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课堂

2024-09-19

优化地理课堂(共12篇)

优化地理课堂 篇1

一、立足课标要求, 钻研教材教法

首先,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与范围。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地理教授方式,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还应该立足《课标》要求, 通过认真研读理解, 掌握学科性质与理念。

其次, 要潜心钻研教材。现行教材在编写上更为简明, 大量案例与活动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学习内容也从以前的教材到自己找;同时教材的知识层次也更加具体, 章节精选得当, 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 明确一堂课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

我认为, 对教材适度地处理是很有必要的。考虑到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 硬软件配置差的实际情况, 教师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案例适当合理优化。如, 高中地理必修1 内容抽象、逻辑性强, 需要借助地球仪、晨昏仪、太阳视运动仪、多媒体辅助教学。受现实条件影响, 笔者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特意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交替”放在晚自习讲, 事先准备好地球仪、手电和红毛线, 利用夜晚的环境和学生共同演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情况、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以及昼夜交替现象, 并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在互动乐趣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再次, 对于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精心选用教法。倡导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 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选取教法还需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 要有针对性, 可操作性。

二、开发乡土资源, 巧思教学设计

目前, 甘肃采用人教版新教材, 该版教材分必修和选修, 在编写上, 内容安排, 知识的涵盖范围通用性与整体性很强。虽然通过案例、活动与读图思考, 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延展性, 但毕竟未能体现区域地理的差异性。尤其在农村地区, 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理解能力不强, 又缺乏教学辅助设备, 再加上资料不全, 部分知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一方面超出学生的认知范畴;另一方面缺乏感知条件。在讲解自然地理部分时, 教师明显感到压力, 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吃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认识到, 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当样板教书匠, 而应恰当地开发当地的乡土资源, 将教学内容与乡土资源进行整合, 适度增加当地自然与人文素材, 并结合当地的景观现象、风土人情等元素作为教学范例, 既贴近学生生活又通俗易懂。

三、优化课堂内容, 让学生主动参与

地理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既突出重难点, 又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 通常在课前潜心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空间。

课堂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 只有与学生共同演绎, 才算是一场成功的“戏”。教师不妨经常俯下身子, 走下台去, 与学生互动起来, 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当然, 要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早期干预”。如, 笔者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明确指出课堂上双方扮演的角色;在地理课堂上始终坚持让学生多发言, 鼓励后进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学生多数都能主动思考、主动发言、主动上台、主动提问, 课堂学习氛围越发浓厚,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 展示高效课堂

教学评价既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反映, 又是教学不断改进和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就像一面镜子, 不仅呈现出教师日常教学的种种表现, 又能折射出一段时期的教学水平。

教学评价的方式多样, 因地因校而异, 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 教学评价分为自评、互评、他评。自评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课后续写教学反思来查漏补缺, 总结得失;另一方面是学校下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按要求实行分数量化。互评主要是每学期进行多批次同组公开课或汇报课, 每批同组教师各讲一次, 在教研会上互评, 表明亮点, 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学科分管领导也会做出客观评价。他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情况进行打分评价, 包括教师的上课状态 (语言、动作、表情等) 、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量化考核;该考核纳入到年终总体考核。通过体制机制的倒逼, 不仅免于教改浮于形式, 又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中学,农村,地理教学,优化,途径

优化地理课堂 篇2

1.优化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有效开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引领,教学目标的素质化程度与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效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出发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当体现有效性,将其细化到单元、章节以及教学课时的目标,形成环环紧扣、逐层落实的有效教学目标体系。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防止出现两个极端,既不能设置过难,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也不能设置过易,这样会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要选准恰当的度,保持适中的难度系数。教学目标的设置还应当体现全面性原则,不仅要着眼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将情感、态度等方面融入其中,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知识与能力版块的目标还应当体现差异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适当调整难度系数,既要能够满足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还要兼顾学生的能力状况,对难度进行适当的微调,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投入到地理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有效提升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方式,打造生动高效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教学方法的指导,以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生动效果,让学生喜爱地理学习,并轻松地学习。

首先,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将其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较为有效的积极情感,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为课堂营造浓厚的氛围。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许多趣味性的教学信息,为教学生动性的提升提供了必要基础。教师要善于做“裁缝”,将教材中的趣味信息与搜集到的补充信息制作成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让教学活动充满形象性,从而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例如在“世界的洋流分布”教学中,笔者向学生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个案例,英法军队对直布罗陀海峡进行了最为严密的封锁,德军被封锁在了地中海,但是德军经过研究,发现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密度流可以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德军将潜艇潜入海底并熄灭引擎,顺着洋流溜过了直布罗陀海峡。这样的趣味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对洋流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其次,教师可以发挥教材中图像的作用。地理分布图、示意图以及景观图等,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于图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如在“世界地震与火山的分布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要求学生与“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进行对比,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效果。这样既能提高形象效果,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以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如指导学生运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野外进行考察验证等。理论联系实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生动效果

