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2024-09-28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精选12篇)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篇1

近年来,随着我省“五严”禁令的实行,高中地理科目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每个地理教师都在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对课堂时间减少后,如何使学生学好地理这门课,保证学业水平测试的顺利过关或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作为一名有近10年教龄的地理教师,我在每一堂课都在尝试,下面结合经验谈谈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考。

在构建教学模式时,我认为应该涵盖讲解、讨论、练习、巩固四个部分,但高中地理内容复杂,有偏理科的内容,也有偏文科的知识,如果都用一种教学模式,则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合理分布各部分的时间。如,自然地理课中,对于需要理解、难度较大的部分,应该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讲练结合、当堂巩固。下面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的部分内容为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通过提问加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出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4)选做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及时巩固。

这样设计,学生既有了自主学习时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老师的讲解下弄清楚了抽象难懂的知识,再加上及时的练习巩固、课后的跟踪复习,达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人文地理部分,则不需要讲太多内容。由于课文的可读性,课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分析问题的一般规律。所以,在这样的地理课上,要应该注重结合实例、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科学记忆。下面我就以《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功能区”部分为例:

(一)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人们要在城市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使城市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二)新课教学

图片展示:北京城市功能区

思考:北京城市功能区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小结:城市用地的类型不同,并且相对集中,就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

课件展示:泰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图及金鹰购物中心、中百一店、坡子街、易买得、温泰小商品市场、苏北商业广场等图片。

思考:泰州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分析:金鹰购物中心、中百一店、坡子街、易买得等位于市中心,温泰小商品市场、苏北商业广场等位于高速公路沿线。

1. 商业区

(1)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2)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思考:泰州市的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2. 住宅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

(2)发展趋势: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课件展示:泰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图及市内主要工业图片,如:梅兰化工厂、电解化工厂、药城等。

思考:泰州市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3. 工业区

(1)区位特点

A.不断向移动。

思考:为什么?

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B.趋向于沿主要分布。

思考:为什么?

提示: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运输需求。

归纳小结: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这部分内容,以联系实例、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整理,再通过习题的巩固,即使教师讲得不多,也可以达到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篇2

吕红芳

课堂是教学资源生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学生思维展露的场所。下面就谈谈一些地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具体事例。

一、地理课堂上的“名人”趣事

一日,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讲述到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时候,我列举了青藏高原水水拍云崖的雄伟景观,并且播放了相应的图片。学生看到后感到非常的新奇,当他们看到图片上——站在岩石上看起来非常小的人的时候,他们开始在那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其中一位学生在那里疑惑的喊道:“老师,石头怎么比人还大?!”其他学生开始在那里大笑了。无论谁在那时那景都会笑的,我也笑了。不过在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引发人深思的东西。

平时爱打瞌睡的学生对这一雄伟壮丽的景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不解,这也引出了“为什么”。图片使教学内容变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当他们自己开始变的不解困惑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动力。而这个时候的教学如同顺水推舟,学生也由被动的接收转为主动的接受。

二、课堂小插曲

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季风环流。在分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时,有学生提出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也会发生南亚夏季风类似的情况。借助这位学生的这个引子,我顺路提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夏季时候的西北季风正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西北季风。这些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啊,他能这么想说明他已经真正理解了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在课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老师讲解分析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问,虽然他们的提问会打断教师的课堂思路,但是他们这种爱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表扬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因此,我觉得针对这样的情境。首先老师备课一定要充分,在课堂思路的处理上要能融会贯通,遇到突发事件,也能灵活处理。

地理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地理学科;趣味性;重要性;有效学习;自信心 从教已经有十年时光,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这一块,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来说,开学第一课能不能上好事关重大,第一节课上不好这叫出師不利,学生在心中对老师有了些许否定,今后的课是很难上好的。对我而言,刚开始教学,一进教室就非常传统式的,面对同学们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高中地理……,结果发现学生的兴趣只能保持一会,所以最好不要带领学生直接进入紧张的教材内容学习中去,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在是应该被淘汰了。地理课要上好不容易,关键在于我们师生必须很快达成共识,这门课既有趣又有用,改变学生以往固有的认识,初中地理没有纳入到中考考试范围一直是我心中很大的遗憾,还有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初中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地理教师有些是兼职,这些都不能代表地理课不重要,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地理课的认识会发生偏差,重视程度自然不够。所以我认为开学第一课最好从高考的角度,从生活的角度,给学生形象生动的贯穿地理课的重要性与趣味性,同时在学习方法上给与指导,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的浅见,仅供参考,若有不足多多指点 。

