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导入(精选11篇)
有效课堂导入 篇1
摘要:课堂的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 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其与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 能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 一个无效的课堂导入, 会让学生们对课堂的教学产生厌倦之感, 学习懒散、消极.由此可见, 有效的课堂导入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有效课堂导入,教学效率,悬念,情境,故事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前奏, 是教学中的必需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而且能够迅速地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让学生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教学导课则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教学前奏的课堂导入也是一样, 如何才能够将课堂导入有效化呢?如何通过课堂导入唤起学生们的求知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上的质量呢?笔者认为, 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精心的设置课堂导入, 以课堂导入为一个吸引点, 将学生们的注意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接下来, 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以悬念导入, 激发好奇心
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事件, 而这样的事件往往都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内心中急欲探求真相的情绪.悬念式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学生们思维的启迪也有着很大的好处.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的相比较, 更加的抽象与深入, 而这一特征往往成为了学生们畏惧数学的心理因素.如若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穿插悬念, 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 营造出兴奋的学习状态, 这样学生们则会忘却了畏惧的心理, 只想急切地知道个究竟.作为教师的我们, 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添加悬念的因子, 抓住学生们的眼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知识时, 笔者就先问学生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此时,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够答出是珠穆朗玛峰.然后, 笔者拿出一张很薄的纸张, 告诉学生们说, “这一张纸, 我只要对折25次, 其对折后得到的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张纸与一座珠穆朗玛峰相差巨大, 而笔者这样的论断, 形成了一个悬念, 引起学生们心里强烈的反差, 进而就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 笔者则更轻松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 探知对折25次后的纸张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真相.
二、以情景导入, 唤起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 情景导入, 即是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一定的场景, 将所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寓于情景之中, 让学生们如临其境.而情境的设置, 不仅要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同时还应该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是学生们所见所闻的, 或者熟悉的事件, 这样才能够容易地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如若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则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 要从实际出发, 创设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习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就以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引子,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诸葛亮与三个臭皮匠比赛, 比赛内容是解决如何运输粮草援救前方战士的问题.诸葛亮能想出主意的概率是0.9, 而这三个臭皮匠独自想出办法的概率都为0.6, 现在诸葛亮独自为一组, 三个臭皮匠相互合作为一组, 那么到底哪一组的胜算更大呢?通过这样的情景, 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们想知道结果的急切欲望.此时, 我们则可以借助学生这样的心理, 将学生们引导到这一知识的学习中.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乐于接受, 更快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以故事导入, 增添趣味
故事往往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故事特有的趣味性,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 寻找与其相关的趣味故事, 以趣味故事作为一个引子,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匠家庭, 家境贫寒, 但高斯聪颖过人.在他10岁的时候,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 即1+2+3+…+100=?没想到老师刚说完题目, 小高斯就将答案写出来了, 而且运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那么小高斯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我们则可以通过高斯童年的这个故事与小高斯用何办法这个疑问, 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的学习.如此可以看出, 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 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 也能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 通过这样真实的故事, 还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斗志, 向伟大的数学家们学习.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总结.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 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帮助学生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进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导入 篇2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
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
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生答略)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在课堂上,教师的口语技巧主要分为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以及提问语等运用。
比如讲新课时,第一道例题讲完后,老师说:“老师再出一道题,看看谁会用刚才学的方法算出来。”学生个个争强好胜,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又说:“刚才大家学得都不错,我再出一道题,看谁先发现,和前边的题有什么不同?”孩子的思维会继续进行。巩固练习时,老师说:“新知识学会了吗?试着做几道题怎么样?”接着做灵活一些的题目时,老师又说:“刚才这几道题,大家掌握的都不错,我再出几道难一点儿的,看谁能闯过难关。” 这一段段过渡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通过语言的刺激,在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起到了鼓动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始终跃跃欲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将数学课中的过渡语分为以下几类:顺流式、悬念式、关联式、贯穿式等。
一、顺流式:指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铺垫。使知识点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实例一:《空间与图形》
师:弹球、乒乓球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会滚。
师: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球”。它们的家族还有许多成员,你还知道有什么球是“球”这个家族的成员? 生:排球、足球、网球……
师: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 生:茶叶筒、电池……
师:它们和球一样吗?你能不能让它们稳稳的在桌上不滚?它们的名字都叫“圆柱”。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了球和圆柱都会滚这一共有的特点,通过一句“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使学生从认识球过渡到认识圆柱,继而学生又在“都会滚”的基础上发现球和圆柱滚的方式不同,使学生记住了这两种图形的名称,又能加以区分。
二、悬念式: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二:《学看钟表》
师:你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呀? 生:7点、6点半、6点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时间在钟表上怎样表示吗?……(认识几时和几时半)
师:老师知道你们起床的时间了,你们能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老师比你们起的都早,谁知道这是几时?(在表盘上表示出快到6时,进入快到几时的学习)
作为学生,他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老师有所了解,我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认识了几时和几时半之后,看着钟表猜一猜老师起床的时间,学生非常想了解这一时间,学习的注意力就特别集中,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快到几时怎样表示效果要好得多。
实例三:《厘米的认识》
师:选1枝你最喜欢的小铅笔,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试着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在量铅笔的长度时,铅笔的一端要与0刻度对齐再量,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有的同学的尺子0刻度不清楚了,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由于抓住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过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集中到了新问题的学习上,这样的过渡语言,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水到渠成,自然有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里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在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有很多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设计过渡语言,穿针引线,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三、关联式: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用一句与之相关的话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四:《空间与图形》