随着高中教学条件的改善,信息化教学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地理教学也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与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钻研,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演示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效果,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和更高效。例如在“山地形成”的.教学中,仅凭口头讲述与示意图难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其形成过程,此时多媒体手段就可以派上用场。笔者运用多媒体可见演示的方式,模拟演示了地球板块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岩层受到地壳挤压形成褶皱,褶皱岩层组合最终形成了皱褶山,岩层断裂位移则形成了断块山。这样的多媒体模拟演示将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比起口头讲授的方式,成效更为明显,有助于学生缓解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在多媒体直观演示的基础上,辅之以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效果更为显著。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各种趣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欣赏美丽的世界风景等,这对于丰富地理教学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4.优化教学流程,构建立体高中教学体系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能够注重课前与课后的延伸与拓展,局限于单纯的地理课堂,导致地理教学陷入停滞状态。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学环节进行前置与拓展,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以科学的教学体系与流程全面实现学生培养目标。

在教学环节前置方面,笔者着力帮助学生制订科学有效的预习计划,自己尝试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信息,去分析理解教材中知识点与内在规律。在预习活动环节,笔者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注重在预习活动中总结学习的难点,以增强课堂学习探究的针对性效果。在课堂教学环节,笔者将更多的精力投放于学生的启发引导活动。在对地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笔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讲解,而是运用教学探究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学探究题进行分析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突破。学生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相应地开展点评与点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学习答案,在训练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知识点掌握效果。另外,课后拓展环节的有效运用也很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课外研究实践之中,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浅析如何优化地理课堂 篇3

一、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

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像《北国之春》、《铃儿响叮》、《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掉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三、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风光、服饰、建筑、娱乐活动……利用课堂的部分或课外时间,也可让学生画一画反映各国各地区各自然条件的典型动物、建筑、风光、娱乐、服饰等图画。可在适当地点进行展出或评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师生一道来搜集中外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照片及资料,在地理教室举办小型展览或竞赛。也可以利用画地图来学地理,课前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透明纸,描绘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然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写画在图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讲完,它的每个知识点也就相应画在了图上,比直接用现成的地图讲记忆效果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画得好的同学,还可上黑板来进行板图比赛。这样喜欢画画的同学又有了地理课上一展才华的机会。

四、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往往刚开始进入初一的学生由于有表现欲和新鲜感,上课表演发言等表现都很积极,但时间一长,特别是到了初二,这样的积极分子也就越来越少,所以从一开学采用必要的激励机制,就显得很重要。课上可以请专门的同学来统计每堂课的每个小组发言人数和次数,建立统计表格:高质量发言一次可算两次;而答非所问,重复前人,或明显错误的发言不予计算;如有小组成员,如讲话、哄闹、不带书违反纪律被点名批评,则额外根据情况扣除相应次数成绩。一堂课结束,成绩最好的小组获胜,挂一面小红旗,连续一个月最多的小组给予该组一定的物质奖励。个人同样,连续几节课保持前几名的同学,也给予相应的小奖励,授予地理博士、地理画家、地理歌唱家、地理音乐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从而使同学们上地理课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上课热情大大增加,老师也不用为越到初二,课越难上而发愁。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地理课堂 篇4

关键词:优化,地理教学,教学效率

新课改后, 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挑战, 因而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优化地理教学。

1 课本知识生活化

长期以来, 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 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 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被迫顺从学科专家的权威, 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 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人。因此, 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 把“课本知识”生活化。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 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就其空间分布而言, 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前者如地理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专用地理教室、天文及气象观测场馆等;后者包括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 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居民小区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为标志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异军突起, 并以其传输快, 信息量大、能突破时空局限等优势而倍受关注。

地理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 是学生自主探索, 研究学习的必要条件, 也是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地理课程由“学科中心”、“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而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特点, 创设有助于学生掌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并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条件, 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精神。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人任务之一, 是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摒弃过分依赖书本单一的课程资源的传统习惯,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将原本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演绎的更加有声有色。

2 知识内容方法化

2.1 加强学科联系

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 也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首先, 必须正确的运用相关学科知识, 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 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 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其次, 综合科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 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要素、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 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 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考虑。

