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改革建议

2024-07-17

地理课堂改革建议(共12篇)

地理课堂改革建议 篇1

一、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也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地理学的研究。因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而且还强调地理事物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以及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在现代学科体系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 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在对地理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提高经济建设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而要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 就必须加强地理课程的改革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实际生活, 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 并且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 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以及实践当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而且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 让他们随时应用所学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要求从教学内容、思想以及方法上全面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考虑, 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 并且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1.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 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明显的生活元素, 即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因为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 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尤其是对一些地域性很强的涉及到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以及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 都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当中, 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出来。例如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环境的影响, 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 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2.改变地理教学方式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 并且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颁布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这一重要文件,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套纲领性文件, 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潮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相互融合, 并且对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 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内容, 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 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即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地理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 鼓励积极探索,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就是要求无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上都需要与实际的地域差异相结合, 充分体现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组织一些户外调查以及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搜集和寻找地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并且掌握地理研究的简单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推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还要需要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 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 从根本上彻底领悟新形势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真正含义, 理解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 并且结合地理教学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理论依据, 指导自己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教学工作。当然教师处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能够熟练运行现代化工具捕获最新的技术知识, 不断深化自己对于地理教学内容的认识, 并且能够加深认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师利用自身理解能力的优越性率先从各种媒介中获取最新的地理知识, 将其分类、整理以及归纳, 在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对周围的地理变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深化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地理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要将地理学习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 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新形势下要求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才是时代赋予学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于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都具有了很大的转变, 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一些遇到的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钟琦.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3]孙志宏.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刘学梅.中学地理新教材评价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吕宜平.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5.

地理课堂改革建议 篇2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相信这是目前我们正在实践和努力追求的课程改革目标之一。目前的教学改革依然存在着“面”和“质”的问题。“面”是指从大的范围上来看,真正取得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学校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的;“质”是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和丰富内涵。应当说影响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观念转型不到位,教师理念建构跟不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和速度。

目前,我们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却有为难情绪。一是怕完不成当堂课的任务,二是怕学生没学会,不敢放开。即使有时形式上是改革了,但是也是仅限于听课,平时还是基本按原来的方法上课。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浅析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94-02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例如合作教学作为一种小组学习形式,是目前很多课程教学中都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阅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将教师转型为课堂的引导者,将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使得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小组参与与合作意识,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效的习得地理学习的技巧和策略。

一、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扩展视野,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局限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兴趣,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像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来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困境。地理学科在中学教学内容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一味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教授。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低下,同时也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对于地理学科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目前很多地理课堂上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目标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知识的拓展性较低,而且教师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习方法及策略。地理知识本身是丰富而有趣的,如果将地理知识能够以一定的方法串起来呈现给学生,将大大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能够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呢?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以某地区天气、地理及文化知识为例,教师可以以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然后结合这些生动的画面进行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本地的气候和天气,给学生讲解和天气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将各种植物的生长结合气候进行分析,不同气候下的植物生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随着科技及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获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指定的主题,以任务型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然后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发散思维,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起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讨论,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地理知识的梳理和吸收,例如组织学生制作以某一主题为主的课件展示、新闻点评、角色扮演等。以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为例,除了介绍黄河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对比长江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学习,加深对我国两大河流的相关理论知识。

3.地理学习的地图化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教会学生认识地图,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图的更新也非常快,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地图来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学会认识地图,使用地图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佳途径。借助于网络或图书馆,结合地图信息,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另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和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结合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实践过程和理论知识考试来评价学生,这样既能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起到较大的鼓励作用。

结束语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及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旭.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2]杨建林.浅谈地理教学的课堂实践,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05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 篇4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新型地理课堂

地理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们勇于发现问题, 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思考, 查资料, 与老师沟通, 得到相对完备的答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着重于考试知识点的讲授, 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以及相关方法与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驯化出一批批的高分低能的应试畸才。地理老师必须牢固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迎合地理改革的创新教育新形势, 真正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改变本学科的停滞状态。我们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问题,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具有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多媒体在教学改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运用方面具有形象生动、表述直观等优势, 这对优化地理课堂的架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具有广阔前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 可以让学生走进文化背景, 更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 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同时, 多媒体的使用, 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将传统的“一言堂”转化为学生群体参与的新型课堂,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更新, 伴之发生的是还有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更新。多媒体的使用, 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教改观念,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降低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正确处理好讲课与师生互动间的关系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仅仅靠传统单一的以卷面形式的笔答考试是不能够完全考查出学生真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的, 这种形式的考试带来的明显弊端是限制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并且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不能适应新大纲对地理教学的安排和要求。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课程设计回答辩论、课程设计与理论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全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在知识点积累和实际能力上有机地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老师在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下,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 塑造学生积极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 真正使学生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思考机会留给学生, 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如:讲授和答疑, 坚决纠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归纳和总结, 迎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 达到充分领悟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目的, 更有效地解决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识能力和地理专业素养。

