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精选12篇)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 篇1
“以学习为中心, 以思想为先导, 以身心为基础”是高三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高三的老师应在此基础上对改进教育教学、端正学生思想以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尤其是高三地理教学, 以其知识密度大、空间建构层次多、综合性及应用性强等诸多特点, 对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对高三地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以期帮助学生们快速且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从容应对高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 把握教学起点, 让学生“会”学习
为了使高三学生复习地理有明确的方向, 教师应对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了解透彻, 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地理试题并把握其命题思路, 进而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以加强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们自发地努力学习并拓宽知识面, 发现、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才能满足高考及社会的需要。
二立足课本, 夯实基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其中对于以下两点应引起特别重视:
1. 重视透彻的理论讲解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要十分透彻。而在学生理解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发散与拓展, 则是掌握原理的前提。以自然资源为例, 其定义用以理解内涵, 其分类用于加深对内涵拓展;如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 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都要在原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 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其中的关系, 使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师生合作的民主性表现在师生之间对于问题进行共同商讨,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 以及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为了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更有深度、建立的知识构架更加完整, 学生自身应当重视初高中知识的整体联系, 培养读题解题、自我检查、独立思考和深入辨析的能力, 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三制定学习计划, 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以适应“时少事繁”的高考复习。而老师应把自己的总教学计划与学生分享, 引导学生按总的教学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 使其相互协调。老师与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截止次年三月, 重点是老师参考教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该阶段要求复习的深度与宽度, 而不能刻意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老师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数个专题, 意在帮助学生知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侧重于能力的提高, 该阶段的复习一般为期两个月;在第三阶段, 即直到高考前夕, 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 为高考做好准备。
四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与学习中, 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零散的知识点上, 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结果使得学到的知识难以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我们整理加工知识的过程中, 伴随着诸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 这个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 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时, 可以准备一个问题本, 提醒自己勤加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使自己从根本上、真正地消化吸收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五加强空间思维训练, 提高空间认识能力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我们可以发现, 如同“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这些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成为了命题素材。在试题中要求考生推断时差、判读地图、分析和判断世界或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等考点都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因而在高考地理复习时要着重练习考查空间能力的试题, 以训练空间思维的能力应对相应的考点。
六掌握基本原理, 训练解题思路,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原理与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因此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观点的基础上, 对于训练解题思路以及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参考:
1. 解题时要全面思考, 对比分析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 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 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 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如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在地理范围上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另外, 还可用列表分析或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方法, 来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通过对比相似问题的异同, 以及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有助于排除干扰因素, 把握概念的实质, 最终形成正确概念。
2. 循序渐进, 加强逻辑推理能力, 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新趋势是题目条件设置不明显, 有多层逻辑障碍, 迫使考生必须对已知条件进行仔细的判断、分析、推理, 从而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再以推出的条件为基础层层推进, 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3. 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高考向来注重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题中将地理知识与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 检验学生将理论和原理转化为解决问题之方法的能力。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时, 无形中拓展了其对知识本身理解的深度与宽度, 也通过这种对实际问题的思考, 令其理解与掌握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如此一来, 便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每位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总有各自独特的方法, 但是主线总是一定的, 都要夯实基础知识, 再参考教学大纲建立自己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 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锻炼从整体出发, 详尽地分析问题和严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照现实中的地理现象, 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内涵及拓展;紧扣知识主干, 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以便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适量的练习来熟悉高考内容, 完善知识体系, 磨练自己的审题、解题技巧, 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2]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 篇2
2012----2013学年度我担任高三地理教学。时间过得真快,回首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应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教研组长的帮助和支持。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感觉收获颇多,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等业务方面提高很多,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我所做的工作及感受。
一、首先对高三整个学年复习有一个年度计划。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次年的一月底前完成,这一阶段复习的内容是基础,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时间短,任务重,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内容要精,打乱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主要是精讲精练,目的是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前的准备。
二、认真备课上课,贯穿在我整个地理教学工作中。我深知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新教材研讨、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同时,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源于基础,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基础知识,往往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解题素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查能力,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去解决问题。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一年来我不仅要求自己对基础知识熟烂于心,同时时刻都在了解学生,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针对学生基础十分薄弱的实际状况,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此培养其能力。
三、精挑细选练习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狠抓课堂教学,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充分理解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一方面,课堂上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然后,让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以求让学生具备地理解题能力;另一方面,恰当的处理作业,对于难题,老师讲解后,让学生作为书面作业并写出思路及解题过程,对于中档题和有答案的题目,要求学生说出选择题的理由,综合题的答题提纲,这样,既能摸清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锻炼学生答题的思路。可谓一举两得。
五、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促进了地理的学习。特别是文科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有一个恐惧心理,再加上高三压力比较大,一旦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就利用了多种途径,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
六、有始有终,绝不放松考前冲刺阶段的教学工作。在此环节,一需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通过回想教材内容,理清思路,适应高考。二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第三,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周周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解题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高三地理教学实施中的“度” 篇3
【关键词】度 难度 地理 教学
一、认识“度”
教学中的“度”主要是指难度,它可以延伸出来,包括广度和深度,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忽略了其中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它是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难度:教学内容的难点程度。其中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自己知识和能力原因,发生理解困难的地方。
广度:是指与该知识并列的所有知识的数量。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横向因果链条。各个并列知识点间的相互转化与作用。
深度:是指该知识范畴层次。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纵向因果链条。各个链条节点之间的伸缩和扩张。
二、把握“度”
在教学中对“度”的把握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1.广度:要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知识点与后续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横向演绎知识点,即将知识点与前后并列知识点有机联系,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广度。
如何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则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能力”教学也才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在进行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时,应该注重以下能力:(1)在理论区位因素示意图上,说出相关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区分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和主导区位条件;(2)以浙江省或温州市某产业活动为例,说出产业活动的三种地域联系方式。这些能力目标都应纳入日常教学目标中。
