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教学性

2024-07-24

课堂有效教学性(共12篇)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1

摘要: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早已被纳入课堂教学方法体系中, 作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当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但探究性学习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如何保证?有哪些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以在思想意识上理性地看待探究性学习, 可以在操作层面上做出相应改进来发挥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效应。

关键词:探究,教学,语文,效率

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它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良好的探究习惯, 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 并不断的革新。它既可体现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又可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里。比如之前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就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近一年兴起的“翻转课堂”更是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教什么由课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来决定,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巨大的体现。但是,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保证, 再新颖多样的学习方式如果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是妄谈。那么, 探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可以这样说, 真正的恰当的探究性学习一定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反, 如果探究性的学习拉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它一定是伪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 在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下,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去思考:

一、平衡教师的预设与探究性学习下的课堂生成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教材的自行内化建构与认识。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性学习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自行提出来的, 主要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那么教师的预设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可是, 教师的预设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没有对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就好比进行一场毫无准备的战斗。没有预设, 课堂教学就难以形成体系, 难以完成教学计划, 语文学习就会陷入散乱无序的状态中,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所以, 我们只有把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机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预设的基础上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框架, 在这个大框架下抓住课堂教学的生发点, 适时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学习内容引入更广更深处, 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启它们的创造力。让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互为依靠, 成为鸟的双翼, 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提出问题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第一步是问题的提出, 问题意识是探究的基础。而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教材、观察生活等基础上思考提出的, 当然问题也可以来自教师, 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探究的课题。教师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会抓住阅读过程中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矛盾点, 学会将自己的质疑形成为适宜的、可供学习探究的具体的问题。教师应在此环节发挥激励、引导的关键作用。

收集运用信息的策略。确定了探究学习的具体对象, 学生就要在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然, 这一过程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堂中,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语文教材、研读学习内容相关资料、浏览网络信息、制作调查问卷、实地采访记录等方式收集信息, 并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将信息灵活运用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推论解释的策略。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得出结论需要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推理论证, 得出对问题解释。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收集整理的信息材料相一致, 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 同时又应发挥想象创造能力, 大胆推论,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 学会运用归类、分析、推论、预测方法。将观察思考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超越原有认知的新的理解。

评价反思的策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并不是其终点,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针对这一问题本身, 它还包括在探究性学习过程里学生的其他收获。因此, 得出问题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了哪些提升, 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而不只是看结论本身。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探究。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宜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做好探究性学习后期的总结收束工作都是对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素养的考验。教师的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没有一定的层次是很难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的, 如果教师的语文素养缺失,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极易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徒有其表的空架子, 除了浪费时间精力之外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了。所以,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这是发挥语文教师指导作用的根基;其次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内涵, 将它内化为自我的教育意识,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2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焕发课堂活力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者/经腊宝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展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思想和方法,课堂教学方式丰富多彩,课堂上出现了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模式,许多公开课也是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然而在热闹和自主的背后透射出的多是放任和浮躁。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依旧摆在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的面前: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吗?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教学;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现代的有效教学比传统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正是有效教学、人性化的一次飞跃。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和教

学的满意程度、学生自我认识的改善程度以及确保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如何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有位学者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把这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把15克盐给吸收了。()教学中的情境对于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这汤中的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要溶入情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活力,学生才会乐于接受。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的.,但表征它的文字符号却是很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语言符号和实际生活积极联系,理解教材所蕴含的知识。

教学情境就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的事物和相关背景。通过教师提供的真实的问题背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完成知识的构建。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生活情境等。

在讲授初三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时,笔者用了一段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学生通过画面中的山水画、象形文字、昆曲、京剧、太极拳,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当然学生对这一课内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勤思,创造善问的课堂氛围

余文森教授在回答“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出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从余教授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实验室,教师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和学生共同创造勤思、善问、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新课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国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普遍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上课不善于提问;不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质疑、设置悬念的教学技巧,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一种认知冲突和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中独立思考,获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大胆质疑,在与组员的争论中达成共识,分享彼此的经验,发挥自己的潜能。

课堂上,提出问题很容易,但要提一个有效的问题却很难。所以教师除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设计有效的问题,问题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问题还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利用人文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传授书本知识,教学要创造条件,根据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人文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体验,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思想品德课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我们学校周边的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有雨花台烈士陵园、郑和墓、汤山温泉、南唐二陵墓、阳山碑材等,学校经常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利用国庆长假让学生收集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资料和实物,做成展板和橱窗展,让学生积极感受中国的变化与发展,感受祖国繁荣富强的脉搏,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反思课堂教学,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师应该常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学会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所在,摆脱经验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反思的内容很多,比如,学生的课堂反应如何?学生接受的情况怎样?教学目标实现否?教学结构合理否?有无闪光点?有无改进之处?等等。教师要不断反思、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低效和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向有效教学。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程应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本着“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研上下功夫,积极实践创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释放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性阅读;教学有效性

