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2024-06-17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精选12篇)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1

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以实现有效教学,是人类自教学实践以来的一贯追求。所谓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好效益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最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观:

一、多元性目的观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终极归宿。教学目标是对某门课程、某堂课教学效果的预定和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的设定,是教育者预期要达成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手段合理适当,才能执行出设计合理、高效可行的教学任务,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目标具有多重性。教学目标是为了获得知识是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人们的共识,但现在人们更强调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是关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改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关注学业成绩,培养个性,挖掘潜能,使学生成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多类型课程观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并行。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地方及学校的总体水平和师资力量,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条件,照顾到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使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多类型的课程观,将各级各类课程进行分析综合,为实现有效教学服务。

三、多样性方法观

实现有效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调整。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教学方法实施进行,必须根据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适时调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在具体教学情境下努力地实施预设教学方法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和修改教学方法以期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各种教学方法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效差别运用。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多样的方法,除了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启发法,还应该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认识到对于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多元评价观

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及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应该尽可能地把握住有效教学的始点——课前预设方案;其次要最大程度地把握住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是教师按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是否整体有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整理、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掌握积累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树立多元评价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教学评价应该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功能。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想。当前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和指南,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真正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2

莲山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体会

刚刚放暑假,学校通知去参加培训学习,一股不情愿的情绪涌向心头。大热天,培训什么啊?继续教育已经改为网络研修了,还能学什么呢?哎,去了不就知道了? 第二天一早,我直奔会场。啊,好大的阵势,全旗近千名骨干教师队伍聚集在达尔罕宾馆二楼会议室,要聆听韩立福博士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讲座。在讲座中,韩教授提到了创建学本课堂,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概念。并用大量的事例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是全新的,一种理念的转变,虽然是懵懂的,但是也是信服的。目前的教学,对我个人来讲,确实存在着学困生明显提高缓慢,没有实效的现象。倘若真如韩立福博士所言,在团队中学生互帮互助,在学习中教师放下三尺讲台,以大同学的身份同学生一块研讨,或许真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至于怎么操作,还是有难度的。原本以为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学生可以吗?有点心里没底啊。开学后要尝试分组创建小组合作团队,选出学术助理,学科长,慢慢手把手教会结构化语言,理清学习思路。唉,想想头都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放下架子,真正融合到他们的学习中,时刻关注学生成长,关键之处帮一把即可。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篇3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成员间相互交谈, 每个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答案,最后师生小结。如在教学 《经纬网》时,教师可用学生座位定坐标,确定行为纬线,列为经线,第四行为零度纬线,第四列为零度经线,并提出问题:①让学生说出自己位置所在的经纬度;②确定半球位置。又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中,教师设计比赛,让学生讲一讲倾盆大雨、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等有关天气的词语,以及“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句,并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天气符号。

二、精心打造精品地理课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有机活动。教师首先应深入研究教材,熟悉课本和教学大纲,了解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要认真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教学方法,努力编写优秀教案,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因为每节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第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读图法、讲授法等;第四,加强同课异构,教师间互相学习有效经验,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最后,磨课。上玩每一课后,教师要认真反思:本节课好在哪?不好在哪?认真琢磨改正,以便打造精品地理课堂。

三、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图。如在教学中国地形图时,笔者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即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四大高原分布在中国哪些地方。学生通过找、读、说的活动学会读图方法后,引导学生用类似方法找出我国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最后,笔者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把图的信息转变成文字,并教会学生描图,告诉学生黄河像巨大的“几”,中国轮廓像公鸡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生活化地理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地理环境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在教学“南方地区”时,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衣方面:学生可以讨论不同的季节应穿着什么服装;食方面:学生可以讨论自己所在地区以什么食物为主;住方面:学生可以讨论为什么周边的建筑以楼房、瓦房为主;行方面:学生可以讨论为什么在河流、海边多以船为交通工具;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这些与地形、气候有关。此外,在“自然灾害”这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台风、洪涝、地震的感受,引入“自然灾害”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认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五、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心灵相通,多表扬学生,多讲学生喜欢听的话。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六、信息化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信息化教学的良好视觉效果、灵活的互动效果、便捷的操作界面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留下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积累更多知识创造良好的课堂条件,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中国行政区》时,教师可播放歌曲《大中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七、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导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情况,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小组讨论是否投入等。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新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4

一、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模式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我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把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基本模式确定“3723”模式,即“实施3种课型、落实7个环节、变换2种课堂、达到3个层级”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并进、当堂训练”的模式。

整个学习课堂,包括课上、课下、晚自习,形成一个“10 + 30”循环大课堂链。课后10分钟我分发学案; 晚自习、课下完成组内独学、对学、群学和向其他组请教的学习任务; 课上展示预习成果,解决整个班级普遍疑惑的问题,师生质疑、生成新的学习成果。

二、注重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制质量,充分发挥导学案使用效能

1. 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导学案编制的流程可概括为: 学期整体备课、备课组长分配任务→个人初备→集体讨论→课案生成→个性设计→课后反思。

2. 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 1) 每节课都要坚持学案教学。

( 2) 拿到共用导学案后认真学习和研究,弄懂、弄通导学案上所有学习任务,对所有问题都要写出简明扼要准确的答案,以便师生交流时使用,供学生参考。

( 3) 根据本班学情对共用导学案进行删减或增补,形成个性化设计。

( 4) 课后10分钟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做出预习指导。

( 5) 使用学案教学时,课上生成的知识要做适时设计,课下及时补充完善。

( 6) 在导学案上的反思栏目,认真反思教学得与失,并提出改进措施。学案使用后要妥善保管,以便复习时使用或下届教师使用。

( 7) 对学生的导学案我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

3. 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 1) 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根据教师要求认真进行独学。碰到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组内合作学习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组长向其他组请教,然后对组内成员进行讲解。

