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2024-10-28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共12篇)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篇1

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主要就是指一种特定的情况或一个问题的实际例子, 并会对某些人物或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 以案例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法已经在国际上得以推广应用。我国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 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应用, 得到了不少高校教师的青睐。到底何谓案例教学法呢?国内外有不同的学者对此做出了界定。在此, 我们综合多种角度与定义, 认为它就是指教学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运用特殊案例作为教学载体, 为学生创设一种逼真的教学情境, 然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和自主分析, 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

应该来说, 案例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表现更为积极主动, 教师与学生都会热情投入到对案例的分析与探究当中去。从某种角度来说,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第一, 它是以具体案例作为教学载体, 让整个课程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案例展开教学。这些案例可以通过传统的文字材料展示,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无论是真实的案例还是虚构的案例, 都应该与教学大纲相符合,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它以学生自主讨论为课堂教学核心。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合作的关系, 并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要职能就是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 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第三, 它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它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 最终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 它还可以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 它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并不唯一。这是因为学生可以对案例有不同的观点, 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 案例教学法的答案一般都是开放的,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思维意识。

2. 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2.1 案例设计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精选教学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案例的内容把它划分为人文地理案例和自然地理案例, 也可以根据地理案例形式划分为地理图像案例和地理文字材料案例等。此外, 还可以根据地理案例的情境划分为实际情境案例和语言情境案例。其中, 地理教师可以把实际情境案例设计为真实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案例当中, 提高教学效率。当然, 我们还可以把地理案例根据其用法分为讨论式案例和讲解式案例, 地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 初中地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再选择涵盖了教材概念与原理的案例, 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案例时能够学好相关地理知识。此外, 这些案例还应该能够全面真实地模拟现实, 包含适当模糊、复杂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的案例才具有教学价值。

2.2 案例呈现

初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 展示案例内容是一个关键部分。一般来说, 地理教师应该让案例呈现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 可以是由传统文字资料来展示, 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演示, 还可以让教师讲述或学生表演。应该来说, 案例呈现只是案例教学的一个过渡阶段, 它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案例展示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反应,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较为严密的案例逻辑分析顺序, 从而为他们的案例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在实施案例呈现的时候, 为学生创设一个踊跃发言的教学环境, 让他们可以进行充分自由的交谈与讨论, 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3 案例分析与总结

案例教学最为核心的意义就是它是围绕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案例分析。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融入案例教学情境当中去, 并运用已有地理知识来解决案例的问题。在这个教学阶段, 地理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 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给出教师的指导意见, 从而让整个案例分析过程沿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此外, 初中地理教师还要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做好案例总结工作。这是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的进一步升华。这个阶段的总结可以是教师总结, 也可以是学生总结, 并从中找到需要改正的地方, 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为此后的地理教学提供指导。

结束语

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也有些问题存在, 比如说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偏高等。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案例教学,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 建立健全教学案例库, 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切实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与效果。

摘要: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对某个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详细描述, 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形成个人的见解, 并在共同的分析与讨论中不断提升该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 这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应该充分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 以切实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与效果,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地理课堂,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澄, 焚杰.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涛.浅论地理案例教学中材料的选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

[3]许定龙, 郑伟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 (9) :25-27.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篇2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篇3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核心功能之一的空间分析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主要包括:空间查询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数字地形分析以及网络分析等。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种语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使传统单一的“死”地图变为多样的“活”地图,对不同的地图信息进行处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中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分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作具体阐述。

一.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含有不同信息的各个数据层面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这个新的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各个数据层面所具有的属性。

以ArcGIS为平台,选取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中探讨我国东中西区域差异形成原因为例。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三个方面来探讨。

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地图数据:中国东中西分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交通分布图。

教学过程:在ArcGIS中加载中国东中西分区图(如图1),引导学生熟悉每个分区的的省区范围;打开全国交通分布图(如图2);将两个图层叠加(如图3),分析东中西部的交通分布特征。按照同样的方法,将东中西分区图与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依次叠加,让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城市分布特征。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东中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明确其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多图层叠加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对点、线、面按距离设定条件,在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自动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层,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的扩展,并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结果。

以ArcGIS为平台,研究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位于最大洋与最大陆的交界位置,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同时又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尤其是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段,更是成为洪涝的重灾区。下面将以荆江段的洪涝灾害为主,介绍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教学准备:获取我国的河流分布图以及全国市级行政区划图,准备研究区域相关的河流水文数据以及气象资料。

