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精选12篇)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篇1
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论述论文
1运用生活经验,将知识生活化
地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用性很强。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知识源于生活。这种方法能够更加清晰地构建出一个地理认知结构,将知识生活化更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大气保温作用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在一天之中几点是最热的,以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引出新课程的知识点。
2增加学生知识的练习,提高认知结构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提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如果能形成良好的知识重组和结构的习惯,那么就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部分的`练习,不但能够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更好地巩固认知结构,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一些地理方面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在地理学上的认知结构能力,从而将教学的效率提高一个层次。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切忌给学生留更多的练习题,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教师可以挑选出一些不易区分和掌握的区域进行练习,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在这部分的练习题中,教师不仅从课本上、教材中出题,更加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生活加以练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在运用知识上才能得心应手。比如说,关于水能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的生态型水资源环保计划。[3]
3实现地图教学,巩固认知结构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而且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地图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和知识的重组,将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它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总结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学习起来更加的方便。地图教学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认知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岛屿和海洋的知识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地图了。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和岛屿有哪些?然后在依次找出其他国家周围的岛屿和海洋。这样,有了层次和顺序就更方便学生记忆而且经久不忘。其次,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如何能让学生轻松的记忆我国行政区域板块也成为学习地理的一项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购买中国地图的板块拼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熟悉各个省份的大体形状和方位,这样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塑造了知识的认知结构,简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4总结
综上,我们了解到在构建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可以将其与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的过程,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头脑灵活,根据所处环境的现状,适当、合理地改变地理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了解他们心中所想的认知结构,从而制定出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篇2
第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把握文本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这里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通过朗读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个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文本的阅读一般有四个层次:直觉的阅读、理性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和创造的阅读。初步的整体感知属于直觉的阅读,是文章阅读的基点,也是阅读者理解和感受的起点。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初始阶段,要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首先,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观点。在简短的导课后,教师便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问,迅速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除了恩格斯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整体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内容。其次,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后,教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叙述马克思贡献的句子吗?”引导学生根据论据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也较好地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再次,处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与局部也并非绝对的,文本的各层次相对于整个文本来说是局部,但相对于其内部的层次来说又是整体。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学生首先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即明了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同时表达出恩格斯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层的局部分析,认识到本文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就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革命实践体现在“他一生所做的主要事情是从事人类的解放事业”,其理论贡献体现在“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等等。如上所述,从阅读的思维过程看,阅读文本大体都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入细,再由细致到完善的认知过程。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这两个不同层次,尤其是后一层次的整体感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处理好概括提炼与感受体验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虽然偏重内容逻辑方面概括提炼的功夫,但也要同样重视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反对浮在文本表面的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对于那些文学性较强的论述类文本(如演讲稿等),更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体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的要求。论述类文本讲究观点科学、鲜明,说理严谨,因此准确是论述类文本语言的生命,如果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情地赞美和悼念的句子,进而追问:“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这句巧妙的对比追问,激发了学生对“将”字的好处的品味和体会。其次,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知道,虽然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讲究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但它还要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说理时往往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的感染力,这就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所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处理好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或经得起推敲的典范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有相对确定的特点,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当然大多以肯定其中的观点为主。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究,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迷信不盲从,通过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新、丰富、纠正文本中陈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补充、发展、完善文本正确的观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明真问题和伪问题,防止牵强附会式的无意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特别是在本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富有情感冲击力和思维启发力的问题进行引导:“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悼念!他的伟大是跨越时空的美丽!在我们的心中,马克思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二十多位学生分别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看法,这些比喻无一重复,使马克思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强有力地体现了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巨大生命力,同时,这些比喻又都表现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崇高、伟大、无私、无畏……,都符合历史上马克思的真实形象,都符合文本内在的基本理解,因而很好地体现了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对于培养和发展高中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论述地理课堂如何“动” 篇3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地理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中,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怎么样,最主要的是看全体“动”起来了没有,“动”的程度如何,是有效的“动”,还是无效的或低效的“动”、被动的“动”。