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精选9篇)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 篇1
如何上好高三地理习题讲评课
如何上好高三地理习题讲评课
乔双礼
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河南 中牟 451450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所以习题讲评课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达到知识有效内化。笔者经过认真摸索、讨论探索了“课前分析,课中参与、课后反思”的习题讲评模式。
一、课前分析
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每个学生都有衡量自身成败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尚不成熟,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整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考后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成绩差的学生情绪低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讲评习题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他们分析成功之处、失败之因,学会正确的自我肯定和否定,从而使学生重获自信,恢复进取心。我从不一味地批评学生,这种做法消除了学生不稳定情绪,从而活跃了课堂。
二、课中参与
在上课讲评时可以采取老师集中讲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讲评课中学生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开展学习,纵使有一些参与了活动,学生也放不开,为了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首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因为一个人在融洽的气氛中思维是最活跃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为了使习题课真正成为学生能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真正获得成就感的课堂,我们必须改变自我为中心的习题讲评课,先让学生自由畅谈他们本次练习的感受,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让学生在积极高涨的`情绪下进行自评、互评,在这个环节上可以采用五个尽量:即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六个并用:即手、脑、耳、眼、口、笔并用。
1.讲错例和错因。讲评课不能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而是应有选择、有所侧重、舍得放弃。否则,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可以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认真检查自己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得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这样,习题讲评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集中了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切中要害地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同时,这也大大缩短了练习讲评的周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另外,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由于细心、冷静、时间安排、解题速度、书写和规范性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应要求学生减小、控制并作了必要的指导;对由于学习基础差、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欠佳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提出要求和目标。
2.讲思路和规律。进入总复习教学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训练上来。试题的综合程度、难度普遍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对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故我们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与板书也应力求简洁扼要。例如在二测试卷中考察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位因素,可以总结出在什么情况下答区位优势;什么情况下答区位限制性因素;什么情况下答区位选择;什么情况下答区位因素的变化等答题规律。
3.讲技巧和题型。地理复习资料层出不穷,可谓题海无涯。教师对习题的精选是练习的前提,而且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或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为了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可以专门为学生归纳总结出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印发给学生,总之,要强调在纠正过程中应重在解法的领会,而不应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
4.讲规范答题。近年来高考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评改标准及手段的规范化(网上阅卷),要求讲评课必须强化培养学生规范化、标准化应考的意识,明确各类题型的操作要领,做到“胸有成竹”。例如:讲评课中强化准确审题的规范意识,首先明确命题意图,继而分析命题角度,再理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如文综周周练6中一个题“简述第一次转移前和第二次转移后电子产业布局的变化”一部分学生是按第一次转移前后与第二次转移前后的角度去回答的。还要特别强调基本功方面的规范要求,如卷面、书写、字数等等,如在每次文综练习中都存在打补丁、私拉乱扯、改题号、两种颜色的字等现象。并从应试的功利角度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标准答题卡)。
三、课后反思及补救措施
1.课后教师的反思及措施:讲评习题时,我们不回避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讲评习题时除促进学生外,我们还反思自己在教学中那些还需改进的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培优补差工作。因为课堂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尽管我们在课堂已讲得很详细但也可能存在部分后进生对某些问题仍搞不懂,也有少数优等生存在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为优等生精选一些有代表性且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供他们钻研,并对他们进行适当交流和指导以达到优者更优;对于后进生可以热情主动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上进并给予个别辅导以帮他们彻底明白未懂的问题使他们有所进步。
2.课后学生的反思及措施:讲评后,让学生更正习题,在原题的下面做好答错原因的分析和说明,同时再精心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习题(即错题反馈练习),让学生做后教师再重新批改。另外还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错题集中在一个本子上即自己的错题集。明确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将错题涉及知识提炼出来,再补充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同时再找不同的讲题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指示脉络。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 篇2
一、初中地理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关于教学理念问题, 不少初中地理教师认为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以及检测自身教学效果, 把它作为加强课堂管理与节省工作量的主要方式, 这种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次, 对新课标中三维教育目标认识不到位, 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一些知识点挖掘得太深, 学生难以接受;有的则只注重讲解教材内容, 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能力的培养, 导致难以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教学效果一般。再次,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其实效性有待提升, 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习题教学中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技术, 忽视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运用,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形无实, 有的习题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指引, 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具体运用策略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涉及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 比如世界区域划分、地图标注、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和海拔地形等。这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前提与基础, 如果仅靠纯粹的死记硬背, 学生不仅感觉记忆困难, 学习枯燥乏味、机械沉闷, 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应用也不够灵活。