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交流提升课堂效益(精选7篇)
有效交流提升课堂效益 篇1
摘要:新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工具性, 旨在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 只有构建初中英语互动课堂, 学生的交际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师生互动
初中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 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有效彰显, 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比较突出, 在“哑巴课堂”中,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学生的个性和见解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这不利于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互动是高效英语课堂的基础, 要创设互动型的英语课堂, 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与优化: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课堂中, 很多教师摆出一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姿态, 学生正襟危坐, 如履薄冰。这样的课堂, 虽然看上去秩序井然, 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与交流。在教师的威严下, 很多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 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被遏制了。因此,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就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 从而放下内心的防线, 与教师一起学习新知。
比如, 在“Can you sing a English song”的教学中, 我通过多媒体设备选编了《Yesterday Once More》、《Moon River》、《Unchained Melody》等学生熟悉而喜爱的英文歌曲, 并说: “这些歌曲大家听过吗? 会不会唱? 你们还会唱哪些英文歌, 可否为大家唱几句?”学生跟着音乐进入学习, 教学氛围温馨而欢快, 在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密切, 有效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互动情境
语言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在特定的语言学习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情感、求知欲望才能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因此,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情境, 使其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课程的学习中。
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 课堂情境不可能实现生活的真实, 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其实现虚拟的真实, 使抽象、枯燥的学习素材形象化、趣味化。比如, 在“Christmas Day”一课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西方圣诞节的浓郁氛围, 我和学生一起布置节日的饰品, 并且让学生进行节日问候的情境对话, 每一对表演优秀的搭档都能获得“圣诞老人”赠送的礼物。在近乎真实的节日情境中, 学生的对话欲望与表现都十分优秀, 达到了课堂教学的交际目的。
三、设计师生交流的互动主题
互动课堂成功开展的关键在于科学的互动设计。互动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全员参与原则, 即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 尤其是要注重后进生的互动积极性的激发; 二是实践性原则, 即学生的英语互动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学生亲力亲为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体验知识、提高技能, 学以致用。
比如, 在教学“Finding Your way”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某一特定地理坐标, 如学生都熟悉的某公园、图书馆等, 然后模拟从学校出发前往这些地区, 让学生表演问路和指路。如学生A: “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Zhongshan Park from here?”学生B: “Go alone this street,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then keep going about 2 minutes, you will find it on your right side.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仔细聆听, 看对话者有无错误, 做到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组织小组合作的互动活动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的一个方面, 生生互动是互动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天然的亲近性, 在彼此的互动交流中, 学生的内心更容易敞开, 互动效果也更佳。但是, 如何在大班制环境下有效地进行生生互动, 是英语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也就要求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运用合作教学,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合作探究和信息反馈, 以促进互动学习的开展。
在合作式互动英语课堂中, 教师可以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 让学生自由地组建学习小组, 并让学生自主分配各自的任务。英语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 将具体的英语学习任务发放给各个学习小组, 小组之间再进行任务分配。比如,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这一英语习作任务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然后分工组织素材, 从网络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这样就能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组际交流更为充分有效。
总之, 新课程改革为当今的初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角色, 让自己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者,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使其积极互动、广泛交流, 从而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李莉.初中英语课堂增强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J].教学研究, 2013 (10) .