因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地理课堂的“动”,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勇于发表见解的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角色扮演,在“演”中学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角色,也反映出不同的学习内容,若把此方法应用实际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知识储备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便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理解学习的内容。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去理解教材内涵、积极参与,以达到教学的设计要求,从中获取学习的重点和乐趣。在这之前,要求学生要认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以期达到预期目的,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比如,有关“气压带的分布”教学时,把班级学生分成六组,分别代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等全球七个气压带,把学生的座位按七个气压带的全球分布排列。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两个小组分别推举一名同学对气压带的分布给予展示说明;再有两组同学分别对其内容提出质疑,并请求给予解答;最后两组同前两组同学一样分别推选出一名同学对上述只是给以补充并总结。展示者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向全班同学介绍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同时笔者指导学生读图。其他的同学才观看前面学生的表演时,可以直观的观察出要学习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给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所以对此方法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在“辩”中学
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其中探究合作式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收集的知识信息,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辩论的形式,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现自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教学中要想运用好此方法,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熟悉辩论的步骤和过程,才能真正的运用自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其环节主要包括准备和实施;主要准备有: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修改与完善,而实施中侧重学生的主体,辩题是学生认知的对象。
例如学習“南水北调怎么调”时,可以利用小组活动、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结合辩题:“南水北调怎掉?”分两组采用两种调水的方式,学生在收集资料、调查后,合理选择正方和反方。每方有选择两种角色:辩手和策划。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课前的准备由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上课时,课代表充当辩论主席,各方轮流发言,用分析、讲述、展示等方式试图说服对方。辩论结束后,課代表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与小结,,教师作最后的纠正和总结,使学生真正的会选择“南水北调怎么调”。这种辩论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看图说话,在“思”中学
地图是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地图的运用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最后重要的能力。地图的作用可以把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规划到图中,进行有效的归纳,使其条理清晰,充分展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这样,就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
以学生认为较难把握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例,(1)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框架,即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组成。等高线地形图上有等高线弯曲方向、数值的变化、图例的标注等。(2)围绕图上重点信息设计问题。等高线地形图上重点信息为等高线弯曲和数值变化,围绕二者的关系展开思路,确定地势高低、方向变化、又地势的差异而引起的相关信息。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读图、识图、析图,帮助学生树立用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动手实践,在“做”中学
绘图是巩固地理知识和把握地理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技能。虽然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复杂多样,但传统的识图、绘图能力在教学中仍很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设计一些绘图题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动手、动脑能力。动手也就是手绘图,通过绘图的方式来学习观察和识记的结果,以达到熟悉的目的。动脑是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通过情景的设计或者语言的设问,引导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应有图象。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如何最大激发潜能,真正的帮助学习,只有结合教学实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总结,在学习中自我提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动”起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师的幸福人生的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鞠远华著.五分钟打动人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澄,樊杰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回玉,郑云清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篇4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高技术水平学科,特有的专业性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输送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教学难点。本文结合会计教学经验,对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1.会计理论教学现状的不足
1.1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枯燥、无味
在大多数的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作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加以简单的练习,并没有学以致用,将理论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学到的知识,学生很困惑,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实际生产企业的业务操作,课堂理论知识也没得到及时训练,这样学生很容易将知识点混淆,甚至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由此教导的学生只能是理论不深实践不精,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再者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气氛其实很枯燥、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来融入教学中。所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改善课堂上的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1.2 期末考核办法单一,不能满足就业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财务工作都是有计算机完成的,例如现在银行的柜员的工作内容,每天只是跟几个科目打交道,主要工作内容是审核业务种类、凭证要素与合法性,而账务处理、账簿登记、校验平衡、报表生成等活动全部由系统完成。企业的财务工作,企业财务软件使工作大为简化都是借用财务软件完成。我们现在大多数在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考核都是平时分占30%,70%是期末的闭卷考试,而平时分也就是考察学生出勤,这样会导致学生认为上课我来了,平时分就有了,及格万岁!这样的考核办法使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习到,毕业后走入社会,发现课本理论知识什么也没有掌握到。期末闭卷考试又很形式化,学生只要在考前背水一战,背答案、背习题一样能轻松通过考试,导致考生平时不努力、看重分数轻能力,根本考察不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难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2.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注重课堂实践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作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的好与坏与会计基础的基础教学密切联系。课堂实践其实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对于一个刚入大学的新生,刚来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有关会计的核算基础、基本假设和会计分录等知识相对抽象,这就需要与课堂实践相配合。特别是讲到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章节,学会做“会计分录”是为后续的“记账凭证”教学打下基础,如果在教学之初,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们讲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写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实例演练巩固知识,迅速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则学生在对以后的“记账凭证”学习中,也能够较快地掌握更深入的知识点。
2.2 与校企结合教学