( 2) 课上展示、师生互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补充完善导学案上的内容。同时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适当作些方法、规律性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使用。课上若有剩余时间,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 若没有时间,课后再进行整理。学完一课后,在导学案的“课后反思”处书写心得体会。随时将各类型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学完一个单元要装订起来,形成成复习资料,绝不能丢失。

三、明确组长职责,合理分工

1. 学习组长的职责

( 1) 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课下自学,学习组长要求C层生或D层生学习导学案上识记层、理解层的知识,B层生学习导学案上识记层、理解层、运用层的知识,A层生学习导学案上识记层、理解层、运用层、拓展层的知识。

( 2) 合理分配各环节的学习时间并进行过程监控。学习组长要限定各环节( 独学、对学、群学) 学习时间,做到督导到位、指导到位、组织到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同时组长( 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 3) 共同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然后对组内成员进行讲解。

( 4) 对整个班级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学习组长要反映给学科班长( 科代表) 。

( 5) 课上组织学习成果展示。6人组,学习组长主要让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4人组,学习组长主要让C、D层学生展示,以C层学生为主。

2. 常务组长的职责

常务组长负责检查组内成员学习情况、做好学习情况记录,根据本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一般采用定量评价。

四、制定自主学习流程并提出学习要求

1. 预习

( 1) 课堂后10分钟,教师把学案下发后,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自学指导。

( 2) 晚自习学习组长组织组内各成员独立完成预习,对于预习中一些不懂得、模糊的知识点一一标示出来,然后组内讨论、帮扶。共同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然后对组内成员进行讲解。

( 3) 对整个班级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 科代表) ,学科班长汇总后课下与科任教师沟通,由科任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2. 课堂展示与点评

( 1) 课堂展示。6人组,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4人组,主要由C、D层学生展示,以C层学生为主。接到科任教师分配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然后再由该组A层学生或师傅补充。小组展示过程要求是: 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

( 2) 点评。展示后,点评工作主要由其它组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定,如学习内容表述是否清楚、完整、有条理性及创新点,声音是否洪亮,板书是否清晰、工整等,从而完成点评工作并赋予分值。

自教学改革以来,储备了一定的教改理论,积累一定的教改经验,课改意识不断增强,有效课堂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稳步推进。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民主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摘要: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模式,注重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明确组长职责,合理分工;让学生在长期的小组活动中不厌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课堂改革与有效教学 实施方案 篇5

“课堂改革与有效教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育人策略,构建我我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学效益;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促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策略

践行“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新理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探索有效教学校本模式。

(一)优化课前教学设计

1.改革备课方式。优化集体备课模式,积极采取“以研促教”的策略,强化集体备课研究,实行“每周一研讨,每课一反思”的教研制度,每周各科集中一天集体备课,总结上周教学,编写下周学案,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提高备课水平和备课质量。

2.改革备课内容。改革讲稿式的知识性备课,尤其是六

年级备课,先由各科任撰稿,再集中研讨,然后统一内容进行教学。

3.加强备课管理。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建立行政包组制度,跟踪参与集体备课活动。要加强活动过程管理,集体备课要做到“五落实”,即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备人、落实教案的使用、落实活动记录;把集体备课纳入教研管理的评价之中。要实行备课定期检查与指导,努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以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为主导。实施先学后教策略,通过设置自学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感知教材,梳理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引导或拓展讲解,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知识,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三)优化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要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该讲要讲,该放要放,该收要收,及时调控学习方向、学习进程和学习深广度,协调好主体与主导、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探究或交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改革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秧田式”教学,实行分组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倡导“圆桌式”分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异质分组,每班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组4-8个学生,形成以优秀生为首席的学习共同体。

2.改革课堂授课形式。改革集体授课制,实行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授课形式。倡导分层、异步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异步指导,分类推进的策略,逐步实现学习的个体化。

3.学习小组是实施课改的有效形式,是形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要科学有序地组织小组的活动,要对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分工,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最终小组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积极推进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探索小组活动的新途径。

(四)优化课后教学辅导

1.精心布置课后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每节课都要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的内容采用老师和学生(学习小组)共选共定的方式,精选本节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量要适当,以学生能在自习课完成为限;内容要灵活,以课堂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难度要合理有层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有一定变式或提高;类型要多样,适当布置一定的实践性作业。

2.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参与解决,学生学习小组可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对一些共性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习讨论解决,每个学生可将自己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疑难问题汇集本上,并写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及自己做错的原因。作业批改可在自习课上进行,严禁教师一包到底。

3.积极开展课下辅导活动。课下辅导是培优转弱的重要方式,要定期开展课下辅导活动。课下辅导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对于学困生要以个别指导为主,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以实现课堂达标为主,及时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方法方面的缺陷,对于优秀生要以课堂拓展为主,以课外延伸为主,促进他们在学科特长方面扬长发展。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 管理 教学管理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并于2004年1月正式向全国各高校颁布和印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影响了大英教改的进程。如: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与维护应由学校哪个部门承担?教师面授教学为何有时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如何有效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面对这些问题,冷静地进行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与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息息相关。长久以来,在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中,总津津乐道于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却忽略了甚至很少思考管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更不用说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了。而笔者通过全程参与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深刻认识到有效的教学管理对保障大英教改的顺利实施,全面推动高校大英教改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涵义与系统

1、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涵义

中外学者对管理的定义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是这样给管理定义的: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韩放1999:104)。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是指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其特点是将现代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要素科学地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独立的运作机制和独特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以此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陈坚林2000:6)。

2、英语教学管理系统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基础是高校的英语教学组织体系,该系统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管理者对教学的管理。整个教学工作过程是这三要素共同活动的结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应是:教学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组合,充分调动和组织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及空间,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整个组织体系有条不紊的高质量运转,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高质、高效、有序地运行。