师: 你们还把魔方和小药盒放在一起,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正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
由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有着相似之处,我在教学完正方体后,以一句“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拉进了学生与图形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图形也变活了,这与学生读童话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例五:《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完例题一之后)
师:刚才我们对小兔子们的拔萝卜比赛进行了统计,你们知道小兔子为什么拔萝卜吗? 生:因为兔子爱吃萝卜。
师:老师知道你们非常爱吃水果,所以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开始教学例二)
以往在一课中出现两道例题,我们往往在教学例题一后,对学生说:“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而在这一课中,我把兔子爱吃的萝卜和学生爱吃的水果建立起联系,一句精心设计的过渡语,把书上的两道例题自然的衔接,在统计过萝卜数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开始统计水果数,他们不会感到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生硬的完成了两道题,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统计表的两种格式掌握了。
四、贯穿式:用同一种事物贯穿整个新授部分、整个练习部分甚至贯穿全课始终。实例六:《空间与图形》(练习部分)
师:一个小朋友叫闹闹,(出示图),他把我们刚认识的4位图形朋友都带来了,还发给组长一些图片,请你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根据图片上物体的形状,把它贴到相应的图形下面,好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夸你们真棒,还邀请你们到他家里作客,打开书61页,这里就是闹闹家,你能在他家里找到刚认识的4位朋友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想请你们帮个忙,他给老师一些图片,我们帮他数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师:闹闹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他还给你们出了这样一道题,…… 本课的练习都是通过小闹闹这个学生喜欢的小朋友来贯穿的,每一个过渡语就引出一个新的练习,而且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学生在小闹闹的带领下,很轻松的完成了练习任务,整堂课的学习兴致都很高。这样层层递进引渡,把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究讲课的语言艺术,必然给教学带来很大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所产生的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让英语课堂导入更有效 篇3
1.温故知新导入法。这是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它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比如在讲述定语从句时,教师可先从学生学过的动词不定式作定语的句型导入。如:This is a nice room to live in. / This is a nice room which we can live in.把句中的动词不定式改为定语从句,学生从这种句型的变化中悟出一个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动词不定式的作用相当于定语从句,教师接下去讲述定语从句也就不显得突兀。这种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方法,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知识时的障碍,为新语言知识的教学创造条件。
2.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注重了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它通过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铺垫。游戏有许多种:Play words games(记忆单词游戏), Look say and guess (看看、说说、猜猜),Hide and seek (藏一藏,找一找),Do a survey (调查报告), Pass the card (传卡片), Do the action(听音乐,做动作), Guessing game(猜猜看)等。利用学生好表演、想成功的特点,通过游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歌曲歌谣导入法。初中英语起始阶段,培养学生语音基本功很重要。如果是孤立地教授学生拼读、重音、节奏及语调,势必是乏味的,英语歌曲童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拼读规则,把握英语的语音语调。例如,教英语数字时,可通过教歌曲《Ten Indian Boys》来导入。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模仿演唱,正确发音,就能很快记住从一到十的英语单词。
有效导入,激活语文课堂 篇4
一、 运用音乐导入
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音乐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背影》一课时,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朱自清先生也有这样一位好父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背影》,一起感悟那父子之间浓浓的挚爱深情吧。”
二、 运用诗词导入
诗歌的魅力夺人心魄。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诗词导入,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扉,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故乡》一课时,我深情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跟着轻轻地吟诵,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首诗抒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之情。乡情已积淀为我们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体悟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
三、运用时事导入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由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这些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时事导入,必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父母的心》一课时,我向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她死亡时的姿势是: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倾,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她用自己的身躯庇护着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毫发未伤。在她的手机屏幕上,有一条编好的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学生听完后,唏嘘不已,于是,我顺势导入:“亲爱的母亲,我们向您致敬!父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共同领略父母的伟大情怀。”
四、运用故事导入
故事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些故事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故事导入,也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捕蛇者说》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礼记·檀弓》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派学生子路去询问。子路问她:“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情吧?”那妇女说:“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问那妇女:“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妇女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学生听完故事后,窃窃私语,于是,我顺势导入:“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不相信,可是当他经历了一件事后,不但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的脚步,亲自去永州见证一下吧。”
五、运用图片导入
图片直观性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图片导入,同样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前配发的黄山图片,并且特别向学生说明这是黄山的巧石“猴子观海”。在学生啧啧称奇时,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只是黄山一角,我们看到的‘猴子观海’仅是其中一绝———怪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有关黄山的解说词《飞红滴翠记黄山》。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惊叹、向往黄山的秀美风光。”
六、 运用影视导入
影视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趣味性、直观性,很能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执教《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材料:有一个名叫徐秀娟的女孩,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以前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再也没有上来。女孩与丹顶鹤朝夕相处的唯美画面,歌手朱哲琴的凄怆歌声,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于是,我顺势导入:“一个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同样,一个男孩和一只鸽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又说明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
七、运用悬念导入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在讲析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从题目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2作者为什么要听泉而不看泉?3鼎湖山听泉,作者听到了什么?4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个个都想成为破解“密码”之人。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要想成为解码专家,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本,跟随谢大光先生的脚步去鼎湖山听泉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不能千篇一律,要讲究形式,注重创新。只有这样,导入才能有效,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导入是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效的导入方能聚拢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为真正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设计有效导入 构建高效课堂 篇5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但时下有些课堂的导入差强人意。请看某教师《鞋匠的儿子》的导入部分教学片段。
师:(媒体显示肖像画)他是美国第16任总统,有“卓越的演讲家”之誉。他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联邦统一,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胜利时仁慈,最终功成身亡,成为正义事业的伟大殉道者。1962年,一批著名的历史学家聚在美国,把到当时为止的31位美国总统进行分类。这次投票选出的5位伟大的总统中,他名列榜首。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美国总统林肯。
师:对。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在对他的称谓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词?
