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通用12篇)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1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如何使学生喜欢地理,学好地理就成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快乐式教学就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以快乐的心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泼、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以巧妙有趣生动的形式导入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点,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导语导得好,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一个成功有效的导入环节应具备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直观性等特点。常见的导入法有: (1) 故事法:通过讲述故事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导入; (2) 质疑法:教师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3) 引述法:教师或学生把有关地理内容的诗词、散文、解说词等材料直接引用或讲述或朗诵; (4) 复习法: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时最常用的方法。
新课标更加注重地理教学从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学更加提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导入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图形、动画、声音、影视片段等多种信息来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直观感受,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实践导入法: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情境导入法:通过教师的语言、学生的互动,或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加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整个身心,直接将学生带入到主题之中。此外,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如乡土地理导入、提问导入、调查展示导入、实验导入、案例导入等,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顺畅地进入到本节所要涉及的内容。
二、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要适时加以激发、引导和强化。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教师要善于收集突显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材料,在课堂中与所讲授内容有机联系,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地理教师还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气象气候、环境保护、世界热点等,树立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现代公民意识,创造机会为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进行网络教学,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和学习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交互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和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实现高效课堂。
三、成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功激励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有效方法。所谓激励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鲁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功,获得肯定,心理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再次获得成功,再次体验心理满足的需求。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情境,设法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常体验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并且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维持这种积极探究情绪,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如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或发现了新问题或提出了新观点等,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课堂教育环境,使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我们提倡的快乐式教学,并非纯粹追求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片面追求愉悦性而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性。地理课堂教学“快乐教学”,既要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要追求好的学习效果。只有教师快乐地教和学生快乐地学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使课堂快乐无限收获不断,才能最终让我们的学生去世界舞台上真正地“秀”一把。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2
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地方”。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中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创建愉快学习原动力
1借用诗歌,谜语讲解地理事物
诗歌,谜语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较特殊的格式。他们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图》时,我选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气温及热量的垂直变化,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观、鲜明。还有,在讲“地图”时,我采用谜语导入: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天下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通过谜语,使学生形成轮廓概念,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特征、作用等的印象。
2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辅助学生记忆、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万物一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正是过去的延续。在讲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为什么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边界会呈明显的`几 何图形呢?很多学生踊跃猜测。最后,我给出答案,造成这种疆界的划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达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图上用尺子划分各殖民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非洲许多国家直线边界的特点,大家恍然大悟。
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
1巧设比喻,便于记忆
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我们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一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一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喻为一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一月、七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一个安于享受的人呢?热时向冷的地方(高纬)跑(突出),冷时向热(低纬)的地方跑(突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和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因此,讲到“陆地地形”时,学生如何才能区别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呢?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一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一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一时兴致高涨。
三、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体验愉快