会计教学的目的在于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该加强校企的合作教学,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除了基本课堂的理论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到岗位实习,进入真正的会计工作环境,这样能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并提升自身实践经验与操作水平,为将来就业时,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3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专业课程学习之后,会计知识的相关概念将更加的抽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与校企合作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基础的实践教学必须在校内就要学会、学懂,这须建立一个设备较全的实验基地,通过实践操作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地理解专业知识。为了达到会计模拟实验课的建立的目的,作为专业教师,应根据企业需求精心设计会计模拟课题,利用仿真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充分利用学校搜集和掌握的资料,让学生能更早接触到原始的`发票、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知识后,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为期两个月的实践模拟,让学生仿佛身处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更加地掌握对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消化总结,对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此外,因为现在的财务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对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中,注重会计电算化与纯手工处理相结合,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实际应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与时代进步的财经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微机,并全部进行教学联网,用于学校的电算化教学。引进最新的会计电算化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实习。
3.结语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篇5
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一方面以学生面临的困惑为切入点,常与他们交流思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不断挖掘具有生活情趣的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兴趣,会学习,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招生对象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全县择优招生改成了分片招生。新生的素质差别很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地理是新的学科,以前学生在这方面只有一些零星的认识,其中部分学生认为地理难学,又没有中考的任务,对地理的学习态度比较冷漠。上课时,我常碰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回答问题、讨论问题也懒得开口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的学法和我的教法能最优地组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一节课时间里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比较“有效”的经验。
一、用时间和毅力去解开学生的心结。
教育的有效性,来自于教育的针对性。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努力去寻找他们认为地理难学的根源,并主动去“对症下药”,对他们反映的问题给以最大的关怀和帮助。
二、让课堂始终充满旺盛活力。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思考:怎样让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对学习地理不觉得难?怎样培养学生从“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的转变?想来想去,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就能取得最佳效果。于是,我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或者挖掘有趣的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发现地理,掌握地理和运用地理,沟通生活中的地理和课本中的地理的联系,使地理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应用地理。比如,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课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 “热带草原景观”视频,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蒿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学生在观看赏心悦目的热带草原风光的同时,初步认识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状况及特点。
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正值夏秋交替时期,一天当中天气变化较大。上课时我给学生观察早上和下午的天气有什么差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了天气的特点——短时的,多变的,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时,我先问学生:“在通往我校后面恩胜岩的山路两边的岩石上,时常见到海螺、海蚌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什么呢?”这样的一个问题,既联系了海陆变迁的知识,又回归学生身边的事物。当学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从我们灵山到哈尔滨的亲戚家过年,出门之前你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体会了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
情境的设置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地理在学生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学生们还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从而体现地理的意义与价值。
2、调动情感,让学生感受、体验地理。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 体验地理、感受地理,获得经验。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体会地理结论形成的过程,体验地理知识的科学性,获取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我首先出示一幅《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鼓励学生猜一猜:“我国的汶川大地震是否与板块的运动有关系?”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猜测:有的认为汶川地处图上阴影部分,肯定与板块运动有关;有的同学认为,汶川在板块的交界附近,一定与板块运动有关;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汶川距离板块交界线那么远,这次地震的发生和板块运动没有任何关系。通过课堂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汶川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是地震多发地区。在整个猜想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升华了学生渴望地理学习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地理、体验地理,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地理。
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通过“做地理”来学习地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体验地理知识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经验。比如,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画等高线图,材料是胶泥、直尺、硬白纸板、铅笔和薄铝片,在规定的时间里各组都画出了等高线图,并掌握了等高线的由来和特点,以及上面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活动、参与是思维的起点,若分割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则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是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应用地理知识。如在学习“降水的季节变化”时,我设计了一个动手绘画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表格上的数据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并思考这个地方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片刻都画出了自己的降水柱状图,并介绍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学生们广开思路,在绘制过程中发现了该地降水分布的特点。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有一定代表性作品,验证了学生得出的降水分布的特点。亲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形成了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篇6
一、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设计思想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二、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1.领会课标精髓。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2.挖掘资源,协调关系。随着教育职能的深化与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技能上,它要求关注实践过程与探索方法,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资源观、人生观、全球意识与环境观。地理教学作为环境资源、人口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大胆实践,这样才能推动学生长远发展。教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浅析 篇7
一、善用新理念, 指导地理实践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难看出, 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 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 就能更进一步理解地图上的方向, 一般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表示, 并且如何和实际方向一致, 对学生判定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教室、校园, 绘制教室、校园平面图, 对理解比例尺、图例和注记非常深刻, 能十分准确地推断有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比例尺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也能准确地利用图例读图, 分析重要的地理信息。