教学过程:打开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图4),通过ArcGIS的查询功能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分布状况进行动态学习;提取出长江荆江段及其所流经的省市(图5),让学生分析荆江段河流的特点,加深对九曲回肠的认识;每年5-8月,季风气候给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丰沛的降水,根据雨量的大小以及汛期的长短,荆江段的洪涝影响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江段的洪涝影响区域;在ArcGIS中制作荆江段的洪水范围缓冲区(图6),分析不同雨量的受灾面积以及主要的受灾区域,分析洪涝灾害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影响。通过缓冲区的建立,学生可以动态的了解不同降雨量的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是GIS中地形起伏的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形式,常见的地形模型主要是数字高程模型(DEM)。

教学准备:获取某一区域的DEM,准备研究区域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通过ArcGIS从DEM中提取等高线(图4);将等高线与DEM叠加(图5),引导学生从二维空间中分析不同地形中等高线的分布特征;通过DEM创建TIN表面,并将等高线转换为3D数据,在ArcSense中进行叠加,得到立体的山地模型,通过三维显示,呈现山地立体效果(图6),对图像进行旋转,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各种地形部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三维空间的分析能力。该模型可以直观的反映地形的特征,对于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理解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峰等地形有很大的帮助。关于地形特征的学习对学生的三维想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通过立体山地模型的创建,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建立三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篇4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案例, 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旨在通过精选案例, 采用全面参与、平等对话的课堂讨论方式,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掌握知识和概念, 养成独立判断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意义主要有六点:一是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二是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水平;五是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六是有利于推进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案例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1. 案例教学中的教师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是导演者。课前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课上, 主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 探寻特定复杂的案例情景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课后不断更新案例, 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

2.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具体应做到:一认真准备。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和相关内容, 从错综复杂的案例中寻找问题, 发现线索, 预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作好记录。二积极讨论。以案例中的“角色”去观察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 锻炼自己的思维分析能力, 锻炼自己面对复杂多变情况的判断能力, 锻炼自己针对案例拟订方案, 制订实施程序, 确立实施重点的能力。三总结收获。讨论后, 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 并形成书面报告。学生通过参与案例分析讨论, 既提高了决策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地理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对于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大致有以下2个阶段:

1. 设疑指导阶段

通过案例展示, 学生充分感知案例情境后, 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 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而应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设疑后, 教师一边要巡回检查, 了解学生自主探究情况, 并依据学生探究的进程进行个别指导, 同时掌控课堂纪律等;一边要指导学法, 如指导学生把握主题、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系统地阐述问题等。这样就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小组讨论阶段

通过自主的析疑探究, 学生获得了个人见解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 其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 推举一人负责协调、记录和整理, 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参与并融入小组交流和讨论中。为使讨论充满活力, 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 可百家争鸣, 允许见解有争议, 无须达成共识。如在选修二“厄尔尼诺现象”中探讨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时, 因为答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所以, 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旨在挖掘群体潜能, 培养合作精神。

3. 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地理课堂中最后阶段由教师主导的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不断对知识的理解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并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地理情感的升华。总结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案例本身所蕴涵的各种知识或道理, 让学生形成和完善知识体系, 增强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的正确认识, 能够对类似地理问题或现象进行知识迁移,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是评价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中的表现, 以正面激励为主, 充分肯定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的同学, 表扬有创新思路的同学, 客观地评价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的各种见解,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四、结论与展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开始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 而是按照精选的地理案例来组织地理教学, 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了解地理思想, 学会发现地理规律, 最终培养学生地理认知能力, 为掌握地理系统知识服务。其实施过程, 决非摈弃系统的地理知识, 而是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 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类似地理知识的能力, 以获得点石成金的技能, 达到终生受益。故案例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地理教学的必要途径, 而在地理课堂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亦是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整合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卫作辉、王建春, 《中学教育》, 1999年5期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摘 要:案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教师在高中地理科目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要充分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选择完善的案例,把握讨论的中心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凭借开放式、互动式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高中地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应用型科目,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在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分析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

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景;讨论

初中地理学生所需掌握的主要是一些直观现象和较浅的抽象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根据流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案例设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构思案例;第二阶段是案例展示,在课堂上,将设计好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课堂讨论互动的走向;第三阶段是案例分析,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小组讨论,产生疑惑和问题,进而自主去寻找答案;第四阶段是案例总结,围绕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总结,解开疑惑,消除问题。