1鼓励为主,给学生更多的肯定
学生都渴望别人的了解,也比较爱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课堂之上答错问题。所以课堂中,我很少点名提问。一般是将较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按列或排让学生依次作答,使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成功的机会大增;若遇到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不正确时,我会马上给予鼓励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不良的心理习惯。
2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对成功的渴望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虽然时间比较少,但我们还是见缝插针组织了三次地理竞赛。比赛时无论场上队员还是场外观众,都全神贯注不肯放过主持人所说的每一个字。如果本队选手答错了,马上传来一片惋叹之声,而一旦本队选手答对问题,便即刻欣喜若狂,呐喊欢呼,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3具体对待,树立自信
有个别学生由于小学基础太差,对学习地理产生较大的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之外;课堂之上,我亦会适时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他们所擅长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如:在讲到“美国的工业分布”这一知识点时,我提问一个对篮球很感兴趣的学生:这是一道扩展题,请看这幅《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然后依次说出用以上主要城市命名的NBA各个球队的名称。当这个学生一口气说出十几个颇有意思的球队名称时,班中掌声雷动。
四、利用活动,引导愉快的行为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十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的小活动。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安排学生制作“小地球仪”、“中国地图”、“手抄报”等活动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评。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其中。在讲到北美的“五大湖”时,我要求每位同学画一幅五大湖形状简图,然后,要求他们默记五大湖的名称,先提问能够记住两个、三个、四个名称的同学,再提问记住五大湖名称的同学。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没有畏难情绪,能够愉快地接受这些知识。如讲“非洲的地形”时,因内容多、不易记住,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非洲轮廓图。然后按高原、山脉、盆地三个地形区分成组,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填到黑板上,最后再填上几个小的地形区,填完后让其他同学判断正误。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而且还产生了小小的争议。这时我再出面解答出现了的问题,然后边画边讲了“东非大裂谷”。这样一幅完整的非洲地形图就完成了。因为是同学们自己填上去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原本枯燥的东西也因此而变得丰富有趣了。
创设快乐的地理课堂 篇3
关键词:创设 情境 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87-01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应试教育直接影响着地理的教学。由于地理科目中考不考,学校不重视,学生本来学习负担大,对于中考不考的科目地理来说,上课时学习兴趣不高,有时又要搞第三产业—— 做其他科目未完成的作业等。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被迫”学习地理,这样的课堂经常死气沉沉,也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用脑不卫生等。面对地理课的这种状况,作为地理老师,有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性的培养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上堂快乐的地理课尤为重要。
怎样设计变才能使地理课成为学生快乐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思想和新的教学理论,要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改地理学习方式,开放式地理课程,建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设计出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情感、意志等,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
引起他们的兴趣、爱好、并能积极参与的快乐地理课堂。
如何创建快乐的地理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
1 新颖、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是地理课的“钥匙”,合适的钥匙会很容易地打开地理课堂的大门,顺利地进入地理课的教学。恰当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和欲,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快乐的学习。
我们正在学习的教师远程培训《国培计划》,其中的观察课《地图》,老师开始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我们班要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快速地、准确地找到班级的位置呢?学生马上想出办法来:画一张地图给家长,然后让他们找到地图上的校门,进门找班级的路线,然后就找到班级了。于是教师紧接着把上节课同学们的作业选出几张同学们画的平面图来,学生此时会很期待着老师拿出他们的作品来。这样,教师自然地、顺理成章地打开这节课的大门。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再如:学生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是白天,那么美国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呢?学生们会感到非常好奇,马上就会思考,美国在哪个大洲?美国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理,发自内心想知道这个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去。
这两节内容的导入,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体现了地理课标准的理念。
2 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快乐
地理科不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中考科目,但丰富多彩的地理事物,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世界出产石油最多的地区,利比亚在哪,会让学生们尽情地享受在其中,感受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创造的幸福生活,因此,学生们会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 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们探讨于其中—— 学习也快乐
前面提到《国培计划》学习中的《地图》一课,老师选中上节课留作业口几个同学画的平面图,分发给已经划分好的各小组,请小组长带领组员评判校图平面图,并用幻灯片展示出要求:(1)请同学们找出几幅校园平面图口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归纳总结图口存在的问题。(2)对图中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使其更完美。教师的设计是针对口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在老师给出了评价的要求前提下,学生会乐于去做,进入快乐的学习状态。
我在讲授《水资源》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视频:在我国西北部地区,村民们每天清早都争先恐后地去买水,这些水是从二十公里以外的镇上运来的,这里的人们只能两三天洗一次脸,洗完脸的水要储存起来,孩子们期盼下雨,因为大家几乎一年没有洗衣服,洗澡也很少,下雨的时候,孩子们都拿着水盆去接雨水,平时,十一二岁的孩子也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小小的身躯被水桶压得弯弯的……看到此情此景,善良的同学们会被这些镜头深深地触动他们纯洁的心灵,在此情境口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健康地用脑即积极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要提高课堂的心灵震撼力,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有心于学生的心灵成长,有心于平时的知识、资料和技能的积累,有心于自身的生活经验。
我们无法奢求每堂课能撼动学生的心灵,但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更多的课堂触及学生的灵魂。
4 快乐做作业
我在讲《经线和纬线》一节后,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作业:回家让你们的家长买一个圆圆的西瓜,在切西瓜前,先把西瓜当成地球,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1)在西瓜的根部和顶部分别标出南极和北极。(2)用铅笔或油珠笔在西瓜上面画出赤道200 W和1600 E,并观察200 W和1600 E两条经线的关系(我们平时不吃西瓜皮)。(3)分别沿赤道和200 W与1600 E来切,分别会把地球分成哪两半球。
基于在学习《经线和纬线》这一课的季节,正是西瓜等水果成熟的旺季,非常便宜,几元钱便能买一个,非常容易办到,而且完成任务后,还能大吃一顿,解暑消渴,这样,学生不但检验了学习知识,还痛快地大吃一顿西瓜,能不快乐吗?