一、强调地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

1.高中地理不同于初中地理,是高考文科学生的必考科目,所以地理学的好不好关系到文科学生能不能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

2.与同学们谈谈“生活与地理”,从生活实际出发强调地理课真的非常有用,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比如古人常以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足以说明在很早的时候人们便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师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听到的见到的哪些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学生畅所欲言,谈天、说地、谈生活,如各种各样的地形、大江大河、四季的变化、多种多样的资源、是么地方有什么农产品、旅游景点、各种各样的地图、火山和地震、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大洋和大洲……

同学们所列举的事物或现象大都是关于人们生活环境和衣食住行方面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及配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在国际长跑比赛中,为什么黑人常能取得好成绩?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影响?地震百害而无一利吗?等等。

最后教师总结:学习地理可以让我们用“地理的头脑”来武装自己,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一些经济、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而且我们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做大自然的朋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分析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我们如鱼得水般的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有趣的学科,地理将带领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等等。

不能只在开学第一课培养学生的兴趣,强调课程的重要,要将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曾经尝试过在课前用故事或游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特别好,例如讲常见天气系统时,用《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视频来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会事半功倍;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提问同学们认为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或者问同学们认为有的可能性更大呢,还是没有的可能性更大?在同学的一片议论声中开始导入,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得到较满意的答复。只有这样,效果才会更好,简单地说就是以同学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只有调动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才会真正的畅所欲言,真正的融入课堂,其次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不把它当课堂,不用太严肃,活跃课堂的气氛,在玩的过程中带出理论知识,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是最高的境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又可以让他们把知识点记住,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二、指导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抓住关键特征,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特征,如很多同学始终记不住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有多少个,分别有哪些,可以这样去做,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记总数为2、23、4、5,加到一起34个,然后多看地图找规律再去记住每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形状等等。

2.一定要会梳理知识,像画一颗大树一样,先画树干然后再添枝加叶,如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让学生先记住大标题《地球在宇宙中》,然后记住副标题宇宙、太阳系、地球,逐级扩展等等。

3.特别重要的一点,很多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因果分析,逻辑推理,如流水的侵蚀搬运与风力的侵蚀搬运特征、规律很像,教会学生对比记忆,分析成因记忆等等。

4.学起于思,思起于惑,不怕问太多的为什么,就怕不问为什么,所以要不耻下问,多向同学或者老师请教。

5.涉及到具体的课堂要勤动手做笔记,绘图,推导因果关系,勤动脑,勤动口等认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特别是学习要变被动为主动,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教材没有的科普知识,能很快的提高自己的兴趣与水平……

6.教学中一定要及时的鼓励表扬能够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哪怕是回答错了,必要时全班学生给与肯定的掌声,这样能非常快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老师只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广泛搜集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素材,尽每一节课尽量启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给与及时的指导,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4

一、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才能“乐其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 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贴心人, 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吝啬自己的激励言辞。使学生敢于主动与老师沟通, 让教师成为学生信得过的人, 这样的融洽关系,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容易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贴近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如在印尼海啸发生当天, 一位小女孩跟妈妈在海滩上散步, 突然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 可能要发生海啸了。”小女孩进一步解释道:“我们老师说过, 在海啸发生之前海水会冒泡, 并且会有一个退潮现象。”母亲听了孩子的话, 并仔细观察海水, 发现有异样, 马上通知海上救援队, 救援队马上撤离将理解得透、学得快、记得牢。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另外结合家乡的环境被破坏的状况, 如垃圾堆成山, 青山成光头等等,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设置情景

有效的情景教学策略, 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智得到发展。如: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 有这样的情景教学:一次, 老师为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 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 爱弥儿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又饿又累想回家但又找不到路。这时老师便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 找到了回家的路。有了这样的经历, 学生一定会牢记这一事情,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总之, 创设恰当的情景能有效地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四、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远程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 可将丰富多彩的材料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极大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刺激学生思维, 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此外, 传统教学手段如粉笔、黑板、挂图、模型在教学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课堂教学要新老结合, 合理运用, 才能相得益彰。

当然, 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还有赖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 因此,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手段。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 篇5

摘要

本文简述了在地理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发展与转变,并阐述了如何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

地理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行为 有效性

在新地理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地理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需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这种新的地理教学观念逐渐被广大地理教师们接受,但实现地理教学新观念向行为的有效转化,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地理教学新观念的价值,对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一、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发展与转变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不仅引起了地理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也使传统的地理教师教学行为面临全新的挑战。