一、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其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应是一次案例教学的50%左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搜集整理各种素材,撰写制作案例。案例设计制作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

案例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理论知识,所以,案例设计必须涵盖教学要求的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素材,撰写制作案例,使案例丰满但不臃肿。

(二)案例要兼顾现实与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案例设计的现实性和教学性尽可能的协调统一:首先,案例必须来自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实际,符合客观逻辑与实际,不能是牵强附会的编造;其次,学生生活环境不同,案例也要灵活改变,如城市与乡镇差别,案例的设计主体是学生;再次,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案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是案例设计的初衷和目的。

(三)案例的启发作用

案例的效果是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并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案例的“亮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藉此引导学生的思路,共同讨论,从而掌控课堂走向,达成教学目标。

二、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是实施案例設计的环节,案例展示要清晰明了,最好是学生参与其中。案例展示的方式丰富多样,文字、声音、视频,甚至舞剧形势的角色扮演等,通过近距离的直观感受,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反应及状态。比如案例中的某一“点”是否达到预期的反应效果,眼神、表情等,初步了解学生的教学前情况,也为以后的案例设计提供参考;再如,在展示到关键“教学点”时,学生的反应,初步判断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学生在案例展示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因为对地理知识和理论掌握层度的不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方向,以及思考的层次深度等有所不同,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发生源之一。

案例分析普遍采用的三个步骤:

(一)个体分析见解。学生个人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自己的问题,这是实现讨论的前提。形成个人见解的三个基础:一是案例涉及哪几个知识点;二是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具有的特点或共性;三是基于案例和知识点,有哪些解决办法或答案。

(二)小组讨论。学生形成自己的分析见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要对 小组讨论的分配和布置进行干预和指导。首先,根据场地和人数,确定小组数量,每组成员数量控制在6人左右,小组间尽量隔开;其次,小组成员要涵盖不同层次的学生,优良互补,也增强班级融合力;再次,小组内部分工组织要明确,组长、记录等职责。另外,要注意,小组讨论不是要达成一致的意见或观点,重点是充分发言,表达个人见解,听取别人见解。

(三)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完毕,教师了解掌握一些焦点分歧和问题。可以灵活采用几个大组讨论或两方辩论的形势,逐渐将讨论导入教学目标上。在辩论环节,避免使用正方和反方,以免受“反方谬论”的主观因素影响。

另外,在讨论中,教师随时听取不同的小组讨论意见,适时纠偏和引导讨论方向,记录小组的讨论情况为总结准备。在集体讨论时,教师避免使用结论性词语,或者干预讨论。

四、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最终提升。通过讨论,形成明确的观点或结论,不一定是一致的。总结可以由学生完成,也可以由教师进行课堂及案例分析总结,进一步帮助大家梳理脉络,明确知识点目标。教师在发言时,最好再提出一些可供课后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和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考兴趣和深度。

课堂总结时,教师要点评讨论情况,表扬和肯定某或某小组或集体,可以是知识点把握准确度方面,也可以是积极讨论、参与度有进步方面,也可以是讨论氛围和谐热烈方面;对于讨论的不的好现象,也要明确的指点出来,提醒大家改正。

课堂教学的最后是考核,以检测教学效果。课堂的单独考核要结合学期或学年的系统考核,量化分析学生的学习变化。考核的方式灵活多变,但目标是实现学生自我考核,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师将考核结果纳入系统考核记录中,形成综合考核结果。

参考文献

[1]郭京红. 新课程下的地理活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樊晓芸. 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及案例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刘婵娟.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4]刘丹. 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篇7

一、案例教学法, 学会分析

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指与课本上关键问题有关的实例, 也就是生活实际中有代表性的可体现教学内容的事例。从当前高中地理教材看, 书中编排了不少地理案例, 如说明不同发展阶段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鲁教版教材中以匹兹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人口迁移) 、大庆为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 可让学生发掘出普遍规律性, 加深知识理解。同时, 案例教学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 还有师生互动, 是多向互动, 有思维交锋与碰撞, 整个课堂氛围是开放民主、活泼理性的, 有助于深化认知, 更好地接受知识, 也形成创造与独立意识, 把握科学方法, 便于迁移应用。当然, 在案例教学中, 若要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既紧扣课标要求与教学实际, 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有效提问, 还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 诱导学生自学探究。