四、构建切合教学改革的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老师要想在地理课堂上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就要获得足够多的切合地理课程教学要求的各种资源, 这种资源不是唯一的, 而应该是以地理教材为中心的多样性的统一。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 教学方式相对单调, 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记, 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是缺乏朝气的。目前我国中学的教学资源水平发展极度不平衡,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极其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影像和挂图, 没有配置最普通的地球仪, 根本无法进行演示实验。而大部分学校虽然具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但是使用率很低, 这些都必然造成新课改的实施受到限制。因此地理教师应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以教材为中心, 让学生把地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因势利导地充分利用学校的和周边的已有条件, 付出不懈的努力, 切实开发和利用适合学生的地理教学资源, 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 新一轮的中学地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需要具有理念新颖和个性鲜明等特点, 进而培养掌握地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运用这些理论和技能查找和解决各类地理问题的人才, 这是一项需要全面深入研究的庞杂系统工程,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宏观走势保持和谐同步的一个重大课题。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师, 必须建立在传统课程精髓的基础之上, 并兼顾形势的快速发展与经验的长期积淀, 这样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创新地理教学, 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学生。这是新时期每个教师新的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获取新信息, 更新观念, 使自己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灵活地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有待于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利云, 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4) .

[2]江海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1999.

[3]李守俊.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形成[J].创新教育, 2006, (12) .

[4]齐占东.贴近学生生活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2) .

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篇5

合山高级中学 廖崃利 尊敬的校领导:

你们好!目前我校创示工作已告一个段落!我想现在首要的工作应该是放在教学改革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作为合山高级中学教师的一名成员,我有责任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现在提出我的设想和建议,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现在我校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 “满堂灌”为主。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不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上课睡觉!

2、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培养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很少,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3、只注重习题训练,忽视方法培养。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没有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能让学1

生掌握答题规律,而是简单使用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机器,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思路。

4、学科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即使教研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教研组,所研究的也仍然是浅层次的教什么。而没有深入到深层次的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更 有甚者,某些备课组只是简单地交换教案和课件。

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打破以“教师为主体、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 人才奠定基础。

根据我校生源差,生源少和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按照合山市市委书记的要求,我建议我校适合采用分层次小班教学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高一学生为试点)即把学生按成绩高低分为A、B、C、D四个层次8个班!两个A班,分别按段考成绩的1、3、5和2、4、6名抽取A1和A2班,两个B班也按A班类似抽取,后面的C和D的4个班可按学生成绩每班45人抽取!两个A班实行师生“捆绑”制,即由班主任统筹兼顾,在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把A1和A2班30名学生按每科目5名“缺腿”学生分配给相应的科任老师负责!(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四科尤其重要)如某某某同学这学期的英语“缺腿”,就先把他分配给英语老师负责!下学期这位同学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后,如果他的物理成绩也“缺腿”,那又把他分2

配给物理老师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各科成绩均衡发展,更大程度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两个A班每个班只有30人,设立5个小组,每个小组为6人!这样有利于学生预习交流,分组合作学习,展现提升,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大化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2、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集体讨论合作学习、展示反馈。

把课堂教学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即预习、集体讨论合作学习、展示反馈、测评总结四大模块!按照时间划分为10分钟+20分钟+5分钟+5分钟。

三者的辩证关系是:预习包括知识构建、储备、搜集信息及情感体验,初步形成教学目标,它是展示课的基础,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绝不进行展示,预习具有基础性。展示是对学生预习的延伸与检测,目的是通过全员合作学习,提升学习质量,让同学们得到成功的体验,具有激励性。反馈,是对展示过程中的死角进一步解决,保障人人达标,具有保障性。预习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是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是“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全面、全体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步骤:

1、成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

2、全员培训,切实转变观念:

(1)可聘请专家来我校指导或派人赴山东杜郎口或江苏省洋思 中学等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学校考察学习,深入理解并逐步掌握他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2)学习观摩这些课堂教学改革成功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录,结 合个人教学实践组织交流反思。

(3)重新理解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不再是老师讲得精彩,老师的个人素质的充分展现,而是在于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发问、思考、领悟、发现,最终获得发展。

(4)压缩教的时间,扩展学的时间,实行10+20+5+5的课堂模 式。

四、重视备课组的作用:

(1)备学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有层次,目标明确,能 有效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学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2)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侧重于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

(3)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完善学案,交流课堂经验,解 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坚持人人反思,堂堂反思,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教学的不足。每周开反思会,交流经验成果,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对教师给予评价。

五、多层面推出公开课:

(1)交流课:备课组每周推出交流课,旨在交流经验,发现问 题,及时改善。

(2)示范课:各教研组定期推出示范课,旨在突出骨干教师带 头作用,并以点带面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3)汇报课:每个年级每位教师推出一堂公开课,展示自己的 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

(4)跟踪课:对改革不到位的教师,考评小组不定期听课,及 时给予整改意见,敦促其落实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六、重视班主任的力量

(1)A、B四个班的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找学生座谈,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细心观察学生的进步与变化,善于发现希望生和进步生,让他们制定出长远的目标和每天的学习计划,并对他们进行耐心地培养和不断地关心鼓励!并尽量帮他们解决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希望去学习!(这四个班的班主任一定要具备强烈地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2)A、B四个班的班主任应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要求科任老师主动热心地关注学生,督促科任老师时常找学生谈心,帮学生分析和解答试卷上和平时作业的错误,适当地为学生“开小灶”!(科任老师也必须有务实敬业和热情奉献的精神!)(3)A、B四个班的班主任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他们要勤于下班,善于观察,他们要有敏锐的眼光,时刻发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5

多赞赏学生,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思想或学习上的困难,做学生的严师良母!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希望!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把每一位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去关心爱护!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重视每一次考试

A、B四个班应该实行每周进行一次测验,每月进行一次考试的制度,发现优秀的学生和进步的学生及时通过黑板张贴获奖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有潜力的学生要求科任老师帮他们分析每一科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为他们改正,还为他们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建议,有不对之处敬请校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地理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谈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历史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教学新理念与新思路的思考,特别是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相信,作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网络化课堂形式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郑州市第一○二中学 鲍彦翔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适应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传统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新兴的网络教学(如网络远程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但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感因素、评价实施较为困难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间的联系固定化、人的思维模式化、教学过程机械化,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网络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在现阶段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在综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和网络的双重环境下进行的。该课堂教学形式从内涵来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进新的教学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索者;二是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教学中去。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网络教学中丰富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二、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不只强调教与学的结果,更强调教与学的过程。①有利于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例如《欧洲西部》一课中关于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等,利用网上的资料和教师设计的课件(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大气环流和天气等),便可一目了然,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②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该模式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以《传统工业区》一课为例,文字资料不仅有学习主页,还有我国四个主要工业基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不仅有地图,还有各工业生产部门的景观图片。由于平台是开放式的,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大量信息经过一定程序的处理而得到优化。③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图表分析能力、自己查找学习资料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网络化课堂模式中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情境的创设,与本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思考题的拟定,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导和帮助,协作学习和会话中的组织、引导,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基本功训练,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这一切都是无形的压力,也是动力,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邓州市孟楼镇初级中学 韩更新

在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一直是农村地理教师思考与探寻的一大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步探索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地理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仁商榷。

一、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兴趣

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没有自信心,究其原因,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认为将来中考不考地理,学不学地理无所谓;二是不肯花工夫,主要原因是没有信心学好地理。为此,我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其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另外,还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放下包袱,开动脑筋,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地图培养兴趣

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我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然后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即我国地形类别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再利用地图让学生分析讨论这种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致使几条大河滚滚东流,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最后,我让学生利用地图将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浓缩,使这一节的知识变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将知识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兴趣

在讲“黄土高原”有关内容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说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后,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联系所阅读的材料展开讨论,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一节课我体会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鼓励的话语培养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表扬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肯定性的评价,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进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析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郑州外国语中学 刘 合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类与环境相和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精神力的表现。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文化遵从性,都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集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课内,主要是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课外可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古迹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喜欢,也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地理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也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进行。课内教育: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容纳、清除和改变了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但是环境又有它的客观发展规律,它与人类的活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当人类的活动不符合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时,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人类势必要受到环境的惩罚。课文中关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内容很多,每讲到这些地方,就应该教育学生记住这些惨痛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课外教育:一是利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二是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三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四是鼓励学生写环保方面的论文。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除传授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生“会学”,注重能力培养;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