2. 深度:明晰特殊化是由普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纵向演绎知识点,即泛化知识点与上下种类知识点的联系,揭示知识点的境域化过程。也就是地理归纳与演绎法。如此,才能把握深度。如果教学深度不够,则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是如果深度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超出高考标准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达到负效果。则应了那句话:过犹不及。
在高三教学中要研究文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握难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该做的有什么呢?(1)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
a.支撑的知识——义务教育相关知识和高一、高二学科知识的掌握。普遍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较少,通过浏览初中教材是个很好的方法。高一高二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要视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摸底测试与调查。
b.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我们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但教师不能处于被动的角度,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c.教学的过程是针对学生而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来实施的。学生认知能力弱一点,那我们就知识铺垫多一点。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特别是耐心很重要。
(2)注重教学内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a.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其关键是思维引导,防止负迁移。引导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就是教学的成功与否。特别是要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b.把知识点纳入整体知识结构、纵横交错的因果网络。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三、“度”的操作举例——以地球的运动为例
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几乎为零,在高一阶段,特别是经过了会考之后有一定的掌握。但是许多学校许多文科生其实对这部分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不高。所以在高三一轮复习的时候,仍然需从基础开始复习,并且进行延伸。在能力方面学生较高一时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也要注意铺垫,不能过度跳跃。
能力点如下:
1.观察地球运动过程,说明地球方向和速度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2.能画出太阳光照图,并读出晨昏线、黄赤交角、地方时、区时、日期、节气、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纬度与晨昏线变化幅度关系;
3.能画出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归纳太阳回归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时间和太阳高度等;
4.能综合分析地球运动对河流、风向和洋流的影响;
5.掌握等太阳高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的判读技能。
(1)地球运动复习的广度:可以拓展到学科经纬网和比例知识、自然景观、水文特征、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极地科考等有季节性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观念及教师角色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上课期间, 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 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用激励的语言如“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 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 这就告诉我们, 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 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 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 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 从“学会”走向“会学”, 为学生的高考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三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 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高三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已经有不少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在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法, 也同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反思。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不出来, 是学生太笨?还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经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仔细思考, 究其原因是:或提出的问题不正确;或问题太难;或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或缺乏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等等。
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首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推敲, 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突出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层次性特征,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 切忌提出问题后, 立即给出答案。要面向全体学生, 正确地评价, 改变提问的单一性、形式的不合理性。如“是不是?”“对不对?”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2、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反思。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教学设计。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 我们有时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 如果老师只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 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 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 从而优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 从而取得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 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 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点, 也是难点。可进行如下设计:发一张“世界气候类型空白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图例, 最好用不同的颜色, 同学们之间可相互讨论, 填涂气候类型。提示:可参考教材P47“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同学们很有兴趣, 都涂得十分认真, 颜色分明, 印象深刻, 涂着涂着提出了问题:一是赤道穿越的东部非洲地区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而是热带草原气候?二是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中美地区为什么会有热带雨林的分布?利用这个机会提出问题: (1) 哪些气候分布在大陆东部? (2) 哪些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3) 哪两种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4) 据图描述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 (5) 东非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地形的影响) (6)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中美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信风+地形+洋流) 同学们通过回忆、讨论、回答, 问题迎刃而解。
3、地图教学的反思。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 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 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如何加强地图训练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 看书、听课、做练习眼不离图, 培养空间概念;填绘图表, 尤其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 如:等值线图 (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 、日照图、经纬网图、 (中国和世界) 区域图、地质构造图要求学生边想边填, 把复习内容巩固在地图上。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结合、据图识文、据文识图、相互释意, 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 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
4、课堂语言表达反思。
课堂上要把知识传达给学生, 就要很好地驾驭语言, 恰当地表达、交流, 讲究语速、语调, 语言的精练和直观。满堂灌的教学,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消化和思考,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如果上课时讲得激动就滔滔不绝, 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堂课下来, 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 讲的知识学生都不能听清楚、听懂。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评价一堂课的好坏, 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 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可见老师课堂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5、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社会生活、联系实际, 特别是社会的焦点、热点。
通过联系一些社会生活, 将地理应用于实际之中,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参加高考,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有用的, 是有必要学习的,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能够积极参与。
三、课后总结反思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主要针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篇5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反观如今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一般采用的还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在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模式下,原本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灵活性的知识点,变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观察,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点的讲解,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的印象中变成了一门理论化的科目。教师没有将知识的运用引导到生活中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会死记知识点。而机械的记忆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化自身的学习。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知识与理论结合能力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地理这门科目的实用性也渐渐在大众的视野里变得显著和清晰。社会的变化在改变着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规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的形式从原先的以文字论述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图文并茂。教学方式上则是教师要能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相结合,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懂得实践操练。这也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只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改变自身固有的学习方式。多参与课外的实践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学生地理上册的《认识各类岩石和地理地貌》时,我会利用学校在对学生集体组织的郊游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课外的学生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在郊区采集比较常见的岩石的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让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选取其中一种表述该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点和区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在玩与学中探索知识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笔记的抄录和记背,而是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下,学会自我调整和积极探索,这样有利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从学生答题反思高三地理教学 篇6
(1)高考的现实。近两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总体难度有所下调,大家普遍感觉平易常规,但考生的成绩没有预期中理想,大部分考生文科综合得分徘徊在一百六七十分。
(2)学生的困惑。知识繁杂而凌乱;记住了但用不上、不会用;教材已经背得很熟,分数却上不去;理解了,但记不住;懂,但说不清楚;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看了答案就懂;不知道位置,知道了,就能做……
(3)教师的无奈。因为用心,地理教师伤得不轻;因为良心,高考复习面面俱到;因为担心,地理知识拓宽挖深……其结果高耗低效,身心俱疲!