如教学“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 采取乡土案例教学方式, 以学生探究学习与老师的指导结合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案例, 经过讨论交流等活动, 探索区位因素的影响表现、主导因素变化以及对农业地域带来的影响, 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三维目标。首先, 呈现新闻, 分析引入:人民网北京2月4日电: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2013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并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思考: (1) 哪些条件制约着农民种粮? (自然因素、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 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是从哪一方面或角度影响农业生产? (政策)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而后讨论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补充小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拓展延伸: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过程中, 农民是否可随心所欲?分析如下做法:围湖造田, 毁林开荒;丘陵陡坡修筑梯田, 发展种植业等。思考:世界农业有哪些地域类型, 又主要分布于何处?结合有关教材案例, 从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比较学习, 完成如下表格, 并予以提示。

其中, 对于热带迁移农业, 侧重研究其对环境的破坏, 引导同学们举例说说熟悉的农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观察表格, 讨论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等。

二、分组讨论法, 思考探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课堂氛围既可以是热闹活跃的, 还可以是沉闷呆板, 甚至一潭死水。这就在于教师是否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讨论交流。另外, 由三维目标看, 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外, 教师需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教师需要打破“满堂灌”教学模式, 需要给学生更多活动机会, 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其中, 分组讨论法则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 灵活运用, 并辅以其他学习方法,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如教学“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时, 要让学生知道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拓宽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 营造直观效应, 让学生观察图片, 阅读材料, 分析图表, 思考讨论或辩论, 深化认知, 总结归纳结论。所以, 本课教学整合了分组讨论法、归纳法与多媒体教学法,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感受气候变暖的事实, 探讨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篇8

一、合理选择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选择好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既能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而不恰当的案例则显得不伦不类,而且浪费课堂时间。但案例不是学习的目标,而是手段,是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广泛关注社会,关心学生所想,制定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案例。

例如在教学《荒漠化防治问题》这一课时,我便准备了几个案例帮助学生思考。首先,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关于荒漠化现象的新闻和图片,学生可以从中感知荒漠化给人类文明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我又针对我国西部的荒漠化作具体介绍,以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的一些省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政策作为一个案例,极具启发性。这些案例让学生感到课本知识贴近生活,学而有用,学生也愿意去思考。

又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内外力和表现形式、内外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且要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在课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我选择了一个关于喜马拉雅山形成过程的视频材料。通过这个三维的模拟动画,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地球诞生初期的面貌,它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数亿年的沧海桑田,最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而这种导致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力量,正是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通过动态感知,对地理概念有了更好的认识。视频材料形象、直观,充满视觉冲击力,为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的时候切忌“信手拈来”,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热点地理问题以及高中的地理教材,认真学习案例的编写技能,尊重地理客观实际,真正做到精编案例。

二、适时插入案例,启迪学生思维

一个案例,不管做得多么合理、多么精彩,倘若插入的时机不恰当,也会显得不伦不类,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插入案例时,一定要选准插入的时机,时机正确了,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地理情境中去,在很好的氛围中探究新的地理知识。

例如《常见天气系统》这节课,其中讲到了冷锋和暖锋的知识。由于根据书本讲解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即使理解了也难以与实际联系起来,只能是死记概念,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这个时候恰逢北方的初冬,冷锋频频,于是我就针对最近几天的天气状况设计了一个案例,尤其是前几日的一次冷锋的形成。通过在合适的时机巧妙插入案例,创设出教学情境,由本质到现象,再由现象到本质,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近几日天气状况的分析,揭示锋的形成发展规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思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又如在《城市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课程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要求学生不仅通过日常的观察去认识城市,还要求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城市的形成与变迁。于是在讲解之前,我先给学生们播放了南京市的卫星图,让学生从大局的角度感受这个城市的形态,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接着,我用课件展示了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并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这个问题解决以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然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总结学生讨论情况,并给予补充和指导。

选择好的时机插入案例,对于一节成功的地理课而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思维,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教学的进一步展开也就水到渠成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学到举一反三的本领。因此,我们要活用案例教学法,理论结合实践,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与规律性认识,培养问题意识,真正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描述具体的地理案例场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研讨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它很好地契合了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不仅传授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浅谈高中地理中的案例教学 篇9