不过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独讲解一道习题, 应针对同类内容, 尽量延伸、拓展和整合, 使习题具有总结和归纳的作用。例如, 在进行《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习题:学生每人准备一幅中国地图, 要求他们标注出我国的主要行政区划、山脉、河流以及气候划分等, 将多个基础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加强自然规律知识的认识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涉及众多的自然规律知识, 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自然规律知识, 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较为直观形象的感性学习材料,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并自己感悟自然规律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教师开展习题教学活动, 教学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解答, 对于新课改中提出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教师应全面贯彻与落实, 通过习题教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运用实践操作展示某个自然规律的形成过程, 摆脱仅靠想象与教材内容解决习题的传统模式。
3.明确地理习题方向与层次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和学习潜力差异性较为明显, 所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 应注重习题的考查方向与训练层次, 尽量覆盖整体学生, 让他们都能得以学习, 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教师在设计习题时, 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 由于不少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教师可以将其进行综合整理, 并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不一的习题, 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例如, 在进行《亚洲及欧洲》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基础类, 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区域划分、洲际分界;普通类, 掌握主要山脉和河流, 以及走向和主要矿产资源等;延伸类, 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降雨分布、主要城市和主要产业等。
4.使地理习题贴近学生生活
在初中教育阶段,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课程,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 教师在设计习题教学活动时, 应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引导他们走进自然, 观察和研究地理现象, 运用所学习与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性不仅是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主要特点, 也是地理课程的客观呈现。所以, 教师布置的地理习题作业, 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进行《中国的主要产业》教学时, 教师在习题设计中,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 搜集当地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资料, 并运用所学知识将其整理为图表模式, 分析当地的主要产业结构和布局, 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 通过习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地理基础知识, 掌握自然规律, 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并注重习题的方向性与层次性, 提升整体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摘要:阐述了习题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出了应用的几个策略, 并结合地理习题分析了习题教学的具体运用, 以探讨习题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初中地理教学。
高三地理复习课的习题化尝试 篇3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效率不高的缺点,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之中。笔者在近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尝试“一题复习法”,效果较好。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效率不高的缺点,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之中。笔者在近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尝试“一题复习法”,效果较好。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高三地理下学期地理工作计划 篇4
高三地理下学期地理工作计划
文章课 件 中国大学网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关系到又一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期本组工作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届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以全国文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1,一轮结束:2月底。2,二轮时间:3月初――4月20日左右。3,三轮时间:4月下旬――5月底。4,自由复习:6月1日――文综考试前。 1,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2,三轮复习以单科综合训练和文综综合训练相结合,重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养成,心理素养的培养,削减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和失分,培养良好健康的应考心理。 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文综解题方法指导。 文章课 件 中国大学网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 篇5
(一)第一讲 中国的疆域及人口
一、知识要点归纳
1.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东半球 北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邻国位置:陆上邻国有利15个,隔海相望的有6个 2.疆域:
领土四端点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附近)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附近)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3.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4.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2.9亿多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稠密,西北稀疏(以黑河市和腾冲县连线为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平方公里、262.2人/平方公里和51.3人/平方公里,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五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西部3.6亿人,而东、中、西部地区面积大小排序恰好倒置,依次为108.6万平方公里、158.5万平方公里和692.7万平方公里。)
农村人口比重大占占总人口的63.91%,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36%以上。
人口增长过快,就业与老龄化问题突出(我国年平均净增人口仍在1000万以上据专家估计,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大约少生3亿多人口,为国家和社会节约社会抚养费7.4万亿元,节约物质技术装备费用6.99万亿元,同时还对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民族
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民族分布: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检测题
1. 与我国新疆接界的邻国分别属于
A.西亚、中亚地区
B.西亚、中亚、东亚、南亚地区 C.西亚、东亚、北亚地区 D.西亚、东亚、北亚、中亚、南亚地区 2.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是 A.北京 B.天津 C.重庆 D.上海 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壮族
B.苗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4.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东半球,亚洲东部,东临大西洋 B. 领土最北端在漠河,最南在曾母暗沙 C. 我国领土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D.我国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 5.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A.蒙古
B.朝鲜
C.越南
D.日本 6.下列省份与滨临的海的连线,正确的是
A.辽宁、河北--渤海
B.辽宁、山东--东海
C.江苏、安徽--黄海