二、症结分析——发现关键
1.学生答题中暴露的问题
★基础知识不扎实
(1)概念原理不清。如未掌握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类型概念,导致地形类型判断错误;混淆水文、水系概念,答题无法正确区分。原理规律理解不到位,思考问题不深入。对于基本原理理解停留于表层,浅尝辄止;对重要规律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等。
(2)知识结构残缺。死记硬背知识碎片,缺乏知识间的联系与逻辑关系,导致答案要点不全,扣点不准,如对区位因素的分析执着一点不顾全局;对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前后颠倒、逻辑混乱。
★审题过程不细致
不能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答非所问;忽视设问中的限定词,曲解题意,思路大相径庭;区域定位不准确,不知“哪里”,也就无从分析“特征、原因”。
★信息提取不全面
重图轻文,对文字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视而不见;不能充分挖掘图表中的隐形信息;不能根据设问整合信息确定答题思路。更有甚者,不少学生对图表中的显性信息也未能提取出来。
★图表技能不熟练
(1)图文转换能力欠缺。面对新图表读不出、说不明、理不清,不能建立图表信息与问题间的联系。如统计图表的分析,不能正确运用数据,尤其是需要作数据处理的图表更不知从何入手。
(2)空间思维能力薄弱。不能建立起空间概念,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定位能力不足,借助于空间想象进行推理判定的能力薄弱。
★迁移变通能力差
(1)概念原理印象模糊。概念、原理、规律背诵不少,面对实际问题不知如何运用。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2)难以整合原有知识。如2012年山东卷26题(2)分析辽河流域“西沙”的自然原因,很多考生没有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导致遗漏要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常学习中还未建立起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解题思路不知变通。面对开放型问题,思路狭窄,不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不能围绕核心问题搭建分析思考的有效路径,重组知识构建解答模型。
(4)答案错位泛化显著。套用模板现象普遍、泛泛而谈、万能式的通用答案,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思维模型进行取舍与变通。
★规范技巧不到位
(1)不能准确使用术语。表述模糊,似是而非,关键词错别字多。
(2)答案要点堆砌。无逻辑关系,甚至前后矛盾;缺乏全面、辩证分析,缺乏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3)答案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条理和层次不明确;答题时绕圈子,踩不到点上。
(4)书写不规范。潦草杂乱、不规范修改、不分要点层次、一句话到底;字体过大或过小,间距不合理;漏答、错位。
2.复习备考误区的诊断
★定位不准
(1)面面俱到,贪多求全。高考命题突出主干,复习教学面面俱到,要求内容繁多,学生花费时间多,学生学习负担重。
(2)“好高骛远”,过多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繁难部分过多,拓展加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3)学情不清,效率低下。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顾及学生已有情况,自主学习或课前检测的结果不加利用,教师教学辛苦,学生并不领情。
(4)急功近利,适得其反。想在短期内迅速将学生能力提高到想象的高度,用难度、综合度很高的题目狂轰滥炸并陷入“热点问题”陷阱。
★方法不适
(1)教学因循守旧。以“灌、背、默”等形式让学生生吞活剥地复制教材;以一本复习资料为蓝本,师生一起进行“同化”;以“满堂练”形式提升学生考试能力。
(2)教师讲得过多。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条件较差,舍不得时间,形式大于内容;模式化教学使学生思维形成定势,发散思维被抑制,合理答案被排斥,尤其对尖子生杀伤力很大。
(3)偏重记忆知识。教学上对同一类问题缺少归纳总结,课堂讲解缺乏知识的前引后连,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碎片,割裂知识联系与体系。
(4)缺乏答题指导。如综合题答题逻辑关系的训练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设问与基础知识、材料信息及答案要点间的联系。
★训练不当
例题选择的目的性不明确,示范效应差;练习题选择指向性不清,以量取胜;题量太大,学生疲于应对,思考时间少;题目选择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单一知识点题型单一,重复练习。
★落实不力
忽视基础知识落实情况,动口背得多、动手写得少,导致问题“理解了,但记不住”,“一看就会,一写就错”。限时训练批阅、讲评不及时,诊断补偿不到位;平时训练或检测对学生卷面要求不高,对学生答题存在问题整改力度不够。
三、策略调整——减负增效
1.大胆取舍突出重点
地理考试范围广及面面俱到的复习,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知识点都难以落实。与其“求全” 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对于核心主干知识,要紧抓关键不放,如从局域的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到大尺度的季风环流、沃克环流,乃至全球行星风系,形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关键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何谓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反映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符合地理学科价值取向的知识即主干知识,如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可再生性的核心概念、基本技能、原理规律;以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知识;对生活和终生发展有用的、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等。
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握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会推导知识间关系,构建知识结构概念图,体现认知逻辑。有意识地将教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线成网”,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加强因果推导,展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使学生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原有知识主干,在回忆中查漏补缺、强化主干。
2.牢固掌握思维方法
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1)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以地形、气候、河流为对象的信息获取与解读、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训练。如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注重案例拓展。以区域实证性、应用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提高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地理问题”为主题的论证探讨和由此及彼的迁移运用能力。针对所选区域挖掘区域发展中的现实地理问题,依图设题提出选择和回答的相应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论述和说明区域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对于同一主题,可采用区域替代方式让学生学会迁移变通。