学生建立气象观测站, 通过对本地气温和降水的观测, 对本地的气候特点不仅有了理论基础, 还能用实际的数据分析本地的气候特点, 从而对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某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难点不再令学生头痛, 并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践活动中,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 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为了履行责任, 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 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 将会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促进友谊的发展。
二、更新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 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 转变原有角色, 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 在民主教学氛围中, 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 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 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 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 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 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 学习“地球和地图”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动手拼补中国政区图和大洲分布图。其他活动还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四合院”、“窑洞”等特色民居的方法;调查家庭生活条件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 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有时引导学生走进本村、本社区调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特点, 并能以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三、利用开放式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开放式评价是开放地理教学的关键, 在课程改革中起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忽视改进激励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 忽视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成绩, 忽视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开放式地理教学评价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开放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改革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开放式地理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坚持评价标准全面化、评价操作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方法也要多样化, 如笔试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活动表现等, 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 全方位提升评价的自我激励和科学导向功能, 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
学是教的出发点和依据,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开放式地理教学打破了以布置“问题”为起点, 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教学, 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的开放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意志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 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篇8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类比迁移
素质教育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而类比迁移是近年来教育学中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方法,在多个教学领域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笔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类比迁移教学法的理论意义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合理的链接,并且各种知识点之间有效的分类的过程。因此,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衍生出一种类比迁移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之上,进行知识的类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在类比和迁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能够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问题的思考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现实价值
首先,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迁迁移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点,而且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够从某种事物联系到另外的事物上,学到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面对问题能够从容不迫,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类比迁移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对于一些生涩的文章,隐含的情感,通过此种方法的讲解,学生内心形成更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法的展开,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在类比迁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横向、纵向的延伸和比较,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的一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知识上,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并且使旧的知识得到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三、大学语文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建议
为了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教师应该对类比迁移教学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从理论上进行分类,分别分析常用的横向比较、纵向联想等类比迁移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横向比较与拓展
教育专家曾经明确的指出,比较学习是进行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新的知识,学生往往觉得生涩没有意思,提不起来学习兴趣,最多也就是读读课文,很少进行独立的思考。而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愿意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存在类似的表达、主题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寻找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描绘方法。在同中见异,并在异中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的文章,有古文古诗到小说诗歌,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学习的重点。而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教材的分析,寻找教材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横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横向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旧的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而且可以通过联想生动的进行新的知识的解释,开拓学生的新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2.纵向联想与沟通
相关的理论指出,在任何学科知识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形成特有的知识结构的。对于大学语文来说,各种文体、语言、表达写作方面的知识,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作为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归纳,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更加的清晰明了。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和延伸形成的,合理的借助类比迁移的方法,梳理新旧知识发生的关系,提出知识的不同,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巩固旧的知识。
因此,纵向的进行知识的类比,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重新组合和延伸,以形成的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得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且,在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进行合理的联想,进行掌握学习的方法,拓展知识视野和提高文学欣赏品味。
3.纵横交织,整合学习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训练,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类比方法的整合。相关教育专家指出,为了提高知识的学习效率,应该寻找相同的例子,加深学习的迁移效果。而孤立的知识点容易被遗忘,为了深化记忆,应该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纵横组合。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横向的联想和纵向的沟通,更好地将知识链接成网,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进行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类比迁移的方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吴晓旭. 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类比迁移法[J]. 教育与职业,2010(35):154-155.