为改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状,我们积极开展了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努力探索一条既切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又符合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从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仅就从开展拓展性閱读方面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重构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加深与拓宽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预习中开展拓展性阅读,拓展知识广度,提高有效性

在预习中开展拓展性阅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材料和与课文相关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起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让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彼此联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如学习《登山》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登山的资料,特别是自己登山的体会,许多学生写或说了自己登山的体会,“有一次去华山游览,望着天梯般直上直下的石路,还有右侧的悬崖深谷,外侧虽有栏杆、铁链防护,父母还紧拉着我的手,但我还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半天才敢迈出一步”。“下山时感觉比上山还难,父母一直鼓励我,我怎么这么不争气?”有的学生收集了列宁的一些资料,指出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课前的拓展性阅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许多文本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相关资料学生了解不多,课前多读一些背景介绍资料或作者的其它作品,为学习文本储备下知识能量。如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学生对李白的诗风有所了解,特别善于表情达意,还学过他的诗《赠汪伦》和从上学前班就会背诵的《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怎样呢?学生收集了李白所写《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据此诗学生又找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看出二人志趣相投,思念之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无穷无尽。这些课前开展拓展性阅读收集的资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二、教学中开展拓展性阅读,增加知识深度,提高有效性

教学中有许多难点、疑点,如果只凭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很难奏效,如果实施拓展性阅读,学生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难点、疑点犹如以汤沃雪,迎刃而解。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好好活“的含义,窦老师引入了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让学生仔细揣摩、思考:“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学生深刻感受到史铁生就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尽管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始终笔耕不辍,表达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窦老师的拓展性阅读拓展了课堂,融通了作家,超越了文本,将喷涌着作家真实、纯粹的思想的生命解读原汁原味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接受了本质的熏陶和感染。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学生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普遍感到难于理解。教师可适时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到处充满白色恐怖,许多革命志士惨遭反动派杀害,鲁迅也是反革命政府所痛恨的革命斗士,自然也在迫害之列。学生很快了解“四周围黑洞洞”指社会非常黑暗,“碰壁”并不是真的碰到墙壁上,指鲁迅先生用笔无情地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反动派对鲁迅先生又恨又怕,不但禁止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使鲁迅先生遭受了许多挫折和迫害,鲁迅先生把这比喻成碰壁。又如《挑山工》一文,学生对“挑山工走的路程多一倍,并不比游人慢”不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来计算时间,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回马岭、五松亭、山路上,极顶小卖部,游人走的时间,游玩的时间,挑山工走的时间,休息的时间进行比较,感悟挑山工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学习后开展拓展性阅读,升华知识高度,提高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经典之作,语言精炼简短,但内涵丰厚无限,学生学来往往意犹未尽,教师可顺水推舟,锦上添花,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课外拓展性阅读,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把文本知识进一步内化,理解更深刻,充分享受阅读文本的精神大餐,使文本主题与学生感悟同步升华。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与少年闰土的深厚而纯真的友情,最后与闰土伤心别离,教师可引导学生:“成年之后的作者再回故乡,再见儿时的伙伴,根据你的理解,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说出各种各样的老朋友相见时热烈情景。教师再引导学生:“课下你们读一下鲁迅先生的《故乡》,看一看到底怎么样了”。学生带着无限的兴致读《故乡》,感到大出意外,引发深刻的思索:作者写了三个故乡:记忆的故乡——充满温馨与希望;现实中的故乡——到处冷漠与凋零;未来的故乡——满是迷惘与困惑。学生对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有了更深刻直接的感受,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4

一、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有时都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这个葬礼是特殊的?学生发言:(1)不是为死去的人,是为干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很特殊;(2)不是把瀑布葬掉,而是纪念这个曾经美丽壮观的瀑布;(3)这个葬礼由总统亲自主持,很特殊;(4)来参加这个葬礼的人很特殊,都是一些环保专家、科学家等知名人士。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一给予肯定。这时,又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这个悲剧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今天我们———瀑布的谋杀者为瀑布举行葬礼!这不正是这个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吗?我们觉醒,我们忏悔,我们要以此形式唤醒人类。”

反思: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有奇思妙想,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足够的创造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有灵感出现,有智慧的火花迸发,要把它转化为可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而且无法复制。

二、认真倾听———做有效生成的提升者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支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