提升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策略 篇2
一、创设宽松环境 营造交流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教师与某些优秀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式的对话,课堂交流成了少数能力强者的展示平台,程度差的学生成了交流活动的“陪客”。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将集体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个别行为。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努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民主平等的氛围。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说:“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就需要教师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笔者曾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反馈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这让笔者顿时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在探究环节中一直强调并重点让学生理解的“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在判断时却出错了呢?笔者并没有斥责学生,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看来这道题,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这时,认为错误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只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句话没有说完整。”还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时,认为正确的同学都表示赞同了。可是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呢?笔者再次向这些学生询问:“那刚才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下你们的想法吗?”这时便有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刚才我们太粗心了,没有看清楚题目。”还有一个学生反思道“我看到我桌面上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这样的,就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了。”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斥责,而是蹲下来和学生心与心地交流,教师把手势、语调和目光等以一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暴露出学生本真的想法,在课堂上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不但能使学生乐意参与交流活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激发学生的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想和讲,提供每位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在这种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中,才会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来表现自我,促使他们主动地、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引导独立思考 提升交流深度
有效的课堂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没有以独立思考为前提的课堂交流将更多地流于形式,丧失交流的价值。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时,教师在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想办法算一算,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经过个人的积极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学生1:我把这道分数加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来做:0.25+0.5=0.75。
学生2:我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再把另一张纸片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发现结果是。
学生3:我觉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并不马上给予评价,而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析、比较,让班级中其他学生有更多发言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引导,最后让学生对三种方法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
有学生不由自主地感悟到:“原来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样的,第二种方法很形象地解释了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有的学生能主动对第一种方法进行质疑:“第一种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异分母加减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来只有给学生充分时间的独立思考才是课堂交流的前提,有效的课堂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较和判断。这样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及时反馈评价 拓宽交流广度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以普通者的身份参与交流,或在小组讨论中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学生的思维相对会更活跃些,他们会畅所欲言,谈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教师也能捕捉到全班共同讨论时不能发现的一些课堂隐性信息。有些个别的隐性问题,教师可以当场答疑;有的典型性问题,可以供全班一起来讨论。小组讨论中,为了捕捉反馈信息,教师所提供问题的形式新颖,就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讨论,也能捕捉到更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另外,要使课堂交流落到实处,教师的适时恰当评价也必不可少。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回答最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
笔者曾教学三年级第五册《时间的计算》,这一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参与进行课堂交流就有很大的必要。在教学“从8:05~8:45经过了多长时间”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不断参与多个小组的交流,或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是修整补充,使学生在师生共同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从8:05~8:45到底经过了多少时间。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反馈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生1:用减法来解决:45-5=40分,因为分针从0走到9是45分,分针从0走到5是分钟,要知道从8时0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就要用45分减去5分。
生2:用数一数的方法来解决。因为分针从5走到9一共走了8大格,每一大格是5分钟,那么8 大格就是8个5分钟,就是40分。
生3:用60-5-15=40,因为分针走一圈就是60分钟,分针从0走到5是5分钟,分针从9走到12是15分钟,要求中间经过的时间就可以用60-5-15来进行计算。
学生的想法的确非常独特。这样通过教师参与交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运用课堂交流的目的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总之,我们必须以营造全员参与、和谐的交流氛围为前提,以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最后在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及时评价下进行,从而达到课堂交流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提升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策略 篇3
一、创设宽松环境营造交流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常会出现教师与某些优秀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式的对话, 课堂交流成了少数能力强者的展示平台, 程度差的学生成了交流活动的“陪客”。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 将集体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个别行为。所以, 作为教师首先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 努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民主平等的氛围。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说:“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就需要教师熟悉儿童、理解儿童, 与儿童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