(3)落实读图分析。通过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的方式,变换思维角度,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增强对高考试题变异图形以及新材料、新情景的适应能力。通过读图思考设问,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特征、论证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信息呈现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综合的地理信息。
3.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关键词”的应用,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1)倡导解题前五问。命题意图是什么(关注考点、能力、立意)?通过什么情景素材考查(关注呈现形式)?设问角度如何(关注答题切入点)?解题思路如何(关注解题思维过程)?怎样正确科学地解答或表述(关注答题规范性)?
(2)形成良好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答题模板,可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提取信息能力;严格要求,严谨规范,培养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问题能力。
(3)组织答案主次分明。有主次结合问题,联系相关知识,先主后次将答案要点一一作答;答题时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知识层次,避免大小概念、原理混杂;用术语回答问题,表述科学规范完整,回答问题叙述清楚,有因有果,前因后果,对应准确。▲
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握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会推导知识间关系,构建知识结构概念图,体现认知逻辑。有意识地将教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线成网”,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加强因果推导,展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使学生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原有知识主干,在回忆中查漏补缺、强化主干。
2.牢固掌握思维方法
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1)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以地形、气候、河流为对象的信息获取与解读、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训练。如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注重案例拓展。以区域实证性、应用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提高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地理问题”为主题的论证探讨和由此及彼的迁移运用能力。针对所选区域挖掘区域发展中的现实地理问题,依图设题提出选择和回答的相应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论述和说明区域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对于同一主题,可采用区域替代方式让学生学会迁移变通。
(3)落实读图分析。通过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的方式,变换思维角度,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增强对高考试题变异图形以及新材料、新情景的适应能力。通过读图思考设问,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特征、论证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信息呈现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综合的地理信息。
3.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关键词”的应用,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1)倡导解题前五问。命题意图是什么(关注考点、能力、立意)?通过什么情景素材考查(关注呈现形式)?设问角度如何(关注答题切入点)?解题思路如何(关注解题思维过程)?怎样正确科学地解答或表述(关注答题规范性)?
(2)形成良好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答题模板,可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提取信息能力;严格要求,严谨规范,培养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问题能力。
(3)组织答案主次分明。有主次结合问题,联系相关知识,先主后次将答案要点一一作答;答题时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知识层次,避免大小概念、原理混杂;用术语回答问题,表述科学规范完整,回答问题叙述清楚,有因有果,前因后果,对应准确。▲
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握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会推导知识间关系,构建知识结构概念图,体现认知逻辑。有意识地将教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线成网”,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加强因果推导,展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使学生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原有知识主干,在回忆中查漏补缺、强化主干。
2.牢固掌握思维方法
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1)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以地形、气候、河流为对象的信息获取与解读、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训练。如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注重案例拓展。以区域实证性、应用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提高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地理问题”为主题的论证探讨和由此及彼的迁移运用能力。针对所选区域挖掘区域发展中的现实地理问题,依图设题提出选择和回答的相应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论述和说明区域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对于同一主题,可采用区域替代方式让学生学会迁移变通。
(3)落实读图分析。通过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的方式,变换思维角度,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增强对高考试题变异图形以及新材料、新情景的适应能力。通过读图思考设问,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特征、论证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信息呈现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综合的地理信息。
3.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关键词”的应用,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1)倡导解题前五问。命题意图是什么(关注考点、能力、立意)?通过什么情景素材考查(关注呈现形式)?设问角度如何(关注答题切入点)?解题思路如何(关注解题思维过程)?怎样正确科学地解答或表述(关注答题规范性)?