这个管理系统从教学主管校长到教师可分为五个层次,呈“金字塔”形的结构,即:教学主管校长→教务处→院系→教研室→教师。各个层次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职能。其中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教学主管校长对整个教学工作过程进行宏观上的管理,并对教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控制;处于第二层次的教务处为决策管理层,其职能通过方案和计划的形式得以表现,即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班分级,制定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和计划,并向院、系下达教学任务;院、系为组织管理层,其管理职能则是通过组织各年级教研室研究教学任务,以进行人员的配备来实现;教研室为实施管理层,负责将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个人,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等;教师则为计划实施层,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其职能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管理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如何使该体系的各个层次上下一致,诸多因素互相协调,多种形态协调配合。

三、有效的教学管理推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校从2004年2月至今按计划,分三阶段有条不紊地实施和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一阶段的小规模试点(2002级,试点学生193人);第二阶段的扩大规模试点(2004级,试点学生1356人);第三阶段的大面积实施教改(2005级,试点学生5200人)。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健全合理的大英教改教学管理系统和针对教改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实施的全面细致,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与监控举措有效地保障了大英教改的顺利运行,成功地推动我校成为全国3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示范点之一。

1、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系统

2004年3月,我校成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专项负责组织和管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与运行。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外国语学院、校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督导办等在内的各职能部门(见图表3.3.1-1)。如上所述,领导小组组长——教学主管校长宏观管理教改教学工作过程;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外国语学院则设计教改教学计划并逐一实施;而由教务处协调管理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网络中心负责提供多媒体、网络技术支持并管理和维护教改教学设施;督导办则协助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教改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教改工作研究与协调的专题会议,进行教改的筹备、方案研讨与制订,协调职能部门的工作以及分析、总结教改阶段实施情况等。

同时,为进一步配合学校大英教改领导小组的工作,加强对教改工作的管理力度,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大学英语教改工作小组。学院工作组每月召开教改试点工作专题会议,系统地收集大英教改各项材料,教师总结汇报教改教学阶段实施情况并及时反映教改中暴露和发现的各类问题;商讨、研究、制订、完善教改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按照《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层次,科学合理地制订了《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一般要求)》和《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较高要求)》;根据我校自身教学条件,设计了基于校园网的视听说教学模式(指导式自主学习)和利用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读写译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组织各类听课并进行课堂摄像,用于教改研究,项目考核与本科评估等。

合理健全的大英教改教学管理体系不仅保障了我校大英教改试电工作的顺利进行,还确保了系统、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的建立、归档与保存。

2、实施严密的教学管理举措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大英教学管理者针对教学组织体系中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制订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和监控细则,实施了严密的教学管理举措,

通过强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管理来切实保证教改的教学质量。

针对教师的教学,我校实施的管理与监控举措有:1)健全教师管理和培训体制,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得以实现教改实施以来,我校通过不同渠道,采用多种途径组织安排大学英语教师定期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各种教改培训和不定期的进行校际观摩、调研、学习与考察。至今,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已有70余人次出国进修,进行大英教改专题培训11次、大英教改教材培训159人次、大英教改教学法培训185人次,共计300多教师人次参加了各类大学英语教改、教研的培训活动。同时,我校在实施大学英语教改试点期间,大力加强校际交流与学习,迄今已派出大学英语部教师40余人次到北京、重庆、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湖北等省、市开展教改的16所高校进行了观摩、调研与学习。这些培训与交流活动有力地促使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强人学英语学科梯队的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以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我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2年多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成功地从校级精品课程跃升为省级精品课程。3)通过五项措施:集体备课,同行听课,领导听课,学生评估,学生座谈来具体监控和管理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见流程图3.3.2-1)需要注意的是这五项措施应有严格周密的执行计划和合理规范的评估标准,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丧失反馈和监督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学习,我校实施的管理与监控举措有:1)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跟踪、检查学生的网上学习进度:总体进度、每周进度、单元测试情况等并在班上定期公布,督促学生完成网上自主学习任务,取得期末考试资格。2)教师面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约课或各班具体学习情况,教师随机灵活采用不同形式,如单元测验、小组讨论、听写与复述等进行检查,以网上视听说学习内容为主,教师补充材料为辅,计入平时成绩。3)根据《课程要求》的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教务处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教改展开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研小组对学生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问卷调查。4)制定鼓励性政策,促进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与活动的展开。例如,对组织和参与活动的学生综合测评加分,给予比赛获胜者荣誉称号,举办各种汇报演出等;对专门设计、组织和实施《校调频广播电台英语播放计划》和《校英语角计划》的大学英语部教师,年终考核加分等。5)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分析、总结教改试点学生的课内外英语学习,给予学生及时充分的指导(见流程图3 3.2-2)

3、坚持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上述我校大英教改教学管理系统及其管理举措清楚地显示:教改的教学管理虽然繁杂,牵涉面广,但却必须持有一个整体观念,既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为此,我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过程中,制定并坚持如下的教学管理基本原则:

(1)全面性。大英教改的教学管理从整个教学工作系统出发,全面辨证地考虑问题,为实现教改教学的整体目标和任务服务。教学理理要以最优化的方法将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和各个管理单位科学地组织起来,将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协调起来,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实现整体优化。

(2)阶段性。大英教改的教学管理工作既要重视全过程的管理,又要抓好分阶段的管理。确定合适的阶段管理目标以实现全局目标对我校大英教改的实施来说,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利于教改的循序渐进。

(3)评估性。在大学英语教改过程中,拟定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惯量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从数量、质量、特征、原因等各个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估教学质量的优劣,在组织、部门、个人间进行协调与控制。

(4)反馈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其管理应做到信息流通迅速,信息沟通合理,信息反馈及时。特别是要抓住计划、执行、检查、评价、总结、决策几个主要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作出调整。