教师布置作业的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既有一般的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又可布置一些有关联系本地实际问题的思考与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全班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实际能力的作业,既能从作业口得到能力的培养,又能体会到完成作业后的愉悦。让同学们既提高了成绩,又能快乐地成长。
总之,在地理课的学习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收获。
参考文献
[1]赵骥.中西方“愉快教育”理论比较[J].昭通是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48-51.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4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乐学、爱学、善学, 才能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多媒体手段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令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 再现生动的地理情境, 营造浓厚的地理氛围, 激发学生关心地理、热爱地理的美好情感。一曲《地球之歌》使学生仿佛看到地球在流泪, 海岸在哭泣, 地球在流血, 感受到了它累累的伤痕, 从而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一段《环保,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视频, 再现了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 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感受到环保责任的重大。一堂课中, 创设教学情境非常关键, 如果运用的恰当,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一个精彩的设疑, 常常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设疑———解疑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是《全球性大气环流》, 本节内容是研究地理现象的, 相对复杂且难于理解。因此我在讲解时,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顺利地解决了本节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如果地球不自转, 并且表面是一个均一物质的球面,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将会是怎样运动的;地球不停地自转, 它对全球性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 它会对大气环流又有什么影响?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查找资料, 有的看书找答案, 有的几个人分组讨论, 最后纷纷得出不同的答案, 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学习, 从而使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就是地理, 很多的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将地理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地理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如:讲解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中的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这一章节时, 先让学生了解各地时间的差异, 首先分析其原因, 其次归纳这一现象带给人们的不便, 最后掌握补救的措施。从而形成: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利用活动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活动创设情景, 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要做到内容开放, 形式多样。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设计活动的内容, 制订活动的方法, 编排活动的主题, 控制活动的时间, 撰写活动的报告等等。通过小组讨论、访问、办报、上网查资料等等。让学生动口、动手, 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真正的“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成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例如:开展让学生举办“列举世界文化遗产的成果展示”的活动。办一期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墙报或手抄报。在举办前教师说好要求, 并说明要对此活动进行评选。因此, 学生都乐于参加。查找资料、设计版面、规范语言, 忙得不亦乐乎, 真正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习惯, 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经过自己劳动享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活动的能力。
总之, 地理知识蕴含着很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 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来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地理课堂就会充满快乐。学生的地理素质也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活动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问题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5
摘要:我国拥有广阔的土地,优美的山川河流,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研究了地理,从地理中透析了地球的不同位置存在的不同经纬度。地理教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也让人类开阔了视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乡土地理可以很好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堂教学;意义
乡土地理是我国地理课堂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乡土地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家乡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目前在很多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乡土地理的.重要性,造成了地理教学和乡土地理教学严重脱轨,不利于学生地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应用乡土地理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
1.提高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教师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如今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习兴趣,地理水平无法提高。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比初中地理知识更加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也比较困难,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诱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能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具有易懂、亲切、有感染力的特点。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其运用在地理教学课堂之中,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人口数量变化》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身边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地理教学环节设置中,如果教师偏离了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便没有参与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此外,一些教师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领会不到知识的本质,也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生来说,乡土是他们成长的地方。因此,学生对于这个环境是非常熟悉和热爱的。在地理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师可以利用乡土环境让学生反复观察,进行实践,然后得出结论。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二、应用乡土地理有助于简单教学,培养感情
1.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把问题简单化
高中生掌握地理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富有耐心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高中地理知识对比中学地理知识更增添了难度,同时也变得更加抽象化。那么,如何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得简单明了呢?这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探讨的难题。对此,笔者觉得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乡土资源灵活地运用在学生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并不复杂,而是来源于生活。比如在《气候的形成与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的气候情况为学生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地理知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终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在讲解地理教学内容时,大胆利用家乡资源,给学生展现家乡的风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了解祖国的地理环境,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川,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应用乡土地理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课堂质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教学前,应该合理设置好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再将其与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综合,让知识难点表达得更加直观,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从根源上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操作,这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理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地理教学质量。综上所述,乡土地理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秀兰.利用农村乡土地理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初中地理教学的启迪[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74-75.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6