为了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①挑选适当的学生当老师,直接参与教学活动。②要求学生进行简易的地理小制作、演示仪器等,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③根据所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看书、观察、思考、想象、讨论,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④在教学中组织多种竞赛,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⑤利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⑥利用地理板块和影视报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⑧开展地理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历史教学应加强乡土史教育

■济源市第六中学 王同心

历史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切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史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履历情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乡土史教育。

所谓乡土史,就是本乡本土的历史,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

随着乡土文化的升温和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乡土史教育正逐步成为历史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进行乡土史教育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乡土史与教材的关系

乡土史的教育目的在于充实教学内容,它必须服从于通用教材的讲授,在有利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乡土史教育,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能生搬硬套、不加选择地堆砌材料,也不能喧宾夺主、不分主次,以乡土史代替通用教材。

二、祖国与家乡的关系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是由若干家乡组成的。离开祖国的大背景,孤立地讲授一个地区的乡土史是毫无现实意义的。教师在讲授乡土史时,应注意把家乡的历史与祖国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讲授过程中绝不能过分夸大地区性事件的历史地位,要防止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颂扬与批判的关系

在各地的乡土史中,既有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一些落后消极的内容。如狭隘自私的心态、墨守成规的习性、封闭排外的意识、迷信神鬼的习俗等。教师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颂扬家乡辉煌灿烂历史的同时,对那些消极落后的内容予以摒弃和批判,以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

四、历史传统教育与现实思想教育的关系

乡土史在进行传统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与现实相联系,赋予时代气息,讲那些值得讲的能启迪学生心智并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要站在现实的高度,赋予历史新的价值判断,启发学生以优秀历史人物为榜样,为祖国的振兴而奋斗。在乡土史教育中,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阶级分析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方面的教育。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

发挥乡土史的优势,必须重视课外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参加实践活动,以便受到更直接的教育,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充实乡土史的内容。因此,在乡土史教育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筹兼顾,以确保教育的实效。

历史教学中违反科学性原则现象例析

■商城县冯店乡第一中学 曹维仁

科学性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即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及所作的论证、引用的事实、语言表达都必须正确无误。但在实际教学中,违反科学性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观点偏颇。表现为分析历史事件、评议历史人物、剖析历史现象时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往往以偏赅全,顾此失彼,有失公允。如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只强调袁世凯出卖维新运动,而没有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说没有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说明政治问题,因而有失偏颇。

二、以文代史。表现为把“文史不分家”片面化、绝对化,历史课上搬来小说、影视故事、戏剧台词,把讲台当舞台,把历史课搞成说评书、讲故事、演话剧,讲得天花乱坠,哄得学生一时满堂喝彩,到头来,文学虚构成了史实,把历史弄得面目全非。例如讲三国史时,大谈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和孔明的草船借箭。这些实际上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虚构的。据《资治通鉴》《三国志》记载,只有黄盖诈降,并无苦肉计。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与庞统无关,利用雾天驱船佯作进攻向曹军借箭的是孙权,这件事发生在淝水与曹军作战时,是在赤壁之战后。

三、表述欠妥。表现为教学中不注重语言锤炼,半截话、重复话、口头禅不断,或拖泥带水、啰啰唆唆,或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缺乏准确性、严密性和逻辑性。例如在总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时,正确的表述是:“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八国联军入侵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非常简洁、准确和严密的表述。其中的“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陷入”等处用词严谨,层次分明,逐步递进。若是漏掉或错用,其准确性、严密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敷衍学生。表现为既不了解学生,也不钻研教材和大纲,拿起课本就上课。或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或夸夸其谈,卖弄学问。回答问题时不动脑筋,草率作答。布置作业时随心所欲,抓住啥是啥。批改作业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既无订正,也无评语,敷衍了事。阅卷时马马虎虎,既无参考答案,也无评分细则,多给少算时有发生,不时闹出相同答案得分不同的纠纷。

要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关心历史研究的进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景振东