[2]屈慧君. 类比迁移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140-141.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篇9
增城新塘中学 郭敬筱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所以,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以及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利用校外地理环境资源和设施,鼓励社会参与,寻找社会支持”。地理新课程中可运用的实践方法有: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考察等。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地理调查是一种最基本、更灵活、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地理调查法也称地理考察法,是指教师通过地理调查或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这一方法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综合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地理调查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调查内容
对于现实世界来讲,可供地理调查的内容很多,选择调查的内容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客观的教学环境为前提,在学生有限的地理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乡土地理来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地地理环境条件设计,由教师自己编纂。学生自主选题,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老师必须认真审阅,以保证选题实施的可行性。通过选题,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得到具体的、初步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适合我校学生的调查可以是:
1.宝清自然资源的调查,列举其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事例 2.调查宝清煤矿的分布,及与煤炭有关的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3.调查宝清()公路过往车辆的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 4.调查新塘海蚀地貌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措施宝清县大豆、白瓜籽生产的有利条件
5.调查宝清的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探究人口变化对宝清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6.调查反映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谚语”,并用地理知识解释其科学依据
7.调查宝清某中学的垃圾排放和处理的情况
(二)准备工作
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是想做爱做,调查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需要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要注意安全,要有组织纪律,所以开展活动前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准备调查过程中需要的图文资料、影象资料、统计资料和指南针、通讯工具、文具、专用仪器等工具;为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进行小组分工、联系方法、组织纪律、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的组织工作。
(三)调查的设计
地理调查毕竟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对其设计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调查的特殊规律。调查的设计包括:
1.目的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和内容;调查后学生需要了解、认识和理解些什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2.准备设计:调查前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考察部门及考察点的选择和联系;交通、安全、生活的安排;小组分工,工具准备等。
3.过程设计:过程设计包括调查的步骤、程序、及组织的实施;调查结果的呈现方式及结论和报告的撰写;调查后的总结和反思。
(四)地理调查的实施
1.实施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地理调查活动的实质性环节,也是学生实地探究、获取真知的平台。在这个阶段主要经过:访问、调查──合作试验──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最后学生最后的活动成果主要是以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这一过程教师要一直跟踪到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调查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资料、总结结论、撰写报告、展示成果;成果交流中同样蕴涵着非常丰富和特有的素质教育价值,绝不能走形式。交流有几个主要程序:
2.小组代表发言: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陈述论文或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自己调查、试验、分析、总结的全过程;谈谈对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突出体会,特别是如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等。
3.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小组进行集体答辩。4.教师小结。
5.在班或在校公告栏张贴。
6.组织评价标准应经集体研究统一制订,把实践和创新这两方面放在评价的首要地位,保证活动内容联系所学知识,符合地理学的科学性,具有实际利用或参考价值,且有一定的创新性,并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评价时要评出优秀的调查报告,活动积极分子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开展地理调查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调查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迁移和技能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高一地理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土壤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后,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访问有关单位、实地调查、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特点、优越性、灾害等)、地形和土壤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状况等农业自然条件,山区水果、药材以及如何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等,分析了农业发展现状与布局,及其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相关程度,探讨如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特色农业。这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调查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全体参与,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学生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用水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在合作与竞争中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4.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的联系。
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化学、数学、美术、语文等知识相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水质的调查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地理调查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生通过活动,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事物和地理观念,增加地理的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使所获得的知识在实践得到应用和提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地实现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这一目的。
开展地理教学反思的思考和实践 篇10
第一,追求地理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性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 《城市化》一节,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比,内容简单易懂。用讲授法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选择本镇城市规划方案案例从城市人口数的变化、城市地域的变化等材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过程:通过阅读教材,自己画图的方法,从画出的图可直观的分析出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征。(内容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原因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合理的原因。学生处于动手动脑的状态,学习效果明显。
第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色彩。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但它有别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它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的撰写,还可以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如新教师上课常用讲授法,唱独角戏, 常常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案例教学的实践。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案例教学的文献,如对选择案例的原则、方法。然后备课组布置任务,四位老师分头准备材料集体备课。精选案例,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有贴近生活的、有近期发生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乡土地理材料作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分析、判断和推理,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明显。通过案例教学的研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