一、优化导语设计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如讲中国的气候“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这一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气温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我在上课一开时讲了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莫斯科保卫战”,让学生来分析影响这场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学生分析是提早来临的严寒时,我进一步问“严寒意味着什么”,学生答是“气温低”,我接着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冬季气温的情况呢?”学生此时已是情绪激动,兴趣极浓,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道渠成。当然,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方式,或用谜语、成语导入;或用名言词导入;或用一个事件……总之,上课伊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我在讲解“中国的降水东西差异”时,为学生念了一个小事件,让学生判断对错。至于回答的是否正确,则要等到学完新知识方能知晓。这样,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的我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二、以“之最”、“著名景观”导入新课
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我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我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讲述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西亚、拉非的讲述。运用幻灯片、录像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在观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后再开始埃及国家的学习、可先了解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然后开始法国地理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地理的学习。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能力培养。“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快乐地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针锋相对地辩论,两方同学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因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丰富了地理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境界。
四、生动的教学语言
用诗词来描述地理事物。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
使用地理别称。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
调节课堂气氛。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四十一个字;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采用“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甘陕,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古海福吉安”。
边讲边画。在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接着以河南焦作为起点画焦柳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画宝成——成昆线。之后,可以再画三条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形成全国铁路网络,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时,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地质富矿产博物馆、天文馆等;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工业建设成就、农业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
初中地理趣味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就是通过课堂内外一系列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不爱学地理到爱学地理,进而会学地理,最终达到学好地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7
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快乐情感的培养, 当教师乐意去教这些学生的时候, 他在不断重复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就不会感觉到劳累和厌烦, 而是去课堂中寻找快乐。下面, 我就简单地谈一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快乐教学。
一、深钻教材, 苦练基本功
对教材熟悉, 能把握住重难点是教师能驾驭课堂, 自由轻松地教学的前提。知识丰富、水平高的教师上课有底气, 胸有成竹, 信心百倍, 没有压力, 这样教师才有快乐施教的可能。因为教师只有做到乐教、会教, 学生才能做到乐学、学会。 这是教师施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二、热爱学生, 让课堂充满感情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老师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有了爱心, 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多激励, 少训斥、无讥笑。人总想与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 看到和听到喜爱的人的形象和声音时, 人会马上兴奋和快乐。
教学时, 注重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快乐的情感是可以相互传递的, 要使学生快乐, 教师就要先快乐。一个热衷于教学、热爱学生的快乐教师, 当他一走进教室, 快乐的感受一定油然而生, 这种快乐的心情表现出来, 应该是教师亲切的笑容、幽默的语言、轻盈的动作、敏捷的思维和对学生的百问不厌, 这种快乐的情感会很快地传递给所有学生,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没有压力, 是在轻松快乐中进行。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从而爱上地理这一学科, 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三、教学时, 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地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而它又能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直观化。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将知识内容充分地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能使内容直观生动, 学生会乐于接受。例如在讲述天体系统时, 可与牛郎织女这美好的情感故事联系起来, 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牛郎打电话给织女,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声音吗?当学生得知需要几万年才能听到声音时, 个个都很惊讶。让这美好难忘的情感内容与枯燥的地理知识内容相结合, 这样做目的是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轻松学习, 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快乐因素, 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乐化教学过程, 和学生共同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收到很好的效益。
四、教学时, 注重让学生轻巧获取知识
师生的快乐也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轻巧获取。对于自然地理的学习, 学生感觉较难, 让他们自学和预习时, 他们往往看不懂。如学习昼夜长短变化这一内容时, 学生对其形成原理很难理解。于是可设计将这个知识系统分解成若干问题的形式, 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 使问题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从而推出最终结果。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呢?②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产生南北移动?③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④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是什么?⑤若黄赤交角为零时又会怎样呢?这样用提问的形式把系统知识一层层剥开, 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自主探究,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轻松获取知识。
在传授知识时讲究教学艺术, 将一些难记的知识内容巧妙地运用口诀或自己编成口诀。例如讲述印度主要作物时用口诀:水稻小麦棉花茶, 花生甘蔗和黄麻。
这样能让学生轻松、快乐, 知识得来轻巧, 也让教师因自己的成功教学而快乐。
五、教学时, 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赏识是最好的兴奋剂, 学生需要被尊重, 需要赏识, 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 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方法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让他们也能树立自信, 成为学习的主人。 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 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陈杰的同学, 他总认为自己不是学习地理的料, 所以他平时地理总学不好, 但是有一次考试中, 他偶然地把附加题全答正确了, 虽然总分不高, 但是附加题仅有他一人全对, 我在总结时对同学们说:“全班仅有陈杰一人将难做的附加题全部做对了, 图示中这么多的信息他能准确地一一找到, 并能运用这众多信息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这是很难得的呀!”陈杰听到这么高的评价当时脸红了, 想不到做对附加题会成为全班之最, 从此他爱上了地理科, 成绩呈直线上升。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8