生:伟大。
师:是呀,他的伟大不容置疑!可是,这位为后世敬仰的伟大人物,第一次在美国参议员公开亮相时,竟遭到了整个参议院的刁难。这仅仅因为——他只是个——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鞋匠的儿子)
师:你见过鞋匠吗?在哪里见过?他们是什么样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在菜市场外面的一个小摊子上见过鞋匠,他守着个破摊子,围着破围裙,十分邋遢。
生:我们家小区里有一个鞋匠,他平时总是蹲坐在小摊子后面,等别人来修鞋。他住在自行车棚边的一个小矮房里,看上去他们家生活挺贫穷的。
师:鞋匠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而林肯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所以,对一个鞋匠的儿子当上了总统,整个参议院都万般尴尬。
[分析:导入用了十分钟。从课堂的实践效果看来,面对着一开始迎面而来的深奥内容、大量密集信息以及蜻蜓点水式的人物事迹介绍,大多数同学反应不过来,显得被动、麻木、茫然。紧接下来对于“伟大”一词,就难逃“贴标签”般生硬的结局。揭题之后关于生活中鞋匠的认知交流,本意是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感受到身为鞋匠的儿子能成为总统是多么的不容易,可由于问题设计的角度不恰当。造成交流的时候拉拉杂杂,指向不明]
有效导入。行之有法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新课究竟如何导入才能提高课堂品质,成就高效课堂,请欣赏特级教师刘志春的三个教学片段,领略三种不同的导入方法。
之一:预习导入法。
师: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文吗?
生:(齐答)生命桥。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遍数不等,最少三遍)
师:看看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词了解多少。(出示:山涧、目瞪口呆)你觉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山涧的涧不能读成第一声。
生:目瞪口呆的瞪不能读成第一声。
师:(出示插图)两山之间最底下图上没有画出来,猜一猜,下面有什么?
生:应该有水。
师:为什么?
生:我想山涧的涧的左边是三点水,应该与水有关。
师:有道理。那“目瞪口呆”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惊讶而发呆。
生:因为吃惊而愣住了。
师:(指名几个同学起立)老师喊“预备齐”,你们就一齐“目瞪口呆”。
生:(一齐做目瞪口呆状)
师:(指起立的同学)这时的他们就叫——
生:(齐答)目瞪口呆。
[分析:安排这一环节目的有三:一是为了让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比如课文生字不多。学生已经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就没必要再检查性的让学生朗读了。二是了解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弄清读音,并且根据象形字的特点大致弄清字词的意思。三是利用教学“目瞪口呆”的机会,初步弄清“目瞪口呆”的意思,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之二:背景资料导入法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1:我从《历史简明》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位列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辱之。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随成至交。
师:你的这段材料选自《历史简明》,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
生2: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简历: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赵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
生3:我从《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
[分析:在入选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事件是在某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师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课文的历史背景。这些环节的设置符合新课标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拓宽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进一步阅读全文的强烈愿望]
之三:综合导入法
师: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我知道大家已经收集了好多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请大家自由介绍一下。
生1:我知道香港有许多名胜,有万佛寺、太平山顶、香港会展中心、浅水湾、海洋公园、香港公园等。
生2:我知道香港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建设成为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生3:香港是一个特别行政区,区徽是紫荆花,现任最高行政长官叫曾荫权。(有学生鼓掌)
生4:香港是由香港岛、新界、九龙和离岛四个部分组成。鸦片战争时期被迫割让给英国,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生5:英国人靠侵略强行管制香港整整150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生6:香港现在是亚洲最大的旅游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被人们誉为“东方之珠”。
生7:我知道有一首歌叫《东方之珠》。(唱)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好像不是“向东流”,想一想,应该向什么方向流?
生8:应向南流。
师:为什么?