2.2 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 选择地理教学方式。

2.3 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 例如:通过阅读, 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 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中小学教育网也迅速涌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 在有条件的地方, 应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2.4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要做到把教材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一是, 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应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最新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 增强地理的时代气息, 开拓学生视野;要有意识地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用它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 让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各类有关地理问题。二是, 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 多看电视中的“新闻联播”和“人与自然”等栏目, 多读报, 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的重大事件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 讲能源时, 可让学生从能源、政治、经济、人权及地球战略等方面分析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原因及实质;讲核燃料时, 让学生讨论美英贫弹轰炸南斯拉夫造成的危害;讲全球气候变暖时, 让学生分析其原因, 讨论其危害, 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地理认识能力, 建构地理知识,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优化地理学习方式, 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专业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 改进地理课堂教学。使地理新课程在实施中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凤箫.中学地理教学怎样巩固学生的知识[J].教育导刊, 1983 (05) .

[2]钟瑛.综合程序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初步实验[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1) .

优化地理课堂 篇5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高级中学 陈伟平

内容摘要:针对现行的地理教材出现的特点,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的介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平面为立体”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拿来为借鉴共享”进行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使笔者明显的认识到,现行的地理教材突现出两大特点:叙述性文字少了,图片性内容多了,教师主讲性内容少了,学生活动内容多了。这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难题、新挑战。我觉得面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难题,如果恰当地应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层和创设情境相互交融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教学过程,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引发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下面笔者就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谈谈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通过光、像、影、色、动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性很强,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湿地这一教学内容时,播放《我国的湿地》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天气系统》这一课时,用Flash演示冷锋、暖锋的运动过程。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使其形 1 成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大大增强了有意注意。而且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进行教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平面图片,静止图片是难以使学生们理解的。现代信息技术有特别的信息处理能力,它能跨越时空限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将众多学习资料再现课堂上,使地理课中难以理解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变静为动,这样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如湘教版必修一教学中我就运用课件设计模拟显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演示褶皱、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这种动态演示的形象直观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平面为立体”进行教学

地理课中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等。这些内容应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效的进行表达。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应用画面可控制的动画影片,以适时插入的方式来揭示重难点问题,能有效地突破并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分析“地球自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学生觉得很抽象,不能理解。我运用可控Flash影片演示地球运动,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自转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观察、剖析原因,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和原理(昼夜更替的存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运用实例思考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更替吗?引导学生应用,深化知识,巩固理解。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进行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图片资料如地图、地理景观照片、画片、书本插图等需要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或者有的一些 资料可能会存在图片太小、无用信息太多等缺点,不能被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通过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的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各部分,使知识点具体化。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六大板块时,用重新着色、闪烁来突出六大板块的范围及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理过程的教学,从空间看,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气团上升过程中的水汽凝结;从时间上看,长到数亿年的地壳海陆演化,短到转瞬即逝的地震波的传递。这些过程都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模拟,按其发生、发展、变化,把抽象的地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就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一节中,地球公转如何引起四季变化是很难理解的。为此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显示地球公转的起初动态画,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特点,并通过晨昏线有规律的运动,直观感受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变化。然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典型位置来分析太阳直射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通过这样的演示,就把深奥的地理过程,以强烈的动画效果、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变枯燥的讲解为有趣的观察、思维,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拿来为借鉴共享”进行教学。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高一地理下学期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就有30多幅,大部分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而不可能自己开发适合教学改革需求的全部教学素材,为了推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之中,推动“优化”,就必须给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库,如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常见问题库和资源网址库等,让教 3 师可以用较少的备课时间就能够方便地根据教学目标调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组成自己的教学活动计划,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优化。如以高中“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一节教学为例,运用网络上空白世界地图投影,让学生填出各地该种植哪些农作物,原因是什么,利用地图复习旧知,启发、设疑,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掌握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联系旧知,以图释文、学生归纳分析;运用电教媒体,出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实例图像,化抽象为具体,指导学生找出规律,改进记忆方法;运用空白世界地图投影,进行填图训练,强化记忆。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一是学校提供一些相应的网站,二是充分运用校园网要求各段教师把每一学期上课的课件上传到FTP上,以达到资源共享。三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电子化,不断积累,同时便于以后的修改、补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现已初步建立起了地理学科资源库,实现教师教学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真正喜欢上地理,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应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精心设计导语 优化地理课堂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95-01

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角色。那么,应如何设计导语引入新课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故事导入

