。为了让一些数学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找回自信,我从心理辅导上进行一些具体的尝试。

(1)不断鼓励,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成的目标,帮助他们达成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2)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

2. 尝试分层化,唤醒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根据基础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知识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对起点低的学生则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抓住兴奋点,集中注意力。可采用以下方法:激知———以温故导入知新;激趣———以各种契因,如图片、典故、教具等激发其兴趣;激疑———以设问激起其好奇心。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数学的气氛。同时,在平时的考试中我试着将面批、讲评、错题研究结合起来,重沟通,重方法,重难点,重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实用为主线,教、学、考三位一体,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挖掘生活性,赋予数学课堂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许多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比如出租车计费、买东西、住房问题、环境保护、贷款等问题比比皆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新课引入,还是设计练习题都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并且学会“数学地思考”。我们可以从媒体和新闻事件中挖掘情境,如在讲“抽样方法”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andon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表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分析收回的调查表发现,Alf La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但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创设上述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 增加趣味性,合理将游戏引入教学

初中学生爱玩好动,具有强烈好奇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数学理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教学中,我让学生准备好一张大约0.1mm厚的报纸,先让学生把报纸对折,接着重复对折10次后,测量纸的厚度,然后估算对折20次后纸的厚度。对折10次后,学生惊讶于数学的“魔力”,一张0.1mm厚的报纸居然超过了他的数学书的厚度,热情空前高涨,乐此不疲地继续对折;慢慢的,纸越来越厚,无法继续对折,通过计算机模拟,学生们惊异地发现对折20次后报纸的厚度居然要达到30多层楼那么高。一个不起眼的小数字2,它的20次方,却是如此巨大,学生们震撼了,也迫不及待地渴望了解乘方的更多知识。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又如:《合并同类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对小组内成员的书本进行整理归类的游戏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学科分类”“按照书本大小分类”“按照是否包封面进行分类”……通过游戏,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我接下来让学生类比不同分类后每类物品的特征,去探索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步骤。

5. 保持亲和力,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在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关键在于接受的知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起到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活动。有效途径有以下几条。

(1)心理换位,即师生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消除隔阂。

(2)心理相容,即肯定对方,多看彼此的长处。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

(3)试着去了解对方。师生课前可以进行3—5分钟的交谈,互相交换看法。教师可以利用课间休息与学生交流看法。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保持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如何营造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的良好有效的课堂氛围,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轻松有效,让孩子的心灵不再疲劳,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有意义,我想,这中间显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育的问题与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怎样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篇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不断改变自己教学方法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体现了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要求广大教育者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充分感受到: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数学问题观察、分析,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活跃课堂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上好数学课,使学生成为“乐之者”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也言“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一、快乐导入,活跃课堂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猜想、谜语、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成为“乐之者”。

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师生比赛活动。一提到比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首先我随便说几个数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学生听了我说的数立即飞快地用笔计算起来,一会儿,有的学生算完了,骄傲地向全班汇报着答案,结果全对了,这个学生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于是学生急着要考老师,我说:“好吧,谁来出题?”班上的“小机灵”立刻大声地说“654”,我随口答道:“654能被2整除,但不能被5整除。”学生们验证后,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接着又连续有几个“嗄小子”不服地说出一些四位数、五位数,想难住老师,我都对答如流。学生们分别验证后更惊讶了,于是,我趁势问道:“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吗?猜猜老师有什么秘密武器。”用老师判断的既快又对这个事实,让学生“猜”老师掌握了什么秘密,一个“猜”字激发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需要和渴望,在学生高昂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上《倒数的认识》时,演示设计动画,形象地体现“倒数”上下颠倒的规律,辅助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如此的开端,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再停留于抽象的层次上。生动的动画设计,引导并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为导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并且在学生思维活跃之下,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二、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教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得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时,不妨给学生多创造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搜集周围的信息,试着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参与实践、操作、讨论、解答。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数感、体验情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绕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绕住乒乓球的线可以量出来,要使绕住乒乓球的线离球表面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长度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面实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动口、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了教师给予的答案和设想中相差很大,引起了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若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建立开放的课堂体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就能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真正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内化,达到探究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三、提出矛盾,活跃课堂教学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好奇或者疑惑,开始于认知冲突或矛盾。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结症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症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从而盘活了整个课堂教学。