一、案例教学观的变化

1. 教学观念的变化需要案例教学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有新的观念, 这就促使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因为以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尝试探究式教学, 地理学科应倡导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属于探究式教学。师生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得出结论,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达到教学目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材的变化需要案例教学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也进行了重新编写,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增添了许多案例, 更加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

1. 新课改后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层面较丰富, 实践层面较薄弱;文献型案例较多, 实践型案例少;教师提供的案例多, 学生提供的很少;地理案例资源的开发不足, 案例教学开展得不够普遍, 处于起步阶段。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高中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的机械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 从而为地理教学的发展积累一些素材, 并创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地理教学优化模式。

2. 教师应如何处理地理教学中的案例

目前常用的案例教学有例说型案例教学、例证型案例教学与复合型案例教学, 而不同模式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教学中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导入, 例说型案例教学是非常好的课堂导入方法, 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与此相反, 例证型案例教学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再出现, 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而复合型案例教学则是以上两种案例教学的结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三、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 案例教学要想起作用关键是要选择好案例。一般来说, 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地理知识源于客观世界, 地理教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因此, 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地理情境之外, 地理教学案例应多来自真实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很好的感性认识。

二是典型性原则。案例需要具有鲜明的、典型的地理特征, 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 能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不典型、难以代表同类的地理事物, 会误导学生以偏概全。

三是多样性原则。案例的多样性是揭示地理规律的需要。不同的教学需要不同内容的案例。案例的表现方式也需要多变, 不同类型的案例易于唤起探究的欲望, 开阔学生的眼界。因此, 案例的收集渠道要多要广。

四是可行性原则。由于案例的真实性、复杂性以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 决定了教学案例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符合教学的要求。因此, 在选择案例时, 既不能简单地拼凑, 也不能好高骛远, 不能采用超越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案例。

生活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一、解惑答疑, 提高兴趣

例如, 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 可以选用以下案例:“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为什么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桔黄色”, “为什么大多数人夏天穿白色或浅色衣服, 而冬天穿深色衣服”, “为什么交通规则中采用‘红灯停、绿灯行’, 机动车尾灯都是红色的, 养路工的衣服是黄色的”……讲大气的保温作用时, 可以用“有云的夜晚昼夜温差小”为案例, 讲气压和风时, 可以利用“为什么普通的电饭锅在青藏高原上做米饭是七成熟, 而在我们这里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为案例。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后, 就能解释“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早上雾, 晒破肚”;“十雾九晴”;同为河北省避暑胜地的北戴河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避暑原理;我们当地盛产苹果而江南盛产柑桔;我们住的是“北京平”, 陕北是窑洞, 云南是吊脚竹楼……

利用生活案例教学, 学生就能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地理”就在身边, 自己需要地理, 自己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很多问题, 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案例引导, 提高能力

例如, 讲农业的区位选择这部分知识时, 以我们当地薛庄村种植业的变化为案例, 薛庄村过去一直以裸地种植冬小麦、玉米为主,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农民收入很低。自1998年起, 全村80%以上的农民以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和发展食用葡萄为主, 温室大棚上茬 (冬季) 种植西葫芦, 下茬 (春季) 种植西红柿, 夏季裸地种植玉米, 实现一年三熟, 由于生产规模大, 产品质量好, 产品远销京津唐及东北等地, 2003年成为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秦皇岛市蔬菜市场准入西葫芦基地, 该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让学生分析该村的种植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出现这样的变化将给农民带来哪些好处?对该村农业的发展你还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十分活跃, 因为所教的学生就有该村的, 他们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他们通过查找资料, 实地考察, 了解当地的气候 (光照、热量、降水) 、地形、土质、水源、交通、劳动力、技术、市场等信息, 分析薛庄村发展温室大棚的有利条件, 并对该村今后的土地利用、产品结构、产品深加工、商品注册、多种经营以及建设生态农业等等, 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一个简单的生活案例, 学生就掌握了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懂得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利用和改造。

生活案例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会独立或结组进行考查、测量、计算、绘图、查找资料、综合分析……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

三、案例习题, 新颖实用

针对当前高考地理试题图文并茂, 注重分析比较的特点, 讲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后, 以我们当地的青龙河及青龙河上新建的桃林口水库为案例, 进行检测。