生8:课文第一段写了“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香港应该在南边。
师:有道理!课前我看到一位同学带来一张地图,请你把香港的位置指给大家看。(生9指地图上香港的位置)
师:请刚才这位同学重唱一遍,好吗?(生7重唱)
[分析:把有效的课程资源巧妙穿插,把收集来的文字资料,熟悉的音乐,不很陌生的图片等多种资源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交流资料,学生了解了香港的名胜,香港的过去,香港的现在以及香港为什么被人称为“东方之珠”。接着《东方之珠》这熟悉的音乐走进课堂,它以旋律和节奏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了解香港的位置。采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效导入,留心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大体上要符合三个要求。
(1)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2)有针对。课堂导入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可以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授新课作铺垫。
(3)有新意。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越好。
有效导入,注意事项
(1)课堂导入,时间不宜太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2)“导”无定法,不能生搬硬套。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3)不能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必须因材施导,因材而入,采用不同的有效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的导入如同那“转轴拨弦三两声”,为高效课堂增色许多。
谈有效的英语课堂导入 篇6
一、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 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复习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复习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语言点及知识点再次梳理。英语每单元的学习, 都是一个共同的话题, 前后都是有联系的, 复习前面的内容, 也是为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要先掌握较容易的知识, 才能慢慢理解和掌握稍难乃至更难的知识。在开始新课前, 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 以各种不同的复习方法, 如默写、对话、提问、复述课文等引出新课。这样会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 新知识的承接就很自然、不突兀。就这样, 新旧知识自然连接, 降低了学习难度, 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8A第八单元学习过去进行时的语法时, 我就选择让学生复述课文, 并把这课语法中出现的句型罗列出来, 同时配上相应的图片, 学生在理解这一语法时, 显得较轻松, 能明白如何把过去进行时用于when, while等句型中。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虚拟场景, 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新课情境。
英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 英语课就是语言实践课。学语言就是为了用语言, 在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时, 如果有一定的道具、有一定的交流氛围, 更能唤起学生的内在潜能, 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 从而促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这就说明了教师要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依据, 进行相应情境的创设, 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中。例如我们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不同的地方———商场、饭店、马路、医院等, 创设购物、就餐、问路、就诊等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吸引他们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在7A“Fashion”单元, 我让学生自己穿一套比较喜欢的衣服到班上, 并让他们自学服装类的名词。上课时, 让学生在讲台前走秀, 并说出自己的着装。学生兴趣高涨, 不仅收集了很多新词, 连平时不开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有一个还主动要求上台表演, 尽管语言上有漏洞, 但可以看出, 这个学生已经下了工夫, 并且能够站在其他学生面前用英语描述, 就已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通过各种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
游戏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 可以把枯燥的语言转化为学生喜爱的、易接受的方式, 使学生边玩边学,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青少年爱说、爱动, 善于模仿, 记忆力强, 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根据这个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游戏, 以此活跃课堂氛围, 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学生会自然地加入到游戏的行列中, 这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 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在游戏中, 不论学生学习好坏、品行优劣, 只要积极参与, 就给予他们赞许和尊重。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将知识化难为易,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课。例如在学Therebe句型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自带物品, 让其他学生用这种句型提问, 猜该物。如果猜对了, 就可得到为奖励而准备的小礼品,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心, 促使准备好的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上台, 其他学生也想要回答。即使平时不怎么回答的学生, 也仰起脖子往前看。整个课堂立刻活跃起来, 每个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口语, 又导入了新课,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 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的学习就是运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交流与沟通。英语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有话要说, 也就会很轻松地进入新课。
平时,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学生间对话或日常值日提问, 每日的值日提问, 学生都很熟悉, 浅显易懂, 形式灵活, 内容丰富, 可以询问天气、班级状况、学生身体、考勤、日期等, 也可以是时事政治、影视明星、运动健将, 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些话题, 教师可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 适时地引入新课。例如谈到篮球, 爱好篮球的学生都特别兴奋, 都会说出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 甚至有的学生会做出像偶像那样的投篮姿势。就连平时英语学习较懒散的学生, 这时也能插上两句。这样, 英语教学就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关注了学生关注的话题,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五、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 以优美的形式进入新课。
所谓艺术, 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美术等。我们可以利用书本中的英语歌曲、诗歌、故事, 或让有绘画才能的同学帮助画一些图画等, 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内在潜能。例如在讲到一位外国的歌唱家时, 我们欣赏了几首英语歌曲, 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深深的陶醉了。有个爱唱歌的女生特别喜欢, 让我教她读准发音, 学习之快让人惊讶。还有一次, 我让一位画画好的学生画了一幅有关课文的图, 这幅图画得非常清楚、细腻, 其他学生看着图就把课文说出来了, 很多学生为他们鼓掌。此后, 学生学英语的态度比以往好得多。歌曲、诗歌和图画的美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 从而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学习。
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初探 篇7
一、点题法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直接从新课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的目标出发,提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其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有关的内容时,我向学生指出,先前的数学学习中涉及的量都是只有大小的量,而在日常生活中的量有时不仅有大小还需要有方向,比如,速度、位移、加速度等,进而直接引出“平面向量”这样一种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学习“函数的概念”时直接点题“我们初中已经学了一些函数,但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函数这一数学概念.”简洁明了的点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注意.
二、复习法导入
复习导入法即是由旧知识点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是大多数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对已学知识点的巩固,同时加深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的连接关系.
例如,本人在教学“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从复习“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入手,让学生回答,我在黑板上板书写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若公式中的两角相等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将α代替β后写出相应的三角函数时候,二倍角公式的导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运用此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2)注意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如果教学内容和学生先前学过的某些知识点联系密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使问题环环相扣,直至引入新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复习先前知识的同时接触到新内容,淡化了其对新知识的的陌生感,促进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难度.
三、质疑法导入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陷阱”,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不知不觉的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比如,在教学“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节课中,我提出问题:你认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会是cos(α-β)=cosα-cosβ吗?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通过验证使学生明确常犯的直观性错误,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积极性.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1)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2)以疑问激发思考,善问善导.设疑质疑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的活跃起来,复习、练习、提问等都是常用的手段.
四、实验法导入
此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有关的数学现象,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求探究问题根源的愿望,进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比如,在“椭圆的方程”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了纸板、小铁钉、棉线、记号笔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画出轨迹,然后点题引入“该轨迹就是椭圆,那对应的方程该如何求解,是什么样的形式呢?这就是我们的新课椭圆的方程.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折纸实验,让学生体会只需对折不太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迅速增长,我说“纸片的厚度只有1 mm,但只需对折二十几次其厚度就会超过喜马拉雅山的高度!”学生会觉得很惊奇,觉得不可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等比数列求和这节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五、类比法导入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所以类比导入法在数学教学中也很常用,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不等式的性质可以类比等式的性质引入,立体几何的某些定理类比平面几何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课通过类比等差数列引入等等,这些类比导入有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新知识点.