(2)形成良好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答题模板,可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提取信息能力;严格要求,严谨规范,培养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问题能力。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 篇7
一、制订科学的检测计划
检测教学计划是指导检测教学的战略思想。制订计划要尽可能做到统筹安排, 兼顾全局, 切实可行。因为它涉及学科教学时间、各学科之间以及学生学习计划制订等问题。某学科检测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三各学科的教学, 影响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体效能。同时, 检测计划的制订要科学, 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因素, 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遗忘规律、心理特征等因素, 绝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武断制订检测教学计划, 或者无计划随意性, 想练就练, 想考就考, 教学的主体毕竟是学生。我认为平均一个月有两次检测, 平均每两周有一次检测,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遗忘、心理规律。第一学期安排12次检测, 考试时间与试卷分析时间比一般为1∶2, 共用时32课时。这样, 才有充足时间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解决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第二学期安排8次检测, 计划用时22~24课时 (市统一考试不计算在内) , 检测时间与试卷分析时间比一般是1∶2或1∶3。这样把我们的检测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习计划之中, 学生比较满意, 并且自觉执行。这样做实际上让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增多了。
二、精选检测题材
检测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测效果, 作为科任教师编选检测题目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编制的思路与操作程序是: (1) 选择情境。我们可以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为指向, 如朝鲜半岛、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泛北部湾、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为情境。 (2) 创建三维框架。研读最近三年文综能力测试题, 其命题基本是按照三维框架设计的。如编制学科内综合题, 现象与时空组合, 可以编写以因考果、以果考因的试题, 譬如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编制跨学科综合题, 以地理问题为切入点, 用政治学常识解释社会现象;从历史观点分析、评价现象;以历史问题为切入点, 用地理知识说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 或用政治学常识作出评价。 (3) 寻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自然是以人类发展生存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社会现象、地理学研究成果、建设成就、基本国情等为核心问题。如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和石化、湿地破坏、臭氧层破坏、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经济全球化等问题。 (4) 控制难度。检测试卷难度大小, 要因目标要求而异, 因考试形式而异。第一学期检测目标的要求是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等“三基”为主, 因而难度控制在接近于水平考试。而第二学期检测目标的要求是, 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 以及综合学习思维能力, 所以试题难度较大, 尽量接近高考的难度要求。就考试形式来说, 不同的检测形式其目标要求也不同, 自测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反思, 利用自测工具反馈知识、整合知识、消化知识, 重在总体把握学科知识网络, 训练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和多端思维等地理思维方式, 以此调整重复机械做题的不良学习行为,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因而难度稍小;考试则不同, 主要侧重于审题、解题、表达等环节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和应试心态, 借以调整和提高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从而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因而难度稍高。
三、检测卷的分析教学
高考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反拨 篇8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首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我校学生都是在贵阳市、安顺市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下的学生,而文科生中又以基础较差、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占多数。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教学时,切忌快、难,教学要适当降低难度放慢速度,重点应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打牢基础。因此,在进行一轮、二轮复习时,选择一本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复习资料,根据高考命题的思路和走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和迷信资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考试时才能“命中目标”。这里所讲的针对性是每年都对当年的《高考说明》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并与前一年的高考说明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改动之处就必须告知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指导学生根据个体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但学生的计划与老师的计划必须相协调。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要仔细、具体,安排复习时应把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一一落实,一节一节地过,一章一章地过,一轮复习应慢,用时较多,切忌吃夹生饭。
二、按复习计划,进行备考训练
在每一部分复习之前,要求学生首先把复习内容预习一遍,对不懂和不明白的部分进行标注,在老师讲课时注意听,直到听明白为止。复习时教师应注意拉线索,通过作业来检查学生对复习的掌握情况,对于每部分的地理概念可以通过默写、抽背的方式强制学生记忆,因为只有把知识记住才能活用。当一部分内容复习完之后,可用考试来检验效果,发现漏洞及时补充,在题目的训练中,应以一些典型例题作为训练的主要部分,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分析是由课本上哪些部分演变而来,考查的知识点在哪里,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树立信心。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就能更好地开发智慧,未来的社会对人的要求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要有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近几年的高考是让学生在掌握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一些描述地理事物的基本模式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掌握一些准确的、简明的答题模式,例如,在描述某地区地形特征时,从海拔状况、地势倾斜状况、起伏状况、地形类型、典型地貌邢台等方面进行描述,使学生在考试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对试题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和整合,并熟练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气候特点的描述,无论是哪一种气候类型,其特点都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抓。气温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常用的稳定性描述是高温、温暖与温和、寒冷、凉爽、温差小等;降水量也是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描述,常用的降水定性描述是多雨、湿润、少雨、干燥、分配均匀等。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应从径流量多少、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描述铁路区位因素应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等)和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政策、经济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拥有独立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展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考。学习能力的培养,能把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
四、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知识(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旅游等)和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