D.浙江、广东--南海 7.下列各组国家中,与我国云南省相邻的一组是:
A.蒙古、俄罗斯
B.越南、老挝 C.尼泊尔、锡金
D.阿富汗、巴基斯坦 8.关于我国四至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北端是漠河 B、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C、最南端是曾母暗沙 D、最西端是帕米尔高原 9.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
B.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
C.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
D.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10.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我国的:
A.云、桂、粤、台
B.云、贵、桂、粤 C.台、粤、桂、滇
D.粤、桂、黔、滇 11. 有热带和亚热带的省区有:
A.琼、桂、川
B.闽、赣、湘 C.苏、皖、鄂
D.台、粤、滇 13.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
A 16个
B 17个
C 18个
D 19个 13.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1)图内四个省中临海的有
,临 海;纬度最高的是
。(2)几个省中,有热带分布的是:
、。(写省名)14.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别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5.读图填图题:(共 20 分)(1)下面的一些词语中涉及到一些地名,你知道指的是哪些省区吗?写出它们的名称,并用序号在图中标出它们的位置:(10分)晋冀鲁豫游击区
eq oac(○,1)1 晋()省
黔驴技穷 eq oac(○,6)6 黔()省
eq oac(○,2)2 冀()省
皖南事变 eq oac(○,7)7 皖()省
eq oac(○,3)3 鲁()省 闽粤赣边区 eq oac(○,8)8 闽()省
eq oac(○,4)4 豫()省
eq oac(○,9)9 粤()省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 篇6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它主要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协作指导
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所以说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5、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
环境的变迁
6、人类活动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7、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那些影响?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促进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的是
A.无机物 B.人类活动 C.绿色植物 D.动物
2.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3.恐龙灭绝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C.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D.产业革命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大于产业革命前
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6.读下图的知识结构,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B. C. D. E.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海洋
8.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
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10.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观念及教师角色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上课期间, 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 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用激励的语言如“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 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 这就告诉我们, 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 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 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 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 从“学会”走向“会学”, 为学生的高考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三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 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高三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已经有不少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在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法, 也同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反思。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不出来, 是学生太笨?还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经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仔细思考, 究其原因是:或提出的问题不正确;或问题太难;或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或缺乏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等等。
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首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推敲, 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突出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层次性特征,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 切忌提出问题后, 立即给出答案。要面向全体学生, 正确地评价, 改变提问的单一性、形式的不合理性。如“是不是?”“对不对?”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2、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反思。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教学设计。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 我们有时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 如果老师只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 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 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 从而优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 从而取得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 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 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点, 也是难点。可进行如下设计:发一张“世界气候类型空白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图例, 最好用不同的颜色, 同学们之间可相互讨论, 填涂气候类型。提示:可参考教材P47“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同学们很有兴趣, 都涂得十分认真, 颜色分明, 印象深刻, 涂着涂着提出了问题:一是赤道穿越的东部非洲地区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而是热带草原气候?二是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中美地区为什么会有热带雨林的分布?利用这个机会提出问题: (1) 哪些气候分布在大陆东部? (2) 哪些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3) 哪两种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4) 据图描述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 (5) 东非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地形的影响) (6)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中美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信风+地形+洋流) 同学们通过回忆、讨论、回答, 问题迎刃而解。