反思: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三、二度开发———做生成教学的拓展者

在注重生成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美丽动人。

如《山谷中的谜底》课文可分为三部分:谜—揭谜—启示。在学到“启示”部分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老师认为,既然课文讲的是谜,现在谜底已经揭开了,我们把4、5、6小节删掉好吗?有学生说:“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4、5、6小节写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删掉。”但我想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认识上,还没有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继续展开教学:“同学们,课文中‘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有借鉴意义。本课学习本可以“启示”作结,但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充分盘活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开发,进一步把学习引向纵深。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起,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四、欣赏学生———做生成信息的赞赏者

这是一节作文改写课,要求把一首《我给奶奶送阳光》的小诗改写成记叙文。我试图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增加必要的故事情节,挖掘有限的文字材料,使文章更加饱满生动,突然,一位平时特别爱表演的女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可以表演吗?”表演作文?这个建议真不错,让学生们借助表演,充实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呢?一听表演,同学们来了兴趣,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愉快的表演中,他们一边演一边揣摩书本上给予的语言文字,一边演一边修改讨论,好不热闹。一小组上台表演,下面的同学看得很认真,表演一结束,马上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评价。这个说:“小孙女发现阳光不见了应该很失望才对。”那个说:“金色的阳光洒满天地间,我想景色一定很美。小女孩看到了碧绿的小草,看到了翠绿的山峦,看到了清清的小河,享受着这美好的景象……”我惊讶了,学生们说得多精彩,体会得多深刻。

反思: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学生自发地吹来“东风”,教师如果能够巧借“东风”,欣赏学生,就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时调整———做生成资源的重组者

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有“动态生成”意识的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5

摘要: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课堂的高效化,自主化成为我国教育新时期的主要教学模式。初中物理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以现实现象为参考逐步掌握理性的知识。以实验为主的物理教学,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改善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自身的情绪兴趣出发,基于探究性实验和生活现象有机的结合,提升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能力是现代物理教学的一大重点。如何优化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改善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将要分析的重点。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初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顺应“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实验,并以小组形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达到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目标。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使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最优化。但是教育模式的传统化,教育资源的落后化等客观因素,使得我国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远远不及国外物理教学水平。因此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还要继续,真正改善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性。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含义及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

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探究的学习步骤,从而达成学生逐步的自我提升,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这种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摆脱了传统课堂的生硬死板,不仅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实际的物理现象,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跃迁、自主实践等能力。

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验的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学习,使得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察力,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及创造意识,物理学科以力、光、电、磁、热、声以及运动形态等多种复杂的现象组成,探究性实验极大程度的弱化了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及自我联想,进一步对物理事实有明确的理解认知,逐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教学态度,提升实验教学层次。

虽然初中物理教育水平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部分教师依旧以传统乏味的教学模式为主进行教学,以简单的演示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教学,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名无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换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实现其价值及教学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将传统课堂讲授的知识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初中物理教育的核心。通过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再进行探究性实验课的开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实验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现象的总结,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对抽象化知识的理解认知。

(三)创设客观情景,增强师生互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直接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有可能使学生受到突然性的冲击,从而盲目,手足无措,继而对探究性实验教学产生朦胧感。因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之前,要以传统课堂中已经得到的知识为基础,创设一个客观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兴趣。期间教师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课程的感性材料,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提出生活周边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研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注重分组实验,注意实验收尾

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在讨论产生分歧,并在实验中找到答案,使得学生自我纠正错误理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收尾工作,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实验的收尾,不是为了达成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为了总结实验内容而实验,以充分的讨论内容,直观的实验现象为基础,进行整体实验的总结,更大程度的提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结语:

随着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及发展,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已不是理论范畴,教育设施的完善,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主导模式,作为教师更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研究探究式实验教学,增强其有效性,完善其缺点,使得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教学的舞台上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及价值。

参考文献: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6

关键词:思维模式 探究性教学 小学数学

一、创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创建教学情境,兼顾教学模式的具体变化。教师可以从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感兴趣的事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建教学情境。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到《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以学生为基础,让学生向东西南北运动,增加对位置变化的理解。例如,向北走10米,向西走3米,向南走4米后确定位置。采用情境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有效掌握新知识。

二、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针对学生学习形式的特殊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研究的学习范围,增加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强化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要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激励学生,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到《长度单位》,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厘米、分米、毫米和米有一定的了解,结合长度单位的转化要求,实现单位的转换。桌子的长度是80厘米,用分米表示为多少分米?如果学生对知识界定范围缺乏一定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用格尺量一量桌子的实际长度,论证知识点。