历史学科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久远性和知识的琐碎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现介绍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拟与读者交流。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以德育人,以史育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就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大门,端正了学习态度,为今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及早地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2.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手段等,加强直观教学。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他们的兴趣。3.运用谐音记忆法,以激发学习兴趣。谐音记忆法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既快又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逝世于1883年”,可以记成“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很快就把这个知识点给记牢了。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课标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思想,可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自觉学习就是不靠别人的督促,不在外力的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思想听。

三、注重提示、点拨,加强知识串联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知识琐碎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如何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注重提示、点拨,加强知识串联。实践证明,这是个很不错的方法。所谓“提示”,就是用历史知识的关键点牵引学生的思路,真正做到“教其不知,释其所惑,练其不会,补其所缺”。所谓“点拨”,就是“一言而解惑”。点,就是点破要害,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拨,就是拨疑解惑。所谓“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断想 篇7

传统教学观念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这样的模式被时代所淘汰是必然的。

新的教学模式, 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 改变过去教师的满堂灌, 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 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学习者, 这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但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借助于新课改, 借助于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由学习, 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现在的“一切不管”, 课堂上不再讲授, 完全让学生在活动, 还美其名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完全忽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样“新”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一态度一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 (2) 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中获得知识。 (3)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 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 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二、在“双基”教学基础上, 要突出能力训练的核心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把发展学生能力摆在核心地位, 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注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 开拓创新精神, 激发创造兴趣, 锻炼意志和毅力。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 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加以认识、理解和想象, 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地理考察和社区地理调查的能力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上, 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还指出:“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我们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 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 可以围绕三条线索, 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展开。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紧紧抓住发展学生能力这一核心要求, 以实现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新任务。

三、改进教学的手段和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和繁荣, 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多媒体是将影象、声音、图形、文字等多种方式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用它来创设地理情境, 化静态为动态, 使学生身临其境, 既突破重点和难点,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完全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模式,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篇8

一、构建和谐课堂

心理学家认为, 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 是人和事物关系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 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 应该是和谐的; 真正的学生发展, 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协调, 这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是促进课堂有效的前提保证。

1. 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 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 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着尊重, 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 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和羞辱学生, 让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先做学生、后做先生”, 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 善解人意。

2. 教与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 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兴趣盎然, 生机勃发。譬如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如学习“巴西热带雨林”时, 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开发商”“世界环保组织官员”, 就巴西热带雨林砍伐现象进行对话, 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 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 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 文本 ( 教材) 更需要与人本 ( 教师、学生) 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 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 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 更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是教育”, 使学生意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具有实用性, 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捷径。可借身边的事物加以强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 在讲述太阳辐射的特点的时候, 可以联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识, 交通灯为什么选红灯做停车的警示? 朝霞、晚霞为什么是红色的? 多云的夜晚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小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要戴小黄帽? 太阳辐射很强的夏天同学们一般选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青藏高原的天空为什么格外的蓝? ……

在讲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举例夏季午后的强降水的过程来描述对流雨的形成以及特点等。在讲述气候资源的时候, 举例昆明市的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解释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作为一个购房者, 会从气候资源的角度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房子? 考虑楼房的座向, 楼间距的大小与太阳高度角、楼房高度的关系……

当然, 体现生活性的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本身, 还可以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方式和过程上。例如, 月相知识的学习, 先制作表, 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相, 填出月球出没的时间、方位, 并绘出大致的形状等, 由他们分析总结规律。上课的时候再由老师分析这些规律的原理, 用“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上半月, 出现在上半夜, 切东西边亮。下弦月出现在农历下半月, 出现在下半夜, 切西东边亮”等通俗的语言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例如, 在讲解绿色食品的过程中, 先利用问卷加深学生归于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了解, 初步建立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调查本地绿色食品大致的消费情况。分析后发现价格问题和宣传力度是人们选择绿色食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此开展“为何绿色食品在市场难成气候”的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再如, 在让学生在爬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气温的高低、观察植被的变化来学习垂直地带性以及植被分布的特征。把教师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拷贝”给学生, 使教师有预见性地把握教学全局, 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在地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 即“同学们, 今天我们讲……”“同学们, 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 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 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 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 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地理课堂改革建议 篇9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中, 最大的尴尬就是地理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而受到极大的忽视,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地理课堂分析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 广大地理课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对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单一老套, 甚至放任自流。