第三,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反思的作用是对教学活动的监察、评价、调控。从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看,它可以发生在教学活动前、中、后。课前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
二、地理教学反思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的新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如台风对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传统展示录象,分析台风的成因、危害、防御从知识掌握方向也可以达到目标。对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意识方向、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则较欠缺。我们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以整体设计的课程理念进行开放教学和延伸教学尝试,先让学生观看或回顾台风灾害,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材、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的自主探究,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进行整理后,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最终使自己建构起对台风的全面认知。 教学过程:(内容略)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践教学时,有时会发觉教学过程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设计教学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运用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有些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理解不深刻。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用了下列本地农业生产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学习的效果比原来好些。(内容略)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 篇11
【关键词】中学地理 活动课 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25-01
随着我国中学新课程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中学地理活动课将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巩固课本知识,延伸、积累课外知识,达到扩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中学地理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活动课就是让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西方国家的一些中小学流行“动手做”、“做中学”——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与当前国际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中,应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的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地理活动课的原则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活动”可随堂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据此课堂教学可设置、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
比如在“经纬网”的课堂教学中,将身体中线比作本初子午线,左臂部分为西经,右臂为东经,双手呈环抱状,手指接触处就为180°经线,将左肩比作20°W的话,右手腕为160°E,让学生来体会东西经的划分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区别。再如,“地球运动”一章,将人的腰比作赤道,头顶和脚底比作北极与南极,肩和膝比作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身体不同姿势代表地球公转时地轴的不同倾斜程度,然后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现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2.创设情境,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3.学习与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新教材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突出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中,要重视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感受到了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显示了出来。
三、地理活动课的实践
1.我校地理教学现状。初中学生情感丰富、求知欲望强。教师努力发掘初中地理教材的“新奇趣”,设计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课,注意变“单向的教师传授”成“双向的师生交流”。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综合分析、概括总结、创造性、实践性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2.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2)设计网络活动课。通过网络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用计算机展示地理谜语、地理漫画,让学生在计算机中拼中国省区轮廓图、世界海陆分布图,观看澳大利亚特有动植物、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录像,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进而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重视过程评价,分享活动快乐
课堂教学不能只有书、不见人,要改变以往单一、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转而强调采用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地理活动课中鼓励多样性和独创性,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与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寻找结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有意识地表扬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不断激发创新的冲动和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灵气,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
开展中学地理科技活动需要教师更多地投入,对每堂地理活动课及时总结,尽可能采用学生集体讨论和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成果展示出来,使地理科技活动课步入“活动—总结经验—活动”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活动课的质量,逐步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学习,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有趣而不再令人生厌,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遥远,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美绒.地理活动教学艺术[J]. 新课程(综合版). 2015(09)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 篇12
一、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设计思想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
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展现三维融通。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
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1.领会课标精髓。
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2.挖掘资源,协调关系。
随着教育职能的深化与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技能上,它要求关注实践过程与探索方法,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资源观、人生观、全球意识与环境观。地理教学作为环境资源、人口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大胆实践,这样才能推动学生长远发展。
教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学设计作为老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依据,包含对教材的处理、内容整合、方式选择和形式组织等。尤其是新课改,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又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对此,除了要发挥学生主动性,还必须从提高合作学习出发,通过改善课堂氛围与实践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论述论文】推荐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10-03
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论文08-23
课堂研究引论的地理教案论文07-03
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论文07-16
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论文06-01
地理课堂中的德育案例论文08-28
多媒体辅助课堂优化中学地理教学论文09-27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07-12
地理实验课堂07-25
有效地理课堂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