三、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希望老师尽快公布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下降,无法主动思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结合自身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活动类型趋于多样化,在具体教学阶段,要在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其中以小组活动为主,在活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在4~6人左右,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均衡性,避免出现组员综合能力差距大的情况。此外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合作。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到《多边形的面积》,很多学生对图形面积的计算存在混淆的情况,因此可以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小组成员探究多个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很多多边形是由梯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学生可以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及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对问题进行解析。在活动教学中学生能用多种思维学习知识,自身学习效率比较高。

四、数学知识联系生活

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必须由教师引导,确定切入点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动性,挖掘自身创新性思维。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和生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实践阶段,需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附属关系,对各类知识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不理解,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文具盒是长方体,紫菜饭团是三角体,魔方是正方体等。让学生结合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生活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对个体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灵活应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最后阶段可以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的形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多方位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以评价体系为基础,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自我教育、自我鼓励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要求,其中涉及到创新思维、有效性分析和教学案例的模拟等。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当前实际学习情况,以探究性教学形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将具体教学方式落实到实处。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对数学学习效果有必然的影响,要从当前学习现状入手,在具体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有效的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形式,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向阳,王美英,蒋爱华.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素质教育,2012,(8):93-95.

[2]吴慧伶,李丹梅,蒋红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09,(4):139-140.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7

一、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理念落后

现阶段,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学校和教师忽视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不能为学生配备完善的体育设施,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较低,不能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2. 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标准比较单一,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如果教师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不注重实践教学

现阶段,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讲解理论基础,忽视实践教学,使学生不能够将理论基础转变为实践应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身心素质,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以学生的认知理论为基础,强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系统性、渐进性与反复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要有四个影响要素,即情景、对话、合作、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应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 情景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创设情景的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于以往的灌输式与讲解式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合作、对话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以及合作学习之后,学生具有的知识建构能力是存在较大的差别,形成的这种差别,即最近发展区。要想最大限度缩短最近发展区的距离,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当共同合作学习,以合作为基础,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会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3.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指: 学生自身主动进行建构,以及学生对重要内容进行建构,在建构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是其最终目标。现阶段,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缺少学习主观能动性,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学生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三、建构性学习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景

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体育教学的价值,逐渐转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认知层次会不断提高,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

例如,学到跨栏跑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优势, 播放刘翔百米跨栏的视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刘翔为我国获得的荣誉,在学生情感受到熏陶过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示演体育评论人员,使学生转换角色,要求学生以跨栏项目的实际特点,发表对刘翔跨栏的感悟。因此,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进而更好的投入到跨栏学习中。

2.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利用合作、对话形式

在以往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由以往的满堂灌逐渐转向启发式、游戏式以及任务驱动式为主,在新的教学方法中,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环节,进而达到建构主义学派的基本要求。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会共同努力、合作,取长补短,最大限度的缩短最近发展区的距离,学生在合作、对话中,会逐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顺利解决问题,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例如,在学到篮球投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不同的学习小组示演不同角色,部分学生可以示演篮筐,部分学生向篮筐中投球,在完成投篮环节过后,小组之间应当进行对比,比较哪一小组投入的篮球较多,哪一小组投入的篮球较少,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会提高学生的投篮技术。

四、意义构建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应不断扩展教学资源,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扩展体育课程,强化学生的意义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结论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8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的统一。

一、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往往是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解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在内容与语法方面都不难,我就大胆地放开,把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为大家讲解这篇文章。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查资料,研究时代背景,知识的延伸迁移,甚至讲课的语气、语速,都考虑到了。讲得精彩,其他同学听得也认真。教学效果特别好。在内容分析的透彻性上,比我把握得还要好。这节课还有两个好的影响是我当初没料到的: (1) 班里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空前浓厚,能够主动去学习、思考; (2) 班级比以前团结了,因为通过共找资料,共同备课,大家都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与发展,反过来更促进了学习。