五、关注社会热点,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对于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地区,教师应培养学生把地理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其的敏感度。例如:联合国对索马里海域围剿海盗事件,就要联系地理知识分析为何该地区海盗猖獗?从地理的角度来说,本地的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地处苏伊士运河、红海航线的交通要道上,是世界海运繁忙的航线之一,来往船只较多,加上当地经济落后,人们生活贫困,局势不稳定等原因所致。
六、教师要加强与专家、学者、同行之间进行交流,把握高考最新信息
高三教师应积极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获取当年最新的高考动态、信息,除听取专家的讲解外,还可以同时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与专家、同行进行讨论交流,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
七、考前放松心情,正常发挥
考前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以正常的、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学会一些考试技巧,遇到难题学会放弃,以免考试的时间不够,不要轻易地修改答案,尽量以第一印象的答案为准,紧紧抓住基础分数,争取在高考中发挥最佳水平。
浅谈对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 篇9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37题和一道选做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
(3)关注权威专家分析、讲解,把握高考新动态。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考试。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5)总结。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 篇10
1.及时性策略。评讲试卷, 教师要做到趁热打铁, 及时讲评, 讲评越及时, 效果就越好。因为时间越长, 学生就会逐渐淡忘, 从而失去了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实践表明, 最好能当堂讲评, 此时, 学生的“悱愤”之情最浓, 若超过两天以上再讲评, 学生希望解惑的热情、动力几乎就会完全丧失。
2.针对性策略。
(1) 针对高考考纲的要求及常考考点。评讲前, 一方面要认真分析试卷中的知识点 (即考点) 的分布情况, 并对各考点在本试卷中和考纲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分析各题的难易情况, 明确各难易点分值的比例;第三, 密切联系最新考纲要求, 注意考纲的动态变化, 在讲评时对变化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或取舍, 或突出。
(2) 针对高考考点和热点。近年来, 文综试题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 地理试题中的主干知识, 如气候, 时间的计算等, 其重要考点在近年的高考题中并不回避, 每年都在考, 对这类知识, 应该重点讲解, 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分析讲解。热点问题往往能结合政治、历史、地理学科, 故文综综合题常常以热点为载体。因而高三地理试卷的讲评应有意识地加强对主干知识, 主要地理能力热点的讲评。如印度洋海啸这个世人关注的重大灾难, 就可考查板块理论、地球运动、旅游的影响因素等地理常识。
(3) 针对试卷统计出的学生共性问题。一方面要掌握考生在各考点的得分, 失分情况及典型错误, 弄清哪些题错得多, 错在哪里, 找出错误症结, 分析哪些地理能力需要加强, 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另一方面, 还要分人、分题统计好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 教师可用多媒体列图表等方式展示各试题的得分率, 并就题中得分率低的几道题作详细分析或拓展。中度失分的试题只作一般分析, 得分率高的试题不作分析, 但要注意知识难点不一定是知识重点, 也不一定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教师应结合考纲中的地理主干知识和主要能力去分析、讲评。
3.启发性策略。
(1) 启发学生正确审题。正确审清题意, 是学生做题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若因审题时不仔细, 考虑不全面, 就可能导致“一步走错, 步步皆错”全盘皆输的情况出现, 也可能出现对某个题无从下手的情况。“地球的自转方向, 东西及南北方向”等都常常是解体的关键, 若不能将已知的条件全部用上, 这道题出错的几率就较大。
(2) 启发学生解题思路。在讲评中, 要为学生讲解答题的基本思路, 使其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做地理图表时, 应让学生明确正确阅读地理图表的“三步曲”, 第一步, 读图名, 搞清该图表主要反映的地理知识是什么, 第二步, 看图例, 通过图例可知图表的内涵, 有的题目可直接由图例得出答案;第三步才看正图。
(3) 启发学生纵横联系。讲评试卷时, 注意不能以题论题进行评讲, 而是力争以题进行拓展, 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让他们把像“汤圆”那样的零星知识点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变成“糖葫芦”。如在讲到黄河的水量, 流域面积为什么没有长江大 (多) 时, 可引导学生从河流的定义、补给、分布, 从干支流的关系入手分析。
(4) 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讲评中注重启发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 能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开拓视野。如讲解黄赤交角的意义时, 就可通过讲评“黄赤交角如果变大, 地球上五带的面积如何变化?北京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情况如何?若变小, 情况又将如何变化”这类问题, 使学生深刻理解黄赤交角所带来的意义及产生的后果, 并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5) 启发学生规范解题。文综地理高考中越来越倾向于对地理能力的考查, 要求学生在主观性试题中条理清楚, 书写规范地答题。在讲评中, 要强调学生正确使用专业术语, 规范书写,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在回答“比较秦岭南北地形, 水系, 农作物, 气候, 植被的不同”这一类题目时, 可要求学生采用列表比较法;在解答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时, 要求学生在分析出问题后, 一定要针对问题一一对应地提出解决措施。这样, 才能做到要点完整, 条理清楚。
4.阶段性策略。高三地理复习阶段不同, 所要求的能力目标也存在差异, 地理试卷讲评的目的要求也会不同。
(1) 第一阶段:掌握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 达到识记要求。进入高三全面复习后, 第一阶段是今后第二、三阶段复习的基础, 是以后做综合题的奠基石。第一阶段的复习讲评, 要注重基本原理, 基本概况, 基础知识的复习, 达到识记要求。如在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时, 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轮廓、位置等要求即可。
(2) 第二阶段:整合有关专题知识, 达到理解要求。在第一阶段全面复习的基础上, 应进行专题复习, 故教师在讲评此时的试卷时, 应注重整合有关知识, 促进纵横联合。如在讲解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有关内容后, 可提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 第三阶段:综合全面知识, 达到应用能力。第三阶段, 即高三复习最后阶段, 是在专题复习结束后至高考前这一阶段。这时的复习以全面综合复习为主, 教师在此时的试卷讲评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训练其做题的速度。
5.参与性策略。
(1)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 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但能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 思维激动, 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和解题信息, 而且有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2) 创设学生参与的条件。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手段, 从中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的症结;讲评则是补救手段, 查漏补缺。讲评课不应上成训斥课, 应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努力创设学生参与的条件, 使其自己知错、改错, 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总结提高。
浅谈高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 ; 有效教学 ; 策略 ; 有效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57-01
高中地理教学知识容量大,课时紧张,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然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不少老师却本着面面俱到的原则,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全面复习,忽略了学生时间的有限性,结果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本文以高三地理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有效课堂例题讲解和有效课堂练习的角度,提出一些提高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教学概述