初中地理课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因此,我认为适当引入“快乐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 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如讲中国的气候“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这一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气温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因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讲了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莫斯科保卫战”,让学生来分析影响这场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学生分析是提早来临的严寒时,我进一步问:“严寒意味着什么?”学生答:“气温低。”我接着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冬季气温的情况呢?”同学们此时已是情绪激动,兴趣极浓,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方式,或用谜语、成语导入;或用名言词导入;或用一个事件……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如,我讲“中国的降水东西差异”时,我念一个小事件,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而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则在学完新知识后方能知晓。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要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3. 以“之最”、“著名景观”来导入新课
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讲述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西亚、拉非的讲述。运用幻灯、录像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在观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后开始埃及国家的学习、可先了解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然后开始法国地理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地理的学习。
4.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支粉笔一节课”。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能力培养。“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并培养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更投入地“演出”。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快乐地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深入、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同学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境界。
5. 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 用诗词歌赋来描述地理事物。
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
5.2 使用地理别称配合地名教学。
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
5.3 使用抒情的文学语句、地理趣闻、地理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四十一个字;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4 选编一些地理口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采用“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甘陕,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古海福吉安”。
5.5 课堂的边讲边画。
如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接着以河南焦作为起点画焦柳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画宝成———成昆线。之后,可以再画三条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形成全国铁路网络,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时,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地质宫矿产博物馆、天文馆等,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工业建设成就、农业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
6. 结语
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篇9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运用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联系实际,应用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也可借助幻灯、录像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以直接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就已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教师可借助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我谈谈一些体会。
一、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存在,并激发挑战的欲望,这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到实践中去感受。因此,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地理现象,用于生活中。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一开始就讲述宇宙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球公转怎么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是怎么产生的呢?教师简单地用多媒体放FLASH给学生看,解释说是由于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引起的,学生仍会糊里糊涂、不明就里。我就在课堂中设置了这一活动环节,班级分小组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现象的产生?分别做好记录,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主动参与到其中,在我的引导下逐渐发现真相。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很快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学习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之一———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然而,要把具体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名称落实到地图的相应位置(尤其是山脉,因为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其他地形区相嵌其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法外(如根据地形区所在经纬度位置、河流、省区,以及在全国的位置),我课前还准备了中国轮廓的空白图,学生每人一张,首先要求学生用10—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及其走向填在空白图上相应的位置上,接着同桌之间调换本子互相评改,最后由四个组的组长统计结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表扬。在地图上确定了山脉的位置,其他地形区的位置相对来说较容易。通过填图训练,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既落实了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又对地理事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在区域间的相对位置都有了深刻的记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会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创造个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补充,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地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效避免“卡壳”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可以利用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来设计问题情境。这样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印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马前桃花马后雪”现象发生在哪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的是哪个地形区的景观?说明这个地形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这些诗歌谚语使学生回味无穷,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又如在学习长江的时候,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再顺着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在哪里?指什么山脉?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声中得到教益。在讲授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市区时,我们还可以出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让学生猜这是什么行政区的位置,通过猜谜学生就容易记住上海的位置———长江口。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三、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它们最容易给学生带来乐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学习我国交通运输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时,除按教材相应的内容组织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入手。我市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市,近年来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措施,给我市的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果你是市领导,还要如何发展我市的交通,如何规划,带来什么效益?学生生活在这里,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很熟悉,家乡的变化,进步让他来进行策划,一下子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自己的家乡出谋划策。在活动中与自己生活的环境密切联系,学生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交通运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图”时,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实地勘察校园,以绘制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平面图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绘图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以现实生活为出入点,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课堂中,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可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去感悟、去获取知识。同时,情境教学也体现出“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把思考、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 2003, 54.