四、动手操作,活跃课堂教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自己活动,从学具盒(内有许多小棒)中拿出三根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而在认识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得出四个角的角度相同……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的角度一样大,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图形的操作,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教学

学习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问题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设疑,以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使得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形影相伴、携手共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这样,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密切联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数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活跃思维。

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在“长、短”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创设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不同的动物骑上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猜想谁得了第一名,讨论:“人们把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椭圆形或方的?”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运用已学知识去思考,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六、联系生活,活跃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运用知识,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源,是他们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的动力。”贴近生活的例子,既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乐趣,又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力求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问“谁能用最科学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校园内国旗旗杆的高度?”学生之间讨论后,说出如下三种方法:①爬上旗杆测量(危险);②把旗杆放倒测出长度(不可行);③先量出旗杆的影长,再估计旗杆高和影长的倍数关系,就能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猜测)。我肯定了第三种想法很有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巩固拓展时,课堂中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再者,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1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和肯定后,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算出: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效途径的探究 篇6

所谓“课堂氛围”,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呈现出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课堂氛围的主动权。教师的教学理念、态度、手段、方法、调控措施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从哪些方面做起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一、以自身的状态促使良好氛围的形成

小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状态有敏锐的观察和感知,并将感受到的信息作为自己课堂行动的指导。比如,如果教师一进门就沉着脸或满脸怒气,学生一定会小心翼翼、屏气敛声,这节课的课堂氛围也将沉闷压抑;反之,如果教师一进门就微笑着、满面春风,学生也会心情轻松愉悦,这节课的课堂氛围也将轻松活跃。因此,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从而影响课堂氛围。

教师要保持阳光的心态,带着微笑进教室,以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师生的双重作用下,为课堂定下基本的氛围基调。教师在组织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中,还要做到亲切自然,让学生时刻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

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运用赏识激励策略:不仅在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还要在学生经受到挫折和失败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时刻充满自信,对学习充满成功的渴望。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课堂回答问题过程中,当学生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或求异思维时,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当学生能够流畅进行交流时,教师要投以欣赏的目光;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的目光。让学生从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丰富表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呵护,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低时,教师不批评却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关注;当学生回答出现磕绊时,教师点头示意学生要勇敢,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回答很出彩时,教师伸出大拇指给予赞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回答错误很恐慌时,教师轻拍学生的头和肩,给学生以安慰等。

教师以自己的教态来带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进而影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以游戏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具有好玩的天性,对课堂游戏具有很强烈的兴趣,且在游戏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加速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教师奥善于将语文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实现“学中玩”、“玩中学”,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游戏,形式要生动活泼且丰富多变,让学生时刻充满新鲜感,真正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对多变的游戏学习方式感到不倦怠。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趣味性,又要注重知识性,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快速接受知识信息,实现寓教于乐。这才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为营造课堂氛围而娱乐,淡化了课堂的学习功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完成。

三、以动手操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阐释了多动手操作会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动手操作,增加课堂学习的情趣,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语文的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在操作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体验。比如,在字词积累这个版块,只有发动学生制作生字、生词卡,让学生经历制作、抄写、整理的过程,方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理解以及记忆能力;优美句子和段落的积累,需要学生进行摘抄、剪辑、粘贴等操作活动,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并反复体味其中的韵味,学生的感受能够进一步加强。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动手操作成果的机会。这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学生操作活动过程的一次回顾,对营造课堂氛围、巩固学习成功都有积极意义。