地理教学行为是指地理教师“教”的行为,即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指向地理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具体地来说,根据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情境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发挥功能可以将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体性地理教学行为(主教行为)、辅助性地理教学行为(辅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等。

地理新课程理念以个体化、综合化、多元化为价值取向,强调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取向,其地理课程设置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突出人的发展价值。一方面考虑了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新课程理念强调不再以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为目的,而是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旨,主张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学生品德多方面发展,特别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化取向则强调注重地区和学校差异,注重学生差异,突出学生个性。

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分析和研究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表现和特征,探索这些地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素质发展的质量;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不单是完成地理知识的讲授,而是在完成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由此逐渐掌握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等地理技能,最终使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逐渐地培养。

1.设计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流程

地理教学行为的设计的必须以地理教学目标为依据,有效的地理教学行为是具有任务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行为。学生的地理活动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把地理教学行为各环节和步骤设计得科学规范;一方面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创造出了大的教学效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两者互为作用,协调一致。

地理教师应该就教学流程及时和学生交流探讨,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安排过程的先后顺序,对地理学习就会有充分的信心。地理教师注重建立合理的地理教学流程,使地理教学,练习等能循序渐进,地理教学流程非常科学。地理教学时间善用与否也是很重要的。地理教师如果授课时间太短,写字时间太长(板书太多),而活动又太少时,最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条例的地理活动及提示来维持学生地理学习的步调与成果。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以地理学习小组分组的方式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活动是地理教学的学科特色,有效教学的地理教师会向学生说明地理活动的意义,并加强地理教师与小组间的互动,同时强调活动的价值,以此来增加小组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的地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除了要在活动前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与材料外,最主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行为与思维反应,富于智慧地掌控活动进程。当然,教师的有效指导还包括为学生地理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而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和谐、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可以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活动也就更有成效。

4.抓住“情感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运用情感功能来优化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地理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的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舒缓如小溪的课堂教学环境。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关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形成制度化的课堂管理行为

有效教学的地理教师愿意花时间去解释与树立常规,明确告知学生正确行为准则及会受处罚的行为及其缘由。好的地理教师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预防学生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对不专心的行为马上禁止,能及时停止违纪行为施压或长篇大论的训诫,浪费了上地理课的时间。有效教学的地理教师会经常在地理课堂上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来防止不当的行为,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以达到正面的强化。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要求教师能认真研究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篇6

关键词:基本观念 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89-01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从“教学”的角度看,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从“有效”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学有 效果、有效 益和有效率。 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让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教师 是否得到了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观念

1、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1)创设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2)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3)研究高考,使教学更有针 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2、教学要突出学科特点

(1)贯穿地理学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2)重视案例教学和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以地图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3、教学要讲求效率

(1)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进程。(2)适当加大课堂教学容量,给学生充足的知识信息量。(3)提倡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4、教学要建立目标反馈机制

(1)课堂教学应讲练结合,实施课堂达标。(2)及时批改、评讲学生作业,考试卷老师一定要先做后评讲。(3)建立“错题集”,以便分析学生学习动态。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1、研究、探索高考规律

高考地理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高考地理试题,认识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取向,对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从知识层面来看,高考始终体现出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察。中学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 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知识:

(1)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2)能生长延伸出新的知识的地理知识;(3)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3、从能力层面来看,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始终体现出以能力立意的考察意图,这种以能力考察为重点的试题,强调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的质量、知识点间的联系与迁移的考察,注重对学生理解和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 的能力的考察。

地理学科能力要求如下:(1)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意义(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考试说明》要求的世界各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 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比较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6)认识和理解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 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 整治的措施。(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9)比较、分析、评价地 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 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4、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基础复习课

要准备教材,复习顺序合理,科学用时;立足教材与 大纲,全面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留死角;关注学生参与,明确复习要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控制训练的数量与深难度,重视反馈

(2)专题复习课

专题的确定以涵盖主干知识、整合重组知识为原则,构建完 整的知识体系;总 结规律,掌握基本原理,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与迁移;注重联系实际,以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训练要逐步达到高考要求,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3)评讲课

试题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状况来选择,要以中档题为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分层训练与个 别指导;强化文字表达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4、建立科学的训练题库

(1)近年来的高考试题;(2)近年来各地的模拟考试试题;(3)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典型试题

5、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1)加强区域地 理教学,强化区域定位能力。(2)贯穿地理学思想教育,提高地理思维能力。(3)设计地理应用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训练常见题型,提高答题规范性。