就目前来看, 中学地理课仍是“地点”课,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记忆地理名词。有的老师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 “照本宣科”, 学生随意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 老师却视若无睹。甚至有些老师把地理课作为自习课, 或者干脆把地理课让给其他老师上“主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 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单一有其历史原因, 体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和教育思想陈旧。而“放任自流”则反映了对地理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受到教育观念的制约, 在我国部分地区, 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 在课程设置上, 大多数学校经常存在挤占地理课的现象, 导致上课课时不足, 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教学内容欠丰富, 教学方法欠灵活, 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对于课堂教学, 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 中学地理课教材知识点杂乱, 不便记忆, 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 效果较差。这种情况, 地理课教师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规范进行”, 教学方法单一, 主要是讲授法、“满堂灌”, 必然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差。

(三) 教学设计欠妥, 理论教学枯燥、乏味。

基本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懂一些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学习有关地理知识, 而且对地理知识融会贯通与记忆等方面都有帮助。然而, 有的老师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地理课的魅力, 还对地理课产生逆反情绪。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指导。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 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营造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环境。

二、中学地理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开拓思路, 创新方法, 以育人为本, 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 地理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程设置中, 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被忽视。学校领导、老师将地理课改上其他文化课的现象也不少见, 这样就使得不少学生忽视这门学科。也正是由于这门学科不涉及升学考试科目, 并不影响其升学率, 因此很多学校老师、领导及社会并不给予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 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出了强调和说明, 把地理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广大中学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 与新课标对地理课教学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为实现地理课教学改革做好思想准备。

(二) 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

古往今来, 课堂上教师讲, 学生听, 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地理课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 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 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 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更多地强调过程, 而不是结果,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 着眼于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 地理课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上, 不能与文化课等同视之, 而需根据地理课的目标任务进行选择。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三) 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当今, 陈述性地理知识及地理信息都以海量形式出现。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 无论哪一本教材都只能反映局部地区、一段时间内所呈现的地理资讯, 单纯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本身意义已不大, 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的理由所在。

学生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 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因此, 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对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 使其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更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标理念是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针对中学课堂教学现状,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关键。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基本教学方法, 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显著。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为导向, 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 适应地理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3. 图示法。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 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利用好地图, 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

4. 将杂乱、纷繁的教学内容与诗歌等形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因此, 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应将松散、难以记性的地理名词等相关知识改编成诗歌或者与诗歌结合,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 构建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 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教师应根据中学生模仿力强, 但持久性和自制力差的特点, 因势利导,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五) 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从某些方面来说,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直接影响对老师所教课程的态度。教师个人素质应该从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提升。

1. 重视教师的言行和个人修养。

热爱学生, 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内容;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刻苦钻研、虚心求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体现教师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 以丰富的内涵、谦逊的态度、善解人意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的直接体现, 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田建文, 刘春玲, 赵旭阳等.石家庄县域地理教育状况探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

[2]鲍银霞.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J].教育导刊, 2005, (6) .

[3]任曼丽, 杨铭.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8) .

地理课堂改革建议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模式,改革

一、素质教育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许多地理教师已经习惯并沿袭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参”设计教学程序,依据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依据经验设计教学方法,依据现有资料设计作业。按照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固定程序进行。这种传统的、封闭式、固定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它的最大缺陷在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

二、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及其特点

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建立新型的全方位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谓新型的全方位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在充分了解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既注重教法的研究,又注重学法的指导,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重视学生参与,强调主动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这样学生可以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凭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地理课堂改革这一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其实施步骤如下:

1. 引导阅读,归纳整理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地理教材大量的文字、图表、照片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阅读部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对全课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把握。

2. 尝试探究,鼓励质疑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因而以往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动的学习。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则采取“探究式学习”,其特点在于,它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要多方面、多层次鼓励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创新训练,主动运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重视课堂的检测反馈练习,提高训练的质量。练习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重视双基的基础上,侧重对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突出变式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初探 篇11

摘要: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了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现状,并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于客观反映这一场课程改革进展和存在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本文对此作一研究,旨在为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交流的新切口,敬请广大同仁多加指导。

一、当前常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因素分析

1.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模式,辅以谈话和讨论为主的模式

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谈话和讨论模式,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认为通过教师讲授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避免走弯路。

2.优势分析

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局限性,但它不等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辅以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不会出现教师一直唱独角戏的现象,符合现阶段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的传统理念,而且还体现了新课标下学生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所以它在现阶段比较受推崇。