[2]麻晓春.探究教学的思想与实践.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省“五严”禁令的实行,高中地理科目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每个地理教师都在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对课堂时间减少后,如何使学生学好地理这门课,保证学业水平测试的顺利过关或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作为一名有近10年教龄的地理教师,我在每一堂课都在尝试,下面结合经验谈谈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考。
在构建教学模式时,我认为应该涵盖讲解、讨论、练习、巩固四个部分,但高中地理内容复杂,有偏理科的内容,也有偏文科的知识,如果都用一种教学模式,则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合理分布各部分的时间。如,自然地理课中,对于需要理解、难度较大的部分,应该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讲练结合、当堂巩固。下面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的部分内容为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通过提问加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出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4)选做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及时巩固。
这样设计,学生既有了自主学习时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老师的讲解下弄清楚了抽象难懂的知识,再加上及时的练习巩固、课后的跟踪复习,达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二
人文地理部分,则不需要讲太多内容。由于课文的可读性,课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分析问题的一般规律。所以,在这样的地理课上,要应该注重结合实例、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科学记忆。下面我就以《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功能区”部分为例:
(一)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人们要在城市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使城市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二)新课教学
图片展示:北京城市功能区
思考:北京城市功能区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小结:城市用地的类型不同,并且相对集中,就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
课件展示:泰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图及金鹰购物中心、中百一店、坡子街、易买得、温泰小商品市场、苏北商业广场等图片。
思考:泰州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分析:金鹰购物中心、中百一店、坡子街、易买得等位于市中心,温泰小商品市场、苏北商业广场等位于高速公路沿线。
1. 商业区
(1)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2)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思考:泰州市的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2. 住宅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
(2)发展趋势: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课件展示:泰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图及市内主要工业图片,如:梅兰化工厂、电解化工厂、药城等。
思考:泰州市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3. 工业区
(1)区位特点
A.不断向移动。
思考:为什么?
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B.趋向于沿主要分布。
思考:为什么?