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7

一、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在特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而言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1]。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深奥的自然地理规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适合采用讲授法,细致分析、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如南水北调的利害分析、人口迁移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计划生育的利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等,适合采用讨论法或辩论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也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先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景,随后组织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讲授。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师生关系多体现为权威型师生关系[2],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不容学生质疑,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改革迫使教师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被看做是两个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3]。于是师生平等就有了教育实践的必要,有了现实存在的必要。“从教育的意义说,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学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4]。师生关系从权威型向平等型[2]转换,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源泉,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社会原因有哪些?(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有哪些?(5)你如何认识“人口压力”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6)你如何认识“人口流动”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7)你如何认识“政策因素”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8)你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9)你如何认识“经济结构调整”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上述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为学生积极思考提供了平台,创造了外部条件。这些问题刺激了学生的神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也因为学生的积极思考而得到提升。

四、选择地方性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离不开地理事例,而学生对地理事例的熟知程度明显地影响到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例如,讲“旅游资源”时,以学生熟悉的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茂兰、织金洞、贵阳红枫湖、马岭河峡谷、梵净山和西江苗寨、镇远古城、青岩古镇、遵义会议遗址、都匀市的石板街、百子桥、文峰塔为例讲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易于掌握。讲“铁路交通”时,可以贵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展开介绍贵州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向东有湘黔线,向西有贵昆线,向北有渝黔线,向南有黔桂线,还有在建的贵广快速铁路。以学生有所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课程资源参与到教学当中,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心理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好感,能较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我从上述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万作芳.师生关系的四种类型:基于教育历史和实践的概括[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8) .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 2002, (10) :24-30.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 篇8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 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 启动思维过程, 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对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 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 由于学生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对美国的田纳西河较为陌生, 我在实际教学中就曾用长江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替换田纳西河的案例。学生通过分析长江各河段的地理特征, 得出河流各河段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 如长江上游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适合梯级开发;再让学生对照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情况, 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至于塔里木河、伏尔加河、尼罗河等, 以练习巩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 这样的情景创设是有效的。

二、倡导有效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没有现成的答案, 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 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 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 (1) 展示课件, 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 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 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 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 如大气污染 (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固体废弃物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噪声污染 (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现象等等; (3) 得出结论与解释; (4) 反思评价; (5) 报告与交流。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就像电影的导演, 是课堂的主导者, 而学生就像演员, 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 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 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 在课堂提问时, 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 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 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 少一些集体提问, 让学生精神集中, 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 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 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明确讨论的目的, 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 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 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以讲授“热力环流”为例, 教师通过模拟实验, 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后, 可以让学生探讨海陆之间、山谷与山上、市区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情况, 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绘制环流的示意图。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图, 比单纯的口头表述更有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 对学生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点拨。而当学生在黑板进行练习的时候, 也要注意让其他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同步落实, 不能让学生活动变成一个学生的事情。当学生完成后, 教师大可不用急着评价学生是否正确, 可以再叫一名学生评价前面学生的绘图是否正确, 并让他做简单分析。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 使全体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 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 我准备了2008年北京奥运、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人造太阳”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地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 一节课下来, 学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 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 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 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 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 结合我们所学知识, 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 气氛活跃。可见, 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 更具备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 课堂更具实效。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篇9

一、有效教学的具体特征

1.教师的执教能力较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执教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 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 用自己的工作热情, 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 清晰、有条理的讲解教学内容, 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 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清楚、准确、简洁地解释地理概念、定义和现象, 有条理的理清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

2.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而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教学的效果, 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合理策略

1.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2.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知识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基础, 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以内蒙古草原变为荒漠的实例, 向学生讲述荒漠化的形成的原因、危害, 让学生思考合理的治理方法, 提高地理教学的实用性,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分析图表、图册的能力, 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 在学习时区、行星概念时,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时差、分析昼夜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昱萱, 翟禄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07:127, 129.