六、故事法导入
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家故事或数学史上的实例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例如,在教“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节课,引入了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在七岁时,其老师提出计算1+2+3+…+100,高斯在别人埋头苦做时,仅仅用了几分钟就算出了答案,被誉为数学神童,其方法是:1+100=101,2+99=101,3+98=101…共有50个101答案是5050.这个方法就与等差数列的求和有关.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而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七、多媒体法导入
多媒体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教具或黑板展示的知识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软件等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清楚的认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点的内容及规律.
比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我利用flash制作了多米诺骨牌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对n到n+1的递推关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的放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变以往被动的“填鸭式”学习,为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以达到二期课改的实施目标与核心理念.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老师的教为辅”.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这便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我认为一节课的有效的导入便是激发学生主体去学的基本点之一.本文从不同的教学内容谈谈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理念和方法.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导入方式初探 篇8
1. 活动导入, 激发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如果在教学开始时加入一些让学生能够参与的小活动, 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一下子爱上美术课。
(1) 谜语导入。有的课讲起来比较枯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它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所要表现内容的印象。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味性, 又突出了一个“巧”字。例如, 在教学第十一册《笔的世界》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 下同) 这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猜一条谜语:“大哥说话先喝水, 二哥说话先脱帽, 三哥说话先拿刀, 四哥说话白雪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纷纷猜是什么笔。学生了解了各种笔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开展美术教学, 学生就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了。当然, 在教学中采用谜语导入法时, 指向性要强, 应该充分为教学内容服务, 并注意难易程度和频率都要适度。
(2) 故事导入。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故事中优美的景色, 典型的人物形象, 生动的故事情节, 动人的讲述, 总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好的故事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还可以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从而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第三册《大树的故事》时, 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兔子种苹果树的故事。兔子辛勤劳动, 种了一棵苹果树, 树上结了好多好多青苹果。眼看苹果成熟了, 狐狸就跑来欺侮兔子, 它说:“这树是我的!”兔子向松鼠诉苦, 松鼠说:“我有办法。”夜里, 趁狐狸睡着时, 松鼠就在苹果上洒了辣椒水, 再涂上红颜色。早上, 狐狸醒来见苹果红了, 高兴得跳起舞来:“苹果熟了, 吃苹果啦!”它摘了一篮子苹果, 然后“啊呜, 啊呜”吃起来。“呸, 呸!又辣又酸的苹果, 真不好吃!”从此, 狐狸再也不吃这棵树上的苹果啦……学生很快就进入故事情境中, 在学习绘画的同时, 还明白了“松鼠机智可赞, 小兔勤劳可贵, 狐狸狡猾可耻”的道理, 可谓一举两得。
(3) 游戏导入。游戏从来都是学生的最爱, 所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课题是一种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第五册《对印版画》这一课时, 笔者以小游戏“找不同”导入:“这是两幅极为相似的画面, 你能在一分钟内找出它们哪里不同吗?”通过让学生做这个“找不同”游戏, 让他们体会到了只有复制的东西才会一模一样, 从而引出了复制的好方法“对印”, 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对印版画”。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又强化了教学的主题。这样的导入设计过渡自然, 更具人性化, 必然能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2. 形象导入, 激活思维
在学生对某种知识难以理解、对某项技能难以掌握的时候, 教师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就如同有了一把钥匙,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迅速打开理解之门。
(1) 多媒体导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自己制作课件, 运用课件中的动画、视频资料来导入教学, 效果相当显著。例如, 在教学第四册《假如我是巨人》这一课时, 笔者在播放动画片《格列佛在小人国》中的一段录像时, 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来到了哪里?遇到了哪些奇怪的事情?假如你像他也是一个巨人会怎样?”精彩的动画片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 给出了各种回答。学生的思路打开后,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对后面开展绘画创作也很有帮助。
值得提醒的是, 在播放视频时, 要尽量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 能使学生在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例如, 在教学第二册的《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 课前笔者准备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上课时, 笔者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学生听着听着, 也不自觉地跟着唱起来。唱着唱着, 各种色彩画面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2) 技法演示导入。有研究表明, 在美术教学中, 技法演示导入法最为有效。美术课从技法演示入手, 教师准确、熟练、概括性很强的笔法与纸张或者黑板结合产生的效果, 会使学生惊叹不已, 跃跃欲试。它能从上课的一开始, 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让学生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示范作品的技法, 学生用眼睛看, 教师作语言描述, 很容易形成兴趣磁场, 磁场一旦产生, 教师便“趁热打铁”, 顺利地进行绘画知识的传授,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技能美感, 而且还能满足学生模仿、尝试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第六册《恐龙世界》这一课时, 笔者当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恐龙, 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全部都集中到了本人身上。通过教师直接的绘画演示,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也让他们发现了“线”的魅力。这既复习了前一课的知识, 又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头脑里一下就明白了今天的课一定与恐龙有关, 这为后面探讨恐龙的外形特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当然, 在进行技法演示时, 我同时做讲解:“这就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物种———恐龙, 同学们,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这段导语清晰、简洁, 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让教学内容鲜明突出, 促使学生迅速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精彩导入让英语课堂更有效 篇9
一、依托文本,插图导入
高中学生对卡通图片的兴致仍然很浓,但在他们的课本上很少有卡通插图,为了增添他们的兴致,我们可以把书本上的插图卡通化。让他们在课上看着卡通图片学习文本内容,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当然,我们更应该用这些插图引导他们联想、推理。或者给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针对图片去回答,或者深入地讨论。这种导入方式非常简单,既能让学生看得真切,也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案例: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 School life的Reading时,在上课之前,我用电脑课件修饰了课本插图,让插图更加形象生动。在课上,我把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看,他们看到立刻惊呼起来。听到有些学生小声说:“太漂亮了,校园活动也可以这么卡通。”看着他们吃惊的模样,我知道他们的兴致被勾了起来。此时,我给出了几个与图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看着问题深入解读插图内涵意义。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内容,也可以与同桌讨论。通过几幅插图导入新课,自然顺畅,学生们看着图片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在如此的氛围中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学效果颇佳。