提示: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运输需求。
归纳小结: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这部分内容,以联系实例、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整理,再通过习题的巩固,即使教师讲得不多,也可以达到教学要求。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11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课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地理课堂上出现了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甚至厌倦学习地理的局面,使得地理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克服这种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扭转这种不利于教学的局面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地理教学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让地理课自身的特色优势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把地理课上“活”,上出地理的味道来。那么什么是地理课的地理味?怎样把地理课讲出地理味?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广泛运用于现代化的科学领域,具有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地理学本质特征的“地、理”中,第一个字就是“地”。这里的“地”,当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对来说,更多的是自然环境。因为其存在虽然亦受到人类活动的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理”字可以理解为地理学的道理、规律和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即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同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一的特点,有很多地理学者认为:“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此外地理学还具有空间性、人地相关性。
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地理的思想是人地相关、统一整体和谐发展的思想,地理的味道应该是开放综合、社会生活的味道。因此,地理课的味道首先在于探讨生活实例,解决社会问题,明辨人地关系;地理课的特色在于应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在于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气象气候、地震火山、旅游金融等自然现象和人文活动都孕含地理知识,每每要应用地理原理进行解释。可以说高中地理本来就是生活知识能力的日常教科书。脱离生活,照本宣科,不符合高中学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的思想实际,也无法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二、挖掘资源、创设条件,彰显地理学科特点。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就在于使学生能接受高质量的地理教育。高质量的地理教育要求地理教师接受、认同、内化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
地理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体现这一理念,我们就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运用。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才是目的。生活中的地理资源随处可见,这些资源和社会发展及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例如: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鲁教版必修二中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个内容,要树立学生环保观念,让学生知道环境就在我们周围,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与环境紧密相关。
在地理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多,学了之后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比例尺的运用,旅游知识的运用等等。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紧密联系着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如水资源、海洋污染、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这需要学生应用地理学科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老师应该打破教材的知识框架,大胆运用新闻事实材料、生活材料开展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教学过程适当把国内外发生的一些与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新闻、地理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述。再者让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深化。
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 篇12
关键词:地理教学论,视角,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自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刊登第一篇有关文章开始被引入国内, 就以它独特的魅力, 受到基础教育地理教师的关注和推崇, 使传统经验型地理教案逐渐被取代。但教学设计概念和规范都是从教育技术学中引用过来的, 地理教学理论工作者和地理教师对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教学设计过程还不够完整, 这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洋为中用”, 跨学科研究, 成为适合我国地理教育的教学设计, 必须经历本土化、学科综合化的过程。作为不断面向基础地理教育、适应基础地理教育、服务基础地理教育、引领基础地理教育的地理教学论, 应该从自身的视角, 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 结合我国国情及地理学科的特点, 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工作, 努力成为地理教学设计先进教育理论、先进教育技术、先进教育模式的传播者和构建者, 为地理师范生及地理教师教育注入新的内涵。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因此教学设计的定义必然是多样化的。人们对于教学设计本质的看法不一, 有的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思想, 比较典型的是加涅和乌美娜教授的定义。有的强调教学设计的设计学特征, 以帕顿为代表。有的强调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以梅瑞尔为代表, 等等。
吸收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理论之精华,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地理教学特点, 地理教学论视角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可定义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地理课堂教学系统的过程。其实质在于科学高效、灵活实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是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实际, 正确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 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 并不断评价试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以实现地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 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地理教学理论认为, 突出人地关系、注重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地理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 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地理学, 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 它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须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 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 即落实到地域上, 这就是地域性。综合性是指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地理教学设计中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以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观, 是实现学生地理智慧成长的有效途径。
2.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
其中, 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 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 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 一书中, 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 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 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 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3.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 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 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 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 传递、反馈信息, 整体思考, 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 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 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 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 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 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 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 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 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 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 在相同条件下, 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 (见图1) 。
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图
由图1可见, 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 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 如flash课件, 再配上声音,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 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 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 (1)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 (2) 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 (3)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 系统思维, 教师要着眼整体, 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 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 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5) 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 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 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 (知道要做什么) 、程序更清晰 (知道应怎样去做) 、针对性更强 (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和灵活性更大 (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 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 (6) 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 扬长避短, 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 (7) 不断反思, 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 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 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 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 (8) 注重综合, 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 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 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 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可以是详细的, 也可以是简略的, 它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套用, 但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考项目应该是详细的、全面的, 主要包括的项目见表1。其中,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 没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 设计出特点不同、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方案。地理教师的知识水平、风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均会产生影响。中学地理 教师只有达到对中学地理知识体系与内在联系的透彻理解、整体把握、准备充分,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合理, 并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 通过临场迅速地分析和判断, 以回应、追问、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教学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才能使地理课堂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 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深刻, 绽放精彩和生动。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蔡明.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6 (6) .
[3]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4]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 (修订四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王大顺.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1) .
[6]曾祥翊.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1 (10) .
[7]盛群力, 马兰.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育科学研究, 200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