笔者曾教学《三角形的面积》, 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反馈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 这让笔者顿时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在探究环节中一直强调并重点让学生理解的“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在判断时却出错了呢?笔者并没有斥责学生, 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看来这道题, 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谁能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这时, 认为错误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只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句话没有说完整。”还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时, 认为正确的同学都表示赞同了。可是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呢?笔者再次向这些学生询问:“那刚才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下你们的想法吗?”这时便有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刚才我们太粗心了, 没有看清楚题目。”还有一个学生反思道“我看到我桌面上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这样的, 就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了。”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 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斥责, 而是蹲下来和学生心与心地交流, 教师把手势、语调和目光等以一种信号传递给学生, 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暴露出学生本真的想法, 在课堂上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 不但能使学生乐意参与交流活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 激发学生的潜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想和讲, 提供每位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 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在这种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中, 才会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来表现自我, 促使他们主动地、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引导独立思考提升交流深度
有效的课堂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没有以独立思考为前提的课堂交流将更多地流于形式, 丧失交流的价值。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时, 教师在出示题目后, 让学生自己试着想办法算一算,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然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经过个人的积极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学生1:我把这道分数加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来做:0.25+0.5=0.75。
学生2:我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1份就是, 再把另一张纸片平均分成2份, 取其中的1份就是, 发现结果是。
学生3:我觉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
学生回答后, 教师并不马上给予评价, 而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析、比较, 让班级中其他学生有更多发言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引导, 最后让学生对三种方法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
有学生不由自主地感悟到:“原来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样的, 第二种方法很形象地解释了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有的学生能主动对第一种方法进行质疑:“第一种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异分母加减法, 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来只有给学生充分时间的独立思考才是课堂交流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 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较和判断。这样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及时反馈评价拓宽交流广度
在课堂交流中, 教师以普通者的身份参与交流, 或在小组讨论中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指导, 学生的思维相对会更活跃些, 他们会畅所欲言, 谈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教师也能捕捉到全班共同讨论时不能发现的一些课堂隐性信息。有些个别的隐性问题, 教师可以当场答疑;有的典型性问题, 可以供全班一起来讨论。小组讨论中, 为了捕捉反馈信息, 教师所提供问题的形式新颖, 就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讨论, 也能捕捉到更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另外, 要使课堂交流落到实处, 教师的适时恰当评价也必不可少。课堂上, 学生的精彩回答最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 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 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 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
笔者曾教学三年级第五册《时间的计算》, 这一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参与进行课堂交流就有很大的必要。在教学“从8:05~8:45经过了多长时间”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不断参与多个小组的交流, 或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或是修整补充, 使学生在师生共同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从8:05~8:45到底经过了多少时间。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 反馈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生1:用减法来解决:45-5=40分, 因为分针从0走到9是45分, 分针从0走到5是分钟, 要知道从8时0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就要用45分减去5分。
生2:用数一数的方法来解决。因为分针从5走到9一共走了8大格, 每一大格是5分钟, 那么8大格就是8个5分钟, 就是40分。
生3:用60-5-15=40, 因为分针走一圈就是60分钟, 分针从0走到5是5分钟, 分针从9走到12是15分钟, 要求中间经过的时间就可以用60-5-15来进行计算。
学生的想法的确非常独特。这样通过教师参与交流,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习作指导, 促进效益提升 篇4
一、坚持阅读培养——写好作文的前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读与写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表明,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大家其写作都离不开阅读的过程。如东汉时期的司马迁, 由于通读古籍, 写出了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 勤奋苦读, 所读过的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现代文学大家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 著作精彩绝伦。现代学者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 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就必须强化有效阅读的培养, 着力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丰富其写作素材的积累。具体积累的方式, 可以是剪贴, 也可以是摘录, 还可以是写日记或周记。具体积累的内容, 可以是好词佳句, 也可以是文章写作的规律以及各种写作技巧等, 还可以是文章独特的构思。具体积累的途径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 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 在具体写作时, 可要求学生把自己所积累的别人佳作的技巧、语言、思路、手法、典型实例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 从而达到“借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的目的, 最终实现自己的独立创作。