二、通过问题质疑,激活潜在主题意识,解放学生心灵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提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很多的小问题,在提问学生时也是一问一答式,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躁,教学内容也问得支离破碎,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我想若要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且问题不宜过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很快形成两派,在双方交战中学生的思维激烈碰撞,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迁移更具有眼光和魄力,这些见解不乏新意,我充分肯定了这一看法,但是我必须明确肯定《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即弘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也有客观的认识,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问题多、散乱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语文教师必须从更新理念入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我们的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摘要: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 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 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 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 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的统一。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9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 包括相当一部分的语文公开课、优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 总是让我们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一节课, 一番热闹以至一番“精采”过后, 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属于语文方面的东西, 一问学生, 学生常常不知道语文课该学些什么, 学到了什么。教师呢, 尤其是我们这些教了几十年语文的老教师, 更是茫然不知所措, 发出慨叹“我越来越教不来语文了!”语文课的常态变成了对文本内容信息的反复揣摩, 感受体验, 讨论探究, 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什么精神, 包含了什么信息, 提出了什么问题, 怎样理解这个形象, 成了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的基本内容。像前些日子, 本学区内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 某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上, 老师“导”得口若悬河, 学生讨论得甚是热烈, 刹是精采。然而, 我仔细一想, 这节课不见了字词教学, 不见了写作指导, 全篇是揣摩, 满堂是赏析, 这样的课是最优质的语文课吗?是最有效的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 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什么进步吗?教会了学生读书自学了吗?学生将来能“自能读书, 自能作文”吗?

语文课的有效性, 还是应回归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来。至少, 笔者是这样认为的。语文课堂不是看老师的表演功夫的, 也不是欣赏老师横溢的才华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 是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语文的课堂。新课改前, 语文大纲规定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不应被抛弃, 理应得到加强,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不要一提“人文性”, 就不要了“工具性”。须知语文人文性的载体在哪里?尤其是在基础性的义务教育阶段, 语文教学不能教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不能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 可行吗?“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人文性又将何以体现呢?今天的语文课堂, 这么“泛人文化”, 似乎走得太远了点。

我想, 要让语文课堂有效, 必须纠正这种“泛人文化”倾向, 必须回归语文本真, 语文课堂上就一定要教学生学语文。

“语文课堂首先要实现语文的教学性, 其次才能考虑语文的教育性。语言能力教学是首要的任务, 思想情感、审美教育等是次要的任务, 完成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课成为语文课的前提, 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底线” (1) 。我十分赞同这种见解。语文课堂上首先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其次才能顾及语文教育的任务。要回归到“首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上来, 也就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呼吁的“语文要回归语文”。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突出“语文性”, 才能谈及“有效性”。

先看看“上好课”之前的“备好课”。新课改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许多老师 (包括前一个时段的我自己) 生搬硬套“三维目标”。现在看来, 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误区。一节课45分钟, 教师能达成那么多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吗?真是自欺欺人。表面上看是在紧跟新课改的步伐, 严格地执行“三维目标”, 其实, “三维目标”的精神恰恰在这里被我们误读了, 被表面化, 被虚化了。我们总是试图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写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必然要出现面面俱到却又面面达不到的虚设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现象, 使教学目标不能发挥对课堂教学的定向作用, 同时, 也使教学内容发生了虚化现象。难怪, 许多老教师会发出“越来越教不来语文”的感叹了。“过多地渲染情感态度价值观, 声情并茂地张扬了非认知的特色, 但在分析其得失利弊的时候, 却发现语文课唯独没有教语文。” (2) 一节课没教语文, 没有具体内容的语文课能奢谈它的“有效性”吗?例如“研讨与练习三: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 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 在班里出一期专刊。”

——以上是除课文外的全部导学设计和练习设计, 这里除“复述”一项任务以外, 基本上没有对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设置任务。

在教学方法层面, 我们也要竭力完成“教语文”的任务, 设计教学方法很重要, 我听取了数百节语文课, 尽管随着教改的深入, 不断有所改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不能偏离了“语文性”去设计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 笔者设计的课堂大致情形是:学生在课内首先自读课文, 圈出生字新词, 学生查字典和词典进行自学, 有疑难问题提出来,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或教师查找资料解决。学生再诵读课文, 发现在形式结构方面或内容哲理方面有特色的语句, 反复诵读, 加以领会, 或师生共同探究, 然后让学生仿造语句, 有时让学生板演, 有时让同学评说。学生读懂文本, 进行思考,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共同讨论, 结果让学生表述, 教师倾听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指导修改。优秀的语段, 可以让学生当堂仿写片段。结构简单完整的文章, 拿来作范文, 让学生仿写作文。