二、设置疑问,探索导入
创新始于问题,要想有所创新,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问题来导入新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一种力求解决问题的心理冲动。这种导入方式简单、容易操作,能让学生很快沉浸在问题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探讨。而且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让英语课更扣人心弦,并能迅速抓住学生们的神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案例: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时,为了在开头给学生们创设最佳的开头,创设好情境,自然导入,我拿出了一张小男孩的照片,让学生们看着照片,回忆上一节课电影剪辑中有趣的画面,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回忆起自己在成长中曾经遇到过的烦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导入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小鬼当家》的节选剧本,然后引领他们进入阅读。为了让他们的阅读更具有目的性,我在阅读之前给了他们三个问题:“1.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Eric, Daniel, Mom and Dad.) 2. Why was Dad very angry with Daniel? (The room was a mess. / There was trash all over the place.) 3. What happened to their dog, Spot? (Spot was ill.)”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们能更加认真仔细地去阅读文本内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学习。
三、谈话聊天,轻松导入
高中学生已经逐渐成熟,不喜欢幼稚的游戏活动。但他们喜欢与同学、与老师聊天。我们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在课上以聊天的形式来导入新课,或许他们更愿意接受。聊天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们觉得老师容易亲近时,他们听课的热情也会空前高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谈话聊天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开开心心地学习英语,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提升。
案例: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时 ,我对学生 们说 :“In this unit, we will talk about growing pains and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From the les-son, we will know that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can be the best way to bring parents and chil-dren together and help students out of growing pains.”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又问:“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cause of argument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学生们听完我的叙述,立刻开始思考。由此,他们便在思考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优化导入情境 引领有效课堂 篇10
一、运用动画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兴趣性
小学生最喜欢看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生动的动画片啦!在课堂上,要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最好就是把情境做成动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看动画片中不知不觉地走近数学。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看动画片……
村长给各位小绵羊分草坪时,发现懒羊羊哭了:“村长分得非常不公平,分给我的草坪最小。”
■
A分给喜羊羊 B分给美羊羊 C分给懒羊羊
师:“同学们,如果要知道村长分的草坪是否公平,你有什么办法吗?”(分别求出草坪的面积)
把情境做成动画,再通过问题把要学的知识引导出来,这种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有效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
二、运用游戏情境引出问题,强化参与性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能激发儿童极大的热情,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对游戏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新课伊始,可以设计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同桌相互合作,一个同学向上抛,另一个同学猜一猜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同学们可以做几遍这个游戏。”
学生纷纷活动起来,气氛热烈。然后教师示意停下,问:“刚才在抛硬币时,落下后结果会怎样?应该怎样说?”
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再从游戏中引出本节课要学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思考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三、运用故事情境引出问题,增强趣味性
精彩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借助故事,可以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其乐无穷,使学生自然融入数学情境之中。
例如五年级上册 “小数点移动规律”教学片断: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唐僧与三个徒弟到西天取经,一日,被妖怪拦住了去路,妖怪说:“猴头,快交出你的师傅唐僧,不然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孙悟空大笑说:“痴心妄想!先吃我一棒再说。”说着,孙悟空便从耳朵里掏出只有0.009米的金箍棒。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变成0.09米。再说一声“变”,变成0.9米。再喊一声“看棒”,金箍棒变成9米。孙悟空一棒向妖怪打去,只听见“哇”的一声,妖怪就被打死在地。
师:同学们,当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关系吗?
生(不由自主地说):有!
师: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上课,先让学生听一个故事,学生就会被吸引。此时,学生那种急着要探索新知的心情可想而知,下面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四、运用实物情境引出问题,培养抽象性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要经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实物教学是有必要的。实物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先使学生对一些立体图形有感观上的认识,在直观实物的引导下,抽象出一些问题,学生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来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这张白纸,它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是我们在低年级就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一种。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如果往这张纸上再添加二张、三张……很多很多张纸,最后会堆叠成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这是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再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想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运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种运用实物情境引出问题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挖掘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运用冲突情境引出问题,注重挑战性
通过巧设一些问题,可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如在教学 “年、月、日”时,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明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而妈妈今年已经36岁,她却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妈妈究竟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呢?
生1:老师,这怎么可能呢?妈妈今年已经36岁了。
生2:是呀,每个人一年过一次生日,妈妈共有36个生日才对。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年过一次生日。那现在妈妈过的生日反而少,说明什么?
生3:可能她出生的日子很特殊。
生4:有些年没过生日。
……
师:生日跟什么有关?