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学习的主题,展开教学,是十分有效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时,笔者由故事《诸葛亮借东风》引入:“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准备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但周瑜忙中出错,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长江中游一带,当时正值隆冬,这一带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而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而会烧了自家。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给周瑜开了‘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曹军。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善于预测天气,他通过预测得知这一天有东南风,故弄玄虚而已,根本就不是‘借’来的。”然后,笔者再由东南风、西北风引入季风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歌曲导入

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始,适当组织学生唱歌,或组织学生听歌曲,或师生齐唱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奋、亢奋的状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前,笔者先播放《歌唱祖国》,优美的歌词、激昂的旋律,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开始学习中国地理;在学习《长江》时,笔者播放了《长江之歌》,由歌词引入长江的发源地等知识,展开对长江的教学;在学习《澳门特别行政区》时,让学生齐唱《七子之歌》导入;学习《中国的民族》时,师生共唱《爱我中华》导入……歌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也使课堂充满了灵气。

三、诗词导入

诗词的语言优美简练,用诗词导入新课可以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意境。如在教学《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时,请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州登月,嫦娥探乡。然后教师提问:“这首词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这样导入能感染学生,引人入胜,为授新课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教学《台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诗《乡愁》吗?”然后笔者与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笔者接着问:“诗中的‘这头’指的是哪里?”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母亲的游子——台湾。

四、谜语导入

猜谜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猜谜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寓教于乐。如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前,笔者准备了与我国行政区划有关的一些谜语:(1)船出长江口(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2)碧波万顷(打一省名)。(3)十一逢中秋(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4)两个胖子(打一省级行政中心名称)。(5)宝地(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6)千里戈壁(打一省级行政中心名称)。听到这些谜语,学生马上唧唧喳喳地竞猜起来……这样,学生在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了学习状态。

五、图片导入

精美的图片,往往能够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笔者准备了几幅胡杨林的图片。图中,胡杨林在茫茫沙海、浩瀚戈壁中昂首挺立,与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胡杨林那种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无畏、不屈的生命力,让人钦佩不已。学生的目光被图片牢牢地吸引住了。在学生静静地欣赏了片刻之后,笔者指图介绍道:“这是我国一种十分珍贵的乔木——胡杨,据说,它能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同学们听到这里个个发出了惊叹声,笔者趁势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们分布在哪里?”同学们都看着我,等着我说下去。“答案就在这一节课中。”我说。这样导人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寻求答案的愿望,为这节课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总之,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导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初中地理优化课堂习题训练初探 篇7

一、目前初中地理课堂习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的调查

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训练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不满足于目前传统、单一的训练方式, 并对此产生一些厌倦情绪, 进而影响到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还有一些学生提出, 希望有自己选择学习训练的权力。

2. 对教师的调查

通过对教师课堂训练的调查发现, 许多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堂训练的内涵, 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地理习题训练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误区之二:地理习题训练都必须是形成书面文字材料的填图册及辅导练习题。

误区之三:地理作业都必须按一种格式做同一内容。

通过上述对师生的调查及形成反差的情况表明:新课程下的习题训练功能应体现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检查功能, 还应表现出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 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已不受学生欢迎, 不能满足课改实施的需要,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应探索出新的初中地理习题训练策略, 来实现教师、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以往我们主要强调课堂习题训练有“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等功能, 把习题训练当作教师节省工作量和加强课堂管理的主要手段。这种认识是“教师中心主义”逻辑方式, 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 课堂习题训练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它更多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的把握落实不到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有的知识点深度挖掘太深, 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只顾教教材知识点,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 忽视能力的培养。如根据地图和资料, 归纳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等方面的学习往往由教师包办代替, 不能由学生自己探究学习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获得能力。

3. 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变学习方式实效性的探索有待加强。

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教师灌输为电脑灌输, 忽视了传统的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形式而无实质和实效性。有的课堂组织形式活跃热闹, 过度突出学生主体性, 把课堂放给学生活动, 但如何落实课程标准, 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失去实效。

4. 对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的统一性认识不正确。

有的认为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法, 考试改革与评价相辅相成, 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体现新课程理念, 贯彻考试改革精神, 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促进教师研究课标, 把握课标, 促进学生发展。在目标上着眼于整个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 三维目标方面的落实;在内容分量上着眼于学生对地理新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重点不在于过细的地理知识或技能, 而在于具有广泛迁移效果, 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以及思考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对初中地理优化课堂习题训练的几点思考