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悬念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利用在授课前、授课中、课堂结束的时候适当设置一定的悬念或者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对语文课的渴望。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上课伊始就告诉学生“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然后设置悬念:你们想知道他伟大在哪里吗?请随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你就会找到答案的。在授课中,结合文章设计问题:鲁迅的鼻子真是配碰“扁”的吗?教学结束时,告诉学生:关于鲁迅还有很多有趣和有意义的事值得你们关注,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探讨。学生会在教师的一系列的悬念中充满学习的激情。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接受新课程的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并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死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有效课堂氛围 篇7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很融洽甚至对立, 那么教师讲课时学生在思想上就会有戒备感, 甚至产生思维封闭、厌学和逆反心理,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能获得怎样的教学效果我们不难想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必须相信每位学生的力量, 热爱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 尽量给每位学生均等的机会, 尤其关注城乡学生的差异, 注意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让他们树立信心, 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 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角色, 转变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伙伴, 实现师生间的“零距离”, 从而营造良好、宽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关键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课堂主体应该是学生, 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学生发展的关键。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要么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要么学生和教师谈条件, 教师、学生自由上机, 各做各的事情。这种高耗低效的课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大脑和手脚, 容易使学生产生轻视信息技术学科、厌学等情绪, 根本谈不上师生课堂上的互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乐学、主动学, 一是教师要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心理感受和需要,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 能够主动地学习, 自主地学习, 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形成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模式。二是要让学生活起来。首先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 课堂允许一问多解, 答案不求统一,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其次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课堂多展开讨论、交流;再次, 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上机多让学生自主操作。课堂上可采用学生“小导师”制, 由操作技能好的学生竞聘上岗担任小导师, 对各组进行上机指导、辅导, 以缓解机房中一名教师不能及时对各组进行指导的矛盾, 以及上机机器不够的情况, 一举两得。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自信心得到增强, 组织性得到加强, 学生也会更珍惜课堂, 自然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大大提高了上机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效率。

●创设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有益处

信息技术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习内容和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帮助学生主动而又轻松愉快地理解学习内容, 完成实践活动。大量的事实表明, 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有效的问题情境常常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这样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有益处。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 诱导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 对学生加以必要的提示和诱导。 (2) 变换法。即教师把大家熟知的问题变换角度或者变换提法提出来。 (3) 追问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逐步设疑、质疑, 逐个提出问题, 层层递进, 追问到底的一种方法。例如, 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4.1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中, 讲授VB6.0界面上工程管理器及代码窗口的设置和应用时, 首先让学生自主熟悉VB6.0的界面环境, 通过两个实践小任务促使学生发现电脑显示与课本提供的界面的窗口结构不一致, 然后提出问题:VB6.0软件启动后显示的窗口结构与课本上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追问:你能说出为什么不同?那么, 我们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它们完全一致?如何设置?