(5)外向性。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相结合,确立英语教育为我国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服务的指导思想。加强同社会及国际各方面的联系,加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需要的能力,建立开放性的英语教学体系。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增设新课程,更新教材,向学科复合性、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注:本文由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大英教改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模式的探讨”资助<项目编号:184>)

追求有效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篇7

近日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 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力等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 肥胖检出率上升, 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体育教师应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着手, 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 大胆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现代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 进一步创设适合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为改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况尽一份微薄之力。

2. 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能引导学生的学习, 并收到实效的教学;是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 从“不好”到“好”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 并学有所获的教学。

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是不尽相同的。普通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围绕课程的总目标进行。通过学习, 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 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 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 塑造健康体魄,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3.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标准》就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3.1 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

体育是“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学习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教学同样担负着授业和解惑的任务, 它需要向学生传授人体运动的操作性知识, 即运动技术, 这就规定了体育课是要具有“传授运动技术的程序和效果”的课程, 同时要体现运动技术进步的这一突出的教育效果。

3.2 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 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 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

3.3 体育课程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

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 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

4. 教学过程的主要构成因素

构成教学过程的因素有很多, 如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环境等, 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 他们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

4.1 教师是教育者, 也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

《课程标准》在为教师编制与执行教学计划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但无论选择何种模块、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教师仍然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 也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贴近课程性质, 达成课程目标, 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4.1.1 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 无论选择什么项目, 或在某个模块学习中, 教师都应根据具体情况 (如学生、场地、气候等情况) 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选择并明确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 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并达成学习目标。

4.1.2 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示范和讲解, 学生就照模子画样子, 完全是一种“跟我学”、“跟我做”的模式, 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课程标准》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处理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4.1.3 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

没有练习是不可能学好运动技术的, 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 有效教学要精讲多练, 讲练结合,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4.1.4 教学流程要符合教学规律

有效教学的课堂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技术的规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不能一刀切, 课堂还必须有必要的开始 (常规教育) 部分和结束 (放松、整理) 部分。

4.1.5 及时反思教学

课后,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成功经验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 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4.2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信息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 落实在学生身上, 学生应该并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因此, 有效教学必须落实“传授运动技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程序和效果。

4.2.1 通过学习能体会到有所进步

教学的每一个模块 (单元) 、每一次课都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 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掌握、巩固、应用运动技术;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长进, 能体会到小小的成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建立起自信, 就会逐步建立起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4.2.2 通过锻炼能有良好的身体反应

每一次课都要进行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身体素质练习, 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练习量, 让学生的身体在课后有一些良好的反应, 如肌肉酸痛或适当的疲劳感,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2.3 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悟

教学的每一个单元或每一次课都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 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讲解和传授体育知识, 并注意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体育运动的原理, 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 提高体育实践能力的目的。

4.2.4 通过学习能规范行为和受到教育

每次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受到教育, 每堂课都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 通过课堂常规、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等让学生明确体育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场所,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5. 开展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5.1 营造和谐的氛围。

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支持性的课堂。

5.2 教学中心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疑激趣、设疑激思, 鼓励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努力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5.3 注重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体育与健康的保健知识, 动作技术的形成规律、练习方法、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4 适时实施分层教学。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能施教, 按学生体能分组, 按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快慢分组, 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学法措施。对学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也有不同因人而异的目标, 课堂上“学生吃得多的多给、吃得少的少给”, 保证学生“吃得饱”和“吃得了”, 并能学了有用。

5.5 变革教学手段, 优选和运用教学媒体。

简便实用的教学手段, 丰富直观的教学媒体, 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

6. 结论和建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 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经验, 开展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在一所学校, 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 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 形成良性循环, 极具可持续性发展的强有力的后劲。但由于课程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还处在探索时期,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6.1 做好班级日记工作, 把学生一些合理的要求、建议或批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加强沟通, 消除不必要的教学障碍。

6.2 定期召开体育委员、学生代表座谈会, 了解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 制止教学过程中阻碍师生交流、发展的不良因素。

6.3 教研组、备课组要经常组织听课, 并随时组织授课效果的检测, 加强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 做到资源共享;落实课堂反思制度, 引导教师不断培养反思意识;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和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朱万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3.

[3]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像体育课[J].体育教学, 2007.1.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8

一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致力于“模式的改革”并不错, 査有梁先生就说过:“问题明确后, 人们往往是应用直觉思维, 猜测或搜索出一些假设、法则、原理、方案去尝试解决问题。许多情况下, 可以概括为建构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 “模式是沟通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桥梁” (1) 。在教学改革的初期, 作为教师, 只有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下足功夫, 才能进入改革的状态;只有在课堂上大胆着手革除不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东西, 进而建构理想的教学模式, 才能让我们踏上改革的道路。但教学改革总是在教育工作的系统中进行的。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通过相互作用而联系在一起,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我们要整体地、联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上, 无论是考察课改名校的教学改革历程, 还是窥探身边改革学校的成败得失, 结论都是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改革”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 正确的办法应是建立有效的改革运行机制, 并科学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这样的运行机制可以从学校文化营造、配套管理机制系统的构建和师生培训提高等几方面加以努力。

二重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和生活的有效运行机制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环境的结合体, 是一个学校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巨大“磁场”。反思现在的传统校园, 存在多约束师生行为的规则, 而少激励师生自信与创造的“名言”;多“以教定学”的行为文化, 而少民主与主动承担责任的良好风尚;多“千校一面”的物质设施, 而少自然天成和个性张扬的校园设备。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依靠学生而进行的“革命”, 学生不再是教师可以任意摆布的“容器”和“奴隶”, 而是学习、生活和管理的主人。所以, 这样的改革势必要求校园“以学生发展为本”。很难想象一所不相信学生、不尊重学生、到处打压和斥骂学生的学校能展开自主学习, 能让学生主动承担责任, 能实现“生命的狂欢”, 能保证学生先预学、老师而后教!如何构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本文试以山东省昌乐二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加以说明:

1. 提出方向明确的观念文化

昌乐二中的做法是: (1) 以传统经典文化为背景, 以孔子塑像和《论语》等经典文献为标志, 精心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2) 校园显著位置精心明示改革理念:教育目标——将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教育价值观——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 成就自己;考试观——考试是通过知识考人品, 高考成绩只是教育的副产品;教学追求——给每个孩子一把“金钥匙”等。 (3) 提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八大素养。

分析上述内容可看出, 昌乐二中的管理是开放的、民主的、重心是下移的, 它颠覆了以往那种“集权”式管理, 转而将各级权力下放给学生, 尊重和无限信任学生。这就从校园观念文化上宣传和警示了师生、员工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以知识为本”等等。

2. 精心打造自主自立的班级文化

做法是: (1) 每个班级都有班徽、班旗和班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称, 个性鲜明, 昂扬向上, “生本”十足;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自己制订的班级公约, 每个小组也有自己制订的“家庭条规”。 (2) 每个班都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 这个家会给每个人过生日, 这个家有自己的报纸、相册、博客和家史。

“家”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 把班级建设成为家庭, 强化“一家人”观念, 这是高招, 也是昌乐二中处处有竞争、人人在努力、时时讲团结的基础机制。

3. 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文化

其做法是: (1) 海量阅读、60公里远足拉练、体育艺术美食节和生活实践周等成为校本必修课程; (2) 开发了100多门供学生每学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超市”, 让每一个初中学生学会一样乐器, 让每一个高中学生学会国标舞, 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特长的乐园……

4. 时刻自觉规范的行为文化

一是班级“三力建设” (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 的约束和“三驾马车” (学习小组、管理小组、科研小组) 的探索前进;二是每生一本的“成长日记”自我警示与导引。

综上所述, 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下,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应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建立与新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 有效推进改革工作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最终将形成一所学校的重要教学制度与文化, 而制度的形成并能有效运行则需要一套包括评价学园┃XUEYUAN系统在内的管理机制做保障。所以, 建立与以学定教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是需要考虑的。所谓机制, 指影响事物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 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并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与运行方式。与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构建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改革的组织机构、计划方案、实施意见和评价操作细则等基本文件与措施。首先, 校长挂帅主抓, 不断解决工作中的矛盾, 强力推进改革工作。认真考察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 均可得出一个结论: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校长站在改革的正前方引领教师并奋力推进整个工作, 勇往直前, 义无反顾。《中国教师报》编辑李炳亭先生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课改。”其次,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有序推进改革工作。这个方案应该有鲜明的研究、试验特点, 不能只是一般的行政公文。再次,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各种激励措施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能突出提高教师承担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保证组织凝聚力, 且是基于师生需要的。没有关注师生责任感的改革不可能有小组合作学习和自我管理与自主生活的发生。

除上述管理改革措施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应同时配套出台, 这就是为新的教学模式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不同的是, “新课堂”是以学评教, 重视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量和参与度, 以及课堂学习的气氛与效果。

四建立师生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宣传动员以及培训提高工作机制, 让参与者真正进入角色, 成为改革的主人

师生观念的转变与新模式操作技术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成败的关键, 所以, “洗脑”是改革的第一课, 培训与研究是伴随整个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然而, 以学定教已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师生来说, 改变根深蒂固的东西谈何容易!一个全新的东西还必须依靠于学校通过各式各样的学习与培训, 让参与人员了解和正确认识以学定教的精神实质、理念及操作模式与办法, 才能让人真正转变观念,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还需注意, 宣传与基础性培训必须要面向全体教师, 只有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思想与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有助于调动组织内外的人力与物力。如果仅仅是学校少数人员参与其中, 参与者得不到及时的鼓励与认可, 改革成效得不到应有的“共振”, 相反却会遭到旁观者的冷嘲热讽和不必要的干扰, 改革的成效则会大打折扣。

透视当前以以学定教为特征, “两增两减一提高” (2) 为标志的教学结构改革模式, 不难发现目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其实施的准备基础。新课堂大体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以适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 以导学案为抓手, 强调教学目标的引领与达成, 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围绕目标教学理论及实践操作学习, 开展好校本研修活动

目标教学是运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而出现的。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曾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洋思人自己也承认, 他们是从目标教学搞起的。” (3) 他认为, 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以及山东省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 目标教学不但没有过时, 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吸收的经验。所以,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

2. 开展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 让师生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操作要义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90年代兴起于我国的学习理论。同目标教学一样, 山东省也是合作学习理论具体实践与运用的发祥地之一, 时任山东省教科所所长的王坦先生和刘吉林先生认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4) 今天很多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已经充分运用了包括山东省学校在内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丰富成果。同目标教学一样, 我们理当将之作为基础性的知识认真学习与掌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很多学生长期习惯于先听后学, 先教后学, 没有基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没有合作学习的愿望与办法。所以在改革之初, 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对学生开展怎样自学、怎样合作的基本培训。采用游戏等体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培训活动中逐步明白自主的重要、合作的办法、竞争的意义和责任承担的价值。当然, 学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 是不断加深和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五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实证研究, 科学、有效地推进和探索改革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资料阅读和网络沟通, 可以掌握不少成功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 但决不能照搬照抄。以学定教是全新的理念, 也是今后教学的行动要领, 再好的“实施方案”, 再完整的“考察报告”都不可能预设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必须“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以科研的形式推进改革工作。行政只能是保证, 求证才是探索之正道!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是关系到人的塑造, 不是简单的产品制造, 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工作, 所以应该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开展探索与实践。要制订专门的研究方案, 界定好课题, 设计好理论假设, 提出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落实好不同研究侧重点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等。