材料一:桃林口水库位于滦河支流青龙河上, 坝址以上控流域面积5060Km2, 为青龙河流域面积的78%。是一座具有城市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及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8.59亿m3, 水库投入运行后按多年调节调度, 保证率75%年份调节水量7.02亿m3, 成为秦皇岛市重要水源地之一, 每年可为秦皇岛市提供工业、港口和城市生活用水1.82亿m3, 为秦唐地区补充农业用水5.2亿m3, 改善扩大灌溉面积120万亩, 桃林口水库的投入运行, 对冀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1992年3月14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上确定了桃林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即由桃林口水库的受益地区唐山市、秦皇岛市按各自受益面积和供水多少确定分水比例为56:44, 两市按此比例接收安置移民。安置方式分农业人口安置、农转非人口安置及非农业人口安置。农业人口安置为异地远迁、分散插村方式;农转非人口安置为职工户口所在地安置方式;非农业人口安置为户口所在市安置方式。移民也可采取投亲靠友的方式安置。

桃林口水库是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向天津输水后的国家补偿项目, 主体工程投资12亿元由国家安排, 库区淹没处理、征地、移民经费近6亿元, 由河北省负担。根据受益地区经济状况和“谁受益, 谁承担”的原则, 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移民补偿经费标准人均1.3万元, 省补助农业人口每人6000元, 农转非人口每人3000元, 不足部分由两市自筹。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 ( )

桃林口水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 ( )

A.防洪

B.发电

C.航运

D.供水

2.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 ( )

A.资金

B.工程技术

C.移民

D.长江截流

3.妥善安置三峡、桃林口库区农村移民的核心问题是 ( )

A.农转非问题

B.耕地问题

C.移民补偿问题

D.生态环境问题

4.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长江的手段是 ( )

A.造林种草

B.加固大堤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5.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 )

A.长江流域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中游

6.三峡库区移民方针是 ( )

桃林口库区移民的方针是 ( )

A.开发性移民方针

B.多次性赔偿方针

C.一次性补偿方针

D.农村人口转入城市的方针

7.桃林口库区与三峡库区移民安置模式有何不同?

这些生活在青龙河边的学生会在练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感悟。在练习之后再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阿斯旺水坝进行对比, 把这部分知识深化、迁移, 相信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会迎刃而解。

在地理教学中, 利用生活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学模式, 它将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联系理论, 使学生真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摘要: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多彩, 兼有文理学科的特点, 很多高中生认为它是文科综合中最难学的一科。这就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在深入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深入了解教法, 以最优的教法来降低教学难度, 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教学实践证明生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11

关键词 地理 案例教学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地理教学的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也使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地理新课标也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模式,并鼓励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研讨、交流案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大多地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还是“新生事物”,因此还是停留在“举例”阶段,“举例”是一种直接提取信息的方式。而案例则是指教学中提供的事物发展变化相对完整、信息量比较充足的综合性实例。笔者认为十分有有必要对什么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何作用、如何实施、案例应该如何编写等作以阐述。

1 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案例教学就是对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典型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明确教学目标,案例的内容、具体要求等均要具有典型性,能够具体说明问题。

(2)针对性。教学案例本身是要更好地说明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使复杂的问题通过教学案例而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轻松地掌握地理事件、地理事实、地理原理。然而某一个地理问题有可能是非常复杂的,它有可能包含了很多层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如地理中时间的划分和计算、热力环流的原理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这里的教学案例都要把问题分解开,分解小,要这对其中一个小的问题展开,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3)实践性。教学案例是要说明实际问题的,所以必须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案例本质性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因此,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教学案例一定要具有实践性。

2 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大大提升教学的教学方式,它的诸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要独立思考、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合作学习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需要教师自己参与编写的,需要教师熟悉,其知识覆盖面极其广泛,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参考大量的书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自然也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有利于加强师生的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中,要求课堂不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听老师讲,而是要遵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辅导。学生是主体,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教师只是观战者、指导者,起着导演的作用。这样的互动中,师生间的关系也会进一步增进,教学的开展才会事半功倍。

3 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实施的,学生自主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困难时求助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其基本步骤如下:第一,介绍案例背景情况,拟订讨论题目。第二,进行必要的引导。第三,做好总结。

4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作出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结果,得出有用的结论。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讨论。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导演,整个过程还是要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或思考或与其他同学讨论共同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实效的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准备。课前,针对教学案例,学生要积极做好准备,认真阅读和查找与案例相关内容;并且逐一对比,取舍,作好记录,整理结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做到有备而来,才能很快进入状态并积极参与其中,才会有大的收获。