有效教学的含义,实施有效教学本质上就是要求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1]。有效教学是相对传统“填鸭式”、“机械化重复式”的教学模式而言,要求教师充分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慎重的例题筛选,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高中地理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高三地理复习尤其是一轮复习阶段,复习内容复杂,难点多,很多老师在处理一轮复习内容时,为了避免知识点遗漏多采用地毯式复习策略,造成复习重点不突出,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同时,作为文综中的地理,是一门多门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读图分析概括能力,语言综合描述能力要求都比较高[2]。由于地理的学科特征,导致学生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很多学生出现怕地理逃避地理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把平时复习的很多时间都投入了历史、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出现文综的科内偏科现象。孰不知,多年高考文综成绩表明,文综综合成绩的高低,地理成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地理学科,相对于政治历史而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些,但若学生掌握了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地理学科易拿高分。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中,由于不少老师复习方法的不科学,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致使学生学习地理感到困难,地理成绩常徘徊不前,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
3.提高高三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针对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授课时常出现的知识点讲解缺乏针对性,练习存在重复性,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等问题,笔者提出从有效课堂例题讲解和有效练习两个方面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1提高课堂例题讲解有效性的策略
高三地理的新课程内容基本讲完,主要是依据考纲对主干内容进行梳理。此时,作为教师在梳理内容时通常采取利用典型例题的讲解勾起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回顾,进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的目的。可是,在这一教学环节处理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典型例题讲解不深,扩展深度不够,致使例题讲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一,例题的选取要典型,且具有创新性。这里的“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而且最好这类型题目是在过去课堂教学中讲过的,这样的例题在复习过程中讲解,很利于学生勾起对以往上课情景的回忆,进而回顾起以往上课的知识点。这里的“创新”,强调题目不能过时,陈旧,要反映本年度最新时事背景,能触碰到新的考试动向。
第二,例题的讲解要注重发散与辐合相结合。在高三复习中,对于例题的讲解,不能单纯只求题目本身的讲解,而应该努力从一个题目中挖掘更多的隐性知识点,让每个题目给学生带来的价值“物超所值”。这里的“发散”,强调在例题讲解中要以例题为切入点,从题目中挖掘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的目的。这里的“辐合”,强调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使学生通过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角度出题的体验,对地理主干规律进行深入把握,体验教学中“万变不离其宗”这一规律的价值。
3.2提高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3.2.1合理取舍、慎重选题是实施有效练习的前提
高三地理复习时,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身都会订大量复习资料,这给学生的复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复习效率低下。此时,老师在高三复习这个重要阶段,应该依据考纲,结合教学经验,对于学生集体共用的复习资料中的题目进行合理筛选,剔除重复性练习和繁杂性练习,使所选练习题达到“巩固基础,突出重点,巧克难点”的目标。练习的选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
第一,拼凑小试卷。每个地区的教学状况存在差异,甚至一个学校的每个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选用的复习资料就无法做到较强的针对性。为了能够依据学生已有水平,做到因材施教,有效练习,我们可以从不同资料中选取合适的题目,将其裁剪下来,进行拼凑组合小试卷[3]。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的剔除了资料中的难题、怪题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练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二,编制校本习题集。每个学校层次不同,所招收的学生的成绩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学校,每个学科为了长远发展,切实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应依据本学校的学生整体水平,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收集典型题例,并分类汇总编成地理习题集。这样的习题集,凝聚着全校同行智慧,且符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很好的达到有效练习的效果。
第三,设置梯度练习,实施差异化做题。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尤其到了高三阶段,学生两级分化现象更加明显。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孩子,所以我们在班级的练习就不能一刀切,我们应该设置梯度练习,关注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予他们恰当的练习。通过这种练习方式,可以调动班级内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积极性,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2.2 完善批注、适时复习是巩固有效练习的根本
作为学生,对于老师所选题目应认真对待,因为这些例题都是经过老师慎重选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时,当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适时做笔记,尤其在讲解到解题关键处时,应把老师如何处理疑难点的技巧记录下来,在课后对课堂上记录的笔记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利于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依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的特征来看,人的记忆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对于教师课上讲解的题目,作为学生应该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以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国明.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下).2011(07)
[2]左军令.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谈[J].考试周刊.2012(15)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 篇12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首先对学生答题情况要进行分析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率和出错的类型,分析一些题目是普遍出错还是个别出错,是知识点遗忘、答题不规范,还是理解能力较低……一定要分析原因,猜测原因,教师一定要整理记录。其次,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收集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写好教案或者制作好课件,设计适当的补偿性题目。最后,要认真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教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因为讲评课里面牵涉知识点很多,要求使用的图表也很多,如果事先把该补充的、该识看的图表制成幻灯片,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又能及时快速地做好笔记。所以课前教具的准备必不可少。
二、讲评方式要恰当、高效
(一)要分析学生试卷的答题情况
上课前,教师要花几分钟对成绩的三率数据、分数段的分布人数、一些题目的对错率做个简单的分析。不要一上课就马上讲评试题,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次考试的一些大体情况。从中要加入一些赞赏性的语言,一定不能肆意指责试卷的命题或者学生的分数,旨在让学生跟教师共同完成试卷的讲评。
(二)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
讲评试卷时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是讲评课的一个重点,特别是高三总复习课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个复习阶段,学生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有知识点。而试题往往是以点带面来体现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在讲评试题时要把这个“面”带给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相关知识点罗列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它们。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于漪老师说过:“一堂讲评课选择几个学生未思之处逐层深入地进行点拨,不仅使课的容量充实,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灵敏度都进行了有益的训练。”比如下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是()