而今, 教育技术全面推广。我们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上课, 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 热衷于花样繁多的各种彩色画面的截取、粘贴、播放, 好像这样就先进了。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我认为, 有的喧宾夺主了, 有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了, 有的弄得语文老师自己都忘了自己是在教语文了。多媒体教育技术固然有其先进的一面, 但好的教学条件需要好的办法去运用, 不能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 不能违反了心理常识, 更不能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否则, “酒后添杯——不如无”。前一段时间, 有报道, 外地几所学校禁止滥用多媒体上课, 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然, 我们还是应当多加研究:新的教育技术怎样能有效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总之, 语文教师只有首先苦苦钻研教材, 独立设计教学, 突出“语文性”, 才能努力寻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亮奎.《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有效防止课堂提问的无效性 篇10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 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漫无目的, 或问题太大, 或问题没有启发性, 学生回答无所适从, 势必造成教学的无效, 课堂似乎有很多的问题提出, 但问题没有针对性, 造成了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形成课堂的冷场, 教师的难堪。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 也是教师的生命线。新课程实施以来, 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更强调教师的启发性和学生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学习的场所,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 更应该关注课堂的教学效果, 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提问随意, 想到什么提问什么, 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 不分主次, 不顾学生实际, 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师问生答, 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之中等等。

为了防止课堂提问的无效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设计问题, 而且还要有善于应对课堂变化的能力, 设计的问题要合乎教学的内容, 要切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不仅仅是提简单的几个问题, 而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 不可不着边际地胡乱发问。那么, 怎样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课堂提问要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也是如此, 教师在上课之前, 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 考虑哪些问题不需要提, 哪些问题必须提, 而且还要设计怎样提问, 首要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 在上课开始时, 我们不妨从研究标题入手, 有许多文章作者的标题往往是为激发阅读兴趣设计的。“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这个句子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时, 教师可以出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图, 指出罗布泊的所在。然后讲一个“泊”字:泊者, 湖也, 湖泊就是湖。“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意思是说, 罗布泊曾经是个湖, 而且是个非常美丽的仙湖, 如今消失了。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湖?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切合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定会提出很多问题, 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要做到提问的有效性, 我认为一定要切合实际教学的内容, 不要动不动就向学生问“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的问题, 而是要从教材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 去提出问题。必须做到有的放矢, 一问中的。

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 在学完了文章的基本字词句和疏通了课文意思后, 有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一篇不到200字的文章里, 让‘不’字出现了9次, 这9个‘不’字究竟向我们展示着怎样的一个五柳先生呢?”这个问题从文章具体的句子入手, 非常切合课文中五柳先生的性格和志趣, 而比像“文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提问更具有启发性。在教学《老王》时, 教师可以提问:“课文围绕老王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课堂提问要突出课文重点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就拿语文阅读课来说, 教学者不可能, 也不必要面面俱到, 更不需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因此, 从问题设计的角度来看, 提问自然要抓住重点内容, 有些简单的问题, 诸如作者的介绍、写作的背景, 以及课文中的一些次要的因素, 教师就不必要再问, 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掌握, 着重解决课文的重点内容。

例如, 在教学《敬畏自然》一文时, 教师提出:“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这个问题就切合了课文的重点, 把握了这一点, 也就是把握了课文, 学生的回答必须深入理解课文, 并要求做出合理的解释。又如, 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 教师在梳理课文后向学生提出:“皇帝为什么会上当受骗?第一个大臣为什么说谎, 第二个也为什么说谎?文章最后安排由一个小孩来揭穿这场骗局, 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理解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场所, 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要紧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深度, 也要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 容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尤其要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想法。提问自然要激发学生思考,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有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丁举人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说:“丁举人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丁举人是迫害孔乙己的凶手。”除了这两个认识之外, 学生就说不出其他的看法了。这样的提问句比较笼统, 因而学生思考问题时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 打不开思路, 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因此, 教师可以这样进一步启发学生提问:“丁举人和孔乙己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篇小说中,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样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三个具体的问题, 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思考问题也就深入了, 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要掌握好这门艺术, 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 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 “问”出学生的激情, “问”出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拓展性练笔有效落点的选择 篇11

一、拓展性练笔的现状考问——游走于思考与行动之间

《去年的树》是以诚信为题材,描写大树和小鸟之间真挚友谊的童话作品。在课堂教学时,由于拓展练笔落点选择、实施形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落点1:来回徘徊,反复中墨守成规

师:这篇童话很有特色,它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中一共写了几次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了小鸟和大树的四处对话后,出示练笔题:想象一下,小鸟还会去哪里找大树,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从“小鸟去河边找大树”“小鸟向溪水问情况”“小鸟去蘑菇房问情况”“小鸟自言自语”等角度出发,展开想象,续写出了第五、第六次对话情景。

落点2:各行其是,模棱两可道吉说

结课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和这只鸟交朋友吗?”学生畅谈小鸟在诚信、友情等方面的感人之处后,教师出示拓展练笔题:“我想对____说:‘________”。几分钟后,学生从多个角度生成了对话内容。

落点3:咬文嚼字,有效落点破难点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时,师小结: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出示多媒体课件)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之后,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第二个“看”,你品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后,教师出示练笔题:透过那深情的“看”字,我们仿佛听见鸟儿在说:____。(请学生练笔)