[2]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4.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0

1.发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 含有大量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并设计了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生生的知识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 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内容, 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丰富生活常识。例如, 地图的三要素教学中, 以学校平面图的生成为例, 讲述地图的制作过程, 以及地图所具备的三要素。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学校, 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内建筑物在地图上如何呈现,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怎么确定。这样学到的“地图”是取自实践、取自生活, 必将能用于生活。

2.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增长学生生活智慧

地理教材几经修订, 删去了许多生、难、繁的内容, 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身边的地理事物为基础, 留心发现、观察和积累, 使之与我们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相衔接,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 判读地图上方向、计算比例尺和认识图例注记, 在学习前引导学生看看公交指示牌、商场导购图, 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学习了知识, 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地理, 促进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都与我们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密切的关联, 都可将他们纳入地理教学的大课堂。以身边的人、事、景联系所学内容,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 首先向学生交代我们身处西北内陆, 其次让学生自由交流家乡的地形特征、河流状况、气候表现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一方面促使学生对家乡更为了解,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另一方面, 由点及面, 为学生学习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做好铺垫。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认同, 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转变授课方式, 让学生学“趣味化”的地理

1.新颖别致精彩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巧妙地导入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演员登台亮相的效果。要达到这一效果, 可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 或复习导入、或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或提出问题, 还可将要学的内容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知识的广博与魅力。例如, 在学习地理之初, 引用古人“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形容人的博学多识, 而“天文”和“地理”都是我们地理学科所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好地理学科就是古人所说的饱学之士。为了我们更优秀、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 地理知识可助我们一臂之力。以这种方式导入, 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 激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2.难易适当的经典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平淡无奇的泛泛说教, 对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无疑是天性的扼杀。他们渴望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知识的火花, 他们渴望有高潮迭起的激情探讨。而要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思考, 问题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例如, 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 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观点无疑是枯燥乏味的。当我讲述魏格纳如何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学生眼睛亮了;再讲到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时, 适时地设问: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喷发和地震频繁?学生通过思索——它们处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从而在愉悦的思考氛围中, 学生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适时适度的特色作业, 促进学生巩固练习的主动性

初中阶段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 也是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烈, 但学科增多、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作业量增大等, 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为了扬长避短, 在部分章节中适时适度地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特色作业,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七年级下册《走进国家》章节中, 我给学生留了一些以日本风情、法国风情、埃及风情、俄罗斯风情、美国风情、巴西风情和澳洲风情为主题的地理手抄报作业。学生从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及风俗民情等方面入手, 不仅有精美文字、形象逼真的图片, 更有寓意深邃的漫画, 让教师耳目一新, 惊羡初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课堂展示交流, 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三、注重教学手段, 让学生学“简约化”的地理

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它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辅助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凭借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教具可以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授地球自转、公转内容时,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侧视图自西向东, 俯视图在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记忆学生不成问题, 但如何使学生形成立体感呢?不妨拿地球仪演示, 从侧面看, 从左向右转动地球仪, 形成自西向东的直观感受。而俯视呢?教师将地球仪转90度, 让学生从北极、南极看地球仪的转动, 对照手表。事实清晰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这样, 教师传授知识既轻松, 学生掌握知识又牢固。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直观

利用图画、声音、动画及影视等媒体的交替使用, 将地理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生动化, 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讲授对流雨、地形雨和锋面雨时, 教师采用Flash动画将不同类型降雨形成的条件、过程和特点直观展示给学生, 便于学生的领会、理解和掌握。

3.巧妙运用谚语、诗歌, 进行不同学科间的渗透

谚语和诗歌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如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要看九天河”来描述地球的自转;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随海拔升高, 气温下降;“三山夹两盆”形容新疆的地形轮廓;新疆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说明;“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天气的多变性等。当这些诗歌、谚语引入地理教学, 意境优美、朗朗上口,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而且帮助了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的知识。

总之, 将基于生活中的知识、充满趣味性的知识、有内涵且浅显易懂的知识融入课堂, 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效果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成功体验, 必须挖掘教材内容, 转变授课方式, 注重教学手段, 让学生学“生活中”的、“趣味性”的、“简约化”的地理。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途径分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指导   主体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11

初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是集趣味性、挑战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对初中生的发展而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地理知识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要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有效教学转化成一种实际行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笔者将结合实践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创设和谐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当中。过去秉承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既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消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将逐渐被淘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有效的提问、小组交流和讨论以及开展辩论活动等方式把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为他们探究新知创设较为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也要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其中的一员,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学生做朋友,以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也可以借助插图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地图的能力。众所周知,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现行地理教材中的图表数量也比较多,对于一些没有文字说明的图幅,学生需要自己去观察、分析地图,然后再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性。因此,教学生阅读地图,要把重点放在方法的指导上。结合问题,借助看图、拼图、画图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借助地图学习,既能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生活促“互动合作”教学