3、地图教学的反思。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 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 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如何加强地图训练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 看书、听课、做练习眼不离图, 培养空间概念;填绘图表, 尤其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 如:等值线图 (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 、日照图、经纬网图、 (中国和世界) 区域图、地质构造图要求学生边想边填, 把复习内容巩固在地图上。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结合、据图识文、据文识图、相互释意, 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 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
4、课堂语言表达反思。
课堂上要把知识传达给学生, 就要很好地驾驭语言, 恰当地表达、交流, 讲究语速、语调, 语言的精练和直观。满堂灌的教学,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消化和思考,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如果上课时讲得激动就滔滔不绝, 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堂课下来, 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 讲的知识学生都不能听清楚、听懂。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评价一堂课的好坏, 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 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可见老师课堂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5、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社会生活、联系实际, 特别是社会的焦点、热点。
通过联系一些社会生活, 将地理应用于实际之中,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参加高考,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有用的, 是有必要学习的,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能够积极参与。
三、课后总结反思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主要针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8
一、目标具体化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因此应该认真研习考纲,力求明确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真正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即真正明白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在复习时也就不会一味地求难求偏,而更注意夯实基础和重视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的全面复习就不会受到冷落,能力的专项复习和专项演练也就会提到应有的高度。
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牢牢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并把《考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特别是摄取有效信息能力、读图绘图能力、空间定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能力专项训练和全面训练,如此,在以能力型和应用型为命题方向的试题面前,也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因此复习时必须将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识记,并让学生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现将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体系整合为以下几个专题:
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如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其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如西部大开发)、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高考典型题型分析与解法提炼。通过这些知识专题复习,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思维的程序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和归纳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特别是要对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进行纠正与培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常见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总量线、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震线图等图形。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明确和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并将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训练的简约化
从近年来的文综卷地理试题可以体会到,试题都以新的情境呈现出来。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认真选取高质量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限时解答和临场演练,要通过这种有效训练来“练思维、练方法、练心理、练规范、练速度、练感觉”,并在演练过程中特别来悉心领悟试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从中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认真感悟“提高思维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和效果,以期从中受到启发和启迪思维,从而能够加深对考纲的理解,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果。
试题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方法造成了高中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 篇9
1.什么是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
地理大发现
2.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是被()的航海切身经历证实
麦哲伦
3.历史上通过欧亚大陆腹心地带以陆上交通形式进入到中国的路径被称为()。丝绸之路 4.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现象的形成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1.2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1.()提出了纬度地带性,为科学地理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
洪堡 2.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早期以()为中心。
德国
3.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对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域地理的描述
4.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哪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发展?()位置、空间、界限 5.康德的星云说是目前解释宇宙最接近事实的假说。()
√
1.3文化地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
1.()是源于希腊人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
耕作、教育、教养 2.()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
交通
3.哪个时期的文化指的是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和能力?()古罗马时期 4.中世纪的“文化”与宗教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
√ 5.自然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是系统地理学的两个分支。()×
1.4文化地理的地位及其研究的内容
1.()理论是西方在探讨文化源地过程中最早提出来的?
泛埃及论
2.在营造文化景观过程中,人作为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指()?
文化生态
3.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
√ 4.世界文化的唯一源地在埃及属于泛埃及论。()
√
2.1文化的起源
1.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哲学家是()。马克思
2.()时期建成的巴黎凯旋门。拿破仑时期
3.中国古人把圣人或者祖宗归结为文化的起源。()
√
4.世界 文化源地具有单一性,两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2.2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1.在文化积累过程中,文化发展新阶段的代表是()的增加。异质文化 2.中国古人认为()是帝王之尊?
北方 3.()不属于中国古人排序方式。六道
4.【多选题】文化积累包括哪些形式()? 物质,民族,外来文化的积累 5.【多选题】文化积累是通过哪些形式实现的?()语言,文字
2.3文化的突变
1.特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经过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的过程是指()。文化突变
2.【多选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催生了()一系列新事物?