另外,其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常使用,如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虽然能培养学生能力,符合新课标理念,但在现阶段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观念转变较慢,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这些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只能偶尔使用,通常是一学期最多使用两三次。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选取,其中不仅有教师和学生的因素,还有社会、学校等一系列因素,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表现欲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性,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地理课岸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不强。

2.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不尽如人意

长期以来,学生一直作为被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对象,服从于教材,服从于教师。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失去了青少年该有的活泼天性、自我意识,只是抱着为了应付考试的心态,觉得简单地做些笔记就行,无须过多关注。

3.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在课堂上。我们通常会看到“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绝对的“领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屈从的地位,课堂上只是单向的“灌输”与“接受”信息的传递,通常都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教法单一,手段单调,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最后必然产生厌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4.教学评价内容单一化

当前,高中教学评价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学生为了考上好大学,教师为了在学年评价中获得好等级、好声誉,两者都将教学评价活动直接指向升学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许多学校实行依据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工作的评价制度。

5.学校基础设施落后

从调查中显示,中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并不高,只是偶尔在课堂中使用,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学设备不齐全,有的学校连地理挂图都没有,更谈不上投影仪、电脑等常规媒体,学校对地理课程重视度不高,造成基础设施跟不上课堂。

三、进一步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

针对目前形成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应及时想办法补救,以便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论是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深入发展课程改革。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与新课标结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新学习,勇于挑战自己,从“蜕变”的痛苦、困惑和迷惘中走出来,给自己重新定位,促使自我的成长和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这就要求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采用好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推进法、野外观察法等,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不断更新知识,汲取营养;及时开展观摩教学、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切磋教学技艺,共同提高。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主动地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事来处理,课前应当自主地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后及时巩固,这样才能把地理知识和技能熟练地掌握。在学习书本之余,要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到日常生活,学以致用,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通过学习,能够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加以认识、理解和想象,培养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地理考察和社区地理调查的能力等。

3.改变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还是把升学考试作为指挥棒,总是以考试为中心,所以应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就要求要把考试方式与学生实际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考试时,应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数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表对某一地理事物的看法。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改变考试模式,不能只是单一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把考试分为两部分来考查,一是笔试部分,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另外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切不能全盘按照课本来命题,读死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促进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

目前,课程评价体系严重滞后于课程理念,必须改革高考命题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以分评教”的教师评价制度,探讨新课程所倡导的各种素质评价方法,切实贯彻课程改革精神,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公民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学校应加大力度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地图、地理资料、地理模型、教学软件等地理教具,还有多媒体设备等都应到位,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重视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新课标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特点。

6.学校和社会转变观念

地理已经作为高考的一门科目。学校和社会应转变观念,把地理作为主课来对待,提高地理的相应地位,这样才能激励地理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劲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改革建议 篇1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地理课, 如果有一个好的开端, 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开始就紧紧地扣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 “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 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强烈的兴趣, 学生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启迪思考, 点拨思路, 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好学、易学, 从而乐学, 事半功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才能“问”出精彩课堂。问题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而老师应有意识地去提出问题。“学则须问”, 但问要选在恰到好处时, 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同时把握难度, 符合逻辑, 让学生“跳一跳, 能摘到”, 让学生敢于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取得“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 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这样的问题才能加快知识转化为素质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杨贵妃喜爱吃荔枝, 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 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 每逢荔枝成熟季节, 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唐玄宗为什么不把荔枝移植到华清宫呢?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本地区荔枝地域的形成, 与本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本地区的荔枝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 这里有与之相适宜的劳动力条件吗?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精神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 强调通过探究来进行学习, 把探究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 增强教学针对性,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应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 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生活以及社会上、自然界的实例来学习地理, 构建社会探究性强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获得技能。如, 本地农村大量人口迁往漳州、厦门等沿海较发达地区, 迁移对当地农村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怎样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开展探究性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质, 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地理问题, 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 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 受益匪浅。例如, 如果你经常出差的话, 那么懂得一些地理知识就尤为重要了, 如果出国, 最重要的一点要知道时差和当地的气候状况, 以决定你要带什么衣服。又如, 漳州市对排污不达标的养猪场进行强制关闭与拆除, 教师组织学生跟随环境保护工作者对转移到本地的养猪场进行明察暗访, 调查分析这些养猪场的规模、布局位置、排污设施等,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养猪场对当地经济有哪些积极意义, 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因此, 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 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够应用, 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犬急性胰腺炎下一篇:城市绿化管理成本控制