地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在此发掘出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问题,使生活现象“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合作”,有助于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例如,在探究《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二节《气候》这一知识点时,先要求学生结合本市的气候特点,尤其是结合本市2015年上半年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再思考: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个特点在我市的气候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也能很快结合本市2015年上半年的天气——5、6月份细雨绵绵,多日不见阳光的具体情况分析、理解。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天气与气候》,结合实际,理解、记忆,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这样的教学比起教师单纯地口头叙述效果要理想得多。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只要能结合当地的实际生活情况,发掘出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合作,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既能让学生感悟地理知识,又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突破常规,发散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方向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以学习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引导、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他们结合知识规律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在适时、适当的时机给予点拨,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不要急于简单地介绍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等内容,而是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果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转的,而是自东向西转,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假如地球转的速度比现在快一些,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麦哲伦的东西航行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如果是南北航行呢?地球如果不公转了,是否还会有四季变化?这种逆向提问,别开生面,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习惯的同时,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地理综合性思维的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以及解答规律,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才有助于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能迅速确定正确的解决思路。例如,在分析《中国的疆域和人口》这一章节内容时,当讲到中国地理位置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将半球进行有效划分:经纬度变化规律、七大洲的一些重要分界线,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地球五带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没有忘记或者正在忘记的情况下及时复习一遍,再讲解新课,效果很好。然后再将中国地理知识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对比、学习,及时“温故而知新”,有利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顾钻德.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理论版,2010.

[2]孙智慧.乡土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必修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学为例[J].现代阅读,2012(5).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篇12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新课导入时, 恰当地使用乡土地理, 必定会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 这样定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如, 在讲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课时,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个抽象枯燥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情绪低落。本人利用乡土资源的优势, 提供了本县及邻县最新的一些数据, 包括经济生产总值、总人口、城市化水平等。利用学生对身边的这种差异有着强烈的关注欲望, 提出问题, “哪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哪个县的城市化水平高?为什么?”“工业化, 城市化, 经济发展, 这三者有什么关系?”通过具体的数字比较分析, 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 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人文化, 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增强了热爱家乡、促进家乡跨越发展的时代感和紧迫感, 从而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很快理解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会促进工业化”。这为后面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加深对地理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地理环境对人们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学生看得到, 摸得着, 容易接受, 便于理解。

例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很多学生觉得抽象、难懂, 畏难情绪较高。利用教室里贴的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上学期末准备中考的时候, 19点40分晚自修的时候天仍大亮, 而为什么现在放学回家才17点左右, 路灯就亮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 积极主动地把这种奇特的地理现象与所学的原理结合起来。经过解释分析, 认识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一个地方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此基础上, 我进一步提问, “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纬度?”“今天我们这里是昼长夜短还是昼短夜长?”“过了今天, 我们这里的昼长将怎么变化?”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链, 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入课堂, 把抽象的地理原理和具体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 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 化繁为简, 利于加深对地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三、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而是对原有知识的重组、迁移、联系与归纳, 以及对区域的把握乃至解决实际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乡土实例,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释一些自然和人文的现象,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工业区位”一课, 在学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后, 我把“永春醋厂的迁址”引入了课堂。由于永春老醋是世界四大名醋之一, 是我们永春人引以为豪的一大品牌, 而且它的旧厂址就在学校脚下, 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看到醋厂的大烟囱。我先引导学生:“目前醋厂的区位是否合理?为什么?”大家纷纷列举醋厂区位的不合理性, 例如造成大气污染、交通不便、场地小等。“为什么把醋厂搬到了工业园区?这样做对其自身的发展有何好处?”同学们又很快地积极地利用所学的知识, 从市场、交通、政策、厂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对比, 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枯燥的地理原理也一下变得亲切起来。

四、利用乡土时政, 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有独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时政热点, 更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如讲“海水的运动”时, 学生对“世界各大洋的洋流分布”, 怎么也记不下来。面对这一难题, 我先利用多媒体讲解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化整为零, 记忆各大洋的洋流分布, 并及时引入世界热门话题, 如3.11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受损, 东京电力公司决定把低放射性污水排入大海;我国也出现抢购食盐、紫菜及虾皮等海产品现象;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都担心这些食品会被日本排放的核废物污染。这个话题一抛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习情绪高涨, 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 “核污水流入太平洋后, 怎样随洋流运动?是否会对中国沿海造成影响?”“核污水会不会影响英、美、澳大利亚等国家?”这时, 同学们就一个个非常主动地盯住了洋流分布图, 相互讨论着核污水是怎样随洋流扩散, 畏难心理一扫而空, 记忆也自然不成问题了。

上一篇:室外照明接地下一篇:地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