租界、同文馆、铁路
3.文化突变导致了汉传佛教。()√ 2.4文化的悖论与增值
1.()是指最初合理的事物随着发展变化的不合理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现象。悖论 2.【多选题】下列不属于制度性群体的是()。同城老乡会、明星粉丝团、网络兴趣群 3.一些悖论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之上形成了对旧文化的批判的新文化。()
√ 4.集体越轨产生的文化增值没有负面影响。()
×
2.5文化冲突
1.()是以文化人群的特点导致的文化冲突具有的特点?民族性、集团性、阶级性以上都对 2.【多选题】关于收租院群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收租院群雕最初的目的是反映阶级教育
收租院群雕以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的庄园为背景
收租院群雕反映的是底层社会的生活构成
3.“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体现了文化冲突具有区域差异性。()
√ 4.()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作品? 大豆过江
2.6文化整合
1.【多选题】关于雅文化和俗文化说法正确的是()。雅文化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文化
雅文化和俗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俗文化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百姓文化
2.【多选题】哼哈二将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下列属于这一整合过程的选项是()法意太子
密迹金刚
陈奇与郑伦
3.文化冲突阶段是文化整合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
×
2.7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文化区和文化景观的特点。永久性
2.美国是典型的机能文化区,因为教区边界和地州边界是完全吻合的。()。× 3.通过()可以确定机能文化区的边缘界限。行政区界限
4.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是文化区研究的两种分类。()
√
3.1宗教的产生与世界的主要宗教之犹太教的特点与发展
1.()曾经指出,宗教是所以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一种虚幻反应。恩格斯 2.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和近代宗教是宗教发展的四个历程。()
√ 3.西方人认为()不属于宗教的建立的环节。
特定宗教区域
4.原始宗教不具备下列哪些特点()?
没有神职人员 5.世界宗教不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道教
3.2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的特点与发展
1.下列关于印度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印度教是世界宗教 2.印度教主神中不包括()。迦楼罗
3.关于日本的神道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
神道教从日本的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神道教是一种多神教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道教“老子化三清中”的三清是()。
天清五华天尊 5.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是五斗米道。()
√
3.3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1.()不属于基督教的派别。
犹太教
2.()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南传佛教 3.【多选题】关于小乘教和大乘教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小乘教是一神教,大乘教是多神教
经过修行小乘教最高能修到罗汉果,大乘教能修到佛果 小乘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教追求普度众生
4.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都信奉印度教。()
×
3.4佛教文化产生的基础
1.()是释加牟尼八相成道的第八相。
涅槃 2.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不包括()。
天人合一
3.作为藏传佛教的核心,布达拉宫具有政教合一特点。()
√ 4.释加牟尼降魔的武器、佛教的标志是法轮。()
√
3.5世界三大宗教之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是基督教中公元元年的节日。
圣诞节
2.上帝、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的主张。()。
√ 3.东正教的中心于公元十一世纪位于哪里?()
君士坦丁堡 4.格里高利历是现行的公历。()
√
3.6世界三大宗教之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
1.()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古兰经》
2.()是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教。
伊斯兰教 3.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大派教。()
√
4.真主安拉是伊斯兰教这个多神教中最重要的一个神。()
× 5.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初衷是要代表贵族的利益。()
×
3.7宗教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1.从宗教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是一神教的渊源。
干旱恶劣的地理环境 2.()是穆斯林到麦加朝拜的圣物。
天房
3.圣龛位置在伊斯兰教清真寺的营建过程中,必须正对克尔白方向。()。
√ 4.在宗教中伊斯兰教被看作是一个无偶像崇拜的宗教。()√