生5:生日跟年、月、日有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一开始,通过引入问题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产生矛盾,引起了学生研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探索新知。
六、运用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凸显生活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选取了“到超市买食品”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超市买东西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课件出示超市各种食品的价格:一箱牛奶55.00元,一盒巧克力59.20元,一袋麦片30.60元,一盒饼干75.70元。)如果买一箱牛奶和一盒饼干一共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1:55.00+75.70=
师:谁来提另外一些用加或减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说出算式。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75.70-55.00=
59.20+75.70= 55.00-30.60= )
师:上面列出来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2:它们都是小数算式。
师:那这些算式怎样计算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上课前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平时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生活经历,并且特别喜欢买食品和玩具,于是就用这个题材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问题的情境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魅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作为课堂的导入,问题情境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情境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所以导入课题的问题一定要有趣味性、生活性和可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动画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兴趣性
小学生最喜欢看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生动的动画片啦!在课堂上,要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最好就是把情境做成动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看动画片中不知不觉地走近数学。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看动画片……
村长给各位小绵羊分草坪时,发现懒羊羊哭了:“村长分得非常不公平,分给我的草坪最小。”
■
A分给喜羊羊 B分给美羊羊 C分给懒羊羊
师:“同学们,如果要知道村长分的草坪是否公平,你有什么办法吗?”(分别求出草坪的面积)
把情境做成动画,再通过问题把要学的知识引导出来,这种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有效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
二、运用游戏情境引出问题,强化参与性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能激发儿童极大的热情,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对游戏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新课伊始,可以设计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同桌相互合作,一个同学向上抛,另一个同学猜一猜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同学们可以做几遍这个游戏。”
学生纷纷活动起来,气氛热烈。然后教师示意停下,问:“刚才在抛硬币时,落下后结果会怎样?应该怎样说?”
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再从游戏中引出本节课要学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思考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三、运用故事情境引出问题,增强趣味性
精彩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借助故事,可以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其乐无穷,使学生自然融入数学情境之中。
例如五年级上册 “小数点移动规律”教学片断: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唐僧与三个徒弟到西天取经,一日,被妖怪拦住了去路,妖怪说:“猴头,快交出你的师傅唐僧,不然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孙悟空大笑说:“痴心妄想!先吃我一棒再说。”说着,孙悟空便从耳朵里掏出只有0.009米的金箍棒。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变成0.09米。再说一声“变”,变成0.9米。再喊一声“看棒”,金箍棒变成9米。孙悟空一棒向妖怪打去,只听见“哇”的一声,妖怪就被打死在地。
师:同学们,当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关系吗?
生(不由自主地说):有!
师: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上课,先让学生听一个故事,学生就会被吸引。此时,学生那种急着要探索新知的心情可想而知,下面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四、运用实物情境引出问题,培养抽象性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要经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实物教学是有必要的。实物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先使学生对一些立体图形有感观上的认识,在直观实物的引导下,抽象出一些问题,学生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来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这张白纸,它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是我们在低年级就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一种。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如果往这张纸上再添加二张、三张……很多很多张纸,最后会堆叠成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这是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再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想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运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种运用实物情境引出问题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挖掘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运用冲突情境引出问题,注重挑战性
通过巧设一些问题,可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如在教学 “年、月、日”时,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明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而妈妈今年已经36岁,她却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妈妈究竟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呢?
生1:老师,这怎么可能呢?妈妈今年已经36岁了。
生2:是呀,每个人一年过一次生日,妈妈共有36个生日才对。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年过一次生日。那现在妈妈过的生日反而少,说明什么?
生3:可能她出生的日子很特殊。
生4:有些年没过生日。
……
师:生日跟什么有关?
生5:生日跟年、月、日有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一开始,通过引入问题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产生矛盾,引起了学生研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探索新知。
六、运用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凸显生活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选取了“到超市买食品”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超市买东西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课件出示超市各种食品的价格:一箱牛奶55.00元,一盒巧克力59.20元,一袋麦片30.60元,一盒饼干75.70元。)如果买一箱牛奶和一盒饼干一共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1:55.00+75.70=
师:谁来提另外一些用加或减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说出算式。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75.70-55.00=
59.20+75.70= 55.00-30.60= )
师:上面列出来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2:它们都是小数算式。
师:那这些算式怎样计算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上课前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平时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生活经历,并且特别喜欢买食品和玩具,于是就用这个题材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问题的情境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魅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作为课堂的导入,问题情境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情境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所以导入课题的问题一定要有趣味性、生活性和可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动画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兴趣性
小学生最喜欢看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生动的动画片啦!在课堂上,要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最好就是把情境做成动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看动画片中不知不觉地走近数学。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看动画片……
村长给各位小绵羊分草坪时,发现懒羊羊哭了:“村长分得非常不公平,分给我的草坪最小。”
■
A分给喜羊羊 B分给美羊羊 C分给懒羊羊
师:“同学们,如果要知道村长分的草坪是否公平,你有什么办法吗?”(分别求出草坪的面积)
把情境做成动画,再通过问题把要学的知识引导出来,这种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有效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
二、运用游戏情境引出问题,强化参与性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能激发儿童极大的热情,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对游戏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新课伊始,可以设计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同桌相互合作,一个同学向上抛,另一个同学猜一猜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同学们可以做几遍这个游戏。”
学生纷纷活动起来,气氛热烈。然后教师示意停下,问:“刚才在抛硬币时,落下后结果会怎样?应该怎样说?”
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再从游戏中引出本节课要学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思考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三、运用故事情境引出问题,增强趣味性
精彩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借助故事,可以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其乐无穷,使学生自然融入数学情境之中。
例如五年级上册 “小数点移动规律”教学片断: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唐僧与三个徒弟到西天取经,一日,被妖怪拦住了去路,妖怪说:“猴头,快交出你的师傅唐僧,不然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孙悟空大笑说:“痴心妄想!先吃我一棒再说。”说着,孙悟空便从耳朵里掏出只有0.009米的金箍棒。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变成0.09米。再说一声“变”,变成0.9米。再喊一声“看棒”,金箍棒变成9米。孙悟空一棒向妖怪打去,只听见“哇”的一声,妖怪就被打死在地。
师:同学们,当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关系吗?