●如何有序地组织课堂是根本

有序地组织课堂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服从课堂的目标和任务、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状况等。实践表明, 在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越强, 他的教学能力和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 课堂气氛越活跃,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可见, 有序地组织课堂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根本。例如, 根据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求学生在机房环境里面进行实践, 在机房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有序地组织和管理学生, 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至关重要的。首先, 合理分组, 采取分组实践的方法,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操作水平层次进行分组。其次, 分解任务。将不同层次的任务列出, 由各组根据实际情况以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合适的小组任务, 并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 如笔者在某校进行实验教学时, 结合计算机教室机型配置较低、运算速度慢的情况, 将原先设计的利用Power Point软件进行文字、图片、动画等素材的加工以及利用格式工厂软件进行音、视频素材的加工处理操作, 调整为分别利用Word、画图、录音机等软件对素材的加工, 分解了任务, 缓解了机型对任务的影响, 而对视频素材的加工, 则利用教师机配置高的特点, 进行演示操作, 这样做, 既避免了计算机运行速度慢等外界因素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影响, 又可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 经教师演示讲解后, 学生按各自分组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 教师巡视, 这时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最好时机, 也是教师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的最佳时期, 教师必须把握时机, 认真辅导, 耐心讲解, 遇到问题及时引导, 对胆小、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特别是女生,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课堂结束时, 将各组作品展示给大家, 评出最佳作品, 这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有效课堂氛围 篇8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在其编写的《快乐学习法》一书中为快乐学习赋予了更广义的解释:快乐学习, 就是指享受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充满的乐趣, 是一件能够体会到快乐的事。因此, 上课、读书、写作业、向老师提问、与同学交流等事都是充满乐趣的快乐学习。然而, 由于各方面的复杂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生每天都只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学习, 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更别提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又能期望拥有这样心态的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因此,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必须把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当作首要前提, 让学生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这一点, 我尝试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第一, 以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导入, 激起学生兴趣。作为一堂课的切入点, 导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导语优美生动, 可以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情境, 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学内容互相融合, 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共鸣”的思想境界, 有的神思飞越, 有的悄然动容, 有的期待盼望, 有的甚至跃跃欲试。第二, 增加课前演讲。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 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能力。学生在以单向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处于被动, 心智被压抑, 很难真正地做到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 为了使语文教学实现彻底的高效变革, 就必须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前增加时长三分钟的演讲, 就可以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为了使演讲成功, 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赏, 每个学生都积极地为演讲准备。他们用心地仔细搜集、组织、整理材料, 并对演讲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学生们爱讲、爱听新颖多样的演讲内容, 随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我的多年语文教学经验,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课件可以营造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因此, 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极大提高。但是, 多媒体教学只是以一种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就应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以辅助、合理、适当为原则。以《苏州园林》为例, 在对这篇说明文进行多媒体教学时,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这样就能在课堂上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美景, 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苏州园林如西子一样的美丽气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就能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 就会主动地学习语文, 自发地钻研文字、创造文学、体验乐趣。反过来, 这些活动又会继续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 激发学生兴趣与教学质量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我国圣人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 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当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 要求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写日记, 并把《学习是一种乐趣》作为日记的题目。魏老师这样做无非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亲身发现和体会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他们激发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并能够将这种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以上事例再次表明, 要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就必须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这样才能使他们巨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极大提高。

三、用心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课堂改革主要强调的重点, 因为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师生互动有着直接联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两者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 要想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 就需要双方互相尊重, 互相谅解, 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产生情感共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为了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就必须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重视 ,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最大限度大胆放手, 提高学生的活动自由度, 让学生亲身体验, 使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 还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要营造一种让学生具备“安全感”, 尝试放开自己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主动思考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敢于质疑问难, 并积极参与合作讨论, 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课堂效率极大提高。为了使课堂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要大胆地开拓思路、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尊重不同的见解, 尤其注意建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 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与性情。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相符合的教学方式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总而言之, 只要坚持开放课堂, 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师生合作探究, 互相促进, 教学相长, 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智能得到提高, 达到轻负高效的教学效果, 就能建设出高效和谐的初中语文“优秀课堂”。

参考文献

[1]范胜荣.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交流氛围的创设[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4 (2) .

有效课堂氛围 篇9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首先,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尊重他们, 让学生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 体会到温暖与期望, 激励与鼓舞, 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 使师生关系和谐。在教学中, 通过友好的问候、在课堂上直呼学生的英语名字等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常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尊重, 从而提起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

其次, 教师的心境总是影响着课堂气氛, 所以我们要尽量带着一个良好的心态走向讲台, 上课时要精力充沛, 讲课时更要热情洋溢、诙谐幽默使整堂课都在快乐、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度过。