3.8犹太教宗教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是复活节彩蛋的象征。
生命的诞生 2.()节日习俗是要在门上涂羊血。
逾越节 3.()不属于犹太教的重要节日。
住棚节
4.地中海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犹太教的节日。()
√ 5.人文景观是被人类的宗教行为所塑造。()
√
3.9宗教建筑与文化
1.哪个宗教与饮红色葡萄酒的习俗有关?()
基督教 2.佛教艺术元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九宫 3.节葬是伊斯兰教墓葬的重要特点。()
√ 4.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是梵蒂冈教堂。()
√
3.10世界宗教圣地
1.()是伊斯兰教的传说“夜行登霄处”所指的位置。
耶路撒冷 2.()是犹太教的圣地。
耶路撒冷
3.早期神庙遗址哭墙与哪个宗教有关?()
犹太教 4.印度教的宗教圣地是印度鹿野苑。()
× 3.11世界宗教组织
1.关于五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五岳最初是一种政治性的地标界限,五岳以泰山为尊,五岳的概念出现在汉朝
2.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天主教神职人员?()
教父 3.政教合一是中世纪时期天主教的管理形式。()
√ 4.佛教的宗教圣地是五岳和五镇。()
×
3.12宗教组织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1.下列关于宗教和政治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宗教脱离于政治之外 2.东正教不包括下列哪个教区?()
加拿大
3.影响北爱尔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宗教信仰。()
√ 4.宗教领袖在佛教的世界是不统一的。()
√
3.13宗教的传播
1.()分布在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
伊斯兰教 2.下列宗教中最不可能发生转教的是()。
伊斯兰教 3.哪个宗教不具有排他性的特征?()
佛教
4.天主教的教堂包括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
×
4.1语言分类及其地理现象
1.()语系是分布地区以中国为主的语系。
汉藏语系 2.()不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语种。
日语
3.下列不属于印欧语系的选项是()。
蒙古语族
4.日耳曼语族的人有一部分分布在南非,他们的语言以英语语种为主。()
×
4.2印欧语系的起源
1.()是一个不属于日耳曼语族的国家。
芬兰
2.下列选项中,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表述不正确的是()。
地中海群岛起源说
3.早期欧洲大陆的文明和欧洲大陆人口的迁移与印欧语系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 4.()是南美洲教皇子午线以西的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
4.3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及其他语系概述
1.下列关于印欧语系中南亚语族的语种分布,表述不正确的是()。
印地语-柬埔寨 2.阿拉伯语属于下列哪个语系?()
闪含语系 3.()是犹太民族的语言。
希伯来语 4.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
√
5.《圣经·旧约》与闪含语系的命名有关。()
√
4.4世界各语系的地理分布
1.()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
印欧语系 2.中国哪个民族不使用阿尔泰语系?()
壮族
3.()是留居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人的主要分布区。
新疆 4.南岛语系的使用人群中包括台湾岛的高山族。()
√
4.5英语的扩散与发展
1.下列哪项属于非波斯语音译词?()
茶
2.()语种是诺曼底公爵率领军队占领大不列颠岛之后带来的。
法语
3.英国社会底层的人才会使用法语。()
× 4.人口迁移与语言扩散二者的关系密切。()
√
4.6汉语方言区的扩散与发展
1.()是中国的闽方言区形成期。
唐宋时期 2.()不属于吴方言区主要分布地。
河北
3.大约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吴方言区。()
× 4.两广地区是粤方言区的主要分布区。()
√ 5.()不属于汉语的北方方言区。
上江官话
4.7语言与文化、政治、移民之间的关系
1.()是比利时南部所持的语言。
法语
2.下列关于普通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普通话的形成是自然形成的 3.英语中保留了部分法语词汇,例如kowtow。()
×
4.语言学界有学者认为山西方言是独立的晋方言区,也有学者认为山西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
√
4.8语言构成的景观
1.()这一地名与河流、山川的变化无关。
辽宁
2.下列地名中不属于带有政治和军事意图的是哪个?()
洛阳 3.通过()可以反映语言景观。地名
4.下列地名中不属于军事驻扎地的是()。
珠市口 5.喀什和阿克苏都是以蒙古语命名的地名。()
×
5.1蒙古利亚人种的分布与特点
1.下列哪个人种不属于十九世纪用三分法划分的人种?()
马来人种 2.()不属于人种按照生物学分类的指标。
地域 3.蒙古利亚人种包括日本人。()
√
4.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主。()
√
5.2欧罗巴人种的分布与特点
1.()是蒙古利亚人种和北欧白人的混血。
乌拉尔人种
2.西方人认为,()等同于除去犹太人之外的雅利安人种。
欧罗巴人种 3.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是欧罗巴人种集中分布区。()
√ 4.希特勒时代,犹太人和波兰人被认为是优等民族。()。
×
5.3尼格罗人种的特点及与其他人种体质方面的比较
1.()不属于九大地理人种。
美国地理人种
2.下列不属于尼格罗人特点的是?()
嘴唇薄
3.从体质人类学角度看,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与尼格罗人种最接近。()
× 4.在北非地区,主要以尼格罗人种为主。()×
5.4基因在人口迁移中的影响
1.()是中国新疆人群的主要人种。
欧罗巴人种 2.世界上()人的IQ值最高。
东亚地区
3.()地区是B型血分布最广的地区?