A.武夷山脉
B.黄山
C.泰山
D.秦岭
解题:根据图示,该山地南北两侧基带分别是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判断该山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是秦岭。这时候提到“秦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秦岭—淮河”一线还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幻灯片展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1大致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2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与小麦杂粮的分界线。3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5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6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7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8黄土高原的南界。这样学生当场可以记住很多知识点,可以把一些忘记了的内容抄在试卷旁边。所以对有些知识点,教师必须延伸拓展,必须整理、归纳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记忆。这样,通过在讲评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拓展、辐射,增加了复习容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丰富,产生兴趣,以后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懂得自己进行归纳。
(三)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全国卷要求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观察和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学会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所以讲评课绝不能纯粹地校对答案和补充材料,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读图、析图、解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找出题目里面的隐性信息,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清楚,解题不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
下图中弧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解题:由图示箭头方向为顺时针,可判断图示为南半球;线速度P=Q=M=N>O;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严重。这样很容易排除A、B两个答案。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有隐性知识点:1两条日界线,一条0时经线,一条180°经线;2晨昏线跟纬线的切点O,经过这点的经线不是12点就是0点。当找出第二个隐性信息点的时候,问题就开始明朗了,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切入点。结合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和日期界线的位置可判知P所在经线为0时,Q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NO为晨线。
从这道题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它难度不大,但是所牵涉的知识点多,所以就要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怎么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总结,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还要排除一些干扰的信息,比如那个角度120°,跟这个题目没关系,可能是下一个题目的条件。
2.近年来全国卷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目”。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立意,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是近几年高考新的价值取向,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类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迁移知识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类型。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第36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第4问: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这类开放性题目,现在各个学校平时的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评中要指导学生:1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有针对性地答题;2要用教材语言和地理名词术语答题,答案尽量少而精,但是如果对于答案没有太大的把握,在考试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答几个要点;3对于出现简答题中问“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的题型,应首先肯定“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再回答理由,不能缺少判断,不能答非所问或似是而非;4答题中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尽量采用数字序号,分不同的段落来答,并且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方面放在前面,要富有逻辑性,有因有果,字体要端正,试卷要清洁。还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思路:从社会经济效益或生态环境角度方面入手。得出答案:赞同。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能增加就业等。或者:不赞同。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要注重情感的激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一个人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思维最敏捷,学习效果最佳,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能一味责备学生,把讲评课上成批评教育课,而是应该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指责学生无能的语言。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引起注意并应有所体现。
三、讲评后进行补偿教学
教师要根据考试反映出来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调整。
1.一定要设置一些补偿性题目,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来加深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2.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把错误的题目抄起来,过后及时小结和反思,一段时间后自己再做看看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这个非常关键,因为有些做错的题目以后还有可能做错,好像有一种惯性,所以要让学生设一本错题本。
3.教师自己要从学生的答题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遗漏之处,找出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讲评课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堂组成部分,应该准备充分,讲评得当,讲评后补偿工作准确到位,特别在高三地理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这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加大重视程度,提高讲评课的质量,让学生每经过一次考试都能够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解题的水平。
摘要: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是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是巩固双基的有力推手。考后教师的讲评显得弥足重要。教师应该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开拓思维,从而深化拓展考点的知识内容,同时传授或者交流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解题能力。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高三地理教学措施08-01
【实用】高三地理教学总结05-25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随笔10-16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教学总结05-25
高三地理教学经验谈10-01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05-08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的总结05-31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10-22
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案1005-28
高三的地理教学工作总结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