二、充分研究教材, 选用灵活设计, 优化教学方法

1. 实物实景教学法

英语是抽象枯燥、死板无趣的知识, 要想让学生生龙活虎, 充满热情地学习就得用实物教学法。如教学水果时, 我准备好水果放在讲台上, 边呈现边教学, 回答正确的学生每人奖励一样水果。教学学习用品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样实物放在桌面上, 呈现一样教学一样, 学生们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7AUnit3 Shopping Main Task一课时, 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Shopping Mall的作文, 于是我组织学生来到超市, 先让他们实地参观, 用已学的英语去描述它的规模, 设计, 销售情况等。超乎我的想象, 学生们滔滔不绝, 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 而且积极性很高, 不断地记录, 用一个小时的时间, 为我们的英语作文积累了许多材料。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 他们仅用二十分的时间就完成了作文, 内容充实, 语言丰富。这样上课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热情。实物实景教学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记忆得牢固长久。

2. 简笔画教学法

教师灵活运用简笔画教学, 最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简笔画,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而且能增添课堂情趣,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 轻轻松松学英语。例如:我在教学单词happy和unhappy时, 在黑板上简单几笔, 勾勒出笑脸和苦瓜脸的大致轮廓, 把单词写在简笔画旁, 简单、醒目, 大大加强了教学效果, 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印象。课后只需稍加温习, 便可牢记于心。又例如在教7BUnit1时, 我让学生先写my best friend, 然后读出他描述的人物, 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他描述的好朋友, 其他的同学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 想要知道画的是谁, 注意力特别集中, 这样既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 又锻炼了他们的听力。

3. 多媒体教学法

模仿能力强, 爱表演也是学生的天性。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在课题上借助录音、投影、电脑等媒体的形象效应,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都动起来, 也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如在教7A Unit3Finding Your Ways中的阅读A Lucky Escape时, 我先用多媒体出现robbers, police station, traffic lights等插图, 然后出示一系列相关rob, call for help, escape的图片, 再用录音配上声音, 最后用VCD展现整个故事的过程。通过这几步, 学生对课文内容已了然于胸, 再让他们精心准备表演, 个个都争着上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表演惟妙惟肖, 口语表达流利,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又培养学生听说以及表演的能力, 最终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乐学氛围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抓好第二课堂的学习, 将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精心设计第二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从“学乐”到“乐学”, 最后师生“同乐”。通过布置任务性学习, 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自主意识、自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达到学乐———乐学———同乐。如创设“童话”英语环境, 布置教室英语角:在墙壁上贴一些有趣的自画像, 然后配上一些简单的英语礼貌用语如“You are welcome”等;优秀英文歌曲、影片欣赏。

参考文献

[1]郑慧琦, 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10期。

有效课堂氛围 篇10

一、着眼现实生活, 联系学生实际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 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 现阶段, 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 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除了从电视上、网络上找供讨论的问题, 更应着眼于身边发生的事, 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 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使课堂的内外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开始时, 学生的精神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 一节优质课, 光靠绘声绘色的讲解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更多的辅助工具, 而图片、小品等素材便是很好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材料。 例如, 在教学“ 平等尊重你我他”这一框题时, 我设计小品《 牛娃》 , 课前让学生对牛娃处处被人嘲笑和侮辱的内容深刻解读, 课上让他们进行情景表演。 学生积极性很高, 表演很投入, 学生把生活中遭受到的不平等现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在带给同学们笑声的同时, 也使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需互相尊重的道理。 因此, 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新课, 学生听起来情趣倍增,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主体性, 推进素质教育