第二,大胆参与。案例教学是新形势的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学生大面积参与的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是失败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案例课堂教学中在案例教学当中,必须提倡学生应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也带动了平时少言的学生群体,带动了有话不敢说的学生群体,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积极总结。总结是案例教学必有的步骤,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积极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形成书面文件。

5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编写

案例编写应具备一定的基本内容:(1)标题,即案例名称。(2)基本情况:即正文,是案例的主要内容。

6 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有别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不能替代。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的适应课改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有着很明显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它完美无缺,另外,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地方。比如,其一,它在讲述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时或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时,就会凸显重要,节约很多时间,例如很多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其二,很多即成的知识,如概念、内涵等也需要用到传统讲授法。

第二,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明确、摆正自己的“导演”位置。案例教学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而大多数教师都已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习惯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习惯自己说,学生听,不让学生吵,希望学生安静地听自己唱独角戏,生怕完成不了原来的教学任务和计划。总是认为自己的满堂灌很有效,因为自己津津有味,抑扬顿挫地讲完了所有知识,他认为学生也一定很认真地听完并且掌握了他灌输的这些知识,然而实际学生认为这很可能是一节极其枯燥乏味,让人只想睡觉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样的课堂,状态好时能听些,不好时一到课堂就睡意朦胧。这样的课堂效率何在呀?因此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心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篇12

一、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原则

在新课程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混淆地理情况和例子。地理情况包含在有困难的情况下, 包括典型的真实事件的地理问题。一个例子是对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一个或多个困难的问题, 甚至还可以含有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例子只是为了证明地理现象或原理。在这种情况下, 案例可以激发讨论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理案例素材和一般地理教科书材料不同。地理素材把地理事物作为最主要的描述对象, 而一般的地理课本以概念、原理为基础, 书面表达简练、概括。地理案例叙述的是一些细节和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知识则“蕴含”在其中。一般的教材往往是在总结语言中使用直接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结论明确。案例是集成的一个课堂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特点, 对于教师来说, 相当于教学工具的载体。

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等内容进行选择, 并考虑典型、科学以及时代特征、对信息的足够充分性, 难度设置要合理。从实际人文地理事件选取案例, 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为了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故事的内容和来源要多样化, 应该有丰富的和渐进的特点, 要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强调启发学生。教师要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 这些案例既要代表性强, 又要有广泛的地域覆盖面, 视野开阔, 具有显著的意义和地理教学的价值。例如, 案例教材“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 是值得采纳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合理安排和恰当选择教学案例,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策略

(一) 呈现案例

案例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构成部分就是陈列柜, 从案例教学开始就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展示, 不但能够节约时间, 使课堂效率增大,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

案例介绍要直观, 灵活多样。一般教师会发出地理文本数据, 多媒体演示工具, 教师或学生还要参与有关的模拟角色表演。无论演示还是表演, 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的事实情况和感觉来适应学习环境。

根据案例长度和难易程度不同, 教学时间可能会不同。如果案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完整的展示呈现, 不要所有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案例很短或比较简单, 可以呈现在课堂上。

(二)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讨论是基于案例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要挖掘案例潜在的问题, 这是事实和课本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是主要的讨论者, 教师要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 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案例研究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果案件具有模糊性, 就会使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在讨论和分析中, 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因果关系去观察问题并分析和总结, 学生也可以通过联想和批判、质疑的方法来参与讨论, 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让学生从过去简单接受转变为自己去积极探索。而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时, 尊重、鼓励学生。

(四) 应用拓展, 整合提升

由于每次的案例是特定的, 因此, 也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为了掌握地理原理, 案例研究应适用于拓展学习。学生可以使用一个新的案例进行同样的地理原理的学习, 这是教学的关键一环, 以确保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新的地理学原理,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让学生开拓思维空间, 对他们的创造力也会有一定的激发。在第一次案例学习后安排其他的案例学习, 扩大两次之间的学习间隔,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知识, 并有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案例, 并和之前所用的课堂案例进行比较。

总而言之,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更新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学会并懂得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 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 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爱玲.地理案例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 (l) .

[2]林雪清.中学地理案例的分类和选编[J].地理教学, 2012 (11) .

上一篇:城市雨水的开发利用下一篇:地面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