总之,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必须的, 探索素质教育之路是必走的, 关注课堂教学模式, 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是可行的, 只要系统运作,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求真务实, 大胆创造, 就能取得成功, 就可望为孩子们探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

摘要: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应该系统地思考和运作整个改革工作, 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运行机制概括为以下几点:重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和生活的机制;建立与新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建立师生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宣传动员以及培训提高机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实证研究, 科学有效地推进和探索改革工作。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机制,以学定教

注释

1查有梁.模式建构的方法论[EB/OL].http://se.risechina.org/yjzy/kxjyyj/200803/1584.html

2“两增两减一提高”指四川省泸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 增加学生课内自主学习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 减少课外作业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杜郎口.从若干教学改革现象的反思看目标教学的未来[EB/OL].http://www.dulangkouzhongxue.com/shownews.asp?newsid=176&id1=8&id2=27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9

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 教师心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因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上课之前, 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明确了教学目标, 但是目标不够全面。在教学中, 教师并不是单单教给学生知识就够了, 还要教给学生怎么去学习, 怎么去做人。这些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就是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在传授知识, 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 为了板书而板书, 态度也比较生硬, 没有表情, 比较权威。教师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这样, 是学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而不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 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不断更新, 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模式上需要一种情境, 教师在研究怎么教学, 而不是研究怎么培养学生自学。教学过程是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 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外化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还不能同步, 能想到但是不一定能说好, 会计算但是不会讲解。本来学生会计算, 会推理就可以了, 但是有些教师非要浪费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说。当然,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好的, 但是因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而影响了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成是得不偿失的。尤其是因为教师要求过高, 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就更不应该了。实践证明, 很多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都是因为从枯燥无味的说理开始的。其实,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慢慢就形成了。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探究价值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增强自信心,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 从学生的已有水平和经验出发。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新知。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 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 不管是在课前, 还是在课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提高教学质量。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还要注重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 做到数学基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然后,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提出问题, 让学生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自主获取新知识。

总而言之,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究、自主思考、乐于参与、善于交流。这样,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丹.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才智, 2013 (1) .

[2]孙文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 .

[3]冷金丽.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途径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4) .

[4]许白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才智, 2012 (35) .

[5]李晓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统一[J];新课程:上, 2012 (12) .

单片机课程有效教学改革 篇10

第一, 单片机的概念多、专有名词多, 内容抽象, 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适应, 由此会感觉入门较难。第二, 单片机的编程语言通常为汇编语言, 指令丰富, 且需要掌握每条指令的操作数来源和目的, 在计算机内部运行的过程和占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单纯地讲授, 即使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学生也难以理解, 学生会觉得内容枯燥。第三, 单片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强, 各部分知识衔接紧密。第四, 单片机课程的图示说明多, 应用程序举例多。第五, 单片机课程综合性强, 涉及内容较多, 涵盖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数学等诸多基础课程的内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常遇到学生刚开始学习单片机知识时热情很高, 但缺乏很好的学习方法, 后因出现学习深入不进去, 知识点连贯不起来, 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学过本课程后, 由于学生缺乏单片机系统设计方面的训练, 往往对单片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一知半解, 对单片机在本专业的应用与研究感到无从入手, 不知如何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更谈不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原因,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

1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大学教材是单片机技术书籍的缩写版, 章节间的联系脱节,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现行教材是按照单片机本身的逻辑规律来编排教材的, 但是教学书尤其是针对强调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书, 这样的内容编排不是十分恰当, 可删除已淘汰的技术内容, 如电磁扩大机等。单片机课程内容在教学教案编辑时最好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训练模块, 指的是单片机基础知识 (包括数制与数制转换、单片机基本电路、中断、定时、串行及接口等) ;另一部分是综合工程项目训练模块, 工程实际应用 (它包含了软件、硬件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可以锻炼学生根据工程项目要求, 查找有关资料, 学习单元电路的使用方法, 实现功能及性能指标、所需条件;再分析该单元电路在本工程项目中是否有用;协调它与前后模块的接口, 实现硬件、软件的设计, 最终学会按工程要求进行方案设计, 软件、硬件设计和安装调试等。这样能使学生尽快从课堂走向工程实际,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迅速掌握单片机的设计应用技术, 出校门就能“顶岗”。

2 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教学

单片机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硬件与软件相互结合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老师感觉辛苦而且效果不佳, 学生感觉课程内容太难理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推广, 为单片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课题信息量大, 教学内容呈现更快。比如单片机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芯片的引脚问题, 如果花时间去画出来, 耽搁时间效果也不佳, 而且使授课内容量减少。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用现代教学媒体提供图文声像结合的教学方式, 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难以描述或无法讲清楚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直观、简单, 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信息, 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充实直观内容, 丰富感知材料, 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 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丰富表现手段突出教学重点。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时, 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2 虚拟仿真

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对典型案例进行虚拟仿真。将仿真引入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常用的有Proteus仿真软件。Proteus ISIS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 可以实现单片机仿真和电路仿真相结合。在课程开始利用Proteus演示简单的实验结果, 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基于Proteus虚拟软件仿真平台、VisualBasic、Visual C、虚拟串口以及Labview等软件应用于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中, 进行高精度温湿度监测系统虚拟仿真的开发。虚拟仿真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日常生活能见到的、与单片机相关的工程项目。教学模式为“教师讲解和仿真演示, 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

3 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 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按知识结构进行授课。实验教学一般是使用教学用实验箱,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给出的接线图、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线, 并输入指导书给出的程序代码, 在实验教学系统的特定环境下进行汇编、连接, 然后运行程序, 在PC机上观察结果。这种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缺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目的和内容, 也不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甚至出现抄袭他人程序和实验报告的不良现象, 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符。