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朋友情谊的感谢,教师趁势引导;正如同学们感受的那样,这两个“看”字虽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从观察分析中可见,落点1中课堂拓展性练笔出现了不到位现象。学生练写第五、第六次对话,仅仅是在积累原有四次对话的层面上进行,未作提升,因此出现了学生伪动笔的现象。练笔的形式和内容未能越出传统练笔的雷池,容易失去存在的空间和价值;落点2中,由于教师对拓展性练笔的落点选择角度较为宽泛,可从大树、小鸟、灯火、木柴、人类等多角度进行对话练笔。训练点不集中,呈现的学习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就达成本堂课“体会小鸟和大树真挚的感情”这个教学目标而言,这样的练笔预设,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落点3中教师抓住了文中“看”字进行拓展练笔,既有深度,又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教学目标逐级达成。教师以前一个“看”字作铺垫,引导学生自悟;第二个“看”字就有了生成性的拓展练笔。这样的拓展性练笔紧紧抓住了文本中“看”字所蕴涵的深意,把拓展学生思维作为生发点,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以上三则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同一篇课文,由于不同练笔落点的选择处理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拓展性练笔落点和策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拓展性练笔的原点叩问——定格在“是什么”之中

拓展性练笔脱胎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小练笔”或称“片段训练”,是一种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好方法。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偏重于语言表达形式的模仿,不甚经意文本的整体教育功能,致使练笔从形式到内容在体现读写结合中囿于程式,故又失之偏颇。

阅读过程主要是阅读主体在阅读中进行认知、理解、感受、欣赏、探究、评价、创造的心智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外显则需要运用语言(口头的和书面的)加以表达。在这里,表达的外延并不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而应全方位地涵盖内蕴于文本的知识能力、方法过程乃至情感价值观。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化,有必要对“小练笔”的教育功能和操作方式作一次新的定位,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试对拓展性练笔作如下界定:练笔,作动词用时指习作时的活动过程,作为名词时则指习作的产品。它是一种书面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人的表达活动。在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促进读写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拓展,有开辟、张开的意思。笔者认为,拓展性练笔应指从拓宽知识、发展思维、涵养情操等出发,展示文本特点、学生所长,精心设计,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一种习作活动和学习方法。

课堂拓展性练笔,旨在阅读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理解、情感把握的同时,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探究、情感的熏陶感染入手,找准拓展性练笔的落点,思量用多样的文字,灵活的方式方法去感受、概括、表达,以提升阅读教学的增量,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

三、拓展性练笔的应有视角——点化,从文本出发

如何找准拓展性练笔的落点,笔者对诸多名师执教的公开课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大凡成功的拓展性练笔落点选择,都是经过对文本认真研读之后的精彩生成。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找准切入点。这是生成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切入点”在何处?一般在文本的关键处或教学的导入处,也可以在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材、研究文本与学生等的基础上,预设练笔落点,才能使练笔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家是什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课文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教学“话说我家”这一环节时,找准了练笔的准确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对家的理解入手,步步深入。教学时,有的学生说:“我家虽小,但有温暖。”有的学生说:“父母下班回家,我会递上一杯热茶。”当学生将情感用语言文字外化之时,教师巧妙地引入诗歌——“家是用爱筑成的,家是用情装饰的,家是我们可以停泊的港湾……”使学生再一次感悟到了家的温馨,家就是亲情,韵味无穷。教师恰到好处地出示练笔作业,让学生续写“家是____”,这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2点击兴奋点。拓展性练笔的最

佳落点应在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上,以不断推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向更高层次发展。“兴奋点”可以在三维目标统整时,可以在学生情感蓄势中,也可以在教学进入高潮时,可以在文本重点突破时……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时,就曾有过这样的精彩片段:

“这株百合花不仅开在这山谷也开在了我们的心间,请同学们用心去朗读这篇文章,放声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声音和此刻的心情。”

师(引导):这是一株____的百合花?

(生朗读,师板书)

师:这么一株百合花,如果它是一个人的话,你觉得它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优秀的、十全十美的、完美的、谦虚的。

师:所以课文用了这么清新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尽乎完美的百合花。一株杂草是如何变成百合花的,再让我们看看它自己说的三句话。

师导读“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当……的时候——”

(再次强化文章的语言特点,为下文拓展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引导):因为有了信念,才能给你勇气,给你力量,给你近乎完美。

假如有一株百合花受到杂草的排挤,你会用怎样的一段话来教导它呢?用激励的语气来写写,看看谁写得动情,让它开出花朵。

“情动而辞发”,薛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点引下,帮助学生一步步“兴奋”起来;在他的煽情下,学生的语言喷涌而出:“你是一朵美丽的花,不是别的杂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要为自己而奋斗!”“开花吧,山谷的明天会为你骄傲!”“开花吧,开花吧!体验开花时的幸福!”