1.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评价的总要求, 明确地理课堂习题训练的方向和层次。

课标对知识方面3个层次的要求————了解、理解、掌握;技能的2个层次—————初步学会与学会;过程与方法要求都十分具体明确, 行为动词在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测试命题时可操作性也很强。因此,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注意把握每一节地理课堂训练的方向和层次, 使习题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正确把握课堂习题训练的功能, 设计符合新课程的习题训练。

新课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习题训练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巩固所学知识, 扩大知识领域, 并且产生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明白学习既没有时间限制, 也没有空间限制,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新课程的地理习题训练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上看, 多样化的习题训练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 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一次习题训练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 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习题训练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和愿望的活动, 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标、课本及相应习题, 这样, 课堂习题训练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3. 勇于探索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学好地理。

过去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等方法, 往往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考试成绩上不去, 学生更厌学, 学校、社会对地理学科必然产生更多误解, 造成恶性循环, 不能促进学生学好地理学科。新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各种教学媒体与策略的运用, 探索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 认真研究课标及考点、分析各种试题, 理清课堂训练方法。

利用歌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篇8

一、地理歌曲发挥的作用

1.优化新知探求, 活跃课堂氛围,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一环。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思维方向, 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内在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 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一个漂亮引人的导课, 往往也是新课成功的开端, 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首联系新课的歌曲会在课堂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大气的运动》一节时, 可师生同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一首雄壮嘹亮的歌曲, 激起同学们心中强烈的爱国热情。趁着这股热情, 老师强调:“仅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 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就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各科知识。那么,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之后, 是否想过五星红旗为什么会迎风飘扬呢?”学生回答:“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很简单, 因为风在吹着它。”教师接着引导:“那么风是从哪儿来的, 风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而拉开《大气的运动》教学的序幕。这样做, 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使学生对这节课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学生渴望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 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能活学, 讲的传神, 听得入神, 才不会走神。这就需要教师有随机控制课堂、调节教学的能力。地理知识并非都有趣好懂, 遇到这样的情况,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在此情况下, 可适时地引入与教材有关的歌曲,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 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2.优化巩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复习巩固的必要手段, 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地理课时较少, 不可能通过采取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去发现学生本身知识的漏洞和缺陷。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准确定位,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把歌曲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既是一种就地取材, 又是一种较好的发挥, 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增长了知识, 同时也使课堂轻松愉快。例如, 在复习初中地理《长江》一节时, 通过歌曲《长江之歌》设计如下题目: (1) 根据歌曲的内容说出长江的发源地在那儿? (2) 根据歌词指出长江注入哪个海?多么雄壮的旋律, 多么深情的赞歌, 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华夏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和赞美, 长江的发源地是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 海拔6621米, 这里白雪皑皑, 冰川广布, 雪山和冰川的滴滴融水构成了华夏第一大河的发源地, 所以说:“你从雪山上走来”;长江最后汇入了我国东部的四大临海之一——东海, 所以说:“你向大海奔去”。用歌曲与课堂的练习结合, 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效果要比单纯的练习好。

3.利用歌曲优化学生环境意识

时代呼唤环境保护, 时代强烈要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协调一致, 环境问题就如同一把高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提出“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呼唤环境保护的歌曲很多, 因此, 可尝试把呼唤人类要保护环境的歌曲运用到地理课堂上,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 用齐秦的一曲《狼》进行环保教育。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凄厉的北风吹过, 漫漫的黄沙流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这首歌中体现着怎样一种环境问题, 可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做欣赏性评价:一只来自北方的狼, 站在旷野中, 听着凄厉的北风, 看着漫漫的黄沙, 在我们眼前萦绕的是沙尘暴漫天飞扬的场景;狼咬着冷冷的牙的两声长啸, 那是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控诉, 狼已经没有了栖息之地, 它只能向往着传说中美丽的草原。用歌曲进行环保教育,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欣赏歌词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适用适时

要把最适合的歌曲用到地理教学的关键处, 有时一首歌曲所获得的知识要胜过老师千言万语的解释。

2.选择恰当的连结点

要在教学内容和歌曲之间选择恰当的信息联系, 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和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难点进行歌曲的应用, 效果会更佳。

3.切忌喧宾夺主

地理教学毕竟不是音乐课, 在课堂上引用歌词是运用歌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内容, 为地理教学服务, 切忌在地理课堂引吭高歌而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要源于教材, 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尽可能地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地理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恰如其分地点缀上几句歌词,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的智慧, 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牢牢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将歌曲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 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 把现实生活中的流行歌曲开发为地理教学资源, 将歌曲运用于地理教学, 对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新知探求, 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巩固学习成果, 增强环保意识, 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的情感。

关键词:歌曲,地理教学,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4.