二、强化方法指导——写好作文的关键
1.巧设作文题目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亮丽新颖的作文题目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同时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 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如引用诗句、歌词、广告等作为题目, 像《世上只有妈妈好》《共祝愿祖国好》等, 就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共鸣。还可采用标点符号、修辞手法巧设作文题, 像《女子不如男?》《人生——???》《天空的呼唤》《小草的哭泣》等, 如此标题更具悬念, 更加形象传神, 更富艺术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 巧设作文题目, 教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所设题目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 要帮助学生从“最佳角度”进行文题选择。有这样一则材料:一位老大爷在被撞倒后, 肇事者跑了。一位好心的路人把老人送到了医院。没想到这位老人却一口认定是好心路人撞到了她, 经别人解释, 事情才算了结。要求:请以这则材料为素材, 自拟题目, 自由作文。我在指导学生具体写作时, 就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拟题作文。角度一:从过路人的感受出发, 可用《这个忙该不该帮》《一个受冤的好人》《好心人的困惑》等题目;角度二:从被撞者的心情去理解, 可用《学会辨别是非》《是与非》《我明白了》等。
2.写好“开头”与“结尾”
众所周知,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 往往能引人注目, 夺人耳目;而好的结尾往往余味无穷、发人深省, 能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效。然而对于这“凤头”与“豹尾”, 很多学生却不能够把握其具体方法。作为教者应结合具体的作文讲评给学生以指导。通常开头的方法有 (1) “开门见山”法。 (2) “引出下文”法。 (3) “形象描绘”法。通常结尾的写法可用总结全文的方法揭示主旨;可用含蓄的词语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可进行情怀抒发, 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详略安排得当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文章结构的重要问题。所谓“详写”, 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所谓“略写”, 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 能使文章中心明确, 重点突出, 结构紧凑;详略不当, 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 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我认为, 把握文章的详略, 可着重从文章的中心与内容来考虑。对于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议题或典型意义的材料, 一般都要详写;而其他一般性材料或次要性材料, 通常都应略写。例如, 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时, 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采用“点名法”略写一两个代表人物。如写作《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等作文时, 就应指导学生采用这样的策略。如此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 一定会让学生的作文表现得更为精彩。
三、突出作文评价——写好作文的后盾
俗话说:“赏识是最好的鼓励。”当学生满怀激情, 精心营造出一篇文章之后, 自然希望得到肯定。这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肯定, 并提供一定的发表平台, 能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写作热情, 并能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评改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着力改变以往运用范文标准衡量学生作文的方式, 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巧妙, 一篇开头写得精彩, 教者都应充分肯定与鼓励。其实, 学生作文只要是积极健康的, 只要写出了真情实感, 哪怕是用他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社会的阴暗面或人性的弱点, 均可进行大胆鼓励。同时, 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优秀段落, 还可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并供全班同学欣赏。需要指出的是, 面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 我们应采用委婉的方式批评指出,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作文。
立足学情:有效提升初三教学效益 篇5
一、注重计划,回归教材,突出核心主干知识教学
计划是达成目标的路径与抓手。初三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全年的整体教学计划安排,以“新课教学,以新带旧;教材梳理,全面覆盖;专题复习,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巩固提高”为指导思想,制订贴近学生学情的教学与复习计划。对于计划的制订要注重细化,做到“月月有考虑,周周有安排,日日有落实”。
由于现阶段已进入到初三综合复习阶段,所以教师务必要避免因盲目赶进度而造成教学上的浮光掠影,学生学习上的一知半解。第一轮综合复习阶段要处理好“以新带旧,以点带面,以讲带练”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小范围内知识点的过度重复,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从而机械应对。教师还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纵向贯穿,横向联系,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对通性、通法、通则的提炼,重视常用方法的操作性训练,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些方法,还会使用这些方法。我建议教师在综合复习阶段例题和习题的选用上注意相关知识联系不宜太远,方法综合不宜过多,切忌过深过难,应以“问题说透,理解掌握,学会应用”为原则。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最原始和最重要的载体。平时练习题与中考题目,都是教材知识的呈现。初三教学与复习,提倡“回归教材”。它意味着梳理知识要按教材顺序,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搞清楚来龙去脉,统筹整合教材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梳理教材时,教师要突出核心主干知识,关注重要知识点,特别要抓住每个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知识。初三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多提“为什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还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知识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二、因“课”施教,精讲精练,提升三类课型效益
教学可以延伸、拓展,但要有分寸,要把握好度。一旦进入到全面复习的阶段,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有效的复习是专题复习。教师要精心制订“教材梳理一专题教学一仿真训练”的三轮复习计划,特别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层次设计出“精准、精要、精到”的专题复习内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心态浮躁,缺乏正确读题的习惯与能力,导致审题产生偏差、不到位的现象,这也是在历届考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师在专题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背景、考查方向、情境设计,掌握答题要点与技巧,要注意准确、全面地理解题干所包含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通过一定量的专题性的巩固训练,尤其是解剖典型试题的答案,把握信息处理的三个层面:筛选提取、归纳组合、引申转换。教师可通过这样的指导,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应试素质”与解题能力。