当今国际教育崇尚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主体性, 承认学生自主发展的可能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活泼快乐地成长。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 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 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 因此, 为形成高效课堂, 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积极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备课、讲课、评课, 充当“ 老师”的角色, 体会“ 老师”的辛苦。 比如, 《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第一个问题“ 感受身边的变化”, 九 ( 1) 班学生马宁主动要求讲课, 由于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周围, 学生比较熟悉, 因此大家的发言非常积极, 再加上马宁同学的语言比较幽默,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而我在这节课中则充当了导演和评论家, 给予讲课同学恰当的语言鼓励, 使学生的认识很深刻, 讲课欲望与勇气逐渐增加, 教学方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鼓励自主参与, 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 突出学生参与, 突出学法指导, 突出启发方式, 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 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主体性这个核心, 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教学应是流水, 而不是死潭, 课堂上需要突出学生主体性,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 学习《 我们维护正义》这课时, 学生开始都很茫然, 对这个题目不是非常理解, 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些相关词汇, 如“ 被害人”“ 受伤”等, 细心观察, 发现此时有的学生神情很忧伤, 于是鼓励他们发言, 就“ 我们是否应该忍受别人的欺侮” 为题展开辩论。 因为这些事情学生都经历过, 可能正发生在某些学生身上, 通过分析讨论, 还会起到有针对性心理辅导的作用。 通过启发, 学生的发言很积极, 课堂气氛很活跃, 同时在这样的环节下, 以小见大, 再引入一些社会问题分析, 教学难点便形象地迎刃而解了。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学科,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要在教学中扮演好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及时、正确地评价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力促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摘要:目前,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 主体性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特质, 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重视和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参与,主体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有效课堂氛围 篇11

一、开课的导语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方法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要注意每堂课的“导语”,要讲出新意,讲出学生平时接触但太不注意的“奇珍异宝”。导语,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导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基调,课堂教学或高亢、或兴奋、或抑闷、或沉静,都在教师三言两语的导人之间初见端倪。因此,导语是教师智慧、知识、教学方法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好的教师总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开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住。

例如,我在讲教授初二物理《物体的质量》这一课时用了简单的导语,就将学生从生活世界引入了物质和物体物理的世界,并使学生清楚的分清了解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体”。我一开课就问:“同学们昨晚夜自修结束后,吃点心了吗?”有的学生说“吃了”,“吃了什么呢?”我问。接着七嘴八舌,有的说吃了饼干,有的说吃了面包,有的吃了方便面等等,大多数学生吃的是面食类食品,于是我就问这些食品都是用什么原料来做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面粉”,那面粉是什么形状的呢?面包又是什么形状的呢?又有多重呢?同学们对面粉说不出形状,也说不出多重,而面包是有形状的,也说得出多重。于是我就说:面粉说不出什么形状和多重的,还有好多东西我们也说不出形状和多重的,如铁、铜之类。于是我就引入如了“物质”和“物体”、“质量”的概念,自然引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学生振奋的内心状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于悬念迭起的导语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话题,自然地生成情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

二、将课堂教育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

中学物理的最大特点是紧密联系生活。知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人类生活。所以只有将物理知识应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价值,才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使学生感到:“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社会即学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我在初中物理中的压强知识讲解中,用压强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喷泉的形成原理,并组织学生制作喷泉活动,有的学生不但制作了小喷泉,还配上了自然地貌,使这个制作还具有了艺术价值。

儒家经典《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就启示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更在于“习”。在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的简单介绍中,我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电源指示灯,一位学生回家后,从家里的废旧录音机里拆出发光二极管和电阻,在劳技老师的指导下,用了一个旧的插头,焊接成功了简单的电源指示灯。从这个制作中,学生应用到了串联电路的知识,学到了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知识,以及电阻在其中的作用,有又尝试了用电烙铁焊接电路。真是学以致用,富有成就感。

在初中电学的教学中我还引入电子百拼器材,用电子积木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体验电学知识,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起来。学生按照电路图拼出了好多电路,并实现了电路的功能,使学生对电学知识得以巩固。

朱熹云:“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用生活化策略设计的新课教学方法很容易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在快乐的氛围中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心理和兴趣基础。

三、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愉快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首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唤醒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巧设悬念诱兴趣——通过示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首先用凸透镜将窗外的景象在教室白墙上投影成像,让学生从墙上看到了窗外倒立的景色,教室内立时沸腾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迫不及待想要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兴趣。整个一课颗由有学生自己操作,将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清晰的在光屏显现,充分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由此自然的引入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使这堂课容量增大,学生轻松的完成了本来要几节课才能学完的知识。