生(不由自主地说):有!
师: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上课,先让学生听一个故事,学生就会被吸引。此时,学生那种急着要探索新知的心情可想而知,下面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四、运用实物情境引出问题,培养抽象性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要经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实物教学是有必要的。实物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先使学生对一些立体图形有感观上的认识,在直观实物的引导下,抽象出一些问题,学生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来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这张白纸,它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是我们在低年级就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一种。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如果往这张纸上再添加二张、三张……很多很多张纸,最后会堆叠成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这是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再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想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运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种运用实物情境引出问题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挖掘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运用冲突情境引出问题,注重挑战性
通过巧设一些问题,可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如在教学 “年、月、日”时,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明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而妈妈今年已经36岁,她却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妈妈究竟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呢?
生1:老师,这怎么可能呢?妈妈今年已经36岁了。
生2:是呀,每个人一年过一次生日,妈妈共有36个生日才对。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年过一次生日。那现在妈妈过的生日反而少,说明什么?
生3:可能她出生的日子很特殊。
生4:有些年没过生日。
……
师:生日跟什么有关?
生5:生日跟年、月、日有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一开始,通过引入问题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产生矛盾,引起了学生研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探索新知。
六、运用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凸显生活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选取了“到超市买食品”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超市买东西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课件出示超市各种食品的价格:一箱牛奶55.00元,一盒巧克力59.20元,一袋麦片30.60元,一盒饼干75.70元。)如果买一箱牛奶和一盒饼干一共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1:55.00+75.70=
师:谁来提另外一些用加或减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说出算式。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75.70-55.00=
59.20+75.70= 55.00-30.60= )
师:上面列出来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2:它们都是小数算式。
师:那这些算式怎样计算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上课前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平时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生活经历,并且特别喜欢买食品和玩具,于是就用这个题材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问题的情境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魅力。
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案例举隅 篇11
一、为孕伏学法1作指导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的谋划与实践中, 时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 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课中让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 表示出一个分数, 可这个分数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细看之下, 不为别的, 只因学生有的不会对折来平均分, 有的精细涂色费时过多, 导致这一操作活动大大超过预设时间, 致使整节课未能及时完成。二次教学, 我做了思考, 把学生这一操作盲点提至课前活动, 专门做了一个学法指导, 带领学生玩了一个折纸游戏:变一变 (正方形对折———长方形, 对折———正方形, 再对折———三角形) 、涂一涂 (指导画斜线表示:又快又均匀) 。不言而喻, 有了课前的学法指导做孕伏, 课堂上也就有了事半功倍之成效。
二、为突破难点作铺垫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最基本的标准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有些数学知识较为抽象, 思维难度大, 对某些学生来说难以突破, 往往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导致无法灵活应用新知, 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如, “因数和倍数”一课,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它的抽象性, 我们单从这两个概念去强化找关系, 恐怕学生很难理解其“相互依存”之关系。课始, 如果设计一个类比游戏:找两个要好的女同学, 甲称姐姐, 乙称妹妹, 让她们说说两人之间的姐妹关系, 然后老师强调:你是我的姐姐吗?是大家的姐姐吗?那你只是谁的姐姐?学生很快明白了在这里姐姐是相对于比她小的乙同学来说的, 妹妹也只是相对于甲同学来说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 这种关系就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这种依存关系。这样在后续的新课学习中, 学生轻而易举地利用类推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这种依存关系, 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三、为揭示本质作创造
在微观上, 数学本质是指具体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某个具体内容的数学本质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本质属性、数量关系、数学思想方法等。
如, 画平行线的教学。什么是“平行”的本质?用运动的观点观察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是直线平移运动的状态。因此我认为, 平行的数学本质是直线的平移运动, 画平行线的本质是使画直线的工具发生平移运动。学生画平行线时经常产生困难, 为什么画平行线要“靠、贴、移、画”呢?因此我对“画平行线”作了如下导入:在方格中画一条直线, 让学生画一画平移后的直线, 观察两直线的平行关系;然后去掉方格, 探讨又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准确平移。通过这个“再创造”活动, 画平行线的操作“靠、贴、移、画”就成了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 操作行为与数学本质就会和谐统一, 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生长。
四、为挑战智力作设计
智力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课始就向学生发起适当的智力挑战, 更能激发学生思维, 引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最终应用新知解决挑战题而获得成功体验。如, 学习“正方体的展开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智力题:一只蚂蚁从正方体纸盒的A顶点爬到B顶点, 如图, 按怎样的线路爬行最近?解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其实有一定难度, 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案, 但均没有理由证实而处于愤懑的情绪之中, 这时我告诉学生需把正方体纸盒按一定的方法展开就便于解决, 于是大家迫不及待的想看个究竟, 很投入地在我的指导下沿着边线动手剪起来……最后在主动参与中认识了正方体展开图的多种形式, 并利用展开的平面图自主找到了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 同时, “在同一平面内, 两点之间直走最近”得到有力证实。无疑, 这样的导入设计为本课的展开注入了活力, 为探究确定了目标,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以上是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采撷的几朵花絮。其实,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多样, 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导入方式, 不同的导入展现不同的风采, 只要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及孩子的成长有利的即是有效的。在新课改的实践中, 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方方面面很多, 需要我们教者不停地探索和大胆地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