[2]沈实.何妨歌上一曲活跃课堂气氛[J].地理教学, 2008 (7) :41-42.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之优化策略 篇9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注重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案例一:《俄罗斯》教学片段

七年级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讲完俄罗斯的位置。

师:刚讲了俄罗斯的位置,接下来我们学习俄罗斯的自然概况———地形地势。 俄罗斯地势是怎样的?俄罗斯的地形有哪几部分?

生:……(沉默,没有任何反应)

案例反思:案例一是在一个公开课上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整堂课都是这样生硬的问题,学生毫无兴趣。教师还怪学生怎么不去配合令老师难堪。其实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教师完全可以设置情境, 如俄罗斯人为什么生活在欧洲部分呢?这与它的地形有没有关系呢?这样一个问题下去,学生就会主动去看地形图并得出答案。所以教师的提问应在情境中,多给学生启发性。

二、准确把握难易程度,注重课堂提问的坡度性

案例二:以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农业》 为例,第二框题“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导入: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午大家吃了什么饭?

生:……(图片展示中午食堂的饭菜, 如果不涉及牛羊肉,教师可以补充说自己中午在校外吃了。)

师:所有这些都来自农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牧业等。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问题:教师给出空白四大地理区域图。现在把我国分为四块,请将中午饭菜的可能的来源地归类。从地理的角度考虑为什么?图中ABCD各地分别适宜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类型?

学生活动。

案例反思:对比案例一,案例二的教学设计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本案例从一日三餐出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将地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情境设置成功。可是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呢? 这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一下。过于简单,学生兴趣立刻消失,难度过于拔高,学生有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不说,问题都变得无效了。所以教师提问的难度设置要向摘果子一样,学生跳一跳,踮起脚,才能摘得到。案例二中,学生思考如何将农作物分配到各个地理分区,此过程中学生将已有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情况综合分析。不仅最大限度地回顾整合了已有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不失兴趣,真可谓一箭三雕。

三、寻求知识前后链接,注重课堂提问的连贯性

案例三:以七年级下册地理《东南亚》 来分析。第七章第一节是《日本》。《东南亚》 为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标题为: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山河相间,纵裂分布的地形,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老师以优美的旅游图片导入,问这么优美的地方在哪儿呢?以此讲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总结联系两洲两洋的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

而笔者是这么设计的:教师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简单回顾前面一节课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原料依赖进口。

问1:一艘满载石油的货轮从西亚波斯湾出发运往日本,怎样走呢?

学生自行设计路线。之后到白板上勾勒路线,表述自己行船经过的海域。

问2:所有路线当中哪条路线最短呢?

我们今天就学习这个最短路线经过的区域———东南亚。

它联系了两洲两洋,板画十字路口。

问3:这个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是哪里?

出示材料补充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案例反思:案例三中前后知识联系, 让学生温习已有知识的同时,又在似乎解决上一课的问题中,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新课,设计巧妙。同时设计路线生动而有趣, 学生设计的过程,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更在学生描绘、描述路线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图上行船设计的路线很多种,多种路线的对比中,学生对最短路线印象更加深刻。此外,翔实的马六甲海峡资料与中国进口石油概况,让学生知道这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研究 篇10

一、做足前戏发挥预习环节支撑功能

一是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将预习作为首要环节,在课前主动研究教材、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广泛获得学习信息。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涵盖面较广,因此在预习环节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和搜集相关资料。例如,在教学“地球的结构”之前,要求学生寻找与地球内部构造相关的图像图解,在脑海中形成直观印象,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帮助。再比如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之前,要求学生分析常见的自然灾害和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破坏作用,让学生在课前获得大量信息,为课堂学习的深入提供翔实的基础。三是学会筛选重点难点。预习活动一定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要求学生在预习后将重点提炼出来,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罗列出来,便于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