教师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梳理, 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 每个教学任务又可分为若干个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子任务。教师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改, 自编适合学生的教材, 强调教学任务的综合性、可操作性及实用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特别注重项目实验、基础部分实验,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指导书上仅列出各个项目的背景、任务、要求和原理性的说明,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所给的任务, 进行自主的硬件设计连线、软件编程及调试并得出最终的结果, 更可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及材料。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 建立一个可以留给学生更大思考空间的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 使得自主性的实验变成可能。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 提高整体设计、实践应用能力。此类实践提升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出校门便能顶岗作业, 提高就业竞争力。

根据现有设备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加强学生的现场管理与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对个别有疑问的学生, 指导他们主动查阅参考书, 积极去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同时, 教师结合一些生产实际的典型、易懂的例子进行解答,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点, 达到教学目的。与此同时, 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化, 结合工程实际的教学, 要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 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 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改变评价方法, 改革考试形式

传统的评价方法, 大多是考试, 难逃脱死记硬背的现象。导致有学生单片机考试成绩很高, 但不会实际应用。当然适当的记忆还是必要的, 它是理解的基础, 对于记忆的要求应当是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或者是阶段性的考查中, 而最终的评价不能以记忆为主。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的测试, 结合工程实际问题, 让学生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来完成任务, 并且能够简述其设计过程。或者上机调试一小段程序, 给实验板设置一些硬件故障让学生排故等。根据学生完成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现场评分。当然不能忽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软硬件分析能力、软硬件调试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协调发展。采取“过程式”考核,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考核, 学生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平时成绩、综合测试和实践报告等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 对思路敏捷, 具有独特创新意识的学生可考虑给予适当加分。

5 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实践,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作用, 教师是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 不是灌输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和积极性, 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毕业生对单片机应用技术研发及相关工作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校内外教学专家听课后的即时测评等方面来看, 一致认为本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该方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摘要:单片机是机械产品中常用的控制器, 在机械行业得到广泛运用, 因此成为机械专业学生的主干选修课之一。但由于机械专业学生电学基本知识相对较薄弱, 对学习单片机课程均感到内容太多且不易学懂。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 探索多种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经过实践, 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单片机,实践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鑫玲, 曾周末, 张欣枚, 杨生田.浅谈单片机教学应掌握的规律[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 :49-50.

[2]聂一雄, 程汉湘, 周永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166-167.

[3]李法春.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82-85.

[4]夏东盛.多媒体技术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 :226-226.

[5]欧阳慧平, 张蒂如.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101-103.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地方理工高校 校企合作 专业细化 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随之而来的是席卷全国的外语热潮,从此以后,外语成为国人首选的热门专业。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培养的大量外语人才由于专业缺失,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而面临失业的威胁,因而外语专业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从一个明星行业变成了没落行业。很多地方理工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不断转向其它“应用型”、“好就业”的专业,英语专业招生人数年年递减,有的地方理工高校的英语专业面临被取缔的威胁。英语专业要走出困境必须吸取过去三十年里外语教育只重视“语言知识”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失败教训,针对外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研究解决方案。

二.地方性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省外语教育现状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外语专业失业率较高,从2006年以后,英语专业连续8年为麦克斯就业报告中的红牌专业,面临被取缔的威胁。第二,由于专业缺失,外语专业人才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工作,还有一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着与英语毫不相关的工作。第三,由于缺少思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薪资较低,职场成就低。事实说明我们的外语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专业技能欠缺

调研走访那些从英语专业转到会计、法律、市场营销等专业的调察问卷报告令我门专业英语老师深感英语语专业未来发展将面临重大危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学生的所列的理由令人深思:“21世纪需要复合型人才,理工科的学生即懂英语,又会计算机,还有自己的专业,而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会英语还是会英语,若不转专业学一技之长就要被社会淘汰。”我们的学生已经深知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技能改革是地方性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处于信息时代的90后非常睿智的知道他们上大学是为什么?他们想学什么?无奈的是英语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其发展优势,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就业压力增大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的统计,全省目前已有普通高等学校76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9所),成人高校21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6所,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开有英语专业,直接导致英语人才过剩。高校扩招之后就业压力增大,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尤其是外语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外语系、外语部或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所有专业中名列前茅。十几年前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期,英语还是最好就业的热门专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十几年之后,英语专业已经成为了没落产业。十年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差也能在中学谋到一份英语教师的职业,而现在各个中学的英语教师都已趋于饱和,无缝插针,本科高校培养的英语人才竟然流入了一些社会上的民办英语培训机构。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难找,使得一些学生持一种消极观念,感觉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因此在迷茫徘徊之后决定转专业。从以上英语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发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面临困境。

3.英语专业优势淡化

地方理工高校的外语专家都已认识到:英语本身是非技术类专业,它只是一种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工具,而不是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本身处于理工院校,他们深知其他理工学院的学生即懂英语又有自己可以谋生的专业技术,不免迷茫彷徨之后就选择转专业。现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英语专业学生的对手逐渐强大,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力度加大之后,人人都会英语,自然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危机,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比如,同样一篇有关机械学的文章需要翻译,英语专业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词或词组,查资料、细思索,费上一阵周折,最终翻译完了,但很可能出力不讨好,因为正如古人所说的,隔行如隔山,对于机械学和力学原理知之甚少的人,岂能准确无误的翻译出原文的原汁原味,而对于机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即懂自己的专业又懂英语,翻译不但更得心应手,而且译文质量往往会比英语专业学生的更高,原因是虽然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比较专业,但他们确是机械原理的门外汉,专业发展的细化、精深已经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其它领域的英语文献望尘莫及,可见英语专业在当今这个高速运转、竞争激烈的时代中早已不占优势。