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快乐课堂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有的事例仅凭教师讲授是达不到目的的,好多情景又不能用实验来完成,这时我们辅于多媒体手段,以其形象生动、鲜明的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启迪思维,激发兴趣

例如,为了上好初中物理“船闸”一节内容的教学,由于如今陆路交通的发达,水路上的船闸学生已经很少见到,我通过多媒体制作演示了“船闸”课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船从上游驶往下游的过程中,闸室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下游阀门、闸门的开关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讲到物体弹性形变时,我通过视频慢放从高空落下的排球,在着地瞬间的形变情况,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排球变形的过程,对形变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教师善于抓住契机,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个别几个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要善于化解学生的分心,变直接的批评为婉转的教育,也会使这些同学自觉的回到课堂的氛围之中,达到老师要其专心听讲的目的。例如在我的一节《摩擦力》的讲授课上,我发现一位同学不在听讲,而是低着头在做什么事,于是我走到他的跟前,发现他在做三角插纸的制作(劳技老师教授的一项制作)。我拿起他的制作让全班学生观看,当场夸他做的好,并提问他为什么三角插纸插在一起不会掉下来?其他同学就说是摩擦力的作用。我就说物理知识用处很大,如果你能做到认真学习,则你的插纸作品将会设计的更好。这位同学就当场认错,并表示一定好好听讲。在以后的物理课堂上,这位同学听讲认真,而且课余不时的将新的插纸作品送给我看,我有时还帮他将作品进行改进,在期末物理考试中这位学生成绩有极大的提高。这个事例说明,对于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老师不要一味的批评,要善于抓住契机,立足于诱导,避免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喜欢听你的课,这就是《学记》中,“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的道理

例如,在教授惯性与质量的的关系一课内容中,我利用放学后的空闲,和同学们一起骑着自行车,进行刹车试验,先是一个人骑车进行刹车,后是两个人同骑一车进行刹车,让学生体验质量的变化对刹车距离的改变,虽然这个事例在课堂上可以做实验,但通过骑车试验,不但让学生亲身体验,而且加深了师生情感。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使自己变成个“小孩”,进而“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总的来说之,让学生快乐的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让学生对学习物理由感观上的快乐转化为内在的快乐,这样不但学生快乐,老师也会从中感到教学的乐趣,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扎实的进步,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才会真正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创设和谐氛围进行有效教学 篇1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蹲下来,做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更主要的是通过心灵进行平等的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1) 老师也有个想法,可以说一说吗?(2)老师也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3)你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吗?(4)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5)老师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愿意再说一遍吗?在这种状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教师应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问、去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师生互尊、和谐,不轻易否定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使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久而久之,课堂中学生爱发言的多了,参与活动、讨论的人多了,学习劲头足了,实现了课堂上互动共鸣,课堂氛围真正达到了愉悦和谐。

二、科学、机智地评价学生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学中,即使学生答不对问题,教师也不需全盘否定,而是要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体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课堂上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智力发展较迟缓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教师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美,来温暖学生渴求得到认可和理解的心。对于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表扬,要通过评价来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并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经验。

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判断、一种认可、一种检验,也是一种引领、一种开启、一种拓展。如“你真会观察,能不能从侧面进行观察,发现什么呢?”“你真会动脑,是否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呢?”……这样来打开学生运用语言、开动脑筋的思路,总结感悟和思考收获,从而让学生们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因此,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生有疑就问,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例如:在上“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中,我不是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什么样的图形就是角,而是让学生先从主体图上去感知角的存在,在让学生自由讨论:你心目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角的初步认知用学具设计出一个角吗?你还能用纸折叠一个角吗?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学生不拘一格的动作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参与动手实践,接着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角,紧接着让学生试着画角,再和全班同学一起归纳角的画法。整个一课堂,同学们都是在民主求真的情境中去获取知识的养分的。同时其间的小游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的乐趣无穷,从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也大大加强了。

上一篇:振动信号检测下一篇: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