二、活跃课堂吸纳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1)提出预习提纲引导学习。地理学习的效果如何,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通过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是许多地理教师采用的方法。教师将以往讲授为主的地理教学,转变为学生讨论交流、分析研究为主,课堂上向学生出示预习提纲让他们开展学习研究。预习提纲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任务、重点难点,这对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在“人口增长模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保持环境与人口可协调发展?这些思考题基本涵盖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2)借助小组载体汇聚智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小组这样的载体,将大家的智慧充分汇聚起来,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突破难点方面,能够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城市化进程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本地的一些情况踊跃发言。有的学生提出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活动过快,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容易出现热岛效应,影响了周围环境;也有的学生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物的建设导致地下水系遭到破坏;还有的学生提出,城市建设中的污染影响了自然环境,导致环保工作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发言,其他同学还做了补充,对城市化进程影响自然环境的几方面因素阐述得比较全面准确,较好地突破了学习难点。再比如城市化进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研究题目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启发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梳理出土地方面的变化、群众就业方式的变化、城市发展面貌的变化和群众生活习惯方式的变化等。通过交流汇报,大家在脑海中形成了城市化进程对人文地理环境影响的主框架,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

(3)当堂检测了解反馈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学生究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进行评价。因此,除了课后进行的作业了解之外,在当堂进行检测可以体现信息搜集准确及时的优势,应当为广大教师所运用。

三、拓展活动聚合资源培养综合能力

一是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可以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步骤、阶段性特点分析城市化进程的标志,以及本地区在这些方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出现了什么问题,还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等等,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地理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可以安排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搜集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整理信息,对湿地的价值、当前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等等,这些方面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帮助非常明显。三是组织经验交流活动。除了经常性开展一些社会实践专题活动之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地理学习研究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利用,这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需要充足的课前准备作为基础,否则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课内教学是地理课堂主要的空间,教师要通过吸纳学生充分参与的方法,使地理课堂散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教师还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将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共同构建立体化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杨雪玉,郑立国.细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优化叙写学习目标[J].地理教学,2011(02).

优化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11

1. 问在重难点处,体现针对性

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对教师课堂把握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本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设计成几个有严密逻辑关系的问题以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通过探究进行解决。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探究的针对性。把重难点通过问题链分解成若干个学习目标,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小步靠近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学得明白,提高效率。

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重点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难点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形成问题链:(1)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面的冷热不均是怎样影响大气运动的?(2)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3)风产生的动力是什么?风是怎么运动的?(4)风向又是怎么改变的呢?(5)请结合实际生活,尝试分析大气运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并举例说说看。

在这堂课中,通过问题设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针对大气运动的形成及影响展开思考,既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落实教学的重难点,又通过探究大气运动的影响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以致用,反思人类的活动,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层次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每一个课时,知识容量往往都较大,知识点多,问题链的作用就是能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既便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掌握。在这样的问题链预设中,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从易到难的顺序,层层深入知识内部。这样的问题,前者是后者思考的阶梯,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台阶,拾级而上,构建完整的新知体系。

例如《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与分布》这一专题内容,教学目标是掌握各类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产生这些气候的原因及分布,并懂得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内容多,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我们当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从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兴趣。(2)常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3)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形成这些气候类型的原因大概是什么?(4)请归纳出我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基本特征?(5)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分别有怎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这堂课,在分析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有效地处理教材,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成几个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层层衔接,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起脚手架,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中,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由于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而且问题间又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 留有思维空间,体现拓展性

高中地理是兼具文理的课程,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预设,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思维留下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拓展和深化。

例如对于《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整理和汇报,使问题思考更全面。(3)人口过快增长无疑危害是巨大的,那么人口如果不增长或是不断减少好不好?先让学生探究,并分析危害。然后针对学生对人口增长存在的一种普遍错误观点进行分析。(4)那么人口的增长应该怎样才是可持续的呢?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四个问题,引起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人口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修正学生中的错误观点,构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4. 创设熟悉情境,增强趣味性

课堂上如果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切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则能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地理的情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高中地理课程性质的定位——“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例如在教学《新工业区》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提供的是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区位条件,学生对意大利了解不多,所以如果只是按教材内容来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感觉很陌生,也不知从何入手分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我市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主导工业,有同学知道各个镇(具体列举几个镇)分别以什么工业闻名吗?(2)我镇的洁柔纸巾厂与鞍山钢铁厂相比,有什么特点?主导因素是什么?(3)各镇的主导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还是生活?按产品用途分,这些工业属于哪一类?(4)大家都听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吧,我市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什么?