复习课的本质特征是“讲讲练练,练练讲讲,讲练结合,讲练互补,讲练共进,讲练悟道”。所以,复习课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讲”指的是,教师要讲重点,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讲迁移。复习课的“讲”,要精,要准,要透。“精练”指的是,教师要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教师要做到能以“练”代“讲”就“练而不讲”,能以“悟”代“讲”就“悟而代讲”。练的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练的内容要序列化,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练的方法要科学化,练的题目要灵活,数量要少,质量要高。复习课的“精练”,要注重“三性”。因为复习课的练习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教师应变换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的策略是“下要保底,中要夯实,上不封顶”,即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一个阶段的复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练习课,通过练习课来弥补由于差异性造成的不平衡。练习课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突出专题、聚焦重点、厘清疑点、练习巩固、渗透思想、培养能力、提升技巧。练习课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每节练习课的主题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层次性与递进性,要力争做到“四结合”,即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横向训练与纵向训练相结合、基础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个体学生练习与全体学生练习相结合。练习课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练习情况,尽量让学困生在课内完成相关的必要练习,不要让学困生回家完成大量有难度的作业。因为,回家完成难度高的作业,对学困生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会不断增加他们的挫败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这方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初三教师要切记:关注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提高,有转变。对他们而言,要讲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矫正在课堂,完成作业在课堂,复习任务基本在课堂解决。
在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进行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学生容易混淆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通过复习课、练习课来补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使学生感到补充的例题和习题不是简单乏味的重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当前,不少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果的轻视几乎是个“致命伤”。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既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新起点。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转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把考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关注学生,智慧教学,激发学习潜能
教学质量是靠一节课一节课上出来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所以,教育不轻言放弃,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永远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对学困生,我们要加大关注的力度。我认为,一是要有“五心”,即有爱心、有热心、有细心、有耐心、有恒心;二是要进行“五补”,即补准确记忆、补学习兴趣、补学习动力、补自信心、补基础知识;三是要实现“五多”,即多观察(动态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与问题)、多交流(课堂教学时要多用目光与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遗忘任何一个角落的学生)、多个别辅导(对学困生要多进行作业与试卷的面批与面改)、多沟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传递教师关注的信息,努力使“学困生”成为教学效益提升的增长点)。多谈心(要努力挖掘亮点,捕捉亮点,放大亮点,进行当众鼓励与表扬)。
医院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效措施分析 篇6
1.遵守市场规律, 学好相关法规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每一项工作的正常进行都离不开法律的管理和引导, 在对各项工作的的评判过程中, 法律是判断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因此, 在医院的日常经济管理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很多的事项与法律息息相关, 同时会涉及到我国的一些有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规章制度, 例如经济法、市场法、价格法以及保险法等等。因此, 在此过程中, 医院的工作人员, 特别是一些管理相关岗位人员必须要懂得法律知识, 掌握医院管理制度与相关法律之间的联系, 从而有效的促进医院的正常运营, 健全医院的经济管理制度, 促进院内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 管理人员要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 学好法律, 利用法律, 保证医院经济管理的整个程序的正确性, 这样有利于使医院的各项工作环节规范化、科学化, 最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出现。
2.提高医德修养, 强化人文关怀
医院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 它不仅仅具有经济性, 它还肩负着重大责任, 在医院救死扶伤过程中, 医院的人道救助使命与医院所获得的收益、利润并不一定完全成正比, 在这一方面医院与其他事业领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在医院的经济效益管理过程中, 医院必须要本着一个救死扶伤的心, 坚持“大医大爱”的思想信念, 将“敬业、精术、协作、守信”作为医院发展的目标和宗旨, 一心为人民服务。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 医院必须提高医疗救助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医疗修养, 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以积极地态度对迎接每一个患者, 用负责的心去救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同时, 医院要不断强化人文关怀, 高度重视精神和文明的文化建设, 在医疗救助过程中要将患者作为主体, 尽力做到“争做最好, 让患者都看好病”。医院可以采取激励制度, 通过经济规律来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进行规范, 并针对一些事项进行物质鼓励, 保证医护人员人员在检查、配药和用药以及收费等各个环节都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保证患者的每一分钱都能够花在刀刃上, 从而减轻巨大精神压力同事也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 让患者相信并依赖医院,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从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复合人才, 提高专业素质
在我国, 就目前的医疗行业而言, 很大一部分医院在人才管理方面不够健全。医院中, 当然不缺少学历高、医疗知识深厚、医疗素质较高的医务工作人员, 医院日常工作中, 也愿意投入较大的资金定期对相关的医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以此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而构建一支强大的医疗队伍。但是就医院的经管方面来说, 相关专业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医院对这方面的关注力度也不够,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中的重要性。
由此一来, 为了不断健全医院经济管理制度, 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 医院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加大对于医院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关注, 加大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资金投资力度, 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 在医院内部形成一整套科学经管人才能力评价体系, 不断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 发展并健全医院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方法与制度, 从而提高医院各个职能科室的经济管理人才的能力, 促进医院各项经济工作的稳步开展。在培训过程中, 为了保证医院能够正常运营, 可以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分批培训, 这样不但能够做到合理分配, 还能够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 学习一些最先进、最前端的知识技能, 从而培养一些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复合人才。
三、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1.优化医院经济结构