南亚地区
4.认为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非洲大陆是人类的起源地出自《出非洲记》。()
√ 6.1民族的概念、特征及中华民族的族源类型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四大特征。
共同兴趣爱好 2.()不属于按照时间进程划分的民族。
原始先民 3.种族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民族是一个文化理念。()√
4.“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观点。()
√
6.2中华民族族源的历史时空差异
1.2.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羌族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3.下列关于满族各个发展阶段的不正确表述是?()
隋唐时期
四川-吐蕃 4.以中亚和西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族源的是哪个民族?()
分布在我国新疆西部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主要信仰()?
伊斯兰教
6.3中国各民族形成过程中的特点
1.2.楼兰遗址发现的遗骨,经过复原和科学论证,属于()。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历史上记载哈萨克族的祖先最有可能是乌孙人。()民族学界认为,()是由古代巴人到达川东一带,最后留居在湖南地区形成的。
欧罗巴人种
√
6.4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及文化特点
1.2.蒙古史的研究中,()部族不属于欧罗巴人种?3.下列选项中,()是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少数民族。
察哈尔部
高山族
4.维吾尔族主要有乌拉尔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两种血统。()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被认为是最晚出现的民族。
× 基诺族
6.5欧洲国家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概述.1.2.分布在埃及的人种主要为()。3.在()中可将肚皮舞视为其代表。
欧罗巴人种 4.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民族有逐渐淡化和消失的趋势。()
阿拉伯文化
日本以大和民族为核心,基本上属于单一民族的国家。()
√
√ 6.6世界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及其文化特点
1.2.分布在埃及的人种主要为()。
3.在()中可将肚皮舞视为其代表。4.()的习俗是斗牛。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民族有逐渐淡化和消失的趋势。()
西班牙人
欧罗巴人种阿拉伯文化
√
7.1民间文化的特点与地域差异
1.2.在民间文化中,唐装的一个标志性特点是()。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民间文化?()
右衽 5.下列关于民间文化的特点表述不恰当的是()。《史记》
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人所遵循的文化称之为民间文化。()
政治性
√
7.2流行文化的特点与传播
1.2.关于建筑类型和所在地域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3.()衍生的文化产生了流行文化。4.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特点。()
大众传播
福建-小桥流水 时尚和时髦被认为是流行文化的核心。()
√
√
回族 土家族
8.1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文化地理
1.下列说法中关于游牧民族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形成了本民族史官文化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性差异的是()。
以上都是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3.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更多的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
×
4.同姓家族祭祀的地方称之为祠堂。()
√
8.2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晋商
1.()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建筑类型。
碉楼 2.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有()。
以上都有 人种的差异
语言的差异
宗教信仰的差异
3.古代商人一般不受下列哪项限制?()
宗教信仰的限制 4.降雨量稀少是农牧交错带的特点。()
√
8.3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徽商
1.()是徽州山区的主要物产。
茶叶
2.()是晋商依靠的地理优势。
陆上盐产地 3.比晋商崛起晚更多的是徽商。()
×
4.“地瘠薄、不给于耕”出自《地方志》对徽州的记载。()
√
8.4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绍兴师爷
1.()是浙江的地理特征。
多山少平原
2.浙江平原地区典型的地域文化人群是绍兴师爷。()
√ 3.()被称为“扬州瘦马”。
徽商在扬州所取的妻妾 4.扬州保留的园林大多与从事盐商的徽商有关。()
√
8.5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陕西麦客、马帮、疍民
1.下列哪个地域文化人群被称之为马帮?()
云南
2.麦客作为()的地域文化人群,主要是指特别人收割麦子的人。
陕西 3.下列选项中不能正确表示麦客的特点的是()?
长工 4.“疍民”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
√
5.马帮这一特殊文化群体的生活在艾芜的《南行记》中有反映。()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推荐阅读:
高三地理大气环境习题07-18
高三地理首轮复习05-08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07-17
高三地理听课总结08-02
高三备考建议地理09-28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05-26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06-12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09-11
高三地理滚动训练九05-12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