当这些问题提出时,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这些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生活的实际,回答难度不大。课堂气氛一下就热烈起来,谁都想说说。当这些问题讨论完成时,关于新工业的特点、区位条件等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如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学生不仅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掌握了分析一般工业区的方法。这样的课堂问题永远不会“冷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个性化地处理教材,将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落实在课堂之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但问题教学法是实现教学效率的手段和方法,是教学的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对教学手段的起码要求。教师在运用这样的教学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和趣味性,使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链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篇12

一、巧用图像,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地理教材中有大量插图等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并将图表信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从图表信息搜集、分类、比对、综合中形成清晰学习路线。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更为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材料,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人口的合理容量”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表,让学生对图表信息展开解读。教师给出引导提示:世界人口增长迅速,公元初年,全世界人口仅为2耀3亿,现在已经超过60亿,人口增长了20多倍。从图表中可以获知,到下个世纪,世界人口将达到多少亿呢?我们的地球究竟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呢?学生自发展开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到下个世纪,世界人口要超过100亿,这对地球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如果继续让人口膨胀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也有学生认为:根据科学家计算,我国人口容量为16亿,如果不能合理控制人口总量,能源、环境都会出现严重问题。

教师利用图表引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学生学习思路非常清晰,提出的见解也有一定科学性。教师展示图表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为学生思维启动提供重要契机。图表具有直观性,学生观察之后很容易获得相关信息,为展开信息交流整合处理提供便利。

二、精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地理活动众多,教师在具体筛选时,需要针对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高中学生思想大多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有主动探索热情,教师不妨展开学情调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活动设计契合度。如信息搜集、实地考察、社会征询、地理实验、地理阅读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重要学习机会。也可以发动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到气象台、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开阔学习视野,构建学习认知。

在关于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内容学习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自主设计题:2箱急救药,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5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这些物资运输分别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形式?学生根据以往经验积累,很快就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给予评价:同学们对交通运输方式比较熟悉,能够掌握这些运输方式的基本特点,而且能够综合考量货物特征、时间限制、外力影响等因素,给出比较合理的运输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货物、距离等情况自行设计运输方式,给学生提供难得学习机会,学生学习探究兴趣被成功激活,自觉展开讨论设计,课堂学习顺利进行。面对具体的案例,学生需要开动脑筋展开计划设计,要提升运输途径和方式的匹配性,考验的是学生的学习智慧。通过多元思考比对,学生学习认知得以快速提升。

三、介入演绎,升级学生互动体系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注意增加个性学法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展示的机会。如创设地理电台,让学生学做电台主持人,以地理专题展开主持,讲述地理方面的常识、见闻、感受。还可以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对特定问题进行具有演绎体验。如扮演地理会议代表、地理事件相关单位代表、地理官方新闻代表等,对地理认知展开个性解读。

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教师推荐学生做主持人,组织课堂讨论会活动。学生听说要举行讨论会,都显得非常兴奋。学生主持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一定影响,不仅利用技术手段,还受到“人地关系”的制约,那么人类对“地”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学生发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原始社会的微弱影响,到现代社会的大规模影响,这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有学生说: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体现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线,从农业文明建设开始,到如今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建立,都是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

从学生发言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学法推介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做主持人,组织学生进行大讨论,给每一个人都创造了主动学习机会。主持人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角色,信息媒体如此发达,各类主持人已经成为学生追捧的目标。学生在参与主持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是非常丰富的,对学生学习认知构建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四、生活调查,洗练学生实践能力

所谓生活调查,是指在地理学习时,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现实,针对地理学习相关内容而展开的调查研究活动。地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利用社会调查活动学习地理,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最为深刻的学习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社会、生活调查体现的只是概率问题,其数据不具备科研价值,让学生参与这样的调查,其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相关操作中洗练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地理学习认知构建。学生生活范围有限,参与社会调查的条件也有局限,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多给予一些具体的引导和帮助,参与过程重于调查结果。

在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相关内容时,教师启动了社会调查学法: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呈现差异性,等级越高的城市,其服务品质就越高,服务范围也相对较大。实地进行社会调查,看自己身处城市属于什么等级,其服务情况如何,以及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利用节假日对所处城市展开实践调查,获得了丰富调查信息。

从学生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虽然有些数据与城市服务范围没有太多关系,但这是学生参与实践所获得的信息,教师不应该作出消极的评价。学生生活环境带有区域性,其调查认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师要多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这样才能矫正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方向,提升调查有效性。

创新学法引导,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学习时空,也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建立创造条件。巧用图像、精选活动、介入演绎、生活调查,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切入,为学生顺利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良好条件。地理课堂教学有自身学科特点,教师要有崭新教学观念,创设开放性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展示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打造地理高效课堂。

摘要: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介入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运用适宜学法,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支持作用。巧用图像、精选活动、启动演绎、社会调查,都属于创新学法运用,教师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然能够获得丰富学习信息,以提升学习认知品质。

上一篇:散养猪户下一篇: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