三.解决方案

麦克斯报告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职场需要,一方面是企业苦于招聘不到“招进来就能胜任”的外语人才;另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失业人数高居本科热门专业失业榜第三位。英语专业毕业生“无专业特色,无技能特点,无岗位特质”的专业失缺性才是造成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1]。针对这一原因,地方理工高校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问题、应对危机。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扩展企业平台的培养功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翻译资料、技术参考等,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起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同时,依托企业平台,进一步进行实践教学技术手段的组合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整合建设。外语专业也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免费为企业提供翻译服务,外事服务,国际贸易商务谈判服务等。一方面,企业可分享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智力支持, 为企业免费培训外语人才,节省培训资金。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此平台开展专业技术知识研学,提高自己的在某一领域里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达到校企双赢。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多高校鼓励广大教师到其他高校及科研机构学习取经,或者派送一部分教师走出去进修深造,目的在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动态就业导向型教学的成功保障,高等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相关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情况、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实践经验,了解和掌握本区域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合作,申报和承担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可聘请合作企业、科研单位具备实践技能高的双师型专业技术人才承担兼职教师,甚至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专职教师,缩短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多渠道地建设地方性理工类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3.专业细化

根据职场变化、市场需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在大一、大二打好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基础,大三、大四就应该把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注重“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一体化培养。例如,外贸英语方向对应开设外贸函电、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等课程;法律英语方向对应开设法庭英语、国际法、法律文书翻译等课程,旅游英语方向应开设导游英语、外宾接待礼仪、酒店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拥有自己真正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而不是除了英语什么都不懂的。在这方面,北上广各高校的体制比较健全,但地方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构建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四.结语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由规模的迅速扩张,逐渐走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专业特色发展为内涵的发展阶段,地方性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应充分考虑地方行业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素质为培养主线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136-137.

[2]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78.

[3]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8-123.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有效实验,创新精神,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 搞好化学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本人在此浅析化学实验教学如何有效的进行。

一、利用化学实验史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史的教学, 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例如, 侯德榜先生立志在国内发展化学工业的事迹;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 20世纪80年代合成核糖核酸的创举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史教学中的极好材料。

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不是很多, 而一些教师还常年不自觉地越俎代庖, 用讲解、看视频和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 这样一来, 学生失去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对化学的兴趣也大打折扣, 这使实验本身也失去原有的意义了。因此,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动手自己做实验, 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给予正确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或由师生合作完成实验。比如:乙烯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实验, 教师独立完成, 学生则负责观看, 死记硬背, 这样效果很不好, 可以让师生一起参与, 加强动手能力, 还可以通过反应混合液的配置以及乙烯气体的点燃, 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 锻炼心理素质;反应液测试的严格控制, 会让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得到提升;会让学生认真的思考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 比如温度太低或太高, 应该如何面对?会有怎样的结果?通过这些思考,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反应液颜色的变化以及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溴水溶液的褪色实验,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分组实验中, 学生积极参与。从而,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勇于创新,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以学生学会求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三、将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 验证性实验以直观的现象来验证化学原理, 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性实验是在学生仔细思考下进行的探索性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步骤、药品、仪器及实验结果等, 对学生而言充满了挑战性。目前化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较多, 探索性实验偏少, 因此增加探索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或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比如, 在讲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时, 当二氧化碳刚刚通入澄清石灰水时, 溶液马上变浑浊;这时教师提出疑问“如果再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将如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结果, 教师加以讲解, 效果颇佳。通过这次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并增加了化学兴趣。

四、开展实验设计, 激发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 实验设计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学生要设计一个实验, 首先他必须要多阅读相关知识材料获取信息, 然后通过思考来确定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及尾气处理等。最后再进行实验,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小问题, 学生也可以对实验进行完善, 达到最终目的。实验设计, 不仅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学完浓硫酸的性质后,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用所学的知识由小组研究共同设计出一个验证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不同的实验。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参与, 共同设计, 得出很多方案:如验证其化学性质不同, 有用两块铜片的也有用两块铁片;验证其物理性质不同, 有用两根玻璃棒蘸取滴在白纸上的也有用两根火柴棒、蔗糖等等;最让我惊讶的是还有的同学注意稀、浓硫酸的密度不同来进行验证。总而言之, 学生给我的答案是丰富多彩, 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通过实验设计,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还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的。

五、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做化学实验的初衷, 不仅是得出正确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 带着问题去经历过程, 去探索, 学生才能得出更完美的答案, 对科学和科学实验有更好的理解, 形成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相当于照本宣科, 纸上谈兵, 并且这个结论完完全全可以在书本上得到结果, 没有悬念, 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 找不到快乐的根本, 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因而学生失去许多理解化学的机会。

例如, 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 之前只是用它来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但仔细发现的话, 可以启发学生进发散思维:为什么要先将蔗糖用少量水润湿, 再与浓硫酸反应?是什么样的实验原理促使这一步?浓硫酸和蔗糖反应后, 怎么会得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蜂窝状的黑色蛋糕”?综合而得出结论是因为浓硫酸本身有吸水性, 所以先将蔗糖润湿, 就是利用浓硫酸吸水后, 从而放出的热量, 让蔗糖和浓硫酸反应;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以通过有黑色物质生成来证明;浓硫酸的氧化性也可以通过反应后的特殊气味来体现: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碳 (肯有还原性) 和浓硫酸产生反应, 从而产生有气味的二氧化硫。任何实验都是为教学设计, 要服从于整体教学目的。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若在进行浓硫酸脱水性教学时使用, 能否发生该实验的最佳作用?

在化学实验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2) 设计实验的微型化、生活化 (3) 拓展实验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程永新.浅议高中化学教育观念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4) .

上一篇:中国式融资困局下一篇: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