所谓的对医院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 首先就要对医院的各个部门科室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 对于一些有经济联系、数量上比例不均衡, 以及部门间的职能重叠等情况必须进行着重改进、优化, 打破这种僵局, 并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实施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 做到在日常运行过程中, 利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得到最大的劳动效益, 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例如:在医院更换医疗设备或者是对于一些先进的比较大型的医疗器械进行引进的过程中, 医院必须要分析目前医疗市场上对于这些医疗设备的需求程度, 利用相关调查数据进行落实实施。同时, 在医院日常的运行中, 医院有责任重视并监管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 避免科室之间的重复建设, 杜绝部分科室在器械使用方面搞使用垄断, 或者使用不良手段应对科室之间的竞争, 只有如此, 才能将医疗器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例如:在调整各个科室之间的结构时, 医院可以将院中的计算机信息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财务部门, 以及相关物资调配科室进行有机的融合, 强化各相关科室的联系, 将部门职能发挥到极致, 从而在医院中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当然, 也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科室取消、重组, 达到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促进医院工作的高效完成的最终目的。
2.改进成本核算办法
从某种程度来说, 经济管理是医院正常运营的基础, 而成本核算又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力量。因此, 想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改进医院的成本核算办法。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人员, 必须确保其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 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医院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行为准则, 经济管理人员要善于将工作和医院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有针对性的找出适合本医院的经济运行规律, 并制定出一套符合医院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从而有效的平衡医院的经济发展,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 实现高利润低成本。国内很多医院都会有这样一种现象, 成本费用分摊不够严谨, 随意性较高。针对这一点, 医院必须对此进行有效调整改变, 避免人为对这方面的影响, 从而正确的落实实施新的成本核算办法, 保证能够与医院的效益分配方案以及成本管理标准上相适应。除此之外, 针对核算办法, 医院要进行网络化管理, 建设网络信息化系统、实现办公软件自动化,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 确保医院核算的科学准确性。
3.重视科学研究
医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时候, 要重视科学性, 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 善于将经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引进。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代表的就是强大的生产力, 特别是对于临床医疗这个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 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 医院要重视科学的研究, 从而促进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 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各项工作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作为一个经济实体的这个医院来说,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会日趋激烈, 为了使医院在医疗事业中能够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不断地提高本医院在医疗领域的地位, 医院在经济管理上必须做出努力, 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的强化本医院的管理机制, 优化医院的管理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做到人性化管理, 这样才能够使医院不断强大起来, 在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 使医院得到可持续性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得以发展, 各行各业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的市场体制中, 医疗事业发展的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社会各界都对医疗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从而竞争也越发激烈。在强大的市场感召下, 如何保证医院自身的发展, 并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成为当前医院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核心问题。因此, 本文将主要围绕医院经济进行分析探究, 结合笔者工作环境与经验, 提出相应合理化措施来提升其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医院,经济效益,措施,市场
参考文献
[1]李俊卿.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17) :80-81.
从课堂入手,提升化学课堂效益 篇7
一、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 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挖掘各自的潜能, 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 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从往年的中考来看, 总是有一些题是课后习题、或者是例题改编的。所以考生要对重要的例题课后习题着重看、认真的复习研究、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所有的难题怪题都是从课本演练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从简单的课本入手。
二、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坚持每天做适量的练习, 保持解题感和节奏。让学生还可根据实际情况, 分析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开展专项训练, 如在一定时间段进行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的练习, 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每天坚持选择一些综合性试题进行研究, 培养自己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 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 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四、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 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 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以及家庭小实验, 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上述之外, 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 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中考试题中, 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也是学生易失分点, 此类型题应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 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 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 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 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 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 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学以致用。
【有效交流提升课堂效益】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呼唤有效交流10-23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05-29
有效交流沟通08-18
重视有效的数学交流05-31
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研究07-07
聚焦课堂 立足有效 提升质量08-16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08-23
谈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