3寻求发散点。寻求发散点,有效地进行思维的发散,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散点”可以安排在对文本解读的深刻理解时。

特级教师金明东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就是抓住了情感的发散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畅谈文本的感动之处,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卖木雕少年的语言“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夫人,您买一个……”“您是中国人吧?”句句处处发人深省……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练笔点也由此生发、发展。教师出示主题,请学生联想后动笔写写这份遗憾。

这样的练笔交流,充分深化了文本主题,建构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

4形成整合点。“整合点”可以在结课中进行,也可以在学生感悟中进行,在学生谈收获时进行…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中,窦桂梅老师巧妙地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转换,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整合创生出新的文本,让学生通过对新文本的阅读加深对原有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与“没有……”“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这几组词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必定形成一种“张力”,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对圆明园难以磨灭的印痕。在整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写圆明园的毁灭是“……没有了……没有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这看似在对学生进行训练,实质上却在积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练笔、朗读比较中得到了升华。可见,通过资源的整合和适当的处理,会使教学在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之下,形成由单一的练笔变综合、化零为整,综合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

课堂有效教学性 篇12

1. 中职校课堂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纪律松懈、个性叛逆、活跃好动是他们的特点, 他们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无精打采型。由于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 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简单落后, 面对新的知识难以适应, 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他们先是听不懂, 然后就是不想听, 其结果是更听不懂。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昏昏欲睡、东张西望、发呆等注意力涣散的行为;调皮捣蛋型。中职学生处在16-18岁这一好动、叛逆的年龄段, 自控能力差。表现为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大声喧哗, 甚至故意顶撞教师、破坏课堂纪律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自暴自弃型。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意识差, 没有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上课不专心, 表现为课堂上玩手机、看课外书籍、抄袭甚至拒交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2. 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 构建职校有效课堂的关键是评价机制的改革。过去我们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是以考核为核心, 主要是依据学生期中、期末考试 (即诊断性评价) 来评定的, 而且考试成绩在学期评分中比重较大。这种评价方法过于关注结果, 学生课堂上肯定提不起神, 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不高。

二、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1. 评价方法

为了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切实提高职校课堂的教学效率, 两年前我们开始试用新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案, 学生学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与诊断性评价成绩两部分组成, 两者各占50%。其中, 诊断性评价成绩由期中考试 (20%) 和期末考试 (30%) 成绩加权所得;过程性评价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学习表现、作业评价等部分组成, 根据学生每次上课、作业的表现加以打分, 并每周公布一次。在50%的过程性评价中, 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努力程度。这样, 由单一的诊断评价, 变成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模式, 这种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逐步养成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

2. 评价操作

设计符合班级、专业、课程特点的过程性评价表, 表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和肯定,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1为商务助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表。

三、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思考

过程性评价在我校已实施两年,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课堂教学秩序井然。过程性评价是为用动态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去矫正过去评价中单纯过分重视静态的学习成果而提出的, 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确保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但过程性评价操作难度大、实施周期长, 是一个需要长久关注的有效教学问题。笔者认为过程性评价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要发挥价值引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定位于学习成绩, 但就学生而言, 有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包括主动学习的兴趣、习惯、愿望、态度、方法、经历、体验、能力等因素, 都是能够长远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在基础。实施过程性评价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尤其是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2. 要建立动态评价方案

职业学校专业、学科繁多, 文化课、专业课、技能操作课各有不同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习时段的教学要求又不一样, 没有一种过程性评价方案能适合所有学科。但是, 过程性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通过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生成性的评价, 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评价方案。

3. 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 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即使在课堂上, 也应该允许他们按照不同的节拍, 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受和成功体验。体现了层次性、发展性、选择性的过程性评价, 不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优秀, 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优秀。所以, 能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过程性评价观念, 是衡量中职课堂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尺。

4. 要重视多向交往合作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完满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 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我们主张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融合, 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 更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是评价的主体, 同时也是被学生评价的客体。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过程性评价的导向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合作精神。

5. 要注重评价过程实效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无法实施过程性评价, 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才适合实施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才能落到实处。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实施过程性评价方案要坚持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 要化繁为简, 确立目标简单、内容简约、方法简便的有效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海芳.教师怎样进行学生评价[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2]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环保重要意义下一篇:信息系统分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